水稻产业

2024-10-07

水稻产业(共11篇)

水稻产业 篇1

国际水稻专家来宜黄考察制种

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县杂交 水稻制种 面积扩大到3.1万亩规模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五十分之一,产量达700万公斤,产值达6000余万元,农民增加收入1500万元。现在,全县制种覆盖11个乡镇90个行政村400个村民小组,参与农户6000户,形成了沿宜水、黄水两条水系的种子产业带,已成为全县农业的一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极好的声誉。1999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2007被省农业科学院评为国际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培训基地,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巴西、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等国家的杂交水稻制种专家前来学习制种技术;2010年7月,全国种子生产基地管理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宜黄召开;2013年7月,国家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认定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的通知》,宜黄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积极响应全省百县百园工程,打造农业农村发展升级版,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步伐,笔者对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进行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国际水稻专家来宜黄考察制种

一、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业的优势

由于地处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诸多优势。

1、地理优势。宜黄县属丘陵地区,地形南高北低,众多的丘陵山岗将水田隔成陇沟状,成为杂交制种的天然隔离屏障,有效地阻止了杂交水稻制种时的花粉传播,极为有利于保证了杂交稻种子的纯度。

2、气候优势。宜黄县常年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6 -18℃, 无霜期273天,年平均日照时165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49毫米。常年7-8月份平均气温为28.1-28.8℃,降水量为117.9-122.7毫米,日照时数234.8-253.8小时,且山区昼夜温差大(8-9℃),特别有利于发展杂交水稻制种。

3、技术优势。宜黄县目前已形成了县有农技推广中心,乡有农业综合服务站,村有农民技术员,村小组有制种员的四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之上世纪七十年代各村都选派了一名制种员到海南岛制种,30多年来已培养锻炼出一大批制种业务骨干,有力地保证了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的高产稳产。

4、市场优势。经过了30多年对市场的拓展和培育,宜黄县杂交稻种子已唱响了品牌,在全省各地乃至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广东等周边省份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宜黄的种子色泽光亮、饱满度好、质量过硬、价格偏低、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深受各种业的青睐和广大种植户的厚爱。

5、信誉优势。由于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时间较长,经验较足,技术力量较雄厚,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和完备的确保种子优良品质的做法。各龙头企业和广大基地农户在生产、收购、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层层严把质量关,从而形成了宜黄种子优质品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宜黄农民人文淳朴,代理人恪守合同,十多年来,各种子企业都能够按合同要求收购到称心如意的种子,把宜黄作为信得过的制种基地县,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宜黄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业的主要做法

3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宜黄县的制种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质量都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从而形成了宜黄县农业上制种产业的主导、支柱地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宜黄县制种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强化”。

1、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为切实加强对杂交水稻制种工作的领导,宜黄县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农业、财政、发改委、开发办、扶贫、水利、科技、公安、工商、法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乡(镇)长为成员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了业务素质较高的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抓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工作,保障了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能办成事。一是县四套班子领导经常到挂点乡(镇),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调研指导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工作,亲身协调解决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把县种子公司31名职工由自收自支事业编全部安排到县农技推广中心,成为全额拨款的事业编身份,切实稳定了种子工作队伍。三是县政府决定,县发改委、开发办、水利局、扶贫和移民局等有关部门的农业田间工程项目必须优先安排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村,大力改善排灌条件,进一步保障杂交水稻制种的高产稳产。四是县农业局举全力抓好制种过程中的基地、价格、行为等规范管理,使得在宜黄制种的20余家公司均认为宜黄基地规范、价格偏低、种子质量有保障、合同能够兑现,是一个值得信赖并加以发展的基地县。五是县农业、公安、工商、法院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套购种子的行为,切实保障了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工作有序进行。

2、强化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多年来,宜黄县结合自身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注意抓好制种基地村的建设,沿宜水、黄水两条水系进行布局,形成了集中的制种产业带。近年来,宜黄县在抓好老制种基地村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又着重采取开辟新基地、发展夏制的办法,使制种面积不断攀升。在基地建设方面,宜黄县一方面着力保持基地的稳定性,经农业部门核准给各公司及代理人的地点,不得以各种理由去相互插占,坚决制止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确保基地稳定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地淘汰制度,即一个基地核准的制种公司代理人遭到绝大多数农民的反对,县种子管理部门就及时介入,强令其退出,由农户欢迎的公司代理人进入,并且如果一个基地有多家代理人进入,县种子管理部门也规定必须同制一个父本,从而确保了制种基地的规范性。

3、强化运作模式,加大推行力度。一是适应《种子法》颁布实施的新形势,大力推行“公司 + 基地 + 能人 + 农户”的运作模式,即各种子企业在宜黄选定懂业务、善管理、组织号召力强的制种能人为委托代理人,代理人又在各村选择“土专家”为基地负责人,具体落实制种农户、田块,分发亲本,组织农户交种,上传下达情况。代理人付给基地负责人每斤种子0.1元的劳务费,使宜黄县涌现出近200位土专家,不误自身农事在家额外创收2万元以上,充分调动了制种能人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放心、企业省心、能人称心、农户安心”的种业发展良好局面。二是适应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不断增多的新情况,大力推进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制种过程中母本移栽和收割需要劳力多而集中,劳力紧张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发展。为此,宜黄县从2004年开始研究探索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到2008年该技术日臻完善,有效地解决了错期安排,防除杂草、防止倒伏等关键难题。目前,全县母本直播制种面积达1余亩,已掌握母本直播制种技术地方的农户认为家中即使无青壮劳力,老人和妇女同样可制种10亩左右,有效地缓解了劳力紧张的矛盾,杂交制种母本直播这项技术也因此被评为抚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率先将“920”粉剂和水剂使用到制种生产中,通过不断革新生产工艺、推广先进技术,制种亩均产量大幅度提高。

4、强化技术监管,确保种子质量。为确保向市场提供优质种子,历年来,宜黄县都非常重视抓好制种技术监管工作。一是举全县之力,确保提供集中连片、排灌方便、隔离条件优越的稻田进行制种,严防插花田和串基地制种现象的发生,切实做好“一个基地一个制种组合”措施的落实,为确保种子纯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严把田间除杂保纯关。在秧苗期、抽穗扬花期、成熟期各公司都会组织技术员和农民清除田间杂株,做到田检合格后方可收割。三是严把收购入库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国家标准,做到不合格的种子决不收购。四是建立海南岛纯度鉴定制度。收购时按照检验操作规程,抽取一户一样送海南岛鉴定,做到纯度不达标的种子坚决报废。五是严把准入关。县农业部门严格按照《种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把好准入关,欢迎具备资质、实力强、重合同、讲信誉的公司企业进入宜黄县制种,对实力弱、信誉差的公司坚决予以拒绝。通过这些技术措施,打响了宜黄种子品牌,使宜黄种子在省内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许多省内外的经销商都特别青睐宜黄的种子,称其为“放心种子”。

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铜牌

5、强化环境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这些年,宜黄县一直致力优化政务环境、发展环境和法律环境。一是加大《种子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依法制种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让《种子法》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自觉按照《种子法》来规范制种行为。二是加大管理力度,县种子管理部门于2003年面对开放带来的新情况,及时召集各公司代理人,组建了宜黄县制种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宜黄县杂交水稻制种工作者行规行约》,并按面积的大小缴纳数额不等的生产保证金,加大执行力度。该组织每个月活动一天,交流信息经验,统一制种行为,统一大宗品种价格,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有序竞争,把同行是冤家转变为同行是朋友,创造了和谐的制种环境。三是加大促进力度。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制种和制止非法制种纳入对乡、村两级干部的目标考核内容,有力地调动了乡、村两级干部参与制种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加大打击的力度,每年由农业部门牵头,不定期会同公安、工商、技术监督等有关职能部门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套购种子的不良行为。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宜黄县制种产业得到发展,但由于种子供应属于农业生产中的刚性需求,除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因素影响外,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考验:

