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对比(共8篇)
生长对比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福建省杉木第3代种子园、第2.5代种子园种子,江西省信丰县林木良种场杉木第2代种子园、第1代种子园种子,江西省安福县国营陈山林场陈山红心杉种子园种子,广西省融水种源种子为参试材料,以江西省信丰县商品种为对照开展杉木生长对比试验。2010年春在江西省信丰县林木良种场苗圃育苗,2011年2月营建对比试验林。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位于江西省信丰县林木良种场南坪工区,地处E114°50′,N25°05′,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8.9℃,年降水量1600mm。试验地为杉木人工采伐迹地,海拔270~310m,缓坡地,中坡,坡向东南,土壤主要为变质岩发育的红攘,土层厚80㎝以上,土壤肥沃。2011年2月造林,选择坡度相近,海拔、坡位相同,土壤厚度一致的地段为试验地,5次重复,7个处理,每列10株,每个处理号重复2次,每个重复140株,株行距为2m×2m。根据杉木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抚育管理。2013年12月每木调查树高、地径,2014年12月调查树高、地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径
造林后4a生时地径平均年生长均超过1.9cm(见表1)。福建3代、福建2.5代、信丰2代、信丰1代、陈山红心杉、信丰商品种、广西融水种源的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2.21cm、2.04cm、2.02cm、2.07cm、1.92cm、1.94cm、1.98cm,它们在Ⅱ类地上的表现均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造林后4a福建3代地径生长显著高于其余的6个良种,其表现为:“福建3代”>“信丰1代”>“福建2.5代”>“信丰2代”>“广西融水”>“信丰普通种”>“陈山红心杉”。
2.2 树高
造林后3~4a杉木良种树高生长表现良好。造林后4a的树高平均年生长量均超过1.0m(见表1)。福建3代、福建2.5代、信丰2代、信丰1代、陈山红心杉、信丰商品种、广西融水种源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2 m、1.11m、1.11m、1.16m、1.07m、1.12m、1.12m,它们在Ⅱ类地上的表现均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造林后4a福建3代树高生长显著高于其余的6个良种,其表现为:“福建3代”>“信丰1代”>“福建2.5代”、“信丰2代”>“信丰普通种”、“广西融水”>“陈山红心杉”。
3 小结与讨论
开展杉木种子园良种幼林期生长对比分析,对以后选择优良良种造林提供依据。因此,杉木种子园良种幼林期生长对比分析对林农在杉木后期造林方面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本研究利用杉木种子园良种在江西省信丰林木良种场开展生长对比分析,对其6个杉木良种4a地径、树高生长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表明试验林平均年生长分别为1.13 cm、2.04m。其中福建3代地径年平均生长量达到2.21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到1.22m,较江西信丰商品种大13.92cm和8.93%。在Ⅱ类地上的表现均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二类地7a生杉木平均树高达到5.1m以上,平均胸径达到7.0cm以上)。结果表明,福建3代良种与其它良种相比生长更优势,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减少其抚育成本。由于试验林林龄仅为4a,良种的后续生长表现还有待于进一步观测。
参考文献
[1]余新妥.中国杉木90年代的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1):86-95.
