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共12篇)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篇1
伴随着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文化、科技、教育的一体化交融趋势, 工程师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工作越来越频繁, 而相关国家也需要建立起与国际认证制度具有实质等效性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并取得国际间的互认。这对工程师跨国执业和进一步推进全球化发展以及区域性经济文化交流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间互认协议有《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华盛顿协议》, 关于工程师专业资格互认的协议有《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 (Washington Accord) 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性协议, 也是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体系最为完整、世界范围内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本科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1]。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经过正式表决, 全票同意接纳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协议签约成员, 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 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 并获得了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 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1998年5月, 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与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共同签订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互认协议书。与此同时, 中国注册结构工程师管理委员会与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也共同签署了名称和内容相仿的协议书。这两份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大陆地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初步实现了国际接轨, 并为我国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 为我国工程人才以正式专业执业资格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是培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首次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任务。而非211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基数大、开设工科专业种类丰富, 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为数众多的高校群体中谋得一席之地是大有希望的。但这同时要求地方高校充分挖掘自身独特优势, 积极转型为应用型、创新型和技术型大学, 紧密依托行业、积极联系企业, 瞄准用人单位的需求, 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 主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 并以专业认证工作为契机, 以专业为基本单位, 梳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 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但目前高校的学科划分过窄、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工程实践性不强、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毕业产出方面, 工程性因为专业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工科毕业生热衷做论文的理论研究或实验仿真而不愿做工程设计, “真刀真枪”的工程设计比例较少, 仅仅通过仿真和模拟来应对毕业设计问题[2], 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仿真做出毕业设计的较多, 而毕业设计的背景既缺乏工程实践环境, 又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导致毕业设计最终在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上无足轻重。加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在学科导向教育背景下构建的, 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十化”倾向, 即培养目标空泛化、知识结构学科化、能力培养片面化、创新教育奢侈化、通识教育常识化、专业教育功利化、实践教育初级化、课程设计知识化、课程配置简单化、第二课堂边缘化[3]。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 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造成了毕业产出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与严重断层。中国工程院2009年年初发表了题为“走向创新———关于中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的调研报告, 对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十分尖锐和中肯的意见: (1) 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远胜于水平。 (2) 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 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3) 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 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 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面临着对信息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不适应, 高校的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在努力改变工程教育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局面, 但效果明显的不多[4]。
据统计截至2013年, 我国共有2100多所普通高校, 设有本科工科专业的普通高校有1077所。而本科工科专业布点数占普通高校全部本科专业布点数的32.2%, 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管理学 (16.8%) 和排在第三位的艺术学 (11.9%) 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在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中, 工科学生所占比例接近1/3。其中, 非211高校所占比例为80%, 远远高于985高校 (8%) 和211高校 (12%) , 且普通高校本科工科在校生规模的增长也主要以非211高校为主[5]。因此, 认证工作及其衍生出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创新对于地方高校在教育新形势下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来引导课程教育改革, 引领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崛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尤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专业顶层设计, 构建认证保障体系
高校应引导专业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培养学生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的的理念, 打破传统学科间的藩篱, 将专业内核心课程知识点和知识单元进行系统性的组合和划分, 规划好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群集聚工作, 设立贯穿大学四年的“项目式”教学, 做好专业顶层设计工作。此外, 专业还应就教育部即将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认真进行专业建设的问题梳理, 对症下药, 并对专业建设和认证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做好梳理和规划工作。其次, 做好专业建设的各项保障制度与专业认证的对接工作,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教师投身教学、主动教改, 对负责的课程按照认证标准和理念针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搭建认证教学体系,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基于专业认证视角下的教学体系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情感”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在广泛征求代表性行业和社会的人才培养意见后确立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专业顶层设计, 完善涉及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和情感塑造的各个教学环节, 建立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的教学体系。此外, 专业应就企业针对教学内容、毕业生反馈的问题、专家提出的建议等方面建立自身的持续改进机制, 形成完善的闭环管理模式, 从内部自身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
3根植专业认证理念, 注重工程教学设计
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中提及, 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 工科教师所占比例接近30%, 约80%的工科教师在非211高校中任教。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直接从高校毕业后即到高校任教, 缺乏企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理念, 更缺少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因此, 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师在专业认证理念以及工程实践性的培训力度, 引导教师遵循认证工作理念进行教学设计, 并将认证的标准和理念自觉贯彻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保证专业的每门课程都严格按照认证的理念进行教学, 加大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设计比重, 这样也从人才培养最基础的部分保证了专业建设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4完善专业实践教学,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从整体上看, 目前工程教育与工业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界与工业界密切联系的机制, 也在于目前高校过分强调在优秀刊物上发表论文, 过度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和企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打造校企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 强化校内“工程实践示范中心”, 主动走访各企业用人单位, 了解他们的需求, 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实践性课程项目, 并通过建立校企实践实习基地等手段强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今后的高校发展博弈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想要在教育新形势下异军突起, 必须积极应对认证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和挑战。以专业认证为依托, 积极谋划专业建设, 实践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本报特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向我们走来[N].中国石油大学报, 2007-10-26 (7) .
[2]顾秉林.大力培育工程性创新性人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 35 (4) :1-6.
[3]李志义, 朱泓, 刘志军.克服“十化”倾向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7) :25-28.
[4]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1) :42—47.
