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科技园区(共6篇)
水稻科技园区 篇1
方正县地处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 属典型的寒地稻作区, 又是全国寒地水稻稀植技术发源地。方正县有水田面积100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80%, 是一个以稻作栽培为主的水稻大县。近些年来, 在省、市业务部门的指导下, 全县坚持以政策推进、科技先行、以人为本为统领, 基本实现了由水稻大县向水稻强县的跨越。2014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实现了650kg。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1 持之以恒抓服务, 夯实水稻强县建设基础
以人为本, 科技先行是多年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服务的宗旨。一是抓好产前技术培训, 做到全县3镇5乡、67个行政村、253个自然屯, 村村都有技术带头人, 屯屯都有种稻明白人, 2014年科技培训面达到98%以上。据不完全统计, 2015年培训乡 (镇) 、村技术骨干310名, 各站、所电视讲座48次, 下发各类技术资料12.1万份, 确保全县24 500个农户都有科学种田详细资料和路线图。二是抓好产中技术指导, 做到跟踪问效, 及时解决广大稻农生产中的难题, 通过到田间地头、电视讲座、简报、技术信息等手段, 实现产中的技术指导到位, 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保证了全县大面积高产稳产。
2 提升含量抓“八化”, 强化水稻强县建设的技术保障
为确保旱育稀植发源地“三高”农业的持续发展, 加快水稻强县建设步伐, 紧紧围绕打造“精品稻米之乡”的宏伟目标,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化管理技术, 坚持水稻生产“八化”标准 (统一品种优质化、浸种催芽智能化、大棚育秧工厂化、测土配方科学化、插秧规格合理化、绿色植保无害化、节水灌溉程序化、生产全程机械化) , 突出“一带 (哈同公路25km高科技示范带、面积15万亩) 、三区 (德善安乐村数字化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 000亩;松南乡红星村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 000亩;天门乡利民村航化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10 000亩) 、五园 (松南乡绿色植保示范园、面积5 000亩;天门乡培肥地力示范园、面积5 000亩;会发镇钵体摆栽示范园、面积5 000亩;宝兴乡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园、面积5 000亩;伊汉通乡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园) 建设, 打造“一高、三化、五型”农业, 即一个高科技示范带;实现稻米生产数字化、机械化和航化;达到绿色、环保、节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通过加强“一带三区五园”建设, 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以下七项重点新技术, 以加快水稻强县建设步伐。
2.1“三区”、“五园”应用水稻田间长势监测系统
利用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时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茎杆和稻穗进行直接观察, 对水稻生长发育状况全面评估。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需肥特点进行合理有效施肥, 从而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高清视频观测水稻病害、虫害等发生情况, 结合“水稻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及时准确做出相应的防治决策。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为实现水稻生产的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科学防病、智能化控制提供依据, 是现代精准农业的基础。2014年推广应用面积达到5.5万亩。
2.2 全面积推广应用优质品种
通过广播、电视讲座, 县、乡 (镇) 、村各级办班, 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五优稻3号、北稻4号等生育期、产量、米质、市场畅销、效益显著等优势, 并积极鼓励种田大户、米业公司等积极推广应用以上两个优质米品种, 使全县优质米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3 大面积推广应用现代农业航化技术
航化技术不但能实现效果好、成本低、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而且航化作业效率高、抢农时, 降低劳动强度, 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2014年在全县7个乡 (镇) 应用航化技术防治病虫害、富硒、喷施叶面肥。全县应用航化技术面积实现25万亩以上, 防病、虫总面积为120万亩 (次) 。
2.4 大面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近10年, 由多年的生产实践看, 该项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技术, 一般平均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2014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和应用配方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会发、宝兴、松南3个乡镇, 每乡镇10万亩以上, 其它5个乡镇每个乡镇5万亩以上) 。
2.5 大面积推广应用富硒米生产技术
