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术后(精选11篇)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1
子宫内膜癌 ( endometrial cancer, EC) 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 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子宫内膜癌被诊断时, Ⅰ期占72%, Ⅱ期占12%, Ⅲ期占13%, Ⅳ期占3%[1]。所有各期子宫内膜癌5年的总生存率为85%, 发现时间越早, 生存率越高, 5年生存率:Ⅰ期90%~95%, Ⅱ期 75%, Ⅲ期60%, Ⅳ期 15%~26%[2]。随着手术病理分期的施行, 辅助性放疗已从术前放疗为主, 过渡到根据手术病理提供的信息对有高危因素者有选择的应用术后放疗, 这样使得放疗更有针对性[3]。放疗在治疗子宫内膜癌各期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 如肿瘤的分期 、病理分型、 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等。目前, 比较有争议的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放疗, 尤其是Ⅰ期及Ⅰ期中各亚组以及低、中、高危的放疗效果和价值。放疗虽然减低了局部复发率, 但没有明显改善总体生存率。对此, 目前国内外各指南对放疗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应用尚不一致。
1 Ⅰ期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和子宫浸润深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4,5,6]。现在已有几个根据病理分级的Ⅰ期子宫内膜癌分危模式[4,5,6]。但目前国际上对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低、中、高危尚无统一分危标准。各指南分危标准也不尽一致, 所以对Ⅰ期中各亚组的术后放疗意见也尚不完全相同, 因此, 制定统一的分危标准是规范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的前提条件之一。虽然目前绝大多数指南和研究认为:ⅠA期 G 1、G 2术后无需放疗;ⅠC期G 3术后需加放疗;但对ⅠB期、ⅠC期G 1、G 2、ⅠA期G 3术后是否放疗, 意见还不统一。
目前已出版3个评价术后放疗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作用的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7,8,9,10,11]。还有几个大型临床试验尚在研究中, 相信这些临床实验结果将会对临床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研究组 (the 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PORTEC) 研究收录714例ⅠB期G 2、G 3或ⅠC期 G 1、G 2 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354例接受盆腔放疗;360例观察, 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和14% , 差异有显著性, 5年远处复发率及5年总存活率 (overall servival , OS) 差异无显著性 。亚组分析显示, ⅠB期G 2 患者或年龄小于60岁患者的复发率小于5%, 研究者认为对于这两类患者无需术后放疗[7]。后来PORTEC 发表了8年随访结果, 结果显示放疗组局部复发显著减少, 而8年OS差异无显著性[8] 。PORTEC 近期报道了10年随访结果, 重新统一病理阅片, 排除135例ⅠB期G 1, 结果未受影响, 放疗显著降低局部复发, 但10年OS差异无显著性, 大部分患者死于其他疾病, 因子宫内膜癌死亡率分别为11%和9%, 复发后观察组治疗效果好。预后因素主要包括分化程度、肌层侵润深度和年龄, 最显著的是分化程度[9]。为了避免过度处理和减少术后辅助放疗的危险, 研究者建议, 无需对全部中危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 仅对于复发可能性超过15 %的高中危患者 (HIR) 使用 (ⅠB期G 3或ⅠC期G 1、G 2年龄超过60岁) , 对于其他低中危患者 (LIR) , 密切随访, 如出现复发, 早期处理。妇科肿瘤组 (the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GOG) 研究收录392例ⅠB 或ⅠC或隐性Ⅱ期患者, 术后190例接受盆腔放疗, 202例观察, 放疗显著减少了5年局部复发及阴道复发, 远处复发差异无显著性, 5年OS差异无显著性;研究者进一步将中危患者分为高中危和低中危, 以G 2、G 3、ⅠC、LVSI 阳性为高危因素, 超过70 岁者有上述1项高危因素, 或50~70岁有2 项高危因素, 或50岁以下有3项高危因素者为HIR (约占33%) , 其余为LIR, 结果对于HIR组, 观察组复发率很高, 放疗显著降低复发, 而对于LIR组, 放疗作用不明显;研究者建议对HIR行辅助放疗, 对LIR无需术后处理[10]。Aalders等1980年发表的研究, 收录了540例临床Ⅰ期患者, 随机分配到两组, 277例观察, 263例接受盆腔放疗, 两组5年阴道和盆腔的复发率分别为7%和2%, 更多的远处复发率发生在盆腔放疗组, 两组分别为5%和10%, 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 前者为91%, 后者为89%[11]。
3个实验的结果是术后放疗减少了盆腔和阴道复发率, 但对总体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 且前两个实验表明远处复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Aalders等的试验结果表明更多的远处复发率发生在盆腔放疗组, 这可能与联合放疗 (内放疗加外放疗) 降低了患者的自身免疫力及有较多的年龄>60岁的患者有更深的肌层浸润有关。但因上述几个研究之间在纳入期别、手术方式及分期系统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 放疗对子宫内膜癌早期的总体存活率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另外, Scholten等[9]对PORTEC的跟踪报道, 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 (≥60岁) 是估计术后局部复发率和死亡率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而且年龄≥60岁具有G 3或ⅠC, 10年局部复发率:放疗组4.6%;观察组23.1%。因此, 在PORTEC的结果建议中, 把年龄界定为60岁, 而在GOG则将年龄界定为3个组, 分别为≥70岁;50~70岁;<50岁并因此作为其分危的因素之一;而目前指南中也只有1个指南 (MSKCC指南) 将年龄作为术后放疗的考虑因素。