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超声

2024-07-07

对比超声(精选9篇)

对比超声 篇1

冷超声乳化术又称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 是治疗犬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之一[1], 且手术安全有效, 但国内兽医临床尚未普及此项技术。笔者对两组犬进行试验来探讨冷超声乳化术与常规超声乳化术术后恢复情况, 以便为兽医提供选择仪器的依据。

1 试验动物和仪器

选用90~120日龄、体重在3~5 kg、体质健康、大小均匀、眼无任何疾病及病史的杂种犬12只, 公母各半。MTP-2000常规超声乳化仪、OM0551011冷超声乳化仪 (眼力健医疗器械贸易公司) 。

2 方法

2.1 手术前试验犬驯化

应用食物刺激而建立条件反射的原理, 对试验犬进行驯化, 目的是要消除其防御反射, 缩短试验人员与试验犬之间的距离[2], 使人可随手触摸到它们的眼皮, 使其可接受眼药水的滴定而不会用爪乱抓乱擦, 为术后的护理创造有利可行的条件。

2.2 试验犬的分组

将12只试验犬分为A、B两个试验组, 每个试验组6只犬, 每只犬单独放一个铁笼里饲养。A组为常规超声乳化术组, B组为冷超声乳化术组。

2.3 手术步骤

1) 术前0.5 h对每只术犬术眼点美多丽散瞳, 每5 min点1次, 共点眼3次。阿托品0.04 mg/kg皮下注射, 15 min后静脉推注丙泊酚0.6 m L/kg。气管插管, 异氟烷维持麻醉。

2) 待全身麻醉稳定后, 在犬的角膜缘上方作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 在角膜缘后1.5 mm处应用标定深度为300μm的深度向前解剖, 形成一个光滑平整的手术剖面。在达到角膜缘时, 板层刀应稍微抬起, 在同样深度的角膜层向前分离, 越过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约1 mm。再用3.0~3.2 mm宽的前房穿刺刀在平行巩膜缘方向穿刺进入前房。在前房内注入黏弹剂以维持囊的形状, 不至于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前房塌陷。

3) 连续环状撕囊。为了提高手术效果, 减少对眼组织的损害, 用撕囊钳夹住囊的游离边缘向中心牵引, 牵引力与囊在同一平面的张力相互对抗, 并且超过囊的最大张力。在撕囊过程中要注意用力的方向与需要撕囊的方向成直角, 最后用撕囊钳撕开晶体前囊膜缘5.5~6.0 mm大小。

4) 常规超乳头 (冷超乳头) 进入前房内进行常规超声乳化 (冷超声乳化) , 将晶体核乳化。将注/吸 (I/A) 头进入前房进行灌注, 将透明皮质吸干净, 再次注入黏弹剂, 注/吸 (I/A) 头将黏弹剂吸净。最后在透明切口缘角膜层间注入少量平衡液, 待前房深浅正常后, 上抗生素眼膏 (地塞米松眼膏) [3], 手术结束。

2.4 术后护理

手术后在每只术犬的颈部围上伊丽莎白项圈, 防止犬用前爪触碰到术眼。每只术犬单独护理, 使其不和别的犬接触, 不能洗澡, 不能让术犬兴奋和产生剧烈运动, 每天给术犬的术眼滴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1~2滴。

2.5 术后测定与观察项目

在手术前一天, 术后第1, 2, 4, 7, 11, 15天对两组犬只进行白细胞计数。术后每2 d观察1次术犬术眼的恢复情况, 即观察前房渗出情况和前房积血情况, 并作记录。

3 结果

3.1 手术结果

12只试验犬的手术全部成功, 成功率达100%。

3.2 记录结果

3.2.1 试验A组 (常规超声乳化术) 参数记录

试验A组 (常规超声乳化) , 眼角膜缘切口宽度都为3 mm。试验B组 (冷超声乳化术) , 眼角膜缘切口宽度为1.5 mm。

3.2.2 眼前房渗出物记录结果

根据表1中的眼前房渗出Fagerhalm评定标准[4]记录术后犬眼前房渗出情况,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手术后试验A组与试验B组的术犬术眼在术后第1, 3, 5天都有前房渗出;在第7天差异显著;在第9, 11天差异极显著;在第13天差异显著;第15天差异不显著。

3.2.3眼前房积血记录结果

根据表3中的前房积血Oksala分级标准[5]记录术后犬眼前房积血情况。

试验A组和试验B组的术犬术后前房积血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手术后试验A组与试验B组的术犬术眼在术后第1, 3, 5天的前房积血差异不显著, 在第7天全部恢复。

4 分析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冷超声乳化术与常规超声乳化术相比, 手术切口较小。冷超声乳化术乳化针头产热低, 不需要针头周围和针头内部的灌注液冷却, 可以使灌注和乳化分开, 也不需要灌注套, 从而减小了手术切口。而且, 常规超声乳化仪的同轴灌注会在乳化头周围形成对流, 影响高负压形成和皮质的抽吸, 而冷超声乳化术仪在工作过程中灌注和抽吸分开, 使乳化针头处不存在对流, 从而提高了灌注抽吸系统的效率。

超声乳化手术中犬角膜的胶原发生收缩、变性, 可出现角膜切口愈合不良而引发前房渗出。因此, 热损伤是常规超声乳化术的一个弊端[6]。而冷超声乳化术由于在晶状体乳化过程中产生热量少, 晶状体乳化针头温度低于45℃, 所以冷超声乳化术所引发前房渗出的程度比常规超声乳化术引发的前房渗出要轻微。前房积血是乳化手术中前房水中出现红细胞[5], 前房积血多能自行吸收, 本身并不引起严重的后果。但当积血量大或继发出血, 可引起高眼压、血影细胞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严重并发症, 损害视力。前房积血时变性红细胞及红细胞分解产物、巨噬细胞沉积于小梁网, 堵塞房水流出通道, 另外血凝块纤维化可以导致虹膜周边粘连, 加重房水通路障碍, 继发青光眼。由于前房积血是可以自行吸收的, 所以在本试验中, 在术后5 d左右的术眼都有轻微的前房积血, 差异并不显著, 到第6天左右术犬的术眼前房积血全都消失了。

参考文献

[1]姚克, 汤霞靖, 黄晓丹, 等.双手法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眼科杂志, 2008, 44 (6) :524-528.

[2]冯晓津, 梁轩伟, 严灿荣, 等.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后囊混浊相关手术因素分析[J].2005, 13 (3) :244-246.

