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共11篇)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
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看,它属于教育学学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应是:综合培养,有所侧重,即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并重,同时文理渗透,但又要求学生修完某一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定位,培养模式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许多同志对它尚缺乏了解,感到陌生。本文力图在历史回顾和多方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办好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参考。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
在国际上,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已有约3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由属于中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教师教育(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教育程度(学位)评定。此后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取代。在日本,20世纪中叶,小学教师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1949年日本制定《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规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历,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的许可证。英国小学师资培养主要在大学进行。法国设立教师教育大学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师资培养课程。德国各州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小学师资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当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师资培训机构一般为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其专业设置一般称为“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较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其课程结构基本上由三大类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三大类课程为: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或“教养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初中教师由师专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来培养。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目前这一过渡基本完成。中师学校作为定向型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具有注重技能性训练和实用性训练的优势,学生专业思想牢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要求。但中师学生后劲不足,在教育理念、学科水平上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1985年开始,在教育部师范司积极倡导下,以南通师范学校等中师为主的全国65所学校陆续办起小教大专班,毕业生在小学普遍受到欢迎,但中师办大专有“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困难。故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学院开始举办三年制大专层次的小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对此尝试充分肯定,并于2003年印发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作为各校制定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三年、培养大学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参照。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过渡的研究和实践。1998年我国开始在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置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北京、上海、杭州、长春、天津等省市陆续成立了小学教育学院,开始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是1999年9月设立该专业并由小学教育学院承担培养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全部取消了18所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一步跨入本科层次,由首都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植入,为高等师范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①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小学教师培养已完成由二级师范与一级师范的过渡,并提出今后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均要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在世界范围是一个具有近半个世纪的成熟的专业,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相对较新的专业。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迫切需要解决本专业的定位问题,即专业的学科归属和专业特点,及与相近专业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基础。尽管教育部尚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是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应的课程设置来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是教育专业课程。而且在实践中,除少数学校设立小学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外,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设置在教育系。在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因此相关研究文献一致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归入教育学学科之下。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特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更有人提出要培养“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而言,具有全面的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的重要性要大于所教学科的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教师的智力、知识准备的程度和质量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其智力、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并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学习以及动机等影响学习诸变量的原理知识,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合理安排和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小学课程的深度难度并不大,相应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难度要求也有所降低,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较低的小学生,也就是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原理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职责从普通的“教书育人”转换为“育人教书”。如何让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比单纯传授知识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养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通识教育课程占课时总数的28.6%,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即教育专业课程占到总课时的41%,学科专业课程仅占总课时的30.3。在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4.5%,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32.3%,学科专业课程仅占15.4%,教育教学实习占7.7%;韩国釜山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4%,教育专业课程占55%,学科专业课程占18.5,教育教学实习占2.6%。②可见无论国内国外,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和技能类课程的课时或学分都大大多于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所以小学教育专业明显属于教育学的学科范围。而且就其学科专业课程而言,也并非是单纯设置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而是综合设置,有所侧重。因此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属于中文、数学、英语等任何一个单独学科或专业都是与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相适应的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大学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必然决定其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有所侧重。
(一)综合培养
与中学教师严格的分科培养模式不同,小学教师需要更全面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其学科专业知识并非十分艰深,因此更注重综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其次体现在各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
1.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的综合
尽管培养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设置类型或模块基本相同,都分为通识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但是它们在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安排上有相当显著的差异。以我院专科层次的初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20%-25%,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15%-20%,学科专业课程约占60%。可见学科专业课程占了总学时的大部分。而根据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总课时的30%,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40%,学科专业课程占约30%,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从而从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上保证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小学教师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和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符合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综合
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模式不仅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总体结构的综合,而且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课程设置上。
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综合体现为文理渗透。要求学习语文和社会课程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大学数学、小学数论、自然科学基础等理科的课程;学习数学和科学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大学语文、汉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文科类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全面丰富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为学生兼代小学语文课程或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即使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明显体现出综合性的特色,其课程设置并非单纯的语文专业课程或数学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的课程综合化相适应,体现出大文、大理(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特点。如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中文和社会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中除开设中文课程外,还开设中外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文明简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文科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方向的课程设置除开设数学课程外,还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理科类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综合性,使其与严格分科培养的中文、数学等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区别开来。小学教育专业因其内部专业的多样性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的多样性,能够在本专业内部实现培养的综合性任务。
(二)有所侧重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不分专业的,它适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学低水平运行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学校缺语文教师就代语文,缺数学教师就代数学,虽然比较灵活,可以应急,但是因为什么都学,什么都教,导致什么都学不全,教不精,毕业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很不完整,水平较低,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手段落后,效果较差。小学教育专业对未来小学教师划分专业培养,能够保证教师掌握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与当前条件较好小学中各科教师明确的专业分工相配套。
小学教师“育人教书”的光荣职责,如何教重于教什么的教学工作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教育专业课程也就成为课程的主体,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然归属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定位。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的广而浅,是任何一个专业难以单独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设立独立的小学教育专业来完成。
注释
1符德新.师范学校何处去?[N].中国教育报,2002-11-23,(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5,(2):80.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并且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特别是小学语文属于学生时代的启蒙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语文教师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会对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产生影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改革,将学生充分地作为课堂上的主体,根据课改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进行相对应的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1.明确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让学生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算是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下,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要掌握书本上的基础内容,更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明确改革后语文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
2.准确定位
语文不仅仅是在小学阶段,在学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定位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
3.内容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在进行《春天》的教学内容讲解的时候,根据课文内容“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春天的变化,是否也是万物复苏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从而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包括上述的《春天》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春天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直接地感受到春天变化的状态,这样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再比如,进行《曹冲称象》相关内容的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分组展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感将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感情理解透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够在进行“称象”的整个过程来充分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能夠加深小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专业课程的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专业课程现存问题及对策
1.针对性的教学
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每个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程度不同的原因,所以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将学生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对其进行了解,并且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2.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可以说是一门大众性的学科,并且很多教师认为语文的用处不是很大,只是作为应付考试的“工具”,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忽视,这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专业课程的改革。其实,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语文处处不在,包括人际交往、沟通表达、文字撰写等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文功底以及语文素养和能力,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定要逐渐加强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小学语文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
总体来说,小学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也是基础阶段,在培养小学生自身学习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4).