因此, 是否应该把年龄及其界定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术后放疗的一个分层因素, 也是以后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总体存活率是大多肿瘤随机对照的终点观测指标。但目前的几个研究结果表明放疗虽然减少了盆腔和阴道复发率, 对总体存活率却没有明显影响。因此, 放疗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的意义有一定的争议。但许多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最终并不是死于子宫内膜癌, 而是死于其他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 肥胖。在PORTEC的试验中, 8年并发的实际死亡率在放疗组和观察组分别是19.7%和15.6%[8], 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死亡率分别为9.6%和7.5%。GOG也有相似的结果, 几乎一半患者的死亡是由于其合并症, 而不是子宫内膜癌本身或治疗引起的 (观察组19/36;放疗组15/30) , 因此认为, 考虑到两组的并发的死亡率, 即使放疗减少了子宫内膜癌相关的风险, 但本试验规模尚不能足够可靠探测总体存活率的差异性[10]。这就是GOG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无瘤存活时间而不是总体存活率的原因。在PORTEC的试验中虽然样本量足够大, 但是它没有纳入那些复发高危的患者 (ⅠC期G 3和Ⅱ期) , 因此, 这个研究中放疗后总体生存率的准确性需谨慎考虑。因此, 仅从GOG和PORTEC的结果还不能足够结论性地推断盆腔放疗对总体存活率的影响。另外, 因为上述几个研究结果显示, 放疗减少了阴道复发, 最近有研究报道用阴道放疗代替盆腔放疗, 可以取得和盆腔放疗同样的局部控制率, 并具有更少的副反应, 获得较理想的无瘤存活率和总体存活率, 具有更好的生存质量[12]。 这个问题正在被PORTEC-2所研究 (一个多中心, 随机对照临床Ⅲ期试验, 比较盆腔放疗和阴道放疗) 。相信这些正在研究的试验, 其结果将会对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性放疗产生深远影响, 指导放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更合理应用, 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同时也将会对上述的一些问题做出回答。
2 Ⅱ期子宫内膜癌的放疗
Ⅱ期子宫内膜癌在子宫内膜癌中占12%, 预后比Ⅰ期子宫内膜癌差, 5年总体存活率约75%。以前对于这期患者的治疗是术前放疗后手术, 现在推荐全面手术分期后加用盆腔放疗。现在有几个小宗资料报道对全面手术分期的Ⅱ期患者术后不用盆腔放疗而用阴道放疗有很少或没有局部复发[13], 在Ⅱ期子宫内膜癌中, 常规盆腔放疗的必要性正在被PORTEC-2所研究。对于淋巴管浸润而未行淋巴结切除的患者, 尤其需要盆腔放疗。因为GOG手术病理组发现, 淋巴管浸润的患者有高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 别的研究者也证实了这一点[14]。但对那些因淋巴管浸润而已行淋巴结切除的患者的盆腔复发率, 没有很好地被统计, 因此, 对这类患者是否需常规盆腔放疗目前还不清楚。
3 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癌的放疗
据统计Ⅲ期和Ⅳ期在子宫内膜癌中分别占13%、3%, 其预后更差, 5年总体存活率分别为60%和15%~26%。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一直在不断改进中。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 术后如不加用辅助性治疗, 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大量的争论存在于对其合理的辅助性治疗, 尤其是那些病灶已经被完全切除的患者。在许多机构, 给予这些患者术后盆腔放疗[15]。但是, 放疗的毒性又使人们开始转向化疗的使用[16]。另外, 很多研究者又提出对这类患者采取放化疗联合使用[17]。目前已报道的3个大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对这类患者术后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18,19,20]。
GOG[18]研究收录了396例ⅢA、ⅢB、ⅢC、ⅣA/ⅣB期患者, 术后194例接受化疗 (顺铂50 mg/m2;多柔比星60 mg/m2, 每3周1个疗程, 持续8个疗程) , 202例接受腹部放疗, 化疗提高了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 (分别为50%和38%) 和5年总体生存率 (55%, 42%) 。虽然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疗似乎比放疗更有效, 但由于本研究纳入的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约占纳入病人的21%, 比以前其他研究所占比例多, 且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对放疗不敏感, 因此, 这可以解释为何放疗组其结果没有化疗组好。Maggi等[19]研究收录了340例ⅠC期G 3、ⅡA~ⅢB期G 3、ⅢA 、ⅢB、 ⅢC患者, 术后例174化疗 (顺铂50 mg/m2, 多柔比星45 mg/m2, 环磷酰氨600 mg/m2, 每4周1个疗程, 连续5个疗程) , 166例放疗, 两组无瘤生存率 (3年、5年、7年) 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3年、5年、7年) 。该研究认为虽然两组在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但化疗比放疗抑制或延缓了远处复发时间, 而放疗比化疗局部控制更有效。日本妇科肿瘤组 (the japan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JGOG) [20]研究收录了385例ⅠC、ⅡA、ⅡB、ⅢA、ⅢB、ⅢC患者, 术后192例化疗 (顺铂50 mg/m2, 多柔比星40 mg/m2, 环磷酰氨333 mg/m2, 每4周1个疗程, 持续 3个或更多疗程) , 193例放疗, 两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亚组分析后研究者认为, 对Ⅱ、ⅢA期患者来说, 化疗比放疗更能提高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化疗组比放疗组其毒性反应没有明显增多。由此研究者认为, 对ⅠC、Ⅱ、ⅢA期细胞学 (+) 患者来说, 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是替代放疗的一个合适的方法。