[3]段雪梅, 宋成, 卢成焱, 等.挫伤性前房积血128例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 2004, 10 (2) :36-37.

[4]王桂玲, 王艳梅, 刘海鸿.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J].黑龙江医学, 2004, 5 (28) :263-265.

[5]尹文玲, 张兰英, 刘燕平.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护理新认识[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6) :35-36.

[6]赵德明.兽医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

对比超声 篇2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超声特征;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10-01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上很常见的急腹症,因为发病急且痛苦大,因此需要及时送医就诊。阑尾发生的炎症处理及时不会突破阑尾到达腹腔,但是有些急性阑尾炎病变较严重,若处理不及时就会有发生腹腔大范围感染的危险,所以临床上对待急性阑尾炎病人要尽快确定病理分型、实施救治。

1 阑尾与阑尾炎

正常的阑尾位于右髂窝内,长度在5~7cm之间,宽一般为0.5cm,管壁分粘膜、粘膜下层、肌层以及浆膜四层,粘膜层覆以单层柱状上皮,可见少量杯状细胞,上皮层内陷成单直管状腺体,固有层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是其显著的特点;阑尾的粘膜下层较厚,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偶见脂肪小叶;肌层和浆膜层机构与其他肠段相同,但阑尾的肠壁神经节多散在分布而不形成神经丛(Emery,1970)[1]。阑尾是一条开口于盲肠后内侧的盲管。阑尾被食物残渣或异物堵住了,在阑尾腔就会发生急性的炎症反应,另外阑尾受到了机械的损伤也会引发炎症。临床上超声检查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方法之一,超声检查可以清楚的显示阑尾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炎症病变的严重程度等,从而确定其病理分型[2]。

2 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与超声特征

2.1 超声检查的发展与急性阑尾炎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的设备得到了完善和创新,从最初的简单二维超声检查,到现在已经有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及ViVid彩超仪等。超声使用的探头一般包括低频探头和高频探头两种,现在还有一种超高频的探头。设备的更新使得超声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價值越来越高,对于某种疾病的诊断更是可以更精细的观察和判断,超声检查使得对急性阑尾炎的快速病理分型成为可能[3,4]。

2.2 各种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及其超声特征

正常阑尾不易显示,当阑尾发生了病变如水肿、充血、腔内有液体滞留、阑尾管壁的厚薄发生了变化、阑尾发生了穿孔、盆腔有积液等时,在超声上会有相应的显示。下面就急性阑尾炎的具体病理分型及超声特征进行分析[5]。

2.2.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理变化为阑尾水肿较轻,宽度在0.6cm左右,多半为局部盲端的增粗或是阑尾系膜的增厚。因为单存性阑尾炎是病理变化的初期,所以阑尾各层结构破坏不大,管壁层次清晰,而且炎症多限制在黏膜和黏膜下层。要用高频探头才能看到管腔内超声回声出现暗区或无回声,横切时会出现“靶环”特征,而纵切时则呈现“手指状”特征。临床病理学观察阑尾仅表现为浆膜面血管充血,阑尾可略增粗,腔略扩大,病变以远端为明显。阑尾各层组织仅表现为充血水肿,或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以粘膜下层的病变较为明显[6]。

2.2.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理变化为阑尾肿胀明显,全程都发生了肿大。阑尾浆膜层充血,层次不清晰,阑尾腔内含较多血性脓液,而且表面有渗出物渗出,病理切片上可见有大量炎细胞浸润,阑尾壁亦因充血水肿加剧而增厚,阑尾明显增粗,腔内可见脓液,当脓液大量积聚时,阑尾腔扩张,壁变薄,甚至可致穿孔[6]。此时在声像图上可以看到管壁浆膜层明显增厚,长轴切位呈“腊肠”样,横位切则呈“同心圆”样。腔内表现为明显的液性暗区,暗区内有密集的点状回声(多为粪石)。在超声图像上有时还可以看到在阑尾周围有低回声的实质性肿块,这是肿大的淋巴结。

2.2.3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病理变化为阑尾显著肿胀,各层结构都发生了坏死,分界不清晰。阑尾因广泛出血坏死而呈黑绿色,其壁甚脆弱,往往伴有穿孔[6]。阑尾穿孔时,有明显的炎性渗出物,超声图像上出现回声中断的现象,右下腹可见较大范围的游离无回声区,有少数的还可以看到腔内出现气体强回声区。

2.2.4 阑尾周围脓肿:病理变化为阑尾在发生穿孔前,就被周围的腹腔网膜包裹,然后形成一些包块状的结节物。或是阑尾在穿孔后,炎性物质渗出到腹腔,引发了腹腔右下腹肠管及大网膜的局限性炎症,阑尾的结构已经不能辨认[6]。此时超声上出现杂乱的低回声团块样图像,阑尾轮廓模糊不清,受感染的肠管出现扩张及蠕动减弱等。

3 结语

急性阑尾炎简单来说就是发生在腹腔脏器阑尾的急性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剧痛,有些也有转移性疼痛,而且通常还会有一些不良的心理感受,如恶心、呕吐等。,急性阑尾炎有多种分型,不同的临床分型其病理学改变和对应的超声图像均有不同的特点。超声检查也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通过超声图像的特征分析和辨别,有助于分清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从而为临床上实施正确的、及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714

[2] 李琴,周洁,李晓民等. 急性阑尾炎超声声像图与术后病理分型对比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 2013,4,20(4):389-390

[3] 蔺春红,王光霞. 阑尾炎的超声图像特征与手术病理分型的对比分析. 河北医药. 2012,3,34(5):682-683

[4] 朱付华,黄锦成. 急性阑尾炎高频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对比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22):156

对比超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6年9月-2010年9月收治入院的乳腺疾病患者124例、其乳腺病灶1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龄26~70岁, 平均年龄 (48.53±10.17) 岁, 乳腺肿块位置单侧118例、双侧6例, 最大直径3.4~118.2 mm, 平均直径 (19.3±11.5) mm。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经临床检查为乳腺肿块, 对其进行CUS与UE的检查, 并在一周内进行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良/恶性病患, 对恶性病灶进行手术切除。排除复发癌患者及典型的单纯性囊肿患者, 对于单侧乳腺出现多发病灶患者只选取其中一个较为主要的病灶进行标记并探查。

