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引导

2024-06-14

对比引导(通用8篇)

对比引导 篇1

近年来,随着实验病理学、免疫学技术和介入性超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肾活检成为确定肾实质病变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定位方法及穿刺针具的不断改进,已成为诊断、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慢性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1]。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仍可能产生血尿和肾周血肿等并发症。以前临床常采用盲穿法,并发症多,而B超引导下用自动活检枪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在提高肾活检成功率的同时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0年2月间采用超声引导自动切割活检枪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09年3月~2009年8月相同时间内采用超声引导负压抽吸活检术、盲法负压抽吸活检术、超声引导手动切割活检术3组各4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总结其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9月~2010年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拟诊为肾炎需进行肾组织活检的患者4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14~73岁,平均(36.2±15.6)岁。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不明原因肾功能衰竭、继发性及全身性疾病的肾损害等。均行超声引导自动切割活检针及自动活检枪行肾自动切割活检,设为超声自动切割组。选取2009年3月~2009年8月拟诊为肾炎需进行肾组织活检的患者120例,根据活检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各40例。采用超声引导手动切割活检术40例患者,设为超声手动切割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13.7~75岁,平均(37.1±15.8)岁;行超声引导负压抽吸活检术的患者40例,设为超声引导负压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3.5~71岁,平均(37.3±15.0)岁;行盲法负压抽吸活检术的患者40例,设为盲法负压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3.8~72岁,平均(39.3±16.0)岁。以上4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使用

使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0~6.0 MHz。应用巴德公司生产的Bard自动活检枪及16 G、18 G(160mm、200mm)长的Tru-Cut穿刺针。自动活检枪可调射程1.5~2.2 cm。内部有带糟的针芯和具有锐利切割的套管针,由内在的两组弹簧先后引发,先将针芯高速地发射至特定位置,自动将套管针快速推进并封闭切割组织。

1.3 方法

1.3.1 超声引导下自动切割肾活检

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一枕头,垫高两侧肾区,防止或减少在穿刺时肾脏退让。为检查施术方便首选右肾为穿刺对象,穿刺前用超声再次检查确定施术肾的位置、外形、大小及肾实质与集合部的厚度及肾脏血管走行方向,毗邻脏器之间的关系,引入屏幕穿刺引导线,引导线与肾脏长轴成约70°~80°角,确定体表穿刺点和穿刺路径。以肾下极外侧穿刺部位为基点,准备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在活检枪内装上经过灭菌处理的18G自动切割活检针,调整好射程,在超声指导方向将活检针沿引导线行进,针尖达到肾周脂肪囊后缘时,确定穿刺针已推进至肾包膜处嘱患者屏气。激发活检枪(图1),“枪响”后迅速拔针,让患者恢复自然呼吸并用碘伏消毒,压迫穿刺点10min左右,也可用腹带捆绑。术后患者平卧休息24h,检查脉搏、血压、尿常规,若腰部不适可行超声复查。常规自动活检取材1~2次,肉眼观察,如未成功获取肾组织,可重复穿刺1~2次。取出的标本以10%甲醛溶液固定,用送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

1.3.2 对比组肾活检

(1)超声引导下手动切割肾活检:常规术前体位准备、皮肤消毒、超声扫描及拟定穿刺部位和途径,实时超声引导。采用16G带槽切割针,为检查施术方便首选右肾为穿刺对象,对患者右肾下极进行手动负压切割组织并送活检。(2)超声引导下负压抽吸肾活检方法:常规术前准备,引入屏幕穿刺引导线,引导线与肾脏长轴成约70°~80°角,确定体表穿刺点和穿刺路径,实时超声引导,使用16G负压抽吸针,为检查施术方便首选右肾为穿刺对象,对患者右肾下极进行负压抽吸组织并送活检。(3)超声定位盲法负压抽吸肾活检:在术前超声扫描时嘱患者深吸气,为检查施术方便,首选右肾为穿刺对象,在体表标注右肾下极轮廓及穿刺点,确定进针深度,使用16G负压抽吸针,无超声引导,在病房对患者进行负压抽吸组织并送活检。活检均常规取材1~2次,肉眼观察,如未取得肾组织,可重复穿刺1~2次。取出标本以10%甲醛溶液固定,送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自动切割组与3个对照组穿刺效果比较

超声自动切割组1次穿刺成功率与超声手动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P>0.05);与超声引导负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超声自动切割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盲法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1)。具体数据见表1。

2.2 超声自动切割组与3个对照组穿刺并发症比较

主要并发症为腰痛、血尿、血肿,超声自动切割组并发症发生率与超声手动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5);但明显低于超声引导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9,P<0.01);明显低于盲法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1)。经一般对症处理2~3天后可好转或消失。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引起肾脏疾病的病因很多,有遗传因素、肾炎、免疫排异反应等,主要临床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不明原因的肾功能衰竭、继发性及全身性疾病的肾损害等,临床诊断存在一些困难。而肾穿刺活检是帮助临床诊断肾脏疾病的一项常用检查手段,经皮肾活检可获得组织标本,是肾脏疾病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经皮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肾脏血管丰富,若穿刺不当时容易造成出血、血尿、腰痛等并发症。传统肾穿刺活检方法主要以超声测量、定位肾脏区域后盲穿,受到患者呼吸等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肾脏运动时,可导致位置偏差,穿刺成功率不高。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负压吸引活组织检查法、超声引导手动切割活组织检查法可在盲法负压吸引活组织检查方法基础上,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使肾出血、血尿、腰痛等并发症降低。实时超声引导下自动切割活组织检查法,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Bard自动活检枪及16 G、18 G(160mm、200mm)长的Tru-Cut穿刺针,自动活检枪可调射程1.5~2.2 cm。为有利于穿刺操作,患者采取俯卧位,常选择穿刺右肾,超声引导线选择肾脏下极较宽厚的肾皮质为进针路线,用内部有带糟的针芯和具有锐利切割的套管针,由内在的两组弹簧先后引发,先将针芯高速地发射至特定位置,穿刺针达到肾包膜外缘后待患者呼吸运动肾脏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短时间闭气后自动将套管针快速推进并封闭切割组织,穿刺路径清晰,穿刺角度及深度不受穿刺针粗细及用力大小的影响,并避开了肾窦,可有效防止穿入肾盂出现血尿现象的发生,穿刺成功率最高,并减少了并发症出现。

