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2024-10-18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1

一、开设市场营销高职本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 特别是机械工业利税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利税和利润总额的18%以上, 居全国各区域之首, 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1/3以上, 居各行业之首。由于缺乏市场营销人才, 江苏省众多企业, 特别是内资的机电企业, 不能使产品很好地进入市场, 促进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已成为江苏众多机电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了了解企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我们走访了无锡市政府经济与信息委员会、商务局和市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无锡市机电五金行业协会、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无锡市机械工业联合会, 并对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帝达贝轴承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 企业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占机电企业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3.9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6%, 三资企业占5.12%, 民营企业占7.89%;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工作者中, 本科及以上者占41.82%, 大专占29.67%, 专科以下学历占28.61%;而其中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又占到大约60%左右。被调研的21家企业2014年拟招聘营销人才132人, 有10家明确规定只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 而其中招收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又占到60%。在调研中, 许多企业领导指出, 之所以选聘的营销人员大量从工程类人才中选拔或者自己培养, 主要是因为目前本科高校中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偏重于对营销各种知识的宣教, 而对机电类产品基本一无所知, 导致企业如果要录用营销专业学生就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向他们普及机电产品知识, 而这远比企业招收工程类毕业生培训营销知识和技能困难得多。参与调研的企业强烈希望学校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开设“懂技术、会营销、知管理”的市场营销高职本科专业。

二、市场营销高职本科填补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断层

根据人才学理论, 在制造业中, 高、中、低级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 基层营销人员最重要的是具备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 是目前高职专科专业的培养对象。但由于学制的限制和目前此类考生的实际素质, 培养的“懂技术、会营销”的复合型基层营销人员很难达到机电企业的要求。加上机电类企业的业务员常常要独挡一面, 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使得专科人才更难以胜任。而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最重要的是具备管理决策能力和营销能力, 是目前MBA的培养对象。对中级市场营销人员而言, 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同等重要, 这应是市场营销高职本科的培养对象。其中技术的重要度主要由产品的复杂度和技术含量决定。消费品与服务行业产品知识容易掌握, 而机电产品由于产品复杂和技术含量高, 所以对营销人员的技术要求明显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对营销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机电行业中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必须既懂技术也懂营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指南中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提出, 主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只字未提应掌握一定的行业产品知识。由于知识、能力结构未能与行业结合, 因此, 毕业生根本无法胜任产品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企业营销岗位要求。由于高等院校培养的营销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所以企业只能通过选拔工程类专业人才, 通过简单的培训充实营销队伍。但此类人才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所以在实际营销效果常常不佳, 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营销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

我们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召开由企业家、营销专家、人力资源专家、高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的专家咨询会, 对开设市场营销高职本科进行了多轮论证。经过多轮磋商, 大家普遍认为, 机电工业既是江苏省也是无锡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机电行业培养急需的“懂技术、会营销、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营销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此类营销人才应强化行业背景,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突出机电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把营销师、国际商务师的职业标准直接融入相关课程中, 实施双证融通。

经过多轮论证, 我们确定市场营销高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理解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现代市场营销、机电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备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产品推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能够通过所掌握的机电产品工作原理和典型机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解决售前服务实际问题, 专门从事机电产品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营业推广、客户服务及营销管理工作的“懂技术、会营销、能管理”的本科层次复合型营销技术应用人才。

毕业生目标岗位:机电企业的销售工程师、营销经理。毕业生初次岗位:机电企业的营销经理助理、业务员。

为满足目标岗位的要求, 市场营销高职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详见图2) 。

经过江苏省教育厅批准,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已与江苏大学从2013年起联合开始招收市场营销高职本科生。此项工作获得了无锡市机电五金行业协会、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以及威孚高科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他们将在本科层次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接受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接受毕业生就业、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合作开展实验室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全面参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崔平.全程开放式培养市场营销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 2008, (11) .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2

0前言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高速运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行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事市场营销的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各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营销环境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这就导致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无法为企业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于是要求市场营销人才在所学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效地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市场营销学规律和理论在应用时需要很大的技巧性和灵活性。

1传统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并且教学方法比较传统,考核方式未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其次,市场营销学课程过于注重理论传授,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较低;同时,学生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不能充分地应用于现实生活,由此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原本设定相辅相成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于现实情况的种种因素而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再拘泥于课堂现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造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动力就会逐渐降低。基于上述各种问题,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迫切需要注入新的元素,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2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正确的改革道路,在改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新教学方法,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优秀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1新体系——加强学科教学的系统性与关联性

要想满足社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员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高校的课程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该树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突出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市场营销属于经管类专业课程,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市场营销学本身也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可以有效地把整个学科重点知识串联起来,逐渐形成一个由点及面、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教学体系。这种系统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学校对社会现实需要充分认识的结果。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对市场营销学以及实际社会中的营销方式有比较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我们在强调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时,不能忽视对市场营销学理论知识的研究。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度是非常重要的,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联性,不能顾此失彼,要让学生既能学到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各个方面的实践技能,达到真正的系统化教学。

2.2新思维——加强教学的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积极有利的环境。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时时关注教学动态,积极营造适合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教学环境,使每位教师都能发挥其主动性,鼓励每个教育工作者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真正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学校应该不断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规范教育教学制度内容,督促教师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鼓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另外,学校要做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改善教学环境,为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课程的教师也要不断吸收和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不能因循守旧,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方法改进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发展现状对教育手段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高校教师也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应用到教学中来,促进教学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远程视频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丰富教学内容,逐渐把“以学生为中心,人才培养为目标”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我们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与学生展开教学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场景模拟等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可以采取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包括学习市场营销知识、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参与老师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等。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改变传统的完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授模式,将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从短时间的课堂传授延伸至长时间的课下实践,更加注重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新内容——增添理论的丰富性

首先,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采取设立实验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模拟现实场景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举办知识竞赛等多种实践形式。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企业和单位,通过观察和研究工商企业的实际营销活动,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大大缩短了学生参加工作的适应期。最后,可以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另外,还可积极地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做好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实践环境和条件,可以联系相关企业单位并将其设为实习基地,聘请成功的企业家从旁进行实践指导,将教学的重点变为通过有效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

2.4新方法——强化知识的实践性

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应从整个教学环节着手。贯彻真实性、多样性、适度性、可行性、自主性、全覆盖等教学原则。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学校在对市场营销学专业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从课堂内容上来看,教师在授课时应该设置各种模拟市场营销活动,如课堂市场营销知识技能大赛、市场营销个人思路构想、市场营销展望讨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

2.5新要求——把握社会的需求性

我们一直强调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原因是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优秀人才,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要明确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塑造优秀人才的方法,重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按照社会需求的新标准、新方法去调整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使其不断地走向专业化、全面化。

