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关系

2024-07-31

生长关系(通用10篇)

生长关系 篇1

肉鸡就是以其肉获取经济效益,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而其生长发育与饲料营养密不可分,饲料营养充足利用与否是关键。

肉仔鸡1~2周龄相对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随周龄的逐渐增长而降低,故应特别重视0~4周龄的饲养管理,否则将严重的影响后期的增重。肉鸡的绝对增重的高峰期在6、7、8、9周龄以后渐下降。根据这一特点,应该在高峰期满足采食量增加能量饲料水平,控制饲养密度,降低应激反应。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是养殖业中最高的,一般料重比为2:1左右,因料费用占总成本的65%~70%左右,因此,根据饲料转化规律,同时综和考虑当时的市场行情、饲料价格等因素,合理安排肉鸡的生产和出栏,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评定鸡饲料营养价值的指标,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按饲料的化学成分表示,另一类是按饲料所含的营养物质的用途评定其营养价值。按化学成分评定饲料的营养价值时,主要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和粗灰分六个指标。按营养物质的用途评定饲料营养价值是有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

1 营养因素

1.1 日粮能量水平

肉鸡是以满足其能量需要而调节其采食量的,当日粮浓度高时,家禽的采食量减少,反之升高。因此应根据日粮浓度的不同而调整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浓度。

1.2 日粮蛋白质水平

日粮蛋白质浓度会影响蛋氨酸需要量,若以占蛋白质的百分比计算,这种影响很小。

1.3 非必要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

日粮中胱氨酸不足会加重蛋氨酸的需要,因此,饲料避如果含有充足的胱氨酸,则会降低蛋氨酸的需要量,同时注意胱氨酸与蛋氨酸的比例。因此罐氨酸可由蛋氨酸来转化而来,很多学者研究了杠氨酸的替代率,这一替代率估计大约是50%。

1.4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

氨基酸的拮抗是影响氨基酸需要量和重要因素之一,在家禽的消化代谢过程中的一些结构相似的氨基酸相互竞争和排斥,一种氨基酸干扰另一种氨基酸的消化和利用,氨基酸之间发生抵抗,日粮中某些氨基酸的不足和过量都会使日粮氨基酸之间失去平衡。

1.5 其他营养物质

日粮维生素B12胆碱不足,会防碍蛋氨酸在合成体内蛋白质过程的利用,从而使家禽增加对蛋氨酸需要量,大量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甜菜碱可节约蛋氨酸的需要量。

1.6 饲料蛋氨酸的消化率或利用率

近年来,氨基酸的营养研究深入到测定饲料可利用氨基酸含量并以基础配合日粮,氨基酸的利用率是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2 蛋白质的研究

近年来,肉鸡营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进步便是理想蛋白质概念的发展。这个概念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动物需要进食平衡的氨基酸才能有最佳的生长表现。动物吸收的任何相对于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过量的氨基酸均会被氧化并以氮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需要利用理想蛋白质概念优化日粮中的氨基酸配比,使动物获得最佳的的氮利用率。理想蛋白质概念的一个实际应用就是通过在低蛋白质日粮中添加合成氨基酸,平衡氨基酸之间的比例,使动物获得与采食高蛋白日粮相同的生长表现。理想蛋白质概念的另外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不同饲养条件下,动物对各种必需氨基酸的绝对需要量变化较大,但是氨基酸之间的比例相对恒定。因此,当饲养条件发生变化时,仅仅评估一种基准氨基酸 (通常是赖氨酸) 的需要量,其他氨基酸的需要量可以通过已知的理想蛋白比例进行简单的计算获得。目前理想蛋白质概念中,仅考虑了必需氨基酸之间的配比,然而,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 (尤其市在在蛋白质日量中) 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蛋白质使动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日粮中如果缺乏蛋白质,幼龄动物蛋白质合成代谢障碍而是蛋白质沉淀减少甚至停滞,因而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停止生长。成年动物则会因组织器官尤其是肌肉和脏器的蛋白质合成和更新不足而使体重大幅度减轻,并且这种损害很难恢复正常。

2.1 能量与蛋白质的平衡

肉鸡进行生命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能量。能量以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为来源。但是,蛋白质不仅是构成体细胞的基础物质,而是构成各种功能酶和激素的原料,所以仅把蛋白质作为能源使用是极大的浪费。

肉鸡摄取饲料主要是为了满足必要的能量,当能量得到满足的时候采食即停止,如果日粮中能量不足,则要分解蛋白质来满足能量的需要而造成蛋白质的浪费,但能量过高时,鸡采食粮减少,又会造成蛋白质不足影响生长。因此,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应与饲料中能量的比例适当,才能达到消耗少、增重快、产蛋多的目的。

鸡的采食量除与饲料中的代谢能有关外,舍内温度对能量需要的影响也很大。在适温下变动很小,但在低温下能量要明显增加,必须引起注意。

2.2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平衡

动物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鸡体蛋白是由饲料蛋白转化而来的,所以能否经济而有效的利用饲料蛋白质是养鸡成本高低的关键。

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和物,在提内经水解形成多种氨基酸,因此,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谓饲料蛋白质的品质好是指日粮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所谓蛋白质的品质好,是制日粮中蛋白质含量有鸡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而且比例适当;品质差,则表明蛋白质中含氨基酸不全面或比例不当,因此,蛋白质的生物价并不决定于蛋白质的含量多少,而决定于它的利用率高低。只有各种氨基酸平衡才能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氨基酸的种类很多单构成蛋白质的越20多种,其中有半数鸡体内无法合成或合成无法满足需要,就必须由饲料供给,如果必需氨基酸摄取量不足就难以发挥鸡的生产能力,据试验,在含15%粗蛋白的日粮中添加蛋氨酸增重效果极显著,添加赖氨酸对鸡有促生长作用但效果不明显。很多试验表明通常饲料配合中,蛋氨酸或赖氨酸加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其次为赖氨酸与色氨酸,所以在配制日粮中应尽量满足上述3~4中氨基酸。两种以上蛋白质混合使用,比各自单独饲喂的营养效果好。这是由于天然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不平衡,几种饲料配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达到平衡提高利用率。

3 赖氨酸是基准氨基酸

猪营养研究中,将赖氨酸作为基准氨基酸,主要原因是猪日粮中赖氨酸通常是第一限制氨基酸,然而,普通肉鸡日粮中,蛋+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研究人员仍然将氨基酸作为基准氨基酸,主要原因有:赖氨酸主要用于肉鸡体蛋白沉积,其需要量基本不受其他代谢活动 (维持需要) 或羽毛生长的影响,肉鸡能够将蛋氨酸转化为胱氨酸,却不能将胱氨酸转化为蛋氨酸;赖氨酸的分析方法要比蛋氨酸尤其是胱氨酸容易很多。

4 钙磷需要量及比例

钙与磷都是骨的主要成分,鸡体内矿物质总量的65%~70%是钙和磷的化合物。骨骼中的钙占全身总量的99%,其余1%存在于血液、淋巴液以及其他组织中,钙对蛋壳的形成、血液的凝固以及钠、钾一起保持心脏、肌肉、神经的正常机能与体内酸碱平衡都起很重要的作用。骨中磷占全身的80%,在鸡体内脂物中占0.8%大部分呈有机状态与各种代谢有关,它是核酸、高能磷酸、磷蛋白、磷脂、磷酸肌酐、磷酸已糖的成分血液中也含部分磷。配制日粮时,除应注意满足钙、磷的需要外,还要按饲养标准注意钙磷的适当比例,因为磷的吸收与钙在饲料中存在量的关系很大,如果日粮中钙磷比例不适当或者呈结合状态,不易溶解,就会使吸收量降低而发生缺乏症,钙含量过多,既对幼鸡生长有害,也影响磷、镁、锰、锌等元素的吸收,一般情况下钙磷比例,肉鸡以1.1~1.5:1为宜,产蛋鸡以5~6:1为好。

