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2024-08-10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通用9篇)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福建省杉木第3代种子园、第2.5代种子园种子,江西省信丰县林木良种场杉木第2代种子园、第1代种子园种子,江西省安福县国营陈山林场陈山红心杉种子园种子,广西省融水种源种子为参试材料,以江西省信丰县商品种为对照开展杉木生长对比试验。2010年春在江西省信丰县林木良种场苗圃育苗,2011年2月营建对比试验林。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位于江西省信丰县林木良种场南坪工区,地处E114°50′,N25°05′,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8.9℃,年降水量1600mm。试验地为杉木人工采伐迹地,海拔270~310m,缓坡地,中坡,坡向东南,土壤主要为变质岩发育的红攘,土层厚80㎝以上,土壤肥沃。2011年2月造林,选择坡度相近,海拔、坡位相同,土壤厚度一致的地段为试验地,5次重复,7个处理,每列10株,每个处理号重复2次,每个重复140株,株行距为2m×2m。根据杉木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抚育管理。2013年12月每木调查树高、地径,2014年12月调查树高、地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径

造林后4a生时地径平均年生长均超过1.9cm(见表1)。福建3代、福建2.5代、信丰2代、信丰1代、陈山红心杉、信丰商品种、广西融水种源的地径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2.21cm、2.04cm、2.02cm、2.07cm、1.92cm、1.94cm、1.98cm,它们在Ⅱ类地上的表现均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造林后4a福建3代地径生长显著高于其余的6个良种,其表现为:“福建3代”>“信丰1代”>“福建2.5代”>“信丰2代”>“广西融水”>“信丰普通种”>“陈山红心杉”。

2.2 树高

造林后3~4a杉木良种树高生长表现良好。造林后4a的树高平均年生长量均超过1.0m(见表1)。福建3代、福建2.5代、信丰2代、信丰1代、陈山红心杉、信丰商品种、广西融水种源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2 m、1.11m、1.11m、1.16m、1.07m、1.12m、1.12m,它们在Ⅱ类地上的表现均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造林后4a福建3代树高生长显著高于其余的6个良种,其表现为:“福建3代”>“信丰1代”>“福建2.5代”、“信丰2代”>“信丰普通种”、“广西融水”>“陈山红心杉”。

3 小结与讨论

开展杉木种子园良种幼林期生长对比分析,对以后选择优良良种造林提供依据。因此,杉木种子园良种幼林期生长对比分析对林农在杉木后期造林方面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做出贡献。本研究利用杉木种子园良种在江西省信丰林木良种场开展生长对比分析,对其6个杉木良种4a地径、树高生长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表明试验林平均年生长分别为1.13 cm、2.04m。其中福建3代地径年平均生长量达到2.21cm,树高年平均生长量达到1.22m,较江西信丰商品种大13.92cm和8.93%。在Ⅱ类地上的表现均超过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二类地7a生杉木平均树高达到5.1m以上,平均胸径达到7.0cm以上)。结果表明,福建3代良种与其它良种相比生长更优势,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减少其抚育成本。由于试验林林龄仅为4a,良种的后续生长表现还有待于进一步观测。

参考文献

[1]余新妥.中国杉木90年代的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0,20(1):86-95.

丰鲤和土鲤在鱼种阶段生长对比 篇2

关键词:丰鲤;土鲤;生长对比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63-1

0 前言

丰鲤顾名思义是丰收高产的鲤鱼,它是以兴国红鲤为母本,散鳞镜鲤为父本进行杂交,所得的杂交一代称丰鲤,它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耐低氧,抗病力强,产量高等优点,杂交丰鲤是在1972-1974年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吴清江教授选育出来的,并逐步向全国各地推广,而广西起步较慢,广大群众用户尚未真正了解到丰鲤作为一种杂交鲤,其生长速度怎么样,比起土鲤来又如何?为了使各用户确信饲养丰鲤能以有限的投资而获得很高经济效益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也便在全区各地大力推广这种新品种,1993年5月6日至6月9日,我们在都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水泥鱼池里进行了丰鲤和土鲤在鱼种阶段的生长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鱼的来源

试验鱼丰鲤为都安水产站1993年2月20日第一批孵化出来卖剩后的鱼种,土鲤是市场上购买的宾阳红鲤,套养的散鳞鲤也是都安水产站93年3月10日孵化出来留作纯种选育的朝鱼,三种鱼规格大致都在8-9朝之间。

1.2 饲养环境条件

试验鱼池均为水泥池,依次编号为1#、2#、3#,面积分别为31.57m2、28.56m2、27.44m2,水深大约为0.65m,培育所用水为澄江水,其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水源充足且排灌方便,所用饵料均为浮游生物,后期投点颗粒商品饵料。

1.3 方法

从5月6日开始,在1#水池采取丰鲤、镜鲤、土鲤混养方法,各种鱼数量相等(各40尾),2#水池单养土鲤,其总数为154尾,3#水池也只单养丰鲤,尾数和2#总数一样,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保证饲料充足,溶氧充足(所采取措施是及时常充新水),也要时常检查水泥池是否漏水,管理过程中如发现鱼发病要及时治病,池中的不利于鱼生长摄食的动植物捞起来(如水网藻、水蜈松等),鱼体长到10㎝左右开始分疏,1#水池每种鱼留18尾,2#54尾土鲤,3#丰鲤尾数和2#一样。

