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

2024-09-23

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精选7篇)

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 篇1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 篇2

一、观察法

观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是进行科学归纳的前提, 也是学生认识物理原理的重要手段. 物理上很多原理, 都可以用观察来归纳.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1. 突出重点. 在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的时候, 需要抓住重点, 以便掌握本质. 比如, 在进行点火爆炸的实验时, 要求学生重点观察瓶塞被里面的气体推出, 而不是看瓶口有没有酒精的烟雾.

2. 灵活对比. 对比观察, 可以是前后对比, 也可以正反对比.比如, 在研究物质属性———密度的时候, 教师先将铁块、铝块、木块用相同的白纸包好, 然后让学生说说如何区分它们, 使学生认识到体积相同, 但质量是不同的, 这是对物质属性———密度的感性认识,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 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密度这个重要的物理量; 在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问题时, 可以采用正反对比的科学实验方法进行探索: 先研究有声音的情况, 再对比物体不发声的情况, 从而总结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

二、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某个物理量与两个以上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时候, 需要控制其中的变量来逐一研究, 这样使多个变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个单一变量的问题加以分别研究, 从而最终解决某个物理量与各个变量的关系问题. 由于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很有限, 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教师必须耐心的指导. 比如, 在电学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导体的电流究竟与两端的电压以及本身的电阻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常常想不出控制变量的方法. 这时候, 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

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 如何得到变化的电压? 很多学生想不到变阻器, 只是想到了利用电源改变的办法. 这是可以的, 但不怎么方便, 若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电压不变, 改变电阻的时候, 不少学生只是想到了更换电阻, 但他们发现, 电阻更换以后, 两边的电压随之也发生了改变, 这时候也需要教师的指导: 可以采用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电压为定值的方法来实现.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中,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很多实验都要用到这个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比如, 在初二学习的时候, 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 研究压强大小的因素等等, 都要给学生亲自实践, 不能因为教学时间紧迫而忽视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技能后, 他们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转换法

转换法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物理上有很多看不到, 摸不着现象, 就要将它转换为看得见或者摸的着的现象来研究它, 认识它. 例如, 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电流的, 那怎么判断呢?可以看看接入电路上的电器是不是工作来判断; 电流做功多少可通过实验中小灯的亮度来判断; 音叉是否振动可通过旁边的小球来判断; 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是不好测量并无法用数学公式计算的, 那么怎样知道物体的体积呢? 可以利用它浸没在水中, 排出的水的体积来确定.

四、积少成多法

物理学习需要测量微小的物理量, 因为“小”而无法直接测出来, 因此, 人们就想到了累积的方法. 比如, 一张白纸的厚度是多少? 刻度尺无法直接测出, 但我们可以将多张白纸叠在一起测量, 然后计算平均值.

五、科学推理法

很多物理问题, 在用实验研究的时候, 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无法真正的达到研究问题的要求, 这时候就要依靠实验的现象来进行科学的推理, 这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比如, 真空能不能传递声音? 尽管我们利用抽气机不断的将容器中的空气抽出, 但无法达到真正的真空状态, 只能根据声音越来越弱来推理出: 声音是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的. 物体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 他们的运动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这也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状态, 地球上确实是无法找到某一个物体是不受任何外来的, 也只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理.

总之, 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 而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是多样的, 除了上面说的几种外, 还有等效代替、归纳、对比法、建立模型等等, 这些都是研究物理科学方法,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的总结. 让学生牢靠的掌握常见的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物理的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的辨析 篇3

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

1. 举例论证是指列举确凿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各种现象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所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性事实和个别性事实。概括性事实在于体现所要论证的观点的普遍性。个别性事实,所列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 这两种形式的运用都是为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如:《马说》中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食马者”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一类统治者。作者这样写更能体现普遍意义,更能针砭时弊。而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作者为了论证“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的观点,举了“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两个典型事例。作者所举的这两位古代贤哲,是享誉中外的伟人。在文章中举出这两个人的例子,就能使论证更具典型性,更能使读者信服。

