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精选12篇)
对比教学 篇1
《渔歌子》、《江雪》被安排在苏教版古诗教学的《古诗两首》一课中, 显而易见, 两者虽然形式不同, 一首词, 一首诗, 但却有相同的主题:垂钓。在这相同主题背景下, 笔者尝试了一次对比教学, 将两首古诗词放在一起, 带领学生品读和领悟,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景物比对, 走进诗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的情感都是以景物为载体, 想要体会诗词的意境, 必须要走进诗词丰富的画面之中。我先让学生从色彩上比对:
师:诵读《渔歌子》前两句, 你脑子里呈现出了什么色彩?
生:白、红、青、绿, 五彩的颜色。
师:如果要你画一幅画, 你最想画什么?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桃花、青山、白鹭、绿水……
在轻缓灵动的音乐声中, 学生闭目想象, 仿佛能听到流水的欢唱, 白鹭的鸣叫;看到粉红的桃花, 青翠的山色, 而自己则像是走进了江南的美景中, 想要歌唱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那么, 《江雪》呈现给人的是什么呢?
师:诵读《江雪》前两句, 看看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空旷的山, 孤寂的小路。没有鸟, 没有人。
在轻缓的古乐声里, 学生抓住两个字眼“绝、灭”, 感受到压抑和肃杀, 眼前仿佛一派白蒙蒙、灰沉沉的景象, 毫无生气, 诗句中透露出孤绝、凄凉的寒冷, 而这种冷, 是一种心灵的天寒地冻。
从景物比对, 学生查找两者异同:同样都有山、鸟, 但却迥然有异, 一个生机盎然, 一个萧条肃杀;一个花红柳绿, 鱼跃鸟飞;一个万籁俱寂, 人迹罕至。
从情感基调上, 学生有了把握。与其说这是季节的不同 (春天和冬天) , 不如说这是诗歌意境中, 作者心境的不同。情感的悲凉和凄冷, 使得诗境也显得惨淡晦暗。至此, 男女生对比朗读, 把握意境传达的情绪, 读出欢快明丽和孤寂凄凉的不同心境。
二、渔翁比对, 解读诗情
古诗词的精妙博大来自诗情的蓬勃。无论是字词的蕴藉还是诗境所提供的空间感, 学生都能够从中感悟到内在的言语之美, 并建立审美体验。
在对比鲜明的背景下, 两首诗词中的渔翁又有何不同呢?学生从《渔歌子》中看到:一个青箬笠、绿蓑衣的闲散垂钓者, 即使斜风细雨, 依然不归, 自得其乐;而从《江雪》中则看到一个孤舟上的蓑笠翁, 独坐一江寒雪, 执着垂钓, 冷也不归, 自我坚守。
两者的内心世界有何不同呢?学生从诗词的字眼中挖掘意涵, 解读诗情:春天下着小雨, 有着微风, 渔翁身着青色箬笠, 在明快的画面中欣然垂钓, 此时, 他心情淡然闲适;冬日天寒地冻, 渔翁的蓑笠被白雪覆盖, 辨不出颜色, 这时, 他心情凄凉、孤绝, 超然物外。
师:《江雪》中的渔翁, 你用什么字眼来表现?
生:孤, 独。 (孤舟, 独钓)
生:冷。 (天冷, 地冷, 人也冷, 心更冷)
学生从万物复苏的春日垂钓中看到了诗人淡然的身影, 并体验到他那忘我的心境, 是真的为钓鱼吗?当然不是。那是诗人通过垂钓表达诗情:淡然面对世间纷纷扰扰, 只一个人享受这宁静安详的雨境。同样, 在柳宗元的诗歌世界里, 也有一个不归的渔翁, 即使天寒地冻, 也“孤舟”、“独钓”, 孤寂而超然。
三、作者比对, 感悟情怀
孟子曰:诗无达诂。从诗词的意境上比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尽情解读, 只要符合诗词的审美即可。但值得一提的是, 诗词的主旨却需要从作者资料入手, 知人论诗, 才能更完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感悟诗词的情怀。
师:我们来了解两首诗词的作者, 看张志和和柳宗元的资料。
从资料中看到, 张志和与柳宗元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受到当政者的排挤, 不得已隐居山林。但两者相较, 前者就显得旷达潇洒多了。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堪称才子, 善音律, 16岁便受到皇帝赏识, 赐名志和, 志存高远, 被排挤后, 忘情于山水, 做和尚喜好垂钓, 自取名号“烟波钓徒”, 此后排除纷扰, 再也不愿回到官场。
而柳宗元则坚韧、隐忍得多。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家族世代为官, 后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牵连, 屡受迫害, 被贬为永州司马, 颠沛流离长达十四年之久。生活潦倒, 朝不保夕, 后被僧人所救, 在寺院中暂居多时。即便如此, 永州的十年间, 柳宗元坚持着自己的研究, 笔耕不辍, 《江雪》就写于当时的困境之下。
师:张志和和柳宗元, 两人分别在钓什么呢?
在时代背景下, 两个人的人生际遇并无太大区别, 但两者的人生态度却不同。张志和垂钓的是自己远离官场的自在, 无官一身轻, 洒脱自然, 随心所欲, 不须归就不归。而柳宗元钓的是对自己的坚持, 虽然风刀霜剑严相逼, 但他选择绝不屈服淫威, 不放弃自己, 即使冷到极致, 也自岿然不动。
《渔歌子》、《江雪》看似垂钓, 实则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体现。学生透过两者垂钓的追问, 理解感悟诗词中所蕴蓄的精神所在, 更透彻地把握古诗词。借此, 我带领学生朗读, 在对《江雪》后两句处理时朗读语调由沉郁变为坚定, 而《渔歌子》则变为旷达, 洒脱。
没有比较, 就没有鉴别。历经千年的沉淀, 古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人文滋养。在对比教学的课堂中, 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两首诗词的鲜明特征及其创作个性, 建立起诗词学习的直观通道, 从而达到言意兼得, 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积累。
对比教学 篇2
《色彩的对比》是五年级下册的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色彩的色相对比,认识对比色。我在讲这节课时,课前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和颜色有关四字词语,其目的是让美术课和语文课有机的整合,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由关于色彩的词语导入新课,然后由学过的色彩知识——三原色和间色引出色相环,因为美术课中的色彩知识不多,新旧知识之间不连贯,这样设计也是让学生回忆早已学过的知识,由已知引出未知。学生了解认识色相环之后,分组进行涂色游戏,两组选择同类色,一组选择邻近色,两组选择色环中位置相对应的颜色,也就是对比色。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涂完色之后,将作品贴在一起,然后,让学生观察,哪幅作品最吸引你,为什么?由此总结出,色相环中,距离较紧的两种色相比较,视觉效果不强烈,对比弱;距离越远的两种色相相比较,视觉效果强烈,对比强,这两种颜色是对比色。学生在色环中找一找那些颜色是对比色,选一组自己喜欢对比色,进行绘画练习。
上完这节课后,觉得有两个地方没有达到设计效果,第一是课前,让学生说有关颜色的四字词语,学生说的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都挺好,这也是我设计的本意,但也有学生说,黄道吉日,红杏出墙……而不是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等这些形容颜色的词,我觉得可能和我的提问有关,如果我说请同学们说一说形容颜色的词,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二是让学生说一说哪幅作品最吸引你,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对比色的作品视觉效果更强烈。其实学生也都感受到了,有些学生说运用对比色的作品太亮了,不喜欢,所以觉得最吸引自己的是其他的作品;还有学生说,有两幅放在一起作品都是绿色为主,面积大,所以最吸引自己的是这两幅作品。其实这两位同学在分析的时候都讲出了自己的理由,而且,对色彩对比的感觉都很对,第一位同学说运用对比色的作品太亮了,恰恰就说明这幅作品最吸引他的目光,只不过他不喜欢,所以他觉得不吸引他。第二位同学认为绿色面积大,所以吸引他,也对,色彩对比中的面积对比,如果我把两幅作品分开放就不会出像这种情况了。
让对比贯穿教学始终 篇3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外成语10个以上围绕一个意思,有条理地说一段话。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剥削制度下穷人孩子的悲惨命运;珍惜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板块
一、“一比”:扬科与现在的音乐家比
1.教师在出示课题后,问:在你的印象当中,现代的音乐家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爰音乐、懂音乐、很富有、很著名……)
3.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我们的小音乐家扬科与现代的音乐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将课文的小音乐家扬科与自己印象中的音乐家对比,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4.学生读课文后回答:贫穷、爱音乐、懂音乐……
(教师要抓住学生回答的要点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扬科贫穷、爱音乐的句子并进行句子训练)
5.谢谢同学们告诉我扬科很贫穷,也很爱音乐,使我对扬科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老师想知道得具体一些,你能帮助我找到证据吗?
