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2024-08-18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精选12篇)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1

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主张“教师主体论”, 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实践证明, 这些传统的教法确确实实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个是教师不厌其烦地串讲串问, 不得要领地“灌”与“填”, 学生围着教师转, 未能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自己读得少、练得少、自己揣摩少、思考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则更少, 故而学生所得知识也必然少, 知识上缺漏多, 知识面狭窄、陈旧、过死, 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现象, 耗费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是放弃教师了教师的主导和责任, 实行“大放手、大撒手”的“放羊式”教学。对于传统教育, 良莠不分, 或一概接受或全盘否定, 这都是不恰当的。

社会在前进, 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呼唤着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对教学上的这种状况加以改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教又重学, 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佳结合, 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广、更活。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

1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

所谓“主导”, 是指教导与辅导, 可视情况不同, 有时以教导为主, 有时以辅导为主, 有时则两者兼具。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把握教育和教学过程, 实现教育和教学目的的关键, 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教师适当的教导和辅导下, 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也只有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 学生才能学有所循, 得有所循。

(1) 教师的导首先应表现在备课中, 古人云:“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就是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工作, 能否上好一节课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因此, 教师在上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 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在备课时, 即要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 又要对教学进行高度的组织计划。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妥善的安排, 使师生都能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 不浪费一分一秒, 以保证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

(2) 教师的导还应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进行了严密的备课之后, 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解相应内容, 传授各种知识, 教师应随时注意进行教学的组织工作, 特别是对课堂上的偶发事件灵活、机智地处理, 使课堂井井有条、秩序良好。教师的导还应该包括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情感、准确、生动的语言, 有声有色的描绘, 积极置力于渲染气氛, 把学生带入亲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以此拔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参与, 并能学得有滋有味。

(3) 教师的主导更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知学生者才能善教, 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个“学习主体”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态度。只有如此, 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得以发扬。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从备课、上课到课后工作以及研究教学、总结教学经验时, 都应“目中有人”“以人为本”, 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如上课时, 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知识、运用知识, 引导学生由疑到思到悟, 将学习的主动权真真正正地还给学生;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学”上, 让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让学生的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得以落实的措施。

2 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所谓“主体”, 哲学上原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教育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热衷于参与, 主动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标志, 这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 我们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机会,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为其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2.1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敢于“做主”

在教学实践中, 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学生想说敢说、善说。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气氛和和谐环境。这样, 学生才能在开放、民主、自立, 喜悦的气氛中积极思维, 感悟知识, 共同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评价, 对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就有主要意义。在不同层次上, 使每个人都有成功感, 使课堂度过得愉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思想上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2.2 激励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乐学、想学才能学好, 也只有乐学、想学, 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上的小主人。故而“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会自发产生, 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 时时处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 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3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 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也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 而且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善于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学生受经历的局限, 又受好奇心、求知欲、自我表现欲、自我中心等心理特征的驱使, 难免提出一些我们教师认为“幼稚无知”问题。教师要以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 认真的解答, 并且引导和训练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总之,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教师的教是学生学好的外因, 而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才是他们学习好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重教又重学, 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让教为学服务, 树立新的学生观, 了解并爱护学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并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创造条件, 才能更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具有高素质水平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科学, 2002, 22 (增刊) :2-3.

[2]郑晓霖, 张永华, 张志华.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S2) .

[3]王玉糅.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和特点[J].天府新论, 1995 (6) .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2

——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感

郑州市金水区第一中

学常振华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上体育课时,先带领学生跑一跑,做做操,接着集中讲解一下所学内容,就进入学生自由学练阶段,并在自主学练阶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美其名曰: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学生不但基本技术没有掌握好,所谓的“创新”也只是在低水平、幼稚化阶段徘徊。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以外,对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得不到保证,对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及时正确掌握没有好处,对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非常不利。

回顾本次活动,宋尽贤主任在谈到一节好的体育课的评价标准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确、有效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关键取决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条件,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氛围,选用什么样的组织教法,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等。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正确认识和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清楚学生主体是指学习主体,而不是生活主体、娱乐主体、购物主体等别的什么主体,所以不能把学生说成“上帝”或“顾客”,学校也不是商店,不是饭馆,不是娱乐场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施加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学习。此外,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据此,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更不能动摇教师“教”的权威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地选择与运用组织教法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此外,还要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观此次参加展示的16节体育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性质。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多样,组织有效,教学步骤清晰。

(四)教师都非常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16节展示课中田径4节,篮球和排球各1节,体操3节,其余8节都是新开发的教材内容。如自编棍术、艺术体操、拉丁舞、定向越野、橄榄球、侗族摔跤、搏击操、跆拳道、手球、。其中以武术、搏击操和跆拳道最受广大师生和专家青睐。

(五)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例如:讲授跆拳道的季顺志老师,自幼习武并获得过全国冠军,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际武术六段。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水平。还有讲授自编棍术组合的王建伟老师,武术国家一级裁判和一级运动员。另外几个教师也都具备了较高地专业水平。正是由于这十几位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才会在寒冷的冬天用最短的时间内点燃学生内心的学练热情,才会感染观摩体育教师和与会评委和专家。