[5]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编委会.2013年度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J].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2014 (6) :10-16.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篇2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教学改革
摘要:多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任,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仍需进行深入的思考。
多年来,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承担了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等具体方面与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从现在的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基本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分析
1.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在实际设置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2.教育实践类课程单一,甚至脱离实践。比如以教育实习来说,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一次性完成,时间为4~8周不等,多数为6周,内容是教授中学音乐课。学生在实习前由于实践太少,所以仅从理论层次对于教育活动的认识出发不可能单方面地提高未来音乐教师职业前期的学科教学水平。
3.教材内容单一,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常有必要整改、充实和完善上课的内容和教材等。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有必要和有义务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与符合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音乐教材,把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新的设想
1.课程设置。首先,需要对技能课进行改革,改变重技能、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技能课的学习中,不仅仅只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更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们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演唱(演奏),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
本文由郑州seo整理
样的不同效果。只有从理论的角度让学生明白了,他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进行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次,改变以往课程的单一性。就拿声乐、钢琴两门专业课来说,长期以来就是相互分离的,这就造成声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弹伴奏,甚至于不能在钢琴上视谱,而钢琴专业的学生又不能演唱。这种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种配套的课程,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使二者有机结合。再次,就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2.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当前很多教师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更加直观。比如在教唱《龙船调》这首作品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峡江情歌》和《新龙船调》的演唱视频,使学生了解到具有同样音乐元素的歌曲。而且同样一首歌,教师可以提供多个歌手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比地去看不同艺术家的表演及演唱风格,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3.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回课的形式来上课。可以同级学生互相上课、听课,或者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上课,等等,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4.教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力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应包括戏剧、歌剧、舞剧等与音乐有关的一切门类,同时还应包括音像资料。教材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技能训练功能等。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原则
1.课程结构以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内容创新为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想创新,首先就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教学思维意识敢于创新,思维要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将学生看做是存储燃料的罐子,教师只是负责给被当做“罐子”的学生灌输燃
料,不给他们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因此要想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音乐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革新,弄清对“创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自身先具有创新意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具有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
2.课程设置要以紧跟时代步伐、母语文化为本、多元文化并重为导向。音乐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音乐学科与教学艺术结合最密切的科学,音乐教学要创新,必须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信息和文化信息,了解国际国内的教学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观念。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创新,应该着重于关注“创新”的发展价值,要看到学生在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就能使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也只有在此前提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性教学,我们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在学到东西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整体思路要坚持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观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教师要从基础教育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出发,拓宽专业知识途径,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使之向综合性、应用性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声乐人才。也使得我们的声乐课适应新的音乐教育形势,稳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高校声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高校护理专业综合素质教育探讨 篇3
关键词:护理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要求。高校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其特点是护士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是社会的人、是需要给予健康照顾的人,护理工作服务于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人们期望护士有高尚的情操和智慧、娴熟的技能和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文化素养及健康的人格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职业素养。为此,我们在培养高校护理学生上应更新观念,积极探讨如何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当前社会对护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它主要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體现为对人民、国家、集体能否献身的精神等。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依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注意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作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同时结合青年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把抽象的理论教育与关注、讨论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与欣赏经典爱国影片、党史教育片相结合,与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改革开放成果展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的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面对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加以解决。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能为业务素质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护理工作在本质上是充满关爱的服务,而服务是无形的商品,给人带来的远非物质和感官的满足,所以要求护士必须理解人,关怀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护士具备宽容、豁达、博爱的胸怀,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感情、有内涵、有爱心的护理。因此人们把护理称为——极具人文特征的专业,把护士——称为极具人文精神的人。根据这一专业特征,加强对护理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大学始终,不同年级都应具有不同的培训内容。首先是通过增加人文课程设置或加大人文课程的课时数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如开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护理礼仪、护士形体训练、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护理法律等课程,同时还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护生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结合专业特色,在入学教育、5·12护士节、学生毕业教育及学生日常活动中进行护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是通过人文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们懂得热爱、学会奉献、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成为有教养、有品位、有尊严、有内涵、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照顾人,以及具有高雅的气质、仪态、行为等由内到外散发出知性之美的专业人才。
三、深化护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大学专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应培养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有专业特色专门人才,基础扎实是专业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需要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教学总体设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大人文学科的比例,将专业课程提前,让学生早接触专业,早了解专业;改革实践教学、强化护理技能训练,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护理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较好地培养和提高。
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因此要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名言、名句、名医、名画、专题文苑等文化长廊、宣传学院办学理念、护理学发展及护理研究动态等。利用各种形式及时向学生宣传国际、国内新闻,教育新思想、新动向及校内的新人新事。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大赛、歌咏比赛、文艺表演、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未来医学护理学发展的趋势都要求培养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医学护理人才,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必须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力求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并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即有高尚的理想、优良的道德、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求真的科学精神、文明的人文素养,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包括:护理专业技能、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齐艳.对护理专业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57-59.
[2]刘春娜,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0,10(5):50-52.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
近年来, 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 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 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 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 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 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 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 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 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 在教育实习之后, 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 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 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活动场所看, 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 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 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 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 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 (见习) 、模拟教学 (微格教学) 、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 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 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 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 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 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 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 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 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 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 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 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 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 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 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 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 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 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 既可以走出去, 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 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 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 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 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2) 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 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3) 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 组织班队主题活动, 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 (4) 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 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 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 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 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 (三笔字)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 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 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 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 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 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 (3) 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 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 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 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 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 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做到见习分散, 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 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 (辅导) 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 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 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 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 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 每年定期考核, 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 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 (包括小学指导教师) 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 .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 篇5
本文主要分析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通识教育;高校;英语专业
通识教育正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中国也在此方面不断探索。
然而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尤其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在教育系统、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
但是通识教育发展空间大,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应对新世纪的教育发展。
一、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令一些高校逐渐意识到专业化教育存在的缺陷,忽略了将学生作为一个全面的人来培养,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大降低。
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英语专业被细分为诸多分支——英语国家概况、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不能否认对英语学科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均有涉猎,提高了学习的视野。
但是,对于英语学科分类过细,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每一分支内容都浅尝辄止,只涉及一些皮毛,很难触类旁通,对学过的知识难以全面把握。
二、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发展情况问卷调研
1.问卷设计目的
为了解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高校通识教育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影响及作用,以便进一步分析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特设计本问卷。
2.问卷分析
(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共收到111份有效问卷,第一部分就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有67.57%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能全面培养人的素质,有58.56%的学生仍旧以学分为选课标准,选择通识教育类课程更多是为了获取学分。
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仍停留在了解通识教育的初级层次。
(2)课程缺陷。
在回答“所在学校通识教育的不足之处”这一问题时,有54.95%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实践类课程少,有接近43%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种类单一,不够丰富。
从学生的体验角度,有38.74%的人倾向于课堂氛围活泼自由,可以多讨论,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目前,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多为选修课程,因此在课程改革方面,64.86%的学生希望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课,超过50%的学生希望通识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有更多创新。
(3)发展前景。
问卷旨在通过此次调研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超过70%的学生赞成通识教育继续开展,这是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同时,63.06%的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能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发展方向及建议
1.拓展视野,开放心态
英语系的通识课程要做到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并要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做到“少而精”,这有利于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
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本专业课以外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鼓励英语专业的学生跳出学科限制,引导学生多读外文杂志,多听新闻节目,多接触反映大师思想灵魂的著作,引导学生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吸收多元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欣赏和借鉴其他文明创造的灿烂文化。
2.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为上好通识教育课程,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基础。
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应该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研究学习、主题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
不同的课程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师生合作完成教学。
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关键。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
不可直接照搬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这种盲目照搬的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缺少明确的教学目的。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作者:宋文靖 李昊琪 王秋 单位:石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38-65.