生长对比 篇2
摘 要 对3个不同品系红罗非鱼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养殖,以期探讨生长速度与体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个体增质量方面,佛罗里达品系比珍珠白品系、关岛品系分别高出7.9%、38.5%;体色方面,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和珍珠白品系生长速度、起捕平均规格,单位面积净产量和肥满度,均高于橘红色的关岛品系。本试验结果为不同品系红罗非鱼进一步开展人工养殖和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红罗非鱼;池塘养殖;生长速度
中图分类号:S965.1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红罗非鱼(Red Tilapia),是罗非鱼中一杂交变异种,不同地区、不同品系其杂合性不同。因其体色纯红,型似真鲷,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消费者喜爱。据有关资料报道显示,依来源地不同而命名,因此,关于红罗非鱼的起源品系有很多。先后引进了不同品系的红罗非鱼进行选育和养殖推广,现将珍珠白品系红罗非鱼、关岛品系红罗非鱼、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在相同的池塘条件下商品鱼对比养殖的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0.65 hm2,用网片进行隔拦成3格,分别为1号、2号、3号,对应面积0.2、0.22、0.23 hm2,水深1.2~1.8 m;池塘形状为长方形、东西方向,有利于通风和日照;池底平坦,沙壤土,池底淤泥在10~20 cm以内,池塘保水性好,不漏水;池塘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电力及渔机配套电力有保障,有足够功率的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电源;每格池塘配备1.5 kW叶轮式增氧机1台。
1.2 水质条件
池塘的养殖用水为地面水和井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水量能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在渔业生产的主要季节有充足的水量进入池塘,用于池塘注水、换水,在生产季节的换水量一次换水10%~20%。
1.3 放养前准备
清理修整池塘的护坡、池底、进排水系统等;修整鱼塘后,干法清塘,用生石灰75 kg清塘清毒。7 d后,开始注水0.8 m,注水经60目过滤网除杂等敌害生物;按每667 m2施用经过发酵腐熟的有机畜禽粪肥200 kg培育水质。
1.4 鱼种的放养
放养的鱼种来自本单位选育红罗非鱼品系的扩繁良种。放养的时间为4月20日,水温稳定在18 ℃以上。鱼种放养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制剂进行消毒。为了有利于池塘的水质调节、提高水体的生产力及增加养殖效益,搭配了鲢鱼、鳙鱼和鲫鱼(见表1)。
1.5 饲养投喂
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0%。饲料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水产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具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
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水质状况定时、定量投喂。每日投喂2次,08:00-09:00,下午18:00-19:00;人工投饲在池塘中设定点投饲,日投喂量按存塘量×日成长率(参考值1.3%)×饲料系数(取经验值1.7),次日投喂量按日上日的投喂量×1.013,依此类推。
每格池塘配备1台投饲机。投饲机投喂比手工投喂可以节约饲料,且鱼体摄食均匀、鱼体个体大小均匀。
1.6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获得高产,实施健康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主要调节措施有:水质保持活、爽、嫩。通过施肥、排注水控制、使用生石灰、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使池水透明度在30 cm左右;pH值保持在7~8,水质调节可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等,使用生石灰控制池水的酸碱度,每月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水深1 m时,10 kg/667 m2。
每天开机2次,保持水中的溶解氧在4 mg/L以上。利用生物增氧,控制池水适宜肥度;经常注入新水补充池水,防止水质过肥等以便减少耗氧因子对溶解氧的消耗。
2 结果与分析
试驗池塘于2014年10月15-25日进行全塘起捕销售。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3 结论与讨论