鸡对植酸磷的利用率交低,幼鸡约30%产肉鸡约50%而无机磷可100%利用。因此日粮中必需补充一部分无机磷,在日粮中缺少鱼粉时尤其特别注意。

5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大部分微量元素是激素和酶的成分,与维生素同样是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中的活性物质,对调节体内物理化学反映和渗透。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及机体代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鸡与家畜相比,消化道内微生物少,大多数维生素体内不能合成;有的虽能合成,但不能满足需要,必须从饲料中提取。标准中所列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数字是需要量。在应用时应根据鸡群生态环境、饲养条件以及疾病等情况酌情增加安全用量。可把标准中所列维生素数值作为添加量,把饲料中的含量作为安全用量,对于微量元素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饲料来源决定,但微量元素添加量不能超过标准,否则会引起中毒。

大部分快速生长肉鸡的腿病可通过在日粮中加入高水平叶酸、烟酸部分得到纠正。如维生素B可预防鸡患卷抓麻痹症足爪向内弯曲;泛酸可预防生长受阻、皮炎、羽毛生长不良;维生素PP可预防口腔炎、黑舌症、羽毛蓬乱、生长缓慢、骨骼异常等。

6 粗纤维含量限度

鸡体温高、生长快、物质代谢旺盛,因此,比其他动物需要更高的营养水平,还由于鸡没有牙齿,完全靠鸡胃中的砂石来磨碎食物,又有于肠道短 (食物通过的时间短) ,而且盲肠对对饲料的消化作用不大,所以鸡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交低。若纤维过多,营养水平与鸡的生理特点便不相适应,影响其他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造成饲料浪费,但纤维过少时肠蠕动不充分,鸡没有饱食感易生病等,鸡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应在2.5%~5%为宜。

7 日粮中的其他营养物质

(1)水占鸡体的60%~70%,对消化、吸收、代谢、调节体温等均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供给清洁适量的引用水,鸡的引水量受气温、湿度、体重、产蛋率、饲料成分及限喂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2)食盐能提供鸡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配制日粮时,应把鱼粉含盐量考虑进去,以防食盐过量造成中毒。

(3)脂肪是细胞原生质的成分,具有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器官、溶解河运输脂溶性维生素的作用,并是能量储存仓库。家禽可将提内耳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但有些脂肪酸不能在体内合成需要饲料共给,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但必需注意脂肪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比例。另外饲料利用率也是一个关键。饲料利用率,饲料利用率可能是易于测定的活体性能参数中最为敏感的,同生长率一样,饲料利用率也受到家禽生产中许多重要因素的影响,比如饲料的养分水平、饲喂方案、环境因子和疾病状况。鸡每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若干主要氨基酸的摄入量会直接影响饲料利用率、其他日粮养分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则比较小一些。

(4)饲料利用率是生产效率的度量。鸡如果只吃饲料而不生长,则生产效率就将很低而生产成本就将很高,疾病会将养分用于生产抗体或加强其他防御机制而减少用于生长的养分量,从而回降低生产效率,即使轻度的肠炎,也会影响生产效率,死亡率的高低会影响饲料利用率,如果死亡率过高,尤其在生长期后死亡率过高,回造成饲料利用率的巨大损失。

(5)环境温度对饲料利用率有巨大影响,环境温度在肉鸡的温度适中区范围以外,会增高鸡体的维持需要,从而导致较多的养分被用于保持体温而非用于生长,成功的饲养者会重视每一分钟的舍内温度控制以便获取最佳的肉鸡性能。花时间对环境温度进行监测以保持最佳环境温度,并同时保持良好的舍内空气质量,对肉鸡性能的改善作用大于大多数其他措施所起的作用。

(6)鸡场管理的好坏可影响饲料的浪费量,从而也会影响饲料利用率,加强饲槽的维修保养和校正,可防止饲料落入垫料之中,每只鸡平均每天仅采食五分之一磅饲料,饲料从饲料罐、绞龙或食盘中的撒漏量积累起来很快就会相等于鸡真正吃下的量。

参考文献

[1]胡坚.动物营养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8 (2) :10~15.

[2]鲍洪山.动物营养与饲料[J].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8, 20.

植物根茎生长方向与力的关系 篇2

在日常生活中,树、花等一些植物总是垂直与地面扎根,并向上生长,即使是山坡上的树,也是如此,并没有因为坡是斜面的,而与坡面垂直的方向生长。这种情况,首先与地球重力有很大关系。下面来看以下几幅图:

植物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这种特性,在还是种子形成时,就打下基础。在种子的某个部位,含有物质R这个部位,就是种子生根的部位。播种以后,由于水的进入,种子内部的物质开始了循环过程。图(1)就是种子正放时,物质R的循环示意图。在A部位是物质R的贮藏场所。物质R水中开始被激发活性,是贮存场所A处于B生长后开始的场所。物质R能接受地球重力的刺激,使种子A处向与地球重力c的方向生根。从图(1)的R循环路径来看,有两个转折点:一个A点,一个B点。在A点时,物质R只能使植物向与G相同方向扎根。在另一个转折点B时,物质R首先会使其向与c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

当种子横着放时,如图(2),R贮存A部位,仍使植物向与C方向相同的方向与B生长后生根。在转折点B处,物质R首先会使植物向c方向相反的方向生长。

当种子倒放着时,如图(3),B首先被R刺激。开始生长方向与C相反,然后A开始生根。这也是植物先发芽后生根的原因。图(2)、图(3)在种子萌发不久之后,最终回转变成图(1)的生长模式,这也是植物种子不管怎样摆放,最终都会长成根茎向下、茎叶向上的缘故。

物质R与无机盐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当植物幼苗形成之后,R的物质循环途径与(1)相似,也相似于向上运输,是有机物向根部运输的循环途径。物质R通过植物吸收外界物质不断补充营养,使根不断向下延伸,枝干则不断向上生长,产生了自然界中树、花等植物茎向上、根向下的特性。当植物开花结果时,物质R向种子某部位转移,为下一代的生长打下基础。

盐分与芦苇生长发育的关系 篇3

一、盐分对苇籽发芽及根状茎繁殖的影响

春季土壤化冻后,土壤盐分受气候影响,经常上升到地表,而芦苇发芽期和苗期根系都分布在表层土壤中,这样在盐渍土地区的苇籽繁殖就会受到阻碍,如赵圈河苇场的退海光滩每年都有大量风播苇籽自然落地,但都未能萌发,只有在灌溉后,土壤盐分被淋洗到深层,苇籽才有可能萌发,形成大面积苇田。由于根状茎内养料贮存得多,苇芽粗壮,其本身抗盐能力比苇籽强,加上埋根深,须根下扎,容易避免地表盐分的危害,所以苇根在盐分较重的河滩地上繁殖扩延能力强。

二、盐分对芦苇株高、产量的影响

在土壤和灌水条件相似情况下,土壤盐分越重,芦苇的高度和产量就越低,土壤状况良好的苇田,如果受到盐分过重的咸水灌溉,长期下去会造成土壤盐分积累,芦苇产量迅速下降。如表所示。