2.6新标准——实现评价的科学性

在现今市场营销学课程评价中,单纯的答卷考试无法全面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而且还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标准,要明确和完善学生培养计划,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民主、综合、全面的评价,把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作为教学的一个有效标准。优化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使其更加灵活多样。如课堂设计、实地调研报告、课堂讨论、开卷闭卷考试、口试等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增加日常成绩在综合成绩测评中的比重,实现学生综合测评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3结语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林院校 市场营销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方威(1971- ),男,湖北天门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应静(1984- ),女,浙江金华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邓德胜(1956- ),女,湖南邵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14-01

一、農林院校开设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1.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0世纪末,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进一步调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形成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新格局,部属院校大部分划归地方管理或与地方共建;二是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之下,广大农林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迅速调整了专业结构,办起了非农林类专业。而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市场需要量极大的专业,就成为很多农林院校在拓展专业时的首选。

2.市场的需要。首先,巨大的市场需求总量为农林院校设立市场营销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据人事部门统计,2005 年、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在招聘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中,市场营销专业均列第一。其次,营销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发展。企业对营销人员学历要求日益提高。再次,复合型营销人才受到青睐,为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带来了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营销人员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二、农林院校开办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市场营销专业在高等农林院校中,缺乏如农林类专业所具有的行业垄断优势。高等农林院校中,农林类专业是优势专业,非农林类专业是弱势专业。农林院校的营销专业,既比不过综合性院校的,也比不过财经类专业院校的。因此,农林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很难进入用人单位的第一视野。

2.高等农林院校面临着较为严重的经费与精神危机。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转换,国家财政拨款大减,投入严重不足,农林院校所处地区又大多经济不太发达,办学经费自然就十分紧张;另一方面,与全国各类高校一样,农林高校也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师生思想不稳,出现了精神危机。

3.陈旧的择业观念,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市场营销专业是目前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非常大,相比农林院校的其他专业而言,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因此,就业过程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比较严重,不少毕业生仍抱着“三大”“三个一点”的观念,即希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要求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生活舒适一点。

三、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准确。相关调查表明,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综合性大学及财经类院校大致相同,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营销类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差,难以培养出具有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与考试方法陈旧。由于农林院校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一些农林院校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教学,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知识灌输,理论知识多,应用内容少,没有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本身的特点,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相当突出。同时,考核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许多高校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案例分析、实践过程考核等评价方法,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环节薄弱。目前,在农林院校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往往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很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黑板上搞营销,教室里做市场”,学生只有认知,而没有体验,进入企业实际营销岗位往往感到茫然无措。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市场营销教学实践环节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相应的经费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从而使得市场营销专业的实习缺少专门或固定的实习单位,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实践环节也缺少创新,没有建立起适合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农林院校市场营销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1.要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通”“专”结合。“通”“专”结合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其次是基本工具运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四是能力的培养,即生存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创造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的培养。

2.要突出农林特色。农林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基础行业,对市场营销人才具有很强的吸纳能力,而且特别需要既懂营销又懂农林基础知识的人才。因此,农林院校的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突出农林特色,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如“家具营销”“农林产品营销”等。这样,农林院校就能培养出其他综合性院校无法培养出的营销人才,体现出行业优势。

3.要加强实践环节。第一,校企联合。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农林院校而言,就应该加强同林业企业的联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就与兴利集团、皇朝家私、深圳华源轩家具有限公司、华日家具集团等建立起了校企联合的关系,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走出去,请进来。“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大量校外专家、企业家到学校来开设讲座,让学生们直接感受企业决策者的经营思路和实际经验。“走出去”主要包括让学生撰写市场调研立项书,承担企业的调研项目。根据企业的要求,编写调研计划书,问卷设计,实地调研,废卷甄别,数据处理,直至撰写调研报告,最大限度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以及学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很多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有的高校甚至还因此而设立了管理咨询或营销策划公司,实施公司化运作。

4.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完善是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培养的基础。根据我国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加强学生对市场营销的直观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维明.国高等林业教育规模的历史变化与趋势分析[J].等农业教育,2006(2).

[2]赵鸿雁.场定位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改革分析[J].场周刊,2007(7).

[3]邵华,刘志成.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4]赵越春.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5]任春.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J].团经济研究,2007(7).

[6]纪宝成.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国高教育研究,2006(10).

[7]钟新颖.培养营销专业应用人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J].江教育论丛,2006(4).

[8]李文元,郭龙建.创新高素质营销人才培养研究[J].场现代化,2006(5).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4

1 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成都工业学院(下称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经历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营销人才。但升本后的营销专业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特色营销人才?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重新梳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导引不明确

学校升本后,明确了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但是专业课程偏重于传统营销理论的学习,看似“高大上”,实则不接地气,行业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加之实训环节与行业衔接不紧密,培养的学生缺乏行业核心竞争力,毕业生就业呈严重的低端化趋势。

其次,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

理论课程设置具有较明显的“大营销”体系烙印,强调宽而全,与其他院校的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差别不大;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不系统,虽然设置了多个能力训练专周,比如市场营销策划专周、商务谈判专周、推销实务专周等,但多为课程导向,有时会成为教师理论教学体系的延伸,达不到能力训练的目的;对营销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研究不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项目缺乏针对性。

最后,实训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效率低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校内实训资源在院系之间无法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营销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是校外实训的行业融入度比较低,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感官认知,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联合培训模式;

三是学生的校外实训多集中在终端营销岗位,很难接触到行业的完整营销过程,对营销活动的认识较为片面,对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更是知之甚少。

2 重新定位专业特色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着培养行业性营销人才的原则,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进程,将专业特色定位为:依托本校工科传统优势,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行业为引领,着重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具备工业企业基础知识、熟悉工业品营销环境和营销技能,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第一,机械电子类工科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和行业资源,培养行业性营销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可以有效摆脱营销人才市场激烈的低端化竞争;

第三,工业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行业知识水平以及国际化视野等要求较高,系统学习有助于特定行业营销人才的培养;第四,有助于与其他院校营销专业形成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

3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1 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1)发挥工科院校专业优势,强化职业导引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结构,在制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工科基础知识植入专业课和实训专周之中。设置两门以上工科基础课程为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两门工科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实训环节突出工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设置ERP模拟对抗实训、工程训练、生产管理实训等几个专周,其中工程训练在校内的校办工厂完成,生产管理实训则是在校外企业由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团队指导完成。

(2)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能力特质培养

我们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工业企业最看重营销人员的7大能力特质:营销策划与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全面的行业知识、国际化视野。于是在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中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并且规定每门课在授课时安排不低于三分之一课时用于相应能力的实训和拓展,每门专业课最后留出2~4学时,特聘企业专业人士传授实践经验。