[2]杨细丹.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探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 篇3
1.当 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师资素质及能力与新语文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
当前语文教育还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当中,语文老师也习惯于这类教育方法,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既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能了解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老师成为知识的权威,甚至漠视小学生对知识的质疑, 小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学方法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空洞地问小学生领悟到了什么,这些道理固然重要, 但语文书中提出来的人文价值应当让小学生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而不是灌输。
2.师范类专业自身的要求 。
师范类的学生是我国教师资源的根本来源,师范类专业设置是以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为目标的,在这点上,师范类院校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中心。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师范生的成长、促进师范生的发展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目标,这也是进行相关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因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状况,必须从年轻一代的师资力量上找到突破口。年轻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一代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民主方面,在专业的年轻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能够更加民主、自由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这也是整体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小学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法
1.坚 持 “以人为本 ”的教学理念 。
课程改革需要一个正确科学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师范生自身的素质为目标,抛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师范生特长的发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还要尊重客观实际,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此, 首先应当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师生双向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评价是双向的,学生评价老师教学的方式、质量等方面内容,而老师则评价学生的上课情况、接受程度等,双发都可以看到评价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共同进步。另外,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效仿。
2.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手抓 。
语文教育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 对小学生而言,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做好铺垫, 打好基础。因此,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容忽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一是要注意加强师范生在实用性方面的培养,扩大课程涉及的范围,比如:汉语言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某些简单的理工科知识,扩大师范生的知识储备,便于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自由; 二是要注重学生人文方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当然这些可以在哲学、社会学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立足实际,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专业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
探索研究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当鼓励高校老师对专业课程的改变, 提倡师生的科学探索性。比如:在文学鉴赏类的课程中,可以大胆地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甚至辩论,提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性格来解读文学作品,找出有力证据,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思维套路。比如,在社会学教学中,不仅学习原有的理论知识,提倡学生参与社会性质的调查, 从问题的选择到问卷的设置、取样、分析结果等,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且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找出整个社会调查中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师范生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加深印象,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又能够在相对自由民主的环境下,进行社会实践与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对课程内容的改变以外,学校也应当鼓励变化上课形式,师范生大多经历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常年待在教室中学习研究,具有较少的课堂经验。因此,学校应该引导教师体现课堂形式的自由和民主,当然,必要的课堂纪律还是应该保留的,可以更换上课的地点,也可以更换课程安排的顺序, 这有利于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教学系统,课堂形式的变化,是对固定思维与习惯的挑战,这样能够帮助小学生较早地去除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
三、结语
小学生语文教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从某个点上看,其仅仅关乎高校师范生的利益,有利于师范生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年轻的师范生未来所面对及培养的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 小学生语文教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是整个教育系统、整个国家的大事,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点,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摘要:新语文课程不仅仅要求小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素质,更要求语文老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应当与实际相结合,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应当遵循小学新语文课程的要求,这样改革才能更加彻底,符合实情。
小学教育专业实习计划 篇4
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育实习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实际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我院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实习目的
1.增强和巩固学生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2.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3.全面检查小教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状况,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教育实习的任务与内容 1.任务
教育实习的任务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2.教育实习的内容(1)了解实习学校
了解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实习学科、教研组等基本情况,了解各种规章制度;观摩实习学校的集体备课、示范课、班主任等教育活动。
(2)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使实习生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要求实习生初步了解小学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根据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和所在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指导下,认真做好听课、备课、写教案、试讲、上课、辅导、作业批改等各环节的实习工作,确保教学实习任务的完成。
① 听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实习生到达实习学校后,第一周原则上不允许上课,带队教师应和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沟通,让实习生第一周全面听课,整个实习期间听课节数不得少于10节,其中本专业的课程不得少于6节。听课后,各实习点的带队教师和小组长应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取长补短,做好上课的准备。
②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实习生应在实习学校确定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并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备课要充分,教案要详细。教案要在上课前两天送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上课。在进入课堂前一定要进行试讲,试讲由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主持,同小组实习生参加。试讲合格方可上课。
③ 上课是教学工作实习的中心环节
每个实习生都要至少担任所教学科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个实习生实习期间应上4—6节课。实习生要遵守课堂教学常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习生上课时,应有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听课,没课的同小组实习生必须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④ 评教是教学实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原则上,要求对实习生的每一堂课都应进行评议。评教会由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主持,所有听课人员均应参加。每次评议都要有记录和评语。
⑤批改作业和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后续环节
实习生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批语要慎重,字迹要清楚、端正。在辅导中,对学生要亲切、耐心,要善于启发,答疑要准确。
(3)班主任工作实习。
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实习,要求实习生完成一定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初步学会制订班级工作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及进行个别教育等工作。