、、、、、、、、、、、、、、、、、、、、、、、、、、、、、、、、、、、、、、、、、、、、、、、、、、、、、、、、、、、

三、盐分对芦苇植株形态及物质组成的影响

长期生长在盐渍化土壤中的芦苇, 在适应盐渍环境过程中, 为了增强其自身的耐高盐分的能力, 其组织内含物和植株形态相应发生了变化。在盐渍化环境中生长的芦苇茎秆灰绿色, 成熟期为赤褐色, 叶粗糙脆硬, 节间变短, 秆壁变厚, 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 芦苇直至体内氧化物和灰分增多, 纤维变短。而这些变化是由于植株体内氯离子含量增多引起的。

四、栽植芦苇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芦苇在盐渍化环境条件作用下,改变了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但反过来它也改善了环境条件。如河北省柏各庄垦区在光板地上栽植芦苇后,盐土脱盐效果非常明显,随植苇年限的增加,脱盐效果显著,栽植十年后,土壤脱盐率达92.5%。大量的地下茎及根(0~40厘米土层芦苇根状茎的干重量为3500~6000千克)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通气透水性,通过在盐渍化地区栽植芦苇,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而对地区小气候产生影响。

五、结语

生长关系 篇4

【关键词】春玉米;生长发育期;气候条件;种植技术

春玉米生长前期处于温度较低和雨水不多的条件下可延缓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通过加强营养生长来获得高产。气温、日照和降水与玉米生长发育的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之间有密切关系,在玉米生长发育和籽粒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掌握玉米种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可以有效促进玉米的高产丰产。本文重点对忻州市忻府区春玉米种植与气候条件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春玉米的种植注意事项提出了要求,以更好地为服务农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春玉米生長期对温度的要求

忻州市忻府区四季分明,1月最冷,7月最热,春温高于秋温。该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小于10℃,冬季漫长,寒冷少雪,风大;夏季炎热,气温高;春季平均气温为10~22℃,平均长为70d,春季气温呈直线上升,但春天气候变化很大;秋季平均气温为22~10℃。该地特别适合春玉米种植气象条件的要求。

玉米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8℃;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4℃,出芽时间最短。播种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8℃,10~12℃时发芽正常。春播时要求在土壤表层5~10cm地温稳定在10℃以上、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地温在10~12℃时播种能正常发芽出苗;而玉米幼苗生长与拔节时期,生长温度应保持在18~25℃之间,这一生长阶段的最适宜温度为20℃。幼苗期要求日平均气温低于18℃,以利于“蹲苗”,玉米幼苗在18℃以上时生长较快,30~32℃时最快;玉米抽穗开花时期的适宜温度为25~28℃,气温低于18℃或高于38℃时不开花。气温在32~35℃以上时,花粉粒1~2h后即丧失生活力,花柱易枯萎,难于授粉、受精;花粒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0~24℃,如低于16℃或高于25℃则会影响淀粉酶活性,使得养分合成和转移减慢、积累减少、成熟延迟,导致粒重降低和减产;在籽粒灌浆、成熟期,要求日平均温度保持在20~24℃,以利于有机物质合成和向果穗籽粒运转;籽粒成熟期,日平均气温超过25℃或低于 16℃均影响酶活动,不利养分积累和运转。日平均气温13℃左右时,玉米灌浆仍可很缓慢进行。成熟后期遇-3℃低温易使含水量高的籽粒丧失发芽力。

2 水分对春玉米生长期的影响

玉米是水分利用率较高的作物,水是玉米生长发育最基本的条件,玉米播种、发芽、出苗、拔节、抽穗、开花、成熟等各阶段蒸腾系数均较大。一般情况下,玉米种子吸水达到自身重量的50%左右时才能发芽,出苗时则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拔节至抽穗期需水量剧增,抽穗至灌浆期的需水量达到高峰。从开花前8~10d开始,30d内的耗水量约占总耗水量的一半,该期间田间水分状况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为宜,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期仍耗水较多,并且全生育期又处在高温时期,需水较多。

忻府区的相对湿度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在一般年份的1~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均在50%以下,6~8月份相对湿度从53%增加至74%,7~8月份是湿度最大的月份,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其中7月的降水量为1043mm,8月降水量为1144mm。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忻府区降水量和温度的绝对值并不是特别大,但其时间公布对农作物生长相对有利,在玉米生长的初期,即4月和5月有一定的降水量和湿度,但绝对值较小,可防止春旱对玉米生长造成影响;在玉米生长最旺的6~8月份,降水量相对较多,空气较为湿润,气象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玉米的生长需要。

3 日照对春玉米生长期的影响

日照是评价地区农业气象条件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忻府区的年日照时数在1914~2797h间变化,其中12月份的日照时数最少,仅1914h,只占全年的7%;5月的日照数最多,为2797h,占全年的10.3%;3~5月份的日照时数逐渐增加,5月份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月份;6~10月份逐渐减少。玉米是短日照作物,喜光照,不耐阴,光照充足有利于其幼穗分化形成大穗,一般每天7~10h的日照有利于玉米拔节孕穗。在较短光照且光谱中短光波成分较多的条件下,小穗、小花发育加快;反之,小花发育受到阻碍。日照时间过长能延长玉米的正常发育和成熟;在高温、短日照下,生育期会显著缩短。玉米抽穗开花期要求每天有4~5h的日照,20℃以下则光合作用急速下降,在水分有保证的情况下,20~33℃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的太阳能辐射条件下,光合速率随日长增加而增加,太阳辐射对产量影响较大,尤其在籽粒灌浆阶段对产量的形成更为重要。

4 影响玉米生长的气象灾害

春季低温霜冻天气会对玉米春耕备播造成影响,导致适播期推迟、生长期缩短;低温霜冻会导致玉米停止生长或不能正常生长,进而影响其产量;玉米抽雄穗前后1个月内,缺水对玉米的生长影响明显,严重缺水时会导致雄穗或雌穗抽不出,致使授粉不良,使果穗籽粒减少,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无降水且干土层厚度超过7cm时,玉米底部3片叶出现枯黄,造成玉米减产40%。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播种春玉米时既要考虑到出苗所需的适宜气温,又要考虑到开花时避开高温以免使花粉粒丧失生活力,还要考虑灌浆、成熟所需适宜温度以及生育期总热量和各生育阶段的农业气象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玉米的高产稳产,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高大江.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西农学院学报, 2009(1):1-12.

[2]王阳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库源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 2010,12(6):652?653.

[3]郑洪建.生态因素对玉米子粒发育影响及调控的研究[J].玉米科学, 2002,9(1):69?73.

[4]李言照.光温因子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孙福海.高寒地区玉米东农24栽培技术. 农艺学,2011,03,09.

