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

2024-10-13

“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共4篇)

“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 篇1

“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

[摘要]伴随时代信息化迅速发展,转变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残疾人现代社会各项适应能力变得迫切重要。面临社会化与和谐化多区域深化的当下环境,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素质与能力建设日益转变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全面人才的重要目标。“木桶理论”(Buckets effect)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旨在探寻出一条深掘“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提升、全方位能力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提速”的发展新思路,为知识型、人才型社会积累一定现代化人才资源,提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建设,增强社会和谐因素。

[关键词]木桶理论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研究

残疾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弱势群体,承担着很大一部分社会责任与义务,事关社会主义和谐两型社会的构建,如何探索出一条提升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社会主义适应能力的道路是所有残疾人研究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加强高校残疾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浅析木桶理论以及相关原理演变与产生历程

(一)木桶理论的产生与原理提出

木桶理论(Buckets effect/Cannikin Law),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水桶理论”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水桶的盛水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关键取决于桶壁最短的木块。据这一核心内容,“水桶理论”演变出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水桶盛水量才大;

其二,只要此水桶一块模板缺乏高度,水桶便不可能盛满。

如果木桶木板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便不是取决于最长那一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二)木桶理论的新时代性演变与形式剖析

1、木桶理论演变一:水桶储水量取决于水桶直径大小

企业好比水桶,而水桶大小有别,直径大则储水量大;企业初入市场,起步有所差异,基础扎实与否,资源面涉及范围窄宽状况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木桶理论演变二:水桶储水量于板块相同情况下取决于形状

由物理常识得知圆形水桶储水量最大,其主要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与向心力,针对企业长远发展,企业资源需围绕一个统一核心,科学组织结构,偏颇任何部门都会对公司“储水量”带来负面影响。

3、木桶理论演变三:水桶最终储水量取决于配合状态

根据最初水桶理论得知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高度,特定使用状态,可通过合理配置增加水量,而长久性储水量取决于木板紧密衔接性。以水桶譬喻企业核心发展支持元素,则储水量便代表着企业真正竞争力,从特定角度讲,储水本身为一个动态过程,企业未来发展更多取决于合理科学的规划。

4、木桶理论演变四:水桶理论中水资源引申演变

储水最终目的是让资源得到高效持久性利用,水桶模板高度决定储水潜力,如何发挥出板块明星效应,借好外力培养核心竞争优势,以有限的资源促进潜力发展。

二、浅析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

(一)时代下高校残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1]现状

由于受社会功利思想、短视心理、不健康思想等系列因素影响,很多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与人文修养现状堪忧,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利益,对个人利益计较较重,无视国家利益,道德感、责任感缺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甚至出现了丧失人格品行的行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理想和追求,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审美能力欠缺,不能运用审美的能力却对待学习、生活、调试自己的心态。残疾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心理人文素养面临历史的积弊和现实的困扰[2]。

(二)时代发展下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人文素质现状

由于自身身体缺陷等因素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水平限制,残疾人群体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引导和思考,如何借助“木桶理论”的优势与劣势互补因素探寻出一条科学有效的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刻不容缓。

(三)当代残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由于当代残疾人群体面临身心缺陷压力和功利世俗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堪忧,缺乏良好的思想政治塑造氛围与环境,常常会产生自卑、厌世的不健康心理[3]。然而据一项研究调查指出,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停留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引导高校残疾人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掘人生发展积极因素,探索出一条提升高校残疾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之路有助于提高残疾弱势群体的系统性思想政治修养水平。

(四)关于部分区域残疾人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网络调查统计

1、图表一:

注:9.6%的残疾人群体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较为全面,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非常高;18.7%残疾人群思想政治素养很高;37.3%残疾人群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一般;约有1.9%残疾人群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盲目状态。

(五)时代下高校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素养薄弱原因

1、体制不够完善

当代教育体制不够完善,长期存在“重科技,轻人文”倾向,诸多思想政治课程发挥不了应有作用,难以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与书法艺术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思想政治修养提升,众多高校开课缺乏必要硬性措施,随意性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等同于书法艺术原理,必须发挥其综合性、全面性、科学性因素,充分调动一切可能性资源,融会贯通求得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效。

2、功利性、实效性价值观[3]影响

伴随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人们越来越崇尚功利性与实用性,教育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教育设置倾向实效性,从现实就业出发选择性培养,忽视了必要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弱化了人们思想道德教育追求,书法艺术中透露出的道德政治思想变得无足轻重。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缺陷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薄弱了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决策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展示不够,教育理念陈旧,诸多领域透漏出的思想政治涵养被削弱。

