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2024-10-26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精选7篇)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篇1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刁纯志 教授

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发端

1,教学模式概说

“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显现,代表作是美国学者B.乔伊斯和M.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

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即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国际:B.乔伊斯和M.韦尔:“计划说”(1972);美国学者D.埃金:“策略说”(1979); 国内:“综合说”(杨小薇,1987);“体系说”(柳海民,1988);“构成说”(李秉德,1991);“样式说”(叶澜,1993);“实质说”(熊川武,1993);“模型说”(李晓文,2000);“中介说”(徐皓,2004)等等。

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教学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结构说”)

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媒体的地位,科学的发挥媒体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引入

从上个世纪初中期开始,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远程教育领域,开始逐步从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批判中,引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而媒体则主要是作为教师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惟一来源。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构)。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交互”:交互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互、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交互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交互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结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界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一片赞扬之声,突出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他们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比如说,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强调以学为主(中国是以教为主)。

这种理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学生中心论,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削弱对基础性、系统性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基础。

现在在西方教育界,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意识到片面强调建构主义是有问题的,所以出现了对建构主义的批评之声,提出了混合学习的理论。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我们过去传统的教育,是忽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在中国现阶段仍然还有存在的充分合理性,只是我们不要又犯西方教育界前些年犯过的片面性的错误。

3,新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努力,我国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

从“教师为中心”,发展到“学生为中心”; 从组班教学,发展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从面授辅导、利用传统媒体学习,发展到追求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

等等一系列发展和变化,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结构)。应当说这种转变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分强调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和辨证统一性。

二,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主导—主体相结合”

1,十年的探索和反思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近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回归)的趋势: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现在又螺旋上升(回归)到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构)。

中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和76所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学院”为代表,我国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也正在走着类似的“螺旋”之路。

“建构主义”和“混合学习”是支撑“主导---主体相结合”这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理论基础。

2,“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关于“混合学习”的理解和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

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一结论,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则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新的上述环节都打上了“混合学习”的烙印。

“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提出“混合学习”这一理论的依据: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目的、要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者对各种媒体的适应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要求用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媒体与传递方式),关键在要针对特定的问题,提供恰当的混合方式;

----“混合学习” 是对纯粹 e-learning化在经过诸多教训后的“回归”。但不是“技术失效”,而是一次进步。关键是不能胡乱混合,或者强拉硬配。而是应当把各种优化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1+1>2。

----“混合学习”强调构建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项目,都应当是或者将会是一个混合学习项目。

3,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要实现上述理想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意境、氛围和条件,让其身临其境,这是从外因来看。

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教师要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这是从内因来看。

以上两者,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因此,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这种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

4,在教学模式(结构)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远程网络学院)所取代”,成了国际教育界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了十年的争论,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

2000年美国教育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技术白皮书》(8万多字),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指出数字化学习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字化学习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教育界对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强调辅助教或辅助学,以后逐步转向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但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实践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更多的是课堂外的,跨学科的学习,这种择重的确有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对系统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一定优于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到整合于全课程。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所以,2003年,ICCE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浪潮,从辅助教与学到促进教育改革。”

过去且不用说,就是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只是把媒体当作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不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把媒体作为自主探究、建构认知、情感激励的工具。

因此,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国情

在进入21世纪,数字化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既有难得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并不会因为信息时代到来而缩小,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的数码带沟会越来越大,人们受教育的机遇有可能进一步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1%,欠发达国家也有4.1%。而中国的这项指标,据统计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41%,但已经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了。这和发达国家有极大的差距。生均经费的差距更是巨大。美国不含捐资、校办产业、学费等收入的公共教育经费为3762.17亿美元,中国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0亿元人民币。如按1600万在校大学生的生均计算,则差距更是巨大。

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中国为3.41%;美国大学毛入学率为81.1%,中国为17%。美国教育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大高于中国。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体现在中国的内部。

中国是一个幅圆辽阔、人口众多,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存在。

中国东部(京、沪、苏、浙、粤)人均GDP为17414.35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5250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7806.32户;中国西部(渝、川、贵、云)人均GDP为5141.72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2229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1696.68户。东部人均GDP为西部的3.39倍,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西部的2.36倍,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西部的4.6倍。