综上述, 放疗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治疗中, 其效果和意义虽然目前已有初步研究, 但因各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其最终的结论还需以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尤其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恶性肿瘤,因此子宫内膜癌生存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重庆市新桥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唐医师指出,子宫内膜癌疗效判定的一个标准就是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怎么样?据国内外临床资料统计,子宫内膜癌晚期5年生存率可为25%-30%,这主要取决于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及患者治疗方法是否选择正确等因素。
临床子宫内膜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大多确诊时已发展到晚期,子宫内膜癌晚期多已扩散到子宫、附件或盆腔等器官,无论是在诊断或治疗上均是一大难题,因此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延长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前提。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早期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侵袭期的子宫内膜癌却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尤其是子宫内膜癌晚期,癌细胞已经播散,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放化疗等局部疗法对癌细胞很难清除干净,患者经放化疗治疗后易复发转移,且毒副作用较大,容易损伤患者各功能脏器,不利于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子宫内膜癌生存期、子宫内膜癌生存率的提高。
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的高复发转移风险一直严重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期的一个重要因素,子宫内膜癌一旦复发,其治疗极为困难,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有所下降,因此子宫内膜癌治疗过程中应谨慎注意子宫内膜癌治疗后的复发转移现象。
近年来国外有采用再次甚至多次剖腹探查者,以明确疗效及切除残余病灶和再发病灶,取得一定疗效,如肿瘤确已消失,可停止化疗,再次剖腹探查的时间以在化疗12个疗程后较好。
子宫内膜癌首选手术 篇3
原则上讲,只要患者身体情况能够耐受,就应该在第一时间接受手术治疗,除非患者有严重的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或者已经到了晚期,手术切除难以实施。
第一,手术能够切除癌变的子宫及其他可能已经发生转移的病灶,包括紧密相邻的卵巢、输卵管,以及周围的淋巴结等。通过手术,可以直接根除肿瘤达到治愈目的,或缩小肿瘤体积,以利于患者的预后。
第二,手术可以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分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虽然绝大多数都做过分段诊刮术,但是诊刮标本与子宫切除后的标本相比,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误差率高达20%,而这些指标,与术后的进一步治疗和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准确的临床分期,是选择适宜治疗手段的保障,否则极有可能导致治疗的过度或不足。
子宫内膜癌对放疗比较敏感,因此放疗是其手术后首选的辅助治疗手段。对照研究表明,放疗可以降低中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提高高分化患者的5年生存率。如果患者身体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根本不愿意接受手术,那么放疗就是首选了。
子宫内膜癌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篇4
1 临床资料
86例妇女, 年龄为47.8~68.5岁, 平均年龄54.6岁, 术前病理活检均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所有患者均进行全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采用谈话形式评估患者心理焦虑、恐慌及抑郁程度, 依据患者不同心理障碍, 主管护士进行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辅导, 若效果欠佳, 则由主管护士反馈给主管医生, 然后由医生进行相关心理障碍辅导, 对于个别症状严重患者, 则请精神心理科大夫协助辅导, 以求达到术前患者心理最大程度的放松。同时主管护士也对患者一级亲属进行简单心理评估及辅导, 通过改善患者家属相关心理障碍而更好的让家属起到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心理护理工作的目的。
2.1.2 术前护理
术前采用小问卷提示评估患者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程度, 依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及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式, 包括:书籍、小讲课 (幻灯片形式) 、视频等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由于大部分患者均缺乏子宫内膜癌相关知识, 因此, 患者均对手术过程及术后并发症和康复存在不同程度担忧及疑虑, 通过上述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 以及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的流程的相关宣教,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心理障碍,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从而为手术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2.1.3 家属准备