方正县号称是富硒米之乡, 但近几年农民和企业喷硒的都不多, 真正富硒的面积越来越少。2014年通过广播、电视讲座、办班培训、印发资料等广泛宣传富硒的好处、效益及生产技术, 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全县大面积生产富硒米。以宝兴乡石家、署光, 会发发镇和平、平原, 天门乡四合、利民, 松南乡黎明、红星等村为核心大面积建立水稻富硒米生产基地。2014年全县富硒水稻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2.6 大面积推广应用激光平地技术
激光平地改小池变大池子能提高土地利用率10%以上, 是一项有利于今后机械生产和节本增效的技术。2014年全县在“一带、三区、五园”建设上, 首先实现方田化, 每个大方面积不少于5 000m2。在“一带、三区、五园”实现方田化的基础上, 2014年改大方的面积实现新增5万亩以上。
2.7 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过去以吃饱为主向以吃好为主方面发展。全县已建立利民、四合、黎明等有机水稻生产基地, 但是, 这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对有机食品的需求。2014年以有机食品基地为核心, 大面积应用有机肥料, 使有机食品面积达到15万亩。
在抓好重点项目的基础上, 坚持“八化”技术标准, 同时注重常规技术的应用, 确保新老技术的连续性和安全性。2014年全县6个水稻园区和稻农自身的小型催芽机共完成智能化浸种催芽3 800t,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5%, 实现了浸种催芽智能化;大力推广浅、湿、干的节水灌溉技术, 以协调水、肥、气、热四性, 达到高产、高质的目的;全力推进绿色植保工程, 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推广稻田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和生物除草、治虫、防病技术, 加强对稻作区的环境和灌溉资源进行监控和保护,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3 抓尖端项目, 确保水稻强县建设可持续发展
以方正水稻研究院为依托, 以县内六大水稻园区为基地, 以省内高等院校为后盾, 走出去请进来, 实施水稻强县大科技战略。
2014年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省、市等有关部门共同承担了15项高科技试验示范项目。其中:中国农科院课题1个;东北农业大学课题2个;黑龙江省农科院课题1个;哈市农科院课题2个;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课题2个;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课题1个;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课题2个;黑龙江省土肥管理站课题2个;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课题2个。这些无凝对加速水稻强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也为现代精准农业的实现夯实了基础, 保证了寒地稻区栽培技术的健康发展。
2014年方正县的稻作生产, 坚持“八化”标准不走样, 提升含量上水平, 科学组装搞推进, 达到了年初的预定目标, 水稻单产实现了650kg/亩, 为水稻强县建设的全面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方正县总结2014年的经验与不足, 学习兄弟市县的好做法、好经验, 以推进水稻强县建设步伐。
洪泽县水稻科技入户机制创新 篇2
1 水稻科技入户机制创新
1.1 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机制
开展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重点是运用“水稻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这一新体系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实现水稻增产增效。组织和引导科技示范户做好示范与带动工作是推进科技入户的核心所在。为此, 洪泽县探索和创新了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机制, 充分发挥其科技传播“二传手”的作用, 促使科技入户工作取得实效。
1.1.1 创立技术超市平台。
洪泽县在开展水稻科技入户工作中, 以技术供给满足技术需求为目标, 以扩大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效应为重点, 层层建立水稻技术示范展示平台, 创建水稻技术服务超市, 实行典型引路, 以点促面, 有效地推进水稻科技的示范推广。县级专家组重点以建立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场为窗口, 展示水稻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集成应用成果。经常组织科技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开展实地培训指导, 提高其示范带动能力。技术指导员以6.7 hm2示范田、67 hm2示范方、670 hm2示范片为阵地, 组织科技示范户和辐射带动户参加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竞赛活动, 激励他们学科技、用科技、传科技。科技示范户以自家的高产示范点为样板, 让周边农民跟着学、照着干。如共和镇双坝村一科技示范户, 2007年以后每年都牵头组建水稻新品种及机插秧67 hm2示范方或670 hm2示范片, 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机插秧、统一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管水的“五统一”技术措施, 水稻平均实收单产均达9 750 kg/hm2以上[1,2]。
1.1.2创设示范辐射载体。
通过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示范辐射载体, 增强科技示范户的中枢带动功能, 加速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其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悬挂黑板宣传技术。为全县科技示范户免费发放一块小黑板, 用以宣传关键农事及实用技术。二是设立示范园地展示技术。为每位科技示范户统一制作农业科技示范户园地, 用来展示《科技示范户手册》、技术处方、技术明白纸等内容, 供其辐射带动户上门学习[3,4]。三是进行现场培训。科技示范户在自家田头召开小型现场会, 及时把技术示范传授给辐射带动户。四是利用物化补贴示范技术。科技示范户利用县里配备的喷雾器、免费发放的新型药肥, 为周边农户进行施肥和防治示范, 发挥物化技术补贴的牵引效应。五是开展物技结合推广技术。科技示范户开设农资代销门市, 为辐射带动户提供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物资配套服务, 实行良种良法一起推广的策略。
