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2024-08-21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共12篇)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篇1

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 所处环境优越, 父母亲过于溺爱, 凡事替孩子包办, 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我满足, 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而父母、教师及其他身边的人为自己的付出往往被他们忽视, 他们对父母、老师、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 这样容易造成他们将来缺乏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从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题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看来, 感恩教育是教育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小学语文的教材特色和教师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作家蘸着情感的水写成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 向孩子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里面潜藏着的丰富的感恩素材。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 渗透着深刻的恩情。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儿童散文、一个个感人的儿童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 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 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地。在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 适时、适度、得体地渗透感恩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 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感恩教育的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感念父母之恩, 孝敬父母, 培养责任;如何感念自然之恩,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凡此种种, 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 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 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感恩内容, 要利用它们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途径的选择来自我们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语文课要在教学中增强感恩教育意识, 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感恩教育内容, 分层次、分阶段, 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春蚕》、《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等。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通过细心地引导让学生知道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需要费多少心思;有师长的教诲之恩, 如:《萧山杨梅》、《爬山》、《画杨桃》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 领略师生之情, 感受学生对师长的尊敬;有他人的鼓舞、帮助之恩, 如:《平分生命》、《假如》、《她是我的朋友》、《尊严》等, 在深入探讨交流中, 使学生懂得要舍己为人, 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他人, 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从中感受朋友之恩;有爱护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如《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只有一个地球》、《黄河魂》等,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而且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着我们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方式:

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 可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 明白要感谁的恩, 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 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 感知父母之恩、社会之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感情朗读中体验, 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 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 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通过让学生续编故事, 请学生编一编、演一演, 使他们在编与演中得到一次快乐的感恩教育。想象能把文字材料激活。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只有通过想象, 心灵才得以体验、思维得以在碰撞、精神得以在对话。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 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又能披文入情, 展开心灵对话,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感恩之情。

从文本入手, 学生已经知恩、感恩, 还要做适当的拓展, 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 (下转第142页) (上接第192页) 施恩的层面。可以让学生画一画, 写一写。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 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户外去, 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 再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家乡, 写一写春天, 让学生亲身地仔细地感受到自然之恩, 从而产生感恩的情绪。

教师言传身教, 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帮忙端一叠作业到办公室, 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辛苦你了!”学生则会笑笑或说“不辛苦”。作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在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 影响他们的言行, 潜移默化, 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 都要记住, 都要表示感谢。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文为本, 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知恩、感恩, 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感念生命之珍重、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良师益友之恩。在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时, 达到学与情的共同升华, 使之明白只有学会感恩,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坚信, 通过感恩教育的扎实开展, 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孩子,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 他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璀璨多姿。S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篇2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感恩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观张绍英老师《可贵的沉默》有感

随着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道德缺失事件的发生,感恩教育在教育界中的呼声愈来愈高。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就规定了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正是出于加强亲情教育的目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组织专题学习。因此,我们语文科组选取了此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作为精品课研讨的课例。

在上课之前,笔者在我班围绕本课主题分别对孩子和其父母进行了一个小调查——《亲子关心了解程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有的同学还表示自己的农历、新历生日父母都会为其祝贺。但是,全班只有10%的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仅有4%的同学在父母生日时主动祝贺、送礼或用行动回报父母。真正了解父母喜好的人也不多,只有6%。能在父母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主动关心、体贴父母的同学则更少,只有2%。而在对父母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父母都会为孩子庆祝生日,并会给孩子送出礼物。也有相当大部分父母能够准确说出孩子的喜好。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对孩子更是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

上述调查说明了,孩子们对父母长辈的关心非常不足够,孩子们的感恩教育亟需加强,我们尝试通过这节打磨课,来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结合这节课的特点,我们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来作为突破口,让孩子们置身于课文中的情境,让孩子们陷入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尴尬中,让孩子在这一困窘中沉默、思考。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教学法在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外,还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就为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生日蛋糕图片,问学生:“同学们,生日那天,爸妈向你祝贺了吗?得到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畅言父母是怎样给自己祝贺的,课堂上一片热闹愉悦的气氛,同学们在这气氛中得到了享受,还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但是,正如课文中所说的:“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张老师在全班还沉浸于生日会的热闹愉悦时,郑重地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 妈的生日,请举手。”虽然同学们早已预习过课文,对张老师的这个提问并不感到陌生,但在这切切实实的情境中,孩子们也霎时沉静下来。“向爸爸妈 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张老师继续追问。课室更加寂静了。同学们都在沉默着。课室周围坐满了听课的老师,我相信,这样的沉默让孩子们更难熬。张老师并没有打算立即打破这片沉默,她要让孩子们在这片沉默中有所思考,有所觉醒。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孩子们,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我感受到他们的内疚、自责与反思。