1.2 方法

诊断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为美国GE-LOGIQ-E9高档彩超仪, 有线阵探头, 其频率为5~14 MHz, 并且能够进行实时的彩色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所有的病灶在术前及病理学活检前均使用超声仪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对所有患者的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观察, 包括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及回声等方面内容, 并与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分析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的检查效率。

1.3 诊断分级标准

CUS检查使用3级评分法, 分类标准为:良性、不确定性及恶性;UE检查使用5级评分法, 分类标准为[3]:病灶区被粉红色完全覆盖为1分, 病灶区紫色为主混以少量绿色为2分, 病灶区绿色为主混以少量黄色为3分, 病灶区以黄色为主混以少量红色为4分, 病灶区以红色为主混以少量黄色为5分。评分超过4分病灶诊断为恶性, 少于3分病灶诊断为良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的敏感性低于常规超声, 特异性高于常规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检验方法的准确性相近,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2、3。

注:对乳腺肿块CUS及UE诊断结果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饮食结构的改变, 乳腺疾病在临床的发病率逐渐出现上升的趋势, 其中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的常见病之一。该病在发病初期如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控制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但到病程的中晚期临床治疗则无法达到预计效果。因此在临床上对乳腺疾病尤其乳腺癌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处理原则, 而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在乳腺疾病的初查及筛查中起到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常规超声 (CUS) 已经作为乳腺疾病的常规辅助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对乳腺肿块的良恶性进行鉴别。CUS影响显示, 乳腺的良性肿块形态较规则或可见浅分叶状表现, 界限清晰, 具有完整的包膜, 肿块内部有均匀回声且未见血流信号或少量不明显;而恶性肿块多为形态不规则、无清晰界限和完整包膜的影响, 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 有钙化小点, 且可见Ⅱ级血流信号。

超声弹性成像 (UE) 概念近些年才出现在临床上, 是一种全新的超声检查方法, 这种检查方法通过组织间不同硬度的区别和自身弹性的特征形成影像, 依照弹性系数的差异, 使彩色编码在二维声像图上叠加, 所显示的色彩能够对肿块的硬度进行较为客观的反映。组织硬度与其弹性系数呈正相关, 恶性肿块硬度多在良性肿块2倍以上, 因此可将评分4分以上的病灶定义为恶性, 3分以下的病灶定义为良性。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UE对乳腺肿块诊断的敏感性低于CUS, 而特异性高于CUS (P<0.05) , 并具有与CUS相似的准确性 (P>0.05) 。可见UE能够对乳腺病灶的相对硬度具有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便于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鉴别;但亦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存在。据相关报道表明, 出现误诊的原因多于良性病灶伴随钙化或纤维化, 以及过度丰富的间质细胞导致硬度增高 (假阳性) ;同时恶性病灶也有部分病理类型会出现质地较软的现象 (假阴性) [5]。综上所述, 可以通过UE配合CUS在临床上对乳腺疾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对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入院的124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对乳腺病灶鉴别情况, 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的敏感性低于常规超声, 特异性高于常规超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检验方法的准确性相近,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乳腺肿块的临床良恶性鉴别新方法 , 相比常规超声检查具有更大的信息量, 虽然敏感性较低, 但其特异性较高, 综合而言相对常规超声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常规超声,乳腺病灶,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胡向东, 冯彦红, 贵玉, 等.应变比值评价常规超声分级BI-RADS4级乳腺病灶良恶性的应用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 21 (6) :488-491.

[2]魏晏平, 李智贤, 曾健, 等.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对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6) :508-510.

[3]刘淑霞, 赵红丽, 刘伟, 等.弹性超声、常规超声及其联合应用诊断乳腺肿瘤性质的试验性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6) :1846-1849.

[4]屈建锋, 刘芬儒, 涂睿, 等.静态压缩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物诊断中的实际价值初探[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 (5) :410-412.

对比超声 篇4

【摘 要】 目的:探讨在肠梗阻诊断中分别采用超声、多层螺旋CT、腹部X线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肠梗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腹部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三种诊断方法同手术探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多层螺旋CT对梗阻原因、部位,肠绞窄以及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最高,而在梗阻部位、肠绞窄以及梗阻诊断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虽低于多层螺旋CT诊断,但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在梗阻原因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X线诊断各方面符合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梗阻的声像检查中,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性最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肠梗阻;超声;腹部X线;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1-0056-01

肠梗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危险性,患者如未得到及时诊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对于肠梗阻的诊断,以往主要以腹部X线检查为首选方法,但有报道显示[1],该检查方法诊断率较低,且不能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较难满足临床要求。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以及多层螺旋CT等诊断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应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3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手术证实,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3.2±3.4)岁,病程2~5d,平均病程(3.5±0.6)d。纳入标准:符合肠梗阻诊断标准者(存在不同程度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10d)[2];无手术禁忌征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情危重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腹部X线、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腹部X线诊断:选择Siemens数据胃肠机,患者取站立位,进行摄片,部分患者加卧位片。超声检查:选择Siemens Sonoline G60s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3.5-7.5MHz,作全腹扫描,重点对患者肠管性状、肠腔大小、肠蠕动、肠壁厚度、肠壁血流量、肿块特征以及肠腔内积液等进行观察。多层螺旋CT检查:选择Siemens双源多层螺旋CT机,对患者实施平扫,部分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电流:200mA;层厚:5mm;间距:5mm;电压:120kV,选择0.5s螺旋方式。观察3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符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种诊断方法中,多层螺旋CT对于梗阻原因、部位,肠绞窄以及肠梗阻的诊断符合率最高,而在梗阻部位、肠绞窄以及梗阻诊断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虽低于多层螺旋CT诊断,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梗阻原因方面,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X线诊断各方面符合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肠梗阻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可引发不同程度全身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及呕吐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可造成死亡。由于肠梗阻是危险性较高的急腹症,因此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以往对于肠梗阻的诊断,应用较广的方法为腹部X线检查,但临床观察发现[3],由于腹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出现影像重叠,且该检查方法具有较低的分辨率,因此无法满足医师所需的影像信息。另有学者[4]指出腹部X线检查是通过肠腔内积气,从而对扩张肠管进行显示,最终完成诊断的,但由于患者早期肠管积气较少,因此无法进行有效诊断,不能满足临床要求。本研究中,患者采用腹部X线检查,同手术证实的符合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P<0.05),表明该检查方法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准确性较低,应用价值较小。