1.制种面积难落实。一方面是劳动力缺乏。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逐年增多,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80% 已外出打工,而制种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环节繁多,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制种基地普遍存在劳动力和技工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土地不集中。制种对隔离要求很高,母本花期时50米内不能有异花粉传播,所以要求尽量连片种植,中间不容许种植其他品种。农村土地分散在不同农户手中,连片的田块往往分属多户,如果不能统一种植就会对制种的质量造成破坏。而如今农村土地流转非常困难,价格越抬越高,水田承包价已由10年前的60元 -100元每亩上升到现在的200元-400元每亩。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虽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希望扩大制种面积到5万亩,但宜黄的制种面积仍由2006年的3.5万亩下降到如今的3.1万亩,近两年更是呈每年下滑10% 的状态。

2.制种投入难提高。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扶持力度,全县改善了灌溉面积1.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3万亩。但总体看,农业基础薄弱、田间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全县大部分山塘、水库蓄水能力不到设计能力的50%,且不少中小型水利没有修建支渠、斗渠、毛渠等配套工程,机耕道、机耕桥、电灌站等设施也严重不足,全县有1万余亩制种农田要靠天吃饭。同时,修建晒场、仓库、机械等方面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制种所需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项目和农民自筹,国家投资的项目分划到各处后十分有限,难解燃眉之急,农民自筹资金对投入能力十分有限。银行贷款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去年县信用社向制种农户发放的贷款不到1000万元。

3.制种效益难保证。近年来肥料、人工、交通运输等价格有所上涨,尤其是劳动力价格涨幅较快,工价已由8年前的50 - 60元上涨到120 - 150元,制种的成本不断增加,制种比较效益逐渐降低。目前每亩水田制种的收益在2200元左右,仅比种植水稻高出800元,但工序要高出许多,而种植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加上制种受制于自然环境,高温少雨、低温绵雨、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都会影响制种产量和质量,而国家尚未对杂交水稻制种建立灾害保险机制和补偿机制,制种风险始终存在,农户的积极性受挫。

四、主要对策

制种基地既是种子生产的保障,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源头,巩固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基地,关系我国优良稻种的供应,关系全中国人民的饭碗能否稳端自己手中,为此建议:

1、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建立制种保险财政支付及公司因灾补偿机制,开展杂交水稻制种农业保险,保费和赔付标准应为水稻大田生产保险保费和赔付标准的2-3倍,以规避或降低风险,减少农户损失。

2、实施制种专项补贴。设立杂交水稻制种专项补贴项目,补贴标准应为种粮直补、良种补贴之和的5-8倍,补贴办法以常年制种单产150公斤 / 亩和实际交种数量计算。同时,合理提高杂交水稻种子收购价格,以种粮比下限和当年国家最低稻谷收购价来确定杂交种子收购最低价。

3、提供优惠扶持政策。2013年国家38项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中,并未提及扶持制种大县或国家级制种基地。制种大户强烈期盼将支持杂交水稻制种列入国家支农增收政策体系,单列制种大县资金扶助政策,或列入享受粮食大县资金扶助政策范围,整合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在投入上向制种基地建设倾斜,加强国家种子储备库建设,在制种基地村建设一批晒场,对土地流转大户给予资金信贷扶助和添加烤干设备补贴,并以县为单位加强制种业人才培训。

4、创新基地管理模式。在“农户 + 农户”、“公司 + 农户”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大流转 + 小业主”、“企业 + 农业合作社 + 制种大户”、“产业园(示范园)+企业 + 制种大户”的新模式,形成以制种大户为主,集中土地搞适度规模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收益。同时,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制种企业与制种大户、制种大户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而稳定基地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产业 篇2

五常市座落在黑龙江省南部,张广才岭西麓,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活动积温2900度左右,是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种植区。全市幅员7512km2,地貌构成是“六山一水半草三分田”,辖24个乡镇,262个村,人口102万,耕地25.91万hm2。商品稻谷10亿kg,水稻总产值打破50亿元,水稻面积和商品量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居首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面积10万hm2,有机水稻基地认证面积1.4万hm2。

一、水稻发展现状

1、品种应用

根据市场不同需求,五常市水稻生产中有4种不同稻米类型:优质高产品种松粳12号、松粳9号、松粳14号、龙洋1号、东农

428、东农425;香稻品种以五优稻4号、松粳香2号为主栽,糯稻以松粘1号、通粘1号为主栽;黑稻以黑珍珠、龙锦1号为主栽,形成了以优质为主线,特种稻为辅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结构。

2、推广普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五常稻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栽培方式正由过去的33穴/m2,每穴5—7苗的密植型向稀植(25穴/m2、每穴3—5苗)发展,单位面积收获穗数由主茎占30%左右向12%—15%过渡。大面积推广的插秧规格为30cm×19.8cm、33cm×16.5cm每穴插3—4苗。

育苗以大棚隔离层育苗为主,钵育苗为辅;插秧以人工插秧为主,机械插秧应用面积小,主要原因:稻田面积小,地势高低不平,形状也不规则。田间管理根据当地条件、生育进程、长势长相等进行水肥管理,配合化学药剂灭草防病,确保水稻正常生育。五常稻区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了具有本市特色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的优质高效“十字”栽培模式。两早:即早育壮苗、早插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6℃时苗床播种,12—13℃时插秧。两稀:秧田稀播、本田稀插。两控:控制氮肥总量、控制杂草。全年施氮总量135—145kg/hm2,N:P2O5:K2O为1:0.7:0.6。选用低毒除草剂草克星、田秀清、威农等农药控制杂草。两晒:分蘖末期晒田、抽穗前3—5天晒田。两防:防治稻瘟病、防治稻曲病。以选用抗病品种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两病发生蔓延。

二、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未解决问题

1、种植水稻品种繁多。品种多样化,对五常市稻瘟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利于加工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3、农业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

4、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晾晒,易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谷混收混储,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

5、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

三、对五常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建议

1、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百万亩水稻种植优势,发展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加大水稻科技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培植,建成规模化、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带动优质米加工业向深层次发展。

2、规范“订单生产”,提高合同履约率。积极探索稻米订单风险规避机制,建立稻米产业风险基金,共同抵御和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规范稻米生产行为,坚持优质优价原则,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稻,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3、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稻米品质。

4、优化和整合大米加工市场,按水稻产量和加工能力分区设置,整合水稻加工企业,建成水稻产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在本地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稻米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

浅谈我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蒲江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我县水稻生产现状

我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水稻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水稻生产的高峰期,全县水稻面积14667hm2,近年来面积在逐年减少,但单产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并逐步进入加工产业。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水稻旱育秧、抛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了我县水稻产业稳步向前。2012年我县水稻面积10000hm2,占粮食总面积的50%,产量为8万t,占全县总产量的67%以上,单产为531kg/667㎡。加工企业有省级龙头企业派立食品有限公司、成都石象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市级龙头企业、蒲華食品等多家县级龙头企业和小作坊从事水稻初加工和米产品开发。

2 水稻产业存在问题

2.1 水稻生产总体在向前发展,但存在种植效益低的现象

原因在于土壤受化肥、不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等的影响,导致我县川香9838、宜香725、宜香2084、F优8156优质稻种植面积小,生产量少,优质高档米满足不了我县市场需求,优质米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2.2 农村劳动力弱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家务农人员80%以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科学种植水稻发展缓慢。

2.3 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

我县粮食加工设备和技术主要表现为加工规模小、科学技术含量低,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欠发展,在科技创新上更显不足,粗略简易的小作坊加工给产品造成巨大浪费。

2.4 水稻产业化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加、销脱节,更没有形成产、供、加工、销售一套完整体系,无品牌,商品率低。

2 我县水稻发展的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稻米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提高水稻的品质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县目前水稻面积减少,但发展有机优质稻前景很好,蒲江水稻的发展必须走优质稻路子,提高科技含量是我县的目标方向。特别是有机水稻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我县水稻产业已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水稻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传统的种植经验,水资源丰富;二是水稻产业化开发有基础,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有销路;三是发展有机优质稻产业能较好协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促进“天然氧吧”之称的乡村旅游业开发。发展水稻产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成都市对规模化种植粮食的补贴政策等,还符合市场的需求;四是有机优质稻附加值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12年,我县种植优质稻和普通杂交稻的产量和种植成本几乎相同;普通杂交稻冈优725等市场价格为6.00元/kg,优质稻宜香725、宜香2084等品种市场价格为8.00元/kg,相比之下,亩产值和效益提高30%以上。

