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2024-07-24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共6篇)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篇1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损害肝脏所致, 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肝大、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1]。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是提高临床疗效关键, 本研究将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常规保肝治疗病毒性肝炎效果比较, 并获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符合《传染病学》中关于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 每组46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25, 年龄22~63岁, 平均年龄 (34.3±5.8) 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4∶22, 年龄21~61岁, 平均年龄 (32.3±5.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250 m L 10%葡萄糖溶液+40 m L茵栀黄注射液 (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13020772, 规格10 m L×5) , 静脉滴注, 1次/天, 连续治疗2个月;研究组患者予以250 m L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 mg促肝细胞生长素 (广东省药物研究所制药生产, 国药准字H19980153, 规格20 m L×10) , 静脉滴注, 1次/天, 1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月。

1.3 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 ALT、TBIL降至正常水平, 停药后未出现反跳现象为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ALT、TBIL明显下降, 停药后有反跳现象, 再次服药后起效则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及ALT、TBIL均无好转, 甚至加重为无效。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用t进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进行组间比较, 当P<0.05时, 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48%比对照组78.27%高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肝功能复常情况:

两组肝功能ALT、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 研究组患者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疾病, 由于该病具有传播性, 使得该病发病率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30万~50万人死于病毒性肝炎导致形成的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选择有效的方式治疗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48%, 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8.27%, 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较常规保肝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更显著。分析原因可能在于, 促肝细胞生长素一种是从乳猪新鲜肝脏提取出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这种物质可以促进肝细胞DNA的合成, 从而促进肝细胞的再生, 使得恢复机体肝细胞功能, 同时还可以促进线粒体复制增生, 阻断脂质发生过氧化, 从而起到保护肝细胞的功能;另外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可以提高机体清除内毒素的功能, 减少肝细胞的坏死数量, 抑制内毒素的活性, 从而抑制内毒素对肿瘤坏死因子的诱导, 起到保肝作用, 改善治疗效果[3]。另外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较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更迅速。分析原因在于, 促肝细胞生长素配合常规保肝治疗, 可以迅速降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的数量, 改善机体蛋白的代谢, 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 还可对坏死和被炎性损伤的肝细胞进行修复, 改善肝细胞功能[4]。

综上所述,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较常规保肝治疗效果更为确切显著, 可以明显降低肝功能指标ALT、TBIL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每组4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 研究组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及肝功能ALT、TBIL水平。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的78.27%, 研究组肝功能指标ALT、TBIL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可降低肝功能指标ALT、TBIL水平, 效果较常规保肝治疗更为确切迅速。

关键词:促肝细胞生长素,病毒性肝炎,疗效

参考文献

[1]袁苗.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7) :47-48.

[2]汪洁.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2, 33 (4) :41-45.

[3]郑志想.促肝细胞生长素注射液治疗重度慢性乙型肝炎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30-31.

[4]王玉洁.细胞凋亡和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3, 7 (6) :927-929.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篇2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三个月为一疗程。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一般饭后服用。口服,一次2~3粒,一日三次。药物的服用的时间需要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一般来说,滋补药宜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治疟药宜在发作前1-2小时服。安眠药物则应在睡前服。其它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总之无论饭前或饭后服药,均应略有间隔,如饭前、后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用于中、重度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的药理作用表现在:HGF是从新鲜乳猪肝脏中提取的带正电荷的小分子量多肽类活性物质,本品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促进肝细胞再生;对中毒性肝损伤有促进病变肝细胞修复及降低血清丙氨酸基转换酶(ALT)的作用。

促肝细胞生长素肠溶胶囊是由从动物胎肝为原料精制提取而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组成,含有22种游离氨基酸,富有肝刺激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因此临床用药后明显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酶退黄,提高生存质量。该药特点是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使用安全,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顽固性腹水患者,促肝细胞生长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篇3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炎, 病毒性, 人,治疗结果

病毒性肝炎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病理特征, 在临床传染性疾病中发生比例较高,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发肝脏损害所致, 病种繁多[1]。临床以肝功能异常、疲劳、肝大、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 因其具传播性, 使治疗相对棘手, 患者多有恐惧心理, 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选择有效方案积极治疗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研究就常规保肝治疗与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肝病科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 男49例, 女31例;年龄18~73岁, 平均 (45.8±11.5) 岁;均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肝病学会2000年修订) 中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脾、肝、胆B超检测有相应变化。具肝炎临床表现及症状, ALT、血清胆红素 (TBIL) 均高于参考水平。甲型病毒性肝炎1例, 乙型病毒型肝炎72例, 丙型病毒性6例, 未定型1例。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机体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 两组均应用清蛋白等保肝药物, 重症患者输入新鲜血浆。观察组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促肝细胞生长素100~200mg静脉滴注, 1次/d, 1个疗程为1个月, 行2个疗程治疗。对照组给予10%葡萄糖250ml+茵栀黄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 1次/d, 共行2个月治疗。