高校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的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基础教育 教材整合 素质教育 “立体化”教育
[作者简介]赵晓娟(1971-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教学;刘晓冕(1980- ),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河北张家口075024)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25-02
21世纪为我国大学教育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各个专业都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英语专业也应实现实践和创新教育,我们应从大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然而,我国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相交和学科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会影响整个英语专业创新实践教育的效果和进程。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整合迫在眉睫,它对推进整个英语专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研究虽不在少数,并且研究得也越来越深入,但本课题组成员已搜集到的全部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研究都是单科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就口语、听力、阅读、语法、写作等某一学科进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也提及教材改革,但只局限于单科教材的改革。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整合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我国仍属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空白领域。而我国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现状是一、二年级基础英语、口语、听力、泛读和语法教材有不少重叠内容和重叠的课堂设计,再加上在实际教学中,各科互不沟通,各自为政, 结果造成了一定的重复教学和教学中课程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 从而影响了创新实践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二、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的方法和效果
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的“立体化”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方法和效果如下:
1.教材整合的方法。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课题的主要特色为进行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整合的 “立体化”教学。一般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有“平面”教学的特点,即教师各自备课,采用各科原有教材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的“立体化”教学则进行各学科融会贯通的教材整合和科学立体化创新教学,即由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研究和实践团队,对基础英语、口语、听力、泛读和语法等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之后编写新的教学方案进行分科教学;建立由课题组成员同时也是各个基础学科任课教师组成的联络链条,不断加强沟通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材整合,促进其合理性和进一步的实施。对教材处理的具体做法如下:以基础英语教材为中心,保证并精炼基础英语教材的综合技能训练,阅读部分则侧重精读;同时保证其他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特点,即听力侧重听,口语侧重说,语法侧重语法精讲和笔头精练,泛读侧重广泛阅读。对基础英语的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重复的活动设计可进行取舍和灵活运用,例如,对Language Structures和Dialogue的讲解和训练不通过听磁带,而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设计对话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对Language Structures的讲解不需很繁复,只需贯穿在整个单元各环节的讲解提示中;对于Dialogue和Reading,除了对话复述练习、文章内容问题问答和教学参考书中列举的少量的语言点,还需对其中出现的其他高频词、词汇或语法现象为学生指出并指导学生进行口头实践;对于Role Play和Interactive Activity,舍去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老生常谈的、学生不熟悉的或与单元主题相关性不强的甚至主题意义过于浅显的,如How to Learn English, Guess Which and Who,An Interview with a Village Head;学时有限时,对于个别单元的角色扮演活动和交际活动也可以指导学生课下练习。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课下实践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恰当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固定语伴进行课堂知识的课下对话创作练习、角色扮演和口语交流等,教师应告知学生要紧扣主题或关键词或关键短语等进行练习并应注重交际原则,即既不能过多抢话,也不能过于少话,对话双方要进行充分交流。教师应指导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语小剧创作和排演、英文诗歌和散文原创大赛、英文歌曲演唱赛和电影欣赏等活动,以对课内知识进行课外实践和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 各学校应根据自己学生及所选教材的特点,进行有步骤的专业英语教材整合基础教育:(1)前期准备阶段——新生开学之前,研究各个基础学科教材的内容与课程设计特点,进行教材的初步整合,制订各科新的教学方案并编写相应的教案。(2)教学实践阶段——依据已制定的教学方案和教案进行教学实践。(3)其他必备条件——要想取得教材整合教育的良好效果,各学校还应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并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即听说读写译技能,尤其要具备良好的听说技能,同时要有扎实和丰厚的专业及非专业知识并注重不断更新,使之与时俱进。教学中,教师应吸引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材整合可取得的教育效果。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课题试图通过进行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整合及教学实践,证明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证明经过教材整合之后的英语专业基础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经过具体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拟达成如下具体目标:试点班的综合素质居年级榜首,试点班在全国英语专业口语四级测试和听读写译能力四级等测试中通过率名列同级榜首,各项文体活动等参与率与获奖率达年级最高。
我们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外语系2005级本科生为试点,通过教学实践对比研究证明了基础教育教材整合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课题组解决了课题的关键问题,了解了英语专业基础教育各课程的教材特色,发现了其相交的内容和课堂活动设计,根据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针对其教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取舍和侧重。依据已编写的新的教学方案和整合后的教材進行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教材整合的教学效果显著,试点班与非试点班的综合素质对比研究如下:(1)2007年试点班级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为100%,成绩良好率为64%;非试点班级的通过率为91.7%,成绩良好率为25%。(2)2007年试点班级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语测试的通过率为60%,非试点班级的通过率为31.3%。(3)外语系英语短剧大赛试点班17人参加,非试点班12人参加,除相同奖项,男女主角奖为试点班剧组获得。(4)试点班2人参加我院创业计划大赛获奖并代表我院参加河北省创业计划大赛获省三等奖,非试点班无人参加。(5)外语系英语演讲大赛试点班10人参赛,3人获奖;非试点班6人参赛,2人获奖。(6)外语系“新生杯”辩论大赛试点班与非试点班各出一队参加,试点班辩论组获得冠军,非试点班辩论组获得季军。(7)外语系“爱的家园——共同的家”系列征文活动,试点班5名学生参加,均获奖,非试点班无人参加。(8)外语系宿舍风采大赛试点班2个宿舍获二等奖;非试点班1个宿舍获得三等奖。(9)外语系卡拉OK大赛试点班6人参赛,4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单项奖1人,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参加了到贫困山区义演的社会公益活动;非试点班4人参赛,3人获奖,其中三等奖2人,单项奖1人。(10)系球队有试点班8名队员,非试点班4名队员。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只列举了我院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整合教学班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例证中的一部分,但也足以说明英语专业基础教育的教材整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经过教材整合之后的英语专业基础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借此,英语专业对其新生可实现素质教育,为他们高年级的专业素质培养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未来的人才市场推广和参与全球化环境的社会竞争做好准备,同时为培养英语专业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静仪.让学生走进教材——“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阅读教程》介绍[J].外语界,2006(2):53-56.
强化高校的新闻专业理念教育 篇7
一
从新闻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的历程来看, 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是其最大的推动力。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 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专业理念、专业诉求和专业规范, 有规模庞大的新闻教育机构以及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在大学的学科体系中, 新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与其他具有多年正规专业教育背景的行业不同, 新闻业是从巡行街道的公告宣读人、吟唱诗人和民谣歌手开始它无规则的发展轨迹的。比如美国, 新闻业从印刷商人、邮政局长、党派社论撰稿人开始, 从17世纪开始发展了3个多世纪, 早期的新闻工作者多数是从印刷所的学徒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新闻职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名报人普利策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普利策认识到了新闻专业化对这份事业的重要性, 因此, 他大力推进新闻教育专门化。在人们还不把新闻看成一门学问, 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技艺的时候, 普利策就提出捐款办新闻学院, 希望能够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在普利策等人的推动下, 19世纪末, 美国大学出现了新闻学的课程, 1908年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订立的《新闻记者八条》中的第一条就是“我相信, 新闻是一种专业”。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设置新闻学课程。新中国成立后, 新闻专业得以保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 新闻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到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新闻学被提升为专业门类, 被列为文学门类之中, 与中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并列。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适应新闻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专业设置中将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类, 新闻教育由过去的专业对口、为媒体培养人才, 转变为通过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随着新闻事业和新闻专业的发展, 新闻专业理念也随之产生与不断发展起来。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职业社会化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新闻专业理念不仅是确保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 也是使新闻事业推动社会稳定、进步、文明的保障。
二
在新闻教育界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 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必须注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伴随着传媒步入市场及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新闻教育界实用主义、技术主义盛行。但是, 基于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是不是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呢?
