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

2024-09-11

小学生感恩教育(精选12篇)

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1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羔羊尚知跪乳, 乌鸦懂得反哺。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 “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做人起码的修养, 是一种处世的哲学, 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是人之常情。

一、当前学生现状以及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 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 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品德。学会感恩, 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 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目前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的宠爱, 生活的安逸, 助长了他们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再加上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 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隔代家庭, 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留守中, 更加使他们认为优越的生活是与生俱来的, 是应该的, 因此不懂得珍惜, 不懂得感恩。《北京晚报》报道, 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 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 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 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示, 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福州晚报》8月10日报道某小学生自己忘带课本后, 立刻在电话里命令家长尽快把课本送到学校来, 态度之蛮横、口气之粗暴, 令在场教师感到吃惊。

所以实施感恩教育, 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感恩, 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手足、同事、互爱互助之恩, 感恩师长启蒙教导之恩尤为重要, 感恩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中进行感恩教育。

让孩子学会感恩,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小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 给他们声情并茂地讲关于感恩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 我与学生一起体会、一起感受。慢慢地, 学生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并不容易, 逐渐地在行为上发生变化, 如: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 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学间相处更加友好了……不过, 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 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和长期的渗透培养。如背诵理解感恩的诗歌“感激生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 学会感激他人。

三、寓教于游戏, 使学生深化认识

作为小学生, 最能让他们记忆深刻的就是通过游戏带来的教育, 寓教于游戏中。在一次班会课上, 本人做了一个既让学生深受教育又深感震撼的游戏:“谁是你最重要的人”。我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10个人的名字, 可以是亲人、朋友和亲戚。学生很快就写下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然后我叫学生删掉其中一个, 学生迟疑了一会, 照做了。接着又删掉一个, 学生还是照做了。再删一个, 有几个女生开始哭了。教室里静得出奇, 游戏还在进行, 直到纸上只剩下一个人时, 很多学生已经哭出来了, 连最有男子汉气概的班长也是泪流满面。我趁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最亲近、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有一天, 他们将一个个离开我们, 永远都不再回来, 我们该怎么办?最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一次, 学生的习作让我大为震惊, 几乎所有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认识到了要听父母的话, 要孝顺父母。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真诚的泪水, 以及心灵深处一种美好感情的苏醒。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地开展感恩教育, 给学生的情感一个“出口”。

四、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中队会是德育教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我充分利用班会课、队会课, 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 激发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 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 感恩恩父母, 感恩同学和老师, 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五、培养劳动意识, 体会劳动的快乐与意义

学校可以每周开展一节小学生手工劳动课及卫生劳动课,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锻炼平台 (例如手抄报活动、小小清洁员活动等) 。老师与小学生们一起参与劳动, 在这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辛苦、体验成果、收获快乐, 引导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体会父母养育我们的不易及给予的一切, 感恩亲人、老师、同学的关心, 学会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同学。与此同时, 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家校互动”劳动与感恩主题活动课, 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学会劳动、学会感恩、学会关心。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2]谢丽芳, 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 2008 (33) .

[3]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 教育评论[J].2007 (2) .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

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2

石喇叭完小

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即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会使人的身心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感恩心态呢?

一、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之爱,更应该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生成健康的品性,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当今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

感恩是人性善之反映。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关心整个人类。具体从三方面入手:

1、父母以身作则。父亲与母亲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关爱他人的需求。如常说“行”“谢谢”“对不起”。

2、培养家庭责任感。根据孩子的年龄,指导孩子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3、生活处处实践“分享”。分享不是口号,而应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随地乱抛纸屑,因为整洁的环境属于大家;夜深人静不要把电视声音开得太响,因为安静的夜晚属于大家„„

二、感谢老师、同学教育、帮助之恩

现在的学生从某种方面来说,越来越不懂事,以前的学生秋游时总能把所带的食物与大家分享,总能给老师让座位,而今的学生一上车就抢靠窗户的座位,根本不顾其他同学及老师,更有的同学当老师为他买水或食物后,他连声谢谢都不说,认为是应该的。在一次问卷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也能感知友善,也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关爱与挂念,但往往总自私地认为,家人朋友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教育的悲哀。如何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形成健康品格呢?

1、着力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要好高鹜远,要从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老师有礼貌,尊重老师,乐于助人,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等不起眼的实在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

2、以“感恩作业”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把德育具体量化为生活中一件件感动人心的细节小事,布置感恩作业,如“今天你最感激谁”、“今天你是否惹人生气”等,通过这种感恩反省作业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三、感谢社会关爱之恩

学会感恩,不只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更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内化过程。

1、坚持正面引导,确认社会两重性。在小学生中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在于使我们的学生健康地、系统地、较快地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即让学生通过习得社会文化,积累社会经验,接受社会规范,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变革并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成员。小学生处于认知社会的启蒙阶段,在各方面都不成熟,对当前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在介绍“社会”的时候,既要让学生看到社会是一个相融的、平等的、开放的“大家庭”,必须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引导,让他们看到正义和真善美;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多元的“万花筒”,防止教育过分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要让学生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2、确立现代意识,增强社会相融性。我们希望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的人,而现代人就必须不断确立现代意识,不断提高与社会的相融能力。在现代社会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巨大链条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有意无意都在为他人付出。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嘉言善行时,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也许,这只是一种非常单纯的回报心理,然而于整个社会,则是非常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校扩大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实现学校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来到社会上,走近大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平时,尽可能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凝聚起他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诸如“寻找身边知恩图报的人”、“讲述古今中外感恩故事”、“为地震地区捐款活动”等等,学生通过一次次社会实践,接触现实,拓宽视野,实现德育一体化。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感谢父母亲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无论贫穷与富贵,生活真好;学会感恩,感谢你身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帮助过你关心过你指点过你,还是怨恨过你伤害过你的人,毕竟都为你丰厚的人生画册描绘过精彩的一笔。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永远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话题。