(3)系列专题讲座

有计划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有经验的行业管理人员和工业企业营销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讲座采用6+4模式。即安排6个管理能力与营销能力特质讲座和4个专业(行业)知识讲座。

3.2 实训教学体系创新

(1)校内实训资源协同创新

长期以来,我院校内实训资源大多都是分专业以系部为中心构建的,各实训室资源相对独立,实训设施仅服务于所在系部的实训项目,使用与日常管理权限也属于系部,外系部、外专业的学生基本不可能接触到更不可能实际操作这些实训资源,实训资源使用效率受到极大限制。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定位是“应用型工业企业营销人才”,工科实训资源是实训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寻求从管理制度上打破原有的实训资源部门管理模式,释放实训资源活力,逐步实现校内实训资源共享是实训体系创新的重要环节。

(2)校外实训多元化

其一,与企业合作开设生产管理等实训专周。企业组织各个生产管理环节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联合设计实训流程和编制实训资料,学生到企业实训1~2周,深度学习企业经营流程。

其二,与有实力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选派优秀学生到企业进行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择优轮换选送。

其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营销策划和营销实践竞赛,老师全程参与指导,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其四,营销策划实训。以团队的形式为企业做营销策划或活动策划方案,企业只需要为学生做一两次企业经营方面的讲座和提供必要的企业经营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收获不错的营销方案或创意,学生也能得到实际的锻炼。

3.3 毕业设计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专业知识面较广,但理论深度不够,要求学生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对营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毕业设计应该与具体的营销实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鼓励以原创的营销策划方案作为毕业设计

营销策划和执行能力是我校营销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特质之一。可以由指导老师指定具体的企业和产品,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学生在调研的基础上完整写作一份营销策划案,以此考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以创业策划方案作为毕业设计

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必然对创业项目充满期待,通过写作创业策划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重新系统梳理一次项目经营前景和项目运作流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指导老师处得到较专业的创业指导。

(3)鼓励与工科学生联合完成毕业设计

营销专业学生和工科专业学生联合完成毕业设计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营销专业学生负责前期的需求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和后期的市场推广策划,工科学生在前期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完成新产品设计,双方合作不仅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检验。

摘要:成都工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积极探索与工科紧密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工业企业营销人才”,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体系、毕业设计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探索更具环境适应性的技术技能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新建本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指委.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邢婧,张凤武.基于需求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方案[J].经济研究导刊,2013(7).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5

2013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及答辩安排

一、答辩小组组成第1小组:孙玺(组长)张平刘贵容

第2小组:蒲发惠(组长)曾璐陈益芳

第3小组:曾德高(组长)寇小玲漆丽

第4小组:曾德高(组长)陈晓曼林毅张丹丹

第5小组:孙玺(组长)任涛杨会英

第6小组:舒强(组长)谢灿陈茂直

第7小组:陈静(组长)胡华锋白航

第8小组:舒强(组长)谢声鹏苏科

第9小组:李安平(组长)王喜美王瑜包进

第10小组:李安平(组长)陈静高向坤

第11小组:周世勋(组长)赵逖方知周茜

第12小组:周世勋(组长)刘小刚徐小琴

二、评阅时间

第13周(5月20日~5月24日)

三、答辩时间

第14周(5月27日~5月31日)

四、要求

1.由小组长做出评阅及答辩具体安排,答辩安排应在答辩前一周向学生公布。

2.6月3日前报送学生毕业论文成绩,6月7日前交学生毕业论文(纸质和电子文档)及教学档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工商管理系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6

摘 要: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后对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大学英语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英语让已毕业的大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大学英语在教学体制上仍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被调查人群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需求明显;对于相关专业英语的需求量很大;同时更重视英语的实践环节,他们更需要学校在英语实践环节的培養。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社会需求

1 选题背景

需求分析是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陈冰冰,2009)。经调查分析通过需求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到受用群体的直接意图,而且通过调查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资源的利用点,从最大限度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社会各行业对于毕业生需求对于改革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角度入手,以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英语应用情况为研究背景,对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描述,以期改进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

2 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调查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等科学方式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得出研究结论。

2.1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运用调查法中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以书面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回收整理,统计进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问卷包括三部分:

2.1.1 第一部分填写要求;

2.1.2 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正文部分,包括关于参与调查人员的相关资料,例如毕业时间,从事专业以及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学习态度和对大学英语综合课期望的15个选择题;

2.1.3 第三部分则是参与调查人员提出的意见,这对研究的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针对已经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该调查中涵盖了多个专业毕业生,有的甚至已经工作多年。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其中的300人发放了问卷,共收回28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9份。

3 研究内容

主要根据调查对象工作性质判断出调查对象在已毕业后对英语的需求以及英语对被调查者的影响大小判断出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从而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资料,有助于大学英语的发展与进步。

4 研究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本科阶段所就读以普通本科为主,在职业上大体划分为一线技术人、办公室协调人员、商务有关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50%的调查者认为英语在目前的工作当中应用较少,可是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普遍偏高,认为学习英语是必要的平均超过40%,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最高强烈高达65%。而学习方式上选择通过购买书籍学习的占调查人数的35%,完全没有学习英语的比例为20%。由此,我们得出,虽然工作中应用英语的情况并不多但是这些一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件积极而有意义的发现,证明大学英语对他们的帮助有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提升,而是一种内在的培养,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的培养。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在工作中主要应用英文的地方在于“说”,而被调查人员在英语能力的训练上也更看重口语,在本次调查中其中一项关于“重返校园更重视英语哪方面的学习”结果表明56%的人更看重口语,47%的人更看重听力,由此可见英语的实践在也毕业的大学生心中占有多强的比重。

对于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您认为英语能力对于个人发展有没有影响”的结果分析表明37%的参与调查者认为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个人的发展是有比较大的影响,而31%的人认为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个人发展影响虽然不大但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由此我们更应该肯定大学英语的教育是必要的同时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系统,应该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一步一步使得大学英语更具有实践性,稳定性,以及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5 结束语

本次研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本次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以偏概全,而对于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希望这对于大学英语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作用。希望看到本次研究能使更多的人去思考,抛去所有界定,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思考甚至可以是更加宽泛的教学方法上的思考。通过毕业生需求的调查能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帮助,并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2]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3]纪康丽,等.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作者简介: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7

关键词:口腔医学,毕业生,就业

医学生包括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新形势。教育部、国家卫计委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 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总体目标, 将口腔医学教育纳入了医教协同改革的范围内,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模式将逐渐转变为“5+3+X”模式。如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抓住机遇规避挑战, 促进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 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2011-2015届口腔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