在患者术前护理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家属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以及对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的缺乏, 因此, 我们采用由主管护士直接负责原则, 对患者一级亲属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大部分家属经过相关知识的讲解后, 均能主动并积极的辅助护士进行相关术前护理准备,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术前心理及术前准备的疗效。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疼痛的护理
麻醉药失效后, 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因此, 术后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如何使用镇痛泵, 同时主管护士定时观察及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并反馈给主管医生, 必要时联系麻醉科医生评估患者疼痛情况, 并请麻醉科医生协助指导相关镇痛药物的使用。
2.2.2 麻醉后相关并发症护理
麻醉药物失效后, 大部分患者均出现恶心、呕吐、排尿不畅等症状, 针对上述症状, 一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清楚上述不适均为术后常见并发症, 以消除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 对于部分症状较重患者, 主管护士及时反馈给主管医生, 采用相关药物进行早期干预。
2.2.3 预防伤口感染
术后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如何做好术后伤口感染的预防, 包括观察伤口有无脓性及血性分泌物, 外阴有无新鲜血性分泌物等。主管护士术后前7天每日观察及评估患者外阴及伤口3次, 同时每日进行伤口护理, 若分泌增多, 则及时更换辅料;对于个别分泌物较多患者, 则采用局部喷洒云南白药, 能够起到促进伤口愈合, 降低感染发生率。
2.2.4 术后伤口出血预防
术后48小时内主管护士严密观察及评估患者伤口引流量及外阴血性分泌物情况, 同时交代患者及家属进行外阴及伤口护理时动作轻柔, 为防止伤口结痂脱落造成出血, 常规予通便治疗, 并叮嘱患者大小便时避免过于用力。叮嘱患者术后可在床上进行适当扩胸运动及有意识咳嗽活动, 促进肺复张, 避免腹压突然增高导致伤口出血。
2.2.5 饮食护理
术后叮嘱患者多进食热量高、膳食纤维多及蛋白高的食物, 如香蕉、苹果、橙子、葡萄、西红柿、菠菜、鱼、鸡蛋、牛奶、鸡肉等食物, 一方面有利于术后热量保证、减少蛋白分解、促进伤口愈合, 另一方面, 大量维生素及纤维的摄入, 又可促进通便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免疫力。
2.3 出院指导
出院时, 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定期复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叮嘱患者及家属回家后相关护理注意事项[5,6]:术后前3个月每月复诊一次;每天评估伤口愈合情况, 若伤口愈合异常, 及时就诊;术后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注意休息、加强热量及蛋白质摄入, 促进伤口愈合;如患者回家后存在心理障碍, 及时返院联系精神心理科大夫协助治疗;避免提重物和进行剧烈运动等。
3 讨论
本研究收集86例经术前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全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对其进行相关术前术后护理, 研究结果显示, 与既往相关护理模式相比, 这种术前术后细致、认真的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术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心理护理及子宫内膜癌知识的普及,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且这种护理模式有利于加强患者及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医患和谐的作用; (2) 术前向患者及家属简单讲解手术过程及术后康复相关注意事项, 不但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手术过程的了解, 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提供基础; (3) 对于部分经护士或主管医生安慰仍存在严重心理障碍患者, 通过精神心理科大夫协助治疗的方式, 能够更好的缓解患者精神负担, 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 (4) 术后进行伤口疼痛、胃肠道症状及排尿障碍的相关护理工作, 不但有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 还能够促进患者康复,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5) 这种有秩序、有规划的护理模式, 不但能够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还能够减少一些低级失误, 而且, 采用术前术后认真、精细护理模式, 不但有利于加强护士自我学习和责任心, 还能够提升整体护理工作; (6) 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但能够提高医疗质量, 还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减少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 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真、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 不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的康复, 还能够提高护士临床技能水平和责任心, 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及减少治疗支出,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其预后不但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还与术前术后护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 如何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收集8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 对其进行相关术前术后护理, 现将护理经过及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护理
参考文献
[1]付扬, 刘敏.妇科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进展[J].重庆医学, 2011, 17 (8) :825-826.