①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工作方法。实习生要满腔热情,爱护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每个实习生要固定一个班级。
②实习生要认真学习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有关规定,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要求。认真倾听原班主任介绍,深入到班级熟悉情况,尽快认识本班学生。根据班内情况和学校班主任的要求,制定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送班主任和带队教师批准后执行。
③实习生要根据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做好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经常与原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沟通,对较重大的偶发事件,要及时报告并处理。要有计划地在原班主任参与下组织2—4次班集体活动,活动后要进行评议总结。
④ 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4)教育调查。
通过教育调查研究,考察、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①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历史、现状与发展。
②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改试验成果。③了解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每个实习生要写出一份了解个别学生的报告,掌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四、教育实习时间及日程安排
教育实习的时间为8周,从2014年3月3日至2014年4月25日。教育实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第一周)
3月4日~3月7日,主要进行实习前准备工作。教科院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听取实习学校介绍,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初步的备课、编写教案并分组试讲,同时做好各种物质准备。
2.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阶段(第二周至第八周)3月10日~4月25日,主要是到实习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社会调查,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
3.实习总结(第九周)4月28日~5月2日,主要进行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实习生要按要求保质保量上交各种材料,认真参加实习总结期间的各项活动。学院召开教育实习总结会,对集中实习、支教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验收。
五、指导教师职责
1.按照教育实习计划安排教育实习日程。2.严格要求并督促检查学生的实习进度。
3.组织好备课、课件制作和试讲,切实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
4.做到教书、育人并重,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热爱劳动、安全
等教育。
5.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总结、交流。6.评审学生教育实习成绩。
7.实习结束前,要向教科院实习领导小组推荐参评优秀实习生名单,按25%推荐。
六、教育实习纪律
1.要按规定参加全部实习活动,按计划完成计划中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2.学生必须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认真参加实习总结、考核和交流。
3.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实习纪律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4.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实习,必须办理请假手续,一天以内由实习带队教师批准,一天以上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报系实习领导小组审批,否则按旷课处理。病、事假累计超过实习时间的四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旷课累计超过8小时,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对违反实习纪律或有关规章制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令其改正;对违纪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者,必须立即停止其实习, 并报学校予以处理。严格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和检查,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6.未经实习学校领导和带队教师同意,没有原班主任参加,不得组织班集体的旅游参观等活动。
七、实习生成绩的总结和评定
根据我校考核制度的规定,对实习生要给出实习成绩综合评定,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其中课堂教学占总成绩的50%,班主任实习占20%,教育调查占10%,个人行为表现占10%,实习报告占10%。
1.评定成绩是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共同商定,最后由系实习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实习优秀率控制在实习生总数的25%左右。
2.课堂教学成绩由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按标准评定。
3.教案、课件和行为表现成绩由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协商评定。4.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不得免修。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5.实习生违犯实习纪律,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造成不良影响者,经系实习领导小组批准后立即停止其教育实习,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6.无故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八、汇报课
每个实习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实习生,参加实习总结期间的汇报课。
九、带队教师和学生上交的材料 1.带队教师
小组实习总结、教师听课笔记、教育实习会议记录本。2.学生
听课笔记、教案6份、课件、实习鉴定表一式三份、实习工作总结1份、主题班会记录2份、教育调查报告1份,实习日志(集中实习学生填写)。
3.组长
小组出勤表、本组实习基本情况统计表一份(内容包括姓名、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教学实习内容、讲课次数、听课次数、辅导时数、家访次数、主题班会题目和次数等)。
4.上交材料统一用A4纸正反面打印。
谈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5
一、教师成长的三个层次
1.入门:从教师第一天走到讲台上,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教学方法可言的,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不能形成基本的教学规范,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有时候我们听一个年轻老师讲课,虽然他讲得很认真,可是能清楚地感觉出其精力没能用准。这一层次,所有的教育人员都要走过,这是专业成长的第一个瓶颈。
2.提高:伴随教龄与经验的增加,教师的方法渐渐丰富,对于教学规范和学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与感悟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教参,二是身旁的老教师。这一层次,教法与经验虽多,可是却面临着拘泥形式,不能活用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迷失自我的困境。这种困境,大致在从事语文教育三到五年时发生。
3.升华:教学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则要做到离其形而用其神,达到教学方法的活用。小学语文学科中有不少名师,听其讲课,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模式方法,可是置身于名师的课堂上,会觉得所有的细节都值得咀嚼,很有滋味。这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层次。
二、入门到提高的方法
1.听课。一是多听身旁教师的课,二是多观摩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实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观摩,把各种授课类型都学习全面,才能按教参及自己的想法上课。
2.从书本中找灵感。年轻的教师应当多读一些实践性强的教学论著,如于永正著《教海漫记》、张庆著《张庆文集》等等,虽然内容很多,可是读起来不乏味,教师应当多从中汲取经验。理论性强的论著当然也很好,但是青年教师很难读得进去,不建议阅读。
3.从外环境中找方法。任何学校,全都有学科带头人。这些带头人的教科研水平决定了学校整体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有这些带头人的指点,也就是通过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年轻教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如在一次调研中,听一位青年教师讲《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问:为什么叫做借箭,不叫骗箭?那位教师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在课后交流研讨时,教师们各抒己见,谈了各自的见解,帮助她找到了回答学生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且还引出了这篇课文中的其余几个关键问题,使青年教师获益良多。
4.实践与反思的作用。同样一批来到学校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差距便会逐渐拉开,这与教师自身的实践与反思是有很大关系的。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把握起来并不是特别容易,所以教师在每次教学之后,都要坚持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的习惯。这种反思,是任何一种教科研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三、提高到升华的方法
当所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心中都留下固定的印象与程式,这时候要求教师做的就是不拘泥于这种程式,而是能将其活学活用,让所有的教学方法都能和自己的教学习惯有机整合到一起。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仍然是反思与自我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容易出现越教视野越窄的困境。即便是学现代文学的教师,在教了几年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之后,专业知识也会消耗殆尽,长此以往,知识储备会出现不足的状况。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充实与拓展才能自我克服。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意识很强,可是在方法提升与宏观思想上较弱,这也是职业教师容易出现的误区。其实,小学的语文教师中,一直不乏有思想、重行动的积极探索者,尤其是这些年,一些有个性的教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情趣语文、深度语文都非常好。广大教师应当多学习、多思考,争取做到兼容并包,为我所用。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一些教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认识与操作上的对传统教法的整体否定,弱化教师功能,课堂教学去语文化。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向升华层次迈进。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要冷静思考,明确哪些是应当变革的,哪些是不能变革的,明确怎么样汲取传统精华才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变得更为得心应手。
