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强化(共8篇)
对比强化 篇1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大众对食品营养的要求也不断强化, 因此, 我国的食品营养政策机制有待持续完善。本文正是着眼于此, 通过比较各国强制性强化、自愿性强化的载体及对自愿性强化营养素的择取等主要方面的差异, 以期为我国定制出顺应中国发展实际的食品营养强化基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展概述
我国强化食品营养始于上个世纪中叶,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经济处于复苏阶段, 基本的食品原料为米及豆类, 之后,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对食品的便捷性及营养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吐司面包、钙奶饼干等营养相对较高的食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食品营养强化应逐渐与世界接轨,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14880一94) ”在1994年得到了卫生部的首推, 我国对于强化食品营养的相关准则更为规范, 强化剂种类不断增多, 自此之后, 我国和世界上美国等主要的食品大国的食品营养强化剂类别大体相仿。
各国食品营养强化之比较
对比各国强制性强化
加拿大强化食品营养所依据的主要资料为《食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的添加》, 其着重对本国市民食物中所摄取的矿物质维生素的数额进行控制, 借助强化对食品营养监管的强制性, 以将种类繁多, 质量上乘的食品提供于人们。比如牛奶中强化维生素D的强制性注入。实施强制性强化策略着眼于抑制使用者过多或过少摄取营养素, 遵循自愿性准则。
美国用“强化”代替了“强制性强化”, 同时该国并未运用国家性法令法规强化这一机制, 取而代之的是定制与之相关的国家强化型准则, 各州能自主确定是否实施强化准则。美国的“强化”即为被定位为强化的食品, 和FDA推出的和这类食物载体相关的规定相吻合。
欧盟国家当中, 因各个成员国有着自身实际特点, 为此制定了《欧盟关于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及食品中其他物质的添加规章》, 这一规章在2003年11月10日得以表决通过, 核心内容为强化食品营养注重自愿性准则。之后, 欧盟所推出的和食品营养相关的规章制度, 集中点依然为自愿性准则。
而今, 我国针对食品营养强化方面, 并未定制出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政策导向,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条例为《食盐加碘清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这一于1994年出台的文件, 借此在整个国家领域强化了对食用盐注入碘元素的要求。 (见表1)
对比各国自愿性强化载体的差异
加拿大着眼于食品中营养素的科学摄入量, 食品中已具备硬性准则的并不适宜运用自愿性强化原则;此外鲜果类、酒精饮品、肉蛋鱼及坚果等这些具备相应单类或者多类天然营养元素制品不适合运用自愿性实施强化基准。
美国提到的强化食品营养的准则为自愿性, 并将需要添加的营养元素方式定为自愿方式, 包含FDA已将强化基准公布的相关强化食品, 但并未强化营养素实施方式。例如表2之中“CFR138.143强化面粉”这一联邦法规明确的对钙制品的要求, 恰是美国实施的自愿性强化基准的一种体现。
欧盟对食品营养的自愿载体予以明确的环节是将《食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及其他替代品的添加规1925/2006》颁布, 要求能够成为强化载体的不能包含肉、果蔬等;并强调含有酒精的含量百分比在1.2之上的不可以成为这一载体。
对上述欧美国家探究, 可发现我国依然未定制出对食品营养强化的政策引导。
对比选择自愿性强化营养素差异
加拿大在《食品中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中根据营养素得以强化之后所存在的自身风险特征将这些元素界定为以下类别:第一类为摄入营养元素量 (UL) 达到的最高极限, 这类元素有较广泛的科学食用领域, 包含维生素B1、B2、B6及B12、维生素C及E, β-胡萝卜素等;第二类的营养元素尽管有着副作用, 不过自愿强化环节摄入过多, 其风险性也并不高, 比方说:维生素D、钙、钾、镁及叶酸等;第三种类型的营养元素诸如碘、锰、硒、铁及维A等不但对身体有着负面影响, 其安全范围也并不宽泛, 但依然将上述物质加入食品的原因是需要将物质中的强制性及营养水准提升。还未明确的是诸如磷、钼、铬、维生素K等这些营养元素并没有得以归类, 由于各异因素的存在, 上述类型的元素被剔除于自愿强化范围中。
美国针对具备特殊强化价值的食品规定, 生产主体应遵循联邦所定制的相应准则择取应增加的营养元素。另外, 对发酵乳、酸化乳等一部分食物明确了其可选择性将一些特殊维生素予以增加。
《向食品中添加维生素与物质矿元素规章1925/2006》中, 欧盟明确了添加元素的类别及形式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列举, 强调有十三类维生素及十五种矿物质元素能够得以强化并添加于食物中。
对于选择营养元素中的自愿性强化领域, 我国也对其予以强化, 并将其于《GB 14880—1994》中进行元素举例。主要包括铁及维A等大约35类营养元素。
结语
我国对于食物营养元素的强化同加拿大等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今后, 相关职能部门应结合我国发展实际, 把适合我国人们营养需求的强化营养的政策定制出来, 进而进一步提升食品营养水准。
对比强化 篇2
摘要:利用3个同步运行的模型反应器对比研究了投加铁盐(FeCl3)和铝盐(AlCl3)对曝气生物滤池的化学强化除磷效能,并对比分析了化学强化除磷对曝气生物滤池有机物、浊度和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投加铁盐和铝盐可以有效强化单级曝气生物滤池的除磷效能;TP去除率随着铁盐和铝盐投加量的增加而非线性提高,气水比分别3:1和10:1时对化学强化除磷效果没有差异性影响;投加铁盐和铝盐强化除磷对曝气生物滤池的`COD、浊度去除没有影响.当药剂投加比≤1:1.5时,投加铁盐和铝盐对曝气生物滤池硝化作用均无不利影响,而铁盐的强化除磷效果优于铝盐.铝盐投加比>1:1.5时显著抑制曝气生物滤池的硝化效能.作 者:邱立平 马军 QIU Li-ping MA Jun 作者单位:邱立平,QIU Li-ping(济南大学市政工程系,山东,济南,250022)
