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2024-09-23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共8篇)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1

在教学设计一文中已经强调过,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也不是学生疲于应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活动,而是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气氛中,集中精力的思考、平心静气的实践。实现这一点,一是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二是课上教师从主角地位退下来,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三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再次切屏,避免喋喋不休的讲解,把安静的空间还给学生。此时,教师要集中精力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观察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激励学生的重要性在前面已作说明,这里重点谈如何激励。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教师、同学、自己。

来自教师的激励。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敏感地接收着。有时肢体动作的激励作用比语言更有效,教师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此外,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挑战难题并以身示范对学生也是一个激励;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热情也会感染学生;教师耐心的辅导、主动的关心、委以重任的信任、真切的期望对学生都是默默的激励。

来自同学的激励。当学生从他所尊敬的同伴身上看到期望的行为时,他们会自觉地学习这种行为。这种学习动机就是替代动机(vicarious motivation)。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好作品就是一种激发学生替代动机的好做法,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作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跃跃欲试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此外,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更深入的了解,这时同伴的榜样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替代动机,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同伴认同感。每个学期我所教的学生都有两次愉快的小组合作经历,这种合作不是课堂上短暂的讨论,而是就一个主题作业的合作,短的需要4个课时,长的需要10课时。

来自自身的激励。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获得成功。人生来就具有好奇心,就有冒险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是来自学生自身最好的激励。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深度和广度)的变化。课堂的组织与引导不仅要按课前的预设进行,更重要的是解决课堂动态生成。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由于国情所限,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还要完成本该在课后进行的巩固实践。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的动态生成主要表现在学习新知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两个方面。1、激发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学生、教师、计算机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动态生成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会产生问题,一些问题可能在预设中已经想到,一些问题则是不确定、随时发生的。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的动态生成也会有很大不同。此时,教师要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学生在学习。主要任务是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发课堂动态生成。

激发课堂动态生成,教师要敢“放”,即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还要善“放”,即巧设情境,巧设问。处理课堂动态生成,要快“收”,即随时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质问、怀疑和观点;还要善“收”,即准确判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快速提炼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恰当、果断的决定,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应对动态生成问题,不能不顾学生的反映一味按预设进行。可能有老师会说,这怎么能行?如果放任学生去想去问去探究,教师被学生的问题牵走怎么办?难住怎么办?是的,这正是课堂动态生成给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挑战。

迎接这一挑战,需要勇气,需要教学机智,更需要教师厚积薄发。首先,要眼到、耳到、思维到、手到(快速操作)。其次,教师要对所教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解和把握已经将知识内化,根植在脑海里,能够随时调出与随机生成的问题进行对比,做出恰当决策。

第三,教师心里始终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大方向。在学生生成一些偏颇、缺陷乃至失误的问题时,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问题,要采用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优势所在,当学生生成的问题不完整时,要及时追问补充加以完善。、恰当处理实践活动中的动态生成,鼓励学生探究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如何,要通过实践结果来验证;信息素养是否得以提升,要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观察验证。这些都要在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来体现。在实践中,我们强调“多元学习任务”的挑战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解决方案”的多样性,都极大地调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潜力,同时也为课堂实践环节增添了更多、更广、更深的动态生成问题。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在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段,动态生成应该是此起彼伏的,因为任何事情只有亲自动手做了才会发现问题,此时的教师也应该是最繁忙的,要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一举一动,本着激励学生探究的原则,及时解答举手提问的学生,善于发现有问题不敢举手的学生,更要帮助那些不知问题出在哪里的学生。然而,在听课过程中,我却看到另外一些现象:学生举了好久的手老师都没有发现;学生上机实践 时老师埋头在教师机下,或在讲台前来回踱步……。

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问题一些具有普遍性,一些则是个性问题。普遍性问题一定是前期教学过程中没有探讨清楚,这时教师需要补讲,但要尽量避免再次切屏。对于个性问题要个别辅导,即使是没有学到或教材以外的内容,只要教师会就要详细解答,鼓励学生探究。决不能以“这个以后会学到,到时再说”“这个我们学不到” 等来回避学生的问题。如果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一定要告诉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需要下去研究,并尽早把结果反馈给学生。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2

一、学生自主——课堂的灵魂

1.鼓励学生展现才华, 培养自主意识

《学记》中指出:“今之教者, 申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案,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才, 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拂.夫然, 故阴其学而疾其师.”意即教师只知照本宣科, 不考虑学生知识是否巩固;也不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其实, 上述种种在现今的中学课堂中并不鲜见.课堂上, 随着教师的指挥棒挥动, 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作业中, 约定俗成的解题步骤工工整整;考试前, 一套套练习卷机械重复.教育的主体在模式化的教学机制下了无生机, 压抑了个性.

