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24-05-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精选12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1

摘要: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 如何管理和教育90后体育大学生已是相关专业思政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难题。本文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抓住当代体育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特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以集体带个人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管理

目前, 全国共有167所高校设有体育教育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进行较专业的体育基本训练外, 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具备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可见,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为国家培养体育教师这样的专门人才。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教师成长的摇篮。

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关系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政治水平和心理素质, 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未来。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国家体育总局也于2010年下发了《加强和改进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对体育运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详细指导。国家重视大学生和运动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就要求高校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相关工作, 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使之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 也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针对当前“90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新特点, 高校思政教师、尤其是辅导员, 如何切实有效的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思政工作的各个环节, 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应做到以下五点: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结合时代特征, 让他们面对世界复杂格局时保持马克思主义者的品质,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各种体育竞技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世锦赛这样的世界性比赛, 让他们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升国旗奏国歌时的荣耀和感动;

(三)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 树立复兴民族的伟大理想, 坚定公民意识和公民道德, 让他们面对社会矛盾时能够保持冷静、理性思考, 面对个人纠纷时能够控制情绪、克制冲动, 避免莽撞;

(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教育学生在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大潮下融入奋力拼搏的体育精神, 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五)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秉承爱国守法、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 牢记革命精神, 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力量。

二、把握新时代脉搏, 以人为本, 针对当代体育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特点对症下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发展, 新时代的教育环境培养出的“90后”体育大学生正经历着各种发展性问题。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些还是留守儿童, 在充满溺爱的环境中成长, 个性心理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自我意识很强, 性格独立、张扬, 情感丰富, 和父辈比起来, 认知理性与创新思维都有较为突出的发展。同时, 他们缺乏实践经验, 意志力薄弱, 依赖性强,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渴求更多关爱。体育生在多年的各种体育训练活动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竞技技术, 身心负荷承受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意志力去克服困难不断超越, 所以, 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显著区别于其它学科专业:一方面, 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深受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 性格较外向, 直率坦诚, 注重拼搏, 集体荣誉感较强;另一方面, 自我意识发展充满矛盾与冲突, 在文化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中, 虽有追求上进的理想却总是自我消沉、不思学习, 性格上既有自尊心也有自卑感, 遇到挫折冲动莽撞。在这样的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拓宽思路, 更新观念, 创新方法, 不断丰富和发展体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载体, 工作细致化、针对化, 注重实效性, 才能培养好这群“90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三、民主管理, “抓两头带中间”, 多管齐下做好体育专业的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组织, 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 班级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程。要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班级是重要阵地之一。要做好体育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从班级入手, 通过班级管理来培养学生。

集体能够帮助成员形成和发展个性品质, 培养和锻炼个体在集体中的协调性和高效率。体育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在体育学生的班级管理中, 辅导员应为学生建立集体目标, 号召学生为集体的自我肯定而奋斗, 注重团结, 提倡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完善, 按照班级教育的原则开展班活动。思政工作者不断强化集体目标, 能够增强班级内部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从而促进集体自我管理,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民主管理, 迅速、正确地独立解决集体生活发生的问题。为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学生会主动开展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 这就为集体成员的个性、才能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 要做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人格心理发展特点和专业特性, 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在集体中发展个体,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董国永.等.试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J].四川体育科学, 2006 (2) , 6:99~1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2

基于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解读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新走向

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本论述高等教育的专著.他所提倡的自由教育思想应引起我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深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方面.

作 者:王瑞兰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047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自由教育   解读   专业设置   新走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3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他们与其它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大地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音乐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化突出、思想情感丰富以及较强的表现欲望,还善于接受与尝试新事物,因此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根据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然后采取对应的教育策略,帮助音乐专业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一、分析音乐专业学生所具有的特点

(一)文化课知识比较薄弱

由于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音乐练习方面,有些学生在几岁时就开始学习音乐,没有参加正常的文化课知识学习,而进入高中之后,他们为了能够顺利的进入大学学习而采取突击的学习方式,导致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入校时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比如有的学生从几岁起就开始学习音乐,有的同学加入高中后才开始学习,还有一些则是为了应付高考而突击学习,没有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学习,从而导致他们的文化知识比较薄弱[1];除此之外,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评估自己的成绩难以进入大学,因此他们就开始寻找新的路径,学习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选择,由此他们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都用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上,由此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减少,所以文化知识水平的薄弱就不可避免了。

(二)家庭条件较好,易自我膨胀

众所周知,艺术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金钱与时间,音乐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购买专业的乐器、请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尤其是进入大学之后,音乐专业的学费也比其中专业所需要的学费高,这些都需要家庭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够实现的,此外,许多的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家庭每个成员的关心甚至是宠溺,从而使得他们在性格方面逐渐地养成任性、自我以及骄傲等,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经常表现出一切特立独行、团队合作精神较差,从而使得他们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出现一定的障碍。

(三)思想开放,集体主义的观念较弱

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追求个性化,突出自己的能力[2],尤其是主修流行音乐的学生,他们十分推崇西方文化,例如:在自己的打扮方面,模仿许多的嬉皮士的穿衣风格,此外在教学模式方面也比较的注重个体水平与能力,他们不关心国际国家大事,对集体的活动也是置之不理,在学习方面比较懒散,经常迟到、旷课、早退以及夜不归宿等,许多学生为了兼职在没有得到学校允许的情况而随意的外出,这就导致学生忽视对文化课的学习,由此而带来厌学的情绪,因此,加强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将政治教育活动落实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