经过虽然不长但心理感觉漫长的沉默之后,课堂又再继续了。同学们又慢慢地热闹起来。但我感觉这热闹与之前的热闹不同,现在的热闹似乎多了一股力量,一股在沉默时积蓄的力量。

俗话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虽然这堂课创设的重点情境是沉默,但这沉默的力量不亚于“余音绕梁”。

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感恩;教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许多老师都会担心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很少关心他人,强行要求他人无条件完成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他人的感受。潜移默化中忽视了父母对自己的照顾和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而这都反映出学生们缺乏一颗真挚的感恩之心。因此,学生的感恩教育必然要得到高度重视。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各方面能力成长与巩固的关键时期,感恩教育越显重要。

一、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感恩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然而,当今社会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问题,一些小学生总是唯我独尊,认为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和他人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明显地缺乏感恩意识。

(一)对父母缺乏感恩意识

如今小学生的消费往往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小学生的盲目消费和攀比现象比較令人担忧。班级同学之间谁穿了新的衣服、买了高级的玩具都会引来一阵议论,在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莫名的虚荣感,往往就会强硬地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而不顾父母的感受,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都会导致小学生的心智不健康地发育,对于今后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发展显然也是尤为不利。这样把父母的精心照料看成是理所应当的给予,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只会让自己走向不良发展的歧路。

(二)师生感情逐渐淡化

如今不少小学师生关系较为疏远,因为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只是我换了一个使唤人的家,只不过父母变成了老师。这样总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是做不到尊师重道,淡化了老师的教导地位;二是忽视老师的教育劳动,上课嘻嘻闹闹,课后的作业也是复制粘贴来应付老师;三是面对老师批评时相当不服气,出现公然顶撞老师的恶劣现象。这些学生往往不健全自身人格,只会走向自私自利的不利局面。

(三)对他人的帮助持冷漠态度

在面临困难时,总有好心人雪中送炭给予自己一定的帮助,这样的恩惠往往需要铭记于心。可现在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这些,只是坦然接受帮助,却忘记了感恩一说,在他们遇到不利局面时,自己所考虑的是这个麻烦与自己有没有关系,更谈不上感恩一说,这样久而久之只会让冷漠的情绪覆盖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疏远,走不进集体的怀抱,这不管是对今后的人际关系还是其他方面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有很多人说现在小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全家都供自己无条件使唤,在家中就是绝对的中心,而心中也只看见自己,忽视周遭的他人存在。从小开始缺乏相应的感恩教育,往往会使自己慢慢脱离大家的目光甚至遭到他们的无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可见缺乏感恩的后果不管是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学生开口都是说自己要什么却不考虑身边的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缺乏感恩之心可见一斑,因此小学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去培养学生持有一颗感恩之心,而语文作为一种直观的语言学科,更是有着关键作用。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语文教材往往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内容,其文章背后又深藏着浓烈的感情和深厚的恩情,这些内容也都一一成为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学生的感恩之心把握好关键一步。

三、在小学语文上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把握好文字这样工具,内涵旨在给小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人生态度的框架,便于以后的人生发展。所以老师应该十分重视语文这门学科的侧面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好其先天优势同时注重教学重点。小学课文往往都通俗易懂但内涵丰富,这也都为老师今后的德育教导提供了良好的发挥平台;在课堂教育上尤为注重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它是其他心理品质的先天基础与方向,只要方向能一直把握正确,学生今后的道路才不会走岔路。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毫不犹豫地在简单的文字中授予内涵丰富的感恩精神。

(一)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上的文章必然会在文字简单的基础上便于理解,老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挖掘出浅显文字的背后深意,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着重强调找的过程,并歌颂父母与子女的深厚感情,进一步延伸拓展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教育学生应该尊敬喜爱自己的父母,对父母应该履行自己应尽的孝道,如果条件可以,甚至可以召开一次父母与子女一起行动的家长会,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既学习到了课本上的知识,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一颗感恩的心是何其重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慢慢走向提高的方向。