新课程改革呼唤主体意识的回归,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当其冲.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课堂上多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 宽容学生的误见, 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可先请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授课环节中, 让他们更多地走上讲台做一回小老师, 请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题目, 久而久之, 全体学生的内在竞争潜能必将被激发, 形成“春色满园”的景象.

2.创设学生表现的机会, 提供自主空间

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寻数学王国的秘密.要求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合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提供让他们发挥自主意识和能力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 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 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 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 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 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营构“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缺乏自主学习习惯, 只满足于听懂、会做、考得出;二是自主学习习惯不良, 不善于思考, 作业拖拉, 甚至抄袭;三是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独立思考、探究体验、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习惯的不同, 产生了较大的差异.经过思考和长时间的大胆尝试, 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第一, 利用教材的精彩章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自行探索、自主学习.如每一小节后的“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学生从中得到乐趣的同时, 自主能力也得到培养.第二, 从严抓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及进行质疑的习惯.”这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应“逼迫”学生勤思多问, 这有利于提高他们专注独立的能力.第三, 以激励为手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长期以来, 教育界达成这样一个共识:表扬的功效远大于批评.激励与表扬可增强学生的自信, 提升他们的求知欲;但有时适当的批评也很有必要, 可鞭策他们认识不足, 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

(一) 主导地位的认识与确立

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 学生是帆, 教师则是舵.营构“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是交流的主体, 接受的主体, 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

1.引导教学方向, 调控教学的深广度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虽然, 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 但他们的现实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 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也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才名正言顺, 教师在解读文本, 理顺教学环节、提炼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更有维度, 可以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 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 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2.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质疑精神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每一章节的复习课上, 总是会由学生归纳总结, 相互之间进行纠错补充,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一环节完成以后, 教师与学生群体会进行双向质疑交流, 每每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点滴发现, 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究, 培养质疑精神和自主意识.

(二) 主导地位的深化与创新

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与开放, 我们所面对的教育主体又是生活于其间的充满个性的人, 仅仅满足于在本学科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显然已不合时宜,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注意学科之间的跨越与兼容, 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施教者由于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力, 失去了具有个人意志的话语权, 导致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失落, 条条框框的行政命令制约了教师个体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夹缝中生存的教师在此情况下更应挖掘“主导性”的深层内涵, 创新性地演绎自己的角色.

1.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 具备放眼全局的眼光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即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 力度加大, 教师应有放眼全局的眼光, 努力扩展数学的外延.数学与语文融合, 如数学与生物的交叉、数学与物理的交叉等等, 更大的综合性、更浓的趣味性是学科融合的生命, 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灵感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锻炼了教师放眼全局的眼光

2.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实用的理念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 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 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 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 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他们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即不少专家提出的“有用的数学”, 解题过程中, 学生除了增强了实践意识, 还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形成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

教育界叶圣陶说过:“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现在看来, 实用的数学理念指导下, 数学的外延也可以是整个生活.

3.学科与人文素质的沟通, 培养全面的人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但这种精神内涵学生不易悟透, 需教师加以引导、熏陶且不易操之过急, 只有春风化雨, 才能润物无声.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真正的人”, 数学课程中添加了很多具有人文关怀的人物故事、背景资料,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些看似无用的资料, 其实是对单纯数学知识的有益补充, 教师断不可忽视.培养全面的人、真正的人, 需要执教学科与培养人文素质之间多作沟通.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顿悟和体验。教师只会讲解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而课文的艺术空白、课文语言的多解之处却极少涉及。多数老师都是采用“满堂灌”的办法,把现成结论塞给学生,使学生失去“品出自己的味道”的机会,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思考、鉴赏和创造的才智。一句话,语文教学没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精神。

随着部颁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如何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能够做到“五少”、“五多”,就必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情、知、意、行诸方面的发展。

一、少分析,多朗读

传统的语文课,就是语言、结构、情节的分析。一上课,教师从开始讲到结尾,从段意讲到中心思想,一切都由老师主讲。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能否迁移运用,其情感和智力是否得到发展,教师顾及甚少。这种传统的教法忽视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规律。

语文教学,教师要抓住关键,详略得当,精讲重点,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东西比听教师讲的要记得更扎实。