在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当中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需要在学生的课堂中融入许多新鲜的元素,从而改变学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观念。在各种思潮高涨的时代,而音乐专业学生的开放性思想对这些思潮认识不深入,从而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健康思想意识的影响[3],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专业教师给学生进行梳理有关的知识,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等,这些理论在他们看来是空洞的,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相结合,然后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结合音乐专业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举办一些歌咏比赛、舞蹈大赛、个人音乐会等,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运用新媒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社会快速的发展,使得学生在追赶社会的步伐中出现许多心理问题,例如:因父母亲的离异、家庭方式变故以及个人情感受伤等,由于他们对这些生活中不幸的承受能力的有限性,从而导致学生经常采用不当的方法发泄自己的内心痛苦;还有部分学生是从小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其中有不少的学生养成不良生活的习惯,如吸烟、说谎、缺乏宽容之心以及做事不计任何后果等,因此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可以结合当前多媒体的技术,例如微信、微博以及QQ等工具,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新型的媒介传达给学生[4],同时学生在通过这些新型的工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同时还能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此外,还需要教师适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的动态,及时做好辅导工作,把事态在可控制的状态下,做到有效地解决。

(三)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完善管理模式

由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整体上的文化基础都偏低,使得他们在大学中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例如:辩论赛与诗歌朗诵比赛、观看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邀请学者开展讲座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等,这一方面能够满足音乐学生表现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组织这些活动,能够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融于活动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获得思想教育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水平;在高校的管理中,需要改变单一的模式,在班级方面的管理,高校可以考虑给班级派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与生活教师,他们在学生的工作中各司其职,共同关心与爱护学生,使得学生在人文关怀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与成长,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以及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的情况,以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结语

总之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对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音乐之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铭.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独特性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3):79-81.

[2]张春梅,陈佳.试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737-741.

[3]谢宝利,史晓眉,王凤侠.试论“寓教于乐”在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30-3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4

一、实践教学没有真正实现就业导向

进入21世纪, 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出发, 当代知识观认为, 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性和体验性知识。在高等教育教学中, 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1]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高校要通过实践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之所以三番五次地发文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原因在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衰, 也关系到学生个人就业, 且首先直接关系到的是学生个人就业。因此不难理解,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更不难理解, 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于提高其就业能力。这种逻辑实际上就隐含了一种导向:实践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 或者就业至少是实践教学的导向之一。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甚至在就业市场上, 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受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农民工有技能, 大学生却没有一技之长。这与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没有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有重要的相关性。

二、实践教学参与者的惰性

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而“大学实践教学则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能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2]实践教学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 它有众多的参与者, 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参与者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工作是保证各个子系统和整个系统高效运行的必要前提。高校实践教学的最基本参与者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教师应是广义的含义, 即不仅包括一线教师, 还包括教务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和事实上的立法者, 高校教务管理部门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执行者, 高校招生就业管理部门是实践教学的辅助组织执行者, 一线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执行者,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执行者。就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其中, 推动制定了一系列和实践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积极推动了实践教学改革。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能够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组织实施本学校的实习教学, 有实践教学的改革意识, 但只有部分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能将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多数高校的招生就业管理部门在实践教学上无所事事。多数一线教师墨守陈规, 只有部分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多数学生能按照学校的实践教学方案参与实践教学, 但积极性一般。在实践教学系统的参与者中, 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参与, 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 其他参与者的工作离我们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只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奔走呐喊, 其他的参与者要么因循守旧、裹足不前, 要么就是无所事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有些学者在研究教育改革时强调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 指出“事实上, 教师如果没有主动参与、研究、反省课程, 没有主动认识、理解‘官方课程’,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把‘官方课程’转变成操作课程, 任何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成功。”[3]实践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 实践教学改革难以取得成功。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教师”作广义的理解, 即不仅包括一线教师, 还包括教务管理部门和招生就业管理部门的教师。有西方学者认为“课程变革最大的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 实践教学改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可以说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 (广义的教师) 的惰性。

三、实践教学把关不严, 存在“注水”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和形式:课堂讨论、社团辩论、优秀学生的专业课试教、中学思想政治课试讲、说课评课活动、课件制作、助理班主任、中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社会实践等。[4]实践教学在各个环节和形式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注水”的空间。教育实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最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 近年来有不断弱化的趋势。由于师范类专业就业市场日趋饱和,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寄希望于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 导致他们根本不重视平时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更不重视教育实习。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形也传导至高校教务管理部门, 很多高校将大量的人力和实践教学经费用在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上, 而对就业市场相对萎缩的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甚重视, 这就造成了教育实习中的种种“注水”现象。有的学生名义上是自主实习, 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到实习单位, 或者是象征性地实习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就离开实习单位, 最后凭借熟人关系盖章了事。即使是参与了集中实习的学生, 由于实习管理松弛和缺乏全程监督, 实习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再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比如学生住宿问题, 影响着学生教育实习的积极性。由于市区中小学只能安排很少一部分学生集中实习, 大部分学生只能到县区或其他地市的中小学实习, 而学生集中实习的中小学大部分是不解决食宿问题, 很多中学即使有宿舍也只能优先解决本校中学生的住宿问题, 无暇顾及实习生。大部分实习生只能自己掏钱解决住宿问题,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集中实习的积极性, 也为实习管理带来了不便,

四、实践教学师资问题成为最大短板

自从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 实践教学师资问题就一直存在至今, 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如果说五年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大短板是经费问题, 那么现在的最大短板是师资问题。可以说经过了5至10年的时间, 经费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师资问题却没有那么容易解决, 因为师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不象解决经费问题那样简单。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 实践经验和技能相对不足, 这种状况必将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增加其实际经验的积累, 创造条件给予其实践机会, 大力推进“双师”工程建设, 已经迫在眉睫。

认真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教务管理部门、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教师乃至学生齐心协力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走出实践教学的困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 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未走出困境, 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没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参与者的惰性、实践教学存在“注水”现象、师资问题成为最大短板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才能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34.