2. 道理论证是指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敬业与乐业》一文, 作者在论证“敬业”时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等。由于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名人名言,所以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道理论证过程也是一个推理过程。如《多一些宽容》的第一段“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者先写人与外界的关系,再写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最后自然而然就推导出了“宽容”这样一个作者所需要论述的主题。作者的推理过程就是讲清道理的过程。这样写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3. 对比论证指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对比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对比论证方式的范围很广,如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在对比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和对立之处。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观点了。例如《纪念白求恩》的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作者用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和白求恩作对比,突出白求恩的难能可贵,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这处对比论证的运用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出作者鲜明的观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4. 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能使论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例如培根《论美》的最后一段“美犹如盛夏的水果,它容易腐烂而很难保持的。世界上有很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送着忏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发射出真正的光辉.” 中“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将外在的美比作盛夏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果实.写出了外在美是灿烂极致且短暂的.从而引出了我们应该“把美的行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观点.此处的比喻论证即浅显得阐释了外在美的本质,有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篇4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1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2、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3、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2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在考场或平时练笔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由于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考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4、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中常见的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每一种论证方法都是对议论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直到更透彻为止。

议论文写作技巧

(1)亮观点,单刀直入。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有篇高分作文的开头这样写:“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

(2)打比方,隐喻题旨。198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有篇高考作文拟题为《灯塔·路标·理论》,开头写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否则就要触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讲故事,引入主题。1994年全国高考有篇高分作文《习惯》的开头幽默风趣:“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上了局长,于是,他脱口而出:”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一听这话,旁人当然会捧腹大笑,但一笑过后,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据说,这小职员在其他场合也总“局长,您亲自……”、“科长,您亲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动物性条件反射,哪怕时间、地点、环境早已改变。我说这就是习惯所致。”

(4)引名句,扣住中心。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1995年获得高分的高考作文《责任》,开头这样写道:“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

(5)摆现象,揭示论题。作文题《父辈》,有篇作文这样开头:“父亲这一代人,他们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他们的眼睛依然闪亮,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显得踏实、自信、沉稳。”

另外,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3

顾名思义,反证不是从正面直接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这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先看下面一例:

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可能曹操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斩了马谡。

这段文字中“如果”之后用的便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讲,而是从反而讲。“如果”是分析文章的好形式。袁隆平的事迹也许经常会写入你的作文中。一般的同学都只是正面来写,往往写他是个科学家,他的名字叫袁隆平,获得了什么奖。这样写不形象,不深入,不细致。学一学“如果”吧:

如果袁隆平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活美好,他不会穿着水鞋,戴着草帽,农民着,科学着;如果他仅仅是为了钱而生存,他就不会拿着500万的科技大奖还生活得那么朴素而又纯净;如果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不善于思考,杂交水稻也不会靠近他。

反证法,论证更有力量。例如:

如果梭罗没有挣脱嘈杂城市的束缚,瓦尔登湖的涟漪也不会在他的心中荡漾;如果梭罗没有漫步湖畔清爽的阳光里,那么恬静的清明也不会属于他;如果梭罗倾向于那些为金钱而束缚的人们,他也不会拥有属于他的那些冷雨。

如果梭罗没有走进大自然他就不会有清新自然的文字;如果梭罗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城市生活,就不会感受到置身田园的欣慰;如果梭罗没有在烈日当空晒下辛勤地劳作,猛烈的暴风雨将不会是最好的伴侣,使他充实,他的耳朵就听不到美好的音乐。

如果贝利没有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持着清醒,他不会成为备受世人注目的球王;如果没有在球场上时刻保持着清醒,他也不会多次捧起“大力神”杯;如果在人们的赞美声中贝利不是每分钟都时刻保持着清醒,那么他的后代就会真的忘记了如何在困难中奋起,在贫困中胜利。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4

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3、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拓展阅读:议论文的结构和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有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三种。

层进式结构。写作议论文时常要求不断延伸拓展,逐层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宜采用层进式结构。层进式结构能把问题道理谈得深入透彻,让读者一目了然。

