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共8篇)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篇1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XXXXXXX
概述
反腐败工作的成败是关乎我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是党执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企业管理者所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推进,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激烈,企业变革步伐持续加快,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企业反腐败工作形势也是不容乐观。其中部分企业廉政建设形势不够理想,贪污腐败案件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全力关注反腐败工作制度层次上的反腐,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结果,也是反腐败工作的治本之策。如何在企业内部实践制度反腐败的要求,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企业内部开展制度反腐离不开管理过程的提升,科学、严格的管理是企业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石。本文基于流程再造理论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展开一系列论述,力图构建企业反腐败体系的理论与途径。笔者对近年来我国企业发生的腐败案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站在企业管理者立场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出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体系的完善、管理流程的优化等形成对权力运行的控制与制约,形成企业内部预防与控制腐败的体系,践行反腐败工作的制度化要求。
正文
一、我国企业腐败案件中的常见形式
1、在建设项目投资中草率决策,急功近利,不从实际出发,跟风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或只讲投资,不讲效益,违反决策程序和报批手续,造成决策失误,使建设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或投资后产品无销路,投资无效益,使国有资产遭受严重损失;或利用工程项目招投标,生产设备购置等活动,收取“回扣”、“红包”,中饱私囊;或者承包,租赁时,违反规定,伙同承包人、承租人弄虚作假,低价发包和租赁;或搞指定承包和租赁。
2、与供应商合谋,高价购进原材料、零配件和半成品,或在购进原材料、零配件和半成品时以次充好,造成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大量产品积压,或者产品的质量低劣,大量返修、退货,企业形象、声誉受到破坏,市场萎缩,或者与客户合谋将自己的优质畅销产品以各种名义低价销售,或以亲友的名义开办企业,和所掌管的企业建立业务关系,通过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等手段,把企业的资产化为己有。这样慷国家之慨,而得个人实惠,使企业蒙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3、个人过度在职消费。正常的在职消费是必须的,但是在实践中,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情况较差,电话费(含手机费、上网费)居高不下,违规使用超标车,无节制地请客送礼、娱乐等;或是利用公费出差过程大肆挥霍,最大限度地浪费企业开支等。
二、我国企业反腐败制度研究
基于我国企业常出现的腐败形式,笔者将企业中腐败的含义归纳为:企业部分人员利用企业所赋予的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权、支配权为个人谋取私利,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活动。预防企业人员腐败,必须立足我国现阶段经济和政治现状,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和工作流程,完善预防腐败体系。在这里,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构建预防腐败体系的论述。
1、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廉洁文化建设是预防腐败的体系的前提。要结合惩防文化的建设,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的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要坚持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努力形成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廉洁文化建设的教育预防制度、行为规范制度、监督制约制度、检查评估制度、组织实施制度,保证廉洁文化建设的连贯性和规范性。廉洁文化建设要融入生产经营部门尤其是人、财、物等重点岗位的管理,在各项工作流程、制度建设中体现廉洁文化建设的要求,保证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
2、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承认企业各个层次人员的个人利益,并使之与企业经营效益紧密相连,减少腐败事件发生的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存需要是第一需要,只有当衣、食、住、行得到
满足之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才能成为激励因素。激励机制应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包括必要的工资和奖金,基本工资一定是因岗位和个人水平而建立,奖金则是由企业总体效益和个人工作绩效决定。因为当企业奖金福利不考虑激励效果时,企业员工则会把从企业分得奖金报酬当作理所应当,此时企业奖金福利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激励作用。精神激励应体现在必要的岗位培训和伴随企业成长发展而来的个人地位的提高和职位的晋升等。
4、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流程。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流程是预防腐败的体系的核心。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指出,我国企业决策权利过于集中,造成权利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重构决策机制和流程的关键在于将原本集中决策权利分流或是建立更加科学的审批和决策流程。这里笔者提出将团队工作形式引入到企业项目考察和审批决策流程中,建立跨部门的多重联合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决策中的相互制约和约束机制,令腐败活动提供者无法寻找腐败活动的有效接受者,提高腐败活动的成本和危险系数,使企业经营决策合法、有序、有效,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这样一来,决策相对比较科学,比较正确,能够有效地防止决策的失误和决策腐败的发生。
5、建立科学的采购机制。企业每年都要花大量的资金购进原材料、零部件及设备,这些原材料、零部件及设备来自各个方面的提供者。有效地控制采购价格和质量不仅是降低企业总成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地防止采购和把关人员损害企业利益,捞取个人好处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力求建立科学的采购流程,整个采购过程有多个部门同时把关,部门与部门之间环环相扣,又相互制约,使采购过程中不留漏洞。具体地说,首先由技术部门提出技术质量标准;第二,由采购供应部门根据技术质量标准提供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客户并报价格;第三,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认定并确定客户;第四,所购物品经检验部门验收合格方可进库,财务部门方才付款。这样权责清晰,规范的运作,环环相扣的制约,将有效降低企业相关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从事腐败活动的可能性。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处于全面改革和高速发展之中,制度、法规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观念仍显滞后,都给腐败留下了生存的空间。企业管理者要想在很短的时期内完全根除企业腐败,肯定是不现实的。但腐败的客观存在使反腐败的斗争显得更为必要,只有政府、企业和民众从舆论、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地加强反腐败的斗争,把腐败限制在一个不致发生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有可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因此,笔者建议在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腐败活动的惩治力度,腐败活动一旦发生发现,即严惩不怠,决不姑息。另外,也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惩治与预防规章制度的落实。
2009-9-5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篇2
关键词:会计诚信,抑制腐败,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企业单位假账连连,政府部门腐败频发,会计诚信缺失、官员腐败的行为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大众的关注,会计诚信与政府公信力遭到严重质疑。会计的职能何在?会计的职业道德何在?政府的公信力何在?会计的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就理论而言,凡是因钱财诱发的腐败问题都无法逃过会计人员的火眼金睛。然而,近些年来,腐败现象泛滥成灾,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会计的监督功能形同虚设,会计没有发挥“闸门”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出现了诸多不诚信行为,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客观,被一些腐败分子和其他违法乱纪者利用。
(一)会计不诚信行为的表现
在政府部门,一些腐败分子正是利用会计造假为自己谋钱谋权。有的利用不正之风作掩护中饱私囊,有的打着为集体谋利幌子挪用公款,有的以群众“福利”名义私设“小金库”,由于会计监督不实、不作为,从而引发的严重腐败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广州航道局原助理巡视员沈某(副厅级)挪用公款128万元用于归还赌债;茂名化州市平定镇国土所原所长余某挪用公款10余万元,在春节期间滥发福利,请员工携带家属跨省旅游。 种种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社会形象,政府公信力遭到质疑,广大人民群众对贪污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尤其在“三公消费” 方面,通过做假账巧立名目来掩饰腐败行为,更是比比皆是。
在上市公司,一些会计人员和高管时常自作聪明,通过财务欺诈达到目的。在公司上市前,利用会计手段,虚构交易、虚增资产、虚增收入,将公司“华丽”包装上市;利用金融手段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误导投资者。在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上,“聪明”的会计人员和主管,在效益好的年份,隐瞒利润和资产;在效益不佳的情况下,通过披露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掩盖真实经营情况。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村官腐败也逐渐“充实”了腐败队伍。农民百姓的地方官,不再是为农民谋权益、为农民着想的公仆,而是通过各种会计财务手段,虚构、虚报数据,为自己谋权益。近日,经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挪用公款罪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两年,缓刑3年。经查,被告人刘某在2004年至2013年担任永修县梅棠镇中心村书记、 主任期间,伙同其他村干部采用虚报面积方式套取国家粮油补贴22.4万余元,采取虚构债务的方式套取国家普九债务化解资金8.5万元。
