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共8篇)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1
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作者:王万良 编辑:studa0714
摘要:根据十年来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数学类课程应包括以分析、代数、几何为主线的必修基础课程;以概率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为基本内容的必修应用类课程;以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论、数学文化等为构成的数学教育类课程;与数学及数学教育相关的选修类课程群,以培养师范生较高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及其变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乃至全部数学活动,都要遵循其课程目标。1992年国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生活处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劳动工具”也在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紧接着,又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前后三个课程目标可以看到,短短几年,小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0年教学大纲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两个主要变动。一是用“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代替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种变化首先体现的是数学教育理念的进步。多年来,数学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数学教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学科知识相互沟通、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更是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相应地,数学教育承担的也不再仅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加以培养、延伸。同样,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只是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因此,在数学教育中仅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是不合适的。另外,即使不考虑人们的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领域,我们处理数学问题时,也不仅只是依靠逻辑思维,形象分析、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的结合运用是我们早已常用的做法。
二是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代替原来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更加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向能力培养的过渡。过去,常常是讲完某一学科知识以后,寻找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照书本对比联系即可。而这里强调的是“探索”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思索将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出来,指导他们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的不仅是数学能力,而且加深了对整个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2001年,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提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并且强调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而又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这里,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一切要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这两种途径是相互结合的:第一,要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这是多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第二,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的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
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尽早接触“学会生存”这一课题,以奠定能力训练的基础。据此,数学教育则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6~12岁的儿童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求知欲极强,正是“启蒙”的绝佳时机。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非天方夜谭。在某些时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华罗庚曾经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我们都知道,“兴趣”大多先是来源于“好奇”,继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果在儿童产生“好奇”的阶段适时加以“激发”,那么,由一点小小的成功得到鼓励,再通过“成功的体验”,必定会使最初的“兴趣”引发为不可估量的“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安排及其发展
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满足学生需要,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反映数学学科的发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小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统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内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必要。有研究指出,对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安排,各国各地区各有特色,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全都包括对学生进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探索、认识与交流,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我国1992年实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设定的内容主要有:量与计量,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数的整除,应用题。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总体上含有四个领域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数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变革;二是人们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和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总之,在我们设计课程时,既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情感和接受能力以及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设计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单纯地适应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而应将数学课程分成两类:一类是通识课程,面向所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根据各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另一类,面向理科方向的学生。我们仅对第二类数学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必修基础课程
我们知道,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有三条主线──代数、分析、几何。在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理论起源于求方程的根。历史上,求解一元二次、三次、四次方程都先后获得成功。数学家在研究一元五次方程的根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结果,从而形成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抽象代数。几十年来,它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在数学的诸多分支,以及在通信理论、计算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等代数讲授的知识,大多是17、18世纪的成果,而抽象代数讲授的知识则是19、20世纪的成果,它不仅在代数课程这一主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近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抽象代数的主要思想早已渗透到基础教育的多门学科中。所以,讲授高等代数之后,必须安排72学时左右的抽象代数。
以现代几何的观点审视几何学,在保持各分支的自身特点与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几何学主线的五门课即几何基础、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与点集拓扑学有机结合。而对于数学分析,应将其核心内容极限理论、微积分和级数理论进行认真的选择与组织,不宜照搬。基本理论的讲授要紧密结合应用;同时穿插反映微积分发展历史的数学家传记介绍,这方面丰富的内容一定会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在保证数学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要大胆删繁就简。对传统知识,也要尽量用现代数学方法表现,如“级数的展开”等。
(二)必修应用类课程
必修应用类课程适宜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最优化理论及应用、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近年来基础教育逐渐增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虽然统计学的研究基础是数据,但是研究要借助概率论的结果,因此必须先安排讲授概率论基础知识。讲授数理统计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努力使学生能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还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要告诉学生,无论获得数据还是分析数据,总是要渗透随机与概率的思想。
最优化理论包括了线性规化以及最优化基本理论及主要算法介绍,它是现代管理、决策、经济、金融乃至评估等工作领域的基本工具,也是数学应用的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讲授过程最好结合实际应用模型。