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的209名本科毕业生。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调查内容

根据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毕业生登记信息 (截至2015年8月30日) , 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生源地、就业单位等, 对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整体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分析

(1) 毕业生去向统计。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统计分析, 有98人选择就业, 占总人数46.89%;有58人升学, 占总人数27.75%; 有43人待就业, 占总人数20.57%。由此可知, 2011-2015届的209名本科毕业生中156人去向明确, 占全部人数79.43%。 (见表2)

(2)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本研究将工作单位分为公立医疗机构、私立医疗机构和其他行业, 并根据所在地分为市级、 县级和乡镇三个级别。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98名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 66人在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就业, 16人在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就业, 1人在乡镇公立医疗机构就业, 合计83人;3人在市级私立医疗机构就业;9人在市级其他行业就业, 3人在县级医疗机构就业, 合计12人。由此可知, 市级公立医疗机构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见表3)

(3) 毕业生升学情况。按照学校类型, 可将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58名学生升学情况的分析, 26人考入综合性大学, 32人考入专业性大学, 其中26人考入国家985、211工程高校。 (见表4)

(4) 毕业生留疆情况。作为区域高校, 为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其必然使命。毕业生留疆与否可以看做是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2011-2015届的209名本科毕业生统计分析, 有86名毕业生留新疆, 113人不在新疆, 分别占比41.15%、58.85%。 (见表5)

二、对口腔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1.口腔医学专业性强造成就业面窄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目前我校口腔医学系设置的是单一的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 这是我国在195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口腔医学专业教育体系。随着口腔医疗服务由以“医院口腔科型”为主转型为以“牙科诊所—牙病防治所—口腔医院型”为主, 口腔医学专业开始由单一的口腔医学专业向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牙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并存的方向发展。但是, 与临床医学相比, 口腔医学的专业性相对较强, 决定了其就业面相对狭窄, 面向的主要是医疗机构、 医学教育等专业领域。近年来, 由于就业单位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和医学专业的细化发展, 导致口腔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对口就业, 无法跨专业就业。

2.口腔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失衡

口腔医疗卫生供需失衡是影响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面。首先, 区域供需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医学院校扩招, 口腔医学专业人数逐年增加, 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口腔行业从业人员基本饱和, 口腔医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相对较缓慢, 公立医疗机构出现超编的现象, 但基层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对口腔医疗卫生的需求相对较大。其次, 不同学历人才供需不平衡。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 大城市对口腔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而基层对口腔医学人才的需求层次相对较低。第三, 行业内部供需不平衡。公立医疗机构对口腔专业人才需求较少且对学历要求较高, 私立医疗机构对口腔专业人才需求较多且对学历要求相对较低, 但毕业生选择就业时更倾向公立医疗机构。

3.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不匹配

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长期处于争论状态, 争论的焦点为是否应加强临床医学基础, 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什么类型的口腔医师, 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 还是牙医师。口腔医学是一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科, 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要求较高。市场需求是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 因此口腔医学教育只有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当前, 诸多口腔医疗卫生机构把技能操作能力作为选择工作人员的主要标准, 同时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 毕业生的实际职业能力却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目前,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规定实习一年, 学生在此期间可以提高技能操作能力, 需要学生利用实习机会, 多学习、多练手、多操作。

三、提高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就业指导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口腔医学学科, 认识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对于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 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挑战和机遇, 思考成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口腔医学专业人才毕业去向, 积极提供可靠真实的就业信息, 思考毕业时去留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描绘合理可行的职业规划蓝图, 适应新形势对口腔医学人才的新要求,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

2.政府、学校和市场“三位一体”共同做好口腔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政府的宏观指导、发挥基础作用。政府是高校的投资人、办学者, 在高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 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通过政策调整专业办学规模以及就业取向。学校的积极参与发挥关键作用。学校应做好就业工作, 鼓励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基层甚至到西部偏远地区就业, 引导毕业生去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尤其是私立医疗机构就业, 引导和鼓励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如保健康复、咨询服务、药品和器械营销等非临床岗位就业。市场的广泛调节发挥核心作用。当前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在区域、学历以及行业内部供需等方面供需失衡,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口腔医学毕业生的流向。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一个21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 除了医学理论知识扎实和操作技能精湛外, 还应有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表达能力以及必要的创新能力。调整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口腔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理论、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临床专业人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底线, 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指标。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个体竞争力。 毕业生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学校教育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4.学生个人的职业准备

首先, 要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构想, 这就需要在学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综合提升本人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提高专业能力, 还要学好临床技能知识, 增强临床技能。同时, 应注重人文修养, 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专业技术过硬、 沟通能力较强、具有仁爱精神的临床医生。其次, 要学会角色适应与转变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医学生完成学业后意味着即将成为一名医生, 走向社会, 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变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刚.对我国口腔医学院系的专业设置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4 (04) :29-30, 36.

[2]郭伟, 张志愿, 王晓洁, 等.五届七年制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 2002 (01) :19-21.

[3]王德飞, 张海涛.浅析口腔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指导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08) :121-122.

[4]马军成.论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04) :44-45.

[5]林玉芝, 张锦雀.口腔医学生到民营机构就业的现状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15-17.

[6]李松英, 许翔, 谷志远.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和教育思考[J].口腔医学, 2007 (01) :43-45.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胜任力

一背景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 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 育人同样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行素质教育, 归根结底要依靠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感、思想意志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和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 努力提高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发现问题

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与专家型中学英语教师胜任力对比研究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 专家型教师不但会注重学生的学习, 也注重学生的日常教育, 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但是, 本科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他们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较低, 很难以教师的身份时刻要求自己, 人民教师意识不强烈, 且很少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沟通, 很少关注学生所想、所困、所扰, 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情感问题和价值取向等问题, 未能及时提供耐心的帮助和指导。

三解决方法

第一, 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要从观念上强化自己的教师意识。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自己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不难看出, 在相似甚至同样的情况下, 有的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称为模范, 而有的教师则起不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个别教师的行为甚至有辱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所以, 本科毕业生必须从细节上严格要求自己, 从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做起, 时刻树立“我是人民教师”和“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强烈意识, 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职业素养不断提高, 迅速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二, 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要继续加强理论修养。《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文件, 学习这些法律与教育规范文件有助于毕业生明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增强对职业道德的认知, 从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 积极探索出新思路与新方法。

第三, 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实际与专业相结合, 并勤于反省、善于总结。如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与自己实际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反复地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的正确度, 运用专业的知识去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 得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从而不断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

