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措施

2024-10-18

引导措施(精选9篇)

引导措施 篇1

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人为本地、有效地传输给广大公众,并被公众所理解、掌握、应用,以不断提高科学素质的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1]。科学技术普及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企业在兴办科学技术普及事业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负有重要义务。

1 企业参与科普的含义

企业参与科普,按受众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科普和外部科普。企业内部科普主要是对本企业职工进行科技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2]。企业外部科普一是以社会大众(部分为企业产品的消费群体或潜在消费群体)为对象,开展与企业产品销售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活动;二是投入人力、物力、资金,支持和参与社会科普活动,为社会科普活动提供赞助等。本文的研究范围是企业的外部科普。

2 企业参与科普的态度及需求

2.1 企业参与科普的态度

企业参与科普的意愿决定了企业参与社会科普的积极性,决定了企业参与科普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进行。笔者对北京市的100家企业参与科普的态度进行了随机调查,有43%的企业认为一般,28%的企业认为重要,26%的企业认为很重要,仅有3%的企业认为是不重要的,可见大部分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科普意识的,如图1所示。

2.2 企业参与科普的需求

企业在参与社会科普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需求,如相关政策、专家人才、资金支持、人员培训、科普联盟、媒体宣传等。对企业科普需求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企业参与科普活动过程需求最为强烈的三项是资金支持、相关政策和科普宣传。尤其是对资金支持的需求最为强烈,有84.6%的企业选择该项。但同时也看到,企业对专家人才、科普联盟的作用认识不足。

3 企业参与科普活动的动因

企业是根植于社会土壤之上的,以各种形式回报社会是其义务,企业利用自身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结合其生产经营活动支持或参加社会科普活动,或自主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社会公益行为也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企业参与科普活动可以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同时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

3.1 参与科普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参与科普活动,不仅能不断满足公众对科普教育、技术示范、信息服务等的需要,而且也能不断满足市民、青少年等对现代科技产业知识、现代化生产、高新技术知识等学习的需要,从而对公众科技素质提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兴办科普事业,拓展以提高劳动者和公众科学素质、技能水平为目标的科普功能,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

3.2 参与科普是企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社会公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寻求与社会的协调。企业若想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可采取展板、报刊、广播等各种灵活的方式,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让居民了解企业,主动为社区做贡献,与社区共建精神文明,融入到社区文化中去。而科普是企业与社区居民进行沟通的最佳桥梁和手段。

3.3 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科普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效应,提升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许多国外的大公司热衷于公益性的科普活动,在于他们看准了公众关注企业参与非赢利活动的程度,以此来迎合公众的心理。如日本的松下、索尼公司;美国的通用公司;德国的奔驰、宝马公司;韩国的LG、三星集团等,都通过建立科普基金会和创建科普场馆等形式来提升企业在公众面前的显示度。而在国内,由企业出资兴建大规模的科技展示场馆,为科普事业捐资捐物的还不多见[3]。企业参与科普活动还可以很好地宣传企业的文化理念,在企业内形成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的创新环境。另外,通过企业社会化的公益事业宣传,使职工更加热爱企业,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凝聚力。

3.4 企业进行产品营销的需要

企业产品和科普之间,虽能水乳交融,但两者并不是并列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组合。其一,企业的产品往往与客户的满意、服务的方便存在不对称。科普融入市场,不是单纯地把某件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而是进一步与消费者顺畅沟通或达成默契,从科技知识层面去扩大亲和力,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其二,企业参与科普是在营造深度开发同业竞争的“软件”。科普一端连着日常消费群体,一端连着企业的产品,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产品,产品与科普同时推出,使消费者开阔科技视野,消除各种认知上的障碍,带来一种精神上、文化上的享受,有效达到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其三,品牌经营需要科普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充分开掘科普的含金量,更能体现品牌经营的魅力。科普已成为品牌必要的价值实现和增值的环节[4]。

4 引导企业参与科普的措施建议

4.1 提高公众对企业参与科普的认识

企业参与科普工作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部分公众对企业科普不理解,认为企业是以参与科普为幌子,谋求商业利益才是其真实目的。政府应该把从科普活动的主题中捕捉与公众的需求相一致的共鸣点作为宣传的重心,避免出现商业性盖过公益性、对主办公司以及公司产品的宣传盖过科技知识宣传的现象,误导公众对企业科普认识的现象。同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在社区内经常举办一些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最新科技成果体验等活动,让普通民众真切的感受到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奇妙变化、意识到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自身科技知识的欠缺、体会到参与科普的重要性,最终使民众乐于参与到各类科普活动中去。