[2]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151.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5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5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以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本科生为例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调查了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分析了造成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作 者:刘一鸣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 体育专业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6

【关键词】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O Yan, XU Jie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enroll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iss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m becomes promin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field and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P.E. major, graduat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基地,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只重视其文化修养、学习成绩,而是更倾向于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对于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身心健康。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

1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队伍基本从以往的大龄化转为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化,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等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总体趋势还是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1思想多元化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人员彼此间的生长环境、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研究生群体思想的多元化。例如,从本科直接升入研究生教育的学生年龄较小,相对来讲思想较为单纯,看待问题容易理想化,做事情凭热情,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比较好沟通,但也存在脾气比较暴躁等问题;对于在职的研究生来讲,由于他们学习背景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思想上比较松懈,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观念淡薄;而年龄稍大,有一定社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思想上比较成熟,自觉性较高,但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热情度较低,往往只对自己关心的事感兴趣,从而导致他们思想道德意识降低。由于研究生群体在思想上的多元化,也使得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层次性。

1.2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性

本科生的学习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学习,学习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学习方式由本科生的识记性转为理解性,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等都比较分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除了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与此同时,研究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独立,一般是围绕自身的科研而进行,这也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近几年,研究生的年龄大多在25岁左右,普遍都不愿意依靠家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开支。总体来看,当今研究生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学习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也导致了研究生的社交范围比较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1.3就业思想压力大

对于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而言,上研究生本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找到一份满意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然而,随着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低于研究生就业人数,从而导致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大部分毕业生都会进入学校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体育教育训练专业的研究生首选的职业几乎都是体育教师;而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进入俱乐部和公司工作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数;对于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进入医院或者运动队等机构从事研究的在百分之三左右,在就业的压力面前,如果这些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又如何能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对于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学和管理人员思考。

2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对教育主体的漠视、缺乏时效性、责任缺失以及力度不够等不适应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问题。因此,虽然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至造成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效实施。

2.1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强调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致使研究生管理部门都把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放在论文质量的提高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多数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修学分、发文章、拿毕业证”。学校现行的评奖学金标准也基本上是看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业务水平,由于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随着教育部有关“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度”全国各体育院校认真贯彻落实,导师在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导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负责人,自己的学生的科研上出不了成果,不能发表论文,毕不了业,导师有直接责任,而对于思想政治的培养,由于并没有合理量化的评估体系,只要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就行,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我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严进宽出政策,只要入了门,在学业上符合研究生毕业的条件,就可以顺利毕业,这些都造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够重视。

2.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还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不能全面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归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管理体制上,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实行校院二级管理,部分体育院校成立了党总支,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负责,统一管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另外一些体育院校直接成立了研究生工作室,但是很少有专业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力度不足,大多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简单化必然难以适应复杂的研究生思想实际发展的需求,很难化解社会环境下研究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

2.3研究生主体责任意识缺乏

体育专业的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主意识很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对周围事情的理解宽容,集体观念淡薄,对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遇到事情处理的方式不够冷静,看似坚强,实则很脆弱。

同时研究生还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感情、学业、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更容易产生思想情绪的波动。当前很多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孰重孰轻的比较上,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必然的内在需要,更谈不上自觉地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学习中去。

3高校实施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在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研究生思想变化的新趋势,需要从多领域加强与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正确的理念和行为准则引导和教育学生。

3.1加强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研究生专业学习相结合

研究生的教育以专业课为主,培养专业素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专业知识的培养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需要加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鼓励研究生求真务实地学好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加强学风与学术道德建设,积极探索思政工作与专业学习结合的新途径,为广大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体育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2加强体育专业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研究生党支部是抓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实力量,也是抓研究生思政工作龙头,也是密切联系研究生的桥梁。研究生党员在研究生群体中比例较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党支部的建设。研究生党支部不仅要加强对党员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还要要求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情况,全面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研究生党建工作与学习、科研、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党员。加强党组织领导和行政领导紧密联系,形成完善的机制,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在学校方面,建立党组织领导与行政领导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谈论班,邀请院系的各个领导参与指导工作。党组织领导与行政领导紧密结合的体制强调了提升行政领导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坚持选拔那些党性强、学习好、作风正、威信高的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重视研究生党员发展工作,强调过程培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党员发展的全过程中。

3.3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群体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强化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导师处在教学、科研的前线,对研究生的成长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完善导师负责制,让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研究生交流,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导师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靠言传身教,他们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尚的人格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研究生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时常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新能力,鞭策他们努力学习,塑造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只有真正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也才能为今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史锡年.当前我国研究生思想新变化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新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9(4):85-87.

〔2〕郑鹏.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11):12-14.

〔3〕王昆.就业重压之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思考〔J〕.科技导刊,2010,12:140-141.

〔4〕孙海涛,陶谦.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405-407.

〔5〕魏广东.韩尚峰.研究生新生与本科生新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2010,12.

〔6〕陈春燕,陈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1,34(1):110-1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7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按照传统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事实上,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涵盖了政治学、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囊括领域也很广。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多层次性和学生的多元性[2], 传统的观点和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新和改革也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迫切需要创新和改革, 开放的、国际化的社会也需要大批双语人才。双语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显著成效。双语教学融合东西方思想文化之精华,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封闭性, 走向开放, 从而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借鉴双语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学大有可为。[3]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有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提出了质疑,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仅仅是“中国特色”的课程, 没有必要采用双语教学。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中国特色, 但却不是中国的专利, 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思想政治课程, 只是称谓不同而已, 像美、日、英等发达国家不但有思想道德教育, 而且搞得很有成效, 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加强对国外政治课相关内容的涉猎对改善大学生对学习政治理论课之必要性的认同程度尤为重要。

当然, 由于经费、师资、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影响, 地方高校在推行双语教学方面与重点高校相比, 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考验, 但是这和双语教学带来的丰硕成果相比, 算不了什么。相反,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地方高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双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从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开设的, 此前经过两年的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和训练, 大部分学生按要求已掌握了约5000个英语词汇, 能阅读一般英语文体并能够进行必要的会话, 而且不少学生通过了国家四级、六级考试, 已具备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其次, 学生通过“两课”的学习, 对所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词汇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为在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双语教学改革创造了外语水平和知识结构两方面的有利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质量, 地方院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 制订相关的实施办法来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与突破, 完成思想性学科与英语教学的巧妙结合。