从以上五个特点不难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主导作用贯穿始终。尤其在教学设计、组织教法、教材的开发利用、提高专业水平四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在观摩展示现场,由于是异地上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地更加明显。

本届全国观摩展示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专家对展示课的精彩点评,本次活动云集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学者、专家和一线优秀体育教师。专家评委那精彩纷呈、独具慧眼的点评,使我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中对自编棍术组合和跆拳道两节课的点评我印象记忆犹新,赖天德教授对自编棍术组合课的评价是:“民族性强,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教师基本功扎实。”毛振明教授对跆拳道课的评价是:“本节课教师和学生都真正地投入进去了,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教师的真本事,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投入进去,要让学生感到有收获”。此外,对我市教师陈珂的手球课,专家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对教材的开发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本次活动,我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解新课标、把握教材、组织教法、学法指导、教材开发、专业水平和基本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我计划利用周边体育资源,自己主动走出去,通过参加培训和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我还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宋尽贤主任在学术综述中就如何上好体育课的九条标准,把它当作今后一段时期体育教学的航标指引自己、鞭策自己把体育课程改革继续扎实深入地进行下去。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3

【摘要】体育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度与内容,但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师;学生;主导性;主体性

(一)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越强,就越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教师的主导性表现越强。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其一,指导作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其二,示范作用。示范性是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和教师活动的基本特征。教师的示范,具有参照、比对、模仿、准则等意义,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其三,组织作用。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所获。其四,评价作用。教师的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回应,使学生在各学习与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二)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我内化的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对自己的升学、提高、发展是否重要等简单的价值判断对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进行内容性选择。其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去倾听、去理解教师发出的教学信息。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还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能独立思考,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三,教育活动中学生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育學生的主体意识。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关系

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虽然进行的是接受学习,但他们是教育信息的能动接受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内化,进行的是有意义的学习,可见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认识层面上,教师:“闻道、授业在先”、“术业有专攻”,在伦理层面上:教师尽管是国家伟大道德观念的发言人,但在人格上同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尊重自己的人格,平等相处,也有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的正当权利[1]。

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关系,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才能保障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实现。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和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学生通过主体体验所获得的内容。所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和谐统一的关系。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怎么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正确的教;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有意的启发上体育教师将那些基本动作传授给学生后,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理解。教师再积极的引导、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再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原理上,积极引导,提出问题,指出新知识点,扩大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鼓励上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所处位置,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体育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一,学生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觉识、自我发展和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学生通过老师传递信息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其增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步产生自我期望、自我激励,形成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展示创新精神。其二,学生要强化学习参与意识。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其三,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懂得怎样做学习的主人,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只有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学生主体性地位才有保证。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1.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该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条件,教师需要学生的学,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只有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尊重和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才能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其主体价值。

2.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提高运动能力,帮助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乐于学习并终身受益,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是随着体育学科的建立出现的自然现象。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通过强化“教师的主导性”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浩. 体育教学[J].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

[2]毛振明,赖天德等.论体育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兼对“学生是上帝”等说法的质疑[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4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在实施新课过程中, 曾经看过这样一节一年级的课。这节课的情景设计为“过小河”, 即在生理上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在心理上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课堂上, 学生们散在河边, 有的用双脚、有的用单脚、有的单踏双落、有的……在用各种方法过小河, 直至下课。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却没有能够尽职, 她认为自己已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 便于学生创新, 便于学生互相合作, 符合新课改要求。但是, 她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点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通过和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 采用双脚跳好;什么情况下, 采用单脚跳好;什么情况下……即告诉学生每种动作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方法。这样, 就会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每种动作都想尝试。同时告诉学生跳跃落地时, 要屈膝缓冲保护自己等等。只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练习, 这样才能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应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的氛围, 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教师要主动参与, 引导、点拨、组织学生一起活动, 形成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引导学生由过去的会什么, 变为现在的学会干什么, 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

例如, 在给一年级新生教授广播操第八节跳跃运动时, 本节操的动作要领主要是手脚的协调配合, 可是一年级小学生做起来会手忙脚乱, 上下肢不配合, 经过思考,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做游戏“石头、剪刀、布”, 通过此游戏使学生初步掌握下肢动作。 (2) 由游戏自然过渡, 练习两脚的合并动作。 (学生可自己练、分组练、单独表演等) (3) 再由双脚练习自然过渡到双手的练习。 (小朋友们的双脚能够合并跳跃, 双手能够架起放下、拍手放下吗?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4) 手脚并用进行练习。 (教师先启发学生进行上下肢的配合练习, 然后一定要示范正确动作, 用优美大方的动作给学生以正面引导,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5) 配音乐再练习。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这样设计组织, 使得一节看似简单、枯燥的课, 变得丰富多彩。因此, 新课改虽然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灌输式”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但是,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进一步重视