4.2 搭建企业参与科普的统一平台

在推动公众理解的同时,政府也应逐步整合已有的科普公益资源,搭建一个与时俱进的统一平台。平台的建设,如图3所示。

根据调查,企业参与社会科普活动存在的需求一般有资金需求、人员需求、效益需求、政策需求、平台需求和中介需求。政府可以在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搭建企业参与科普活动的统一平台,成立科普领导小组,一方面完成资金的筹措、人员的培养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完成科普资源整合、资源开发和交流,实现科普资源的共享[5]。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筛选出各行业中科普活动举办较为成功的企业,将其科普组织经验或以文字的形式发布到科普信息平台上,或以经验交流会直接传授给同行业企业。另外应该在科普平台上设立互动窗口,建立起以资源配置、经验交流、科普工作指导等为内容的企业互助网络,为保证企业科普工作的高质、高效、低成本创造条件。

4.3 加强科普人力资源建设

在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企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必将不断提高,投入也不断增加,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员配备,还可能会对企业参与科普带来一定的限制。企业应大力加强企业科普所需的人力资源建设,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科普专、兼职人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聘请科普专家队伍,为促进企业科普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科普活动是通过参观以及实践等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向民众传递科学知识,因此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科普产品设计、展馆的布置等的新颖性、丰富性直接影响着科普活动的效果;另外,不同企业科普活动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活动模式,这便需要科普专业人员根据活动的内容设计最合理的活动形式、展览方式等等,使科普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普专业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相关部门应作为科普人员培训的中间,联系部分高校对企业科普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不断提高科普人员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科普人员培训的重点来抓。

此外,企业还可以充分调动工会以及党团组织的积极性,广招科普服务志愿者,通过适当培训,帮助企业共同组织科普活动。

4.4 加强科普服务中介培育

由于企业自身一般难以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科普形式与内容,因此,企业科普服务中介机构是企业科普的一股重要力量。为了满足企业以及民众的科普需求,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政策扶持政策加速此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保证其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全套的科普活动计划、科普作品设计、科普宣传、科普场馆布置等全套服务,以达到高质、高效、低成本完成企业科普活动的目的。

对于企业科普服务中介组织的培育首先应保证其充足的专业人才。首先,在政府的协调与支持下,吸引各行各业的专家和企业科普专业人员加入科普中介组织,为此类企业提供专业和学术帮助,也提供咨询以及指导帮助。其次,中介组织可聘请专家定期向企业提供技术以及管理培训,帮助企业与高校搭建对口就业桥梁,为其吸引大量高新技术人才,以保障其科普组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5 开展科普明星企业评选活动

在引导企业参与科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经验,借助选择行业唯一企业代表的形象营销策略,开展科普明星企业的年度评选。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一是必须有完善的明星科普企业评价标准,明星科普企业评价标准通常包括组织领导、活动开展、成效评估三部分内容。组织领导标准主要考察企业科普专业人员以及资金的配备情况;活动开展标准主要考察企业年度科普计划、激活的实施情况、企业科普活动的组织情况、员工的参与情况、社会公益性科普活动的参与情况、科普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公益性科普设施的在建情况等;成效评估标准主要考察企业内部员工的科技素质、企业技术进步情况、科普活动以及科普基地的社会反响等。二是给科普明星企业减免税收、提供技术指导、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企业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4.6 引导企业在科普外围获得利益

虽然科普对于企业经济收入的即时提升不会有多大贡献,但从长远来看,企业完全可以从科普活动中形成的消费文化中获益。具体而言,通过与最直接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多角度、立体化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可以使得存在潜在消费需求的目标群体持续保持和强化品牌的价值认同感。另一方面,企业在科普外围获得利益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企业建设博物馆或科普展厅,其门票价格可以低一些,但是在博物馆或科普展厅外部设立纪念品、模型、书籍、宣传片产品的销售,采取公众完全自愿购买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获得一定的收益。