并列式结构。中心论点所包含的内容之间,有的存在着相互平行的关系。论证这类问题,务必围绕中心论点,寻找这些并列联系着的内容,把它组成分论点。

对照式结构。如果能把两种截然相反观点和做法放在一起加以对比,采用对照式结构,必定能更好地彰显正确观点的可信,暴露错误观点的荒谬。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5

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论证法、引证论证法、比较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喻证论证法、因果论证法、归谬论证法和反证论证法。现就以上几种方法做些解读,以求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有所帮助。

一、例证论证法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的人们,(总体性例子)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拿美国的‘救济粮’”(个别事实)

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要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充分运用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包括实践经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等搜集积累的材料。需要提醒的是,所选事实论据要可靠,“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信。”(洪迈《容斋随笔》)要典型,古人云:“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新鲜,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选取事实论据,要尽可能挑一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理论论证(引证论证)法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辅证,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例:《六国论》第二段:首先,通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之对比,证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其次,通过“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对比,证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最后,又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证明秦的欲壑难填。这三方面,都是为了从理论上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作文经常会出现事例加观点的简单化论证模式,其原因就是缺乏理论分析。要知道,议论文分析才是硬道理。

例: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几番挑衅,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不与之“争列”?因为他懂得“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懂得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懂得真正的智者会以大度的胸怀化解仇恨。正是由于他以德报怨的宽容,最终赢得了将相和欢。

在列举事例后,本文能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掘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样的理论分析就能使文章说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比较论证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例:“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威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五百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将自己受蔽于妻、妾、客这个事例与齐王受蔽于宫妇左右那个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这个具体的、特殊的论点。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了,齐王顿然明白,欣然接受。邹忌以“口舌之劳”比较分析,赢得了齐王的顿悟,国家的兴盛,国之万幸也。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例:“学习必须要打牢基础。以前有个‘三重楼喻’的故事,说一个富翁大兴土木,要盖一幢三层楼的新房。他看见工匠在地面上立柱砌砖,就焦急起来,连忙上前阻拦:‘我只要那最上一层,不要下面两层从平地造起,不是浪费吗?’这个富翁何等荒唐,不扎扎扎实实建好一、二层,何能建起第三层?”

作者在这儿以富翁的故事为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做学问,钻科学,不能像这位富翁,采取不从实地做起的荒唐的跳跃法,从而证明了学习必须要打老基础。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例(1):由因推果。《拿来主义》中前六小节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

“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七节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例(2):由果推因。“拿花朵久久地挨近鼻子,我们对于香味就会没有感觉;

吃了很多蜜,我们喝茶时,便以为没有放糖;一只手托起很重的物体,好一阵子,再来举轻巧的东西,就仿佛没有重量似的这些例子,这些过分的情况都说明活动起着消耗作用;活动愈猛烈,成比例地,后果愈是筋疲力尽。

六、归谬论证(引申论证)法

这是写驳论文常用方法。它用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从而否定反面观点。具体做法是:首先,暂且假设对方的错误结论是正确的;接着,顺着对方的逻辑去推理;最后,导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运用归谬法,可使文章具有幽默和讽刺性,文风犀利而泼辣,让人有胜利的快感。

韩愈在《讳辨》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七、反证论证法

就是不对论证的论点做直接论证,而是对这一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进行论证。如果“另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错误的;如果“另一论点”是错误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正确的。反证法的逻辑基础是排中律,即,在同一时间内,由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来说,两个矛盾判断不能都是虚假的,其中必定一个真实,一个虚假,而没有第三种可能。反证法有立论和驳论中反证两种。立论中反证,并不直接论证作者的正面观点,而是论证与正面观点相对立、矛盾的反面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反证出正面观点的正确性。驳论中的反证,并不直接批驳错误的论点,而是论证与错误论点相对立、矛盾的另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反证出错误论点的错误性。

立论中的反证。

例:“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人皇帝还有没有?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一段文字,旨在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这个正面论点,但并未直接论证这个论点,而是论点与之相反的“国民党以为他们的堡垒政策是铜墙铁壁”的论点的错误,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正面论点。