新课程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是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建构者;学生活动, 是由动眼、动身体转变为动情、动脑、动眼、动身体。并且要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这样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五年级弯道跑教学中, 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 复习直道跑2次。 (复习时, 注意观察、体会直道跑的特点) (2) 在画好的弯道上练习2次。 (练习时, 注意观察、体会弯道跑的特点) (3) 集合, 学生集体讨论直道跑的特点是什么?弯道跑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不同点是什么?总结出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学生探究、合作;教师点拨、诱导)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 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讲述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5) 学生胸有成竹地进行练习一次。 (学生自主练习) 这样能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并在学习过程中,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 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严宽适度教学“活”而“不乱”

体育课中的严格管理现在被很多人认为约束了学生的发展, 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应该采用“放羊式“教学, 即不用组织统一的队伍、不用组织统一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给学生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等。新课程在理念上很多是借鉴了西方的教学思想, 西方的教学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是, 我们应该看到, 西方教学主要是针对小班, 而且在设备齐全、有室内场所的条件下进行的, 但是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都是大班, 设备差, 又是在室外, 几个班同时上课, 受外界干扰较大。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管理之下, 结合教材,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的改革, 由教师去引导、点拨、组织学生有秩序的进行参与, 这样才能使大班体育教学“活”而“不乱”。同时又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动手、动眼、动情、动脑, 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这就像放风筝一样, 该放就放, 该收就收, 风筝线拉得太紧就会断, 拉得太松风筝就会掉下来。因此风筝要放得好, 只能是根据实际情况时紧时松, 松紧相结合。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5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从认识论和教学论的角度,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定义为特殊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主客关系,进而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要改变传统教法下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模式,则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乃至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真要实施起来却非易事,对此我想谈几点想法。第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导”。

新的课堂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平时的听课,我发现在这一点上走进了一个误区,就是把一切问题完全放给学生去解决,教师缺乏应有的点评、规范、总结等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及时指导点拨,紧要处扶学生一把;而且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自主发展。

第二,老师如何“导”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崔峦在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发言中所讲:“我们对于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在观念上,习惯势力、旧的传统仍有很大影响;在实践上,怕打破定式,引起混乱,不敢放手。”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就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为改变语文教学中的这些现象,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不可挑战的权威圣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即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根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指导学生有发表独立见解的权利和怀疑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1、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其中。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学习活动可由教师设计,比如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就某篇文章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演讲、朗读比赛。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如学生自己教、自己学,自己编演一些课本剧。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

对区讲座讲义

有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不能只偏重成绩好的。这里的设计活动,主要是针对课上,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有研究性的任务,比如讲到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去查一查诗人、词人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更好的理解诗词内容。或让学生查找有关诗词创作原则等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2、其次,教师还要转变对自己身份的看法,要勇于放下师道尊严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多种多样的媒体已经给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好于老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尊严,接受新思想、好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掌握着学习的权力,而不是简单受教师、家长操纵的木偶。为自己而学,学生是应该乐于去做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3. 以学定教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导师,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代替学生当主人。教师的主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愿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学适应学生,成为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的过程,而不是学生适应教材或教师教案的过程。 学生已知 可以不学

原来阅读教学费时低效,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除了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学情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读指导前“放谈收获”、“质疑问难”等方式进行“火力侦察”。通过“放谈收获”,使教师了解学生通过自学学会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从而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已知部分,就可以不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学生易知 放手自学

通过“火力侦察”,对学生易懂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

如:第十册《太阳》一课,是一篇说明文,第一段比较好懂,就采用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默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具体描述中了解到太阳的特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通过自学,使学生对太阳有科学的认识。由于课文易懂,自学后小组交流,不在全班反馈了。那么,怎样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呢?教师引导学生用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解释以下两个问题:①“后羿射日”的故事是事实吗?为什么?

②太阳到底大不大?为什么看上去只有盘子那么大?

对区讲座讲义

反馈内容看上去与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内容不同,其实既检查了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经过发散、思维、综合、概括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 学生疑难 教师导学

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不是教师从“主导”变成“不导”,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是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主导。导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导得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出于名家之手,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既有鸟语花香,也有喜怒哀乐。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境并非附着于表面,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应在此给予指导。

学习古诗《题西林壁》时,学生通过自学,可以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如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后,又通过板画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意境: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险峰。从不同的位置看庐山,它的形象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古诗教学中指出:“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因而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中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4. 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陶行知十分重视学校集体生活的教育作用,在学习上提倡集体讨论。他说:“凡是不必按班级学习之功课都可采用集体探讨之方式。”小学生喜欢伙伴,伙伴间的合作学习对小学生本人的独立学习是一种促进、补充和提高。 加强合作 促进交流

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和评判,全部放到小组中去进行,这样,小组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如:学习《少年时代的毛泽东》一课,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毛泽东在借来的书上圈圈点点,借书的同学不生气,反而对毛泽东称赞不已?”这个问题经小组讨论,学生从毛泽东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了不同的理解:①毛泽东平时看书养成了批批画画的习惯。②毛泽东看书全神贯注,忘记了书是借来的。③从中可见毛泽东关注这些人的事迹,反映了毛泽东的伟大抱负。

学生置疑、答疑都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引起争论 鼓励创新

对区讲座讲义

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进行组间寻视,个别鼓励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准许不同意见争论。

