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生态

2024-06-12

生长生态(精选10篇)

生长生态 篇1

改革一定要顺应学生的需求, 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这样的改革才能走得远。但是改革很困难, 一场改革要抛弃已有的东西, 摆脱路径依赖, 这是改革最难的地方。

—李希贵

十一学校有三名学生, 他们在高一入学和高二要结束时分别拍了两个短片, 名字分别是《我们的一天》和《问青春》, 之后他们还会拍下去, 希望跟踪自己到40 岁。通过两这部片子, 大家可以看到十一学校的学校形态。那么, 这个学校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主要是从课程体系切入, 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全部校本化, 成为一套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科的分层次, 文科、体育、技术的分类型, 还有很多综合课程, 如将音乐、美术、舞蹈综合而成的艺术综合课—戏剧课, 另外还有根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形成的特需课程。最终形成的课程体系包括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和70门职业考察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4300名学生有了4300份课程表。学生通过选课形成了2062 个教学班、200多个社团。

数学课程

我们的数学课程按照难度分成五个层次。数学Ⅰ是人文与社会方向学生学的数学。数学Ⅱ是工程和经济类学生学的数学。有些要学文科的学生学人文方向的数学就可以了, 但如果他未来的志向是要学经济、金融, 我们还是建议他学数学Ⅱ, 因为如果学生学数学Ⅰ, 他应付得了高考, 但应付不了未来大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 所以一大批高考文科方向的学生选择了数学Ⅱ甚至数学Ⅲ。数学Ⅲ是数理方向的学生 (包括信息系的学生) 学的数学。数学Ⅳ和数学Ⅴ是高端数学, 学这两个层次数学的学生以后要参加自主招生, 要考名校, 所以他们要学微积分、数论。即使这样, 还有一批学生“吃不饱”, 因此, 我们就为他们开设了特需课程, 他们不需要上课, 可以直接到学校的枣林村书院自修, 学校会给他们配导师。

语文课程

文科没有像理科那样按难度分层次, 因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文科的学习状况与学生智力的相关性往往不是那么强, 有时候靠勤奋、感性一样可以学好文科。你会发现在文科不同的领域里, 有时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有些学生写作特别棒, 但是在文言文基础知识方面, 他就学不好;有些学生完形填空特别好, 但一到听说, 就有些吃力。我们不能把这些学科分层次, 所以就按照类型进行了分类:一类是补弱类, 听说不好的学生补听说, 文言文不好的学生补文言文;另一类是提升类, 有些学生在某个领域非常棒, 但我们还要让他更棒, 因为这些学生将来要吃这碗饭。

技术课程

在初中阶段, 技术课程一般就是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 高中则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让所有学生都学一样的技术, 我们感到对学生不公平, 学生在技术方面的差异很大。我们开了接近20 门技术课, 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通用技术中的思维方式融合起来, 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技能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开技术课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要培养学生技术的思维方式;第二是要让学生通过不断地选择、尝试去认识自己, 认识不同的行业,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艺术课程

我们把音乐、舞蹈、美术整合起来, 形成一门综合的艺术课—戏剧课。其中有京剧、话剧、歌剧和音乐剧, 但还是以音乐剧为主导, 因为音乐剧最容易把音乐、美术、舞蹈整合起来, 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也为那些希望在某一个小的领域里有所发展的学生开设了音乐基础、声乐、交响乐、民族舞、中国画、油画以及书法等课程。

要给学生留下什么

所有这些努力, 到底为了给学生留下什么呢?我们希望给学生留下的东西有两样:第一是给学生一个方向, 让他知道未来要到哪里去, 要干什么。有了这个方向, 他就有了人生目的, 就有了社会责任。他要在选择中不断地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数学Ⅲ?为什么要选英文版的音乐剧?他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慢慢产生自己未来的目标, 并形成人生的目的。人生是一枚硬币, 正面如果是选择, 背面一定是责任。第二是让孩子找到动力。中西方教育差别很大, 但最大的差异, 就是中国的学生全是靠外在的压力学习, 因为要中考、高考, 因为要找一份好工作, 甚至要为了父母而学习, 而西方的学生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他们是在为自己的梦想、为自己的人生而学习, 有自己的动力。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 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终极目标。正是学生选择了, 有了责任, 最终他才能有自动力。只要给学生留下这两点, 他们学的其他东西忘掉了也没关系, 这两点就够了。就像爱因斯坦说的, 当我们把学的东西忘掉之后, 剩下的才是素质。因此, 我们希望给学生留下的就是方向和动力。

学校怎么做, 才能给学生留下方向与动力呢?这就需要营造生长性的学校生态。不是学生在受到鞭挞的时候才前进, 也不是他在受到压迫的时候才前进。我希望学生在学校里有存在感、有生长性, 他能够自己去成长。在十一学校校园里, 有许多东西我都不知道, 也无法预料, 因为都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

关键:追寻失落的育人目标

课程的选择性决定学生的个性

营造生长性的学校生态, 关键是要追寻失落的育人目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经常很迷茫, 也很纠结, 因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我们的期待常常错位。全科发展的学生并不一定全面发展。我们教学时视为宝贝的那些人没有成为栋梁, 反而那些调皮捣蛋的人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另外, 在毕业生有关成长的回忆里, 学术性科目的印象往往令人尴尬, 学生最难忘的、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往往是我们适度失控的时候。很多我曾经的学生会请我吃饭, 每当这时, 我会给他们每个人发一张纸条, 让他们写一下在中学时期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三件事。我希望他们能写出来听语文课、数学课这样的事, 但始终没有。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三件事, 没有一件是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 基本上都是学校开了一次运动会、一次越野等, 还有些影响大的就是他们偷偷干的事。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不希望对他们有影响的事对他们影响很大, 我们希望对他们有影响的反而没什么影响。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有些可怜?《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人, 但提出来之后, 怎么培养有个性的人?全国都上一样的课程, 所有学生都上一样的课, 能培养出有个性的人吗?不能。如果要让学生有个性, 学校的课程体系就必须有选择性。所以, 课程的选择性才会决定学生的个性, 而且选择性也是衡量任何一个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我们都骑着飞鸽牌自行车的时候, 我们的商业并没有成熟。同样的道理, 我们的学生全部学着一样的课程时, 教育也不会成熟。所以, 让课程具有选择性, 是把我们的教育推向成熟、推向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我们学校有一名学生初中时候就立志要读清华, 但他选的课都并不难, 为此老师也很纠结。但他想得很清楚, 他不想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也不想当科学家, 他特别喜欢与人打交道。他组织社团活动, 参加了学生会, 也在年级承担了许多社会活动。他非常清楚, 如果自己选择了比较难的数学Ⅲ与物理Ⅲ, 他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数学题目和到实验室里去, 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与社团活动了。他的目标决定了自己选择的课程。还有一名学生, 她学的是文科, 但她还学习了生物, 参加了生物竞赛, 并获得了国家金奖。她学了文科后, 才发现文科也没有自己深爱的学科, 她真正喜欢的还是生物, 于是她就又选择了生物。她希望通过文科考到北大, 再用一年的时间从北大的文科调到生命科学学院。她在高中学生物、做实验就是为到北大学习生命科学做准备的。在十一学校这个可以选择的环境当中, 她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随时调整自己的课程, 因为选择是自愿的。

顶天立地, 锚定育人目标

现在有些学校把德育处、教务处分开, 认为德育要向学科教学渗透, 其实不是这样。在十一学校, 每门学科都是德育, 每一门学科都要瞄向学科的核心素养, 最终瞄向人的核心素养, 所有教育都是围绕人的教育。比如我们的戏剧课, 虽然场地有限, 但我们开辟出了9 个排练厅。在怎么装备排练厅的问题上, 我们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有些不一样。因为经费包干儿, 他们觉得就这么多钱, 如果要装备那么多排练厅, 灯光不像灯光, 服装不像服装, 不如集中装备一个排练厅, 做成高大上的, 学生排完了去汇演。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想汇演, 我们重视的是过程,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