模糊数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所谓现象的模糊性是指事物间差异的中间过渡中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数学联系实际的最初形式是解应用题。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抽象、简化,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进而提炼为数学模型,然后求解,并验证其合理性,从而解释最初的现实问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国外学者)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及数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总结为“问题解决”(problem sloving)。在此教育与学习的理念下,逐渐将学生的数学竞赛发展成数学建模竞赛,并逐渐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仅仅十多年工夫,现在已经形成几十万学生参加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将综合介绍各种数学方法,包括代数的、分析的、统计的以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其中最优化理论必不可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有效的数学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
我们之所以主张安排“数学文化”这门课,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小学教育阶段,单就数学知识教学来说,时间是充裕的,内容也不难。但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中有两点完成起来更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看似普通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被他的老师的“不经意”指点,可能激发起强烈的“特殊兴趣”,再加上悉心的引导,将来可能成长为“有天赋的”人才。
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它拥有多个分支,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丰富和推动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这里,我们推荐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文化》。该教材展示了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着力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数学情趣、艺术家的数学美感、科学技术中的数学威力、数学文化中的思维与方法以及数学文化的核心精神──创新。同时,以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等独具的魅力,引领学生到数学王国浏览一番,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由于教材涉及多个数学分支的知识,所以这门课程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增补或删减一些内容。
学习完这门课程,我们有理由接受这样的观点:到今天,数学不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
(四)选修类课程
选修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常用数学软件介绍、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离散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史。
关于数学史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适宜安排在第四学年。由于学时所限,数学各个分支的知识学习有限,但是在学习完数学主干课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学史的讲授,将数学整个学科知识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几年来学习的数学各分支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使学生有“一根线”贯穿在心中,并产生一种“历史感”,不仅增强对数学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此外,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数学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安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要满足国家课程标准对小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要求;(2)要使我们的学生具有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初步“探索、求知、创新”精神的热情与能力;(3)课程的设置可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而每门课程的内容更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加以编排。要注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之中。
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即使在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综合化的改革背景下,它仍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与重担,越来越被更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识。我们这里探讨的小学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课程设计,也只是处于刚起步不久的思考,实践时间也不长。相信随着专业的建设和更多学者的加入,将会使这种设计更加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2):79—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长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2):105—109.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专业定位,培养模式
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专业,其培养目标、专业性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许多同志对它尚缺乏了解,感到陌生。本文力图在历史回顾和多方比较的基础上,探讨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办好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参考。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沿革
在国际上,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已有约3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由属于中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高素质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教师教育(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在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大学学历,教师工资不以其所任教学校评定,而一律按教育程度(学位)评定。此后中等师范学校逐渐减少、消失,被有资格授予各级学位的师范学院和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取代。在日本,20世纪中叶,小学教师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水平。1949年日本制定《教育职员许可法》,规定大学毕业生修完规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历,才可取得小学和中学的许可证。英国小学师资培养主要在大学进行。法国设立教师教育大学实施一元化的师资培养,开设以大学毕业生为对象的二年制师资培养课程。德国各州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小学师资由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当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师资培训机构一般为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生院,其专业设置一般称为“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较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其课程结构基本上由三大类课程与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三大类课程为: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或“教养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提高完善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分为三级,即小学教师由中师培养,初中教师由师专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来培养。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目前这一过渡基本完成。中师学校作为定向型小学教师培养机构,具有注重技能性训练和实用性训练的优势,学生专业思想牢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小学教育要求。但中师学生后劲不足,在教育理念、学科水平上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1985年开始,在教育部师范司积极倡导下,以南通师范学校等中师为主的全国65所学校陆续办起小教大专班,毕业生在小学普遍受到欢迎,但中师办大专有“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的困难。故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学院开始举办三年制大专层次的小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对此尝试充分肯定,并于2003年印发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作为各校制定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三年、培养大学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方案的参照。90年代后期又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或是新三级(专科、本科、研究生)过渡的研究和实践。1998年我国开始在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设置小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南京、北京、上海、杭州、长春、天津等省市陆续成立了小学教育学院,开始了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实践。首都师范大学是1999年9月设立该专业并由小学教育学院承担培养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全部取消了18所中师,小学教师的培养一步跨入本科层次,由首都师范大学承担培养任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植入,为高等师范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①上海、北京等发达城市小学教师培养已完成由二级师范与一级师范的过渡,并提出今后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均要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在世界范围是一个具有近半个世纪的成熟的专业,在中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相对较新的专业。