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2024-09-23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精选7篇)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篇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可促进血管的生成, 并与许多肿瘤的生成有关。本研究通过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al density, MVD) 的检测, 来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及其相应正常内膜取自2003年3月—2006年12月间本院住院患者。患者年龄42~77岁, 平均55岁。手术病理分期:Ⅰa 2例、Ⅰb 16例、Ⅰc 15例、Ⅱa 6例、Ⅱb 2例、Ⅲa 2例、Ⅲc 7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学分级:G1 13例、G2 20例、G3 17例。子宫离体后立即纵行剖开子宫, 取癌组织约2cm×1cm大小, 在癌组织基底部2cm外取正常内膜约2cm×1cm大小。标本立即放入液氮罐中, -70 ℃冰箱中保存。

1.2 主要试剂

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和液体DAB酶底物显色试剂盒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免疫组织化学 (SP) 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3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1.3.1 切片、脱蜡

石蜡组织块置冰箱预冷, 以4μm厚度切片, 60℃烘箱过夜。二甲苯脱蜡3次, 每次15min, 无水酒精、95%酒精各5min, 85%、75%酒精各5min, 大量清水冲洗后浸泡于蒸馏水中备用。

1.3.2 抗原修复

切片置高压锅中已沸腾的柠檬酸缓冲液中, 继续加热至喷气, 计时2min后离开热源, 1min 后去阀开盖, 待液体自然冷却后取出切片, 先用蒸溜水冲洗2次, 再用PBS冲洗3次 (每次3~5min) 。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免疫组织化学 (SP) 染色:试剂盒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

1.4 结果判定标准

1.4.1 VEGF表达的判断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由两位病理医师单独进行评分, 在组织切片上显示细胞胞浆染为淡黄色至黄棕色者为阳性, 计算出阳性染色细胞的百分数并进行评分, <5%为0分, 5%~为1分, 25~为2分, 50~为3分, ≥75%为4分。再根据染色强度进行评分:弱阳性为1分, 强阳性为3分, 介于两者之间为2分。最后将阳性率评分与强度评分相乘所得之积的和计为该组织的免疫组化最终评分。

1.4.2 MVD结果判定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癌灶中微血管最密集 (热点) 的3个区, 在高倍镜 (400倍) 计数该3个区的微血管数或微淋巴数, 取3个高倍镜下的微血管数平均值。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常内膜组织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VEGF在组织中的定位

在癌细胞胞浆和细胞膜中可见VEGF的表达。

2.2 VEGF、MVD与子宫内膜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表达及MVD均高于正常内膜组织 (均P<0.01) , 见表1。VEGF表达和MVD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侵袭、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见表2。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γ=0.435,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VEGF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胞浆和细胞膜中表达, 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相比表达明显增强, 表明子宫内膜癌细胞可过度分泌VEGF。VEGF的受体VEGFR1和VEGFR2一般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 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促进微血管的生长。Bamias等[1]研究认为正常组织既可分泌促血管生长因子, 又可分泌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 保持动态平衡。而肿瘤细胞因缺氧、基因突变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促进VEGF的分泌增加, 打破了这种平衡, 肿瘤微血管过度增长。VEGFR1可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表达, VEGF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促进肿瘤微血管的生成。

本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与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Hirai等[2]通过对228例绝经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表明, VEGF的表达与肿瘤对血管的侵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而与淋巴管的侵袭无关。Chen等[3]通过对53例手术后的子宫内膜癌组织研究发现, 肿瘤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生长及转移所必需的, VEGF可诱导肿瘤组织周围血管网的形成。VEGF与血管密度与肿瘤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 晚期和G3患者VEGF与血管密度表达明显增高并与患者的预后有关。Emoto等[4]对3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研究发现, 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越高, VEGF表达越高;而癌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肉瘤细胞。

本研究还发现,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VD与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及细胞组织学分级有关。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 表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的过度表达可促进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Bamias A, Dimopoulos MA.Angiogenesis in human cancer:im-plications in cancer therapy[J].European J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4 (8) :459-469.

[2]Hirai M, Nakagawara A, Oosaki T, 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VEGF-A/VEGF-1 and VEGF-C/VEGF-2) in postmenopausal uterine endometrial carcinoma[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1, 80 (2) :181- 188.

[3]Chen C A, Cheng W F, Lee C N, et al.Cytosol vascular endo-thetial growth factor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correlation withdisease-free survival[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1, 80 (2) :207-212.

