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业(通用8篇)
北方农业 篇1
原始农业是野蛮时代人们生存的依托, 在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漫长历史中, 农业文明也在不断的发展。时光飞逝数千年, 人们对农业的认识, 又重新回到了心灵需求的原点, 于是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应运而生。
农业观光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 利用规划地有利的自然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建成各种活动场所, 如风景游览、水面垂钓、鲜果采摘、狩猎捕捞、农村风俗体验等活动来吸引游客, 带动城郊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地域气候的因素, 南北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有很大差别, 相对来说, 北方的农业观光园规划的限制因素较多, 规划难度也较大。北方季节因素对农业观光园的产品种类、规模、客流等有很大影响, 由于一年中寒冷月份居多, 导致农业观光的旺季时间较短, 如何开发更多的寒季项目来缩短淡季时间成为了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的重点和难点。现从多个方面, 分析总结北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要点。
1 明确农业观光园的性质定位
农业观光园一般分为资源型和客源型两种。资源型, 即规划区域具有丰富独特的观光旅游资源, 开发时应以维持原有自然现状为主, 尽量保持原貌, 适当规划游览设施等, 以便于游人游览观光。客源型又称市场型, 指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贫乏, 但区位条件好的大城市和口岸城市, 这些地区凭借其交通流量巨大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发展旅游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
在北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中, 首先要明确观光旅游区的性质定位, 确定其为资源型还是客源型, 或兼具两种类型的特点, 这样才能明确规划方向, 整合各种有利资源, 避免定位错位, 导致开发失败。
2 确立恰当的园区主题
北方农业观光园规划地一般为具有一定资源优undefined势的客源型观光旅游区。客源型农业观光园需要运用景观生态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客源市场需求与引导做出科学的预测, 从而选择恰当的主题, 在主题创作中着重于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及文化品质, 而非一味追求高投入及相应的高消费。如何最大程度的挖掘规划区域的资源潜质, 并确立明确恰当的园区主题, 是其规划的重点。主题的确定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2.1 以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主题的确定首先应体现其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 让游客们了解园区的观光性质, 因此主题的确定不能脱离这一基础。
2.2 充分体现园区观光特色
游客之所以会选择农业观光园出游, 主要目的是为了领略不同的风情、观赏特色的景观, 于乡野中体验田园生活, 感受农家文化, 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 对于观光园区的规划必须根据当地的地方特点, 注重特异性, 突出旅游项目特色、旅游产品风格, 做到别具一格, 这样才能吸引游客观光游玩。如广州的杨桃公园, 公园内杨桃林连片, 环境清新幽雅, 游人可在园内采摘佳果、休闲垂钓、结伴烧烤, 品味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园区的宣传语“君若得宽余, 请到桃园游”也很有诗意。
2.3 简明扼要, 利于宣传
主题的确定还应简明扼要, 不应冗长繁琐, 简明的主题不仅方便记忆, 更利于园区的广告宣传。好的产品要有好的传媒宣传运作, 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旅游产品也是一样。所以农业观光园旅游主题宣传应该能够打动旅游者的心, 激发旅游者的旅游欲望, 能够广泛迅速地加以传播, 容易取得好的广告效应。同时, 主题要具备凝练、生动和影响力的色彩, 其创意可以借鉴广告艺术, 用浓缩的语言、精辟的文字、绝妙的组合等形式构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农业观光园形象。
3针对北方季节特点开发寒季旅游项目
由于农作物生长的特性以及户外活动的季节局限性, 农业观光园的经营与游览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从而导致农业观光游览随季节的变化其内容也有所不同, 这样就使游客在不同的时段能够参与不同的游览活动。北方的农业观光市场通常开放季节短暂, 导致园区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发展缓慢。在规划中, 应重点考虑利用北方寒季观光特点, 开发寒季旅游项目, 从而扩大园区全年经营时间, 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北方农业 篇2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以南,_______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____和________。
2、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西部有_________的___________。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_________带和________带,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___气候。冬季_________,夏季________。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区。降水季节分配_________,主要集中于______________。
4、土壤:东北平原在________的环境下,发育了_________。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__________”。黄土高原被_________所覆盖。______、______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_________在_______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农业发展条件:优势: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劣势: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_____________________,且集中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足,___________严重。
2、主要的农作物:北方地区降水_________,耕地多为_________,主要种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粮食作物,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农业区。