以美国为例, 美国早期新闻教育同样是实用主义哲学盛行。19世纪中叶以后, 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急速发展, 急需大批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高等教育面向市场、面向实业界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原则。美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以“有用性”为前提。当时, 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为报社输送采写编评的业务过硬的人才。单一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快速出人才的同时也导致了新闻专业学生适应面窄, 后劲不足, 甚至使学生缺乏理想, 目光短浅。许多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步入媒体后, 都迷失了自己, 更严重的是, 这样的倾向也破坏了新闻从业人员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20世纪中期, 伴随着社会责任论的兴起, 美国新闻教育界也对单一的职业化新闻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社会责任感、媒体价值观、新闻道德等成为新闻教育的核心, 也成为每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美国新闻教育界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 即坚定的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从业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保证, 也是确保新闻事业在民主社会里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新闻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目前有800多所院校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整体上, 新闻专业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 而在专业素养方面则有所忽视。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调查, 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新闻事业快速扩张, 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新闻教育事业快速扩张, 许多新闻院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状况。可见, 仅仅解决新闻专业操作层面的问题并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媒体并不欢迎只会扛摄像机的技术型人才和工具。
大学承担的责任是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者, 因此, 大学不仅要教导学生操作传媒的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理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弘扬社会正气, 鞭挞社会丑恶, 发挥传媒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要树立学生的职业伦理,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秉持新闻工作的价值立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如果缺失新闻专业理念教育, 新闻教育也就缺失了专业灵魂。新闻专业理念不仅是从业者的思想引擎, 引导着他们的新闻追求, 而且是从业者的伦理方向盘, 规范着他们的新闻实践。
三
在新闻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深远。新闻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其传播的信念、理想和所认同的价值, 会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为人的具体行为, 进而改变社会的走向。因此, 在大学教育中强化新闻专业理念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来看, 新闻事业不是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个行业, 而是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的、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一种崇高事业。因此,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从事新闻工作不能简单地当做一种赚钱谋生职业, 而是要努力承担起这一职业所需担负的社会责任, 要努力实践这一职业所体现的崇高理想, 努力发挥这一职业的特有功能去积极推动社会前进, 并专心致力于此, 全力奉献于此。
从新闻传媒的工作性质来看, 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敬业精神。人们习惯把新闻工作者称为“无冕之王”。然而,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 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压迫。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 在他的旁边, 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 金钱与物质的享受, 温柔美丽的女人, 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 放弃认识, 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 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 出卖灵魂。” (1) 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危险威胁着记者的人身安全。记者这一职业, 多年来位列世界最危险的职业排行榜的前五位。我国也曾经将记者列为排在警察和矿工之后的第三种危险职业。
在现实中, 新闻业界的种种不良表现对新闻事业以及新闻从业者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假新闻猖獗, 不真实新闻呈普遍性、经常性的存在状态, 凡此种种, 都与新闻专业理念所倡导的背道而驰。新世纪以来, 《新闻记者》年年推出十大假新闻事件。每年一次的盘点, 使得一些著名媒体也未能幸免。新闻报道低俗化之风, 从18世纪的煽情性新闻,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色新闻浪潮, 再到当下的中国新闻界“三xing新闻” (明星、性、血腥) 盛行, 无不折射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另外, 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接受封口费等, 新闻业界的失范现象又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的质疑。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法律、法规、新闻政策等形式出现的新闻职业规范, 但是, 如果缺乏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认同, 外部约束的效果则非常有限。
可以说, 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观、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信念构成了当下新闻职业的基本专业理念。强化大学新闻教育中对上述理念的培养, 是有效抵御市场化对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提升新闻媒体社会形象的基石。在大学教育中呼唤新闻专业理念, 就是对“公共利益至上”的专业理念的呼唤, 也即对区别于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的大众媒体的利益诉求———社会责任的呼唤 (2) 。
参考文献
①范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 (下) 》, 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
我国高校专业伦理教育实践探析 篇8
20世纪中期,随着西方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专业领域中涉及更多的高科技应用,这不仅促进了社会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产生了新的道德挑战,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出现了许多用普通道德伦理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 由于专业行为和专业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使专业活动中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多,“商业伦理学在西方引起众多学者以及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美国工商经营活动中欺诈行为日益泛滥,如行贿受贿、垄断价格、商业欺诈、环境污染等,种种丑行被披露出来”[1],这些都促使西方高等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更加注重专业伦理教育。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各领域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大,许多专业领域中的伦理缺失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生产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事故频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态度和创新精神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传统的以群己关系和自我修养为中心的伦理观已经不能解决由现代科技活动产生的很多现实伦理问题,“代价论”的伦理态度也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帮助他们认同专业的内在价值,遵守专业伦理规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专业工作中能够规范自己的专业行为,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难题有所了解、思考和警觉,当面对专业伦理冲突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和“应该怎样做”。
二、高校专业伦理教育现状
(一)专业与专业伦理的内涵
在专业社会学的领域,“专业被看成一个富有历史、 文化含义而又变化的概念,主要指一部分知识含量极高的特殊职业”[2],专业是“运用特殊技能和知识,为社会或个人提供服务,以促进人类幸福生活的行业”[3]。专业人员由于掌握专门知识、熟悉专门技能,为那些无法自己满足需求的人服务,所以专业人员的服务具有特殊的责任或义务,他们“需要接受和分担对他们工作的责任,做到适当关注,富有想象力地预见危险,自觉地尽可能地监控项目,并且提醒他人注意危险,以便使他们对风险做出知情同意”[4]。专业人员的这种责任,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专业人员的社会形象和专业地位。专业人员的表现只有符合社会的公共期待,达到专业者应有的道德标准,公众才会对该专业或专业人员建立起信任的态度,才会把自己的健康交给医生,住进楼房而不必担心它会坍塌,相信律师会为自己伸张正义,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稳定。因此,专业人员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伦理素质。所谓专业伦理,是指“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一套一致认可的伦理标准”[5],是 “社会中所有牵涉专业角色与专业行为的哲理思想、价值体系、原则与标准”[6]。专业人员只有掌握了专业的内在价值,才能够自觉遵守专业伦理规范,并对专业行为进行道德考虑和可能的违规惩处有所认识。
与专业伦理接近的概念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普通职业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对从业者行为的道德规范要求,强调从业者对社会规范的遵循和内化,是对从业者的品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等。德国哲学家谢林指出,道德只是针对个人的规范要求,而且只要求个人达到人格的完美。 伦理则强调社会关系和群体规范,主要体现为对人的行为应当如何的理由所做的抽象的、理性的反思和考问, 力图要得出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结论。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是道德的提升[7]。专业伦理主要由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规范等要素构成,专业人员不仅要遵循专业伦理规范,更要关注与专业行为相关的伦理问题。应该说,对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困境的关注,是专业伦理有别于一般职业道德的关键。
(二)高校专业伦理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的专业伦理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对我国70所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8],当前国内一些大学开设了相关的专业伦理教育课程,如将“工程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司法伦理学”等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就整体而言,开设专业伦理教育课程的学校还很少,大多数学校还是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停留在既有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上,而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对职业的一般规范性要求和作为未来从业者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更要认识到专业所肩负的伦理责任, 要将专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以实现对专业行为的自我控制,所以应该把专业伦理教育视作专业发展和专业精神提升的一种需要。