[4]Emoto M, Charnock-Jones D S, Licence D R, et al.Localizationof the VEGF and angiopoietin genes in uterine carcinosarcoma[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4, 95 (3) :474-482.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篇2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 可导致盆腔痛、不孕、月经失调等临床表现[1]。据报道存在于60%的痛经妇女及40%~50%有慢性盆腔痛和性交痛的妇女中, 在经腹的妇科手术中, 5%~15%的患者被发现有此病[2]。EM为良性病变, 但具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异位的子宫内膜可以出现在身体很多部位其中以卵巢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等。

目前EM确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仍不明确, 有经典的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学、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免疫学说、体腔上皮化学说、淋巴回流学说, 遗传因素学说等, 环境因素也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的易感性。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1927年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及有生长功能的内膜细胞在腹腔内种植学说[3], 免疫学说中一些与黏附, 血管生成有关的因素对EM的发病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家族在血管和淋巴管生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发现VEGF参与了机体的生长发育、雌性动物月经周期变化中对子宫内膜进行修复、人类肿瘤的生长及进展、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挽救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体内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愈合及再生,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5]。

2.1 VEGF的结构

VEGF是1983年由美国的Senger等首先发现一种可以引起小静脉对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通透性增高的蛋白质, 命名为血管通透因子 (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PF) , 1989年Ferrara和Gospodarowiz等从牛垂体滤泡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来是一种可特异的促内皮细胞生长的糖蛋白, 称之为VEGF, 其后经过蛋白质序列和基因分析, 发现VPF与VEGF两者为同一基因产物。VEGF基因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 定位于染色体6p21.3, 有VEGF-A, -B (包括VEGF-B167以及VEGF-B186) , -C, -D, 及-E, 各亚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点。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各种肿瘤细胞都可以合成分泌VEGF, 分子量为32-45kDa。由于mRNA拼接方式的不同, 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多肽, 例如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5、VEGF206等至少5种蛋白形式。VEGF是目前发现无论体内、体外, 特异促进血管生成功能最强的因子, 部分实验研究还证实VEGF还有恢复受损的新生血管形成能力[6]。

2.2 VEGF的功能

2.2.1 VEGF正常生理作用

正常情况下, 在人体组织里促VEGF和抗VEGF保持平衡状态, 这可以使脉管正常生长和分化。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有VEGF受体, 在血液中, VEGF可以与受体结合, 激活细胞胞内酪氨酸激酶, 生物信号启动, 新脉管生长。

2.2.2 VEGF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

肿瘤细胞失去分裂次数限制, 疯狂生长, 这需要形成新血管输送大量营养。正常情况下, 在人体组织里促VEGF和抗VEGF保持平衡状态, 而肿瘤生长时, 各种因素促使VEGF数量增多, 平衡被打破, 血管大量生长, 为肿瘤细胞输送营养[7]。这包括VRGF通路和免疫逃逸两个方面。VEGF通路的作用主要是保存现有血管和促进新血管生成, 但在VEGF数量远多于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情形下, 会导致血管异常。免疫逃逸是VEGF干扰抑制树突细胞, 阻断B细胞核和T细胞的抗原呈递, 妨碍机体正常的免疫作用, 使残存肿瘤细胞不能被完全除掉[8]。

3 VEGF与EM发生、发展的关系

免疫学说中一些与黏附, 血管生成有关的因素对EM的发病作用越来越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血管发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过程[9]。子宫内膜随着逆流的经血成功地异位种植生长, 这与异位种植部位新生毛细血管有关。VEGF可以在实体瘤中表达, 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 还可以作为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的标记[10]。尽管EM不是肿瘤, 但它有类似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特点。VEGF是公认的关键性的促血管形成因子, 对病理性血管和正常血管生成均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所以, 有人认为VEGF在E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1]。在正常在位内膜中, VEGF低表达, 分布在腺上皮胞浆和周围的间质细胞胞浆内, 在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生长、修复, 孕卵的植入、发育及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在增殖期和分泌期VEGF表达差别不大[12]。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因子宫内膜病变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石蜡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子宫内膜癌组48例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30例,子宫内膜癌组中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8年)内膜样癌组织的3级分类法,组织学分级G1 20例,G2 15例,G3 13例;年龄36~70岁,平均(46.0±0.7)岁;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中年龄34~65岁,平均(43.0±0.4)岁。另择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切除子宫的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组织24例为对照组,年龄34~65岁,平均(40.0±0.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免疫治疗及内分泌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符合组织病理学标准且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实验试剂染色剂:苏木精-伊红(HE)染色液产于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包括苏木精染液(100 m L/瓶)、伊红染液(250 ml/瓶)、分化液(500 m L/瓶)和返蓝液(1000 m L/瓶)。免疫组化化学试剂盒:兔抗人瘦素多克隆抗体Leptin(BA-1231)、鼠抗人VEGF-165单克隆抗体、SP试剂盒及DAB显色试剂盒均产于北京中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的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进行连续切片(厚度为4μm),严格按照苏木精-伊红(HE)染色液的说明书上染色。采用链霉菌亲生物素-过氧化酶链接法(SP法)标记抗体的显色情况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并定位和定性定量的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一抗工作液稀释度均为1∶1000。细胞核采用苏木素复染,采用光学显微镜检查显色反应。