另外, 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性学科, 它更强调受教育者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然而, 它又和其他语言学科一样, 担负教育和培养的双重任务, 即通过语言教学来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目的。

第四, 英语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 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感。专家型教师与优秀教师都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精神品质, 他们在工作中都有严于律己、不断求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这些可贵的品质是每个毕业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另外, 爱一行, 才会精一行。通过对先进事例的学习, 本科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对教师职业的道德情感, 从而兢兢业业, 教书育人。

四结束语

教师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 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作为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逐步缩小与专家型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差距, 有所作为, 有所进步, 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9

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使命和人才培养定位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使命。

当前, “三农”问题的重点在农业, 难点在农村, 关键在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并将之作为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需要大量掌握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专业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且需要大量善于综合分析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监控和评价农村区域发展, “懂技术、会管理、能发展”的技能型基层管理人才。思深而行远, 谋定而后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创立之初, 结合时代实际, 确立了“系‘三农’、谋发展”的专业使命。专业使命中的“系‘三农’”, 即心系“三农”、情寄“三农”, 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工作都围绕农村、农业、农民开展。专业使命中的“谋发展”, 包括三方面的发展, 一是谋行业的发展, 也就是“三农” (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发展) 的发展;二是谋“人”的发展, 即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三是谋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使命的确定, 使该专业的专业理想和培养方向十分明确, 使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做到有的放矢, 使“全过程培养”、“全员培养”、“全方位培养”策略能有效贯穿到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各个环节, 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面向农村这个特殊的社会“市场”,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立足湖南省, 面向全国,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术管理型”人才, 即依托管理平台 (管理学) 、农科特色 (农学) 、文理渗透 (社会学和经济学) 、综合发展 (发展学)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重点突出“农村”、“区域”和“发展”三个关键词, 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发展”的技术管理型人才,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就业领域

目前, 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就业方式, 除传统意义上的升学 (攻读研究生) 、少量比例的选调生和村官、极少量的公务员系列外, 大部分毕业生都以进入企业或自主创业为主要形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办之初, 就基本明确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四大类就业部门和所从事的工作, 分别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或现代农业园区) (从事区域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管理或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工作) , 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从事涉农企业或农协组织管理工作) , 县、乡、村等基层组织 (从事基层组织党政管理工作) , 农技推广部门 (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信息管理与开发工作) 等。

1. 休闲农业庄园 (或现代农业园区) 。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农业功能的挖掘和拓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新型的消费业态, 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休闲农庄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规模生产等人文景观为大背景, 以农事活动及农家生活为依托,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加工、经营, 为人们提供观光、教育体验、养生休闲服务, 并承载传承文化功能, 是新型的休闲农业企业。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来临, 休闲农庄将会需求和吸纳越来越多的包括本科毕业生在内的高素质从业者, 尤其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截至2011年12月, 全国休闲农庄已超过150万家, 年接待近5亿人次。与此同时, 湖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达到3811家, 年接待游客7184万人 (次) , 建立种养基地81.5万亩, 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仅长沙市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000多家。虽然休闲农业产业已达到相当规模, 但在提质、增效方面还存在很大空间, 尤其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品质亟待提高。最近几年涌现出的类型多样的现代农业园区, 如农村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等, 其发展也存在同质发展、品牌不强、从业人员素质欠佳等相似现象。虽然国内部分农林水高校也开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 但其人才培养方向以农业科技推广为主, 少有涉及到现代农业园区人才培养, 湖南省高校中也仅有我校开设了此专业。这些都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 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在当前社会体制下, 服务“三农”的机构除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外, 涉农企业是主体, 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 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 具体是指那些从事农作物、畜禽等农产品生产、新品种选育、产品采集、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活动, 或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销售、研发、服务活动等行业企业。截至2010年12月, 湖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120家。与此同时, 农村土地“银行”、农民合作社 (如棉花合作社、柑橘合作社、蔬菜合作社) 等农村协作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增多, 截至2010年12月, 全省农民合作社共有6777个, 所带动的农户约262万户。多年来, 我校与湖南省多家涉农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仅2009年株洲攸县就有30家涉农企业与我校进行了产学研对接。湖南省数百家涉农企业和农村协作机构, 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发展思路狭窄、政策法规不尽熟悉、行业人才短缺等困境, 这为广大农科类毕业生提供了良好机遇。

3. 县、乡、村等基层组织。

尽管湖南省乃至全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已多年, 但相当多的县、乡、村、组大学生到位情况不尽理想, 且大部分均集中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或点上, 且这些大学生流动较快, 长期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数目不多, 基层党政组织还是缺乏既懂农业生产关键技术、了解农村区域规划, 又熟悉农村政策法规、善于农村社会管理的专门基础人才。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倡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艰苦的角落去, 到最能展现才华、回报社会的地方去, 所以, 该专业毕业生深入县、乡、村、组等基层组织工作, 既是社会所需, 更是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展现人生价值的必然途径。

4. 农技推广部门。

我国农技推广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 但在以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为特征的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 在推广理念、推广内容、推广方式方法, 特别是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管理方式、投资渠道等方面, 曾一度呈现“线断、网破、人散”, 低效益、低效率等诸多不适应, 亟待发展公益性、高效性的农技推广体系。在这种形势下, 在学校受过专门教育和实训、工作热情高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 将更好地转变农民观念, 传授农民技术,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较好地实现由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技术信息、教育培训、决策咨询等综合服务的转变, 由单纯技术指导服务向“种养加”、“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的转变, 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服务的转变, 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而更快地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 我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四大主要领域和方向, 将为涉农专业大学生基层就业之路的畅通, 提供较好的成功范式。

“以创业教育提升地方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研究” (62020410083-10C0782) 、湖南省高等教育质量与教学改

摘要: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和湖南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开设情况, 探讨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和方向, 即休闲农庄或现代农业园区, 涉农企业和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县、乡、村基层党政组织, 农技推广部门等。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10

1.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高职院校和研究型院校, 既注重完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体系构建还需要注重营销实践技能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发挥重要意义, 而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提供营销专业学生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 提升其营销技能和营销职业素养。

2.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 通过搭建实践平台, 校外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 在校期间完成顶岗实习, 加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校外企业之间的彼此了解, 毕业之后能够有机会进入合作企业, 这样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平台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提升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知识与技能, 具备营销岗位的胜任能力, 本文认为, 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主要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方向出发:校内建立营销实训室、校内营销实训基地、营销教学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 校外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具体思路见图1。

1.建设营销实训室, 实现营销专业CDIO教学模式构建

营销提供服务, 通过营销实训室历练学生的营销能力, 在营销实训室中通过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基础, 发布市场营销的工作任务, 构建CDIO教学模式, 逐步培养学生对于市场的管理与运作能力, 具体见图2。