戏剧课上, 每个学生都要在一部戏剧里扮演一个角色,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换位思考。这一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没有哥哥、妹妹, 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我们希望通过扮演角色, 让学生体察自己的角色, 通过和别人打交道, 学会换位思考, 但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入戏。学生穿上服装和不穿服装就大不一样。我们的服装都很便宜, 不需要高大上。每个学生除了扮演角色, 还必须承担一项剧务:灯光、音响、舞台美术、道具、创编、导演、场记……要当剧务, 没有工具, 他们之间怎么发生关系呢?没有工具, 他们就没法受到锻炼。所以, 即使不够专业, 我们也要把灯光、音响、道具等全部备齐。

刚开始排练时, 特别是前一个月, 戏剧课非常混乱, 谁都不听话, 每个学生都像“大爷”, 都觉得自己最重要, 认为自己是主角, 配角也认为自己在戏里很重要, 所以, 他们常常打得一片糟。但一学期结束, 再去听戏剧课, 孩子们全都降了两个辈分, 都成了“孙子”。看到同伴话筒没弄好, 马上去整理话筒;看到同伴服装皱皱巴巴, 马上帮忙整理服装;舞台上灯光灭了, 马上去搬道具。为什么?一个学期的时间, 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慢慢明白了很多。他们发现, 只有沟通才能带来合作;只有帮助了别人, 别人才会帮助自己;后退一步恰恰能前进两步;在一个团队里, 只有绝大多数人妥协了, 才能带来团队的成功。这些都是靠体验得出来的, 家长和老师说教一千遍也不管用。这就不是仅仅靠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 如音乐、舞蹈、美术等能做到的。过去我们把这些学科分开的时候, 美术老师盯着线条、色彩, 音乐老师盯着学生的键盘、指法、音色……这些当然也重要, 但对一般的孩子来说, 并没有那么重要。艺术家不是培养出来的, 而是天生的, 只要不伤害他们就可以了。差不多的孩子差不多就行了, 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欣赏的眼光和对他们人格的锻造。

我们对戏剧课的另一个要求是规定男女生的比例。在一个戏剧里, 我们规定同一个性别的学生不超过三分之二。为什么?这和我们的定位有关。我们希望戏剧课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锻造学生的人格之外, 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青春花季男女生健康交往的、法定的、公开的渠道。如果两个同学愿意在一起, 可以去选戏剧课, 两个人愿意多说话, 就可以选对手戏。这是公开的、法定的、健康的交往平台。通过戏剧课, 我们让孩子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学会怎么跟异性交往, 怎么去正确地认识异性, 把神秘的同伴关系变成健康的同伴友谊。通常一个学期后, 男女生交往起来就非常自然了。如果学校里没有这样的课程, 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渠道, 就可能造成学生人格的缺失。无论什么年代, 青春男女生之间这种美好的情感都应该让它在校园里释放。它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为什么在学生的青春花季, 我们不去正确地对待, 不去开发它呢?

(本文根据李希贵2015 年9 月8 日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讲座“营造生长性的学校生态”并结合《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一书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

生长生态 篇2

利用开顶式气室对春小麦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CO2倍增盆栽实验,土壤水分控制为3个水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FWC)的80%、60%、40%).结果显示,CO2倍增显著提高小麦的.光合速率.但在相同的CO2测定浓度下, 生长在加倍CO2浓度下的小麦的光合速率比当前CO2浓度下小麦低22%.高CO2浓度显著促进小麦生长,相对增加幅度在适宜水分下最大,为14.8%.80%FWC水分条件下高CO2使植株的干重/高度比增加15.7%.高CO2条件下,小麦的蒸腾速率降低、累积耗水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WUE的提高幅度在适宜水分下最大,为30%.干旱(40%FWC)使小麦地上干重和WUE在当前CO2条件下分别降低72%和19%,加倍CO2条件下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为76%和23%.根据以上结果得出结论: (1) 高CO2条件下, 小麦的光合速率、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 植物长期生长于高CO2浓度导致光合能力降低;(3) 高CO2对植物侧向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垂直生长,即高CO2下植株将相对粗壮;(4) 高CO2对植物的生态效应依赖于土壤水分,在适宜水分下相对较大;(5) 在未来高CO2条件下,干旱引起的减产和水分利用效率减低幅度将会更大.

作 者:吴冬秀 王根轩 白永飞 廖建雄 任红旭 WU Dong-Xiu WANG Gen-Xuan BAI Yong-Fei LIAO Jian-Xiong REN Hong-Xu 作者单位:吴冬秀,WU Dong-Xiu(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与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100093;河南大学生物系, 开封 475001)

王根轩,廖建雄,WANG Gen-Xuan,LIAO Jian-Xiong(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白永飞,任红旭,BAI Yong-Fei,REN Hong-Xu(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与多样性研究中心,北京,100093)

生长生态 篇3

关键词:封山育林;林木生长;生态效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 S7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49-2

0 引言

封山育林是是为了合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森林,根据林木天然下种和自身根茎萌芽能力或者采取一定的人为促进手段,将一定范围的荒山、迹地、疏林、残林等适宜林木生长的区域划界封禁起来,同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森林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原始森林在经过不断的采伐、开垦甚至是火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后,借助自身的恢复能力会形成次生林;其中也有因为不适当的培育机制导致的地力衰退,或营造林效果一般的林地上自然形成次生林。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多树木多代连栽之后,地力便会逐渐衰退,若是继续经营,也只会导致成林却不成才的结果,从而形成了价值更低的次生林。针对林木的这种现状,人们一般使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来恢复森林植被。当前对于封育初始阶段形成的林分现象研究较多,但是关于长期封山育林的林木生长及生态效益的研究甚少。而本次研究是针对某省两个县,不用封山育林手段和不用封禁年限所形成对的次生林的生长状况以及带来的生态效益进行调查。

1 试验地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试验地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某省的某县,地形地貌主要是以山地为主,该区域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当地海拔在120m到1579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降水量为1398mm,土壤超过75%是由板页岩发育而成的,主要是红壤、黄红壤等,地带性植被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试验设置与过程

我们选择了该县通过飞机播种造林的10年生马尾松林做试验,对实施封山育林与无实施封山育林的林分进行了内部的设置,并且进行其生长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在生存条件和环境一定的前提下,在封山育林时间长度不同的林分内设置小样地,对其空间序列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对各种时间序列的林分进行分析。在每一个小样地中,分别观察和分析林分的生长状况,物种的变化以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2.1 林分生长状况

设置了8块飞机播种的10年生马尾松小样地,并且4块小样地是封山育林样地,而另外4块则是非封山育林样地,样地面积都相同,从而来调查林分的生长状况。

2.2 林分组成与树种组成

在每一个林分类型中,设置2块小样地,其中样地面积是一定的,从而进行林木组成的调查,观察所调查的树种组成、胸径与冠幅等。

2.3 幼树观察

在8块小样地中,分别在样子的四角以及中间位置设置5个小样方,而样方的面积需要相同从而观察每个小样方中出现的幼树种类以及株数。

2.4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在8个样地中,分别观察1个土壤剖面,从而获取腐殖质层厚度、土层构造及其他物理性状等信息,并且取一定的混合土样来进行养分含量的分析,包括有机物质、钙镁含量等。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根据相关的调查,该县之前因为不合理的使用和人为因素导致全部退化成荒山,后来通过飞机播种造林才基本得到恢复。因此选择试验区条件基本相同的地段,在该县飞机播种造林的10年马尾松林中划分了8块样地。通过调查和分析可知,封山育林林分不管是株树还是蓄积量都是高于无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的林分。封山育林后的林分保存株数和蓄积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没有封山育林的生长状况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就表明在没有人为干扰和牲畜破坏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促进方法,能够确保林木迅速恢复,而且在更好的生长条件下快速成长。

3.2 林分结构及乔木层树种构成的转变

要知道次生林是由原始森林经过采伐、开垦、自然灾害等影响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是一种森林单位,发生的过程主要有两个,也就是群落退化和复生。前者是由于外力作用下,例如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等,使得原始的群落从高级向低级层次退化,若外力作用很大,破坏程度很深,持续的时间较长,那么最终形成的次生林的结构就会趋于简单,类型也单一,严重的话直接退化为次生裸地。只有外部作用力消失后,次生林才会进行群落复生,并且经历多个演替阶段,从而向着最原始群落的方向发展。

