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稻

2024-10-18

北方水稻(精选10篇)

北方水稻 篇1

1 苗床蝼蛄

1.1 危害特点

蝼蛄是稻田虫害之一, 为害普遍, 特别是对水稻苗床为害极大。蝼蛄生活习性, 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层中越冬。次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 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为活动高峰期。该虫咬食刚播种或已发芽的种子, 咬食出土后幼苗根茎。

1.2 防治方法

(1) 每100平方米苗床用锐劲特5%悬浮剂10~20毫升 (先用少许水稀释成母液) 与适量细土 (细沙) 混匀, 在苗床整平后, 均匀撤在床面上, 然后播种。

(2) 喷雾法:在苗床整平后, 每100平方米苗床用锐劲特5%悬浮剂10~20毫升 (先用少许水稀释成母液) 对水6千克, 喷于床土表面, 然后播种。

(3) 拌壮秧剂法:每100平方米苗床用锐劲特5%悬浮剂20~40毫升与相应量的壮秧剂混匀后与床土混拌, 可实现全方位杀虫。

(4) 水稻插秧后, 每100平方米池埂用锐劲特5%悬浮剂10~20毫升 (先用少许水稀释成母液) 对水6千克, 喷于池埂表面, 对水稻无不良影响。

(5) 利用该虫的趋光性, 可用黑光灯诱杀。

2 潜叶蝇

2.1 危害特点

潜叶蝇又名稻小潜叶蝇, 北方各省水稻产区发生较多以幼虫潜食叶肉, 每一叶片少则有虫2~3头, 多则7~8头, 发生早而多时, 造成稻叶枯死腐烂应向水稻正常生育而造成减产, 以致造成稻苗大批死亡。以幼虫潜食叶肉, 致稻叶变黄干枯或腐烂, 严重时全株枯死。

2.2 防治方法

(1) 秧苗带药下地:水稻育秧田插秧前1~2天喷洒70%艾美乐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 兑水3公斤喷洒预防潜叶蝇, 对潜叶蝇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 加强测报, 密切注视水稻潜叶蝇的发生消长动态, 在掌握虫情的基础上, 及时打药防治。

(3) 在幼虫初发期, 40%乐果100毫升/亩或70%艾美乐6~8克/亩+2.5%敌杀死20~30毫升/亩或25%阿克泰6~8克/亩, 兑水5升弥雾机喷雾防治。

3 负泥虫

3.1 危害特点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 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 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 沿叶脉取食叶肉, 造成白色纵痕, 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至破裂, 腐烂, 造成缺苗, 即使存活, 也将造成水稻迟熟, 影响产量。

3.2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结合积肥, 消除田边、路旁及沟边的杂草, 消灭越冬寄主, 减少虫源;培育壮秧, 提高秧苗抗虫能力。

(2) 人工扫虫:在清晨露水消失前。田间放大水 (大水漫灌) , 用扫帚将叶片上的负泥虫轻轻扫落至水中, 连续3~4天, 每天一次, 可达到95%以上的防虫效果。

(3) 药剂防治:采用内吸与触杀型杀虫剂混用的方法。田间放小水 (田间正常管理) , 防治成虫要在成虫大量迁入稻田、温度较高的中午进行。防治幼虫应在田间孵化70~80%, 幼虫小米粒大小时进行。使用药剂有40%的氧化乐果600倍液与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或与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 也可与2.5%的敌杀死, 混合喷雾, 每公顷600~750千克药液。

4 中华稻蝗

4.1 危害特点

中华稻蝗在国内所有稻区均有发生, 以成虫为害叶片, 轻者将叶片吃成缺刻, 为害重者, 将叶片全部吃光, 抽穗以后, 可将稻茎咬断;为害稻茎可造成白稻, 乳熟的稻粒可咬食成残破状。

4.2 防治方法

(1) 春季泡田时将漂浮在水面上的卵块捞净, 然后深埋入土。 (2) 清除稻田田梗和稻田边的杂草, 以减少越冬场所虫源。 (3) 利用网捕, 拍打捕捉等人工方法消灭害虫, 减少虫害。

(4) 在7月上旬采用药剂联防, 可用5%的锐劲特, 30ml/667m2加水喷雾, 或25%辉丰快克30ml/667m2加水喷雾;30%莫比朗30ml/667m2加水喷雾。

5 稻螟蛉

5.1 危害特点

螟蛉又名双带夜蛾, 俗名量步虫, 青尺蠖。在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 以幼虫为害水稻叶片, 重者可将叶片吃光, 幼虫啃食叶肉, 吃成缺刻, 严重时可把秧苗吃成刀割状, 稻株被吃成“扫帚把”。严重影响产量, 一般减产5%~10%。成虫白天隐伏稻丛, 夜出活动, 趋光性强。

5.2 防治方法

(1) 清除害虫越冬场所, 减少虫源;秋收后及早春清除田边, 沟边杂草, 收集散落及成堆的稻草集中烧毁, 消灭害虫越冬场所。

(2) 灯光诱杀:在成虫发生期, 用黑光灯诱杀。

(3) 药剂防治:一般在幼虫2~3龄期进行。应用2.5%功夫乳油15ml/667m2对水喷雾, 或2.5%敌杀死水剂15~20ml/667m2对水喷雾。

(4) 生物防治:利赤眼蜂灭卵, 螟蛉绒茧蜂灭幼虫等。

(5) 农业防治:在幼虫结包时, 人工摘除虫苞。虫包飘落水面时, 在排水处安放竹栅。

(6) 物理防治:结合诱杀三化螟等, 在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

6 二化螟

6.1 危害特点

二化螟又名钻心虫, 蛀杆虫, 在全国稻区都有发生, 以幼虫钻蛀稻株取食叶鞘, 稻苞茎秆等, 不同生育期受害后形成不同被害状, 常见“枯心”, “白稻”影响产量

6.2 防治方法

(1) 消灭越冬场所, 秋后或早春将水稻根茬, 茎秆集中烧毁, 以及通过凿春耕翻和灌深水均可压低虫量。

(2) 灌深水灭踊:二化螟多在水面不高的稻叶鞘及茎秆化蛹, 所以可在幼虫老熟和蛹期灌深水消灭虫蛹, 减少羽化成虫的数量, 从而减少幼虫的危害。

(3) 及早拔除被害株, 以消灭幼虫。

(4) 药剂防治:要抓住幼虫孵化后, 钻蛀危害之前的时机打药, 可用锐劲特40ml/667m2对水喷雾。

7 稻飞虱

7.1 危害特点

稻飞虱在东北较为常见的则为灰飞虱, 以成虫, 若虫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水稻汁液, 造成很多不规则伤痕, 并分泌毒素使水稻中毒萎蔫以至死亡。