1. 明确教学定位

在高等学校中, 双语教学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采用外文教材, 直接用外文讲授; (2) 采用外文教材, 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讲授; (3) 采用中文或外文教材, 用汉语讲授, 关键知识点及章节英语讲授或标注。[5]地方高校与重点大学相比, 在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学术水平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 地方院校在双语教学的起始阶段, 应尽量采用汉语为主、外文交错讲授的教学模式, 即围绕“思想道德”专业教学, 适当地穿插英语教学, 用双语更好地为思想道德教学服务。

2. 完善教材及资源配置

为了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 地方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有针对地对相关双语教材进行改编和修订, 使其更适合地方院校的课程需要, 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增加双语教学课的学时, 以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把好教材关, 即所选中英文教材、材料要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 难度适当, 易于理解;既要有教育意义, 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此外引进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的参考书、习题库、音像等资料, 使教师与学生的图书和数字资源丰富化, 辅助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

3.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为克服学生在双语学习中, 由于课程难度大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厌倦等情绪, 教师首先要通过事实引证引导学生, 使学生建立起能学好它的信心;同时鼓励学生知难而上, 变压力为动力。尝试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具体做法有: (1) 电子课件及课堂板书适当英文化。教学内容中的大小标题尽量用英文表述, 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每章节中的理论要点;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 (2)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辅助于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信息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 多种教学方式并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辩论、演讲、讨论和表演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自己主动用双语进行表达,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 (4) 特别注重案例教学。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状况, 教师将搜集英文素材的案例来开展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往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健全双语教学评价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很大, 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 形成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 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另外, 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设计, 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 强化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的国际融合是大势所趋。双语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确立新的思想观念、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及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双语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一定要结合本学校特色, 以人为本, 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 有的放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改革措施, 希望能为各地方高校开展各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

摘要:双语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验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8 (3) :84~86.

[2]何家理.高师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 2009, 6:123~124.

[3]金一粟, 林丹, 满瑞林.高校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2:134~135.

[4]许修宏, 马广鹏.浅谈高等院校双语教学[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4) :83~8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8

一、把握教育因素之间的统一结合

教育因素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 规范社会环境, 倡导正确理念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 需要市场环境和家庭的紧密配合。当前高校办学也在逐步适应市场。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现象, 做出恰当的判断;国家应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规范社会, 以政策保障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媒体应当在正确适应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观的宣传上做更多努力。

(二) 重视学校教育, 广泛育人空间

首先, 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变, 教师要采用多课程渗透, 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 可以是道德主题讨论会, 使不同的道德观念相互碰撞, 学生能自觉探索到道德规范。其次, 大学应以身作则, 大力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学生生活的敏锐性, 正确引导理解新问题。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找到自己专业技能的立足之地, 充分展示专业所长。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及艺术教育在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校在招生、录取标准方面, 需要制定出一定的标准;学生要意识到,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 只要踏实认真谨慎积极, 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学校而言, 设立什么专业课程, 应该走向社会, 制定以人为本的“活”的策略, 有的放矢, 符合社会和学生需要。这才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三) 重视家庭教育, 发挥引导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环境也是第一课堂。完整和谐的家庭环境, 积极

健康的家庭教育,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促进引导。家庭中, 家长应引导子女寻找感兴趣的专业领域, 渗透踏实进取的求学观念, 对子女的艺术教育不应用短视心态来教育。建立“校家”沟通平台, 做好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培养教育环节中的及时沟通和弥补。

二、把握教育载体之间的相互融合

针对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 从利用技能小课、艺术实践、考风教育三个方面把握教育载体的融合, 有效的发挥音乐专业教育载体的整体合力。

(一) 利用技能小课, 打造全员育人局面

音乐专业教育具有特殊性, 专业技能训练方面的实践课比重较大, 教学形式具有个性化、灵活性、机动性的特点。教师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 因材施教。音乐教育主要以技能课为主, 小组上课或是一对一、一对二的单独授课方式, 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建立全员育人的制度, 全体教师充分利用技能小课,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解决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以点带面, 积小成大。技能小课教师及时与教育工作者沟通, 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利用艺术实践, 培养学生积极人格

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 艺术实践是不可或缺的一课, 锻炼学生组织协调、交往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等。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传播民族文化、积累社会经验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 更好做好和开展好艺术实践活动, 把艺术实践当作作为生动的大课堂发挥独特作用。利用艺术实践教育学生刻苦博学学习品质和奉献敬岗职业道德。

(三) 利用考风教育, 营造诚信道德教育

文化修养不够, 知识面狭窄, 人文素质欠缺是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普遍的人文特点, 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来讲, 加强考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以考风教育为契机, 营造坚实有效的学风教育氛围。学风教育包括班级班风教育, 还要利用学期学年考试、等级考试, 通过集中开会、个别谈话形式, 分层次轻重范围, 针对不同群体确定指向性, 重点强调, 案例提醒, 使考风教育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面到点得到保证。还要在监考的实践过程全程参与, 熟悉考试对象情况, 在监考时能够做到主次轻重之分, 把作弊违纪等降低真正实施的几率。

音乐专业大学生自身特有的思想特点并不是一朝一夕通过教育和管理就能够改善和改进的, 对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时代性的长期工作, 这需要把握好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因素, 和利用好音乐教育特点、艺术实践、考风教育等教育载体, 切实做好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一个比例不小、思想独特的群体, 从尊重艺术、学生本身基础上, 对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把握教育因素和教育载体统一的针对性策略, 旨在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专业大学生,思想教育,针对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向晶方.提高高校艺术生生源质量[N].三峡日报, 2010-01-15 (3) .