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里,最严重的无非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相适应性。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不断使自身教法同教学内容、学生之间进行协调统一的过程。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教学研究室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6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
近年来, 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 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 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 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 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 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 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 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 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 在教育实习之后, 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 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 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活动场所看, 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 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 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 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 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 (见习) 、模拟教学 (微格教学) 、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 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 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 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 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 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 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 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 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 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 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 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 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 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 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 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 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 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 既可以走出去, 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 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 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 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 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2) 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 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3) 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 组织班队主题活动, 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 (4) 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 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 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 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 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 (三笔字)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 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 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 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 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 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 (3) 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 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 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 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 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 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做到见习分散, 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 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 (辅导) 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 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 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 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 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 每年定期考核, 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 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 (包括小学指导教师) 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 .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刍议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7
第一,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是人品高尚的人。因此,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无比热爱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满怀期待;应当无比热爱母语, 能充分认识到母语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 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和思维结构;应当热爱教育事业, 不是把教师工作看做一种职业, 而是看做一项神圣的事业, 把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和人格、个性的和谐与充分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勇于担当, 肯负责任, 尊重学生的天性, 遵循学生学习母语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十分投入, 十分执著, 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一生。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来说, 似乎自己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中, 在语文教育事业中求得永恒。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根基和前提。几十年来, 以斯霞、霍懋征、袁2) 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 他们的卓越成就无不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 源于他们对母语的深情, 对母语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第二,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因此, 应当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 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 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期待、评价都会各有侧重。在探讨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 由于语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涉及诸多相关学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发表的意见往往容易偏重在语言教育方面。文学家、作家又往往容易从文学教育、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教学论专家、德育工作者、国学经典研究者、读书活动倡导者等等都可能有类似这种情况。当然, 这都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理解、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但是, 这些意见往往也都各有侧重。作为语文教师, 如果不加分析, 人云亦云, 甚至解读有误, 就很有可能囿于一隅, 失之片面, 或以偏概全, 把语文内部的某些要素的性质当成整个语文的性质, 或大而无当, 把语文的各种要素甚至与语文相关的要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全部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以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非语文”“泛语文”等课程功能错位的现象。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是以真正懂得“语文是什么”“应当做什么”为前提的, 这是决定语文教学课程领域里的一切其他问题的枢纽。