3 推进水稻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品种

品种是水稻产业的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县生产特点,宜香725、宜香2084、川香9838、F优8156等品种是值得在我县推广的优质良种。建议在鹤山、寿安、西来等平坝乡镇,种植生育期长、产量高、品质优的川优9838、宜香2084、内香8156、宜香725等品种;在大塘、大兴、甘溪等丘区乡镇和水稻稻瘟病易发乡镇,种植冈优725、川香3号等抗性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品质、抗性、用途、产量、市场进行选择,建立健全品种推荐淘汰机制,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努力与市场对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

3.2 优化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根据优质稻标准、水稻品种、气候和土质,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种植技术规程。首先是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如施好花红有机肥、地补乐蚕粪肥等有机肥改良土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优质磷钾肥(如优美达高效磷肥),减少氮肥施用量;杜绝重金属超标等劣质化肥使用,科学管理水分;采用灭虫灯等物理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优乐德、双功嘧啶等,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控制,以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

3.3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水稻种植水平,推动水稻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也是实现水稻产业化的主要条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以流转、承包、租赁、土地入股等模式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作好试验示范、带动产业化。

3.4 强化加工转化,延长水稻产业链

在稻米的精深加工上,要有突破,促进产品的市场占有度,重点放在稻米深加工及多元应用即米产品的多级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上;打好品牌战略,尽快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要做好“川蒲”米花糖,“得益”生态米饭等米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3.5 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制,保证水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水稻质检体系,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产品上的质量监督、鉴定、评价作用,鼓励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把好稻米产品的质量源头关。

参考文献

[1]蒲江县农村发展局鹤片区农业技术服务站2012工作总结

[2]蒲江县农村发展局水稻生产加工调研报告

水稻产业 篇4

1 重点推广四大关键技术

1.1 推广适合承德地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

2011年, 根据承德地区的农作物栽培气候条件, 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试验, 从通系929、九稻39、丰优307、长选12、松辽7、松辽6、吉粳88、富源四、松粳9等9个近年在农业生产上表现较好的水稻品种中筛选出长选12、松辽6两个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进行综合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其中长选12平均亩产848.57kg, 比对照增产29.01%;松辽6平均亩产835.60kg, 比对照增产27.04%。

1.2 推广适宜的水稻种植密度

2011年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开展了水稻适宜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 试验对象为长选12, 设计了4个不同密度处理, 分别是A:30cm×10cm;B:30cm×13cm;C:30cm×16.5cm;D:30cm×20cm。经研究, 不同密度对穗数、穗粒数、空秕率和千粒重都有影响。最后确定承德地区水稻适宜种植密度为30cm×10cm, 按此密度种植水稻, 产量表现最好。

1.3 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全市一直在有针对性地对本地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规律开展调查研究, 经过长期、多地、不同季节的田间观测调查, 以及深入细致的种类鉴定, 摸清了承德地区当前水稻生产上病害的种类主要有5种: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恶苗病、稻曲病;虫害的种类主要有5种:稻水象甲、稻潜叶蝇、稻负泥虫、二化螟、中华稻蝗。其中病害以稻瘟病对水稻的生产威胁最为严重;虫害以中华稻蝗危害范围最广。为此, 全市进行了以稻瘟病和中华稻蝗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在确保防效的前提下, 突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避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降低农药使用量。

1.3.1 稻瘟病的防治

通过对25%咪鲜胺乳油、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0%丙环·咪鲜胺水剂、40%异稻·稻瘟灵可湿性粉剂等5种农药的田间试验效果调查, 在水稻处于分蘖盛期前施用25%咪鲜胺乳油平均防效达91.43%, 能够很好的防止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1.3.2 中华稻蝗的防治

通过对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溴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5%锐劲特悬浮剂等6种农药的田间试验效果调查, 在中华稻蝗3龄前施用5%氯虫苯甲酰胺+2.5%溴氰菊酯复混药剂防效达94.44%, 能够很好的防止中华稻蝗的发生。

1.3.3 灭虫灯防治水稻害虫

通过对FWS-DBL-2型太阳能灭虫灯诱杀水稻害虫的试验研究, FWS-DBL-2太阳能灭虫灯诱杀的昆虫分别属于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缨翅目和蜻蜓目等8个目共14种, 其中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灰飞虱、白背飞虱、小绿叶蝉和金龟子的诱杀量最大, 白背飞虱总虫口增减率达到-79.3%, 灰飞虱-60.9%, 稻纵卷叶螟-80.4%。每个灭虫灯控制面积700m2, 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 放灯区较化防区少用2次农药。

1.4 推广合理施肥技术

为改进农民长期以来在水稻种植上超量使用化肥, 氮肥用量过高的传统施肥习惯, 以有机肥料盛满丰1号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对施用盛满丰1号的效果调查, 底肥中亩增施盛满丰1号5kg可提高水稻穗数、穗粒数、降低空秕率, 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增产幅度达到15.4%~25.8%。另外, 盛满丰1号对水稻抗倒伏也有作用。

2 主要工作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协调配合

为体现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支持小组, 为提高工作效率, 确保各关键环节不出现漏洞、脱节, 制定了目标责任制落实任务分工, 做到各项任务责任到人。

2.2 建立示范基地, 展示技术成效

为更好的展示技术成果, 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带动功效, 让农民真实、贴近地感受到示范区内采用的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效果和影响。示范区选择在种植面积集中、交通便利、有代表性的地区设立, 将各单项技术成果在示范区集中展示。在隆化县张三营镇东风村建立10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

2.3 开展技术推广, 推进成果转化

在技术推广形式上主要采用集中办技术培训班和印刷技术手册、明白纸两种。主要技术人员在水稻产区集中办培训班授课, 在水稻生长主要阶段派技术人员进行巡回指导。在技术推广内容上, 本着让农民一看就会、一看就懂的原则, 将复杂理论知识直接简化为田间操作方法。在技术推广对象上突出重点, 提高实效。重点培训技术能手, 这些人掌握技术比较快, 让他们在生产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能较快产生推动效用。

2.4 坚持深入基层, 落实各项任务

为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实际生产环节中, 技术人员克服困难, 在水稻各生长关键环节坚决驻守在示范基地, 及时掌握各生长发育动态, 随时随地的指导生产操作。为确保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 所有调查都由技术人员亲自完成, 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根据气象变化、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条件及时调整技术方案, 确定最适宜播种时期、施肥时期和施药时期。同时加强与当地农民的沟通交流, 增进感情, 向农民学习实践生产经验, 了解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要, 不断提高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本领。

3 取得成效

水稻产业 篇5

皖政办〔2006〕18号

2006年5月21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农委《关于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六年六月十六日

关于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意见

(省农委二○○六年三月六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挖掘我省水稻产业发展潜力,从2006—2010年,连续5年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必要性

安徽是全国水稻优势产区,发展水稻产业既有生产优势和种植效益,也有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但是,我省目前水稻单产水平低,良种良法不配套,品质档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加工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粮食总产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提高水稻单产和质量,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实施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主要内容: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创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水稻产业。主要目标:

单产目标:全省水稻平均单产在基期(2001—2005年5年平均)410公斤的基础上,提高50公斤,每年单产增长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倍);总产增加150万吨。

质量目标:总体质量提高一个档次,达到商品标准的优质率提高30个百分点,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其中,部分中晚稻和山区一季稻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

品牌目标: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稻米加工水平和档次。以现有品牌整合为基础,培育5—1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效益目标:通过生产环节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实现亩增效益100元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重点推广六项关键技术,即大力推广以优质专用品种和超级稻为主的优质品种,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攻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为代表的培育壮秧技术,加快推广以抛秧、直播稻、免耕为代表的轻型栽培技术,配套推广以防高温热害、节水灌溉为代表的避灾节本技术,大力推广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的精确管理技术。力争良种覆盖率达95%,生产基地品种专用化;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80%以上。同时,加强配套技术的攻关研究与示范,搞好品种选育及引进品种的筛选,强化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中心建设,为大面积生产用种和良种良法配套提供技术支撑。

