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阶段

2024-07-12

生长阶段(通用9篇)

生长阶段 篇1

牦牛是生活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区的特有牛种,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也有分布。云南的牦牛主要集中在香格里拉地区, 且在长期驯化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物种, 平均体重成年公牛298 kg、母牛224 kg[1]。

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的后代为“真犏牛”, 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的后代为“假犏牛”, “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 (无论公母) 的生长性状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 但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与牦牛基本相似。

目前人们主要把牦牛当作生产犏牛的基础材料, 而有关犏牛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笔者团队对犏牛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 以便为将来开展犏牛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环境条件

测定地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 该乡位于香格里拉县东南部、哈巴雪山之东, 地处N 27°17′~27°43′、E 99°56′~100°19′, 海拔2 380 m, 年均气温13 ℃ (极端最高气温32 ℃, 极端最低气温-6 ℃) , 年均降雨量653 mm, 年均无霜期217 d。森林覆盖率为65%, 有天然草场27 000 hm2。

1.2 试验动物

本试验测定的牦牛都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准备以后用于与本地黄牛杂交生产犏牛的牦牛;测定的犏牛都是用黄牛冻精与母牦牛杂交生产的犏牛。

1.3 试验方法

主要测定牦牛和犏牛的初生重及3、6、12和18月龄的体重。初生重在牦牛和犏牛出生后 (一般控制在吃初乳前) 进行;其他体重则在相应时间的上午空腹进行, 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 (t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牦牛和犏牛的体重测定结果, 如表1所示。

注:公牦牛13头、母牦牛12头, 公犏牛16头、母犏牛14头;*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1可知, 犏牛的平均初生重为14.80 kg, 比牦牛 (10.36 kg) 多4.44 kg、提高42.86%, 差异显著 (P<0.05) ;3月龄平均体重为54.03 kg, 比牦牛 (29.52 kg) 多24.51 kg、提高83.03%, 差异显著 (P<0.05) ;6月龄平均体重为96.00 kg, 比牦牛 (64.20 kg) 多31.80 kg、提高49.53%, 差异显著 (P<0.05) ;12月龄平均体重为122.70 kg, 比牦牛 (93.68 kg) 多29.02 kg、提高30.98%, 差异显著 (P<0.05) ;18月龄平均体重为155.70 kg, 比牦牛 (130.76 kg) 多24.94 kg、提高19.07%,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犏牛的杂交优势比较明显, 这也是当地养殖户把牦牛作为生产犏牛的基础材料的原因所在。

3 讨 论

由本试验可以看出,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牦牛和犏牛的体重从出生到18月龄都是呈直线上升, 但犏牛的增重速率比牦牛快, 特别在6月龄后表现出更好的生长优势。

本试验测定的牦牛和犏牛数量有限, 只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建议广大科研工作者对犏牛开展更多的应用技术研究, 为提高藏区养牛效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畜牧局.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7.

生长阶段 篇2

不同生长阶段翘嘴红肌肉中氨基酸分析

本试验旨在研究随着年龄增长,养殖1、2、3龄翘嘴红鲐肌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在同一个季节(秋季)对平均体重分别为9.86g、102.4g、591.17g共计65尾翘嘴红的肌肉中17种氨基酸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自动测定.结果表明.各年龄段肌肉中17种氨基酸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对必需氨基酸进行AAS和CS分析,表明除赖氨酸大于1.00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均小于1.00;结果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模式相对比较稳定,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所需氨基酸模式相接近,与鸡蛋蛋白模式有一定差异.

作 者:蔡卫俊 叶元土 邱晓寒 陈佳毅 袁建明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刊 名:饲料广角英文刊名:FEED CHINA年,卷(期):“”(14)分类号:S8关键词:氨基酸 相关性 翘嘴红

丰鲤和土鲤在鱼种阶段生长对比 篇3

关键词:丰鲤;土鲤;生长对比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63-1

0 前言

丰鲤顾名思义是丰收高产的鲤鱼,它是以兴国红鲤为母本,散鳞镜鲤为父本进行杂交,所得的杂交一代称丰鲤,它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耐低氧,抗病力强,产量高等优点,杂交丰鲤是在1972-1974年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吴清江教授选育出来的,并逐步向全国各地推广,而广西起步较慢,广大群众用户尚未真正了解到丰鲤作为一种杂交鲤,其生长速度怎么样,比起土鲤来又如何?为了使各用户确信饲养丰鲤能以有限的投资而获得很高经济效益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也便在全区各地大力推广这种新品种,1993年5月6日至6月9日,我们在都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泥鱼池里进行了丰鲤和土鲤在鱼种阶段的生长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鱼的来源

试验鱼丰鲤为都安水产站1993年2月20日第一批孵化出来卖剩后的鱼种,土鲤是市场上购买的宾阳红鲤,套养的散鳞鲤也是都安水产站93年3月10日孵化出来留作纯种选育的朝鱼,三种鱼规格大致都在8-9朝之间。