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就应立足于作为课程的“语文”, 善于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比较、分析、整理综合, 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 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且, 能坚持、实践, 善于把自己的教学主张融入每个教学细节中,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 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日趋深刻、系统、自觉、有创见, 进而逐步形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第三,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领跑者, 能够与时俱进, 善于学习, 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面对富有时代特点、生机勃勃的学生们,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努力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养成习惯。要善于从专业素养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能穿越时间, 回望前辈教师在语文路上留下的足迹、业绩和思考;能突破学科, 了解数学、科技、艺体教师们的新创造、新成果;能放眼海外, 考察外国同行们在母语教育领域中正做些什么, 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拓展视野, 获得启迪, 多方汲取营养。此外还要继承我国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 借鉴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当今时代母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经常对照反思, 自觉地审视自己, 敢于超越自己, 不断确立个人发展的新目标,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改进、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
当今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 特级教师也是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 在教师群体的支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其成就与群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语文备课组、教研组或语文教科研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研究型团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要善于向团队成员学习, 乐于为团队建设贡献才智, 能积极有效地引领团队合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 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趋势, 确立新课题、新方案, 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采取新策略、新措施, 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学新经验。
第四,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勤奋的读书人和文章高手, 应当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不仅能言善书, 尤应精于读书之道, 谙于写作之法。当代著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如于漪、李吉林、于永正以及众多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 尽管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知识广博, 文采出众。他们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都清楚地昭示:能力要靠能力去培养, “唯有老师善读善写, 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叶圣陶语) 。
教师应是读书人,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尤应“善读”, 应当能自觉地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史论,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写作学等专业著述, 文学作品以及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美学、哲学等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具有从中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 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心性修养;具有根据阅读需要查阅、检索各种常用工具书和文献资料自行解难的能力。不仅如此,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阅读, 特别是对发展性阅读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应当有足够的理性认识、理解和体悟, 以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善于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吟诵诗篇, 善于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会、领悟, 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善写”。凡是日常生活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诸如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案例分析、实验研究报告、调查考察报告等等更得是得心应手, 能写得清楚明白、通顺畅达, 合乎规范。进而, 能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 以学校、教师、学生生活为题材, 为学生的童年幸福、成长需要, 发挥自身特长, 创作童话、故事、儿歌、散文、小剧本等儿童文学作品, 撰写儿童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评论文章。力求在经常性的写作活动中体会写作的甘苦, 掌握写作的规律, 提高写作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写作观。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在教师身上, 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来看, 教师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此, 为了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也应打牢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 不断深化和提高自身素养, 以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所谓的教学信念就是教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教学观、师生观、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体现, 教师信念形成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己本身的认知过程, 对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教育信念, 可能是教师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点点积攒下来的经验, 也可能是从书籍报纸上总结出来的前人的经验之谈, 更有可能是自己深思熟虑、苦苦思索得出来的理念……信念就像是一台指路明灯, 有方向、有目标的摸索总比没有经验、没有方向, 摸着石头过河好。教师有了这种教育理念后, 就能够将无意识、无目的的模糊教学方法转化为知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方法, 最后逐渐走向专业成熟。教育信念就好比做一件事情的大纲, 大纲确定下来了以后, 其他工作就能井井有条地进行。这就是为什么说教育信念是专业发展前提的原因, 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 对于教师自身知识和素养的提高也有重大的帮助。总而言之, 世界观指导方法论, 只有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 跟上时代的步伐, 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双重成功。
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对于已经在小学教学多年,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来说, 他们大都已经在大学里接受过专业培训, 他们的专业知识比较丰富, 也已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 但若他们就此停止不前, 不去更新知识, 只满足于当下, 那么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将会逐渐落后于社会, 跟不上社会的需要。所以,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 灌入新鲜的教学理念, 以此来“武装”大脑, 避免被社会淘汰。同时, 由于社会比以前更为进步和开放,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面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也比较迅速。他们已不满足于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这一单纯的教学方式, 转而渴望有更为生动新鲜的课堂。这样一来, 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应该仅满足于已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 而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研究新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选用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法。而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一方面, 学校要让教师走出去, 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另一方面, 学校也要出面聘请教育专家, 在校举办培训讲座。通过这些措施,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 从而使他们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最新的教育方法。
三、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 真理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才总结出来的。教师的专业发展, 无论在何时都应该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 不能脱离学校的日常教学进程, 也不能离开教学实践的主体——学生。同样,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也不能离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 实践所学到的知识, 并模拟课堂教学, 以便积累经验。比如, 公开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机会, 可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许多专业教师面前站上讲台, 展示自己的教学方式, 这种压力会逼迫教师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钻研和改进。上完一节公开课, 教师也能得到很多专家或者其他同事的点评,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客观的点评可以帮助教师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不断进步的需要, 对于提高当今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小学语文老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不断培训自我的过程, 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占国.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 (A) , 2010 (06) .
