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组织再生

2024-08-07

引导组织再生(精选10篇)

引导组织再生 篇1

在临床口腔疾病的治疗中,牙周组织受到的破坏一直是口腔疾病治疗的难点问题之一[1]。对于牙周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消除患者牙周组织的感染并且对患者的牙周组织进行有效的重塑,确保患者牙周组织的功能及其结构可以得到较好恢复[2]。在牙周疾病治疗中,牙周骨内缺损十分常见,若患者无法接受及时、科学的治疗,牙周组织就会受到进一步侵害,患者的口腔问题会更为严重,生活质量也会出现十分明显的下降。我院在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将植骨治疗方法与牙周引导组织再生疗法相结合,收到极佳效果,现将研究结果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7月—2016年10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口腔疾病患者中选取78例患有牙周骨内缺损的患者进行研究,患者的纳入标准为:探诊深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6mm,患者骨袋的垂直深度也超过3mm,患者接受全景片扫描后牙槽骨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吸收。本研究患者具体的排除标准为:精神紊乱患者、全身性疾病患者、牙周手术禁忌患者、未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者。将以上对象随机均分作单一组及联合组,每组各39例。单一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1—62岁;联合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为30—65岁,两组对象基本资料比对未见差异(P>0.05)。

1.2 方法

单一组对象接受翻瓣刮治治疗,医生作相应的内斜切口,尽量在最大限度内保留患者的牙龈组织,并且及时将出现病变反应的牙周组织刮除,保证患者根面的平整,并且确保患者牙槽嵴高度正常,对患者的牙槽骨进行修复,最后对患者的龈瓣进行复位与缝合处理。

联合组患者则需要接受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方法与植骨方法联合治疗,医生在无菌盘之内将羟基磷灰石与生理盐水相混合,并将其填入患者的病变部位,并进行加压成型处理,确保填充材料与患者的牙槽骨平面高度一致。之后,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牙周骨内缺损的情况对胶原膜进行修整,让其覆盖患者正常牙槽骨的3mm左右大小,并且将其与患者的患牙缝合固定在一起,最后对患者的龈瓣进行缝合[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分析,将患者的疗效分为无效、有效及治愈,患者总有效为有效+治愈。无效:患者接受临床治疗后相关症状未见任何改善,患者牙周骨内缺损仍十分明显,部分患者的病情甚至出现加重;有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好控制,患者不适感得到明显缓解;治愈:患者接受临床治疗之后的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治疗后未见探针出血等现象,临床附着丧失等指标恢复正常。

此外,对比两组实验对象治疗后的牙龈退缩量、探诊深度及临床附着丧失情况,并作以简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都需要接受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器检验,将实验中的计数资料表示为n(%),让其接受χ2值核验,选择(±s)表示文中的计量资料,并且选择t值对其进行验算。若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接受组间比对后P<0.05,则提示存在明显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见表1.

2.2 相关指标,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牙周疾病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牙周组织受到细菌或微生物感染等,造成牙周袋的生成及牙槽骨被不断吸收,进而导致患者的牙齿逐渐松动,直至最终脱落[4]。在牙周疾病中,牙周骨内缺损患者的数量不在少数,对于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多以及时消炎及重塑患者牙周组织功能为基础,进而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5]。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将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相结合,可以将患者不同的牙周组织分隔,引导具有明显再生性质的细胞向着患者牙周受损部位去附着,进而对患者的受损牙周组织进行科学的修复。引导组织再生术就是利用外科诊疗方法放置相应的物理屏障,将患者牙周组织分隔开[6]。此疗法所用的胶原膜有很强的生物降解性能,其自身为微孔结构,具有极好的相容性和柔韧性,患者接受胶原膜修复之后,胶原膜会被自行吸收,患者无需接受二次手术将其拿出。患者接受此法治疗,牙槽骨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相关组织的自身潜力也可以被有效挖掘,以此达到再生性愈合的治疗效果,从而有效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7]。患者接受两种疗法联合治疗后,受损部位的血管可以得到较好的再生,凝血块也会变得更为稳定,这有助于患者牙周受损部位新骨的生成,还能有效避免外界组织对患者受损牙周组织产生明显的压迫,导致患者牙周变形等[8]。此外,牙周骨内缺损患者接受两种方法结合治疗之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也可以得到较好保证,这对于一些年龄偏大患者的治疗存在明显的优越性,患者治疗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等。

在本次研究进行中,两组实验对象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在对比两组对象的临床治疗效果后可以看出,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达97.4%,远比单一组患者74.4%的治疗有效率要高。此外,联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也要远优于单一组患者,体现了结合治疗的优越性。

针对临床牙周骨内缺损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患者联合接受植骨处理与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保证具体效果,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较好,值得实施。

参考文献

[1]周艳,吴燕平,梅幼敏,等.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联合自体骨移植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13,33(07):453-455.

[2]苗毅,谢晖.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与植骨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0):56-57.

[3]江强麟,陶江丰.引导组织再生术与联合应用植骨术治疗牙周骨内缺损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11,31(11):672-674.

[4]吕欣欣,寇育荣,潘亚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GTR联合植骨术中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3,29(12):1174-1178.

[5]谢红帼,严加林,吕敏,等.胶原膜引导组织再生与植骨术在牙周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09):571-573.

[6]李丹丹,玛丽亚木古丽·帕塔尔,黄萍,等.引导组织再生联合植骨修复根分叉病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3):4999-5008.

[7]聂艳萍.翻瓣植骨手术联合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3,42(01):118-119.

[8]梅幼敏,宦泓,吴煜卓,等.骨形成蛋白诱导活性材料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2013,33(09):601-603.

引导组织再生 篇2

以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的`胚芽、子叶、下胚轴、叶柄、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对其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加入5.0mg/L 6-BA和1.0mg/L NAA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加入5.0mg/L 6-BA和0.1 mg/LNAA对不定芽的诱导最为有效,加入0.1 mg/L 6-BA和1.0 mg/L NAA有利于芽的生长;加入1.0 mg/L NAA的1/2 MS培养基对生根最为有利.