会计诚信缺失已经蔓延到各个领域,会计作假已经成为掩盖腐败行为的“最佳”选择,会计不诚信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腐败, 已经成为腐败的幕后推手。
(二)会计诚信缺失与腐败关系密不可分
会计人员及管理层人员利用各种会计手段弄虚作假,掩盖事实真相,会计失信手段的多元化和隐蔽性,监管部门难以发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一些企业为了获得巨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而放弃会计诚信,作出一系列会计不诚信行为,诱发经济犯罪。此外,一些管理层人员也会通过贪污受贿等方式对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不诚信行为放任不管,甚至授意造假行为,从而引发腐败。
与此同时,腐败的存在,同样对会计诚信带来负面影响。腐败成为了滋生会计失信行为、致使会计诚信缺失的温床,成为了会计行业人员造假的无奈选择。腐败行为是建立社会诚信的敌人,腐败严重的地方,诚信道德缺失尤为严重。社会大众以及会计人员无法感受到诚信带来的利益与价值,便选择随波逐流,放任失信,放任腐败。由此一来,会计失信与腐败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会计失信诱发了腐败,腐败滋生了会计失信。
二、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会计不诚信行为已经蔓延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会计诚信缺失致使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腐败现象与会计做假账密不可分,会计诚信缺失助长了腐败之风。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会计诚信建设助力实现“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目标。然而,致使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刻挖掘其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服务于反腐倡廉建设。
(一)会计自作聪明说
会计仅仅是政府、单位或企业中普通的工作人员,但其在会计造假、贪污行为时大都出于直接故意,其采用作造假手段的智能性、复杂性、隐蔽性,给国家、单位、企业或个人带来了较大的损失,真可谓“小吏成大贪”。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法学博士徐苏林就近几年来发生的会计腐败案件进行了梳理,并总结出案件的特点。其中,从犯罪分子本身看: 年纪轻、学历高。 现阶段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低层国家公职人员大都受过高等专业教育, 大学毕业后从事财会等工作, 很快就成为本单位的主管人员。财会人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在单位掌管着大量资金的收支,认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很好的掩饰假账,甚至拆东墙补西墙。会计的自作聪明、侥幸心理成为了致使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利益驱动说
马克思曾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见,利益与利润的驱动,使得会计行业从事者胆大妄为起来。一些政府公职人员、会计人员、企业经理人等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当铤而走险的利益大于坚持职业道德规范所带来的利益时,他们就可能突破职业道德底限,放手一搏,一些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可能会不顾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指使、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此外,政治利益的驱动,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利益驱动更是为会计诚信缺失行为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作出漂亮的政绩,不惜一些代价,他们可能会默许、参与更有甚者指令当地企业利用会计手段弄虚作假。早在10年前,国家会计学院曾以会计失信因素进行过调查,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政府、企业以及会计人员等,皆为了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将职业道德抛之身后,为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三)社会诚信道德下降诱发说
会计失信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当前,社会的整体诚信道德水平在下降,各种诚信缺失现象充斥,会计行业人员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难做到独善其身。如今,各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社会整个大环境各种不正之风显现,商品造假成为常态、 财务丑闻频繁曝光、学术造假、假政绩等种种诚信缺失现象屡屡上演,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以及政府信用被无情地践踏和抛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会有涉足的会计人员,要时刻谨记职业道德,维持会计的公信力变得十分艰难。 所以,近年来,屡屡出现的会计失信行为也只是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一小部分,在诚信缺失的社会大背景下,必然导致一些会计人员产生从众心理,弄虚作假,做假账,从而引发了会计诚信缺失。
(四)监控缺失说
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关口。然而,我们在总结分析贪污腐败案件的特点时,发现一个共同问题,就是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会计监督制度形同虚设,从而诱发会计腐败。内部监督受制于单位领导、企业高层,不做内审或内审走过场,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主体责任不明晰,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及强制性的政府,对会计监督力度不够,打击力度不够,监督落实不到位;具有大众性、民主性、 犀利性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监督激励效用不明显,甚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此外,内外部监督存在脱节,信息沟通难以顺利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无法保证,进而引起会计失信行为。如此一来,会计监督责任的缺失,激发了受利益驱使、职业道德低下、自作聪明的会计、企业单位铤而走险,浑水摸鱼,会计不诚信行为泛滥成灾,腐败问题呈越演越烈之势。
三、建立会计诚信与反腐败联动的建议
会计诚信既是一种经济资源、又是一种道德资源。此外,会计诚信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关键。如何充分发挥会计诚信的经济作用与道德作用,与廉政建设实现良性互动,是当前治理腐败的有力选择。通过会计诚信建设,重塑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加上借助外部监督力量,形成内外相结合,以此来强化会计诚信建设, 把会计诚信建设与反腐败更好地结合起来。
(一)强化社会诚信教育,价值观教育
社会大环境诚信的缺失,群体性的诚信缺失,是引发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因而,通过开展社会诚信道德教育,重塑 “人人崇尚诚信,人人讲究诚信”的社会风气,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1.开展社会诚信道德教育。在各领域、各群体中加强诚信教育,从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社会大众、社会大众等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监督,对其严格要求,使其为社会大众作出表率;其次,加强社会诚信宣传力度,使社会大众都能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让诚信道德深入人心;再次,鼓励社会团体多开展诚信文明活动,增强社会诚信气息。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要以诚信教育为切入点,提升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只有在学习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同时,了解社会诚信与伦理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才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正确的伦理意识抵抗各种压力与诱惑。
2.加强价值观教育。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不诚信、甚至腐败的不归之路。在腐败的现实情况下,会计人员的原则性、 责任感等价值观至关重要。它对搞好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保证会计诚信,对预防治理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要牢记诚信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原则,不为权所迫, 不为利所动,抵挡各种诱惑,成为反腐堤防得力的坚守者而不是破坏者。
(二)进一步完善会计诚信的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只有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保证会计诚信的重要机制。与此同时,会计监督与反腐倡廉建设相辅相成,加强会计监督是防范和治理腐败行为发生的关口工作。上文中提及的强化社会诚信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仅仅是从道德层面,从内心实现自我监督。道德层面的自我监督在会计诚信缺失问题、腐败问题越发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力量,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大众等方面入手,形成内外合力。
1.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会计监管的重点是对内部控制的监管,内部控制的缺陷和失效会导致会计造假甚至腐败。现实情况证明,很多腐败现象都因单位会计监管不利或会计监管制度无法实施,给腐败分子创造了机会。要想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制度的作用,就要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削弱一把手“只手遮天”的本领。建立、实行权力分离、制衡、监督的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划分,各部门及人员之间互相审查、核对和制衡,要避免“一把手”集决策、执行、审批及核实等于一身,从而防止舞弊,减少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2.强化政府监督。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明确政府监督在重塑会计诚信中的作用,明确角色。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大棒”的作用,严厉打击会计不诚信行为。正如厦门大学会计系博士生导师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要充分发挥《会计法》在发扬正气(坚决如实反映和报告)和打击歪风(用各种办法做假账、造假表,歪曲经营和财务真相)方面的威慑作用。”此外,建立以财政监督为主体,税务、审计、信贷监督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明确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形成监督合力。