前面提到,该县是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带性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而目前存在的次生林主要是经过长期、反复的采伐使用,抑或是垦殖撩荒后天然恢复形成的。在封山育林措施下,森林能够向着群落复生的方向演替,并且伴随着封禁事件的加长,树木种类也向着地带性植被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的林分更加稳定,并且有较好的生态功能。通过试验结果可知,封禁时间越长,林分中饿树木种类以及数量都随之增加,而地带性植被的种类也明显增加了,结构趋于复杂化,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为更多的植被物种提供生存条件。

3.3 幼树层的树种结构

我们从幼树层树种的结构便可以猜测到未来群落的演替方向以及群种。试验中是在不同的林分中设置30个小样方,按照科目来计算种树和株数。结果显示伴随着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幼树层中阔叶林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而这些幼树层生长成为了主林层之后,便成为了重要的建群树种。这就表明封山育林能够促使林分形成稳定的结构,进一步促进地带性植被的生长与恢复,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3.4 生物的多样化

我们知道物种多样化标志了群落结构的水平状况,对于群落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物种丰富的群落具有更加多样的营养渠道,这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如果封山育林时间越长,那么物种多样性的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了在封山育林的作用下,林分内的环境区域多样化、复杂化,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真正实现生物多样化。

3.5 土壤的物理性状

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在多种因素下发生变化的客体,并且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作用下,多种因素之间由于长期的作用而形成的。那些根系较为发达的林木,能够在土壤中起着挤压、穿插的胶结作用,从而促使土壤中形成各种团聚体以及良好的结构。封山育林能够使林分树种的结构发生多种变化,促使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进行合理地循环,同时也能引起土壤中有机物质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在这次试验当中,封山育林时间越长,土壤中的密度就会越小,孔隙增多,这就表明了土壤在封禁环境下变得疏松,通气性也越好,从而使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而且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那么腐殖质层的厚度也会随之增加,林分中的水气热条件以及周边环境都能够得到很少的改善,土壤肥力也有所增加。

4 结论

通过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生态效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首先,封山育林能够确保树苗成活,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从而确保了林木早期形成的密度;与不采取封山育林的林分相比,封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为、牲畜对林木生长的干扰与破坏,从而增加了林分的生长量。其次,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那么乔木层和幼树层中,地带性树种的种类与数量也会随之增多,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林分中所占的比例会越高,物种多样性增加,并且促使林分的结构向着更加稳定、多样的方向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森林的生态效益。最后,封山育林对于林地中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当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大大增加了腐殖质层的厚度。可以说,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林地的生态状况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从而增强土壤的肥力,为物种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林木经营的生态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李铁华,项文化,徐国祯,喻勋林,罗中太,杨万里.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05):31-35.

[2] 徐姣.封山育林对几条小流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

生长生态 篇4

虽然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收紧的直接目标是通胀管理, 但更深层次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从“宽松”朝“稳健”的鲜明转向。

金融调控打舵转向

当“豆你玩”、“蒜你很”、“姜你军”“糖高宗”等一些充满诙谐和调侃的词语流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时, 无论是货币监管当局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还是已在实践中推行近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都遭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尴尬和挑战。因此, 为了控制2010年中逐月走高的物价, 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年中六次高频率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使其抵至目前18.50%的历史记录水平, 与此同时, 央行先后两次提高金融机构基准利率共计0.5个百分点。资料显示, 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为2.75%., 同期贷款利率为5.81%。值得指出地是, 虽然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收紧的直接目标是通胀管理, 但更深层次意味着我国货币政策从“宽松”朝“稳健”的鲜明转向, 尤其是加息周期的开启则充分表明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已完成自身历史使命。

同样, 在金融危机期间推出的旨在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房地产信贷政策也发生大幅转向和明显收缩。响应中央政府抑制房价的“国19条”、央企退出令、“新国十条”等宏观政策, 央行从2010年4月起就将首套房贷款利率由7折调高至8折, 与此同时, 对于贷款购买商品住房, 首付款比例也被调整到30%及以上, 而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 央行则要求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5个月后, 除了强调原有住房货币调控政策外, 央行再次加码:各商业银行全面停止发放第三套房贷款。

与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利率调整相辉映, 金融危机之中一直静止不动甚至一度倒退的人民币汇率在2010年中得到了松动。2010年6月22日, 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此举意味着中国政府重启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的汇改进程, 同时也宣告两年来人民币非正式盯住美元的政策终结。资料显示, 自汇改重启至2010年底,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近2.9%。

RMB国际化风生水起

在组成2010年中国金融的灿烂图景中,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最为亮丽的看点和最为丰满的内容。

在组成2010年中国金融的灿烂图景中, 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最为亮丽的看点和最为丰满的内容。

——货币互换加速扩容。2010年6月, 中国央行与冰岛央行签署了规模为35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7月, 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1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至此, 中国的货币互换国增至8个, 我国央行与他国或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到6535亿元人民币。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高歌猛进。2010年6月, 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由上海市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扩大到2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同时把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12月初, 央行又宣布将该业务试点出口企业从原先的365家大幅度扩展到6.7万余家企业, 试点企业扩容185倍。资料显示, 从6月扩大试点至2010年底,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达3400亿元, 是试点扩大前结算量的7倍之多。

——人民币跨境投资好戏连台。为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 央行于2010年8月中旬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 允许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港澳地区人民币清算行、境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行等三类机构以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允许境外商业性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而此前境外机构只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发起的两只基金可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0年10月底, “新疆跨境贸易与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 自此, 新疆成为中国首个开通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的地区。

——双边贸易结算红红火火。继2010年8月份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之后, 11月22日, 人民币对卢布交易的正式推出, 之后, 国内首家卢布现钞交易市场——黑龙江卢布现钞交易中心也在哈尔滨正式营业。12月15日, 莫斯科外汇交易所敲响人民币对卢布挂牌交易的开盘钟声, 正式开启了人民币在中国境外正式挂牌交易的历史。考虑到与国际主要货币相比, 新兴市场货币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林吉特和卢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均为5%, 较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等非美货币3%的浮动区间有所扩大。

银行业在2010年走过了一段激情岁月, 无论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程度还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嫁接深度, 国内银行业皆可圈可点。

银业开放精彩纷呈

作为中国金融的最活跃地带, 银行业在2010年走过了一段激情岁月, 无论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程度还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嫁接深度, 国内银行业皆可圈可点。

两岸银行业的合作可以说2010年银行业开放的最精彩大戏。2010年1月, 《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正式生效, 标志着两岸停滞多年的金融开放破冰。9月, 中国银行成为首批获准在台湾设立代表处的大陆银行之一, 10月底, 中行在台正式揭牌开业。12月, 中国银监会批准台湾第一商业银行、国泰世华商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等5家银行的分行在大陆正式开业。与此同时, 台湾金融监管机构核准同意金库商业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台湾银行、台湾兆丰金控与中国银行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这是两岸银行间正式签署的首批全面业务合作协议。

金融资本的强劲输出和产业资本的植入彰显了中国银行业竞争实力的日益扩充态势。2010年4月底, 中国工商银行斥资5.45亿美元完成对泰国ACL银行97.24%股份的收购项目, 4个月后, 中国建设银行在悉尼设立的分行正式开业, 12月初, 中国银行布鲁塞尔分行举行开业庆典。与银行资本输出相映衬, 国内银行业引入产业资本正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中, 中移动集团广东公司出资约398亿元人民币认购浦东发展银行增发股权以及中国平安向深发展银行注入291亿元的交易分别摘取了当年中国企业国内并购第一和第三的桂冠。而汉口银行与联想控股、武钢集团、武汉城投集团签署的高达12.7亿股的投资入股暨战略合作协议也让联想控股和武钢集团分别获取了汉口银行第一和第二大股东的宝座。

就在中国银行大踏步“走出去”的同时, 后危机时代的外资银行业加快了在中国圈城的步伐。2010年4月, 首都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在南京正式开业, 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江苏省首家外资法人银行;9月, 银监会正式批准德意志银行 (中国) 有限公司在重庆市筹建分行, 这是德意志银行在中国西部设立的首家分行;12月, 花旗银行在长沙和贵阳的分行鸣锣开张, 与此同时, 东亚银行在中国内地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陕西富平东亚村镇银行正式落户陕西省富平县。

消费类金融公司的获批, 意味着非银行金融在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消费类金融呱呱落地