7.2 防治方法

(1) 选用优质抗病虫品种。

(2) 加强肥水管理, 增强水稻的抗虫抗病性。

(3) 清除稻田内外杂草, 可消灭部分飞虱卵块, 减轻危害。 (4) 应用吡虫啉类药剂加水喷雾。

北方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篇2

摘要:水稻是常见的粮食作物,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1/4,但水稻产量所占比例超过了1/2。本文分析了北方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包括壮秧培育技术、移栽与灌溉技术、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同时探讨了高光效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高光效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08

水稻不仅可以作为粮食作物,同时也能用于制醋、酿酒,稻秆可用于造纸或生产饲料,米糠可用于榨油及制糖等,因此水稻种植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北方水稻的高光效栽培技术,旨在促进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1北方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分析

1.1壮秧培育技术

为了培育壮秧,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根据北方气候条件及生态类型选择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且生育期相对适宜的水稻品种,如通院515、通禾838、通粳788、通育245等。在播种前先晒种2~3天,随后采用比重为1∶1.13的盐水进行选种;完成选种后采用咪酰胺等药剂浸种5~10天,浸种时应保证水温积温≥100℃,浸种后捞出洗净及保温催芽,催芽时间为1~2天。露白后便可以播种,可选择在4月初播种;二是选择排灌条件优良、土壤肥沃、背风向阳且地势平坦的地块作为苗床,苗床土可由腐熟有机肥、腐殖土与表层土按照5∶2∶2的比例混合而成。处理好苗床后按照150~200克/平方米的量撒播经过催芽处理的种子。幼苗长出一心一叶时确保棚内温度为25℃~28℃,如温度高于30℃,则适当通风炼苗;长出3叶后延长通风时间,在插秧前的5~7天夜间无需盖膜,以保证全通风炼苗。此外,在育苗期应施硫酸铵60克/平方米,对水后喷施叶面,喷施后在叶面喷清水,以免导致幼苗叶面被烧坏。

1.2移栽与灌溉技术

一是移栽技术。秧苗的叶龄为3~4叶,秧龄为30~35天,根数为13~15条/株,且秧苗高度为12~14厘米时便可以插秧,以便改善米质及提高亩产量。在移栽前先采用罗盘进行定向,使插秧行位于磁南西向20度左右,定向后做出秧行标线;窄行宽度为25厘米,宽行为50厘米,将株距控制在13~15厘米之间。按照拐子苗插秧法浅插,每穴的棵数控制在3~4棵之间,避免发生漏插现象,且应尽量保证插入的秧苗深浅一致。如有条件,则可以采用插秧架进行插秧,以保证各行呈直线,从而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二是灌溉技术。移栽时保证田间水层为1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前将田间水深控制在5~7厘米,以达到深水护苗的目的;秧苗返青后将水层降低至3~5厘米,开始分蘖时至分蘖末期进行湿润灌溉,分蘖末期可晒田,以免造成植株分蘖无效。开始分化幼穗时采用浅水灌溉法,水深控制在1~2厘米之间;在孕穗期如气温低于17℃,则进行深水灌溉,确保田间水深为10~20厘米,以避免形成空粒。水稻乳熟后保持湿润灌溉,收获前10天夜间灌溉,日间停水。

1.3施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是施肥技术。如稻田为中肥地块,且植株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则在移栽10~15天后施纯钾肥、纯氮肥及纯磷肥,施肥量分别为150~200公斤/亩,100~150公斤/亩,250~300公斤/亩。如为中肥地块,植株分蘖能力一般,则适当增加钾肥、磷肥及氮肥的施肥量,同时可以根据生长情况适当施硅肥或锌肥;二是病虫害防治技术。插秧5~7天后采用高效低毒型除草剂杀灭田间杂草,如灭草松或杀草丹等。在植株病害防治方面,可采用三环唑的500倍液对稻瘟病进行防治,同时采用粉锈宁700倍液对稻曲病进行防治。在虫害防治方面,可在6月初采用高渗稻乐防治稻水象甲,而在7月初可采用杜邦康宽防治二化螟。此外,在稻穗成熟后应适时收获。一般出穗后50天左右稻穗籽粒可变黄成熟,可在穗轴1/3变黄且基部存在少量绿色籽粒时收获,以减少籽粒掉落。

2 北方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试验稻田中的原有土质以草甸白浆土为主,pH值为6.0,速效钾含量为204.8毫克/公斤,速效钾为21.2毫克/公斤,碱解氮为175.9毫克/公斤,有机质含量为4.57%,试验稻田处于井灌区,高光效栽培的水稻品种是通育245。对比常规栽培技术与高光效栽培技术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播种时间为4月10日,插秧时间为5月22日。在对比试验中发现高光效栽培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有效利用光照,在每天12:00~14:00,宽行的植株可以充分接受强光照射,其光照时间要比常规的栽培模式长3小时左右,由于光照时间较长,因此地温较高,比常规种植模式高3℃左右;二是可以增加植株的通风量,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有效降低纹枯病的发病率;三是高光效技术能够使水稻产量得以提高,有效产量比常规种植方式高15%左右。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光效水稻栽培技术能够适应北方光照与气候条件,因此适宜在北方推广应用。为了合理应用高光效水稻栽培技术,应注意掌握好相关的栽培技术要点。

参考文献

[1]杨志远,孙永健,徐徽,秦俭,贾现文,马均.不同栽培方式对免耕水稻茎鞘物质积累转运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3,27(5):511-519.

[2]刘述斌,李旭毅,许远明,马均.水稻三角形强化栽培与正方形强化栽培、抛秧栽培、常规栽培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8-45.

[3]文静,戴维,侯锡学,宋翔,李廷见,罗建明,谢卓霖.三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和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1):183-187.

小议北方水稻本田主要病害 篇3

发生规律: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 表现的症状也不同, 因此, 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区别。我市危害较重的是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虽然叶瘟多数年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但危害不严重。

发病条件:引起稻瘟病大发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 稻瘟病发生最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气温24~28℃, 相对湿度92%以上。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条件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 一般来说, 施用氮肥过多, 特别是使用过迟, 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合理的肥水管理, 可增加水稻的抗病性, 即使在大发生年份, 也会减轻发病。

防治方法:

1) 合理搭配品种, 防治品种单一;

2)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 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

3) 叶瘟应在7月上中旬进行预防:站在池埂上细看稻叶, 发现稻瘟病斑 (3级) 或发现急性病斑时, 打药防治;

4) 穗茎瘟、枝梗瘟和粒瘟只能预防, 得病后打药, 效果不佳。预防穗茎瘟、枝梗瘟和粒瘟的时期:水稻个别开始出穗时打第一次药;在齐穗期再打第二次药。

5) 防治药剂:防治稻瘟病最好是用专用型药剂, 如富士一号、铜高尚、三环唑或克瘟散等。用药1.5kg/hm2, 加水450kg喷雾, 喷雾时用水量不能太少, 不然防治效果极差。打药时选择晴天无露水时打, 而且保证打药后10h内不下雨。

2 赤枯病 (细菌性褐斑病)