3、解决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措施:(1)国家为缓解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地区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采取了_____________等跨流域调水措施。(2)从长远来看,发展___________,才是这里农业____________的必由之路。(3)___________,调节降水时间变化大的问题,是解决华北平原春旱的有效措施。
4、冲积记扇的形成过程:河流从________流出,由于_______骤降,________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_________作用减弱,使碎石和泥沙________形成一种____________地貌——冲积扇。
北方农业 篇3
关键词: 雾霾天气;气象学定义;形成原因;北方农业生产;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6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建设过度开发,农村部分村民过度焚烧秸秆,造成空气中产生大量的悬浮物和污染物,对城市及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生产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本文对雾霾天气的形成、对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1 雾霾天气的定义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大时,霾占据主力,相对湿度在80%~90%。
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1]。雾的气象学定义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2]。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雾吸附灰尘作为凝结核,但只是造成能见度的降低,空气透明度同时也会降低,对交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无毒无害。
霾或灰霾是指水平能见度小于10.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是由大量特别细小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霾使暗黑的物体略微带有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呈现红色和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因能见度急剧降低造成视野模糊[3-4]。霾吸附的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有害物质作为其核心物质,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伤害。雾霾天气的形成是主要是城市过度开发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气温低、风力小等自然条件造成该环境污染物不易在空气中扩散。
雾与霾的最主要区别:形成霾时,相对湿度较小,形成雾时,相对湿度>90%,即接近于饱和或者完全饱和。霾造成能见度急剧降低,能见度<1.0公里,大气浑浊造成视野模糊;形成霾时,相对湿度<60%,能见度<10.0公里,大气浑浊造成视野模糊。
所以,雾和霾的混合物一起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急剧降低,多数是在相对湿度60%~90%时的气象条件下形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雾、云存在差异,即其与晴空区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粒子尺度非常小,分布较为均匀(该粒子是肉眼难以识别的空中悬浮颗粒物)。
2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
一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地区接近地面的空气相对湿度非常大,地面灰尘密集,行人和车辆使灰尘飞扬起来;二是大气层非常稳定,缺乏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在一起,悬浮在空气中;三是晴朗少云,对于夜间辐射降温很有利,使接近地面部分本来湿度非常高的空气达到饱和、凝结成雾;四是汽车排放的尾气越来越多,是雾霾形成的一个因素;五是重工业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六是取暖设备排放的二氧化碳等。
在冷空气较弱、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以及水、汽条件较好的大范围大气环流的天气条件下,会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相对湿度高,水汽大,雾滴吸附并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细微颗粒相对易于作为凝结核促成雾霾的形成,迅速形成大范围污染。
3 雾霾天气对北方农业生产的影响
雾霾天气时,空气流动性差,遮盖阳光,会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霾中尘粒的浓度过大,使植株不堪重负,会影响到植株的呼吸作用。冬季时,雾霾天气会对农业设施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影响到大棚内的气温、地温和湿度。
4 雾霾天气的预防措施
北方出现雾霾天气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调节农业大棚的气象条件,减少雾霾天气对农业设施产生的强烈负面影响。
4.1 温度
一是在棚内温度<8℃时,适时提高棚内温度;二是增加大棚草苫及薄膜的厚度,使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三是铺设地膜,提高地温,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4.2 光照
一是铺设地面反光膜、墙面反光膜,把内墙和立柱表面涂成白色,悬挂白炽灯,使农作物有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二是保持棚膜清洁,适时去除棚膜水滴,使棚膜保持良好的透光性;三是可以在中午前后高温期,适时揭草苫让蔬菜见光1~2小时。
4.3 肥水管理
一是适量使用磷钾肥、生物肥、腐熟有机肥等,提高蔬菜抗寒性,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追加营养药物,使植物能够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和吸收营养;二是适时通风去除湿气;三是使用地膜进行覆盖,并在地面上撒一些干土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参考文献
[1] 成都气象学院.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 段再明.解析山西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42(5):539-541,548.
[4] 李东海,何彩霞. 谈雾霾天气的识别及预警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8):165-166.
[5] 吴庆梅,张胜军.一次雾霾天气过程的污染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1):12-16.
[6] 钱峻屏,黄菲,黄子眉等.汕尾市雾霾天气的能见度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J].热带地理,2006,26(4):308-313.