(二)以学为辅,践行为主

有这么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上也同时得以体现,在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也不会很多,但课堂之外的时间则往往很多,需要加以利用。例如在一篇文章需要细致分析内容时,可以让几个学生在课外预习,共同讨论吸取别人的独特看法,也贡献自己的新意,这样不仅使文章本身更容易被深刻理解,也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互相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对今后的学习和交流的好处不言而喻。

四、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在感恩教育上必须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小学生当下品质的培养,也是为今后所走道路作的坚实铺垫,语文老师的职责就在于投入自己的最大热情,在平凡的讲台上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挖掘出隐含的深意,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平,阳德华.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2011.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感恩教育 篇4

一、挖掘教材, 分析感恩教育的内容

1. 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 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 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长江之歌》能让我们心潮澎湃, 壮怀激烈;《大自然的文字》讲述大自然中的无字书, 教给我们无穷的鲜活的知识。

2. 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 指导学生提高认识, 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关心社会,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 从《做灯笼》一文中去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快乐;从《生命的骨髓》一文中去体会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浓真情。从《我的老师》等文章中感受师恩, 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3. 祖国之恩。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 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 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 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 亲人之恩。

“乌鸦反哺, 羊羔跪乳”, 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 更何况于人类?“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一把油纸伞》中天天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 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 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二、确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对父母, 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 珍惜生命, 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 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 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 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远离危险, 远离形形色色的犯罪。

2.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 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 就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 就要报效祖国。古人都知“舍生取义”之理, 乌鸦尚有反哺之义, 何况人呢?

3. 感恩——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 要有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 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深入文本, 渗透感恩教育

1. 以朗读体验领悟自己的感恩情感。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 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 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 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品味。同时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 鼓励学生课外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读读, 把对课文的体验得到提升,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以想象体验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 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3. 以游戏体验散发自己的感恩情感。

上课时, 一说做游戏, 学生那兴奋之情就油然而生, 因此,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拢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感恩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 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热爱, 对校园之恩情, 对祖国之骄傲。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篇5

摘要:人文教育要求教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重视感恩教育,它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感恩习惯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小学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目前这个物质生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目前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感兴趣。语文以它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感恩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表现“恩”的教学时多样的。例如父母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等。

一现学现用-----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世界上最好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做人的父亲,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一)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桂林山水》以其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广大读者,我们被美丽的风光所陶醉,为文中表现出来的诗情所感染,这样一幅“山水画”更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小憩。《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祖国的万丈豪情。

(二)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予父母,我们受恩予环境,我们受恩予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人深知如何做一名祖国的优秀儿女。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顿时在脑海中鲜活起来。

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语文是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感恩教育应在实际行为中体现,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对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然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了提高学生地写作能力,我在平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看,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通过感恩教育的活动强化感恩意识,让学生体会师长之恩。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更加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教学水平上任需努力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06-02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1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养育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1.2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1.3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1.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2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2.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

2.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2.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3.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3.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3)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3.3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要做有心人,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Feels Grateful Educates

Xu Chunping

Abstract: Feels grateful is the humane spirit important connotation, is enhances the student personal character training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 feels grateful the education, must in guide the student thorough text, raises the linguistic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raises values which the student feels grateful.

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 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 《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 壮怀激烈, 《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 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 生我够劳”,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 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 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 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三) 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 祖国不仅是疆土, 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 丰富底蕴,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 《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 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教育学生爱社会, 爱人类,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 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 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 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 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 对大自然、对父母, 对祖国、对社会, 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 珍惜生命, 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 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 一生平安, 珍惜生命, 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 社会, 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 珍惜生命, 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 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滋养自己的精气神, 就是要远离危险, 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 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在感恩教育, 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 要孝敬父母, 听父母的话, 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 就要报效祖国, 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 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 要挺身而出, 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舍生而取义”, 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 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 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 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 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 明白要感谁的恩, 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 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 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二) 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 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 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 大多文质兼美, 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 在知恩之后, 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 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 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 如, 《小抄写员》一课, 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 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 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 体验大自然的美, 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如《山雨》, 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 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 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 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 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 通过想象深入意境, 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 如, 《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 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 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 通过想象, 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如《狼牙山五壮士》, 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 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 在思维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 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 体验恩情的深广。如, 《只有一个地球》, 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 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 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 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向往奥运》, 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 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 倾诉衷肠——报恩。