1.3结果判定LP、VEGF蛋白均被染为黄色,阳性采用半定量标准判断,以双盲法判定结果进行评分。LP、VEGF表达强度检测结果根据染色强度与阳性细胞(染色后细胞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强度高于背景染色)百分比综合判定,即于低倍镜和高倍镜下分别观察切片;根据细胞染色强度和其所占面积来表达阴性和阳性[9,10]。随机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计算阳性细胞所占百分比,若阳性细胞<5%,结果阴性(-);6%~25%,结果呈弱阳性(+);26%~50%,结果呈中度阳性(++);>50%,结果为强阳性(+++)。染色强度:0为不染色,1为轻度染色,2为中度染色,3为强度染色;染色细胞所占面积:无细胞染色为0,<25%细胞染色为1,26%~50%细胞染色为2,>50%细胞染色为3。两者积分之和为0~2为表达阴性,>2为阳性[11]。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LP、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LP在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LP在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中强阳性表达例数最多,阳性率最高,三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VEGF在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VEGF在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中强阳性表达例数最多,阳性率最高,三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子宫内膜癌组中LP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在48例子宫内膜癌组中,LP表达阳性者41例,阴性者7例,而VEGF均表达阳性。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LP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r=0.40,P<0.05),见表3。

2.4子宫内膜癌组中不同组织分级的LP、VEGF表达LP在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无差异,而VEGF则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表达愈强,但由于本研究中G3分级的病例较少,表现不明显,见表4。

3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随世界人口中肥胖人群的增多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而呈持续上升的态势。WTO定义正常体重为体重指数(BMI)18~24.9 kg/m2,肥胖者≥30 kg/m2[12]。肥胖已成为多种癌症高危因素之一,可能是导致该病的其中一种高危因素,使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度升高2~3倍,但目前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甚明确[13]。

瘦素(LP)是最初起源于1994年,通过定位克隆技术克隆出的小鼠肥胖基因(ob基因)而生成的蛋白产物[14]。LP是由ob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7q32)编码的一种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被认为是一种脂肪组织分泌的信号,人和动物的体脂保持相对稳定,可通过增加能量和减少摄食消耗来调节[15,16]。LP含量与肥胖程度成正比,瘦素作为肥胖基因编码的多肽产物,不仅在调节摄入、能量代谢及维持质量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一种高度特异性促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的生长因子,也是一种从牛垂体滤泡细胞液中分离出来的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生长因子,因它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呈现高表达,所以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密切有关[17,18,19]。

在本研究中,子宫内膜组织LP、VEGF的表达依次在对照组、非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逐渐增强,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强的血管依赖性,表明LP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而且LP与VEGF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中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瘦素在血管形成与癌症发生之间起正向协同作用,但LP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中尚不明确,其中枢作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下丘脑-神经肽通路,主要通过细胞因子信号途径把JAK激酶/信号转导转录活化因子信号,以上调VEGF而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文献[20]报道,STAT反义寡聚糖脱氧核苷酸、负向STAT蛋白或STAT RNA干扰技术及STAT蛋白功能的小分子抑制剂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和增殖。本研究发现,通过比较LP在子宫内膜癌组的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发现LP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瘦素可能仅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起作用,而对该疾病的发展及预后作用不大。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11~2007-12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56例患者, 年龄36~73岁。56例患者中绝经前12例, 绝经后42例, 围绝经期2例, 绝经时间为2~25年。术后病理结果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 2000年手术-病理分期标准[6], 其中Ⅰ期34例, Ⅱ期17例, Ⅲ期5例。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 包括MRI常规平扫加增强检查, 术后行病理检查。以10例子宫发育畸形的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以上病例均无MRI检查禁忌证, 无严重心、肺及肝、肾功能障碍。所有病例在行MRI检查前均未进行过放、化疗及其他相关的抗肿瘤治疗。

1.2 方法

1.2.1 MRI检查

①平扫:横断位及矢状位快速恢复快速自旋脉冲 (fast recovery fast spin-echo, FRFSE) 序列T2WI (TR 4 120m s, TE 105.7/Ef ms) 扫描, 其中横断位压脂、矢状位压脂或不压脂, 横断位快速自旋回波 (fast spin-echo, FSE) 序列T1WI扫描, 必要时加冠状位T2WI扫描。②增强扫描参数:采用静脉注射磁共振对比剂钆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 (0.1mmol/kg) , 在高压注射器注射开始后20s、60s、120s行3次扫描, 增强采用矢状面或横断面扫描。具体扫描参数包括:横断面视野为36cm×36cm, 矩阵为320×224;矢状面视野为36cm×36cm, 矩阵为256×192;层厚和层间距:横断面5mm和1mm, 矢状面4mm和1mm, 信号采集次数均为2次。采集所有图像自行传输至GE后处理工作站 (ADW4.2) , 经Functool软件分析。由2名高年资的影像医师采用盲法分别进行阅片、观察, 取得一致意见, 做出诊断、分类。

1.2.2 免疫组化

56例子宫内膜癌和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包埋, 行4µm连续切片。经漂片后贴附于处理好的载玻片上, 置于60~70℃烤箱中30min烤干, 室温保存。用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化采用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 (SP) 免疫组化染色两步法, 兔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0.2ml (原液) 、鼠抗人Ki-67单克隆抗体0.2ml (原液) 均购于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VEGF的着色部位为胞质, Ki-67的着色部位为胞核, 胞质或胞核出现棕黄色染色作为阳性判断标准, 随机计数1 000个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细胞数, 用标记指数 (labeling index, LI) 百分率表示。