三、探讨“木桶理论”对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建议

(一)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残疾人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对高校残疾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

2、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木桶型”创新性人才,配合高等残疾人教育培养目标,有助于提高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素质[3]与现代化能力;

3、有利于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培养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构筑体系,培养现代化的全方位高校人才。

(二)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与“木桶理论”相关建议探讨

1、高校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多措并举,合力扶弱助残,对高校困难残疾受教育者提供必要性援助。

2、完善学校相关残疾公益性措施,合理维护保障高校残疾人的基本权利。

3、积极构建公平合理科学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4]。呼吁、引导全校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在全校区蔚然成风,解决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从根本上提升残疾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4、提高残疾群体普遍受教育率,提升高校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从实际上解决其生活困境。

5、以残疾人为本,整合高校资源,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高校教育和谐性推进。

6、合理发挥高校残疾人优势资源[5],规避缺陷,进一步完善高校残疾人优惠政策,实现与企业的多方位接洽,不断拓宽高校残疾人就业渠道[4]。

图表二:木桶“五板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分布比例(%)饼状图

注:水桶“五板块”创新理论分动力意识、质疑意识、协作意识、风险意识、超越意识5大区域,每个版块分占对应比例和为1,各版块相互关联,缺一不可,根据每个版块分布比例判定思想政治教育后能力高低。

7、地区民族高校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更加注重地域特色结合,发挥地区高校优势资源,科学利用高校思想教育资源,实现多渠道提升高校残疾人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霞.推进高校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 2005(5).[2]袁闯.关于高校如何为残疾大学生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 2006(4).[3]中国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EB/OL].http://.(作者单位:吉首大学软件学院湖南省张家界市)

“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C-0124-02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纲要》要求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课程和教材体系。根据《纲要》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更新教学理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课程的理念。现实中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类似“国学”等专门课程的任务,与自己无关,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课程,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就是“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强”(社会责任感强、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两者教育目的的高度一致性,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生命力所在的理念。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感慨“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理论时学生不爱听,讲故事放视频时就感兴趣”。为什么?因为故事、视频中蕴含有深刻的哲理、倫理内容,这些是中华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品质、道德情感、民族精神,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充分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内容充实、精神支撑、行为导向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其教学质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

二、重构教学体系

从观念上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做到内容上的对接,只有做到内容上的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明确在课程教学中所要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根据《纲要》精神,对学生进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通过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二)善于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可以说,上述《纲要》规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都属于高校思想政理论课中的教育内容,特别与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度吻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下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专题式教学体系的构建。

表1

专题名称对应教材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专题一 适应与提高:做奋发向上的大学生绪论惜时、迎难而上、坚韧豁达、奋发向上

专题二 理想与信念:做理想远大的大学生第一章立大志、做大事,躬行实践

专题三 国格与人格:做忠诚爱国的大学生第二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坚定的民族自信心、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专题四 人生与航向:做追求高尚的大学生第三章第一节立己正身,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

专题五 人生与价值:做奉献社会的大学生第三章第二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讲奉献

专题六 人生与环境:做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第三章第三节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讲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专题七 立德与立信:做崇德弘信的大学生第四章第一、二、三节人民、集体利益至上,诚信为本

专题八 公德与荣辱:做守公德知荣辱的大学生第四章四节第七章第一节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知荣知耻

专题九 恋爱与人生:做理性恋爱的大学生第七章第三节含蓄文明;注重内在品质

專题十 家庭与孝道:做恪守家庭美德的大学生第七章第三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专题十一 知法与守法:做敬仰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大学生第五、六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专题十二 择业与创业:做锐意进取的建设者第七章第二节服从国家和社会需要;敢为天下先

专题十三 敬业与奉献:做恪守职业道德的建设者第七章第二节勤业、精业、乐业、讲质量、重信誉

专题十四 规则与权利:做正确维权的建设者第七章第二节守纪律、讲规则

(三)学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应该说,脱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言、人物故事、诗歌典故等。而这些教育资源就需要老师们平时用心去收集、积累,然后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小学、初中的品德课不一样,后者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是显性的、具体的、直接的,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统文化内容是隐性的、抽象的,间接的。根据《纲要》精神,在大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是“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两方面(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呈现特点和阶段任务)的不同决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有别于中小学的教学方式方法,重参与、重实践。因而需采取“讲、读(看)、辩、行、写”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讲。包括师讲、生讲。结合教材内容讲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人物、名文、名句等。通过一句句话、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生动呈现先人的光辉思想,让大家从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与魅力所在,产生要热爱它、传承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读(看)。结合教材内容,布置学生去阅读经典、观看优秀影片、纪录片等,让学生在重温经典、重温历史中爱上国家、爱上这个民族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并把它当作前行的力量。