1.1.3 创建多元化推广机制。
洪泽县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和引导科技示范户组建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或加入县农技推广协会、县稻米协会等, 参与水稻科技入户工作, 开拓科技入户工作的新途径。如岔河镇滨河村一科技示范户, 创办了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 2010年拥有插秧机48台, 为附近农民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638 hm2, 实行统一育秧供秧、统一机械插秧、统一技术指导服务, 提高了水稻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服务水平。
1.2 技术指导员服务责任机制
1.2.1 建立挂村包户责任制度。
全县聘请40名水稻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 直接指导全县80个水稻种植村, 每人负责指导服务2个村、25名左右科技示范户, 全县共培育1 000名科技示范户。
1.2.2 明确入户入田指导目标。
技术指导员不仅要服务到户, 更要指导到田, 重点达到“155”和“532”工作要求, 即每户入户指导不少于10次, 开具技术处方不少于5份, 举办进村培训和现场会不少于5次;开展田头指导不少于5次, 经田间诊断开具处方每户不少于3份, 举行田头现场会不少于2次。技术指导员把科技入户的重心放在农民盼望的田头指导服务上, 开展分户分类指导, 加强因田因苗管理, 促进技术入户入田。
1.2.3 规范科技入户服务手段。
为创新服务手段, 增强服务能力, 对技术指导员统一实行“七个一”指导服务规范, 即制作一张“胸卡”和一份名片, 发放一本《技术指导员手册》, 开展一项高产增效创建竞赛活动, 开动一辆专用电动车, 配备一台小型笔记本电脑和一部特服手机, 为技术指导员及时有效开展科技入户指导服务提供保障。
1.2.4 开展百分制绩效考核。
对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服务工作绩效实行百分制考核, 年终对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 充分调动他们做好科技入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3 科技入户推进管理机制
1.3.1 挂钩联系制。
县农业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包镇工作组负责人, 专家组成员挂钩全县11个镇, 负责对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组织指导、典型培育、检查督促等工作。
1.3.2 汇报交流制。
每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科技入户工作交流汇报会, 由技术指导员汇报工作进展, 交流工作经验, 以此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1.3.3 结对竞赛制。
在技术指导员中组织开展以比入户入田指导、比农民科技培训、比技术推广实效、比高产增效创建、比农民满意程度为主要内容的“五比”结对竞赛活动, 由此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力, 增加入户入田培训指导时间, 提高技术到位率。
1.3.4 信息服务制。
与县电信部门合作, 为全县所有科技示范户开通农业“手机短信通”业务, 同时免费订阅全省《农家致富》手机报, 在水稻生产关键季节为他们提供科技、政策、市场、气象等信息服务, 推动农业信息入户。
1.3.5 物化培训制。
各镇在发放科技入户物化补贴的现场, 有针对性地开展田头或室内培训, 加强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沟通联系, 及时解决科技示范户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起到了补贴药肥、推广技术的双重效果。
2 创新水稻科技入户机制取得的新成效
2.1 强化技术指导员的创新创优服务
技术指导员通过在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服务, 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 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的现实需要。同时, 开展对技术指导员的岗位培训与实践锻炼, 促进了知识更新, 转变了工作作风, 提高了服务质量, 使农民称心满意, 社会反响良好。
2.2 增强科技示范户的带头带领能力
洪泽县按照技术培训到村组、技术明白纸到农户、示范指导到田头的“三个到”要求, 开展多形式、高频率、全方位地入户入田指导和培训, 集中向科技示范户推介和传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 培养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 他们带头应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及科学种田水平有明显增强, 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同时, 组织引导科技示范户以户带户, 加强示范辐射, 加速水稻科技推广普及, 带领广大农户增产增收。
2.3 推动水稻的良种良法推广