[2]桑玉成, 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M].复旦教育论坛, 2008 (3) :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性,对策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全员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工作的总体要求。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人文素质、行为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有与其它专业学生相同的共性, 但因专业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我省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全国其他高校体育院校一样, 主流还是好的, 但是不可否认, 学生总体上看文化课程素质不高, 人生价值观功利性趋向明显, 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 理想信念模糊, 诚信意识淡薄, 法纪观念、是非观念相对薄弱。上述因素的存在有社会、学生等方面的原因, 然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管理队伍薄弱, 教育方法滞后, 手段单一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 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提出加强和改进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对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体育人才, 实现国家全民健身计划, 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共性问题

1. 生源层次多样, 素质水平不一。

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从高中毕业的文化成绩相对较高, 专业成绩较低者。二是专业成绩较高, 文化成绩较低者。三是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相对平均者。四是一些特招生和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 文化底子相当薄, 上文化课也觉得很吃力。

2. 对待别人严, 约束自我弱。

体育专业学生, 在许多活动中都是以“裁判”的身份出现, 总是在裁判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规则, 需要从严要求别人。在这种心态作用下, 当别人违反规则时, 他们“裁判”的“潜意识”就发生作用。而他们当中有些个别同学不拘小节, 组织纪律性较差, 行为约束不够, 限度把握不准, 常在有意无意间扰乱或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纪律, 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还有个别学生对于大量的闲暇时间安排比较盲目, 迷恋于网上聊天, 网络游戏等不良活动习好, 给学生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

3. 组织能力强, 处理矛盾能力弱。

体育专业学生, 对各种体育运动看得多、赛得多, 形成了较强的组织能力;但这类活动比较直观, 没有太多的矛盾需要处理, 所以遇到人际矛盾较复杂的情况, 他们就难处理, 表现急躁, 简单了事。如部分学生在面临着学业、情恋、经济、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的矛盾时, 情绪波动较大, 自制力较差。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特别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文化学习和运动成绩平平的学生, 他们的受挫能力差, 自卑、孤僻、多疑、妒忌、抑郁等疾病不同程度的存在。

4. 重情重义, 轻纪薄礼。

体育专业的学生具有性格外向, 待人坦诚, 直言快语, 豪侠仗义, 敢作敢为一大明显的特点。但同时又伴随着是非不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弱点。在处理问题和对外交往中有简单化倾向, 导致轻纪薄礼而违纪的现象。因此, 往往因琐事而导致行为失控, 产生严重的违纪现象。

二、影响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

1. 受教育者的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网络的出现, 逐渐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对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冲击。部分学生轻视思想教育重视专业, 学生认为思想是“虚”的, 专业才是“实”的, 功利色彩深厚。另外还有部分学生缺少源于内心深处的学习功力, 承认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但就业的压力与年俱增, 为了提升竞争力, 许多学生要考第二学历、考研, 要英语、计算机过级, 要考各种职业资格证书, 想学, 但没有时间, 由于受纪律和制度的约束, 又不得不学, 消极被动, 只求过关而已。

2. 客观原因

(1) 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

目前,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 而国内各种社会力量也历来关注高等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多元化文化的包围, 极有可能对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的体育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2) 社会转轨时期的负面效应

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 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 权钱交易及腐败丑恶现象在一些地方的蔓延, 这都对体育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不可避免地造成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

(3) 教育和体育改革的现实课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推动着教育和体育的改革。有些改革, 如体育产业化、运动项目俱乐部制、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改革, 与体育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前途的选择。

(4) 家庭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溺爱, 包办过多, 对他们的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这样, 使他们养成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 适应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差。

(5) 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讲教书, 轻育人, 讲授业, 轻传道。重术科, 轻学科。另外, 辅导员队伍素质也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之一。现今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两大现象:一是“一高一低一强”, 即学历普遍较高, 年龄普遍较低和流动性普遍较强的特征。他们知识结构单一, 较缺乏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和科学管理知识及实践工作能力。二是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系数较低, 流动过快, “辅导员工作被认为是吃青春饭的临时性职业”, 多数辅导员工作三至五年就考研或者转岗, 工作短期性成了辅导员队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三、构建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1.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

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以创新的精神搞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支柱。我们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人生价值, 确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入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 努力营造健康、文明、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自觉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2.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

辅导员是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领头羊, 又是学生活动的策划者,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学习就业的指导者。在高校的现实生活中, 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辅导员, 大至理想信念, 小到卫生检查, 具体到党员的推荐、发展、评优选好, 深入课堂了解每位学生学习的现状等等, 学生与辅导员无不发生密切联系。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具体特点, 要想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辅导员, 必须做到:一强:事业心、责任感强;二正:为人正、处事正;三懂:懂学生、懂业务、懂政策;四会:会做思想工作, 会解决问题, 会实施管理, 会总结创新;五心:一是“爱心”。必须尊重、关心、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 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使他们感受到关怀温暖;二是“诚心”。对大学生要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师生之间要以诚相待, 彼此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 架起理解的桥梁,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三是“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作, 没有对学生的满腔热情的爱, 没有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热心肠, 就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公心”。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徇私, 更不能凭个人印象办事。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虚心听取, 做人处事要堂堂正正, 为学生作出表率和榜样。五是“精心”。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提倡“精”字——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指导、精心实施、精益求精。要通过严密精细的工作, 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3. 挖掘体育专业课教师育人的潜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归结到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身上, 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孤立化。因此,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就必须依靠所有教职员工实行全员育人。因为教学活动是育人工作的主要部分, 要积极发挥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功能。他们与学生接触面广, 时间长, 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有更多的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机会, 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每一次利落优美的动作, 简洁清楚的语言讲解, 准确、细致的纠正学生动作的错误, 以及教学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既是敬业精神的反映, 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 会更尊敬和热爱教师, 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感情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 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所教的课程, 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此, 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巨大作用, 把管理教育和教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教师的教育无处不在,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 以孝道教育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好子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而在现实的生活中, 部分学生却不知道父母的年龄、生日, 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甚至抱怨父母, 顶撞父母。根据这一现象,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 实施亲情教育、责任教育、协作教育和自律教育, 以孝亲敬长、尊敬老师、自强自立、自我管理来引导他们在家庭中做一个好子女。要求他们了解父母的生日, 了解父母的工作。其次倡导学生两天给父母发一条短信, 一周与父母通一次电话, 父亲节、母亲节分别给父母买一个小礼物, 以此祝福。让学生利用放假时间为父母做些小事, 在给父母洗一次衣服、做一顿饭的过程中, 体会父母操劳的辛苦。培养他们感恩的意识, 教育他们尊敬父母、理解父母、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 引导他们在“爱父母”的基础上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刻苦学习, 早日成才, 为父母争气, 为祖国争光。