马军,MA Jun(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对比强化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内分泌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3~68(56.7±5.8)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1.4~31.5(26.7±4.1)kg/m2。将上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性别、年龄、BM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关于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即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未经胰岛素治疗或者口服降糖药治疗;无严重感染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排除标准:严重感染,严重肝肾疾病及心功能不全;1型糖尿病;排除酮症酸中毒及伴有其他影响糖代谢的疾病;内分泌疾病、肝病、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血糖升高。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给予饮食及运动指导,胰岛素的初始剂量由专科医师统一根据血糖水平、BMI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根据血糖的检测结果及时对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以期达到预期目标[4]。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重组人胰岛素;对照组按照总量的50%设为基础量进行皮下注射,另50%于3餐前皮下注射。
1.4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PG、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剂量及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例次进行分析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FPG及2hPG
2组治疗后FBG、2hPG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略高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日剂量少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由于致病因子的存在,患者正常血液的结果平衡被破坏,血中胰岛素效力相对减弱,经过体内反馈系统的启动,将首先累及胰岛,使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另外还可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视网膜病等并发症,威胁患者健康。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最好方法[5]。
传统的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方法无法提供类似生理性基础胰岛素,要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加大胰岛素用量,因此患者极易发生低血糖[6]。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可模拟人体胰岛细胞持续分泌胰岛素,使人体血液中有一定的胰岛素浓度,从而控制基础血糖,且餐前大剂量应用胰岛素可快速抑制餐后血糖高峰,使患者获得稳定的血糖[7]。另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还具有吸收稳定并可预测的特点,其在身体的一个部位输注,避免胰岛素吸收在不同身体部位的差异,并可设定夜间胰岛素的输注量,可预防夜间低血糖现象和黎明现象的发生;且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比多次皮下注射低血糖发生率低,更易被患者所接受[8,9]。本结果发现,2组患者治疗后FBG、2hPG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优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
综上所述,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可加快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效果优于传统的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
摘要:目的 观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连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对照组给予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剂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可加快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胰岛素,强化疗法,糖尿病,2型
参考文献
[1]赵杰,李婧,王尉,等.葫芦巴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与血脂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93.
[2]高丽红,郭蔚莹,刚晓坤,等.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8):1136-1137.