2.成立校内营销实训基地, 加强营销仿真训练和营销技能提升

市场营销专业可以成立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一些设备和软件, 如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训师资、实训教材等, 模拟企业经营环境, 设计工作步骤, 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 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的理论知识在仿真环境中逐步加深, 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成立营销教学工作室, 创造真实营销环境, 进行营销岗位适应性训练

市场营销专业成立营销教学工作室, 设计营销教学工作室, 按照营销策划部、营销调研部、营销市场部、营销设计部等部门, 引进校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为校外合作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的推广, 制作广告策划文案、渠道策划文案、品牌策划文案、电商网站建设、品牌形象塑造、公共关系活动、营销活动执行等各个领域服务, 通过营销教学工作室主要是为了提供更多营销工作, 帮助企业发展为营销增值, 同时也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提升营销知识与技能水平。

4.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 注重营销专业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

市场营销专业需要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室, 确定经营业务范围, 通过虚拟公司或者小组模式进行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工作室主要包括项目创意组、项目孵化组、项目实践组, 由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构建, 人员分工, 产生更多的创意项目并且将项目转化, 具体见图3。

5.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外营销实训基地, 完成顶岗实习并寻找就业机会

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企业多方合作, 加强建设营销校外实训基地, 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实现多个“对接”与“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保障性措施

1.经费支持

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打造需要重视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但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工作,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实践平台建设应该投入更多的财力, 成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专项经费, 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总之,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加快进度, 建立稳定的投入支持机制,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2.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运用效果在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但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缺乏营销实战经验, 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教学。因此, 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需要重视构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 从校外引进优秀的营销人才加入教学团队, 培养“双师型”教师, 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其他保障措施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将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引入教学中,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探索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鼓励与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项目经费支助形式, 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和创业模拟活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必要性, 然后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平台, 并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平台构建保障性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聂裕鹏:《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年第11期, 第197-197页。

[2]刘国巍、程国辉:《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教育观察》 (上半月) 2015年第12期。

[3]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黄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

[4]谢人强、林翊丰、陈燕玉:《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5]刘福优:《探究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才智》2014年第21期。

[6]杨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式研究》, 《科教导刊》 (下旬) 2015年第10期。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1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解决策略

一、问题提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而就当下研究而言,较多的集中于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压力以及高校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关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就业问题及原因关注较少,且大多数是根据经验进行主观描述,许多研究者对就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要从学校、政府、家长、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举措,建议毕业生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这只是一种事后补充式的研究,对于高校如何在招生、课程设置方面采用有效方式避免学生就业难问题尚未深入研究。随着政府促进就业的各种政策出台以及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措施的不断深入,建立高效的选拔、培养、就业一体化系统化思路将受到更多人的重视。正因为如此,对于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就势在必行。之所以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当前学前教育深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自然成为这一国计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解决好其就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会使整个学前教育“破茧成蝶”。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有针对性的了解了黑龙江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经过细致梳理,总结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就业目标不明确

尽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均已经历了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和实习实践的训练,按理说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磨炼,就应该方向明确,定位准确,以至于“名花有主”。但调查却发现,61.8%的毕业生面对就业岗位踌躇不前,一头雾水。在城市乡村、公办民办的选择之间异常纠结,唯恐一着不慎,终身遗憾。更有甚者,入学以来就未对学前教育产生丝毫的专业情感,一直声称学习学前教育只是现实所迫,而非自己所愿,口口声声“叫嚣”毕业之后另谋高就,这一切充其量更多的是求学期间对所处环境的一味逃避。当经历了就业市场的洗礼之后,才知道目标不明确的代价是如此的惨重,才深刻体会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是这样的遥远。

(二)就业信念不坚定

“四年专业磨一剑,今日就业露锋芒”。就信念而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的他们,理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评价。可通过调查发现,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态度,有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无论是当前的状态焦虑还是一贯的特质焦虑都远远高于正常人群。[1]这大都是因为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较强,而就业面又十分狭窄,加之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度有普遍偏低。这一切无疑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导致就业信心严重不足,就业信念相对缺乏,就业压力自然就相对增大。

(三)就业期望有落差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五年,黑龙江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在逐年扩大,除了省内各个地区新增公办幼儿园大量的招考和民办幼儿园“走马灯”是的招聘之外,省外诸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也吸纳了毕业生。问题是在省内能够选择市区就业,生活条件相对舒适,但工资待遇却普遍较低。倘若选择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工资待遇相对乐观,但大都被分配到郊区,甚至县城和乡镇的幼儿园,这是好多毕业生不愿意接受的。这就使学前教育的毕业生进退维谷,异常纠结。调查发现,大多数毕业生有强烈的去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的愿望,而不愿意选择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即便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只有4.2%愿意回家乡就业,而不愿意回农村就业的尽然高达45%左右。

(四)就业途径很单一

就当前而言,毕业生把人才招聘会作为就业的核心途径,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到网上投放简历进行求职。但由于专业所限,只有为数很少的发达地区的教育区会来学校招聘,通过举办招聘会的方式挑选毕业生。更多的毕业生则是直接前去用人单位自我推荐,这样的状况成功的几率普遍不高。原因是连用人单位自己都无法确定什么时候会缺人,对于大多没有编制的聘任制员工,根本无法左右他们的去留.加之幼儿园几乎不会亲临招聘会现场选拔所需人才,更多通过熟人的推荐确定就业关系,导致产生供需双方处在“包办”的尴尬境地。在毕业生就业单位意向的选择上,幼儿园或者早教中心任然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主要阵地,就业途径选择非常单一。

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一)编制招考有限制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全民共举,学前教育事业正在发生着举世瞩目的巨变。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四毕业生,在求职的这段时间里,也亲眼目睹了现实带来的冲击。就黑龙江省而言,大多教育区对幼儿园编制的招考都有生源地的限制,导致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无法到城镇和城市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尚处在“拓荒”阶段,学生即使有抱负也难有用武之地。更可怕的是竟然将招考年龄限定在26岁左右,这会十分明显的给人造成错觉,认为幼儿园老师端的是“青春饭碗”,这不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错误导向,而且是我国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格格不入的。