3.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社会大众对于会计诚信缺失带来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对重塑会计诚信和反腐败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巨大的潜能。此外,新闻媒体对于挖掘事实真相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依靠社会大众进行监督,靠新闻舆论压力,对建立会计诚信与反腐败联动机制是不错的选择。
许多机关部门、企业、个人对查出来的问题,不怕内部处理, 经济惩罚,就怕在报纸上公开,在屏幕上亮相,因此,应充分利用新闻、报纸、电视、电台等形式,将会计信息失真的个人、单位及单位领导人在社会上和媒体上曝光。如最近,山东省平邑县对向审计机关提供虚假缺失会计资料的某局给予单位罚款25万元、 全县通报、“一把手”调离的处罚,同时,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小结
浅谈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 篇3
关键词:反腐倡廉;惩治制度;全过程治理
一、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形势分析
(一)服务十八大总体战略布局
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对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新部署。作为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腐倡廉工作就是要推进政治生态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提供公正廉洁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1]
(二)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趋势
新的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离不开互联网,既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也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从中纪委的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反腐倡廉工作应当注重网站建设,以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应当培养一批政治可靠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以积极引导网络言论;应当设立便捷易用的电子信箱,以充分获取反腐线索;提供网络监督平台,以调动群众力量;维护网络安全,以保护网络举报人。
(三)良性互动:注重社会广泛动员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需要走群众路线。首先开通渠道,接收群众提供的情报信息,让群众举报,发动群众的力量;其次注重安全,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保护举报人,维护监督机制;最后信息公开,做到信息的及时发布,保障知情权,调动群众热情。
(四)理性取经: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反腐倡廉工作是一个世界难题。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抓捕外逃贪官,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积极发挥反腐倡廉的震慑作用。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合作要坚守原则,机制要有所创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之路。
二、反腐倡廉建设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
(一)反腐倡廉建设战略目标:从“不敢腐”到“不想腐”、“不能腐”
在2013年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强调,惩是为了治。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不想腐”;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使领导干部“不能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使领导干部“不敢腐”[2]。“不想腐”属于自我约束范畴,“不能腐”和“不敢腐”属于外部控制的范畴。
(二)反腐倡廉建设路径选择:“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治理
从制度的设计与完善到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实践都要坚持“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惩治”[3]全过程治理的思路,也就是要靠教育制度、预防制度、监督制度实现事前防腐和事中防腐,靠惩治制度事后防腐,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惩治制度所形成的震慑能力也能够实现事前防腐的作用,起到逆向激励的教育作用。想要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治理,就要依靠教育、监督、预防、惩治制度,并形成的合力,要靠这些制度的完善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制度机制。
三、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一)夯实反腐倡廉制度的基础:教育制度
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就是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首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其次,教育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腐倡廉思想,比如最近的群众路线、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等;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在领导干部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廉政思想,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一,教育制度在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第二,要坚持中国特色原则,立足国情,把握趋势,总结经验,整合现有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第三,创新并丰富教育形式,将教育与活动相结合,正面示范,反面警示,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与新兴媒体,开辟新的教育方式。
(二)抓牢反腐倡廉制度的关键:监督制度
监督制度的完善是反腐倡廉制度的关键所在。监督制度的完善要以党章和宪法为根本依据,遵循权力配置运行规律。第一,监督主体全面化。完善的监督体系由法律监督体系、政治和政府监督体系以及社会监督体系有机构成,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制度、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7]。第二,强化权力运行制约。要加强对主要领导、重大决策的监督制约,完善公共决策、执行环节的程序,落实权力运行后果责任制度[4]。第三,监督手段要刚性。要强化新闻媒体的传播手段与网络信息的监督手段,是监督制度从柔变刚。
(三)巩固反腐倡廉制度的根本:预防制度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预防制度是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根本,能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发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我国的预防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惩治与预防力度失衡。长时间以来,我国对腐败的治理多是偏重惩治而轻视预防。第二,预防制度建设乏力。诸如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公开招标的举措透明度低,预防实际效果不显著。第三,风险防范机制缺失。在思想道德方面、法规制度方面、体制机制方面、岗位职责方面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制度,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在法律法规的范围,明确界定“利益”范围,并注重思想教育和监督处理;其次,完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正如前面所述,必须完善在思想道德方面、法规制度方面、体制机制方面、岗位职责方面的风险防范机制;最后,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必须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同时完善舆论监督信息公开机制,并且力争尽快建立财产申报制度。
(四)聚焦反腐倡廉制度的重点:惩治制度
惩治制度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惩治制度创新,从严治党,强力震慑腐败多发的势头,严守反腐败斗争最后的防线。惩治制度的完善必须以相关方针政策为指导,抓住关键点和薄弱点,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筑牢不敢腐的“高压防线”。为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反腐败工作专门机构,树立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保证其可以排除干扰,有效履职;第二,重视惩治制度设计,建立调查分析制度,明确腐败多发区、原因等,健全案件查处协调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第三,严格执行惩治制度,对腐败行为“零容忍”,“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触犯党纪国法搞腐败,就要一查到底、决不手软”。
四、小结
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就是要以教育制度为基石、监督制度是关键、预防制度为根本、惩治制度是重点,四管齐下,构建“内容完整、程序严谨、相互配合、实效显著”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制度创新,注重顶层设计,按部就班推进,要求实际效果,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最终在全社会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以及广为人民内心认同并遵循的廉政文化。(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朋.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的新贡献[J].新疆社科论坛,2013,01:5-8.
[2]王岐山.“让干部不想不能不敢腐”咋落实?[N].人民网,2013-10-17.
