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3414”试验(共11篇)
水稻“3414”试验 篇1
1 试验目的
“3414”田间试验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 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通过“3414”试验, 可以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 基、追肥分配比例, 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 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2 供试材料及作物
供试材料:尿素 (N46%) 、硫酸铵 (N21%) 过磷酸钙 (P2O512%) 、氯化钾 (K2O60%) 供试作物为水稻 (品种:吉利518) 。
3 试验设计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按“3414”完全实施方案执行。试验设计为三个因素, 四个水平, 十四个处理。小区随机排列, 每小区面积为40m2, 肥量设计采用吉林省中部地区N-P2O5-K2O=160-60-90kg/hm2。
4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本试验地设在保寿镇农业站的试验田内, 地块位置为北纬44°51′37.89″, 东经126°51′11.52″, 海拔高度为179m。试验地地势平坦, 地力均匀, 肥力较高, 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类型为厚腐草甸型淹育水稻土, 土壤质地为粘土。试验地土壤测试值为:有机质为31.68g/kg, p H值为6.47, 碱解氮为175.4mg/kg, 速效磷为19.5mg/kg, 速效钾为167mg/kg。
试验地于5月13日翻地, 5月15日耙地, 5月20日插秧, 6月1日除草, 各试验小区移栽密度均为9×5寸, 每穴插3株, 各小区井水灌溉, 单排单灌。
5 考种及产量分析
5.1 考种情况
(表1)
5.2 产量结果回归分析
对各小区的产量进行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 (见表2:Y-产量, N-N, P-P2O5, K-K2O) 。经过3414回归分析, 最佳产量为582.7718kg/667m2, 最佳施肥量为纯氮8.2249kg/667m2, 五氧化二磷5.0871kg/667m2, 氧化钾0.6917kg/667m2。
6 结论
我镇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水稻生长, 水稻常年产量水平在650kg/mu。从测产考种可知, 试验中各个处理对ck (处理一) 的增产幅度在25.4%~69.6%之间, 从回归方程看, 推荐的施肥量与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要探索出当地的最佳施肥量和比例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
参考文献
[1]杨玉春, 孙万纯.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J].农技服务, 2008, 25 (3) :23.
[2]高定如, 夏永龙, 姚永兵, 等.机插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6) :78-80.
水稻“3414”试验 篇2
通过“3414”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水平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经统计分析获得冷棚马铃薯三元二次肥料效应甬数为Y=1563.74+56.93N+1 16.45P+4.84NP+7.37NK-9.42PK-6.31N2-5.92P2,求得马铃薯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12.05 kg/667 m2,P2O5=9.42 kg/667m2,K2O=6.72 kg/667m2;最佳产量施肥量为:N=11.58 kg/667m2,P2O5=8.39 kg/667m2,K2O=7.19 kg/667m2.
作 者:程宪海 娄春荣 董环 CHENG Xianhai LOU Chunrong DONG Huan 作者单位:程宪海,CHENG Xianhai(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铁岭,112400)
娄春荣,董环,LOU Chunrong,DONG Huan(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环能所,沈阳,110161)
水稻“3414”试验 篇3
摘 要 通过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完全试验,得出蒙自市文澜镇坝区水稻氮、磷、钾最佳施肥量:水稻最佳667 m2施肥量是纯氮19.1 kg、五氧化二磷19.1 kg,氧化钾3.9 kg。
关键词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方案;结果分析;蒙自市文澜镇坝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0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于文澜镇水沟村农户莫进先的田里,田面积1 334 m2。田位于北纬23°21′46.46”,东经103°21′7.76″,海拔1 294 m,年平均气温18.6 ℃,年日照时数2 234 h,年降雨量815.8 mm。选择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田块。土类红壤,土质壤土,田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七叶瓜,前茬施用化肥情况:底肥为21.8 kg/667 m2复合肥。第1次追肥用复合肥13 kg/667 m2,第2次用尿素13 kg/667 m2,青瓜667 m2产量833 kg。
1.2 供试材料
肥料:尿素(N46%)、普钙(P2O5 16%)、硫酸钾(K2O 50%)。水稻品种:明两优527。旱育秧:4月19日播种,秧龄49 d。
1.3 试验设计及各处理施肥量
本试验采用“3414”设计,即施用三种化肥(氮、磷、钾),有4个施肥水平,共14个处理,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
试验要求磷、钾肥做底肥一次性施用,氮肥60%作底肥,40%栽后7 d作追肥,化肥称量精确到g。
1.4 田间设计
试验有14个处理设3次重复,共42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筑埂,埂宽30 cm,用薄膜包埂,每小区能单排单灌,区组间设排水沟,试验小区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长5 m、宽4 m,小区面积20 m2,栽插规格
13 cm×20 cm,每小区栽25行,每行30丛,每小区750丛。667 m2密度25 000丛,每丛平均3.5苗,每667 m2基本苗
87 500苗。田间小区排列示意图见图1。
6101312831411247159Ⅲ
Ⅱ
Ⅰ
1159247611310312148
4861411012359211713
图1 田间小区排列示意图
1.5 试验实施情况