4.7 加强企业科普的交流与合作

政府相关部门要为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借鉴成功的科普组织经验创造条件。发达国家的科普理念、科普组织形式相对国内较为新颖,而新颖性是科普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利用当前网络资源及时搜索国外先进的科普技术、成功的组织经验提供给各企业,努力嫁接国际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提升企业科普水平,使公众能及时地接收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举办企业科普学术年会,在国际平台上邀请国内外知名科普专家、成功的科普组织企业参加。为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企业之间搭建企业科普交流平台,促进先进的科普技术、成功的科普经验可以在国内企业中迅速推广,开阔企业科普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普水平。

4.8 建立政府企业科普合作机制

通过政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产业科技馆或博物馆、生态类科普基地,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建设一批集科普、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知识密集型的科普旅游文化场所,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大型公众活动期间为企业设科普展厅,不仅可以向人们传递科普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主办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丰富活动的内涵。二是政企合办科普大学,整合企业、高校的科技资源与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企业、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社区结合起来,加快科普大学建设步伐,政府企业相结合对社区居民进行高质量的科普教育活动。三是发展科普旅游业,部分以林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企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科普资源,政府应当给此类企业一定的政策扶持,帮助其建立科普基地,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与企业共同发展科普旅游业。

摘要:科普事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分析了企业参与科普的含义,调查了企业参与科普活动的态度和需求的概况,阐明了企业参与科普的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普活动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科普,企业,动因,引导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成芳.我国科普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3.

[2]戚敏.企业科普的基本理念及其表现形式[J].企业科协,2007(8):23-25.

[3]赵立新.企业科普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定位[J].决策咨询通讯,2003,14(2):40-42.

[4]章荣华.科普是企业的一种战略资源[J].上海轻工业,2004(3):38-39.

[5]金彦龙.我国科普产业运作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06(36):77-78.

引导措施 篇2

论文共分五章,以“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为目的,沿着“提出问题(存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问题)→分析问题(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因素)→解决问题(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应对策略)”的逻辑思路展开。

写作框架:

首先,以典型案例为文章的切入点,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突发事情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现象,并从引导时机、引导主题、引导方式分析其失当的具体表现。

其次,分析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引导意识不足、引导管理体制不健全、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

最后,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社会舆论环境、实行网上网下两级联动引导舆论、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组织机制建设三方面分析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

写作大纲

第1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理论分析)

1.1突发事件的内涵、起源、分类

1.2网络舆情的内涵、分类、以及特点

1.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 第2章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现状扫描

2.1案例分析:双汇“瘦肉精事件”(事件回顾:结合具体案例来谈网络舆情中所存在的问题)

2.2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表现(通过上述案例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失当的具体表现,主要从引导时机、引导主题、引导方式三方面来分析)第3章 制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本章通过以上对双汇“瘦肉精”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分析得出: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机和引导的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失当表现,引导意识、引导管理、引导保障三方面的不足)

3.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意识不足(主从引导意识、传播意识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来谈)

3.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体制不健全(从群众认识不足、文化素养不高、重视度不高、政府管理结构混乱来谈)

3.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保障机制不完善(从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长效引导机制)

第2章 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应对策略(本章主要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前引导、事中引导、事后保障三方面的内容为主)

4.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积极社会舆论环境(主要是重视对舆情的汇集、监控、分析以及预测、建立科学正确的的长效应对机制)

4.2实行网上、网下两级联动引导舆论(网上通过互联网媒体构建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加以引导;网下通过政府宣传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和定期组织模拟演练)

4.3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组织机制建设(宣传正确网络舆情观念、确定部门职责、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政府完善引导法律法规)第5章 结论

引导措施 篇3

当代初中生的词汇量相对于小学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基本上可以读懂课外读物的思想内容,课余时间相对于高中也是十分充足的,完全具备课外拓展的条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笔者就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采取的正确引导措施。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涉猎的种类少。笔者在不断地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初中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包含的方面比较窄,女生对一些以情感发展为主线的著作感兴趣,男生则对一些灵异类、科幻类的小说感兴趣,学生对著名的经典名著、人物传记、古典和现代诗歌了解并不多,另外,很多学生表示不喜欢读名著及传记。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量比较少。初中生实际的课外阅读量相对于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名著数量相差甚远,很多在新课标中要求的必读物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阅读,比如四大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很多学生都看过,但是真正读过原著的学生少之又少。笔者继续调查,有一部分学生看过四大名著的一本或者是一小部分,但是超过两本的几乎没有。