[3]李贵湘.两种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1):92-93.
[4]梁崇上,王翠洁,余毅,等.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25-1327.
[5]刘飞.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39.
[6]黄如伦,史治宙.两种胰岛素强化法对2型糖尿病人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23):56.
[7]周国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14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8):63.
[8]黄令一,李嵘,李爱平,等.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20例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6):514-515.
对比强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这些年由于大家生活水平的上述, 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在上升。 高血糖如得不到控制, 可引起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胰岛素作为一种有用的降糖药物, 其给药方法对血糖操控作用具有相应的影响[1]。 选择2013 年1 月 —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80 例前期糖尿病病人为研讨, 依照医治方法的不一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0例。 对照组男性27 例, 女性13 例, 年纪在48~72 岁, 平均年纪为 (52.6±3.1) 岁, 病程2~8 年, 平均病程 (5.6±2.1) 年; 观察组男性26 例, 女性14 例, 年纪在45 ~70岁, 平均年纪为 (51.4±5.2) 岁, 病程2~9 年, 平均病程 (5.8±2.3) 年。 所有病人均契合WHO关于2 型糖尿病的确诊规范[2], 且空腹血糖在10.0 mmol/L以上, 餐后2 h血糖在13.0 mmol/L以上。
1.2 医治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卡波糖片 (国药准字H19990205) 50~100 mg/d (根据病人的血糖水平对药物剂量进行调节) 降血糖, 口服安徽省前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非诺贝特胶囊 (II) (国药准字H20084400) 200 mg/d降血脂。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医治, 每日睡前进行中效胰岛素注射[2]。 病人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应根据其血糖状况而定, 初始剂量为 (0.44×病人体质量) /d, 次日剂量可加至0.75×初始剂量, 并平均分成4 份对病人进行餐后及睡前的注射, 医治过程中也可根据病人血糖的详细改变进行剂量的调整, 不得运用任何对胰岛素分泌有影响的药物, 不得运用降脂药物与抗氧化药物, 病人完成血糖操控方针后持续给予2 周的强化医治 (血糖操控方针:空腹血糖<7.0 mmol/L, 餐后2 h血糖<10.0 mmpl/L) 。医治完毕后观察两组病人血糖操控状况、 血糖操控方针时间。
1.3 统计方法
该次研讨数据选用SPSS 14.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进行 χ2查验, 计量资料进行t查验。
2 结果
两组病人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操控状况、血糖操控方针时间比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接连胰岛素皮下注射 (CSⅡ) 强化医治前后的组内自身比照
病人CSⅡ医治2 周后FBG均明显降低并控制的较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FC-P、HOMA-β 较前明显提高而HOMA-IR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CSⅡ医治第7 天、14 天胰岛素平日用量较第1 天胰岛素平日用量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hs CRP较前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不一样年纪段病人CSⅡ医治后组间比照
hs CRP水平医治前中年组较青年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周后两组hs CRP水平、FBG、HOMAIR比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2 周后青年组HOMA-β 值较中年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SII医治后两组血糖合格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医治第1 天胰岛素平日用量比照,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7 天青年组胰岛素平日用量较中年组明显降低, 第14 天两组胰岛素平日用量均进一步降低, 组间比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随访
CSⅡ医治2 周后46 例病人均改用门冬胰岛素30胰岛素加或不加用口服药操控血糖医治出院。 3 个月后复查OGTT, 病人胰岛 β 细胞功能进一步改进, 有些病人呈现典型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尖峰。 对中青年组各10 例病人进行12 个月的随访, 进行健康回访, 让糖尿病饮食配合运动医治, 血糖全部合格, 平均Hb A1c为 (6.5±0.5) %。 其间青年组10 例病人 (100%) 口服二甲双胍片或别的一种口服降糖药即可好操控血糖, 1 例病人 (10%) 出院后第8~12 个月未用任何药物医治, 血糖仍操控好;中年组8 例病人 (80%) 用一种或两种口服降糖药即可卓有成效操控血糖, 2 例病人联合运用口服降糖药和睡前胰岛素注射医治操控血糖好。 随访1 年内, 20例病人均未呈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 对病人还在进一步随访中。
3 讨论