冰糖柚生长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 篇5

关键词:冰糖柚,气象要素,研究

1 前言

冰糖柚的生长发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土壤条件、管理水平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中尤以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气象要素与农作物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冰糖柚生长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2.1 冰糖柚生长发育与光和热的关系

影响冰糖柚生长发育的诸多要素中, 光和热的影响是非常直接、显著的。首先看光对冰糖柚生长发育的影响。光是农业生态系统唯一的能量源泉。在光合作用实际过程中, 光照对于冰糖柚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良好的光照对于冰糖柚植物体色素的形成、细胞原生质的粘度及其流动等有着重要作用。光照波度不同, 能够引发的反应也有所不同。对于冰糖柚来说, 年光照在1200~1500h左右为适宜, 最适宜光照强度以1.2万~1.5万lx为最佳。

需要注意的是, 光照并非越多越好, 光照超出了冰糖柚生长所需范围, 不仅不能促进冰糖柚生长发育, 甚至适得其反。在冰糖柚生长发育所需适宜光照范围内, 光照强度越大, 光合作用效果也越明显, 生长也就越旺盛。光照条件不足的话, 枝条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枝小势软, 容易枯死, 影响花芽形成, 进而影响果实质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 实际栽培过程中, 就采取合适的措施, 对光照强度进行必要调整, 保证光照条件始终满足冰糖柚生长发育。常见措施有果园合理密植、幼年树合理间种、生草覆盖等。

2.2 冰糖柚生长发育与水和气的关系

水分与冰糖柚生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不仅是光合作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的主要原料之一, 也是冰糖柚体内养分输送的重要载体。地区降水量高低会对冰糖柚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 土壤水分平衡状况影响更直接。

冰糖柚种植与栽培实际进程中, 要充分了解当地降水规律, 保证冰糖柚生长发育所需水分。逢干旱期话, 须及时灌水, 以达到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同时搞好果园水利设施建设, 避免干旱、涝灾对果树造成减产。

2.3 冰糖柚生长发育与气候、天气条件的关系

一个地区整体气候和天气条件综合影响对冰糖柚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影响。

气候通常认为是某一地区多年气象条件总体状况, 这种状况是相对稳定的;天气则指短时间或某一时段内的状况。无论气候条件或天气条件, 它们与冰糖柚生长发育的关系都有一定侧重面, 气候条件综合影响主要表现在冰糖柚生长分布地带性和种植制度区域性。

天气条件对冰糖柚生长发育影响主要表现为突发气象灾害。如某一年或某一时段天气条件出现异常, 如降水量突然增加或减少等可导致冰糖柚生长发育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冰雹、霜冻等灾害突然发生, 同样给冰糖柚生长带来不良影响, 甚至毁灭性的。了解天气条件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 尽量减少引发不良影响。

气象因素的变化不仅对冰糖柚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影响, 也对果实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冰糖柚糖分含量、果实色泽、香味及营养物质含量等都与其有密切关联。了解冰糖柚种植区域气候特点, 适时做出调整, 将光照、水分等控制在冰糖柚生长发育所需适宜范围尤为重要。

突发自然灾害, 得到相关部门引导和帮助, 做好防范措施, 确保冰糖柚正常生长发育。

3 结语

气候因素对冰糖柚生长发育有着重要影响。虽然气候因素有着诸多不可控性, 但了解当地气候特点, 做出有效调控极为重要。

怀化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光热资源丰富, 雨量充沛, 且雨热同步, 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全市年平均气温16.4℃, 西南部山间盆地年均气温较高, 北部和南部岗地段低。年均无霜期为287天。境内光照较为充足, 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303.5~1519.2h, 为可照时数的28%~34%。

境内平均降雨量为1160~1450mm之间。东半部溆浦、鹤城、中方、洪江一线, 年均雨量在1300mm, 西半部麻阳、新晃、芷江、会同一线, 年均雨量低于1300mm, 最多年降雨量在北部沅陵和南部通道, 平均年降雨量在1400mm以上。由于冬夏季风的进退, 形成境内各个季节的天气气候特色。怀化市非常适宜冰糖柚的种植。

气象部门加强自身建设, 提升相关人员专业素养, 准确掌握气候条件情况, 对可能到来的灾害, 及时下发通知, 做好直通式服务, 让农户们做好应对措施, 将可能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 以利冰糖柚栽培与种植的良好经济收益。

注意控制好种植园小区域气象条件, 做好日常种植与栽培, 注意加强水分管理, 以满足冰糖柚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分和光照等实际需求。需要种植户不断加强学习, 树立先进冰糖柚种植理念, 摒弃传统栽培中不合理的、粗放的管理方法, 实现冰糖柚栽培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郑朝武, 徐长宝.冰糖橙果实在韶关市曲江区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现代园艺, 2012, (21) :33-34.

[2]田有国, 刘子勇, 杨太新.几种不同土壤类型对冰糖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土壤肥料, 2015, (3) :19-20.

[3]田世芹, 李业民, 宗晓鸿.冰糖柚年周期生长发育对气候条件的要求[J].落叶果树, 2014, (2) :71-73.

[4]赵东侠.果园小气候条件对果树生产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技, 2015, (15) :89-90.

生长关系 篇6

1氮、磷、钾对苗木生长的作用

1.1氮,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它是制造蛋白质的原料,又影响着细胞原生质和叶绿素的形成。氮在苗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促进营养生长、增加叶面积、促进光合作用,氮在苗木体内常向生长旺盛的部位聚集,因而加速了苗木的生长。尤其是对促进地上部分生长起很大作用。氮的含量多少直接影响苗木对磷和其他元素的吸收。全氮含量一般在50-200mg/kg,土壤含氮量过剩时容易使苗木徒长,使苗木不能充分木质化而影响苗木的越冬,直接降低了苗木抗低温的能力,并降低了苗木对干旱及病虫害侵害的能力。所以施氮肥时要适量。

1.2磷在苗木的生长过程中作用。磷在苗木体内的含量比氮少,全磷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1-2g/kg,磷是细胞合成的主要成分,特别是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生长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磷能促使苗木的根系生长,能使根系扩大吸收面积,使苗木生长充实坚硬,并充分木质化,并能对病虫害、干旱、低温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有利于新芽和根系生长点的形成,促使土壤中有益生物的活动

磷素的含量对苗木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在幼苗期就缺磷的苗木,以后再施肥也不易恢复。缺磷使新生根和整个根系的生长都受到抑制,使苗木生长迟缓矮小、顶芽发育不良、叶子呈暗绿色或古铜色、有时呈紫色或紫红色、新梢生长短、冬芽出现较早、侧根细长,严重缺磷时侧芽退化,苗木下部分叶子枯落。

1.3钾素在苗木体内含量较多。钾在土壤中的含量10-20g/kg,钾能补偿光照的不足,又能促进氮化和物的合成作用,又能利于苗木的木质化。在苗木生长后期促进淀粉转化为糖,提高苗木的抗寒能力,钾在苗木的体内呈水溶性存在,使苗木体内的溶液浓度提高,苗木的结冰点下降,因此而增强了苗木的抗寒性,并有利于根系的生长。缺钾的苗木生长细弱,根系生长受抑制,机械组织不发达,在初期叶为暗绿色或深绿色,象氮过多时所呈现的颜色,但生长缓慢,一般落叶松苗缺钾时,叶尖(在幼苗期的苗木)先为赤褐色,慢慢变为黄色,一般幼苗下部叶先出现症状,使苗木高生长缓慢。

2施肥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2.1有机肥料。

有机肥又称农家肥,属绿色环保肥料,它对土壤有改良作用,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改良土壤最好的肥料。有机肥施于粘土中,能改良土壤的通气性,施于沙土中,既能增加沙土的有机质,又能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给土壤增加了有机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土壤微生物繁殖旺盛,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在10-100g/kg,有机肥料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慢,有的发挥肥效迟缓,给土壤留下的有机物较多,有的所含有机物容易分解、肥效快,给土壤留下的有机物质少,有机肥料是一种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完全肥料,长期施用可以起到培肥改土的作用,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和耕性,又能调解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和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自调能力,并促使养分释放,保证了土壤质地良性循环。

2.2无机肥料。

施肥不当或长期使用,会给土壤或苗木造成生长不良。如长期连年的施用化肥,就会使土壤性质发生改变,使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透气、透水能力,使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益生物减少,施肥不当,会直接给苗木造成伤害,如施肥过量会使苗木徒长,严重影响苗木的木质化,使苗木不能正常越冬。有的苗木看上去长势较好,但经越冬后上山造林,成活率不高。所以,使用化肥要适量,要掌握好数量和时间。