[2]孙菊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3]王婷婷.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0.
[4]周慧霞, 朱苏飞.校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 2003 (06) .
[5]胡曼君.浅谈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J].民营科技, 2011 (10) .
[6]张钰萌, 卢静.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探寻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 2011 (02) .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9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师资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
1. 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淡薄。
主要表现在“强权意志”还是比较突出。开展新课改以来, 关注学生这个“弱势群体”, 反对教师的“强权意志”的呼声一直很高。但在课改工作已经历了几轮的试验、推广、全面实践的今天, 在部分地区, 尤其是教育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 教师的强权意志依然“顽强”地存在着。比如, 在很多小学的语文课堂里, 教师设计的问题通常是学生只须回答“是”、“不是”或者是“对”、“不对”就行了, 所谓的“合作探究”, 不过是学生在书本上寻找 (通常是并不费力的寻找) 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语句。对一些稍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刚要打开, 教师却把多媒体打开了, 画面呈现替代了学生的思维, 因为学生的回答也正好“预设”了;如果学生的回答在预设中没有, 教师就置之不理, 学生的意见受到了冷落;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 教师也不管不问, 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是一种自信心的失落。在这种语文课堂里, 教师的知识权威取代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独特体验,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消解了, 只剩下教师这个主角。
2. 漠视语文课中人文性内容的流失。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主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但是,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还是把人文性内容等同于传统语文教学所提倡的“文道结合”中的“道”——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 或美其名曰人文教育, 完全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与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 这是对学生接受人文性内容熏陶的整个心路历程的忽略。导致了以文本为载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内容的流失。例如教《幸福是什么》 (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七册) 一文时, 教师只是在分析了文章的所有内容后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幸福的生活。这种人文教育没有经过思考与讨论交流的过程, 不是我口说我心, 孩子们如何能真正领会呢?
3. 探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们对探究性学习有两方面的片面理解:一方面是有探索过程, 却没有真正地追究、理解到文本的深层意义,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营造了热闹的学习气氛, 但只让学生想像体验、任意衍生“多元解读”而没有开启智慧的引导, 课堂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这导致了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 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师一个人的探究, 一连串问题的提出, 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 答案基本上都是教师教案里预设好的, 提问的主动权、回答的干涉权等都掌握在老师手里, 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自由表述的平台, 师生的思维没有机会发生直接的碰撞。
4.“教教材”和照搬教案内容。
这种教师基本上没有理会新课改理念, 对课改中所提倡的“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新理念没有认真贯彻实施, 他们还是仅凭一本书、一篇课文去组织课堂教学, 至于能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他们并不关心。因为有了这种教育惰性, 有时他们连一本书、一篇课文都教不好。也有不少教师只拿着一本教案书去上课的。他们在课堂上照搬教案, 课堂生硬乏味, 学生听不进去, 课堂闹哄哄的处于失控状态。明知对文本缺乏研究, 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课是很难上得好的, 但他们还是听之任之。
(二) 没有反思和克服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的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感到工作的盲目, 成就感丧失, 激情消逝, 甚至失去目标和追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担任教师工作的时间长了, 滋生一种习惯性职业厌倦感;二是个人的情绪、期望、信念和归因倾向等方面出现了偏差, 有些教师自我期望值过高, 刻意追求完美, 忽略社会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 一旦目标、理想不能实现, 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幻灭感, 精神沮丧;三是新生代的年青教师吃苦少, 仰慕舒适的生活, 开放的社会环境容易使他们往物质利益上使劲, “高付出, 低收入”的小学教育工作环境让他们缺乏工作热情。
二、当前高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应关注和处理好的问题
基于上文的分析, 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思想不过关、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在为基础教育培养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才时, 应着重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注意处理好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与教师的发展是一致的”的理念。
这是进行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它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建设时, 一方面要在主观思想和客观行动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满足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需要为意志转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三方面要明确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因为教师是通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实现其为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其劳动的社会价值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服务才是最专业化的、最佳的服务, 才能体现教师劳动的最大的社会价值。
为此, 我们应该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设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及其课程教学评价网站, 建议本专业的师生经常性地参与课程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在指引评价时, 可以提示师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但不采取分项说明, 只让师生在相应的分项栏目上打“√”或用选A、B、C的做法, 不明确地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 尽可能地让师生对所开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效果畅所欲言地进行评价, 希望参与评价的师生说出其好与不好的理由。对于超过20人以上的一致性反馈意见 (一般认为20人以上的一致性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值) , 教育管理部门要予以重视, 可以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课堂听课, 进一步鉴定、评估该课程及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从实证的角度去面向学生, 理解他们确定好教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尤其是好教师的标准。二是以“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为标准, 倡导教师的自主发展, 鼓励教师争当名师, 以名师的身份启导学问;设立科研基金, 奖励学术研究。在这个问题上, “学术是生命”的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这就要求高校要想方设法激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带头开展学术研究。因为教师一旦具备了良好的科研能力,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 必然会在学科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样就会出现在师生平等交往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的思考习惯及育人智慧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高校教师首先要成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思想、学术上的终身楷模。