1.3 效果评定

显效:TBIL、ALT指标治疗后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消失, 药物停用后无反跳现象;有效:TBIL、ALT指标治疗后明显降低, 渐与正常水平接近,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但药物停用后出现反跳情况, 再次应用药物起效;无效:肝功能、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甚至病情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38/40) , 对照组为82.5% (3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ALT、TBIL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危险因素增多, 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一直居较高水平, 因乙型肝炎诱导的肝癌或肝硬化病死率也呈上升趋势, 故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治疗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局势也较为严峻, 因病情顽固、迁延, 目前尚无迅速治愈药物, 而病变易致肝脏受损, 使微循环出血程度不等的障碍进一步损伤肝脏致恶化;另外, 在应用药物后, 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解毒, 易使肝脏损害进一步加重。临床为改善患者肝脏功能, 多采用综合方案治疗, 虽可起到一定效果, 但易反跳, 缺乏稳定性。

促肝细胞生长素为小分子多肽物质, 从乳猪新鲜肝脏中提取, 对肝细胞DNA合成有刺激作用, 进而促进肝细胞再生, 加快了肝细胞功能恢复进程。此外, 其在线粒体复制的增生中也有促进效果, 使粗面内质网变化得以控制, 进而对脂质的过氧化作用加以阻断, 发挥保护肝细胞作用, 提高对内、外毒素清除的能力, 降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 避免肝细胞坏死;另外, 其对内毒素诱导肿瘤因子有抑制作用, 使其活性降低, 进而对肝细胞起到保护效果[2]。促肝细胞生长素, 还具降酶降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可修复炎性损伤和肝细胞坏死, 对肝细胞功能进行完善。药理毒理学研究显示, 在动物实验中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 对狗心电图波型、心率、血压、心律、呼吸节律均有明显影响[3]。对小白鼠自主活动、睡眠时间无影响。促肝细胞生长素用量为1247.85mg/kg, 为患者用药的2400倍。分析大鼠慢性试验结果, 按高、中、低三个剂量促肝细胞生长素胸腔注射, 对动物饮食欲、体质量、血液生化、血液学、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影响, 表明促肝细胞生长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毒性较小, 促肝细胞生长素过敏试验、热原质试验、异常毒性试验中均呈阴性[4]。在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过程中, 可使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TBIL降低, 蛋白代谢改善, 促使腹腔积液尽快消退, 促使机体免疫状态改善, 避免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不良事件发生, 有全面且高效的作用[5]。结合本研究结果示,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82.5%。观察组ALT、TBIL复常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病毒性肝炎采用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加快病情康复, 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以保障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才金, 何晓凤, 袁柳仙.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24例[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31-32.

[2] 陈阳述, 闫翠环, 仇新军, 等.促肝细胞生长素的临床研究与应用[J].中国药房, 2011, 22 (48) :4602-4604.

[3] 王庆军.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 9 (5) :69-70.

[4] 王素云, 金桂仙, 冯江, 等.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重症肝炎致严重不良反应2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1) :4047-4048.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篇4

妊娠与肝病相互影响,对孕妇及胎儿造成不良后果,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病死率为1.5-8.1%,非妊娠病死率仅为0.67%。[1]

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肝炎患者共52例,其中30例采用多烯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52例,均在B超确定妊娠的基础上,经血清学、血生化检查和B超、CT检查,诊断为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26岁,孕期16-35周。对照组22例,平均年龄28岁,孕期14-36周。二组患者在病情、病程、年龄及妊娠周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治疗组30例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多烯磷脂胆碱2支(每支232.5mg)(成都博瑞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576847),同时予促肝细胸生长素80mg,每日静脉滴注一次,对照组2例单用促肝细胞生长表,一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疗效评定标准:⑴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ALT、AST、TBiL正常;⑵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ALT、AST、TBiL基本正常。⑶无效:未达到显效及有效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L变化见下表:

治疗中患者未感到特殊不适,两组患者胎心、胎动均正常。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经t检验t<0.05差异显著。

3 讨论

妊娠期孕妇新陈代谢增加,基本消耗增多,肝糖原储备不足,胎盘产生大量孕激素、泌乳素均需在肝脏分解,使肝脏负担增加。由于妊娠可引起一系列生化及病理变化,使妊娠并发重症肝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妊娠患者,因而积极的早期治疗对发送患者的症状及疾病的预后非常重要。一般的保肝降酶药,如甘草酸二铵,药典明确禁用,硫普罗宁妊娠期禁用。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本药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苦参素孕妇也不宜应用。