为了既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 又丰富和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 同时通过鼓励消费信贷扩大消费, 金融管理层一直试图在消费类金融领域进行富有成效的产品创新。2010年1月初, 中国银监会宣布批准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和成都银行作为主要出资人, 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地筹建消费金融公司。此举意味着非银行金融在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由北京银行独立注资并于2010年2月成立的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与北银公司有所不同, 于2010年6月成立的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则是中国银行与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一种资本混合型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值得注意地是, 在中国消费类金融公司的资本结构中, 外资获得了相当大的份额。如在成都市设立的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就是由成都银行与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合资而成, 而经过中国银监会的批准, 国内首家外商独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也于2010年12月初在天津开业。据悉, 捷信公司由总部位于荷兰的PPF集团全资建立, 注册资金为3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 消费金融公司是“不吸收公众存款, 以小额、分散为原则, 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其主要业务方向是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消费类金融公司在设立的初期, 其资金来源主要为资本金, 在规模扩大后可以申请发债或向银行借款。

在中国金融的改革版图中, 民营金融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被边缘化”的草根力量, 不过, 这种格局在2010年得到了值得期待的改写。

民营金融借势热身

在中国金融的改革版图中, 民营金融一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被边缘化”的草根力量, 不过, 这种格局在2010年得到了值得期待的改写。2010年5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一与2005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有了重大进展的“新36条”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进一步敞开了政策的大门。

按照“新36条”的规定, 民间资本获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金融“给力”:一是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二是降低民间投资金融服务机构的成本和风险;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 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三是完善担保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 完善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对“新36条”作出高调反应的应当是2010年6月中国保监会颁布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 该《办法》将民间资本投资单个保险公司资本比重首次明确放宽到可达20%的持股比例。与保监会向民间资本释放政策空间相比, 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施展拳脚的自发行为更彰显了对“新36条”的积极响应程度。11月底, 广东省第一家民营金融集团在佛山宣布正式营业, 据悉, 该集团除主要从事担保、风险投资等活动之外, 其业务半径覆盖企业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12月, 我国首家地市村镇银行——湖南湘西长行村镇银行正式开业, 据悉, 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由长沙银行发起设立, 注册资本2亿元, 其中民间资本投资入股0.98亿元, 占比49%。

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 使得中国股市从此告别了长达20年的“单边式”时代。

股市告别单边交易

在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进程中, 最富震撼性的内容莫过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推出, 也正是由于这两项微观制度的成功设置, 中国股市从此告别了长达20年的“单边市”时代。

融资融券打响了2010年中国股市创新的“第一枪”。2010年1月, 中国证监会明确申请融资融券业务券商的条件, 3月31日, 首批获得融资融券试点资格的券商上线交易, 首日融资655万。资料显示, 至2010年底, 试点券商已达到25家, 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为118亿元, 与首日相比, 市场规模已经膨胀1805倍。

在融资融券正式推出一月之后, 4月16日, 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挂牌交易, 标志着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正式诞生。资料表明, 从上市首日至2010年12月底, 股指期货开户数已经达到5.6万多户, 持仓量也从上市首日的3590手上升到5.3万余手, 增长超过14倍, 累计成额为73.3万亿元, 足足翻了1376倍。

必须指出的是, 为了防范股指期货的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 中国证监会不仅设定了较高的保证金标准, 而且还创设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50万的最低资金, 80分的基础测试, 仿真市场或者期货市场的交易经验) ;不仅如此, 管理层还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实时监控。2010年5月,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对股指期货上市以来首桩违规者作出“限制开仓”的处罚, 10月, 中金所发布《期货异常交易监控指引 (试行) 》, 对期货异常交易行为的表现形态、认定标准及监管措施作出规定, 其中大量多次自买自卖等9种情形被认定为异常交易行为。股指期货逐渐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保险投资开渠放水

从2004年以前保险资产配置以存款为主, 到2010年保险资金的投资触角覆盖基金、债券、股票、股权、基础设施、境外投资乃至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6年的时间里,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为金融业中投资领域最广阔的金融机构, 保险资金打通了全部投资渠道。

对于保险公司手中所掌控的高达4.53万亿元的总资产投资去向问题, 无论是保险业界还是社会人士都在给予了持久而热情的关注, 而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策选择是, 2010年8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为庞大的社保资产找到了基本清晰的投资方向。

率先吸引公众注意力的, 是险资权益类投资比例的上调。按照《办法》的规定, 保险公司可根据上季末总资产20%的比例内自主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余额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5%, 且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余额, 合计不超过该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25%。政策变化对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的最大好处是增强了配置的灵活性, 而非仅仅扩大头寸规模。

在打通的投资渠道中, 不动产投资闸门的放开最为引人瞩目。根据新规, 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 这不仅意味着保险业能够规避跨行业的经营管理难度, 将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 而且可以通过打造类似于养老院、医疗机构、汽车城等, 延伸保险服务的产业链, 从而赋予保险投资更高的成长性。

生长生态 篇5

关键词: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凡纳滨对虾;体长;体重

凡纳滨对虾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得人们的喜爱。因其盐度适应范围广,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在我国大面积得以推广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但是,最近几年来虾病问题日渐突出,以白斑病和早期死亡综合征等为代表的疾病成为制约凡纳滨对虾可持续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科研人员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要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对虾的免疫力是防病工作的重要环节,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对虾免疫力并且促进对虾的生长[1-3]。通常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都是添加到饲料中进行研究,在水体中添加是否有效研究较少。本试验将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添加到水体中研究了其对以凡纳滨对虾的促生长效果,以期为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凡纳滨对虾来源于日照市某养殖场。试验大规格虾平均体长为8.26 cm,平均体重为3.13 g;小规格虾的平均体长为4.32 cm,平均体重为051 g。实验所用微生态制剂EM原露和低聚糖来源于山东某生物技术公司,双效安肽来源于南京某药业公司。

1.2 方法

将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添加到水体中,低聚糖添加量为10 mg/L(DD组),双效安肽复合物添加量为4 mg/L(DS组),EM原露的添加量为1 mg/L(E1组)和2 mg/L(E1组)两个浓度,对照组不添加上述物质。每个实验组和对照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21 d(自7月29日开始至8月19日结束)。试验期间每3 d换水一次,换水后添加等量的免疫增强剂和EM,每7 d抽样测量一次体长和体重情况。小规格虾在50 L的PVC桶中进行,每桶100尾虾。大规格虾在200 L的PVC桶中进行,每桶40尾虾,24 h连续充气,每天投喂高质量饲料3次,水温维持在26~28 ℃。

2 结果与讨论

2.1 免疫增强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第14 d和第21 d,添加两种免疫增强剂体重和体长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在体长增长方面DS组第14 d和第21 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而DD组在第21 d才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第14 d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在体重增长方面,DS组和DD组在第14 d和第21 d相比对照组均差异显著,而在第7 d,DS组和DD组体长和体重反而不及对照组高。

2.2 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促生长作用有所增加,E2组对体长和体重的促生长作用较对照组在第14 d和第21 d差异显著,在第7 d差异不显著,而E1组虽然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2.3 讨论

免疫增强剂主要包括多糖、多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促生长效果[4]。通常免疫增强剂都是以幼虾为受试对象,将其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饲料中进行研究,促生长效果也比较明显。但在生产中运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要么需要到厂家特别预订含有该种添加剂的饲料,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要么在投喂前拌料,比较繁琐,同时一部分也会溶失到水中,影响使用效果。幼年动物对添加剂的反映比较敏感,但其效果有个最大效应,使用到多大规格其效果就没有显著变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实验以大规格虾为受试对象,研究了在水体中添加免疫增强剂的促生长效果,结果显示,两种免疫增强剂在试验到14~21 d左右才显现出对体重和体长的促生长效果,在体长的增长方面,DS组的效果要好于DD组,但是两者对于体长的促生长效果并不明显;在体重的增长方面,DS组在14 d表现出显著差异,而DD组在21 d才表现出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对虾养殖前期主要以体长的增加为主,后期主要是以体重的积累为主。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到养殖中后期可以考虑在水体中添加免疫增强剂以增加对虾体重。

微生态制剂具有促生长、抑菌、平衡肠道菌群、净化水质等多方面的效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在促进生长方面,无论将微生态制剂投放到水体中还是添加到饲料中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5],本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其促生长效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微生态制剂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促生长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在第14 d E2组才表现出明显的促生长效果,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微生态制剂要长期坚持使用才能发挥出促生产效用。