超声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是一种有效的急腹症诊断方法,在肠梗阻诊断中,其能够对肠黏膜的皱襞进行清晰的显示,医师能够对肠壁结构进行观察,从而更好地发现肠腔内容物,有学者还表示[5-6],应用超声诊断肠梗阻,还能对粪石、肿瘤等对梗阻有诱发作用的病灶进行了解,从而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检查符合率同腹部X线检查比较,明显较高(P<0.05),提示超声检查准确性优于腹部X线检查。但有学者指出[7],超声检查与腹部X线检查均会受到腹腔条件以及医师阅片水平的限制,从而对诊断准确性造成影响,而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对腹膜腔的解剖结构、梗阻肠段以及系膜进行清楚显示,而且该诊断方法不受腹腔条件影响,可明显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梗阻、病因、梗阻部位及绞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均为最高,而且在梗阻原因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进一步证实了CT诊断的优越性。但多数学者认为[8-9],超声诊断具有价格低,操作简单,重复性好,无辐射伤害等优点,患者接受度高,更利于在基层推广应用。因此有学者建议在肠梗阻诊断中应當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状况及医院水平选择具体诊断方式[10]。

综上所述,在肠梗阻诊断中,多层螺旋CT检查效果最好,具有较高准确性,而超声检查更经济适用。

参考文献

[1] 苏芬莲,陈小勋,莫旭林,等.超声、CT和X线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33-2335.

[2] 赵杰,宁守斌.小肠梗阻的诊治现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06(5):1286-1288.

[3] 孙东辉,张继扬,万业达,等.多层螺旋CT在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7):980-982.

[4] 姜建国,张国振.50例肠梗阻患者腹部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的对比[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9):32.

[5] 程永远,曲林涛,徐希春,等.两种少见类型肠梗阻病因的CT及MRI对比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20):37-39.

[6] 王曼玲,孙兴龙.腹部X线平片和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西部医学,2012,24(9):1785-1786,1789.

[7] 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 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33(08): 1221-1224.

[8] 闫萍.超声、腹部X线平片检查诊断肠梗阻的效能对比[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4,37(3):150-151.

[9] 黄梅,王光霞.超声在肠梗阻及其病因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1):119-120,封3.

[10] 孙俊瑜,赵凌燕.肠梗阻应用超声、CT和X线诊断的临床对比[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4.

对比超声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进行超声检查的90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3~37(32.5±6.4)岁,停经时间22~66(45.5±21.5)d。其中31例经产妇,59例初产妇。

1.2 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L ̄400型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生产)作为检查设备,阴道超声组探头频率设置为5.5~8.0 MHz,腹部超声组探头频率设置为3~4 MHz。阴道超声检查方法:嘱患者检查前排空膀胱,保持截石位,在探头套上涂有耦合剂的避孕套,在患者宫颈和阴道后穹隆处放置探头,转动探头以保证检查的全面性。腹部超声检查方法:嘱患者保持仰卧位,膀胱适度充盈,在患者下腹部放置超声探头,与患者耻骨联合上方处实施纵向和横向的全面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t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90例患者分别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对比腹部超声检查、阴道超声检查、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发现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临床诊断准确率最高,为100%,其次为阴道超声检查,为90%;腹部超声检查最低,为82.22%,三种检查方法阳性检出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附表。

3 讨论

异位妊娠指的是孕卵在宫腔外的其他部位着床并开始发育,临床上也将其称为宫外孕,属于一种妇科急腹症常见病。临床医学医疗按照孕卵不同的着床部位,通常将异位妊娠分为腹腔妊娠、宫颈妊娠、输卵管妊娠等几种,其中发病率最高的异位妊娠类型是输卵管妊娠,占异位妊娠95%以上。输卵管妊娠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输卵管破裂,严重者还会诱发大出血症状,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若治疗措施不当,会导致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还会造成患者死亡。异位妊娠的有效治疗和快速恢复,对于患者生育能力的保留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1]。

现阶段,异位妊娠患者最为常用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是腹部超声检查。然而,患者接受腹部超声检查前需要长时间进行憋尿。另一方面,对于孕囊较小的患者,可能无法通过腹部超声检查获得较为明确的临床检查和诊断结果[2]。同时,患者腹壁脂肪厚、肠气等相关因素也会对其临床检查和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次临床研究中,根据以往异位妊娠患者腹部超声检查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了改善。例如,在检查和诊断异位妊娠患者时,联合应用腹部超声检查与阴道超声检查,其主要原因在于,阴道超声检查前患者无需憋尿,能够将超声检查探头直接置入患者的阴道后穹隆部位,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检查图像以及范围更大的检查视野,有助于异位妊娠临床检出率的提高,能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盆腔附件、子宫内膜及子宫区各组织的基本情况,最大限度地排除腹部超声检查中相关影响因素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在异位妊娠患者超声检查和诊断过程中,联合应用腹部超声检查与阴道超声检查的敏感性显著优于腹部超声检查,因而具有更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3]。

参考文献

[1]张彩虹,张慧卿.经阴道超声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6):720-721.

[2]舒林英,懂经营,黄红萍,等.经阴道超声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9(7):704-705.

对比超声 篇6

关键词:引产,高频超声,产前超声,产后尸解病理结果

胎儿先天性畸形是以形态结构异常为主的出生缺陷, 也是围产儿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及婚前体检率的急剧下降, 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产前超声作为发现胎儿畸形的主要手段, 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肯定。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 产前超声仍存在其局限性, 尸体解剖是评估胎儿或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高畸形的检出率, 而且可以通过病理检查等获得更多信息。但在我国引产儿尸体解剖在基层医院因医院软、硬件条件限制及封建思想影响等, 尸体解剖率极低, 迫切需要寻找代替胎儿尸检的新方法。现将20例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与产后超声, 尸体解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 并探讨引产儿高频超声检查的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发现畸形, 父母决定引产并同意尸体解剖的20例引产儿。孕妇年龄21~44岁, 平均 (28.1±2.8) 岁, 孕周为25~41周, 平均 (31±3.8) 周。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V7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产前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4.0~6.0MHZ。引产儿尸体高频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8~14 MHz。产前超声检查时孕妇处仰卧位, 探头常规置于孕妇腹壁, 按产前系统检查方法对胎儿各系统进行扫查, 所有切面在获得满意的二维声像图后均叠加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血流显像。引产儿产后高频超声检查时, 引产儿尸体标本放于模拟宫内环境的水盆中, 水面距引产儿尸体1 cm以上探头用无菌手套包裹并置于水盆中探查, 对胎儿各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异常器官或结构, 对异常部位进行进一步详细检查, 确定其来源与周围脏器的分界及相邻关系, 内部回声情况等。对产前怀疑空腔脏器病变如消化道闭锁等, 则在引产儿标本高频超声检查时自口腔向空腔脏器内注水等辅助检查方法帮助诊断, 超声检查结束后, 立即对胎儿标本进行常规尸检, 将获得的所有资料存储并详细记录。