5. 依靠学生干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 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 同时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 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 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上的标兵作用。

6. 做好人文关怀,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 但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解决大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 坚持以学生为本,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才能赢得广大师生的满意, 家长的赞评, 社会的认可。首先, 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关心, 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 了解学生思想政治和生活、学习状况。对于思想问题, 可以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加以解决;对于个别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可以通过国家的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 确保每位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增强就业信心, 引导他们自主创业, 到基层、到辽西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今的大学生由于著多因素造成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他们面对形势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原则。按照“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的要求, 充分提供精神支持、物质帮扶、学业指导、知识增强、能力提升, 做到既教育管理引导, 又关心帮助服务, 做到真切的人文关怀。

7. 强化制度建设, 做到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 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 就没有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合理的规章制度能规范学生的言行, 各项体育竞技都是建立在各种规定规则之上, 因此可以说体育专业学生对规章制度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借助于制度这一具有稳定性、强制性的力量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有特点及国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法规, 制定适应本校新时期体育专业大学生特点的岗位责任和规章制度, 同时将党和国家倡导的先进思想、价值观念和目标要求融入规章制度之中, 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 促进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四、结论

对待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 没有科学、有效和针对性很强的思想教育工作, 就不可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样, 没有结合专业和大学生的特点, 也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在培养人的始终, 更谈不上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和运行机制, 形成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探索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办法, 增强素质, 拓宽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光绍: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管理引入“导师制”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 (1)

[2]刑日光等:山东体育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1.新课改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1) 注重理论课程的科学性。严格按照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并合理地设置艺术修养课程。在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活动时, 确保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多个方面的课程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并丰富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学习内容, 最终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品位。

(2) 注重讨论课程和学术讲座的合理设置。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相联系, 并合理设置相关讨论课程和学术讲座, 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到社会不同行业发生的最新时事, 以将它们作为讨论和讲座中的剖析案例,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等, 对于激发高校学生的思考、探索兴趣有着重要影响。

(3) 注重专业分析课程的合理设置。在信息技术不断推广的课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执行, 注重专业分析课程的合理设置, 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这样有利于高校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最终大大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

2.新课改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在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给高校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 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影响。目前, 新课改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识,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需要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认识, 将其提升到更高的认知层面, 才能真正转变教师、高校领导的教学理念, 最终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体系, 需要注重理论教育、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 才能丰富高校学生的学习视野, 从而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的情况下, 高校必须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力度, 注重相关管理机制、考核制度的合理制订, 才能更好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 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并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有效利用率,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质、教学目标等, 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 以满足新课改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各种教学需求。

(3) 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中, 教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高校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师资力量, 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才能真正满足现代教学的各种需求,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在新课改要求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还必须注重现代法律知识、经济理论、交际语言等多个方面的教学, 才能在有机结合计算机、多媒体等的情况下, 提高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料等的利用效率, 最终达到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大大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对于促进高校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 合理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 加快教学改革和创新, 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必然趋势, 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国材.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N].中国贸易报, 2015-05-2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11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多元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不断输送到大学之中,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今后是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的,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急症、输液室等地,他们需要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树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

高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与临床等医疗主体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差不多[1]。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到了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工作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转变成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思想抵触情绪,这时候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接受程度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将不断增大,同时在专业的思想教育中,由于他们对护理工作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对于护理职业的积极性教育也就自然变得很困难。另外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专业的动机不是喜欢这一职业,而是被动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听进去,例如职业操守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都是没有讲解的基础,因为他们对护士这一行业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缺少比较的关联度

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思想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存在真空,他们基本上没有交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三严三实”的主要含义等思政基本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党的最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只是思政的基本理论教育,列举的事例也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护理专业的涉及不是很多,或者设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样的思政教育虽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对其专业思想教育涉及不是很多,两者教育的关联度相对比较薄弱。

三、两种教育的相似性

(一)教育目的相对统一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这种基本的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实现,从学生时代不断养成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思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构建对待某一专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职业操守。在不断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理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认识护理专业的从业道德底线和标准,由此可见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

(二)教育的内容存在交集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护理专业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涉及到本专业的主要护理理论实践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这些护理理念的认识,不断构建出自己今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一定职业准则,这种职业准则就是属于社会问题的一种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两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之间的交集。

(三)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类似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是属于一种人生理念教育,一个更加宽泛、一个更加具体,两者都是属于思想教育,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学等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两种教育之中,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具有相似性。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的措施

(一)实现两类课程教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单纯思政教育理论相对比较精通,但是针对护理专业的一些专业思想认识缺少专业知识。他们在给护理专业大学生讲授思政理论的时候,缺少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与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实现思政教师在思想不断构建护理教育思想,同时在护理专业的教师心中也不断构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政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对象领域的教学案例,实现两种教育的相互交融。

(二)实践环节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因为只有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才能保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两种教育都是存在实践环节,换句话说,两种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就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升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时间的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保证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不能太孤立,需要选择具有护理专业道德操守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两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3]。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护理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育、微课教学等都是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五、结语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构建全方位人生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需要构建护理工作的从业操守,换句话说,对于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护理专业思想教育理念,同时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中也需要贯穿更多人生价值观的营造,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2]贾荣圣,常康,徐志成,等.倡导美德善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以泰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选择为例[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2014,11:159-16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篇12