1.2 饲养环境条件

试验鱼池均为水泥池,依次编号为1#、2#、3#,面积分别为31.57m2、28.56m2、27.44m2,水深大约为0.65m,培育所用水为澄江水,其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所用饵料均为浮游生物,后期投点颗粒商品饵料。

1.3 方法

从5月6日开始,在1#水池采取丰鲤、镜鲤、土鲤混养方法,各种鱼数量相等(各40尾),2#水池单养土鲤,其总数为154尾,3#水池也只单养丰鲤,尾数和2#总数一样,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保证饲料充足,溶氧充足(所采取措施是及时常充新水),也要时常检查水泥池是否漏水,管理过程中如发现鱼发病要及时治病,池中的不利于鱼生长摄食的动植物捞起来(如水网藻、水蜈松等),鱼体长到10㎝左右开始分疏,1#水池每种鱼留18尾,2#54尾土鲤,3#丰鲤尾数和2#一样。

2 结果与分析

从5月6日至6月9日期间,我们一共3次随机抽样法进行了测量实验鱼的全长和体重,在混养情况时,33d内丰鲤的体重增长速度为1.1297g/天尾,土鲤为0.9647g/天尾,丰鲤比土鲤净生长[(38.89-0.48)-(33.33-0.53)] /(33.33-0.53)=17.11%,体长增长[(12.45-3.0)-(11.21-3.24)] /(11.21-3.24)=18.59%,单养时丰鲤体重增长速度为1.0315g/天尾,土鲤为0.8418g/天尾,丰鲤净生长[(35.57-0.498)-(29.17-0.548)] /(29.17-0.548)=22.54%,体长增长[(11.99-3.42)-(10.47-3.63)] /(10.47-3.63)=25.34%,由此可见丰鲤的生长速度无论在单养或者混养情况下都比土鲤快,丰鲤确实是一种比土鲤生长快,个体大值得推广的杂交鲤。

不同阶段生长猪理想氨基酸需要 篇4

1 氨基酚消化率的表示

日粮中的总氨基酸并不是都能被消化吸收的,只有一部分氨基酸能被有效利用,即可消化氨基酸[4]。通常用两种方式表示日粮氨基酸的消化率,一是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二是回肠消化率。全消化道表观消化率是用日粮氨基酸总量减去粪中的氨基酸总量然后除以日粮的氨基酸总量计算来的,回肠消化率是用日粮氨基酸总量减去回肠末端消化糜中的氨基酸总量量然后除以日粮中氨基酸的总量计算来的。因为研究表明,在大肠中吸收的蛋白是不能被猪有效利用的。因此,回肠消化率更能准确的表示日粮的吸收利用率[1,5]。回肠消化率又可以分为表观回肠消化率(AID)、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和真回肠消化率(TID),利用日粮和回肠末端消化糜中的氨基酸总量计算得到的为表观回肠消化率(AID),当把回肠末端消化糜中氨基酸里的基础损失(basal loses,肠道内源氨基酸,不受日粮等特性的影响)扣除时计算得到的为标准回肠消化率(SID),当把回肠末端消化糜中氨基酸的基础性损失和特异性损失(specific loses,即日粮未能被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受日粮中纤维、抗营养因子等特性影响)都扣除时计算得到为真回肠消化率(TID)。但是目前对原料真回肠消化率(TID)的数据检测的还较少,所以通常使用标准回肠消化率(SID)来表示猪的氨基酸营养需要[6]。

2 猪标准回肠氨基酚日需要量

美国NRC(2012)中根据生长猪的体重把生长猪的营养需要分了7个阶段,分别为5~7、7~11、11~25、25~50、50~75、75~100和100~135公斤,根据NRC(2012)计算的猪标准回肠氨基酸日需要量见表1.。

由表1.可见,随着猪体重的增加氨基酸的需要量是增加的,但是当猪体重达到50~135kg,对各种必须氨基酸的日需要量变化幅度不大。所以随着猪体重增加后采食量的增加,日粮中的营养浓度随着体重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参考猪的采食量和需要量来及时调整日粮中的氨基酸含量。

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也是理想氨基酸模型中衡量其他氨基酸需要比例的基准。通过以标准肠道可消化赖氨酸为基准计算各阶段的氨基酸比例可见,随着猪体重的增加需要的精氨酸、组氨酸、蛋氨酸等氨基酸需求比例无太大变化,但是异亮氨酸、胱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需求比例均增加了,这几种氨基酸也是。这也说明在配制日粮时,应当考虑充分考虑各阶段的日粮氨基酸比例。

3 结论

研究猪理想氨基酸的模型的可以有效的降低日粮中蛋白水平。但是,仅仅考虑氨基酸的平衡还是不够的。美国NRC(2012)生长猪营养标准中对生长猪各阶段的能量需要使用消化能和代谢能来表示的,但是消化能或代谢能体系高估了蛋白质和高纤维日粮的有效能量值,同时低估了高脂肪和糕点粉日粮的有效能量值[7]。所以,合适的能量水平也是研究理想氨基酸模型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im,S.W.,W.L.Hurley,G.Wu,and F.Ji.Ideal amino acid balance for sows during gestation and lactation[J].J.Anim.Sci.2009.87:E123-E132.