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迫切需要解决本专业的定位问题,即专业的学科归属和专业特点,及与相近专业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基础。尽管教育部尚未将小学教育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但是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与之相应的课程设置来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主体是教育专业课程。而且在实践中,除少数学校设立小学教育学院专门培养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外,大多数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都设置在教育系。在发达国家,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因此相关研究文献一致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归入教育学学科之下。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特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更有人提出要培养“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对于教育家型的小学教师而言,具有全面的教育理论修养(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的重要性要大于所教学科的知识,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当教师的智力、知识准备的程度和质量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其智力、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并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了解儿童的发展、学习以及动机等影响学习诸变量的原理知识,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合理安排和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小学课程的深度难度并不大,相应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度难度要求也有所降低,重要的是如何把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较低的小学生,也就是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原理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其职责从普通的“教书育人”转换为“育人教书”。如何让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是比单纯传授知识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养成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
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通识教育课程占课时总数的28.6%,教育理论与技能课程,即教育专业课程占到总课时的41%,学科专业课程仅占总课时的30.3。在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44.5%,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分的32.3%,学科专业课程仅占15.4%,教育教学实习占7.7%;韩国釜山教育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4%,教育专业课程占55%,学科专业课程占18.5,教育教学实习占2.6%。②可见无论国内国外,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和技能类课程的课时或学分都大大多于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所以小学教育专业明显属于教育学的学科范围。而且就其学科专业课程而言,也并非是单纯设置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而是综合设置,有所侧重。因此将小学教育专业归属于中文、数学、英语等任何一个单独学科或专业都是与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相适应的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大学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的小学教师。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必然决定其培养模式为综合培养,有所侧重。
(一)综合培养
与中学教师严格的分科培养模式不同,小学教师需要更全面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其学科专业知识并非十分艰深,因此更注重综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首先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其次体现在各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
1.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上的综合
尽管培养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设置类型或模块基本相同,都分为通识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类课程,但是它们在各类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安排上有相当显著的差异。以我院专科层次的初中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20%-25%,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15%-20%,学科专业课程约占60%。可见学科专业课程占了总学时的大部分。而根据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总课时的30%,教育类(教育专业)课程占约40%,学科专业课程占约30%,通识教育课程、教育类(或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从而从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上保证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这种课程设置保证了小学教师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和相应的学科专业知识,符合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2.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综合
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模式不仅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总体结构的综合,而且体现在课程类型(或课程模块)内部的课程设置上。
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综合体现为文理渗透。要求学习语文和社会课程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大学数学、小学数论、自然科学基础等理科的课程;学习数学和科学方向的学生要学习大学语文、汉语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文科类课程,一方面让学生形成全面丰富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为学生兼代小学语文课程或数学课程打下基础。
小学教育专业即使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明显体现出综合性的特色,其课程设置并非单纯的语文专业课程或数学专业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的课程综合化相适应,体现出大文、大理(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特点。如教育部《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中文和社会方向的学科专业课程中除开设中文课程外,还开设中外影视作品赏析、中外文明简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文科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方向的课程设置除开设数学课程外,还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理科类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综合性,使其与严格分科培养的中文、数学等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区别开来。小学教育专业因其内部专业的多样性而导致了教师专业的多样性,能够在本专业内部实现培养的综合性任务。
(二)有所侧重
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不分专业的,它适应了过去小学教育教学低水平运行和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学校缺语文教师就代语文,缺数学教师就代数学,虽然比较灵活,可以应急,但是因为什么都学,什么都教,导致什么都学不全,教不精,毕业生的学科专业知识很不完整,水平较低,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手段落后,效果较差。小学教育专业对未来小学教师划分专业培养,能够保证教师掌握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与当前条件较好小学中各科教师明确的专业分工相配套。
小学教师“育人教书”的光荣职责,如何教重于教什么的教学工作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教育专业课程也就成为课程的主体,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然归属教育学学科的专业定位。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的广而浅,是任何一个专业难以单独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设立独立的小学教育专业来完成。
注释
1符德新.师范学校何处去?[N].中国教育报,2002-11-23,(3).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3
[关键词] 教师博客;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作用
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体正在日益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人们的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年,博客成为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风靡互联网世界,备受网民的青睐。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网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推广和应用,将在传统的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师成长模式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模式。我们深信,教师博客将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博客兴起的社会成因及发展方向
1.社会成因