2002年东部五省区的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9999.268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3265.35元,东部为西部的3.06倍。东部五省区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4795.35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888.62元,东部为西部的5.4倍。

面对中国国情,特别是西部的区情,要加快中国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仅仅依靠需要大量资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必须寻求一条适合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多渠道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路子。

这就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客观现实。

2,原则:

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规律、原则和要求:

------应当按照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和设计应有的培养规格,其中信息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成分;

------应当从主讲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特定条件出发,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应当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上来,构建全方位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也十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师的以导学方式的面授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应当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运行平台,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同时也注意发挥原有媒体的功能,将经过系统整合的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以远程、开放、多样的方式传导给各地特别是处在边缘地区的求学者,以解决当地合格教师不足的矛盾;

------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远程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念和原则的认识与概括,在我们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努力按照这些原则和要求去构建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违背上述理念和原则另搞一套。

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既符合上述原则、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脱离实际,或是超前发展,从而导致失误。

3,模式

我们要建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体现学和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易于实现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此,特别要注重克服忽视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特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问题。从新的理论架构上,来创设更科学的教学模式。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工作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三个1/3+1”的教学模式(结构)。

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坚持收听收看中央电大主讲教师的授课;进行必要的当地教师的面授辅导答疑;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字化手段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上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三个方面各自的权重,则视具体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而进行合理分配。同时,更要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要求,进行总体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具体实施。此外,学生还应利用相当于计划学时数的时间进行学习小组的活动、实践性环节、预习复习、完成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等等,这就是“+1”。

“三个1/3+1”教学模式主要的优势在于,既调动了学生数字化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释疑、解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五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既遵循了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又符合中国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四川实际情况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既包孕了“建构主义”的要素,又体现了“混合学习”的理念,注意发挥了几种学习方式的特色和优势,展现了数字化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互补性和融通性,展现了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最优化的总体教学效果。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地区举办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更好的逐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当然,这只是四川电大的探索。各地各校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出发,结合各自的实际,所建构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努力。

谢谢大家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篇2

1、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快乐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 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 阐述自己的问题, 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 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 就能在最大限度上从事意义学习。实践表明, 这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 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的地位时, 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大纲选定的教材, 包括必选教材 (国家选择) 、限选教材 (地区、学校规定时数, 限制选择) 、任选教材 (学校利用限选时数选择的传统项目或乡土教材) 三类。基本上实施的是国家、学校两级选择或国家、地区、学校三级选择。其中, 学校选择是通过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研室制定的学年教学计划实施的。这种选择制体现了体育教学大纲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有利于发挥地区和学校的积极性, 有利于结合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实际, 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但这种选择制, 作为数学对象的学生, 对教学内容没有选择权。

目前, 我国学校体育尚不具备供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条件。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作为练习手段供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有上百种, 而通过国家选择———体育教学大纲选定的教材只有田径、体操、球类、韵律体操与舞蹈和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极少项目。中小学校在体育场地、设备、器材三方面, 能达到教学大纲对教材条件要求的学校只有极少数。

2、构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的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中介和桥梁。因此,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体育教学原则和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分析教材,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课堂练习的组织、教法、学法而设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它包括“学生自己适应选择、自主实施练习、自我评价与调控”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适应选择学习是指同一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时, 可根据个体的实际, 对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进行选择。学生自主实施练习是指通过自己适宜的选挥, 把课堂练习的机制, 由原来按教师指令练习, 转变为学生有一定自主权的自主行为练习。自我评价与调控是指依据教师设计的评价标准, 参与教学大纲的终结性评价 (考试标准) , 对技术水平、运动能力、学习效果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这种由学生“自己适应选择、自主实施练习、自我评价与调控”的教学模式, 是三者互为因果、形成结构完整的程序化教学过程。它有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具体表现在学生自己选择的切入点是否合理, 设计的自我评价标准是否恰当以及在学生自主练习时如何发挥指导作用。

3、运用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为了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科学进行的依据和保证。因此, 运用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就要遵循如下原则, 有利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它。首先是价值性原则。树立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重新审视教材, 根据体育教学以体验为主的认知规律, 改革按技术环节分析教材的方法。根据教材的性质处理教材, 实现教材显性内涵 (技术) 与隐性内涵 (素质、原理、战术、规则、心理) 的组合, 来构建适应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体育教学模式, 使之有效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