[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帮助,学生自然跃跃欲试。]
6.自己找,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按学生回答顺序出示原句。
(1)说明扬科贫穷的句子:
①扬科长得很瘦弱。
②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儿,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
③扬科八岁就做了牧童。
④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
⑤扬科用树皮和马鬃,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3)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找一找描写贫穷的成语,如:缺衣少食、一贫如洗、一无所有、揭不开锅、家徒四壁……
[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说出关于贫穷的成语,既积累语言,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句子排队,然后围绕贫穷的小扬科说一段话。
(5)说明扬科爱音乐的句子:
①扬科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奏乐声。
②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
③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④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要是有一把小提琴哪怕只摸一下,他就够满意的了。
(6)指导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7)根据你的理解以“音乐天才扬科”为题,说一段
[学生从上面的排列顺序的复述性的说话,到这里的自己组织材料的创造性说话,是一次从仿到创的过程。]
(8)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
①扬科爱听自然界的音乐;②扬科爱听旅店里的音乐;③扬科对小提琴的渴望。
二、“二比”:扬科与文中人物比
1.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一个家境贫穷同时又热爱音乐的小扬科,如果我们还想对扬科有更全面的认识,该怎么办?
2.引导找出文中描写小扬科的词。
(瘦弱、柔弱、翠惧、凄惨、可怜、惊恐、眼巴巴……)
[让学生自己呈现课文中的词语,主动学习,将理解内化于无形之中。]
3.课文还写了哪些人?这些人和扬科一样吗?你又是从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①监工解下腰带,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要他永远记着。
②忽然屋角里有个睡得迷迷糊糊的声音在粗鲁地问:“谁在那儿?”
③管家最后决定:“打他一顿算了。”
④更夫点了点头,夹起扬科,像夹一只小猫似的,把他带到一个小木棚里。
4.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5.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在下面这些括号中应填一些什么词呢?
()的监工 ( )的更夫 ( )的管家 ( )的仆人
(狠毒 残暴 毒辣 粗鲁 吝啬 毫无人性灭绝人性 以强凌弱 狗仗人势 仗势欺人 穷凶圾恶……)
[又一次引领学生超越文本,积累词语。]
4.填了这些词以后,你又想对这几个人说些什么呢?
[学生此时想对扬科说、想对监工说、想对更夫说……真如泉涌一般,使情感的体验与内化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三、“三比”:扬科与同学比
1、扬科是一个人才,他爱音乐,懂音乐,但他生不逢时,他只是摸了一下小提琴就被毒打致死,你有什么想法?
2.想想扬科,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宁。教师出示一首残缺的诗,让学生讨论并试着填写。(括号部分为残缺,所填仅供参考)
我与扬科比童年,扬科是苦我是(甜)。
扬科牧童住屋檐,我是学生(把书念)。
扬科吃菜自己挖,我吃(肉鱼)嫌淡咸。
扬科摸琴挨皮鞭,我打破碗(把地怨)。
扬科有伤无人治,我得感冒(进医院)。
我与扬科比童年,珍惜幸福(记心间)。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小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极好的机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背诗。
设计说明
1.以“对比”为主线。不难看出,本课教学由三大板块组成。(扬科与现在的音乐家比、与课文中的其他人物比、与同学们比)这三大版块的起点都是对比,对比贯穿了全篇课文。通过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能以亢奋的心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三次对比,又好似三级台阶,使学生的同情扬科、憎恨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得到步步升华。
2.以“朗读”为基点。课文的篇幅较长,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多次地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描写扬科贫穷的句子、热爱音乐的句子和受尽凌辱及折磨的句子的朗读指导,以句串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运用”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超文本语文信息的积累与运用。如:表示扬科贫穷的成语、填写形容监工、更夫等的词。这里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运用与积累相互交织的动态过程。学生能根据理解写出词语,这就是运用;而通过交流又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树上增添了枝叶,这也是积累。又如在填诗练习中,看是几个小括号,但需要学生有一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语文测试卷参考答案
《巨人的花园》对比教学 篇4
文本解读
《巨人的花园》 (含《自私的巨人》文本内涵丰富深邃, 我每读一次, 内心深处便涌起阵阵热浪。限于篇幅, 只能概述一二。
一、关于人物
是怎样的一个巨人?自私吗?貌似。当巨人看见窗外的男孩爬不上树哭泣时, 情不自禁心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巨人触景生情, 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撞击, 人性中本善的一面开始复苏, 他自个儿唤醒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温柔和真挚———这才是巨人身上的本质所在。其实这些美好的品性被他臃肿丑陋的外表和粗鲁莽撞的言行所遮蔽。在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时, 要重锤敲击“人性本善, 要自我唤醒”的意旨。
是怎样的一个男孩?作者动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另一形象———“小天使”。一出场, 他便幻化为一个令人怜爱的孩童模样, 与普通的孩子一般, 又不尽相同。他幻化的形象———示弱的哭泣, 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世界, 唤醒和考验巨人, 让巨人在逐渐苏醒的过程中, 自我救赎。教材中“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一种逼视, 一种鞭挞, 一种警告, 催促巨人猛醒, 恍然大悟。巨人的遭遇说明: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可能长久拥有美好的事物, 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 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好与希望。
二、关于结尾
教材的结尾写巨人拆除围墙, 与孩子们分享花园后就结束了, 洋溢着其乐融融的气氛, 是圆满的结局。
原著中孩子们一直伴随着巨人玩耍, 只是缺少了一个孩子———天使。有一天, 天使降临, 手脚上带着“爱的伤痕”。天使对巨人说:“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 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里去, 那就是天堂啊。”充满神秘的结尾意蕴深远。小男孩的亲吻让巨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 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巧妙利用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重读童话的兴趣所在。
三、关于表达
整篇童话以花园内风景的变化为明线, 以有无孩子们的到来的不同境况为暗线, 巧妙地将“孩子去, 花园荒、巨人苦;孩子来, 花园美、巨人欢”这一内在意蕴深入浅出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前后照应、对比鲜明的“循环式”结构安排, 把我们带进一个美妙神奇又发人深省的童话世界。对花园景象的描写, 教材以四字词的形式表现, 简洁明了, 更多的笔墨留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原著则用拟人的手法大段大段文字描述雪与霜横行肆虐、北风和冰雹一同为非作歹、树木竟然“忘了开花”的情景。当巨人为“以前的举动感到十分后悔”, 轻轻地抱起孩子, 放到树枝上时, “这棵树马上开花了, 鸟儿也飞来在枝上唱歌”……这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描述为童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非常适合学生朗读积累。
课例呈现
教学对象:北京小学六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
1援通过对比学习, 感悟故事情节离奇曲折, 打动人心, 语言灵动活泼是童话的魅力所在。
2援补续童话故事的结尾, 在与原作结尾的比较中, 感受原作结尾的童话魅力。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王尔德《自私的巨人》等作品的兴趣。
【学习重点】
目标1、目标2
【学习过程】
一、整体回顾, 引出情节“不同”
师: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生:巨人的花园。
师:同学们一定感到奇怪, 《巨人的花园》是我们四年级的一篇课文, 怎么今天还要学习。听课的老师也会奇怪。灵感来自于几周前我到河南去学习, 读到了那里的孩子六年级学习的《巨人的花园》。不比不知道, 比比太美妙, 发现了这两个版本情节、情感以及语言特点都不一样。 (板书:情节情感语言) 课前, 我们都已经读过这两个版本了, (板书:版本一版本二) 先来简要说一说版本一的主要内容。
(一) 回顾主要情节
生:巨人家有一座美丽的花园, 孩子们常在那里玩。巨人很不高兴, 训斥孩子们, 砌墙禁止他们玩耍, 还竖了告示牌, 花园马上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孩子们偷偷钻进花园玩耍时, 花园又变成春天。巨人见孩子们又来了就大发脾气, 花园又冰雪覆盖。后来那个小男孩凝视着巨人, 巨人脸上火辣辣的。巨人把围墙拆掉了, 花园又很美丽了。
师:童话的故事情节真是奇妙 (出示后学生朗读) , 我们一起回顾版本一的情节。
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玩耍。巨人见到后训斥孩子们, 砌墙禁止他们玩耍, 还竖了告示牌。花园立刻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孩子们又偷偷钻进花园玩耍, 给花园增添春意。巨人见孩子们又来了就大发脾气, 花园再次冰雪覆盖。一位小男孩不愿离开花园, 巨人就大声斥责。男孩凝视着巨人, 巨人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醒悟过来后就把围墙拆掉了, 花园又呈现愉快、美丽的景象。
(二) 比较不同情节
1. 两个版本情节发生变化
师: (板书:凝视醒悟) 版本二与版本一在前一部分内容基本相同, 从这里开始有了变化 (指课件文字的一处) 。谁来说一说?