(二) 建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这里探讨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及侧重点问题。进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计, 首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任务, 力求能按照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构筑小学语文教育体系, 使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切合科学原理和实际需要。据此,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抓好两大块:一是汉语言课程、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各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 它们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基础, 侧重于让师范生掌握知识及本领, 属于应用工具系列课程;二是文学课程, 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要承担的必然任务, 侧重于通过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 满足学生丰富自己的感情、完善自己的人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等一系列的需要;二者同为核心, 不可偏废。完整的、理想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应该是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但若以此来对照我院及其他一些同类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 并没有充分地显示出二者的核心地位。在2006年我院编订的语文教育专业教学进程表中, 各类通识课程总课时是530节;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总课时为99节;各种技能课程总课时是468节;文学课程总课时是431节。按课程课时比例计算, 当中比值最小的就是汉语言文学课程。虽然各种从教技能训练课程的课时比例猛增, 但这跟语言课还是不能等同。所以, 一言概之, 就目前这样的课程规划, 是无法突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课程体系的核心价值的, 这将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 在已有课程中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增设研究性课程。
为了纠正现有的小学语文课堂假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也为了弘扬高校的学术研究精神, 我们应该考虑在已有课程中倡导科学研究精神, 增设研究性课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作尝试:
1. 在已有课程中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例如:在语言课程里, 可以就普通话与本地方言发音差异、生活中的趣味语言、句子的语法单位对朗读技巧的要求等问题进行研究;文学课可以就文学作品鉴赏技巧、朗读与诵读对文学鉴赏的重大意义、文学作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设计等问题进行研究;各种教育技能课突出“案例研究”, 等等。这些课程内容的设计, 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将有助于师范生转变对传统教师的单一角色的理解与接受, 他们将学会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探索者、学习者、合作者、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等,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 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才能成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合格教师。二是容易把他们培养成会思考、有智慧的好教师, 他们将形成的特点是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研究, 不仅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充满智慧。
2. 增设研究性课程。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插进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識,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吴舜华.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2]王莉.小学语文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语文课程设计[J].河西学院学报,2006(06).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小海
子镇中心校)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1
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失衡
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 共分为三种课程, 分别是学科专业课程, 教育专业课程, 普遍教育课程。在现有阶段, 不同地区对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这就造成了课程结构中的失衡现象。由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造成了教师职业教育的差异化。事实上,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上的最大的争议就是关于 “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侧重程度。在大部分的高校中, 教育重点被倾斜向学科专业课程。这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所存在的弊病。为了避免其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建立该专业之初就极力地做出了改善。然而, 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其课程结构仍然受到了该弊病的较大影响。从本质上来说, 还是偏重于学科专业教育。从数据的调查上可以显示出此种现象。首先, 在教学计划的课时分布中, 大部分的普遍教育课程占40% 左右, 而教育专业课程的占有比例仅仅达到20% , 而学科专业课程达到了30% , 其余的是军训等课程, 占10% 。很明显可以判断出, 在课程结构中, 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虽然基础学科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体系, 必须在教育专业课程上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 否则会影响到未来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同时, 由于课时不够平衡, 有很多类似教学的基本素质教育课程都无法添加到其中, 致使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所以, 该专业的学生难以在专业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这对于其个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会导致师范生在教学基础上造成薄弱, 在教育科研上缺乏基础, 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上收到制约。
2. “学科主义倾向” 在教育课程长期存在
目前, 教育课程的分布和设立是以学科为基础的, 所以难以避免的造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充斥着十分严重的“学科主义”倾向。出于高校的评价标准和教育课程本身的不合理结构, “学科主义”得以在课程体系中长期存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 不同学科的教育课程之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壁垒, 体系之间缺乏联系, 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综合性的学习教育技能和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不仅仅是理论上的 “学科主义”, 也是由于在现实教学中, 由于学科性强的设置可以保持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 从而获得了教学体系内的参与者的支持。这就不利于教育知识的融合和交流, 也就无法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作用。这是一种现实和理论的脱离, 在现实教育中, 不可能只需要学科知识的运用, 更多的是各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所以就在教育课程中, 造成了以面对学科考试和大学测验的教学内容的泛滥, 然而这些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难以发挥作用。
3.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单一, 以理论和课堂教学为主, 缺乏实践教学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式里, 理论的熟练应用被当作教师的主要技能。在这种教学观念下, 教师的专业水平收到了很高的重视, 但是将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归为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教育学心理的原理运用是不太科学的。“教育实践” 被认为是教师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等知识以及技能的结合。因此, 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难以突破 “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的固有观念, 只能采用老旧的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流程是单方向的,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收到影响。不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知识, 只是单纯的接受和记忆, 没有达到教学的实际目的。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削弱, 最终会影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 学生忙于记笔记和背诵, 却没有对相关的疑问进行提出和探索, 以致于教育知识的未充分消化。在这样的过程下, 无法产生很好的结果。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意见