对糖尿病医治的关键在于能够操控空腹及餐后血糖, 防止各种急、慢并发症。 有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变化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临床用药时还需要注意降糖的效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其中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方法是一种可模仿正常胰岛 β 细胞的排泄形式进行的治疗方式。 与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传统办法不一样的是, 胰岛素泵更契合生理状态, 通过预设各时段胰岛素的输注量, 24 h输注基础量的胰岛素, 三餐前再输注负荷量的胰岛素, 胰岛素泵可根据病人血糖的改变去调整餐输注量, 然后表现出很有效的降糖的效果。 胰岛素泵不仅使用方便, 大大减少了低血糖反应的出现率, 安全性更高。
临床上关于前期糖尿病病人的医治方法主要以操控饮食与口服降糖药物为主, 不少医务人员与病人均认为传统医治能卓有成效的推迟胰岛 β 细胞的受损, 但经很多研讨发现, 经过对前期糖尿病病人进行短期的强化医治, 并配合运动及饮食操控能加快的将血糖进行操控。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在2 型糖尿病中可分为5期:Ⅰ期为正常代偿期, Ⅱ期为安稳代偿期, Ⅲ期为轻度失代偿期, Ⅳ期为中度失代偿期, Ⅴ期为严峻失代偿期。 而前期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一般处于第Ⅲ~Ⅳ期间, 其空腹血糖多在7.0~16.0 mmol/L[3]。 经过短期强化医治后, 病人的血糖水平可接近正常值乃至康复正常值, 其胰岛 β 细胞功能也可康复到Ⅱ期水平, 有些病人乃至康复到Ⅰ期水平。
糖尿病是临床上多见的一种延缓代谢性疾病, 其主要是由遗传要素、微生物感染、精神要素、免疫功能失调等要素的影响使得病人呈现胰岛素功能减退、胰岛素反抗等情况, 进而导致的蛋白质、糖、脂质、水、电解质代谢失调综合征。 临床上一般将糖尿病分为两种:一是胰岛素依赖型, 即1 型糖尿病, 二是非胰岛素依赖型, 即2 型糖尿病。 其间2 型糖尿病是较为多见,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人体在高游离脂肪酸、 高血糖的作用下出现很多的自由基, 然后发动氧化应激。 而这一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胰岛素分泌形成影响, 且会导致胰岛素反抗及糖尿病血管病变。 因而, 临床上一般胰岛素弥补作为促进病人血糖合格、推迟病况发展的关键。
现阶段临床上一般将口服降糖药物作为医治2 型糖尿病的常用方法, 但是因为有些病人病程长, 且忧虑胰岛素成瘾、低血糖出现等而回绝运用胰岛素, 然后影响医治的效果。 因而, 临床仍需讨论愈加安全、卓有成效的医治方法、由于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 甘精胰岛素逐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长效胰岛素代替物, 其具有皮下吸收平稳、作用时间长、无明显代谢峰值点等多种优点, 因而逐步得到医生及病人的认可[4]。 有关研讨标明甘精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长达24 h, 且病人每天只需注射一次, 可卓有成效的削减低血糖出现。 因而, 将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医治运用于2 型糖尿病的医治中必将会获得好的效果。
操控空腹血糖对胰岛功能的主要含义是使内分泌医生不得不将基础胰岛素医治的时间表大幅提早。 2 型糖尿病医治理念的中心改变在于:在B细胞功能保存更多的状况下, 提早发动胰岛素医治[5]。 比如血糖较高的病人能够越过饮食和口服降糖药单药医治过程, 直接运用口服降糖药联合医治, 如仍不能将血糖得以控制, 即可加用基础胰岛素医治, 这就使启动胰岛素医治的时间提早到糖尿病病程<5 年时。
有研讨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医治用于新确诊T2DM, 能快速下降血糖, 免除高糖对 β 细胞的毒性效果, 有些病人可恢复开始时相胰岛素分泌 (AIR) [4]。 而传统的糖尿病医治形式阶梯疗法关于空腹血糖较高者难以获得效果好的血糖控制[5]。 胰岛素短期强化医治的效果机制是通过去掉高血糖毒性, 改善高游离脂肪酸 (FFA) 状况, 减轻“糖毒性”和“脂毒性”对 β 细胞释放胰岛素功用的抑制效果, 然后增加糖影响的胰岛素分泌量。
前期糖尿病病人的胰岛 β 细胞发生衰竭通常在50%以上[4], 若不进行及时的操控, 容易形成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再加上胰岛 β 细胞在长时间持续性的高血糖情况下, 会遭到相应的毒性损害, 形成恶性循环。 胰岛素反抗多发生于糖尿病前期, 在糖耐量反常期间或是糖尿病发病期间发展到顶峰, 对前期糖尿病病人来说可采用外源性胰岛素的弥补, 或是进行短期强化胰岛素医治, 恢复胰岛 β 细胞的能力, 还能及时的控制血糖, 下降血糖对胰岛 β 细胞的损害, 并推迟其衰竭, 这样可以缓解胰岛素反抗, 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 避免糖尿病的恶化, 对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也有相应的防止功能。 所以, 关于前期糖尿病病人的临床医治, 无论病人是不是出现症状, 病程或长或短, 都应进行及时的进行胰岛素强化医治。
该次研究中发现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 能有效提高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 同时迅速降低患者餐后血糖, 控制空腹血糖, 使胰岛素恢复早期与晚期的分泌高峰。 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 能模拟患者机体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 并且通过24 h胰岛素注射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肝糖原, 平稳的降低患者两餐与夜间的血糖水平, 更好的控制血糖。
该次研讨标明两组病人医治前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Hb A1c水平比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医治后两组病人均得到卓有成效的改进, 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病人的低血糖出现状况及血糖合格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这就说明给予2 型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联合甘精胰岛素医治可卓有成效的操控病人血糖水平, 降低低血糖的出现, 缩短血糖达到标准的时间, 临床作用明显, 值得推行和运用。