2 结果与分析

从5月6日至6月9日期间,我们一共3次随机抽样法进行了测量实验鱼的全长和体重,在混养情况时,33d内丰鲤的体重增长速度为1.1297g/天尾,土鲤为0.9647g/天尾,丰鲤比土鲤净生长[(38.89-0.48)-(33.33-0.53)] /(33.33-0.53)=17.11%,体长增长[(12.45-3.0)-(11.21-3.24)] /(11.21-3.24)=18.59%,单养时丰鲤体重增长速度为1.0315g/天尾,土鲤为0.8418g/天尾,丰鲤净生长[(35.57-0.498)-(29.17-0.548)] /(29.17-0.548)=22.54%,体长增长[(11.99-3.42)-(10.47-3.63)] /(10.47-3.63)=25.34%,由此可见丰鲤的生长速度无论在单养或者混养情况下都比土鲤快,丰鲤确实是一种比土鲤生长快,个体大值得推广的杂交鲤。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且术前做过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GIST 26例, 其中男14例, 女12例, 年龄37~79岁。临床表现:8例患者因腹部包块就诊, 9例因便血或黑便就诊, 9例因腹胀或腹痛就诊。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常规平扫后行双期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注射液 (370 mg/L) , 注射总量60~80 m L (1.2~1.5 m L/kg) , 经肘前静脉团注, 注射流速2.5~3.0 m L/s, 使用团注跟踪触发扫描, 动脉期扫描时间为25~30 s, 门脉期扫描时间为50~55 s。扫描条件为120 k V, 400 m A, 矩阵512×512, 螺距1.375, 层厚与层间隔均为5 mm, 扫描旋转时间0.6 s/360°。

1.2.2 病理分级方法

病理危险度分级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署 (NIH) 于2008年组织专家讨论通过的GIST切除后的风险分级, 将其分为极低、低、中等及高等危险度4级[7]。见表1。

1.2.3 图像处理及分析方法

根据GIST的生长方式将其分为四型: (1) 腔内型:肿瘤位于黏膜下, 瘤体向腔内突出; (2) 壁内型:肿瘤局限于肌壁间生长; (3) 壁外型:肿瘤向浆膜面突出; (4) 跨壁型 (哑铃型) :肿瘤既向黏膜面生长, 又向浆膜面生长, 同时向腔内及浆膜面突出, 部分型似哑铃状[8]。另外, 发生在胃肠道外 (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者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EGIST) , 作为胃肠外型。

由2名有经验的诊断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采取盲法阅片, 并达成一致意见。分析原始轴位图像, 对于病变类型不能判定者进行图像薄层重建, 并进行MPR重建观察。对肿瘤生长类型、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有无远处转移等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将GIST的发生部位及生长类型与其病理危险度分级间对照分析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GIST的CT影像表现

(1) 腔内型:圆形或类圆形腔内肿块, 边缘较光滑,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部分病灶肿瘤表面可见强化包膜影 (图1A) ; (2) 壁内型:胃肠道壁局限性增厚, 其内见类圆形或梭形结节影, 体积多较小, 增强扫描成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可见到病灶表面强化的黏膜线影 (图1B) ; (3) 壁外型:胃肠道壁上突向浆膜面的不规则肿块影, 往往肿块体积较大, 可呈分叶状,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肿瘤内可坏死液化与胃腔相通, 胃黏膜完整或部分可见 (图1C) ; (4) 跨壁型:胃肠道壁上肿块, 向腔内外生长, 形成累及腔内外的肿块影, 往往呈分叶状, 体积多较大, 部分肿瘤坏死液化,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图1D) ; (5) 胃肠外型:发生于腹腔、盆腔内孤立或多发的肿块影, 多呈类圆形, 与胃肠道无明显关系,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易发生腹膜种植转移 (图1E、1F) 。

注:A:腔内型GIST;B:壁内型GIST;C:壁外型GIST;D:跨壁型GIST;E:胃肠外型间质瘤;F:肠系膜间质瘤伴广泛腹膜转移

2.2 肿瘤生长部位、分型及病理危险度分级分析

发生于胃的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64% (9/14) , 发生于小肠及胃肠外的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均为100%。肿瘤发生部位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 。

跨壁型及胃肠外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100%, 壁内型CIST极低及低度危险者占100%, 壁外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90% (9/10) , 腔内型GIST中度及高度危险者占80% (4/5) 。不同生长类型与病理危险度分级间进行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见表2。

2.3 术后随访

26例患者中, 7例进行了术后随访复查, 4例出现术后复发, 其中2例并发肝转移;术后复发的病例中, 3例为壁外型, 1例为跨壁型;2例胃肠外型间质瘤发生系膜、腹膜广泛转移。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 但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来源肿瘤。本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2例, 年龄37~79岁;发生于胃者14例 (54%) , 发生于小肠者7例 (27%) , 发生于胃肠外者5例 (19%) , 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7,9,10]。本研究中, 虽然发生于胃的GIST中高度危险者较发生于小肠及胃肠外者低, 但统计结果显示发病部位与肿瘤危险度间未见明确相关性。