(二)职业认识有偏差

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认同感关键的时期,大学的专业教育在职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对职业与专业随着就业的临近越来与明确,显示出极高的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职业的特殊性,加之幼儿教师待遇偏低,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这极大的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待,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幼儿园认为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大专生在幼儿园“实用又好用”。本科生技能素养不硬,理论功底又不强,一线教学不太顺手,科研方面又难扛重任,这一切都左右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于是无数不少的毕业生多采取转行,或者先就业再观望的就业态度。还有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从小很少接触诸如钢琴、舞蹈、美术、声乐等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的对技能课的学习犹如杯水车薪,加之生源地所限,转行就业的机会相对欠缺,于是形成对就业持悲观的态度。其实在日本幼儿园教师中,持有硕士、博士学历的也不少。[3]我国拥有学前教育本科培养资质的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在学苗的选择及课程设置上有必要下大力气做好调整,尤其是实习实践急需加强,方能有效化解这一矛盾。

nlc202309011910

(三)就业决策有困难

大多学生之所以选报学前教育专业是因为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断升温所致,加之学前教育大学本科招考技能要求不高,文化課普遍偏低,就成了高中“中游”学生热捧的热门专业之一。殊不知一入大学,突然发现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自己对专业兴趣的认识是不完全正确的。起初,可能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学前专业对自己未来培养孩子有很大帮助,更有甚者认为选择学前专业是毕业之后自己创业开一幼儿园。但随着就业的临近,就业的残酷,这样美好的愿望化作了泡影。面对就业市场迅速抛过来的“橄榄枝”,他们却犯了难:“低不就”——不愿意从事幼儿园一线教学工作。原因是民办园无保障,公办园没有大发展,况且编制很难保证,工资又普遍偏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会参照的是其他专业本科生就职后的收入,他们对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收入不满意,因此他们将工作收入视为重要因素。[4]“高不成”——无法胜任幼儿园管理工作。大多学前教育的本科高校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幼儿园管理人才的层面,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再三向学生强调这样的培养特色,尽管本科毕业生在幼儿园以属于高学历人才,但幼儿园的管理者更具要多年从事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这恰恰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四、解决策略

(一)就业观念是前提

就业观是一个社会成员在就业时产生的价值取向,使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相对稳定地看法和态度,也是一个人在面临就业时对所处就业环境随之产生的就业问题的综合体现。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不应一味将大四才作为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而应该从大学生接受入学教育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就业观的培养,并在整个大学四年一以贯之。应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性结合密切的特点,将在校学

习的专业知识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碰撞。通过这样“前店后厂”式的培养模式,不仅对学生实践能力予以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就对未来就业有了一个清晰地认识,就业观念自然会趋于理性,等到真正就业之时当然不会过分迷茫。

(二)职业情感是根本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为人师表,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这些观点旗帜鲜明的标榜了幼儿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价值。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应集中体现在对学前教育的忠诚和对幼儿的细心呵护之上。倘若一个幼儿教师在工作岗位只是一味的追名逐利,丝毫没有爱岗敬业、关爱儿童之情,那他不可能在工作中投入热情,增强职业责任感,也就失去了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在入学之后随即对学生加强专业兴趣的培养,把真正热爱学前教育的人才选拔到这一岗位上来。问“为什么考学前?”答“别的考不上。”问“为什么干学前?”答“别的干不了。”诸如这样的黑色幽默不要在学前教育行业当中一再上演!

(三)“能力为重”是关键

社会中有一普遍观念认为,幼儿园老师不需要什么文化,简直就是小儿科,都是低学历人群,能唱也都是儿歌,画画只要画个小猫小兔、跳舞只要伸伸胳膊伸伸腿。如果这仅仅是局外人的认识,我们尚且可以理解,可是调查发现具有这种观念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大有人在。这就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忽视职业性质、职业生态环境。[5]顾明远教授有句名言,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而专业化需要能力来支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毕业生才有核心竞争力。

(四)政策落实是保障

近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积极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行之可效的相关政策。诸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等,目的是鼓励一批大学毕业生中的有识之士到农村去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核心举措,但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无编制、生活环境差等条件根本无法吸引毕业生去农村从教。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最大限度的完善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新政策并将其落实到位,用政策保障毕业生的就业信念和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海鹰.学前教育专业高专毕业生的焦虑状况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2,(2).

[2]王艳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困境与消解.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周谊.日本幼儿园教师的学历[J].学前教育研究,1995,(4).

[4]谢萌,胡婷,左志宏.上海市学前教育专业准毕业生就业及职业承诺影响因素研究.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7、8).

[5]许晓晖,韩佳伶,严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3).

注:本文系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关因素研究”(10E047)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Z201201095)的阶段性成果。

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论文 篇12

关键词:本科生,目标教育,市场营销专业

大学, 是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确定职业方向、适应社会的准备阶段。树立明确目标、积极规划和设计未来对大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然而, 在校大学生人生目标缺失使得他们的大学四年看起来充实而忙碌, 实际上却很盲目, 最终在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遭遇种种不顺。

一、本科生目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目标教育, 是指根据所在组织管理目标和受教育者自身的状况, 制订一定时期的组织 (或个体) 教育目标, 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施大学生目标教育, 使大学生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学习。

当前, 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读大学前学习一直都处在老师和家长的密切关注中;上大学后, 他们远离父母, 老师的时时监督也不复存在, 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弱。

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为例,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及对素质能力要求的综合性要求他们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 还要广泛涉猎经济、管理、心理等知识, 并具备包括沟通、协调、写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 虽然可以从课堂学习中获得一部分, 但扎实的知识底蕴和娴熟的能力更多地则要依靠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然而, 根据笔者了解, 多数学生因为“不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未来就业能做什么”而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去积累知识、锻炼自己;因为目标缺失而缺少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不在少数。

明确的目标对人们日常行为具有动力性的引导作用, 因而以确定目标和促进目标实现为主要任务目标教育将会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学习。

2.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营销专业和其他专业学风的对比情况, 笔者调查了解了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五所高校, 通过对数十名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班主任和数学、计算机、英语等公共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 从专业对比来看, 几乎大家一致认为,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普遍较为活跃, 但学风却有待提升。经笔者和学生的谈话了解到, 市场营销本科生学风不佳主要根源在于学生对专业不了解, 总觉得营销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 错误地认为不学好专业课照样能做好营销实践工作。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目标认知, 因而不知学有何用, 丧失了对专业的兴趣, 影响了学习风气。

笔者认为要改变市场营销本科生目前的学风问题, 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学生们加强目标教育, 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 通过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努力后可以达到的理想境界, 激励其良好的学习行为。