从文本入手, 学生已经知恩、感恩, 还要做适当的拓展, 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 如, 教学《西湖的“绿”》, 可以“我为西湖的‘绿’做贡献”为话题, 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 2、深入角色诉衷肠, 如, 《秋天的怀念》一课, “每年扫墓时, 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3、变换角色诉衷肠, 如《穷人》的拓展教学, “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 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感恩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然而, 当今社会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问题, 一些小学生总是唯我独尊, 认为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和他人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 明显地缺乏感恩意识。

(一) 对父母缺乏感恩意识

如今小学生的消费往往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 小学生的盲目消费和攀比现象比较令人担忧。班级同学之间谁穿了新的衣服、买了高级的玩具都会引来一阵议论, 在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莫名的虚荣感, 往往就会强硬地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而不顾父母的感受,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都会导致小学生的心智不健康地发育, 对于今后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发展显然也是尤为不利。这样把父母的精心照料看成是理所应当的给予, 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只会让自己走向不良发展的歧路。

(二) 师生感情逐渐淡化

如今不少小学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因为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只是我换了一个使唤人的家, 只不过父母变成了老师。这样总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是做不到尊师重道, 淡化了老师的教导地位;二是忽视老师的教育劳动, 上课嘻嘻闹闹, 课后的作业也是复制粘贴来应付老师;三是面对老师批评时相当不服气, 出现公然顶撞老师的恶劣现象。这些学生往往不健全自身人格, 只会走向自私自利的不利局面。

(三) 对他人的帮助持冷漠态度

在面临困难时, 总有好心人雪中送炭给予自己一定的帮助, 这样的恩惠往往需要铭记于心。可现在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这些, 只是坦然接受帮助, 却忘记了感恩一说, 在他们遇到不利局面时, 自己所考虑的是这个麻烦与自己有没有关系, 更谈不上感恩一说, 这样久而久之只会让冷漠的情绪覆盖自己, 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走不进集体的怀抱, 这不管是对今后的人际关系还是其他方面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有很多人说现在小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 全家都供自己无条件使唤, 在家中就是绝对的中心, 而心中也只看见自己, 忽视周遭的他人存在。从小开始缺乏相应的感恩教育, 往往会使自己慢慢脱离大家的目光甚至遭到他们的无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可见缺乏感恩的后果不管是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学生开口都是说自己要什么却不考虑身边的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 缺乏感恩之心可见一斑, 因此小学教师有义务, 更有责任去培养学生持有一颗感恩之心, 而语文作为一种直观的语言学科, 更是有着关键作用。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 语文教材往往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 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内容, 其文章背后又深藏着浓烈的感情和深厚的恩情, 这些内容也都一一成为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 为学生的感恩之心把握好关键一步。

三、在小学语文上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把握好文字这样工具, 内涵旨在给小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人生态度的框架, 便于以后的人生发展。所以老师应该十分重视语文这门学科的侧面熏陶感染作用, 发挥好其先天优势同时注重教学重点。小学课文往往都通俗易懂但内涵丰富, 这也都为老师今后的德育教导提供了良好的发挥平台;在课堂教育上尤为注重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 它是其他心理品质的先天基础与方向, 只要方向能一直把握正确, 学生今后的道路才不会走岔路。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毫不犹豫地在简单的文字中授予内涵丰富的感恩精神。

(一) 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上的文章必然会在文字简单的基础上便于理解, 老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挖掘出浅显文字的背后深意, 如《小蝌蚪找妈妈》中, 着重强调找的过程, 并歌颂父母与子女的深厚感情, 进一步延伸拓展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 教育学生应该尊敬喜爱自己的父母, 对父母应该履行自己应尽的孝道, 如果条件可以, 甚至可以召开一次父母与子女一起行动的家长会, 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既学习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一颗感恩的心是何其重要,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慢慢走向提高的方向。

(二) 以学为辅, 践行为主

有这么一句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上也同时得以体现, 在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也不会很多, 但课堂之外的时间则往往很多, 需要加以利用。例如在一篇文章需要细致分析内容时, 可以让几个学生在课外预习, 共同讨论吸取别人的独特看法, 也贡献自己的新意, 这样不仅使文章本身更容易被深刻理解, 也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 互相持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样对今后的学习和交流的好处不言而喻。