小学“感恩”教育之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09-01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人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

班会《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

通过本次班会让孩子们理解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让孩子们理解感恩是敬重的。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让孩子们理解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例如,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我设计了《关心残疾人》这一活动,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为此,我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但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1)课前应该请家长来参加,希望家长看后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学生的变化。

(2)在环节的设计上,还不够紧凑,连贯性不强,内容的过渡没有做好。

(3)个别学生准备不足,节目表演的质量有些低,表演時表情不够严肃,没有达到用节目教育学生的目的。

(4)自己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整个班会活动中,没有很好的协助主持人,在某些环节出现冷场时,没有及时引导,这是比较大的失误。

(5)系列化主题班会没有跟上,只是这一次班会而已,班会结束后,学生还有班会带来的教育效应,但时间一长,这种效应就变得微乎其微,似乎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这是最令人心痛的事。

谈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4

当下, 我们应加强感恩教育提高学生感恩认识。什么是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 即“知恩图报”。“知恩”就是要让受恩者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 然后才能让受恩者去“图报”。如果受恩者不能感知到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 如何能让他们去“图报”呢?认识是行动的前提与基础, 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认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知识增长、健康保障等方面所受的恩情。用空洞说教、讲道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的感悟领会不深, 往往也就出现学生感恩行动不力。俗话说:“不当家, 不知柴米贵;不养儿, 不知报母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情, 感恩教育应更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 发挥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自己去感悟, 领会自己受到别人的恩惠。如通过班会、日记或访谈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自己每天吃的一碗饭需要多少人真诚地付出。学生会想到种地的农民, 制种的科技人员, 生产农具的工人, 生产农药、化肥的工人, 碾大米的工人, 出售大米的人, 运输粮食的工人, 制造运输工具的工人, 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工人, 探查生产制造运输工具原料的科技人员, 培养这些科技人员的人, 煮饭的人员, 煮饭用水的供给者, 生产供水设备的人……这样, 学生就会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饭需要千万人的辛勤付出, 可以称得上是“万人饭”。由一碗饭拓展开来, 让学生再想想, 大家吃的其他食品、用的各种生活学习物品, 穿的、住的、行的以及生活的这片美丽土地和呼吸的空气等等都需要千千万万人的真诚付出, 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 大家的正常生活就没有保障。这个社会果真是“人人为我”。学生们要牢牢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 勇于承担责任, 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作为育人的教师必须是感恩者的化身, 是学生感恩学习的榜样。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一个教师最有效的教育是身教, 这就要求作为育人的人民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感恩的典范。教师应心怀感恩之情, 积极地投入工作, 把自己的满腔热血乐于奉献给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 为祖国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热情满满的教师方可教出情感丰富的、有感恩情感的学生。以感恩之情从教的教师会感受更多的教育幸福与快乐。整天怨气满天的教师是不可能好好工作的, 也教育不了有感恩思想的学生, 这样的教师也是难以感受到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领航者, 是人生之导师。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必须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法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要求。老师要去掉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功利化教育的思想, 应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如今学生的知识获取是比较容易的, 通过互联网等渠道都可以获取相关知识, 即便有的知识一时学不到, 过后完全可以补回, 而思想道德建设一旦错过了再想弥补是基本不太可能了, 即便能弥补往往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并且效果也往往不太理想。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人的习惯一旦建立要想改变是不容易的。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 感恩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感恩教育是基本的人性教育, 是人的良知教育, 是温暖的情感培养,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传输, 积极融入感恩思想教育与感恩情感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 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 因此, 父母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要想孩子有感恩的思想与行动, 父母在平日的言行中就必须体现感恩的情怀。父母对孩子的无私奉献, 不求回报的付出, 是值得肯定的。不过, 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 其他的一切皆不用管;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只是一味地为孩子付出, 让孩子仅懂得接受, 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没有感恩之情, 更别说感恩行动了。上海一位“24岁留学生”因留学费用问题在上海机场杀母就是例证。24岁留学生习惯了不断向父母伸手要钱, 从不考虑父母的实际能力, 父母不能满足就迁怒于他们。也许这是个特例, 可时下“坑爹”的现象不断涌现, 这足以说明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不是孩子怎么了, 而是家长们怎么了。父母们往往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 淡化了孩子的德育修练, 只要孩子努力学习, 其他事情孩子不用干, 家长大包大揽, 无微不致地照顾, 不让孩子吃苦。过度的保护,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 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将是一个情感缺失、人格不良的人, 也是难以成大器的人, 更可能成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 无论你的学识有多么渊博, 也往往是不受人欢迎的。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同时, 不要忘记教育孩子要学会孝敬父母这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的要求。在孩子年幼时, 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学会帮助父母、老师、朋友等人做些事, 勇于承担一些责任。孩子小的时候是乐于做事的, 只要家长注意适当引导, 孩子这种乐于做事、有责任感的意识就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孩子乐于做事, 有责任感就是建立了感恩的意识。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 更要注重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 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和谐健康成长, 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到了学校老师要修正是相当的困难, 有时教师的教育也是回天无力的。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必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家长必须改变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 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改变孩子的思想道德认识偏差, 才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生往往因为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坐后, 得不到一句“谢谢”而感到郁闷与失落。感恩本来就是相互的付出与回报。感恩教育中必须教育学生认识到能给予他人帮助是一种幸福, 不要要求一定要有回报。如果付出一定要回报, 那就是有所势利, 就显得心胸不够宽阔, 修养境界不够高, 那种施恩的快乐幸福也难以体验。要教育学生,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布施善心, 本身就是幸福快乐的。要培养学生有勇于吃亏的奉献精神, 真诚的付出不在于图一丁点的回报。让学生相信善有善报的信念, 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地行善, 促进美好社会的发展。