肝细胞生长素,药典规定可以应用。多烯磷脂胆碱,其主要成份为开然多烯磷脂胆碱、维生素B族、E族等物质,其中磷脂作为机体必要磷酯主动与肝细胞及细胞器结合成生物膜的一部分,能对已破环的肝细胞膜结构进行修复,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多烯磷脂胆碱所含有多不饱和胆碱,能阻止肝细胞变化及炎症纤维化。[2]多烯磷脂胆碱用于肝病治疗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从大豆中提炼为纯天然物质,与人体内的磷脂一样,20多个体内、体外实验均未发现其毒性,即使在短期或长期给予过量多烯磷脂胆碱后也没有发现它有任何致畸,致突变作用。自1952年在德国上市以来,也从没有发现它有致癌作用及任何禁忌症,同时也未发现它与其化药物的相互作用。由于多烯磷脂胆碱的组成成分从毒理学的观点来看,多烯不会引起并发症或毒副作用[3]。

本组病例经治疗后ALT、AST、TBIL数值都明显下降,应用多烯磷胆碱的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及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参考文献

[1]姚光弼.临床肝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

[2]沈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 (2) :114.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简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78例, 女22例;患者年龄为20~70岁, 平均 (44.5±13.5) 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重型肝炎,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法》标准。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间有均衡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和临床护理, 主要包括:复方丹参、甘草酸制剂、门冬氨酸钾镁、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支链氨基酸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 具体方法:在250ml的5%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60mg促肝细胞生长素以及1200~1500 mg的还原型谷胱甘肽, 1次/d, 静脉滴注。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准确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体征和临床症状, 并实施凝血四项、肾功能、电解质生化、肝功能和血细胞分析等检查。临床治疗开始后, 每隔10d接受一次凝血四项、肾功能、电解质生化、肝功能和血细胞分析检查, 并对患者不良反应、体征和临床症状改变进行严密监测[1]。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总胆红素 (TBi L) 等指标均恢复正常, 各项体征显著缓解或完全消失,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是消失;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PT和TBi L等指标均降低超过50%, 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PT和TBi L等指标均明显升高, 各项体征和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 甚至有所加重, 或是患者死亡[2]。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病例总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生化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PT、TBi L、AST和ALT生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74%) 高于对照组 (5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慢性重型肝炎指的是肝细胞发生速度不同的解毒功能障碍、亚大块或大块坏死, 以及相应的特征和临床症状。该疾病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十分明确, 但通常认为与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内毒素等因素有关[3]。促肝细胞生长素属于多肽类物质的一种, 有助于保护肝脏, 促肝细胞生长素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 促进肝细胞再生, 加速肝脏组织的修复, 改善肝脏细胞的吞噬功能, 防止来自肠道的毒素对肝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促进肝脏坏死后的修复。同时降低转氨酶、血清胆红素和缩短PT, 恢复肝脏细胞功能,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TNF) 活性, 缓解肝细胞坏死。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 使人体获得高能量, 是细胞内主要的巯基和含量最丰富的低分子多肽, 也是细胞内主要的代谢调节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生物体氧化还原系统和巯基酶有活化作用, 可清除组织中的氧自由基。肝脏是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的合成和消耗场所, 受有毒物质或射线等损害时, 可诱导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提供活性巯基或在酶催化下直接与自由基结合, 保护和恢复肝细胞功能[4]。谷胱甘肽能激活多种酶。如巯基酶一辅酶等, 从而促进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代谢。有助于降低肝星状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提高肝细胞的活性, 进而达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5]。

综上所述, 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且联合用药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注:PT=凝血酶原时间, TBi L=总胆红素,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参考文献

[1] 覃佳成.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7, 23 (5) :380-381.

[2] 陈祖涛, 甘建和, 卢文明.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02, 17 (1) :4-5.

[3] 刘梅, 陆伦根.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人肝性星状细胞增值和氧应激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10) :666-669.

[4] 周霞秋, 郭青.病毒性肝炎红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检测及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96, 16 (5) :375-376.