北方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体系研究 篇4
1 我国旱作农业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1.1 我国农业耕地的水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国的耕地大部分都属于干旱地区, 尤其是我国的北方地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的前辈们挑战了多项世界难题, 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南水北调、修建土工模袋防渗渠、修建水利节水大坝等等许多大的工程, 可是这些工程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 但是使用灌溉的水任然采用旧的灌溉方式, 仍然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当然了如果使用高效节水灌溉的方式, 不但会使我国的水资源得到最大限度节约, 也会促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 节水型农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随着人口的不断递增,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近年来国家在推广农业灌溉技术上倾注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这些措施的推广也不断提高了农民的节水意识, 并且有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速度仍远远不能适应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目前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还很低, 灌溉水利用效率也很低, 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不足1kg, 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 因此, 21世纪农业灌溉发展的严峻问题是高效节水, 这是形式的需要, 客观的需要, 势在必行。
1.3 农业节水设备产品的规范化、产业化
目前农业节水推广的力度不仅与农业节水的要求很不适应, 而且节水技术的服务也落后于节水事业的发展。由于节水意识不强, 又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强大的科技和人才的支撑, 节水灌溉设备产品质量存在不少问题, 据国家质量检测部门的抽样捡查, 节水灌溉设备有二成不合格, 微灌设备质量问题更多, 合格率只有1/3左右。目前《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已于今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 将会推动城镇节水工作的全面展开。因此, 农业节水应尽快制定《农业节水灌溉设备产品的行业标准》, 生产企业要掌握节水产品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 提高节水灌溉设备和产品的质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 加强节水灌溉设备产品的认证、捡测和监督, 使其走向规范化、系列化、市场化、现代化、产业化。
2 节水农业
2.1 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近年来节水观念的加强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 主要是三个部分, 一是农业生产和农学范畴的节水.如调整农业结构、作物结构、改进作物布局, 改善耕作制度、改进耕作技术、培育耐旱品牌等;二是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 包括管理政策、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与水费政策、配水的控制与调节、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三是灌溉范畴的节水, 包括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 如喷灌、滴灌等。
2.2 北方旱区主要作物节水灌溉方法
我国北方大田多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 下面仅以这两种作物例浅析以下节水方式。
2.2.1 玉米的节水灌溉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如果缺水, 就要及时进行灌溉, 在东北地带的杂种玉米, 可以采用沟灌、涌流灌、喷灌等节水方式, 西北地区可以采用喷灌、畦灌、当然采用喷灌时, 在考虑风力的影响, 否则限制了亩吸水量, 影响了最后的产量, 如果是地膜玉米, 可以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膜上灌技术。
2.2.2 小麦的节水灌溉
小麦在苗期最好采用沟灌和畦灌, 水量要适宜, 不留明水过夜为好, 冬前多雨, 封相对含水量达80%以上及晚茬麦, 底墒充足的麦田, 不灌冬水, 其它生长阶段可按当地情况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节水方式。
2.3 机械化旱作农业推广前景广阔
机械化旱作农业在山西省实施几年来, 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1997年, 山西在遭受百年不遇旱灾 (年降水量为平均年降水量的50%) 情况下, 全省34.87万公顷工程示范田粮食产量达16.1亿千克, 单产达4617.1公斤/公顷, 分别比示范前三年 (1987~1989) 平均产量和单产增加5.64亿公斤和1618.5公斤/公顷。实践和理论都表明, 机械化旱作农业模式是客观自然状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蓄水、保水和用水问题, 有效地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能, 改善作物生长环境,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其应用效益显著, 可操作性强, 集约性和技术含量高, 已成为北方旱地工农业转变增长方式切实而有效地重要途径, 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对旱区实行节水灌溉的几点建议:一是当今社会由于水源紧缺, 有的地方提出“水是商品”的口号, 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促进了实行节水灌溉的速度, 在我国现阶段只能从实际国情出发, 必要要搞适合中国国情的节水农业;二是在旱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 应注意培育和推广旱作品种, 在这方面国家同样应给予大力的政策与经济扶持, 因为它同发展节水灌溉有同样的优越性, 另外农机部门也在花大力气研制和推广旱作农机具, 为旱作农业和机械化提供技术保证;三是政府应花大力量组织当地群众积极绿化, 植树造林, 包括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 这样既改变了生态环境, 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以获得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范逢源, 王文元.农田灌溉[M].农业出版社.[1]范逢源, 王文元.农田灌溉[M].农业出版社.
[2]杜茂林, 卢茂春.滴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杜茂林, 卢茂春.滴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3]贾志宽.农业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3]贾志宽.农业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简明中国地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4]简明中国地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里特.掌握农业命脉的绿洲[Z].[5]李里特.掌握农业命脉的绿洲[Z].
[6]中国水利, 1997 (3) .[6]中国水利, 1997 (3) .
[7]灌溉排水, 1993 (4) .[7]灌溉排水, 1993 (4) .
[8]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 1994 (1) .[8]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 1994 (1) .