驳论中的反证。

例:“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并未直接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结论的错误,而是论证与之相反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性,从而也就否定了作者需要批驳的错误论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篇5

一、例证论证法

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论点)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的人们,(总体性例子)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拿美国的‘救济粮’”(个别事实)

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要我们写作议论文时充分运用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包括实践经验、统计数字,以及从图片、电影、电视、戏剧等搜集积累的材料。需要提醒的是,所选事实论据要可靠,“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不使差忒,乃可传信。”(洪迈《容斋随笔》)要典型,古人云:“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新鲜,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选取事实论据,要尽可能挑一些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例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尽量捕捉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思想,给人以新鲜感和真实感,从而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二、理论论证(引证论证)法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辅证,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例:《六国论》第二段:首先,通过“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之对比,证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其次,通过“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对比,证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最后,又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证明秦的欲壑难填。这三方面,都是为了从理论上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议论文讲究的是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作文经常会出现事例加观点的简单化论证模式,其原因就是缺乏理论分析。要知道,议论文分析才是硬道理。

例: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几番挑衅,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不与之“争列”?因为他懂得“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懂得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懂得真正的智者会以大度的胸怀化解仇恨。正是由于他以德报怨的宽容,最终赢得了将相和欢。

在列举事例后,本文能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掘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这样的理论分析就能使文章说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三、比较论证法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例:“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威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五百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将自己受蔽于妻、妾、客这个事例与齐王受蔽于宫妇左右那个事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了“王之蔽甚矣”这个具体的、特殊的论点。分析入情入理,道理清晰明了,齐王顿然明白,欣然接受。邹忌以“口舌之劳”比较分析,赢得了齐王的顿悟,国家的兴盛,国之万幸也。

(2)对比论证。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例:“学习必须要打牢基础。以前有个‘三重楼喻’的故事,说一个富翁大兴土木,要盖一幢三层楼的新房。他看见工匠在地面上立柱砌砖,就焦急起来,连忙上前阻拦:‘我只要那最上一层,不要下面两层从平地造起,不是浪费吗?’这个富翁何等荒唐,不扎扎扎实实建好一、二层,何能建起第三层?”

作者在这儿以富翁的故事为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做学问,钻科学,不能像这位富翁,采取不从实地做起的荒唐的跳跃法,从而证明了学习必须要打老基础。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

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与非。

例(1):由因推果。《拿来主义》中前六小节分别指出:“闭关主义”导致被枪炮打破大门;

“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送来主义”使清醒的青年都对洋货发生恐怖。第七节推出结论:“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例(2):由果推因。“拿花朵久久地挨近鼻子,我们对于香味就会没有感觉;

吃了很多蜜,我们喝茶时,便以为没有放糖;一只手托起很重的物体,好一阵子,再来举轻巧的东西,就仿佛没有重量似的这些例子,这些过分的情况都说明活动起着消耗作用;活动愈猛烈,成比例地,后果愈是筋疲力尽。

六、归谬论证(引申论证)法

这是写驳论文常用方法。它用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从而否定反面观点。具体做法是:首先,暂且假设对方的错误结论是正确的;接着,顺着对方的逻辑去推理;最后,导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运用归谬法,可使文章具有幽默和讽刺性,文风犀利而泼辣,让人有胜利的快感。

韩愈在《讳辨》一文中,为了反驳有人提出的“李贺父名晋肃,故而李贺不得做进士,(“晋”“进”同音,同音需避父讳)”的谬论,就用了归谬法。韩愈指出:“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显然,“父名仁,子不得为人的说法是十分荒谬的;因此,“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七、反证论证法

就是不对论证的`论点做直接论证,而是对这一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进行论证。如果“另一论点”是正确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错误的;如果“另一论点”是错误的,那么,“这一论点”就是正确的。反证法的逻辑基础是排中律,即,在同一时间内,由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来说,两个矛盾判断不能都是虚假的,其中必定一个真实,一个虚假,而没有第三种可能。反证法有立论和驳论中反证两种。立论中反证,并不直接论证作者的正面观点,而是论证与正面观点相对立、矛盾的反面观点的错误性,从而反证出正面观点的正确性。驳论中的反证,并不直接批驳错误的论点,而是论证与错误论点相对立、矛盾的另一论点的正确性,从而反证出错误论点的错误性。