笔者讲《菏塘月色》时,让学生自己细读每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悟出菏塘月色清幽、静美、素淡、朦胧的特点和作者想用片刻宁静来排遣心头郁闷,试图摆脱黑暗现实造成的精神空虚而终于无法实现的心情,效果较好。笔者引导学生读书,除采取悟读法之外,还采取朗读法,使激昂处激昂,优美处优美,深沉处深沉。悦耳的朗读、情感的感染,能使语文教学做到文道统一。

课堂上,笔者以读为主线,采取各种读书的形式和方法,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思考。仔细揣摩所读课文“理”的所在,“道”的信念,体会重点词句、重点语段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变化。

读,能够使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智力。再加上学生本身的理解,自己记忆,自己思维,自己想像,学生的语感能力将大大提高,进而为运用语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少提问,多点拨

许多教师认为,要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多提问。实际上,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多了,不但使整篇文章支离破碎,教学过程杂乱无章,而且占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训练的时间。教师的短距离提问“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不动脑筋地应付老师的问话,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提问,要抓住教学上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提问。问题的提出只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争相发言。在讲《科学家与春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春蚕有什么特点?(2)居里夫人有什么特点?两个问题可以统领全篇,做到少而精,并且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出“这种用已知的具体事物通过比较来推论未知事物的论证方法就叫类比论证”。

如果学生不发言,教师要尽量管住自己的嘴。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说的教师要进行点拨、引导。通过“众星捧月”法、前后联系法、层层剥笋法等不同的方法,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唱主角,切忌包办代替。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少灌输,多训练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谴词造句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关键,只凭教是学不会的。要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训练中“习得”,而不是“学得”。

语文课要以训练为主,做到少讲、精讲,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只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关训练才能落到实处,做到实效。把语文课当成训练课,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重点、难点,注重选准训练点,选好训练方法,加大训练力度,训练到位。教师尽量少的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少研究写什么,多研究怎么写,让学生在大量语言材料的训练中去理解作者意图,摸索谴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规律,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教学《诗词曲赋六章· 日出入行》时,首先要求学生齐读“预习提示”,再引导学生理解预习提示中关于诗的体裁、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然后由老师对全诗带读两遍(强调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朗读的节拍节奏),再要求学生集体朗读两遍。第四步就要求学生理解阅读: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诗(课文注释比较详细),然后教师串讲一遍以补学生自己理解的不足,并简要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三层大意。这样实践下来,突出了学生朗读背诵的训练,再辅理解和翻译的训练,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背诵全诗,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激发起来了,效果很好。

四、少统一,多分类

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全员参与。所以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又注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分类要求,分层指导。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2.课堂提问

要注意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提问,难度大的问题对优生提问,难度小的对水平较差的学生提问。

3.语言训练

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方法,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获得第二次成功的机会。

4.课堂作业

要分层练习,有明显的梯度。在质和量上有不同要求,使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练习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给差生吃偏饭,助一臂之力。对差生切忌“揠苗助长”,对优等生应该扬鞭策马,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要注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只有注意“全体性”,才能体现“主体性”。

五、少听讲,多参与

学习如果只有“听”一种途径、单调刺激,容易使学生情绪低沉,注意力分散。与其让学生被动听讲,不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容易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激发兴趣,乐于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找知识,开拓眼界,用心钻研,乐于努力,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好的导语,设置悬念,幽默诙谐,表扬激励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时,用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可能继承这样或那样的遗产,假如有一天你继承了一幢农村的大土屋,你会怎么办?这一导语马上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有的说:先打扫干净,进行整理;有的说请人设计,进行修葺改造;有的说找主卖掉,择新址建幢小楼等等。

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的心理倾向,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就是形象地再现教材本身描述过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情境之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体会教材的情境。如在教学《诗词曲赋六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教手段演示橘子洲头充满生机、美丽壮观的深秋景色,并配上优美的音乐,然后指名学生诵读或要求学生齐读,让学生设想毛泽东“当年”的身份,体会“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境。这样教学,能巧妙地把教材、学生、教师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在思维流动过程中,又纳入新的知识和情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

叶圣陶说过:“作者原有境,入境始于亲。”创设美、智、趣的教学环境,缩短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诱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发散思维,创造参与