[2]Lenis,N.P.,H.T.van Diepen,P.Bikker,A.W.Jongbloed,and J.van der Meulen.Effect of the ratio between essential and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in the diet on utilization of nitrogen and amino acids by growing pigs[J].J.Anim.Sci.1999.77:1777-178.

[3]NRC.2012.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Swine.16rd ed.National 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4]Marcia.C.Shan non and Gary L.Allee.2010.Protein and amino acid sources for swine diets[J].National Swine Nutrition Guide 30-36.

[5].Kendall,D.C.,A.M.Gaines,G.L.Allee,and J.L.Usry.2008.Commercial validation of the true ideal digestible lysine requirement for eleven to twenty-seven kilogram pigs.J.Anim.Sci.86:324-332.

[6].Stein,H.H.,B.Seve,M.F.Fuller,P.J.Moughan and C.F.M.de Lange.2007.Invited review:Amino acid bioavailability and digestibility in pig feed ingredients:Terminology and application.J.Anim.Sci.85:172-180.

生长阶段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半自动切片机 (德国LEITZ公司) 、双目光学显微镜 (OLYMPUSCX31) 、OPPO2008显微成像系统、常规手术器械、日本尼康400万像素数码照相机等。

试剂:不同浓度 (50%、70%、85%、95%、100%) 酒精、4%的多聚甲醛、二甲苯、软蜡 (熔解温度为46~48 ℃) 、硬蜡 (熔解温度为54~56 ℃) 、苏木素、伊红, 均为市售。

1.2 试验动物及分组

试验动物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自然放牧6个月的山羊, 在试验过程中随机选取60只放牧山羊分成5组, 每组12只, 舍饲3, 6, 9, 12个月作为1, 2, 3, 4组, 对照组继续放牧12个月。

1.3 切片与染色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H.E.染色法。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Statistics17.0 One-Way-ANOV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回肠组织学变化 (见表1)

注:同行数据肩注含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回肠固有膜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固有膜厚度依次为32.06, 35.08, 39.09, 33.70 μm, 放牧组为31.94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绒毛高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依次为836.15, 858.44, 756.80, 747.56 μm, 放牧组为647.36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二者与舍饲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隐窝深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隐窝深度依次为571.80, 470.17, 432.52, 413.69 μm, 放牧组为739.31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6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内环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内环行肌的厚度依次为78.39, 90.47, 86.29, 86.70 μm, 放牧组为126.08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P<0.01) ,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9个月、12个月两两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 (P>0.05) 。

外纵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外纵行肌厚度依次为45.21, 53.87, 56.55, 43.40 μm, 放牧组为62.53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 9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6个月组与舍饲9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舍饲12个月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2.2 空肠组织学变化 (见表2)

注:同行数据肩注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固有膜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固有膜厚度依次为41.39, 38.34, 36.40, 36.71 μm, 放牧组为31.84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与舍饲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绒毛高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绒毛高度依次为1 513.35, 1 314.89, 1 193.75, 1 084.18 μm, 放牧组为927.31 μm, 舍饲3, 6,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舍饲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与舍饲9个月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隐窝深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隐窝深度依次为755.94, 666.99, 636.06, 611.75 μm, 放牧组为863.30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内环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内环行肌的厚度依次为95.63, 86.02, 78.45, 78.77 μm, 放牧组为111.75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舍饲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外纵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外纵行肌厚度依次为38.51, 36.79, 39.97, 45.85 μm, 放牧组为61.26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十二指肠组织学变化 (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注含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大写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固有膜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固有膜厚度依次为42.64, 37.08, 37.21, 38.30 μm, 放牧组为34.76 μm, 舍饲3, 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6,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绒毛高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绒毛高度依次为827.09, 759.63, 715.20, 678.92 μm, 放牧组为647.77 μm, 舍饲3, 6,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隐窝深度变化:舍饲各阶段各组隐窝深度依次为659.28, 620.20, 542.67, 551.10 μm, 放牧组为731.24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内环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内环行肌的厚度依次为63.82, 66.41, 56.77, 53.68 μm, 放牧组为75.48 μm, 舍饲各阶段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3个月组与6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外纵行肌厚度变化:舍饲各阶段组外纵行肌厚度依次为30.30, 32.46, 31.64, 32.39 μm, 放牧组的35.54 μm, 舍饲3, 9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 舍饲6, 12个月组与放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3个月组与舍饲6, 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舍饲6个月组与9, 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舍饲9个月组与12个月组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3.1 固有膜厚度

固有膜分布于肠腺之间以及构成绒毛的中轴, 由富含网状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内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等。试验结果表明:舍饲组固有膜厚度均大于放牧组, 舍饲各阶段组之间固有膜厚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舍饲山羊固有膜的增厚与饲养环境的改变、饲料的改变等有关[1], 确切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3.2 小肠绒毛高度