立论中的反证。

例:“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么?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人皇帝还有没有?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毛泽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有一段文字,旨在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这个正面论点,但并未直接论证这个论点,而是论点与之相反的“国民党以为他们的堡垒政策是铜墙铁壁”的论点的错误,从而也就肯定了自己的正面论点。

驳论中的反证。

例:“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又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并未直接反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结论的错误,而是论证与之相反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性,从而也就否定了作者需要批驳的错误论点。

海域使用重点内容论证方法探讨 篇6

1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发展

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1993年5月3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并实施了《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正式开始。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确规定海域使用申请必须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由此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法律地位才被正式确立。此后,国家海洋局陆续发布了《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管理规定》(2002年)、《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2004年)、《海域使用论证管理规定》(2008年)、《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试行)》和《海域使 用论证报 告书编写 大纲》(2008年)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海域使用论证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资质管理、评审组织等方面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了海域使用论证管理制度框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作为用海审批的主要技术依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海域论证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3,4,5]。

2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及编写方法

海域使用论证重点依据项目用海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规模,结合海域资源环境现状、利益相关者等确定。本文从项目用海必要性、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等方面阐述各论证重点的编写方法,为论证报告编写提供参考。

2.1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的重要内容,主要分析用海项目建设内容、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项目申请用海情况、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用海必要性。建议以表格的形式描述用海项目名称、性质、建设内容、用海规模等基本建设情况,并附现场照片,给读者以清晰直观的认识。以图件的形式,如项目总体布置图、涉海构筑物剖面图、施工流程图等直观的表述用海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度和施工工艺与方法。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需 要回答项目用海是否非用不可?能否少用 海?项目用海 对地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 多大?根据区域 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产能的需求,说明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论证项目使用海域的必要性。围填海项目还应阐述围填海用海与当地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结合用海项目所依托陆域的开发利用状况,分析项目实施围填海的必要性。

2.2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用海资源环境影响主要分析内容包括:项目用海环境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对水文动力环境、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生态影响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引起的海岸线、栖息环境变化和污染物排放等对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珍稀濒危生物、生态群落与结构等的影响;项目用海资源影响 分析,具体分析 项目用海 占用海岸线、海涂、海 岛等海洋 空间资源 的情况,以及项目用海对海 洋生物资 源的影响 范围和程 度,评估项目用海引起的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损失量;项目用海风险分析,具体分析项目用海可能产生的风险种 类、发生概率、源 强,预测风险因子的扩散路径与范围、时空分布特征,评估项目用海风险对所在海域资源环境及周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对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不应仅局限于单个工程的影响,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本区域海洋工程的综合影响。

2.3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

海域开发利用协调分析包括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和项目用海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影响分析。为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建议以图、表的形式表述。如项目用海对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分析,可以通过绘制资源环境影响范围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叠置分析图,分析项目用海对所在海域开发活动的影响方式、影响时间、影响程度和范围等,并注明受影响的开发活动。通过列利益相关者一览表,将利益相关者名称、具体位置、利益相关者内容、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内容清晰地表述出来。根据已界定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受影响特征,分析项目用海与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是否具备协调途径和机制,分别提出具体的协调方案,明确协调内容、协调方法和协调责任等,并分析引发重大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国防安全和国家的海洋权益重于一切,如果项目用海有碍于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的开展或有碍于国家海洋权益(领海基点、国家秘密等)且无法协调解决的,应提出调整或取消项目用海的建议。