其次是个性化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 通过个体选择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层次处理, 成为不同层次个体 (群体) 的学习目标, 来调动激励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再次是综合优化原则。体育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场地器材、环境等诸因素互相影响的教学过程。核心是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 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和时间, 实现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全面参与, 优化课堂教学的各因素, 综合实现体育数学目标, 达到素质教育良好的综合效应。

最后是分层递进原则。体育教学程序的组织实施过程应该逐步完成、逐渐提高。在设计“自我评价”标准时, 应力求简单易行, 是学生在运动中可以掌握的, 使它在单元教学中应该是一个与教学进度递进的变量, 逐步提高要求, 最终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的意愿和目标。

摘要: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多元性)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非体育专业性) 、学生个体发展的动态性、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学生参与)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中,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 进行快乐体育教学是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财会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财会教学;理论与实践

目前,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基础差、学校实验实习缺乏、实习基地缺失等种种原因,造成财会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财务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结合越来越紧密,用人单位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财务理论知识要扎实深厚,财务技能要熟练操作,这对中职学校财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一、以能力为本位,精选财会专业课程

当前的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一般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部分,该课程设置明显存在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的问题,教师平时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但用人单位却要求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要想改变上述现象,就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精选财会专业课程,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的安排,把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业岗位的要求结合起来。既要重视财务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财务专业技能的提高。尤其在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验、实习条件下,要让学生多实践多应用,从而达到整合财务专业课程资源、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财会模拟实训要持之以恒

我们总是抱怨财会专业的学生不好就业,总想让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学好理论知识就可以升入高校。然而,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往往强调熟练的技能,并且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因此,中职学校财会教学就应该从掌握和提高基本技能出发,重视实习、实验性教学环节,持之以恒地利用学校的财会模拟室,加大实训性教学,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根据学校财会模拟室实际情况,充分设计教学内容,能够模拟企业工作的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熟悉企业财务的工作流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其次,进行财务模拟实训时,每一节课要以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为模拟依据,创设一定的企业财务工作情境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际技能,这样的实训才有针对性、务实性、应用性。

三、让现代教育技术引领教学

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早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了,但很多专业课教师仍是对此“偏爱”有加,难怪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不少学生对财会的学习了无兴趣,课堂上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每年都有不少教师加入培训的队伍。教师有机会参加培训,就要珍惜培训的机会,真正学到教育新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财会专业传授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技能的有效结合。例如,讲如何将记账凭证转入实际账簿中,这是学生学习会计的关键点,教师可以利用PPT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将记账凭证、账页在同一张幻灯片显示,然后将整个转入过程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这样,通过直观的方法,學生不仅掌握了记账凭证转入账簿的知识,还能熟悉企业的整个操作流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加强校企合作,聘请优秀财务人员到校授课

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多实践经验。学校可聘请企业的优秀财务人员到校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如果有条件,也可以不定期地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锻炼,以增加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把规模适中的企业变成学校财务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让企业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实际证明,校企合作是解决财会专业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是学校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

五、提高财会教师的专业素质

理论与实践结合,关键还在于财会专业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大多是高校财会专业毕业的,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实践经验较少。对此,学校领导要高瞻远瞩,从提高财会教师的专业素质出发,尽最大努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聘请学校合作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让财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务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真实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方法、技巧等;还可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和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考研英语阅读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篇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整个备考过程中都非常重要。首先要掌握大纲词汇,最好将词语放到文章句子中理解,掌握多种词义。阅读理解部分对词汇量要求较高,但这些单词并不要求考生全会拼写,只要认识即可,因此考生在日常复习中应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能识别的词汇其次要提高解读长句、难句的能力。要能分析把握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再就是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有效的阅读技能,并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阅读的正确方法和思路呢,我们也为大家作了进一步总结:

一、关于阅读:

1. 阅读前,必先浏览题干

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初步印象,带着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之后可以根据关键词的定位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相关部分,这样可以对哪些地方应该细读、哪些略读、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知道文章中的大概位置。浏览时要想着问题,遇到与问题相关的材料,一定要做好标记。这样在做一些细节题时就可以直接跳读到答案在文章中的位置了。