生:春天来临, 其他地方都是美丽的景象, 只有巨人的花园是冬天的景象。他感到莫名其妙。小孩子们从一个洞里钻进来了, 花园里又是春天的景象。有一个特别小的孩子够不上树枝, 伤心地哭泣着。巨人看了心就软了, 明白了是自己的自私才让花园永远是冬天的。
师:请继续说。
生:后来巨人就去抱男孩上树, 其他的孩子也来到了花园, 巨人和他们一起玩耍, 非常快乐, 一直到年纪老了, 还是非常幸福。
2. 重点比较巨人对孩子的态度
师:两个版本的童话情节色彩浓郁, 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不同转折点就在于———
生:一个是巨人三次粗暴地让孩子滚出去;一个是巨人一次把孩子赶出花园, 后来看到一个小孩够不着树枝, 心就软了。
师:好, 我们先走进不同情节进行对比。请一位男生读版本一中巨人的三次粗暴指责。 (板书三次一次)
出示:
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 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 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师:巨人凶恶地叱责孩子们, 每次的用语中都有“滚出去”。版本二, 只有一次对孩子们训斥, 也请大家读一读。
出示:
“你们窜到这儿干什么?”他粗暴地叫道。“我的花园是我的, 不是你们的。这点道理你们不明白吗?除了我, 谁也不可以进来玩。”
师:多位同学来读一读情节的大转弯———巨人后来的变化, 请大家特别注意不一样的转折点。 (课文的第15~17自然段) “他看到了更美妙的景象:围墙上挖了一个小洞, 一群孩子从洞口爬了进来, 他们攀上花园的果树, 每棵树上……别的孩子看到巨人不再像从前那样凶狠, 便纷纷跑回来, 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
师:版本二情节的走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种巨人责骂有三次, 一种只有责骂一次, 还有小男孩的出场也大不一样。请男女生分读。
出示版本一: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 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 巨人看着他的眼神, 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 桃树马上绽出绿芽, 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出示版本二:
这是花园的最边远的角落。一个小男孩……怎么也够不着树枝……伤心地哭泣着……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的心软了, 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我太自私了……我要马上去把这个可怜的小家伙抱上树顶, 然后立刻把围墙拆掉, 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3. 畅谈自己喜欢哪种版本的理由
师:你们会喜欢哪一种创意, 自由畅谈。跟同桌说一说, 组织一下语言。
生:我比较喜欢第二个版本的情节, 第一个版本里巨人太厉害了, 连续三次都让孩子们滚出去, 非常凶狠。太过分了!
生:第二个版本中巨人其实不是一个坏人, 只不过一开始不想让别人打扰自己, 后来那个小孩子的行动够不着树枝, 巨人就心软了, 比较真实。
生:我也喜欢第二个版本。巨人虽然很自私, 但是还不是一个坏人。作者让一个小男孩来到花园里够不着树枝而哭泣唤醒巨人, 这样的情节能打动我们。
师:关于这一点, 有补充吗?
生:我喜欢版本二的内容。巨人本性是不坏的, 只是不喜欢孩子们吵闹罢了。巨人看见窗外的情景, 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他自个儿唤醒了内心深处的善良。不是像版本一那样显得巨人太恶了, 一点善良的心都没有。
生:版本一这样写, 巨人太可怕了, 这么自私残酷任性的人一下子就变好了, 有点太快了。
生:我喜欢第一个版本的一个内容:“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 桃树马上绽出绿芽, 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小男孩成了魔法师, 这种创意挺好。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喜欢你们这样自由畅谈。
生:我喜欢第一个版本。“小天使”很有力量, 用他自己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似乎在警告巨人, 让巨人突然醒了, 恍然大悟, 一下子从一个自私冷酷的人变成善良的人了。
生:我喜欢第二个版本。“小天使”在树旁转来转去, 哭得很厉害没有跑开, 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样写让人觉得真值得同情, 巨人也是这样的, 因为同情孩子才让自己的灵魂苏醒。
师:小荷已露尖尖角, 你会成为文学鉴赏家。
生:我也喜欢第二个版本。“小天使”用自己的哭声唤醒和考验巨人。在考验中, 巨人更多的是发现自己错了, 自己改正错误。
师:个性阅读绽放花的灿烂。我综合大家的意见, 喜欢第一个版本是因为情节尤为离奇, 巨人一下子从一个凶狠的人变得善良可爱。小男孩简直就是魔术师, 符合一些读者的阅读心理。喜欢版本二的集中原因是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不是极端邪恶, 一旦看到别人弱势, 就把那根善良的神经触动了, 比较符合生活中的人。你们想听听我的想法吗?