1.3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采用秩和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 以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MRI分期与VEGF、Ki-67表达的相关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的MRI表现

本组中弥漫型子宫内膜癌25例, 主要表现为子宫体积增大, 内膜腔增宽或信号不均匀, 结合带不规则变薄或中断 (图1) ;局限型子宫内膜癌31例, 其中单发肿瘤24例, 多发肿瘤7例, 呈类结节或菜花状肿瘤突入宫腔。Ⅰ期子宫内膜癌T1WI成像, 无法分辨瘤组织和正常肌层组织, T2WI上病灶大多表现为高信号, 且不均匀, 极少表现为等信号。结合带在T2WI上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低信号, 绝经期患者信号多不明显或者消失, 造成Ⅰ期诊断符合率降低。Ⅱ期子宫内膜癌T2WI显示肿瘤信号侵入宫颈或宫颈基质, 动态增强上显示宫颈上皮连续性中断。Ⅲ期子宫内膜癌子宫全肌层连续性中断, 浆膜面不光滑, 宫旁组织增厚, 形态不规则, 或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

2.2 MRI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及肿瘤侵犯的诊断

本组56例中, MRI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53例, 诊断灵敏度为94.6%, MRI分期判断与病理分期完全相符45例, 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0.4%。其中Ⅰ期34例, 诊断符合25例, 诊断准确率为73.5%;Ⅱ期17例, 诊断符合15例, 诊断准确率为88.2%;Ⅲ期5例, 诊断符合5例, 诊断准确率为100%。病理结果显示48例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肌层浸润, 无肌层侵犯8例, 浅肌层侵犯15例, 深肌层侵犯33例。MRI正确诊断无肌层侵犯5例;浅肌层侵犯12例, 诊断准确率为80.0%;深肌层侵犯31例, 诊断准确率为93.9%。本组病理结果显示22例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宫颈侵犯, MRI正确诊断20例, 2例有宫颈侵犯判无, 1例无宫颈侵犯判有, 诊断灵敏度为90.9% (20/22) , 特异度为97.1% (33/34) 。34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术, 其中16例均行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或取样术, 病理结果显示6例有远处淋巴结转移。MRI正确诊断4例, 2例有淋巴结转移判无, 3例无淋巴结转移判有。诊断灵敏度为66.7% (4/6) , 特异度为89.3% (25/28) 。见表1。

注: (1) HVEGF=22.455, P<0.01;HKi-67=32.921, P<0.01。 (2) tVEGF=4.715, P<0.01;tKi-67=5.400, P<0.01。 (3) tVEGF=4.474, P<0.01;tKi-67=8.177, P<0.01。 (4) tVEGF=3.562, P<0.05;tKi-67=3.379, P<0.01

2.3 MRI诊断与VEGF、Ki-67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正常子宫内膜VEGF表达指数为2.75±1.04, Ki-67为6.74±2.67;子宫内膜癌两者均明显增高, VEGF表达指数为17.79±8.26, Ki-67为26.90±12.79;VEGF、Ki-67表达与MRI分期之间呈正相关 (r=0.772、0.823, P<0.01) , 随分期增加, VEGF、Ki-67表达逐渐增高;肌层侵犯者两者表达明显高于未侵犯者, 深肌层侵犯者高于浅肌层侵犯者;宫颈受累的表达指数明显高于未受累者;淋巴结转移瘤组织两者表达指数高于未转移瘤组织。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生长缓慢, 症状显著, 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指征判断对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子宫内膜的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传统的方法是分段诊断性刮宫, 对于小病灶容易漏诊。虽然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是对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无法确切诊断。Kinkel等[7]分析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 MRI诊断宫内膜癌平均敏感度为86%, 平均特异度为97%, ROC分析诊断效果好于超声和CT。本研究显示MRI对子宫内膜癌Ⅰ期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5%, 随分期增高, MRI诊断准确率增加。本组病例MRI对宫颈侵犯的诊断灵敏度为90.9% (20/22) , 特异度为97.1% (33/34) , 说明MRI对子宫内膜癌宫颈侵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于宫颈受累T2WI影像征象表现为宫颈管扩大, 管内略高信号结构或宫颈间质内见高信号侵犯。应用动态增强MRI有助于判断宫颈管上皮浸润, 如果增强的宫颈上皮连续性中断, 则认为有宫颈侵犯;如果增强的宫颈上皮与增强的基质无法区分时易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本研究中1例假阴性, 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镜下宫颈内口可见癌的微浸润;1例假阳性, MRI显示病灶延及宫颈内口水平, 但病理结果为阴性。MRI对盆腔淋巴结肿大的观察不是很敏感, 信号强度并不是区分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可靠标准, MRI上仅能以淋巴结的大小来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 对肿大淋巴结属于良性还是恶性也不易区分, 误判较多。