(三)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以青年杂志、现代小说为多。现在的学生虽然对一些古典名著、中外经典的涉猎比较少,但是对现代杂志和现代小说的阅读量却十分大。

(四)初中生因为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多时候将精力都放到了考试的试题上,忽视在语文考试中涉及很少的课外读物。

这些都是现在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严重偏离正常学习中的要求。对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引导措施

就现在的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措施,让学生阅读和学习经典的文学著作,让初中新课标的改革得以落实。

(一)增加语文课堂中对课外读物的互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太过于注重考试的要求,把考试作为学习的中心,忽略了学生对语文课外读物的涉及。我们应该在语文的试题中将课外读物的题量和分值提升,并且在语文课堂讨论中增加对课外读物的提问和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激励方式可以让学生为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现,而在课下主动地去阅读课堂上涉及的读物,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也可以举办好书推荐活动,在班级里让同学们依次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并且说明喜欢的理由和其中的大致内容等。通过多元化教学来增加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和互动。

(二)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和选择性地阅读杂志。现在的很多小说都充满着黄色和暴力的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应该远离这些不健康的小说,这些小说不仅会分散学习精力,而且还会影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为了减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对初中生看现代言情小说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好的杂志,比如《新青年》,还是有很多励志、抒情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

(三)向学生介绍课外经典的优美所在。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名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们远离现在的生活,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将部分经典名著翻拍的影视作品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其实名著中的很多优秀思想、品质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此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阅读课外读物多的同学和阅读课外读物少的同学所写的作文在措辞用句中有什么差距,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自己可以发现差距所在。教师在对比之后适当点评和表扬,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小结

总之,之所以如此重视初中生课外读物的涉及不仅仅是因为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多,而且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方法。推荐的课外读物有很多都是作者一生的心血,做人的道理尽在其中。作为当代的青年不应该仅仅以应试为目的,更应该博学多才、知书达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是不能用试卷上的分数来衡量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且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参考文献:

[1]郑毓信.语言与数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4,(03).

[2]张桂兰.中学生阅读现状解读及其应对策略[J].语文学刊,2009,(16).

引导措施 篇4

教师通过情感教育,使课堂产生情意共振,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的信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与热情.如果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学生的参与热情从何而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始终满怀热情,热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参与,充满对学生的爱,对数学的爱,对数学教学的爱.以满腔的教学热情来感染学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具要直观形象,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声色并茂,教学语言生动,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学设计要环环相扣,疏密相间起伏有致,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实施激励评价,增强学生参与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评价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手段.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恰当地使用“不错”、“很好”、“联想真丰富”、“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引导全班学生对其进行鼓励和评价.在讨论问题时,对于学生“小小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使学生每攻克一道难题,克服一个困难,创造一个新的方法,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乐此不疲.此外,我们还利用作业评语传递教师的情感,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成绩如“好!”、“你能行!”、“别泄气!”等去鼓励他们.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能力,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

三、揭示数学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要应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美.本身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数学思想方法独特的奇异美,教学中表现出数学语言符号,图像形象的简洁美,课堂教学中探索思路解题的过程美,点拨启发思维的艺术美等,到处可见.教师要依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的应用性.如,黄金分割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向学生揭示舞台上报幕员站的最佳位置;女青年腰带扎的最理想的位置;黄金分割用于优选法及建筑、绘画、舞台艺术设计等各种实际应用等,使学生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形态美及应用价值,学生兴趣浓,就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学习动机.

四、设计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参与

初中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笔者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设定教学的分层目标,提出分层要求,采取分层训练,广泛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主动发展,使学生各有所获.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一次函数中,笔者布置了下面一道课堂练习:

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和点(-1,-3).

(1)求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此一次函数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以及该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3)若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此一次函数图象有一交点(1,m),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4)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解不等式:

拓展题:能否应用上述方法完成下题?已知抛物线y=x2+bx经过点(2,1),解不等式:.