教师博客的兴起是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长期以来,教师话语权的缺失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教师每天都在忙于做上课、批改作业等事务性的工作,对教学活动缺乏深入思考和总结,很少进行反思。教师职业特征的鲜明性、特殊性,使得许多人面临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觉得在日常生活及教学工作中有种“捂着嘴巴”和“被强迫”的感觉,以致于常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工作不得要领。曾经能够体现教师素质与价值的一个方式是公开课与发表论文,但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不会出现在每一位教师身上,大部分教师只能选择沉默。 “博客”以它的广博、平等、自由成了现代人沟通与交流的新方式。教师有了博客以后,不用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处处受束缚而使大脑紧绷,可以松开捂在嘴巴上的无形之手,随意地遨游在网络里畅所欲言,并可以自由地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广大语文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发现和感悟写成文章写进博客,以平等自由的方式跟别人进行交流。教师之间没有互相设防,没有互相封锁,不管你是来自学校的教师还是校长,不管你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教育专家,博客都让他们进入忘我的高尚境界,从而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疲惫的心灵真正得到了释放,教师重新找到了生活当中的话语权。因此,博客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找到人生目标定位的背景下走进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
2.教师博客的发展方向
博客作为一种非线性互动传播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多重“性格”,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的网状传播模式。这样利用博客就可以方便地构建开放型、可交互、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教学及学术创新与交流平台。博客使大家没有面对面交流中诸如表情、语调、语言(方言)不通、个人喜好差异等非常因素的干扰,使大家专注于纯洁的目的——为了学习,为了研究。只要进入了同一个博客专题区,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的心思都是单纯的。有识之士担心教师博客是否存在衰减曲线,最终又回到初始状态。笔者以为教师博客将会从超高速发展平稳地过渡到常态发展,实现“软着陆”,必将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新媒介。
二、教师博客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自觉自愿地运用教师博客,真切地体验到了教师博客对自身的帮助,于是教师博客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教育性
教师博客的核心就是围绕教育,从教育入手,分析教育,解剖教育,探究教育,从而发展自身,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主题性
每一位教师能结合自身实际,使自己的博客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和适当的博客主题。
3.内省性
博客让老师们逐步养成阅读、书写、反思的习惯,老师们在博客中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成长,促进了自身专业化成长。
4.对话性
教师将合作学习引入博客之中,在博客上对话交流,互相提醒,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有的着力于小学语文教学叙事研究,记下鲜活的课程故事;有的利用博客开展行动研究,在不断反思中进步;也有的老师运用博客开展研究性学习。
5.科研性
教师博客作为教师科研中一种崭新的行走方式,也是教师成长的新方式。教师博客的运用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6.协作性
教师们把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在这里展示时,得到的是同事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限时间和地域,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着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能。
三、教师博客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全面应用,尤其是教师博客的兴起对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思维、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工具
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生活的抽身反省与自我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博客平台上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随手写下自己的教学心得,记录下我们的教育教学行动,将内容和大家分享,一起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在进行知识梳理、实践思考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这一过程既为别人提供思考的前提和原料,也是在帮助自己检讨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育教学文章的撰写,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体会认识加以提炼与归纳总结,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真正得以提升。比如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如果失败了,原因何在;具体到课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课的精彩之处、课的不足之处、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回头看看写过的教育日志,教师就会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有用的经验蕴藏在其中,发现自己进步了许多,这是一个宝贵的个人知识财富。只要我们能够一如既往坚持下去,我们必将能快速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另外,练写教育教学文章,可以培养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确表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修词炼句的能力、甘受寂寞坚持到底的坚韧品质。因此,教师博客是教师成长的舞台。
2.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研交流的平台
博客作为网络教研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研形式。它的优势一是技术层面,由技术带来的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二是文化层面,网络教研能较好地反映出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博客丰富了传统单一的教研模式,构建了教研新模式。传统的校内教研模式,受个体背景因素、操作模式、流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很难使所有人互动参与以及建立起真正平等、合作、开放的教研关系。校外教研则是少数人群的专利,随着教研级别的升高,普通教师很难参与到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博客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教师博客中,不管你的年龄、经验、背景如何,只要有共同的话题,博客之间就可以进行交流,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博客依托网络教研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教研信息发布、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评课、业务指导、教法研讨、资源征集评选等等,实现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的互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针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突破传统教研活动时空、群体的局限,让每一位老师的学习进程建立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创新,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效能,使教师博客真正成为了教师工作、教研、学习的平台。譬如我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师博客网站的建立,给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也给全市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互相了解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博客教研是基于互联网和教师博客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研究、沟通、交流、培训的教学研究形式,是今后教研工作的亮点和特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实现教学远程帮助的载体
在博客中与语文教育专家、全国各地的名师交流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习惯,为教师的“二次成长”提供了契机。走进网络博客以前,只能在杂志上看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想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很多普通教师很难有外出学习的机会。针对小学语文专业领域开设的博客网站,通常都是领域的专家或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主。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该领域的精华搜集整理,不断向读者展示小学语文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每天不断地加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信息和新内容等。因为及时,所以新鲜,因为新鲜而独特,而这正是吸引语文教师的重要原因。借助网络博客,专家名师把他们的上课实录、上课感想发在博客上,不用一点花费,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这些优秀的课例,而且想什么时候看、想在哪看、想看谁的课、想看几遍等都由教师自己决定,没人会来干扰。因此,教师博客可以帮积淀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从中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和碰撞,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因此,教师通过博客与专家学者和成功教师的点面交流,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定期话题、在线研讨、多元评价建议等形式,有效地加快了自身专业化成长进程。
4.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存储的数字仓库
博客是一个互动、开放、共享的个人资源库。博客以时间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以分类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非常适合教师对日常积累的知识加以分类并系统化,便于教师对知识的管理、搜索与分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将论文、教案、随笔、案例、课件等自己的教学信息及时存储起来,在博客上汇集原创的和搜集的许多实用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动态实用的教学资源系统。只要有网络的地方,教师就可以随时记录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今后的使用来说是非常地方便、可靠和科学有效的。对教师而言,博客是很好的知识信息存储的仓库。
5.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课题研究的便捷助手