超声定位不仅用于术前的肾下极皮肤标记,确定穿刺方向和深度,超声导向使整个进针穿刺过程完全置于屏幕监视之下,准确引导穿刺针进入靶目标,超声的正确引导避免了盲穿所造成的并发症,提高了肾脏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国内、外文献亦报道Bard穿刺枪取材多,更加安全准确,且并发症少,更有利于病情的诊断[2]。该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穿刺成功率达100%,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可获得理想的病理学诊断,并发症少,可为肾脏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资料中超声自动切割组1次穿刺成功率与超声手动切割组、超声引导负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自动切割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盲法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1)。超声自动切割组次成功率最高,达90.50%。盲法负压组1次成功率最低,为52.5%。超声手动切割组和超声引导负压组1次成功率介于超声自动切割组和盲法负压组之间,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自动切割组并发症发生率与超声手动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5);但明显低于超声引导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9,P<0.01);明显低于盲法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1)。

该结果与同类研究报道大致相符[3]。超声手动切割活组织检查法及超声负压吸引活组织检查法在穿刺时因有超声监视,可以随时调整进针角度、深度,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能达到80%以上。盲法负压吸引活组织检查法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最低,其影响因素为:(1)超声观察与穿刺时患者体位的一致性;(2)超声医师及临床穿刺医师技术熟练程度及二者配合默契程度;(3)超声观察与穿刺时患者的呼吸状态等。因盲目性及主观性均可影响到穿刺成功率。且盲法负压吸引活组织检查并发症明显增加,经皮肾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据报道,肾穿刺活检主要并发症是血尿、肾及周围血肿[4],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经一般对症处理2~3天后可好转或消失。

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自动肾组织活检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最好不采用盲法负压抽吸活检。术前要控制血压,了解双肾功能,排除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超声自动切割肾穿刺活检术时,嘱患者相应时机的呼吸屏气配合,操作时尽量垂直进针,避免切割上极或下极造成肾窦损伤,穿刺动作要准确、快速,一般1次穿刺活检切割1~2针(较多时候1针即可获得满意肾脏组织)。穿刺结束后压迫穿刺点10min左右,也可用腹带捆绑,术后嘱患者平卧休息24h,有出血可加用止血药。但术后卧位选择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有报道称,肾穿刺术后早期开始床上活动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6,7],但更换卧位时应掌握时机、采取正确的方法。

综上所述,肾活组织检查对肾脏疾病诊断、病理分型、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观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超声定位自动肾穿刺活检术,具有实时观察、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方法肾脏组织活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03月~2010年02月间采用超声引导自动切割活检枪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2009年03月~2009年08月相同时间内采用超声引导负压抽吸活检术、盲法负压抽吸活检术、超声引导手动切割活检术3组各4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超声自动切割组1次穿刺成功率与超声手动切割组、超声引导负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声自动切割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盲法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P<0.01)。超声自动切割组并发症发生率与超声手动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P>0.05);但明显低于超声引导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9,P<0.01);明显低于盲法负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P<0.01)。经一般对症处理2~3天后可好转或消失。结论 肾活组织检查对肾脏疾病诊断、病理分型、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超声定位自动切割肾穿刺活检术,具有实时观察、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仪,自动活检枪,超声引导,肾脏组织,活组织检查

参考文献

[1]张庆红,张建鄂,肖厚勤,等.26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49-250.

[2]毛枫,季正标,何婉媛,等.超声引导下活检枪在肾活检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1):133-134.

[3]吴晓莉,龚业琼,屈利平,等.超声引导下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11):835-837.

[4]毛枫,季正标,何婉媛,等.超声引导下活检枪在肾活检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⑴:133-134.

[5]王阿妮,尹小妹,袁慧芬,等.经皮肾脏活组织检查术后两种卧位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6,20(3):706-707.

[6]杨云燕,等.超声引导下自动组织学活检术的备物、操作程序与器械消毒[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128-129.

[7]杨小娟,关云,高爱民,等.超声定位支架引导肾组织活检在陕北地区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2010,(1):18-19.

对比引导 篇2

教材分析:《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设计理念:

1、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克服教师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导学结合,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学中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要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2、《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同学们,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往游览。在游览的时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2、播放录象,大致了解挑山工的情况。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语言,了解挑山工登山这件小事中蕴涵的深刻道。

二:初读课文,揭示对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挑的货物很重。因为课文用了“沉甸甸”这个词。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登山路线与游人不一样。他们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而游人走的是直线。

[教学反思:“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师:到底折尺形是什么样?你能把你理解的挑山工走的折尺行的路线画下来吗?

生:行。(异口同声地回答。)

学生画,师巡视,根据情况并叫三名学生画在黑板上。

(1) (2) (3)

师: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大家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不对,是斜行向上的。”

生:“书上说了是从左边起的,第三个也不对。”

… …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读书不要马马虎虎,要细读。

生:课文怎么写的你要读清,不然就理解错了。

… …

[教学反思: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学的东西。这时学生的这种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体验,多角度思考、发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师:游人走的是直线,可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行路线呢?