三、专业伦理教育的伦理学取向
道德判断像其他判断一样,总是可以做出解释的, 伦理理论就是关于道德的综合视角,它为做出道德选择和解决道德难题提供了识别、组织和整合道德理由的综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就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某种伦理取向来实现其伦理价值,使大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认识到专业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将这种考量置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中。毕竟,基于理性思考的行为遵行才更有自觉性和约束力。
沈清松先生在谈及专业伦理教育时提到了三种相关的伦理学理论,效益论伦理、义务论伦理和德行论伦理[9]。效益论也称为功利主义,它认为区别一件事情的善恶依据,在于它是不是能够达到最大的效益,并使大多数人能够获利。义务论伦理认为人们应该不为任何目的、自律地遵守义务,同时个人的道德自律性还需要外在的制度约束,如法律或法规。德行论伦理强调人应该发挥其本身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三个伦理理论相互补充和相互丰富,它们对专业伦理教育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
一般说来,效益论是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伦理思想。 一些功利主义者认为快乐是唯一的内在善,“快乐是人存在的目的”[10]。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趋向于效益的最大化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例如,在商业活动中强调赢利性、市场可行性、时机和投资能力,就是为获得最大物质利益的“快乐”;对工程师强调技术的可行性、提高效率和节约能源,把公众的安全、 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其理论基础大体上也是效益论, 因为这是一种涉及“造福于人”的快乐。应该说,效益论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也可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使“快乐”处于“物所带来的愉悦”这个层面上,从而难以看到专业工作的内在价值,导致道德失范和伦理价值在社会生活中遭到贬抑。
因此,在效益论专业伦理教育的基础上,需要运用义务论伦理加以提升,教育学生认识和学习专业伦理规范,强调应自律地遵守规范。例如,工程师不仅要考虑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劳动环境是否安全、卫生标准是否符合要求,生产的产品是否存在安全缺陷,这些都是出自义务论的要求。义务伦理学家康德认为只有为道德义务本身而做的行为才是道德的, 道德义务是“绝对律令”。例如,“要诚实”是道德———不是因为这样做对我们有利,而是因为诚实是我们的义务。但是由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道德理由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因而造成道德困境,例如,“保护无辜的生命”比“不撒谎”更为急迫地涉及对人的尊重。在纯粹由义务建立起来的秩序里,人们可能是遵守规则的,但却是缺少美德的,这是义务论在现代社会中遭遇的困境。哲学家罗斯认为,当与更紧迫的义务发生冲突时,有某些可允许的例外的义务。他指出人们必须简单、 仔细反思特定情况,依据所有事实权衡所有有关义务, 努力得出一个好的判断[11]。因此,一个杰出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自由和创造的精神,不只是自律地遵守义务,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实践智慧的人,这种智慧是一种美德,是需要学习和经验的。这种精神正与德行论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相符合。
德行论伦理学一方面注重人本来具有的良好能力的卓越化,例如公益心(仁慈、公正)、职业胜任(能力、创造性)、人格完整(自律、正直等),另一方面也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例如忠诚、尊重合法权威等等。弗罗曼最强调的两种美德是胜任和忠诚,他认为专业人士要“尽心尽职”地实现客户和雇主的期待。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重要的美德是实践智慧,即道德上好的判断,道德美德使人们通过理性的积极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或快乐的生活)而实现自我,获得幸福。因此,德行论专业伦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如何透过专业实践工作将外在的专业伦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美德,培养学生不仅以“专业者”的身份更是以一位“有德之人”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因为“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做一个具备德性的专业人员,并不必然是件违背人生或是充满痛苦的事情,相反,由于实践德行可以兼顾个人卓越的情形下促成人生的整体目的,所以实践德性应该是件愉悦自然的行为”[12]。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整体转型,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德行论专业伦理教育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也是高校应该加强的。
四、践行专业伦理教育的策略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专业伦理教育的课程,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受“技术工具论”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技术只是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 使专业教育步入“技术化”的误区;专业伦理学是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导致专业伦理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等等。虽然专业伦理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各种困境, 但我们还是应该多途径和多层面积极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
(一)采用理论教学和专业渗透教学结合的方法
理论教育是专业伦理教育的首要环节,将专业伦理教育纳入课程设置规划,单独开设一门专业伦理课程, 集中教学。教师可以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以及阅读相关书籍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学习,例如,指导学生利用图书文献查询所学专业的发展史,了解本专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发展前景,指导学生阅读专业伦理章程和专业伦理著作,了解专业领域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和专业实践活动中所遭遇的伦理问题。如果在现有的课程计划中增设新的课程比较困难,可以选择一些公共必修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增加专业伦理教育专题,将一般的伦理原则或道德规范应用到专业领域涉及的伦理议题上。例如,将安全生产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追求效益与提高公众的福祉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责任意识和道德敏感。这种将公共课和具体专业相结合的方式,需要哲学或伦理学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开发。因此做好课程整合,加强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将是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任何一个专业都会引发各自独特的伦理问题,专业教师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伦理教育,促进专业伦理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例如,将专业伦理问题融入专业导论、专业实训等环节中,或者将专业领域中的各种功能命题转化为伦理命题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的体验和认同,认识到实践中的价值和伦理问题以什么方式存在,形成判断的能力和习惯,这种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渗透专业伦理教育的方法,不仅要求专业教师要有意识和责任感,还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帮助专业教师恰当地将伦理问题融入专业教学中。
(二)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性教育是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学生如果没有对专业活动自主参与和深刻体验,专业伦理教育就很容易成为与学生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无关的一种 “虚化活动”。专业伦理教育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在学生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标准,同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和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指导教师要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否则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专业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一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邀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以及哲学或伦理学教授给学生做专题报告或联合教学,从价值和伦理角度分析专业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伦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密切联系。这种“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及专业行为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能够意识到在未来实践职业责任时会遇到来自包括自身利益欲望在内的各种挑战,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坚定的职业道德,完善的独立人格,还需要具备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问题刍议 篇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于会计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各高校普遍设置了会计专业, 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人才涌入社会, 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这便是会计专业人才的诚信教育问题。潘序伦先生曾言:“立信, 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 也就没有会计。”然而, 近年来各种上市公司丑闻及经济贪腐案件之类社会负面事件往往会伴随着会计造假、舞弊, 会计事务所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等报道, 可以说, 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非常严峻的摆在我们面前。
二、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分析现状
1.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专业是学生将来就业方向的基础, 高校就专业而进行的“专业培养”则是未来社会人才的构成。而大学期间, 正是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与未来反映在各类单位或部门的报表信息可信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1) 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一方面, 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常设课程,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会计法规》等都是常见的开设课程;另一方面, 从保证学生就业的角度考虑, 各高校一般都建议或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在校期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则是必考科目。此外, 有些学校也会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会计诚信教育。
(2) 形式重于实质
高校中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课程的设置是一方面, 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学习引导。虽然各高校会计专业平普遍开设的关于诚信教育普遍开设相关课程, 但其主要教学方法依然是照本宣科, 而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的死记硬背, 完全违背的诚信教育的初衷, 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诚信的缺失, 无论对于何种专业, 什么性质的工作, 其形成原因必然有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其中外因只有作用于内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 分析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关键要看内因是什么, 又是以何种路径影响于学生的。
(1) 社会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说,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大幅度进步发展的同时, 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很多时候, 个人能否得利, 能否得到发展成为判断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诚信道德, 这在社会各行业中都有体现。