生:想。
师:说心里话, 我喜欢第二个版本。在我的心里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 训斥他错在哪里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启发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是第二层次的教育;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 我会用巧妙的办法唤醒他们知错就改的心。好, 比较学习真快乐。通过比较我们明白一个童话故事充满魅力的“根”, 情节打动读者的心。 (板书:打动)
二、比较“不同”, 欣赏童话语言
1.举一:比较不同
师:优美的童话作品情节为什么会让我们如此心动?那是语言小精灵在施展魔力。请走进两个版本的语言描写。请看:同一个内容描写迥然不同。 (出示) 请看版本二中有关“狂风”和“雪花”的描写。
出示版本一:
但不知为什么, 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学生找相关的句子后进行朗读。
出示版本二:
……花园里一片凄凉, 只有雪和霜乐不可支, 他们兴奋地欢呼:“哈哈, 春姑娘已经忘记了这座花园, 我们可以一年四季住在这儿啦。”大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 严霜给所有的树木穿上晶亮银装。他们还邀请北风大哥和他们做伴。北风穿一身毛皮大衣, 整天在花园里东奔西闯, 咆哮如雷, 吹断了所有的烟囱顶筒。他说:“这是块好地方, 应该把冰雹大爷也请来。”冰雹大爷真的来了, 他每天要在这里闹上3个小时, “噼里啪啦”地打在房顶上, 把瓦片砸个稀巴烂, 还围着花园飞快地乱跑, 呼出阵阵袭人的寒气。
生:我喜欢第二个版本的描写。“雪和霜乐不可支”非常形象生动, 在我们面前出现了雪和霜发着威风的画面。
生:我感觉第一个版本很简洁, 但缺少了童话的意味。
生:“大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 严霜给所有的树木穿上晶亮银装。他们还邀请北风大哥和他们做伴。北风穿一身毛皮大衣, 整天在花园里东奔西闯, 咆哮如雷, 吹断了所有的烟囱顶筒。”这样的语言太灵动了, 特别是“邀请”“穿着”“东奔西闯”这些字眼, 让我们看到了雪和霜好像是一个个不讲理的人。
生:这样的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是春天的天使。只有孩子才会给花园带来快乐。
师:你们说得好。童话的语言以灵动见“优”, 版本二几乎把所有陈述性的语言都变成美妙的形象描述, 而且和作者要表达的心声紧密联系在一起, 用美好的语言感染大家。我们把这种美好读出来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配乐《绿色花园》。)
2.反三:感情朗读
师:当孩子们第二次来到花园里, 版本一是这样描写, 邀请男生朗读。
出示版本一:
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 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 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好, 静下心来, 从第二个版本的第12~15自然段里找到相关的描写。先自己比较, 然后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朗读。
出示版本二:
一只小朱顶雀在窗外歌唱, 婉转的歌声在巨人的耳边回荡。这简直就是妙不可言。冰雹闻声停住了狂乱的舞步, 北风也停止了咆哮……桃树们见孩子们终于来了, 心里非常高兴, 因此用鲜艳的花朵把自己打扮起来, 伸出肥枝嫩杈在孩子们的脑袋上方悠悠地摆动。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 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 哈哈大笑。多么迷人的景象啊!
师:通过比较后, 讲自己的理解融进你喜欢版本的朗读中。
生:我特别喜欢第二个版本的描写。第一个版本的描写太简单了, 版本二的描写语言非常生动。 (生读句)
生:还有“桃树们用鲜艳的花朵把自己打扮起来, 伸出肥枝嫩杈在孩子们的脑袋上方悠悠地摆动, 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 哈哈大笑”, 这样的描写太形象了。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这样的描写跟作者的情感是否吻合呢?
生:拟人的手法来写春天的景象和作者心声, 特别有关系。春天的美好景象与孩子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更能表现没有孩子的地方没有春天。
师:你和作者的心贴得真近。万物都有情!那就把美好的感觉送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中朗读)
师:像这样值得我们比较的地方很多很多。由于时间原因, 我们不再一一进行。
三、补写结尾, 表现诸多“不同”
师:今天我们的比较学习, 欣赏到了情节离奇曲折和打动人心是童话魅力的“根”, 语言灵动活泼是童话魅力的“魂”。同一篇文章不同的版本我们可以比较学习, 今天我们比较的是《巨人的花园》, 以后可以比较《成吉思汗和鹰》的两个版本。一个把成吉思汗写成如同蓄意杀鹰的谋杀犯, 一个写成无奈之举下杀死老鹰。一部名著的少儿版和成人版不同, 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可以进行比较, 不同作家写同一个题材的也可以进行比较学习。比较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打开了阅读的一扇天窗。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巨人的花园》两个版本都不是进口“原装”品, 都是组合的。组合后, 有的适合四年级学习, 有的适合六年级学习。组合的时候都没有把结尾放进来, 你们猜想王尔德会怎样写结尾呢?我们也来畅想一番, 看谁的想象最有童话味道, 又跟王尔德的心贴得最近。王尔德的心是这么表白的。
出示:
我总愿使故事寓意深邃……使之尽量完美, 并包含很多秘密的答案。
(学生交流, 生写结尾。比较原著的结尾。巨人年纪大了, 躺在床上起不来了。)
出示:
“你是谁?”巨人说着, 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奇特的敬畏之情。他一下子跪在小男孩的面前。
小男孩面带笑容地看着巨人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 那就是天堂。”
那天下午孩子们跑进花园的时候, 他们看见巨人躺在那棵树下, 已经死了, 满身都盖着白花。
师:秘密何在?
生:为什么对那个孩子产生奇特的敬畏之情?
生:为什么要带他去自己的花园就是天堂?
生:那个小男孩到底是谁?
生: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师:透露一点点秘密, 小男孩把去世的老人接到天堂和“人性本美好, 自我能唤醒”有密切关系…… (翻课件) 请走进王尔德的原著, 走进他的其他作品, 感受这位与安徒生齐名的作者的童话作品魅力。
板书:
教后反思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乌申斯基) 在语文教学中, 比较阅读是扩展思路、提高效率的重要学习方法。在本校六 (5) 年级的课堂上, 我让学生比较人教版四年级和西师大版六年级课文《巨人的花园》。通过“整体回顾, 引出不同”, “欣赏语言, 比较不同”, “补写结尾, 表现不同”三个教学环节, 学生体验了一种新鲜的学习方式, 感受到了语文学习原来可以这样充满着挑战。他们碰撞思维, 交流认识, 展现表达, 品味着语文学习收获的快乐。尤其是设计童话的结尾, 学生在课堂中习得方法, 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延伸到课外中比较同一个内容的不同版本, 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 不同作家写的同一个题材……打开了阅读的一扇天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丰富, 课堂时间有限, 语言表达的比较和结尾部分的补写就显得匆忙。本课的教学内容若要让学生有大的交流学习的空间, 需要50分钟。也提醒自己, 若要进行比较学习, 还需学生提前对两篇文章多熟悉。
听课评析
看到《〈巨人的花园〉对比教学》这个课题, 你是不是很好奇:这是什么课?近日, 吉老师就为老师们上了这么一节别出心裁的阅读课, 充分体现了她的教学智慧。
一、重组教材显智慧
吉老师在谈到“语文味”的教材构建时曾有这样一段论述:“‘走出一本书’的教材观引领全体语文教师拓宽视野, 在用好主体教材———某一版本语文教材的同时, 相机融合其他版本的内容以及利用课外广泛的阅读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语文,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这堂课就是对上述观点最好的演绎。这堂课上, 所采用的教材是同一作家 (王尔德) 的同一篇作品, 它们分别出现在人教版第7册第9课和西师大版第11册第30课, 故事情节、表达的情感和语言风格迥然不同。吉老师巧妙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从情节、情感和语言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意识和方法, 进一步使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 学会阅读童话的方法, 学写简单的童话。每一个听课的老师都惊叹:真是一种教孩子学会阅读的全新尝试!我想:能重组这样的教材, 实属创造啊!吉老师是用怎样的慧眼、怎样的慧心由此及彼, 发现了另一篇《巨人的花园》?又是怎么想到将它们组合起来, 为“我”所用, 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的?而且还用如此清晰独特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畅游童话王国?……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不得而知, 唯一的解释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准确把握使她具有无与伦比的慧心。
二、循序渐进显智慧
对于这两篇加起来有好几千字的文章, 吉老师顺学而导。第一步:引导概括情节, 知梗概。版本一上四年级的时候学过, 就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主要情节;版本二没学过, 就通过预习检查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此时, 学生脑中形成的是对这两篇文章情节的大致印象。
第二步:引导梳理情节, 明走向。对于版本一版本二情节的“大块头印象”, 学生还是难以比较, 于是, 吉老师又以“几次训斥”和“怎么醒悟”这两问, 轻松地引导学生理出情节之线, 学生对情节的把握更清晰了。
第三步:具体比较情节, 悟特点。有了第二步的梳理, 学生可以比较了。但吉老师出示了与“三次训斥”和“醒悟”相关的语句, 让学生比较的着眼点更清楚, 毕竟板书中的“三次”“一次”“凝视醒悟”“自我唤醒”都还是抽象的语词。
三、举一反三显智慧
也运用比较思维方法来看“比较语言”这一块的教学, 我发现前后两个环节都是这样来设计的:出示两个版本中写同一个内容的语句, 引导学生思议:“你喜欢哪个版本的?为什么?”这两个环节有什么不同呢?在第一环节中, 吉老师直接出示两个版本中写花园景象的句子, 让学生读后交流:“喜欢哪个?为什么?”而在第二环节中, 直接给出的却是版本一中写花园仍是冬景和花园中又现春景的语句, 让学生分别找出版本二中对应的句子, 再简单交流:“你喜欢哪个版本的?”