VEGF是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血管内皮生长刺激因子, 对诱导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8]。本研究中, 随着子宫内膜癌分期增高, 肿瘤分泌的VEGF生物学活性物质越多, 肿瘤的新生血管越多, 其侵袭性越强, MRI征象显示肿瘤组织边界越模糊, 肌层侵犯深度越深, 宫颈受累的概率越大, 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也增加。Ki-67是一种反映肿瘤增殖活性的指标, 进入增殖周期的各种组织细胞及肿瘤细胞一般均被Ki-67抗体所标记[9]。本研究显示, Ki-67的表达和MRI判断的分期、肌层侵犯、宫颈受累情况存在明确的相关性, 分期越高, Ki-67表达指数越高, 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深肌层侵犯组的Ki-67指数明显高于浅肌层侵犯组;对于有无宫颈受累的患者, 其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 宫颈受累组表达指数明显高于未受累组;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Ki-67指数远远高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说明其不仅反映肿瘤的增殖活性, 并与癌细胞的浸润、转移有关, 这与Cherchi等[10]和Semczuk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 篇5

1 血管瘤的发生机制

目前, 学者们认为血管瘤的发生机制有如下假说: (1) 处于血管分化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成血管细胞 (如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的内皮祖细胞) 聚集增生所致。 (2) 胎盘细胞“意外”脱落, 造成内皮细胞过度增殖。 (3) 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调控失衡。 (4) 增生期吲哚胺2, 3一双加氧酶 (IOD) 表达上调, T细胞收到抑制, 使得血管内皮细胞逃逸免疫监控, 过度增生等[6]。

目前, 学术界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7]。所以, 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因素自然会影响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 机体内许多肽类因子能够影响血管生成[8], 以生长因子为多见,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等。这些因子在血管瘤发展过程中单独或者协同发生作用, 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失常, 诱发血管瘤的形成。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

VEGF是一种分泌性糖基化多肽因子, 可由血管瘤内皮组织分泌[1], 是由两条相同肽链通过二硫键构成的二聚体, 分子量为34~42ku, 具备非常强的耐热及耐酸能力[9], VEGF mRNA经过不同的剪接, 形成6种VEGF亚型, 分别含有121、145、165、183、189、206个氨基酸残基, 以二硫键连接成同源二聚体, 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 拥有高度保守性[10]。

人体VEGF分为: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胎盘生长因子 (placenta growth factor, PIGF) 以及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ndocrine gl nd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GVEGF) 。VEGF-A是VEGF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有6种亚型: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和VEGF206;同时还有一种VEGF的mRNA经特殊剪接后得到的片断VEGF148, 它缺少由外显子6、7的末端和8编码的残基, 生理作用有待证实。VEGF165亚型是最重要的同源单体之一, 除了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与抑制凋亡等多种作用外, 还可以促进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 并抑制其凋亡。EG-VEGF是一种组织特异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tissue s pecific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 , 只在某些组织中表达并选择性地作用于一种内皮组织, 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与破坏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人EG-VEGF由产生类固醇的细胞表达, 如胎盘、肾上腺、睾丸以及卵巢等。与VEGF共同导致广泛的血管生成, 但与VEGF不同的是, EG-VEGF在骨骼肌与角膜中, 不能直接导致血管生成。

目前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 主要有以下5种: (1) VEGFR-1, 即fms样酪氨酸激酶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Flt-1) ; (2) VEGFR-2, 即含激酶插入域的受体/胎肝激酶 (kinase insert-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fetal liver kinase, KDR/Flk-1) ; (3) VEGFR-3 (Flt-4) ; (4) 神经毡蛋白-1 (neuropilin-1, NP-1) ; (5) 神经毡蛋白-2 (NP-2) 。

3 VEGF的生物学特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一种可扩散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蛋白, 人体内多种细胞能合成VEGF, 包括: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VEGF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是内皮细胞[11], 它能够特异性的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生, 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是一种最强的直接促进血管形成的因子[12,13], 而对其它类型细胞却无这种作用[1]。该因子仅在内皮细胞上有KDR表达, 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flt21和KDR[14]发挥作用。其作用主要有改变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 增加组织因子与某些蛋白酶的产生 (如促进金属蛋白酶和间质胶原酶的分泌, 直接参与促血管生成和软骨、骨的破坏) [11], 改变细胞外基质环境, 促进毛细血管生长, 向组织内浸润, 增加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 选择性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此外, 人们还发现该因子在体内外均有强烈地诱导活体血管形成作用[11];通过影响钙依赖途径, 增加血管通透性[12], 主要表现为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对大分子的通透性[11]。以上都是血管形成的重要环节, 因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被认为是血管形成主要调节者[15]。