2 结果

本文主要对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四肢骨骼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均存在上述系统畸形之一或以上的20例引产儿尸体, 其中男13例, 女7例。胎儿产前诊断孕周25~41周, 平均 (31±3.8) 周。引产儿高频超声可以很好地显示胎儿的正常解剖结构且能清晰地显示各器官的内部细微解剖结构及各器官的位置关系。

产前超声发现畸形30处, 引产后高频超声检查结构畸形38处, 尸检共检出畸形40处, 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引产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为78.9% (30/38) , 产后高频超声与尸检结果符合率为95.0% (38/40) 。胎儿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引产后高频超声及尸解病理结果比较见表1。

3 讨论

根据卫生部2001-2007年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以医院为基础的胎儿缺陷发现率逐年上升, 先天性畸形是胎儿、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超声作为胎儿先天性畸形筛查的首选方法, 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尚存在漏诊和误诊, 如何减少漏诊和误诊, 最大限度提高产前超声诊断准确率成为超声医师最为关注的方向[2]。为了提高超声对胎儿先天性畸形的诊断水平, 只有依靠畸形胎儿的尸解病理研究, 以获得胎儿疾病的病因、病理学特点及病理生理改变等各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现在很多人不愿将引产后的胎儿尸体进行尸检, 在基层医院因受到医院软、硬件条件的限制, 尸体解剖率极低, 致使不少的学习机会及重要信息丢失。所以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替代胎儿尸体解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英国卫生部于2004年发表了“更小创伤尸检方法-MRI检查的方法, MRI检查的地位”, 认为MRI可以替代尸检[3]。但在我国, 应用MRI检查替代尸检存在很多问题, 如:MRI费用较高, 小型专科医院缺少MRI检查设备或MRI仪器设备受限等, 因此MRI替代尸检在我国开展尚有一些困难。而超声在我国普及率较高, 基层医院一般也有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用高频超声替代尸检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领域。

泌尿系统:有资料显示, 胎儿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率较高, 约为0.15%~0.40%, 在各系统畸形中占的比例较大, 约为15%~20%[4]。引产儿高频超声由于引产儿肠道不含气体, 可从前、后、侧面检查肾脏, 且胎儿腹壁薄, 透声好, 高频超声可获得满意的肾脏各断面图像, 且能清晰显示肾脏的内部细微解剖结构, 如清晰显示正常肾、肾被膜、低回声的肾实质及高回声的肾窦;较大孕周胎儿肾实质椎体也可清晰显示, 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显示清晰[5]。本组病例中尸解病理发现泌尿系统畸形13处, 其中2例马蹄肾合并血管异常, 高频超声及产前超声未能检出血管异常1处, 因胎儿肾血管细小, 在产前超声未能检出, 而引产后高频超声因血管管腔内血液凝固黏附于血管壁使声阻抗差, 不易分辨, 血管异常没被检出。1例右侧肾发育不良, 产前超声误诊为右肾缺如, 而产后高频超声诊断为右肾发育不良与尸解病理结果相符。产前超声检查因检查时羊水少, 体位固定;及产前超声的分辨率低, 发育不全肾回声增强与肠管声阻抗差减少而导致误诊, 而产后高频超声不存在羊水的影响, 且可以主动地任意体位, 任意成像, 且分辨率高, 所以能准确诊断。虽然肾严重发育不良与肾缺如都表现为肾无功能, 无羊水或羊水明显减少, 其预后及临床处理方法也一样, 但他们的发生时间的原因不一样。肾缺如是一侧或双侧输尿管芽不发育, 不能诱导后肾原基使其分化为后肾, 而肾严重发育不良是后肾在发育的过程受阻而引发[6]。这有利于病因学分析, 对再次妊娠的风险评估非常有价值。1例双侧多囊肾者, 产前超声仅提示双肾实质回声增强, 因胎儿合并颜面部畸形而引产, 引产后高频超声诊断为双侧多囊肾与尸解病理结果相符, 因多囊肾肾内的囊泡细小, 产前超声用普通3.5 MHz探头常显示为稍高回声, 用10.0~14.0 MHz的高频探头则能清晰显示肾内细小囊状无回声。

颜面部:引产后的胎儿虽然直观显示颜面部外观, 但不能获得其内部结构信息, 如鼻骨、眼球、腭等情况。高频超声可对颜面部进行矢状、冠状、横断扫查, 并经颌下三角探查胎儿硬腭、软腭。本组病例中有1例单纯腭裂产前超声未能诊断, 是因为胎儿颜面部冠状切面及矢状切面、横断面这三个切面在腭所在部位均为骨性声影所覆盖, 故均不能直接显示腭的图像, 而产后高频超声采用近颌下三角扫查, 能清楚显示胎儿硬腭、软腭结构[7,8,9]。胎儿在宫内体位限制、羊水过少、胎儿颜面部与宫壁紧贴无法观察或胎儿肢体遮挡面部无法移开, 不能获得此类切面, 故易漏诊[9]。本组病例中产后高频超声与尸体解剖符合率达100%, 但尸体解剖要了解颜面部内部骨性结构需要分离肌肉、结缔组织、剥离骨头等, 所用时间长, 且胎儿骨组织比较薄弱, 易断碎, 效果不好, 所以高频超声检查胎儿颜面部结构 (如鼻骨、牙槽骨等) 明显优于尸体解剖。

消化系统:引产儿肠道内没有气体的干扰, 腹壁组织薄, 具有良好的声窗, 超声能清晰显示肠腔内径, 肠壁的厚薄, 且对消化道的病变还可以通过向消化道内注入液体或其他显影剂辅助显示其走行及病变部位, 并在动态下观察。本组病例中有1例产前考虑上消化道闭锁的病例, 产后高频超声采用直引产儿尸体口腔向消化道内注水后再测试检查, 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走行, 在闭锁前的消化道因注入液体而明显扩张, 液体在闭锁处终止不能下行, 从而确定消化道闭锁的诊断并明确闭锁部位, 而尸体解剖则因消化道范围甚长, 所需解剖的范围广, 操作复杂且费时, 相比尸体解剖, 则产后高频超声操作简便。本组病例中有1例胎粪淤积性腹膜炎病例, 产前及产后高频超声均误诊为腹腔巨大囊性占位, 近产后尸体解剖确诊为空肠穿孔后胎粪外溢至胎粪淤积性腹膜炎, 此病例因空肠穿孔后胎粪外溢至腹腔, 形成钙化物, 超声显示为斑片状强回声伴声影, 超声医师先入为主, 片面考虑为腹腔巨大囊性占位, 考虑为畸胎瘤。产后高频超声因胎儿羊水极少, 临床医师在羊膜注射利凡诺尔引产数时, 将利凡诺尔注射入胎儿腹腔, 及产前超声检查等因素的影响, 未采用胎儿尸体消化道插管注水辅助检查的方法, 而导致误诊。