对我们好的, 理应感恩回报。伤害我们的, 还是应感恩回报。以牙还牙不是有感恩之心的人应有的心态。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以德报怨, 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太阳供应光明与热能, 空气供应呼吸, 花草树木供应赏悦, 山川河流与大地供应生活来源, 生活的一切大都是自然无私的给予。我们就该好好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节约资源, 爱护花草树木, 不随意猎杀、食用野生动物,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 让大自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保持一个洁净的生活空间。时下, 我们过多向大自然索取, 追求物质上奢侈排场的生活, 淡忘了对大自然恩赐的回报, 结果生活是开着小车, 穿着华丽, 在有毒雾霾中渴着不洁净的水……我们应教育学生认识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应珍惜大自然的恩赐, 回报大自然,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5

人与人的有效沟通不外乎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例外。然而,当前在经济社会的冲击下,许多人不仅观念改变了,连情感意识也日趋淡薄了。当今的在校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为人处世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从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可见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是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我认为,学生来到学校是先来学做人的,其次是学习知识。毕竟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一、奏响生动的乐章

我认为,感恩教育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让他们懂得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也得学会了感激他人。可是,当今的一些青少年不懂得感恩,不仅表现在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老师的教诲之恩,亲朋好友、社会贤达的相助之恩等等。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确,孩子们有些不良行为并非是在进入学校之后才养成的。显然,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需从小抓起,这样才能奏响了和谐社会的生动乐章!

二、构建爱的氛围

我曾经在公交车站看到这一幕:好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此时,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子,母亲边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边在留意公交车的到来。不一会儿,公交车进站了,一些人便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中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说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

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来说,移情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借助于电视、图书等媒介的力量,引导孩子观看以关爱、善良、正义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培养孩子的感恩之情。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感恩之情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比如引导孩子关心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在车上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等等,培养孩子心怀感恩万物的品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成为感恩的榜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如:当我们叫学生把作业练习本搬到班级时,不是认为理所当然,而是向那位学生表示了最真挚的感谢,在班上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助人为乐精神,学生脸上写满了幸福,同时也看到很多羡慕的眼光。教师,作为感恩教育的引导者之一,应该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以心换心,畅谈理想,体味人生,憧憬未来,达到心灵相通。学生由教师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中,体验到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能力,进而得以完善自我,并从心里敬重和爱戴教师。感恩教育便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三、谱写动人的篇章

中国古语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我们更该知晓并付诸于行动。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条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谁都有窘迫的时候,窘迫的时候施人以援手对被救者是一种帮助,对施救者也是一件乐事。因此,我们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滴水恩,涌泉报”的感恩心态,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施恩,让它回归现实生活,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再者,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总之,要让学生成为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要让学生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才会收获春天。所以,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这一次生命,让我们能来到这个世界活过一次;感谢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当然,我们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更应该把体现感恩的行为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才能发挥成;我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心灵与心灵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人与人的心才能更好地交融;社会才能更加的和谐!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雁石中心小学)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策略 篇6

一、开展主题班会,引导感恩情怀

有句话说得好:心灵上长出的杂草必须用美好的德行去占据它。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情感越来越淡薄。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偶尔为之很难起到教育效果,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育。主题班会是每周必行的一个教育契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班主任应该定期召开与感恩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创设良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出自己平日里值得感恩的点点滴滴,为他们提供一个感恩交流的平台。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们的帮助值得自己心怀感恩,甚至是有些陌生人也给过自己关爱。使他们心中时刻怀着感恩情怀,并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把感恩教育实施到日常行为规范中来,有可能的话为每个学生建立感恩记录小档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恩行为记录下来,进行每周一评,评出班里的“感恩之星”,并在主题班会开始之前进行表扬,以激励孩子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新的感恩认识。

二、言传身教,加强感恩意识

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班主任整天和学生打交道, 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影响,在教育行为习惯方面,如果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在教育语言方面,应该尽量使用完美的语言表达,辅助亲切的情态和端庄的仪表,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

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做到真诚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该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多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责备的语气说话,尽量在学生中间也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氛与情感,凡事要正确引导,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少一些训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行动体验,升华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只有在班主任的耐心教育下,时时给学生们注入“活水”,才能让感恩这一渠水清澈见底,永葆青春。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恰恰就是感恩教育的好时机,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家中或社会上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感恩教育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教育学生向各学科老师献真情活动,比如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亲手做一张谢师卡,献一束自己采摘的鲜花,送一句感谢的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祖国的生日时,可组织学生去观看一场爱国教育电影、看一本伟人之书或画册等,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英雄的事迹,使学生学会崇敬英雄,感恩先辈。