在生理条件下, 机体的VEGF可以呈低表达状态[16,17], 而在一些病理情况下, 如缺氧, 炎症, 创伤等, VEGF在全身或局部某些细胞内表达上调, 若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控制, 将会导致血管畸形, 视网膜病变或刺激肿瘤生长等病理变化[18]。1971年Folkman提出假设, 认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后来, 研究也发现在许多肿瘤组织内、外都有VEGF的高表达。这表明VEGF对肿瘤血管的生成、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一定作用[19]。不仅如此, 在炎症性角膜血管化时, 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VEGF表达显著增加, 特别在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在鼠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 研究人员发现VEGF mRNA和蛋白水平与炎症和新生血管呈时空对应关系, 而且使用VEGF中和抗体后, 可以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13]。

4 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

VEGF在所有血管性肿瘤中都有表达, 尤其是在活跃的成血管细胞瘤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均呈现高表达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血管瘤组织发生和发展的基础[20,11]。Berard M的研究证实血管瘤周细胞可分泌VEGF, 通过旁分泌机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并通过自分泌机制刺激自身增殖, 例如海绵状毛细血管瘤病灶本身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促进海绵状毛细血管瘤增长[21];Tan ST则发现血管瘤周细胞表达PCNA、bFGF和VEGF, 并且有研究人员证实所有的成血管细胞瘤中都能见到过度表达的VEGF蛋白[22], 随访十年的上皮血管内皮血管瘤中都可见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增加[23]。Takahashi等人发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增生期内皮细胞中高表达, 在退化期不表达[11];不仅如此, Chang等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检测了增生期血管瘤标本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的VEGF及VEGF mRNA, 发现增生期血管瘤的VEGF及VEGFmRNA的表达都高于消退期血管瘤, 说明VEGF及VEGF mRNA的表达与血管瘤的血管增生有密切关系。国内研究也证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在增生期时的表达程度最高, 阳性表达率为95.5%[4], 在退化完成的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虽有表达, 但是阳性率逐渐降低。同样患VHL病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瘤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转录物和蛋白高度表达[24], 而且侵袭性强的VHL病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更多[25];但在散发的成血管细胞瘤和与VHL相关的成血管细胞瘤用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蛋白没有很大区别。所以, 一些研究人员考虑不同的形态学和血管生成因子互相影响使血管瘤有不同的临床表现[26]。相反, 在血管畸形标本中, 生长因子的水平是低的。增殖期血管瘤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 且增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 提示VEGF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5]。

缺血、缺氧、蛋白激酶C、雌激素、孕激素、突变的ras基因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 (IL-2) 等都可上调VEGF的表达, 而p53等基因则能抑制其表达。如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消退调节失控, 将不受控制游走和增殖, 血管必然会呈现病理状态。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 高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会促进局部血管生长, 这本身对损伤组织修复有利[27];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 或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过度表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直接的作用是导致局部血管过度生长, 促使血管组织向周围扩展, 有可能形成血管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上调与病理性血管生成和不正常的血管高渗性有密切关系;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促进血管内皮增生中作用程度与其在局部浓度有关, 对肿瘤周围组织及远处相同组织的促血管生长作用也不同。还有文献报道[18]血管瘤往往被皮下深筋膜所隔离, 单纯在原肿瘤所在组织内生长。肌肉血管瘤一般沿肌纤维束方向延伸生长, 相邻肌束间常有正常肌膜相间, 甚至周围新的肿瘤病灶和原肿瘤体间间隔正常的肌肉组织。提示血管瘤生长扩大不是简单的复制与增生, 很可能是通过诱导周围正常组织内的血管内皮和外皮细胞壁突变形成新的血管瘤病灶, 并且逐渐与原肿瘤相连产生。在血管瘤邻近组织中VEGFmRNA明显升高, 说明这种正常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作用下较强的向血管瘤细胞转化趋势。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 各种血管性肿瘤 (婴儿毛细血管瘤, 小叶毛细血管瘤, 和上皮样血管瘤) 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有很大差异[23]。还有人利用反义核酸技术下调血管瘤内皮细胞中VEGF表达, 阻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进而抑制了血管瘤血管生成, 也说明VEGF和血管瘤有关。

5 展望

综上所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确切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而且, 血管瘤中血管生长程度依赖于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 机体内不同水平VEGF, 在不同环境中, 与其他因素如何互相影响发挥作用, 造成复杂的病理特点和症状表现, 这些问题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如能进一步详尽阐述其发生机制, 必能有助于合理区分及有效治疗血管瘤, 特别是针对严重和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随着对VEGF及其相关蛋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们有可能通过基因调控和特异性抗体对VEGF及其受体的作用, 把VEGF及其受体应用于增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如果使用反义VEGF核酸及反义VEGF受体核酸特异地抑制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向制备相应抑制剂或拮抗剂;采用不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 阻止VEGF与其受体结合。这对于提高治疗特异性、有效性, 减少治疗对身体的损伤, 有重大意义。这也为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摘要:目前, 学术界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瘤的意义看法不一, 其总体发展趋势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增殖因素, 来促进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卓有成就的学术报道, 并结合临床经验, 系统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对于血管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和意义。依据VEGF在血管瘤不同发展时期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各期的评价指标。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篇6