5月23日取土样,6月5日整田采用机耕机耙,做到田平泥化,6月6日划小区筑埂,6月7日适时移栽。6月14日追肥已进入分蘖期,6月下旬防治稻飞虱两次。7月中下旬在水稻封行后至抽穗前期,稻纹枯发病普遍,除了处理1与处理2没发病,处理3,处理12、处理13发病较轻外,其他处理都发病较重,病株率在32%~38%。每次每667 m2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隔7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及时做好防治钻心虫危害工作。8月下旬进入破口抽穗期,在破口露穗达5%~10%时,施第1次药,每667 m2用10%甲维·毒死蜱(能战)100 mL对水50 kg喷雾,隔7 d喷1次,连用2次。9月30日成熟,10月5日收获。收获当天对处理1、处理2、處理4、处理6、处理8,分别取植株籽粒样与土样1 kg。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实产结果
10月5日各小区进行单打单收记产,折扣水分后各小区的实产见表2。
2.2 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对小区实产进行方差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由于区组间F=1.71<5%F=3.37,处理间F=4.15>1%F-2.90,所以推断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2.3 回归分析结果
对3次重复平均667 m2产量与氮、磷、钾每667 m2施用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为:
Y=623.5627+6.9815H+1.8645P-5.7559K-0.1114NP+0.035NK
同时进行方差分析做F检验来判断回归模型的回归效果,得到F=14.6591大于F0.05=5.9988,说明水稻667 m2产量与氮、磷、钾的667 m2施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应用三元二次方程得出水稻最佳667 m2施肥量是纯氮19.1 kg,五氧化二磷19.1 kg,氧化钾3.9 kg。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完全试验,得出了文澜镇坝区水稻N、P、K最佳667 m2施肥量:纯N为19.1 kg,P2O5为19.1 kg,K2O为3.9 kg。
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北流市平政镇仓田村信冲组一农户家的责任田进行。试验地为水稻多年连作地, 地势平坦, 排灌方便。土壤中所含养分含量为有机质21.3 g/kg、全氮1.95 g/kg、速效磷21.6 mg/kg、速效钾53.7 mg/kg, p H值6.6。
1.2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Y两优1号;供试验肥料:尿素 (含纯N46%) , 过磷酸钙 (含P2O512%) , 氯化钾 (含K2O 60%) 。
1.3 试验设计
按照“3414”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 共14个处理。其中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为过量施肥水平) 。试验设计的2水平为纯N 210 kg/hm2、P2O590kg/hm2、K2O 210 kg/hm2。不设重复, 采取随机排列[1,2,3]。小区面积20 m2 (5 m×4 m) , 小区之间设置隔离埂并用塑料薄膜包裹, 整个试验区四周设置保护行1 m。具体施肥情况见表1。
1.4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4年7月5日播种, 软盘育秧, 7月30日移栽。施肥方法:氮肥, 基肥30%, 分蘖肥40%, 幼穗分化肥20%, 齐穗肥10%;钾肥, 基肥50%, 分蘖肥50%;磷肥作基肥一次性全部施入。分蘖肥于8月8日施用, 穗肥于9月5日施用, 齐穗肥于10月12日施用。移栽密度为13.5 cm×23.5 cm, 每小区栽629穴, 每穴栽2苗, 各个处理之间选择高和宽度分别为25、30 cm的田埂隔开, 并用薄膜包裹, 边缘深入土层18~23 cm。各处理除了试验设计施肥量有所差异外, 其他施肥、移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均相同[4,5,6]。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试验数据用“测土配方‘3414’试验数据分析器SG-2.3”及Microsoft 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氮、磷、钾3个因素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水稻生产上,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总粒数逐渐增加, 处理11的株高最大, 达到117 cm, 处理10的穗长最长, 达24.41 cm, 处理7的有效穗数最多, 达269.17万穗/hm2, 处理10的穗总粒数最多, 达147.2粒;处理2的结实率最高, 为91.33%, 处理14最低, 为83.31%;不同处理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从变异系数的变化来看, 试验不同处理对水稻有效穗数的影响最大, 变异系数为17.11%, 对株高的影响次之, 变异系数为6.31%, 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最小, 变异系数仅为0.14%。
2.2 氮、磷、钾3因素肥料效应分析
由表2可知, 氮磷钾的不同配比是造成产量不同的主要原因, 与处理1、2相比, 处理3~14的产量有较大增加, 其平均值为7 525 kg/hm2, 比CK增产72.99%;其中处理6产量最高, 为8 850 kg/hm2, 其后按照从高到低排列为处理10>处理7>处理11>处理9>处理5>处理14>处理3>处理12>处理13>处理4>处理8。由此可知, 与CK相比, 水稻上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不同的配比之间产量有显著差异。通过对表2进行三元二次回归分析, 可以得出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的数学模型[1,2,3]如下:
对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 F=46.86>F0.01=14.66, 差异极显著 (表3) , 说明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显著。
2.3 氮、磷、钾单因素肥料效应分析
通过函数拟合等处理, 氮磷钾肥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见表4, 得到的曲线见图1~3。由图1~3可知, 氮、磷、钾单因素对于产量均有增产作用, 但产量增加和施肥量增加并不是线性关系,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 反而对产量具有负效应作用。在磷钾肥的施用量一致的条件下,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 处理2、3、6的产量也随之增加, 而当氮肥的用量在315kg/hm2时, 产量有所降低, 与处理6相比降幅为5.65%, 说明适宜范围内的氮肥可以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4]。由表4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可知, 氮肥在用量为243.9 kg/hm2时的产量达到最高, 为8 757 kg/hm2, 最佳施氮量和最佳产量分别为231.4、8 746.2 kg/hm2。