在同一池塘的养殖环境下,水质的条件是几乎相同的。从表2的养殖收获情况看,同样的放养密度、规格相差不大的3个品系红罗非鱼苗种经过6个月的饲养,在生长速度上,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最快,珍珠白品系红罗非鱼次之,关岛品系红罗非鱼最慢;在池塘的单产上看,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相差不大;从体色上分析,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的生长最快,而橘红色的关岛品系红罗非鱼则生长较慢,这表明红罗非鱼的生长与体色有关。
生长对比 篇3
1 试验设计及相关试验要求
设单因素试验。设计6个密度水平, 即6个处理, 2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30m2左右。各小区宽行为0.3 m, 窄行为0.2m, 密度由退步行来确定, 其中A退步行为18cm, 密度为14815株, B退步行为20cm, 密度为13334株, C为退步行为22cm, 密度为12122株, D退步行为24cm, 密度为11112株, E退步行为26cm, 密度为10257株, F退步行为28cm, 密度为9524株。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推优质稻Y两优584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为了提高对植株密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精确性, 在试验过程中除了植株密度不同之外, 将整个试验田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保持一致。
2 试验过程调查
2.1 生育期进程
调查各处理的播种期为4月12日 (旱育秧) , 移栽期为5月30日、最高分蘖为7月2日、拔节期为7月10日、齐穗期为8月8日、成熟期9月20日。
2.2 农药使用情况
4月12日播种前用敌克松消毒, 5月19、28日移栽前分别用康宽加吡蚜酮喷雾, 6月13日用康宽加吡蚜酮喷雾防治水稻螟虫和稻飞虱, 7月11日用三环唑和爱可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 8月8日用富士一号防治水稻穗颈瘟。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田生育期表现
通过上述对试验田的试验过程进行分析, 发现各个片区不同种植密度的水稻的播种期 (4月12日) , 移栽期 (5月30日) , 齐穗期 (8月8日) , 成熟期 (9月20日) , 全生育期 (158d) 等都基本相当, 其生长周期并没有因为密度的影响而出现明显变化, 而且在各个处理期间的生育状况表现一致, 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3.2 试验田的详细产量
田间测产情况: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小区实收产量以D、E最高, 平均产量569.73㎏/667m2, 其次是C平均产量550.275kg/667m2, 产量最低的为A, 平均产量为506.92kg/667m2, A与D、E产量相差62.81kg/667m2, 比增12.39%。从以上产量的表现和实地检查分析来看, 在下司镇海拔、气温条件下, 水稻的栽插密度以10000~11000株比较适当, 高密度接近15000株, 管理工作强度和风险增加, 10000株以下产量要下降。
4 结论
试验表明:水稻种植过密则田间过于荫蔽, 影响个体发育, 病虫害较重, 成穗率低, 产量降, 反之, 种植密度过稀则基本苗太少, 尽管每丛的茎蘖数较多, 但其有穗仍然不足, 而且由于无效分蘖穗多, 从而影响产量, 因此, 在相同栽培水平条件下, 要获得高产, 适度密植是关键, 也只有适度密植, 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才能最大, 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平均穗粒数、结实率, 才能取得最佳平衡, 从而达到高产。
由于本次试验所在地为下司镇, 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及水肥管理等都与其他区域的水稻栽植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该次试验最直接的作用对象为当地水稻生产, 不能代表其他区域的水稻种植情况与之相当。但是, 该次试验的程序和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类似试验项目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冬福.种植密度影响水稻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 :42-48.
[2]郎有忠, 等.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 (1) :54-58.
生长对比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分娩床、保育床及配套设施由兰州进虎畜禽设备有限公司按标准图自行加工。
1.2 试验猪分组
在5窝28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中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40头仔猪, 按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头, 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其中断奶—保育—肥育组为对照组, 断奶—肥育组为试验组。平均体重为7.98 kg, 预试期7 d, 无异常情况第8天进入正试期。