难道这两个环节大同小异?仅仅是将老师直接给出的一组“同内容异表达”的句子, 改成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找出相应的句子吗?不管语句是“给出”还是“找出”, 接下来, 两个环节中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比较语言, 发现两个版本语言的不同魅力。再一次仔细推敲这两个教学环节, 我发现了它们本质的不同:第一环节, 重在引导学生比较, 畅谈自己为何喜欢这样的语言, 以此归纳出各自语言的特点;第二环节, 侧重于引导学生欣赏、畅读灵动的语言, 进一步感受各自语言的特点。
由“畅谈”到“畅读”, 虽只一字之差, 体现的却是吉老师引领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的智慧。
四、读写结合显智慧
“我总愿使故事寓意深邃……使之尽量完美, 并包含很多秘密的答案。”正像王尔德所说的那样, “创编结尾”这样的形式, 也让这节课具有了“秘密的答案”, 走向了“完美”。
在精读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会关注某一个独特的“言语形式”, 因此, 常会见到读写结合的范例。但是, 对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更多的是宏观方面的比较, 不太涉及某一个具体的表达形式, 因此, 读写结合就很难实施。
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篇5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2、诵读、背诵本诗。
3、体会作品渗透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玩个闯关游戏吧。关卡一共有两个,看看咱们能否合作通过。
1、关卡一:填字游戏
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2、关卡二:生字开新花
出示几组带有生字的新词,检测预习效果
泪汪汪 汪老师
踏青 原地踏步 脚踏实地
一叶小舟 风雨同舟
桃花盛开 潭水轻漾 轻舟欲行 踏歌声起
3、在桃花盛开,潭水轻漾的美景中,有一位诗人即将离开他的朋友,继续他的行程,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把你知道的有关李白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二、学习、朗诵诗歌
1、读诗、了解故事背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李白的诗,请大家读一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谁给大家讲讲。李白诗写的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唐朝最大最大的`明星了。那汪伦是何许人也,他怎么能见到李白,而且李白还专门为他写了首诗呢?(指名说小故事)
师: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正是李白所喜欢的,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馆,但是李白没有怪汪伦,反倒被他的幽默感染,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师范读,教给孩子们一些朗读小窍门(重读、语气的抑扬),指名读,同桌对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1)介绍理解诗意的方法
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看图理解、听爸爸妈妈讲、看注释、多读几遍等)
(2)练习用“连词解句法”来自学诗意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要考考你们学文解字的本事,四人小组一起动脑,解决你们手中学习单上的第一题,开始。
“听”,古人说( );“走”,古人说( );“船”,古人说( );“坐船“就是古人说的(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说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思吗?
小组学习,交流汇报。
如果整首诗你都读懂了,那你就真的真的太棒了!指名说。
介绍这种方法: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3、感悟诗歌情感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送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
比如:爸爸要到外地工作去了,在机场,你们(依依不舍挥手告别);
你最要好的朋友来你家作客,回去时,你们会(拥抱告别)。
拥抱、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李白是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他可不喜欢那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场面,只有真正了解李白个性的汪伦,才会以如此独特的方法为他送行。真是知李白者,汪论也。此时此刻,面对如此了解自己的朋友,李白怎能不激动万分呢?他不禁脱口吟诗。(读)
汪伦与众不同,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抬着美酒,踏歌相送,深深的感动了李白。起立,将自己当作是汪伦,一起来送送你的好友——李白(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加上自己想象的动作,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三、体会送别诗一组
1、你还会背诵有关送别的古诗吗?指名背诵。
2、汪伦是以踏歌的形式送别李白。(板书:以歌相送)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单中列出的三首古诗,按照学习要求,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1)读一读古诗
(2)讨论一下:你认为诗人是如何送别自己的朋友的?圈出那个字或那句话。
(3)有感情的朗诵其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3、简单理解这三首诗的意境。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以目相送
诗人李白目送好友孟浩然乘舟离开时,看了多长时间呢?指名答。半天多,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
(2) 别董大
以话相送
乌云滚滚,遮天闭日,大雪纷飞,与朋友离别。这样的天气,人的心里感到怎么样?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加伤感,沉重加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出来。
董大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3)《送元二使安西》
以酒相送
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以什么相送?(真情)
小学新旧体育课程教学对比 篇6
关键词:新旧对比;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把握体育课程标准目标体系,要求各水平教师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在新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中做初步尝试。
一、灵活选择各水平教学内容
原有大纲教师的教学习惯是:一切依照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按照体育课教学内容写教学计划、进行教案,教学内容和时数是不能自主变动的,不管学生是否喜欢,都必须按大纲要求执行,严重捆绑了教师的手脚。现在教师要根據体育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结合各水平阶段学生的特长、性别、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对不同水平学生制订不同课程知识与技能,使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二、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原有大纲教师的教学习惯和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和一成不变的课程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程序既严重束绑了教师的手脚,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我建议的教学形式:铃响后,教师宣布本节课目标,学生根据本课目标向老师提出活动所需的场地和器材,由教师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转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指挥者的角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全方位沟通。
三、教学方法实效简练
原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教学,二是系统教学。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为教师设计的,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现在体育新课标教学方法中,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方法,比如:教短跑时,让学生自己去跑,自由组合去跑、随意追逐跑,得第一名的学生谈其体会,并及时用启发、探究、合作的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使那些短跑素质差的学生都能百分之百的投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
卑感。
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过程中,实施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和自评,学生的体育成绩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上课行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几部分构成。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自我、发展学生,在创新中探索、在创新中成长!这种评定方法,对促进新课标的评价方法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三宫乡上三
汉英词汇对比教学应用 篇7
词汇教学是英语的主要环节之一, 学生对词汇的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其对语言的掌握。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 (或特定范围的) 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英语和汉语的词汇虽都包含有音、形、义三大特征, 但是在意义, 用法, 搭配关系, 感情和语体色彩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和归纳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异同, 对扩充词汇量, 理解词汇, 进行语言教学都有帮助。
1 汉英词汇对应的教学方法
汉语和英语词汇在形容世界客观事物, 表示日常物品、简单的概念以及吸收的外来词汇上, 基本是一一对应的, 如:猫-Cat;太阳-Sun;鼠标-Mouse;电视机-Television;闻-Smell;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在这类词汇的教学中, 可用直接一对一翻译法。教师可把两种词汇对应的中英文用图片、动作演示、板书或是实物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直接了解词汇意思。此类词汇, 虽在解释词义时花费时间不多, 但是需要注意巩固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因此要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加强词汇掌握的检测方面。检测方法可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 如听写, 通过解释写词语, 看图说词语等。此外, 在对应的词汇中, 还存在一些词汇是一对多的, 如Bus-巴士/公共汽车、store-士多/商店。在此类词汇的教学中, 就应适当处理这种一对多的情况, 确定一个主对应。而主对应的就应采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 如上的的Bus和Store释义为巴士和士多, 和学生的母语较为接近, 更容易掌握。如学生接受能力强, 可再进一步解释这两种事物在汉语当中的另外一种说法。这种一对多的词汇, 应要求学生掌握一, 了解多, 把一对多的词汇转化成一对一词汇进行教学。
2 汉语词汇不对应的教学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方面的不同, 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的一面。汉英词汇的不对应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词汇搭配、引申义不同。2) 词汇空缺。3) 词汇冲突。
2.1 词汇搭配不同、引申义不同时的教学方法。
由于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语言国家的社会发展轨迹不同, 在词语的搭配存在差异。如英语的“play”这个单词在汉语中就可以根据其后所搭配的名词翻译成踢 (足球) 、打 (篮球) 、弹 (钢琴) 。如一开始就用一对一的翻译方法把对应的大范围词义“玩”简单告诉学生, 将对往后的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受到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 在碰到踢、打、弹这些词语的英文表达时却苦思不得其解。在此类教学当中, 应多给学生举出例子, 用表格, 树型结构图等归纳好最常用的搭配。因此, 此类词汇, 在教学当中应多给学生举例子, 让学生融会贯通, 从而能准确进行搭配。