2. 阅读中,抓住主题句

区分论点和论据。段首、段尾句常考:段首、段尾句一般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就是该段的主题句,对全文或全段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每一段的第一句都要仔细地读,尤其是最长的一段更要注意它的主要内容。边阅读边在主题段或主题句或重要的词句下面画线,读完全文后再回过头来重读画线部分,然后就会得出作者的主要意图。文章主题句根据文体的不同,在文中的位置也不同,可能放在段首,也可能放在段中或段尾。

3. 阅读后,注意理解句子和词汇的言外之意

考研阅读理解的文章中,几乎每一句话都可以当成出题点,每一句话也都可能是答题点,所以不把文章读透,光凭猜测或答题技巧,是不可能赢得高分的,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把每句话都读懂,才能在后面的解题中快速准确地找出相应答案。

二、关于做题:

1. 区别不同类型题目

包括推理题、细节题、句子理解题、主旨大意题、态度题、例证题等。首先准确找到标志性词汇,确定题目类型,然后运用有针对性的独特解题思路和技巧,如逻辑关系解题法、同现或复现关系解题法、主题句解题法等。

2. 利用一切线索为解题服务

连接词、副词,例子、引用之处,长难句之处等,要特别关注。文中提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信息处常考;特殊标点处常考,如引号、括号、破折号、冒号;比较处常考;起承转合处常考,如转折、递进、因果、强调等关系;列举处常考,列举可以采用数字排序,也可以采用排比句的方式;举例子与打比方的地方常考,文章中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常常采用举例子或者打比方的方式来证明。

3. 定位法――轻松搞定英语阅读细节题

回答细节题时答案必须在文章中直接寻找到,或寻找到与答案意思相同,字面上有一些差别的语句。具体做法是先判断具体信息在文章中的大概位置,然后目光快速跳到答案所在的大概位置,逐行浏览,直到搜索到目标为止。定位时脑海中要记住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在文章中找到关键词。

4. 推敲法――精读文章细节

通过定位法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另一些较难回答的问题,必须精读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子、段落才能回答。考研英语阅读题目比较隐晦,干扰选项多,长句、难句多,提供的.信息也是隐约可见,需要读者准确推敲才能把握。因此要对文章中一些对全文的准确理解起关键作用,或与问题的回答直接相关又比较难理解的句子逐字逐句阅读和推敲,不仅理解句子的准确含义,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加以概括总结,或对作者的态度做出准确的判断,或者对文章内容做出符合逻辑的推理,或者根据已知内容推测出一些隐晦情节。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篇5

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度评价了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的意义,科学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经验,鲜明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核心理念,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突出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工作重点,系统阐发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精辟分析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设计、发展、功能作用、评判标准,客观展示了中国解决政治制度重点问题上所取得的决定性进展,辩证把握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清醒指明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导向与前进方向。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建设和治理的基本理论,集中回答了建立和运用什么样的国家政治制度,怎样运用、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国家建设和治理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度评价了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的划时代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此,不能无视历史、脱离历史,要具有历史眼光,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中国人民为了寻找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道路,对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辛探索。“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前后,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和治理国家,怎样组织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建设和治理,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怎样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行了探索并得出了科学结论,这就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具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兼具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科学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四个必须”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习近平讲话科学总结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经验――“四个必须”: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所在。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凝聚人民政治智慧所进行的政治制度设计的创造性成果。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这就进一步指明了党的领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的和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不是把党的组织凌驾于国家政权之上,也不是让党和政权组织的领导干部高踞人民头上,不是把党的主张越过法定程序强加给国家政权组织,不是把党的意志越过法定程序强加给人民,而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正确性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人民代表大会法定程序的考量、人民的评判和实践的检验。再次,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此必须转变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做到“四个善于”,即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首先,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关于国家制度的设计与改革、完善和发展都不能违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目的。其次,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坚持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监、权为民造福。再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代表必须更好地为人民当家作主服务。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政权机关依法进行授权,不是给人民当家作主设置障碍,而是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规范、政权平台和实现路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路径。首先,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必须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法治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保障。其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机关、是人民的代议机关、是国家立法机关。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健全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执行力,强化法律监督,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促进国家各领域法治公正化。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首先,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其次,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就中央国家机关而言,“一席二会”“一府两院”[1]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地方“一府两院”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都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第三,国家机关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第四,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第五,人民政权是一个有机体。当代中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其他基本政治制度,实际上形成了国家领导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的科学分工与有效合成的人民政权体系。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权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直接地和整体上促进人民政权现代化――人民政权体系和人民当家作主能力现代化,人民在此过程中得到民主和集中的体验,经受民主和集中的锻炼,分享民主和集中的果实。