呼吸系统:胎儿呼吸系统畸形较少见, 主要异常有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及隔离肺。本组病例中有1例膈下型隔离肺, 产前超声误诊为神经母细胞瘤, 产后高频超声结合产前超声诊断为膈下型隔离肺与尸解病理结果相符。隔离肺是由胚胎的前原肠, 额外发育的气管和支气管肺芽接受体循环的血液供应而形成的无功能肺组织团块, 与正常气道无交通, 占先天性肺畸形的0.15%~6.4%[10,11]。隔离肺分为叶内型及叶外型, 胎儿叶内型隔离肺较罕见, 大多数为叶外型, 又称副肺, 与正常肺组织分离, 有自己的胸膜包绕, 血供来源于体循环, 80%~90%的隔离肺发生于肺基底部, 位于左侧胸腔底部及膈肌之间。此例病例产前超声表现为左侧膈下 (左侧肾上腺位置) 见叶状实性强回声, 境界欠清, 内部回声欠均匀, 故考虑为左侧神经母细胞瘤。产后高频超声因引产儿肠道无气体干扰, 显示左侧膈下实性强回声团块, 为均匀稍强回声, 边界清晰, 且呈叶状, 无肿瘤膨胀感, 再结合产前超声显示此团块血供来源于腹主动脉, 即考虑为膈下型隔离肺, 与尸解病理结果相符。

骨骼系统:刘菊玲等[12,13]对引产儿肢体分节段按顺序连续扫查, 可显示胎儿肢体的完整性。超声能特征性地显示胎儿多种肢体畸形[14,15]。本组病例中发现1例右手桡骨缺失并大拇指缺如及胸椎椎弓根峡部不连病例。右手桡骨缺失并大拇指缺如, 产前及产后高频超声均能明确诊断并与尸解结果相符。而胸椎椎弓根峡部不连, 产前超声因胎位影响而漏诊, 产后超声采用连续顺序追踪法超声检查, 发现胸1~4椎弓根峡部不连, 后经X线检查及尸解证实。1例多发畸形病例, 产前超声因胎位及脐膨出影响未能诊断其髋关节脱位, 产后超声应用高频与低频超声联合扫查, 显示髂骨横断面, 此切面可测量髂骨角角度, 显示胎儿骨盆髂骨角角度过大, 提示髋关节脱位可能, 后经X线检查及尸解证实。

本组病例中对引产儿尸体的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的高频超声检查尚未开展, 因心血管严重畸形而引产的胎儿在引产后超声检查实现正确诊断比较难, 因为血液不凝固与失去张力的管壁或室壁粘附在一起, 声阻抗差减低, 成像条件差, 故胎儿尸体心血管系统的超声检查成为难点。采用经胎儿脐静脉或直接用注射器向心腔内注水后再行超声扫查, 其诊断准确率较高[16]。

对比超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 年龄31~57 (42.38±7.57) 岁;均为已婚女性;未生育11例, 已生育63例;57例患者行子宫全切术, 17例患者行子宫腺肌病剔除术;临床表现:69例痛经, 38例经量增多, 39例经期延长, 42例月经周期紊乱, 9例原发性不孕症。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验或者手术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术前74例患者均行TVUS及TAUS检查。

1.2 方法

1.2.1 仪器设备

超声仪型号:LOGIQ400 (通用公司, 美国) ;EUB-2000 (日立) 。TAUS的探头频率为3.5MHz。TVUS的探头频率为6.5~8MHz。

1.2.2 检验方法

行TAUS检查时, 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 然后在患者下腹部行斜、纵、横等多切面检查, 探查患者子宫大小、形态、位置、肌层肿块边界及包膜情况、子宫壁的厚度、卵巢及其周围组织情况等。行TVUS检查时, 嘱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 然后将被覆避孕套及耦合剂的阴道探头置入患者宫颈、阴道后穹窿等不同部位, 从纵向、横向及斜切方向观察患者子宫大小、形态、位置、基层肿块边界及包膜情况、子宫壁的厚度、卵巢及其周围组织情况等。

1.3 评价标准

对比TVUS及TAUS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腺肌病类型分析

74例患者中, 61例为弥漫性的子宫腺肌病, 13例为局限性的子宫腺肌病, 弥漫性的子宫腺肌病更常见 (P<0.01) 。

2.2 TVUS及TAUS对子宫腺肌病诊断准确率分析

TVUS诊断准确率为89.19%, 误诊率为5.41%, 漏诊率为5.41%;TAUS诊断准确率为60.81%, 误诊率为17.57%, 漏诊率为21.62%;TVUS诊断准确率更高, 误诊率及漏诊率更低 (P<0.05或者P<0.01) 。详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3,4]。一般认为, 宫腔操作 (如过强刮宫) 、妊娠损伤及妊娠是引起子宫腺肌病的重要原因。子宫腺肌病以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及继发性痛经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些年来,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超声属子宫腺肌病常见诊断方法。子宫腺肌病的超声特征: (1) 子宫增大 (均匀性) ;前、后径明显;呈现饱满感或者球状。 (2) 子宫肌层有呈小囊样的散在性的低回声区。 (3) 弥漫性的子宫腺肌病超声检查特点:子宫被膜光滑, 形态饱满、规则;子宫肌层回声多不均匀;子宫后壁增厚, 回声增强 (弥漫性) , 子宫内膜因患者后壁厚度不等呈不同程度前移;彩色血流成像不具特异性;子宫内部回声及子宫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4) 局限性的子宫腺肌病超声检查特点:子宫增大 (非对称性) ;病灶多见于患者子宫后壁;子宫切面有一局限性的异常回声区, 内部有较小的无回声区, 无假包膜, 边界不清晰;肿块边缘不规则, 无显著声衰减, 无包膜回声;彩色血流成像不具特异性。