通过对处理4、5、6、7进行比较, 在磷肥的施用量不一样而其他肥料的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处理6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增产幅度为3.5%~42.7%, 但是随着施磷量的大量增加, 产量并没有随之大量增加。由一元二次回归方程 (表4) 可得磷肥施109.9 kg/hm2时产量最高, 达8 748.3 kg/hm2, 最佳施磷量和最佳产量分别为105、8 743.1 kg/hm2。
由图3可知, 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 处理8、9、6的产量逐渐增加, 处理6分别比处理8、9增产45.1%、9.9%, 而处理10比处理6减产2.26%, 说明适宜范围内的钾肥施用可以显著影响到水稻的产量。通过回归分析, 钾肥的施用量达到240 kg/hm2时, 产量为8 916 kg/hm2, 最佳施钾量和最佳产量分别为222.7、8 901.8 kg/hm2。
2.4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5可知, 处理6的经济效益最高, 为21 917元/hm2, 比CK增收9 911元/hm2, 增幅82.6%;其次是处理10, 为20 874元/hm2, 比CK增收8 868元/hm2, 增幅73.9%;经济效益最低的是处理2, 为11 467元/hm2, 比CK减少539元/hm2。
本试验中处理11施氮过量、处理7施磷过量、处理10施钾过量, 虽然其产量均较高, 但与处理6相比, 各处理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过量施肥反会导致营养的浪费与流失, 多余的养分发挥不了作用, 增加成本, 因此氮、磷、钾三要素合理配比, 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 从变异系数的变化来看, 试验不同处理对水稻有效穗的影响最大, 对株高的影响次之, 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最小, 变异系数分别为17.11%、6.31%、0.14%。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在施磷钾肥相同时水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而当施氮量达到210 kg/hm2时产量最大, 大于此施氮量时产量反而下降, 其他养分肥料试验情况也相似, 因此施肥量以纯N 210 kg/hm2、P2O590 kg/hm2、K2O 21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施肥配方。
本试验中, 纯N为210 kg/hm2、P2O590 kg/hm2、K2O 210kg/hm2的处理经济效益最高, 为21 917元/hm2, 比空白处理增收9 911元/hm2, 增幅82.6%;其次是纯N 210 kg/hm2、P2O590 kg/hm2、K2O 315 kg/hm2的处理, 为20 874元/hm2, 比空白处理增收8 868元/hm2, 增幅73.9%;经济效益最低的是纯N0 kg/hm2、P2O590 kg/hm2、K2O 210 kg/hm2的处理, 为11 467元/hm2, 比空白处理减产539元/hm2。说明氮、磷、钾3个要素合理配比, 使水稻个体与群体协调, 既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肥料流失或人工浪费, 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6,7]。
参考文献
[1]王圣瑞, 陈新平, 高祥照, 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 (4) :409-413.
[2]韩峰, 高雪, 彭志良, 等.贵州水稻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 2009, 37 (6) :235-239.
[3]朱涛, 张中原, 李金凤, 等.应用二次回归肥料试验“3414”设计配置多种肥料效应函数功能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5 (3) :211-215.
[4]李洪顺, 纪雄辉, 朱校奇, 等.氮肥运筹对Y两优1号产量和生物量影响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9) :116-122.
[5]陈冬松, 李江南, 徐卫华.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22) :49-52.
[6]高定如, 夏永龙, 姚永兵, 等.机插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6) :78-80.
水稻“3414”试验 篇5
关键词:双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77-03
1 试验来源和目的
本试验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及“东至县‘3414’肥效田间设计方案”要求,2014年安排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进行双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当地双季晚稻的最佳施肥量,以及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科学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2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4年6~11月,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塔青湖村中心组江勇农户,靠327省道边田块,试验田面积为0.17hm2,代表面积10h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6°55′12.35,北纬30°10′08.79,海拔高度10m,田面平整,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灌溉能力充足,旱涝保收田。前茬为早稻,早稻单产580kg/667m2,每667m2施复合肥50kg(18-18-18)、尿素20kg,折施纯N19.2kg/667m2、P2O59kg/667m2、K2O9kg/667m2。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土壤 试验设在江勇户的承包地,稻-稻两熟制,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类、泥质田土种,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22.12g/kg、全氮1.74g/kg、有效磷21.00mg/kg、速效钾101.30mg/kg,pH6.7。
3.2 供试肥料 氮肥品种为尿素,含纯氮量(N)46%,产地:安庆石化总厂;磷肥品种为过磷酸钙,含纯磷量(P2O5)12%,产地:铜官山化肥公司;钾肥品种为氯化钾,含纯钾量(K2O)60%,产地:加拿大。
3.3 供试作物 作物为双季晚稻,品种为“新优188”,常年产量550kg/667m2。
3.4 试验方案和方法
3.4.1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根据东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统一试验方案执行,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试验小区面积21m2(3m×7m),14个不同处理,无重复。各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小区间做埂隔离、进出水分开,单排单灌。