三、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国家政权、执政党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就必须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遵循政党、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的基本规律。三是坚持人民政权这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四是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五是倡导和践行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坚持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和责任担当。六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问题,针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针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存在的不足,继续加以完善。按照习近平讲话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一步增强人民政权机关及其公务员自觉为民、主动为民、积极为民、高效为民、依法为民、廉洁为民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人民政权功能输出的整体效能。

四、清晰揭示了设计、改革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只有推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才能设计好、改革好、发展好国家政治制度。因此,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既要树立历史眼光,不能割断历史,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充分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作用,重视和加大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国家政治制度设计、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又要扩展现实视角,增强现实关怀,客观看待国家政治制度在新时期面临的现实新挑战和发展新动态,科学分析和运用国家政治制度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要深入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制度设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理论创新,构建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国家政治制度理论体系,增强理论、制度自信,又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和发展实践,善于将实践中形成的新观点、新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用发展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积极推进国家政治制度实践创新。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要正确把握形式反映内容、反作用于内容的规律,充分认识国家政治制度和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形式的重大价值和作用,不断创新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国家政治制度对实现国家目标内容、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形式对实现国家政治制度内容的作用,又要正确把握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充分彰显国家发展目标内容对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政治制度对国家政治制度实现形式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五、重点突出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重要工作

第一,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推动国家法律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把发展改革决策同立法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第二,加强和改进法律实施工作。各法律实施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和法治体制改革。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把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都要受到制约和监督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原则和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加强党纪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和国家机关内部各种形式的纪律监督。要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健全申诉控告检举机制,加强检察监督。坚决打虎拍蝇、反腐肃贪,取信于民。第四,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人大代表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加强各级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第五,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坚决“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制度创新”[3],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健全人大常委会联系人大代表机制,进一步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完善人大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六、系统阐发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思想

习近平强调:“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方向,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切实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定力,坚持“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5],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广泛性优势,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集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明新能量,增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文明新优势,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七、精辟分析了国家政治制度的功能作用、评判标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强大功能作用。国家政治制度以国家强力为后盾、以制度规范为表现形式,不仅规定了各政治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而且还通过自身的改革完善动态调整调节各政治主体的政治关系,实现有效政治吸纳,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进而建立和保障了良好的政治秩序,推动政治秩序良性发展;不仅为一国的政治发展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实路径、奠定了基本的政治发展范式,推动国家整体沿着既有的政治制度向前发展,而且还发挥自身对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生态制度等其他国家制度的牵引作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国家稳定。

放眼世界,尽管有若干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但是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6]。习近平强调:“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7]。因此,要依照这个国家政治制度评判标准,科学看待各国国家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那种机械地认为“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的[8]”观点都是简单化、片面的,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摒弃。

八、客观展示了中国解决政治制度重点问题上所取得的决定性进展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在解决中国政治制度重点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些决定性进展世人有目共睹,任何人都必须正视和承认。

习近平强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政治制度体系,有效保证了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有效调解了国家关系,让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更加充满活力;有效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九、辩证把握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需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又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增强制度活力。

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的前提。习近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是被实践检验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志的先进制度和正确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有理由、有条件、有能力对其充满自信。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缺乏必要的支撑,缺少挺起的脊梁,缺失改革创新的勇气。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10],推动制度更成熟和完善。离开改革创新,制度自信也不可能自觉、不可能久远。“但是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11]一方面要客观全面认识到,当前“我们的民主法治建设同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12]。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但绝不照搬西方的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3],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制度自信的厚重感。

十、清醒指明了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问题导向与努力方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1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就是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15],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一是增加和扩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和特点。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色,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保证。离开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局面,确保党始终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强领导核心,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是增加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优势和特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必须依法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权利,依法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同时,切实加强监督与问责,确保人大代表恪守承诺、保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坚决杜绝“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

三是增加和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与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6]。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友党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必须坚定不移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又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心同德,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切实防止出现政党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17],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四是增加和扩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18]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舟共济、和谐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把握民族问题规律,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固树立“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