(2) 高校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投入上, 大多集中在财务理论与会计技能实践等两个方面, 而对于会计诚信教育, 相关考核很难进行, 无法进行量化, 同时相关工作成效很难有实质性的体现。
(3) 专业教师的工作经验不足, 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明确
高校教师队伍中, 大多具备较高的学历, 在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面具备深厚的基础, 在专业教学方面完全可以胜任, 但由于高校教师普遍缺少实际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丰富、阅历丰富的教师更是不多。四是学生自律意识不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是和我国经济变革时期基本重叠, 受社会当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在学习和工作时功利目的性较强, 过于关注自身的发展, 追求经济现实利益。
三、促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进一步完善的相关建议
1.构建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
一种文化的构建, 需要的整体外部支撑到位。诚信为本的会计文化, 从法律制度角度来说, 应该严格追究违反经济法规, 存在会计舞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加大从业人员的违法成本, 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从政府引导角度来说, 应该建立健全财务违法举报渠道, 保证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为其提供一个较为妥当的保护, 不能使举报人因举报而失业;从行业自律角度来说, 应该积极引导市场的正当竞争, 特别对于资本市场与审计市场, 充分的竞争才能不断暴露缺陷, 才能引导和挖掘实际需求, 才能凸显客观公正的会计与审计信息的重要性, 才能让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诚信对于其职业与行业的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
2.改进高校诚信考核体系
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的建立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实施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但就目前来看, 其实际效果微乎其微, 在大多数高校中诚信档案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感觉多余的任务。归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与社会接轨的问题。必须关注高校诚信档案体系与社会诚信体系的链接问题可以提供一个网络平台, 将其纳入以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和公安部门的“联网核查系统”, 使其严肃性和以获取性得以提高。
3.完善多维诚信教育模式
良好的会计诚信教育模式, 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充足的、合格的师资;科学的、完善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对于师资而言, 各高校可以在引进专业教师队伍时考虑实际工作经验的因素, 招聘一批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才, 或者将是否具有从业经验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另外, 与社会合作, 从社会引进高水平的兼职教师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 这在提供较为生动实际的教学的同时节省师资成本。当然, 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经验培训, 如提供一些工作体验机会, 或者聘请专门人员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等都可以作为补充措施来强化师资能力。
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言, 在保留基本的课堂书本教学的同时, 提供较为生动的案例教学, 以及诸如到企业、法院、监狱的实际观察体验式教学等模式也是合理的补充。此外, 如会计案例情景剧, 模拟法庭等更具参与性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将诚信教育内容很好的融入其中, 发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 教学相长, 多维度的诚信教学模式的构建则不再只是空谈。
4.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自律意识的养成, 应以恰当的引导, 群体性氛围的影响和外部因素的带动为主要措施, 决不能以强制性手段进行外部影响。在自律意识的引导上, 自我修养的提升是关键, 其具体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供优秀的传统读物, 现代影像制品供学生借阅或观看等方面着手。在群体性氛围的影响上, 氛围的营造和建立是关键, 其具体可以从举办主题班会, 主题宣传日, 举行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等学生参与性较强的校园活动, 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等诸多方面着手。在外部因素的带动上, 本文上述分析的相关因素均为关键, 自律以他律之果为范, 当外部因素如社会普遍重视诚信道德 (用人单位招聘要求、银行授信参考、企业合作重视等) , 存在一个良好的外部约束机制时, 自律便会更加自省自觉。
摘要:从诚信教育在高校会计专业的作用与现状谈起, 在以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角度分析了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后, 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改进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诚信教育,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尹彦.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 2012, (4) :21-23.
[2]汪燕芳, 伍春姑.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再思考[J].财会通讯, 2011, (12) :136-137.
[3]崔国富, 袁冬梅.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25-30.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情况。
1. 2 调查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文理学院、三峡大学、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湖北11 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习情况。
1. 3 研究方法
1. 3.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相关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1. 3. 2 问卷调查法
依据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制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卷调查表》, 对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等11 所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实习的情况进行调查。
1. 3. 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借助Excel等分析工具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教育实习模式情况
根据现有研究和高校安排教学实习实际, 教学实习模式一般分为集中型实习、集中与分段结合以及分段实习三种模式。“集中型实习模式”, 是指一次性集中安排实习时间并完成所有实习任务的实习模式。调查中发现, 湖北省大多数高校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实习时是安排在第七学期。“集中与分段结合实习模式”是指在集中实习之前的一两个学期里还安排少量时间 ( 通常是每学期一周) , 以见习形式进行看课、评课、模拟教学等, 为集中实习时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到第七学期集中时间进行教学实习的一种模式。“分段实习模式”即不集中时间实习, 将教育实习穿插在各个学期, 边学习边实习的一种实习模式。然而, 目前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分段实习教育模式的相关实践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 尚未真正实行, 详细结果见表1:
2. 2 教育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是实现教育实习目的的基础。目前湖北省各高校基本已形成了各自稳固的实习基地。调查中发现, 湖北省11 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一般均位于学校附近或各地市下属县乡, 且多为中小学, 现有的实习基地在数量上基本能够确保学生的实习工作。然而, 调查的学校中都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究其原因, 主要与严峻就业形势压力下学生就业多样化趋势以及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类型的单一性有关。从现有调查研究看来, 当前体育教育学生的就业出路主要有:资教、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销售、创业等几种形式。然而,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传统老套的实习基地选择模式未能与学生的多样化就业趋势形成对接引发矛盾, 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2. 3 教育实习时间
调查显示,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 实习时间大多为4—8 周, 其中实习6 周及以下的高校占到了总调查数量的63. 6% , 而10 周及以上的只有2 所高校。不难发现, 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安排的时间相对不足, 除去学生从到达实习单位到正式工作以及实习工作结束时的总结工作, 其真正可用于教学实习的时间较短且大多数只有4 - 5 周时间。而依据专家多次调查论证结果 ( 见图一) 得出:体育教育实习任务由多个子目标构成, 实现各个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 见表3) , 4 - 5 周的实习时间无法从根本上完成实习任务。
研究结果表明: 要全面地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目标, 实习总时间应为10—12 周, 甚至在12 周以上。总体而言, 高校目前安排的教学实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2. 4 教育实习管理
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是有效鞭策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和达到实习目的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理想, 虽然每个实习小组都设置有指导教师, 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委员会。然而大多数学校的实习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多为兼任, 同时承担校内教学工作, 不仅在管理、指导实习生的时间上难以保证, 甚至在教育实习管理和指导的胜任力方面都存在问题。调查中, 部分实习学生反映实习指导老师做“甩手掌柜”, 仅在进实习单位之初和实习结束总结中出现过, 其余时间难觅踪影, 加之部分实习单位人数安排较多, 以致实习生分配到实习学校后, 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 放任自流, 并未认真完成实习工作、敷衍了事。另外, 部分以自主实习为名的学生, 也存在从未参加教育实习得以蒙混过关的现象。
2. 5 实习成绩评价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是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全面检验实习生的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实习评定, 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情况和生存技能, 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的有效反馈。
目前, 关于体育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但它们都不外乎是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或者二者结合。评价者有的是以院校带队教师为主, 有的是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为主, 还有二者综合评价。但无论是那一种方式, 都存在不足之处。较常见的问题有: 定性评价太粗糙, 且教师个人主观成份过大; 定量评价制定的量表太复杂, 缺乏实际操作可能性, 纵然部分量化指标制定得比较合理, 也依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等现象。
3 改革优化对策研究
3. 1 采用“集中与分段结合”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 更应作为大学四年的全程性培养过程。针对教育实习的性质, 结合现今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就业需求和教育实习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出完善“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 ( 如图2 所示) 。