小肠是动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消化道的功能与动物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2]。小肠绒毛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转运的主要部位, 动物出生后为了尽可能扩大消化、吸收面积, 提供充足的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小肠绒毛迅速增长、增宽[3], 但并不是无限制地增长, 到一定时间后增长速度趋于平缓甚至降低, 经过一定的时间又将逐渐恢复。小肠绒毛越长则小肠单位长度内绒毛上皮的表面积就越大, 消化、吸收的能力也就越强, 故绒毛增长有利于羊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小肠绒毛高度舍饲各阶段组均高于放牧组, 且舍饲各阶段组之间绒毛高度随舍饲月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与武翠[4]研究的结果相符合。绒毛高度与细胞数量呈显著相关, 只有成熟的绒毛上皮细胞才具有养分吸收功能。因此, 合理的舍饲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饲料的利用率, 进而可以提高生产性能。

3.3 隐窝深度

隐窝深度反映了细胞的生成率, 隐窝变浅使肠上皮细胞成熟率上升, 细胞的分泌能力增强, 消化液分泌增多, 而使化学消化功能增强;同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加快, 对肠道损伤的修复作用增强, 并且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对动物生产性能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5]。本试验结果表明, 舍饲组隐窝深度均小于放牧组, 且舍饲各阶段组之间隐窝深度随舍饲月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与Hampson D等[6]报道的隐窝深度的增加表明绒毛上皮成熟细胞减少相一致。

3.4 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厚度

本试验结果表明, 内环行肌、外纵行肌厚度舍饲各阶段组均小于放牧组, 是因为放牧羊采食天然牧草的种类较多, 而天然牧草中除粗纤维含量高外, 还含有一定量的木质素, 致使放牧羊的采食量增加, 这些物质需要在瘤胃中发酵、分解后, 在瓣胃的瓣叶中进行揉捏、研磨和筛滤, 并通过小肠肌层的强烈收缩和舒张来完成向后段消化道的推进过程。而舍饲羊所喂饲料较单一, 粗饲料相对较少, 增加了一定量的精料, 使得羊短时间内适应不了饲料的改变, 从而造成采食量有所下降, 致使小肠的蠕动减慢、肌层变薄;另外, 小肠肌层的厚度与早期饲喂粗饲料的量有关;同时, 放牧羊运动量较大, 胃肠消化代谢水平相对较高, 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顾宪红, 张宏福, 佘锐萍, 等.断奶日龄对仔猪肠黏膜形态的影响[J].畜牧兽医学报, 2001, 32 (4) :306-313.

[2]XUR J, MELLOR D J, BIRTLES MJ, et al.Effects of oral IGF-Ⅰor IGF-Ⅱon digestive organ growth innewborn piglets[J].BiolNeonate, 1994, 66 (5) :280-287.

[3]李雅军, 王金良.脂联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 2005, 26 (11) :809-811.

[4]武翠.阿尔卑斯绒山羊在不同饲养条件下小肠形态变化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5]LINDVALL H, NEVSTEN P, STROMK, et al.A novelhormone-sensitive lipase isoform expressed in pancreatic beta-cells[J].JBiol Chem, 2004, 279 (5) :3828-3836.

生长阶段 篇6

关键词:烟雾病,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源性生长因子

侧支循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1,2],通过侧支循环,可以维持病变血管的远端血液供应,从而避免出现脑梗死,当侧支循环好时,预后较好。故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更为重要方面其还是一条可干预的途径[3]。因此需要加强侧支循环建立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从而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启新的方向。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在颅底有异常增生血管网的脑血管病[4],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出现颅外向颅内代偿的侧支循环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网,其分别代表次级及三级侧支循环。随着病情的发展,新生的毛细血管网会发生不断地变化,呈现出增生、旺盛及衰减的过程,而次级侧支循环也会逐渐建立并起主要代偿供血作用,是目前研究侧支循环变化最好的途径[5]。目前很多国内外研究已提示多种细胞因子在烟雾病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6,7,8,9],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源性生长因子(VEGF)最具有代表性[10],但烟雾病毛细血管网的增生、旺盛和衰减的具体过程及次级侧支循环变化与上述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HGF、b-FGF、VEGF)在成人烟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51.34±8.71)岁,上述患者行相关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影像学评判标准选择Suzuki分期,2位神经内科医师分别单独进行判定,8例患者为早期(Suzuki分期1~2期),17例为中期(Suzuki分期3~4期),16例为晚期(Suzuki分期5~6期)。同时选择在我院诊治40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阳性对照,另选择我院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所选健康对照人员均为血象、血生化、常规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上述检查项目正常的健康成人。

烟雾病诊断标准:①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末端和/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端狭窄或闭塞;②其颅底可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③病变为双侧性。

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①全脑血管检查发现血管管腔有狭窄;②排外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管腔变化。