关键词:烟雾病,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源性生长因子

侧支循环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1,2],通过侧支循环,可以维持病变血管的远端血液供应,从而避免出现脑梗死,当侧支循环好时,预后较好。故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中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更为重要方面其还是一条可干预的途径[3]。因此需要加强侧支循环建立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从而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启新的方向。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并在颅底有异常增生血管网的脑血管病[4],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出现颅外向颅内代偿的侧支循环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网,其分别代表次级及三级侧支循环。随着病情的发展,新生的毛细血管网会发生不断地变化,呈现出增生、旺盛及衰减的过程,而次级侧支循环也会逐渐建立并起主要代偿供血作用,是目前研究侧支循环变化最好的途径[5]。目前很多国内外研究已提示多种细胞因子在烟雾病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加[6,7,8,9],其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血管源性生长因子(VEGF)最具有代表性[10],但烟雾病毛细血管网的增生、旺盛和衰减的具体过程及次级侧支循环变化与上述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HGF、b-FGF、VEGF)在成人烟雾病不同阶段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江西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的4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51.34±8.71)岁,上述患者行相关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影像学评判标准选择Suzuki分期,2位神经内科医师分别单独进行判定,8例患者为早期(Suzuki分期1~2期),17例为中期(Suzuki分期3~4期),16例为晚期(Suzuki分期5~6期)。同时选择在我院诊治40例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阳性对照,另选择我院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所选健康对照人员均为血象、血生化、常规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上述检查项目正常的健康成人。

烟雾病诊断标准:①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末端和/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起始端狭窄或闭塞;②其颅底可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③病变为双侧性。

脑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①全脑血管检查发现血管管腔有狭窄;②排外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管腔变化。

烟雾病Suzuki分期的标准[11]:第1期,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狭窄。第2期,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狭窄,ACA和MCA起始部狭窄并分支扩张,颅底有烟雾血管形成,但无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第3期,ACA和MCA主要分支闭塞,烟雾血管非常明显,形成烟雾血管团,但大脑后动脉(PCA)或后交通不受影响,仍无颅外至颅内侧支循环形成。第4期,颅底烟雾状血管开始减少,ICA闭塞已经发展到与后交通动脉的联合处。从颅外到颅内的侧支循环逐渐形成,或有异常增生的新生血管吻合支。第5期,从ICA发出的全部主要动脉完全闭塞,烟雾血管比第4期更少,从颅外到颅内的侧支供血进一步增多。第6期,烟雾状血管完全消失,ICA主干闭塞,仅见到从颅外进入颅内的侧支循环。

1.2 检测方法

烟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组在入院后第2天,正常对照组在当天即采取空腹静脉血6 m L,常温放置30 min,以3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并将其置于-70℃冰箱备检。各组血清中HGF、b-FGF及VEGF浓度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检测试剂盒采用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测步骤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一般资料比较

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的一般资料,烟雾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无

2.2 烟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血清中HGF、b-FGF、VEGF比较

烟雾病早期、中期、晚期患者的HGF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健康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早期、中期、晚期患者之间HGF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晚期患者b-FGF与其他各组比较,表达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b-F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雾病早期患者VEGF与其它各组比较,表达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6,7,8,9],HGF、b-FGF、VEGF均在烟雾病患者病变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其分支血管中层和增厚的内膜中广泛表达,另外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含量明显增高,而正常对照组则未发现,表明这些相关病变组织中含有上述细胞因子,提示与烟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烟雾病的病变血管不同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以内膜增厚为主要表现,从而造成了血管管腔变细、狭窄,直至闭塞,同时周围逐渐出现新生毛细血管网,上述病理过程均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有相关性[12]。随着病程的进展,新生毛细血管会逐渐衰减,而次级侧支循环则起主要代偿供血作用,根据这些影像学变化可行Suzuki分期,8例早期,17例中期,16例晚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次级和三级侧支循环变化阶段。

HGF是一种很强的促血管再生因子[13,14],它不仅促进血管的生成,而且可调节内皮细胞的生长、运动。本实验揭示血清中HGF浓度在烟雾病各个阶段均有明显的升高,既使烟雾病后期毛细血管网减少时,HGF浓度仍未下降,提示其从始至终一直参与新生毛细血管网及次级侧支循环的形成,可能是一种主要的促侧支循环开放的细胞因子。

b-FGF在体内分布很广,可诱导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并促进内皮细胞的黏附和形成血管腔[15],临床试验也进一步证明其具有强大的血管再生作用[16]。本研究发现烟雾病晚期患者血清中b-FGF含量明显增加,此时烟雾病变的血管闭塞达到最高峰,而新生毛细血管网已处于衰减期,但第二级侧支循环逐渐出现并起主要作用,故推测其在烟雾病侧支循环变化的后期病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VEGF是一种血管生长因子,主要作用不但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调节细胞的生长,而且还可促进血管形成[17,18,19],临床试验显示通过特异性VEGF纳米抗体能抑制血管的生长,反证其具有促进血管再生作用[20]。本研究提示烟雾病早期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增加,此时烟雾病患者病变血管尚处于病变早期,新生毛细血管处于增生期,推测其在烟雾病的侧支循环早期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管内膜生长因子 篇7