[3]李智红,陈岚,龚晓明,郭巧.构建“三位一体”国库业务监督模式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1,08:86-87.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篇4
死。”即使愚蠢的人也不会要天下。因为不一定必然被抓住,所以有五马分尸示众的酷刑,偷采金子的人还是不停止;知道要死,那么给他天下他也不要。据此,韩非子认为“刑罚不必,则禁令不行”。由此,不禁想到当前反腐败的严峻形势,从被查处的案件看,其“前腐后继”层出不穷,窝案、串案越来越多,腐败势头不减,出现这种现象,制度上的不严密,执法执纪的不严格,使腐败行为未受到必然的惩处是一个因素。因此,当前反腐败,应当寻求使腐败行为受惩处的必然性。导致腐败行为受惩处的必然性不够的原因有:
一是制度上缺失和制度上的不严密性。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利益分配的不稳定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时期,在规范国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等方面的的制度看似很多,其实有的制度缺失。如对事业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处分规定没有,导致基层无法落实,也造成纪律处分上的不公平。或者有制度,但不够严密和细致,其操作性不强,导致在执行时刚性不够,比如中央和上级的一些项目资金及一些惠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就出现这一问题。如农民工就业培训、新农村合作医疗等,由于对项目资金如何落实、如何监管、如何实施等各个环节没有严密细致的制度进行规范,可操作性不强,对自律不严的领导干部来讲,就成了“机会”,可以上下其手,违法乱纪,有些被查处了,最后感叹是制度不严害了人,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二是对贪污腐败的执法执纪不够严厉。我们现行对贪污行为的界定,在香港则是定为盗窃罪的。试将我们关于盗窃罪与贪污罪的立案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关于盗窃罪的立案标准是500元,但是关于贪污罪的立案标准是5000元,已是10倍的差距,但现实中执行的是在2万元才立案查处,是40倍的差距。所以,有人说我们治官远没有治民严厉。这是在法律、法规上的规定上不严厉,在实际的惩治中就更是退守。相同的贪污贿赂数额,在我国的东部、东南部、北部和中西部给予的党政纪处分档次不一样,法院判决的刑罚不一样,理由是经济发展的程度,那么在同一地区,贪污贿赂相同数额的省部级干部与一般工作员的处分与刑罚也绝不相同,又是什么原因呢?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特权阶层、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影响,造成在反腐败中执法执纪不够严厉。
三是在反腐败工作中受到权力的影响。专家李永忠认为,我国的反腐工作经历了运动反腐、权力反腐、制度反腐三个阶段,现正处于制度反腐阶段。但在实际情况看来,反腐败工作受到权力影响制衡的因素还较大,制度反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一个地方主要领导支持重视反腐工作,则工作易于开展,工作经费保障;反之,则难以推进。从查处的“一把手”违纪案件来看,被查处者有的手眼通天,关系复杂;查处中找上级领导说情、打招呼的现象屡见不鲜,办案工作受到的阻力较大。
这些因素影响了腐败行为受到严肃惩处的必然性,客观上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也是人民群众所不满意的所在。寻求腐败受到惩处的必然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制度建设上的严密性。制度是管人的制度,在制度建设上要尽可能地堵塞漏洞,使制度严密,要使用“无赖原则”或“有罪推定原则”,即把任何可能涉及到的人都设想为无赖,要象防无赖一样从制度上进行预防,而不是我们常常做的那样,把每个干部设想得很好,不会犯错误,起歪心,于是在制度不够严密、漏洞很多,给了这些人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的“机会”。细节决定成败,在制度建设上做细做实,才能制定出严密的制度,管用的制度。
(二)制度落实上的可操作性。好的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才会有实质意义,否则,其制度只能是纸面化。出台没有操作意义和可操作性不强的制度就只能是政治作秀。
浅谈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 篇5
七台河市纪委政策法规研究室 董力强
抓好制度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执行好制度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着眼点。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的执行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今年是全省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年”,现结合工作实践,仅就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影响制度执行力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上存在片面性。联系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分析党员干部在落实制度方面存在不到位、不严格的问题,究其思想上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人治思想浓厚。有的领导干部“人治大于法治”的思维定势较强,热衷于以个人的意志制定制度、以个人的权力推行制度、以个人的好恶维护制度,造成与上级制定的有关制度相抵触,形成一种无形阻力,直接影响制度的贯彻落实。二是是非观念不明。由于存在少数党员干部违犯了制度没有受到处理的现象,就使得其他人形成了“谁执行制度谁吃亏”的错误观念,甚至产生效仿心理、趋同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以致有些部门或单位违犯制度的人和事不断发生,屡禁不止。三是特权思想作怪。个别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错误地认为遵守制度束缚改革创新,限制个人作用的发挥,削弱了手中的权力,甚至认为不用特权搞特殊就难以树立个人的 1 尊严和权威,以致形成不执行制度习以为常、违犯制度心安理得等不良习气,导致实用、管用和好用的制度被异化成了一张白纸。
(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一是制度设计缺少规划。一些单位主动抓制度建设的意识淡薄,对现有制度家底不清楚,更没从全局高度去谋划制度建设、去抓制度建设,“制度链”未形成。二是制度建设存在跟风现象。对上级制度研究不够,照搬照抄上级或者其他部门的制度条款,没有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一些基层单位直接套用上级的制度规定,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制定前没有经过可行性研究,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执行力。三是制度实施缺少配套措施。制度要求过于原则,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制定相关落实制度的配套制度或实施办法,使制度难以落实。四是制度内容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制定制度的超前思维能力不足,制度频繁修改,缺乏稳定性;制度修订不及时,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处理不够,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三)制度执行落实不力。一是重视不够。领导认为制度出台后就大功告成,组织成员都能照章办事,思想上有松懈的倾向,制度制定与执行脱轨。二是氛围不浓。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陌生”,主动执行意识差,冷热现象严重,办事效率反差大。三是意志不坚。制度刚出台时威力大、执行效果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淡化,最后放到 “陈列室”成为摆设。四是随意性大。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弹性”外,2 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变通执行,主要精力放在“风险规避”研究上,常打擦边球、钻漏洞。
(四)制度监督问责机制不够健全。制度执行落实得好坏,监督问责是关键。在制度监督问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点:一是内部监督不力。无制度执行督查机构和专职人员;有督查机构、专职人员,但授权不到位,督查机构及督查人员难以发挥职能。二是外部监督乏力。上级监督、行政监督机构对各级各部门制度执行情况监督频率不高、密度不大、深入不够;人民群众、新闻媒体、人大、政协等监督主体因为没有直接的制度通道,也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缺乏推动力。三是制度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进行宣传,广大干部群众不熟悉、不了解,制度的普及率、知晓率低,有些党员干部因对制度不了解,被查处了还不服气,不认为自己犯了多大错,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四是督查力度不够。一些系统和部门在制度执行督查上采取跑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督查,难以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造成督而不查、查而无果的现象,督查成果成了虚谈,对制度执行出现问题的原因没有深入研究,造成制度权威丧失。五是责任追究力度弱化。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对规避制度和违反制度行为缺乏强有力的追究问责,这使得挑战制度者有恃无恐,更使群众监督制度执行的信心大打折扣,积极性削弱。
二、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确保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综合作用,必须针对影响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强化制度的约束力。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构建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一是制度必须具备可行性。以上级规章制度为依据,认真研究,吃透精神,在上级规章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制定符合本地方、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制度。二是制度必须具备严谨性。注重调查研究,特别对涉及群众利益、社会关注的制度,要广泛征求意见,确保各项制度真正符合客观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征求组织成员意见,修改完善,并按照相关程序审定,对外公布执行。加强沟通协调,涉及职能交叉的制度,由牵头单位负责,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吸纳合理的建议并逐条逐款研究,防止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和出现空档现象。三是制度必须具备连续性。注重制度建设的前瞻性,超前谋划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制度相对稳定。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度,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修订的及时修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抓紧完善那些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要从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入手,抓紧完善那些与群众、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监督制度 4 等。四是制度必须具备系统性。既要注意单项制度的制定完善,又要注意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协调;既要充实完善惩戒性、约束性规定,又要建立健全激励性、保障性规定;既要重视实体性制度建设,又要重视程序性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制度的整体效能。