3.2 影像与病理

目前影像学检查是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 在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结构形态等形态学方面有较高价值, 能够直观的反映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能够在术前评估肿瘤的危险度, 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组病例中, 腔内型共5例, 占19%, 其中低度危险性占20%, 中、高度危险性占80%, 低度及中度恶性肿瘤表面可见强化包膜影, 而高度恶性肿瘤体积明显增大, 表面没有包膜影。壁内型共3例, 占12%, 其中极低危险度及低危险度占100%, 肿瘤表面可见强化的黏膜线影。壁外型共10例, 占38%, 其中低度危险性仅占10%, 中高度危险性占90%, 此型病例所占比例最大, 且以中高度危险危险性为主, 肿瘤体积往往较大, 随着肿瘤体积增大, 其恶性程度也有所增加, 在随访复查的病例中, 术后复发、转移的病例也以壁外型居多。跨壁型共3例, 占12%, 中高危险性占100%, 跨壁型肿瘤因同时侵犯胃黏膜及胃浆膜层, 其恶性程度以中高度恶性居多。胃肠外型共5例, 占19%, 均为中高度危险性, 此型肿瘤在影像图像上需与淋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腹膜后纤维细胞瘤等鉴别[11]。可以看出, 壁外型肿块所占比例最大, 且其危险度以中高度危险为主。有学者认为, 生长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12,13]。本研究认为各生长类型与病理分级间存在相关性 (P<0.05) , 因此, 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判断其预后,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尽管本研究中病例样本量不多, 术后随访病例较少, 没能完全反映不同类型GIST术后及预后的情况, 但通过本研究能够反映出肿瘤生长类型与病理分级间的相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笔者将对不同生长类型的GIST在预后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进一步积累和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 (GIST) 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 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结果:26例GIST中, 发生于胃14例, 小肠7例, 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 壁内型3例, 壁外型10例, 腔内型5例, 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 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4

关键词: 森林类型;龄组;年均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7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32-03

林木的生长量,除了因地域、气候、土壤及各种人为因素(如初植密度、幼林抚育、采伐)综合影响变化外,还因林龄变化呈现不同差异性[1];生产实践中,往往根据林木不同年龄的生长特点,将林分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龄组。在福建省一般以经济成熟或数量成熟为主要依据划分用材林龄组,以中径材为例,杉木幼龄林(1~10年)、中龄林(11~20年)、近熟林(21~25年)、成熟林(26~35年),35年以上为过熟林;马尾松和阔叶树幼龄林(1~10年)、中龄林(11~20年)、近熟林(21~30年)、成熟林(31~50年),51年以上为过熟林。

目前,国内对单个树种生物量随林龄变化的研究不少,但对各树种生长量随林龄变化差异性研究不多,特别是随着区域变化,其气候、土壤及人为活动因素均不一致,造成林龄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幅度也不一致。因此,本文通过对闽北地区松溪县境内的362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掌握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3种森林类型不同龄组林木年均生长量的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旨为闽北地区林业生产计划及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定,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调查地概况

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地处武夷山南麓洞宫山余脉,多为丘陵和低山地貌,最高海拔1 349.5 m。年均气温18.1 ℃,1月均温6.5 ℃,7月均温27.3 ℃,极端最低气温-7.5 ℃,极限最高气温39.6 ℃,年日照时数1 972 h,年太阳辐射量107.99 Kcal/cm2,≥10 ℃有效积温5 542 ℃,年降水量1 659 mm,年均蒸发量1 443 mm,相对湿度79%。冬寒夏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具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型山区气候特征[2]。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杉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3]。

2 调查方法

2.1 样地分布

以松溪县为总体,按1 km×1 km网格布点,共产生1 056个交汇点, 在每个交汇点现地设置25.82 m×25.82 m样地,调查每个样地地类、林种、树种,统计杉木、马尾松、阔叶树3种森林类型测数样地个数共计362个。测量各样地内林木胸径、树高和林木株数等因子,然后按森林类型和中径材龄组划分标准归类分组见表1。

2.2 数据处理

由于每个样地受到人为干预程度特别是林木采伐强度不同,若采用单位面积蓄积量进行比照,显然难以充分体现林龄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拟通过单株林木年均生长量进行比照,分析不同龄组生长量变化。单株林木年均生长量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样地调查的各树种的平均胸径和树高,查对福建省二元立木材积表,得出单株林木平均蓄积量,然后除以林龄得出单株林木年均生长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M1=ViYi;其中Mi是单株林木年均生长量,Vi是单株林木平均蓄积量,Yi为林龄。

然后将362个样地分杉木、马尾松、阔叶树3个树种,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龄组,然后采用SPSS软件,对3种森林类型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4个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值进行比照分析(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观察3种森林类型不同龄组单株林木年均生长量的变化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杉木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

杉木针叶林210个样地调查值分析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4个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成熟林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幼龄林和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组间差异不显著。