3.4.2 试验方法
3.4.2.1 肥料施用 氮肥作基肥占50%,分蘖肥占30%,穗肥20%;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作基肥占60%,穗肥占40%。基肥深施,追肥撒施,各期施用量见表2。
3.4.2.2 试验实施与田间管理 试验田播种期为6月24日,移栽期为7月28日,密度1.45万穴/667m2(株行距为 200cm×230cm,每小区13行,每行35株)。8月7日结合化学除草第1次追肥;8月20日烤田复水后第2次追肥。8月15日、9月1日、9月20日常规防治,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使用的药剂有毒死蜱、康宽、爱苗、吡蚜酮、稻腾等。2014年11月3日小区田间考种,并先取植株样和考种样,当日收割,分小区单打单收,测标准水分计实产。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4.1.1 秧苗素质 18个处理秧苗素质基本相同,故取其均值:苗高38.8cm,单株总叶数6.5叶,单株绿叶数6.2叶,单株根系总数27.6根,其中白根21.8根,黄根5.8根,百株鲜重220g,百株干重39g,移栽带蘖平均0.3个,分蘖率30%。
4.1.2 分蘖动态 经过分蘖动态比较,分蘖较快者为处理11、7、6,8月15日就分别达到了15.6根、15.2根和14.5根,以上3个处理分蘖最高峰期也在8月15日左右,余者均为8月16日左右,单株分蘖数最多者是11号的15.6根。处理1、2、15分蘖最少,峰值分别只有11.5、12.3根和11.3根。成穗率最高的为处理2,其次为处理1。
4.1.3 生育性状表现 处理1、2、15返青期较其它处理迟3d左右,处理11分蘖时间长,8月10~16日为分蘖盛期,始穗最早为处理1、2、15,处理11始穗迟4d,其它处理相近;生育期除处理1、2、15早3d外,处理11处理迟3d,其余处理间全生育期相近(表3)。
4.2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比较 由表4可知,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产量488.76kg/667m2,处理1最低,折合产量281.72kg/667m2,其他处理折合产量在330~480kg/667m2。经最优回归分析,相关系数0.97,说明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呈密切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F值=6.85,大于F0.05=6,说明回归关系显著。经分析肥料函数效应方程:
Y=278.56+37.648X1-0.695X1^2-77.97X2-0.001X2^2+1.7643X3+0.0682X3^2-1.702X1*X2-1.953X1*X3+11.7052*X3。因此,最佳产量为453.03kg/667m2,最大产量为453.58kg/667m2,最佳产量的N、P、K施用量667m2分别为11.94kg、1.88kg、8.51kg,最大产量的N、P、K施用量667m2分别为12.81kg、1.89kg、8.52kg。
5 结论
(1)本次试验中,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单产488.76kg/667m2,处理1最低,折合单产281.72kg/667m2。氮肥在达到“2水平”时,增加钾用量能提高产量。
(2)667m2收入与纯收入最高的是处理6,分别为1 349元/667m2和1 264.8元/667m2,最低的是处理1,为777.5元/667m2。肥料产投比高的是处理2,为20.6∶1,最低的是处理11,为10.2∶1。
水稻“3414”试验 篇6
关键词:3414试验,水稻,产量,配方施肥,安徽铜陵
为了改变西联乡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施肥习惯, 满足单季中稻对氮、磷、钾肥料的有效需求, 降低生产成本, 保护环境, 获得高产、稳产, 2010年根据铜陵县推广中心的安排, 在中稻田里进行“3414”施肥试验, 以确定铜陵县主要土壤类型的各个施肥单元在中稻上的N、P、K施肥配比, 为中稻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1,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西联乡兴桥村, 供试田块面积840 m2, 土壤为水稻土田, 地力均匀,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1.2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地优151。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 设氮、磷、钾3个因素, 0、1、2、3 4个水平, 共14个处理, 3次重复, 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小区面积20 m2 (2.5 m×8.0 m) , 田边没有保护行, 每个小区作埂用塑料薄膜隔离, 防止串肥, 移栽密度20.01万穴/hm2, 不同处理小区主要经济性状及穗粒结构于收割前7日调查, 每个小区随机取5穴, 各小区收割后单打、单晒、单收, 称量各小区实际产量。
(kg)
1.4 试验过程
于4月12日播种, 移栽期为6月1日。5月28日施基肥, 6月10日施返青分蘖肥, 7月22日施孕穗肥, 8月5日施抽穗肥。试验小区各项操作一致, 试验田灌溉、病虫害防治、除草等同大田正常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知, 不同处理生育期差异不明显。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产量以处理1最低, 为3 997.5 kg/hm2, 其次为处理2, 为4 245.0 kg/hm2, 处理10产量最高, 为6 495.0kg/hm2, 其中产量在5 250.0 kg/hm2以上的有处理6、处理9、处理10、处理11、处理12、处理13、处理14。N、P、K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都极显著, 但影响程度不同。随着N、P、K肥量的增加, 特别是N、K肥施用量的提高, 水稻产量显著增加, 但N、P、K的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 水稻产量又会随之降低[3,4]。在该试验中, 水稻对N、K肥比较敏感, 不施N的处理2和不施K的处理8产量都很低。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 随着N肥使用量的增加, 水稻有效穗有增加的趋势[5,6], 处理10有效穗最高, 而不施N的处理1、2有效穗最低, 而处理3、处理12、处理13少施N肥, 有效穗相对较低。另外, 钾能明显增加单穗结实率, 但对穗总粒数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裕军, 邱玉秀, 何露, 等.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21-122, 124.
[2]王琴.水稻3414田间试验[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3) :60-61.
[3]王强.水稻3414肥料试验效应初探[J].农技服务, 2009 (2) :73.
[4]廖佳丽.测土配方施肥水稻3414肥料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3) :213-218.
[5]孙艳.2008年水稻3414完全试验[J].农业与技术, 2008, 28 (6) :35-39.