[9]微喷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9]微喷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方农业 篇5
“旱”是由于降水量少, 水分蒸发量大, 水分无法满足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一种气候现象, 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说文》中提到, “旱, 不雨也”, 《谷梁传·僖公十一年》认为“不得雨曰旱”, 《墨子·七患》则解释为“二谷不收谓之旱”。“墒”是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防旱保墒, 就是指北方旱作农业地区, 人们在降水较少的季节, 用以抵抗干旱灾害、保持土壤湿度、保证农业生产的一套耕作技术体系, 具体地说, 还包括通过耕作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相对地增加土壤水分。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972) , 我们可知我国北方气候的变迁和水旱灾害起伏的情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变化, 必然会影响这个地区的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 反过来, 动植物资源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迁, 又是气候变化的表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书中提到的农业生产技术是与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相结合的, 面对时常出现干旱的气候和总体趋向干旱的形势, 防旱保墒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2 公元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气候概况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1972) , 在公元6世纪前, 我国气候变迁可以划分为考古时期 (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和物候时期 (公元前1100至公元600年) , 变旱是这段时期的气候总体特征之一。
在考古时期, 我国北方的气候要比现在湿润温暖。考古发现, 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了水婴和竹鼠的骨骼, 而它们属于亚热带动物, 后来在陕西地区已经不存在了, 干旱缺水是一个重要原因。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600年属于物候时期。在此时期, 周朝人们可以将官方文件写在竹简上, 所以可以假设, 在周朝初期, 我国北方气候温暖湿润, 可使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这在后来也不可行了, 原因之一还是干旱缺水。特别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干旱发生率颇高, 共有大旱记录198次, 而且常常是连年干旱, 如“怀帝永嘉三年 (公元309年) , 江、汉、河、洛皆竭可涉”。大河的枯竭不是短时期内的干旱就能造成的, 而是气候持续干旱的结果。
总的来说, 我国北方地区在公元6世纪以前的气候特征是:总体温暖湿润, 但有由湿润变干旱的趋势;气候波动起伏, 变化无常, 时而出现连年干旱的现象。降水量低, 蒸发量高, 年降水变化差异大, 年内季节降水起伏大, 夏秋多雨, 春季多旱。
3《齐民要术》中的防旱保墒技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经验, 标志着我国北方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作为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完善。《齐民要术》中体现的一套完善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可以很好地做到“天旱地不旱”, 保证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关于防旱保墒技术, 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过探讨和研究。如孙继本 (1980) 结合黑龙江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 提出了与防旱保墒技术相关的几种耕作措施;刘恩才、肖祖荫 (1989) 年探讨了当代旱区发展农业的防旱保墒技术;严火其 (1999) 总结了在干旱条件下, 我国北方的防旱保墒技术, 提出了对当代灌溉农业的反思。学界对我国传统农业的防旱保墒经验, 特别对《齐民要术》中的防旱保墒技术较为珍视。《齐民要术》中的防旱保墒技术梳理和略约阐释如下:
3.1 选育和种植耐旱作物
粟是比较耐旱的作物, 有易播种、易生长、易收获的优点, 粟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不用灌溉, 适合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因此,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粟都是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这从《种谷第三》在《齐民要术》一书的位置就能看出—粟乃当时各种粮食作物之首。即使汉代以后, 防旱保墒技术逐渐发展,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 粟在北方仍有一定位置。在《旱稻第十二》中, 专门讲到了种植耐旱的旱稻技术。旱稻, 性耐旱, 适于旱地种植的栽培稻, 亦称陆稻, 泛指能适应生长于无垠旱地、坡地及干旱生态环境下的栽培稻类, 是水稻的变异型。旱稻种植具有节约农业用水、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点。因此, 选择旱稻也能起到防旱的作用。
3.2 因时制宜
这里所说的“时”, 一方面主要是指季节, 即防旱保墒要遵循季节变化的规律。在《耕田第一》中, 有“秋耕欲深, 春夏欲浅。犁欲廉, 劳欲再”的防旱保墒观念。秋天土壤中的水分较多, 可以深耕, 而春夏水分蒸发较多, 因此不宜深耕。这样做可以达到“旱也保泽也”的效果。又如《种麻第八》中引用古谚语“‘五月及泽, 父子不相借。’言及泽急, 说非辞也。夏至后者, 非唯浅短, 皮亦轻薄。此亦趋时不可失也。父子之间, 尚不相假借, 而况他人者也?”以此来佐证因时制宜对于防旱保墒的重要性。由于气候变化存在偶然性, 即使是多雨的夏秋季节, 农业生产也可能会遇到干旱的问题, 因此, 需要进行人工灌溉。但是灌溉也大有学问, 也需要把握时宜, 如《大小麦第十》中讲到“秋旱, 则以桑落时浇之”。桑叶落时, 代表着北方已进入深秋时节, 这时土壤水分蒸发小, 此时灌溉有利于土壤保墒。此外, 《黍穄第四》中提到耕种还要“燥湿候黄塲”, 以调整农业生产时间的方法来确保防旱保墒。同时, “时”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一天之时, 《种葵第十七》中提到“浇用晨夕, 日中便止”, 这是强调避免在水分蒸发强的时候进行浇水。