综上所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感恩之心在德育教育中绽放鲜艳的花朵。

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7

一、不感恩现象原因分析

如今感恩意识的缺失, 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 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 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分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这三个方面。

(一) 感恩的缺失, 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感恩现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对孩子百依百顺, 当受溺爱的儿童欲望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立即翻脸, 更谈不上感恩。二是家长自身不懂感恩。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 而回馈很少。父母如果不会感谢别人, 怎能教孩子学会感恩?另外, 在很多家庭里, 父母为孩子做事从不要求言谢, 认为自家人相互之间的礼貌是虚伪。其实不然, 父母于孩子有大恩, 孩子都不言谢, 怎会感谢他人?三是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 孩子稍不遂意, 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管教过于严厉, 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乐趣。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抱以感恩之心。可以想象, 一个对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怎么会对他人、对社会感恩?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

(二) 感恩意识的缺失, 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小学校把成绩当成了评判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 德育成了口号, 这使孩子们感恩教育上的漏洞更大了。在目前这种追求考试高分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下, 学校几乎把文化课当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 而在德育方面往往又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 盲目美化甚至神化英雄人物, 这样一来使得孩子养成的便是虚无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 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天生是干大事的料, 做小事的都是无能之辈, 从而产生行为偏差, 根本体验不到“感恩”。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 也就失去了美丽的“道德之花”, 更别谈甘甜的“感恩之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没有机会学习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 也就不会具备感恩之心。

(三) 感恩意识的缺失, 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必然联系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 却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受社会上恶劣风气的影响, 学生之间不再攀比学习成绩高低, 把向父母伸手拿钱当做“理所当然”, 感恩无从谈起。对他人欺诈蒙骗、对老人不敬不孝、获得救助而不感恩回报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些丑陋现象正不断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染黑”, 给涉世未深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 处处心生感激之情,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 我们对年青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 也是一种境界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感恩应该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这种财富属于感恩的人和被感恩的人。因为接受过别人的帮助, 我们感恩, 这时, 感恩是我们心灵悲悯、感情真挚的一个表现, 拥有这样的心灵, 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关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关心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这样, 我们就会逐渐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同时, 接受感恩的人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因为自己的无私付出没有白费。这时, 接受感恩的人扶助弱者的心态会更加强烈, 别人的感恩会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为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做贡献。

(二) 感恩是一次人生启迪, 这种启迪同样属于感恩和接受感恩的人

感谢别人的帮助, 感恩者收获的是:原来, 我也可以在自己的条件允许时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自己也拥有一定的力量。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尽管力量微薄, 也一样可以帮扶贫困和弱小。接受感恩者会感到, 世间有许多知恩图报的人, 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 今后, 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才对得起他人和自身。常怀感恩之心, 从个人角度而言, 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广, 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 人人常思回报, 少索取, 将使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

(三) 感恩是一次爱心接力, 为这个社会培养更多的心怀慈善的人

因为回报, 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扶持, 这时, 最早的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付出换取的是大众的善良意识的复苏和强大, 继而, 这种意识会转变成大众对社会、国家、个人的爱、同情、怜悯。这样, 愿意帮助他人的人群将以几何数字的速度增长, 如此, 我们的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 立足于使学生达到“向善”的境界, 引发学生形成蓬勃向上的态度、意志和情感, 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珍惜生命。感恩教育也是社会、家庭、学校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更是构建学校德育的重要元素, 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因此, 从教育的层面, 必须切实地开展感恩教育。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人员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学生对老师感恩, 对父母感恩, 对曾帮助过自己的一切人感恩。要使感恩意识成为人的一种思维习惯, 成为人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 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

(一) 德育工作的目标中应明确感恩教育的核心价值

德育工作中, 感恩教育又是核心教育, 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一种修养。试想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孝敬和尊重父母, 不知道如何正确地看待父母、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那么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又从何谈起呢?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 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 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 给他人以回报, 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 增强责任感, 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懂得怜悯, 懂得尊重, 懂得负责, 与人为善。

(二) 挖掘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在小学教科书中 (特别是语文教材) 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教师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 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 来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如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给父母写一封信、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等。一声”谢谢”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的礼仪用语, 也是表达感恩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在学校, 接受老师递送的物品、奖品或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教育时, 学会说声“谢谢”;得到同学、家长的帮助时, 学会说声“谢谢”;在食堂就餐、到图书馆借书, 学会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 会热情鼓掌致谢;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懂得向校长、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表示感谢。在家里, 让孩子接受家庭成员递送的物品, 或是家庭成员为我们做了事情时, 或得到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爱护时, 会说声“谢谢”。在我们生日时, 应该谢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三) 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其实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给孩子渗透感恩的意识。无论工作有多忙, 都不忘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和老人生日时, 都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父母对长辈的关爱将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上, 影响孩子的成长。

(四) 教学生报答他人、学校和社会

教育学生主动给老师和同学帮助, 帮助学习困难和家庭困难、身体较差的同学。教师节不仅主动向自己的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 也向以前的老师和全校老师送上节日的问候。享受学校助学金的学生, 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如每月主动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 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 (不随手乱扔) , 也是对学校老师以及辛勤劳动的同学的报答。如果条件许可, 应该主动”施恩”去资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报答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学校, 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 如社会调查、家庭访问、学校劳动、社会实践等。通过耳闻目睹, 让学生了解父母养育子女的辛酸苦辣;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 从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周围人民的关心与帮助, 懂得作为新一代应该心存感恩, 心存感激, 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为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感恩的观念和习惯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学生学会了知恩图报, 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和财富。