四、结语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在感恩教育上必须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小学生当下品质的培养, 也是为今后所走道路作的坚实铺垫, 语文老师的职责就在于投入自己的最大热情, 在平凡的讲台上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挖掘出隐含的深意, 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平, 阳德华.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篇9

一、选对泥材好奠基, “感恩”有了好媒介

在传统的泥塑工艺中,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是需要精心准备的, 不但泥原料的选择上颇为讲究, 将泥加工成可用于泥塑的泥料, 其过程也是极为繁琐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现在制作泥塑的泥料可以直接采购, 可选择的品种也较多, 但多数仍然需要通过专业设备烧制, 或者通过高温烘烤、蒸煮等手段, 才能让作品定型和保存。这些都是普通小学校的场地、设备和师资力量所达不到的。而且, 当使用泥来进行制作时, 过程是快乐的, 事后收拾则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此, 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让孩子们使用橡皮泥来作为泥塑教学的基本泥材。橡皮泥色彩鲜艳、柔软, 容易加工, 从问世以来, 就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但橡皮泥制作的作品会干裂、发霉, 无法保存。每当孩子们用橡皮泥做完作品, 教师只能通过为作品拍照的方式将其影像留存, 证明它的曾经存在。然后, 让孩子们拆掉作品, 收拾好各色橡皮泥, 以便今后再用。否则, 它就只能落得被丢进垃圾桶的命运。无疑, 这些对孩子们而言, 是无奈而又遗憾的, 也是残忍的。

经过市场调查, 并请教了专业人士, 我校在众多泥材中选择了“超轻纸粘土”, 率先作为学校低年级美术课程的校本内容, 开展泥塑教学。超轻纸粘土是以纯天然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原料的树脂粘土, 是十分适合孩子进行泥塑制作的泥材。它的造型可以有平面的、立体的, 有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 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因此, 超轻纸粘土造型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课程。

二、欣赏评述激兴趣, 感受文化的传承之恩

如人美版一年级下册《童年》一课中, 被誉为现代雕塑经典之作的《艰苦岁月》, 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 质朴带有涩味的手法, 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让孩子们深深感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应当感恩与珍惜。再如, 通过一年级下册《漂亮的瓶子》、二年级上册《玩泥巴》等内容的学习后, 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我国泥塑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价值。尤其是当孩子们知道我们中国被誉为瓷器的故乡, 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重大影响之后,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那些民间泥塑玩具, 更是与孩子们的童心产生了共鸣。

三、观察表现重感悟, “感恩”变得更真实、更具体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除了对优秀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生活更是教师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感悟的。如在一年级《太阳》一课中, 孩子通过摄影作品的欣赏, 太阳相关知识的学习, 深深感受到了太阳对于一切生命之重要性。孩子们通过手中那一团团超轻纸粘土, 创作出了散发着各种各样光芒, 拥有各种表情和身份的拟人化的太阳, 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太阳的赞美之情、感激之情。

四、组合创造齐合作, 感受同伴的互助之恩

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泥塑技巧后, 已经不再满足于创作单个儿的小作品。但美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超轻纸粘土3小时左右即可干燥表面的特点又决定了一件作品完成的间隔时间不能过长。于是, 合作制作便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低年级的孩子还不擅长合作, 但通过合作创作大型纸粘土作品, 孩子们在交流、磨合中, 逐步学会了合作。如在二年级上册《动物乐园》一课中, 孩子们将分组合作完成大作品。有的在创作前就统一思想, 确定细节, 将任务分配到人, 最后完成的作品主题更突出, 造型特征也会较统一;有的创作前只是大体商议了方向, 留出了更多独立创作的空间, 等个人的作品完成后, 再进一步探讨作品的组合;甚至, 还有些孩子尝试创作前不商量, 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后再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者, 或根据这多件作品, 发现其内在联系, 再创意组合成完整的新作品, 这样的作品往往也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可谓创意无限。

五、赠送应用显价值, “感恩”从表达开始

在孩子们的作品中, 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花, 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无一不在讲述着孩子们感恩大自然, 对自然世界的赞美之情;那小桥流水人家, 那昆曲京剧评弹, 无一不在表达着孩子们感恩祖国, 对家乡、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欢乐的校园活动, 那互帮互助的同窗, 那浓浓的师生情, 无一不在表达着孩子们感恩学校, 师恩难忘, 同伴友善;那温馨的全家福, 幸福的笑脸, 无一不在表达着孩子们感恩父母,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父母的辛勤呵护……