通过推行入户入田服务, 促进水稻良种良法推广到田到位,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据调查统计, 全县1 000名科技示范户于2005—2010年平均推广应用徐稻3号、淮稻9号、武运粳21号等水稻主导品种面积比例达97.2%, 2万名辐射带动户6年平均推广应用率达90.5%。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机插高产栽培、无公害 (有机、绿色) 优质粳稻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麦草全量还田、节水调优灌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主推技术, 每年科技示范户的推广率均达90%以上, 辐射带动户重点主推技术的推广率均达80%以上, 水稻条纹叶枯病、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2.4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6 年来, 全县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水稻平均单产分别达到9 424.5、8 913.0 kg/hm2, 与科技入户开展前的2004年平均单产相比, 增幅分别为15.7%、14.8%, 由此推动全县水稻持续6年增产, 2008年洪泽县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6年平均节本增收分别达2 521.5、1 972.5元/hm2, 较2004年分别增加34.5%、33.6%。全县6年累计增产稻谷5.3万t, 增收1.1亿元以上, 使农民由科技入户提升至科技致富。
参考文献
[1]田峰, 王红梅, 李永新.推进水稻科技入户工作实现农户增收农业增效[J].吉林农业, 2007 (12) :42.
[2]王新其, 吴雄兴, 茅国芳, 等.沪郊水稻科技入户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 2006, 22 (4) :125-127.
[3]全国水稻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开始全面启动[J].中国稻米, 2005 (2) :22.
水稻科技园区 篇3
开发建设水稻科技园区, 目的在于通过改善水稻的生产条件, 增强科研推广能力, 加强相关服务, 实现当地水稻种植规模化, 规范化, 高效化生产, 提高本地区优良水稻的整体水平, 增加产量,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实施该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必要性。
1.1 加快提高水稻生产能力的需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之一, 其栽培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 是世界第二大作物, 每公顷水稻可养活5.63人, 因而水稻在养育全球人口, 特别是对于养育众多的中国人口成尤为重要。为了稳定国家粮食大局, 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针对我国粮食供求趋向紧张的状况, 国家决定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能力建设。在2004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 扩大粮食生产规模, 增强供给能力是其主要内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必须大力发展水稻, 特别是优质水稻的生产, 通过扶持主产区, 建立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方式, 扩大水稻生产规模, 增加水稻产品的供给。
1.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广泛应用科技成果的需要。
项目区是建在水利工程比较完备, 系统比较完善, 基础较好的松江、星火两个老灌区内。但是由于建站时间久远, 工程设施老化, 改造更新步伐缓慢。使得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泵站长期得不到维修和改造, 出现了停用或带病高压锅成本运行的局面。松江一号泵站已停用, 星火灌区双桥辅助泵站破损严重, 免强维持运行。供排水渠系工程因年久失修, 冲、口淤严重, 跑、冒、渗漏现象严重。灌区排水沟多为两侧渠道挖方取土坑连接而成, 常有倒坡, 淤积现象发生。达不到五年一遇排水标准。大部分沟渠只起到蓄水的作用, 排水效果不好, 渠系建筑物大部分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 结构型式陈旧, 工程质量差, 设计标准低, 工程老化, 工程功能严重下降, 影响灌区正常运行。
由于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区内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也给科技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有的科技成果在区内得不到推广和应用。科学用水, 节约用水无法实现, 严重制约着水稻优质高产的发展。通过开发建设水稻科技园区, 实施田、水、林、路综合治理, 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本区水稻生产条件。
1.3 建设水稻科技园区, 是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水稻生产对黑龙江省这个农业大省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占全省耕地面积19%的水田, 不仅创造了全省粮食总产35%的产量, 更有单位面积的水田收益是旱田的3倍左右。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稻生产对本地区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生产的农民, 开发建设水稻科技园区将会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 实现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水稻科技园区建成后粮食产量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水稻单产可实现666公斤, 亩增产166公斤。增加收入2988万元。科技园区的建设可改变区内灌排水条件, 节约用水的科技措施得以实现, 使水稻亩用水量由过去的1200立方米, 降到800立方米, 年节约用水4千万立方米, 节约水费96万元, 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入。