现今, 随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亦不断完善[5]。TAUS具有可全面观察子宫及周围组织形态, 成像视野大等优点。然而, TAUS的空间分辨力较差;当患者子宫处于后倾后屈位时, 不可很好的显示肌层病灶特征, 此外, 膀胱充盈情况、肠道气体、手术瘢痕、子宫形态也会对TAUS的诊断情况造成影响。本文, TAUS诊断准确率为60.81%。

TVUS的探头频率较高, 探头紧贴患者阴道后穹窿及宫颈, 图像直观清晰, 且不受肥胖、肠道气体的干扰, 可清晰显示子宫壁细微结构 (如宫壁间积血小囊) 。本文TVUS诊断准确率为89.19%;与TAUS相比, TVUS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1) 。TAUS误诊率为17.57%, 漏诊率为21.62%。TAUS误诊及漏诊的主要原因为:探测距离远, 卵巢及宫壁细微结构不清晰, 加之肥胖及肠道气体等因素的干扰。TVUS误诊率为5.41%, 漏诊率为5.41%。TVUS误诊及漏诊的主要原因为:剖宫产子宫或者明显增大的子宫, 因位置过高, TVUS不可显示子宫全貌, 具有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 应用TVUS诊断子宫腺肌病具有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高、误诊率及漏诊率低的特点;综合分析TAUS及TVUS检查结果, 对提高诊断符合率及准备率, 减少误诊率及漏诊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菊芳.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对子宫腺肌病诊断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5) :226.

[2]孙素芝.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14) :166-167.

[3]杜建文, 万辉.分析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1) :136-137.

[4]孙兵, 张蓉, 夏艳.对用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准确率的观察比较[J].求医问药, 2013, 11 (10) :134-135.

激光与超声波冲击焊缝对比研究 篇8

焊接是运用加热或加压的手段、使用或者不使用填充材料,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焊接是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材料连接技术, 并广泛用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能源、机械制造、锅炉和压力容器、建筑、交通等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焊接技术不仅用于碳钢、不锈钢、铝镁合金等材料, 还用于很多新型材料的连接, 如塑料、陶瓷、复合材料、记忆合金等。据统计, 很多发达国家焊接加工的钢材量已超过钢材产量的一半。然而, 由于焊接过程中焊接构件受到不均匀的加热, 所以焊接后的焊接构件必然会存在焊接缺陷[1]。

焊接缺陷主要有:气孔、夹渣、裂纹、未融合、咬边、未焊透、烧穿、成形不良等。其中, 裂纹、未融合和未焊透比气孔和夹渣的危害更大, 不仅减少了结构的有效承载截面积, 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应力集中, 有诱发脆性断裂的可能。特别是裂纹在焊接处尖端存在缺口效应, 容易诱发出现三向应力状态, 导致裂纹扩展, 以致造成整个结构的断裂。也就是说避免裂纹的出现必须消除焊接残余应力, 通常焊后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有:热处理、爆炸、激光、超声波、锤击、深冷处理、振动、逆焊接温差处理等方法。热处理是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传统方法, 但是它成本较高、操作不方便、较难控制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爆炸是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以爆炸方式消除焊接残余应力为主要目的的新技术。但是, 爆炸采用的炸药有一定的危险性, 必须妥善保管。近些年, 激光和超声波冲击焊缝消除残余应力的研究比较多, 但是比较他们的研究结果并不多。下面就从原理、特点、提高性能方面以及发展前景比较两种冲击方法。

1 原理

激光冲击处理[2] (简称LSP) 是利用高功率密度 (>109 W/cm2) 、短脉冲 (ns级) 的激光束透过透明的约束层辐照涂有涂层的金属靶材表面, 使涂层材料迅速气化、电离后形成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在约束层的作用下爆炸产生高压冲击波, 作用于金属表面并向内部传播;在材料表层形成密集、稳定的位错结构的同时, 材料表层产生塑性变形并得到很大的压应力, 其原理如图1所示。

超声波冲击处理[3] (简称UIT) 是采用高频 (>20 k Hz) 大功率超声波, 以巨大的能量带动冲击头冲击金属材料表面, 使金属材料表面产生很大的压缩塑性变形, 从而达到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目的, 其原理如图2所示。

2 特点

2.1 激光冲击处理与传统处理方法比较

1) 高压。激光产生的冲击波的压力可达GPa (1×109Pa) , 甚至TPa (1×1012 Pa) 量级, 而机械冲压的压力仅仅有几十到几百MPa (1×106Pa) 。因而, 激光冲击处理产生的压应力是传统处理方法无法达到的。

2) 高能。激光束单脉冲能量达到几十J, 峰值功率达到GW量级, 在10~30 ns (1×10-9s) 内将光能转变成冲击波机械能, 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 并且激光器的重复频率只需几Hz, 整个冲击系统的负荷仅仅30 k W左右, 是低能耗的加工方式。

3) 超快。激光冲击波作用时间仅仅几十ns, 可控性强。

4) 超高应变率。由于激光冲击波作用时间短, 应变率达到107s-1, 比机械冲压高出10 000倍, 比爆炸成形高出100倍。

5) 能够抑制处理区域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降低裂纹扩展速率, 提高疲劳寿命。

6) 可快速高效地对需要强化而难以用其它技术进行强化的局部区域进行处理。例如:不规则工件、小孔周边强化、薄壁件等。

7) 可以局部进行强化, 光斑可调, 可达性好, 对强化位置的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影响不大。

8) 另外, 还有不损坏试样表面、高效、灵活、无污染、非热、非接触性等特点。

2.2 超声波冲击处理与传统处理方法比较

1) 轻巧方便、可控性好。我国的首台超声冲击装置是1997年由天津大学的王东坡博士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下研制成功的。这种超声冲击设备是基于压电技术的原理, 主要由功率超声波发生器和超声波冲击枪组成。功率超声波发生器的功能是自动跟踪频率变化并控制超声波冲击枪输出端的振幅大小, 而超声波冲击枪是具体超声冲击的实施装置。超声波冲击枪重量轻, 施工现场携带方便, 操作灵活, 处理工艺简单, 这一点是超声波冲击处理最大的优势。

2) 投资少、处理时间短、效率高。

3) 不受工件材质、形状、结构、钢板厚度、重量的限制。

4) 可直接将焊趾处的焊接余高、凹坑、咬边处理成圆滑的几何过渡, 从而大大降低应力集中系数。

5) 消除薄壁件的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非常理想, 不仅能够降低残余应力, 而且还会减少焊接位置应力集中、提高焊接处疲劳强度、抑制焊接裂纹, 减小变形、稳定构件尺寸。