教师博客是课题管理的平台。教师有科研课题或者项目时,就可以申请一个博客空间,在博客上随时发布一些自己最新的成果或者转载别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实践表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题研究形式。课题组的博客群组,大大方便了老师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即时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横向交流。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常常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提出来,与课题组的成员交流,也会请网上的专家给以指导。通过经营博客,我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更为方便,课题研究中在校内争议较大的问题,能够得到更为专业的解答。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在专家的指导下变得更加规范高效。许多语文老师都在建博的过程中在专业方面有显著进步,博客的经营促进了我校语文学科组整体工作的开展和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6.教师博客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思想交流的专区
博客操作简单,入门容易,不论写文章的功底如何,只要有所思所感,不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写在里面。可以写自己的教学日记,也可以写自己的教学一得或教学反思,还可以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如果看到什么好的文章,也可以放到自己的博客中,留着慢慢欣赏。教师在博客上很容易接触到相同兴趣的网友与专家,通过交流可以分享他人的思想与经验,从而与自己的思想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思维火花,不断实现知识转化和创造。老师们不限时间和地域,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着好的、新的教育观念,更新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当他们把自己的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成果等及时地通过博客发布出去,把教育教学中遇到各种困惑和生活的点滴感悟在这里展示时,得到的是同事和同行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教师有一种成就感,而且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动机,无形中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经营博客就像经营自己的一个家一样,时间长了,如果不去更新一下,就感觉少了点什么。因此,博客不但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手,也是教师释放压力、愉悦身心的心灵港湾。
综上所述,教师博客作为一种网络工具,以其自身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和全球化的特点,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教师从中受益。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创新,教师博客就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教师博客必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祝智庭、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小学教育专业见习报告 篇4
班级:2011级小理本
学号:31121101031
姓名:梁婷
指导老师:吴金航、李焕武
实习单位:毕节六小
实习时间:2013年11月18日—22日
不知不觉,一周的见习时间就过了,在这期间的收获和之前预料的完全不一
样。在见习之前,关于教育的我们都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些书上的理论知识,对于
某些概念也只是局限于对文字的理解,而没有体会到它的本质价值。但通过这次见习实践活动之后,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毕业出去当好一名小学教师有了更高的信心和期待。
在这次见习中,我被分到的班级是一年级。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他们
各种神经发育都还不成熟的缘故,他们很容易多动、好奇、分心„他们的控制力极差,容易做出不理性的事情。说实话,在还没见习之前,对于那些调皮的小朋友,我简直没有办法对付。但经过这短短一周的见习,通过和那些小朋友的沟通和接触后,我发现其实教育像一年级这样的好朋友也是有方法可寻的„
和他们接触下来看,我发现他们每个小朋友的性格都不一样,而面对各种性
格的人,我们需要不同的方式管教,例如对于那些特调皮,上课总爱说话的小朋友,我们除了上课要对他们多加以关注外,还要对这些小朋友格外的严厉,而那些相对乖的小朋友,虽说我们平时可以少花点时间在他们身上,但我们还是得经常鼓励他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管通过什么方式管教孩子,总之,我们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我们除了要尽教师的那份责任外,我们还应当像一位妈妈一样,对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无尽的关爱和呵护„
再次就是听了一周的课之后,对于讲课这方面,我也收获了不少。
就说一年级吧,因为他们对思维性的东西不敏感,所以上课的教师应该多少
用实物性的教具,直接让学生观看,然后再慢慢的理解。还有就是讲话的速度一定要慢,而且要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对待的方式课稍加调整。还有就是对课堂任务的安排要合理恰当,同样,也就一年级的学生谈谈吧。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讲授的内容应该要相对较少,而多半的时间应该让学生在游戏、合作、等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中收获知识。而其中的课堂活动可以是由教师根据此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而特意制作的„
在见习期间,我还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师为了抓升学率,很多班
级的美术、音乐等课都不上,那么,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以我所见,学生考重点中学固然是好事,但就为了这个而放弃上那些本该上的课的话,那他们的损失是不可补偿的。大家都知道,音乐、美术等艺术课不仅能使学生的精神从紧张的学习中的以放松,还能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更好的体现,对他们的潜能挖掘、创新能力的发展,人格的健全都有好处。
作为一名教师,处理好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倍加注意的,诸多学校事件证明,在这个数字时代、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学生的压力也随着日益增大,心理承受能力远远不及以前的人们。现代的许多孩子都太要强,不愿意落后别人一步,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孩子,同学之间也可能存在嫉妒之心,因为各种媒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许多孩子甚至有瞧不起家庭、成绩等方面没自己好的同学等。关于孩子的一系列不良因素和同学之间的诸多矛盾,只有教师在及时的纠正和辅导的情况下,学生们才会提早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因此,作为学生的老师,我们还应该多观察学生平时的一举一动,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和学生的家长多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因此,为了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为了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共同快乐的学习,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及时辅导。
还有一现象,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无论是谁,生命的安全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作为一位教师,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次见习过程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周,但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精神,使我从实践中去体会教育对于人内的意义和奇妙。我也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了大概的了解,对学校的组织有了个大概的认识,对教育新一代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见习的过程中,虽然每天都很辛苦的在两个学校之间奔波,但就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都和那些小朋友有了感情,这又让我们重拾了一份快乐,所以这次见习我们的收获是极大的。
以上就是我见习期间的心得体会,也是我一周辛苦见习的成果。
小学教育专业实习计划 篇5
2010级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一、教育实习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实际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检验和提高我院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教育实习目的
1.增强和巩固学生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2.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3.全面检查小教教育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培养规格,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状况,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三、教育实习的任务与内容 1.任务
教育实习的任务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和教育调查。2.教育实习的内容(1)了解实习学校
了解实习学校、实习班级、实习学科、教研组等基本情况,了解各种规章制度;观摩实习学校的集体备课、示范课、班主任等教育活动。
(2)教学实习
教学实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使实习生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要求实习生初步了解小学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根据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和所在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在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指导下,认真做好听课、备课、写教案、试讲、上课、辅导、作业批改等各环节的实习工作,确保教学实习任务的完成。
① 听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实习生到达实习学校后,第一周原则上不允许上课,带队教师应和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沟通,让实习生第一周全面听课,整个实习期间听课节数不得少于10节,其中本专业的课程不得少于6节。听课后,各实习点的带队教师和小组长应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取长补短,做好上课的准备。
②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实习生应在实习学校确定的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并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编写教案。备课要充分,教案要详细。教案要在上课前两天送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审阅,签字后方可上课。在进入课堂前一定要进行试讲,试讲由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主持,同小组实习生参加。试讲合格方可上课。
③ 上课是教学工作实习的中心环节