烟雾病Suzuki分期的标准[11]:第1期,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狭窄。第2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狭窄,ACA和MCA起始部狭窄并分支扩张,颅底有烟雾血管形成,但无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第3期,ACA和MCA主要分支闭塞,烟雾血管非常明显,形成烟雾血管团,但大脑后动脉(PCA)或后交通不受影响,仍无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第4期,颅底烟雾状血管开始减少,ICA闭塞已经发展到与后交通动脉的联合处。从颅外到颅内的侧支循环逐渐形成,或有异常增生的新生血管吻合支。第5期,从ICA发出的全部主要动脉完全闭塞,烟雾血管比第4期更少,从颅外到颅内的侧支供血进一步增多。第6期,烟雾状血管完全消失,ICA主干闭塞,仅见到从颅外进入颅内的侧支循环。

1.2 检测方法

烟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组在入院后第2天,正常对照组在当天即采取空腹静脉血6 m L,常温放置30 min,以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并将其置于-70℃冰箱备检。各组血清中HGF、b-FGF及VEGF浓度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检测试剂盒采用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步骤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一般资料比较

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的一般资料,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无

2.2 烟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血清中HGF、b-FGF、VEGF比较

烟雾病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HGF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早期、中期、晚期患者之间HGF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晚期患者b-FGF与其他各组比较,表达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b-F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早期患者VEGF与其它各组比较,表达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6,7,8,9],HGF、b-FGF、VEGF均在烟雾病患者病变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血管中层和增厚的内膜中广泛表达,另外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含量明显增高,而正常对照组则未发现,表明这些相关病变组织中含有上述细胞因子,提示与烟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烟雾病的病变血管不同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以内膜增厚为主要表现,从而造成了血管管腔变细、狭窄,直至闭塞,同时周围逐渐出现新生毛细血管网,上述病理过程均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有相关性[12]。随着病程的进展,新生毛细血管会逐渐衰减,而次级侧支循环则起主要代偿供血作用,根据这些影像学变化可行Suzuki分期,8例早期,17例中期,16例晚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次级和三级侧支循环变化阶段。

HGF是一种很强的促血管再生因子[13,14],它不仅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且可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运动。本实验揭示血清中HGF浓度在烟雾病各个阶段均有明显的升高,既使烟雾病后期毛细血管网减少时,HGF浓度仍未下降,提示其从始至终一直参与新生毛细血管网及次级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是一种主要的促侧支循环开放的细胞因子。

b-FGF在体内分布很广,可诱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并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形成血管腔[15],临床试验也进一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血管再生作用[16]。本研究发现烟雾病晚期患者血清中b-FGF含量明显增加,此时烟雾病变的血管闭塞达到最高峰,而新生毛细血管网已处于衰减期,但第二级侧支循环逐渐出现并起主要作用,故推测其在烟雾病侧支循环变化的后期病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VEGF是一种血管生长因子,主要作用不但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调节细胞的生长,而且还可促进血管形成[17,18,19],临床试验显示通过特异性VEGF纳米抗体能抑制血管的生长,反证其具有促进血管再生作用[20]。本研究提示烟雾病早期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增加,此时烟雾病患者病变血管尚处于病变早期,新生毛细血管处于增生期,推测其在烟雾病的侧支循环早期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长阶段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鱼来源

我们使用的材料鱼除土鲤是到南宁市鱼苗市场购买外, 其它三个品种都是都安水产站自己人工繁殖培育的。由于鱼苗规格参差不齐, 为了使它们整齐化, 以便同步进行试验, 我们在小池中用控制鱼密度和饵料的方法进行调养。然后选出每个品种100尾放入水泥池中进行第一阶段饲养, 10d后鱼苗达到了试验规格 (3~4cm) , 捞出, 再次选出每品种60尾, 放入大塘中进行正式混养。这样使得鱼苗基本上得以同步开始比较。

1.2 试验池

第一阶段用的是面积30m2, 水深1m的水泥池, 第二阶段正式混养用的是面积600m2, 水深1.5m的大塘。

1.3 饲养管理

饵料以浮为主。鱼苗放入塘后, 每天施肥数担, 培养塘中天然饵料, 另外还人工捞取浮投喂, 满足鱼苗所需的饲料量;保持塘水的高溶氧。不定时地充入新水 (水源为澄江之水) , 及时捞出水面浮萍。另外每天多次巡塘, 观察鱼活动情况, 适时采取相应措施。

1.4 生长测定

每隔10d随机抽样测量一次, 每个品种测量10尾, 测其体长体重。

1.5

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方差分析, 协方差分析, 均值多重比较等。

2 结果

2.1 鱼的生长效果

经50d饲养, 于6月9日测定结果, 丰鲤体长从试验开始时的4.11cm长到17.91cm, 体重从0.95g长到107.42g;土鲤体长从3.60cm长到15.1cm, 体重从0.57g长到77.83g, 红鲤体长从3.55cm长到15.3cm, 体重从0.81g长到20.95g, 镜鲤体长从3.45cm长到15.65cm, 体重从0.72g长到68.68g。