作 者:秦虹 宋松泉 龙春林 程红焱 QIN Hong SONG Song-Quan Long Chun-Lin CHENG Hong-Yan 作者单位:秦虹,QIN Hong(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宋松泉,SONG Song-Quan(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

龙春林,Long Chun-Lin(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

程红焱,CHENG Hong-Yan(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自我组织:一种再生产机制 篇3

一般来讲,今天的美术馆还是审美机制,召集观众进入一个特定的场所来观看作品,给观众提供凝视和沉思的空间,作品成为审美的客体,艺术家则是这种消费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看上去是艺术家是主动的,创作完全是个人意图的,不受任何的控制和干扰;不过从整体的艺术生产关系上来讲,作品创作仅仅是这个流程中的前期部分,如果没有进入展示和流通环节,作品只能被当作工作室中的“物”或工作材料,今天艺术品的价值,恰恰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机构以及市场认证和宣传得以完成的,换句话说,进入美术馆的真正意义在于宣告艺术品的被认证,没有被认证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被屏蔽掉了,成了“不可见的部分”,画廊是另一种流通市场的认证制度,只是市场判断往往更多来自收藏者的个人趣味和投资评估,不具备媒体性的公共价值,因此画廊认证还需要文化系统权威认可的协助,反之美术馆也需要资本投资来维持认证的运营成本(在今天两者组织方式和经营手法也越来越相近,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美术馆作为社会权力结构所授权的进行艺术鉴定的机构,某种意义上说,是这种社会政治意志所决定的审美共识的组织者和收集者。即使艺术家不甘心这样的审美提供,想在艺术品中夹带着政治和观念的私货,由于美术馆的展示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提供这种语境的条件,艺术家这样做,反而要冒着被视为剥离审美后的政治工具的危险而遭抛弃。

自我组织的兴起,可以简单认为源于早期那些被美术馆制度所拒绝的艺术家和作品,作为一种抗争和展示权力的需要,自我组织通常会采取模仿这个系统的方式,充当自我鉴定者和组织者进行相应的活动,客观上,这样的做法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临时性对抗机制;一旦艺术家或艺术品获得进入美术馆系统的机会,自我组织往往会被作为过渡性的策略而放弃,或者被新的一批企图进入体制的艺术家再次采用;当然自我组织的情况比较复杂,艺术家有时基于趣味相投,而形成的略显封闭的自我话题自我生产的小系统;也会出于对美术馆系统的不满和批判,希望在制度上通过自主建构和设计,去完成政治意图上的自我实现和艺术自治。

我们知道,艺术本质上还是一种行动机制,是区分于沉思式的实践行为,历史遗留的传统和文化身份以及这些在今天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反而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去侵犯和破坏的前提,去和文化系统和审美惯性的预设决裂;不过“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重组和修正的系统”,作为对进步和社会幸福的承诺,它也会不断改组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在经济制度影响下的文化组成,这种自我修复的能力,使今天资本主义的自我管理能力得以完善,可以更隐蔽和更粗暴地去管理和控制普遍意义下的社会活动。艺术家在文化系统所发动的种种政治企图和对抗,则不断被这个系统收编并转化为内在的问题,这意味着当代艺术要面对两个难题:一方面如何去避免艺术批判和对抗的自我体制化;另一方面,它要求今天的艺术应该是动态的,而且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社会系统的同步追随,显然美术馆系统是不能胜任这一任务的,这种为艺术总体提供全景式认识和解释的系统是归纳和消费于行动之后的,艺术作为一种时刻召唤紧急行动的机制,必须是自我组织的、快速行动的、随机应变的,并且不只局限于艺术家行动的自我督促,还要刺激他人一同加入。

今天的艺术正从一个大众消费走向大众生产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参与意识的觉醒和成熟,大众也加入到图像生产和发布的大军,这迫使艺术家的角色必须从大众审美提供向社会和艺术生产关系参与转换,艺术的任务变了,不再围绕着美术馆以及由它所组织的话语系统去进行生产了,美术馆的审美机制决定了艺术生产对艺术消费的从属性,倡导行动的组织方式注定要被现行制度排斥。自我组织则对更多人开放,参与者身份摇摆在专业和业余的边界上,自我组织应该是去职业化的,把观众从美术馆系统的追随者转换成与艺术组织的参与者,这决定了自我组织的机制和行政结构,不再是美术馆的初级模仿者和替代者;也不是寻求自主建设而保持距离的平行关系,而是去充当一个不断鼓励改造艺术生产关系的组织者和宣传者,正如朗西埃谈到的艺术任务是如何针对全球化共识预设而进行的感性重新分配,以及阿兰巴丢提到的“重建艺术的新的普遍关系”,自我组织首先是以断裂于任何体制化建设为实践目的出现的。

由艺术家创作并在美术馆展示的作品,在整个艺术系统中仅仅被视为生产终端,即使作品不再以物的形态出现,而采用图像、行为和观念等方式,在消费社会中同样被看成为一种“拟像”生产,在交换系统中建立剩余价值,美术馆作为资本主义消费机制的艺术生产,它是不断取消行动的,是不断把街头之物和行为收编在规划中的沉思空间的,成为一种静态被动的景观装置;艺术新任务下的自我组织应该采用一个逆向的策略,将艺术中的商品恋物转向为情境再造和事件解放,将追求静止永恒的审美转变为灵光一现的临时行动,将对生产终端的关注转向对生产关系的揭示和重组,将提供审美消费转向为大众提供生产的艺术机制。