在《将相和》一课,学习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蔺相如、廉颇其人,引起学生争议。大部分学生对蔺相如赞不绝口,对廉颇的印象是他自私、心胸狭窄、骄傲„„,但有的学生也喜欢廉颇,说他憨直,能知错就改,也是可敬的人。通过争议、说理,又一部分同学表示赞成同。

学习《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的最后一段时,学生对“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产生争论,有的说:“陈赓对得起这个小红军。”有的说:“陈赓对不起这个小红军。”老师没有轻易地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自己讨论、思考。第三、课外阅读 延伸学生的主体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越出教科书的范围,也就谈不上对知识有持久的兴趣。”读书是学生最佳的实践活动,大量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也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而阅读兴趣的培养也可迁移为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得到延伸。 1.课前阅读 了解有关内容

每学期开学初,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读书范围,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找图书,有的上网,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刘少奇、老舍、巴金、徐悲鸿、托尔斯泰„„了解了三峡、桂林的有关知识„„通过阅读,了解了毛泽东、周恩来的事迹„„学生还把自己的课外知识运用到对课文的理解中。

如: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冰心奶奶、及颐和园的资料,使学生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说一说对冰心奶奶、颐和园有了哪些了解。教学中,启发他们通过查找的资料,结合课文中的人物的背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再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时,一学生提出问题“我读了《三国演义》觉得鲁肃是吴国的忠臣,对周瑜也是忠心耿耿,为什么会悄悄地诸葛亮准备船只呢?”学生从读课外读物之中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又从人物的性格引出思考,提出了关键问题。由此可见,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知识,促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课后阅读 丰富知识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和延伸。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以运用,扩大了知识面,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区讲座讲义

如:学生收集了北海公园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给图片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给同学们。全班学生兴趣很高,纷纷行动起来,收集各地名胜古迹的资料,使活动的范围、活动的内容得以扩充。

学习《丰碑》一课后,学生又读了《一碗蚕豆》;学习了《草船借箭》学生读了《三国演义》其它篇章;学习了《大江保卫战》,学生走进了1998年那场特大洪闹灾害的现场„„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延伸活动,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储备了更多的知识。总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乐学、爱学,真正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主动积极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促使学生得到发展。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6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发挥 教师主导 落实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掌握知识,要养成习惯,要提高能力,必须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只有自己才是内因,其它的一切都是外因,所有的外因,都只能通过自己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要求是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导入思考的世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仔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要精心设计学生怎么学,真正做到因学论教,以学定教。教师要诱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成为模式。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和教材,根本无法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主体地位也就无从形成。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自己的引路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时,才能真正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让师爱永驻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面向学生的实际,包括动力、基础、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实际,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效果的。动力的激发、基础的夯实、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渗透和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坚持预习在课堂、练习在课堂,而不是将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写、大胆地说,而不是使学生消极地抄笔记、被动地回答问题;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交流、激烈地辩论,而不是让课堂过度沉闷、使学生一言不发;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思考、积极的表现,而不是使学生思维停滞、整体麻木。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完成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毋庸质疑的,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是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教师的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离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不少老师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有的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执行教学进度;不少老师面对不愿学、不想学甚至厌学的学生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有的老师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措施以及不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弄得眼花缭乱,有招架之心,无招架之力。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头绪;还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潜力,也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大多是学生被动智力参与,有的学生甚至是零智力参与;更有甚者,则干脆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要求当形式,让新做法走过场。还是紧紧抱住“注入式”“满堂灌”不放,消极应付,以教师完成讲授任务为目的……面对如此多的困惑,作为教师如果不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则很容易被问题所阻拦、被困难所击倒,将会以失败者的心态痛苦地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是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改革才会有进展,效果才会很明显。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理念。其次是课前备课中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必须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讲”。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尽量多地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确实很不容易,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精深的功底,没有课前精心的备课,要掌握和控制好这“讲”的时机和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要保证这“讲”的质量则就更难了。精深的功底,精心的准备,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三要认真设计,四要有较好的语言功底,五要有较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模式,但无固定僵化的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讲”的作用。

教师的“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若教师的“讲”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或是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进行的,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则这种接受性学习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没有效果的。具体来说,以下两大类“讲”比较适合新课堂教学的要求。

(1)激发与鼓励,调控和规范。预习前的“讲”。明目标,重激发。在学生自主预习前,教师可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 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创设新课学习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预习(练习)中的“讲”。施调控,关差异。在学生自主预习(练习)中,教师一般不宜讲,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整体预习(练习)氛围不佳,学生预习(练习)纪律存在问题时,教师可及时实施调控,话语不可多,但要切中要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预习(练习)效果。在预习(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预习(练习)情况,对预习(练习)习惯较差,存在较大预习(练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地加以个别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练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练习)的信心和能力。环节转换时的“讲”。提要求,立规范。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要简要地评价上一教学环节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下一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完成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讨论中的“讲”。观动态,勤提示。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看小组讨论的程序和规范是否得以落实。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保证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学生展示中的“讲”。看表现,多鼓励。在学生板演(表演)展示时,教师不仅要看板演(表演)学生的展示,更要看大多数未参与展示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参与展示的氛围,要对参与展示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