2.2 四个品种鲤鱼生长情况

所测得的数据表明, 丰鲤较其他品种鲤有显著的生长优势。丰鲤增重106.42g, 土鲤增重77.26g, 镜鲤增重67.96g, 红鲤增重69.78g, 丰鲤增重是土鲤的37.81%, 是红鲤的52.58%, 是镜鲤的56.67%。

2.3 统计分析

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表明:增重方面:F=13.71>F0.01 (3.36) =4.38, 始长-末长方面F=11.79>F0.01 (3.36) =4.38, 始长-增长方面F=6.67>F0.01 (3.36) =4.38, 由此一致表明:丰鲤相对其它三个品种的生长有极显著差异。

丰鲤的生长极显著快于其他三个品种鲤鱼, 即土鲤、红鲤、镜鲤, 而这三个品种之间的生长速度差别并不很大。

2.4 体重差

将四种鲤鱼各自的平均体重与四种鲤鱼的总平均体重之差对总平均体重作用图, 就可得到随时间推移的体重差曲线。由此看出丰鲤跟其他三种鲤鱼在试验初级的生长速度差别不大, 但随着饲养时间的推移, 生长速度就迅速拉开了距离, 呈迅猛生长之势, 远远超过其它品种的鲤鱼;另外还可以看出, 在我们的试验结束 (6月9日) 以后, 丰鲤与其它三种鲤鱼的生长速度差距并不缩小, 而是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3 讨论

以上实验结果证明, 在同一饲养环境中, 丰鲤的生长速度明显优于土鲤、散鳞镜鲤和兴国红鲤, 这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结果。由此可以设想, 尚若养殖生产中加大鲤鱼中的丰鲤比例在不增加总投放量及劳力的情况下, 也能够获得相当可观的增产和经济效益。

生长阶段 篇8

甲壳动物的消化主要依靠胃、肝胰脏和肠分泌不同种类的消化酶,使不能直接渗透利用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酶解成可溶性物质,从而被肠细胞吸收和利用。消化酶活性的高低决定其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能力,影响甲壳类生长发育的速度,是苗种培育、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4]。已有的研究发现:1)甲壳类不同消化器官中不同种类的消化酶活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即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种类的消化酶存在着种间差异,不同生长阶段的消化酶活性存在差异[5];2)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复合酶制剂,可以弥补内源酶的不足,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同时又能减少甲壳类氮(N)、磷(P)排泄量,减轻水体的有机负荷[6,7,8]。因此,对甲壳类消化酶活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试验用虾取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试验池养殖的秀丽白虾F1代群体,根据试验设计,于2008年6月分别取幼虾及成虾,幼虾按其体质量分为6组(0.1~0.8 g),每组20尾,测3个平行,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成虾(>1.0 g)取其肝胰腺、胃和肠道3组,每组20尾,测3个平行,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1.2 酶液的制备

取样前12 h停止喂食,将试验虾用滤纸轻轻吸干体表水分,进行生物学测定后置于冰盘上解剖,秀丽白虾幼体取其全虾(去壳),搅碎混匀后取样(2 g),成虾(>1.0 g)取出肝胰腺、胃和肠道,分别在预冷的生理盐水中漂洗,剔除脂肪和消化道内含物后以0.86%的生理盐水(1∶9)为介质,使用IKA T10型粉碎机进行组织匀浆,经日立R22A4冷冻离心机离心10 min(4 000 r·min-1),取上清液置于4 ℃冰箱中待测。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24 h分析完毕)。

1.3 酶活性测定

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酶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纤维素酶测定采用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底物的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 以1 μmol·mL-1葡萄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胃蛋白酶活力定义为每mg组织蛋白37 ℃每min分解蛋白生成1 μg氨基酸相当于1个酶活力单位;胰蛋白酶活力定义为在pH 8.0、37 ℃条件下,每mg组织蛋白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每min使吸光度变化0.003即成为1个酶活力单位;脂肪酶活力定义为在37 ℃条件下每mg组织蛋白在此反应体系中与底物反应1 min,每消耗1 μmol底物,为1个酶活力单位;淀粉酶活力定义为组织中每mg蛋白在37 ℃与底物作用30 min,水解10 mg淀粉定义为1个淀粉酶活力单位。纤维素酶活力定义为在各温度梯度、pH 在4.5条件下,单位粗酶液每min水解纤维素产生1 μmol葡萄糖为1个活力单位。各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定义为每min每mg蛋白所具有的活力单位数(U·mg-1)。