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8

一、学生缺少感恩情愫的原因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能知恩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为何几千年后当今的青少年一代感恩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

1. 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 长辈们把他们当做宝贝, 从来不让他们吃苦, 以致让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和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在家里, 学生们所承受的家务少之又少,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念书而不让他们参与一切家务劳动。这使孩子们觉得做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 与他们无关, 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 有的甚至有“额外”收入。然而,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心里的地位并不高, 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孩子们也无法体会他们付出的辛苦。孩子们不知感恩, 是被宠坏的结果。

2. 德育“智育化”使感恩教育被忽视

当前, 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教育的架空和脱离实际, 导致很多人口里高呼“重视道德教育”,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道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 现行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例如, 当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政治教育, 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 而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呢?所以, 与其先治国平天下, 不如先修身齐家, 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社会评价学校, 学校评价教师, 教师评价学生, 都是以抽考竞赛、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乃至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考试科目来抓, 把它也“智育”化了。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可以说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 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了。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也使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副科, 学好学坏无所谓, 这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在很多小学生心中作怪的主要原因。

3. 社会观念偏颇加剧了感恩教育的缺失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 教育是学校的事, 是教师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每次考试的名次, 将来能否考上重点中学, 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大多不放在心上, 对孩子的感恩更是一片空白, 导致社会感恩教育严重缺失。事实上, 光靠学校引导, 感恩教育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 对学生进行多元引导, 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扎根于心, 外化于行。

二、培养学生感恩情愫的措施

1. 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孩子们不知感恩, 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回报不肯付出, 致使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 却不知道回报。对少数不懂事的小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光仿学书本, 而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用成人的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 即成人必须作好“感恩”榜样。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诚如中国家庭教育形象大使柴洁心所言:“父母们, 当你们为孩子付出一切时, 你有没有想过, 你付出的爱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 以后他还会爱谁?爱孩子要爱得科学, 不浅薄, 让他们对帮助他们的人拥有感恩之心。当他们长大后, 就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

2. 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第一,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或经常接触的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第二, 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氛围, 宣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教育, 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相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打击。第三, 抓住典型事例渗透感恩教育。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一个帮妈妈端洗脚水的公益广告, 为此很多老师效仿着在学生中组织了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几乎成了一个教育热点,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社会正面教育的重要。

3. 小学生“学会感恩”要身体力行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的家长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近年我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内容, 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 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 还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生生活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家长们都纷纷表示配合学校的活动, 更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义。如每天在家里安排一定量的家务劳动, 回家后主动和父母打招呼, 回家后主动为父母端茶倒水, 吃饭时为父母盛饭夹菜, 每天坚持做一些基本的家务事, 衣服少的话尽量用手洗, 每天和家长沟通10~15分钟, 倡导和父母建立朋友关系等。爱的规矩, 是需要从小训练的, 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

4. 学校和教师是感恩教育的主力

作为学校, 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设立相应的校本课程, 把感恩教育作为一堂必修课:一方面德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扩展德育的学科范围, 不只一个科目、一个教师讲德育, 所有科任老师都要围绕德育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形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作为教育者, 则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引领学生的感恩从每天开始, 通过开展感恩演讲、发表感恩誓言、争写感恩家书等系列活动,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只有有了生动真切的感受, 才能“一石激浪”, 在学生中引起心灵的震撼。如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典型感恩事例 (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 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形成懂得感恩的氛围;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事例, 并予以肯定;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组织系列感恩活动,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孩子责任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意味着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 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玲.感动[J].班主任之友, 2006 (2) .

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9

一、感恩的概念

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 是指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 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心理。Gullup一项关于感恩的访谈调查研究发现, 有超过60%的被访者称, 表达感恩让他们感到快乐。同时, 许多研究表明, 体验感恩可以提高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 感恩还可以引起正确的归因和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另外, 感恩是人们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 是促进个体幸福感的有效手段。同时, 感恩也会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因此,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既是其个人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的颁布,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都在贯彻《纲要》精神, 以人为本, 大胆改革, 深化实践, 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 通过观看影片、让学生写心得、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到社会上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措施, 以达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但针对学生出现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这一现象, 很多高校由于思想认识问题, 没有将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教育具体规定到哪个部门负责, 而使大家感觉应该对学生实施这一教育, 却又因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而导致对这方面工作的疏忽。加之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本应很纯洁善良的心现在也变得冷漠、麻木。

就拿笔者所在学校刚刚发生的一个小事来看:2012年4月下旬, 按照惯例, 学校组织了2012届毕业生及2011届能按时毕业学生的毕业总补考工作。按照学校规定, 辅导员及时将信息传达给学生, 学生按照时间来校参加补考。一项平平常常的工作, 没想到一位辅导员却为此雷霆大发。原来有个学生在成绩未公布之前给辅导员打了一个电话, 本来学生也可能是焦急, 因为这个学生就是上年因为成绩不合格导致未能按时毕业, 可他不检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反而把气撒到辅导员身上。这个学生打电话说:“我什么时候去领毕业证啊?”言语冰冷且带不满情绪。好像他未能按时毕业全怪老师。而这位辅导员强压怒火, 客气地对他说:“现在成绩还没出来, 等成绩公布以后我通知你好吧?”“哼, 那你快点。”说完学生就挂了电话。辅导员带他几年, 经常鼓励他、教育他, 当然有时也会批评, 可这都是充满着爱啊!结果落了一肚子的委屈。一个培养了4年的本科毕业生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对待老师?又怎么能对曾经培养他、关心他的辅导员这么无礼呢?