2.4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重点从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 海方式控 制要求、环境 保护要求、整治与修复要求等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本章的编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分析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阐述项目所在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名称、基本功能类型、位置、范围和管理要求等内容,附海洋功能区划图件和功能区登记表,明确项目用海有关的各功能区情况及与项目用海的位置关系。分析项目用海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说明受影响的功能类型、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用海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用途管制要求和用海方式控制要求,是否对海域的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能否落实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是否执行了要求的环境质量标准,是否符合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要求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符合性。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则主要阐述国 家产业规划和政策,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港口规划,以及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规划中与项目用海有关的内容,给出与项目用海选址、布局和平面布置相关的规划图件,分析论证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

2.5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

项目用海合理性分析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核心内 容之一,是判断项 目用海可 行性的依据。《导则》将该部分内容和要求进行了细化,增加了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对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量算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主要分析内容包括:用海选址合理性分 析,具体分析区位和社会条件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营运的要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适宜性,项目用海是否存在潜在的、重大的安全和环境风 险,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是否有利于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结合项目总体布置、平面布局、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平面布置合理性。对含有填海造地的用海项目,应开展填海造地平面设计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各用海单元的特点,分析用海方式的合理性;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性质、建设规模和产能、行业技术标准等,结合项目用海的平面布置,在项目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的多方案比选和优化基础上,量化分析项目用海面积的合理性。根据分析、论证后最终推荐的用海方案绘制宗海位置图和宗海界址图,量算项目用海面积。宗海图绘制和用海面积的量算应符合《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的要求;用海期限合理性分析,依据项目用海的主体结构、主要功能的设计使用(服务)年限,以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判断标准,分析项目申请的用海期限是否合理。

2.6海域使用对策措施分析

海域使用对策措施是用海者为减少用海不利影响,在施工期 和运营期 必须采取 的对策措施,是项目用海可行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项目用海监管的依据。主要分析内容包括:区划实施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具体情况和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管理要求,提出项目落实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控制要求、保障生态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的对策措施;开发协调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与利益相关者协调分析结果,提出落实利益相关者协调方案的对策措施。可能存在重大利益冲突的,应提出冲突防范、协调方案落实和跟踪等要求;风险防范对策措 施,根据项目 用海风险 分析结果,提出降低或避免用海风险的防范对策措施,并简要说明应急 预案的重 点内容,包括应急 组织、反应程序及应急设施和器材类型、规格和数量,配置地点等;监督管理对策措施,根据项目用海特点,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监督管理措 施,包括用海范围、用海面积、实际用途、用海 方式、施工方式、工程进展、用海影响等方面的监测方法、时间和频 次。特别是在用海环境影响 方面,应根据项目用海的污染影响或生态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设计施工期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方案,作为后续跟踪监测依据。对于填海造地用海,应明确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对大规模填海、海砂开采等项目应提出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的重点内容,用海后评 估周期、范围 和重点等 方面的建议。

3结束语

语文论证的方法有哪些 篇7

一、对事实论据要归纳概括

学生在运用事实论据论证时,常犯的毛病就是提出论点之后,简单地把事实摆出来就算是论证。要克服这种毛病,需要弄明白论点和事实论据的关系。议论文中,正确的论点是在概括总结大量的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是通过分析具体的事实而形成的抽象的真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事实的分析,找出事实论据所蕴含的抽象内容。说通一点,就是概括出事实论据的中心意思,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揭示出论点与事实论据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论点论据浑然一体,克服把论点论据简单凑在一起,不做具体分析的毛病。课文有很多对事实论据善于概括归纳的范例。

如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作者通过举例唐朝诗人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个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朱先生对这个论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假设了两种可能情境来做相应揣测和评价:一是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是自己虚掩上的,归来时“推”门也是很自然的事:一是表示“乘月夜访友”他“敲”门,是向往着门内的热闹和温情。前者因和尚孤单一人,显得冷寂,但朱先生从中看出了孤僧独来独往的自在气度;后者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也似乎平添了搅扰。两下比较起来,朱先生还是认为“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朱先生这样分析这则文坛轶事,并不是在批判优劣,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借此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学会使用推理的分析方法