生: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着重物,如果跟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挑山工很聪明。

生:挑山工能在工作中找捷径。

生:他还能在工作中找窍门儿。

师:好了,现在把你的学习体会写在这一段旁边。

学生汇报:

生:我写的是:我以后在生活中也要学着找窍门。

生:我写的是:无论干啥都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 …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

三、细读深究,潜心会文。

师:刚才我们发现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长,那他就应该……(师预言又止。)

“应该比游人慢。”一生抢着说。

“不是,他比游人还快。”另一生赶紧接着说。

师:这时,你自然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汇报。

生: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是不是有近道?

四人小组,再读课文,交流汇报。

全班汇报。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关键处设疑,在矛盾处发问,巧妙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们找的都是挑山工的话。

师生对读挑山工和“我”的对话。

师:用笔划出你觉得有道理的句子。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

全班汇报。

师:挑山工的话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师: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我不觉得挑山工很珍惜时间。

生: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件事。

生: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

生: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 …

师:作者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生:回来画了一幅画。

师:(出示这幅画)在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生:我看到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

生: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

生:他还在不断的攀登。

[教学反思:借“形”(彩图及文字)悟“神”(写作目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读最后一段。

指导感情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

过渡:其实,不仅作者需要那幅画,今天,老师也想问问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交流讨论:指名发言:

生:是因为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的坚持精神。

生:我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坚强的意志。

生:我需要挑山工说的哲理。

┅ ┅

师:在文中最后一句补写:我也需要它,因为 。

[教学反思: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等各种形式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在文中最后一句补写:我也需要它,因为 。”的形式,启发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

板书设计:

认定目标

一步踩不实不行 步步踩实

更不能耽误工夫 抓紧时间

一个劲儿往前走 坚持不懈

作者邮箱: ,lidan9363@126.com

对比引导 篇3

苏教版二下第六单元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爱吃的水果。

(生交流)

师:请用“我爱吃的水果有……, 有……, 还有……, 最爱吃……”的句式说一说。

(生交流)

师:老师也有爱吃的水果, 你们想猜猜吗?

生:想。

师:你想猜出老师爱吃的水果, 应该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老师, 您爱吃的水果是什么颜色?

生:是什么形状?

生:是什么味道?

师: (相机板书:颜色、形状、味道, 之后示范说。) 下面, 请大家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爱吃的水果。

(生互动后, 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爱吃的水果。)

师:把自己爱吃的水果写下来, 并用上“我爱吃的水果有……, 有……, 还有……, 最爱吃……”的句式写话。

案例二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爱吃的水果吗?

生:想。

师:下面, 请大家问一问, 猜一猜, 看老师爱吃的是什么水果?想一想, 你打算怎样询问老师爱吃什么水果?

生:老师, 您爱吃什么水果?

师:还可以怎样问?

生:老师, 请问您爱吃什么水果?

师:嗯, 声音很响亮, 用上“请”字说明你很懂礼貌。

生:老师, 能告诉我您爱吃的水果是什么吗?

生:老师, 请告诉我您爱吃的水果是什么, 行吗?

师:刚才同学们大大方方地用商量的语气有礼貌地询问。真不错!老师爱吃的水果个子小小的、圆圆的, 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猜李子、金橘、圣果、葡萄)

师: (摇头) 刚才老师告诉了你水果的什么? (边说边用手做小圆状)

生:形状和大小。

师:是呀。个子小小的、圆圆的水果很多, 不容易猜到老师爱吃的水果是什么, 该怎么办呢?

生:老师, 您爱吃的水果是什么颜色?

师:告诉你吧, 老师爱吃的水果是黄色的。

生:我知道了, 一定是金橘吧!

(师摇头)

生:那您爱吃的水果是酸的还是甜的?

师:看来, 还得说清楚水果的味道, 是吗? (生点头) 老师爱吃的水果, 只要剥开黄色的外壳, 就会露出乳白色的果肉, 果肉还包着红褐色的果核呢。轻轻咬一口, 甜甜的汁水就会沁入心脾。现在你一定知道老师爱吃的水果是什么了吧?

生:是桂圆。

师: (点头) 终于猜对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呀!你还想向老师提问题吗?

生:老师, 您为什么喜欢吃桂圆?

师:桂圆不仅味道甜美, 而且营养丰富, 据说常吃桂圆, 还能延年益寿呢!

生:老师, 您还爱吃哪些水果呢?

师:我爱吃的水果很多, 有苹果, 有香蕉, 还有荔枝, 最爱吃的是桂圆。现在谁能像老师这样, 用上“我爱吃的水果有……, 有……, 还有……, 最爱吃……”的句式说话。

(生练说)

师:同学们, 通过刚才的“问一问”“猜一猜”, 你明白了什么?

生:要想向别人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可以从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说清楚, 说明白。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找一个合作伙伴, 互相问一问, 猜一猜。

(生互动交流)

师:请同学们从形状、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爱吃的水果吧。

(生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从水果的颜色、大小、味道、形状等方面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请以“我爱吃的水果有……, 有……, 还有……, 最爱吃……”的句式写一段话, 并把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和味道写下来, 也可以写一写你为什么喜欢吃这种水果。

对比评析:

案例一直接指向教学要求, 遵循“先说后写, 说写结合”的原则, 着眼于由“说什么, 怎么说”到“写什么, 怎么写”的过渡。但是,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教师更多的是“告诉”而不是“引导”, 师生交流显得有骨无肉, 不能围绕话题逐步深入地进行交流。而案例二则精心创设情境, 寓说写训练于口语交际之中, 变独白训练为对话训练, 变单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信息互动, 变静态单一的被动接受为多元综合的感悟, 彰显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互动与对话,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体现了语文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案例二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一、着眼“立人”。案例二中, 教师不是把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而是寓形成良好的交际素养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 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和交往,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与应对的能力, 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 培养其良好的交际意识和交际素养。