水稻“3414”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为马肝土、黄白土田、白马肝土田土属。供试作物为水稻, 水稻品种及土壤养分含量情况见表1。供试肥料:氮肥品种为尿素, 含纯氮量 (N) 46.0%, 产地来安;磷肥品种为过磷酸钙, 含纯磷量 (P2O5) 12.0%, 产地铜陵;钾肥品种为氯化钾, 含纯钾量 (K2O) 60.0%, 产地为俄罗斯。
1.2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 该试验方案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 即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中低肥力区上限为N 270 P135 K 225 (kg/hm2) 。试验因素及水平见表2, 试验小区面积20m2 (4m×5m) , 各小区排列如图1, 四周设保护行。
1.3 试验方法
1.3.1 肥料施用。
磷、钾肥按基肥一次深施, 尿素按基肥60%、追肥40%分次施入, 基肥深施, 追肥在拔节前撒施。
1.3.2 试验实施与田间管理。
2007年4月中下旬播种, 6月移栽, 密度为30万穴/hm2, 统一病虫防治、除草等农事管理, 2007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各小区单打单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物生物学性状
14个处理生育期差异不大。处理1的分蘖期较其他处理要迟2~3d, 处理8和处理11的成熟期较其他处理要迟4d, 其他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处理1和处理2的苗期叶色淡绿色, 长势较其他处理要差。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 穂数、穂粒数有所增加, 千粒重有所下降;随着磷素用量的增加, 穂数、穂粒数、千粒重有所增加。
2.2 施肥结果分析
2.2.1 不同处理产量结果。
由表3可知, 处理5产量最高出现1次, 处理6产量最高出现6次, 处理7产量最高出现1次, 处理9产量最高出现1次, 处理14产量最高出现1次;空白产量最低, 处理6和处理10配方比较合理。
2.2.2 推荐施肥量。
根据肥料效应方程, N、P2O5、K2O和水稻的单价分别按3.9元/kg、3.4元/kg、3.4元/kg、1.8元/kg计算。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是数学计算结果, 有的与实际不太符合, 需要根据试验地立地条件、土壤养分含量和农民的施肥习惯进行调整, 提出建议施肥量 (见表4) 。
(kg/hm2)
(kg/hm2)
2.2.3 土壤肥力与目标产量的关系。
土壤养分含量只是土壤肥力之一, 土壤结构、给排水状况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大英、水口、三城、汊河试验地土壤肥力较高, 半塔、舜山土壤肥力较低, 试验结果表明, 施肥水平相同, 在肥力较高的田块产量较高, 在肥力较低的田块产量较低, 基础产量规律也是如此。肥力越低, 基础产量所占比例越小。由此可见, 目标产量应根据土壤肥力而定, 土壤肥力高, 目标产量要定高。
2.2.4 肥料利用率。
一般每生产100kg稻谷需吸收N 2.5kg、P2O51.3kg、K2O 3.0kg。肥料利用率计算公式:肥料利用率 (%) =[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 (kg/hm2) -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 (kg/hm2) ]/[肥料施用量 (kg/hm2) ×肥料中养分含量 (%) ]×100, 据此可计算出各地处理6的肥料利用率如表5所示, 可以看出, 氮肥利用率为21.67%~47.12%, 磷肥利用率为13.95%~38.41%, 钾肥利用率为27.33%~57.16%。
(%)
3 结论
3.1 肥料对产量的影响
随着氮素用量的增加, 穂数、穂粒数明显增加, 千粒重有所下降;随着磷、钾素用量的增加, 穂数、穂粒数、千粒重也有所增加。试验中最高产量出现最多的是处理6, 即施用N 180kg/hm2、72kg/hm2、150kg/hm2。其氮肥利用率为21.67%~47.12%, 磷肥利用为13.95%~38.41%, 钾肥利用率为27.33%~57.16%。
3.2 适宜施肥量
水稻“3414”试验 篇8
合理施肥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主要栽培措施之一,但农民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常常过量施肥,尤其是过量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影响水稻的经济效益;此外,施肥不当还会引起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污染,降低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等问题。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者针对水稻合理施肥,尤其是不同氮磷钾肥料的施用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该试验通过 “3414”肥料效应试验,为找到适合洪河农场水稻生长的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及最佳施肥量,建立洪河乃至三江地区水稻施肥模型,旨在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2年在位于洪河农场的科技示范园区完成,土壤有机质含量6.76%,土壤中氮、 磷、钾营养元素含量分别为210.0、32.3、 112.7mg,土壤酸碱度为pH5.9。秋翻地,试验地前茬为水稻[2]。
1.2材料
水稻品种为空育131。试验肥料为46%的尿素、46%的重过磷酸钙(三料)和50%硫酸钾。
1.3方法
1.3.1试验设计试验采用“3414”设计,随机区组排列,各肥料不同水平施肥纯量见表1,试验施肥设计方案见表2。 小区试验无重复,面积为150m2。施肥方法:在最后一次水整地前分别施入氮、磷、钾肥料各自总量的40%、100%和60% 作为基肥,剩余60%氮肥分别作为水稻的蘖肥和穗肥施入,氮肥的施用比例4.0∶3.0∶3.2水平时的氮肥纯量90kg·hm-2,磷肥纯量45kg·hm-2,钾肥纯量为75kg·hm-2。采用旱育稀植管理的栽培方式,单排单灌,密度设置为30穴·m-2,4~6苗·穴-1[3-5]。4月10日播种,5月15日插秧,9月15日收获。
“3414”试验是将氮、磷、钾元素分别设置4个标准,分别为标准0(无肥料施入)、1(施肥量不足,即标准1=1/2× 标准2)、2(最适宜的施肥量)、3(过量施肥,即标准3=1.5×标准2)[5]。
1.3.2生育动态的调查取试验用材料10丛, 移栽后在稻苗第3出叶片上进行标记,此后每隔7d在奇数的完全叶片上进行标记,叶片的计数方法:露叶尖(不完全的新叶)记为0.1;新叶长度不大于前叶长度1/2的叶片记为0.3;新叶长度不小于上一叶片长度1/2的叶片记为0.6;新叶与上一叶叶耳没有完全分开,但已基本展开的叶片记为0.9。实时观察,并记下叶龄(当日平均叶龄为九丛试验材料的平均数)、茎数与每穴的株高[4,6]。
1.3.3干物质积累量测定在8叶龄时期的有效分蘖末期进行取样,每个处理分别取5株,取样部分为茎、鞘、叶片、穗和枯叶,每15d取样1次, 样品进行0.5h的105℃杀青处理,80℃烘干至恒重[3-4]。
1.3.4叶片含氮量的测定使用SPAD-502型叶绿素仪,对具有代表特征的10穴稻丛叶片的SPAD值进行测量,注意测定部位应为无损伤且非叶脉部位,测量周期为每次7d[4]。
1.3.5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水稻成熟后, 每小区确定具有均匀长势的3个点,每个点随机选取10株水稻,统计单株茎数,计算小区单位面积的水稻茎数(茎数·m-2)。取平均水稻样品6株,计算单位面积穗数,风干考种,考种项目包括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穗节数和结实率等,计算单位面积的理论产量。此外,每点收割2m2的水稻进行脱谷,统计实脱谷产量[4]。
1.3.6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DPS 7.05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的株高在生育前期差别不大,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由表3可以看出,6月1日~7月12日各处理株高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增长较快,7月12日以后各处理增长缓慢,且有个别处理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处理10的株高最高,其次为处理7和处理6,处理1的株高最矮,说明施肥可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但并不是施肥越多越好,该试验中处理10对植株生长效果最明显。