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效能, 使当今国际社会中以竞争为基本样态的民族国家不敢懈怠。“创意中国”的产业行动也乘势而盛。由于政府重视和扶植,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成果显著。但迄今, 我们还远非产业大国, 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尚未在该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反思之, 产业发展的创意性不佳实为瓶颈, 其根源在于创意者的创新性不足。鉴于设计人才在创意中的主导性作用, 提升其创意能力, 期以突破产业发展困境应是箴言。

文化创意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创意人才的主要途径, 但教育成效却差强人意。相对于全球创意大国, 我国的创意教育相对落后, 僵化的学科体制束缚了创意教育的发展, 因而导致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旨的教育目标并未完全实现。作为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推动者, 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遂付诸探索性努力, 期许在培养创意人才方面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一、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

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社会实践课程, 在激发受教育者真诚关怀社会和提升自身专业才华这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平台支撑作用。对此,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曾给予肯定。该《意见》指出,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出, 此文对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积极评定正是基于其践行属性对道德养成的基础性作用。这让我们受到鼓舞, 积极创新了社会实践的内容设置, 把受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求充实进了为其道德养成需求所建构的课程框架当中。我们力图通过此种社会实践课程的开放性延展, 来强化其专业性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在施教过程中, 最迫切要做的是树立受教育者的创意主体意识。较早建立明晰的创意主体意识, 会对受教育者在今后专业目标的设定、创意思维的形成、文化涵养的提升、作品社会参与的有效性等方面, 都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我们看来, 创意主体的专业主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这二者间具有很强的互渗性和互建性。

首先, 将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与社会实践强力互动,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逻辑基点是两者同质的人文目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 在数量上日趋大众化, 但这不能构成稀释其教育品质精英化的理由。实际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实为亟待提高, 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何为精英?对此人文概念的意涵恐难统一。但我们以为,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在何种界定中都应置于领席之位。只关注于一己利害的技能者, 仅当为专业人士, 恐难称精英。而且, 从专业发展的长时段来看, 其才华的前提而非结果。爱国是最大的道德和最高的社会责任, 但这一抽象原则需要专业实绩来实体化也绝非妄言。就此而论, 具有形塑道德主体功能的社会实践与提升其创意能力的专业培养, 本质上具有同质的人文目标:培养社会精英。

其次, 将助益受教育者养成道德主体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在其最为关注的专业发展上, 是道德养成的本质要求使然。鉴于道德来源及运用的功效性[1], 道德养成绝不应是空洞的说教, 否则只能成为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我们以为, 道德层面的形而上, 决然离不开形而下的有效实践。而社会实践中, 精英人才的有效培养, 正是给予了其具有实效性的践行特征。受教育者在本科学习阶段, 积极参与到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 能够较早建立起明晰的创意主体意识。精英型的文化创意者是高素质群体, 他们绝不仅是现实精神的临摹者, 更是未来精神自觉的创造者和引领者。真正有价值的创意, 是用个性化的设计方式表达出社会性的思想主题。这就需要创意者对社会有深入的理解力和反思力。因此, 在社会实践课程的框架中, 充实进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专业内容, 形成了创意主体的专业主导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 在相互渗透中能够相互建构的良性教育样态。

再次, 将社会实践设计为理论和实践部分, 理论为实践奠定基础和决定其高度, 实践则印证和深化理论。从文化创意的狭义专业发展视角来看, 受教育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 都亟待全面和深入了解。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的危机和困境纾解, 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等极具开拓性的先导理论, 也属受教育者知晓之列。另外, 从文化创意的广义社会功效视角来看, 时代、国家、社会对产业的当下功效性要求与创意中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要达到统一协调, 也是受教育者必备的理论修养。而满足上述多层次需求, 无疑对课程中理论内容的整体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总体上, 我们的理论教学内容力求以设置的整体性、逻辑性、系统性、指导性、专业性为原则, 涵盖了文化创意专业的总体介绍、国家间的产业竞争、社会消费主义的泛文化审美需求、艺术设计的发展史梳理, 乃至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等多方面内容。鉴于教学时间所限, 理论教学辅以相应阅读材料。美国艺术史学者詹姆斯·埃尔金斯曾言, “艺术是教不出来的”, 他反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于教, 认为这会导致“多数人的思想都不深刻, 并且明显带有局限性”, 自然“也无力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和动人智慧的作品”[2]。就这一点, 我们力求让受教育者明确知晓, 才华的具备要求自身长期的理论储备努力, 否则卓越者恐难出现。通论之, 我们着眼于具有指导方向的理论教学设计, 力求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文化创意对个体综合素质的轮廓性需求, 并在认知和实践

最后, 文化创意技术性和市场性的内在规定, 使得受教育者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去完善和拓展自身既有的理论认知。实践中, 我们力求避免受教育者对文化创意的认知和理解, 仅低层次地禁锢在其产业性质上, 而是引导他们超越这一境界, 跃升为把创意看成是话语、思想乃至信仰在整个社会普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为未来的创意者, 他们应意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内涵往往具有意识形态内涵, 因而有国家规训作用;文化产业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从而有助于中国最终崛起;国家实力强大才是文化创意价值实现的最大机会和前提等等。实际上, 这些都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创意者的个性气质, 而是要把创意者的个性气质融入进创意社会的属性特征之中。当然, 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 了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种种不足, 正视不完美也是人的成长需要。

值得指出的是, 我们极为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修养, 以此来蕴蓄创意智慧。不容否认, 理论不是文化创意所要表达的全部, 科技的表现途径及市场的产业化作用在文化创意中也不可或缺。但当我们反思中国文化创意的滞止不前, 困惑于创意不足时, 认识到更为实质的问题则是文化创意自身内在逻辑突破性发展的欠缺。故而, 高质量的文化创意实乃文化内涵的突破, 绝非仅是表现方法上的创新。由此, 创意者应丰富和深化自身的思想内涵。创意者只有在文化的积累之上, 深刻地理解社会之后, 才有可能以其个性化的“原创智慧”创造出为大众所接受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同时, 贯穿整个社会实践过程, 我们无时不鼓励受教育者:树立高目标。我们以为, 受教育者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 真挚的社会关怀, 精湛的专业技巧外, 还应有很高的自我期待。这会成为推动创意精英者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他们胸怀大志, 渴求以专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赢得尊重, 获得成功, 并以此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二、“人”与“才”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互动统一