二、体现互动。案例二中以“问一问、猜一猜”这一动态性交往活动为调味品, 激活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以“你打算怎样询问老师爱吃的水果是什么”“还可以怎样问”“不容易猜到老师爱吃的水果是什么, 该怎么办呢”等问题为纽带, 引领学生围绕话题进行深入交流。这样, 怎样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的方法便在“润物细无声”的师生交往活动中被学生领悟了。

对比引导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66例牙种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且排除严重心、肝、肾等系统疾病的患者。根据口腔修复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3岁, 平均年龄 (45.02±6.01) 岁;缺牙类型包括20颗磨牙、13颗前磨牙。实验组, 男21例、女12例;年龄最小31岁, 最大64岁, 平均年龄 (45.12±7.04) 岁;缺牙类型包括18颗磨牙、15颗前磨牙。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种植体植入均采取常规手术方式进行, 即使用生理盐水浸湿Bio-Oss骨粉, 并在种植体侧骨缺损位置内将其完全放入。手术完成后,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合适的口腔修复膜, 即检查其牙骨缺损伤口的大小和形状后, 给予对照组钛修复膜引导缺损骨再生, 将钛膜修剪成符合牙骨缺损情况的形状并置于植骨部位。实验组以海奥口腔修复膜引导缺损骨再生, 同样将其修剪成符合牙骨缺损情况的形状并置于植骨部位。确认放置成功后, 在其边缘处进行覆盖, 覆盖长度约为2~3 mm, 术后常规缝合创口。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修复成功:手术后, 种植体表现出较高的稳定状态, 牙缺损位置可见新生骨长出, 并且可良好结合自体骨。 (2) 手术结束后1周,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厚度、植骨厚度, 厚度通过10分度游标卡尺进行测量。 (3) 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2个方面, 即创口开裂、牙局部肿胀。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牙缺损修复效果比较实验组修复成功率为96.97%, 高于对照组的78.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两组患者骨厚度及植骨厚度比较手术完成后1周, 经测量得出实验组骨厚度为 (2.6728±0.5496) mm、植骨厚度为 (2.4563±0.4520) mm;对照组骨厚度为 (2.0145±0.2014) mm、植骨厚度为 (1.9122±0.1236) mm。实验组的骨厚度及植骨厚度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04、2.05, P<0.05) 。

2.3两组患者副反应比较实验组仅出现1例副反应 (牙局部肿胀) , 发生率为3.03%;对照组出现7例副反应, 包括4例创口开裂、3例牙局部肿胀, 发生率为21.21%。实验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2, P<0.05) 。

3讨论

在社会环境及饮食结构不断改变的背景下, 导致牙缺失情况频繁发生, 若长时间得不到修复, 不仅会影响牙齿美观, 还会造成邻近牙齿的咬颌功能紊乱, 继而促使正常牙齿逐渐松动, 甚至出现脱落的现象[2,3]。牙种植技术也是临床常见的人工牙齿种植技术, 即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将适合牙齿种植的材料进行设计加工, 使加工后的材料能够兼容患者的自体骨, 并植入牙槽骨中, 最后配合烤瓷牙冠完成牙齿种植。牙种植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引导骨再生, 而修复膜材料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牙康复效果。当前, 随着引导骨再生膜技术的不断推广及应用, 进一步提升了牙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该类技术主要借助生物膜为骨组织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以此达到手术目的。鉴于此, 选择一种正确的口腔修复膜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钛膜是一种不可吸收生物膜, 具有抗力强度良好、质地坚硬的特点, 是临床常见的修复材料, 在促进植骨生长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有研究发现, 钛膜的实际使用在存在一些不良的影响, 如阻止植骨对血液的良好吸收等, 继而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海奥口腔修复膜是一种可吸收膜, 且无任何化学交联剂, 不仅能隔离细胞、稳定血凝块, 还可以保证血液血浆有效输往植骨区内, 从而促进植骨得到良好生长, 为进一步贴合自体骨提供有力的支撑。结合本研究结果发现, 实验组以海奥口腔修复材料引导缺损骨再生后, 修复成功率达96.97%, 骨厚度为 (2.6728±0.5496) mm、植骨厚度为 (2.4563±0.4520) mm, 副反应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治疗后修复成功率为78.79%, 骨厚度 (2.0145±0.2014) mm、植骨厚度为 (1.9122±0.1236) mm, 副反应发生率为21.2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国内一些文献结果基本一致, 将海奥口腔修复材料配合牙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在此建议, 临床医生应加大牙齿缺损等口腔疾病的预防宣传力度。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根据引发口腔疾病的因素, 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主要提醒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尽量做到戒烟戒酒;坚持刷牙2次/d, 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坚持洗牙等。

综上所述, 在牙种植患者引导骨再生中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的临床效果较优于钛修复膜, 可有效提高修复成功率, 促进植骨生长, 是一种安全性好、疗效显著的修复材料,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方法 66例牙种植患者, 根据口腔修复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3例。对照组使用钛膜作为修复膜材料修复, 实验组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作为修复膜材料修复。对比分析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 实验组修复成功率为96.97%, 高于对照组的78.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完成后1周, 实验组骨厚度为 (2.6728±0.5496) mm、植骨厚度为 (2.4563±0.4520) mm, 均大于对照组的 (2.0145±0.2014) 、 (1.9122±0.1236) mm (P<0.05) ;实验组副反应发生率 (3.03%) 低于对照组 (21.21%) (P<0.05) 。结论 在牙种植患者引导骨再生中使用海奥口腔修复膜的临床效果较优于钛修复膜, 可有效促进修复成功率, 减少副反应, 适合临床使用及推广。

关键词:口腔修复膜材料,牙种植,骨再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珍香.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口腔修复膜材料的应用.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2015, 25 (5) :27-28.

[2]何群榕.口腔修复膜材料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应.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5) :77-78.