[2]皮远萍.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6 (2) :224.
[3]费国华.妇科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7 (8) :109-110.
[4]王昱洁, 姚燕婷.子宫内膜癌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抢救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5 (4) :374-375.
[5]陈蓉清.癌症病人心理特征及护理[J].成都医药, 2000, 17 (3) :157-158.
为子宫内膜癌设置报警“雷达” 篇5
子宫内膜癌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与宫颈癌、卵巢癌并立为女性生殖系统的三大杀手。宫颈位于阴道内,借助阴道窥器将阴道扩开后,宫颈就立即暴露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很简便地用宫颈刮板或宫颈刷采集表面的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就能发现癌细胞或可疑癌细胞,再经宫颈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就可确诊是否患有宫颈癌。只要每年定期检查一次,早期发现宫颈癌或癌前病变应该不成问题。而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可没有这样有利的条件,子宫位于盆腔内,早期子宫内膜癌无法通过妇科盆腔检查发现,子宫内膜状况也无法通过阴道窥视进行观察。定期用刮匙等器械进入官腔采集子宫内膜的方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这种方法毕竟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几乎没有一个妇女能够接受,尤其是子宫和宫颈已经萎缩的绝经后妇女,器械轻易进入官腔谈何容易,所以,这一方法作为常规的定期普查的方法缺乏可行性,这一方法只有在出现临床可疑症兆或B超等辅助检查怀疑有子宫内膜癌可能时才宜采用。
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癌惟一的早期症状就是阴道出血。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阴道出血往往是少量出血,有的可表现为点滴状,甚至像沙大妈那样,只是淡淡的一点粉红色。这种极少量的,色泽较淡的血性分泌物,实在是很难被发现的。女性朋友往往偏爱穿着带有颜色的内裤,淡粉红色分泌物沾染到内裤上是很难发现的。而白色或浅色的内裤,尤其是白色的内裤,情况就不同了,只要经常注意观察,就不难被发现,这为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有些妇女在内裤或手纸上发现少许血性分泌物后,由于防癌意识不强,常因血少或色淡而漠视,让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轻易地从眼皮下面溜了过去。所以,发现内裤上有少许血迹或可疑血迹,千万别轻易放过。这些血迹或可疑血迹,常常就是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蛛丝马迹,若能以此为契机,“顺藤摸瓜”,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就有可能被揪出来。
子宫内膜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早期发现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前提,早期诊断和治疗与患者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诊治越早,预后越好。绝经后妇女穿着白色或浅色内裤是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防癌措施,建议绝经后妇女都能仿效沙大妈,穿着白色或浅色内裤,从而为预防子宫内膜癌设置个报警“雷达”。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27例,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17例。发病年龄43~76岁,平均58.2岁。体重70~102kg,平均78.4kg,其中19例超出标准体重20%。围手术期输血的21例,术后应用止血药的27例。发生部位:左下肢31例,右下肢18例,双下肢4例。发生时间为术后2~11d。术前合并高血压的24例,合并糖尿病的11例。患者患有下肢静脉曲张的6例。术后发热34例,体温超过38°者28例。有22例发病后行血液流变学检查,发现19例静脉血黏度增高。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肤温度低,活动后加重,部分患者足背动脉触不清,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
1.2 诊断
根据患者术后突然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Homans征(足背曲时激发腓肠肌疼痛)阳性。辅助检查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血管造影确珍。本组行静脉血管造影42例,于阻塞处充盈缺损,远端静脉扩张,近端静脉狭窄,周围可见增生的侧枝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37例,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查其压缩性,不能完全压缩者提示血栓存在。
1.3 治疗
117例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频谱仪照射、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确诊,给予肝素60~100IU/k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同时检测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一般为35~40s,不超过45s;尿激酶20万U,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入复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潘生丁50mg,口服,每日3次;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每日3次。10d为1个疗程,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结果
102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15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无一例患者出现肺栓塞和下肢功能障碍。
3 讨论
3.1 血栓形成的原因
在19世纪中叶,Virchow就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血管内皮受损、血液高凝状态。至今,这一理论仍受到普遍公认。子宫内膜癌患者由于恶性细胞表达大量的细胞介质和因子,本身血液呈高凝状态。部分患者呈现恶病质状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时,血液高凝状态更加严重,且血管痉挛,官腔狭窄,血流缓慢,血管内皮存在大广泛损伤,极易发生血栓形成。术中手术范围大,损伤小血管多,促进血小板凝聚功能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术前禁食,灌肠又补液不足,可导致脱水及血液浓缩。术后长时间卧床,使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术后各种增加腹压的因素,如腹胀、腹痛、尿潴留、腹带加压以及因重力因素影响,使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流缓慢,均可诱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本组资料显示,高龄、肥胖、血黏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应用止血药、输血均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术后应用止血药,能明显提高血液的黏度,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库存血中细胞碎片多,黏稠度高,大量输入库存血,能明显促进血栓形成[2]。高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本身血黏度增高,极易形成血栓。静脉曲张时,局部血流缓慢甚至停止,是血栓形成的良好契机。
3.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一经诊断,应立即住院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保守疗法主要包括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疗、穿弹力袜以及抗炎、抗凝、溶栓、抗血小板疗法等。我院采用肝素、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复方丹参等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静脉血栓取除术适用于病期不超过48h的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本组117例无一例行手术治疗。
3.4 下肢血栓形成的预防
由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的负担,并使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3]。因此,预防比治疗要重要的多。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特别是高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术前应详细查体,常规化验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围手术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纠正因禁食、灌肠引起的脱水。对合并贫血或术中出血多的患者,采用新鲜或成分输血。手术操作应轻柔仔细,避免增加手术创面,术后及早下床活动。尚有研究表明,术后预防性的应用抗凝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王红英,李东峰,李玉珍,等.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24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108.