1 VEGF与进展期胃癌的关系

VEGF是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纯化分离到的1种肝素结合因子, 能刺激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它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殖和血管构建,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Feng等[3]在探讨VEGF与临床胃病关系的研究中, 应用免疫组化测定了胃癌、胃良性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的VEGF表达, 发现正常胃黏膜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无VEGF表达,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发育不良组织和胃癌组织有VEGF阳性表达, 并且其阳性率由慢性萎缩性胃炎到胃癌呈递增趋势;同时发现, 胃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有关, Ⅲ、Ⅳ期比Ⅰ、Ⅱ期明显升高。张频等[4]研究发现, VEGF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 以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最高, 正常胃黏膜组织最低;有远处转移胃癌组织VEGF的表达较无转移高。尹清云等[5]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了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以及预测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发现VEGF阳性率在肿瘤>4cm组, Ⅲ-Ⅳ期明显高于<4cm组、Ⅰ-Ⅱ期, 表明VEGF阳性表达与胃癌的肿瘤大小, 临床分期, 浸润深度等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VEGF阳性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密切相关[6]。

2 MVD与进展期胃癌的关系

在胃癌组织中, 新生血管管腔扩张、狭窄或变形, 微血管分布紊乱呈异质性, 内皮细胞形态各异, 呈现肿瘤新生血管的特征[7]。此外, 微血管密度最高区域多位于癌巢之间、周围的间质组织内或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 即所谓“浸润边缘”。因该处为肿瘤细胞生长浸润最活跃的部位, 提示高密度的微血管能给周边癌细胞提供更充足的养分, 从而加强其浸润能力。而癌旁区到正常区的微血管形态则逐渐规整, 数量也逐渐减少。胃癌的MVD显著高于癌旁胃组织, 而癌旁胃组织的MVD也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 提示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是血管依赖性的[7]。血管生成不仅为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灶进入循环提供途径, 也为转移瘤的生长创造条件, 肿瘤细胞侵袭性与诱导血管形成能力是平行的。Ohta等[8]的研究表明,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关。首先, 肿瘤血管生成能促使癌细胞通过静脉-淋巴管吻合处, 从血液进入淋巴管。其次, 血管生成可能伴随着淋巴管生成, 更有利于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淋巴管, 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研究发现, 淋巴结转移组的MVD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 并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 胃癌的MVD也逐渐增加[7], 说明肿瘤的微血管生成与其侵袭能力有关, 有助于肿瘤的浸润及转移。同时, 胃癌的MVD与TNM分期密切相关, 随着TNM分期增高, 胃癌的MVD也逐渐增加, 因此, 胃癌的微血管密度与胃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可作为胃癌的一项预后指标。Maede等[9]研究表明, 具有高MVD的胃癌组, 其预后显著差于低MVD组;胃癌中高MVD组的生存期及生存率均低于低MVD组, 进一步说明了胃癌中MVD的增加与其预后不良密切相关。MVD作为一项指标, 可以提示胃癌的复发、转移潜能以及远期生存率。

3 MVD与VEGF表达在进展期胃癌进展中的关系

研究表明在胃癌组织中, VEGF表达具有明显异质性, 癌旁组织中表达最强。因为癌旁组织中癌细胞增生活跃, 癌细胞分泌释放大量VEGF[10]。VEGF表达阳性率随着胃癌浸润深度、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加, 提示VEGF促进胃癌肿瘤血管形成, 有利于癌细胞生长增殖, 促进肿瘤细胞向深层浸润。研究证实, 血管生成因子 (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 丰富的肿瘤新生血管必然会加速实体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因此肿瘤血管形成将成为判断恶性肿瘤转移及预后的1个独立指标[11]。MVD被认为是能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程度的1个指标, 而VEGF表达与MVD关系密切, 二者与胃癌浸润、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Takahashi等[12]报道, 肿瘤MVD值及VEGF阳性表达随低分化髓样腺癌进展而升高, 认为这种类型胃癌是血管依赖性的。Maede等[11]观察到新生血管计数在VEGF阳性胃癌中明显高于VEGF阴性胃癌, 而且VEGF阳性患者比VEGF阴性患者预后不良。有研究检测了45例胃癌组织及20例浅表性胃炎标本中VEGF的表达及MVD值, 将MVD与胃癌TNM临床分期、病理特征进行回顾分析, 同时取浅表性胃炎作对照组, 结果显示:VEGF在胃癌组织中有较强阳性表达, 其在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 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胃癌组织内MVD值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的MVD值, 二者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VEGF异常表达、癌组织中MVD值增高与胃癌促血管形成密切相关。随着胃癌逐渐发展, MVD值也逐渐增加, 肿瘤血管增生活跃。

上一篇:照度自动控制系统下一篇:OTN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