在美术馆空间,即便艺术家试图通过展示去建构一种民主形式:以参与的方式把观众召集起来,讨论和实现某种共同的政治意愿,事实上,确实有很多艺术家在进行这样的实践,问题在于当观众进入展厅的一刻,实际等于默认了美术馆预定好的规则,默认了艺术家在展厅里被赋予的独裁性质的支配权力,格罗伊斯认为这样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组织权力结构的揭示作用。作为一种有前提的政治,美术馆正是通过建构一整套展示机制来确保这种制度的合法性的。今天的当代艺术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危机:工具化的管理和行政分类正在逐步分割和取代艺术本身,作为非一种机制化的批判,自我组织首先自身要跳出这一系列的制度预设,包括对展示机制和艺术家的身份进行重新定义,以及把展示还原为空间事件的策略,这相当于将艺术“降格”为普遍性的社会事件;艺术家主动向社会生产和文化参与的角色回归,这种改造的结果,使得观众无须再去面对美术馆的规则,开始将艺术与其他社会生活事件并置,用平视的眼光去选择观看并作出反应;艺术家重新回到“业余”身份,自身也挣脱了传统机制所赋予的角色和责任。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自我组织要去破坏现有体制,然后再生产出一个替代的制度;或者去形成一个和与之二元对立的局面,上面说过,对体制的简单批判往往沦为自我体制化的过程,或者被收编内化为体制的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美术馆看成是一个不断收编和消除时间的系统,它的展示空间被表征为物理尺度的容器,在这里,艺术的时间和行动语境被撤销,艺术品被压缩成“物”,成为静态审美的对象;另外,围绕在这个制度下的艺术史写作,艺术事件和实践的空间性也一样被驱逐,因此,在这个制度化的场所中,时间和空间通常是被割裂和孤立的;这里所提倡的自我组织,应该是重新还原这种空间-时间结构的实践,实际上,这个任务的性质更像是潜伏,自我组织作为第三方出现,揭示和反作用于所依附的艺术生产关系,屡屡被诟病的美术馆机制并不是它最终要替代的对象(无法做到也没有必要),而是三方共同建立起来的辩证关系。众所周知,艺术家与观众的二元对立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自现代主义以来,作者的主体性被打破以及读者理论的兴起,使得这个对立在今天的艺术世界中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在提供凝视和沉思的美术馆里,两者分别充当着审美的客体(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品)和主体,或者是艺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美术馆就是这种审美分配的场所,不容置疑,其中的艺术家和观众是制度化了的;而且还要共同承担这样一个现实:美术馆中的观众,被艺术家召集在展厅并生产出来,成为观看和媒体化的对象载体,令观众不满的是,最终无论名声还是经济利益的获取,几乎都是向艺术家倾斜的。从20世纪中期,社会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媒体力量的颠覆性发展,大众同样拥有和掌握着图像生产的技术和发布的通道,也就是说大众已经从传统的艺术观看者变成今天的生产者,如格罗伊斯所言,当代并不缺少艺术家,而是缺少观众。作为一种回应,自我组织在不断向日常回归的实践中进行着艺术的去职业化,这必定最终将和大众化的生产遭遇在某一节点:艺术家的生产角色和观众的消费身份在这里形成新的混合和再分配,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个真正的民主状态:即只有成为了艺术家的观众,才能是真正的观众,反之也成立。这种模糊两者界限的做法,并不是去取消艺术家,而恰恰是自我组织的再生产,使艺术和艺术家重新获得了解放。

引导组织再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90例患有牙周病的患者,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 女16例;年龄42~68岁, 平均53.2岁;治疗组患者中男27例, 女18例;年龄44至67岁, 平均53.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治疗组:通过牙周探针对牙周袋的深度 (PD) , 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 (HPD) 等指标进行测定, 牙周改良切口翻瓣, 使病变区域充分暴露, 将炎性肉芽组织刮除, 对骨外形进行修整, 对袋内壁实施修剪处理, 采用浓度为5%的枸橼酸对根面进行处理, 处理时间控制在2~3min之间, 使主根面保持平整, 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 将引导组织再生多孔无机材料送到骨缺损的位置并进行压紧处理, 塑形后置放胶原膜, 按照病损的实际形态和大小进行修整, 膜根方盖过牙槽嵴2mm左右, 冠方应该达到釉牙骨质界, 小心的对龈瓣进行复位、缝合处理, 在创面上覆盖油纱, 上覆牙周塞治剂。对照组:将治疗组操作步骤中的置入引导骨和再生胶原膜两个步骤省去。术后常规口腔含服抗生素类药物, 术后1周进行拆线。对两组患者牙周病治疗效果、治疗后PD和HPD的减少幅度、不良反应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根分叉不能够水平探入或水平探入的深度不足lmm, 术后X线牙片检查结果显示, 根分叉的密度明显减低, 阴影面积与术前比较缩小程度明显, 且密度显著增高;有效:根分叉水平探入的深度明显减少, 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 根分叉的阴影面积与术前比较略有缩小, 没有任何变化;无效: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基本与手术前相同, X线片检查结果没有变化, 或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进一步加深, 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分叉阴影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大[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χ—±s) , 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牙周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常规翻瓣术治疗后牙周病治疗效果为:15例显效, 18例有效, 12例无效, 牙周病治疗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患者经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治疗后牙周病治疗效果为:19例显效, 23例有效, 3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93.3%。两组患者牙周病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如表1所示。

2.2 治疗后PD和HPD的减少幅度比较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D水平的减少幅度分别为 (1.57±0.32) mm和 (2.61±0.26) mm, PD水平下降幅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PD水平的减少幅度分别为 (0.43±0.11) mm和 (1.72±0.38) mm, HPD水平下降幅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如表2所示。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有8例发生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期间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两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英文缩写:GTR) 指的是将膜性材料作为一种屏障, 对发生损伤的牙周组织的再生和重建过程进行促进和诱导的一项技术。该项治疗技术可以有效防止上皮沿根面发生迁移, 而使来自牙周的韧带能够再附着, 并与根面形成一个全新的附着。而Biooss引导组织再生多孔骨无机材料可以对骨质的再生过程进行有效引导, 术后X线片的检查结果显示骨量明显增加, 并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 骨量的增多程度更加明显, 说明该材料具有明显的骨诱导活性, 可以使新骨在治疗后的早期形成,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将其与GTR胶原膜联合应用, 可以使骨的再生愈合速度明显加快[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对牙周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明显优于翻瓣术, 治疗后PD和HPD水平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后者,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低于后者, 且上述观察指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这一结果充分说明,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是临床上对牙周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明华.再生胶原膜治疗牙周根分叉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0, 11 (5) :168-169.