在运用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时,学生中常常是在引用过经典著作名人名言之后,就不知道再说什么了。给人的感觉是过于简单化,致使所提出的论点无法让人信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充分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即从一个问题推导出另一个问题,层层紧扣,步步推进,最终推导出正确结论。讲起推理,有的同学觉得这是逻辑学的范畴,高深莫测,难以掌握。实际上,在平时生活及学习中,大家经常使用推理的方法,如看到天上有了乌云,自然便推论出“天要下雨”,由“天要下雨”,又推论出“出门要带伞”的结论。在教学中更是经常使用推理方法。只要掌握了推理方法,就会使学生逐步提高事理论证的水平。

如《师说》一文,作者韩愈在文中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接着,通过两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推理分析。作者联系当时的社会风气有感而发,慨叹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这是第一个分论点。作者使用了三个论据予以论证:第一个论据是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前者“从师而学”,后者“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论据是以士大夫对其子与对自身作对比,提出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自身却“耻师”,结果是小学而大遗;第三个论据是以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指出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士大夫之族一谈及“师”“徒”却群聚而笑,其结果是师道不复,智不能及。这三个论据,围绕从师与否展开分析论述,说明士大夫之族不重视从师的愚蠢,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实际意义。继而在第二段作者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使用两个历史材料作论据,加以论证:第一个论据是孔子“能者为师,不耻下问”的行动;第二个论据是孔子多方面向别人学习,博采众长。作者用这两个事例分析论证了能者为师的道理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道观点。

2论文常用论证方法的辨析

1. 举例论证是指列举确凿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各种现象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所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性事实和个别性事实。概括性事实在于体现所要论证的观点的普遍性。个别性事实,所列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 这两种形式的运用都是为了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如:《马说》中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食马者”并不是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一类统治者。作者这样写更能体现普遍意义,更能针砭时弊。而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作者为了论证“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的观点,举了“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两个典型事例。作者所举的这两位古代贤哲,是享誉中外的伟人。在文章中举出这两个人的例子,就能使论证更具典型性,更能使读者信服。

2. 道理论证是指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如《敬业与乐业》一文, 作者在论证“敬业”时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等。由于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名人名言,所以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道理论证过程也是一个推理过程。如《多一些宽容》的第一段“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人相处,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豁达大度,善于容纳与自己志趣、风格不同的人。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者先写人与外界的关系,再写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最后自然而然就推导出了“宽容”这样一个作者所需要论述的主题。作者的推理过程就是讲清道理的过程。这样写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3. 对比论证指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对比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对比论证方式的范围很广,如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在对比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和对立之处。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观点了。例如《纪念白求恩》的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作者用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和白求恩作对比,突出白求恩的难能可贵,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这处对比论证的运用能让读者清晰地看出作者鲜明的观点,给人深刻的印象。

3如何才能写好议论文

1.拟好题。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名称,是文章的“窗口”,它能透射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显示出作者的写作水平。好的标题能使人耳目一新,会写文章的人都非常重视标题。写作中标题的拟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开宗明义,点明主旨;②高度概括文章内容;③运用修辞,为文章添彩;④引用诗句或名言。

2.开好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洁,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3.中间段论证要充分,还要写好首句和末句。论证是文章的骨架,是论点的支柱,因此论证要严密、得当,才能支撑文章论点。这主要表现在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详略得当。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何使议论能够“论起来”,而不至于沦为简单粗浅的举例说明呢?“论起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曲曲折折的论述程序中。论述程序是由论层组成的,所谓论层,指的是每个围绕分论点而相对独立的论述层次,论层与论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为并列、递进、正反对比、多角度相互补证的关系等,而不应该是对某一现成结论的重复证明,这样可以将问题论述得更透彻明白,更有说服力。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

4.论据鲜活。论据是文章的血肉,好的论据应做到声情并茂,使文章生动起来。如果说论述是晓之以理,那么论据就要动之以情。论据要能充分表现主题。

议论文最大问题就是空洞无论据。作文中所选的材料、论据不求“高大上”,但求贴近生活现实,普通、细腻、真实、感人、新颖,运用不能牵强,要恰当。一定要多储备材料,自然万物、人文社会都要准备。

上一篇:抓小螃蟹作文300字下一篇:浅谈反腐败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