英语和汉语当中, 还有一些词汇引申程度不同, 引申义也不同。如中国人重血缘, 讲名分, 称呼词语数量多, 使用烦杂, 相比之下, 英语的称呼词语数量少, 范围宽。如在英语中sister是姐姐和妹妹的统称, 不讲究年龄大小。这类词汇的教学应花时间给学生讲解词汇后面的文化背景, 指出相异之处, 让学生学会把词汇放在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词汇。
2.2 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往往是文化现象空缺的结果。中文的一些特色词汇, 如糖葫芦, 特困生, 扶贫, 乌纱帽, 春运等, 在英文中都找不到对应的词汇表达。此时, 教师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讲解这类词汇时, 应该因地制宜的给学生解释这些词意思, 可用实物对应展示, 类比, 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等给学生讲解。此类词汇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也是学生兴趣所在。教师对此类词汇的解释引导十分重要, 要讲对, 讲透, 切忌一语带过, 蒙混过关。如讲解“乌纱帽”时, 首先可讲解乌纱帽的来历。其次对比厨师的厨师帽, 是表示官职, 官职越大, 帽子就越大。最后用列举讲解下乌纱帽的常用搭配:“戴乌纱帽”。在课堂上对此类词语背后的社会现象, 教师应注意避免个人过激的言论, 多使用正面的客观的例子。
2.3 词汇冲突
汉英词汇中, 词汇冲突的现象时常出现。词汇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指称意义相符, 蕴涵意义相异。汉语文化中, “东风”即“春天的风”, 英国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东风在中国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等。而雪莱的《西风颂》中描写的东风确实刺骨的寒风:Biting east winds;a piercing east wind;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此外, 一些颜色的词汇的蕴含意义也相异, 如红色, 在汉语国家代表的是喜庆、热情, 而在英语国家里表示的是斗争、凶残等。
另一种是指称意义和蕴涵意义相异, 如phoenix (凤凰) 在英文中的解释是mythical bird of the Arabian desert, said to live for several hundred years before burning itself and then rising born again from its ashes。而中文也有“龙凤呈祥” (Dragon and Phoenix Bringing Prosperity) , 但是这两个“凤”却在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上都不一样。
在教学当中, 一旦出现词汇冲突的现象, 学生的学习难度将加大。此类词汇给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阅读方面的学习带来障碍, 教师此时就应及时帮助学生清理疏通词汇, 通过大量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除此之外。还应通过对比, 指出词汇的意义或是蕴含意义的不同, 加强学生对两种语言中词汇相异的感知。可多让学生做阅读训练, 在训读段落篇章中, 猜测词汇意思, 进而掌握词汇。
3 结束语
从以上比较可知, 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词汇对比研究, 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当中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面对英语背景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师还是英语教师, 都应加深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比较。在比较之余, 根据学生背景梳理出适合学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也应注意加强汉英语言的对比学习, 让学生更容易, 更清晰, 更牢固的掌握另外一种语言。在英汉对应的词汇教学中, 应讲究“精讲多练, 反复检测”的方法。而在英汉不对应的词汇教学中, 应分清不对应的种类, 注意“多讲细讲, 抓住异处”的策略。
摘要:该文通过比较汉英词汇的差异, 将词汇分为对应及不对应词汇两大类型。并在英语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授两大类型的词汇。
关键词:英汉词汇,对比,教学
参考文献
[1]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芳.英汉构词法比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27 (4) .
[3]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浅析初中语文对比教学 篇8
一、对比教学的相关思想
1. 新课程理念
以人文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点。全新的现代课程体系, 让学生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全面提升, 在学习中实现批判和创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根本, 有远见性地设计一系列现代化高效的教学课程, 将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 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 不断创新, 让学生全面发展。
2. 主体性教育理念
近年来, 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十分流行, 它是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支撑, 要求学生知识的开放, 眼光的开放, 思维的开放, 这是一场思想的全面改革运动,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本教育, 摈弃物本教育, 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主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学习工具。
3. 情境教学理念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所说的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 将它放到具体的实践模拟情境中, 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情境教学源自生活, 用生活的现象说明问题, 教师要从生本、文本出发,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场景和氛围,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用心去体验, 体验对生活的感悟。
二、初中语文对比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合, 主要目的就是让课本知识系统化、立体化, 使得教学方法的使用更加灵活, 增加课堂的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学进度自然而然将会得到快速提升。对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合, 笔者根据以往的经验, 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的方式:
(1) 单元内部的文章整合对比。我们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出许多类别的美。我们将《登岳阳楼》《三峡》《使至塞上》三篇文章整合在一起, 它们表现出祖国山川河流的苍凉雄壮之美;将《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 表现出宁静徇烂之美。学生通过对其进行对比, 领悟其中的美景, 领悟诗人内心的情感, 领悟文章的内涵美, 在对比学习中感受美的真谛。
(2) 单元与单元之间进行整合对比。我们主要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二两个单元进行整合对比, 我们将《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归为一类, 让学生领会到生命的价值,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将《理想》《行道树》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体会到理想的伟大, 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将《童趣》《我的信念》整合到一起,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生命的奥秘, 体会生活中的智慧。
(3) 两册书之间的文章进行整合对比。我们选择七年级下册的《土地的誓言》和九年级下册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两篇课文进行对比, 让学生体会到浓郁的爱国之情和思乡之情, 并在学习中借鉴如何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思乡之情。
三、对比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 对比品读
老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地使用对比的方法, 让学生找出一篇文章与自己将要学习的文章有相同的主题, 然后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 在相同的地方寻求不同之处, 老师在对整篇文章进行讲解之后, 学生就会有新的认识, 然后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挖出其中的亮点。坚持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 阅读评点
多找几篇主题相同的文章进行阅读, 对比分析, 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兴趣, 对文章的精彩部分进行详细的点评, 并且记录下来便于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写作当中, 对于其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也要进行分析, 让自己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自己想要展示的美, 提升自己在语文方面的辨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 让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得到进一步提升。
3. 主题写作
选择合适的主题, 找到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运用自己在语文对比学习中掌握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然后老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点评, 拿出自己的文章与范文进行对比, 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积累经验,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对比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在新课程中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有望使得中学语文走出高耗低效的阴影。对比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的眼光更加开阔, 思维更加灵活, 语言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为初中的语文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湛玉钊, 董小玉.问题与对策:关于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 2012 (05) .
建筑材料教学之对比教学法 篇9
为什么要用实物来进行实物的对比教学呢?
第一, 中职生大多数都是一些喜欢“动手”的学生, 他们在一般人眼中就是不听话, 调皮、打架的坏学生, 这就造成他们没有学习动力, 特别讨厌语文之类的纯理论学科。所以, 我们要让这些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学习中改变自我。
第二, 中职生的注意时间比较短, 在中职学校上过课的老师都知道, 中职生的注意力集中很短, 最多也就10分钟。所以, 学习理论的时间要短,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 中职生的就业以及今后发展情况决定,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现场工作, 他们对于理论的东西要求并不高, 反而对实际操作有一定要求。所以, 我个人认为, 利用少量的材料实物, 进行对比法教学,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建筑行业常用的材料有一定的认识, 这个对于中职生是非常重要的。总体说来, 就是想让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在动手中通过同类材料的对比, 不同种类材料的对比学习理论、锻炼技能, 为后面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那么怎么来进行实物对比教学呢?