这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是这样的:学困生完成第(1)、(2)题,争取解决第(3)题;中等生完成第(1)、(2)、(3)题,争取解决第(4)题;优等生四小题都完成,并解决思考题和拓展题.

本题从求一次函数关系式开始,然后涉及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以及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一些基本知识点,再涉及两个函数的图像交点,直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综合,层层递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做题,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有些学生具有好强的心理,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引导措施 篇5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

我系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向把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向深入,构建长效的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创业引导机制,我系积极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措施。

一、实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

系总支书记亲自抓本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抓本班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到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催生连锁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系认真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角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责任和事业来抓。要通过教育引导,为广大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毕业生自愿投身到基层就业大军中去。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毕业生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动,发挥就业系统的造血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四个结合”,即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持续就业观和成才观;结合国情教育,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自觉选择基层就业,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三、加强舆论宣传,深入发动,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在认真总结以往基层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创新。

深入宣传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系毕业生范围内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观念。张贴各种相关的横幅、海报,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等形式进行了覆盖面较广的宣传造势。还将借助海报、网站等多种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创业热情和能量,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 就业。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纳入党校、团校和学生骨干教育培训计划,使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教育效果。例如,举办基层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宣传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邀请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现身说法;举办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创业事迹报告会,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学生,举办自主创业典型报告会,用先进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创意的做法吸引学生。

四、点面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往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首先,学院下发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在院内办公里公布的各项相关的通知在第一时间内由毕业班辅导员组织政策宣讲和解读,同时组织各班级集中学习并开展专业和行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其次,为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理解,激发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影响在校学生,我系在往届毕业生中挖掘基层就业的典型并请至系里为学生现身说法。如我系请回了2008届旅游管理本科生鹿才琴同学,她是安徽省2008年的选调生,目前在合肥三河镇人民政府工作,工作非常出色。她给我们毕业生介绍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情况使毕业生对什么是基层、什么叫在基层就业、在基层就业的学生能受到哪些政策支持等等问题又了直观的了解。

第三,在班级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

旅游系

引导措施 篇6

一、大学生成长路径的机理渊源

1. 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 人才是类存在物。”[3]马克思的论断表明, 人的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决定着人感觉和思维的主动选择性, 因为自由且主动的选择, 人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即将自身需要同自然状况相结合, 进而创造出为己所用的新事物, 这是一种劳动特性。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选择与劳动分工特点, 在绵长的人类发展史中, 使人对自然和社会, 具有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色彩, 这是一种实践特性。因此马克思指出:“像拉斐尔这样的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 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 即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4]也就是说, “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基本点, 但基本点要发生作用和反应, 又要取决于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便是社会关系。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有一句经典的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

2.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成长路径的选择

马克思在论及未来社会时, 生动的表述了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760从马克思的话中我们可以推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自己成为主人, 这是人的主宰, 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和环境的发展左右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必要的, 从人的主体性上讲, 人不仅需要发展, 而且还是全面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联系的普遍性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因此,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全面性时, 作出了一个精辟的论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294这句话表明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关系,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 所有人的自由发展即群体的自由发展, 发展意味着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将是难以估量的。所以“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6]305

二、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引导措施

1.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道德的引导

新时期, 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成长路径时, 一定要注意强化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成长路径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成长路径, 更是道德引导的成长路径。改革开放多年, 社会中涌现许多不道德的社会现象, 仔细琢磨, 其根源在于学校德育引导的不足。举例来说, 自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新的房价调控措施后, 社会青年群体为避税, 铤而走险, 一段时间内国内离婚率成倍增长。许多法律专家指出, 社会中的这类行为违背基本道德。而道德在纳税面前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这就折射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德育引导不足的问题。所以, 以德育培养大学生, 将道德引导贯穿大学生成长路径形成和选择的始终, 显得尤其重要。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在做好思想理论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 要着力加强道德引导, 切记走过场。通过使道德引导贯穿大学生成长路径始终来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运转。

2.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榜样引导

学生由中学步入大学, 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迥异, 许多学生在入学初期会产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而这一段适应期间也是促进学生建立成长路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 采取榜样示范引导的方式, 往往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选取自己的成长路径有很大帮助。通过校院级表彰方式或是优秀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建立热情互动的方式, 都会在学生选择成长路径的过程中产生良性促进, 既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确立目标, 学会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具体而言, 要通过收集榜样们的积极共性, 以其共性作为一种衡量标尺, 使新生或低年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 努力达到这些标尺, 就可能成为与榜样们相类似的人, 既成为其他人的榜样。通过榜样引导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选择。