3.2 马尾松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

优势种为马尾松样地共计68个,将每个样地单株年均生长量调查值分龄组列表比照分析,结果见表3。总体而言,其单株年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加,尤以成熟林增加量最为显著;幼、中、近熟林3个龄组间单株年均生长量比较均衡,差异不显著(P>0.05);成熟林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值小等于0.01)。

3.3 阔叶树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

阔叶树84个样地单株年均生长量分龄组列表分析,结果见表4。从阔叶树单株年均生长量均值可以看出,同龄组间单株年均生长量差异不明显,4个龄组间单株年均生长量比较均衡,都在0.001 95 m3左右。特别是幼龄林与成熟林很接近,近熟林最小。

4 小结与讨论

(1)不同龄组的杉木年均生长量差异显著,随着林龄增加年均生长量呈上升趋势,幼龄林最小,成熟林达到最大值;说明杉木材积生长高峰是在林龄10年以后,由于近熟林与成熟林年均生长量差异不大,将≥26年杉木归为成熟林,进行主伐利用比较合理,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可选择培育大径材。

(2)马尾松不同龄组间年均生长量差异极显著,差异源主要来自成熟林,其单株林木年均生长量几乎是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2倍,说明在闽北地区,31年以后马尾松蓄积生长量达到高峰期,因此,就数量成熟而言适当延迟马尾松主伐期可获得更多木材资源。

(3)阔叶树不同龄组的年均生长量较均衡,没有明显差异,总体而言随林龄增加其生长量先降后升,这在一定程度体现慢生树种蓄积生长特点。

(4)现实生产中,杉木和马尾松受到人为干预程度较多,如良种选择、起源、抚育、施肥等,这些人为措施在提高林木生长发挥着积极作用;而阔叶树大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且多为次生林,人为活动少(除采伐外),树种繁杂不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生长量。因此,今后对阔叶树培育和研究,重点是在目的树种选择和人为培育措施上。

(5)总体而言,松溪县各树种组年均生长量不高,特别是硬阔年均生长量更低,因此在今后经营对策上,应严格按照适地适树和近自然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经营培育技术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经营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东北林学院 .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10.

[2]松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松溪县县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3]林鹏,吴志强.福建植被[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5

1 烟苗生长环境

烤烟漂浮育苗基质是依据烤烟生长根部所需的理想条件设计, 通气良好、水分含量高且变化很小, 养分含量协调且稳定, 容重显著低于普通土壤 (表1) , 基质主要理化指标都显著优于普通土壤[12]。

漂浮育苗系统热能向土壤传导被显著削弱, 利用的热能首先在设施系统内传导, 且更多分布在大棚空间和基质表层;系统的温度主要受膜外大气温度和光照强度制约, 地温对其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表现为在光照强烈的环境下, 基质表层温度和大棚空间温度升幅显著高于土床育苗。苗盘材料聚苯乙烯泡沫导热率很低, 有较强的隔热作用, 并且覆盖了整个苗池;受其影响基质和盘面温度上升较快, 因而烤烟漂浮育苗烟苗获得的有效积温仍然显著高于土床育苗[13]。

2 漂浮系统烟苗生长特点

由于烤烟漂浮育苗基质良好的理化性状和很高的均匀性, 水分与养分供应条件显著优于土床育苗, 基质表层升温较快, 烤烟漂浮育苗种子都有很高的发芽率和存苗率, 烟苗生长整齐度较高。在小十字期和大十字期, 烟苗根系在基质中生长阻力小, 水温相对更高, 烟苗根系生长更快, 根冠比迅速增加, 地上部分生长相对缓慢。苗床后段时间, 床面温度上升速度加快, 根系生长因容积受限, 烟苗干物质地上部分配增加, 地上部分生长迅速。地上部分中又叶片因拥挤而扩展受限, 干物质在茎部积累增加。小十字期和大十字期, 烟苗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规律是叶>根>茎;在七叶一心期和成苗期, 烟苗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规律是叶>茎>根。叶片内叶绿素含量、NR酶活性、SOD酶活性、根系活力均呈递增趋势;与烤后烟叶中主要化学元素含量相比, 烟苗体内的N、K、Ca、Mg特别丰富, 尤其是小十字期[14]。

与传统土床育苗比烤烟漂浮育苗生长主要特征为:侧根数量多, 大小均匀, 颜色较白且粗, 根毛少, 根系含水率高, 分布生长范围小;因而, 根系对水分和养分吸收较多依靠叶片蒸腾拉力的被动吸收和质流。

烤烟漂浮育苗烟苗的另一特征为:漂浮烟苗叶片窄、叶薄、叶基部较长。漂浮烟苗生长后期, 由于烟苗生长空间限制, 苗床后期叶片拥挤, 互相遮盖严重, 叶片窄, 有机物含量少, 水分含量大。漂浮烟苗叶片拥挤, 互相遮盖还引起漂浮烟苗大苗更壮、弱苗更弱, 降低烟苗整齐度和可用苗比例[15]。因而, 当烟苗长到5片真叶时, 须要剪叶, 以控制叶片生长、促进生长平衡、增加根茎比重。剪叶后通常普通200孔漂盘烟苗可用苗为80%左右。剪叶、推迟移栽均可提高漂浮烟苗可用比例, 但剪叶也增加了人工、肥料方面成本, 并增加了病害传播的机会。