3.3 深耕借墒
最早关于深耕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任地》, “五耕五耨, 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 阴土必得。”此后, 我国农业形成了深耕的传统。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 深耕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底墒。深耕可以疏松土壤下层, 使土壤的含水部位下移, 增加土壤的含水量, 即增加土壤的底墒。在干旱的环境中, 如果耕得浅, 则土壤过于干燥, 作物的种子就不能正常发芽和生长。因此, 只有深耕, 下接地阴, 才能为种子的发芽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条件。农谚所说的“深耕一寸土, 多耐十天旱”就是这个道理。当春天播种遇到旱灾时, 就需要借墒。《种胡荽第二十四》中讲到“春雨难期, 必须藉泽, 蹉跎失机, 则不得矣”, 就印证了深耕借墒的技术方法。在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中, 秋耕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秋耕可以加强土壤的熟化, 改善土壤结构, 消灭田间虫害。而对于北方旱作农业而言, 秋耕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可最大限度地积蓄土壤水分, 翌年早春及时耙耱保墒, 调节春季用水矛盾。这是因为北方的降雨季节集中于夏秋, 春旱不利于播种。因此, 秋耕欲深有利早春作物及早播种。《齐民要术》就有“春种者用秋耕地”的春种方法。
3.4 浸泡种子
浸泡种子, 目的在于使种子在播种前就已经发芽, 这样可以减少作物的生长期, 以保证种子不因干旱而“胎死腹中”, 也可以弥补因干旱影响种子发芽生长所导致的时间上的损失。《汜胜之书》提到, “雪汁者, 五谷之精也, 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 器盛, 埋于地中。取雪汁, 渍原蚕矢。五六日, 待释, 手挪之;和谷种之, 能御旱。”《齐民要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种子处理的方法。《种麻第八》有“泽多者, 先渍麻子令芽生, 取雨水浸之, 生芽疾”。这样做是为了在雨水多的时候, 充分利用雨水使种子快速发芽, 以从容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旱情。《大小麦第十》讲到, “当种麦, 若天旱无雨泽, 则薄渍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 向晨速投之, 令与白露俱下。酢浆令麦耐旱, 蚕矢令麦忍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麦的地位虽不及粟, 但也成为了北方居民的主要的主食之一, 因此, 《齐民要术》十分重视麦的耐旱和耐寒。
3.5 多锄保墒
当地表干旱时, 通过锄头耧地, 可以将下面的土翻到上面, 中和土壤燥湿。《杂说》引用谚语“锄头三寸泽”来说明多锄对于防旱保墒的作用。此篇还提到了“看干湿, 随时盖磨著切”, 盖磨也称作劳, 意思是说依据土壤的干湿情况, 随时耕作, 以利于保墒。因为锄作并非只为除草, 也有防旱保墒的功能。锄作之所以能防旱保墒, 原因在于, 在锄地的过程中, 切断了土壤中的毛细管, 在土壤表面形成了一层松软的细土层, 减少了土壤的水分散失;锄地常伴随着培土壅根, 这在防旱保墒中有重要的作用。所以, 在《种谷第三》中讲到“苗出垄则深锄。锄不厌数, 周而复始, 勿以无草而暂停”。同时, 《齐民要术》不仅强调了多锄保墒的重要性, 还告诫齐民不锄耕的危害性, 即《种瓜第十四》说到的“先卧锄耧却燥土, 不耧者, 坑虽深大, 常杂燥土, 故瓜不生”, 告诉人们不注重多锄保墒, 可能就会出现“瓜不生”的结果。
3.6 镇压储水
由于过于疏松的土壤会使水分蒸发快, 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我国农业在耕-耙-耱之后, 常常对过松的土壤进行镇压。通过镇压, 使表层土壤相对紧实一些, 达到保水保湿的效果。在农业生产的灌溉环节也往往会采取镇压的方法, 以利于储存水分, 保持墒情。《种芋第十六》中写到“内区中萁上, 令厚尺二寸, 以水浇之, 足践令保泽”;《栽树第三十二》讲到“每浇水尽, 即以燥土覆之, 覆则保泽, 不然则干涸”。以上都是在说灌溉之后, 用土覆盖镇压来储存水的保墒方法。
4 结语
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有近万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我国人民主要是依靠传统的防旱保墒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在干旱的环境下进行农业生产, 除了积极发展灌溉技术外, 作为避免旱灾造成损失的更基本的措施———传统的防旱保墒技术应该得到重视。《齐民要术》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书, 里面蕴含着一套较为完善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
通过前面的探讨, 我们可知, 我国传统的防旱保墒技术体系涉及极其丰富的内容, 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长期以来北方地区的农民主要是依靠上面这些技术来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现在, 我国农业生产依然面临着干旱的严重威胁, 不仅北方有旱灾, 南方也时而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总结前人的经验, 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农业的先进生产技术, 对于今天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 1972 (1) :16-18.
[2]楼嘉军.气候演变与民族迁徙——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新探[J].历史教学问题, 1992 (4) :13.
[3]孙继本.耕作措施与防旱保墒[J].东北农学院学报, 1980 (2) :101-102.
[4]刘恩才, 肖祖荫.北方旱区防旱保墒问题的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89 (2) :158-162.
[5]严火其.北方干旱与防旱保墒技术─对灌溉农业的反思[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9 (4) :11-14.