(二)突出重点,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当前,制度创新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彰显特色。一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从源头上切断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纽带。二是规范权力运行。要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廉政风险预警分析,全面排查权力运行风险点,探索建立廉政预警机制,制定防范措施,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设。三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在制度设计上,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和基层群众的利益,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多年来一直在抓却始终没有完全解决好甚至出现反复的问题,积极推进司法、财政、税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三)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奠定制度执行的坚实基础。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把制度学习培训纳入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内容之一,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制度,自觉做到知制度、守制度、护制度。同时,加强制度执行的指导力度,及时解决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倡导落实文化。培育良好的落实文化,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提高制度执行力,努力营造“遵守制度为荣、违反制度为耻”的浓厚氛围,5 着力建设求实文化、责任文化、诚信文化、细节文化,让每位干部职工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勇于负责、诚实守信、重视细节的良好习惯。三是选好宣教载体。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如观看警示片、演讲、座谈、专题辅导等形式,帮助受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执纪执法观,使教育活动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四是常抓警示教育。以身边的典型案例做教材,对发生的违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找准违规的症结,分析违规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作为反面典型材料教育干部职工,让大家充分认识不执行制度对集体和个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自觉遵守制度。
(四)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促进制度有效落实。制度的执行,不仅取决于自觉,还要加强监督检查。一是要加强组织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各项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对容易发生问题、滋生腐败的关键部位和环节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对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早挖死角,勤堵漏洞,根除隐患。二是要丰富监督方式。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的监督,通过设立群众意见箱,开通监督电话,畅通诉求渠道,落实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开展行之有效的“下评上”活动等途径,依靠群众参与监督。三是要落实长效机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干部述职述廉的内容,每项制度都要明确和落实到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和人 6 员,确保制度执行的监督责任到位,消除监督空白。四是要创新督查方式。坚持督查工作抓经常、常规督查抓规范、重点督查抓突破、综合督查抓协调、重难督查抓反复,既注重督查结果、又注重督查过程,既注重集中检查、更注重经常督查,既注重静态督查、更注重动态督查。通过督查手段,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让其自觉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制度。
(五)完善责任问责机制,维护制度权威。一要坚决查清。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坚持横向查到边,纵向查到底,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达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不以权势大而回避,不以职位高而免责,不以资历深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使有权者不敢以权谋私藐视制度,位高者不敢以身试法无视制度。二要秉公处理。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要建敢于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原则,一视同仁,公正处理,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力。三要透明公开。对落实反腐倡廉制度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考评结果,并把责任追究与对干部的考核、提拔、使用等制度结合起来,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责任制的整合功能。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篇6
王万鹏
新寨采油大队通讯员
【摘要】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事关企业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所有企业目前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有效地打击和预防腐败,必须认清当前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认清腐败的特点和规律,在教育、制度、监督的贯彻落实和建设发展上下工夫,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及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从而为企业和谐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主题词 企业
反腐倡廉
建设 腐败 监督
近年来,油田公司和我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反腐倡廉工作方针政策,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涉及企业管理各个方面,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举并用,稳步推进。对于企业来说,要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企业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时期,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领导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及生产经营发展大局的稳定。因此,企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充分发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教育、监督、惩治等各项工作之中。
一、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更好地坚持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要发展,就是要使企业经济更加发展,管理制度更加健全,科技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企业廉政建设,和谐办厂理念进一步增强,职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企业以效益最大化为发展目的,在效益趋势,利权纷争,抵制金融风险过程中,杜绝企业腐败,只有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业全面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发挥企业最大效益,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社会稳定有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相对其它行业职工所占比例重多,大多是家庭的顶梁柱,肩负家庭经济来源的重任,没有和谐稳定安全健康发展的企业,职工工资,合法权益等就无法得到保障,必将对社会的不和谐带来潜在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加强企业的和谐稳定。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党员干部职工自觉抵制和预防腐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和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深化企业反腐倡建设,充分调动企业领导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企业整体活力,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提高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水平,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方针。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始终强调反腐倡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并举。中央多次提出和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深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治理企业腐败的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相对来说都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要注重安全生产和效益的管理,在效能管理方面监督不力,预防腐败和抵制腐败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或者说监督力量薄弱,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不够,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企业发展的滞后。企业只有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才能有效预防腐败的产生和蔓延,才有利于增强企业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企业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产生,达到有效治本的目的。
二、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目前普遍企业存在对反腐倡廉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企业自身对反腐倡廉建设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上不够,导致其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忙于经济疏于政治。在实际工作中,大多企业领导班子往往忙于经济建设,而疏于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项重大政治任务。少数企业领导认为,经济发展与廉政建设有矛盾,过多的强调廉政建设会影响经济发展,过多地强调廉政建设会影响投资环境,过多地强调廉政建设会束缚手脚。其实不然,两者的相辅相成的。二是由于忙于业务疏于学习。企业大多领导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业务的关系。有的忙于业务却疏于学习,造成思想建设的“世外桃源”;有的认为业务知识对自己有用,就对学业务知识比较在乎,而将政治理论、党纪条规的学习束之高阁;有的也参加一些政治理论、党纪条规的学习,但只浮于表面,不去全面的掌握精神实质;有的认为工作太忙,再学习没有时间;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搞好了,政治学习不抓也行,视学习为负担;对自己不负责,不注重学习和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
三是由于忙于开源疏于节流。所谓“会花钱就会赚钱”说法在很多企业中大有人这样认为,有的企业领导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钱袋子”,明目张胆的用钱;有的打着为企业职工谋福利的旗号,巧立名目的花钱,根本不注意节约,对企业的资金和职工的血汗钱毫不珍惜;有的长期拖欠职工工资。有的还利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主管理部门相互支持的名义,相互宴请、相互发钱、相互慰问;有的企业在加快发展和开拓市场建设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为当地政府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带来了较好效益,但在注重开源的同时,忽视了节流,滋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助长了大吃大喝之风;有的利用关心职工的名义,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有的企业与社会上的“承包商”、“供货商”、“经销商”交往过密,在工程结算、采购付款时还主动为他们打通关节、扫清障碍,然后从中收受回扣,中饱私囊。