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 这也是教学实习的主要部分, 分段实习就是在集中实习之前, 从大二开始, 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 从组织学生到附近中小学看课开始逐步过度到让学生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 最后进入到集中实习阶段。其实, 从表面上看这也是一种分段式教学实习模式, 但它注重的还是最后的集中实习阶段, 以前的每学期一周的实习安排只是为这一阶段做准备, 这样便于学生能够通过提前预演及时发现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性的解决以及到集中实习阶段时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专业技能。
3. 2 建立多途径教育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选择要突破常规, 注重实际效益。目前, 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来看, 体育教师、公务员考试、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公司等依然是学生就业的主流方向。因此, 在实习基地的安排上, 应与社会紧密联系,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及时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 打破传统的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单一对象的实习形式, 实施多形式、广范围的教育实习。具体的实习途径如下图3 所示:
3. 3 适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由于4 - 8 周的实习时间, 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学生圆满的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达不到教育实习的真正目的。因此, 采用“集中与分段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 安排相应的实习时间有利于实习生较好的锻炼、提高和掌握专业技能。在“见习”和“演习”阶段, 每学期安排一周的时间, 由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就地取材, 通过初步感悟过渡到置身其境, 再上升到切身体验。经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 实习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已有了初步的体验与认识。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 我们再集中安排10 周左右的时间来开展真正的体育教学“实习”阶段。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适应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师角色, 从而更流畅、更出色地完成实习任务。
3. 4 实行教育实习双重管理
建立严格、科学的教育实习管理体系, 要结合当前形式下体育教育实习的特点, 摸索新的实习管理方式, 挖掘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资源优势, 创新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在实习生中加强师德等职业道德与职业标准的相关教育, 严格执行各项实习规章制度。要遵循实习指导教师权责对等原则, 强化教师责任意识。首先, 要制定明确的指导教师任命标准, 选聘有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其次, 选定指导教师后, 在实习工作期间, 应对其工作建立规范、严格的工作考核机制, 尤其是中学指导教师, 确保其圆满完成指导实习生的工作。
3. 5 完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3. 5. 1 对学生教育实习的评价
采用结构综合评定法, 建立成绩评定表 ( 如表4 所示) 。
3. 5. 2 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
高校实习指导教师既是教育实习业务的指导者, 又是实习工作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其工作责任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 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管理水平, 表彰优秀指导教师, 实习结束时, 可由学校领导、教研室主任及全体实习生来共同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并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相结合。对于不称职的指导教师给予扣除奖金, 取消以后的指导资格等方式进行惩罚。
参考文献
[1]孙杰, 陈玉霞, 张政权.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评估方法探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4) :15-17.
[2]李相如, 周林清, 顾韦农.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20-23.
[3]许声宏.社会需求与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育实习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12) :57-60.
[4]徐开春, 刘丙权, 江志强.关于体育院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43-45.
[5]金健秋, 车保仁, 于军.体育系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4) :68-71.
[6]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报, 2002, (11) :19-21.
[7]陈家起, 杨祖辉.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 2001, (11) .
[8]李树怡, 孙敬, 朱越彤, 李秀华, 苏连勇.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54-57.
[9]高等学校教材编写组.体育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95-298.
[10]张弛.体育专业教育实习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4) :67.
探索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案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方案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需要有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充裕、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以外,更需要建立一个完备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案。在以往的高校各学科的教育体系中,都会把体育教育忽视掉,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而这最终又影响了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素质教育改革的开展,专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呗逐渐重视,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引入,探索新的专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一、专业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探索方案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原则:一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出发;二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为依托;三是在身体素质提高的情况下,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到全面发展。根据上述原则,笔者提出了以下方案。
(1)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分类的专业体育教育中管理混乱,层次不清;在实践过程中,实践模式单一且练习时间过短等。所以,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第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转变师生关系,课堂以学生为主;在管理模式中,采取专业定向学习管理模式,大小班综合教学,分清层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发展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合理增加练习时间,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2)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往的高校教学模式中,体育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只有在自由活动时才会体会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教育管理方案的探索中,必须提升学生学习的情趣,让学生自主学习,爱上学习。第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奖罚激励机制,奖励优秀的个人或团队,诱导学生努力掌握知识重点与加强练习;第二,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大学生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类教学管理的模式,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理论与映照理论的能力,并时常提醒学生,加深学生对此的印象,做到“习以为常”。
(4)加强学生在体育课程中耐久力与毅力的培养。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耐力与毅力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 加强这方面的联系,强化学生的身体。比如,在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做热身慢跑与体能训练,然后再实践过程中有意识的向这方面倾斜,最后再以慢跑的形式结束课程。在不断的耐久力与毅力的训练中,也会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开端。
(5)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专业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能改进中,除了上述几点外,优秀教师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做到:第一,“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外部积极引进专业素质精湛的教师,同时从内部开展培养工作;第二,定期开展理论实践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吸收先进经验,弥补不足并提出或改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专业高效体育教育管理的方法
(1)教学计划管理。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管理是指对制定与体验两个环节的管理。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就必须对年、季、月、周开展计划工作,分清个计划的层次,科学管理;在计划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阶段不同的表现与工作完成度来合理调整计划,做到科学合理,严谨有序。
(2)教学过程管理。体育教学过程是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中心,所以必须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工作。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各层领导管理人员分派任务,定期、定时、定量尽心巡查与管理,做好记录与检查,并以此作为以后审核、评定的依据。
(3)教学质量管理。在日常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中,根据制定的工作计划与大纲要求,从教学课程的内容、工作质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合格、达标率进行审核、评定与监督,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做到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学校还可以引进或自主建立一套科学的体育教学质量评定系统,来更好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4)教学管理评价。体育的教学管理方法是提升教学计划与质量工作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于高效的完成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评价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对于整个教学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见丽.对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2(11):343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研究 篇12
1 历史回顾