再看一个例子。一男生经常无故旷课, 学习态度不端正, 辅导员出于对他的关心, 找他谈话, 一次、两次、三次, 但是收效不大。后来辅导员把他找到办公室, 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 没想到这个学生突然说了一句:“你牛什么牛!你们老师吃的、花的还不都是我们学生缴的学费呀!换句话说, 是我们学生在养着你们!”这位辅导员听后无语, 事后大哭了一场。大学生竟然蛮横无理到了这种程度:黑白不分, 是非不辨, 把老师的一片苦心当成了恶意。更可气的是, 本应当感恩老师, 却反过来以恩人自居, 真是荒唐之极。

再看药家鑫事件。如果他有一点点对社会的感恩, 他会对被他开车撞倒的农妇不但不赶快抢救反而将其残忍地杀害吗?还有日前在上海机场对母亲连捅9刀的留学生, 不仅不感恩亲爱的母亲, 反而恩将仇报, 对满怀亲情前去迎接他的母亲狠下毒手。这是为什么?就是极端的自私, 认为母亲没能满足他继续留学就是对不起他。

另外一个媒体上的例子, 就是一学生因上网成瘾, 当父母亲不能满足其愿望时, 竟然在黑夜母亲熟睡之际把自己的亲生母

教育的措施

亲给杀死了。多么可悲啊!这既是他们人生的悲哀、家庭的悲哀, 也是社会的悲哀。

综其种种都说明, 感恩意识的缺失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悲剧, 应当引起教育者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深思。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1.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网络媒体高科技的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汲取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一些资产阶级的消极不利影响也正在侵蚀着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院校的学生, 由于文化知识相对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较低, 但这批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多些。所以, 这部分学生更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自我意识膨胀, 集体观念淡薄, 他们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盲目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起来, 一旦个人需求无法实现就会选择冒险甚至铤而走险, 不惜走向自我毁灭。

2. 教育工作不力。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 更是一种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感恩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 首先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感恩的认知水平, 其次要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再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向乃至形成报恩、施恩的良好行为, 从而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 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大多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科书, 教育内容仅限于讲座和一些活动, 教育途径单一, 没有长效的发展和考评机制, 加之部分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观念不强, 思想觉悟不够,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不能以人为本, 设身处地、真心实意地为学生考虑, 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腐败事件, 或者有损于为人师表这一光辉职业的现象, 从而导致学生对其失去信任, 甚至出现仇恨、报复的心理。因此, 学生不仅不感恩教师, 反而常常制造矛盾, 惹是生非。

3. 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风刮不得, 雨淋不得, 再苦再累也不能穷孩子, 孩子从小缺乏受苦训练, 没有从自身实践中体会到他人的辛苦, 感觉别人给予自己都是理所应当, 所以导致了他们自私、只会索取而不会付出, 更不会去感恩别人。甚至还会跟同学攀比, 当父母满足不了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时, 就产生不满, 甚至挖苦、打击自己的父母。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 笔者某同事家的孩子, 在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曾经告诉他的妈妈:“你不能在幼儿园门口等我, 你要站到同学看不到你的地方等我, 否则他们会嘲笑我你长得不漂亮。”还有一同事家上小学的孩子, 说父母如果不开车去接她, 她就宁肯自己坐公交回家也不坐家长的自行车, 说是同学会嘲笑她家穷, 也不跟她玩等等。诸如此类, 匪夷所思。真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太大了。但细品起来, 除了社会原因, 难道家长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吗?小孩子正处在人格品德修养需要完善的时候,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家庭这个教育环节, 要从小培养孩子知恩、感恩、施恩的美德, 对其出现的不正确的言行要积极引导, 用自身的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让其在家庭中学会知恩、感恩。

四、加强感恩教育的措施

1.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

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 在大纲中增加传统道德伦理知识的内容, 尤其将感恩教育重点列为一章, 要求除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要有实践教学环节。如, 在理论知识授课完毕, 可给学生布置做一件感恩别人的事, 写一篇感恩方面的文章, 或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感恩方面的集体活动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 让其明白人为什么要知恩、感恩。

2. 组织有关感恩教育的二课活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二课活动, 明确规定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关感恩知识竞赛或者感恩社会的公益活动等, 并在学期考核中有明确的量化考核指标。从而形成期期有计划, 事事有落实, 次次有总结的良好感恩教育制度和感恩教育氛围。同时, 将知恩、感恩教育活动列入辅导员主题班会内容, 从辅导员日常工作入手, 要求辅导员作知恩、感恩活动的表率, 从自己本职工作做起, 在细微处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教育。

3. 注重感恩知识的大力宣传。

学校管理者要明确感恩教育的责任部门, 并要求其定期对全体师生进行感恩知识的宣传。同时, 邀请知恩、感恩先进典型人物做专题讲座。也可以从师生中间挖掘知恩感恩的典型代表, 组织他们到各个院系进行巡回演讲。注意日常工作中挖典型、树典型。让知恩、感恩、会施恩的春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4. 利用各种假期安排各种感恩活动。

学校可利用广播站、校报、板报、墙报、宣传栏、周末文化广场等舆论宣传阵地, 积极组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 可进行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诗朗诵、板报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同时, 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同学和老师、对学校、对学院、对班级、对社会做一件感恩于别人的事, 或者写一篇感恩于他人的文章, 开展卓有成效的评比活动。