2.2各处理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发育情况,测定了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孕穗期以前干物质生产量主要取决于植株茎蘖数,所以这一阶段的干物质生产量以茎蘖数较多的处理表现较好,齐穗期到黄熟期干物质增重明显加快,且各处理干物质增重均以这阶段为主。由表4可看出, 各处理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干物质生产量以处理10表现最好,其次为处理11、处理14和处理6,表明水稻植株的干物质重量受到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各处理干物质重量与氮、钾肥料的投入量呈正相关,低水平施入氮肥时,氮肥施入量与干物质重量呈正相关,高水平时则表现为负相关,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相吻合[4]。相比各处理,黄熟期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
2.3各处理叶片含氮量的变化
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功能叶叶片含氮量。由表5可看出,孕穗期到齐穗期叶片含氮量变化不大,均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到黄熟期各处理叶片含氮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各处理下降幅度略有不同,其中,没有施肥的空白处理(处理1)的叶片含氮量降低速度最快,相对其它处理表现出较低的含氮水平。黄熟期叶片相对氮含量较高的处理分别为5、6、7、10和12,相对处理1分别增加了27.2%、24.9%、22.5%、30.0%和23.9%。
2.4各处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
各处理产量和产量构成见表6,表明氮、磷、 钾营养元素含量配比的差异,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由表6可知,具有均衡比例氮、磷、钾的处理,在产量构成因子之间体现出良好协调性,展现出高产的特性。其中处理11产量最高,稻谷产量为10 519.5kg·hm-2,比处理1高4 027.5kg,增产62.0%。处理1产量最低,稻谷产量6 492.0kg·hm-2。氮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7 030.5~10 519.5kg·hm-2;磷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8 203.5 ~ 10 405.5kg·hm-2;钾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8 505.0~9 577.5kg·hm-2。在一定范围内, 氮、磷、钾肥料的施入量与水稻植株的产量呈现正相关,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4]。
2.5水稻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优化
将该试验的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并得到回归系数。其中,Y表示产量,X1表示施氮量,X2表示施磷量,X3表示施钾量,将各处理产量及氮、磷、钾施用量进行肥料效应模型拟合, 得回归方程[5]:Y =442.4+2.1 X1+12.4 X2+ 36.3 X3-0.9 X12-0.2 X22-2.1 X32+10.8 X1× X2-0.2 X1×X3+4.8 X2×X3
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空育131回归方差F=2.23,相关系数R=0.912,P= 0.02,回归达到显著水平,方程拟合较好。表明水稻品种空育131的产量与肥料的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优化出在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下此品种的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得出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分别为135.0、67.5和58.5kg·hm-2。
2.6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经济效应的影响
由表7可知,合理配施氮、磷、钾不仅可提高水稻产量,也可提高经济效益,各处理净产值为: 处理11>处理7>处理10>处理6>处理14>处理12>处理9>处理13>处理8>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由表7可知试验中氮、磷、钾施肥分别为3水平、2水平、2水平时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注:46%的尿素2.2元·kg-1,46%的重过磷酸钙(三料)2.3元·kg-1,50%硫酸钾3.3元·kg-1。水稻的市价为2.5元·kg-1。 Note:46% urea was 2.2yuan·kg-1,46% triple superphosphate(three)was 2.3yuan·kg-1and 50% potassium sulfate was 3.3yuan·kg-1.The market price of rice was 2.5yuan·kg-1.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施肥中,不同的氮、磷、 钾配比可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该试验中,处理6、处理10和处理11可较明显的增加水稻的株高;合理配比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其中黄熟期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大,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和效益,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稻谷产量为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得出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分别为135.0、67.5和58.5kg·hm-2。
摘要:为在水稻生产中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以适合寒地种植的11叶品种空育131为试材,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N2P2K2)、处理10(N2P2K3)和处理11(N3P2K2)可较明显地增加水稻的茎数;合理配施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各处理组合以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产量达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为135.0,67.5和58.5kg·hm-2。
水稻“3414”试验 篇9
1 实验方法
对氮肥、磷肥以及钾肥的用量以及用法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利用3a的数据分别作为实验材料以依据。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片段, 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通过不同含量的氮肥、磷肥、钾肥的用量进行测试, 分析3种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向, 分别对水稻的株高, 水稻稻穗的结实率、千粒重以及结实的饱满程度, 每穗总粒数进行研究与分析。早稻和晚稻对于3种肥料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 也是实验应该考虑的方向。
2 不同的施肥量对水稻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