[2]王志洁.引导组织再生+根内骨内种植治疗牙周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 2009, 15 (3) :205-206.

引导组织再生 篇5

关键词:本生烟草;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再生体系

中图分类号: S572.043;Q94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052-03

收稿日期:2013-05-17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12CL14);滨州学院博士基金(编号:2010Y08)。

作者简介:陆玉建(1979—),男,河南南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技术。Tel:(0543)3190096;E-mail:luyujian79@163.com。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常被作为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植物[1-5]。目前烟草遗传转化研究多用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作为受体,而对本生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生烟草和普通烟草有密切的亲缘关系[6-7],由于其植株矮小,生长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对植物病毒非常敏感,所以是基因功能分析和植物病害研究的重要工具[4-8]。有关本生烟草转基因的研究也见诸报道,通过在本生烟草中瞬时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能够生产重组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9]。利用本生烟草建立的质体轉化系统,可以用来研究质体和细胞核基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检测质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7]。研究表明,不同烟草品种的组织培养条件有所区别,如果完全按照普通烟草的培养方法培养本生烟草,容易出现外植体褐化、不定芽玻璃化等现象,并且很难获得再生植株[4-5]。激素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关键因素,在建立本生烟草再生体系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激素的使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5,10]。因此,如何获得最佳的激素组合,成为建立本生烟草高效再生体系的关键。本研究探索了本生烟草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最佳条件,旨在为建立高效的本生烟草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和生长条件

本生烟草种子由滨州学院生命科学系实验室保存,本生烟草生长条件为:每天16 h光照、8 h黑暗,湿度保持在60%~70%,温度控制在25 ℃左右,光照强度为2 200 lx。

1.2方法

1.2.1种子消毒和无菌苗获得将本生烟草种子用0.1%氯化汞溶液消毒10 min,无菌水漂洗5~6次,接种到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

1.2.2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的配制方法见表1。所有培养基中均添加3%蔗糖和0.8%琼脂。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

表1不同培养基的组成

培养基类型1编号1激素组合愈伤组织诱导1R11MS+1.0 mg/L 2,4-D+0.5 mg/L KT1R21MS+2.0 mg/L 2,4-D+0.2 mg/L KT1R31MS+1.0 mg/L 2,4-D+0.2 mg/L KT1R41MS+2.0 mg/L 2,4-D+0.5 mg/L KT不定芽诱导1y11MS+1.5 mg/L 6-BA+0.1 mg/L NAA1y21MS+3.0 mg/L 6-BA+0.2 mg/L NAA1y31MS +1.5 mg/L 6-BA+0.2 mg/L NAA1y41MS+3.0 mg/L 6-BA+0.1 mg/L NAA生根诱导1yc111/2MS+0.1 mg/L IBA1yc21MS+0.1 mg/L IBA1yc311/2MS+0.1 mg/L NAA1yc41MS+0.1 mg/L NAA

1.2.3结果观测与统计方法外植体接种30 d后进行增殖培养,并统计出愈率、不定芽分化率、生根率。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出愈率=(产生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不定芽分化率=(产生不定芽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生根率=(产生不定根的外植体数/接种的外植体数)×100%。

2结果与分析

2.1愈伤组织的诱导

以生长30 d的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图1-A)。在接种后第10天可以观察到本生烟草叶片发生明显卷曲,在叶片边缘产生肉眼可见的乳白色颗粒状愈伤组织(图1-B)。继续培养至22 d时,在叶片上形成了成团的愈伤组织,结构疏松,生长十分旺盛(图1-C)。

2.2不定芽的形成

本生烟草叶片接种到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12 d后,叶片边缘出现少量深绿色芽点(图1-D)。接种后第 26天芽点已经形成明显的不定芽(图1-E)。

2.3生根诱导

切取不定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培养(图1-F)。在生根诱导的第12天可以看到不定芽基部已形成明显的根(图1-G)。最后选取生长旺盛的试管苗进行驯化和移栽(图1-H)。

2.4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为了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本生烟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分别对不同诱导培养基中叶片愈伤组织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在叶片接种后的第30天,虽然这4种培养基均可诱导叶片产生愈伤组织,并且诱导率几乎都为100%,但产生愈伤组织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R3培养基中产生愈伤组织的质量最好,愈伤组织色泽均匀而透明,生长迅速,堆积的团块明显较大(图2-C);虽然R4培养基中产生愈伤组织的数量较多,但质量有所下降(图2-D);R1、R2培养基也能诱导叶片产生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相对较差,尤以R1表现的更为明显(图2-A、图2-B)。上述结果表明,1 mg/L 2,4-D和0.2 mg/L KT为诱导本生烟草愈伤组织的最佳激素组合,这时本生烟草叶片细胞脱分化的能力最强,细胞分裂最为旺盛。

nlc202309041819

2.5激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为了获得本生烟草不定芽诱导的最佳激素组合,分别对不同诱导培养基中叶片不定芽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在叶片接种后第30天,虽然这4种培养基均可诱导叶片产生不定芽,但不定芽产生的数量和速度存在差异。y1培养基中不定芽产生最早、生长最快、数量最多(图2-E);与y1培养基相比,y2培养基诱导产生不定芽的时间有所延长,不定芽生长速度稍慢,数量略有下降(图2-F)。在y1、y2培养基中,不定芽分化率都在90%以上。y4培养基中不定芽生长较为缓慢(图2-H),不定芽分化率大概为80%;y3培养基中不定芽长势最差(图2-G),不定芽分化率仅为60%左右。此外观察发现,在y1、y2培养基中许多不定芽呈半透明的水浸状,表现出明显的玻璃化现象,并且培养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越明显。但在y4培养基中不定芽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玻璃化。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为y1培养基,但须要在不定芽产生早期进行增殖培养,以减少玻璃化的发生;y4培养基则适于不定芽的长期培养。

3结论与讨论

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生长最适宜的调节物质[11]。生长素常用来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的分化[11-13];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促进芽的生长[11,13]。2,4-D对启动植物细胞脱分化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随着2,4-D浓度的增大,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能力逐渐增强,但超过一定浓度时,反而对愈伤组织的诱导起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本生烟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2,4-D浓度为1 mg/L,该条件下本生烟草叶片细胞脱分化的能力最强,细胞分裂最为旺盛。