1.3 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05年4月20日在榆中三角城一猪场进行, 至8月30日结束, 共132 d。
1.4 饲养管理
试验猪由专人饲养, 幼猪每天饲喂四次 (8:00、12:00、16:00、20:00时) , 自由采食, 喂量以料槽内有少许余料为度, 自由饮水, 清洁和消毒工作按常规进行, 同时保持圈舍通风、卫生、干燥。育肥猪舍按常规进行管理。每天观察记录好采食、健康、疾病等情况, 并及时进行疾病防治。试验开始、结束时均在早晨饲喂前空腹称重。只要有一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就结束试验。
1.5 饲粮营养水平
育肥猪饲料采用正大151号料, 营养成分为:玉米55%、麸皮25%、粗蛋白14%~14.5%。断奶仔猪饲料组成为玉米61%, 膨化豆粕30%, 进口鱼粉2%, 碳酸钙0.55%, 碳酸氢钙1.8%。营养水平为粗蛋白20.28%, 代谢能13.16 MJ/kg, 钙0.85%, 有效磷0.45%。
1.6 测定指标
测定开始体重、70日龄体重、结束体重, 计算全期增重、日增重、耗料量、料重比及成活率。
1.7 试验设计
断奶—保育—肥育饲养方式:仔猪在28日龄断奶后转到幼猪保育舍, 采取网床饲养, 至70日龄再转入肥育猪舍;断奶—肥育饲养方式:将分娩床制成可活动式, 能够翻转90°, 仔猪断奶后分娩床翻转90°, 赶去母猪, 仔猪留原床, 保育床全部建成产仔床, 保育猪在床上原圈饲养到70日龄 (全进全出结构不变) , 再转入育肥舍。期间发生拉稀等疾病及时治疗, 记录仔猪生长、采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生产方式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两组处理猪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 而70日龄体重明显受到饲养方式的影响, 试验组 70日龄平均体重29.48 kg, 平均日增重511.19 g, 比对照组分别高17.9%和26.0% (P<0.01) , 料重比试验组为1.94∶1, 对照组为2.18∶1, 试验组比对照组低11%。
2.2 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 对照组发病猪3头, 发病率平均为15%, 疾病记录有拉稀、发烧、喘气, 试验组的发病猪1头, 发病率为5%, 疾病为咬伤, 发病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2.3 对育肥效果的影响
生长对比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0.65 hm2, 用网片进行隔拦成3格, 分别为1号、2号、3号, 对应面积0.2、0.22、0.23 hm2, 水深1.2~1.8 m;池塘形状为长方形、东西方向, 有利于通风和日照;池底平坦, 沙壤土, 池底淤泥在10~20 cm以内, 池塘保水性好, 不漏水;池塘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电力及渔机配套电力有保障, 有足够功率的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电源;每格池塘配备1.5 k W叶轮式增氧机1台。
1.2 水质条件
池塘的养殖用水为地面水和井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水量能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 在渔业生产的主要季节有充足的水量进入池塘, 用于池塘注水、换水, 在生产季节的换水量一次换水10%~20%。
1.3 放养前准备
清理修整池塘的护坡、池底、进排水系统等;修整鱼塘后, 干法清塘, 用生石灰75 kg清塘清毒。7 d后, 开始注水0.8 m, 注水经60目过滤网除杂等敌害生物;按每667m2施用经过发酵腐熟的有机畜禽粪肥200 kg培育水质。
1.4 鱼种的放养
放养的鱼种来自本单位选育红罗非鱼品系的扩繁良种。放养的时间为4月20日, 水温稳定在18 ℃以上。鱼种放养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制剂进行消毒。为了有利于池塘的水质调节、提高水体的生产力及增加养殖效益, 搭配了鲢鱼、鳙鱼和鲫鱼 (见表1) 。
1.5 饲养投喂
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投喂, 饲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0%。饲料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 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水产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具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