五是增加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健全以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城市居民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提高自治主体的自治能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切实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正确处理好基层民主形式与民主内容的关系,不断改进和创新基层民主实现形式,丰富和发展基层民主内容,“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19],切实维护和发展基层民主的真实性。

六是增加和扩大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的优势与特点。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组织原则,而且包括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20]。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能够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促进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确保“一席二会”“一府两院”高效运转,能够发挥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自主创新的协同优势,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断凝聚起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努力营造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发展态势,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注释: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国家政权体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席二会”和“一府两院”组成。“一席二会”指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一府两院”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2][3][4][5][6][7][8][9][10][12][13][14][15][17][19]参见习近平2013年6月25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1]参见习近平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16]参见习近平2015年2月6日在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篇6

中职学生在维修电子这门专业课中要学到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学到什么样的程度, 毕业后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这些内容很多中职院校并没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 仍然采用传统的、探索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市场导向不明确, 在维修电子的教学过程中, 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 这会对中职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很多中职院校把维修电子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 没有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中职学生对维修电子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 面对突发情况, 理论分析能力比较弱, 既回想不起来专业知识, 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可以参照, 经常无从下手。还有一些中职学生面对常见的电子故障时, 比如烧坏保险丝、短路、跳闸等问题, 心理素质极差, 不懂及时切断电源, 一一验证, 排除故障, 而是喜欢盲目下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 电子维修工作时常发生, 有的是安全问题, 有的则是技术问题, 有的是设备本身出现了故障。面对这些情况, 要求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积极寻找故障原因, 努力解决故障并消除安全隐患。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中职学生主导地位不突出

在维修电子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障碍, 然后让学生进行专业分析、排除风险、诊断故障、整合维修。但是, 在这种情况下, 中职学生的主导地位不突出, 根本无法培养学生面对维修电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和深入检修能力, 而且还很容易降低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很多维修电子课程的专业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进而造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的局面。对中职学生来说, 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再加上很多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出现断层, 不利于中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3 无法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并做专业测评

无法实时测评和反馈学生学习维修电子课程的进度。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维修电子的专业知识, 并具有独立操作能力, 这些都是无法专业测评的。而学生对维修电子的反馈信息也无法及时传递给教师, 这种单项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维修电子教学的发展。

2.4 维修电子教学实验设备不足

维修电子的教学实践活动往往会受实验设备不足的影响。选择以班级为单位的整体演示性操作模式, 学生只是单纯地看老师做实验, 自己很难进行专业操作, 而教师也很难在维修电子教学过程中预测学生在操作时可能遇到的情况, 无法有针对性的讲解, 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维修电子的相关专业知识。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学工作不同, 它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期间, 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这样进入社会后才能胜任岗位要求, 进行专业操作。

3.1 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电子维修课堂教学为主轴, 辅助教学设施设备为载体, 把电子维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结合在一起, 集视觉、听觉、行动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于一体, 让中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提问、沟通, 实现良好的双向沟通, 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电子维修过程中, 形成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让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以实践能力为主线, 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 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 深入学习, 提高中职学生维修电子的专业能力。

3.2 实行“理论+实践”的考核模式

中职院校的传统考核模式侧重于维修电子理论知识的培养, 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不利于提高维修电子的教学质量, 所以, 这种新型的“理论+实践”对等的培养, 激发了中职学生学习维修电子的兴趣, 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在维修电子课程的考核过程中, “理论+实践”的考核模式——用专业知识引导实践, 用实践操作能力巩固理论知识,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提高了学生的维修电子实践操作能力, 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注重协作学习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以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宗旨, 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技能水平, 随机将其分成专业的维修电子小组。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实践情况作为综合测评, 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积极引导, 正面回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维修电子的教学质量, 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论

在维修电子的教学过程中, 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 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把抽象的维修问题具体化, 还有效地提高了维修电子课程的学习质量, 同时, 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维修电子的相关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

摘要:目前, 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维修电子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深入分析了维修电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内容,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旨在提高维修电子教学的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维修电子,理论,实践,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明.浅议如何提高电工电子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6) .

[2]傅艳玲.电工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 2011 (23) .

[3]徐萍.有关提高学生电工学学习兴趣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3) .