[2]姜红霞,王本英,刑那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4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1999,33(1):46.
[3]Burgquist T.Review of clinical trials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J].Eur j Surg,1992,158(2):67.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00例, 其中, 年龄为18~75岁, 平均 (57.4±12.0) 岁。轻度疼痛者89例, 中度疼痛者83例, 重度疼痛者2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诊断标准[4]; (2) 术后住院患者; (3) 无并发其他严重疾病, 无精神疾病; (4) 有正常沟通能力; (5) 均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 单独或在他人帮助下能够完成问卷; (6)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并自愿参加本研究。以上条件需同时满足。
1.3 排除标准
(1) 患者不愿参加本研究; (2) 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者; (3) 预期一年生存率低和预后较差者; (4) 并发其他严重的心、肝、肾、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系统疾病者; (5) 癌症复发及转移者; (6) 近期使用过抗焦虑、抑郁药物者。有以上任何一条者均予以排除。
1.4 护理方法
医师为患者采用癌症对症治疗药物与化疗方法施治, 并采用曲马多、盐酸布桂嗪、吗啡、哌替啶等药物进行肌注或口服镇痛, 同时进行输血浆、补液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护理及抗感染护理等整体护理, 护理内容如下:
1.4.1 心理护理
专家指出, 患者确诊癌症后心理负担重, 因对疾病不了解更增加恐惧感, 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甚至比生理上的压力还要大, 所以家属和护士等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其主动配合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营造温馨舒适、清新干净、色调和谐、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 (温度:18~22℃, 湿度:40%~50%) 的病房环境, 尽量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使患者保持心平气和, 以降低焦虑等情绪造成的疼痛[5]。护理中与患者的家人、朋友联合, 给予患者理解、认同、关怀、帮助、鼓励及同情, 认真、清晰、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以使患者摆脱孤独、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 提高其生活质量。告知其子宫内膜癌的病程发展相对缓慢, 是女性恶性肿瘤中预后较好的一种, 患者如能减轻顾虑, 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 也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条件。
1.4.2 疼痛护理
对患者主诉疼痛给予回应, 采取相应措施。针对患者自身的治疗,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护理, 定时完成检测, 不要让患者陷入危险的境地, 能细致发现患者的一些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疼痛较轻者, 采用布洛芬片或者盐酸布桂嗪等普通非麻醉的镇痛剂治疗, 随着疼痛感不断增加, 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脉搏加快、血压上升、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现象时, 给予患者吗啡与哌替啶等局部麻醉镇痛药。用药中, 严格遵照医嘱, 控制药量及用药间隔时间,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幻听、幻觉等问题, 并给予及时处理, 若持续疼痛、痛感加重, 可注射多药量、药效较高的止痛剂[6]。使用音乐疗法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7]。良好的护理会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体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
1.4.3 饮食护理
给患者给予饮食调理, 并且大量提供蛋白质, 减少油腻的食物, 减少胆固醇、脂肪的摄入, 均对患者有极大的帮助。饮食定时定量, 不能暴饮暴食。忌食辣椒、麻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冰冻食物和饮料。禁食桂圆、红枣、阿胶、蜂王浆等热性、凝血性和含激素成分的食品。
1.4.4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向患者解释出现痛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引导并帮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读书、听音乐、回忆过去、交流等方式, 转移、分散注意力, 以实现止痛效果。同时, 告诉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时, 可产生药物依赖与心理依赖感, 逐步引导患者正视这一问题, 给予患者理解, 提醒并帮助患者自主应对解决这种依赖感, 以尽量减轻依赖程度[9]。
1.4.5 并发症控制
患者用止痛药物治疗时, 可产生嗜睡、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治疗中, 护理人员给予其重点观察与应对。嗜睡:患者疼痛感缓解后, 一般会出现嗜睡问题, 一般可于2~5 d后自行消失, 护理人员针对这一问题, 引导患者适当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 或与患者交流, 以减少嗜睡时间。便秘:密切观察排便次数与性质, 给予缓泻剂、灌肠治疗或者揉腹按摩[10]。恶心、呕吐:一般可在用药1周时减轻, 护理人员根据严重程度选择止吐药物为患者治疗, 或引导患者食用一些可以止呕的食品。呼吸抑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与呼吸, 在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现象时, 及时并适当抬高其头部, 取坐位, 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 以帮助患者恢复呼吸, 避免造成严重的影响[11]。
1.5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汁的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设计为填空题, 单选题分2个部分: (1) 一般情况:包括患者一般资料。 (2) 两组对象均在开始治疗的7 d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 (QLQ-C30) , 作为整体护理干预前的测试。问卷经专家审定, 效度合理, 信度可靠, 共发问卷200份, 由专人发放, 其中137份由本人填写, 63份患者口述, 家属填写;回收200份, 回收率100%。