(2)点拨与提示,启发与指导。在学生阅读预习、做预习题(检测题)、小组讨论、板演(表演)展示等环节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适时精辟的讲解,将起着启迪思维、画龙点睛、释疑解难的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局限,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即阅而不明。此时,有效的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与文本对话,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这是阅读的目的。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往往难以获得,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是学生获得较好体验的途径。当问题深、难、泛时,学生探究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会不完全,会卡壳。此时,教师就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启发、讲解,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进程获取问题的结论。通过各环节的学习,总会有一些靠学生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课程的难点所在,此时,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深入的讲解,此项讲解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以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好教学目标。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7

1 何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两者的连接点是“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师指导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正确地“导”,学生主动地“学”,因此两者应该说是统一的。没有正确的“导”,所谓主动地“学”只能是“瞎学”;而没有主动“学”的“导”,即使正确也只能是白费劲的“导”了。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正确的导”和“主动的学”通常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而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一种无序的兴奋课,是一堂危险的课;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也没有学生主动性的课,只能是一堂消沉和放任的课;而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没有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却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那么只能说明教师的指导是不正确的、不恰当的。只要正确的指导与学生主动的学习相结合,才是一堂有效而充满乐趣的课。那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非此即彼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那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课,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放任。看起来热闹、活跃,但学生的行动不能指向学习目标,同时存在许多危险。那种所谓教师的指导作用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的课,其实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不强。因为教师的指导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一种没有效果的指导。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的

应该说,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越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强;反之,教师的指导作用越差,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差。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明确教学目标,然后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步骤等进行深入地了解,并根据目标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来编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使师生融洽地、相互配合地去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学得越好,学生的主动性越强,就说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教材透彻、选择教法得当,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性越强。

因此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由于存在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对立起来的认识,因而又派生出一种要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错误认识,结果导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进行必要的教学管理,不敢进行比较严肃的体育教学,片面追求欢乐的气氛,大量安排与教学无关的游戏内容,使体育教学变得虚无和肤浅。决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3 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1 全体参与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前提

活动是主体参加的目的、对象和内容,离开了活动就无所谓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对活动的亲自性、参与性,它表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活动的方向、性质及结果,决定着活动的始发和质量。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重视教学设计,使活动富有吸引力,有思维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要把学生的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拥有自由空间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

我们这里提到的自由,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由,是相对的自由,它意味着权利与责任。学生在教学中要成为真正的主体,就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有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的进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第二,要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第三,教学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

3.3 发扬教学民主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民主的教学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师生会产生许多正向的互动,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理解和配合。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第一,教师要把自己外在的权威转化成内在的权威,即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第二,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第三,要真诚地信任和鼓励学生。

3.4 满足需要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根本基础

需要是个体或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作为体育动机的基础,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种:身体活动的需要、认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感官刺激和调节身心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同一个学生在同一时期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或多种需要。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第一,教师要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多进行个别交流,帮助他们确定目标,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需求。第二,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类型,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第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只有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亲自性和参与性,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要提倡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升.论学生主体与参与教学[J].教育研究,2001(2):39.

[2]毛振明、赖天德.论教师的主体作用与学生的主导地位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5).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篇8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要求是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导入思考的世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仔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要精心设计学生怎么学,真正做到因学论教,以学定教。教师要诱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成为模式。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和教材,根本无法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主体地位也就无从形成。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自己的引路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时,才能真正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让师爱永驻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面向学生的实际,包括动力、基础、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实际,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效果的。动力的激发、基础的夯实、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渗透和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坚持预习在课堂、练习在课堂,而不是将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写、大胆地说,而不是使学生消极地抄笔记、被动地回答问题;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交流、激烈地辩论,而不是让课堂过度沉闷、使学生一言不发;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思考、积极的表现,而不是使学生思维停滞、整体麻木。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完成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毋庸质疑的,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是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教师的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离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不少老师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有的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执行教学进度;不少老师面对不愿学、不想学甚至厌学的学生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有的老师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措施以及不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弄得眼花缭乱,有招架之心,无招架之力。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头绪;还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潜力,也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大多是学生被动智力参与,有的学生甚至是零智力参与;更有甚者,则干脆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要求当形式,让新做法走过场。还是紧紧抱住“注入式”“满堂灌”不放,消极应付,以教师完成讲授任务为目的……面对如此多的困惑,作为教师如果不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则很容易被问题所阻拦、被困难所击倒,将会以失败者的心态痛苦地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是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改革才会有进展,效果才会很明显。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理念。其次是课前备课中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必须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尽量多地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确实很不容易,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精深的功底,没有课前精心的备课,要掌握和控制好这“讲”的时机和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要保证这“讲”的质量则就更难了。精深的功底,精心的准备,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三要认真设计,四要有较好的语言功底,五要有较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模式,但无固定僵化的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讲”的作用。

教师的“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若教师的“讲”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或是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进行的,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则这种接受性学习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没有效果的。具体来说,以下两大类“讲”比较适合新课堂教学的要求。