KT是一种细胞分裂素,能促进脱分化的细胞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KT有助于愈伤组织生长和增殖,但KT浓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对细胞分裂起抑制作用。对于本生烟草而言,比较合适的KT浓度为0.2 mg/L。在不定芽诱导过程中,6-BA 和NAA是2种关键成分,它们之间必须维持一个合适比例。当6-BA、NAA浓度分别为15、0.1 mg/L时,不定芽产生较多,生长速度较快,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玻璃化现象;当6-BA浓度达到3.0 mg/L,不定芽长势较慢,但玻璃化程度较轻。可见,适当提高6-BA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不定芽玻璃化的产生,这和苏上等的研究结果一致[4],而和崔海涛等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5]。在本生烟草培养过程中,极易产生玻璃化现象,导致试管苗分化能力降低[14-15]。为了减少试管苗的玻璃化,一种方法是适当提高6-BA浓度,但不定芽产生数量较少;另一种方法是在 6-BA 浓度较低的情况下,先诱导产生较多的不定芽,然后在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及时进行继代增殖培养,这样可以降低不定芽出现玻璃化的概率。综上,为了得到更多的不定芽,比较適宜的激素组合为1.5 mg/L 6-BA+0.1 mg/L NAA,但须要在不定芽形成早期及时进行增殖培养。

对于生根诱导,无论是MS培养基还是1/2MS培养基,都可诱导不定根的产生;相比之下,在含0.1 mg/L NAA的培养基中,不定根长势相对较好,根系比较旺盛。

本生烟草具有普通烟草无可比拟的优点,已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模式植物。本研究探索了本生烟草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体系建立的最适条件,对于今后进行单细胞培养和次生代谢物生产,植物遗传转化和性状改良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肖军,张云霄,刘伯峰. 烟草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2009,31(6):94-98.

[2]周仕顺,掏志章. 烟草的组织培养[J]. 云南农业科技,2005(1):22.

[3]朱生伟,徐仲,朱祥春,等. 烟草叶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1):30-32.

[4]苏上,张旋,冯思思,等. 本生烟草组培再生及遗传转化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530-10531,10607.

[5]崔海涛,李春霞,王红艳,等. 本生烟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山东科学,2006,19(1):23-27.

[6]Goodin M M,Zaitlin D,Naidu R A,et al. Nicotiana benthamiana:its history and future as a model for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J].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2008,21(8):1015-1026.

[7]Davarpanah S J,Jung S H,Kim Y J,et al. Stable plastid transformation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J].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2009,52(3):244-250.

[8]Baulcombe D C. Fast forward genetics based on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1999,2(2):109-113.

[9]Moon K B,Jeon J H,Lee W S,et al. Transient erythropoietin overexpression with cucumber Mosaic virus suppressor 2b in Nicotiana benthamiana[J]. Hort Environ Biotechnol,2012,53(5):434-440.

[10]陈名红,李天飞,陈学军. 培养基及植物激素对烟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影响[J]. 种子,2005,24(9):76-79.

[11]杨淑慎. 细胞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3-28.

[12]崔丽华.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组织培养中不定芽不定根的作用[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7-99.

[13]王慧英. 影响植物愈伤组织形成的因素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2):51-53.

[14]陈兵先,黄宝灵,吕成群,等. 植物组织培养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2011,25(1):1-5.

[15]郭艳茹,詹亚光. 植物离体快繁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止措施[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1):19-21.李庆伟,梁明勤,樊亚敏,等. 不同取材时期和处理方法对瓦松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55-58.

引导组织再生 篇6

近日, 在第三届中国再生铅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综合处处长刘文强表示, 包括再生铅行业在内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 直接关系到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联合有关部门编制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同时, 与该计划相衔接的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准入条件也在制定中。刘文强表示, 发展再生铅产业, 对于铅工业的整体节能降耗减排具有积极作用。测算数据表明, 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 每生产1吨再生铅相当于节能659千克标煤, 节水235立方米, 减少固体废物排放128吨, 少排放二氧化硫0.03吨。随着再生铅比例的不断提升, 其对铅工业整体节能降耗减排的作用将日渐突出。

(摘编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引导组织再生 篇7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高分子生物膜主要分为可吸收膜和不可吸收膜两类,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不同的选择。口腔修复膜材料的不同,对种植的成功率、修复的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2]。近年来,本院口腔科在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中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临床效果良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口腔科共收治单颗牙缺失的种植术区骨缺损患者82例,其中男性37例(45.3%)、女性45例(54.7%);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7.5岁。观察组患者50例,牙齿缺失情况为:前牙19颗(38.6%),前磨牙10颗(20.0%),磨牙21颗(41.4%);对照组患者32例,牙齿缺失情况为:前牙14颗(43.7%),前磨牙6颗(18.8%),磨牙12颗(37.5%)。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及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排除近期急慢性感染患者。本研究已由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两组患者的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使用的常规材料(Bio-Oss小牛骨粉和法国安多健骨水平种植体)、仪器(10分度游标卡尺)以及基本手术步骤均一致,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法,将Bio-Oss小牛骨粉用生理盐水浸湿,然后将骨粉置于种植体侧骨的缺损区域。根据患者的牙骨缺损创面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牙齿缺失情况,剪取对应大小的口腔修复膜放在植骨区域进行引导骨再生。观察组患者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烟台正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对照组患者采用Bio-Guide胶原膜(猪源,盖世制药,瑞士),要求剪取的口腔修复膜大小要能在放置好后覆盖边缘处2.0~3.0 cm[1],软组织瓣充分松弛之后,采用4-0丝线进行间断缝合,关闭创口。

1.3观察指标采用10分度游标卡尺分别对两组患者1周植骨厚度、骨厚度等指标进行精准测量,并比较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植成功率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牙齿缺失情况等方面无差异(P>0.05)。