1.6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回收的问卷经检查合格后录入数据,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观察组SAS、SDS量表分值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两次测查量表分值未见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SAS、SDS量表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提示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见表2。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第2次测查比较, #P<0.05;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2.2 两组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观察组干预后QLQ-C30量表结果显示, 其功能量表中的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 整体健康状况以及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项的分值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对照组患者第2次生活质量测查显示, 症状量表中的疼痛、呼吸困难两项分值与第1次测查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且手术病理分期越早, 5年存活率越高, 子宫内膜癌患者, 局限于子宫体者, 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者, 有学者统计其5年存活率为86%~100%, 如果肿瘤浸润内肌层5年存活率为72%~100%。肿瘤侵犯外肌层者为27.3%~77.0%[12]。如果以上患者在配合新辅助化疗, 术前病理筛选非常重要, 除分期、分级必须重视外, 筛选病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前放疗, 并加上新辅助化疗, 对现存危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应先抢救治疗, 待康复后, 再给予手术治疗[13], 手术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时, 要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及广度决定术式, 浸润较重的患者可考虑附件的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除, 术后再辅以新的辅助化疗, 在治疗晚期手术子宫内膜癌患者方面, 除配合新辅助化疗外, 要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来共同达到晚期可手术子宫内膜癌的远期存活率[14]。
由于多数癌症患者普遍存在悲观、焦虑、抑郁、恐惧等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容易造成潜在的组织损伤, 或加剧已有损伤, 对于患者危害严重, 可直接诱发死亡[15]。因此, 加强对癌症患者的干预护理, 是治疗癌症疾病中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落实的一项工作[16]。本研究采用整体护理干预的方法为其实施了护理, 从心理指引、用药治疗、并发症干预、健康宣教以及痛感转移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帮助与指引, 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前后, SAS、SDS量表分值差异显著 (P<0.05) , 对照组两次测查量表分值未见明显变化 (P>0.05) ;观察组患者SAS、SDS量表分值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干预后QLQ-C30量表结果显示, 功能量表中的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 整体健康状况以及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项的分值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对照组患者第2次生活质量测查显示, 症状量表中的疼痛、呼吸困难两项分值与第1次测查结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护理人员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及疼痛状况, 极大改善了其日常生活质量, 也使得患者对护理者的工作更为满意, 从整体上为治疗癌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对癌痛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 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提高治疗效果。所以, 医师在治疗癌症患者时, 组织护理人员推广整体护理干预理念, 并严格地落实各项整体护理工作, 具有较高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解放军海军总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00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10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常规化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从心理、用药、健康宣教、并发症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护理。测试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及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 (QLQ-C30) 评分,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干预前后, SAS、SDS量表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两次测查量表分值未见明显变化 (P>0.05) ;观察组患者SAS、SDS量表分值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干预后QLQ-C30量表结果 显示, 功能量表中的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 整体健康状况以及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项的分值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对照组患者第2次生活质量测查中, 只有症状量表中的疼痛、呼吸困难两项分值与第1次测查结果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人员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能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提高其自尊感, 改善其生活质量, 对临床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8
1 一般资料
本文共收集2012年2月-2014年2月于本院行子宫内膜癌手术的患者75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 (42.35±12.57) 岁。手术方式采用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43例, 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2例。手术时间2~5h。术前合并高血压病12例, 合并糖尿病16例。