主导--主体相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植物保护技术;教学;中职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72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一直从事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所面对的学生为中职学生,由于中职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不是很强,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接受较难,所以,在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的教学上,应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1理论知识教学

首先,需认真地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植物保护技术主要内容有:园林植物昆虫的基础知识(包括园林植物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园林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包括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识别、病害的症状和类型、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特征、园林病害的诊断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和技术措施(包括综合治理、植物检疫、选育抗病虫品种、捕杀法、阻隔法、诱杀法、高温处理法、农药的基本知识、农药的合理使用、园林农药的介绍等),园林主要害虫及防治(包括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有甲虫类、斑蛾类、蓑蛾类、刺蛾类、舟蛾类、毒蛾类、夜蛾类、尺蛾类、天蛾类、枯叶蛾类、螟蛾类、灯蛾类、蝶类、叶蜂类等;园林植物主要吸汁害虫有叶蝉类、蚜虫类、木虱类、粉虱类、介壳虫类等;园林植物主要地下害虫有蝼蛄类、蟋蟀类、地老虎类、蛴螬类、金针虫类、白蚁类等),园林植物主要病害及防治(包括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有霜霉病类、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炭疽病类、灰霉病类、叶斑病类、叶畸形病类、病毒病类等;园林植物主要枝干病害有腐烂病类、枝枯病类、丛枝病类、枯萎病类等;园林植物主要根部病害有苗木猝倒病、花木白绢病、根结线虫病等),草坪主要病虫害及防治(包括草坪主要害虫有黏虫、草地螟、蝗虫、软体动物、蚜虫等;草坪主要病害有褐斑病、锈病、白粉病、叶斑病等)。

以上知识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上,通过身边具体病害和虫害引入知识点,让学生们把理论知识具体化,引起学生兴趣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们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学习,达到优质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

结合理论教学,可以选择不同场所进行实践教学。在户外,可以带领学生们亲近大自然,走进动植物园等场所,使学生们在户外进行甲虫类、斑蛾类、蓑蛾类、刺蛾类、舟蛾类、毒蛾类、夜蛾类、尺蛾类、天蛾类、枯叶蛾类、螟蛾类、灯蛾类、蝶类、叶蜂类;叶蝉类、蚜虫类、木虱类、粉虱类、介壳虫类;蝼蛄类、蟋蟀类、地老虎类、蛴螬类、金针虫类、白蚁类等昆虫的识别,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病害的观察,如霜霉病类、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炭疽病类、灰霉病类、叶斑病类、叶畸形病类、病毒病类、腐烂病类、枝枯病类、丛枝病类、枯萎病类、苗木猝倒病、花木白绢病、根结线虫病等。在昆虫的识别和病害的观察过程中,不但巩固了理论教学成果,而且也使学生们学有所用。

在學校内,适宜选择实训室进行教学,在实训室内,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具体操作,如让学生亲手进行昆虫标本的制作及保存。在制作方法上,主要可采用针插标本法:注意插针时,依标本的大小选用适当的昆虫针,其中,3号针应用较多。昆虫针在虫体上的插针位置也是有规定的,一方面为了插得牢固,另一方面为了不破坏虫体的鉴定特征。插针后,用三级台调整虫体在针上的高度,其上部留针长度是8毫米。甲虫、蝗虫等昆虫插针后,需进行整姿,使前足向前,中足向两侧,后足向后;触角短的伸向前方,长的伸向体背的两侧,使之保持自然姿态,整好后用昆虫针固定,待干燥后定性。在保存方法上,主要采用临时保存和长期保存法。临时保存要让学生们注意以下事项:采用三角纸保存时,标本要保持干燥,避免冲击和挤压,可放在三角纸包存放箱内,注意防虫,防鼠,防霉。采用浸渍液中保存时,装有保存液的标本瓶,器皿等封盖要严密,如发现液体颜色有变时要更换新液。长期保存时要让学生们注意已制成的标本,保存工具要求规格整齐统一。用标本盒保存时,要注意针插标本,必须插在有盖的标本盒内。标本在标本盒中可按分类系统排列整齐。盒子的四角要用大头针固定樟脑球纸包防止标本害虫蛀食。在实训室内,还可以让学生们亲手参与其他植物病害制作和保存等教学实训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们理论知识具体化,并且,实际操作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对植物保护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上一篇:扶贫工作汇报情况下一篇:饲料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