对比引导 篇5

关键词:超声引导,无痛人流术

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是临床常用的流产方式, 适用于妊娠6~10周。但负压吸引术的操作过程对子宫内膜、宫颈都会造成创伤, 进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发生。采取有效的辅助方式减小手术创伤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我站比较了超声引导下无痛人流术与常规无痛人流术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站行人工流产术的70例患者纳入研究, 纳入标准:明确的停经史;阴道B超发现宫腔内孕囊;孕6~10周;完善各项检查后给予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研究期间无失访、脱落、死亡病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行超声引导下无痛人流术的观察组与常规无痛人流术的对照组, 每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34岁, 平均 (28.8±6.9) 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33岁, 平均 (28.3±6.4) 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无痛人流术, 首先给予枸橼酸芬太尼0.001mg/kg、丙泊酚2.0mg/kg静脉注射麻醉, 然后将超声探头固定于窥阴器上并置入, 探查宫腔情况、孕囊位置后, 缓慢插入负压吸管后, 在超声探头的定位和引导下将吸管口对准孕囊位置、开启负压吸除孕囊。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无痛人流术, 麻醉方式与观察组相同, 置入窥阴器, 探查宫腔情况、孕囊位置后, 使用扩宫棒扩张宫颈, 缓慢插入负压吸管后开启负压吸除孕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包括HAMA焦虑评分、HAMD抑郁评分、NRS疼痛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检验标准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人工流产是临床上在孕早期 (孕12周以前) 用于提前终止妊娠的医疗措施, 多适用于有终止妊娠意愿的孕妇或存在严重并发症必须终止妊娠的孕妇[1]。临床上常用的人工流产方式包括药物流产和手术流产。对于妊娠6周以内、有终止妊娠指征的产妇多采用药物流产, 但该流产方式的流产效果并不确切, 容易造成流产不完全、不彻底, 仍需进一步采用清宫术易造成更大的创伤。因而, 药物流产在临床中应用范围较为局限, 而手术人工流产应用则较为广泛。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是在钳刮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流方式, 能通过负压吸引的方式清除孕囊, 避免了对于子宫内膜大范围的钳刮, 因而创伤相对较小。但是, 相关研究已发现, 尽管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能够减小手术创伤, 患者在人工流产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这一方面是由于负压吸引管经宫颈插入后直接定位于孕囊较为困难, 因而在清除孕囊的过程中仍然会对子宫内膜、宫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另一方面, 患者自身激素水平紊乱、抵抗力低下、全身处于应激状态也会增加发生各类并发症的风险[2]。近年来随着手术操作的不断成熟、B超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超声引导下的人工流产术也逐步应用于临床。上述研究中, 我站分析了超声引导下无痛人流术与常规无痛人流术的对比研究, 旨在为临床上探寻更为安全有效的人工流产术提供参考。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无痛人流术能够直视宫腔情况, 使负压吸引管直接对准孕囊, 在清除孕囊的过程中减小对子宫内膜的创伤[3]。通过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可知,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超声引导下人流手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为了进一步明确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 我站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应激状态指标,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应激状态更弱、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无痛人流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缓解术后应激, 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颖, 程怡民, 黄娜.中国人工流产现状及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12 (2) :56-58.

[2]张萍.超声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清宫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7) :178-180.

对比引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72例, 女24例;年龄31~58岁, 平均 (42.57±3.61) 岁;体重46~83 kg, 平均 (66.49±5.74) kg。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锁骨骨折;②意识清楚, 无昏迷;③ASA分级Ⅰ~Ⅱ级;④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颈部液性积血;②颈部畸形;③锁骨手术区域皮下广泛陈旧性积血;④有局麻药过敏史;⑤有镇痛药滥用史。

1.3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室前开放静脉通路, 入室后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术前静脉注射芬太尼 (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批号:20140105;规格:0.1 mg/2 m L) 50~100μg,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厂家: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40201, 规格:5 mg/ (m L·支) ]1~3 mg。

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入路) 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 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手尽量下垂, 显露患侧颈部。观察组将超声诊断仪探头 (频率5~12 MHz, 宽频线阵探头) 置于锁骨上窝, 矢状斜位扫描, 定位颈总动脉, 在其外侧颈前斜角肌和颈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寻找臂丛神经根, 其超声表现为3~4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回声区, 使用22G穿刺针, 距探头5 mm处, 使用平面内进针法沿探头长轴方向缓慢进针。在超声直视下, 刺入斜角肌间隙, 确认针尖接近目标神经根后, 注入0.375%罗哌卡因 (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716;规格:10 m L∶75 mg) 20~25 m L, 动态观察局麻药的浸润扩散范围, 直至目标神经被完全包裹。10 min后患者调整为仰卧位, 将超声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 显示胸锁乳突肌的横切面。穿刺针从患者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进针, 以垂直角度刺入, 直至穿透颈括约肌筋膜, 注入0.375%罗哌卡因3~5 m L。对照组采取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 手尽量下垂, 显露患侧颈部, 于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后缘交叉点垂直刺入皮肤, 缓慢进针, 在颈阔肌表面向横突、锁骨和颈前方向侵润注射0.375%罗哌卡因5~7 m L。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麻醉效果分级如下。Ⅰ级:阻滞范围完善, 患者安静, 无痛, 生命体征平稳;Ⅱ级:阻滞范围不完善, 患者可见轻微应激反应, 局部疼痛, 辅助应用镇痛药后效果好,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 麻醉效果欠佳, 患者明显焦虑, 辅助应用镇痛药后疼痛仍存在, 生命体征波动明显;Ⅳ级:阻滞麻醉失败, 患者疼痛明显, 需要更改为全身麻醉[2]。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参照文献[3]进行, 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48例患者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均为Ⅰ级;对照组神经阻滞麻醉效果Ⅰ级为31例, Ⅱ级为13例, Ⅲ级为4例,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4、24 h疼痛NRS评分显著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霍纳综合征2例, 对照组出现霍纳综合征3例, 血肿2例,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16, P<0.05) 。