特征:赤枯病有两种, 一种是土壤环境不良, 缺某种营养元素 (酸性土壤主要缺钾, 盐碱土主要缺锌) 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另一种是由于施氮量过大徒长, 外伤后细菌侵入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严重缺钾时分蘖初期, 植株矮化, 叶色暗绿, 或突然大面积在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

防治方法:缺钾的地块施钾肥150kg/hm2;由于施氮多徒长产生褐斑的地块一般不用防治。

叶瘟和赤枯病区别:叶瘟和赤枯病, 都表现为叶片上有褐色斑点。其区别在于叶瘟背面长灰褐色的菌丝, 赤枯病没有。叶瘟从下层叶片开始发生, 赤枯病从上层叶片叶尖开始发生。

3 稻曲病

特征:稻曲病俗称乌米, 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湿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入, 是造成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防治方法:在水稻孕穗后期 (破口期前7天左右) 用20%瘟曲灵50g/667m2喷雾, 若水稻抽穗期长期阴雨天, 则可在始穗期再用药一次。也可选用三唑酮、BT乳剂等其它农药进行防治。

4 纹枯病

特征: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 主要危害叶鞘、叶片, 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到穗部。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 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叶片发病严重时早枯, 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 即使抽穗, 病斑蔓延至穗部, 造成瘪谷增加, 粒重下降, 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以保护稻株最上部3~4片叶为主, 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 应在拔节以后抽穗以前用药防治, 药剂的选择主要是5%井岗霉素水剂150ml/667m2兑水50~70kg进行喷雾。喷雾时要保证用水量, 对稻株中、基部一定要喷到, 喷匀。

摘要:主要结合北方水稻本田主要病害有稻瘟病、赤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以上病例的发病条件, 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北方水稻本田,病害,发病条件,防治

参考文献

北方水稻 篇4

关键词:旱育稀植水稻;病害图像预处理;图像识别

中图分类号: S12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092-03

收稿日期:2013-06-01

基金项目:河北省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编号:12ZN021)。

作者简介:刘丽娟(1980—),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确农业。E-mail:llj_nd@163.com。水稻作物的旱育稀植技术是适用于北方地区气候与环境特点的寒地栽培模式。水稻病害对其产量、品质和农户的经济收益影响极大[1]。在水稻的几种常见高发病害中,表现出的病征各有不同,但通常都会在其叶片部位以病斑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寒地水稻种植区域广泛,专家与技术人员配置相对不足,因此种植农户往往以肉眼观察和经验推断的方法判别病症,难以精准识别病害种类,劳动强度大,主观因素多,效率不高[2-3]。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图像处理的发展,引入图像技术对农作物病害进行自动处理、识别,从而提取与分析病害作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而科学、合理地治理病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引入图像预处理及模式识别技术,以水稻纹枯病为例,实现北方旱育稀植水稻叶部病害图像的预处理。结合水稻叶部图像的特征,以改进的方法对其进行灰度化处理;通过直方图均衡化提升图像的对比度;以改进的矢量中值滤波法保护图像边缘,滤除图像噪声;以优化的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图像分割,减小了计算率,降低了复杂度,获得水稻病斑图像的主要特征,从而实现了对目标图像的去噪、增强,为病害进一步的智能化识别與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助于作物的智能化精准施药。

1旱育稀植水稻病害图像的获取

研究所需的旱育稀植水稻病害叶片采集时间为2012年8月,采集地点为河北农业大学农作物及育种基地,经养殖项目负责人及专家鉴定具体病种(水稻纹枯病)。为保证图像后续处理成功,采用相同的方式对采集叶片进行拍摄。使用索尼A558倍光学变焦CCD彩色数据数码相机,相机位于叶片上方30 cm,室内人工光照,图像格式设置为320×240的24位真彩图,确保颜色及特征清晰,将图像输入计算机,以JPG格式保存。

2旱育稀植水稻病害图像预处理

2.1基于改进自选择算法的灰度预处理

通常的颜色体系可以分为纯黑白、彩色以及灰度色。采集到的旱育稀植水稻病害叶片原始图像属于24位真彩色图像,数据量偏大,因此图像处理时的计算量也偏大,计算速度与图像处理的效率受到一定影响。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原始图像转换为8位灰度图像[1],转换之后的图像仅保留灰度信息,对病害图像预处理已足够,灰度预处理的过程就是将彩色图像中还有亮度与色度的RGB模式经过转换,变成灰度色,从而降低数据量。

一般的灰度化处理仅是简单地将真彩图像变换为具有不同灰度级别的灰度图。为了使灰度图更加契合于彩图本身的颜色和亮度特征,不少研究提出了改进的灰度化算法。例如针对颜色特征的HLS算法[4],针对用户需求的自选择算法[5]等。结合水稻纹枯病的颜色特征,为了更突出病斑区域,本研究引入自选择算法。考虑到病斑图像的R分量最高,是反映病斑区域的主要分量,而病斑图像的G、B分量则为次要元素,体现的是叶片以及图像背景,因此将R分量确定为病斑区域的突出色,将其权重放大;同时将G、B分量的权重减小。灰度化算法如下:

灰度=crR+cgG+cbB

其中:cr≥1,cg≤0,cb≤0,cr+cg+cb=1

这里,以自选择的方式将R的值设置为大于1,即显著增强了病斑叶片中的R分量,同时将G分量与B分量的值设置为负值,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病斑叶片中的G、B分量,从而实现了凸显病斑图像特征的目的。经过多次重复试验,确定R=1.6,G=-0.25,B=-0.15。经过灰度预处理流程之后的图像,病斑部分与健康部分的对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2.2直方图均衡化预处理

对水稻病害叶片病害图像进行直方图均衡的思路,是对图像中像素数少的单元进行压缩,像素多的则进行拓展,从而尽量使像素灰度值的动态范围扩大,以“点运算”的方式,使图像在其任意一个灰度级别都分布一样的像素数目,形成处理后的输出图像,最终使图像对比度得到改善。一幅图像的直方图能够反映出该图像中所含的所有灰度级别,以及该灰度级别像素数目之间的统计特征。通过直方图均衡化的处理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图像的对比度与亮度,使其细节清晰,增强图像整体对比度。

设经过上一步灰度预处理的图像上任意一点坐标为(x,y),该点的灰度值是f;而经过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之后的新图像灰度值为h,则可将均衡化视为图像上坐标为(x,y)的点f到h的映射过程。设灰度共L个级别,定义h为两点之间的映射函数,表示为:

h=EQ(f)

则h函数应满足以下条件[6]:(1)在区域0≤f≤L-1中,h函数为递增函数;(2)如果0≤f≤L-1,则应有0≤h≤L-1。

为满足以上条件,此处引入累积分布函数作为两点之间的映射函数,即有:

h=EQ(f)=∑k1j=0nj1n(k=0,1,2,…,L-1)