2.2骨量的比较对比两组患者1周骨厚度和植骨厚度两项指标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疗效评价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分别为94.8%和86.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1%和7.47%,其中,观察组出现面部肿胀1例,对照组伤口裂开1例,面部肿胀3例,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差异(P<0.05)。

3讨论

GBR技术是一种针对骨的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细胞间迁移速度的差异,即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迁移速度较快,成骨细胞迁移速度较慢,将屏障膜置于骨缺损处,创造一个相对封闭、利于骨组织生长的环境。口腔屏障膜在软组织和骨缺损之间建立了一个机械性的生物屏障,阻止迁移速度较快的牙龈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进入骨缺损区,允许有潜在生长能力、迁移速度较慢的成骨细胞优先进入骨缺损区,同时保护血凝块,减缓覆盖组织的压力,在屏蔽膜下和种植体表面形成骨组织生长的空间,实现缺损区的骨组织修复性再生。屏障膜在引导骨再生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技术也被称为膜引导技术或膜引导骨再生技术[3]。Llambés等[4]应用GBR技术后发现,运用该技术后患者具有良好的远期修复效果,在Ⅰ期和Ⅱ期种植手术间隔的4~6个月中可获得平均3 mm的骨量,在新生骨区域可观察到骨小梁结构。

海奥口腔修复膜是一种可吸收性胶原膜,降解时间长,且降解产物无细胞毒性。因其具有良好的细胞隔离功能和稳定血凝块的性能,能够与软组织紧密接触,有效维持生长空间,与骨组织接触区的孔隙可将血液引入植骨区,使新生骨组织贴合在生物膜上,进而使新生骨与自体骨紧密结合,同时还能够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5]。本研究通过对比海奥口腔修复膜和Bio-Guide胶原膜促进缺损区再植成骨的情况发现,观察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GBR术后1周,观察组的骨厚度和植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在进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的过程中,选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再生效果好,手术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种植术区存在的骨缺损患者82例,均为单颗牙缺失,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和Bio-Guide胶原膜行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骨移植物均为Bio-Oss小牛骨粉。术后1周进行临床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骨增量,种植成功率,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种植成功率为94.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1%(P<0.05)。观察组1周的骨厚度和植骨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低于对照组的7.47%(P<0.05)。结论: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效果良好,种植成功率高,能够有效地引导骨再生,重建牙槽骨外形,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种植,骨缺损,引导骨再生,口腔修复膜

参考文献

[1]林俊生,钟真珍,蒋昊,等.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20-21.

[2]王杏松.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172-173.

[3]谢苗苗,赵保东,王维英,等.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6):2911-2915.

[4]Llambés F,Silvestre FJ,Caffesse R.Vertical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with bioabsorbable barriers[J].J Periodontol,2007,78(10):2036-2042.

引导组织再生 篇8

1 材料和方法

20 例患者均来自广东省口腔医院口腔种植中心门诊。其中男性11 例,女性9 例。术前诊断前牙种植区牙槽突厚度不足,拟行骨增量手术,所有病例皆是2 个牙位以上的牙缺失,术前牙槽突厚度低于3 mm。随机选择了8 例采用单纯自体骨移植(A组),12 例采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自体骨移植(B组)。

局麻下手术,从下颌颏部根据需要取块状骨,修整使其与受区骨面贴合。先在受区骨面钻数个小孔,使深部骨髓内血液溢出,然后将骨块的骨髓面与受区骨面相对,植入缺损区,用钛螺钉旋紧加压固定,A组此时即常规缝合关闭创口;B组则在骨块间植入BioOss人工骨,表面覆盖Bioguid胶原膜,缝合关闭伤口。

术后测量植骨修复后总的厚度。植骨术后分别于2、4、8、12 周复诊,临床观察植骨区是否感染、创面愈合情况。4~6 个月后,二期植入种植体,种植手术时再测量该区域骨组织厚度,采用SPSS 10 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比较一期手术与二期手术时的骨增量效果,观察移植骨块的生理性吸收和改建。20 例患者共植入46 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术后4~6 个月行种植体暴露术及烤瓷冠或烤瓷桥修复。修复后3、6、12 个月定期复诊检查及摄X线片观察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以及骨结合状况。

2 结 果

20 例患者中18 例一期愈合。2 例配合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分别在术后6 d及7 d出现伤口裂开,胶原膜暴露,经保持口腔卫生等处理后伤口逐渐愈合。二期手术时A组可见植入骨块有较明显的吸收(图 1),B组骨吸收不明显(图 2~4,表 1)。

(2)2组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

牙种植术后定期观察24~48 周种植体稳固无动度,能正常咀嚼及进食,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影区,没有种植体脱落。

3 讨 论

3.1 GBR技术可弥补自体骨吸收过快及骨量不足

自体骨尤其是口腔内邻近部位的骨被认为是最佳的骨移植材料[1]。但其很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吸收速度过快,常在骨愈合早期就出现明显的吸收[2],这常常影响到骨增量的效果。GBR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屏障膜的应用,形成一帐篷样结构为新骨生长进入提供空间[3]。帐篷的形成还要依赖于支架材料。由于自体骨吸收过快,尤在唇颊肌的压力下会很快出现吸收,使“帐篷”塌陷变低。所以本研究选择人工骨充填于自体骨块之间,人工骨由于吸收及改建速度远较自体骨慢,在整个研究观察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帐篷”塌陷变低现象;另外,口腔内供骨区存在供骨量不足的问题(图 2),采用人工骨则可大大弥补骨量不足,达到简化手术,减少创伤的目的。

3.2 自体块状骨有利于塑形及加速成骨

如果单纯地采用人工骨作为支架材料,一方面颗粒状人工骨不易成型,另一方面由于多数人工骨(包括BioOss人工骨)皆仅仅具备骨传导作用,要依赖邻近的新骨爬行沉积并逐步替代移植材料,这个过程较缓慢而且成骨效力不及自体骨,在牙槽嵴严重吸收患者单纯采用GBR技术时骨增量效果不佳。Thorwarth 等(2006)[4]研究发现,在人工骨材料中混入自体骨可明显促进新骨生成。所以本研究采用块状自体骨移植的基础上,在骨块间植入人工骨,这可使人工骨区域除了有来自牙槽嵴骨面的成骨细胞爬行进入外,四周的骨块也可有新骨爬行进入,大大提高了成骨效率,二期手术时,可见人工骨已经骨化,达到制备骨孔及植入种植体的要求(图 4)。