2.1 氮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保持磷肥与钾肥量不变, 氮肥在增加的过程中, 前期随着氮肥增加量的不断增加, 水稻的株高以及水稻结实率不断增加, 水稻穗数增多, 每粒的重量也大大增加, 但是在一定程度后, 氮肥的增加不再能使产量增加, 产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化肥量再增加就会造成减产。氮肥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也不大。
2.2 磷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 保持氮肥与钾肥不变, 不断增加磷肥的用量。在开始阶段, 随着磷肥用量的不断增加, 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提升原因主要表现在水稻粒数以及颗粒的饱满程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磷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 水稻产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再增加化肥的用量, 不仅化肥的利用率降低, 产量也会不断下降。钾肥对于总粒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对于千粒重却没有多大关系。
2.3 钾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保持氮肥磷肥的用量不变, 改变钾肥的用量观察产量以及作用效果。随着钾肥用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 各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水稻的千粒重增加较为明显, 平均结实率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但是随着用量的增加, 到达一定程度后产量稳定在一定水平, 当再增加化肥用量时, 产量开始下降, 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实验证实, 钾肥是通过影响千粒重来影响水稻的结实率的, 对于株高, 有效穗数以及其他方面, 均没有明显作用。
3 实验结果及结论
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显示氮肥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影响水稻的株高以及水稻的结实率。对于水稻田的有效穗数以及饱满程度也有较大幅度的影响, 但是对于千粒数没有影响。磷肥与钾肥对于上述性状均没有明显的作用机制。在实验中, 若植株较高且穗数较多, 粒数比较饱满, 则说明氮肥用量处于合理水平, 氮肥则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若晚稻的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有所增加, 则说明磷肥处于较为有利的水平。但是磷肥对于其他方面的影响却不明显, 例如株高有效穗数等方面, 磷肥与氮肥相似之处在于2者对千粒数的影响均不明显。钾肥对于各项均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于千粒重稍有影响, 其他则变化不大。
对于早稻和晚稻而言, 肥料的作用机制是不相同的。但是3种肥料的合理利用对于早稻晚稻的增产均有明显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氮肥作用效果最为明显。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发现, 氮肥对于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将近10%, 钾肥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不及氮肥, 但是却也有相似之处, 钾肥对于早稻的作用效果高于晚稻。磷肥与钾肥相反, 对于晚稻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化肥的合理利用, 才能使得肥效发挥最佳左右, 提高产量, 否则, 只能造成浪费。
目前, 我国的水稻种植还存在很多误区, 人们仍然主要凭借经验来进行水稻种植的实践。化肥使用过少或者过多都会给水稻的产量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上述3414配方实验的分析与论述, 为化肥的使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验依据, 对于水稻的增收与增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摘要:为提高肥料的合理利用率, 使得施肥技术能够适应水稻高产的要求, 采用3414配方试验对肥效进行探讨。本文主要针对氮肥、磷肥以及钾肥在3a内的用量进行研究, 探讨更适宜水稻生长以及增产的化肥用量以及用法, 为科学合理地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参考文献
[1]宋晓梅, 蒋太明, 刘洪斌, 等.基于“3414”田间试验的水稻施肥模型的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 20l0, 32 (9) :94-99.
[2]王伟妮, 李小坤, 鲁剑巍, 等.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9 (6) :710-714.
[3]张福锁, 崔振岭, 王激清, 等.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植物学报, 2007, 24 (6) :687-694.
[4]周健民.农田养分平衡与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0.
超级稻“3414”肥效试验初报 篇10
关键词:超级稻;“3414”肥效试验;产量和经济效益;平衡系数;互作效应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88-3
基金項目:广西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桂测土办(2008)06号]
近年来,广西藤县超级稻种植发展速度较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盲目施肥偏施氮肥、少施或不施磷钾肥等,造成施肥不合理、肥料浪费、没有发挥超级稻产量优势、高耗低效等现象[1]。为探讨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摸清不同施肥量、不同施肥比例、对超级稻的影响。为藤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抓住藤县从2008年开始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契机,笔者于2010年早造进行了超级稻“3414”肥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水稻“3414”试验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土壤
试验设在昭平县昭平镇马圣村大例屯,供试土壤为潴育沙泥田土,由河流冲积母质发育而成,质地沙壤,耕层20cm,排灌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常年水稻产量6000kg/hm2。前茬为黑麦草。基本理化性状为:p H值7.0,有机质4.16%,全氮0.216%,速效磷64.9mg/kg,速效钾52.0mg/kg。
1.2 试验材料
肥料选用养分含量稳定的单质肥料,氮肥用尿素(含纯N 46.0%),磷肥用过磷酸钙(含P2O512.0%),钾肥用氯化钾(含K2O 60.0%)。供试杂交组合早稻为两优4876,全生育期约125d;晚稻为培杂泰丰,生育期约110d。
1.3 试验设计
根据“3414”肥料试验方案,共设14个处理,编码及肥料具体施用量见表1。小区面积20.9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间筑田埂,并用塑料薄膜包裹,四周设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早稻两优4876移栽时每小区拉线定点插植,每小区插植624蔸,每穴2苗。晚稻培杂泰丰,在早稻的基础上作定位试验,每小区免耕抛栽560蔸。排灌分离,防止水肥串流,其他管理措施均按高产栽培技术进行。
1.5 肥料运筹
基肥按30%氮肥、50%钾肥及全部磷肥,于移栽前一次性施下,40%氮肥、50%钾肥于分蘖期施下,20%氮肥于幼穗分化期施入,其余氮肥于齐穗期施用,保护行按农户习惯施肥。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肥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早稻和晚稻各处理经济性状的变化趋势相同,现仅以晚稻为例进行研究。晚稻不同施肥处理经济性状见表2。
2.1.1 缺素施肥。