[6]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北方农业 篇6
旱作农业是指在降雨量偏少又没有灌溉, 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而从事的农作种植业, 或者说是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雨养农业, 它包括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和耐旱作物品种选育以及旱作栽培技术等。旱作农业生产的关键是蓄住天然降水, 减少水损失, 提高水利用率。
据有关资料统计, 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包括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741个县 (市) , 耕地面积约3 800万hm2,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8%。2010年, 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粮食、棉花和肉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34%、51.1%和31.5%, 由此可见旱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广大科技工作者把传统旱作农业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对农业生产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旱作农业技术。农业科研部门选育出的耐旱作物新品种已在旱区大面积推广, 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引进的一批耐旱作物品种资源, 已直接在生产中推广, 增产效果明显。近年来, 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的机械化坐水播种覆膜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耕作技术都在东北特别在吉林省取得了重大成效。如白城市推广的机械化坐水播种覆膜技术, 平均产量12 750 kg/hm2, 增产2 500 kg/hm2, 增收3 700元/hm2, 去掉增加地膜和机械作业成本, 比雨后种地增加纯收入2 750元/hm2。试验区旱作农业综合开发研究表明,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只要深入研究, 综合开发旱作农业地区资源潜力, 就能够持续提高旱作地区综合生产能力。
2 机械耕作技术简介
(1) 机械耕作能建造良好的“土壤水库”和“土壤肥库”。“水是命, 肥是劲, 水肥是根本”。旱地农作物在生育期内所需要的水分主要靠降雨, 因而旱作农业生产关键是要蓄住天然降水, 减少水损失, 提高水利用率。旱作农区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伏秋时期的7—9月, 且多以暴雨形式下降, 春季雨量偏少, 而且多风, 土壤水分散失快, 经常发生春旱。如何通过土壤耕作, 最大限度地将伏秋降雨蓄积在土壤中, 做到春旱秋抗、秋雨春用, 是抗旱保产的关键。机械耕作, 特别是机械伏天、秋天深翻, 能打破犁底层, 加厚耕作层, 增多团粒结构土壤, 增强土壤透水、通气、渗水和蓄水功能, 为伏秋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在土壤中创造良好条件。机械耙压高效、及时, 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住墒情, 而机械深施化肥又能将肥效提高30%以上。这些技术措施的落实, 既解决了自然降水与作物生长需水不同步的问题, 又熟化了土壤, 增强了土壤肥力, 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水库和肥库, 有效地缓解了干旱, 为作物根系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2) 机械耕作能确保旱作农业精耕细作和不误农时。适时播种、除草、施肥、收获、耕作和管理, 可以保持土壤水分, 减少水分损失, 保证种子发芽率, 提高作物产量。旱作农业地区土壤水分有限, 水分状况因气候、土壤等因素而异, 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水, 需要精确地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调节种植密度和深度, 保证种子播在湿润土壤之中。而要增产、要保证农时和精密播种、施肥等, 必须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
(3) 机械耕作能确保生物技术的实施。机械是实施生物技术的载体, 没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深耕深松、秸秆粉碎还田、垄沟种植、深施化肥、覆膜播种以及植物保护等, 先进技术就无法在适时作业期内规范化、大面积实施。推土机能加快平田整地的进度, 穴播机、沟播机的问世, 能使相关的旱作农业增产技术等得到大面积和规范化推广, 产生规模效益。
3 推广普及措施与建议
3.1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的农机具
(1)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的农机具是确保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 推广的机具必须既先进又成熟, 必须适应当地农业生产要求和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
(2) 推广普及农机具必须经过试验、示范, 确保机具的全部技术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原设计或产品说明书所规定的要求。
(3) 农机具的油耗、功率、机械强度、作业质量、生产效率和增产作用等都要达到规定指标, 机具结构、技术性能和使用要求要适合当地、当时条件。
(4) 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要真正发挥作用, 就要有较高的作业效率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并且售价适宜。
(5) 抓好示范。抓好农机科技示范点建设, 搞好示范的对比, 展示农机科技的科学性、优越性和经济性, 使农民现场耳闻目睹, 较快地接受新技术, 广泛应用新机具。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成熟、成功和效益显著的农机示范点, 以便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3.2 要适应农业发展
农机推广普及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旱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推广普及的农机技术, 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内容。
(1) 在种植业方面要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重点, 重点推广普及深耕、深松、秸秆粉碎还田、覆膜种植和移动式节水灌溉等机械。
(2) 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 大力推广普及粮油、农副产品加工设备。
(3) 在设施农业方面, 要适应果园, 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作业的需要, 重点推广微耕机、植保机、小型嫁接机、摘果机、苹果移栽机及蔬菜脱水机等机械。
(4) 在畜牧业方面, 要重点推广普及牧草粉碎及颗粒饲料加工机械、秸秆加工机械、中小型秸秆氨化设备、新型标准化畜禽养殖设备、小型挤奶机以及牛奶分离器等。
3.3 抓好示范
抓好农机科技示范点建设, 搞好示范的对比, 展示农机科技的科学性、优越性和经济性, 使农民现场耳闻目睹, 较快地接受新技术, 广泛地应用新机具。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成熟、成功和效益显著的农机示范点, 以便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
3.4 抓住项目和课题
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 加快农机推广普及。各地农机推广站, 农机学会要根据各地农机推广普及工作的重点, 积极论证、申报立项和实施农机推广普及项目。如以机械化深耕、全方位深松技术为主的土壤熟化蓄水项目, 以机械化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为主的节本增效项目以及以机械化注水播种、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为主的节水项目。同时以机械化生态农业建设工程, 机械化设施农业建设工程和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工程等, 都要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有选择、有重点地论证立项, 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 并付诸实施。
3.5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 编制和发放农机科普资料。农机科技部门、农机学会要组织科技人员编写科普教材、科普讲议及科普故事等科普资料和图书, 发放科普书籍、科普杂志及科普小册子等, 普及科普知识。
(2) 采取多种科普形式宣传。采取农机科普讲座、科普赶集、展览及科普电影、录象、幻灯、广播以及电视等形式, 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 把农机科普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在线网 (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 .