3 讨论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科创伤之一。传统麻醉方法通常采用臂丛及颈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 这是因为锁骨上颈丛 (C3~C4) 神经主要支配锁骨区域的皮肤感觉, 臂丛 (C5~C6) 神经主要支配深部肌肉, 联合阻滞才能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4,5]。传统解剖定位麻醉效果与麻醉师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患者个体性差异密切相关, 麻醉效果存在不稳定性, 有镇痛不理想现象出现, 必要时需同时加用镇静镇痛药, 增加呼吸抑制风险;同时传统盲探操作会增加神经及血管损伤的发生风险, 形成气胸、血肿等潜在症状, 影响麻醉安全性。

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具有如下优点:①麻醉师可以直观辨识神经、血管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结构;②判断穿刺针针尖进针角度, 穿透组织过程, 有效避开胸膜、穿刺区血管, 观察局麻药浸润扩散程度等, 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③缩短麻醉操作时间, 麻醉阻滞起效较快, 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及安全性, 减少了局麻药的使用剂量, 降低了局麻药中毒发生的几率;④完善的神经阻滞可以使患者感觉恢复时间延长, 有效地消除术后疼痛;⑤对小儿、意识不清的患者以及解剖结构上有畸形或定位困难的患者, 超声技术有突出的优点。

综上, 超声技术用于锁骨骨折患者麻醉, 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时间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B OWENS C, GUPTA RK, BYRNE WT, et al.Selective local anesthetic placement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 neurostimulation for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J].Anesth Analg, 2010, 110 (5) :1480-1485.

[2]卜祥梅, 王波, 王耀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5, 55 (3) :103-104.

[3]杨永刚, 葛东明.超声引导下胸锁乳突肌间隙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效果[J].上海医学, 2014, 37 (10) :831-834.

[4]HERRING AA, STONE MB, FRENKEL O, et al.The ultrasound-guided superficial cervical plexus block for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in emergency care settings[J].Am J Emerg Med, 2012, 30 (7) :1263-1267.

对比引导 篇7

1 激光消融甲状腺的原理

激光仪的主要部分为激光发生器,其产生的Nd:YAG激光是近红外线激光,波长为1 064 nm,具有较好的穿透深度。

激光消融甲状腺组织的机理为激光与甲状腺组织间的热效应,导入组织的热能与使用的激光能量呈线性关系[9]。光子为组织生色基团所吸收,转化为热能,组织被加热到高于某一特定温度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则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其他的热效应包括气化和炭化[10]。气化可引起爆炸性的组织破裂(爆米花效应),尤其当其发生在温度最高点附近时。炭化可以显著增加组织热量吸收,从而减少组织穿透距离,并缩小坏死区域。过度高热还可能引起光导纤维本身的损坏[9]。

2 方法

2.1 实验仪器

激光仪由意大利百胜公司提供,型号为E c h o Laser X4,波长为1 064 nm的Nd:YAG激光,光纤为直径300μm的石英光学纤维,功率(0~7)W,能量范围(500~1 800)J连续可调。彩超仪为意大利百胜MyLab9.0,超声探头频率(6~18)MHz。

2.2 实验材料

离体新鲜猪甲状腺140只,由南京放心肉供应基地提供。

2.3 实验步骤

(1)剪剔离体新鲜猪甲状腺周围的脂肪、筋膜及肌肉组织,并编号。

(2)根据激光功率和能量的不同组合,分4组:500 J、900 J、1 350 J和1 800 J组。每能量组再按激光光纤的功率又分为1 W、2 W、3 W、4 W、5 W、6 W和7 W组。每种组合消融离体猪甲状腺5只。

(3)将离体猪甲状腺平放于操作台上,在超声引导下用21GPTC针从甲状腺一端穿刺,进入其实质部。在到达甲状腺实质居中部位后,再通过PTC针置入激光光纤,确认位置合适后,将PTC针后退约10 mm,使激光光纤前端约10 mm直接接触甲状腺实质,见图1。

(4)调节好激光发生器的功率及能量设置,启动激光发生器开始消融。用超声实时观察消融过程。在消融开始后短时间内,可显示激光光纤周围甲状腺组织回声不规则增强,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回声增强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并在增强回声后方产生声影,见图2。观察激光发生器的显示器,当能量显示器到达设定数字时,立即停止消融。

(5)消融结束后,退出激光光纤,PTC针暂留甲状腺内。沿PTC针长轴剖开甲状腺,测量消融灶和空洞的长径和厚径。再在其最大横切面处横切,测量消融灶和空腔宽径。

2.4 病理学检查

将解剖的消融灶组织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然后行病理切片、染色及显微镜下检查。进行电镜检查时,需用特殊的溶液固定后进行观察。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及体积与激光能量、功率关系

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统计结果表明:同一能量组不同功率组内比较,功率(3~7)W时,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2 W(P<0.05)。随着激光功率(3~7)W的增加,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亦增加,但其增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激光能量相同,功率为3 W时,达到较好的消融效果。不同能量组的相同功率组间比较,功率为2 W时,各能量组间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没有差异(P>0.05);功率3 W时,1 800 J组的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1 350 J、900 J、500J组(P<0.05)。功率(4~7)W时,1 800 J和1 350 J组的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900 J、500 J组(P<0.05);而1 800 J、1 350 J组及900 J、500 J组的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只是量上的增加,其增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率3 W时,1 800 J达到较大的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而功率(4~7)W时,1 800 J组与1 350 J组比较,消融组织的径线、面积和体积的大小没有明显区别,即1 350 J即可达到较好的消融。