(二)产业集聚保障。大力发展水稻产业化经营: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沿江早籼和优质晚粳稻、江淮优质中籼稻、沿淮优质粳稻、山区绿色和有机稻四大稻米产业带建设,促进优质稻向产业带集中。二是推进专业化生产。主攻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10个水稻生产大县,100个种稻大户,1万个科技示范户,建立500万亩核心示范区。通过典型示范,带动面上水稻专业化生产。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全民创业,发展壮大稻米产加销龙头企业,选择10个基础好的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参与优质稻订单生产和生产基地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方向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提高稻谷产品订单收购率和品种一致性。

(三)政策服务保障。一是落实惠农政策。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挂钩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优质粮的积极性。二是抓好标准化生产。完善品种退出机制,加大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的实施力度,切实解决品种多、乱、杂问题;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加强生态安全农药、化肥品种的推介,抓紧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水稻基地认证工作,加快水稻质量安全提升速度。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稻田灌排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中低产稻田改造,加大对种稻良田的保护和地力培育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范稻田污染,增强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水稻生产技术培训、市场监测、技术信息宣传,搞好苗情、病虫情、土壤肥力和稻米质量监测;扶持育秧服务公司、配方施肥公司、植保专业服务队、农机服务队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引导农资企业进一步为农民提供配套技术服务。

水稻产业 篇6

关键词:抗虫转基因;产业化;效益;风险

2009年两种抗虫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这使得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的产业化获得了关键性的进步。到2013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要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并指责农业部的不作为。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则认为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不应该受制于民意。 这些不断发生的事情无疑使得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事实上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更多的是质疑其安全性。因此现在很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时机是否成熟的问题。本文将从转基因产品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 抗虫转基因水稻带来的效益

(一)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经济效益

虫害是威胁我国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每年因为虫害带来的损失相当于人民币100亿元左右。我国目前抵御虫害的威胁主要依靠各种杀虫剂的使用,但是农药的使用却加大了我国水稻种植的成本。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可以增加产量,减少成本,从而提高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朱祯认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张杰伟等认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大幅度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了害虫的产生,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陈超的研究结果表明,抗虫转基因水稻在增产增收及成本降低方面效果不明显。由于朱桢和张伟杰等观点限于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未进行实证分析,而陈超通过对允许抗虫转基因水稻种植的安徽和湖北两省实际种植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抗虫转基因水稻在增产和降低成本方面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得出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结论。

(二)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生态环境效益

我国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因为其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降低生物的多样性,还会对土壤水源等造成影响,这些影响都会扰乱原有的生物链条。如果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了,那么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带来了生态环境效益。研究者大部分对转基因抗虫水稻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都持肯定的态度,但也有很多研究人员意识到其潜在的生态风险,这一部分会在下文进行具体说明。因此虽然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存在生态环境效益,但是也存在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且这种收益和风险又很难量化,或者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能对其进行衡量和估计。因此我们对这种双方各执一词的研究成果一时不能很确切的相信哪一种是正确的。这也是大多数人对转基因持怀疑态度的原因。

(三)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社会效益

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在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我国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每次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打农药上面,如果大量种植抗虫转基因水稻,就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一部分农民就可以进城务工,缓解城市用工荒的现象,支持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可以减少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产,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人地矛盾,也缓解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耕地不足的问题。

二、 抗虫转基因水稻的潜在风险

(一)抗虫转基因水稻对人体健康存在的潜在风险

因为转基因水稻被人为加入了一些别的基因、病毒或抗生素抗性等基因,那么人们会对转基因作物制成的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含有毒素以及是否会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身体健康产生怀疑。当前,科学界表明并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但是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不意味着未来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其并不不安全的证据。如果未来才发现其并不安全,那将会对我们的后代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在面对身体健康这方面的疑虑时,人们不会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就目前来看,只要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环生态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是可以在不考虑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下可以缓解和解决的。因为这毕竟涉及几代人的健康问题,一旦产生这方面的风险将是人类的一次浩劫。

(二)抗虫转基因水稻对自然环境存在潜在风险

虽然上文中指出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可以产生生态环境效益,但是科学研究表明,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过程中将会产生新的威胁生态环境的因素。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造成威胁。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种植会引起基因漂移和杂草化问题,着将会引起基因在转基因水稻和近缘野生种之间进行流转,这可能会降低生物遗传的多样性。转基因抗虫水稻的产业化还会对土壤产生影响,因为其根系和花粉有一定量的抗虫外源基因表达,这会引一定量的表达蛋白进入稻田土壤,而且水稻秸秆还田的的时候会向土壤中释放外源抗虫蛋白,这都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虫转基因水稻存在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主粮的产业化中国必须拥有自主的核心知识产权,否则会受制约人,丧失我国的粮食自主权。绿色和平组织经过调查发现,中国转基因水稻品系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折旧意味着一旦中国转基因水稻被产业化种植,中国可能会陷入外国的专利陷阱,丧失主粮的控制权。并且对于获得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中国是否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也存在质疑。另外转基因稻米存在“留种” 问题,如果进行产业化种植,中国人民将每年必须要面临巨大的购置种子的费用。并且水稻的种子价格是掌握在外国制种公司手中,中国种植户很有可能会面临种子价格上升问题。如果外国将控制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民的收益将流向外国跨国集团,国家主权受到威胁。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存在威胁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潜在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完整的综合评估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系统和模型,所以很难对其带来的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在这种风险与收益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而且再加上绝大多数公众持反对意见,像个别专家所说的那样,靠政府的强制力来推行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只会使抗虫转基因水稻失去市场,是政府失去民意,因此我认为目前在我国推行抗虫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时机尚不成熟。(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超.关于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若干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8(4)

[2]蒋高明,李宵. 试论转基因主粮产业安全与风险[J].工程研究,2010.6(2)

水稻产业 篇7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据统计,近年来全国水稻种植、收获、耕整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达到1067、2400、2867万hm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74%,比2013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种植环节上看,2014年全国水稻机插面积新增80万hm2,总面积达1067万hm2;加上水稻机直播以及抛秧、摆栽等机移栽面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38%以上,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北方稻区机插水平相对较高,已经超过80%。南方稻区省份机插面积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如湖南新增20万hm2,安徽新增13万hm2,湖北、广西、四川也都增加了近7万hm2。

但与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相比,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依然较低,各个稻区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别是水稻栽插机械化严重滞后,是水稻生产机械化中最薄弱环节,已成为当前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

2水稻栽植机械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水稻种植机械化达98%,韩国、美国等国家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也达到97%以上。其中,日本、韩国以育苗机械移栽为主,欧美国家则多见机械直播方式。国内自引进日韩技术以来,企业和农机研究所等加快了自主产品的研发。相比前期国内产品呈现的整体实力不强、产品差异化、系列化程度不高、核心部件仍需进口及产品技术集中度不高等现状,已获得进展。

2.1育秧机械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水稻栽植机械化的核心,其中育秧技术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之一。

目前,我国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主要采用秧盘育秧方式,包括工厂化育秧和田间育秧2种形式。我国北方主要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及装备,南方则主要采用田间育秧技术及其装备。欧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采用直播种植,无须育秧;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主要采用工厂化育秧技术及装备。

国内现有的播种流水线,大多数是撒播育秧,秧苗成毯效果好,但用种量相对较大,适于常规稻育秧后机插。相比而言,精密播种能实现低播量培育壮秧,既适于常规稻,也适于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育秧。田间育秧装备体积小、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在南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但田间机械化育秧中,秧苗较软,泥浆含根茬和杂草量较大,影响插秧质量,需要改进和提高。

2.2插秧机械

机插秧是目前我国水稻栽植机械化的主攻方向,其主要装备是插秧机。我国是世界上较早研制插秧机的国家,1967年推出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东风-2S型自走式机动水稻插秧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秧盘育秧机插水稻种植技术,解决了育秧与机插秧的配套问题。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国产系列水稻插秧机,对我国机插秧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的插秧机,按操作方式分类,主要有步进式和乘坐式两大类,乘坐式又分为独轮乘坐式和四轮乘坐式2种产品;按插秧速度分类,主要有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步进式均为普通插秧机,乘坐式有普通插秧机,也有高速插秧机。