烤烟漂浮茎杆高、茎杆干物质重占全叶比重较高也是烤烟漂浮育苗烟苗的重要特征。烤烟茎杆能贮存一定有机物、水分和养分, 白天, 根系吸收水分不能维持叶片蒸腾需要时, 可以通过减少茎部水分补充, 减少失水对叶片损伤;夜晚, 叶片蒸腾作用减弱, 茎部的含水量又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茎杆的这种对水分、养分的缓冲性能有助于减轻苗期高温环境下, 蒸腾作用强烈时, 根系对水分吸收不足。同时, 茎杆能贮存的有机物也可以供应烟苗叶片和根系呼吸和生长, 有利于烟苗大田移栽后还苗[16]。

烟苗受光面积过小是限制烤烟漂浮育苗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 通常使用的200孔漂盘规格为68×34cm, 面积为2 312cm2, 平均每株11.56cm2。测量一株中等大小漂浮烟苗成苗时可接受直射光照的最大的三片叶长×宽的和为214.1cm2。烤烟叶面积系数为60%左右, 这三片叶面积总和为128.46cm2, 约为单株实际占有面积的11倍。漂浮育苗苗床后期, 由于叶片生长空间限制, 只有一到二片叶被遮盖程度最小, 能获得显著高于其它叶片的光照强度, 并担负最强的有机物输出功能, 因而生理衰老进程加快。移栽后, 根系生长缓慢以及烟株大田生长前期茎围过小, 水分和养分输入强度受限制等方面因素进一步促使这些叶片生长速度显著降低, 衰老进程加快, 最终生长量也在很小范围内后衰老。但是漂浮烟苗在苗床后期能有较大比例的光合产物在烟苗茎中积累, 在一定程度可以补偿烟苗素质下降带来的影响。漂浮育苗后期将烟苗移植到规格为33×55×6cm的51孔塑料托盘中, 烟苗受光面积和根系生长体积分别为原来的3.08倍和3.49倍。经托盘假植, 烟苗部分茎被营养土覆盖, 发生新根, 根的数量, 根鲜重和根干重也增加, 根系活力与对照间达极显著性差异。茎的加长生长被抑制, 茎粗增加;叶片生长更趋向宽度、厚度增加, 含水量减少, 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 烟苗素质显著提高[17]。

3 漂浮育苗烟苗大田生长特点

烤烟漂浮育苗烟苗根系吸收能力较弱, 由于烟苗茎杆较高, 移栽较深, 根系所处位置通气状况差于表土层, 但土壤含水量较高且较稳定, 而且支持根系生长的基质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 因而烟苗移栽后一般都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较短的还苗期。烟苗移栽后, 大部分根系都逐渐死亡, 只有很少数量的根系逐渐加粗生长, 并发生多级侧根, 推动烟苗加快生长。茎的生长速度在移栽后显著下降, 并且以加粗生长为主。由于移栽时部分茎埋入土中, 还苗后埋入土中茎部逐渐发生新根。

根据烤烟生长下面叶片对上面叶片营养推动原理, 烤烟中下部叶片最终生长长度一般由下往上逐渐增加。因而, 苗期突出生长的最大叶片在移栽后不久便停止扩张后, 烟苗只能通过更小的幼嫩叶片生长超越衰老叶片后, 才能生长逐渐加快[18]。这方面也是漂浮育苗烟苗移栽后前期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4 漂浮育苗烟苗、经托盘假植烟株和经间苗后漂浮烟苗大田生长对比

2015年浏阳烟草分公司在全市开展二段育苗推广示范项目, 方法为当漂浮池内烟苗长3~4片真叶时, 将烟苗移植到51孔托盘中, 将不能移植的较小烟苗按每盘20株调匀重新漂于池中。假植烟苗和漂浮烟苗同步剪叶, 调匀稀植后漂浮烟苗不剪叶。对示范点烟苗和大田烟株观察和测量显示:移栽时, 经调匀稀植后漂浮烟苗生物量和叶面积最大, 假植烟苗根系生长量最大, 叶片宽长比最大;漂浮烟苗茎的生长量最大, 叶片宽长比最小。

移栽后, 大田前期调匀稀植后漂浮烟苗生长呈现生长均衡, 叶片宽长比大田期变化较小, 最终叶片宽长比也最小的特点。叶片宽长比较小有利于改善中下叶片光照, 提高中下部叶质量和重量[19]。调匀稀植后漂浮烟苗大田前期生长表现最优, 也显示除了不剪叶使烤烟漂浮烟苗大田生育期提前外, 经调匀稀植后漂浮烟苗虽然根系生长受到限制, 但叶片光照强度显著增强, 叶面积、叶片厚度和叶片储存的有机物显著增加, 促进了烟株大田根系的迅速生长和整株的早生快发;也显示光照是烟苗素质提高的最重要条件, 在烟苗受光面积有限条件下, 任何提高烟苗素质的方法作用都是有限的, 通过假植等方法扩大烟苗受光面积, 才是提高经漂浮育苗烟苗素质的根本出路。经托盘假植烟株和调匀稀植后漂浮烟苗烟株由于移栽时茎杆高度较小, 埋入土中茎杆部分较小, 根系生长呈现出主要依靠原有根系向周围和纵深扩展的特征。并且, 由于成苗时叶片面积、叶片厚度比常规漂浮烟苗大, 有机物积累多, 带入田中的叶片扩展能力更强, 推动了新生叶片的生长。因而, 移栽后抗逆性强, 大田前期生长势显著优于常规漂烟苗;从移栽到旺长前期, 各项农艺性状均显著优于常规漂浮烟苗。成熟略早, 成熟时株型更倾向于宝塔型, 落色更好, 中下部叶片厚度显著优于常规漂浮烟苗。