参考文献:

[1] 陆锦天,吴杨平,沈和定.微生态制剂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7, 34(2):51-53,57

[2] 李海芳,常亚青,丁君.水产动物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水产科学,2004,23 (10):35-39

[3] 刘朝阳,孙晓庆.免疫增强剂在水产动物健康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2007,34(1): 3-5,9

[4] 朱学芝,郑石轩,潘庆军,等.微生态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7):58-62

[5] 张健.免疫增强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免疫及抗应激的影响(博士论文) [D].广州:中山大学,2012

Abstract: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Immunopotentiators (oligosaccharides, the complexes of vitamins and small peptide)for the large-sized shrimp and EM (probiotics complex) for the small size shrimp on the growth-promoting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kinds of Immunopotentiators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for the large-sized shrimp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growth-promoting effects of body weight was stronger than body length. EM also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body length and weight for the small shrimp to some extent, and the growth stimulating effect increas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Key words:Immunopotentiator;probiotics;Litopenaeus vannamei;body length;weight

(收稿日期:2015-01-29)

主要生态因子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篇6

1 试验地概况和调查方法

1.1 引种地概况

莆田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辖霞林、凤凰山和龙桥三个街道,常太、华亭、灵川和东海四个镇。境内山区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0~21.8℃之间,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约在8~10℃,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23~29℃,无霜期为230~340 d,年平均降水量为1 200~2 4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土壤多为红壤,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的85%;次之为黄壤,占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的9.0%。立地类型以Ⅰ、Ⅱ类地居多,Ⅲ类地次之,Ⅳ类地较少。

1.2 试验设计与调查方法

1.2.1 试验设计。

按Ⅰ、Ⅱ、Ⅲ等3种立地类型,<20°、20°~30°、>30°等3种坡度区间,<200 m、200~500 m、>500 m等3种海拔高度区间,从莆田城厢区常太、华亭、灵川等乡镇,分别选取15年生的火炬松纯林林分作为调查对象,共选择调查45个林分。立地类型间、不同坡度间、不同海拔高度间林木生长的比较,均采用3个处理,5次重复。

1.2.2 调查方法。

在林分中选择典型地段,设置400 m2(20 m×20 m)标准地。对标准地内的火炬松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胸径,统计株数,并根据平均胸径统计数值,选择平均木。伐倒平均木,按1 m区分段截取圆盘做树干解析,测定连年材积生长量,计算形数。每个标准地挖1个土壤剖面,采集0~40 cm深度土壤,混合后作为土壤肥力分析样本。测定标准地坡度、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数据从气象部门获得。

1.3 数据处理

各平均木形数f1.3根据希弗尔公式计算,即f1.3=0.140+0.66q2+0.32/qH,平均木单株材积根据公式V=g1.3×H×f1.3计算获得,其中,q为形率,H为树高,g1.3为胸径。每公顷材积生长量计算公式为:V=Vi×n×10000/400,其中,Vi为平均木材积生长量,n为标准地株数。对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海拔高度区间、不同坡度区间的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性状表现,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求算年降水量、2~7月份降水量、年积温,以及土壤主要养分与火炬松的胸径、树高生长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分析与比较

2.1.1 不同立地类型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Ⅰ类地的火炬松胸径平均值达到19.8 cm,分别是Ⅱ类地、Ⅲ类地的胸径平均值的120%、148.9%,Ⅱ类地是Ⅲ类地的12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17.33>F0.01(2,10)=4.96,Ⅰ、Ⅱ、Ⅲ类地之间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速度有极显著差异,对立地条件的反应敏感;多重比较结果表明,Ⅰ类地与Ⅱ类地、Ⅰ类地与Ⅲ类地、Ⅱ类地与Ⅲ类地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树干解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量差异,在造林后1~6 a间表现最为明显。火炬松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元素,自肥能力较强[3]。立地质量对早期生长影响大,以后随着林木的生长,根系逐渐发达,根瘤菌数量增加,自肥能力逐渐体现出来,土壤改良的效果得到提高,造林地立地类型对火炬松胸径生长量的影响被削弱。Ⅰ类地的火炬松树高平均值为11.6 m,分别是Ⅱ类地、Ⅲ类107.4%、133.3%,Ⅱ类地是Ⅲ类地的124.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9.85>F0.01(2,10)=4.96,Ⅰ、Ⅱ、Ⅲ类地之间树高生长速度有极显著差异,对立地条件的反应敏感;多重比较结果表明,Ⅰ类地与Ⅱ类地之间无显著差异,Ⅰ类地与Ⅲ类地、Ⅱ类地与Ⅲ类地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树干解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火炬松胸径生长量差异,在造林后3~9 a间表现最为明显。树高生长与个体间的竞争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造林密度下,立地条件好的林分由于个体生长快,林分郁闭早,个体间的竞争剧烈,促进了树高生长[3]。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较大差异,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78.44>F0.01(2,10)=4.96,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138.25>F0.01(2,10)=4.96,同样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火炬松根系根瘤具有固氮自肥能力和改良土壤的作用,但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对火炬松的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2.1.2 不同海拔高度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不同海拔高度火炬松的胸径生长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1)。<200 m海拔高度的火炬松胸径平均值达到18.4 cm,分别是200~500 m、>500 m海拔高度胸径平均值的112.9%、141.5%,200~500 m海拔高度是>500 m海拔高度的125.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6.02>F0.01(2,10)=4.96,火炬松胸径生长速度差异极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0 m、200~500 m、>500 m等3种海拔高度之间的胸径生长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不同海拔高度火炬松的树高生长量同样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200m海拔高度的火炬松树高平均值为11.3 m,分别是200~500 m、>500 m海拔高度树高平均值的111.9%、148.7%,200~500 m海拔高度是>500 m海拔高度的132.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14.71>F0.01(2,10)=4.96,<200 m、200~500 m、>500 m海拔高度之间的火炬松树高生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0m与200~500 m海拔高度之间、<200 m与>500 m海拔高度之间、200~500 m与>500 m海拔高度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海拔高度对土壤结构、水肥条件均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了火炬松的生长。不同海拔高度林分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较大差异,Ⅰ类地>Ⅱ类地>Ⅲ类地。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26.58>F0.01(2,10)=4.96,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225.60>F0.01(2,10)=4.96,同样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的海拔高度的林地,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存在较大差异,从调查的林分统计,<200 m海拔高度的林分中,Ⅰ类地占80%,Ⅱ类地占20%,无Ⅲ类地;200~500 m海拔高度林分中,Ⅰ类地占40%,Ⅱ类地占40%,Ⅲ类地占20%;>500 m海拔高度的林分中,Ⅱ类地占20%,Ⅲ类地占80%,无Ⅰ类地。莆田城厢区常太、华亭等乡镇属沿海山区,海拔高度变化主要是山体引起。随着山体高度变化,土壤营养状况、水分状况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火炬松的生长。

2.1.3 不同坡度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坡度对火炬松的生长有较大影响。<20°林地的火炬松胸径平均值为19.2 cm,分别是20°~30°、>30°林地的胸径平均值的108.5%、158.6%,20°~30°林地是>30°林地的146.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89.67>F0.01(2,10)=4.96,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与20°~30°、<20°与>30°、20°~30°与>30°林地之间,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20°林地的火炬松树高平均值为11.8 cm,分别是20°~30°、>30°的胸径平均值的112.4%、138.8%,20°~30°坡度的林地是>30°坡度林地的123.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58.14>F0.01(2,10)=4.96,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与20°~30°、<20°与>30°、20°~30°与>30°坡度林地之间的树高生长,均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水平。不同坡度林地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立地类型下的火炬松单株材积平均值方差分析结果为F=72.52>F0.01(2,10)=4.96,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不同坡度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方差分析结果为F=109.61>F0.01(2,10)=4.96,同样达到极显著的差异性水平。坡度大小影响了土层厚度、土壤水肥条件[4,5]。坡度大,容易因雨水冲刷、地表径流而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也不利于水分的蓄存、腐殖质的形成与保留。

2.2 性状表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2.2.1 性状年生长量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分析。