2.3钵体苗栽植机械

国外,最早研究和使用钵体苗栽植机的国家是日本,后来有印度、韩国和尼日利亚等国。在日本,实产业、井关公司都有钵体苗移栽机产品。但由于钵体苗移栽机结构复杂、价格高和使用成本高等综合效益不佳问题,未能得到推广。其它国家水稻抛秧栽培的面积也不大。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钵体苗机械栽植技术,但由于技术原因,至今尚无成熟的机型。由于插秧技术的不断成熟,使早期研究的钵体苗移栽机械没有发展起来。近期研究的钵苗移栽机械,主要有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制的水稻植质钵体苗育插秧机,东北农业大学研制的水稻钵体苗插秧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制的钵体苗摆栽机等。这些机械都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是今后发展杂交稻机械化栽插突破的关键。

3现阶段水稻栽植机械需要解决的问题

a.插秧机使用效率较低,插秧质量较差。由于田块小,田间转弯、调整时间长,实际生产效率低;田间淤泥育秧中泥浆杂质多,夹卡秧爪,田间停机多。由于育秧质量差,主要是秧苗成毯性差或田间育秧秧苗软等原因,易造成两盘秧叠加或靠不拢,因而造成秧门堵塞、成行漏插、插秧质量差。

b.我国水稻摆栽机数量少,造价高。国内科研机构也尝试进行国产化研制,但由于国产秧盘和日本秧盘有较大区别,国内秧盘无法在国外摆栽机上进行移栽。由于水稻摆栽机价格高,需要进口秧盘育秧,因而制约了水稻摆栽机械的推广。

c.钵体毯状秧苗取秧面积不准确,影响插秧质量。最近钵体毯状秧苗推广应用较快,但秧苗卷秧运输、挤压或缩水等易使秧块变形,实际生产中不能保证每次取秧都按原设计的取秧面积准确切块,精确的栽插得不到保障。

水稻产业 篇8

1 变量的选择及模型构建

1.1 变量的选择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农业市场化程度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及实际情况考虑, 选取1个因变量和4个自变量, 具体指标如表1。

1.2 数据来源

每50kg产品利润、每50kg产品商品率、每50kg产品生产成本、每50kg产品现金成本数据都来源于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2006~2015) , 每个变量数据都是取早籼稻和晚籼稻的平均值;种植面积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2006~2015) 。

1.3 模型的构建

多元回归是指一个因变量 (预报对象) , 多个自变量 (预报因子) 的回归模型。在本文中研究的是多个变量对水稻市场化发展程度的影响。为了使数据在时间序列中变得平稳, 减小误差, 建立对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下列模型中, ln表示取对数, 表示的是常数, 分别表示的是X1、X2、X3、X4的系数, 表示的是随机干扰项。

2 广西水稻市场化发展与效益关系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表2是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的可决系数以及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0.997和0.995, 模型整体上显著, 而且F值为446.8259, 而其P值却为0.000015, 模型整体上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整体显著性检验, Durbin-Watson stat为2.43, 接近2, 可判断其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因此可以判定模型构建合理。从模型变量回归结果分析可以发现, X1 (商品率) 、LNX3 (生产成本) 、LNX4 (现金成本) 分别通过了5%、1%、1%显著性水平检验, 且其系数都为正, 说明对水稻利润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

表2结查表明, 市场化程度与水稻产业效益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相互影响。每当市场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 那么水稻产业效益便提高0.88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 广西虽然属于农业大省, 但是水稻产业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并且广西地形属于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因此广西的水稻种植大部份都只分布于桂东南的玉林市、贵港市、钦州市, 而且这三个地级市的水稻规模优势指数也是最大的, 在这三个地区水稻产业规模较大, 规模效益明显, 另外的地级市也有水稻分布, 但是规模较小, 整体上来说广西农民种植水稻大部分仍然自给自足, 市场化程度以及标准化程度不高, 因此, 相对于湖南等地区其无论是籼稻还是晚籼稻其利润率都相对较低。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可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提升广西水稻资源的资源配置效率, 朱显平 (2016) 通过对全国省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也发现, 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强的直接促进作用。

另外, 生产成本以及现金成本也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 都对水稻产业的利润水平有正向影响, 这与常理不符。但通过分析发现, 目前广西水稻产业的发展大部份地区仍然依靠资源的加倍投入, 这结果也充分反映了目前广西水稻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式增长, 产出的增加仍然依靠土资、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投入, 在建国初期, 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并不紧张的情况下我国依靠生产要素的增加确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产出的大幅增加,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土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6年全国正式取消农业税,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等都成为主型经营主体, 这些政策都进一步促进了广西水稻产业市场化发展, 因此提高市场化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是未来发展趋势。

3 结论对策

3.1 市场化发展可推动水稻产业效益的大幅提升

研究结果表明, 广西水稻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可大幅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两者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是受限于自然条件以及民族政策等问题, 广西水稻产业的发展相对于湖南等地区来说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因此在未来广西水稻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土流流转, 产生规模效益, 针对目前仍然依靠产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拉动产出现状, 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籼稻效益, 加快供给侧改革, 使水稻产业的生产与市场接轨, 提高市场化程度。

3.2 广西水稻产业生产方式亟需改变

一是要加强科技攻关, 各水稻主产区域加快与广西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战略合作, 组织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力度, 促使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要加快优良品种引育繁步伐, 针对广西特有地形研发相关套种技术, 推广“超级稻+超级稻+冬菜 (冬种马铃薯) ”或者“超级稻+再生稻+冬菜 (冬种马铃薯) ”主要种植模式, 提高水稻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产业效益。

3.3 培育和壮大水稻龙头企业

要提高市场化发展程度, 必需向规模化发展, 通过培育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 整合企业资源, 拓宽稻米产品纵向开发与产业化发展, 研发大米精深加工技术能大幅提高稻谷的利用效率, 建立农户与企业多种利益共享机制, 积极培育和壮大水稻龙头企业从而提高市场化程度。

摘要:广西是农业大省, 也是我国重要的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明确广西水稻产业市场化发展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广西现代农业发展,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其市场化发展程度与水稻产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市场化程度与水稻产业效益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 每当市场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 那么水稻产业效益便提高0.88个百分点;在当前广西水稻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 面临着生产方式转变的压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市场化程度、经济效率与效益是未来广西水稻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广西,水稻产业,市场化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华忠.广西优质水稻生产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种业, 2009 (2) :1-3.

[2]曹泽辉.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稻谷产业链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3.

[3]申红芳, 陈超, 赓西元, 等.中国水稻生产环节外包价格的决定机制—基于全国6省20县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5 (6) :34-46.

[4]孟翠丽, 王斌, 何燕.基于GIS的广西水稻种植气候区划研究[J].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 2012 (2) :1-5.