漂浮烟苗由于移栽时埋入土中茎杆部分较大, 根系生长呈现更多依靠埋入土中茎杆向周围扩展的特征, 大田前期生长重心在根部。在旺长期根系扩展后, 容易暴发式生长, 叶片宽长比迅速增加, 株高、茎围、总叶面积和叶片数量均与其它处理烟苗迅速缩小。到成熟期, 漂浮烟苗烟株在生长量上补偿和超载了前期生长不足, 表现在叶片数和总叶片面积超过了经托盘假植烟株和经调匀稀植后漂浮育苗烟株, 成熟时株型更倾向于腰鼓型[20]。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6

1 试验设计及相关试验要求

设单因素试验。设计6个密度水平, 即6个处理, 2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面积30m2左右。各小区宽行为0.3 m, 窄行为0.2m, 密度由退步行来确定, 其中A退步行为18cm, 密度为14815株, B退步行为20cm, 密度为13334株, C为退步行为22cm, 密度为12122株, D退步行为24cm, 密度为11112株, E退步行为26cm, 密度为10257株, F退步行为28cm, 密度为9524株。供试品种为:当地主推优质稻Y两优584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 为了提高对植株密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精确性, 在试验过程中除了植株密度不同之外, 将整个试验田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保持一致。

2 试验过程调查

2.1 生育期进程

调查各处理的播种期为4月12日 (旱育秧) , 移栽期为5月30日、最高分蘖为7月2日、拔节期为7月10日、齐穗期为8月8日、成熟期9月20日。

2.2 农药使用情况

4月12日播种前用敌克松消毒, 5月19、28日移栽前分别用康宽加吡蚜酮喷雾, 6月13日用康宽加吡蚜酮喷雾防治水稻螟虫和稻飞虱, 7月11日用三环唑和爱可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 8月8日用富士一号防治水稻穗颈瘟。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田生育期表现

通过上述对试验田的试验过程进行分析, 发现各个片区不同种植密度的水稻的播种期 (4月12日) , 移栽期 (5月30日) , 齐穗期 (8月8日) , 成熟期 (9月20日) , 全生育期 (158d) 等都基本相当, 其生长周期并没有因为密度的影响而出现明显变化, 而且在各个处理期间的生育状况表现一致, 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3.2 试验田的详细产量

田间测产情况: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小区实收产量以D、E最高, 平均产量569.73㎏/667m2, 其次是C平均产量550.275kg/667m2, 产量最低的为A, 平均产量为506.92kg/667m2, A与D、E产量相差62.81kg/667m2, 比增12.39%。从以上产量的表现和实地检查分析来看, 在下司镇海拔、气温条件下, 水稻的栽插密度以10000~11000株比较适当, 高密度接近15000株, 管理工作强度和风险增加, 10000株以下产量要下降。

4 结论

试验表明:水稻种植过密则田间过于荫蔽, 影响个体发育, 病虫害较重, 成穗率低, 产量降, 反之, 种植密度过稀则基本苗太少, 尽管每丛的茎蘖数较多, 但其有穗仍然不足, 而且由于无效分蘖穗多, 从而影响产量, 因此, 在相同栽培水平条件下, 要获得高产, 适度密植是关键, 也只有适度密植, 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才能最大, 单位面积的有效穗、平均穗粒数、结实率, 才能取得最佳平衡, 从而达到高产。

由于本次试验所在地为下司镇, 其水稻的生长环境以及水肥管理等都与其他区域的水稻栽植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该次试验最直接的作用对象为当地水稻生产, 不能代表其他区域的水稻种植情况与之相当。但是, 该次试验的程序和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类似试验项目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冬福.种植密度影响水稻农艺性状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 :42-48.