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水质状况定时、定量投喂。每日投喂2次, 08:00-09:00, 下午18:00-19:00;人工投饲在池塘中设定点投饲, 日投喂量按存塘量×日成长率 (参考值1.3%) ×饲料系数 (取经验值1.7) , 次日投喂量按日上日的投喂量×1.013, 依此类推。
每格池塘配备1台投饲机。投饲机投喂比手工投喂可以节约饲料, 且鱼体摄食均匀、鱼体个体大小均匀。
1.6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获得高产, 实施健康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主要调节措施有:水质保持活、爽、嫩。通过施肥、排注水控制、使用生石灰、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 使池水透明度在30 cm左右;p H值保持在7~8, 水质调节可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等, 使用生石灰控制池水的酸碱度, 每月泼洒生石灰水一次, 水深1 m时, 10 kg/667 m2。
每天开机2次, 保持水中的溶解氧在4 mg/L以上。利用生物增氧, 控制池水适宜肥度;经常注入新水补充池水, 防止水质过肥等以便减少耗氧因子对溶解氧的消耗。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池塘于2014年10月15-25日进行全塘起捕销售。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3 结论与讨论
在同一池塘的养殖环境下, 水质的条件是几乎相同的。从表2的养殖收获情况看, 同样的放养密度、规格相差不大的3个品系红罗非鱼苗种经过6个月的饲养, 在生长速度上, 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最快, 珍珠白品系红罗非鱼次之, 关岛品系红罗非鱼最慢;在池塘的单产上看, 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相差不大;从体色上分析, 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的生长最快, 而橘红色的关岛品系红罗非鱼则生长较慢, 这表明红罗非鱼的生长与体色有关。
摘要:对3个不同品系红罗非鱼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养殖, 以期探讨生长速度与体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个体增质量方面, 佛罗里达品系比珍珠白品系、关岛品系分别高出7.9%、38.5%;体色方面, 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和珍珠白品系生长速度、起捕平均规格, 单位面积净产量和肥满度, 均高于橘红色的关岛品系。本试验结果为不同品系红罗非鱼进一步开展人工养殖和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生长对比 篇6
李的分布最广, 适应性最强, 栽培历史悠久, 资源也极为丰富, 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 形成了许多地域类型和品种。
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 优质李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长期以来对李品种的改良更新和提高栽培技术方面研究的不够, 品种老化落后, 果品质量差, 产量低, 收效甚微, 导致李果栽培面积急剧下降, 严重制约李果生产的健康发展。为提高李果生产的综合效益, 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笔者将南阳大红李与国外引进的、在南阳长势良好的几个李树优良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
2 建园及管理
定植前, 施足底肥, 深耕细耙, 挖好排灌水沟, 按照3m×4m的株行距定树穴, 穴的规格为0.8m×0.8m×0.8m;挖出土层分放, 每定植穴施有机肥30kg, 与表土混匀后填入穴内。2005年春季进行栽植, 参试苗木规格基本一致。
栽植时采用三封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 让根系舒展, 浇足定根水, 在生长期间, 及时施肥、浇水、中耕除草和对参试苗木的病虫害防治, 田间和树体管理相同。
3 参试品种形态特征
(1) 大石早生。
原产日本, 果实圆卵形, 平均单果重50g, 最大果重106g, 果顶尖, 缝合线较深, 片肉对称, 果皮底色黄绿, 着紫红色, 皮中厚, 易剥离, 果粉中厚, 灰白色, 果肉红色, 质细松软, 汁多, 味酸甜, 香味较浓, 品质上等。6月上旬成熟。
(2) 李王。
原产日本, 果实近圆形, 大型果, 平均单果重150g, 最大果重200g, 果顶略尖, 缝合线浅, 片肉较对称;果皮底色黄绿, 成熟时果尖着粉红色, 果粉较薄, 果肉淡黄色, 质硬脆, 味酸甜, 具浓香, 离核, 鲜食治质上等。是日本李子品种最优的品种, 特耐贮存。7月上中旬成熟。
(3) 黑宝石。
原产美国, 果实扁圆形, 平均单果重72.2g, 最大单果重127g, 果顶圆, 缝合线明显, 片肉对称, 果皮紫黑色, 无果点, 果粉少, 果肉黄色, 质硬而脆, 汁多, 味甜, 品质上等;9月中旬成熟。
(4) 澳大利亚14号。