摘要:目的 探求胰岛素强化医治前期糖尿病的临床作用, 为往后的医治提供参阅根据。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前期糖尿病病人为研讨方针, 依照医治方法的不一样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口服降糖药医治, 观察组给予胰岛素强化医治, 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反应。结果 两组病人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操控状况、血糖操控方针时间比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选用胰岛素强化医治前期糖尿病作用明显,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行运用。
关键词:胰岛素强化,常规降糖药物医治,早期糖尿病,临床作用,对比观察
参考文献
[1]张莹.预混胰岛素转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广东医学, 2013, 34 (4) :579.
[2]张梅, 邓尚平.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应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 (13) :471.
[3]张星光, 吕肖锋等.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临床效果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校学报, 2010, 41 (1) :52-53.
[4]翁建平, 李延兵, 许雯, 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3 (11) :10-15.
对比强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56例于2013年4月—2014年4月进行治疗的小肝癌病人, 所有患者经CT扫描、超声检查、AFP检测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小肝癌。均给予螺旋CT和MR动态增强扫描,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6例, 年龄35~68岁, 平均年龄 (54.5±10.5) 岁。排除患者其他系统疾病史;排除患者精神病史及过敏史。
1.2 方法
均实施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动态MR:采用GE1.5T超导型MR成像机, 进行自旋波序列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自旋波序列为:T1加权像:TR为500~700 ms, TE为15~20 ms;T2加权像:TR为2 000~4 000 ms, TE为90~120 ms;先对患者经行快速多层面干扰梯度回波序列扫描以及增强扫描, 然后再进行肘静脉穿刺, 借助高压注射器注射, 流速为 (3~5) m L/s, 结束后分别在 (20~25) s、 (65~85) s、 (180~240) s时加强扫描。螺旋CT:使用16风螺旋CT机, 将电压控制在120 V, 电流220 m A, 层厚5 mm, 对患者的上腹部平扫;并运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 造影剂量100 m L, 注射速率:25~35 m L/s;造影注射完, 分别在 (20~25) s、 (70~80) s、 (180~240) s时肝动脉扫描、门静脉扫描及延迟期扫描。两种扫描检查完成后, 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种扫描方法的信号、密度状况比较
该研究共发现病灶71个 (1个病灶的患者46例, 2个病灶的患者5例, 3个病灶的患者5例) , 病灶平均大小 (1.9±1.1) 。两种扫描信号、密度主要在动脉期, 发现的病灶分别为57个和40个,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0, P<0.05) , 见表1。
2.2 两种扫描方法方式比较
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呈现出高-低-低 (85.9%和66.2%) 、高-等-低 (87.3%和15.5%) , 其余均为不典型表现,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8,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小肝癌通常指的是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或两个癌结节直径≤3 cm的肝癌, 其瘤结节多呈现球形, 边界清楚, 切面均匀, 无出血或坏死[4,5]。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发展, 小肝癌的临床诊断检出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临床影像学检查诊断小肝癌的理论基础是肝动脉期的肿瘤和肝实质间存在明显差异[6,7,8]。
该研究对小肝癌患者实施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动态增强通过多层面技术, 把全部层面集中于同一时间进行采样, 所以每个层面之间没有时间上的差异, 可以获得理想的肝动脉期图像。螺旋CT临床上可以完成全肝扫描, 还能在肝脏增强的各个时期进行扫描, 而螺旋CT的扫描属于逐层扫描, 各个层面的扫描及采样是一个时间点 (1 s左右) 。因此, CT上动脉期不强化的病灶并非都是少血供的。该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中共发现71个病灶 (1个病灶患者46例, 2个病灶患者5例, 3个病灶以上患者5例) , 病灶的平均大小 (1.9±1.1) 。两种扫描信号、密度主要在动脉期, 发现的病灶分别为57个和40个;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表现为高-低-低 (85.9%和66.2%) 、高-等-低 (87.3%和15.5%) , 其余均为不典型表现, 与韦菊临等[8]学者研究结果SHCC在螺旋CT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 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一致。综上所述, MR动脉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出小肝癌富血供特点, 尤其是在定性诊断方面, 临床结合SE序列的一些信号特征, MR更优于螺旋CT。