[2]郎有忠, 等.水稻叶片形态、群体结构和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学报, 2012, 28 (1) :54-58.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分娩床、保育床及配套设施由兰州进虎畜禽设备有限公司按标准图自行加工。

1.2 试验猪分组

在5窝28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中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40头仔猪, 按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头, 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其中断奶—保育—肥育组为对照组, 断奶—肥育组为试验组。平均体重为7.98 kg, 预试期7 d, 无异常情况第8天进入正试期。

1.3 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05年4月20日在榆中三角城一猪场进行, 至8月30日结束, 共132 d。

1.4 饲养管理

试验猪由专人饲养, 幼猪每天饲喂四次 (8:00、12:00、16:00、20:00时) , 自由采食, 喂量以料槽内有少许余料为度, 自由饮水, 清洁和消毒工作按常规进行, 同时保持圈舍通风、卫生、干燥。育肥猪舍按常规进行管理。每天观察记录好采食、健康、疾病等情况, 并及时进行疾病防治。试验开始、结束时均在早晨饲喂前空腹称重。只要有一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就结束试验。

1.5 饲粮营养水平

育肥猪饲料采用正大151号料, 营养成分为:玉米55%、麸皮25%、粗蛋白14%~14.5%。断奶仔猪饲料组成为玉米61%, 膨化豆粕30%, 进口鱼粉2%, 碳酸钙0.55%, 碳酸氢钙1.8%。营养水平为粗蛋白20.28%, 代谢能13.16 MJ/kg, 钙0.85%, 有效磷0.45%。

1.6 测定指标

测定开始体重、70日龄体重、结束体重, 计算全期增重、日增重、耗料量、料重比及成活率。

1.7 试验设计

断奶—保育—肥育饲养方式:仔猪在28日龄断奶后转到幼猪保育舍, 采取网床饲养, 至70日龄再转入肥育猪舍;断奶—肥育饲养方式:将分娩床制成可活动式, 能够翻转90°, 仔猪断奶后分娩床翻转90°, 赶去母猪, 仔猪留原床, 保育床全部建成产仔床, 保育猪在床上原圈饲养到70日龄 (全进全出结构不变) , 再转入育肥舍。期间发生拉稀等疾病及时治疗, 记录仔猪生长、采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生产方式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两组处理猪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 而70日龄体重明显受到饲养方式的影响, 试验组 70日龄平均体重29.48 kg, 平均日增重511.19 g, 比对照组分别高17.9%和26.0% (P<0.01) , 料重比试验组为1.94∶1, 对照组为2.18∶1, 试验组比对照组低11%。

2.2 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 对照组发病猪3头, 发病率平均为15%, 疾病记录有拉稀、发烧、喘气, 试验组的发病猪1头, 发病率为5%, 疾病为咬伤, 发病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2.3 对育肥效果的影响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0.65 hm2, 用网片进行隔拦成3格, 分别为1号、2号、3号, 对应面积0.2、0.22、0.23 hm2, 水深1.2~1.8 m;池塘形状为长方形、东西方向, 有利于通风和日照;池底平坦, 沙壤土, 池底淤泥在10~20 cm以内, 池塘保水性好, 不漏水;池塘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电力及渔机配套电力有保障, 有足够功率的柴油发电机作为自备电源;每格池塘配备1.5 k W叶轮式增氧机1台。

1.2 水质条件

池塘的养殖用水为地面水和井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要求;水量能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 在渔业生产的主要季节有充足的水量进入池塘, 用于池塘注水、换水, 在生产季节的换水量一次换水10%~20%。

1.3 放养前准备

清理修整池塘的护坡、池底、进排水系统等;修整鱼塘后, 干法清塘, 用生石灰75 kg清塘清毒。7 d后, 开始注水0.8 m, 注水经60目过滤网除杂等敌害生物;按每667m2施用经过发酵腐熟的有机畜禽粪肥200 kg培育水质。

1.4 鱼种的放养

放养的鱼种来自本单位选育红罗非鱼品系的扩繁良种。放养的时间为4月20日, 水温稳定在18 ℃以上。鱼种放养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制剂进行消毒。为了有利于池塘的水质调节、提高水体的生产力及增加养殖效益, 搭配了鲢鱼、鳙鱼和鲫鱼 (见表1) 。

1.5 饲养投喂

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投喂, 饲料蛋白含量不低于30%。饲料不变质、物理性状良好、营养成份稳定, 饲料加工均匀度、饲料原料的粒度符合水产饲料加工的质量要求, 具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口性。

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溶氧及水质状况定时、定量投喂。每日投喂2次, 08:00-09:00, 下午18:00-19:00;人工投饲在池塘中设定点投饲, 日投喂量按存塘量×日成长率 (参考值1.3%) ×饲料系数 (取经验值1.7) , 次日投喂量按日上日的投喂量×1.013, 依此类推。

每格池塘配备1台投饲机。投饲机投喂比手工投喂可以节约饲料, 且鱼体摄食均匀、鱼体个体大小均匀。

1.6 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获得高产, 实施健康养殖的技术关键之一。主要调节措施有:水质保持活、爽、嫩。通过施肥、排注水控制、使用生石灰、生物制剂等措施调节水质, 使池水透明度在30 cm左右;p H值保持在7~8, 水质调节可使用生石灰、氯制剂等, 使用生石灰控制池水的酸碱度, 每月泼洒生石灰水一次, 水深1 m时, 10 kg/667 m2。

每天开机2次, 保持水中的溶解氧在4 mg/L以上。利用生物增氧, 控制池水适宜肥度;经常注入新水补充池水, 防止水质过肥等以便减少耗氧因子对溶解氧的消耗。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池塘于2014年10月15-25日进行全塘起捕销售。池塘收获情况见表2。