胸径与土壤腐殖质、速N、速P、K含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5 6、0.524 3(见表2),线性相关关系明显;与速P含量相关系数为0.323 9,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仅为0.001 6,相关程度极低。树高与土壤腐殖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60 2,与速N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18 1,呈较为密切的线性相关;与速P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02 4,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132 0。单株材积与腐殖质含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689 1,与速N的相关系数为0.558 6,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与速P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3103,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105 2,呈弱相关。单位面积蓄积量与腐殖质含量、速N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04 6、0.505 8,线性相关关系密切;与速P的相关系数为0.310 3,有一定的相关性;与K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075 5,无明显的线性相关。

从以上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土壤养分状况对火炬松的胸径、树高生长和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选择肥沃的林地造林,有利于树木生长;瘠薄的林地,应在造林时通过施肥等措施,进行一定的土壤改良。施肥应以N、P肥为主。施加K肥,对促进火炬松生长无明显的作用。火炬松松针腐烂分解的速度慢,可考虑与阔叶树混交,以增加林地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促进火炬松的生长。

2.2.2 性状年生长量与气候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对各平均木的胸径、树高年生长量平均值与当年主要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火炬松胸径年生长量与当年的年降水量、2~7月份降水量、年积温间相关系数为0.587 8、0.561 1、0.783 5,呈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与年积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883 5,线性相关极为明显;火炬松树高年生长量与年降水量、2~7月份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1 1、0.789 4,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相关,但与年积温间无线性相关。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火炬松胸径对年积温有较高的要求,年积温越高,胸径生长量越大,这可能与积温高低影响了光合作用速率和细胞分裂速度有关。年积温对火炬松的树高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莆田城厢区地区的季节温度变化规律和火炬松生长规律有关。莆田城厢区地区高温期在6~10月份之间,这段时间火炬松已完成春梢生长,秋梢尚未萌发。年降水量、2~7月份的降水量对胸径、树高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莆田城厢区一带,火炬松的春梢生长期为3~5月份,这时细胞活跃,新陈代谢旺盛,充足的水分供应有利于细胞分裂进而促进了胸径、树高的生长。

3 结论与探讨

火炬松适应性强,生长快,木材质量好,松脂产量高,莆田已较大规模引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对莆田城厢区引种的火炬松林分调查,分析主要生态因子对火炬松生长的影响,对实现适地适树,提高造林效果,提高林分质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试验结果表明,立地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对火炬松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立地条件好、低海拔、小坡度的林地,营造火炬松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土壤的腐殖质含量高的林地,火炬松生长好;土壤速N、速P含量高有利于火炬松胸径、树高的生长,从而提高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土壤K含量对火炬松生长没有影响;年降水量、2~7月份的降水量对火炬松的胸径、树高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过于干旱的地块、蓄水保水能力差的土壤,火炬松生长慢;年积温对胸径生长有明显影响,年积温越高,胸径生长越快,但年积温对树高生长没有影响。综上所述,可以得出:1)火炬松虽然具有固氮自肥能力,但在早期,充足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对其生长是必要的。火炬松可以作为造林先锋树种,可以用于较为贫瘠的荒山荒地造林,但是,在造林时应施足基肥,在造林后郁闭前,应该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将有利于根系、树冠生长,提高根瘤菌的数量和树冠的叶面积,从而提高了固氮能力和光合作用效率。2)作为速生丰产林培育,应选择立地条件好的Ⅰ、Ⅱ类地,阳坡地,施肥应以N、P为主。3)为提高林地的腐殖质含量,应提倡营造火炬松与阔叶树种混交林,特别是落叶量大、落叶易分解的阔叶树种。伴生阔叶树种的选择,要考虑种间关系,最好先小面积试验,探讨其适宜的混交比例和混交模式。由于从现有林分中调查,各调查林分的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措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影响试验的精度。火炬松后期的生长表现,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国外松协作组.浙江省湿地松、火炬松引种推广的调查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1988,12(2):223-226.

[2]沈国华,劳家骐,汪企明.江苏省湿地松火炬松适生范围的初步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81,28(3):347-350.

[3]兰成富.湿地松、火炬松生长情况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1984,24(4):48-52.

[4]李立潮,杨传书.云台山引种湿地松和火炬松试验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1994,18(2):23-27.

生长生态 篇7

任何生命都有自我生长的力量, 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 更是如此!如何遵循教育的规律, 既不错失良机, 亦不揠苗助长, 是作为教师一直在探索的命题。学校发展需要教师, 学生成长需要教师, 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成效, 更需要教师。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但教师需要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则任重而道远。为此, 我们汲取“生态”之内涵, 化作“生态教育”之办学理念, 将之全面、深入贯彻于我们教育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成为我们教育畦田和沟渠里清新的风、澈活的水。

一、寻根———涵养教师教育理念

我们认为, 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工业的特征是流水线, 是标准化, 而农业的特征是多元化、生态化。生态化原则最主要的是承认多样性, 珍惜独特性, 强调关系性, 张扬和谐性。如果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教育, 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 小草有小草的魅力, 地球正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 如此美轮美奂。

在这社会变革、教学转型期, 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水平不断地面临挑战, 只有加强学习, 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我们教师只有体会到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才会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氛围。因此, 我们立足于包括生态教育理念、课程标准解读、生态课堂实践的校本培训, 随时随地学习。微信, QQ群分享, 每月一期“生态讲堂”定期召开, 教师们的生态教育新思想在交流中生长。

二、播种——转变教师教育行为

现代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 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只有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四个环节的协调统一与创新发展, 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前行。课堂教学对于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个体生命价值, 课堂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 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生命价值的体现。提升学生学习力, 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是简单地靠增设课程就可以实现, 还要同时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教育元素, 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支持, 我们借助生态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 以已形成的教学系统为中轴, 以师生个体发展为主线,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教学, 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 优化教学的生态环境。上学期学校组织开展了全教师、全学科的“一课一名师,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生态”的生态课堂研讨活动, 实施生态化课堂教学和生态化教学实践活动, 追求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高效, 促进师生生命成长, 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化。

三、施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生态学视野中,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种、环境间处于一种互生互补的共生状态, 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互相需要, 互相支持, 构成了一个地球大家庭。其中, 每个物种既是主人, 同时又都需要其他物种的支持, 他们彼此是相互依赖、不可或缺的关系。同样的, 在生态视野下处于专业成长中的教师个体也与其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有着互相支持、密切相关的联系。我们通过开展具有“三讲”特点的教研活动, 通过团队互助,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 开展“讲效能”的校本教研管理———它是对话式的管理, 不拘泥于时间、地点, 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中层干部与普通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全面的对话, 激发广大教师的潜能,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种教研管理方式注重的是经验的分享, 营造的是一种合作的氛围, 呈现的是一种开放的精神面貌。

2. 开展“讲特点”的校本教研形式———注重特色化、本土化。这种教研形式下, 教师努力追求“生态课堂”, 突出有效课堂以及有效训练两个重点, 实现“有效课堂长能力, 有效训练出成绩”。这种教研形式着力研究课堂教学, 生态化地完善教师教学行为,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改进对老师、学生的评价方法, 立足“成事与成人”并举, 真正实现“学得快乐, 教得幸福”的理想境界。

3. 开展“讲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立足学校实际, 形式多样, 务求有实效, 努力实现从校本向师本的转化;倡导教师要养成向教育教学生活询问、发问与追问的意识和习惯, 有针对性地将我们教育生活中大家关注的、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归纳成我们的中心议题, 变问题为课题, 开展教学研究。针对学校青年教师与代课教师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水平较为薄弱的现象, 开展师徒结对课堂教学研究, 师徒进行同课异构和同课再构, 双方在研究中共同提高, 共同成长。

四、修枝———引导教师自我反思

优秀教师= 教育过程+ 反思, 这是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主张。他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 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 多一份反思与监控, 就多一份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他认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检查、讲评、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我们借用EQA质量监控平台, 全面掌握学生学业状态, 每位教师通过平台的数据, 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做到不断地反思,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业动态,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则对教师进行再次分析, 即有对教师的纵向分析, 也有对教师的横向比较, 力图通过对数据科学的分析, 帮助教师理性对待自己的教学状态,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嫁接———促进教师优势成长