北方农业 篇7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 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严峻, 并且对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北方旱地农业区的精耕细作方法对于土地的保护利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并且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 在古代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农业区在原始时期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原始农业中使用木石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工具的不断发展, 原始农业逐渐过渡到了传统农业阶段。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已经有了精耕细作的特征, 在夏朝建立以后,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开始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并形成了初步的精耕细作发展方向。其中夏、商、西周、春秋这几个时期是北方旱地农业区形成精耕细作的重要萌芽期, 而且也是北方旱地农业区形成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青铜时代传统农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一些先进的工具被用于农业生产, 随着铁器的使用, 我国的北方旱地农业区的精耕细作技术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一些新的工具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去, 农业水利设施也不断的完善, 为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精耕细作农业方式对土地的保护和利用
精耕细作对传统的北方农业中土地保护利用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保护措施, 能够很好地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 并能够有效地集约土地利用, 对农业生物生产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以下是对精耕细作在农业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上的作用探究。
2.1 促进集约的土地利用
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想增加产量, 无疑是从2个方面进行,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对农业生产总面积进行扩大。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土地面积不断的被压缩, 尤其是在土地沙漠化不断严重和农村城镇化现象的影响下, 土地资源锐减。要想提升产量, 主要还是从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入手, 而精耕细作恰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通过勤谨治田的方式进行单位土地产量的提升, 集约土地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土地的生产力, 就像农民常说的:“三担也是田, 两担也是田, 五担也是田, 多种不如少种好, 又省气力又省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在当今社会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在当今农业的发展中, 以套种方式为中心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 给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带来了更高的土地利用和生产率, 所以说, 精耕细作是加强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的关键技术, 在当今北方旱地农业区的农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
2.2 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力
北方旱地农业区来说, 农业技术非常重要, 精耕细作在对农业生物生产环境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是提升土地质量, 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措施, 在北方旱地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
3 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
在北方旱地农业区的土地保护和利用上, 精耕细作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农业生物生产环境方面。通过精耕细作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品质, 土壤的肥力能够在精耕细作的过程中大大的增强, 在人们综合运用耕作、施肥和灌溉等措施, 不但给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而且把大量条件差、产量低的土地改造成良田。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北方旱地耕作技术成为当今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借鉴。所以通过精耕细作方式, 能够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跟保护, 对于当下旱地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耕细作技术建立在对各种农业生物的形态、习性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要求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农业生物内部 (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不同生长部位和生育时期) 、生物群体中同一生物不同个体和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有着深入的认识, 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趋利避害, 使之向人类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精耕细作的相关技术, 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土地资源保护利用。
4 结论
北方农业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差异,安徽马鞍山,黑龙江绥化
为了做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所学专业, 进一步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笔者利用暑假时间针对安徽省马鞍山市和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作了调查, 以咨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的形式为主。
1 南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 安徽省马鞍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1.1 马鞍山市农业概况。
马鞍山市现辖3县3区, 2012年末全市人口为228.3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4.34万人。全市土地面积4 042 km2, 其中耕地面积12.5万hm2, 可养水面3.4万hm2, 林业用地5.9万hm2。马鞍山市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 稻米约占粮食总产量的78%, 小麦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6.5%, 大豆、玉米、薯类等很少, 仅占粮食总产量的5.5%。马鞍山市的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一年两熟制为马鞍山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 多为秋播小麦、大麦、油菜等, 次年夏收后种水稻、黄豆、绿豆、玉米、山芋、棉花等;一年三熟制是随着双季稻的推广而普及的耕作制度, 主要秋播作物有早熟小麦、大麦、油菜等, 次年午收后种早稻, 7月中下旬早稻收获后再种一季双晚稻。
1.1.2 马鞍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 马鞍山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58%, 其中, 机耕水平达87.85%, 机播水平达22.65%, 机收水平达62.14%。马鞍山市农户或农业经营主体拥有农机具总量为11 507台 (套) ;已登记注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计61个, 拥有各种农机具4 062台 (套) , 占全市农机具总量的35.3%, 其中, 大中型拖拉机818台, 配套农机具1 676台 (套) , 联合收割机630台, 水稻插秧机365台, 服务农户数56 540户, 占全市农户数14%。