对社会实践内容的建构和具体环节的设置, 都力图合辙于高校思政课将受教育者导入“人”之“道”的教育使命。我们深知:受教育者定要首先成其为人, 而后才能其成为才。为此, 我们把发展完美人格的人文主义教育作为了教育灵魂, 而这也必将成为受教育者从事文化创意的思想源泉。

就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属性而言, 这一内在规定性已经决定了, 创意从本质上是社会意味的一种个体表达。大体上, 文化创意目标定位包含了“大众性”、“通俗性”和“流行性”等, 但这绝不意味着创意文化内涵的无深度, 甚至是对人类社会正向意义的消解, 以求单纯获得眼球效应。创意者决不能只为迎合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消费主义的非价值性倾向, 而简单化地将创意非真理化和价值虚无主义化。笔者以为, 大众文化是绝对有道才是其生命的支撑力量。创意形式虽为个性化的表达, 但创意结果却是要力求拥有最大化的受众。正因如此, 文化创意不应是理想与信仰困顿与无奈的创意, 而应该是建构真善美价值的创意。受教育者基于上述创意观念构建的道德和审美愿望, 注定他们将敞开胸怀, 拥有对世界的宏大关怀。

若创意只有被有效地扩散, 才有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 那么文化创意唯有成功负载上以正向价值为基础的文化内涵, 才能真正实现它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因为市场本身也从来不是无道德的,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论述市场经济应受到道德感念约束的《道德情操论》, 比其论证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富论》给西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即为明证。此外, 我们的文化世界已绝非个体主义, 不同民族、阶级、群体的文化有异质性, 但肯定也有人类文化整体上的同质性, 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今天文化价值普遍性的存在可能。正如英国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什么是共同文化》一文中指出的, 相信共同文化的可能性, 就是相信“高雅”文化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向受教育者强调, 创意作品负载最广泛人类价值意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使其明确:创意者应有价值感, 价值滋养创意。由此引申开来, 我们还使受教育者明了, 文化创意不仅是在反应和表达时代精神, 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它更是一种创新文化, 创造时代精神的活动。这是一个渴望意义的时代, 满足人们对文化创意的意义负载需求, 创意者自然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及社会理论知识, 以及由此陶冶而生的价值追求。我们以为, 这就是创意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中的理论教学部分, 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 又是文化创意专业学习的基础夯实。两者的有机联系和融通, 不仅使社会实践有了具体针对性, 从而极大提升了道德规训的有效性, 同时又为文化创意能力培养建构了平台。文化创意从深层次讲, 是人们观念和思想的表达、沟通和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因此, 创意作品都是在表达某种思想内涵, 没有思想内涵的创意必定是苍白无力, 没有生命价值可言。因此, 创意者在学习阶段, 应该积极储备其思想库, 否则不仅将来的文化创意无从谈起, 就是在当前的学习阶段, 他也会因没有内在的智慧和思想, 导致自身没有什么资质和根底能够真正分享别人的智慧, 从而无法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推导之, 作为未来的创意者, 他更是无力激发和运用自己的创意智慧, 毫无愧色地回馈社会。

康德提出, “人是目的, 不是手段”, 这一命题深刻表达了人的价值与尊严, 当然, 这也是教育的崇高目标。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某些专门技能的人, 更是要培养真正的至善人格的人。像海德格尔所言, “人, 诗意地栖居”, 他们渴求“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3]。而此种教育目标追求, 也许才能真正成就受教育者个体的人生幸福。上述的教育境界, 我们认为也将最终是文化创意的本质诉求:即文化创意实质上是思想的表达, 而不是技

达成某种真正完美的成果, 创意者首先一定是一个有着完善人格的人。鉴于人们具有为自身行为寻找道德上正当性的习性, 我们认识到, 做出什么样的创意, 最终还应取决于创意者是什么样的人。因此, 文化创意的发展, 最终是要落实到对“人”的培养上。我们不渴求文化创意者的小聪明, 而是期望他们拥有文化创意的大智慧。换言之, 任何创意都不应是创意者情绪化的直接反应, 而一定是其理性思考之后的产物, 所以受创意者务必自身也要多看书, 看好书。

作为创意者, 不仅应该具备像“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能力, 更应该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4]。受教育者通过社会实践, 知晓自己的时代机遇和历史使命。忠诚于民族国家是现代人最大的道德, 就这一点而言, 社会实践契合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社会要求。中国的强大为文化创意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 而文化创意会助益中国更加强大。中国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将为创意者开辟巨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实践中, 创意者认识到国家强大是创意实现的最大机会和前提, 而这种价值感和意义感反过来又会提升其革新精神和创新力。换言之, 国力的强大激发起受教育者创意国际品牌的远大志向, 参与国际竞争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在国际视阈下进行文化创意, 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综合价值。

总之, 思想性与专业性这两方面在社会实践中实为有机整体, 不可割裂。专业教育的效用性能够升华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 而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提升也能激发创意能力。我们还力求使受教育对知识与思想不懈求索的必要性有清醒认知, 这在培养出有个人修养、有人文情怀、有社会担当、有探索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完整人格进程中作用重大。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意高等教育强力有效互动, 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创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以为, 视“创意能力”的培养为教育第一要义的文化创意高等教育本身也应极具创新精神, 惟有创造性的智慧开启, 才是中国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我们以此为志业。

参考文献

[1][英]休谟;曾晓平译.道德原则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6-7.

[2][美]詹姆斯.埃尔金斯;罗洁译.艺术是教不出来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21.

上一篇:财政补助资金下一篇:篮球基本技术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