水稻产业 篇9

1 新沂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历程

新沂市杂交水稻制种始于20世纪70年代, 至今经历了5个阶段:一是试制阶段 (20世纪70年代) , 主要特点是面积小、产量低、纯度低, 但培养了一批早期技术人员;二是提高阶段 (20世纪80年代) , 这一阶段提高了制种技术、质量和产量, 制种规模也逐步扩大, 但组合比较单一;三是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 , 制种规模进一步扩大, 制种组合不断出新, 由汕优63、协优63等老组合发展到特优、Ⅱ优等系列组合, 产量由2 250 kg/hm2提高到3 750 kg/hm2以上;四是滑坡阶段 (2000—2005年) , 县级国有种子公司面临严峻挑战, 逐步暴露体制的弊端, 新沂市杂交水稻制种进入了滑坡阶段, 制种面积逐年下降, 2005年降至333.33 hm2;五是萎缩阶段 (2005年至今) , 县级国有种子公司弊端进一步凸显, 经营效益由盈转亏, 经历种子管理体制改制后, 县级公司停止制种, 外地公司开始进入新沂市, 直接与制种基地或承包大户合作, 基地规模小而分散, 全市面积萎缩至不足200 hm2。

2 新沂市杂交水稻制种的优势

2.1 自然条件优越

新沂市地处苏北平原, 地势平坦, 境内水源充足, 灌溉方便, 土壤肥沃。日照充足, 四季分明, 夏季高温湿润, 秋季凉爽少雨, 非常适宜杂交水稻夏制种。制种区数千亩连片, 适合规模生产和机械化收脱。

2.2 劳动力资源充足, 有制种历史和基础

全市农业人口近80万人, 耕地面积8万hm2, 劳动力富余, 为杂交稻制种提供了保障。自20世纪70年代杂交稻三系制种研究成功后, 新沂市就开展了制种工作, 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制种技术和经验,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 为制种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制种积极性不高, 制种面积持续下降

自2000年以后, 制种面积逐渐下降。不少农民对制种有抵触情绪, 面临合同签订难、基地落实难、种子收购难等诸多问题。图1是1991—2010年20年制种面积统计数据。

3.2 制种组合不断更新, 产量不稳定

新沂市制种组合不断更新。近几年来, 两系制种逐渐取代三系制种, 其制种风险不言而喻, 2009年因低温造成近66.67 hm2两系制种田报废, 2013年高温导致两系制种减产60%~70%。另外, 新组合的不断涌现, 造成同一年份的不同组合产量差异较大, 从而影响农民制种积极性和制种收益。

3.3 非法制种, 质量存在隐患

近几年来, 有些外地公司或个人不办理种子生产许可证, 不与基地签订制种合同, 私自违规进行制种, 或隐瞒组合, 少报面积, 逃避监管, 特别是两系组合, 在新沂市制种风险很大。这些制种隐蔽、分散, 技术指导跟不上, 隔离条件不符合标准, 收购资金得不到保证, 田间去杂不抓, 种子质量存在巨大隐患。如果不严格监督管理, 不但可能给基地农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还可能使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 给社会造成危害。

4 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因素

4.1 农民制种成本和风险增加

目前, 劳动力和农用物资成本高涨, 制种投入增加。极端高温、低温等灾害性气候频发, 制种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不同年份制种产量和收购价格不稳定。与种粮相比, 制种相对效益不明显, 且在育苗、移栽、割叶、赶粉、去杂、收割等环节需投入更多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因此, 一些农民不愿从事制种。

4.2 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影响制种面积落实

中央关于农业的“四补一免”等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目前, 以种植水稻为例, 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资增资补贴等3项补贴超过1 500元/hm2。而且种植常规粳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稻谷收购价格逐年增长。相比之下, 农民进行水稻制种的积极性必然下降。

4.3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民务工收入已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 全市农村劳动力中, 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比重达53.5%, 劳务收占农民纯收入的37.5%, 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达44%。留在家里的劳动力多为老、弱、妇, 不能胜任制种这一辛苦的劳动。

4.4 分散生产与规模效益的矛盾制约制种产业发展

规模效益在农业生产上, 特别是在杂交水稻制种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显现的优势更为突出。然而, 目前人均只有667 m2责任田的制种农户, 全家也只有2 000~3 335 m2的农田, 每户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而得到的效益却很低, 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5 收购价格对制种产业的影响

收购价格低, 对制种农户不利, 导致农民制种没有积极性;收购价格高, 对种子公司不利, 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在全国主要制种区中, 江苏省是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 劳动力成本较高。根据多年的比较, 江苏省生产的杂交稻种子收购价格和市场调拨价总体上比四川等省高出10%~20%。以2010年为例, 江苏省三系种子收购价为16~17元/kg, 两系种子收购价为24~28元/kg;而四川、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同年的收购价分别为三系11~13元/kg, 两系15~20元/kg。2013年江苏省公布的收购指导价为三系15.5元/kg、两系23.5元/kg。收购价格偏高虽然对制种农民有利, 但对于提高江苏省种子的市场竞争力不利, 可能会导致全省制种面积整体下降。

5 新沂市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对策

以科技为先导、质量为根本、市场为导向, 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种子公司为龙头、制种基地为基础, 协调产购销三方利益分配, 形成产、购、销一条龙的格局。应从制种模式、质量控制、管理机制、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 寻求提高制种产量、质量和效益的途径, 以增加制种农民收益和种子企业效益。

5.1 探索生产新模式

传统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形势。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规模化生产将是发展方向。把分散的土地通过流转租给承包大户, 可以节省成本, 提高效益[1]。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综合考虑资金、劳力、技术、风险等因素, 家庭农场承包制种是发展方向, 一般承包面积在3.33~6.67 hm2为宜。

5.2 加强技术服务, 提高单产

杂交水稻制种对技术要求很严格, 在亲本播期的确定、育苗、移栽、花期预测与调节、割叶、赶粉、九二○施用、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任何环节都不能出现差错, 否则都会造成减产, 因此需要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且不同组合、不同田块、不同年份的情况也不相同, 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千差万别, 没有固定的技术意见, 随时随地都要解决制种田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单产提高了, 农民的收益才会提高, 种子的收购价也会相对下降[2]。

5.3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质量

种子质量管理依靠种子企业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但首先依赖于种子企业自身。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只有搞好种子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 使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 才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种子。同时, 种子管理机构依法对种子生产的各个关节进行监督、检查、检验, 有效规范种子生产、加工、包装、经营行为, 严禁无证生产, 严格隔离条件, 严打非法套购, 使种子管理工作法制化、全程化、常态化[3]。

5.4 寻求合作伙伴, 建立稳固的产购销产业链条

品种是种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制种产业要发展, 离不开科研育种单位。科研部门的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品种资源, 这些品种要想进入市场, 产生效益, 必须寻找一个起衔接作用的种业公司, 来完成种子生产、收购、加工、储运等工作。这样, 一个“科研+公司+基地”的产业链就产生了。联合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种业公司只有与育种单位、制种基地在利益分配上捆在一起, 协调好三方利益分配, 才能保证种子产业长期稳固发展[4]。

5.5 发挥基层种业公司的作用

笔者认为, 基层种业公司 (它具有“三基”地位, 即基层、基础、基地) 在种子产业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是指基层种业公司处于种子产业链的最基层, 它可以直接面对基地和农民;基础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 基层种业公司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方面仍有优势, 值得大公司依托;基地是指生产基地, 基层种业公司发展和稳固了一批良好的制种基地, 拥有成熟的制种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这些条件正是科研单位和上层大公司所欠缺的。基层种业公司往往是连接委托制种的单位与生产基地的纽带和桥梁[5]。

5.6 提高农民制种积极性

一是委托生产方必须与制种农民签订产购合同, 并明确最低收购价或单位面积最低产值, 降低农民风险, 让农民放心。二是将杂交稻制种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适当提高财政承担的保费比例, 降低种植户承担的比例, 提高杂交稻制种参保面积和保险赔付额度, 促进杂交稻制种产业发展[6]。三是取消一些本不该由农民承担的费用, 诸如技术指导费、纯度南繁鉴定费、新品种权益费、制种押金等, 适当补助农民田间去杂费, 因为田间杂株往往是由亲本带来的, 去杂费用不应该由制种农户承担。四是理顺合作关系, 改善服务态度。种子生产企业应把基地当作自己的生产车间,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同时改善服务态度, 改变工作方法。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 扎根村组农户, 贴近农民, 与农民成为朋友, 为农民排忧解难, 让农民得到实惠[7]。

参考文献

[1]佟屏亚.泛议中国种子产业市场化进程[J].种子世界, 2006 (7) :11-15.

[2]童海军.关于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化的思考[J].种子科技, 2006 (3) :7-9.

[3]邓建平.加快我省种子产业化进展[J].江苏农业, 2000 (4) :51-52.

[4]缪炳良.农作物种子预约生产程序与方法[J].江苏农业科学, 2003 (3) :23-27.

[5]方明奎, 毛从亚, 卜连生.新形势下切实加强种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种子世界, 2005 (11) :4-6.