1.2 黑龙江省绥化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1.2.1 绥化市农业概况。
绥化市下辖1区3市6县。全市总人口541.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91.2万人。现有土地面积35 211 km2, 其中耕地面积14.9万hm2, 可牧草原60万hm2, 林地71万hm2, 可养水面10万hm2, 尚有待开发的土地26.3万hm2。绥化市粮食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 经济作物有油料、烤烟、亚麻、甜菜、瓜菜、中药材等。绥化市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制。土壤大部分是黑土, 占耕地面积的50%以上。
1.2.2 绥化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绥化市农机化发展迅速, 新建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68个, 占全省新建总数的50%以上;大型农机作业能力大幅增强, 目前58.84 k W以上动力机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56.13%, 其中132.39 k W以上大型拖拉机1 026台, 大型农配套机具2 805台, 玉米联合收获机2 240台, 合作社大型机具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已经达到73万hm2;农机综合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 已由2010年的82%提高到2012年的92%, 其中机耕、机收、机播程度分别达到100%、70%、98%。
2 南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比
2.1 农业概况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绥化市农业人口多, 土地资源丰富, 林地和草原面积广大, 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马鞍山市土地资源不足, 草原和林地比重很小, 但人均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多。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比
从图1可以看出, 绥化市农业机械化程度相比马鞍山市高出很多, 尤其是在机械播种的程度上, 两者相差75.35个百分点。
3 南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耕地面积较大, 但我国人口基数大, 增长速度快, 且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土地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小。1978年土地改革后,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使得土地规模变小, 现代化农业耕作方式很难得到推广。尽管近年来我国一再强调普及教育, 但是农村劳动力相对城市来说, 整体文化素质仍较低。在接受一些新科技、新农机产品时, 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对农业机械的推广与普及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除了这些共性问题外, 南北方还各自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马鞍山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1 劳动力过剩因素。
安徽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 马鞍山市也不例外。马鞍山市农业人口除去外出务工经商和从事多种经营的, 农村仍存在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 必然会阻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
3.1.2 地理环境因素。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是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对我国南方农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绥化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农村劳动力收入相对过低。
绥化市的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农民进城打工困难重重, 再加上现阶段农产品基本上呈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分散性、季节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其所需要的农机品种多、数量大, 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2]。而收入较低, 导致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
3.2.2 农机产品的相关因素。
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全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高出很多。但是, 就农机产品方面来说, 产品种类设置和农机推广及售后服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由于中央对于农村政策和投入的倾斜, 对购买农机的农户或生产厂家进行补贴, 这可能导致厂家为了牟利, 不管这些农机能发挥多大的效率, 只对某些个别型号的产品进行大量生产;而在农村, 也缺少专家对农民购机做出正确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机械化的一种虚增长[3]。由于农村人口分布较散, 信息相对闭塞, 再加上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所以一般的传统销售和售后服务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4]。
4 对策
4.1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由于农业用地的减少以及农村劳动和生产率的提高, 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吸纳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进而提高农民家庭收入, 吸引农民购买农业机械, 提高农业生产率, 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4.2 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制度
一方面, 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而没有后顾之忧, 土地才可能通过转让得到集中,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保障制度这种宏观调控来平衡各产业的发展, 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例如, 西方一些国家农民种地实行保险, 即使受灾, 农民的收入也会有保障, 农民继续种地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到打击[5]。
4.3 优化农机产品的种类、结构并使农机服务专业化
我国早已加入WTO, 要让农业适应国际发展环境, 首先要让农机适应农村市场的发展, 即农机的种类、结构等各个方面更适应于农业发展的需要[6]。为此, 要进一步推进农机生产的市场化, 由市场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引导农机行业的发展。由于农村特殊环境及特殊群体的影响, 传统的推销及售后服务方式明显不适用农机产品的销售服务。所以, 必须寻找一种适合于农村特点的服务方式, 这有待于广大一线农机化产品销售人员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谭敦勇.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 (2012-12-11) [2013-09-28].http://www.hnnjj.gov.cn/show.jsp?src_id=4183.
[2]望奎县农业局.望奎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EB/OL]. (2013-07-22) [2013-09-28].http://www.hljagri.gov.cn/nydt/nydtsn/201307/t20130722_525579.htm.
[3]彭代慧, 祝诗平.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7 (7) :66-68.
[4]黄和祥, 刘守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 2005 (3) :39-40, 43.
[5]杨敏丽, 涂志强, 沈广树.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J].中国农机化, 2005 (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