原产美国, 果实圆形, 平均单果重87.4g, 最大果重113.5g, 果顶圆或微凹, 缝合线浅, 明显, 片内对称;果皮底色绿, 着暗紫色, 果点灰褐色, 较小。果粉较厚, 灰白色, 果肉红色, 肉质致密, 纤维细少, 味酸甜, 微香, 鲜食品质中上。9月中旬成熟。
(5) 南阳大红李。
缝合线不明显, 两侧对称, 近圆形, 果顶平稍凹, 着色浓红或紫红, 果粉中厚, 果皮较厚, 外观极佳。7月20日左右成熟, 果肉乳黄色, 硬溶质, 清脆爽口, 酸甜适中, 含糖量达13%, 具香味, 核小, 离核, 可食率达98%以上, 常温下可贮藏15~20d。连雨天裂果率达5%以下, 耐储运。
4 结果与分析
该试验于2005年进行苗木定植。选用南阳市人民公园筛选出的适宜南阳栽植的国外鲜食良种李子品种:大石早生、澳大利亚14号、李王、桑园李、黑宝石等5个品种进行生长势对比试验研究。6个参试品种规格基本一致,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进行定植, 设3次重复, 3株小区, 株行距为3m×4m, 四周栽植保护行。于2005、2006年连续调查其生长情况。调查结果汇总如表1, 根据表制作了图1~图4。
从图1、图2看出:南阳大红李地径、冠幅生长较其他品种好;从图3看出南阳大红李结果枝量较其他品种多;图4显示南阳大红李单位枝量较大石早生、黑宝石两个品种少, 但差距极小。
结论:南阳大红李在南阳能正常生长, 且比大石早生、黑宝石等品种均具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涛.美国杏李[J].农业知识:公果菜, 2005 (1) :12.
[2]张盛, 高文胜.介绍几个优良果树品种[J].农业知识, 2011 (10) :22~24.
生长对比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乌鲁木齐县南山水西沟镇,地处新疆天山北坡山区逆温带,海拔1 530m,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变化大。全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最高气温7.6℃,年平均最低气温-0.3℃,极端最高气温30.5℃,极端最低气温-30.2℃,历年最低气温出现于1月,最高气温出现于7月。
1.2材料
从荷兰引进9个原种郁金香品种分别进行不同季节栽培试验(见表1)。
1.3方法
分别于2013年11月20日和2014年3月25日在乌鲁木齐县南山水西沟镇对引进的9个郁金香品种进行栽培种植,每个品种随机抽样30株进行测量观察,比较不同季节种植对郁金香发芽率(%)、株高(cm)、地径(cm)、开花率(%)以及种球的单粒重量(g)和周径(cm)的影响,探讨春季反季节种植对郁金香栽培、采花及种球质量的影响及可能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季节种植对郁金香生长特性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春季栽培各品种郁金香发芽率、株高和地径等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小于秋季栽培郁金香,主要是因为春季栽培的郁金香没有经过秋冬两季的根系生长阶段和低温打破休眠阶段,从而迅速进入生长期,根系发育时间不充足,不能很好的吸收养分,无法保障地上部分营养供给;但其中检阅、金检阅、世界珍爱和莫林4个品种春秋两季种植差别较小。
2.2不同季节种植对郁金香开花特性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春季种植的郁金香较秋季种植的各品种开花特性各指标均有明显降低,开花率最为明显,花期也相对较短,花苞较小。其原因同2.1,春季栽培的郁金香吸收的养分不足,靠种球自身养分供植株进行生长,无法保障植株正常开花,再加上春季地温升温较快,使其花苞较小,花期短,对观赏性有一定的影响。各品种中检阅和莫林开花特性两季差别相对较小。
2.3不同季节栽植对郁金香种球质量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种球采收后,春季栽培的郁金香种球重量和周径都要高于秋季栽培的。主要是因为秋季栽培的郁金香种球根系经过了秋冬两季漫长的生长和休眠,为第二年春季郁金香的生长的营养补给提供了保障,使郁金香植株高,花茎粗,开花率高,花苞饱满,由于球根消耗了巨大的水分和营养,再加上原有的种球分蘖出许多小子球,从而使得替代球相对较小;相反,春季栽培的郁金香种球根系发育时间短,没有充足的养分供给植株进行生长、开花,使得植株较矮,开花率低,即使能正常开花,但花期较短,使种球营养消耗不大,同时种球有更多的时间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来进行养分积累,从而使得种球较秋季栽培的种球重量和周径都稍高。但是,种球质量的评估不仅仅是依据种球重量和周径,与种球自身淀粉、糖分等生理指标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
3结论与讨论
与秋季栽培的郁金香相比,由于春季栽培的郁金香种球根系发育时间较短,营养积累太少,对后期郁金香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提供较少,从而导致郁金香的发芽率低,植株矮小,花茎太细。
秋季栽植的郁金香种球经过低温生根及打破休眠,为第二年郁金香开花储存了充足的养分,而春季栽植的郁金香植株生长完全依靠种球自身养分,导致养分不足,开花率低,花苞小,对其观赏性有一定的影响。
春季解冻后郁金香迅速进入生长期,种球根系发育时间短,没有充足的养分供给植株进行生长、开花,使得植株较矮,开花率低,即使能正常开花,但花期较短,使种球营养消耗不大,同时种球有更多的时间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来进行养分积累,从而使得种球较秋季栽培的种球重量和周径都略高。