[6]殷钱茜, 殷海军.江苏水稻种子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 2013, 41 (5) :515-519.

水稻产业 篇10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许雷走出的“种业”报国科技创新之路, 其社会效益以及产业示范价值不可估量。

1967年至1985年, 许雷先后在乡 (公社) 农科站、县五七农业大学、县农业中心等单位从事农业教学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5年, 他被调到国家科研机构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担任水稻育种室主任, 专门从事水稻育种研究。1995年, 他又走出国家科研机构, 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盘锦北方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以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为己任, 旨在不断提高辽宁、华北及西北稻区水稻产量, 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

许雷的自主创新成果“人工选择理论”、“性状相关选择法”和“性状跟踪鉴定法”都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先后主持选育出生产应用的水稻、旱稻、特种稻新品种 (系) 85个, 其中19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8个通过国家审定 (其中旱稻品种1个) , 获得了35个国际国内重大奖项, 也因此成为中国农业领域中选育北方粳稻品种最多、获奖最多、推广面积最大、取得社会效益最高的专家。

当他得知自己选育的辽盐系列水稻品种被国家列为“九五”重中之重推广项目时, 当他看到自己主持选育的“辽盐”、“雨田”、“田丰、“锦丰”、“辽旱”、“锦稻”等系列水稻新品种已在中国北方适宜稻区累计推广1.7亿多亩, 增产稻谷95多亿公斤, 增收人民币180多亿元时, 许雷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说:“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创新品种、服务民生、产业报国的誓言, 人生至幸, 莫过于此。”

这些年来, 辛勤耕耘在科研创新领域的许雷也得到了许多回报, 自1989年以来, 他连续19年被评为辽宁省盘锦市的先进政协委员, 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及优秀民盟成员, 先后获得国家级专家、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民盟全国先进个人、中国当代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水稻产业 篇11

1.1 世界水稻生产

(1)种植面积以亚洲最大(占90%),其次是非洲、美洲;最多的国家是印度、中国。2006-2008年,世界水稻平均种植面积15481万hm2,比2003-2005年增加373万hm2,增幅2.47%。其中,亚洲为13893万hm2,占89.74%;非洲849万hm2,占5.49%;美洲677万hm2,占4.37%;欧洲60万hm2,占0.39%;大洋洲仅为1万hm2,占0.01%。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越南、缅甸、菲律宾、巴西和巴基斯坦(表1)。与2003-2005年相比,水稻面积最大的10个国家次序没有发生变化,除越南和巴西平均水稻种植面积下降外,其余各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巴基斯坦水稻面积增加5.78%,增幅最大;越南和巴西分别减少1.2%和5.8%。

(2)总产量最多的是亚洲,最多的国家有中国、印度。2006-2008年,世界水稻平均总产达到64540万t,比2003-2005年增加4322万t,增幅7.18%。其中,亚洲58560万t,占90.73%;非洲2205万t,占3.42%;美洲3408万t,占5.28%;欧洲355万t,占0.55%;大洋洲12万t,占0.02%。总产最高的10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巴西和日本(表1)。与2003-2005年相比,总产最高的10个国家次序没有变化,除巴西有所下降外,其余各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菲律宾水稻总产增加10.61%,增幅最大,巴西水稻总产减少3.45%。

(3)单产水平稳步提高,最高的国家分别是埃及、美国、韩国、日本、中国、越南等。2006-2008年,世界水稻平均单产4169kg/hm2,比2003-2005年提高184kg/hm2,增幅4.62%。其中,亚洲4215kg/hm2,非洲2596kg/hm2,美洲5033kg/hm2,欧洲5863kg/hm2,大洋洲11516kg/hm2。世界水稻种植面积50万hm2以上的国家共26个,比2003-2005年减少了一个哥伦比亚,在这26个国家中,单产水平最高的10个国家依次是埃及、美国、韩国、日本、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朝鲜和巴西(表1)。与2003-2005年相比,埃及、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的排名没有发生变化,单产水平均稳步提高。其中,朝鲜水稻的单产减少6.16%,排名从第6名降至第9名,巴西水稻单产水平提高较快,提高16.79%,排名升至第10名。

从以上可以看出,世界水稻生产主要有3个特点:(1)生产集中度高。世界水稻主产区集中在亚洲,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有9个分布在亚洲。其中,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泰国的水稻播种面积均在1000万hm2以上,面积总和达10664万hm2,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68.9%。(2)单产差距大。在26个水稻面积在50万hm2以上、单产排名最高的10个国家中,单产最高的埃及比最低的巴西高5910kg;在面积最大的10个主产国中,单产最高的中国达到6441kg/hm2,比最低的缅甸高出3829kg/hm2。单产差距大,其主要原因除了耕地质量、气候和投入等因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熟制差异,如南亚国家一年可种植三季,多数是两熟制。若剔除该因素,产量差异缩小,如2006-2008年期间,中国一季稻产量为6884kg/hm2,在26个国家中仅次于埃及和美国。(3)品质差异明显。如以出口稻米著称的泰国、巴基斯坦将稻米品质放在首位,其稻米生产全过程均实行严格的品质质量控制,并在全球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品牌,泰国出口的稻米中,高质量稻米占45%左右[1];印度虽然平均单产低,但也一直将稻米品质作为品种选育的首要目标;日本的大米生产注重大米的口感和外观;中国水稻生产则以高产为第一目标,重视水稻单产的提高。

数据来源:(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1.2 世界大米贸易与市场

(1)世界大米贸易。2006-2008年期间,世界大米平均进出口贸易总量为5810万t,约占世界水稻产量的12.9%(按大米产量等于70%稻谷产量折算),比重大大低于世界小麦和玉米进出口贸易总量占其产量的比重,同期小麦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为38.2%,玉米为23.1%。与2003-2005年相比,大米贸易总量增加了337万t,增幅6.16%。从年际间看,世界大米进出口贸易总量逐年减少,从2006年的6119万t减少至2008年的5530万t,减少了588万t,减幅9.6%。从大米出口看,与2003-2005年相比,泰国、越南和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大米出口国家。其中,泰国、越南、巴基斯坦、中国、阿根廷和柬埔寨大米出口均有所增加,泰国和巴基斯坦分别增加15.30%和12.60%。印度、美国、埃及和乌拉圭大米出口有不同程度减少,埃及和美国分别减少21.50%和8.20%;从大米进口看,与2003-2005年相比,中国和塞内加尔退出了世界大米十大进口国行列,增加了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两国。其中,菲律宾、伊朗和马来西亚的大米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菲律宾和伊朗分别增加了29.70%和28.80%,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科特迪瓦和南非大米进口量保持稳定,伊拉克则减少了12.80%(表2)。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USDA)

据上述分析,世界大米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口国较为集中,而进口国较为分散。如2006-2008年世界前5大出口国平均出口量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82.05%,而同期前5大进口国进口量仅占世界大米进口量的27.76%。

(2)世界大米市场。2006年以来,受世界稻米供求关系演变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稻米价格涨幅明显。以泰国含碎25%大米FOB价格为例,2006年平均价格为272美元/t,2007年涨至303美元/t,2008年暴涨至600.2美元/t,分别比2006年和2007年上涨121%和98%。与2006和2007两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的平稳走势相比,2008年国际稻米市场受稻谷产需形势偏紧、库存大幅降低、贸易量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大米价格跌宕起伏,大幅波动,并形成了1-5月份的快速上涨和6-12月份的快速下跌两个阶段(图1)。与2003-2005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走势相比,2006-2008年稻米价格起伏较大,2008年国际市场稻米平均价格达到600.2美元/t,比2006年上涨了121.5%,而2005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仅比2003年上涨了25.5%,走势较为平稳。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1.3 世界水稻产业化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水稻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水平高[2,3,4]。如通过农会、农协等产业化组织,实施统一组织生产、技术指导、生产资料采购、销售等服务,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通过集中销售来稳定市场供应,避免盲目生产,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如日本农协建立了都、道、府、县农协等分级组织系统,对农民种植业结构调整、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生产资料采购、创办信用社等提供服务;泰国通过统一标准和统一品牌、运用“绿箱”政策和降低土地税等来扶持泰国香米的产业化发展,使得泰国“香米”享誉世界。