第一, 让学生手上有东西可以做。我们的中职学生为什么会觉得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和语文没区别, 上课没意思, 睡觉, 玩手机。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他们手上没东西可以“耍”, 其次, 是他们觉得这么多文字性的东西, 根本学了也没用处, 他们要学实际的东西。所以, 我们第一步要让学生觉得学这些文字是有用的, 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是能够用到的。这个时候, 可以来讨论一些常见材料的问题。例如, 在室外很有可能水泥会淋雨结块,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使用结块的水泥?同时, 也可以问问教室里面的墙体、梁、柱子是什么材料做的, 怎么做的。这样就可以来激发学生学习材料的积极性。
第二, 实物教育效果最好。在材料教学中, 有些材料学生没有看到过, 也没有了解, 在讲课过程中, 学生没有认同感。学生认为你说的好象和他看到的是两个世界的东西, 他肯定就没有兴趣。如果这个时候他手上有实物, 可以看到, 可以摸到, 他就肯定会听老师讲一讲手上材料是什么, 怎么使用。作为一个施工专业学生, 他肯定要看到过常用材料, 对他的性质和注意事项, 甚至是价格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所以, 教学最好有实物。
第三, 常用的材料最好让学生动手去用。在建筑材料中, 有一些材料是我们施工中一定会使用的。所以, 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对这一些材料的性质、使用方法、使用的地方、使用注意事项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的学生最好能够现场使用, 即使去摸一摸都是很有效果的。学生对这些材料能够使用、触碰之后, 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 能够让他们记忆深刻,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四, 同样的材料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对比教学, 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在建筑材料教学中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水泥大家都看到过, 但是不同时间用的水泥种类是不同的, 冬天施工用的水泥和夏天施工用的水泥是不同, 基础用的水泥和装修用的水泥也是不同?这些, 对于我们中职生, 特别是以后要进入建筑行业的中职生来说, 是比较重要的。当在上水泥这种材料的时候, 把学生分成几个组, 一组三、四个人, 给一组学生发一份不同种类的常用水泥, 老师简单说说水泥的一些基本特性后就让每一组学生去自己试验, 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不同种类水泥性质、凝结时间等等。可以加水, 可以加油, 可以加入石子, 可以加……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体验。最后, 老师让他们一起来相互交流, 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又从别人身上学到了他所学到的知识。
第五, 不同的材料也可以进行对比教学。在建筑材料中有许多材料不同, 都是加水或者说混合搅拌使用的, 所以建筑也可以用不同材料来进行对比教学。例:石灰和水泥就是一组很好的对比学习。在学生看来, 他们颜色明显不同, 但是让学生去加水试验, 或者去摸一摸等等, 学生又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大相同, 但是试验过得越久, 就会发现, 他们其实是明显不同了。
用实物来进行对比教学是可以长久进行的.有些人要问, 你用材料实物进行教学, 长久以往, 这样的耗材, 学校能同意吗?消耗大吗?其实,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用到的材料是很少的。例如一包水泥100斤, 可以供一个专业的学生用一学期甚至更久, 这包水泥才16元, 其他的水泥最多也就30元。当然, 钢筋是比较贵, 但是你要知道, 钢筋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节课你用了, 下节课给其他学生还可以使用。而且施工常用材料肯定不会贵的, 学校或者是专业是可以承受的。场地也不是限制的原因, 就在教室里面都可以进行, 搅拌水泥非要一包一包的用吗?学生在课桌上加水试用就行了, 因为材料教学的任务只是让他们了解, 或者清楚使用的常识, 以后的砌筑等施工技术会专门进行统一的教授的。
对比教学 篇10
1 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工程力学》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主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采用多媒体PPT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习题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指导思想是: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分析原理的条件下,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汉族班的习题练习课中,针对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等问题中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提醒,具体的解题步骤与过程在PPT课件中展示而不需要在黑板上写出来.而对民族班的习题练习课,由于汉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记笔记的速度问题,必须考虑将解题步骤、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等过程详细地在黑板上写出来,以期达到训练学生养成解决力学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只要学生愿意按照教师的要求做习题练习训练,最终的学习效果还是很好的.2010年在教学过程中,试验采用Word文件习题解答屏幕投影展示,尽量减少习题课中黑板板书的工作量.
教学时数减少了,为了保证完成《工程力学》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考虑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调整.例如,在静力学的教学内容中,删除“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以及“空间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等内容,教师只要在“力矩的概念”的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空间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三个轴之矩的计算方法,就完全可以应付工程中空间力系问题的分析与计算.至于摩擦力的影响,学生在物理学课程中学习过的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就足以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以删除的内容并不影响静力学的教学目标,而且可以节省教学时数用于后续教学内容.
教学参考书采用范钦珊和唐静静编著的《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汉族班50学时可以轻松地完成前9章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强度理论的应用举例延伸至第10章,这样既完成了工程力学的强度和刚度计算的所有内容,也保证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民族班学生需要跟随教师做习题练习课的解题训练,教学进度慢于汉族班,50学时只能完成前8章的教学内容,并且还需要删除弯曲切应力和连接件的假定计算等内容.前8章的教学内容使民族班学生基本掌握了4种基本变形情况下的强度和刚度问题的计算方法,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实现.只要学生自觉地跟随教师通过习题练习做好解题方法训练,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达到了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的.教师的努力与成效希望通过期末考试结果来得到检验.
2 依据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并考虑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分析教学效果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工程力学》课程,9个班被分成6个教学班;化机专业90学时,化工民族班72学时,化工民考汉班与其他专业汉族班54学时.最后期末安排统一试卷考试,考试结果分析如下:汉族班的平均及格率为80.39%;民族班(包括民考汉班)的平均及格率为34.13%.民族班有一名学生达到92分的优秀成绩,并且1/3的民族学生达到汉族班的中等水平.考虑平时成绩后的不及格率:民族班38.89%,汉族班7.84%.民族班的平均分48.29比汉族班的平均分72.39相差24.10分,考试成绩低于平均分的人数汉族班占44.44%;民族班占46.03%.汉族班刚体系统平衡计算得分最少,民族班主要是刚体系统平衡计算、剪力图弯矩图与弯曲正应力强度计算、叠加法求弯曲位移等得分最少.可见多数民族学生对较复杂的问题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工程力学》课程,9个班被分成3个54学时的教学班,民、汉族班在期末安排统一试卷考试,考试结果分析如下:汉族班的平均及格率为83.53%;民族班的平均及格率为35.71%.民族班有一名学生达到95分的优秀成绩,并且1/3的民族学生达到汉族班的中等水平.考虑平时成绩后的不及格率:民族班29.76%,汉族班3.53%.民族班的平均分53.98比汉族班的平均分76.18相差22.20分,考试成绩低于平均分的人数汉族班占43.53%;民族班占52.38%.汉族班刚体系统平衡计算得分最少,民族班主要是刚体系统平衡计算、叠加法求变形得分最少.
对比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平均成绩和及格率2010年比2009年有提高.但是,应该考虑到2009年提前2周放假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双休日补课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考试前的复习练习.从教学过程来看,任课教师感觉到所教的学生不论是基本素质还是学习风气2010年的学生相对较好.
考试成绩低于60分的原因主要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多数学生认为《工程力学》课程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和重要,只要能考60分就很好了,在教学环节中没有认真完成作业练习;第二,民族班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的听说能力相对较差,使用汉语授课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困难.但是,如果学生主观上愿意学好功课,可以通过看书、做习题练习、与教师或学习好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等方法弥补这个缺点;第三,任课教师认为有一些主观影响因素.其一是民族班(包括民考汉班)的学生普遍认为只要考试成绩达到45分就应该算及格,要求照顾的想法盛行,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学生对教师在考试前不做针对考试试题的复习不适应;其三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有问题,主要是文科式的死记硬背的功夫,没有养成理工科的理性思维能力,尤其是做了作业练习却没有理解和掌握其思想方法的关键是解题步骤.