3.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多样引导

传统的学校教育强调德才兼备, 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的教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阶段的教育, 在学生成长路径的引导上, 不应仅仅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主, 还要兼顾其他, 这个其他包括科研参与、社团参与和社会实践参与等。在学生成长路径的引导上, 高校要放宽成长路径的引导培养, 切忌使学生成长路径狭窄化。通过科研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学团参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志愿精神, 进而拓宽大学生成长路径的空间, 即多样化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 通过多样化引导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发展。

4. 大学生成长路径中的FPA引导

FPA性格色彩创始人乐嘉将人的性格划分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红色性格热情, 黄色性格果断, 蓝色性格沉稳, 绿色性格柔软。之所以引用乐嘉的“性格色彩”, 是因为根据“性格色彩”理论, 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时, 首先进行性格色彩划分, 然后根据不同颜色的性格特点, 引导不同颜色性格的学生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并根据不同色彩的性格特点, 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 通过心理学和性格情感等手段帮助学生规避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简而言之, 通过“性格色彩”的引导使大学生成长路径良性顺畅。

摘要:大学生成长路径不同, 大学生成长发展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关注大学生成长路径。要努力追溯成长路径的理论机理渊源, 高校对大学生成长路径应推出相应的实践引导措施, 促进大学生对成长路径的自觉选择和良性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成长路径,机理渊源,引导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0.

[2]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1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9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4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8.

引导措施 篇7

关键词: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

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是呼兰有别于哈尔滨市其他区的最大区情。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直是我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 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仍存在不少难题, 特别是资金投入不足一直困扰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的问题, 经过探讨引导扩大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现实可行。首先, 工商资本有富余, 工商企业有能力投资农业。其次, 农业投资项目效益客观, 对工商企业有吸引力。再次, 龙头企业投资农业, 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客观分析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潜力、途径和存在的问题, 引导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总体思路是:完善两个体系, 扶持两类“企业”, 进入两个产业。即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 引导中小企业 (包括合作经济组织) 和龙头企业进入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两个产业。按照这个思路, 重点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下工夫:

1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我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框架已经搭建, 组织健全, 人员齐备, 目前制约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发挥功能的主要问题是机制落后, 职能弱化, 经费短缺。要结合深化免征农业税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稳定和扩大经费投入, 健全和明确职能职责, 规范和完善运转机制, 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社会化步伐, 逐步把乡镇农业生产服务单位推向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企业提供主动、及时、有效的服务, 并接受政府委托, 开展公益性服务。通过强力推进科教兴农、科技护农, 增强农业的抗灾、免疫能力, 把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降到最低, 为全区农业营造安全的生产环境。同时, 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转变农业的“弱质”形象, 让工商企业视农业为“通途”, 而不再是“畏途”。

2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要切实加强农业开放, 努力消除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体制性障碍, 凡是真正进行农业开发、经营的企业, 不受行业类别的限制, 都应给予农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一是在金融方面, 针对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压力大, 但部分企业用地挣地少、租赁多的、厂房建设无产权证、贷款难的实际情况, 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方式, 建设支持农业企业的绿色通道。二是在土地方面, 研究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制度, 既满足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企业购买土地长期使用权的需要, 又要防止企业长期租用农民土地的投机行为, 激发农民失地矛盾。三是在负担方面, 保证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企业合理的税赋, 享受财政贴息、农业用电等优惠政策, 降低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门槛。

3 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

政府对于进入企业 (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经政府认定的企业) , 应给予一定的支持。除一般性的倡导外, 可以考虑在信贷、利率、税收、国内外融资等方面赋予必要的政策优惠。这样做并非是给“偏饭”吃, 而是政府对农业予以保护和支持的又一体现。同时也要看到, 大企业进入农业也要赚钱的, 敢于进入农业、又能够通过正常手段从农业开发中赚钱, 恰恰是本战略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但是, 这里也不排除在市场机制和企业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 出现那种假此名义讨得政府的优惠政策, 而又有意无意偏离初衷, 或“挂羊头卖狗肉”, 或截留政策损农坑农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即明确这类企业的性质、职能、经营领域、基本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其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应对政府公开 (如公众公司亦应对社会公开) , 政府有权对其经营和财务进行考察和审计, 并建立相应的社会监督机制, 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约束、调控企业行为。