每个实习生都要至少担任所教学科一个班的教学工作。每个实习生实习期间应上4—6节课。实习生要遵守课堂教学常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实习生上课时,应有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听课,没课的同小组实习生必须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④ 评教是教学实习不可缺少的环节
原则上,要求对实习生的每一堂课都应进行评议。评教会由指导教师或带队教师主持,所有听课人员均应参加。每次评议都要有记录和评语。
⑤批改作业和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后续环节
实习生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批语要慎重,字迹要清楚、端正。在辅导中,对学生要亲切、耐心,要善于启发,答疑要准确。
(3)班主任工作实习。
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实习,要求实习生完成一定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初步学会制订班级工作计划、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及进行个别教育等工作。
①班主任工作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实习生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工作方法。实习生要满腔热情,爱护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每个实习生要固定一个班级。
②实习生要认真学习实习学校班主任工作有关规定,明确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要求。认真倾听原班主任介绍,深入到班级熟悉情况,尽快认识本班学生。根据班内情况和学校班主任的要求,制定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送班主任和带队教师批准后执行。
③实习生要根据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积极主动地做好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经常与原班主任和指导教师沟通,对较重大的偶发事件,要及时报告并处理。要有计划地在原班主任参与下组织2—4次班集体活动,活动后要进行评议总结。
④ 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4)教育调查。
通过教育调查研究,考察、了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①了解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历史、现状与发展。
②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改试验成果。③了解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每个实习生要写出一份了解个别学生的报告,掌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四、教育实习时间及日程安排
教育实习的时间为8周,从2014年3月3日至2014年4月25日。教育实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第一周)
3月4日~3月7日,主要进行实习前准备工作。教科院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了解教育实习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听取实习学校介绍,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初步的备课、编写教案并分组试讲,同时做好各种物质准备。
2.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阶段(第二周至第八周)3月10日~4月25日,主要是到实习学校进行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社会调查,按要求完成所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
3.实习总结(第九周)4月28日~5月2日,主要进行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实习生要按要求保质保量上交各种材料,认真参加实习总结期间的各项活动。学院召开教育实习总结会,对集中实习、支教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验收。
五、指导教师职责
1.按照教育实习计划安排教育实习日程。2.严格要求并督促检查学生的实习进度。
3.组织好备课、课件制作和试讲,切实对学生进行业务指导。
4.做到教书、育人并重,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团结互助、热爱劳动、安全
等教育。
5.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总结、交流。6.评审学生教育实习成绩。
7.实习结束前,要向教科院实习领导小组推荐参评优秀实习生名单,按25%推荐。
六、教育实习纪律
1.要按规定参加全部实习活动,按计划完成计划中规定的各项实习任务。2.学生必须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认真参加实习总结、考核和交流。
3.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实习纪律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4.学生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实习,必须办理请假手续,一天以内由实习带队教师批准,一天以上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报系实习领导小组审批,否则按旷课处理。病、事假累计超过实习时间的四分之一者,不予评定实习成绩;旷课累计超过8小时,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对违反实习纪律或有关规章制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教育,令其改正;对违纪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者,必须立即停止其实习, 并报学校予以处理。严格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指导和检查,切实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6.未经实习学校领导和带队教师同意,没有原班主任参加,不得组织班集体的旅游参观等活动。
七、实习生成绩的总结和评定
根据我校考核制度的规定,对实习生要给出实习成绩综合评定,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制。其中课堂教学占总成绩的50%,班主任实习占20%,教育调查占10%,个人行为表现占10%,实习报告占10%。
1.评定成绩是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共同商定,最后由系实习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实习优秀率控制在实习生总数的25%左右。
2.课堂教学成绩由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按标准评定。
3.教案、课件和行为表现成绩由原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协商评定。4.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不得免修。教育实习成绩不及格,不予毕业。5.实习生违犯实习纪律,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造成不良影响者,经系实习领导小组批准后立即停止其教育实习,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6.无故不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八、汇报课
每个实习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实习生,参加实习总结期间的汇报课。
九、带队教师和学生上交的材料 1.带队教师
小组实习总结、教师听课笔记、教育实习会议记录本。2.学生
听课笔记、教案6份、课件、实习鉴定表一式三份、实习工作总结1份、主题班会记录2份、教育调查报告1份,实习日志(集中实习学生填写)。
3.组长
小组出勤表、本组实习基本情况统计表一份(内容包括姓名、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班主任指导教师、教学实习内容、讲课次数、听课次数、辅导时数、家访次数、主题班会题目和次数等)。
4.上交材料统一用A4纸正反面打印。
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总结 篇6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合格人民教师的基础。我系2007级小学教育本科1班2班共69名同学进行了春季顶岗实习。现将我系2011届小学教育本科班的顶岗实习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实习基本情况概述
我系参加此次教育实习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共69人。本次顶岗实习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联系顶岗实习基地;第二阶段,实习前一个月,安排实习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试讲;第三阶段,成立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习工作计划,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第四阶段,学生赴各学校实习,遵化实习生由生物系负责带队,教育系的带队教师跟车将学生送到实习点,并要求学生小组长每天用短信反馈信息,需要请假的同学除了和生物系带队教师办理正式请假外还必须和教育系带队教师备案;第五阶段,实习学生返校,进行个人总结,召开实习工作总结交流大会。
二、2011届小学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工作特色
1、加大宣传动员,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与要求
在实习未展开之前,系领导和指导教师就已经为此次实习拟定好了实习计划、步骤、方法、人员分配等,使得本次实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工作链。
首先,明确顶岗实习目的。在实习前,教育系积极组织实习前动员,使实习生明白顶岗实习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把实习生培养成为能够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小学教师。通过实习让学生找出自身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适应转型期。
其次,明确顶岗实习要求。顶岗实习中实习生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学院的在籍学生,又是实习学校的教学人员。鉴于此,教育系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以“教学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教师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以“观察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都承担了某一课程的具体教学任务和某一班的实习班主任任务,工作比较琐碎。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学校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教学运行的基本规律、教学人员的基本心态、教学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学校”,增强适应能力。
(3)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中、后通过自定方式确定一些钻研任务,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实习这一深入基层的机会,熟悉基础教育教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准备地进行调研。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总结,认真填写顶岗实习各环节考核项目表,并将此作为实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心组织,做好本届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第一次顶岗实习工作头绪多、时间紧、任务繁重,它的涉及面很广,要求管理者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教育系领导教师本着对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本职工作。