在生态教育思想的视野中, 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几年来, 我们结合武汉地域特点、学校生态特色与学生成长需求, 依据教师所长先后开发了《湿地———生命的起源》《太阳能———节约新能源》《美丽武汉——多姿湖泊》系列校本课程。我们本着“立体发展学生”的基本理念, 突破课程传统、片面的对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的狭隘理解, 凸显“全面而沿着优势发展”的价值观, 致力于“打好基础, 促进优势发展”的课程目标, 构筑着眼于“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让“新、活、宽”的课程内容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而我们的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同时也逐渐实现了教学相长。

1.学习策略型校本课程。作为学科知识的延伸, 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学会拓展, 学会积累,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如拓展阅读、趣味数学、英语会话、生物百科等。我们要着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自理、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之中。

2. 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强调兴趣, 重视个性, 发展特长, 是我们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 重视实践, 强调活动, 在实践中生成, 在体验中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在各自的领域获得发展。它们以学科教学的充实与渗透、社团建设的拓展与延伸和主题节活动凸显和加强得以落实。

生长生态 篇8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菌株

实验菌株取自某发电厂循环冷却塔塔底粘泥,采用厌氧菌滚管分离法对硫酸盐还原菌分离纯化。

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2.1 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用于SRB菌种的分离纯化。其组成为:乳酸钠4.0 m L/L;酵母浸汁1.0 m L/L;维生素C0.1 g/L;Mg SO4·7H2O 0.2 g/L;K2HPO40.01 g/L;Na C10.0 g/L;(NH4)2Fe(SO4)2·6H2O 0.2 g/L;琼脂15.0 g/L。

将固体培养基缓慢加热溶解,用HCl、Na OH调节p H值至7.3,在121 k Pa高压蒸汽灭菌锅中消毒20 min,稍冷加入经紫外线消毒的硫酸亚铁铵。

1.2.2 API-RP38培养基

API-RP38培养基用于SRB菌种的活化培养,其组成为:乳酸钠4.0 m L/L;酵母浸汁1.0 m L/L;维生素C 0.1 g/L;Mg SO4·7H2O 0.2 g/L;K2HPO40.01 g/L;Na Cl10.0 g/L;(NH4)2Fe(SO4)2·6H2O 0.2 g/L。

培养基用HCl、Na OH(0.05 mol/L)调节p H值至7.0~7.2,在121 k Pa高压蒸汽灭菌锅中消毒20 min,冷却后加入经紫外消毒的硫酸亚铁铵。

1.2.3 Postgate C培养基

Postgate C培养基组成为:K2HPO40.5 g/L;NH4C1.0 g/L;Na2SO42.26 g/L;Ca Cl20.1 g/L;Mg SO4·7H2O2.0 g/L;Na Cl20 g/L;维生素C 0.1g/L;乳酸钠5.0m L/L;酵母浸汁1.0 m L/L。

培养基用HCl、Na OH(0.05 mol/L)调节p H值至7.3,在121 k Pa高压蒸汽灭菌锅中消毒20 min,在37±1℃下恒温培养。

1.3 菌种的富集、分离与纯化

取5 g塔底粘泥加入45 m L无菌水浸出,充分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即粘泥浸出液,接入API-RP38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API-RP38培养基中含有Fe2+,与SRB的代谢产物S2-生成黑色的Fe S,待培养基变黑后采用稀释涂布—叠皿夹层培养法对菌种进行分离、纯化,将其置于4℃以下冰箱中保存。

1.4 SRB菌量的测定

SRB菌量的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板—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

1.5 SO42-分析检测方法

可溶性SO42-的定量分析采用Ba SO4重量法。

1.6 p H值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用HCl和Na OH调节培养基p H值分别为4、5、6、7、8、9、10,编号,高压灭菌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37±1℃下生化培养箱中恒温培养14 d,期间每天测定各培养基中SRB菌量。

1.7 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调节Postgate C培养基p H值分别为7.3,加入等量SRB菌种放入37±1℃生化培养箱中恒温培养20 d,第0~10 d,第12,14,16,18,20 d分别测定培养基p H值。

1.8 COD∶SO42-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1.8.1 硫酸盐致变COD∶SO42-值对SRB硫酸盐还原率的影响

硫酸盐致变COD∶SO42-值即以COD为定值,改变硫酸盐浓度而导致的不同COD∶SO42-值。用乳酸钠将Postgate C培养基中COD固定为1 000 mg/L,调节培养基中SO42含量,使COD∶SO42-分别为1∶1、2∶1、3∶1、4∶1,编号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生化培养箱中37±1℃恒温培养10 d,测定各培养基中初始时刻及第10 d的SO42-含量。

1.8.2 COD致变COD∶SO42-值对SRB硫酸盐还原率的影响

COD致变COD∶SO42-值即以SO42浓度为定值,改变COD浓度而导致的不同COD∶SO42-值。将Postgate C培养基中SO42固定为300期mg/L,调节培养基中乳酸钠含量,使COD∶SO42-分别为2∶1、3∶1、4∶1、5∶1,编号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生化培养箱中37±1℃恒温培养10 d,测定各培养基中初始时刻及第10 d SO42-含量。

1.9 温度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将Postgate C培养基编号后加入等量的SRB菌种,放入生化培养箱中,在20℃、30℃、35℃、40℃、50℃、60℃、70℃恒温培养5 d,分别测定各培养基中SRB菌量。

2 结果分析

2.1 p H值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在SRB代谢过程中,p H值高低主要影响硫酸盐还原酶系的构象、性质、生物学活性与稳定性,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SRB对底物的吸收[1]。

不同p H值的培养基中SRB生长曲线见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相同培养时间内,SRB在p H值为7时生长最好,3 d时菌量峰值达到3.548×108个/m L。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升高,培养基中SRB数量逐渐减少,3 d时菌量达到1.798×108个/m L。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降低,培养基中SRB数量逐渐减少,生长受到抑制。

式中:G——平均世代时间;

Nt1——对数生长期中t1时刻的菌量;

Nt2——对数生长期中t2时刻的菌量。

可计算出SRB在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平均世代时间,结果见图2所示。

SRB在对数生长期,菌体内成分均匀,酶系活跃,代谢旺盛,平均世代时间G可以表征菌体生长代谢活性的强弱,G值越小,菌体代谢活性越强。由图2可知,在p H值为7时,SRB的G值最低,为3.28 h,菌体代谢活性最强。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升高,G值逐渐增大,菌体代谢活性逐渐减弱。当p H值<7时,随着p H值降低,培养基中SRB的G值增大,菌体代谢活性逐渐减弱。

在p H值为7.0的条件下生长情况最佳,在p H值为7.0~8.0的范围内生长情况良好,p H值过低时大部分SRB难以生长和进行硫酸盐还原。

2.2 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的变化见图3所示。

图3表明,Postgate C培养基中接种SRB后,前5 d中p H值由7.3急速降至6.3,此后下降趋于平缓,第20 d后p H值递减为6.2。可见在对数生长期,SRB生长代谢旺盛,菌量呈指数级增长,代谢产生大量脂肪酸和硫化物,使培养基p H值急剧下降。

2.3 COD∶SO42-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硫酸盐致变COD∶SO42-值、COD致变COD∶SO42-值对SRB硫酸盐还原率的影响见图4所示。由图4可知,随着COD∶SO42-值增大,有利于SRB的生长代谢,硫酸盐还原率均逐渐升高。当COD∶SO42-为4∶1时,硫酸盐还原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

2.4 温度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

温度主要通过影响SRB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来影响其生命活动。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内酶反应速度加快,生长、代谢加快;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发生不可逆改变,参与生化反应的功能下降,高温也可使细胞膜中脂类溶化,膜中产生小孔,细胞内含物泄露,导致细菌死亡[2]。图5表明,SRB在35℃时生长最好,生长速度快,代谢活力旺盛,最适生长温度为30~40℃。当温度超过该范围时,SRB生长均不同程度受到了抑制。

3 讨论

(1)SRB所能耐受的p H值范围较窄,其生长适宜p H值范围为7~8,当p H值为7时生长最优。SRB生长过程中p H值随时间递减;

(2)随着COD∶SO42-值增加,各培养基中SO42-还原率逐渐增大。当COD∶SO42-为4∶1时,SRB硫酸盐还原转化能力和COD去除能力较高。

(3)SRB适应中温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30~40℃,在35℃时生长情况最好,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其生长。

参考文献

[1]刘安波.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性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3.