23微生物肥料。

它包括:固氮菌、根瘤菌、磷化菌和钾细菌等各种细菌肥料和菌根菌肥料。土壤中微生物很多,但在育苗生产重一般采用作物轮作来达到土壤中根瘤菌的数量,如苗木出圃后种植大豆来增加土壤中根瘤菌数量。利用堆肥和厩肥来增加土壤的固氮菌肥料,以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磷化细菌最容易被土壤所固定,磷细菌生长在苗木的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繁殖,促进有机磷的分解,使无效磷分解为有效磷供苗木吸收利用。菌根菌是微生物真菌类,寄生在苗木的根上,并形成菌丝套而包围着苗木的根系。菌根菌可以人工培养优良菌种,对土壤中菌根菌少的可进行接种。

摘要:土壤是育苗消费的物质根底,是苗木所需水分和营养的来源,而土壤肥力则是苗圃功用持续发挥作用最关键的要素。在育苗消费中,随着育苗年限的增加,苗圃土壤肥力降落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近些年由于国有苗圃经济危困,大众育苗受短期行为影响及缺乏科学指导,致使苗圃土壤肥力逐年衰退,育苗质量和产量不时降落的问题表现得非常突出。

关键词:苗圃,土壤肥力,苗木生长,养分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科学,2007(03).

[2]农家之友,2010(06).

[3]苏金乐园林苗圃学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

[4]现代园艺,2011(13).

脐带因素与胎儿的生长发育的关系 篇7

关键词:脐带因素,胎儿,生长发育

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 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是胚胎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 而其并与激素以及细胞因子的调控密切相关[1]。临床研究表明不同胎儿脐血中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 以及生长激素 (GH) 的含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其与胎儿生长发育密切相关[2]。为研究探讨脐带血临床指标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6例, 其中男59例, 女37例, 其中自然分娩47例, 剖宫产49例, 胎龄31~42周, 平均胎龄 (39.3±0.57) 周, 体重2.3~4.2kg, 平均体重 (3.2±0.6) kg, 排除患有宫内窘迫、先天畸形以及代谢性疾病的新生儿, Apgar评分均大于7分, 排除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以及甲状腺疾病的孕产妇。

1.2 方法

新生儿分娩出后, 剪断立即使用20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从脐带胎盘端抽取脐静脉血10ml, 离心分离血清, 先置于-25℃冰箱保存, 2个月后转移至-70℃冰箱保存待测。测量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以及胎盘重量, 并计算BMI, BMI=体重 (kg) /身长 (m) 2, 评估新生儿的营养状态。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新生儿脐带血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 以及生长激素 (GH) 的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 P S S 1 4.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调查统计显示, LGA组新生儿脐带血瘦素、IGF-Ⅰ以及GH水平明显高于AGA组和SGA组新生儿, 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随着新生儿体重的增加, 新生儿的身长、头围、胎盘重量以及BMI也会随着增加, 见表2.新生儿脐带血瘦素、IGF-Ⅰ以及GH水平与体重、身长、头围、胎盘重量以及BMI均呈正相关, 见表3.

3 讨论

脐带血中含有许多微量元素及激素等, 其与胎儿生长发育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GH是胎儿生长所必需的激素, 其能够增加糖和蛋白质的合成, 促进胎儿自身组织的同化过程, 从而使胎儿快速生长发育[3]。瘦素是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 其主要通过与靶器官上的瘦素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减少体内脂肪沉积, 胎儿脂肪组织、胎盘、软骨、骨骼以及毛囊等部位均可合成并分泌瘦素, 说明其与胎儿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4]。IGF-Ⅰ是能够促进脂质、糖原以及蛋白质代谢, 抑制脂肪降解, 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一种激素, 约90%存在于肝脏中, 其以自分泌以及旁分泌方式在胎儿米勒管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其还可促进桑椹胚演变为胚泡, 在妊娠早期胚胎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刘荷一, 杨淑琴, 刘明瑜.脐带因素与胎儿生长发育及新生儿体重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5) :282-284.

[2]高珊, 毛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瘦素水平及其与2-7岁小于胎龄儿生长关系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24 (2) :126-129.

[3]刘宝琴、张培莲、吴玲, 等。胰岛素样生长激素与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 37 (4) :231.

浅谈植物生长与土壤酶的关系 篇8

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仅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自然体, 一个复杂的多相体, 同时是"类生物体"或称为"特殊的有机体"。【1】尤其垦植多年的农业土壤, 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 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每一个小土块是绝对不同于任何无生命的自然体, 其中既存在动物、微生物, 也存在其他活性。土壤中不间断地进行着具有活组织特征的催化反应。一种微土壤成分--酶参与这种催化反应, 使土壤有同生物体相似的活组织的代谢能力【1】。

1. 土壤酶的定义

土壤酶是一类比较稳定的蛋白质。与一般蛋白质不同, 酶具有特殊的催化能力, 属于一种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能力比无机催化剂要大十几倍、几十倍乃至数百倍。酶参与土壤中的生物化学反应, 并其有与环境的统一性【2】。酶活性能被某些物质激活, 也能被某些物质抑制。与土壤成分牢固结合在一起的酶, 可长期地积累在土壤之中, 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微生物繁殖中产生的酶和未与土壤成分结合而处于游离状态的酶, 易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钝化。

2. 土壤酶的来源

土壤酶是土壤的组分之一。关于土壤酶的来源问题, 许多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在早期的土壤酶学研究中, 人们认为土壤酶来自土壤微生物【2】。土壤酶是土壤微生物释放分泌的结果。随着酶学测试技术的改进提高, 其研究内容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业已证明:土壤酶活性包括已积累于土壤中的酶活性, 也包括正在增殖的微生物向土壤释放的酶活性。酶活性既来源于微生物, 也来源于其他有机组织[即来自植物活体及其残体, 动物活体及其遗骸]。高等植物根系的活动能促进土壤酶的积累。按土壤层次观察, 土壤酶与土壤生物量、植物根系分布状况有关【12】。

3. 土壤酶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酶系统是土壤中生理活性最强的部分, 生长植物的土壤具有较强的酶活性。由于植物种类有异, 根系、微生物种群及数量不同, 分泌的酶类有很大变化, 现已没有任何怀疑。植物的生活是以叶的光合作用和根的养分吸收为基础的, 而土壤养分变化与酶促作用有关, 所以, 土壤酶与植物生长之间必然存在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与植物于物质积累的关系;酶活性对植物根系的依赖性;不问温、湿度条件下, 土壤生化过程强度与植物生育的协调性;土壤酶动态变化与土壤肥料的关系等方面。

作物的种类对土壤酶产生影响。曹成有, 滕晓慧, 陈家模, 崔振波对在科尔沁地区采集小叶锦鸡儿、樟子松、山竹岩黄芪和差巴嘎蒿这4种22年生固沙群落的土壤样品中的酶活性进行分析, 发现小叶锦鸡儿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最大, 其群落土壤中脲酶、磷酸单酯酶、蛋白酶、脱氢酶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植物群落, 表现出强大的改善沙土环境的能力, 可作为优良的固沙植物材料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4】。徐秋芳、刘力、洪月明对高低产毛竹林地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 发现高产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脉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都高于低产竹林地磷酸酶活性两种类间无明显不同【5】。