其中,所采集的病害图样中像素总和以n表示,灰度级为当前值的像素之和以nj表示,灰度共L个级别。

nlc202309041839

根据以上的映射方法,即可结合原始采集病斑叶片图像灰度,通过映射算法取得均衡化之后的灰度值。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灰度化之后的原始叶部病害图像求得其灰度直方图的分布状况,并得到其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以累积分布函数作为映射函数,实现图像的直方图均衡预处理。图1所示为直方图均衡预处理前后的对比。

由图1可知,均衡化后在病害图像灰度值范围内均有直方图存在。在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前,灰度值中低灰度含量比较高,而处理后各灰度比例分配变得均衡,因此图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对比度提高,轮廓细节清楚,病斑边界清晰。

2.3基于改进矢量算法的快速中值滤波预处理

为了弥补直方图均衡处理的不足,在均衡化之后还需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化处理之后的图像亮度往往

比较高,并且出现了一些伪边缘,影响了对叶片的病害识别。本研究选取的是基于矢量中值滤波的方法,通过非线性滤波技术,保护目标图像边缘,滤除图像噪声。

矢量中值滤波的处理方法优势在于精度很高,但传统的算法涉及到过多的运算量,在系统分析的实时性方面表现不能尽如人意[7]。本研究以改进的快速矢量算法实现中值滤波,对于运算区域之内的数据仅考虑某一时刻移入的数据与移出的数据,较好地降低了由于传统矢量中值滤波的排序而导致的大量运算,改进的算法具体为:

(1)矢量Vi若位于滑动窗内,则以如下的方式确定该矢量的2范数:

Si=‖vi‖=(∑m1j=1|rj|2)1/2,i=1,2,…,n

上式中,Vi的每一个分量以rj表示;Vi的所有分量的数目以m表示。

(2)设中心像素为Vc,其矢量的2范数为Sc,将待处理集合里的成员进行归类,归类标准为各个成员的2范数小于、大于和等于Sc的2范数,记2范数小于Sc的成员个数为n1,2范数等于Sc的成员个数为n2。假若这2组个数均不大于阈值th,则该窗口的中值滤波终止。如果不满足小于或等于阈值th,则转下一步。

(3)对矢量Vi的2范数排序,可得序列S(S(1)≤S(2)≤…≤S(N)),只取位于序列中部的子序列,成员数目为t个,将与其关联的Vi择出,构建新集合T。

(4)对属于新集合的全部矢量,求得其分量的加权平均,从而构建出由加权平均所组成的矢量Vwa=(r1,r2,…,rm)。

(5)计算此矢量Vwa=(r1,r2,…,rm)与新集合T里所有成员的距离,将其中的p个较小值构建集合R。

(6)以矢量中值滤波算法处理集合R,保留处理的结果,本滑动窗滤波完毕。

(7)通过增减数据开始下一窗口的滤波操作。

对于以上步骤中t、p等参数的取值,考虑到参数t的作用是简化运算,增强系统分析的实时性,如果t值过小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结合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在3×3窗口,本研究将其值取为6;参数p的作用为降低噪声,结合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在3×3窗口,将其值取为4。经过反复试验,t、p等参数的取值可以满足处理需求。经过中值滤波处理之后,叶片病害图像的边缘依旧清晰,噪声污染也得到了有效的去除。

2.4基于改进FCM的图像分割

对于作物病害的图像分割,不少研究成果均引入了模糊理论。标准模糊聚类分割算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涉及到较为大量的运算,当作物病害图像样本数目较多时效率明显降低。文献[8]提出一种改进的快速模糊聚类分割算法,通过图像的灰度级来取代复杂度较高的图像数据,使算法效率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本研究在图像分割阶段引入这种方法,定义目标函数为[9]:

Jm(U,V)=∑L-11k=0∑C1i=1(μik)m(dik)2h(k)

其中,μik的含义是待处理图像中像素k对第i个均值聚类隶属的程度;d的含义是像素k与第i个均值聚类之间的有效距离;h(k)的含义是待处理图像中像素灰度为k的个数,引入h(k)可以通过图像的灰度级来取代图像数据样本,降低计算复杂度与计算量。以下式计算待处理图像样本的c个聚类中心:

vi=∑L-11k=0(μik)mh(k)k1∑L-11k=0(μik)mh(k)(i=1,2,…,c)

迭代过程为:

(1)获取待处理图像样本的灰度级(k=0,1,2,…,L-1),对各类参数进行初始化,迭代次数以r表示,确定聚类中心的数目;

(2)计算待处理图像样本的c个聚类中心;

(3)以计算出的聚类中心去刷新模糊分类矩阵,得到新的分类矩阵;

(4)如果新的分类矩阵与原矩阵之差小于某个预先设定阈值ε,则迭代结束,否则r值增1,回到(2)。

迭代结束之后,把图像的每一个灰度级别以其隶属度为标准进行归类,将归类之后的灰度级与像素进行关联,从而得到分割图像。可知对于灰度级为L的图像样本,传统的聚类方法数据量为样本所含的像素数目,而优化的方法则使其减少到L,提升了处理效率。

结合文献[8]与文献[10]选取聚类算法中参数m与ε、c的值,将m取值为3,c取值为2,ε取值为0.1。分别以传统的标准模糊聚类分割算法与改进算法对相同图像进行处理,选取迭代次数、首次迭代时间以及最优值Jm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比较数据得出,在最优值和迭代次数一致的前提下,改进聚类分割算法的首次迭代时间显著低于传统算法,可以证明基于改进算法的FCM在提升图像分割效率方面的

有效性。图2所示为已改进算法的FCM分割之后的效果。

至此,水稻叶片病斑已被完整分割,可以为后续的水稻病

3小结

本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以水稻纹枯病为例,對采集到的病害图像引入灰度预处理、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滤波,并结合水稻病害图像的具体特征对以上方法进行了调整或者优化,为病害进一步的智能化识别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立波,周国民. 基于多层感知神经网络的水稻叶瘟病识别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增刊):213-217.

[2]许志刚. 普通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36-237.

[3]刘立波. 基于图像的水稻叶部病害诊断技术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4]刘兴,刘庆祥. 一种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的算法[J]. 现代电子技术,2007,6(6):134-135,138.

[5]张建德,邵定宏. 改进的基于彩色空间距离的图像灰度化算法[J]. 机械与电子,2008(1):63-65.

[6]Toews M D,Pearson T C,Campbell J F. Imaging and automated detection of Sitophilus oryzae (Coleoptera:Curculionidae) pupae in hard red winter wheat[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2006,99(2):583-592.

[7]毛文华. 基于机器视觉的田间杂草识别技术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94.

[8]叶秀清,顾伟康,肖强. 快速模糊图像分割算法[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6,9(1):66-70.

[9]徐月芳. 基于遗传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图像分割[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30(4):549-553.

[10]高新波,裴继红,谢维信.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中加权指数的研究[J]. 电子学报,2010,28(4):80-83.鲁海菊,董梅,崔同敏,等. 从枇杷内生真菌中筛选抗枇杷根腐病菌的活性菌株[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95-97.