小学生感恩教育要从“爱”开始 篇10

现在, 绝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好多家庭中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 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孩子们在这种爱的呵护中似乎习以为常, 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去关爱他人, 更不懂得珍惜拥有的美好生活。

爱是感恩教育的根本。因此, 我们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 对学生实施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教育学生爱身边的人

1. 让学生感受他人的爱

爱像空气, 每天在我们身边, 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 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学会感恩首先要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首先开展了“感受真情”的系列活动。

(1) 让学生调查父母、老师的工作情况, 感悟家长和老师为培养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辛苦。

(2) 引导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 感受父母之爱的艰辛。

(3) 鼓励学生诵读母爱格言、亲情故事等, 了解亲情的伟大。

(4) 以日记的形式书写心中的感动, 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曾给予自己关爱、帮助、教育和影响的人。

……

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 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爱, 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2. 让学生学会爱他人

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人的爱, 同时教育学生要学会爱他人,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心存感恩之心, 才会爱别人;心存感恩之心, 才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才会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才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首先, 教育学生要爱父母。“百善孝当先”, 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虽说一个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但我们必须先培养他 (她) 成为一个好儿子或好女儿。试想,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 他还会爱谁呢?他又怎么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呢?

我们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 在细节处感恩。要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并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事, 从语言、行动上给父母以关爱。要求学生做到: (1) 在父母到家时, 主动到门口迎接并为他们倒上一杯热茶; (2) 每天坚持承担一份家务; (3) 让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 在父母的生日时为父母做一件事等等。

其次, 教育学生尊老爱幼, 友爱同学。我们结合诵读《弟子规》, 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教育学生, 长辈说话的时候, 要恭敬地聆听;吃饭的时候, 让长辈先入座;长辈行动不便, 要主动帮助、照顾;遇到大风的天气, 要主动从大人的自行车上下来, 一起推车前进……

教育学生学会友爱同学, 关心弱小。我们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与被人帮助的幸福感, 尽自己所能帮助比自己小的同学或者弟弟妹妹。使学生知道, 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 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

二、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祖国给了我们和谐美好的生活, 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 我们才感到幸福和温暖。

我们开展了“知丰润, 爱家乡”主题系列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询问等途径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英雄人物故事。号召学生热爱我们的校园, 更要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社会。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产生了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在“奉献我们的爱心”活动中, 我们发动学生走进光荣院, 为孤残病人送去快乐与温暖;开展给灾区小朋友写信、为灾区小朋友捐款捐物、与灾区小朋友手拉手等活动, 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将自己拥有的美好生活与他人分享。

三、教育学生爱地球、爱家园

我们开展了“水是生命之源”系列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了水的重要, 增强了节水意识;开展了“关爱地球母亲”的活动, 学生了解到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决心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保护家园;还开展了“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活动,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 捡起地上的每一片垃圾, 使学生将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使学生懂得了要每时每刻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了世间真爱, 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 更感受到了一份责任。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实践证明, “爱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通过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感受爱、学会爱、奉献爱, 学生懂得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学会了感恩, 不仅感恩身边的人, 更要感恩生命, 感恩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美好。

试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等,这些词语都使人娓娓道来,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品德。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呈多元化,在追求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感恩之心日益淡出人们生活的平衡线,欠债不还、杀害父母、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缺乏关怀,在校园里见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任意践踏草地……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一、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思想文化建设的状况。而感恩作为人类的道德品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看来,如何做人应是每个人具备的良好品质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在感恩教育的作用下,有利于大學生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逐渐形成爱祖国、爱家人、爱社会和爱自然的良好心理,以致于在行为上表现为关爱他人、关心父母、爱护自然,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志,积淀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与他人、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个人的活动中,应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今社会推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理念,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又怎么会给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别人给予的关爱,我们用行动回赠,一句温暖的“谢谢”,一个感谢的眼神,都足以使人欣慰。同学间的相互关心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尊教师长是做学生应有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是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职责……而所有的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感恩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激发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自然、社会和他人所抱有的一种由衷的认可和希望回报的内心状态或行为表现。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出现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功利化、漠视生命、迷失自我、破坏公物等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误导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弱化

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在温室里长大,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父母对于子女是无条件的奉献,而相对而言,父母却不要求子女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的尽孝之心;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教观念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重智轻德,从而使子女从小不懂得体谅和尊重他人。“孩子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有些父母虽在教育上也强调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追求名利、损人利已的行为对子女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这容易导致子女逐渐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感恩意识的弱化甚至是缺无。

(二)学校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荒芜

“学校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德才兼备品质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其品德水平,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压缩课时,让位于专业课,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爱祖国、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言行不一,这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造成大学生意识的混乱;学校一味的以追求学习成绩为目的,极易造成同学之间为取得优异成绩不折手段、关系冷漠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感恩意识可以说十分荒芜。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理论教育,立足实践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12

1.1 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我校党委、行政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领导小组, 每年召开由班主任、德育教师、管理人员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议。近年来,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2009年秋季, 学校开始接收阿坝州“9+3”免费教育计划的学生。这项教育计划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着眼全省“两个加快”和藏区稳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加快藏区人才建设、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安康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民族素质, 帮助藏区农牧民子女实现就业愿望, 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 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工程。其具体做法是将9年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再进行3年免费职业教育培养。针对这一特殊情况, 2010年学校设立“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 使得感恩教育研究、探索更加深入、扎实、有序。