3.2 消融灶空腔的径线、面积及体积与激光能量、功率关系

激光功率为1 W、2 W时,沿针道未见空腔形成。激光功率(3~7)W时,各能量组沿针道可见空腔及炭化形成。统计结果见表3、表4。统计结果表明:同一能量组不同功率组内比较,功率(3~7)W时,空腔的径线、面积和体积明显大于2 W(P<0.05)。随着激光功率(3~7)W的增加,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亦增加,但其增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能量组的相同功率组间比较,空腔的径线增减没有统计学意义。

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b 3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800 J组明显大于1350 J、900 J、500 J组(P<0.05);c(4~7)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 800 J、1 350 J组明显大于900 J、500J组(P<0.05)。

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b 3 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 800 J组明显大于1350 J、900 J、500 J组(P<0.05);c(4~7)W时不同能量组间比较:1 800 J、1 350 J组明显大于900 J、500 J组(P<0.05)。

功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

a同一能量组内不同功率间比较:7 W、6 W、5 W、4 W、3 W组与2 W组比较,P<0.05。

3.3 激光消融区域组织的病理变化

(1)大体病理变化

激光消融离体猪甲状腺后,沿穿刺针长轴剖开甲状腺,观察剖面甲状腺实质的改变。实验结果显示,功率1 W时,各能量组剖面沿针道周围未见甲状腺实质的改变,未见空腔形成。功率2 W时,各能量组剖面沿针道可见椭圆形的呈灰色改变的坏死组织,未见空腔及组织炭化。功率(3~7)W时,各能量组剖面沿针道可见一空腔,空腔周围见薄层炭化组织,再外层为坏死的呈灰色改变的组织,最外层为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见图3。

(2)显微镜下病理变化

激光消融区域形成空腔,腔内壁为棕褐色炭化组织,细胞形态不清。炭化组织下方可见薄层甲状腺滤泡变性,滤泡上皮不明显,部分滤泡腔内可见空泡,见图4。甲状腺小叶间动脉内膜增厚,可见不规则乳头状增生伴部分内膜细胞脱落,动脉壁外膜变性,血管外组织呈灼伤后改变,见图5。

(3)电镜下病理变化

激光消融电镜观察:(1)坏死区(炭化周边明显颜色改变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膜中断,显示欠清,细胞器崩解呈碎片状,结构消失,细胞核核膜部分中断,核内染色质稀疏,出现边集,见图6;(2)移行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膜显示尚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细胞和部分中断,染色质出现边集,见图7;(3)远端区滤泡上皮细胞细胞膜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显示清晰,细胞核核膜完整,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见图8。

3.4 激光的功率、能量和消融灶大小及病理改变间的关系

随着激光功率和能量的增加,甲状腺组织温度不断升高,加热时间缩短,升温迅速。针道中心组织温度上升最快,温度最高,在短时间内针道中心组织气化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组织炭化变黑。炭化的组织明显减少了激光能量的传导,使得炭化周围甲状腺组织温度迅速降低,传导距离的增加也使炭化周围组织内温度逐渐下降,使消融灶的大小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该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功率1 W时,加热产生的温度低,光纤所在区域甲状腺组织未见空洞形成和实质的改变。激光功率2 W时,仅见光纤周围甲状腺组织呈灰白色改变,但其所产生的温度不足以使组织形成空洞和炭化。功率(3~7)W时,产生的温度较高,可使光纤所在区域甲状腺组织气化形成空洞,空洞周围组织炭化,炭化外层组织呈灰白色改变。但激光功率在(3~7)W时,由于炭化的组织明显减少了激光能量的传导,激光功率增加,虽使甲状腺消融灶的大小及空洞的大小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同一功率组,随着激光消融时间及能量的增加,离体猪甲状腺消融灶的径线、面积和体积亦增加,但当能量达到1 800 J时,达到最大值。

4 结论

可见,激光消融离体猪甲状腺消融效果明确,消融灶的大小随着激光功率及能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径为300μm的光纤产生的激光,当激光功率为3 W、能量为1 800 J时达到较理想的消融效果,消融灶的长径为(22.24±2.00)mm,宽径为(13.26±3.38)mm,厚径为(11.76±0.45)mm。该实验的结果将为进行活体猪甲状腺激光消融和人体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激光消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Pacella CM,Bizzarri G,Guglielmi R,et al.Thyroid tissue:US-guided percutaneous interstitial laser ablation-a feasibility study[J].Radiology,2000,217(3):673-677.

[2]Helle Dossing,Finn Noe Bennedk,Steen Karstrup,et al.Benign Solitary Solid Cold Thyroid Nodules:US-guided 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initial experience1[J].Radiology,2002,225(1):53-57.

[3]Enrico Papini,Rinaldo Guglielmi,Giancarlo Bizzarri,et al.Treatment of benign cold thyroid nodule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 versus levothyroxine therapy or follow-up[J].Thyroid,2007,17(3):229-235.

[4]Roberto Valcavi,Fabrizio Riganti,Angelo Bertani,et al.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 of cold benign thyroid nodules:a3-year follow-up study in122patients[J].Thyroid,2010,20(11):1253-1261.

[5]Pacella CM,Bizzarri G,Spiezia,et al.Thyroid tissue:US-guided percutaneous laser thermal ablation[J].Radiology,2004,232(1):272-280.

[6]Gerardo Amabile,Mario Rotondi,Giovanni De Chiara,et al.Clinical research:low-energy 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thyroid nodules:therapeutic outcome in relation to pretreatment and treatment parameters[J].Thyroid,2006,16(8):749-755.

[7]Helle Dfssing,Finn Noe Bennedb?k,Laszlo Hegedüs.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interstiti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n benign solitary solid cold thyroid nodules:one versus three treatments[J].Thyroid,2006,16(8):763-768.