第三,辩。即辩论、讨论。俗话说“事不辩不清、理不论不明”。在课堂上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背叛传统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组织学生辩论、讨论。如让学生对以下辩题进行辩论、讨论:“老实人吃亏/老实人不吃亏”、“义应重于利/利应重于义”、“中国应高举和平大旗/中国不应高举和平大旗”。通过辩论、讨论,让学生在深入思考、思想碰撞中明是非,更好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行。即课外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等。让学生通过“行”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实现“薪火相传”的教育作用

第五,写。即写评论、写体会等。既可是要求学生针对所阅读的经典、所观看的影片写体会,也可是要求学生对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写评论,让学生通过谈古论今、颂古评今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更清楚“传统可贵、传统不能丢”。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双重意义。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努力通过教学改革促进两者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国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7)

[2]李玉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2)

【基金项目】2015年度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立项课题(2015-B17)

【作者简介】禤福英(1971-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 篇3

摘要: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该教学模式也在逐步创新,出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正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它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点,实践性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唐土红(1976-),男,湖南临武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兰(1987-),女,湖南常德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长沙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1010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77-02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对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和活动进行逻辑组合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活动程序及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由五个部分构成: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这五个部分(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支撑,教学模式就是由这五个部分有规律的联系而组成的动态有机系统。[1]

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思想或理念起主导和统率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模式就是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思想或理论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关键,因而也是教学改革或创新出发点和前提。

2.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它在整个教学模式的内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决定着教学活动程序及方法,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有不同的教学模式。

3.教学条件

是指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条件中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主体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素质和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效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成败。

4.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的客观条件而设计和选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集中体现。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策略,它规定了教学组合活动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活动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考核与评估,以检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模式实践效果的检验,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自然地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起到了桥梁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性,因而对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热点,也是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创新,逐步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并推行了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目前仍存在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教学模式两大阵营。

1.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语言、板书以及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按照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向学生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讲授既定知识;学生则通过听讲、看教科书、做作业、讨论等方式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则单方面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课堂为中心,把课堂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教学场所,课堂上,教师通过采用教科书、粉笔、黑板辅助教学。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许多教师也会借助多媒体课件等网络技术来进行教学,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材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优势,如有利于保证政治教学的方向性和计划性,使教学有条不紊,课堂井然有序,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和专题教学模式等等。

(1)从教学主体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参与型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2]其共同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互动来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1)参与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双方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相互统一的,教师的主体作用在于“教”,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学”;师生双主体在“教”与“学”之间相互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从而使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3]

2)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师生平等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构建师生相互交流知识和情感的平台,使师生在相互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型教学模式的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主体互动),还有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与教学主体、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物人互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知行互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时空互动),课内与课外之间的互动(场所互动)以及思想与心灵之间的互动(性灵互动)等。[4]

3)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由被动变主动,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处于次要地位,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积极思考,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自觉地获取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和控制,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结果自己评估,简言之,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有案例式教学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其共同特点是通过情景式和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1)案例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设计成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分析,学生掌握到基本的理念和知识结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一般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活跃课堂气氛。

2)专题式教学模式就是打破教材的章节,将各种现实问题按性质分门别类,总其大要,形成专题,以专题为单位设计各门课程和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式的教学模式。如在“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概论”中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社会主义道德专题教育、家庭道德专题教育等以专题为单位的课程教学活动。专题式教学模式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进行专题讲授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能力得到更大的磨炼和提高。

3)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指导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主动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独立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积极获取并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从教学手段的角度进行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模式。传播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决定了理论大众化的深度和效果。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以语言、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深刻的理论生动且直观地阐释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掌握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一种大胆的尝试。所谓网络教学模式就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网络作为教学传输媒体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共享和管理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5]许多院校的教学实践证明,网络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顺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和学者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创新,不断探索出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模式上的总体现状依然是基本上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教师通过教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教学质量的检验也主要依赖考试,偏重于知识传授效果的考核。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理论”作为一门课程,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应该结合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创新,而某一种教学模式本身是很难同时关照到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社会实际等多方面的需要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博采众长。笔者认为,“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的,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6]

“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注重过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条件上综合运用课堂与课外两个场所,板书、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与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互动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教学策略上充分汲取多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广泛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和意义;在教学评价方面,依据教学目标,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平时考核与终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信仰和知识能力。

四、总结

总之,“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它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方向和策略。

参考文献:

[1]袁玉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洪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2009,(17).