四是由于企业忙于创效疏于监管。有些企业忙于创效,却疏于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全方位监督和管理,有的未设监督机构,无人监督。企业内部未设监督机构,上级的监督又鞭长莫及,即使顾及也是治表不治里,难已渗透和全方位覆盖,造成对企业监督落空。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沿用主业的一些制度和管理模式,一方面监督的标准和要求不到位,另一方面监督的手段和方式不到位,造成一提到监督就是没有监督依据,无据监督;少数企业干部专权弱化监督。有些企业不注意发挥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不重视厂务公开、民主测评等工作,致使企业在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不透明、不公开,使监督软弱而无力。
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教育不到位、管理不严,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主要体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定位不准确。企业定位不准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企业机构设置、资源配置、用人机制、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不够合理,有的企业是由股份化改制过来,但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新三会”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监督不到位、措施不落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到底如何监督?到底监督到什么地步?给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带来定位上的模糊。
二是经营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从现实情况看,一般企业都依附于业主而生存,大部分是套用主业的经营模式,没有成熟的经营机制,这种依附关系使得企业的自主意识不强、经营机制不活、应对能力较弱。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反正企业“背靠大树好乘凉”、“天塌下来由大个子顶着”,所以在生产经营中的守法、守纪意识比较淡薄,有时为了达到经营方面的目的,不惜采取违法违纪的手段,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从经营情况看,由于机制不健全,造成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给腐败分子留下可钻的空子,增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隐患。
三是监督制约不到位。企业监督制约不到位也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领导干部权力过多、过大、过分集中,一些企业权力分解不够,以致企业内部之间缺少应有的相互制约机制,导致办事不透明。同时,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工作不到位,导致对企业领导干部和企业重点部门、重要岗位监督落空,有的企业厂务公开遮遮掩掩,应公开的不公开,应全部公开的只局部公开,“暗箱操作”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职工受到聘用、上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受制于企业的领导,民主权利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四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因。应该说大多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是很多的,检查也很频繁,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制度本身有问题,有些制度的建立完全是应付,“依葫芦画瓢”的多、结合实际的少,流于形式的多、管用的少,针对性不强、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不认真执行,不加强检查考核,制度也就形同虚设,最终造成管理有漏洞,客观上给腐败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滋长了一些不廉洁现象,如企业公车私用、私费公报以及大量的浪费现象等,还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规定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样造成“正门不开,旁门盛行”,财务管理混乱,职工工资及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加强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效对策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六个关系”,积极探索“六项机制”。
一是正确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经营机制。“破”与“立”既是对立的也是一致的。“破”就是要改革阻碍企业发展,影响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旧机制;“立”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求,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的新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反腐倡廉建设责任进行分解,与企业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相结合、与重要岗位人员从事的工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机制,形成完善的经营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构筑多样的党风廉政建设的“警戒线”。
二是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责任机制。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少不了与方方面面的交往和应酬,在不违反党的纪律、不损害企业利益和其他社会自然人利益的前提下,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对下属的“放”与“管”的关系,做到放要放得有度,管得有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管得过死或放得太松,对企业的反腐倡廉建设都不利。建立公事业务招待、业务往来申报制度。变事后报告为事前申报,对不合理的宴请一律取消,不合理的往来一律制止,从源头上治理吃喝宴请、奢侈浪费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工作和办事程序的健全上,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预警器”。
三是正确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监督机制。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发生的问题,有很多是没有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而造成的,该疏的没有疏通,该堵的没有堵死,必然导致“正道不开,歪道盛行”。加强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交往中的监督,就是一个新课题。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企业对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企业不仅仅是内部市场的得益者,更应走出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免不了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所以我们的监督要跟上,防止有些人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损公肥私、中饱私囊。其次,应对业务交往中的重要事项进行规定,在招标时要考虑与市场接轨,又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交往,强化监督。四是正确处理好“奖”与“惩”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激励机制。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中“奖”与“惩”的关系,就必须积极探索企业奖惩激励机制,以此来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深化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意识。探索企业领导干部收入分配制度。使其个人收入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做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与个人的利益同行、个人工作效率与个人经济效益同步,促使他们真正承担起生产经营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探索企业领导干部任期近究制度。积极探索科学的效益测评体系。在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要防止激励幅度过大和偏低的问题,也要防止短期化的行为,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起到鼓励敬业者、激励观望者、教育落后者、惩治腐败者的目的,构筑起党风廉政建设的“警示钟”。
五是正确处理好“培”与“引”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用人机制。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存亡。当前,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能否处理好“培”与“引”,将长远地影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首先,形成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立足于加强对现有人才的选择、培养和蓄备,做到选人上民主化,选人时应先民主后集中,突出民主推荐、职工公认、德才兼备的原则,特别是在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选拔任用上,通过民主程序确定在德、能、勤、廉、绩等方面群众都公认的候选人,避免重才轻德,以偏盖全。用人上透明化,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好考察和审查关。建立社会人才的吸纳机制。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把好选人、用人关,真正把有志于企业事业的社会人才吸纳进来,共谋吴采发展、共图吴采腾飞。同时,要疏通社会人才的“进出口”,不断吐故纳新,保持在用人上的纯洁性和廉洁性。再次,要积极探索企业廉政教育的新定位,要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要体现监督的合情合理,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教育跟到哪里,开拓到哪里,监督跟到哪里,构筑起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过滤层”。
六是正确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积极探索企业的管理机制。“严”就是指管理一定要严,企业管理制度越严密、越科学、越规范,就越能有效地避免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偏差,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宽”就是指与在一些具体的标准上应适当放宽,做到严宽想济,具体讲:一要建好决策类制度。将企业的重要工程项目、重要工作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等情况,通过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等程序进行科学决策,防止“一言堂”、“一支笔”问题的发生。二要规范程序类制度,如: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报告制度、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效能监察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使各项工作可控再控,防止“小金库”、“小工程”、”等问题的发生。三要强化监督类制度。如建立和推行企业工程建设廉洁协议制度、工程建设廉政准入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招投标监督制度、厂务公开监督制度,以及重要岗位轮岗位交流制度等,通过完善和加强监督制度,使各项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防止“暗箱操作” “体外循环”问题的发生。总之,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政治任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坚定信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新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问题的土壤,从而取得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成效。参考文献:
(1)
耿明信著,“反腐倡廉与依法治国”,《理论观察》,2000年第1期;
(2)马云泽著,“反腐倡廉的对策思考”,《云梦学刊》,1999年第1期;