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篇6

关键词:烟雾病,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源性生长因子

侧支循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1,2],通过侧支循环,可以维持病变血管的远端血液供应,从而避免出现脑梗死,当侧支循环好时,预后较好。故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更为重要方面其还是一条可干预的途径[3]。因此需要加强侧支循环建立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从而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启新的方向。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在颅底有异常增生血管网的脑血管病[4],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出现颅外向颅内代偿的侧支循环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网,其分别代表次级及三级侧支循环。随着病情的发展,新生的毛细血管网会发生不断地变化,呈现出增生、旺盛及衰减的过程,而次级侧支循环也会逐渐建立并起主要代偿供血作用,是目前研究侧支循环变化最好的途径[5]。目前很多国内外研究已提示多种细胞因子在烟雾病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6,7,8,9],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源性生长因子(VEGF)最具有代表性[10],但烟雾病毛细血管网的增生、旺盛和衰减的具体过程及次级侧支循环变化与上述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HGF、b-FGF、VEGF)在成人烟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51.34±8.71)岁,上述患者行相关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影像学评判标准选择Suzuki分期,2位神经内科医师分别单独进行判定,8例患者为早期(Suzuki分期1~2期),17例为中期(Suzuki分期3~4期),16例为晚期(Suzuki分期5~6期)。同时选择在我院诊治40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阳性对照,另选择我院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所选健康对照人员均为血象、血生化、常规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上述检查项目正常的健康成人。

烟雾病诊断标准:①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末端和/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端狭窄或闭塞;②其颅底可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③病变为双侧性。

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①全脑血管检查发现血管管腔有狭窄;②排外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管腔变化。

烟雾病Suzuki分期的标准[11]:第1期,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狭窄。第2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狭窄,ACA和MCA起始部狭窄并分支扩张,颅底有烟雾血管形成,但无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第3期,ACA和MCA主要分支闭塞,烟雾血管非常明显,形成烟雾血管团,但大脑后动脉(PCA)或后交通不受影响,仍无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第4期,颅底烟雾状血管开始减少,ICA闭塞已经发展到与后交通动脉的联合处。从颅外到颅内的侧支循环逐渐形成,或有异常增生的新生血管吻合支。第5期,从ICA发出的全部主要动脉完全闭塞,烟雾血管比第4期更少,从颅外到颅内的侧支供血进一步增多。第6期,烟雾状血管完全消失,ICA主干闭塞,仅见到从颅外进入颅内的侧支循环。

1.2 检测方法

烟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组在入院后第2天,正常对照组在当天即采取空腹静脉血6 m L,常温放置30 min,以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并将其置于-70℃冰箱备检。各组血清中HGF、b-FGF及VEGF浓度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检测试剂盒采用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步骤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一般资料比较

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的一般资料,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无

2.2 烟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血清中HGF、b-FGF、VEGF比较

烟雾病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HGF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早期、中期、晚期患者之间HGF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晚期患者b-FGF与其他各组比较,表达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b-F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早期患者VEGF与其它各组比较,表达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6,7,8,9],HGF、b-FGF、VEGF均在烟雾病患者病变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血管中层和增厚的内膜中广泛表达,另外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含量明显增高,而正常对照组则未发现,表明这些相关病变组织中含有上述细胞因子,提示与烟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烟雾病的病变血管不同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以内膜增厚为主要表现,从而造成了血管管腔变细、狭窄,直至闭塞,同时周围逐渐出现新生毛细血管网,上述病理过程均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有相关性[12]。随着病程的进展,新生毛细血管会逐渐衰减,而次级侧支循环则起主要代偿供血作用,根据这些影像学变化可行Suzuki分期,8例早期,17例中期,16例晚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次级和三级侧支循环变化阶段。

HGF是一种很强的促血管再生因子[13,14],它不仅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且可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运动。本实验揭示血清中HGF浓度在烟雾病各个阶段均有明显的升高,既使烟雾病后期毛细血管网减少时,HGF浓度仍未下降,提示其从始至终一直参与新生毛细血管网及次级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是一种主要的促侧支循环开放的细胞因子。

b-FGF在体内分布很广,可诱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并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形成血管腔[15],临床试验也进一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血管再生作用[16]。本研究发现烟雾病晚期患者血清中b-FGF含量明显增加,此时烟雾病变的血管闭塞达到最高峰,而新生毛细血管网已处于衰减期,但第二级侧支循环逐渐出现并起主要作用,故推测其在烟雾病侧支循环变化的后期病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VEGF是一种血管生长因子,主要作用不但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调节细胞的生长,而且还可促进血管形成[17,18,19],临床试验显示通过特异性VEGF纳米抗体能抑制血管的生长,反证其具有促进血管再生作用[20]。本研究提示烟雾病早期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增加,此时烟雾病患者病变血管尚处于病变早期,新生毛细血管处于增生期,推测其在烟雾病的侧支循环早期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英语阅读与听说教学下一篇:中职学校班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