作物生育时会对土壤酶产生影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953) 的研究工作表明, 种植冬小麦的褐土酶活性变化趋势如下:小麦苗期到成熟期, 蛋白酶活性、肌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越冬期与收获后期酶活性最低, 幼苗期活性稍高, 返青期起气温升高, 植株生较快。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迅速增强, 最高都在三月内, 从拔节到开花期均逐渐下降。蔗糖酶活性自幼苗期迅速上升后, 从越冬到开花均处在较高的活性水平, 小麦成熟期下降, 以后稍有回升。表明冬小麦整个生育时期与土壤酶活性有密切的关系【6】。

土壤酶活性与作物生育的协调关系, 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协调性通过土壤生化过程中的养分转化表现出来。在作物生育盛期, 如小麦拔节、开花期, 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盛期, 作物需要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此间, 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 相应的有效养分便随之释放出来, 并出现一定的积累, 而后又迅速降低。表明土壤酶促作用释放的有效养分, 不断为作物吸收的结果。关松荫等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潮土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磷素、脲酶活性与土壤氮素之间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在作物生长旺盛时期需要更多养分, 土壤生化过程活跃, 可溶性养分及时释放【7】。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积累, 能保证作物干物质积累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这就是土壤酶活性与作物生育的协调性。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对土壤酶产生影响。同种作物对土壤酶活性影响差异较小, 栽培不同种类作物, 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一般认为, 不问种类作物根分泌物, 包括分泌酶的种类和数量有多有少。不仅作物的某些种, 而且同种作物不同品种, 对酶活性的影响也不相同。有人对种植放德萨-10玉米和种植莫斯科夫斯卡娅玉米的土壤脲酶活性进行比较, 表明不同品种玉米对酶活性的影响, 主要与根系重量有关。植物根系状况能引起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发生重大变化, 进而影响土壤物质转化。因此可以看出, 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生物学特性之间存在一种依赖关系。

不同土壤利用状况对土壤酶活性也产生影响。有植被覆盖的土壤酶活性, 明显高于无植被覆盖的休闲地酶活性。种植马铃薯和糖用甜菜、燕麦、草萄、马豆和冬黑麦, 生草灰化土淀粉酶活性比休闲地相应的酶活性高得多。同种土壤种植马铃薯的根际土壤淀粉酶比糖用甜菜的酶活性高。棕灰化土种植谷类作物、马铃薯或糖用甜, 连续单作23年, 蛋白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比邻近休闲地相应的酶活性为高 (Beck, 1975) 。草地永久牧场比邻近耕地淀粉酶活性高两倍 (Hofmann、Hoffmann, 1955) 。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当季作物的作用: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混播, 常常引起土壤酶活性增强。三叶草与大麦、甜菜混播, 比它们各自单独种植时, 土壤淀粉酶活性增加30% (Hoffmann, 1959) 。灰化土种玉米时, 淀粉酶活性比单种马豆时的酶活性要高[Hpoxnu等, 1972) , 一些作物单播, 灰化土纤维素酶活性强弱顺序是: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叶草。木聚糖酶活性强弱顺序是:甜菜>小麦>马铃薯>亚麻。表明不同作物对酶类的贡献是有差异的。 (2) 前季作物的作用:不仅当季作物影响土壤酶活也前季作物对土壤酶活性也有影响。前季为冬小麦和前季为黍的黑麦根际脲酶活性明显不同, 前者每克土为0.35mg NH3-N, 后者为0.18mg NH3-N。黄棕壤不同前茬小麦各生育期, 土壤脲酶活性基本服从下列顺序:玉米+大豆>大豆>亚麻>谷子>玉米。表明豆科作物和禾本科作物混播, 可为后茬作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培肥土壤方面, 豆科作物较禾本科作物有更大的贡献。绿肥作物也可为后作创造较好的土壤生化条件【8】。

4. 研究植物生长对土壤酶影响的意义

既然土壤酶活性与作物生育有较好的协调性, 那么酶活性和土壤肥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许多研究结果都回答了这个问题。Holmann提出将土壤酶活性作为衡量土壤的生物学活性和生产力的指标。周礼恺认为, 将土壤酶活性的总体用于评价土壤的肥力水平时进行数量化分类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1】。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很大的关系【9】。脲酶能分解有机物, 促其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6】。蔗糖酶活性能反映土壤呼吸强度, 酶促作用产物--葡萄糖是植物、微生物的营养源;蛋白酶能够反映土壤有机氮转化状况, 酶促作用产物--氨是植物氮素营养源之一;磷酸酶活性能够表示土壤有机磷转化状况, 酶促作用产物--有效磷是植物磷素营养源之一;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速度有密切的关系;多酚氧化酶能够反映土壤腐殖化状况, 酶促氧化产物--醌与土壤中的氨基酸缩合成胡敏酸分子【7】。纤维素分解酶可作为表征土壤碳素循环速度的重要指标。关松荫等 (1978) 研究表明磷酸酶活性较强的土壤, 是生产性能较好的土壤。黑垆土脲酶活性与玉米产量有密切关系, 这一趋势在无肥区表现尤为明显 (黄世纬, 1981) 。也有人观察到水稻土蛋白酶活性与水稻产量之间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马国瑞, 1978) 。多数研究者指出,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必然反映到土壤肥力上来, 而且证明它们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酶活性状况较好的土壤, 土壤生化过程较活跃, 生产性能也较好【1】。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诚碌酶、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关系及总体活性对评价土壤肥力水平有重要意义【10, 11】。一般情况下, 土壤湿度较大时, 酶活性较高, 但土壤过湿时, 酶活性减弱, 土壤含水量减少, 酶活性也减弱。土壤空气直接影响土壤酶活性, 氧与脲酶活性有关。土壤有机质在各种酶的作用下, 释放出特定的植物养分, 因此, 酶活性不仅与土壤肥力状况有关, 而且与植物养分的有效性有关。如在真菌作用下, 一些糖酶参与凋落物的分解, 致使土壤中有效磷和有效氮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各种形态的土壤磷, 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小麦、三叶草根际中的有机磷均呈正相关。早在1926年, Waksman与Dubos就提出用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作为土壤肥力指标。本世纪许多学者对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 发现许多酶都表现出专属性, 因此应该用与土壤主要肥力因素有关的、分布最广的酶活性的总体, 而不是用个别的土壤酶活性表征土壤肥力水平【3】用土壤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 是因为酶活性反映了土壤的综合性状, 一种酶活性与多种土壤性状相联系, 其中脲酶、磷酸酶、转化酶更是如此, 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土壤中氮、碳、磷、钾的转化强度, 以及pH和通透性等多种状态。同时酶活性是一种生物指标, 它反映了生物的要求及其环境的适应能力。土壤酶活性不仅反映了土壤状态, 而且反映了土壤的动态变化。因此, 土壤酶活性具有综合性、生物性和动态性三个优点, 作为土壤肥力指标是很有意义的。

摘要:土壤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它参与土壤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土壤酶与植物生长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是多样的。这对研究者通过研究土壤酶来判断土壤是否适合植物生长, 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有重要意义。

生长关系 篇9

关键词:棉花;根系;Ca;K

中图分类号: S562.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092-02

收稿日期:2014-05-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271648);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编号:114100510008)。

作者简介:胡泽彬(1990—),男,河南内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棉花生理研究。E-mail:987429690@qq.com。

通信作者:张志勇,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棉花生理研究。E-mail:z_zy123@163.com。