课题组在全校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对2009级、2010级、2011级共363名“9+3”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1~6。

表1显示, 调查对象的感恩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 排在前3位分别是2009级:教师 (25.2%) 、家庭 (19.8%) 、科普杂志 (18.9%) , 2010级:教师 (27.3%) 、家庭 (21.2%) 、教材 (18.2%) , 2011级:教师 (26.7%) 、家庭 (25.6%) 、教材 (20.0%) 。表2~4显示, 调查对象对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如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讲座”, “放下其他事情, 积极去听”的学生2009级有67.4%、2010级有81.8%、2011级有76.7%, “如果学校、班级开展感恩的具体实践活动”, “放下其他事情, 会积极去参加”的学生2009级有76.4%、2010级有80.3%、2011级有76.7%;“在课堂上, 如果教师讲感恩的故事”, “都认真听”的学生2009级有92.1%、2010级有98.5%、2011级有96.7%。表5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最好的途径是实践活动, 3个年级的认可率分别为2009级68.5%、2010级40.9%、2011级48.9%。表6显示, 调查对象认可的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分别为教师讲、自己读、听报告。认可“教师讲”的学生2009级有38.2%、2010级有40.9%、2011级有35.6%。认可“自己读”的学生2009级有33.7%、2010级有28.8%、2011级有42.2%。认可“听报告”的学生2009级有21.3%、2010级有19.7%、2011级有13.3%。

这些数据为感恩教育的探索、研究和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让感恩教育途径的实践探索更有章可循。

1.2 把感恩教育写入德育课程教学计划中,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主阵地作用

我校把感恩教育纳入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 编写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由学校德育教研组牵头, 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感恩教育计划, 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与此同时, 将感恩教育具体细化到各类德育课程之中。利用入学教育、五项教育专题工作、日常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班团活动等德育活动的开展, 使感恩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在学生中全面施行。这样不仅使感恩教育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也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 提高了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1.3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1.3.1 服务育人“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古到今为师之道, 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师者, 人之模范也”。强调师者的表率作用, 而师者身正才能为范。在教育工作中, 学校教职工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对学校管理水平、管理效果影响极其重要。

我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校风示范校。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通过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活动、普法活动等多形式、多内容的活动, 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而且对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也起到了很大的鞭策作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强化教职工服务意识是学校长期不变的主要工作。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是学校坚持的原则。因此, 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教职员工无论是在日常教学、管理中, 还是在生活、交流中都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起好表率作用, 实施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教学管理, 形成良好的服务育人氛围。

1.3.2 管理育人

“让学生成才, 让家长放心, 让人民满意”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此, 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为主题, 以优化教育资源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提升护生形象、培育创新人才”为导向,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打造学生培养、教育、管理特色, 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管理育人模式。

在教学管理中, 以其职业特点为导向, 特别注重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和工作情境相结合的训练, 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由此提高其认知水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增强了就业竞争能力。

在学生管理中, 实施“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通过“四自”管理模式, 校园卫生、学生生活、纪律、第二课堂和志愿者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四自”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独特的管理育人模式, 赢得了社会和同行的赞誉。

1.3.3 环境育人我们的校园整洁、美丽, 鸟语花香。

2011年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打造校园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如今的校园, 广播、校刊引领学生追求知识和真理, 坚定理想和信念;文化墙、宣传栏、评比栏、名言警句等张贴物让学校的每面墙、每根柱都成为育人阵地;宿舍、教室的达标管理, 让学生时时处在浓浓的育人氛围中。

1.4 知行合一, 巩固感恩教育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周、文明礼仪、普法教育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礼仪、学会做事、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十分注重活动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思想、生活、行为等需要的前提下, 与学生一起设计活动形式、程序内容。有的放矢地把感恩理念、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循序渐进地、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同时, 对实践活动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 研究制订跟进的措施和解决办法, 力求通过后续活动的开展达到感恩教育效果最大化、感恩教育目的最优化。最终实现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知行合一, 使感恩教育成果持久化。

2 讨论

2.1 感恩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是学生接受知识、得到教育和启迪的主要阵地, 特别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影响更大, 这是教育的优势。无论是我们进行的调查还是开展的实践活动, 其结果都体现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好学校主体作用的理念。当然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 建立起家校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形成家校合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组的研究对象是地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 其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尤其是2011级学生父母均无大专及以上学历者) , 父母工作地点多在藏区。因此, 交通、语言、宗教文化及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给家校沟通、交流带来的困难也是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容忽视的因素。

2.2 感恩教育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改善感恩教育状况的最好途径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和专题报告;认为目前改善感恩状况的最好方法是教师讲、自己读和听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调查对象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不强, 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组织的活动、教师的讲授。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在进行教育方案设计时就把感恩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中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 使之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营造育人氛围上我们还应从感恩教育的实效性、稳定性、持久性上下工夫。创设整体的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每幢房、每面墙、每条路、每棵树, 充分利用好每堂课、每次练习、每次培训。让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过程、体验都成为学习、成长的一部分。在强化班主任、任课教师、行政及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 贯彻感恩教育理念,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教育模式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如何迁移、提升感恩教育成果更是值得我们一直追寻的。

摘要:通过在全校学生中, 特别是“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实践、探索新时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感恩教育提供依据。学校把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设立感恩教育科研课题, 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相应教材, 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以感恩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报告、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将感恩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育途径中。

上一篇:生活话语政治化下一篇:北方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