根据春秋两季郁金香栽培对比试验说明,春季栽培郁金香不利于郁金香的生长,对其观赏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如遇特殊情况,秋季无法种植,也可采取春季反季节种植,但应注意品种的选择,试验的9个品种推荐检阅、金检阅、世界珍爱和莫林。冬季如何储存未种植郁金香种球,促进花芽分化,以利于春季种植生长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为解决新疆地区郁金香种植出现的问题,选取9个郁金香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天山山区逆温带通过春秋两季不同季节栽培,对各品种生长特性、开花特性及种球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春季反季节种植对郁金香栽培、采花及种球质量的影响及可能性。结果表明:确定春季反季节栽培郁金香对其观赏性有一定的影响,如遇特殊情况,秋季无法种植,也可采取春季种植的方法,但应注意品种的选择。
关键词:不同季节,郁金香,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意成.郁金香[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邓涛.郁金香新品种引种区试及种球繁育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生长对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且术前做过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GIST 26例, 其中男14例, 女12例, 年龄37~79岁。临床表现:8例患者因腹部包块就诊, 9例因便血或黑便就诊, 9例因腹胀或腹痛就诊。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注射液 (370 mg/L) , 注射总量60~80 m L (1.2~1.5 m L/kg) , 经肘前静脉团注, 注射流速2.5~3.0 m L/s, 使用团注跟踪触发扫描, 动脉期扫描时间为25~30 s, 门脉期扫描时间为50~55 s。扫描条件为120 k V, 400 m A, 矩阵512×512, 螺距1.375, 层厚与层间隔均为5 mm, 扫描旋转时间0.6 s/360°。
1.2.2 病理分级方法
病理危险度分级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署 (NIH) 于2008年组织专家讨论通过的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 将其分为极低、低、中等及高等危险度4级[7]。见表1。
1.2.3 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
根据GIST的生长方式将其分为四型: (1) 腔内型:肿瘤位于黏膜下, 瘤体向腔内突出; (2) 壁内型:肿瘤局限于肌壁间生长; (3) 壁外型:肿瘤向浆膜面突出; (4) 跨壁型 (哑铃型) :肿瘤既向黏膜面生长, 又向浆膜面生长, 同时向腔内及浆膜面突出, 部分型似哑铃状[8]。另外, 发生在胃肠道外 (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 , 作为胃肠外型。
由2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采取盲法阅片, 并达成一致意见。分析原始轴位图像, 对于病变类型不能判定者进行图像薄层重建, 并进行MPR重建观察。对肿瘤生长类型、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将GIST的发生部位及生长类型与其病理危险度分级间对照分析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GIST的CT影像表现
(1) 腔内型:圆形或类圆形腔内肿块, 边缘较光滑,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部分病灶肿瘤表面可见强化包膜影 (图1A) ; (2) 壁内型:胃肠道壁局限性增厚, 其内见类圆形或梭形结节影, 体积多较小, 增强扫描成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可见到病灶表面强化的黏膜线影 (图1B) ; (3) 壁外型:胃肠道壁上突向浆膜面的不规则肿块影, 往往肿块体积较大, 可呈分叶状,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肿瘤内可坏死液化与胃腔相通, 胃黏膜完整或部分可见 (图1C) ; (4) 跨壁型:胃肠道壁上肿块, 向腔内外生长, 形成累及腔内外的肿块影, 往往呈分叶状, 体积多较大, 部分肿瘤坏死液化,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图1D) ; (5) 胃肠外型:发生于腹腔、盆腔内孤立或多发的肿块影, 多呈类圆形, 与胃肠道无明显关系,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易发生腹膜种植转移 (图1E、1F) 。
注:A:腔内型GIST;B:壁内型GIST;C:壁外型GIST;D:跨壁型GIST;E:胃肠外型间质瘤;F:肠系膜间质瘤伴广泛腹膜转移
2.2 肿瘤生长部位、分型及病理危险度分级分析