北方水稻种植技术浅谈 篇5

关键词:北方水稻种植,种植技术,机械化种植

我国是人口大国,水稻的产量是我国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水稻的种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水稻种植对增加我国的粮食产量有着突出的作用,2011年我国新增的利用机械插稻种植的水稻达到,160hm2。到2011年止,我国的水稻种植总面积有700万hm2,利用水稻机直播与机移栽种植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25%。

1 水稻种植技术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水稻种植发展速度平缓,水稻的栽植主要是依靠人工插秧的种稻方式,但是由于水稻的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加上艰苦的作业条件,种植的难度与强度也很大,所以,水稻的生产率很低,不能满足人们的大量需求。

2 我国北方水稻种植技术分类

2.1 水稻直播种植技术

在北方的水稻种植中,将水稻的直播环节直接省去了育秧的步骤,这种直播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大大减少了人工及时间的浪费。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加强,水稻的种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水稻的直播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推广,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在水稻的机械直播技术中,大多数都是采用了水稻点播、散播、条播等播种方式。在水稻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时水稻的成活率也有很大的提升。但直播的播种方式,就会造成苗间的间隙存在不容易控制的局势,当有的苗没有成活时,还需要进行补苗。

2.2 水稻抛秧种植技术

与人工抛秧种植形式相比,机械抛秧有很多优势:抛植种植方式使水稻的种植入土较浅,利于水稻的返青程度,并且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速度;抛植技术还能促进水稻的发根能力,由于水稻的浅层根分布范围广,根伸展的幅度大,吸收能力强,就会提高叶的生长速度。同时,抛植也存在缺点:当出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条件时,会严重影响对抛栽质量;抛植对秧苗的分布不易把握,容易形成水稻苗不能充分吸收营养、获取光照等,进而影响生长速度。

2.3 水稻插播种植技术

水稻的机械插秧种植技术是在人工插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水稻种植技术,它在水稻的种植中是最受欢迎的。由于机械插秧是模仿人工插秧的发展难度较大,要想短期内掌握这种先进的技术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难度较高。机械插秧有很多优点:比如秧苗成活率高,种植株距合理,利于水稻的营养吸收,增加光照的吸收等。同时,水稻插秧种植的成本较高,对机械的作业能力要求极高,所以机械插秧的推广速度缓慢,不利于大范围作业使用;机械插秧技术的规模化程度低,不符合我国小而杂的水稻种植现状,想要提高水稻的作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2.4 水稻摆秧种植技术

水稻摆秧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水稻种植技术,目前发展的前景很广,但是还没发展到更深层的种植技术。机械摆秧就是在钵体苗水稻的育秧的基础上,按照独特的工作原理将水稻钵体苗在株距和行距一定的情况下栽入水田之中。机械摆秧技术不仅解决了“有序”和“成本”的矛盾,还在水稻种植中成功地避免了天气条件的限制。由于水稻的摆秧技术发展不是很成熟,在很多方面并没有完善,水稻摆秧技术的生产效率不高,但成本相对较高。要想在水稻的种植中推广摆秧技术的使用力度,就要对摆秧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减少水稻种植的成本,增加人们的认可度。

3 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发展的前景

水稻在我国的种植范围较广,几乎全国范围内各个地方都有水稻种植,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发展水稻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是很有必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水稻种植随着各地的气候环境等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善。因此,就我国的水稻种植的发展前景来看,水稻的种植技术的推广是大有市场的。此外,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对水稻的产量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粮食来源的50%以上是水稻,新兴的水稻种植技术能够帮助水稻提高5%~10%幅度的产量。而水稻的机械化每增加1%,水稻的产量就能增加3.7亿kg的稻谷。

4 结语

到21世纪为止,水稻种植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程度还是不足。本文在研究我国水稻种植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水稻种植技术深入探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水稻种植技术提供帮助。因此,对于水稻的种植技术推广是一个好时机,我国的水稻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我国北方水稻生产状况及技术分析 篇6

关键词:北方地区,水稻生产,品质,培育技术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尽管北方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在全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但凭借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 加之其较高的商品率, 北方地区的水稻不仅产量高, 并且品质相对精良。稻米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也是我们研究水稻生产与发展问题的出发点。

1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条件与现状

我国北方地区水稻通常为单季稻, 即一年一熟。相对于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需要更多的特殊条件。由于气候因素, 北方地区的农作物必须要有一定的抗寒抗旱能力, 才能够顺利度过严寒的冬季。同时, 也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任何农作物都需要充足的光照, 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地区, 昼夜温差较大并且在夜间农作物的消耗较大, 这也让提高北方地区提高水稻产量上成为一大挑战。但北方地区由于受台风、暴雨等影响小, 土壤条件相对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这些优势条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的不足。

就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现状而言, 从1949年至今, 水稻种植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 但由于受到水资源影响较大, 我国北方地区水稻产量年及变化比较显著。东北三省作为北方地区的农业先驱,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资源优势, 因此, 东北三省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培育水稻。其次是山东、河北、内蒙、新疆、宁夏等灌溉农业基础相对雄厚的省区。近年来, 由于大力兴修水库、建设水利工程, 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现象有所缓解, 同样也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便利, 让北方地区水稻的总产值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2 北方地区水稻生产面临的问题

从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上来说, 北方地区地势平坦并且幅员辽阔, 人均土地面积较大, 虽然经济水平不及南方沿海地区, 但是农耕技术以及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 这成为北方地区水稻种植业的一个重要优势。

水稻在单位面积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稻种植的总产量, 自1961年以来, 北方地区水稻的单位产量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 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 2004年水稻单产值达到了7.12t/hm2, 同时, 宁夏、新疆等地水稻单产值也在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如此, 大部分北方地区的水稻单产值还是相对较少。因此, 如何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 对能否扩大北方地区的总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水稻的生产, 品质要求也是一项重要因素。经由国家区域试验测试, 尽管全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很大, 但是相对优质的产品或组合较少。同时, 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环境较差, 在培育水稻方面需要育秧棚来提供一个适于水稻生长的环境。

在北方培育水稻的技术方面, 北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与南方有着很大的区别。北方地区主要以旱地为主, 因此, 在育秧环节就对技术水平有着很大的要求。旱地土地作为育秧土地, 就需要把土壤经过粉碎筛选, 以便适用于幼苗的根系发展。但是利用旱地土地作为培育土壤, 如使用过量或不合适的肥料, 不仅会对土壤原本的营养成分进行破坏, 也会导致幼苗的死亡。因此, 北方地区在对水稻培养的问题上, 不仅要考虑到育秧技术水平, 又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开展务农工作。

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样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北方地区在对幼苗的培育技术上, 应优先考虑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西北地区广袤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研发出了新的培育技术来保障幼苗的根部可以吸收适当的养分。尽管这种方法对技术要求很高并且耗资较大, 但是对提高水稻产量有很大帮助。