生长生态 篇9

关键词:封山育林,林木生长,生态效益,影响

0引言

封山育林是是为了合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森林,根据林木天然下种和自身根茎萌芽能力或者采取一定的人为促进手段,将一定范围的荒山、迹地、疏林、残林等适宜林木生长的区域划界封禁起来,同时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森林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原始森林在经过不断的采伐、开垦甚至是火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后,借助自身的恢复能力会形成次生林;其中也有因为不适当的培育机制导致的地力衰退,或营造林效果一般的林地上自然形成次生林。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多树木多代连栽之后,地力便会逐渐衰退,若是继续经营,也只会导致成林却不成才的结果,从而形成了价值更低的次生林。针对林木的这种现状,人们一般使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来恢复森林植被。当前对于封育初始阶段形成的林分现象研究较多,但是关于长期封山育林的林木生长及生态效益的研究甚少。而本次研究是针对某省两个县,不用封山育林手段和不用封禁年限所形成对的次生林的生长状况以及带来的生态效益进行调查。

1试验地

本次研究所选择的试验地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某省的某县,地形地貌主要是以山地为主,该区域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当地海拔在120m到1579m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6.5℃,年平均降水量为1398mm,土壤超过75%是由板页岩发育而成的,主要是红壤、黄红壤等,地带性植被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试验设置与过程

我们选择了该县通过飞机播种造林的10年生马尾松林做试验,对实施封山育林与无实施封山育林的林分进行了内部的设置,并且进行其生长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在生存条件和环境一定的前提下,在封山育林时间长度不同的林分内设置小样地,对其空间序列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对各种时间序列的林分进行分析。在每一个小样地中,分别观察和分析林分的生长状况,物种的变化以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2.1林分生长状况

设置了8块飞机播种的10年生马尾松小样地,并且4块小样地是封山育林样地,而另外4块则是非封山育林样地,样地面积都相同,从而来调查林分的生长状况。

2.2林分组成与树种组成

在每一个林分类型中,设置2块小样地,其中样地面积是一定的,从而进行林木组成的调查,观察所调查的树种组成、胸径与冠幅等。

2.3幼树观察

在8块小样地中,分别在样子的四角以及中间位置设置5个小样方,而样方的面积需要相同从而观察每个小样方中出现的幼树种类以及株数。

2.4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在8个样地中,分别观察1个土壤剖面,从而获取腐殖质层厚度、土层构造及其他物理性状等信息,并且取一定的混合土样来进行养分含量的分析,包括有机物质、钙镁含量等。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根据相关的调查,该县之前因为不合理的使用和人为因素导致全部退化成荒山,后来通过飞机播种造林才基本得到恢复。因此选择试验区条件基本相同的地段,在该县飞机播种造林的10年马尾松林中划分了8块样地。通过调查和分析可知,封山育林林分不管是株树还是蓄积量都是高于无采取封山育林措施的林分。封山育林后的林分保存株数和蓄积量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与没有封山育林的生长状况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就表明在没有人为干扰和牲畜破坏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促进方法,能够确保林木迅速恢复,而且在更好的生长条件下快速成长。

3.2林分结构及乔木层树种构成的转变

要知道次生林是由原始森林经过采伐、开垦、自然灾害等影响后,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是一种森林单位,发生的过程主要有两个,也就是群落退化和复生。前者是由于外力作用下,例如自然灾害、人为干扰等,使得原始的群落从高级向低级层次退化,若外力作用很大,破坏程度很深,持续的时间较长,那么最终形成的次生林的结构就会趋于简单,类型也单一,严重的话直接退化为次生裸地。只有外部作用力消失后,次生林才会进行群落复生,并且经历多个演替阶段,从而向着最原始群落的方向发展。

前面提到,该县是位于亚热带地区,地带性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而目前存在的次生林主要是经过长期、反复的采伐使用,抑或是垦殖撩荒后天然恢复形成的。在封山育林措施下,森林能够向着群落复生的方向演替,并且伴随着封禁事件的加长,树木种类也向着地带性植被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的林分更加稳定,并且有较好的生态功能。通过试验结果可知,封禁时间越长,林分中饿树木种类以及数量都随之增加,而地带性植被的种类也明显增加了,结构趋于复杂化,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为更多的植被物种提供生存条件。

3.3幼树层的树种结构

我们从幼树层树种的结构便可以猜测到未来群落的演替方向以及群种。试验中是在不同的林分中设置30个小样方,按照科目来计算种树和株数。结果显示伴随着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幼树层中阔叶林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而这些幼树层生长成为了主林层之后,便成为了重要的建群树种。这就表明封山育林能够促使林分形成稳定的结构,进一步促进地带性植被的生长与恢复,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3.4生物的多样化

我们知道物种多样化标志了群落结构的水平状况,对于群落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因为物种丰富的群落具有更加多样的营养渠道,这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如果封山育林时间越长,那么物种多样性的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了在封山育林的作用下,林分内的环境区域多样化、复杂化,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物种的生存与发展,真正实现生物多样化。

3.5土壤的物理性状

土壤的物理性状是在多种因素下发生变化的客体,并且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作用下,多种因素之间由于长期的作用而形成的。那些根系较为发达的林木,能够在土壤中起着挤压、穿插的胶结作用,从而促使土壤中形成各种团聚体以及良好的结构。封山育林能够使林分树种的结构发生多种变化,促使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养分进行合理地循环,同时也能引起土壤中有机物质数量和种类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在这次试验当中,封山育林时间越长,土壤中的密度就会越小,孔隙增多,这就表明了土壤在封禁环境下变得疏松,通气性也越好,从而使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而且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那么腐殖质层的厚度也会随之增加,林分中的水气热条件以及周边环境都能够得到很少的改善,土壤肥力也有所增加。

4结论

通过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生态效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个结论。首先,封山育林能够确保树苗成活,提高树苗的成活率,从而确保了林木早期形成的密度;与不采取封山育林的林分相比,封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为、牲畜对林木生长的干扰与破坏,从而增加了林分的生长量。其次,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那么乔木层和幼树层中,地带性树种的种类与数量也会随之增多,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林分中所占的比例会越高,物种多样性增加,并且促使林分的结构向着更加稳定、多样的方向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森林的生态效益。最后,封山育林对于林地中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变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当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大大增加了腐殖质层的厚度。可以说,封山育林的时间越长,林地的生态状况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从而增强土壤的肥力,为物种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了林木经营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铁华,项文化,徐国祯,喻勋林,罗中太,杨万里.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效益分析[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05):31-35.

[2]徐姣.封山育林对几条小流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

生长生态 篇10

棘冠海星暴发严重威胁大堡礁生态

环球短讯

据新华社悉尼11月7日电 (记者赵小娜) 澳大利亚科学家近日发现, 位于该国东海岸的世界自然遗产大堡礁正面临严重的生态威胁, 有“珊瑚杀手”之称的棘冠海星正在大堡礁泛滥生长,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棘冠海星繁殖力极强, 它们以珊瑚虫为食, 只留下白色的珊瑚骨骼, 造成珊瑚白化死亡。目前, 大堡礁地区北起库克镇南至凯恩斯一带, 棘冠海星正在大暴发。根据詹姆斯·库克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 目前这一带数百公里内存在至少100万颗棘冠海星, 它们正跟随洋流稳步向南移动。

澳海洋公园旅游运营商协会主席科尔·麦肯齐7日对当地媒体说, 以棘冠海星现在的生长和蔓延速度, 预计未来12个月就会在凯恩斯以南海域全面暴发。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教授彼得·多尔蒂介绍说, 棘冠海星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海洋生物, 在珊瑚礁上非常常见。但他认为, 现在这种“疫情”级的海星泛滥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例如, 水体质量下降、大量农业化肥进入海域, 都助长了棘冠海星大量繁殖。

根据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最新分析结果, 在过去27年中, 大堡礁地区40%以上的珊瑚礁毁损是由棘冠海星造成的。

【生长生态】推荐阅读:

健康生长07-14

生长动态05-08

生长增殖05-10

生长习性05-12

植物生长05-12

林分生长05-25

鹿茸生长06-04

果实生长06-04

生长特性06-06

生长品质06-06

上一篇:形成性评价与英语学习下一篇:信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