1.4 建设水稻科技园区, 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的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据专家预测, 在今后10年间, 绿色有机食品类消费量年增长率达到20-30%, 绿色食品有着巨大市场和商机。水稻科技园区的建设, 生产绿色有机稻米成为可能, 区内可执行优质米栽培技术标准和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过程, 少施或不施化肥农药,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 生物药, 培肥和合理地利用地力, 保持地力不下降, 减少环境污染, 为子孙造福。
三江平原开发建设时间较晚, 以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与国内其它的地区相比, 破坏成度低, 污染小, 自然环境仍是山青水秀, 土净田洁。这些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 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无与伦比的优势。所以, 建设佳木斯市东风区水稻科技园区, 既能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的发展, 又能推进当地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
2 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2.1 丰富的资源, 优越的地理位置, 良好的科技环境是建设科技园区的有利条件。
2.1.1资源优势。本地区建设水稻科技园区, 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一是园区紧靠松花江, 水资源丰富, 且水质好, 染污小。用江水灌溉的水稻米质优良, 市场竞争力强。二是有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 该区地势平坦连后, 平整土地工程量少, 宜于机械化生产。该区大部分土质为草旬土, 有机质含量高, 潜在能力高, 增产潜力大。土壤质地粘合, 宜于水稻生长。三是区内气候适宜、雨、热、光同季, 为发展地表水灌溉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2.1.2地理位置优势。科技园区紧靠佳木斯市, 佳抚公路从区内通过, 区内村与村之间均有白色道路相连, 建筑材料有市场、设备物质运输极为方便, 可保证工程建设所需物的供给和运输。2.1.3科技优势。黑龙江省水稻科技所, 国家农业部水稻原种基地, 就座落在水稻科技园区内。它的强大辐射作用将有利于项目区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近水楼台先得月, 研究所的新成果, 原种基地培育的新品种, 项目区都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应用和推广。水稻原种基地的田间经营管理模式, 区内农民看得见摸得着, 对园区科学种植, 科学管理都会起到带动作用。
2.2 有建设水稻科技园区比较完善的水利工程基础。
水稻科技园区是建在松江、星火两灌区内, 两区建站历史优久, 已运行半个多世纪。半个世纪来,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 灌区得到了不断的改建, 扩建, 设备不断更新, 渠系不断完善, 尽管灌区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高标要求下的问题, 但基本面是好的。良好的水利工程条件, 比较成熟的灌溉管理制度, 为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开发建设科技园区的大好时机。
2008年10月12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 推进国家粮食核心产区的后备产区建设, 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集中投入, 整体开发”。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 实行田、水、路、村综合治理, 推进中低产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佳木斯市东风区十万亩水稻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规模, 是符合中央提出的“以县为单位, 集中投入, 整体开发”的原则。从开发建设具体项目上符合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 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推进中低产田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开发建设科技园区项目是可行的, 国家对农业农村又加大了投资力度, 开发建设资金有来源, 有保证, 开发建设十万亩水稻科技园区项目的时机已经到来。
摘要:针对佳木斯市东风区十万亩水稻科技园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
水稻科技园区 篇4
1 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效果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 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加快了高产优质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群众对科技兴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出现“村看村、户看户, 群众都看示范户”的新景象, 示范成效明显。
1.1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示范面积199.12 hm2, 平均产量达10 134 kg/hm2, 比全区预计产量增加624 kg/hm2, 共计增收稻谷124.25 t, 计37.52万元, 工本投入14 644.5元/hm2, 比全区平均工本投入低247.5元/hm2, 计4.93万元, 示范户共计节本增效42.45万元, 经济效益增幅15.42%。辐射区面积1 530.07 hm2, 典型调查平均产量9 744 kg/hm2, 比全区预计产量增加279 kg/hm2, 共增收稻谷426.89 t, 增加经济效益128.92万元, 整个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 共增加经济效益171.37万元。