本文所有采用GBP技术的病例皆显示出较单纯自体骨移植更好的效果。但由于新生骨在人工骨内的爬行替代过程远较自体骨慢,在术后4 月的病例中,人工骨所在部位的新骨仍较为松脆,所以如种植窝预备的部位正好位于人工骨所在部位,种植体植入的时间应延长至6 个月以上。由于有人工骨的支撑,所有6 个月的病例在二期手术时未发现自体骨的明显吸收。

摘要:目的:比较单纯块状自体骨移植与自体骨+GBR技术水平骨增量效果。方法:20例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量不足的患者进行了牙槽嵴骨增量手术,其中8例患者仅采用下颌骨颏部供骨Onlay植骨(A组),12患者采用自体骨移植+GBR技术(B组)。骨增量后牙槽嵴的厚度分别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46月进行了测量。结果:2组患者皆在术后46月出现了移植骨的吸收,A组患者出现的骨吸收较B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结论:自体骨移植+GBR技术骨增量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自体骨移植。

关键词:骨移植,牙种植,引导骨再生

参考文献

[1]Schwartz-Arad D,Levin L.Intraoral autogenous block onlay bone grafting for extensive reconstruction of atrophic maxil-lary alveolar ridges[J].J Periodontol,2005,76(4):636-641.

[2]Jardini MA,De Marco AC,Lima LA.Early healing pattern of autogenous bone grafts with and without e-PTFE membranes:A histomorphometric study in rat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2005,100(6):666-673.

[3]李德华.引导骨再生理论和技术[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4):507-509.

引导组织再生 篇9

关键词:牙种植,引导骨再生,口腔修复膜,钛膜,临床效果

牙齿缺失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不仅影响患者美观, 长时间的缺失还会导致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牙种植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牙缺失的方法, 但是成功率受骨组织的影响较大, 引导骨再生 (GBR) 技术是针对骨组织的引导再生技术, 将其应用于牙种植中有利于骨缺损部位的修复和再生, 提高其成功率[1]。屏蔽膜材料是GBR技术中的主要材料, 其性能是决定GBR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 临床可用的屏障膜品种很多, 其中钛膜的使用最为广泛。但是有文献报道, 其易皱折、暴露和需二次取出, 增加了患者痛苦。近年来, 随着对膜材料研究的不断发展, 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海奥口腔修复膜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黏膜缺损的修复、腮腺切除术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但是其在GBR技术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文以在牙种植中行GBR的1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口腔修复膜的应用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为临床上其应用积累经验,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牙种植引导骨再生的10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53) 和观察组 (n=54) 。入选标准: (1) 年龄在18~75岁; (2) 单颗牙缺失需要行种植修复; (3) 需应用GBR技术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排除标准: (1) 严重肝病、肿瘤患者; (2) 在1周内有感染的患者; (3) 哺乳期、孕期的妇女; (4) 特异过敏体质, 尤其是对胶原敏感者。对照组53例患者中男性29例, 女性24例;平均年龄 (45.1±17.3) 岁。观察组54例患者中男性31例, 女性23例;平均年龄 (46.3±16.9) 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钛膜作为修复膜进行引导骨再生;观察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进行引导骨再生。具体操作:两组患者调整椅位至合适位置, 种上颌牙时, 上颌与地面约成45°, 种下颌牙时, 下颌与地面约成30°。采用1%双氧水和2.5%的碘伏溶液进行口腔及颌面部常规消毒。采用无痛注射仪对拟种植区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圆刀片依次切开黏膜、粘骨膜达骨面, 用骨膜剥离器翻开黏膜骨瓣, 完整显露牙槽骨。按照3Ⅰ种植操作要求在拟种植区域逐级备洞, 植入种植体。将骨粉用生理盐水浸湿后放在骨缺损区后, 对照组根据创面形状和大小采用规格适宜钛膜, 观察组采用C型 (1.0 mm) 海奥口腔修复膜放于植骨区域。术后口服头孢类及甲硝唑类药物抗炎治疗5 d, 同时含漱医用漱口水1周。

1.3 观测指标和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 成功评价标准:种植体稳定性良好, 在缺损区域里有新生骨, 并与自体骨结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评价采用本科室自制的满意度量表 (百分制) :0~40分为不满意;40~60分满意;60~80分为非常满意;80~100分为极满意;满意度= (满意+非常满意+极满意) /总例数×100%。术后1周,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体征, 包括:骨密度、植骨厚度、骨生长效果 (成骨厚度/植骨厚度) 。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种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98.1%vs 84.9%, P=0.015) , 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3.7%vs 18.9%, P=0.013) , 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94.4%vs 77.4%, χ2=6.48, P=0.01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临床体征比较:

术后1周, 观察组患者骨厚度、植骨厚度、骨生长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9.15, P=0.001;t2=6.52, P=0.002;t3=20.3, P=0.000) 。见表2。

3 讨论

牙齿种植, 亦称为“人工牙齿种植”, 是临床上常用的牙缺失修复手段, 但是有文献报道[2], 在牙齿种植的过程中, 由于患者骨组织缺损及生理性骨吸收等原因, 会导致侧方穿孔等种植失败问题的发生, 而GBR技术在其应用解决了此问题。GBR技术使用的主要材料——口腔屏障膜, 在软组织和骨组织之间建立了一个机械性的生物屏障, 可以允许有潜在生长能力、迁移速度较慢的成骨细胞优先进入骨缺损区, 同时保护血凝块, 减缓覆盖组织的压力, 在屏蔽膜下和种植体表面形成骨组织生长的空间, 实现缺损区的骨组织修复性再生, 进而可以有效解决牙齿种植过程中面临的骨组织缺损及生理性骨吸收[3]。