(3)刘海年著,《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范松青著,“反腐败要纳入法制化轨道”,《探求》2000年第1期;
(5)贺军著,《中国反腐败之路新探》,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年版;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篇7
然而通过研究近几年的反腐案例我们可以发现, 揭露腐败行为的方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网络媒体揭发追查腐败官员逐渐成为了反腐形式的主流。特别是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社交平台———微博, 成为了这场网络反腐大战的主要战场。据统计, 在近五年来的将近40个网络反腐案例中, 有25个左右的案例是通过微博渠道传播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陕西省前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贪污腐败案、重庆市委培区前区委书记雷政富淫乱案等著名的反腐案例。一时间, “微博成反腐反特权利器”, 甚至“微博能替代广受非议的信访制度”等声音出现。 (1) 然而, 正如微博反腐知名人士所说的, 微博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补充。网络狂欢再加剧信任危机, 也应该引起警惕, “如果没有制度反腐, 微博反腐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 如何透过使“公众狂欢”的微博反腐的现象, 看到怎样完善传统制度反腐问题的本质, 才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到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主要谈谈网络反腐对传统制度反腐中最重要的一环———监督机制的影响与启示。
一、微博反腐经典案例简介
2012年陕西省前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网友俗称“表哥”) 落马事件正是通过微博这一公众网络平台达成的, 凸显出了广大微博网民反腐斗争的力量。
在整个“表哥”落马事件中, 微博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开始有博友在微博上曝光杨达才在车祸现场诡异的“微笑”, 紧接着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查到现场官员的基本信息以及其在多个场合佩戴的价值不菲的名表。自此, 微博上关于杨达才贪污腐败的声音便不绝于耳。即便期间杨达才想通过与网友“微博互动”的方式混淆视听, 但终究没能逃过广大网友的双眼。最终, 在强大网络舆情的压力下, 官方反腐机构介入调查, 这才将这一“微笑局长”绳之以法。
二、微博缘何能成为“反腐利器”, 既打“老虎”又拍“苍蝇”?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介绍, 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微博”这一新型网络社交平台是如何在反腐败的斗争中发挥作用的。而微博这一新型网络社交平台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决定了它有参与网络反腐的“先天优势”。
第一, 微博反腐的高效便捷。通过微博发布信息非常方便, 其文本“碎片化”的特征使得每条发布的信息都要控制在140字以内。这样就很容易使信息的接受者快速抓到内容的重点, 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另外, 文本发布的同时又能配之以图片, 图片所带来的直观感受无疑能够加深信息接受者对博文内容的理解, 提高信息的提取率。
第二, 微博反腐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微博信息的传播模式是一种“裂变化”的传播形态。 (2) 每一个注册了微博账号的网友都可以通过评论、转发、回复等方式参与到微博话题的互动中来。而每一个微博用户通过以上行为都可以使自身成为一个新的信息发布的中心, 在自身的微博好友中传播开来。因此, 通过微博曝光信息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 能够形成无比巨大的信息能量,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 使反腐败机构迅速发现并及时处理腐败线索。曝光腐败行为更为高效。
第三, 微博信息发布渠道多样化, 收集腐败信息更广泛。由于微博平台建设的高效性, 现在能够发布微博信息的终端越来越多样, 形式也越来越多样。网友通过这些移动终端可以十分快捷、方便地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事情, 并且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放在网上与大家共享。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化。这一特点就为反腐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表哥”的案例中, 正是由于车祸现场的目击者拍下了杨达才鬼魅一笑的照片, 才最终使得其东窗事发, 成为阶下之囚。
另外, 微博信息透明化, 监督渠道更为通畅等特点也是微博这一社交平台能够成为既打“老虎”, 又拍“苍蝇”的反腐利器的原因。
三、透过“微博反腐”谈传统反腐败监督机制的缺失
“微博反腐”等各种网络反腐方式说到底都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的一种形式, 是社会公众行使自身监督权力、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具体体现。在打击腐败的问题上之所以能够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巨大反响, 除了腐败问题本身让人深恶痛疾外, 还因为传统的反腐败监督机制存在缺失, 公众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不仅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等传统监督方式存在欠缺, (3) 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方式上, 也存在监督渠道不足, 监督权力不能有效施展等问题。
首先, 从近几年网络反腐打击掉的落马贪官的级别以及数量上来看, 以传统制度反腐为依托的官方反腐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预防官员腐败的监督机制上更是问题百出。以党内监督来说, 党内监督职责主要由各级纪检监察机构承担。尽管多年来, 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在党的领导下, 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 腐败蔓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由于监督体制等方面存在弊端, 党内监督机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位, 效果并不理想。制度反腐资深专家李永忠说:“从目前很多涉及领导干部的大案要案来看, 许多一把手的腐败案件, 几乎没有一件是同级党委成员主动检举的, 这就反映出我们监督体制存在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各级的纪检委缺乏独立性。他们的工作是在同级的党委领导下展开的, 很多重大的决定和行动都要通过同级党委领导的批准。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纪检委的监督作用很难很好地发挥。这也就是为什么“纪检委”这一反腐角色总是在腐败案发生了之后才露面的重要原因。
其次, 微博反腐能够激起如此数量的网民的关注, 也体现出了在传统的制度反腐监督机制中, 社会监督的工作并没有做好。广大人民群众在微博得以普及之前显然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官员、举报涉腐官员的途径。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清楚腐败分子究竟是怎样被追查检举揭发出来的。社会公众的参与感不强, 莫名其妙地就有几位官员被拉下马, 理由是什么, 是否公正、是否有政治黑幕则不得而知。传统的社会监督效果不佳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第一就是并没有赋予社会监督主体真正的监督权力。许多社会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的时候会受到各别国家机关的干扰, 比如新闻机构。在举报爆料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经过层层部门的审批,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很有可能在审批的过程中就被“和谐”掉了。第二, 真正能够为监督主体了解使用的监督渠道不多, 大多数情况是只有那些具备某些“资源”的监督主体才会使用这些监督渠道。这就很大程度地打击了大部分其他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基于以上两点原因, 大多数社会公众都处在一种“被压制”的状态, 再加上腐败行为本身就令人痛恨, 才会使得微博的出现就像导火索一样点燃了公众心中压制已久的“火苗”, 微博反腐才会呈现出如此翻江倒海之势。
虽然微博反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反腐存在的盲区, 但是微博反腐本身存在的偶然性、娱乐性、盲目性等缺点也决定它只能作为制度反腐的一种补充。并非每一次微博反腐都靠得住, 通过微博故意诽谤诬陷他人的案例也不是没有。这种公众狂欢式的反腐形式从另一个角度说其实也是制度的悲哀, 如果有更为流畅透明的监督方式, 更为迅速有力的反腐渠道, “花边新闻”式的微博反腐不会像这样引起公众的狂欢, 要想纾解这样的无奈, 还需尽早促成制度的完善。所以透过微博反腐, 看到制度反腐本身的缺陷, 思考如何将其完善, 才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四、网络反腐对传统反腐败监督机制的影响与启示
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新兴的网络自媒体的出现发展壮大对传统的媒介形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很好地利用它们。将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带入反腐败斗争的洪流中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说到底, 微博反腐等网络反腐形式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跟进, 才能真正实现网络反腐的准确“落地”。
通过网络反腐,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监督机制存在问题, 致使一部分官员逃过了制度把守的大门。不管是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也好, 还是社会监督、司法监督也罢, 都没能达到制度原先设计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加强各级纪委监察部门的独立性, 提高体制内相互监督的可行性与流畅性, 加大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腐败的可能性等。
其次在监督机制创新性方面, 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设立官方微博, 接受群众的监督。政府机关通过微博及时公开政务信息, 主动接受网民监督, 积极与网民互动, 充分保障和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话语权。网民也可以随时对政务信息提出疑问, 请政府机关给予回复, 有效促进政务信息的透明化, 从而起到约束政府官员行为和预防腐败的作用。
最后, 还需要完善“引咎辞职”、“官员财产公开”等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引入引咎辞职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直接针对权力的监督制度, 是反腐败斗争中所需要的监督力量。一方面某级部门的领导干部需要时刻监督自己下属的廉政作风建设, 因为下属一旦“出事”, 自己也难咎其职。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时刻监督自身的工作生活作风, 给下属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虽然出台已久, 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但从实践经验来看, 其实施的效果并没有当初预想的那么好。因为从理论上说通过官员的财产公开, 一定会使得以钱权交易为主的腐败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 但是这几年的腐败大案也没听说有哪一件是因为官员财产收入公开才被检举揭发出来的。这就说明了这项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制度本身不够严密、操作性不强、权威性不够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制度完善, 确保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良好运行, 非常关键。另外也可以将官员财产公布的结果发布到政府的官方微博上, 真正做到两种反腐方式的有机结合。
总之, 以微博反腐为代表的网络反腐新形式的确如春风拂过般滋润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战场。但是网络反腐只能作为传统制度反腐的一种补充, 不能将其作为反腐斗争中的顶梁柱。在我国网络信息化等各方面建设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网络自身的特点也会限制其在反腐败方面作用的发挥。要想真正利用好“网络”这一工具, 相关传统反腐机制的改进与跟进也一定不能忽略。
参考文献
[1]唐燕, 王卫明.从表哥事件看微博反腐的价值与条件[J].老区建设, 2013.