1.2 主导技术全面覆盖
示范户全面使用优质高产良种, 以武运粳24、南粳45、镇稻14为主, 示范种植适口性好的优质品种南粳9108, 种子由农业服务中心的农资经营点供应。全面推广应用了以标准化育秧技术、扩行缩株浅栽技术、测土配方精确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主体的精确栽培技术, 技术覆盖率达100%。
1.3 指导员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为提高指导员的科技素质, 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 区专家组定期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培训, 并聘请省级专家亲临授课, 学习了解新知识、新技术, 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指导员对所负责的示范户认真制定指导方案, 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 进行零距离服务, 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15户示范户。通过培训与学习, 技术指导员优先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 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能力。通过在生产中运用, 服务水平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不但提高了基层农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水平, 同时也有效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有利于基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4 示范户示范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技术指导员入户零距离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提高了示范户学习技术的兴趣, 不但主动向指导员咨询秧田培肥、水浆管理、病虫害识别等问题, 而且提出的问题逐步增多、加深, 涌现产量超过10.5 t/hm2的高产田块。同时示范户从技术指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学到了真本领, 带动了周边普通农户学习效仿, 以点带面, 有效的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1,2]。
2 主要项目措施
2.1 强化组织领导, 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一是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 区政府办、农委、财政局等单位领导为成员, 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 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协调、制定工作方案及其他日常工作。二是成立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由农委主任任组长, 主要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协调和挂钩镇指导工作, 挂钩指导14个镇, 负责组织指导、典型培育、检查督促等工作。实施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委科教站内, 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组建水稻技术推广专家组。由作栽站、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相关专家组, 负责制定项目技术方案, 筛选主推品种、主推技术, 开展技术培训, 形成技术服务合力, 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四是选拔一批优秀技术指导员。根据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 择优选拔水稻专业高级农艺师及农艺师共47名技术指导员。项目实施镇的农业服务中心把科技入户工作摆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 由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牵头, 负责所在镇的水稻科技入户工作, 督促各位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为强化入户指导技术力量, 专家组人员与各项目实施镇实行挂钩联系的形式, 专家组成员在编写指导材料、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 负责挂钩镇的技术指导、督促和项目推进工作[3,4]。
2.2 精心确定示范户,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科技示范户工作的最终目标是示范引导, 以点带面, 如果没有好的示范户, 水平再高的指导员也难以指导出高产示范田。因此, 2013年水稻科技示范户的选择和确定上, 明确4条原则:一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自愿的原则, 严格按照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设精神执行;二是规模种植镇大村全覆盖;三是常年水稻种植水平与效益高于其他农户, 且乐于助人, 在本组或本村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户优先;四是农民技术员与有科技示范经验的农户优先。通过镇农业服务中心先上报, 区工作组成员再通过侧面了解、正面接触的方式, 选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农业科技示范户。
2.3 认真抓好方案制定, 明确落实目标责任