古希腊生物学家、教育家普罗塔弋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对教育而言,这个火把需要点燃的正是学生们头脑中的创新思维。有位伟人说过:一束伟大的火花,会带来一连串伟大的行动。同样,一次创新的思维活动,也会带来一连串的创造。学生具有创造性,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为老师所欣赏,就可能做出更多的创造,进而有助于形成创造性的人格。教师要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出来。比如,在结束《项链》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路瓦栽夫人发现项链是假的,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路瓦栽夫人会怎么样?佛来思节夫人又会怎样?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性格发挥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其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教学中也可采取改变人称、改变处所、改变体裁、补充情节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复述,还可以通过给背景、作铺垫、议论、人物等方法,引导学生编写简单的故事,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性,体验创造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不能代替。学生要自信,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4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毅力、独立性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与强化。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条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转化的重任落到了教师的肩上,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让学生,尤其是 学困生爱学、乐学和会学……

1、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由此可见,“乐趣”和“认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他们在诸多事物面前的惊奇感,从而抓住后进生的心,使他们产生迫切地想知道、思考与理解的心理。

2、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于学困生的发言或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其发言不完整或不正确,也可在同学的帮助下再让他重新表现一次,同样给予赞许表扬,是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3、寻找学困生的是闪光点。每人都有优点也不可避免有缺点的存在,如果教师能从学困生身上找出闪光点,并及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让他们在表扬声中不断进步,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他们特别爱劳动,这时如果老师如果在班上表扬他们,并且多让同学主动帮助他们,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篇5

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郭清泉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更新理念,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一、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增强”,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业练习题的确定等都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引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们往往喜欢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一个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如此被动,他的积极性怎么调动得起来,根本不能提出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学习,我感觉要取得这样的课堂效果,就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7

一、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定要烧好班主任这三把火

班主任既是学生的基层管理者, 更是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导演者, 所以, 班主任上任后, 头三脚一定要踢好。也就是说, 新任班主任, 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 让学生们从内心里对班主任有一种“既害怕而又亲密无间”的感觉。首先, 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相互自我介绍, 班主任诚心诚意地把自己推荐给大家, 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特长、信箱、QQ及电话号码, 并在介绍的过程中一定要流露出非常愿意和每位同学结为知心朋友, 愿意利用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生活阅历, 随时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培养和同学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其次, 要明确班集体管理的规章制度。如AYEC班的日常考核制度、上课佩戴胸卡制度、上课服装统一制度、请假和销假制度等等。对明确的各种规章制度, 先人性化实施, 在1~3天这段适应期内, 要求大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触犯了规章制度, 不再批评和纠正。适应期结束后, 进入严格实施阶段, 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一旦触犯, 要严厉批评并及时纠正, 。同时, 在1~2周的时间内, 让每位同学把这些规章制度变成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习惯, 并长期保持。

二、确保安全, 是重中之重, 也班主任责任的最低底线

班主任是学生的管理者, 确保学生们的安全, 让学生们安全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是重中之重, 是班主任责任的最低底线。为了确保学生安全, 除了按照学生处和汽车系有关要求工作以外, 我给AYEC班的每位学生都建立了档案, 其内容有:学生相片、爱好、特长、籍贯、家里电话、学生电话、QQ和学习工作记录等, 随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根据记录, 能够随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确保学生们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 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各项自我管理

汽车专业AYEC班, 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们模仿上海通用别克轿车4S站的员工, 完成一系列维修、保养、故障诊断、整车销售等生产实训项目, 专业理论知识讲得很少, 而且是在实训现场讲授, 是典型的一体化教学, 是典型的“厂校合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都是双重身份, 学生又是4S服务站的员工, 教师又是4S服务站员工们的顾问。所以AYEC班的建设过程中,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 一切学习、班级管理活动,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班主任为主导, 让学生们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 具体做法如下: (1) 学生们通过民主选举, 选出自己班的各级班干部, 这些班干部和学生们一样, 也是双重身份。例如, 班长同时又是4S服务站的站长, 考勤班长又是备件经理, 学习委员又是服务经理, 生活委员又是车间主任, 实训小组组长又是技术总监, 一般学生又是主修工。班委会中所有成员, 任期时间为一个月, 任期一旦结束, 马上召开班会, 每个班干部都要进行总结和述职, 同学们作出评价, 结合动态考评结果, 合格者继续留任原职, 不合格者免职成为一般学生, 空缺的干部由符合条件的一般学生经过竞选产生。 (2) AYEC班的学生在上课期间统一佩戴班级自制的胸卡, 胸卡的内容包括姓名、相片、职务、班级, 该项工作由生活委员 (车间主任) 负责监督管理。 (3) 考勤班长负责对全体学生进行动态考评, 考评内容有:每天4次考勤情况、学习过程中交流发言次数、动手实操情况、实训报告册上交情况、违纪和奖励情况等, 在班干部任期结束述职的班会上, 宣布本月每个学生的动态考评结果:最后三位同学, 将失去任职班干部的资格或失去竞选班干部的资格;连续三次是最后三名的同学, 将失去本学期评先资格, 失去获得奖学金资格, 下学期退出AYEC班。 (4) 每天上午上课预备铃响后, 班长 (站长) 组织召开安全生产例会, 总结昨天工作的成绩、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卫生清洁和工具放置情况, 总结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部署当天的工作任务。 (5) 为了能够与4S服务站的维修生产实现零距离无缝接轨, 养成良好的维修习惯, AYEC班的学生上课时要求统一服装, 该项工作由学习委员 (服务经理) 管理实施。 (6) 每天下午提前10分钟放学, 生活委员 (车间主任) 负责清点收缴工具, 并安排学员清扫车间, 进行“5S”现场整理。