第一,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为使顶岗实习工作能够更为科学、规范地展开,我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习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顶岗实习生纪律要求》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我系顶岗实习工作真正做到了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
第二,实施实习工作全程指导。顶岗实习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最为完善的教学过程,包括了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等内容在内。为此,我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狠抓教学实践环节,把各项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当成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达到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之功效。特别是在学生外出进行集中的顶岗实习之前,我们首先按照学校要求,制定出该顶岗实习计划,成立由系党政领导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对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总体部署,然后再分阶段、有步骤地展开指导。在学生下点实习之前,我们安排两周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试讲,直到达到各项基本要求为止。进入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安排学生全面听课。有的实习小组甚至还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每天对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和提高。
3、求真务实,确保实习质量
(1)系领导亲自挂帅,检查指导实习。
(2)教育系带队教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全心全意为广大实习生服务。教育系老师们到实地点接送同学们。
(3)顶岗实习达到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学生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实践,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不少学生结合实际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写出了质量较高的顶岗实习调查报告。
(4)顶岗实习促进了实习学校的工作。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学校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直至参与最终的教学工作,成为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实习学生的精神风貌及工作能力受到了各实习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普遍好评。实习结束后,每个实习基地的负责人都为我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填写了反馈表,经过资料汇总整理发现,本届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思想和纪律表现情况良好,态度端正,自觉遵守实习的各项规定和实习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有病或有事请假(除了2名同学生病外无请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服从安排,树立了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三、实习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教育系发放调查问卷10份,抽查了实习单位对我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整体上认为我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良好,专业技能扎实,敬业精神和遵规守纪情况好。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较之第一次顶岗,这次顶岗实习的安排远比上次有经验,实习生吃住条件,尤其是女生的住宿安全问题适当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个女学生一个实习点,尤其是周末学校无人住宿不安全的情况。
2、实习单位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顶岗,但是有些小学的实习指导尚不能及时跟进。
3、学生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有待提高。具体问题有:
(1)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较普遍存在学生板书能力较差的问题,一是粉笔字不规范,字体大小、字迹轻重不得体;二是板书不简洁,布局杂乱,条理性差。我校教学法教学与现行中小学的课改仍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还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对教材的重点和难度把握不准,较普遍存在学生对小学教材内容及教材体系的编排不熟悉的问题。
(2)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在顶岗实习中,虽然学生能够按照教育教学的要求去做,但他们拘泥于书本、教参,教学方法死板教条,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案。通过本次顶岗实习中反映的问题,提醒我们以后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专业素质训练,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适应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3)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和实习总结能力差,一是对自已所做大量工作不能如实写出,二是不能提炼,三是写出的内容较空洞。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
刍议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专业素养 篇7
第一,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是师德的表率, 育人的模范, 是人品高尚的人。因此,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无比热爱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满怀期待;应当无比热爱母语, 能充分认识到母语浓缩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 塑造着我们的气质、性格、感知方式和思维结构;应当热爱教育事业, 不是把教师工作看做一种职业, 而是看做一项神圣的事业, 把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和人格、个性的和谐与充分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勇于担当, 肯负责任, 尊重学生的天性, 遵循学生学习母语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十分投入, 十分执著, 心甘情愿地为之奋斗一生。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来说, 似乎自己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中, 在语文教育事业中求得永恒。这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是新时期做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根基和前提。几十年来, 以斯霞、霍懋征、袁2) 等老一辈小学语文教育家为代表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探索创造、开拓前行的历程表明, 他们的卓越成就无不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努力, 源于他们对母语的深情, 对母语教育的痴迷和对学生真挚的爱。
第二,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因此, 应当有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 有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 人们对教育的理解、期待、评价都会各有侧重。在探讨语文教育教学问题的时候, 由于语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涉及诸多相关学科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学家发表的意见往往容易偏重在语言教育方面。文学家、作家又往往容易从文学教育、审美教育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哲学家、心理学家、课程教学论专家、德育工作者、国学经典研究者、读书活动倡导者等等都可能有类似这种情况。当然, 这都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理解、研究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但是, 这些意见往往也都各有侧重。作为语文教师, 如果不加分析, 人云亦云, 甚至解读有误, 就很有可能囿于一隅, 失之片面, 或以偏概全, 把语文内部的某些要素的性质当成整个语文的性质, 或大而无当, 把语文的各种要素甚至与语文相关的要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全部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 以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非语文”“泛语文”等课程功能错位的现象。
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立见解是以真正懂得“语文是什么”“应当做什么”为前提的, 这是决定语文教学课程领域里的一切其他问题的枢纽。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就应立足于作为课程的“语文”, 善于对各方面意见进行比较、分析、整理综合, 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不断丰富、提升自己对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 使之更全面、更清晰、更坚实,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并且, 能坚持、实践, 善于把自己的教学主张融入每个教学细节中,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 使自己的教学主张日趋深刻、系统、自觉、有创见, 进而逐步形成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去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第三,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示范者、领跑者, 能够与时俱进, 善于学习, 不断创新。
当今社会是个学习的社会。面对富有时代特点、生机勃勃的学生们,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沿, 努力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养成习惯。要善于从专业素养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能穿越时间, 回望前辈教师在语文路上留下的足迹、业绩和思考;能突破学科, 了解数学、科技、艺体教师们的新创造、新成果;能放眼海外, 考察外国同行们在母语教育领域中正做些什么, 有哪些探索和突破, 拓展视野, 获得启迪, 多方汲取营养。此外还要继承我国优良的语文教育传统, 借鉴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改革经验, 把握当今时代母语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经常对照反思, 自觉地审视自己, 敢于超越自己, 不断确立个人发展的新目标,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改进、发展自己的语文教学。