[2]杜志洲, 张阳阳.微博反腐:模型、现状与对策[J].理论视野, 2012.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 篇8
关键词: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时其也是打击腐败的重要职能部门。因此,检察人员是否廉洁、公正,关系到法律权威、司法公信力、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信仰程度。在新的形势下,检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反腐倡廉建设才能适应新的要求,才能规范司法行为并取信于民,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检察机关。
一、检察机关加强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
1.正确履行法律监督权的重要保证
根据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对侦查、审判、执行等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因此,检察人员在工作中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可能会被监督对象腐蚀,一旦其意志不鉴定就可能受腐蚀而掉入腐败的泥潭。如果检察人员自身不廉洁,甚至贪污腐败,反腐倡廉任务就无法完成;如果检察人员自身不公正执法,甚至违法乱纪,就不可能正确行使法律监督权;如果检察人员自身不过硬,就不能监督其他部门。因此,检察机关必须加大自身反腐倡廉的力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检,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2.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检察事业是法律监督机关,其担负着履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检察机关的自身反腐倡廉建设出现问题,容易影响检察机关公平正义的形象,甚至会失去党和人民的信任。因此,加强检察机关廉政建设,通过教育鼓励检察人员克己奉公、遵纪守法,努力成为诚信风尚的倡导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只有检察人员真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才能提升检察机关的司法公信力和社会形象,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3.事关检察事业兴衰成败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检察机关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深入改革,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要求。否则,一旦检察机关出现问题不能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就会失去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因此检察机关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有的检察人员未能认识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他们片面地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事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不愿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只顾搞业务工作,不重视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有的纪检监察人员存在好人思想,当好好先生,不敢得罪人,对检察人员要求不严,管理松懈。
2.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机制流于形式
虽然,不少检察院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办法,规定了考核内容及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往往流于形式未达到考核的效果。因为,大多数检察院将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工作放在年底,而年底各种考核工作极其多,于是多数检察院会将此项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放在一起考核。由于时间紧和任务重,纪检人员往往只考核检察人员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没有对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进行考核,实际上取得应有的考核效果。
3.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意识不强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不强。检察机关本身是法律监督机关,因而在内部监督问题上缺乏责任感,监督意识不强,不愿、不敢监督,导致监督不力,效果不佳。检察人员自身也不愿被监督,认为这种监督是组织上对他不信任,因此其主动接受监督的意愿也不强。
4.思想教育效果不佳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我国的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因此,少数检察人员也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理念相违背的思想。而检察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仍采取旧方法,难以解决各种问题,亦难以满足检察人员思想教育的需求,教育效果不佳是难免的。
这些问题出现,主要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少数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腐化变质,政治立场不坚定;少数检察人员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外国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检察机关廉政建设制度出现管理漏洞,导致监督不到位;思想教育方法落后,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佳。
三、如何加强检察机关自身反腐倡廉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造成人们犯错误甚至走上极端。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境界,长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观念教育十分必要。故检察机关应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和改进思想教育方式、方法,以此开展反腐倡廉教育。通过思想教育帮助检察人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在检察机关形成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
2.完善制度建设,为反腐倡廉提供制度保障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公正执法、廉洁从检是检察机关的工作原则。因此,加强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检察机关特点的反腐倡廉制度,保证反腐倡廉工作的顺利进行。完善制度建设,首先是要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大责任倒查、追究力度。完善制度建设,其次要健全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围绕规范执法,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财务管理等方面监督,这样才能有效规范检察人员司法行为。完善制度建设,再次是要建立健全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监督保证制度落实不走样、不落空,形成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3.加大监督力度,重点监督领导干部
权力是把双刃剑,权力失去制约容易产生腐败。在检察机关,领导干部以及部门负责人具有较大的权力,如果这种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就可能导致滥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应当成为监督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及部门负责人的监督,必须对决策、执行等重点环节进行监督,必须对人事、财务、采购等事宜进行监督,保证权力的行使制度化、规范化。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主要靠落实民主集中制,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个人分工负,相互监督,避免专断独权现象出现。加大事前预防和事中约束的力度,形成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错误的机制。加强事前监督,督促领导干部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杜绝拍脑袋决定重大事宜的现象。进行事中监督,督促领导干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廉洁自律,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全体检察人员公正廉洁执法。
4.着重监督执法办案,坚决查处检察队伍违法违纪案件
检察工作主要内容是执法办案,只有对执法办案活动进行监督,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腐败。执法办案是检察人员行使职权的重要内容,也是违法违纪高发的环节。因此,加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针对案件中暴露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制定规范,堵塞漏洞。通过监督规范执法程序,规范司法行为,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执法办案的满意度。
5.加大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纪检监察能力
【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推荐阅读:
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11-20
让反腐与改革同步,用“制度”为反腐护航05-22
反腐体系建设09-06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任务分工07-24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意见07-04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大会议程07-15
落实反腐败惩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08-30
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10-11
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汇报材料10-18
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