2 结果

2.1 不同生长阶段肌肉中消化酶活性变化

随着秀丽白虾的生长,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其中胃蛋白酶活性逐渐升高,各生长阶段差异显著(P<0.05),胰蛋白酶总体活性逐渐下降;不同生长阶段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具有明显规律性变化(表1)。胃蛋白酶活性在体质量0.6~0.8 g时最高,0.2~0.3 g时最低;胰蛋白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在体质量小于0.1 g时活性最高,0.6~0.8 g时活性最低。试验中测定的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含量很低,体质量小于0.2 g时,秀丽白虾肌肉中脂肪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到达最低值,体质量在0.2 g以上,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纤维素酶活性范围在0.06~0.07 U·mg-1之间,变化规律不甚明显,基本维持在较稳定水平。刚出苗不久的幼虾淀粉酶活性较低,随着太湖秀丽白虾的生长,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而后变化规律不明显,维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变化。

2.2 成虾胃、肠和肝胰腺酶活性变化

秀丽白虾成虾(>1.0 g)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均为胃>肝胰腺>肠道;淀粉酶活性较低,依次为胃>肠道>肝胰腺,其中肠道和肝胰腺活性较为接近(表2)。在同一生长阶段的太湖秀丽白虾,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存在显著差异。测定的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很低。

注:同列中具不同上标字母的表示差异显著(P<0.05),后表同此 Note: Values in each column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The same case in the following table.

3 讨论

3.1 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活性变化

试验中,太湖秀丽白虾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活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蛋白酶活性逐步下降,其中胃蛋白酶活性变化趋势为高-低-高;胰蛋白酶为低-高-低;淀粉酶为高-低-高;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均较低。5种消化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各种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刘玉梅等[7]对中国对虾以及魏华等[8]对罗氏沼虾(Marcrobrachium rosenbegii)幼体和成虾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不尽相同,主要是由于各种消化酶有相应的调节机制,此外,不同的种类占有不同的生态位置导致生活环境和食性也各异[5,9,10]。太湖秀丽白虾为杂食性甲壳动物,其食性取决于饵料的易得性,试验养殖的秀丽白虾幼体主要投喂幼鳗粉状饲料(表3),其动物蛋白质量分数较高,淀粉质量分数较低,因而可能刺激了消化道内相应酶的分泌来消化食物,导致蛋白酶活性较高,而淀粉酶质量分数较低。文章测定的秀丽白虾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很低,目前对于甲壳动物能否产生纤维素酶还无定论,许多学者认为肉食性甲壳动物体内的纤维素酶活力是由消化道细菌表现出来的[11,12,13,14],结合养殖实际,由于秀丽白虾养殖群体主要投喂动物性蛋白饲料,故纤维素酶活性很低;刘玉梅和朱谨刊[7]检测中国对虾成虾脂肪酶活性很低,与笔者测定的结果较为一致,表明无论是幼体还是成体,大部分虾类对脂类物质的的消化能力均较差。太湖秀丽白虾生长各阶段胰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胃蛋白酶活性,其变化模式与凡纳滨对虾[15](Litopenaeus vannamei)和白对虾[16](Penaeus setiferus)的结论相似。胃蛋白酶是胃液中重要的消化酶,它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水解为蛋白胨以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而胰蛋白酶是由肝胰腺分泌的,它能分解蛋白质为蛋白胨[17]。钱国英[18]指出,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随摄食行为的变化而改变,当食物进入消化道内,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并且在摄食条件下,胰蛋白酶活性高于胃蛋白酶活性,而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时才有活性。该试验测出秀丽白虾胰蛋白酶活性很高,说明秀丽白虾生长阶段对蛋白质的消化主要以胰蛋白酶为主,组织分泌胰蛋白酶能力强;亦显示秀丽白虾可能由于养殖水体偏碱性而使得消化偏碱性,或本身内环境为偏碱性环境造成胃蛋白酶活性过低。

KAMARUDIN等[19]认为,虾类幼体不同生长阶段消化酶活性变化与虾的食性相关。BIESIOT和CAPUZZO[20]则将淀粉酶/胰蛋白酶比值(A/T)作为甲壳动物幼体的食性指标,比值高则为偏植食性,比值低则为偏肉食性。太湖秀丽白虾A/T一直偏低(表4),表明高动物蛋白食物的长期诱导使得秀丽白虾食性发生转化。在生长过程中,A/T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可能是由于秀丽白虾属于杂食性甲壳类,其本身的特点决定其消化酶变化范围只能在食性本身范围内变化,而不随诱导无限制地改变。

Van WORMHOUDT[21]报道锯额长臂虾(Palaemon serratus)食性由植食性向动物性转化时,其蛋白酶活力明显上升。太湖秀丽白虾在体质量小于0.1 g时,其蛋白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而后呈下降趋势。结合太湖秀丽白虾杂食性特点,可能表明太湖秀丽白虾规格大于0.1 g的个体已完成食性转变。

消化酶活性高低反映了秀丽白虾生长的营养吸收能力。体质量小于0.1 g,随着摄食数量的增加、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率提高和营养积累的增多,其蛋白酶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秀丽白虾处在快速生长期;当体质量介于0.1~0.3 g时,秀丽白虾生长减缓,胰蛋白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当体质量大于0.4 g,秀丽白虾生长进一步减缓,胰蛋白酶活性进一步降低。