4 大力发育合作经济组织, 涵养农业企业

合作经济组织既可以投资农业, 又可以作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桥梁。要在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上搞突破, 带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根据我区的实际, 重点围绕三方面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一是围绕产业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要扶持种养大户合作组建企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 或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组建合作经济组织, 把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龙头企业的下游企业。二是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以特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或中介、流通大户为主体组建合作经营组织, 逐步引导其成立专业经营农业的企业。三是围绕供销社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完整的经营网络, 组织供销社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直接成立经营农业的下游企业。

5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动龙头企业直接经营农业或反哺农业

农业产业化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 也是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的捷径。一是发挥资源优势,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依托我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要以蔬菜、苗木花卉、绿色食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畜禽加工为重点, 发挥利民开发区的牵动作用, 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联营联合、股份合作、嫁接改造、城乡联动等多种形式, 突出发展一大批龙头企业, 为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奠定坚实的工商企业基础。二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下游企业, 直接经营农业。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重点推动对原材料要求较高的龙头企业直接经营原料生产, 创办百头牛场、千头猪场、万只鸡场和企业性质的农场, 实现工商企业规模进入农业领域。三是要密切产业内部联系,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建设, 特别对比较依赖基地但还无力直接经营农业的龙头企业, 要采取股份合作制、订单收购、统购统销等方式, 密切龙头和基地的联系, 使双方利益关系固定化, 形成利益共同体, 促使龙头企业自觉向农业投资。

引导措施 篇8

一、鼓励积累语言, 提高写作兴趣

⒈好词佳句要从学过的课文中开始积累

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项就是要重视文本, 在学生学习的课文当中在思考练习中都有这样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话, 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也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让学生感受到一篇好文章的魅力所在,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美文做到熟读成诵。学生掌握了一些好词佳句就已经开始为写作打好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这样能够让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词可用。

2.使用写日记的方法来积累写作的素材

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 也是一种练笔的途径, 因为写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以写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能够没有束缚地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更能够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3.在课外书中积累知识

古人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多积累知识, 在写作时才能够行云流水, 所以说课内的知识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有的学生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 这就要老师在平时的过程中慢慢地引导, 让学生多读一些文学性和科普性的书刊。课外书有好也有坏, 老师做一个好的引导者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读完书, 积累到一些好词佳句, 在平时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好地利用。

二、热爱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从学会怎么观察生活、体现生活开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多彩的生活当中, 积累一些生活素材也是写作中的重要一环。这就为学生写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 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很好的素材, 只有让学生学会观察,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够写出真实的情感, 写出自己的话。想要写一篇好的文章, 必须养成一个时时刻刻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这样才能够写出一篇富有内涵、辞藻华丽的文章。

三、自由创作, 呵护孩子作文中的童真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课标》中还特意强调了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要鼓励学生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在习作中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能说一些假话、空话, 从小就养成一个很好的习作习惯。在以前学生的习作过程中, 学生束缚了手脚和思维, 写作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没有任何的兴趣, 很多的学生怕写作文。所以要让学生从心里喜欢写作就要创造更多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能够敢于说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四、赏识时时处处存在, 激发自由表达的欲望

在学生写出一些好的文章的时候要时常进行表扬, 让他们树立对写作的自信,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 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时要多一分理解, 多一分鼓励和欣赏,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

1.要多加肯定, 使他们克服自卑感

学生的自尊心一般都是很强的, 鼓起勇气把自己花了很大心血的作文拿给老师看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最想要的是自己写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 在我们对学生作文评价的时候, 要从作文中多发现一些优秀的部分, 并且进行表扬, 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的写作欲望,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很多时候我都会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写的文章, 并且当着很多学生的面来表扬他,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更能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更加努力写作。