按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要求, 结合全区水稻生产及农技服务体系实际情况, 制定了《2013年通州区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为切实加强对水稻科技入户工程的效能监察, 通州区作栽站与各技术指导员签订项目技术指导服务合同, 各技术指导员与所挂钩服务的科技示范户签订技术报务协议, 明确各自的目标与责任。在水稻关键培管时期, 项目工作小组对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抽查、检查, 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4 深入宣传与培训, 确保项目实施实效
一是搞好宣传推广。通过网络、广播、黑板报、电台 (视) 、现场会等多种途径, 大力宣传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在工程实施期间有组织地召开示范户遴选会、项目实施推进会、专家组工作会、指导员经验交流会、总结评比会, 推动项目的实施。根据相应身份, 分别印制了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胸卡和科技示范户门牌。每个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下乡指导均要佩带胸卡, 门牌均贴在各示范户门头, 增强指导员和示范户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各实施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镇广播向示范户宣传水稻科技知识、科技入户的意义和重要性, 营造科技入户工作的良好氛围, 吸引广大农户踊跃参与, 确保科技入户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二是搞好技术培训。在水稻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期间, 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考察、观摩交流等方式, 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 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 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为确保科技人员直接入户推进科技, 每月组织专家组成员联系、指导或督查2次;指导员入户指导每户不少于10次, 及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要求做到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 开具技术处方, 每户不少于5份;举办集中培训指导不少于5次, 指导田间管理, 强调技术要点重点, 推进示范户落实。项目实施期间共计举办各级水稻技术培训班近24次, 培训人员多达3 000人次以上, 下发《通州区农业 (水稻) 科技入户技术指导手册》780本、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明白纸3 000余份。三是搞好物化补贴。为使物化补贴真正起到新技术推广载体的作用, 由技术指导员向各示范户征求意见后选定腐植酸复合肥, 物化补贴总资金10.5万元, 跟标采购后由指导员发放到每个示范户手中, 确保户户物化到位。
参考文献
[1]张维炜.农技推广改革的挑战与选择[J].中国人大, 2010 (24) :19-21.
[2]王新其, 吴雄兴, 茅国芳, 等.沪郊水稻科技入户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业学报, 2006 (4) :125-127.
[3]王砚超, 陈冬, 贾明清, 等.水稻科技入户机制的创新与成效[J].中国农业信息, 2012 (8) :31-33.
水稻科技园区 篇5
1强化技术集成,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现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无缝对接
1.1强化行政推动
市农机局把技术集成纳入农机化目标考核,年初就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状。县区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对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推进,在全市形成抓技术集成的良好氛围。
1.2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
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由农科、农艺、农机、科技等多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了各自的技术集成路线与主推模式,及时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提供指导服务,解决技术集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技术的知晓率与普及率。据统计,2016年全市共举办技术集成培训班65期,受训人数达4 620人。
1.3强化装备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大马力拖拉机、高性能还田机、乘坐式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等高效适用机具。2016年新增大中拖1 119台、高性能还田机1 072台、乘坐式插秧机672台、育秧流水线46条。涟水县出台了新的农机具奖补实施意见,对新购置58.8 k W(80马力)以上拖拉机、乘坐式插秧机等9种农业机械给予作业奖补。
1.4强化政策扶持
从2014年起,市农机局每年从市级农机科技项目资金中安排550万元用于扶持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累计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30个,总面积达到6 666.67 hm2,有力地推动了技术集成工作全面铺开。2016年市财政还从“4+1”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资金中追加200万元用于示范推广夏季麦秸秆还田、机插秧与秋季深耕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面积达2 666.67 hm2。
2推进集中育秧,突破水稻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实现商品化供秧和社会化服务