[8]Enrico Papini,Rinaldo Guglielmi,Gharib Hosseim,et al.Ultrasound-guided laser ablation of incidental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a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patients at surgical risk[J].Thyroid,2011,21(6):1-4.

[9]Hans-Joachim S,Frank E,Volkhard UF,et al.Basic principles of laser induced interstitial themotherapy in brain tumor[J].Med Laser Appl.,2002,17:147-161.

对比引导 篇8

关键词:聚桂醇,无水乙醇,肾囊肿

单纯性肾囊肿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良性病变, 绝大部分好发于成人, 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体积较小无症状的肾囊肿一般不需治疗, 若体积较大, 并伴有腰痛、尿血、反复尿路感染或肾积水等症状, 就需治疗。既往临床多行外科手术切除, 但创伤大。近年来采用了超声介入治疗, 即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囊内注射硬化剂以消除或缩小囊腔来达到治疗目的。以往常用的硬化剂是价格低廉, 疗效得到临床肯定的医用无水乙醇, 但存在一定复发率和并发症。现在一种新型硬化剂面世:1%聚桂醇注射液治疗肾囊肿, 其疗效与无水乙醇相同, 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现将对比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12月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共38例, 其中男17例, 女21例, 年龄41~72岁, 平均56岁。将使用1%聚桂醇注射液的1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 (新型硬化剂组) , 使用无水乙醇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无水乙醇组)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测定及肝肾功能检查, 并经超声、CT等检查确诊, 囊肿直径>70 mm者8例, 40~70 mm囊肿者30例。术中抽出囊液50~220 m L。囊液常规及细胞学检查均显示正常。

1.2 治疗方法

取俯卧位或健侧卧位, 先用B超探查, 明确囊肿位置、大小、形态及与毗邻脏器的关系, 选择最佳穿刺点, 测出皮肤进针点与囊肿的直线距离、确定进针深度和角度。穿刺点消毒, 铺无菌巾, 先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 在超声引导下进针穿刺。B超确认针尖在囊腔内后, 拔出针芯, 抽吸囊液, 常规用无水乙醇做蛋白定性试验, 若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开始抽囊液并记录液体量。将最先抽出的一部分囊液作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抽尽囊液后, 治疗组注入聚桂醇注射液并使液体完全保留在囊腔内, 拔出穿刺针。对照组注入无水乙醇, 注入量一般为囊液量的1/5~1/10, 注入后保留5 min, 抽出液体, 反复治疗2~3次, 而后尽量将其抽出, 再注入无水乙醇1~2m L并保留在囊腔内, 拔出穿刺针。消毒后敷料覆盖。

1.3 疗效标准

测量囊肿大小, 与治疗前比较, 以囊肿消失无复发为治愈;囊肿直径较治疗前缩小2/3以上为有效:囊肿大小无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肾囊肿均一次穿刺成功。聚桂醇组4 (4/18) 例, 术后1~2 d, 自诉患侧腰部轻微胀痛, 能忍受, 无需治疗。无水乙醇组16例 (16/20)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胀痛, 4例出现心悸, 头昏、皮肤潮红等“醉酒样”反应 (占80%) , 二者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6~12个月随访, 聚桂醇组14例全部消失, 3例缩小2/3以上, 另一例大小无明显变化, 有效率达94% (17/18) ;无水乙醇组17例全部消失, 3例缩小2/3以上, 有效率达100% (22/22) , 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单纯性肾囊肿是临床常见病, 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去顶术,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治疗的开展, 超声引导下经皮囊肿穿刺硬化治疗因其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疗效好等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1]。硬化治疗的原理是使囊肿内壁上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蛋白凝固、变性, 破坏细胞分泌功能, 产生无菌性炎症, 使囊腔壁粘连闭合, 以达到治疗目的[1]。以往临床常用无水乙醇作为硬化剂, 但治疗时为了达到疗效必须使囊内有高浓度的无水乙醇, 因而需反复冲洗, 部分病例需多次硬化治疗才能治愈, 加之无水乙醇可以渗漏到肾周, 引起局部剧痛, 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因无水乙醇部分通过血液吸收出现醉酒样反应、发热和肝肾潜在的损害, 由于无水乙醇无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均由各医院制剂室自行制造, 无国药准字, 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聚桂醇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清洁剂类硬化剂, 其作用机制与无水乙醇相似, 临床做为血管内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脉管畸形、静脉曲张、血管瘤及各种囊性疾病[1,2,3]。临床研究发现, 聚桂醇硬化治疗时具有局部麻醉、镇痛作用, 并且可以留置囊腔内, 清洁囊壁, 持续发挥硬化疗效, 操作简单, 6~12个月回访治疗效果好。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需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单纯性肾囊肿; (2) 寻找最佳穿刺点, 选择离体表皮肤最近为穿刺点, 注意避开腹腔肠管; (3) B超动态监控抽液, 随时调整穿刺针的深度, 使针尖始终保持在囊肿中心部位; (4) 注药前常规用无水乙醇做囊液蛋白定性试验, 呈阳性才能注药[4]。

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单纯肾囊肿疗效与无水乙醇相同, 但并发症少,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硬化剂, 值得临床推广, 有望成为无水乙醇的替代物。

参考文献

[1] 夏国宾, 胡春红.新型硬化剂-聚桂醇在单纯性肝肾囊肿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 22 (1) :

[2] 郑艳, 徐春丽.聚桂醇400例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 2012, 31 (2) ;190-192.

[3] 王永光, 聚桂醇.新型的微创硬化治疗技术[J].微创医学, 2011, 6 (1) ;1-3.

【对比引导】推荐阅读:

案例对比07-15

肥效对比07-16

优势对比07-17

造价对比07-18

岩性对比07-20

饵料对比10-14

市场对比10-17

正反对比01-19

对比启示05-11

数值对比05-16

上一篇:钢琴踏板运用下一篇:生产自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