6) 节约能源、环保、噪声低。

3 提高性能方面

3.1 激光冲击处理提高性能方面

1) 激光冲击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焊接残余拉应力, 并产生较高的表面残余压应力, 而且使残余应力分布趋向均匀[4]。

2) 激光冲击处理大幅度提高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应变硬度, 有利于提高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4,5,6]。

3) 激光冲击处理能明显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例如:抗拉强度等[5,6]。

3.2 超声波冲击处理提高性能方面

1) 超声波冲击处理明显使焊接表面残余拉应力转变为残余压应力, 并且呈均匀分布状态[7,8,9]。

2) 超声波冲击处理可使焊接接头表面金属的晶粒明显细化, 组织分布均匀, 并能达到消除部分焊接缺陷的效果[8,9,10]。

3) 超声波冲击处理明显提高焊缝区域表面显微硬度, 从而提高焊接件的疲劳寿命[8]。

4) 随着焊缝深度的增加, 超声波冲击处理的效果越差。超声波冲击处理只能是一种消除焊后残余应力的处理工艺[10]。

4 结语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知激光冲击的效果要优于超声波冲击的效果:激光冲击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效果更显著、疲劳寿命提高更明显、冲击深度更厚。但是, 这些国内文献中研究者采用的均是激光束固定、工件进行移动。实际生产中我们需要强化的零件往往不能移动或者零件很大移动困难。另外, 国内冲击设备采用的都是圆形光斑。圆形光斑存在“应力空洞”的缺陷, 使得冲击能量不均匀。目前, 美国MIC公司和LSPT公司已经研发出激光束扫描、转动系统和方形光斑, 均已克服上述激光冲击的缺陷, 希望我国不要把大量的经费浪费在冲击效果的比较上, 而应该用于研究激光冲击设备上。希望我国不久的将来, 激光冲击设备会和超声波冲击设备一样,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投入实际生产领域, 并产生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国防效益。

摘要:焊接过程中, 由于受热不均匀, 焊接件必然存在焊接残余应力。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诸多方法中, 激光冲击和超声波冲击是研究者最关注的。从原理、特点、提高性能方面以及发展前景比较了两种冲击方法, 激光冲击的效果明显优于超声波冲击, 因此应加快国内激光冲击设备的研制进程。

关键词:激光冲击,超声波冲击,焊接残余应力,热处理,疲劳寿命

参考文献

[1]李亚江.焊接缺陷分析与对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5) :2-3.

[2]彭薇薇.激光喷丸强化不锈钢焊接接头抗应力腐蚀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 2006:5-11.

[3]崔高健, 林玉霞, 腾加庄.超声波检测和消除铝合金焊接件残余应力的应用现状[J].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8 (1) :1-3.

[4]孔德军, 朱伟, 孙波.激光冲击处理对AISI304钨极氩弧焊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 2009 (12) :761-769.

[5]周磊, 汪诚.激光冲击表面强化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表面工程, 2010 (10) :41-45.

[6]邹世坤, 王健, 王华明.激光冲击处理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Ⅰ) [J].焊接学报, 2001 (6) :79-81.

[7]尤逢海, 刘刚, 马杰, 等.超声冲击对钛合金焊缝应力和组织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 2010 (10) :70-72.

[8]向学建.超声冲击对Q370q E桥梁钢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J].金属铸锻焊技术, 2011 (7) :96-98.

[9]王冬生, 陈东高, 谭兵, 等.超声冲击对7A05铝合金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9 (9) :69-72.

对比超声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126例白内障患者,共126眼。其中A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27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4.8岁,左眼28例,右眼35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2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3例,呼吸系统疾病6例。B组男性患者33例,女性3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3岁,左眼31例,右眼32例。合并疾病:高血压14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2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A组:术前使用复方托比卡胺散瞳,手术采用表面麻醉。铺一次性眼科洞巾,使用开睑器撑开眼睑,15度刀三点钟处穿刺,三角刀9点处作角膜切口,切口长度3mm。并向内注入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囊袋内的晶状体核,抽吸残余晶体皮质,植入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切口不必缝合。

B组:常规散瞳和麻醉后,采用标准巩膜隧道切口,切口长度6~7mm。前房注入黏弹剂后,做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核周皮质至核游离。用针头将晶状体核旋入前房,用晶体圈在晶体内核下方将晶体核缓缓托出切口处。用吸引针吸尽残余皮质,植入硬质后房人工晶状体,切口缝合三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的随访发现,术后1天A组52例(82.5%)患者视力>0.5,B组40例患者(63.5%)视力>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的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角膜水肿、后囊破裂、前房虹膜反应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0%(17/63),略低于B组的31.7%(20/6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微创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临床治疗白内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价值也得到了充分肯定。该手术具有切口小、伤口愈合快、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以及适应证广等优点[6,7]。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也是目前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且手术设备昂贵,手术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8,9]。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超过90%的患者裸眼视力能达到0.5以上,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10]报道一致。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临床研究认为:对于过熟期白内障、硬核性白内障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特殊情况,应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技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本研究同时表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难以避免。因此,术者不仅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还要在手术操作中仔细谨慎,不要重复动作,避免损伤角膜和虹膜,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操作中应仔细谨慎,减少对角膜和虹膜的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明,陈化令,李法明.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在复明手术中的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43~44

[2]罗维骁,李雅.瞳孔圈形剪除在严重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39(6):679~680

[3]刘筠,王玲.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1):867~869

[4]刘怡,赵宏伟,李飞.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对白内障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09;9(4):698~699

[5]何小杰,马瑞倩,叶润才,等.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小切口手术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1;32(18):2439~2440

[6]赵军民.非超声乳化小切口与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白内障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28(1):67~69

[7]颜坚.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对比[J].中国医药科学,2011;1(8):47~49

[8]杨晓春,万芳,何远航,等.高龄白内障患者2种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59~560

[9]赵镇芳,段香星,宋亚玲,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8):1407~1408

【对比超声】推荐阅读:

案例对比07-15

肥效对比07-16

优势对比07-17

造价对比07-18

岩性对比07-20

饵料对比10-14

市场对比10-17

对比启示05-11

数值对比05-16

对比强化05-18

上一篇:复杂机械设备下一篇:平板电脑将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