1973年, 绥化学院前身绥化地区师范学校开始招收英语教育中专生。当时, 办学规模很小 (只有学生65人, 教师3人) , 办学条件较差。197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专科, 开始招收英语专科生。到了八十年代, 在校英语专业学生发展到近百人, 拥有一个电化教室和一个语音实验室, 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学大纲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 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 具体实施上坚持“五练一熟”师范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强调多做习题、勤考试,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是教学的中心。教学管理得到加强和改善, 制定了多项规范和评估教学和科研的条例和制度。但是师资数量不足, 很多教师同时教几门课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九十年代, 三所高校都招收英语专业学生。其中绥化师范专科学校 (现在的绥化学院) 和绥化电视大学招收的是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 (招收新生数量:师专70多人, 电大40人左右) ;教育学院招收的是自考学员 (1993年和1994年共两期, 每期近200人) 和函授学员 (共近30人) 。从师资上看, 教育学院和电大都是聘请绥化师专教师进行授课。开设课程上, 师专的英语课程涵盖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 对专业课程进行了细化;电大和教育学院的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
二十一世纪初, 教育学院的英语教育以函授和学历教育为主 (共40多人) , 电视大学以开放教育为主, 主要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远程教育。绥化学院主要进行本科教育,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现在校英语专业学生1500人) 。师资上, 教育学院仍然以聘任教师为主;电视大学使用中央电大的课件进行网上授课;学院的教师数量达61人, 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比以前均有大幅度提高。硬件设施方面, 外语系配有六个多媒体教室、12间配置先进的语言实验室、添购了30多台电脑和3部激光打印机, 建立起先进的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教学电台、还配置了教学用照相机、摄像机等, 是三所学校中教学设施最齐备的。
2 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电视大学和教育学院以聘请绥化学院英语教师授课为主, 所以这里以讨论绥化学院教师素质为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是绥化高校英语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对36名教师的随机听课, 作者发现70%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 “满堂灌”现象严重, 习惯于用“语法翻译法”向学生灌输知识点, 而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只是拘泥于书本, 一些教师甚至不会制作课件。65%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懂语法不懂教法, 知英国不知美国, 知英语不知其相关学科知识, 且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职称科研”的现象还很严重, 一部分教师不能用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所有这些问题都说明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2 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
2005年以前, 三所学校的教学大纲中, 都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篇章理解的能力。绥化学院的教学大纲还强调要扩大学生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 教学大纲只是提到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大纲非常明显地“重阅读轻听说”。在2005年以后的教学大纲中, 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但是现实教学条件下, 教师的授课模式未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改变, 还是沿用着以前的“满堂灌”讲解、做习题、复习、考试的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3 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不高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同时, 学生们对学习无所谓和厌学的态度也是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者认为, 与外在动机相比, 内在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Brown, 1990;Crookes and Schmidt, 1991) 。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268名同学 (绥化学院264人, 电大4人) 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 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以外在动机为主, 还有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改变教学观念
意识指导实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科学的教学观念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首先, 要处理好书本知识传授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的关系。语言知识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学生从书本上获取信息主要是接受语言知识, 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表达技能。在绥化市这样一个极度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城市里 (只有绥化学院平均每年有四个英语外教) , 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使用对话、辩论、演讲、话剧等形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校也应该尽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其次, 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关系。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各项语言技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是应该协调发展的。阅读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但是过分重视阅读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人类的语言, 都是先有听说, 后有文字和阅读。在语言交际活动中, 听说使用的频率和广度, 都远远大于阅读。因此, 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人类生存和交际的需要。
3.2 提高教师素质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 (1999) 认为英语教师最基本的素质结构包括:优秀的个性品格、过硬的业务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这是较为全面的对英语教师素质结构的描述。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在保证教师队伍的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一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都要加大力度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为其解决后顾之忧, 也要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拓宽教师引进渠道, 吸引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名校的名师来校讲学、做客座教授等, 为本校教师和名校教师的交流搭建平台;制定适合本单位的教师培养计划, 切实把提高教师素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也要重视自己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和个人品格、素养、魅力的提升, 只有教师个体付出了足够的努力,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成为可能。
3.3 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者都说明了学习动机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文秋芳、王海啸, 1996;束定芳、庄智象, 1996;秦晓晴, 2002) 。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组织课堂活动和提高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学生自身来说, 应该进行积极地自我评价, 加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并为自己的语言学习和发展道路设定合适的目标。教师也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上来说, 应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在教材选用上, 应该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
3.4 撬开学生嘴巴, 培养应用外语人才
语音面貌是外语专业学生的门面, 纯正流利的口语是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要达到的目标。为此绥化学院外国语系提出建设“ASE” (Authentic Spoken English) 外语特色工程, 其实施办法值得借鉴:
1) 创造外语环境, 让外语走进每个同学的生活 (twenty-four hours a day, and seven days a week)
准备了丰富的外语资源, 有教室外语、寝室外语、餐厅外语, 校园外语, 工作外语, 生活外语, 文明外语等等, 就是走进卫生间也可以看到中英对照的文明用语, 让外语无处不在。
2) 晨读夜读加诵读, 语不惊人誓不停
每天坚持晨读、夜读、课外朗读和诵读, 让朗朗读外语的声音弥漫整个校园。
3) 要仿诵原文百篇, 开口讲地道外语
背诵和阅读是到达外语学习彼岸的必经之路, 然而背诵往往是“费心伤神”的, 有时是“费时多, 收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经过充分论证、精心策划, 编写了《实践英语诵读教程》, 其中精选了诵读文章192篇, 通过“五步”诵读法, 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到达外语学习的彼岸。
4) 充分利用外教资源优势, 进一步发挥外语沙龙作用
自从2001年建立外语角以来, 从未间断这个社团活动。经过加强组织宣传、烘托氛围、扩大规模, 不但有学生、外教、教师参加, 还有很多外语爱好者参加。
5) 周密组织各种外语大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为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省和国家级的各种外语大赛;定时组织班、系、校级规模的比赛。在班级初赛、年级复赛、系院半决赛、决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管, 向比赛要成绩, 向比赛要质量。
6) 积极为学生创造出国机会, 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 建立国外语言实践基地, 搭建东西方语言、文化实习平台, 选派更多的学生到国外进行语言实习、语言实践或留学, 在那里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 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外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在原汁原味的语言和文化环境里更容易更新学习理念、感悟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东西。
7) 半疯半傻练外语, 又好又快育人才
要学好外语口语, 就必须告别羞羞答答、难为情的思想, 就必须撬开嘴巴, 解放思想, 不怕说错, 不怕丢面子, 不怕别人笑话, 不怕有失大雅。随心所欲讲外语, 疯狂地讲外语 (才有了疯狂英语) , 更不怕被别人视为半疯半傻, 这样就一定能学好外语。外语是学会的、练会的, 不是教会的。
地方高校的英语教育虽然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与其它高校一样发展是主流, 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所培养的许多英语人才都成为地方基础教育中的骨干, 他们很好地推动了地方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
注:“五练一熟”体系包括“练写”指练写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实用文写作, “练讲”指练习讲课、讲演和讲普通话、“练艺”指练音乐、美术、体育等才艺, “练做”指练做电子课件, “练管”制管理班级, “一熟”指熟悉中小学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
[2]Brown H.Douglas M.Ms for Language Classrooms?Another Look at Motivation[J].Alatis, 1990.
[3]Crookes, Graham and Schmidt, Richard W.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Language Learning, 1991:469-512.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推荐阅读:
高校会计专业教育05-21
高校语文教育专业07-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05-2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0-01
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08-27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07-04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06-08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综述06-02
教育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高校学科排名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