[3]罗碧珍.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历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4]吴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评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2).

[5]高新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网络财富,2008,(12).

[6]唐土红,陈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特征、理念与理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木桶理论”与高校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接研究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70-02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颁发以来,各高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及手段纷纷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依然存在有不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能做到与时俱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当前必须认真研究探索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为主,以课间访谈为辅的调研形式,以郑州大学统招本科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评价的调查:此次调查涉及该校本科学生所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研内容主要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必要性、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考核管理模式的认识与建议。被调查对象涵盖该校大学一至四年级文理工科学生。共发放匿名调查问卷696份,回收问卷647份,回收率92.9%,其中有效问卷551份,占回收问卷的85.1%。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还针对问卷中所显示的一些问题与多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和意见,使本次调研更加科学可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意义的看法及课程满意度

从问卷调查来看,22.1%的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必要也很重要;6.7%的大学生认为既不必要也不重要;61.9%的大学生认为大学里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意义,但不像教材和老师说的那样重要;9.3%的大学生选择开不开设无所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满意程度方面,5.1%的的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非常满意;41.3%的大学生表示满意;45.1%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有12.5%的表示不满意,这其中4.1%的受访学生表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不满意。

数据分析表明:多数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持肯定态度的,对课程的功能与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心目中对课程意义的认可度与课程设定功能目标之间尚存距离。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满意度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2.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看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老师所主要采用的活动方式(多选):78.6%教师讲,学生听;20.5%师生共同探讨;28.3%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22.7%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何种教学方法更受欢迎,效果更好(多选):讨论、辩论、演讲等讨论式教学59.1%;传授、解释为主的讲授式教学25.8%;专题、案例式教学64.2%;情景扮演、参观、调研、实践等活动式教学31.5%。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47.1%的大学生认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接受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只有12.5%的大学生认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接受效果的影响不太大或没有影响。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采用开卷形式的大学生比例为64.6%,赞成通过课程论文考核的占29.9%;倾向于平时作业与测验为考试方式的为23.2%;赞成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的大学生只占6.2%。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式教学,概念知识理论讲的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多,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少。这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面的确还存在较多欠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依然占有主导地位。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评价

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具有哪些特点(多选):讲课活泼生动,富有趣味性72%;重视课堂互动,让学生有更大的表现平台76.5%;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述一些知识点和理论83.6%;讲课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73.2%;紧跟时事热点,用课本中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社会现象85.5%。

大学生不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具有的特点(多选):仅停留于课本知识,讲课内容没有拓展69.1%;缺乏实际事例来讲述课本中的知识点和理论41.8%;缺乏互动,单向地讲授课本知识51.5%;板着面孔,照本宣科90.4%。

大学生对其接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态度整体评价是:非常热爱教学工作18.4%;比较认真地完成教学工作58.5%;工作态度一般,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18.7%;好像是在应付8.6%。

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持基本认可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那些性格幽默、讲课活泼生动、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注重使用真实案例来分析课本知识与理论、紧跟时事热点,关注社会的政治理论课老师更受欢迎。而那些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手段僵化、只会板着面孔,照本宣科的教师则是大学生们最为反感的对象。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与建议

1.以人为本,结合大学生实际,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实现课程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举

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现今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思想开放独立,早熟干练而又略显叛逆,他们渴望新奇的知识,讨厌繁重的书本,喜欢互相尊重为前提的交流沟通,反感板起面孔的说教。现实中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这种“被灌输”的学习模式则更容易引起年轻一代大学生的莫名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实际效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过程中亟须要重点关注和改善的方面。面对这样一个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教育客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做到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客观实际,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以实现课程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举的良好效果。

2.积极探索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六个结合”的原则,其中的一个“结合”就是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可以尝试结合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把一些看起来浅显、说起来空洞、讲起来片面的内容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既轻松又能充分调动参与积极性的氛围,使他们在思辨的过程中接触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同时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得出一个理性的结论;教师也尝试在教材中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讲课的方式来学习,加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专题互动,达到一种师生共同关注、共同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

3.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灵活的授课技巧、开阔的思路与眼界与良好的个人修养,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当代大学课堂的需要决定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握,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深入浅出阐明问题的能力;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技能手段,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技能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个人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一位具有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魅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非常强烈的。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该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

三、结语

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原来大学生心目中枯燥无味的课上成一门思想性、时代性都极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到让大学生学习有兴趣、有实效,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有效促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4]靳诺,郑永廷,张澍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孝感动天》读后感下一篇:关于吴江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