简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篇10

一、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自身审美素质

小学生处在行为、习惯乃至性格的形成期。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学习中最重要的形象之一, 其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引导作用。小学生价值观的完全形成, 是对教师的言行、处事方法进行模仿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在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并把美以及欣赏美的方法生动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二、重要条件——摆脱旧有教学模式桎梏

1. 教学方法层面。

过去的教学方法偏向于单一。比如, 在对美的展示中, 部分教师会借助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将美的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些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常常过度, 甚至有的会趋于滥用的程度。这往往会给教学带来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一堂课下来, 教学主题不突出, 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2. 教学模式层面。

部分教师认为, 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分析水平不高, 在教学中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致课堂教学成为“一言堂”。诚然,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注重激发学生潜能也不可或缺。其实, 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最丰富的, 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美常常有自己独到的有个性和见解。作为教师, 最忌讳的就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予以规范和引导,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具体措施——在教学细节中贯彻审美教育

无论是性格的养成, 还是审美观念的形成, 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处着眼,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作为教师, 要在课堂教学的细节中, 从细微之处入手,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1. 结合课文创设美感情境。

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课文为主, 从课本出发。作为语文教师, 要善于结合课文, 为学生创设美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中, 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文中对桂林美景的描写, 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微波荡漾、和风煦煦, 还有有着动人传说的象鼻山等, 无一不会把学生带入桂林这美丽的风景区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陶醉于对美的欣赏和向往中。这样, 在对美的欣赏中, 学生的审美素养会慢慢地提高。

2. 分析课文字里行间的美感因素。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的优美性。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 其表达美的作用不可小觑。比如诗歌这一文学形式, 就极富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字里行间的美, 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学习《登鹳雀楼》一文中,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的波澜壮阔、浩瀚气魄, 极富感染力, 引人入胜, 美不胜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文赏析课,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将课文中的美引入到生活当中。

课文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终也要实践于生活。比如, 红领巾的故事, 就是要教给孩子们勤劳、善良、勇敢、诚信等美好品格。这是生活中的美, 是人性美。小学是学生的品格塑造期, 学生不仅要学会欣赏美, 更要学会践行美,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所在。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养, 更是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发扬美、传承美, 塑造美的品格。

四、重要组成——注重美的教学方法

1. 发扬学生审美个性。

审美的标准不是固定的, 美之所以为美, 就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心中不同的享受和幸福感。小学生对世界怀有极大的好奇心, 想象力丰富, 对美的感受也丰富多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注重尊重学生不同的审美观, 发扬学生的审美个性, 这也是赋予审美生命力的重要方式。如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的教学中, 有的学生喜欢桂林山的巍峨挺拔、千姿百态;有的学生欣赏桂林水的微波粼粼、碧波荡漾……从不同的角度着眼, 美都会有全新的诠释。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 发扬审美个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 提高语文课堂审美教学的有效性。

2. 注重整体教学结构的把握。

在审美教学的过程中, 也不可忽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对美的形象感知, 往往是片段的、不完整的。作为教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 构建知识框架, 在美的欣赏中, 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举个例子来说, 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 段落是由句子连成的, 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所以在审美教学中, 分析词语之美是理解、欣赏整篇文章的基础。生动准确的动词、富于美感的形容词等, 都是学生分析美的重点所在。但在欣赏过后, 教师要把零碎的、片段的审美结果加以整合,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总之,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审美教学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师应着力于对课文的欣赏, 从细节入手, 同时, 又不忽视整体框架的整合, 积极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审美观,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感恩教育 挖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3-01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感恩资源的挖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感恩的内容。在小学感恩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的情况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感恩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在对小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授课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整体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当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感恩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挖掘。

1.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自然的感恩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大自然中索取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感恩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的壮丽秀美的山河,感恩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挖掘课本中对自然的感恩教育我们的小学生[1]。

2.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父母的感恩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述父爱、母爱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挖掘这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使小学生可以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感受到父母的艰辛,感恩于父母对自己的爱。

3.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祖国的感恩

教育工作者要挖掘教材中描写对祖国领土、祖国文化以及祖国养育的中华儿女。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对祖国山河风景的描写,使小学生感恩于祖国的丰富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对祖国英雄儿女的描述感恩于祖国的无穷魅力和极大的凝聚力。

二、感恩教育资源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可以让课程更丰富,但是如何正确运用感恩资源这个问题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实现感恩,第一要爱惜生命