当今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 特级教师也是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 在教师群体的支持、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其成就与群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语文备课组、教研组或语文教科研课题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研究型团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中坚力量、领军人物和精神领袖。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要善于向团队成员学习, 乐于为团队建设贡献才智, 能积极有效地引领团队合作开展语文教学研究, 善于发现新问题、新趋势, 确立新课题、新方案, 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采取新策略、新措施, 不断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的语文教学新经验。
第四,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是勤奋的读书人和文章高手, 应当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不仅能言善书, 尤应精于读书之道, 谙于写作之法。当代著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如于漪、李吉林、于永正以及众多新生代小学语文名师, 尽管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知识广博, 文采出众。他们成功的语文教育实践都清楚地昭示:能力要靠能力去培养, “唯有老师善读善写, 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叶圣陶语) 。
教师应是读书人,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尤应“善读”, 应当能自觉地广泛阅读教育学、心理学史论, 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写作学等专业著述, 文学作品以及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社会历史、美学、哲学等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具有从中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 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心性修养;具有根据阅读需要查阅、检索各种常用工具书和文献资料自行解难的能力。不仅如此,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对阅读, 特别是对发展性阅读的特点、规律、方式、方法应当有足够的理性认识、理解和体悟, 以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善于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吟诵诗篇, 善于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会、领悟, 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应当“善写”。凡是日常生活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诸如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案例分析、实验研究报告、调查考察报告等等更得是得心应手, 能写得清楚明白、通顺畅达, 合乎规范。进而, 能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 以学校、教师、学生生活为题材, 为学生的童年幸福、成长需要, 发挥自身特长, 创作童话、故事、儿歌、散文、小剧本等儿童文学作品, 撰写儿童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评论文章。力求在经常性的写作活动中体会写作的甘苦, 掌握写作的规律, 提高写作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写作观。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专业 课程 改革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82-01
在众多学科中,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的学习相对比较简单。即使如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些问题,还要进行有效的解决,保证使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后,要积极进行调整,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有利于更好地指引学生,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从而可以保证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调动教师的授课情绪,调动课堂的氛围。就传统的教学目标来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应试,使学生掌握完整的课本知识,这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但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仅专注于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要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
在新的改革发展要求下,要准确定位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实现更好的交流,也有利于传统人类文化的交流。在文化基础课中,小学语文是最重要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结合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调整教学的方法,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重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不能一味将按照书本进行宣讲,那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師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积极进行调整,使内容、方法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意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四)完善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校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语文教学管理。学校要分析目前语文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而要想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管理体系,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依据学生的特点转变教学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向学生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使他们主动接受新知识,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创新教学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专业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同,同时,他们的兴趣点也各异。所以,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选择的教材不贴合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进行讲解,未能贴合实际,导致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学校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很多人认为语文是一门非常简单的学科,其对生活的作用并不大,往往对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忽视语文教学,因此,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生活中,语文是经常可以被应用到的,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表达中心思想,这和语文紧密相关。
三、小学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将学生作为主体,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同时,学生也要养成自觉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还要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成立互动小组,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学校可以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将语文教学理论作为基础,还要强化这一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保证问题的研究意义,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要想推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就要建立导师制度,导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对学生进行有利的引导。学校要鼓励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开展学术研究,从而可以带领学生提高学术水平。
四、结语:
新课程语文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重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完善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在小学语文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还要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岩春.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新课程(上),2015,09:10-11.
[2]李建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的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3,12:9.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05-19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11-26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规划08-09
小学语文专业工作总结10-23
小学语文专业基础知识11-10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01-01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总结10-01
专业词人柳永小学语文教案12-25
小学语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试卷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