发生于胃的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64% (9/14) , 发生于小肠及胃肠外的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均为100%。肿瘤发生部位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 。
跨壁型及胃肠外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100%, 壁内型CIST极低及低度危险者占100%, 壁外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90% (9/10) , 腔内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80% (4/5) 。不同生长类型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见表2。
2.3 术后随访
26例患者中, 7例进行了术后随访复查, 4例出现术后复发, 其中2例并发肝转移;术后复发的病例中, 3例为壁外型, 1例为跨壁型;2例胃肠外型间质瘤发生系膜、腹膜广泛转移。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但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来源肿瘤。本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2例, 年龄37~79岁;发生于胃者14例 (54%) , 发生于小肠者7例 (27%) , 发生于胃肠外者5例 (19%) , 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7,9,10]。本研究中, 虽然发生于胃的GIST中高度危险者较发生于小肠及胃肠外者低, 但统计结果显示发病部位与肿瘤危险度间未见明确相关性。
3.2 影像与病理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 在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形态等形态学方面有较高价值, 能够直观的反映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能够在术前评估肿瘤的危险度, 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组病例中, 腔内型共5例, 占19%, 其中低度危险性占20%, 中、高度危险性占80%, 低度及中度恶性肿瘤表面可见强化包膜影, 而高度恶性肿瘤体积明显增大, 表面没有包膜影。壁内型共3例, 占12%, 其中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占100%, 肿瘤表面可见强化的黏膜线影。壁外型共10例, 占38%, 其中低度危险性仅占10%, 中高度危险性占90%, 此型病例所占比例最大, 且以中高度危险危险性为主, 肿瘤体积往往较大, 随着肿瘤体积增大, 其恶性程度也有所增加, 在随访复查的病例中, 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例也以壁外型居多。跨壁型共3例, 占12%, 中高危险性占100%, 跨壁型肿瘤因同时侵犯胃黏膜及胃浆膜层, 其恶性程度以中高度恶性居多。胃肠外型共5例, 占19%, 均为中高度危险性, 此型肿瘤在影像图像上需与淋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腹膜后纤维细胞瘤等鉴别[11]。可以看出, 壁外型肿块所占比例最大, 且其危险度以中高度危险为主。有学者认为, 生长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12,13]。本研究认为各生长类型与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性 (P<0.05) , 因此, 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其预后,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尽管本研究中病例样本量不多, 术后随访病例较少, 没能完全反映不同类型GIST术后及预后的情况, 但通过本研究能够反映出肿瘤生长类型与病理分级间的相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笔者将对不同生长类型的GIST在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进一步积累和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 (GIST) 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 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结果:26例GIST中, 发生于胃14例, 小肠7例, 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 壁内型3例, 壁外型10例, 腔内型5例, 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 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