K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一种大量元素,K缺乏抑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1-3]。但K缺乏抑制不同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情况不一样,在拟南芥上K缺乏抑制了侧根长度,而对主根长度和侧根密度没有影响[1-2],在大豆上抑制了侧根长度、主根长度和侧根密度[2],在棉花上抑制了侧根和主根长度,但对侧根密度没有影响[4],这可能与研究时的培养条件、K缺乏程度等有关。Ca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调节元素[5]。Ca在细胞壁伸展、细胞膜稳定及功能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Ca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质的许多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6]。Ca可以减少Na的吸收,而提高K和Ca的吸收,从而缓解盐对植物生长的负面作用。因此,当植物面临盐胁迫时,Ca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矿质营养[7]。但是,在K缺乏条件下,增加Ca对棉花根系生长及其K和Na的含量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在K缺乏条件下增施Ca,探讨该条件下Ca对棉花根系生长的影响及与根系K、Ca、Mg和Na含量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培养条件

供试材料为国审棉品种百棉1号(河南科技学院培育)。培养室培养条件:光照/黑暗时间为14 h/10 h,光照度为 350 μmol/(m2·s),昼/夜温度为(30~33) ℃/(23~26) ℃。

挑选饱满的棉花种子,用9%的双氧水消毒30 min后,用去离子水将种子冲洗干净,置于装有湿润沙子的盆钵中萌发,上面用塑料薄膜覆盖,并打少量孔以利通氣,待子叶长出后,揭除薄膜,喷清水保持湿润,萌发1 d后从盆钵将萌发的幼苗转移到调整好的营养液中。盛放营养液的容器规格:长×宽×高为20 cm×13 cm×15 cm,容器的外层用铝箔纸包裹,其上有钻孔泡沫定植板,棉花幼苗用海绵包茎固定于泡沫板的孔洞中。待移栽后,在水培条件下培养,每天连续通气。营养液组成为:2.5 mmol/L Ca(NO3)2,1 mmol/L MgSO4,0.5 mmol/L NaH2PO4,0.2 μmol/L CuSO4,1 μmol/L ZnSO4,01 mmol/L EDTAFeNa,0.02 mmol/L H3BO3,5 nmol/L (NH4)6Mo7O24,1 μmol/L MnSO4,以及不同浓度的KCl和CaCl2。K处理设2个水平:0.05、2.5 mmol/L KCl;2个K浓度下,Ca处理设3个水平:2.5、12.5、52.5 mmol/L CaCl2。

1.2 棉花幼苗干质量、根系形态、根系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处理7 d后,选择大小、长势基本一致的幼苗,用于棉花幼苗根干质量、根系形态、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将整株幼苗的根系剪下,分散置于根系扫描盘中,利用根系扫描分析仪透扫,用根系分析软件(WinRhizo pro 2007)分析其根系总长、表面积、体积等。根据根系直径,将根系分为细根(直径≤0.2 mm)、中根(0.2﹤直径≤0.45 mm)和粗根(直径>0.45 mm)[3]。扫描后的根系在恒温烘箱中70 ℃下烘干后称质量。

将烘干后的棉花幼苗根系样品放入研钵中研磨,称取约0.1 g左右研磨后的棉花幼苗根系样品于样品瓶中,加入 10 mL 盐酸加盖拧紧,浸泡5 h后放置于振荡器上振荡(转速为150 r/min)30 min,过滤提取上清液。采用PE 228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中K、Ca、Mg、Na的含量。

1.3 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以培养盒为单位,1盒为1个重复。每处理设5次重复,每盆8株。每个处理取样重复6次。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AS 8.0 的SNK多重比较法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K供应水平下Ca对棉花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如表1所示,在低K供应水平下,和对照相比,10 mmol/L CaCl2处理对棉花幼苗根系干物质量以及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无显著影响,50 mmol/L CaCl2处理显著增加了棉花幼苗根系干物质量以及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在高K供应水平下,和对照相比,10 mmol/L和50 mmol/L CaCl2处理对棉花幼苗根系干物质量以及根系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均无显著影响。

表1 不同K水平下Ca对棉花幼苗根系干质量、总长度、表面积、总体积的影响

CaCl2

(mmol/L)

nlc202309040446

0.05 mmol/L KCl 2.5 mmol/L KCl

干質量

(mg) 总长度

(cm) 表面积

(cm2) 体积

(cm3) 干质量

(mg) 总长度

(cm) 表面积

(cm2) 体积

(cm3)

2.5 30.9b 451.5b 49.b 0.43b 40.6a 636.3a 63.7a 0.51a

12.5 27.9b 457.1b 49.b 0.42b 37.6a 679.7a 70.1a 0.58a

52.5 39.2a 660.7a 68.8a 0.57a 38.3a 697.9a 68.1a 0.53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2.2 不同K供应水平下Ca对棉花幼苗不同直径根系生长的影响

如表2所示,和对照以及10 mmol/L CaCl2相比,在低K供应水平下,50 mmol/L CaCl2处理显著促进了细根和中根的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促进了粗根长度,而对粗根表面积的增加则不显著;在高K供应水平下,50 mmol/L CaCl2处理显著促进了细根长度,而对细根表面积以及中根和粗根的长度及表面积则无显著影响。

表2 不同K水平下Ca对棉花幼苗不同直径根系长度和表面积的影响

KCl

(mmol/L) CaCl2

(mmol/L)

长度(cm) 表面积(cm2)

细根 中根 粗根 细根 中根 粗根

0.05 2.5 144.7b 274.3b 32.0b 6.4b 23.3b 8.1a

12.5 146.1b 277.9b 32.6b 6.3b 23.6b 8.2a

52.5 267.7a 351.5a 41.2a 11.4a 30.2a 10.5a

2.5 2.5 311.0b 277.2a 47.7a 12.1a 24.0a 11.5a

12.5 310.8b 317.4a 51.1a 13.0a 28.1a 12.3a

52.5 352.9a 301.2a 43.5a 14.3a 25.2a 11.0a

2.3 不同K供应水平下Ca对棉花幼苗根系中矿质元素K、Ca、 Mg、Na含量的影响

如表3所示,在低K供应水平下,和对照相比,50 mmol/L CaCl2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系中K、Na和Ca的含量而对Mg含量无显著影响;在高K供应水平下,和对照相比,50 mmol/L CaCl2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系矿质元素Ca的含量而对Mg、K、Na的含量影响不显著。

表3 不同K水平下Ca对棉花幼苗根系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CaCl2

(mmol/L)

0.05 mmol/L KCl 2.5 mmol/L KCl

K(mg/g) Ca(mg/g) Mg(mg/g) Na(mg/g) K(mg/g) Ca(mg/g) Mg(mg/g) Na(mg/g)

2.5 12.9a 87.8a 18.4a 23.2a 50.8a 61.7b 8.4a 4.9a

12.5 9.9b 82.3ab 20.5a 20.4ab 53.1a 62.2b 9.3a 5.1a

52.5 10.3b 73.0b 20.6a 18.8b 51.0a 81.9a 9.4a 4.1a

3 讨论

K缺乏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因其他因素而得到恢复。K缺乏抑制了棉花侧根的发生,但冠菌素可以恢复侧根的发生,恢复程度达95%,同时当停止冠菌素处理后12 d时,根系总长度和总表面积显著增加[4]。K缺乏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也可以得到生长素类物质萘乙酸的恢复[4]。K缺乏对大豆根系生长的抑制可以得到低浓度Si和Na元素的缓解,但前者的缓解作用明显优于后者[2]。本试验中Ca增加到52.5 mmol/L时,K缺乏条件下的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可以恢复到和K正常条件下的根系总长度和总表面积(表1)。缺K对棉花不同直径根系的抑制程度中,以对细根的抑制幅度最大(表2),这和前期研究结果[3]一致。不同直径根系的总长度均被显著恢复,并且细根增长幅度为85%,远大于中根和粗根增长幅度(各为28%)。

Ca和K、Na、Mg在植物吸收方面存在明显的竞争[7-9]。但是,Ca增加到52.5 mmol/L时,在高K条件下,根系中Ca含量显著升高,但对K、Na和Mg含量无显著影响;在低K条件下,根系中Ca、K和N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对Mg没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Shin R,Schachtman D P. Hydrogen peroxide mediates plant root cell response to nutrient depriv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4,101(23):8827-8832.