(1)激发与鼓励,调控和规范。预习前的“讲”。明目标,重激发。在学生自主预习前,教师可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创设新课学习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预习(练习)中的“讲”。施调控,关差异。在学生自主预习(练习)中,教师一般不宜讲,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整体预习(练习)氛围不佳,学生预习(练习)纪律存在问题时,教师可及时实施调控,话语不可多,但要切中要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预习(练习)效果。在预习(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预习(练习)情况,对预习(练习)习惯较差,存在较大预习(练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地加以个别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练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练习)的信心和能力。环节转换时的“讲”。提要求,立规范。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要简要地评价上一教学环节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下一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完成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讨论中的“讲”。观动态,勤提示。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看小组讨论的程序和规范是否得以落实。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保证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学生展示中的“讲”。看表现,多鼓励。在学生板演(表演)展示时,教师不仅要看板演(表演)学生的展示,更要看大多数未参与展示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参与展示的氛围,要对参与展示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

(2)点拨与提示,启发与指导。在学生阅读预习、做预习题(检测题)、小组讨论、板演(表演)展示等环节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教师适时精辟的讲解,将起着启迪思维、画龙点睛、释疑解难的作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局限,对文本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含义、精妙的语言理解不透,即阅而不明。此时,有效的讲解或点拨诱导就成为必要。与文本对话,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这是阅读的目的。可这种体验在学生阅读实践中往往难以获得,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是学生获得较好体验的途径。当问题深、难、泛时,学生探究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会不完全,会卡壳。此时,教师就要提供资料,适时引导、启发、讲解,指导学生推动探究的进程获取问题的结论。通过各环节的学习,总会有一些靠学生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课程的难点所在,此时,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之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深入的讲解,此项讲解的时间,最好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以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好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调控、激励和指导作用。引导就是带领,带领学生向着目标行进。教师要引导在学生明晰教学目标时;引导在教学环节转换时;引导在学习方法运用时;更要引导在知识能力系统建构时。调控就是调节控制。一是要不断调控课堂教学氛围;二要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纪律和秩序;三要宏观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与进度;四要注重调控学生的习惯与思维。激励,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和鼓励,要实施好激励,要以奖为主,以惩为辅,多使用正面激励;要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要抓住最佳激励时机,掌握适时激励艺术和技巧;要讲究激励的针对性,实行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要将激励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始终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专注力。指导就是指示与教导,这是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体指导所用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既要有个别指导更要有集体指导。要指导在学生思而不解、启而不发之处;要指导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教师的指导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画龙点睛。

摘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落实。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回归,途径

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记载过去, 立足现在, 启迪未来。她应该是鲜活的, 充满生命力的。可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却是一个个生硬的史实, 一段段苍白的阐述。记得有学生很慎重的问我:“老师, 我对历史很感兴趣, 可我就是不喜欢上历 史课, 太枯燥无 味了。”对于他 的提问, 我一时无言以对。的确, 我们需要反思, 需要明确课堂是为分数服务还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服务。

一、扮演主导 角 色 的 教 师 首 先 要 做 到:有 心、有 法、有力, 三位一体, 有机结合

首先, 我们需要“有心”。人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教育并非历史学教育, 其重心是培养健全的人, 而不是培养历史学家。[1]情感的投 入往往会 比说教事半功倍。初中历史教师很多都不是班主任, 接触学生的时间少, 那需要什么来培养师生情感, 走进学生心灵呢?一本充满爱心、真心的“归纳本”。从表 面上看, 这是一本用来构建历史知识框架的训练本, 可她真正的功能在于和学生沟通, 和学生产生共鸣。在批改“归纳本”时, 做一个有心的老师:对于安静的学生, 我们送上祝福;对于聪明的 学生, 我们送上 方法;对于骄傲 的学生, 我们送上提醒;对于自卑的学生, 我们送上自信……学生是需要被认可, 被鼓励, 被关注的。当学生发现, 原来他的一言一行老师都在关注, 他会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 他会去选择信任老师, 他会对老师敞开心 扉。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说过:“真正的历史学, 必须是以人生为中心的, 里面跳动着真实的生命。”

用“有心”做好情感的铺垫之后, 我们还需“有法, 有力”。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一堂生动、有趣的历史课离不开每个环节的精雕细琢。精心设置导入语, 开课即夺学生心。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欣赏图片、形象导入等。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资源丰富, 历史课堂也应该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能将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引入历史课堂中, 使历史教学从静态向动态发展, 那么将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更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比如我们在讲 授《第二次世 界大战》一课中的诺曼底登陆、日本突袭珍珠港等战争片段时, 仅仅通过书上的只言片语和图片会显得苍白无力, 若将当时的战争视频播放给学生看, 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在历史海洋里穿梭遨游, 余味无穷, 倍感历史的奇妙, 相信他们会被历史的震撼力所折服。