3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

从培育技术的角度看, 辽宁省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推广了水稻的模式化管理, 吉林省主要就水稻的三早栽培和稀播稀插技术进行探索, 而黑龙江省则主要致力于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在不断的试用与发展过程中, 都有一些不足。因此, 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在沿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地域性的水稻培育。近年来, 北方各地区逐渐致力于对新型技术的探索和发展, 在保护土壤营养物质不被破坏的同时, 综合多种农业手段, 使各品种轮换种植, 力求培育出优质的水稻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进行的水稻技术发展, 我们很容易发现每项措施都有明确的针对方向, 并能够有效的对农作物的培育与生产做出指导。这种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特点同样也便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与操作, 并把其丰富的农耕经验加入水稻种植中。这些技术手段, 大多数都是基于传统培育模式, 通过对稀播培育的研究, 来增强农作物抗逆性。例如, 在对肥料的挑选与运用方面, 减少氮肥的使用, 以使用富含微量元素的复合肥为主, 保护土壤的肥力。同时, 在灌溉农业对水资源的利用上, 也要做出一定的改良。为了能够构建适应北方地区水稻生产的环境, 在技术层面一定要做出更高端的研发, 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又能够种植出绿色、优良品种的水稻。

水稻培育与生产对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依存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与突破。我国自古就拥有雄厚的农业基础, 在水稻杂交的培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在优质育种发面, 我们还不能够完全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方地区水稻总产量。我国作为水稻生产大国, 想要实现优质稻米的生产问题就必须工作重点放在对技术水平的研发上。我国现今的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主要停留在杂交水稻上, 通过各类数据比对, 我国稻米的平均品质还有待提高, 这也是我国稻米培育技术水平的发展的一项重大考验。

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培育与生产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发展趋势都是很有前景的, 在综合利用现有方法的同时, 不断注入新的科学技术对水稻培育技术进行探索, 以提高其产量与品质。结合北方地区的农业特点而言, 目前的技术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因此, 提高水稻的优质品种培育以及抗寒能力也将成为北方水稻科技研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伯伦, 贾宝艳, 胡宁等.我国北方水稻生产状况的分析[J].北方水稻, 2008, 38 (1) :1-5.

[2]朱德峰, 陈惠哲, 徐一成.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北方水稻, 2007 (5) :13-18.

北方水稻田间除草剂品种使用研究 篇7

1 水稻的重要性和杂草问题

我国北方的水稻种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方因为其独天得厚的环境条件和气候, 使得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非常可观, 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在我国目前的水稻种植现状中, 水稻种植正在不断的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且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北方水稻种植逐渐向着高质量, 高数量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水稻田间的杂草进行合理的处理, 为了解决杂草日益进化的问题就需要开发出更先进的除草剂。好的除草剂可以帮助水稻的种植方式有很大的进步和革新, 并且能够帮助水稻种植增产, 这是最主要的优势。但是水稻的抗逆性越来越显著, 普遍性也越来越大, 比如最常见的最难治理的杂草稻剪股颖等, 由于这类杂草和水稻有着非常相近的生长习性, 并且形态外貌等也很相像, 导致这些杂草稻非常难于处理, 为了应对这一困难问题, 就需要研发出新型的除草剂帮助水稻生长得到的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是除草剂使用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更严重者将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在对除草剂研发上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工作, 要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 除草剂品种使用研究

2.1 草甘膦强性除草剂

目前使用范围广的除草剂非草甘膦莫属了, 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农民的认可, 因为其强大的功能得到农民信任和依赖, 草甘膦的除草范围非常广泛, 并且主要针对一年生或者多年生植物, 尤其是双子叶杂草。草甘膦除草剂在杂草植物体内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草效果非常好, 并且由于药效稳定, 杂草也不容易产生抗逆性,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除草剂对环境的影响特别小, 不会过多的危害的环境安全, 并且容易降解, 降解后的产物也是对环境无任何毒害作用的二氧化碳和磷酸等, 这些对环境都没有危害。这还不是草甘膦最主要的优势特点, 甘草膦最主要的优势是因为这种除草剂对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危害性特别小, 没有强的毒副作用, 更没有人们现在最为担心的致癌作用, 其次, 草甘膦可以称作物美价廉了, 因为它的制作成本很低, 这些就是这种除草剂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了, 它满足了人们对除草剂的很多要求, 聚集了各类除草剂的优势特点, 成为最受欢迎的除草剂。

2.2 除草剂草铵膦

草铵膦作为一类除草剂, 它的应用也比较多, 但是没有草甘膦的应用范围广泛, 同样的功效也没草甘膦的功效强大。草铵膦主要的特点是它是一种具有非选择性的除草剂, 能够对大多数杂草造成危害, 并且除草剂草铵膦没有太强的毒性, 能够在土壤中很快的被分解掉, 对环境有比较低的危害性, 草铵膦也不容易让杂草产生变异, 同样的也不会对水稻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现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开始从基因水平出发, 利用这类除草剂的基因对水稻基因进行部分特征性的改变, 进而让水稻具有抗逆性, 这种水稻将会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

2.3 除草剂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

原卟啉原氧化酶型抑制除草剂也有非常大的优势和特点, 在北方水稻田间除草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除草剂在北方水稻田间的使用量比较小, 同时它对环境的危害也比较小, 在土壤中会很快的被降解不会造成很大的环境危害, 同样的也不会引起杂草轻易的变异进化, 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缺点, 就是这种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对水稻的危害性比较大, 因此不是很多的被应用于北方水稻田间除草。

2.4 除草剂咪唑啉酮类

咪唑琳酮类除草剂应用范围比较广, 能够对杂草作物体内的酶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 进而影响杂草的正常生长, 以达到除草的目的, 它能够使得杂草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错误进而对杂草植物的生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最后造成杂草的死亡, 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3 结语

水稻在国民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水稻作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粮食作物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由于水稻田间杂草的不断生长和变异, 使得杂草有了对除草剂的抗逆性, 进而更严重的危害水稻的生长, 杂草的抗逆性以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需要科学家研发出更持久耐用的除草剂, 帮助北方水稻能够高产高质量, 为人民生活提供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一次性除草剂必宁特30%SC/WP防除北方移栽稻田杂草的药效及安全性研究由振国, 谢召彦, 李森.全国杂草科学学术研讨会.2010 (02) :142-150.