2.真情朗诵学生作品, 让他们有成就感

我自己的教学方式就是在学生一年级学完了拼音以后就让学生开始写一些句子, 一年级的时候学生都不会写, 那我就让他们写一句, 到二年级的时候就让他们写两三句, 这样下来到了三年级以后很多的学生就会自己写日记了。我经常会对他们写的语句进行批改, 并且运用晨读的时间或者自习课的时候把发现的好语句和作文在全班来进行朗读并且进行表扬。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并且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

如果把习作比作一棵大树的话, 那么大树的根就是积累, 大树的枝叶就是自由习作。一棵树没有枝叶是不行的, 没有树根更是不行的。只有不停地积累、不停地吸取有用的养分, 然后不停地生长出新的枝叶, 这样一棵树才能够茁壮地成长, 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想写好文章就要不停地多阅读新的知识, 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这样才能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摘要:自由表达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从鼓励学生积累语言、热爱生活、自由创作和赏识学生四个方面谈了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表达能力,措施

参考文献

引导措施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功利化,原因

当代的大学生会出现功利化的倾向, 而且越来越明显。这绝非大学生个人与生俱来的, 是由于很多主客观因素综合而成的。本文主要是分析主观和客观原因, 并在文中提出措施。

一、客观原因

1、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和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经济上的利益驱动机制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表现为淡化群体、强调自我、追求物质享受等不良现象, 且西方社会思潮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已逐渐由理想主义价值目标转向现实主义价值目标, 价值观上的功利化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2、就业压力的影响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 面对压力, 当代大学生比以往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的功利性, 片面的“以就业为导向”, “以市场为导向”, 盲目考证。这种选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功利化行为。

3、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只追求高分数, 而忽视了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教育内容是僵化的教条, 教育方法是单向的说教、灌输, 德育评价也走过场, 助长了功利主义。

4、家庭观念的影响

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血液, 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压力, 而且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错误的改变, 客观造成他们对报效祖国, 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

二、主观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矛盾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 时刻关注并思考着社会现实, 但当前大学生多知识面较窄, 文化修养及理论水平都较低。故在对待学习问题上, 常出现盲从的学习功利化。且崇尚自我、注重自我发展,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追求。然而与其强烈主体意识矛盾的是其自律意识不强、缺乏社会经验、选择好坏的能力较差。大学生的义利观的变化是正常的, 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 我们要承认并理解大学生的利益需求。另, 我们不能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放任自流。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克服功利化的措施

矫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的功利化, 是一个系统工程, 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都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功利观的关键因素。

(一) 社会方面

1、处理好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政府必须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既不能像计划经经济时代纯粹按照政治意志办大学, 政教合一, 也不能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代一味的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办大学, 必须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自身规律办学, 减少行政化、市场化对大学发展的不利影响。

2、注重社会主流文化建设, 优化社会环境

当前, 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 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的社会化是通过与社会接触, 吸收并掌握社会畅行的主流文化来完成的。要加强社会主流文化建设,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 消除一些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3、公平客观“择人”, 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用人单位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念, 形成更加公平的选人用人机制, 应不留偏见, 尽量少设限制, 杜绝“潜规则”, 以求职者本身能力的高低来衡量其价值, 并不是看其学校的名气, 证书的多少等。

(二) 学校方面

1、在教育理念上, 构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理念。

大学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和实践的公共领域, 它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因此,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 大学必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 大学也应保持她的独立精神, 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2、在教育目的上, 重视“人才”教育, 以育人为先。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 开展道德教育, 加强理想教育和素质教育, 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要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择业心态。

3、在教育模式上, 摒弃以结果为重的单一化教学模式。

改变只关注学生成绩的结果性评价, 提倡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教育模式, 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个性。

4、在教育方式方面,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责, 为学生树立榜样。

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学校培育人才的重中之重。

(三)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应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注重对子女的品德和人格教育, 在价值观取向上为子女树立榜样, 并尽量避免社会中不良风气的感染, 鼓励他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做事做人。

(四) 大学生自身方面

大学生要明白其自身的矛盾性, 正视自身的弱点和缺点, 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只是关注学习成绩和一些有名无实的“荣誉”, 拓宽知识面, 培养真才实学, 具备健康的人格, 树立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丽波:《当代大学生功利观问题研究》, 《大连大学学报》, 2009 (2) 。

[2]杨长春:《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的理论分析》, 《汉江大学学报》, 2006 (6) 。

上一篇:高校体育课程下一篇:海外项目投标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