二、扮演主体角色的学生要做到:动嘴、动脑、动情, 相互交织, 情景交融

“动嘴”当然不是学生乱插嘴, 乱说话, 他们一方 面需要通过阅读史料、教材, 自己去感悟历史史实;另一方面需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一节鲜活的历史课离不开学生高调、大胆、主动的参与, 他们是知识的领 悟者、发扬者、创造者。对于阅读相关史料, 我们可以根 据需要进行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选择故事性强的史料;多角度审视历史, 选择描述同一客观史实的不同史料;营造探究、体验氛围, 选择细节描写史料;感悟现实 意义, 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史料。无休止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听觉感到疲劳, 专注力下降。课堂就像 弹钢琴, 既有动听的旋律, 也有沉稳 的伴奏, 一张一弛, 动静结合, 才能奏出快乐健康的乐章。[2]

在感悟、提问的过程中, 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培养, 他们敢于质疑, 敢于批判, 激烈的内心冲突化解, 精神得到升华, 生命得以成长。对于学生的提问、质疑, 我们应调整好心态, 这不是挑战我们的权威, 更何况我们不是什么权威, 教学相长, 我们应抓住教育契机, 说不定这是最佳的教学资源。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不仅在于说出真相, 而且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真相的能力, 让学生具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当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感悟史实, 当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拥有批判性思维去评价历史, 当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心灵得到震撼, 精神得到满足, 道德得到升华, 他怎能不去全身心地投入, 让整个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呢?

我们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 看待, 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 它不是可有可无 的。我们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财富来看待, 像个人有灵魂一样重要,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进行有机的融合, 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3]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才能使历 史学习真 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服务其人生, 助其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注释

1[1]任鹏杰.探索历史教育终极价值, 领悟人生智慧服务人生[N].中国教育报, 2007-03-02 (4) .

2[2]张岩.历史素养需“养之有素”[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8) .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10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 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全面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 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加强启发引导, 适时鼓励, 使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勇于探索未知问题, 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 这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 对学生的发言专心倾听, 增进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的参与下, 通过师生互动, 使学生掌握知识, 能力得到培养。 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愉快地自主地学习,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教师和学生两者构成的和谐关系,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得以充分开发。

二、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 这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 在书面语言的理解过程中提出见解, 有效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得到培养, 这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所在。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度思考, 才能发展思维能力。 因此, 教师对问题的选择要经过精心设置, 注重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这节课时, 我先引导学生从重点的句子入手, 思考文章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这句话在课文中多次出现具有什么意义?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表现在哪些地方? 接着帮助学生理清多处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的含义, 把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和简朴的语言展现出来, 由言行的流露、神情的表现和内心世界的活动呈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述, 最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课题教学中, 教师既要重视基础性的问题, 又要考虑到能激发学生想象的发散思维的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能撇开常规传统的观念, 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大胆推测, 心随课文内容情节的变化, 理清文章的重点, 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作出判断, 得出问题解决的推进过程和形成的结果, 逐步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把教育教学覆盖于课内课外, 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要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认真学习教学大纲, 深度解读课本内容, 找出文章的重点、难点, 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教师要从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 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 应用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说教师备课时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首先, 教师要注意教材内容之间的知识的相互关联, 从大的方向把握课堂的开展过程, 在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随时应变加以引导, 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其次, 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 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把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 抓住有利的时机, 利用课内和课外适时点拨辅导。 引导学生再次投入思考, 积极主动参与摄取新知识。 再者, 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突出的表现的地方, 不断地暗示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适时的鼓励, 把学生的优点、特长引导到有利于尽情发挥的方向上来, 让学生呈个性化成长。 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的进步, 特别是对出现的问题有丰富的想象和独到的见解, 应给予肯定与表扬,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一定的成绩, 树立积极投入学习的信心。 最后, 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课堂, 学生预习时对课的内容的理解、初步的认知感受, 功课结束完成作业的思维活动, 以及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 都需要在课堂外完成。 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实践性的练习, 让学生亲身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学生发展的教学规律, 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入生活, 结合具体现实情景的理解和体验, 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开发学习潜能, 持续地跟踪训练达到巩固, 真正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 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分层教学, 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重视语文学习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充实专业知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主演与主导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主导 主演 体育课堂 语文课堂

当前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文化课的教学与体育、美术等文体艺术课在教学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语文、数学等学科目前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等传统模式为主。体育等文体类学科相对而言,教学形式就比较灵活。笔者从听到了一节语文课中以及一节体育课中得到感悟,希望能够给各学科教师一点帮助。

一、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做观众

在语文课堂上,一节课下来,教师往往会写满整整一黑板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上也是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师生互动也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尽管教师尽职尽责,课堂教学效果却没有预期的好,甚至很多学生无精打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这种文化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如同一个看电影、看戏的观众,自身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里面,影响到了学习兴趣。进一步解释,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演,而学生仅仅是个配角,甚至好多学生还只是观众,完全将自己置身事外。

二、体育课堂教学——教师学生齐参与

下面是对一节体育课堂的实景描述:

“嘟……”一声哨响,同学们都站在教师面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预备活动之后,开始了足球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进行示范讲解,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同学们你抛我顶、你顶我抛,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教师进行了逐个检查。80%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又稍加练习,90%学生能够完成。最后,教师安排实战运用,草坪上同学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意气风发。临下课,召集学生,教师指出实战中的不足。

从学生的兴奋度以及知识技巧掌握度而言,体育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和语文课相比教师讲的话特别少,而且多数是口令,但学生练习的多,掌握程度也很好。究其原因,在这节课中,唱主角的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导演和台前观众,并以导演观众的身份来指点学生。因为是主演,学生心理上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积极性自然高。

有人对30名不会跨栏的人进行实验,第一组10人只进行实际练习;第二组10人只进行意念训练;第三组10人两种方法均用。在时间、次数相同的情况下,第三组的效果最好,一组次之,二组最差。由此可见,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效果越好。我们听的前一节课和后一节课相比,后者明显是学生参与的感官多,并且时间长,它的效果怎会不好呢!