2 世界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2.1 人口持续增长

人口持续增长是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据联合国统计,1961-1970、1970-1980、1980-1990、1990-2000年,每10年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19.6%、20.4%、19.2%、15.5%。2000年以后,人口增速开始放缓,2008年世界人口总数达到67.50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6.347亿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3%。按此增长率测算,202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78.5亿人。据联合国人口统计,目前主要大米进口国和消费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如2000-2008年期间,非洲主要大米进口国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和塞内加尔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64%、2.39%和2.35%,远超过世界人口1.3%的平均增长率;亚洲大米主要进口国菲律宾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04%,亚洲大米消费大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国的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1.6%和1.7%,均超过世界人口平均增长率。

2.2 资源约束性增强

在作物生产中,水稻是受水土资源约束性最强的作物。

(1)从耕地资源看,1961-2007年期间,世界耕地总面积由12.81亿hm2增加到14.11亿hm2,增加10.1%,年均增长率0.22%。但自1990年开始,世界耕地面积增长出现了减缓迹象,甚至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4.04亿hm2增加至2007年的14.11亿hm2,年均耕地增长率仅0.03%,大大低于前40年世界耕地面积平均增长水平。而且受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耕地质量正逐步下降,世界可利用耕地不断减少,也制约了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2)从淡水资源看,淡水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必备要素,水稻是耗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用水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目前,占世界耕地面积16%的灌溉农田,生产了占世界总产量40%的粮食。近年来,由于工业扩张和城市建设,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人均淡水资源均呈下降趋势。例如澳大利亚已经遭遇了长达10余年的干旱,淡水资源需要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水稻面积则由1999年的15.2万hm2锐减为2008年的0.9万hm2,减幅高达94%。

(3)从劳动力资源看,世界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1961年为27.6%,2008年降至20.6%,下降了7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资源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由于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青壮劳动力必然转向非农产业,从而使从事水稻生产的劳动力向老龄化方向发展。

2.3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升高将使水稻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大于有利影响。气候变暖可以增加积温,但是夜间温度提高有可能导致现有品种产量和品质下降。据国际水稻研究所研究,水稻生长期间的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增高1℃,水稻产量就将下降10%。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究报告,全球平均温度经1000年前上升了0.3~0.6℃。而在此前一万年间,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化不超过2℃[5]。联合国有关机构还预测,由于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到2050年,全球CO2排放量将增至700亿t,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全球气候变暖还将导致水稻的各种病虫害呈现增加的态势。此外,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工厂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加剧,废水、废气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不仅对水稻生长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会在水稻终端产品中聚集,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2.4 增粮与增收的矛盾突出

世界水稻生产大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国家同时面临着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除了通过高补贴可以提高稻农收入外,单纯依靠水稻生产来增加收入越来越难。(1)与经济作物比较,水稻生产的生育期较长,即使在温光资源极为丰富的南亚国家,最多也只能一年种植三季,而蔬菜生产可以更多;(2)水稻生产一般作为基本口粮,国家在调控价格方面不可能定价过高,以便更多的人口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3)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价格普遍提高,水稻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比较优势下降。因此,稻农增粮与增收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片面追求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缩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对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水稻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如作为全球最大大米进口国的菲律宾,年消费大米1200万t,其中近20%需要进口。尽管该国自然气候条件优越,极适合水稻生长,有条件满足国内大米需求。但近十几年来,菲律宾不断调整农业结构,追求高产值、外向型的经济作物,不重视水稻的种植,寄望于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最终导致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异常薄弱,同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又加速大量农业用地被转为工业和商业用地,最终导致产生粮食危机。

3 世界水稻产业发展趋势

3.1 水稻生产总体稳中有增,但增速减缓;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年均增长率将下降

从世界水稻生产变化情况分析,水稻生产总体呈现稳中有增的趋势,但增速有所减缓。1960-1970、1970-1980、1980-1990、1990-2000年,每10年世界水稻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为1.04%、0.88%、0.17%、0.34%;水稻单产的年均增长率为2.83%、1.67%、2.85%、1.08%;水稻总产的年均增长率为4.17%、2.7%、3.07%、1.45%,世界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年均增长率逐步下降,而2000-2008年,世界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降至0.28%、0.95%和1.26%,世界水稻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增强,世界水稻生产发展增速放缓(表3)。

数据来源:(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3.2 大米人均消费量保持稳定,总量持续增加,消费增量增速放缓

从消费趋势看,受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等多因素作用,预计世界大米消费量仍将持续增加。(1)世界大米人均消费量有望继续保持稳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大米人均消费量始终保持在60-67kg之间,其中最高的2001年达到66.49kg,最低的1982年为60.43kg,近5年(2004-2008年)平均值为63.28kg。尽管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随着以大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居民膳食水平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势必增加肉、蛋、奶等食品消费,但由于以大米为主食的亚洲和非洲国家人口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世界人均大米消费量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表4)。(2)世界大米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若以2020年世界人口数达78.5亿,人均大米消费60kg测算,则总消费量将达到4.71亿t,比2008年的4.28亿t增加0.43亿t,增幅10.05%。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8年世界大米消费量为43462万t,比1960年增加了27848万t,增幅为178.4%,年均增幅为3.7%。(3)消费增量增速放缓,1960-1970年、1970-1980年、1980-1990年、1990-2000年每十年世界大米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4%、2.87%、2.72%、1.45%,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00-2008年,世界大米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1%,比60年代下降了2.13个百分点(表4)。

数据来源:(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USDA)美国农业部

3.3 世界大米贸易持续增加

目前,大米进口国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从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世界大米贸易量持续增加。2008年世界大米进出口贸易总量达到5810万t,比1960年增加了4570万t,年均增幅7.7%。根据近年来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现实,预计随着各主要消费国对本国粮食生产的日益重视,国内大米自给率将不断提高,贸易量可能出现下滑态势。以海地为例,海地大米消费从基本自给自足到大米供给主要依赖进口,再到2008年爆发粮食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海地政府过度依赖国际贸易,许多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导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后的粮食危机和社会动乱。目前,海地政府已开始大力鼓励发展大米生产。此外,亚洲的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政府也已充分认识到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性,如菲律宾在2008年大米危机之后,宣布了一个振兴本国农业的计划,准备从化肥供应、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农业贷款保险、农机设备和种子供应等方面着手帮助农民,并加强与位于该国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期望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基本解决稻米自给问题。一旦主要进口国水稻生产能力提升和大米自给率得到提高,世界大米贸易量可能将持续减少。

4 世界水稻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与世界水稻产业发展趋势相似,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消费量稳定增长、资源约束性增强、灾害性气候和病虫害多发、比较效益偏低等严峻形势。世界水稻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对我国水稻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重要启示:

4.1 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稻米生产基本自给

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之所以对我国稻米生产影响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要立足于国内,政府始终坚持“手中有粮”。中国是一个稻米生产大国,同样也是一个稻米消费大国。

4.2 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不现实

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贸易量为2933万t,仅为我国大米产量的1/5。特别是一旦出现粮价上涨,各国即纷纷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导致国际市场粮源更加紧缺。世界大米贸易的现状和趋势决定了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一旦我国稻米市场较大波动不加控制地传导到国际市场,其大国效应也会对世界稻米供求和价格带来巨大冲击。

4.3 要大力提高我国水稻的产业化水平

发达国家和地区水稻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现状提示我们,水稻产业的发展将不仅仅依托产前、产中、产后一个环节的进步,而是更多体现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发展能力。所以,我国今后要加快水稻产业快速发展。(1)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产业发展的现代装备能力;(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稻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能力;(4)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式华.2008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罗炬,潘晓芳,焦桂爱.泰国的水稻发展状况及战略[J].世界农业,2006(10):36-39.

[3]潘晓芳,罗炬.日本水稻生产现况及其启示[J].中国稻米,2008(4):19-21.

[4]严文贵.浅析美国农业产业的成功经验[J].全球科技经济隙望,2009,24(6):12-15.

上一篇:纳米电刷镀下一篇:工程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