处理2、4、8分别为缺氮、磷、钾肥处理。比较处理6与处理2可以看出,增施氮肥可使水稻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增加23.9万穗/hm2、13.6粒/穗和0.50g。比较处理6与处理4可以看出,增施磷肥可使水稻有效穗、实粒数平均增加21.2万穗/hm2、3.9粒/穗。比较处理6与处理8可以看出,增施钾肥可使水稻有效穗平均增加21.2万穗/hm2、12.4粒/穗。不施肥对照处理的经济性状最差,并表现出明显的早衰现象。综合分析,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对水稻经济性状影响的排序为氮>钾>磷。
2.1.2 低量施肥。
处理3、5、9分别为氮、磷、钾过低施肥。处理3有效穗和实粒数比处理6分别减少2.6万穗/hm2和6.2粒/穗;处理5实粒数比处理6低4.8粒/穗;处理9实粒数比处理6低1.7粒/穗。说明氮、磷、钾肥不足也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到产量的提高。
2.1.3 过量施肥。
处理11、7、10分别为氮、磷、钾过量施肥。处理11表现为前期分蘖旺盛,苗峰过高,后期叶色浓绿,病虫害发生较重,有效穗、每穗实粒数都比处理6分别减少2.6万穗/hm2、12.2粒/穗。处理7比处理6减少4.2粒/穗。处理10实粒数比处理6减少2.5粒/穗。说明氮、磷、钾三要素中,过量施氮对实粒数形成的影响最大,实践上要控制氮肥用量[1],处理6氮、磷、钾用量配比较能满足水稻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2.2 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全肥区处理6产量最高,达6 362.3kg/hm2,分别比缺氮、磷、钾肥(其他肥料品种同处于2水平)的处理2、4、8增产1 965.0kg/hm2、591.8kg/hm2和1 069.5kg/hm2,增幅高达44.69%、10.26%和20.21%,经方差分析[1],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它们的排序是:氮肥>钾肥>磷肥,且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与昭平县土肥站早前研究结果一致[1,2],说明试验结果可靠。
磷、钾施肥量同为2水平的处理2、3、6、11,水稻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3水平时出现减产,水稻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二次抛物线状关系,表明1水平的施肥量不足。同理,从处理4、5、6、7分析磷肥,从处理8、9、6、10分析钾肥,在一定范围内,水稻产量仍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因此,生产上要解决施肥量不足问题。
处理11、7、10分别为过量施用氮、磷、钾处理,分别比平衡施肥处理6减产811.5kg/hm2、297.0kg/hm2和194.3kg/hm2,减幅达14.62%、4.90%和3.15%。可见过量施用氮肥减产的幅度最大。生产实践中必须注意避免化肥特别是氮肥的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禾苗徒长,叶色浓绿,后期不能正常转色,导致群体结构失衡,营养生长过盛,生殖生长不足,田间温、湿度增加,病虫害特别是纹枯病和稻飞虱发生较重,水稻结实率下降,影响产量的提高。
2.3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3可知,获得最大纯收益的是处理6,即施用N、P2O5和K2O分别为150kg/hm2、60kg/hm2、120kg/hm2,此时肥效最佳。产投比最大的是处理13,高达3.90,其次是处理14,达3.27;而处理6产投比为3.17,居第5位,但是其纯收益最大。在施磷、氮肥同处于2水平条件下,钾肥的产投比表现为:低钾>中钾>高钾,这是由于作物产量、施肥量受报酬递减率制约,同时也说明沙泥田上施用钾肥与氮肥一样容易损失,生产上必须强调“少量多次”施用原则。
处理6肥料投入为1 382.1元/hm2,处于中等水平,但纯收益却高达3 000.0元/hm2,为最高;处理11肥料投入为1 708.2元/hm2,为最高,而纯收益仅为1 213.2元/hm2,排名第10,处于较后位置。农业生产中要求获得较高产量的同时要获得较高的报酬,高投入并不一定能高产出,例如过多施用氮肥则表现出负效应,只有氮、磷、钾处在合理的用量配比时才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处理6,即N、P2O5和K2O用量分别为:150kg/hm2、60kg/hm2和120kg/hm2,N∶P2O5∶K2O=1∶0.4∶0.8为最佳用量配比[2,3,4]。
注:LSD0.05=157.13kg/hm2,LSD0.01=230.47kg/hm2;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1%、5%水平上的显著性,处理之间不具有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经济效益按稻谷1.8元/kg、尿素2.0元/kg、普钙0.5元/kg、氯化钾2.4元/kg计算。
3 小结与讨论
(1)本试验研究表明,中低产沙泥田上水稻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排序是:氮肥>钾肥>磷肥,不同用量配比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三者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显著;同类土壤最佳施肥量N、P2O5和K2O分别为:150kg/hm2、60kg/hm2和120kg/hm2,比例为:1∶0.4∶0.8,肥效最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2)所谓的“最佳施肥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数值,其受土壤肥力、水稻品种、目标产量、栽培管理和试验误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土壤肥力低则需肥量较大,目标产量高则施肥量较大,因此生产实践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另外,根据沙泥田水肥较易流失的特性,在施用氮肥和钾肥时必须强调“少量多次”施用原则,以提高肥效。
(3)本研究仅在沙泥田土上进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其他土壤类型上进一步设点试验,计算出相应的用量配比。同时在条件成熟前提下,利用测土配方专家系统软件,建立不同土壤类型的三元二次效应模型,计算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1,5],以适应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水稻品种的需要。
摘要:在昭平县中低产沙泥田上,采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用量配比对杂交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氮、磷、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排序是:氮肥>钾肥>磷肥,三者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显著;最佳施肥量N、P2O5和K2O分别为:150kg/hm2、60kg/hm2和120kg/hm2,比例为1∶0.4∶0.8,此时肥效最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试验,最佳施肥
参考文献
[1]杨义群,白厚义.回归设计及多元分析——在农业中的应用[M].杨陵:天则出版社,1990.
[2]黄庆裕,吴家展.3种复合肥在水稻上的增产效果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1):49-51.
[3]黄庆裕,徐龙铁.浅瘠水稻土上杂交稻施肥模型的初步研究及应用[J].土壤,2000,32(1):30-33.
[4]杨燕洪,邱玉秀,黎达境,等.水稻中低产田沙泥田氮磷钾肥推荐用量的研究[J].广西农学报,2008(4):41-43.
【水稻“3414”试验】推荐阅读:
水稻3414试验初报07-15
水稻抗逆剂应用试验07-06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10-11
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05-20
泸西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研究06-03
3414试验设计10-05
玉米3414试验总结11-27
北方水稻10-18
覆膜水稻10-19
水稻生产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