育秧环节一直是制约水稻机插秧推广的瓶颈。近年来,淮安市大力推进规模化集中育秧,不但开始利用作物种植间隙、空闲水泥场地、晒场等硬地资源育秧,而且出现了为合作社、农户供应商品秧的专业育秧大户和公司,出现了专门提供育秧技术指导服务的技术能人。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2.1育秧规模化
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建合作社、育秧公司,引导产业资本进入育供秧环节。2016年在县农机局的扶持帮助下,金湖县金源农机合作社投资260万元建成工厂化育秧基地,育秧面积达到11.33 hm2。淮安柴米河公司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引进一条日本硬盘生产流水线,在洪泽、淮安、泗洪等地投资建立了多个育秧中心,总规模超过66.67 hm2。为鼓励合作社扩大育秧规模,市财政对规模化育秧达到3.33 hm2、6.67 hm2的基地分别给予1.5万元、2万元补助,全市享受补助的基地有31个。洪泽县还对当年集中连片育秧面积在0.33 hm2以上并在县区域内实施机插秧服务的生产经营者,给予20元/hm2的作业补助。
2.2育秧商品化
农机合作社、专业户为种田大户、周边农民提供商品化、订单式育秧服务,既节约育秧成本,也让农民种田更加省心。如:洪泽县祥发农机合作社投资建立的占地3.33 hm2的水稻育秧示范基地,秧苗供应范围辐射洪泽及盱眙、金湖等周边地区种田大户;淮安区飞宝农机合作社引进的先进育秧流水线,育秧面积4.2 hm2,可服务周边1 500多户农民。2016年淮安市共建成0.33 hm2以上育秧基地692个,其中2 hm2以上的112个、3.33 hm2以上的31个、6.66 hm2以上的11个,总面积达到1 113.33 hm2。全市商品化供秧比例达到46.3%。
2.3服务社会化
以商品化育供秧为纽带,大力发展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对有一定育秧基础和能力的农机合作社给予项目资金扶持和技术帮助。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机插秧作业协议,逐步形成网络完善、功能齐全、便利高效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金湖县万丰农机合作社、盱眙县富强农机合作社、淮安区根本农机合作社、淮阴区惠丰农机合作社都与农户签订了333.33 hm2以上包育秧、包栽插的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合同,为农户提供育秧、供秧、机插一条龙服务。全市水稻机插秧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140 khm2。
3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着力提升水稻生产装备性能,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虽然在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想切实提升水稻生产机械的装备性能,仍需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试验。育秧环节劳动力成本太高和杂交稻机插率低一直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难题。为此,淮安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3.1开展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水稻印刷播种技术
由淮安汉德印刷机械有限公司打造的水稻印刷播种技术得到了湖南农业大学的支持。该技术“像是把印刷线路板铺到了农田里,一个个稻种就是一个个电子元器件”,与常规播种技术相比,既可节约30%~50%的用种量,也能降低劳动量,解决育秧期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该技术被纳入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团队“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中,为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设备和物资保障。目前,已在淮安市各县区大面积试验示范。
3.2开展技术研发,提高育秧摆盘机性能
现有的育秧流水线虽然可一次完成铺土、撒种、覆土三道工序,但是机器是固定在地面的,搬运秧盘耗时耗力。由淮安市农机推广部门和海普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育秧摆盘机实现田间自走育秧,但机具性能尚需进一步完善。为此,市农机局已联合市经信委上门开展定点帮扶,帮助其开展技术改进,进一步提高机械的稳定性。
3.3开展技术拓展,推进杂交稻机插技术应用
水稻科技园区 篇6
高温是影响长江流域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环境因子, 高温危害易发面积533万公顷左右, 其中重庆和川东南地区是高温危害的重发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高温出现更加频繁、危害更加严重, 提高品种的耐热性是解决克服高温危害的根本出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在市科委“十五”和“十一五”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重大专项支持下, 开展了杂交水稻耐热机理和品种培育研究, 已经培育出Q优系列耐热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其中‘Q优2号’是第一个通过高温伏旱区审定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目前, Q优系列品种已覆盖南方11个省, 出口到东南亚。经过多年和多点高温检验, 表现出明显的耐高温特性, 累计推广超过267万公顷, 是2004—2009年重庆水稻主导品种和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 ‘Q优6号’成为2009年国家主导品种, 向东南亚出口种子400余万千克。Q优系列耐热杂交水稻品种的培育与应用, 为长江流域水稻生产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获得200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