四、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学生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班主任一定要定好自己的位置, 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 关注学生们自我管理的整个过程, 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在学生们的自我管理工作方向正确的情况下, 班主任不要指手画脚进行干涉, 应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发挥班委会团队的智慧, 大胆使用学生们自己的工作方法去工作, 去管理自己的班集体。工作过程中, 班主任一旦发现学生们的工作某一方面偏离了正确方向, 一定要及时通过该项目的负责人进行引导、纠正, 发挥班主任的主导和监督作用。

总之, 班主任在建设班级的过程中, 一定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 服务好班内的每一个成员, 把自己的班集体建设成一个和谐、温馨、幸福、凝聚力极强的团队, 让每个学员在这个大家庭中高兴地学习, 幸福地生活。

(组织与引导)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主导 篇8

【关键词】 高三 英语总复习 学生主体

高考总复习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环节,时间紧、内容多、压力大是这一阶段的特点。对于英语科总复习来讲,既要进行两三轮的系统知识的复习,又要进行一次次的试题讲评,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许多教师常常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忽视复习的主体,形成教师疲倦、学生疲沓的局面,最终是事倍功半。下面笔者就谈谈对高三英语总复习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正确的“教与学”指导思想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是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具体表现。因而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通过注重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同时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传统的高三复习中,大量的试题、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

在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

二、教学实践的途径与策略

1.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之后,学生并不会立即就具有主体意识,不少学生还严重存在着等待老师去“灌”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自己建立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

兴趣的激发可由多种途径实现,提问便是其中的一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优生能够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后进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快乐。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多给学生关爱和赞美,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从细微处入手,缩短师生的距离。注意对学生尊重、理解,避免伤害他们的人格与自尊。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2.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提倡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现在高考更多的是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平时学生得不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这种能力是无法培养起来的。因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势在必行。

在整个高三复习中,各种类型的训练量很大,涉及的知识面广。每次训练结束,都不同程度暴露出各种问题,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要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讲评是很重要的。高三的讲评不应是单纯地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和作必要的讲解,而是训练的继续,由学生讲出答案,题目涉及的内容、考查角度,思维方式,错误原因以及解决办法,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讲评产生应有的效果。

高三是一个系统复习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学会接受知识,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要灵活地运用知识。在进行语法项目的复习时,先让学生接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查一些工具书,然后对解决了的问题进行书面式论文总结。一方面,由于是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印象比较深刻;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其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高三的写作课可以这样设计:任务布置后,让其中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全班一起来评,找出写作的长处及不足,让学生试着打分,以使他们对写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在全班完成写作之后,先让同学之间互相批改、打分,然后教师点评。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使学生明确地了解到高考写作的要求及评分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

3.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在整个高三复习中都要以促进学生会学、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为最终目的,教会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如多器官并用提高记忆单词效率,用联想记忆、对比辨析、循环往复、典型例句等方法记忆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等。这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好方法,看书阅读是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通过预习阅读、课堂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指导学生使用英语词典和中学生语法书等工具书,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答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不要忙于作答,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各抒己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每课、每周学完后,要求学生进行全面整理,整理、规范笔记和错题档案,找出自己的知识缺漏和薄弱点,进行及时补救,将所学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按知识的规律进行归类,使知识系统化。

总之,“教是为了学”,在高考英语复习教学中,教师只要真正做到重视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复习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李艳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2001(10):54

[3]徐东异,杨峻岭,潘雯.传授方法高于传授知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5(6):16

上一篇: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下一篇:lv品牌符号战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