北方水稻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叶菜型甘薯品种福菜薯18号, 引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该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2年夏季在黑龙江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试验基地水稻育秧大棚进行。采用畦作耕作方式, 畦宽1.2 m (含沟宽0.2 m) , 畦高0.2 m。整地时施腐熟农家肥30 t/hm2作基肥。种植密度为株距20 cm, 行距20 cm。6月3日扦插, 栽种成活后统一打顶, 于7月1日第1次采摘, 采摘10~15 cm长的嫩茎叶计产, 以后每隔15 d采摘1次, 共8次, 每次采摘时采摘面积为12 m2, 3次重复, 每个分枝蔓采摘时留下1~2个节间, 累计种后8次采摘的茎叶产量。

1.3 主要农艺性状调查与测定

在封垄期调查叶形、顶叶形状、顶叶色、叶色、叶脉色、脉基色、茎色等, 参照《甘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5,6]。采收后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检中心对叶菜甘薯氨基酸、VC、蛋白质、粗纤维、水溶性总糖及铁、锌、钙等含量进行检测[7]。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表现

由表1可知, 叶菜型甘薯品种福菜薯18号在北方水稻育秧大棚的产量表现, 特点为前期产量迅速上升, 中期达到高峰并持续一段时间, 后期缓慢下降;叶菜型甘薯在北方的产量表现与其在南方原引地产量差异不大。

采摘时每株苗留1~2个节芽为宜, 采摘部位是控制中后期田间密度和下一次采摘时间最有效的手段。福菜薯18号茎叶产量在适当密植条件下, 与植株分枝数关系密切。

2.2 主要农艺性状

由表2可知, 福菜薯18号株型半直立, 生长势强, 分枝7~10条, 顶叶呈绿色, 叶形心脏形, 萌芽性好, 茎尖绒毛少。

2.3 主要营养物质检测结果

由表3可知, 福菜薯18号蛋白质、还原糖、蔗糖、粗纤维、氨基酸分别为3.020 0、0.150 0、0.008 1、2.700 0、2.520 0g/100 g, VC、钙、铁分别为24.77、104.55、2.76 mg/100 g, 锌为7.44 mg/kg, 福菜薯18号营养物质含量高, 绿色健康。

3 讨论

叶菜型甘薯栽培方便, 产量高, 营养价值丰富, 一般蔓顶15 cm以内的嫩茎叶均可食用, 利用率高, 食用方便, 适合作为菜用品种进行开发种植, 引种试验表明其适合在北方水稻育秧大棚栽培。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注意生长控制、光温水、杂草、病虫害等。针对水稻育秧大棚耕地特点采用畦作方式种植, 以方便灌水和土壤透气。福菜薯18号这类短蔓分生力强的品种适当密植可以增加产量。掌握采摘适期预防茎叶纤维提前形成和增加, 同时及时打顶修枝促进侧芽生长。采摘的同时修整母茎, 去掉畸形小芽, 保证群体的通风透光和营养的集中供给。如果要大面积推广, 还需进行扦插密度、肥水施用、采摘频度等试验。

摘要:将叶菜型甘薯引入黑龙江省, 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秧苗移栽后的空闲时间进行引种试验, 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福菜薯18号的外观形态较好, 产量与南方原引地差异不大, 营养物质含量较高, 从而为叶菜型甘薯品种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叶菜型甘薯,引种,水稻育秧大棚

参考文献

[1]姚建武, 艾绍英, 周修冲, 等.甘薯的氮肥效应及适土栽培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00 (6) :33-34.

[2]李仁全, 江华明, 黄宗贵, 等.紫色甘薯在遂宁地区的引种栽培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116-118.

[3]万海清, 肖先立, 李子辉.不同薯蔓栽插对甘薯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 2000 (1) :30-31.

[4]蔡南通, 林衍铨, 邱永祥, 等.茎尖菜用型甘薯“福薯7-6”[J].福建农业科技, 1999 (5) :35.

[5]余韩开宗, 王季春, 滕艳, 等.不同因素对甘薯根系发育的影响[J].作物杂志, 2011 (2) :85-89.

[6]卢新建, 吕美琴.甘薯茎叶菜用及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 2000 (4) :44-45.

北方水稻 篇9

培训班上,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研究员严光彬分别从育苗、缓苗、插秧、施肥等几个环节重点讲解了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措施;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从精确定量的角度讲解了北方水稻机插栽培技术;黑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潘国君介绍了寒地早粳稻育种进展情况;企业代表介绍了最新水稻插秧产品及配套技术模式。在作业现场,与会学员重点观摩了四种型号的水稻钵苗移栽机插秧作业,并学习掌握了钵育机插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是采用钵盘机械化播种培育壮秧,机械化无植伤地移植于大田,实现了培育壮秧的机械化精确栽植。与普通毯状育秧机插相比,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具有秧苗素质好、机插伤秧伤根率低、插秧均匀、漏秧率低、插后返青快、早发等优点。专家试验示范结果显示,水稻钵苗机插技术比普通育苗机插技术增产10%以上。

北方水稻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七星科技园区进行, 草甸白浆土, 有机质37.1 g·kg-1、碱解氮120.1 mg·kg-1、速效磷28.8 mg·kg-1、速效钾221.2 mg·kg-1, pH 6.19。地势平坦, 多年老稻田。

1.2 供试品种

空育131:本地主栽水稻品种, 主茎11片叶, 生育期127 d, 需活动积温2 320℃;龙粳18:主茎12片叶, 生育期130 d, 需活动积温2 380℃;垦稻14:主茎12片叶, 生育期133 d, 需活动积温2 420℃。

1.3 试验方法与设计

秧田和本田采用大区对比法设计, 设6个处理。A1:开放稻壳隔离层增温育苗, A2:封闭稻壳隔离层增温育苗, A3:发泡塑料 (保温板) 隔离层增温育苗, A4:常规育苗, 这四个处理选用品种空育131;A5:开放稻壳隔离层增温育苗, 选用品种垦稻14;A6:开放稻壳隔离层增温育苗, 选用品种龙粳18。

秧田每处理8.3 m2, 本田小区长40 m, 宽7 m, 小区面积280 m2。为了提早育苗, 进行早扣棚、早化冻、早增温。3月10日扣好育秧大棚后, 每天早上6∶00开始调查苗床温度, 调查深度为5、10、15、20和25 cm。

苗床增温隔离层铺设方法:秋季上冻前在高台苗床下30 cm处铺设12 cm厚压实的稻壳或换成5 cm厚发泡塑料, 稻壳可以用塑料布包裹严实叫封闭稻壳, 为了提高保温性能和使用年限, 反之, 叫开放稻壳不用塑料布或塑料薄膜包裹。稻壳上洒趋鼠和杀虫药剂, 再覆土整平压实[1]。

1.4 栽培管理及技术措施

试验按照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进行栽培管理[2], 田间管理同常规生产。为了在当地种植生育期较长品种, 进行提早育苗, 充分利用苗期积温, 培育4.5叶大苗。4月1日播种比常规育苗提早7 d, 同时应用了三膜覆盖技术[1]。每盘播芽种110 g, 5月16日插秧, 插秧规格30 cm×12 cm。施肥商品量420 kg·hm-2, 其中尿素195、磷酸二铵120、50%硫酸钾105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苗床增温效果

通过3年地温调查得出:利用稻壳和发泡塑料两种保温材料在苗床30 cm下做成隔离层, 可以显著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提高地温3.77℃, 其中封闭稻壳处理比常规高4.2℃、发泡塑料处理比常规高3.0℃、开放稻壳处理比常规高4.1℃;稻壳两处理增温效果好于发泡塑料处理, 地温平均高1.15℃。