本文通过对海奥口腔修复膜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探讨发现:术后1周, 观察组患者骨厚度、植骨厚度、骨生长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种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海奥口腔修复膜应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中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高, 能够促进骨和植骨的发育成长, 充分引导骨再生。考虑是由于海奥口腔修复膜作为一种胶原膜, 其保留了胶原蛋白的三维空间结构, 影响了其表面吸附的蛋白质的性质, 并影响凝血反应、补体激活、细胞黏附等过程, 加强了缺损区血凝块的固定和边缘骨面的黏附, 有利于软组织在胶原膜表面的快速爬行愈合, 并且在成骨过程中降解慢, 成骨时间长, 引导骨再生效果好。此外, 有文献报道[4,5], GBR技术修复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通常要求将屏蔽膜放置的范围应超出骨缺损区边缘2 mm以上, 并与骨面紧密贴合, 保证屏蔽膜的稳定性, 有利于骨缺损的修复, 纯钛膜的边缘与正常骨面的贴合性较差, 使用时其边缘越过骨缺损边缘尽可能多些, 在2~3 mm以上, 而海奥口腔修复膜是厚度为1 mm, 并且其与骨面的贴附性较好, 能紧密贴合, 保证了修复膜的稳定性, 为骨修复提供了空间, 进而引导骨再生效果好。研究中还发现,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海奥口腔修复膜应用于牙种植引导骨再生术中安全性高, 考虑与其具有抗感染能力, 即使术后发生微小暴露, 生物膜也能在一定程度阻止炎性反应地发生有关, 并且其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去除了细胞成分, 保留了细胞外基质和真皮支架, 避免了胶原膜诱发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但是由于本研究病例数目较少, 还需扩大样本含量, 建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 在牙种植引导骨再生中, 海奥口腔修复膜具有效果良好, 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高, 安全性高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倩, 王佐援.引导骨再生术在种植手术中的应用[J].口腔领面外科杂志, 2010, 20 (4) :279-280.

[2]谢苗苗, 赵保东, 王维英, 等.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 2010, 14 (16) :2911-2914.

[3]李铁军.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223-1226.

[4]王杏松.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医药, 2014, 12 (4) :172-173.

引导组织再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口腔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行牙种植再生的106例患者, 均有1颗牙缺失。10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平均分为两组, 研究组53例, 其中男31例, 女22例, 年龄18~74岁, 平均 (40.5±11.7) 岁, 磨牙26颗, 前牙15颗, 前磨牙12颗;对照组53例, 其中男29例, 女24例, 年龄17~76岁, 平均 (41.8±12.4) 岁, 磨牙25颗, 前牙17颗, 前磨牙11颗。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近期有急慢性感染等患者均已排除在外。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缺损位置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钛膜引导骨再生, 研究组采用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骨再生。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 将Bio-Oss骨粉用生理盐水浸湿, 然后将Xive螺纹根状种植体 (生产厂家:德国Friadent公司) 和Bio-Oss骨粉 (生产厂家:美国欧司海斯公司) 放在骨损位置。根据缺损创面大小和形状, 对照组剪取大小和形状合适的钛膜置于植骨区域, 研究组剪取大小和形状合适的海奥口腔修复膜置于植骨区域, 引导缺损骨再生。两组均在放置好的边缘处覆盖2.0~3.0 mm, 最后缝合, 将创口关闭。观察两组修复成功率及1周骨厚度、植骨厚度, 并评价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1) 修复成功例数及修复成功率:种植体稳定性良好, 新生骨长出, 且与自体骨结合成功视为修复成功。 (2) 1周骨厚度、植骨厚度:测量时用10分度游标卡尺。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修复成功例数及成功率

研究组修复成功50例, 修复成功率为94.3%;对照组修复成功44例, 修复成功率为83.0%, 研究组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4.383, P<0.05) 。

2.2 两组1周骨厚度、植骨厚度

研究组患者1周骨厚度和植骨厚度 (2.615±0.513) mm、 (2.438±0.479) mm,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mm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研究组有1例面部肿胀, 1例伤口开裂,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对照组有4例面部肿胀, 3例伤口开裂,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牙齿种植又称为“人工牙齿种植”, 是一种运用现代医学技术, 将与机体骨质兼容性高的特殊材料经过处理设计, 制造成与人体牙根相符合的形态, 并植入缺牙区牙槽骨内的新技术[3,4,5]。经过一段时间, 人工牙根会与周围骨质紧密结合, 然后制作烤瓷牙冠进行修复, 从而完成整个牙齿种植过程。牙齿种植技术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研究显示, 由于多数患者存在骨量不足的现象, 因此在牙齿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 如侧方穿孔, 大大影响了种植成功率[6,7,8]。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 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广泛用于临床, 并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引导骨再生技术是根据组织细胞迁移速度不同的特点, 将屏障膜放于骨缺损和软组织之间, 制造出适合骨组织生长的环境[9,10]。屏障膜材料的性能是决定引导骨再生技术能否成功的关键。钛膜是以往临床上常用的屏障膜, 但由于其不可吸收性, 机体血液营养成分很难进入植骨区, 这就大大影响了后期康复。海奥口腔修复膜是一种双层胶原膜, 具有可吸收性、可降解性。较传统钛膜相比, 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降解, 同时其降解产物没有细胞毒性, 不会对机体产生重大影响, 现已广泛用来修复口腔黏膜和软组织[11,12,13,14]。其具有很好的细胞隔离功能及血凝块稳定功能。海奥口腔修复膜能够使新生骨组织贴附到生物膜上, 不会诱发宿主免疫排斥反应, 且它与软组织接触的致密层能够维持稳定的空间, 有利于细胞进行缺损区域促进植骨的生长, 与骨组织接触的多孔层能够将适量的血液血浆放入植骨生长区域, 从而能够很好地实现新生骨与自体骨的紧密结合[15,16,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修复成功率为94.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研究组患者1周骨厚度和植骨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就说明, 海奥口腔修复膜相对于传统钛膜能更好地修复骨缺损, 促进新生骨与自体骨的紧密结合, 促进骨组织再生发育, 同时能够避免排斥反应, 大大减少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上一篇:探索与还原法论文下一篇:师徒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