( 一) 优化课程结构, 实现三类课程的均衡配置
教师的职业性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所以虽然学术水平很重要, 但是并不是误解的学科专业能力。实际上, 为了培养出杰出优秀的教师, 并不能靠单纯的学科专业的学习, 而是要注重其教育的综合性, 将学术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掌握所需要传授的具体学科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的过程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只有用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 优化课程机构, 实现三类课程的配置均衡, 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车和实践研究, 将课时按照以下规则进行划分是最合理的。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普遍教育这三类课程应该各自占30% , 剩余的10% 应该分配给军训等实践类课程, 对于前面课程中所学进行实际运用。但是, 现实的可行性确实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在现阶段, 教学计划中的总课时是有限制的, 不能够在去随意的添加。只有从现有的结构入手, 但是由于普遍教育的需求是刚性的, 无法进行缩减; 而学科专业的学时也存在不足的情况, 所以只能从创新的角度去发现办法。经过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对实际案例的考察, 采取课程整合的手法是最优对策。将课程的配置上, 以重视基础为主要原则, 强调课程质量, 缩减过于浪费的课程时间。从课程设置的观念和课程系统的构建上做出创新, 这是有难度的。虽然现阶段, 笔者提出的想法只是一种设想, 但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逐步发展, 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的理论都会慢慢的更新, 所以最终还是能够实现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的。
( 二) 根据本科阶段的现实需要, 构建合理的教育类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不断地总结经验, 国际教育界和各个国家队教育部门, 教育的相关组织都提出来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在本科阶段, 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 具体内容包括基础课程 ( 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 、方法论课程 ( 比较教育、科研技术) 、教育的研究课程 ( 教学评估、教育职业发展) 、教育的整体研究 ( 教育理论学) 等等。为了推进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方针政策, 将教育学改变为教育学相关的学科群设置。由于本科和专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教育类课程, 使其与专科学习后的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优势。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以小学教育为对象, 教育课程的改革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 基础理论课: 以小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 和最新的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学习, 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的获取作为目标的系列学科。 (2) 方法与技术性课程: 着重培养教学技能,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能力的提升等时间培训为主的课程组合 (3) 实践性课程: 以实践为方式, 培养教学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践中对教育水平进行检测, 设置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
( 三) 教育类课程组成结构的优化。
在目前的教育发展现状下, 国内的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国外的课程组成结构, 分析其模式, 主要三种:第一种, 历时态, 继时性模式; 第二种, 共时态, 平行模式; 第三种, 整合, 一体化模式。如果按照现有的模式继续推行下去, 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国的现行模式中, 较缺乏的是一体化的整合模式, 也正是因为如此, 使得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知识之间有很大的隔阂。因此, 探究一体化模式, 积极推进课程的整合模式, 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加强技术实践运用, 在多项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用体系化和整合手段, 来将教学实际与教学理论观点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推进, 培养出专业而优秀的小学老师。
三、构建新的教育类课程实施模式
尝试建构 “以反思实践为核心”的原理性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范生实习教育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运用理论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 对自己的教育行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工作, 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但是, 直接的“授受方式”———教师将所谓的目的、意义、地位、作用、任务、内容、原则、方法等 “告知”和 “给予”学生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师范生在长期的生活和经验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缄默 ( 隐性的) 教育认识和观念, 其对于外显形态的教育理论的内化与建构有着一种不可逾越的中介影响。 “当教育理论以授受方式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时便受到缄默教育认识的过滤和排斥。他们虽然在表层上习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思想, 但其实际思想和行为仍受到缄默式的‘民间教育学’支配, 造成学甩、知行脱节。反之, 当外显的教育理论与师范生内在的缄默教育认识实现 ‘联接’和 ‘对话’, 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融通的关系时, 这种缄默教育认识就会成为外显的教育理论进入师范生认知世界并实现内化和建构的 ‘主人’和‘向导’。所以, 在教育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灌输, 而应该从师范生已有的缄默教育认识出发, 引导他们对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质疑、研讨、反省和重构;引导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查其缄默教育认识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形成以 “反思”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使得师范生的缄默知识与教育理论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和转化的关系: 以教育理论知识为参照, 缄默教育认识得到澄清、修正和提升; 教育理论在缄默教育认识的支持下实现内化和建构。
四、结论
教育类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整个教学计划的调整, 需要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指导。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至于所提建议是否合理以及在改革中如何进行具体操作, 还需要更多的、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健.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2) :51-54.
[2]李跃红.台湾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孙军.新疆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 2012.
[4]周鹏.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赵秀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10-03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11-26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规划08-09
小学语文专业工作总结10-23
小学语文专业基础知识11-10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01-01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总结10-01
专业词人柳永小学语文教案12-25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试卷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