3. 促进学生就业“专业对口”和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展。虽然, 目前

本科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问题已经成为常态, 但多数人把所学专业丢在一边而完全从事一份陌生的工作不仅不利于其职业的发展, 而且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就市场营销专业来看, 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在所有的大学生本科专业中排在第68位。为了了解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和职业定位问题, 笔者曾连续关注了两所学校的2009年和2010年两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共220名, 调查表明近60%的学生就业倾向和职业定位与市场营销无关。从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看,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 甚至不少非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人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而市场营销本科生就业又存在较大比例的专业不对口。究其缘由, 不仅仅在于人才需求和大学教育的脱节问题, 还反映了市场营销本科生职业目标教育的缺失。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曾经就“你为什么选择市场营销专业?”以及“你觉得自己学习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将能做什么?”这两问题进行了不同班级的课堂调查, 调查表明, 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该专业时很盲目 (被调剂或觉得录取分数线低) ;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将来就是“卖东西”, 学这样的专业几乎是在浪费时间。选择专业时的盲目及对专业定位和看法的偏差决定了他们没有职业自豪感, 并造成了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笔者认为, 市场营销专业目标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开展职业目标教育, 通过职业目标教育使学生认可、接受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只有认可、接受和热爱自己的专业, 才能促进其自觉、自愿的学习;才能培育其过硬的专业素养, 从而使其从容就业, 并在职场上顺利发展。

二、本科生目标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的分析

目标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内容的确定。一般来说, 大学本科生的目标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价值目标教育、能力目标教育及职业目标教育。这三大体系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却因专业不同而有着较大差异, 适应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和本科生培育目标的要求, 其具体内容如下:

1. 价值理想目标教育。

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 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 因此, 对大学生加强价值目标教育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

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 但多数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由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自豪感, 在学习常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对未来的就业更无法踏实、刻苦地去对待, 这充分体现了市场营销本科生人生价值目标的不确定和不清晰。针对市场营销本科生人生价值目标不确定和不清晰的情况, 我们必须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目标的内涵, 帮助他们进行自我价值的定位, 使他们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激励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

2. 能力素质目标教育。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能力素质目标总体来说包括基本能力和业务能力两部分。基本能力素质是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从事经管类工作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完成学校规定学习任务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公关、沟通能力等。多数大学生对基本能力素质的重要性都有着较充分的认识, 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提高自己。但由于对专业认知的模糊, 多数学生对业务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发展目标更无从谈起。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 业务能力素质是指胜任市场营销工作应当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市场调查、预测与分析、市场营销策划、销售管理、公关关系、商务洽谈、客户管理等专业能力;对特定行业和企业生产制造和商品流通方面的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此外, 市场营销实战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具有累积效应, 大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 但如果学生不能对各种能力目标要求有所了解和认识, 是很难针对目标积累能力的。因此, 我们必须在引导学生确定科学的能力素质目标的情况下,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职业发展目标教育。

关于职业发展目标的教育, 虽然几乎所有的院校都针对本科生开设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指导相关的课程, 但实践来看, 这些课程并没有专业的针对性, 因而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效性也相对较低。对市场营销专业而言, 市场营销相关的职业发展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性, 不仅可选择的行业的是多样化, 可选择的职位类型也是多样化的, 这就决定了针对市场营销本科生开展职业发展目标教育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专业的服务行业众多, 所有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行业都需要各层次的营销人才。不同的行业所要求的营销人才具备的专业知识存在较大差异, 如乳品企业和工矿企业的营销工作所需要的行业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应首先考虑职业发展所依托的行业。对此, 专业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1-2个行业进行持续的关注, 观察思考一些营销现象, 积累对本行业的了解和知识。

除了职业发展的行业选择外, 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学生们在进行职业发展目标的定位时还应当确定岗位目标。一般来说, 岗位目标可以从实践型营销人才和研究型营销人才两个方面考虑。实践型营销人才的岗位包括生产企业销售部门的业务员或业务主管岗位、零售企业或批发企业的销售及营销管理等岗位、还包括企业营销部门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及各类咨询公司的相关岗位等;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在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人员或教师等岗位。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爱好、特长、性格等指导他们选择自己的行业目标和岗位目标, 并针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提供相应的指导。

三、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为对象的目标教育的实施

以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为对象, 目标教育的实施营销按照如下程序和方法开展:

1. 专业认知和目标选择教育引导。

专业的兴趣对带动大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有着更切实的作用。当前大多学生选择的专业, 或出于父母的愿望, 或出于升学可能性的考虑, 或被调剂而不得已选择。为此, 新生入学伊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讲座、座谈会等形式, 结合各专业、本学科特点, 引导学生尽早进入专业角色, 从中了解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市场需要及社会意义,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从而培养强烈的内在学习目标。

2. 目标的设定和分解。

设定目标是目标教育的中心和基础。市场营销本科生目标教育可以结合上述目标教育内容的不同方面进行选择和设定。在价值理想目标的指导下, 结合能力素质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 制定出本科期间的总体目标, 将本科期间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 分解出具体的、可衡量、可分阶段实现的具体目标。这个过程需要班主任 (最好专业课教师任本专业学生的班主任) 或者通过导师与每个学生的沟通进行有效的目标设定和分解。

3. 指导目标实施。

目标实施既是目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目标教育的结果。笔者作为两届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的班主任, 在学生对发展目标的分解和实施方面的指导做法如下:大一开学要求每位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能力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 并书写下来;大一下学期开学将自己的目标及未来三年多的分解目标和计划写出来并交给班主任;随后, 根据每个学生所写的规划与其进行面对面沟通, 了解其对发展目标认识是否恰当, 并根据其兴趣和规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大二、大三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沟通, 给予必要的督查、指导和鼓励, 主要是及时提醒学生未完成的计划, 并提出调整建议;大四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进行求职指导, 引导其顺利就业。

四、结论

大学以专业的分界区分了每位可爱的学子们不同的人生走向。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要求, 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目标教育必然应当有所区别。本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分析了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目标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及实施问题。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笔者衷心的希望我们的所教能够产生最佳的效果, 也衷心的希望学生们的所学能够支撑起人生航程的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郭晶, 王红梅.当代大学生人生目标缺失简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 (10) :112-112.[1]郭晶, 王红梅.当代大学生人生目标缺失简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8 (10) :112-112.

[2]周艳荣.加强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 2008 (10) :160-160, 153.[2]周艳荣.加强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 2008 (10) :160-160, 153.

[3]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2 (4) :91-92.[3]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2 (4) :91-92.

[4]李德全.从目标管理到目标教育[J].重庆师专学报, 2000, 19 (4) :64-65.[4]李德全.从目标管理到目标教育[J].重庆师专学报, 2000, 19 (4) :64-65.

[5]张玲玲, 张文新, 陈光辉, 陈亮.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6 (2) :64.[5]张玲玲, 张文新, 陈光辉, 陈亮.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8, 26 (2) :64.

[6]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99-104.[6]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99-104.

[7]黄希庭, 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12.[7]黄希庭, 徐凤姝主编.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212.

上一篇: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护理下一篇:北方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