3 结论与讨论

在同一池塘的养殖环境下, 水质的条件是几乎相同的。从表2的养殖收获情况看, 同样的放养密度、规格相差不大的3个品系红罗非鱼苗种经过6个月的饲养, 在生长速度上, 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最快, 珍珠白品系红罗非鱼次之, 关岛品系红罗非鱼最慢;在池塘的单产上看, 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相差不大;从体色上分析, 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红罗非鱼和珍珠白品系红罗非的生长最快, 而橘红色的关岛品系红罗非鱼则生长较慢, 这表明红罗非鱼的生长与体色有关。

摘要:对3个不同品系红罗非鱼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养殖, 以期探讨生长速度与体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个体增质量方面, 佛罗里达品系比珍珠白品系、关岛品系分别高出7.9%、38.5%;体色方面, 粉红色的佛罗里达品系和珍珠白品系生长速度、起捕平均规格, 单位面积净产量和肥满度, 均高于橘红色的关岛品系。本试验结果为不同品系红罗非鱼进一步开展人工养殖和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生长量对比分析论文 篇9

李的分布最广, 适应性最强, 栽培历史悠久, 资源也极为丰富, 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 形成了许多地域类型和品种。

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 优质李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长期以来对李品种的改良更新和提高栽培技术方面研究的不够, 品种老化落后, 果品质量差, 产量低, 收效甚微, 导致李果栽培面积急剧下降, 严重制约李果生产的健康发展。为提高李果生产的综合效益, 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笔者将南阳大红李与国外引进的、在南阳长势良好的几个李树优良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

2 建园及管理

定植前, 施足底肥, 深耕细耙, 挖好排灌水沟, 按照3m×4m的株行距定树穴, 穴的规格为0.8m×0.8m×0.8m;挖出土层分放, 每定植穴施有机肥30kg, 与表土混匀后填入穴内。2005年春季进行栽植, 参试苗木规格基本一致。

栽植时采用三封两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 让根系舒展, 浇足定根水, 在生长期间, 及时施肥、浇水、中耕除草和对参试苗木的病虫害防治, 田间和树体管理相同。

3 参试品种形态特征

(1) 大石早生。

原产日本, 果实圆卵形, 平均单果重50g, 最大果重106g, 果顶尖, 缝合线较深, 片肉对称, 果皮底色黄绿, 着紫红色, 皮中厚, 易剥离, 果粉中厚, 灰白色, 果肉红色, 质细松软, 汁多, 味酸甜, 香味较浓, 品质上等。6月上旬成熟。

(2) 李王。

原产日本, 果实近圆形, 大型果, 平均单果重150g, 最大果重200g, 果顶略尖, 缝合线浅, 片肉较对称;果皮底色黄绿, 成熟时果尖着粉红色, 果粉较薄, 果肉淡黄色, 质硬脆, 味酸甜, 具浓香, 离核, 鲜食治质上等。是日本李子品种最优的品种, 特耐贮存。7月上中旬成熟。

(3) 黑宝石。

原产美国, 果实扁圆形, 平均单果重72.2g, 最大单果重127g, 果顶圆, 缝合线明显, 片肉对称, 果皮紫黑色, 无果点, 果粉少, 果肉黄色, 质硬而脆, 汁多, 味甜, 品质上等;9月中旬成熟。

(4) 澳大利亚14号。

原产美国, 果实圆形, 平均单果重87.4g, 最大果重113.5g, 果顶圆或微凹, 缝合线浅, 明显, 片内对称;果皮底色绿, 着暗紫色, 果点灰褐色, 较小。果粉较厚, 灰白色, 果肉红色, 肉质致密, 纤维细少, 味酸甜, 微香, 鲜食品质中上。9月中旬成熟。

(5) 南阳大红李。

缝合线不明显, 两侧对称, 近圆形, 果顶平稍凹, 着色浓红或紫红, 果粉中厚, 果皮较厚, 外观极佳。7月20日左右成熟, 果肉乳黄色, 硬溶质, 清脆爽口, 酸甜适中, 含糖量达13%, 具香味, 核小, 离核, 可食率达98%以上, 常温下可贮藏15~20d。连雨天裂果率达5%以下, 耐储运。

4 结果与分析

该试验于2005年进行苗木定植。选用南阳市人民公园筛选出的适宜南阳栽植的国外鲜食良种李子品种:大石早生、澳大利亚14号、李王、桑园李、黑宝石等5个品种进行生长势对比试验研究。6个参试品种规格基本一致,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进行定植, 设3次重复, 3株小区, 株行距为3m×4m, 四周栽植保护行。于2005、2006年连续调查其生长情况。调查结果汇总如表1, 根据表制作了图1~图4。

从图1、图2看出:南阳大红李地径、冠幅生长较其他品种好;从图3看出南阳大红李结果枝量较其他品种多;图4显示南阳大红李单位枝量较大石早生、黑宝石两个品种少, 但差距极小。

结论:南阳大红李在南阳能正常生长, 且比大石早生、黑宝石等品种均具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涛.美国杏李[J].农业知识:公果菜, 2005 (1) :12.

[2]张盛, 高文胜.介绍几个优良果树品种[J].农业知识, 2011 (10) :22~24.

上一篇:破产清算会计问题下一篇:创新写作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