对于同一场戏,演员要表演下去,如果不完全吃透剧本,表演自然就很困难。但当他很困难的表演完以后,他的印象一定是很深了。而作为观众,那就另做一话说了。一场戏,观众观看之前一定不知道,观看以后,能记住多少,那就要看情节和演技了。以上两节课,教师都做了导演,都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前者的教师是兼主演,让学生做观众,教师表演得好了,观众会记得多点;表演得糟了,那就不好说了。而后者,观众和导演换了位,让学生承担了主演的角色,而教师做了观众和导演。又是导演,又是观众,学生你哪演的不到位,老师我自然是一眼就看出来了,并给你指正。大家想一想,前者效果好,还是后者效果好呢?显然是后者。

体育课还有一个特点——不留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在45分钟内教会学生应会的东西,并且进行验证,这不正是我们的减负教育吗?

三、将体育课教学方法融入其他学科之中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导演,教师作为课堂的配角出现,我想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或许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希望各学科教师走进体育课堂,从体育课的教学中掌握教育的精髓,从而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敢于新的尝试。一种在室外都能有效进行的教学方法,为什么不为大家发现、接受和学习呢?不要因为它是“副科”而忽视了它。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本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天性,也充分利用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将教学理论和实践迅速结合起来,并在堂课上就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评测,让教师当堂课就做到了心中有底儿。从这一点上来看,是最值得各学科教师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桂玲.体育课激趣点尝试[J].河南教育,2000,(276).

2.陈兆斌.浅谈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筹艺术[J].河南教育2001,(280).

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 篇12

一、正确理解教师在物理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 教师主导作用便是通过不断讲解来完成的, 教师利用一连串的问题向学生提问, 以此方式来检测学生听讲的效果。这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形式过于单一和枯燥。课程改革之后, 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发生改变。本人认为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组织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 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做好组织者的身份

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还处于比较差的阶段, 即使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也需要教师进行组织和安排。为此, 组织者是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在物理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 组织学生充分准确的理解教材, 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 从而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愉悦感。例如, 教师组织学生自己收集有关的资料, 并且从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交流和探讨活动。通过各种交流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学生自由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 组织好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 并且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 组织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再一起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 教师还是一名指导者, 及时给予学生恰当地引导

面对丰富繁杂的物理知识, 学生并不知道哪里是自己学习的重点, 哪里必须自主性探索和掌握。为此, 教师就必须重视引导者的身份, 在物理课堂中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要努力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各是什么?并且对学生即将要研究的问题和知识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提示。物理教学课堂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透彻的分析教材, 让学生掌握自己活动需要获取的知识之后采取选择适宜的探索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把握研究知识的关注点, 有效结合教材内容, 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设计自己探索的环节和步骤, 明确自己在研究中该如何去做。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发现问题, 通过问题的提示和研究一步步接近自己探索的知识, 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动力。确保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 教师还必须做一名合格的激励者, 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教师的鼓励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物理教师一定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夸奖和赞许。只要是学生自己通过努力获取的知识, 我们必须视为珍贵的宝物, 即便这个知识是多么的简单, 我们都要尊重学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指出学生的不足表现, 让学生及时改正和完善自己, 还要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夸奖, 在肯定学生积极努力的表现之外, 还要把学生获取的知识在更多人面前展示, 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多鼓励, 激发他们探索的精神。教师只有表扬学生的进步, 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热情, 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不断肯定和鼓励中获取更大的力量,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初中物理课堂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中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自主、自由的发展和提高自己。在学校教学过程中, 学习学习的主体性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和把握。

(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把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能够自我决定和实施学习的方式。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的接受教育, 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等都要拥有自己自主意识的选择, 这样才能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形成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 从而能够自主地对知识、事物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从而在学习中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 努力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 坚持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学生由于其自身的条件以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这也是学生主体的一个重要表现。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这种不可再造的独立价值。我国古代就针对这种独立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一有到现在这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仍被我们所重视和求追。为此, 在我们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之间的独立性, 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不足与优势, 以便在教学中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独特性, 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个性化的发展。

(三) 物理课堂要表现出学生的能动性

物理课堂中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都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并且掌握知识。经过自己头脑的处理和加工将知识内在化, 同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 让自己形成主体性的认知和经验。

(四) 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表现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认知活动, 促使学生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 这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它会促使学生不断探索新知, 不断追求新的思想和方式, 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来变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上一篇:DCF方案下一篇:油田电力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