近4年来为了提高《工程力学》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预留二至三次课的时间用于考试复习.在不能告诉学生考试试题的前提下,划出相关题型,即“书上与考试试题类似的例题和学生做过的作业习题,以及《工程力学》测试练习题”.教师在考试前的一个半月就要求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16周结束之前完成测试练习题,以便教师在复习课上讲解答案时找出出错的原因.期望以此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复习课结束后再次强调每位学生都应该在考试前将范围内的习题和例题做一遍复习练习,要做到不留疑问.但是据了解认真独立完成练习的学生不超过半数,在最后的答疑课上认真做练习的学生仅多于半数.凡是认真做练习的学生考试成绩较为优秀.所以考试结果不理想不仅有学生基础能力的影响也有学习态度的影响,关键是学生是否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作为其学习的目标.教和学目标一致效果才会更好.
3 结束语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教育质量差,进入高校的新生分数低,许多学生在中小学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1,2,3].基础较好汉语听说能力强的民族学生已经插入汉族班学习,因此在民族班完全采用汉语授课困难相对较大.在现有的条件下民族班的教学可以达到一名学生成绩优秀,1/3的学生成绩达到汉族班及格以上的中等水平.说明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民族班的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能够实现培养合格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学生基础差不是考试成绩差的主要原因,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的主观因素才是根本原因.今后在学生的管理上除了加强教育和疏导以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制度进行鞭策.在教学方法上考虑全程汉语教学的同时辅助以使用民族母语的概念解释,即在教师选派上应该考虑少数民族教师承担民族班教学任务.对最后1/3不合格的学生应考虑安排重修辅导班进行重修学习,对那些最终不能胜任本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的学生,应该考虑分流到人文学科或职业技术学院去学习.以便我们的毕业生都是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福环.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新疆社会科??学,2003,6:68-73
[2]赵锡平.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新疆社会科学,2007,2:46-50
运用对比 融“化”教学难点 篇11
【关键词】高中化学 对比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141-02
化学是高中阶段重要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的领域包括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现行教材概念多、知识抽象,尤其是很多相似的、易混淆的化学现象和原理,不论是动脑还是动手角度都有很大难度。新的课程标准为此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物质的种类、数目繁多,要想逐个地学习显然不行。如果用对比教学那么就可以将多个对象放在一起,按照某个标准,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较好地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以极大地减轻师生双方的工作量,同时更精确地区分事物间的特征,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对比,温故知新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课堂教学而言,一段生动有效的导入决定着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因为其中蕴含着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对先前的知识进行回顾,可以刺激其思维,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原子结构》,对微观粒子的学习是认识物质结构的基础,但是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属于抽象性的知识,远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存在很大的教学困难。在这节课引入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物理中对原子的认识过程,由最初认为其是不可分割的,到后来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有了对原有知识的回顾,就可以开始本节课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按照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的原理描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和电子光谱等,期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电子云和电子轨道的一些情况。同时在研究电子排布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必修二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关于原子序数的相关概念。有了这些知识之后,学生就可以全面掌握原子的结构,在原子水平上掌握物质结构,解释相关的化学现象。
通过这样的设计,旧的章节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旧知识的对比展示了化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二、相似对比,避免混淆
概念在高中化学学习占有重要地位,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是了解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但是其中很多知识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或是概念名称相似,或是由于含有相同的元素而显示出相似的性质。这些如果是杂乱无章地呈现出来,那么就会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极大的困难,对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这节课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几种活泼的金属单质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同的金属其最外层又只有一个电子,这样相似的组成结构导致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近之处。为了强化认识,帮助学生注意到这些细小的差别,我在这节课设计了图表以钠、镁、铝三种金属为代表将其性质进行对比。例如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白光;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学生可以把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生成的氧化物和反应方程式几项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最终发现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氧气反应就越容易进行;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就越苛刻,甚至像铁一类的不能在空气中被点燃。同样金属与水的反应也可以按照同样的对比法展开学习,进一步加深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计,比较法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把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实现化难为易的目的。利用表格或其他形式将相近的东西放在一起,有助于知识形成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帮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验对比,深化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涉及到实验。新课标强调将课堂教学打造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实验的加入可以让课堂变得灵动活跃起来,原因之一就是实验现象所具有的特殊效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实验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及其化合物》,碱金属的(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41页)单质和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金属研究的重点,在金属氧化物学习中,Na2O2因具有独特的性质成为实验研究的典型。其中在Na2O2与CO2的反应中笔者设计了对比试验:因为CO2不具有助燃性,可以灭火,这是初中就有的知识,在这节课中我们就利用这一实验作为对比。在盛有大理石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稀盐酸,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火柴置于烧杯内,观察到火柴立即熄灭,证明烧杯中已经生成了CO2气体;接着将事先准备好的盛有棉花包裹的Na2O2的燃烧匙放入烧杯中,观察到棉花在烧杯中燃烧起来。这一现象让学生大感困惑,跟之前讲到的CO2性质有了出入,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燃烧条件,有人指出了氧气和温度的必要性,顺势便想到了Na2O2与烧杯中的CO2反应产生了氧气,而且是放热反应。对比试验的引导会让学生内心主动生成问题情境,有利于其进一步的思考和加深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计,各个对比试验在条件、现象和结果各环节的不同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人人参与讨论,展示课堂学习的主动性,避免教师满堂灌的弊病,同时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深化了学生的问题思维。
四、归纳对比,升华认知
相比于初中,高中化学在物质研究的数量上急剧增多,对每个物质的研究也更深入,于是形成的零散知识点也就很多,这时只有进行准确的归纳才能梳理好知识的脉络,总结出某一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简化学习步骤,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准确、更长久。长期的学习中运用归纳对比,可以将整个高中阶段的内容整合起来,产生认知的升华。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烃的含氧衍生物》,官能团的多样和烃基的结构多样导致自然界中有机物的种类更是不胜枚举,同样的分子结构还存在异构体。在含氧衍生物中不同官能团有不同的性质,所以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我们根据官能团对物质进行分类,其中包括醇、酚、醛、羧酸和酯几大类,在学生逐个学习官能团性质后,为了搭建起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笔者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例如比较不同羟基之间的酸性强弱,我们可以采取列表对比R—OH,C6H5—OH,R—COOH分别与Na,NaOH,Na2CO3,NaHCO3的反应情况,利用反应与否的事实来分析物质的性质,从而了解物质酸性的强弱。
可见,归纳对比法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归纳中让学生自主梳理,将知识内化于心。
总而言之,对比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由点及面,由单一到系统构建起详细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内部归纳化学性质的能力,最终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项长久的摸索实践,只有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探究教法,挖掘更多适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提高中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过程中释放更大的能量。
借助文化对比,改进英语教学 篇12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 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 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 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 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同时, 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 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八卦”、“阴阳”, 等, 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 不知何物。在中国, “龙 (dragon) ”是我们的精神图腾, 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 然而在西方人眼里, 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 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英语中以“壮如马”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这些皆与文化有关, 中国是农耕民族, 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 故出现“壮如牛”一说, 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 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 故出现“壮如马”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 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 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 学生就会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 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 (senior citizens) 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由此可见, 我们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要多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可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从而避免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 而忽视语言的文化差异, 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的尴尬事实。
在英语课堂中, 我们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 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感受英语的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比如当学习“boxing” (拳击) 这个单词时, 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 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 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这样的教学,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 还受到了情感激励。这也正是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渗透的意义所在。
【对比教学】推荐阅读:
对比式教学10-18
对比教学实验05-29
初中语文对比教学10-16
对比式教学法05-10
解剖学教学对比09-25
国外教育教学对比10-30
中美高中的教学对比06-27
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对比05-14
高中数学中的对比教学05-26
《色彩的对比》美术课教学反思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