父母亲给了孩子生命,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生活幸福,为了回馈父母对自己的爱,就必须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每个人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次,要格外珍惜,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国,珍惜生命最让父母心安,是最应该、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2.实现感恩,要有担当

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能体现出他是否懂得感恩,感恩教育中渗透着责任意识。孩子要学会理解和体谅自己的父母、学会孝敬和关心父母,让他们安心;好好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共同建设美好和谐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担当起自己的那份责任[2]。

3.实现感恩,做到宽容谦和

要学会爱护和热爱大自然,与它和谐友好相处,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懂得对大自然感恩;犯错误时要主动承认,不斤斤计较,与父母多沟通交流,不让父母操心和生气;在生活中要时刻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理解和包容别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发扬美好品德,多帮助他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恩教育

1.引导学生知恩

知恩才能感恩,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想办法帮助小学生懂得谁应该被感恩,明确了对象才能进而实现去感恩。比如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如果是写景,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让他们感谢大自然允许自己生活在其中;如果是写人,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特点,思考人物、发生事情的缘由和意义,找到感恩的对象。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恩

感恩本身就是一件包含感情的事情,实现感恩教育,更应该让学生们拥有情感体验,促进帮助他们真正实现感恩,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到感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能够实现感恩教育的内容都会充满感情,老师们应该主动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组织学生朗诵等,真正用心去感受,还有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情节,理解掌握文中所发生事情的重要意义和正向能量所在,用这种情感去感染孩子们,让他们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3]。

3.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有研究发现,当小学生看到善良、真实、伟大的形象时,就会产生兴奋与喜悦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帮助他们自觉提升自己,引领他们向这种真善美的形象学习。在教学中,能够实现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情况,就是老师通过多媒体将这种美好的事物或者人物形象展现到他们面前,让学生们有直观的认识和印象,这也可以很好地促进感恩教育。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全面挖掘和应用感恩教育,确保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多方面利用教学工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学会感恩,让小学语文教学中时刻充满感恩,让课堂变得温暖感人,让孩子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我道德教育,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韩慧鹏.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8(6):57-58

[2]林文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45-46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12

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做到: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形势并不乐观。素质教育已经实施有些年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实在太大,素质教育也只是“花瓶”而已。

在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把语文变成了一种工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还会从何而来?僵化的“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现象在农村中还比较典型,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重课内、轻课外,结果便是学生面对让人感动的场景毫无反应,写出的作文没有一点新意,也不动情。当前学生普遍的生活规律是“三点一线”,除了吃饭以外基本没有自由时间。此外,学校也对师生施压。无论大考小考,学校都要求把学生的成绩予以公布,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一并公布。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怎么谈审美教育?

多年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

第一,社会、学校、政府对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以学习成绩来区分。这样的状况迫使教师狠抓教学成绩,课堂变得极其压抑,学生沉浸在题海中。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在哪些题会考到,哪些题不会考到,如此一来,审美作用遭到忽视。

第二,素质教育的实施并没有从行动上完全落实。社会、政府对学校的考核依然以升学率为准,导致学校、教师、学生,只能靠抓教学成绩提升学校以及教师的声望。

第三,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政府虽然以各种方式对素质教育做了硬性规定,但许多学校教育仍然是智育,而不是综合的素质教育。一些学校虽然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但在工作计划中却明文规定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给多少钱。审美教育又谈何而来?

二、小学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

1.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为富有情感以及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足以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学生在思想意志、理智认识、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基本能力方面得到夏丏尊先生所说的那种“调和发达”的状态,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程对学生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使课堂具有融洽、健康的氛围。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享受感和轻松感,使课堂气氛和谐,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同时,也要力求培养出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趣味和格调。由于每个个体的经历、环境、文化背景不同,就形成迥异的性格、爱好、需要和情感,这些也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差异。

2. 教师要善于通过拓展阅读,使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师要多带动孩子们阅读好的书。一本好书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紧张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错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东西和高尚品德,同时也深刻批判和揭露了落后、丑陋的东西。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审美教育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引导他们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帮助孩子们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

3. 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是通过人的感官来进行的,但仅有天生的生理感官,并不能感受到美。视觉和听觉一般是审美的感官,欣赏艺术之美、大自然之美以及社会生活之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经常组织户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自然和社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一篇:分选方法下一篇:历史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