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膜覆盖技术相结合, 可以大幅提高苗床地温, 平均地温比常规高6.62℃, 在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的基础上苗床地温又提高了2.58℃, 增温效果显著。

从整个育苗期来看, 采用保温材料的3个处理与常规处理的地温变化表现出前期相差大, 后期随着气温的回升温差逐渐缩小的趋势。

稻壳和发泡塑料两种保温材料连续使用三年情况下, 苗床增温效果基本保持稳定, 第三年略有下降, 平均下降0.8℃, 这可能与保温材料在地下遭受雨水或灌水浸泡有关。在秋季剖开床土观察保温材料状态看出, 封闭稻壳处理稻壳色泽没变, 开放稻壳处理稻壳变湿, 色泽变褐, 未腐烂, 发泡塑料出现含水现象变湿。初步判断各保温材料处理至少可以使用5 a, 尤其是封闭稻壳处理可能使用年限更长。

由此可见, 两种增温技术为早育苗、育大苗、育壮苗创造了先决条件, 可以充分利用苗期积温实现跨区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2.2 秧苗素质调查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苗床增温技术处理A1、A2和A3的秧苗素质都要好于处理A4常规育苗。出苗期比常规对照早3 d, 而且出苗整齐一致, 出苗顶土盖现象少;移栽时平均株高比常规处理高1.9 cm、叶龄值多0.4、百株地上和地下干重分别比常规处理高0.5 g、0.1 g, 根数比常规多0.9条、充实度比常规高0.07 mg·cm-1。稻壳保温两处理秧苗素质指标好于发泡塑料隔离层, 封闭稻壳处理好于开放稻壳处理。

应用苗床增温技术处理A5和A6按照培育大苗进行管理。从两处理的秧苗素质看出, 应用苗床增温技术可以确保秧苗生长所需温度条件, 保证秧苗正常生育进程, 实现培育壮苗的目的。

2.3 各处理株高和茎蘖动态分析

由图1看出, 苗床增温处理A1、A2和A3在7月1日前株高明显比处理A4高, 平均高2.2 cm;7月1日以后各处理间差别不明显, 其苗床增温三者间整个生育期株高差别不明显。可见, 苗床增温处理在生育前期生育进程要比常规育苗快, 这与秧苗素质好, 返青快有关。

在7月1日前空育131明显比12片叶品种垦稻14和龙粳18生育进程快, 而后12片叶品种生长量明显超过了空育131, 总生长量明显比空育131高, 这也是12叶品种比11叶品种产量高的原因所在。

由图2看出, 6月17日前各处理分蘖比较缓慢, 6月17日~7月8日是分蘖发生最快的时期, 7月15日各处理分蘖数达到了最大值。苗床增温处理A1、A2和A3分蘖数明显比处理A4快而多, 后期分蘖退化幅度也小于处理A4, 可以看出其成穗率要高于常规育苗。垦稻14分蘖最多, 且成穗率较高;龙粳18分蘖退化明显, 这与各品种自身特性有关。

2.4 水稻生育期调查

由表2可以看出, 苗床增温各处理秧苗素质好, 返青快, 水稻生育进程明显比常规处理早。返青期平均比常规育苗早1 d, 苗床增温各处理秧苗发根多、粗、长, 常规处理秧苗发根少、细、短;苗床增温各处理分蘖发生早, 分蘖期平均比对照早1.4 d;抽穗期比常规早1 d, 成熟期早2 d。苗床增温处理A1、A2和A3三个处理间生育期没有明显差异。

垦稻14和龙粳18在7月25日前都达到了抽穗期, 实现了安全抽穗。由此看出应用苗床增温技术进行超早育苗, 在本地区可以种植12叶品种, 提高水稻单产水平。

2.5 各处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苗床增温处理A1、A2和A3水稻的生长发育良好, 单株分蘖力增强, 穗数·m-2平均比常规处理A4多45.1株, 穗粒数和千粒重常规处理比苗床增温各处理要高, 这与其平方米穗数少有关;各增温处理产量构成因子间差别不大, 各有高低变化。苗床增温各处理比常规育苗处理增产效果不显著, 平均增产2%。

垦稻14和龙粳18的空瘪率明显比空育131要低, 平均低2个百分点, 而且比品种介绍空瘪率还要低, 说明两品种全生育期长势长相良好, 灌浆饱满, 成熟度好。两品种比常规育苗处理A4平均增产9.45%, 比空育131三个苗床增温处理A1、A2和A3平均增产7.3%。可以看出, 两个12叶品种比空育131有更高的增产潜力, 增产效果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3.1 3年试验结果表明, 苗床增温隔离层可以明显提高水稻育苗期间苗床地温。平均提高地温3.77℃, 其中封闭稻壳处理比常规高4.2℃、发泡塑料处理比常规高3.0℃、开放稻壳处理比常规高4.1℃。

3.2 苗床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膜覆盖技术相结合, 可以显著提高苗床地温, 平均地温比常规育苗高6.62℃, 在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的基础上苗床地温又提高了2.58℃, 增温效果显著。

3.3 苗床增温3处理间, 稻壳两处理增温效果要好于发泡塑料处理, 平均高1.15℃, 稻壳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可见稻壳是很好的保温隔离材料, 不易腐烂, 在本地区容易获得, 成本低, 易大面积推广。

3.4 采用两项苗床增温技术育苗, 其秧苗素质好, 加快了生育进程, 返青期比常规育苗早1 d, 分蘖期比常规早1.7 d, 蘖期平均比对照早1.4 d, 抽穗期比常规早1 d, 成熟期早2 d。种植空育131的苗床增温各处理比常规育苗处理增产效果不显著, 平均增产2%。

两个主茎12片叶品种生育期提前表现更为明显, 抽穗期与空育131相同, 成熟期比空育131还要早1.5 d左右。两品种比常规育苗处理A4平均增产9.45%, 比空育131三个苗床增温处理A1、A2和A3平均增产7.3%。可以看出利用苗床增温技术进行超早育苗是可行的, 在本地区种植12片叶品种可以安全抽穗成熟, 也是本地区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的有效途径。

3.5 采用苗床隔离层和三膜覆盖两项增温技术进行水稻育苗,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确保水稻安全育苗, 免受自然恶劣天气的影响, 为水稻安全生产, 高产、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试验结果看出, 采用增温技术育苗出苗早、整齐一致, 秧苗素质明显要好于常规育苗。

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早育苗增加活动积温, 延长整个生长期, 种植跨区域、生育期长的品种, 达到提高本地水稻产量的目的。

3.6利用两项苗床增温技术, 可以提早育苗, 3年试验结果表明, 最少比常规育苗可提前7 d, 可以确保在4月1日播种育苗。

3.7在本地区应用苗床增温技术进行超早育苗的主茎12片叶品种还需进一步筛选;在本地最早什么时间育苗, 能否种植主茎13片叶品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苗得雨, 张益光.寒地水稻苗床增温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 2008, 38 (4) :29-32.

上一篇: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下一篇:语言象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