参考文献
[1]刘伟, 陈强, 徐旭军, 等.小肝癌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1 (19) :145-147.
[2]陆健, 繆小芬, 张学琴, 等.CT和MR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增强效应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 (3) :198-199.
[3]牛建栋, 黄婷婷, 丁伟伟, 等.MR和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比较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 (7) :445-446.
[4]陈栋, 程红岩, 徐爱民, 等.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24 (11) :80-82.
[5]陈革新, 张静, 时高峰, 等.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药杂志, 2007, 7 (4) :98-99.
[6]丁惠国, 刘玉江, 钱林学.小肝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 18 (5) :145-147.
[7]吕培杰.CT能谱成像在小肝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3) :45-46.
对比强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 者68例, 其中男4例, 女27例;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58.2岁;病程3~15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3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连续口服降糖药物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不理想, 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全身系统疾病, 以及肝肾功能不良、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身高、体重、年龄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饮食及运动控制, 停用原用降糖药物。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 (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皮下注射治疗 , 每日20:00注射, 起始量按体重为0.2 IU/kg, 2~3 d增加2~4 IU, 根据血糖调整剂量;如患者餐后血糖指数有所升高, 则给予阿卡波糖口服, 剂量为150 mg/d。观察组患者在甘精胰岛素治疗基础上, 口服二甲双胍片 (江苏苏中药业集团) 治疗, 1次/d, 根据血糖值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 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h血糖水平、糖化血糖蛋白水平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处理,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2 结果
2.1 血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后血糖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情况显著由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s)
2.2 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 对照组34例患者中有3例 (8.82%) 发生低血糖观察组34例中有1 (2.94%) 例发生低血糖。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遗传免疫调节异常而导致的内分泌疾病目前尚没有可以完全根治的方法。临床治疗主要综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而治疗药物主要有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物, 前者主要包含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等, 其作用机制为替代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后者主要包括双胍类等, 作用机制为对抗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的各种障碍, 如控制体重, 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2]双胍类药物中的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十分明显, 是2型糖尿病一线治疗的最佳选择之一, 它可降低糖合血红蛋白且不增加患者体重;可促进周围组织中糖的无氧酵解, 促进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抑制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 提高外周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 增强胰岛素对糖的清除作用。二甲双胍类药物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充分利用内源性胰岛素, 故可与胰岛素合用, 该组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胰岛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同时,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可见, 联合应用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更为有效、安全的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5.