[2]Miao B H,Han X G,Zhang W H. The ameliorative effect of silicon on soybean seedlings grown in potassium-deficient medium[J]. Annals of Botany,2010,105(6):967-973.

nlc202309040446

[3]張志勇,王清连,李召虎,等. 缺钾对棉花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 作物学报,2009,35(4):718-723.

[4]Zhang Z Y,Yang F Q,Li L,et al. Coronatine-induced lateral-root formation in cotton(Gossypium hirsutum)seedlings under potassium-sufficient and-deficient conditions in relation to auxin[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9,172:435-444.

[5]Hepler P K. Calcium:a central regulator of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The Plant Cell,2005,17(8):2142-2155.

[6]Palta J P. Role of Calcium in plant responses to stresses:linking basic research to the solu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J]. HortScience,1996,31(1):51-57.

[7]Rengel Z. The role of calcium in salt toxicity[J]. Plant,Cell & Environment,1992,15(6):625-632.

[8]Garcia M,Daverede C,Gallego P,et al. Effect of various potassium-calcium ratios on cation nutrition of grape grown hydroponically[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1999,22(3):417-425.

[9]Demiral M A,Koseoglu A T. Effect of potassium on yield,fruit quality,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eenhouse-grown galia melon[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05,28(1):93-100.

生长关系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试验于2010年在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进行,采用妃子笑荔枝树。

1.2 试验方法

在荔枝抽生花序后,随机选取16株生长势大致相同的荔枝树作为试验材料,在每株树的东、西、南、北4个方向上随机选取3个花序作为观察对象。在材料选取完毕后,对结果母枝的长度、粗度(约为枝条中间部分的直径)以及花序长度进行测量记录。并于落花坐果后开始观察坐果状况,每周二、周五各1次,记录坐果数量、测量果实中最大果和最小果的横纵径。试验持续2个月。

荔枝在开花后的10~12 d内,受精后的幼果将要经历一个所谓的“并粒”阶段[2]。即两子房中其中一个萎缩,另一室则加速膨大。所谓“并粒”现象实际上是合子开始分裂,原始胚开始形成时的外在表现。由于影响荔枝坐果的因素主要有花期温度、植株生长势、结果母枝类型等,因此可把“并粒”后的果实数量作为结果母枝与坐果关系的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荔枝结果母枝长度与坐果关系

由表1可见,结果母枝的长度与坐果数之间有一个极值,二者呈二次抛物线关系,由此可假设二次多项式=a+bx+cx2。在此二次多项式中必须计算出a、b、c 3个系数的值才可得到回归方程,因此将表1换算成回归方程计算,求出∑xy、∑x2y、∑x2、∑x3、∑x4(表2)后代入正规方程式[3]:

根据回归方程表中的各项数据指标,代入正规方程式后求得:

由此得回归方程式:

衡量这两种现象曲线的关系密切程度需要使用相关指数,依据公式[3]:

计算出相关指数R=0.9784,经查r与R显著表(此处自由度为2),P0.05=0.950,P0.01=0.990,由此可知这两种现象曲线的关系密切程度达显著水平。同时可推得该回归方程有一极值,当x=74.55时,

这说明当结果母枝的长度达到74.55 cm时,坐果数量达到最高值,平均坐果数为0.55个。

2.2 荔枝结果母枝粗度与坐果关系

由表3可看到,结果母枝的粗度与坐果情况之间呈现出直线相关,因此根据直线回归方程y=a+bx[4],将方程中a、b求出即可得到直线回归方程,为此,将表3列成计算表4以辅助求解。

根据表4中的各项数据指标,解出:

则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1.101+3.184x

列出直线回归方差分析表(见表5),并套用公式整理得表中数据。

由上可知回归方程y=-1.101+3.184x在0.1水平上显著存在,并由此得出当结果母枝的粗度超过0.35 cm时,每条结果母枝上的坐果数量将随着母枝粗度的增加而增加。

3 讨论

3.1 荔枝结果母枝长度与坐果之间的关系

试验发现,荔枝的坐果状况随着结果母枝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知结果母枝的长度不是越长越好,而是有一个极值,当结果母枝的长度达到74.55 cm左右时,将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坐果率。

3.2 荔枝结果母枝粗度与坐果之间的关系

经直线回归方程进行数据处理后可断定,荔枝的坐果率将随着结果母枝粗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现直线相关。虽然这一关系并不十分显著,但研究结果仍然与倪耀源等[5]关于结果母枝粗度与开花结果可靠性成正比,秋梢越粗壮,营养积累越多,开花结果越可靠这一观点相吻合。

3.3 误差分析

试验分析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出入,特别是在对荔枝结果母枝的长度与坐果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上差别较大,主要原因估计有以下几点:(1)天气影响。在试验中前期温度变化剧烈,造成落花落果严重。在试验中后期持续高温,降水较少,也对坐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病虫害。部分材料在后期染上煤烟病,抑制了果实的生长发育。荔枝蝽象的为害也较严重,特别是进入中期以后,荔枝蝽象大量繁殖,导致大量花果脱落;(3)测量误差。试验采用直尺进行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较低,可能会对最终的数据处理造成一定的影响;(4)取材问题。根据试验后期对数据的整理发现,可能由于试验前考虑不周,对荔枝结果母枝不同长度区间的选取数量不同,对试验结果的分析造成影响。

3.4 建议措施

由于秋梢是荔枝的主要结果母枝,结合试验所得出的结果,建议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培养短壮枝梢以增加树体养分积累。可采用化学药剂PP333对荔枝进行控梢,喷布PP333可调节树体内的激素比例从而达到抑制枝条生长的效果[6]。同时,要注意对冬梢的控制。如果在秋梢上再抽发冬梢,就会消耗秋梢累积下来的养分,在后续的坐果中就难以保证有充足的养分供给果实的生长。可通过人工摘除、喷布乙烯利、断根、合理水肥管理等方法抑制冬梢抽生以培养健壮的秋梢[4]。

摘要:通过使用曲线回归和直线回归方法对荔枝结果母枝与开花坐果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果母枝长度与坐果之间呈现曲线相关,经过回归方程分析得知当结果母枝的长度为74.55 cm时,坐果率达到最高,平均坐果0.55个。而结果母枝粗度与坐果之间呈现出直线相关,经过直线回归方程分析得知当结果母枝粗度超过0.35 cm时坐果数将随着枝条粗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研究结果为荔枝栽培上使用合理方法培养结果母枝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妃子笑荔枝,结果母枝,坐果,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莲英,黄强,黄兑武,等.荔枝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0(1):29-31.

[2]吕柳新,陈荣木,陈景渌.荔枝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J].荔枝科技通讯,1986(1):16-17.

[3]华中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211-212,213.

[4]袁志发,周静芋.试验设计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5-147.

[5]倪耀源,昊素劳.荔枝栽培[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98,200-204.

【生长关系】推荐阅读:

健康生长07-14

生长动态05-08

生长增殖05-10

生长习性05-12

植物生长05-12

林分生长05-25

鹿茸生长06-04

果实生长06-04

生长特性06-06

生长品质06-06

上一篇:电影资料教学下一篇:现状分析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