3.2 不同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

甲壳类动物的消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和器官差异。该试验中太湖秀丽白虾胰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胃蛋白酶活性,不同器官的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胃>肝胰腺>肠道;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表现一致变化趋势,与凡纳滨对虾[15]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一致。而罗氏沼虾[8]和中国对虾[7]不同器官胰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胰腺>肠>胃。中华绒螯蟹[14](Eriocheir sinensis)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脏>胃>肠道,黑斑口虾蛄[22](Oratosquilla kempi)成体的胃、肠和肝胰腺中类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胃蛋白酶活性,胃蛋白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为肠>肝胰腺>胃;胰蛋白酶的活性大小顺序则是肝胰腺>肠>胃。试验过程中测定的消化器官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活性均较低,可能与投喂的饲料所产生的食性诱导有关,最终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秀丽白虾胃部的蛋白酶及总酶活性都最高,说明胃在其食物消化中起重要作用,是分泌各种消化酶用以消化食物的主要组织,其次分别为肝胰腺、肠道。

4 结论

生长阶段 篇9

1仪器与试剂

1.1仪器

Aglilent 1100 series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lilent公司);HANGPING FA2004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科天平);B2500S-MT超声仪(必信能超声(上海)有限公司);微孔滤膜(0.45μm)。

1.2试剂

75%乙醇(批号:120512,北海国发海洋生物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熊果酸对照品(批号:20120323,上海原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色谱纯乙腈(批号:20120504,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色谱纯甲醇(批号:20101029,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酸铵(分析纯,批号:980409,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甲醇-0.5%醋酸铵溶液(67∶12∶21),检测波长:210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40℃;进样量20μL,理论塔板数按熊果酸峰计算应不低于5 000[4]。熊果酸对照品及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见图1:A、B、C、D分别为对照品、嫩叶、生长叶、落叶的HPLC图 (其中峰2代表 熊果酸)。

2.2供试品溶液制备

分别称取样品嫩叶、生长叶、落叶粉末各1g,精密称定,置10mL具塞锥形瓶中,加入75%乙醇10mL,超声提取30min,置于室温中放冷后,加入75%乙醇定容,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以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后作为供试品溶液。

2.3对照品溶液制备和标准曲线绘制

精密称取熊果酸10mg,加75%乙醇制成含熊果酸浓度为0.25mg·mL-1的溶液,摇匀即可,精密量取储备液相应量,然后用流动相依次稀释浓度为5.21,10.42,20.82,41.64,93.28,125.12μg·mL-1对照品溶液,分别进样20μL,记录测定峰面积,以浓度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其回归方程为Y=55 932X-15 657,R2=0.999 1;结果表明熊果酸含量在5.21~125.12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生长叶溶液分别在0、1、2、4、8h进样20μL,测定峰面积,计算RSD,结果熊果酸峰面积RSD=0.72%,表明样品在8h内保持稳定。

2.5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熊果酸0.250mg·mL-1)重复进样5次,每次进样20μL。测定峰面积,计算RSD,熊果酸RSD=0.18%,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6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定已测知熊果酸含量的女贞生长叶供试品6份,分别精密加入熊果酸8mL(浓度0.250mg·g-1)。按“2.2”项方法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测定结果见表1。

2.7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女贞叶各阶段(嫩叶、生长叶、落叶)样品3份,按“2.2”项下样品处理方法处理,得供试液,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用外标法计算进样取供试品中熊果酸的含量。测定的结果如表2。

3结论

女贞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主要有三萜类、黄酮类、甘露醇、挥发油等。其中三萜类中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是其主要成分,两者是同分异构体,给分离带来一定难度,本文参考了邸学等[5]的方法选择210nm处为检测波长,因在210nm两者灵敏度较高,其他色谱峰干扰较少,分离最为理想,因此本实验选用210nm作为检测波长测定熊果酸含量。

通过实验测定结果可知不同生长阶段的女贞嫩叶、生长叶、落叶的熊果酸含量分布情况:嫩叶>生长叶>落叶。本文可为女贞叶药材根据应用目的选择适当的采收时间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比较女贞嫩叶、生长叶和落叶中熊果酸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测定三种不同生长阶段女贞叶中熊果酸的含量。结果:熊果酸的含量:嫩叶>生长叶>落叶。女贞嫩叶、生长叶和落叶中熊果酸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可准确测定不同生长阶段女贞叶中熊果酸的含量,为女贞叶药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女贞叶,HPLC,熊果酸,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9.

[2]孔维枝.女贞叶鲜叶提取物疑胶剂治疗口腔溃疡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48-650.

[3]王茜,樊明文,边专,等.熊果酸的提取及对牙周病原菌的作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5):388-390.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90.

【生长阶段】推荐阅读:

健康生长07-14

生长动态05-08

生长增殖05-10

生长习性05-12

植物生长05-12

林分生长05-25

鹿茸生长06-04

果实生长06-04

生长特性06-06

生长品质06-06

上一篇:中水冷却论文下一篇:数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