对比强化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3 年4 月-2015 年10 月收治初发2 型糖尿病患者90 例, 男49 例, 女41 例, 年龄40 ~ 79 岁, 平均 (60.4±2.9)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空腹血糖≥ 11 mmol/L;尿蛋白阴性;无严重肝肾损害;无意识障碍;得到患者的知情同意。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 对其进行2 型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 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方案。①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诺和锐30 强化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每天早、晚餐前给予患者皮下注射诺和锐30 强化治疗;②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 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各占一半, 餐前大剂量以1:1:1 的比例分布于三餐前。对两组患者持续治疗2 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诺和灵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次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 ( ±s)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
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 两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两组诺和锐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次数比较:对照组的诺和锐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次数分别为 (61.6±16.4) U/d, (9.4±2.2) d, (1.6±0.6) 次;观察组的诺和锐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次数分别为 (44.9±14.0) U/d, (5.9±1.6) d, (0.6±0.3) 次,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诺和锐用量明显减少, 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 低血糖次数明显减少,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2 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多发生于35 ~ 40 岁之后的中老年人, 90%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属于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胰岛素抵抗和 ( 或) 胰岛素分泌异常等特点, 可能在糖耐量降低时就已经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2 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抑制了正常情况下血糖升高时胰岛 β 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的反应机制。
近年来, 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有了巨大改变, 高脂高糖食物的大量摄入, 日常运动的日益减少, 导致了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2 型糖尿病对患者而言具有巨大的危害, 长期的高血糖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 影响了其正常生活与工作, 2 型糖尿病具有许多并发症, 如可能会造成心、脑、肾、眼等器官发生并发症,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诺和锐为基因合成的人胰岛素, 能够快速降低2 型糖尿病糖患者的血糖, 解除高血糖毒性作用, 促使胰岛 β 细胞分泌曲线恢复, 降低胰岛素抵抗等作用。
为探讨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诺和锐强化治疗初发2 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取了2013 年4 月-2015 年10月我院内科收治的90 例初发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两组, 对其分别采用皮下注射诺和锐30 强化治疗及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 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相当。但是, 治疗后,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诺和锐用量明显减少, 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 低血糖次数明显减少 (P < 0.05) 。本研究说明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初发2 型糖尿病具有良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谢茹.地特胰岛素或诺和灵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3) :31-32.
[2]蔡红卫.21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2) :130.
对比强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8 月至2015 年7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 其中观察组男23 例, 女17 例, 年龄39~61 岁, 平均 (44.4±3.1) 岁, 病程2~18 个月, 平均 (8.6±4.3) 个月;对照组男21 例, 女19 例, 年龄为37~59 岁, 平均 (43.6±2.2) 岁, 病程1~15 个月, 平均 (7.2±3.3) 个月。
1.2 方法
观察组餐前15 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注射地特胰岛素强化治疗, 对照组皮下输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初始量为0.4~0.6 U/kg, 剂量以血糖水平变化作相应调整, 直至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目标为:2h PG为5~10 mmol/L, FBG为4.5~7.0 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 (血糖≤3.9 mmol/L) 。观察患者有无发生心慌、出冷汗等不适症。2 周后对FBG、2h PG、FC-P、2h C-P进行复查, 同时对血糖达标时间、治疗情况、胰岛素日使用量做好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FBG、2h PG变化明显 (P<0.05) , 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两组FC-P、2h C-P明显增加 (P<0.05) , 且观察组增加幅度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日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和2。
3 讨论
地特胰岛素是新一代人胰岛素类似物, 皮下注射后会生成双六聚体并缓慢吸收, 与皮下组织白蛋白发生可逆性结合。门冬胰岛素作为一种胰岛素类似物生效很快, 往往可在注射后15 min后生效, 峰值在30~60 min, 可使餐后血糖水平得到理想控制。本研究中, 两组治疗后FPG、2h PG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两组FC-P、2h C-P明显增加 (P<0.05)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日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较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样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恢复B细胞的功能, 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