2 预防性护理措施
2.1 术前评估及健康教育
对入院患者进行血常规分析、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心脏功能等全面检查, 并结合患者既往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其他慢性病病史评估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对高危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2.2一般预防
患肢保暖, 避免因寒冷导致静脉痉挛等情况的发生。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 在家属协助下翻身。使用长度高于膝部分级压力袜, 于术前2h穿上至能够完全行走。抬高患肢20~30cm, 陈似霞[4]报道, 使用梯形枕可有效保持患肢抬高, 且其高度既符合人体的生理弧度, 又符合治疗要求, 使患者在舒适的同时既达到治疗目的。但应避免在腘窝下垫枕, 以防静脉回流受阻。嘱家属给患者按照从远心端向近心端的顺序按摩下肢并活动患者足、踝关节, 并重点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等深静脉血栓好发部位。鼓励患者及早进行主动活动, 刘素莲[5]提出手术麻醉清醒后即进行上下肢主动、被动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3 治疗措施
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 其再次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因此应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者加强预防措施[6]。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进行口服预防剂量的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等, 或注射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并密切观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2.4 密切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肤色、温度、张力、疼痛感等情况。若有情况及时向医师反映, 治疗纠正。
2.5 饮食指导
卧床患者术前均禁食、水, 易出现排便困难等情况, 因此饮食待肠蠕动回复后由流质渐至普通饮食。嘱患者低盐、低脂、低蛋白清淡饮食, 多饮水, 保持大便通畅。
2.6 静脉补液
因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范围较大, 术中易失血, 因此术后遵医嘱补充足够液体, 纠正脱水,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7 保护下肢静脉血管
患者术后足量静脉补液, 为保护下肢静脉, 因此应尽量避免下肢穿刺, 若不得已选择下肢穿刺, 则避免患肢穿刺, 选择较细的针头, 力求一次穿刺成功, 避免反复穿刺造成下肢静脉损伤, 且持续静脉滴注的时间不应超过48h。拔针后不宜长时间按压, 避免局部血栓形成。使用留置针血管堵塞后, 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
3 结果
本组75例患者均按照上述措施预防及护理后仍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4.0%, 而李瑾报道本病的发生率为6.78%[7]。其中2例在术后1d经彩色多普勒证实出现形成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表现为左下肢胀感, 腓肠肌握痛实验阳性, 无浅表静脉曲张。1例术后1d出现左下肢肿胀, 皮温增高, 小腿深部压痛, 无浅静脉曲张, 彩色多普勒证实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均予抗凝保守治疗并继续采取上述护理措施, 分别于术后13、13、16d治愈出院。其余72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于术后7~9d治愈出院。
深静脉血栓是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病变, 好发于下肢。近年来, 本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麻醉的作用, 手术中下肢肌肉处于完全麻痹状态, 故失去正常收缩功能, 手术后一般要求卧床休息, 因此下肢血流滞缓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而子宫内膜癌手术相较其他非盆腔妇科手术时间较长, 因此更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对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了系统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使其发生率明显下降, 因此对子内膜癌术后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从而达到预防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42-645.
[2]姜洪池, 朱化强.重视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12) :989-991.
[3]金力, 沈铿, 郎景和, 等.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诊治与预防〔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34 (8) :39-41.
[4]陈似霞, 莫新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1) :101-102.
[5]刘素莲, 王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18) :2399.
[6]Astrid M, Fink MD.Extent of thrombus evaluated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first deep vein thrombosis〔J〕.J Vasc Surg, 2002, 36 (18) :357.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2例作为临床资料, 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 各61例。年龄在44~78岁, 平均年龄约58.6岁。其中为腺癌75例, 为腺麟癌27例, 为透明细胞癌2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且在知情的状况下对本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是在术后对患者进行知识宣教以及介绍所应注意的事项;观察组实施延伸性护理措施, 主要内容及方法为。
1.2.1 心理护理
护理者依照患者实际心理状况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以此缓解他们产生的不良情绪, 更好的配合临床后期治疗工作。护理者对患者性生活实施明确性指导, 能够积极影响他们在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打消一些顾虑, 较好参与社会及家庭性的活动之中, 对疾病树立治愈的信念[2]。
1.2.2 用药指导
患者在出院之时, 护理者要告诉他们临床用药的方法, 针对产生并发症 (尿潴留) 患者予以盆底肌肉、腹部肌肉的舒张以及收缩等训练。针对实施化疗以及放疗类患者, 他们既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故需要对其和机制展开介绍;在出院之后予以随访及构建档案, 跟踪随访工作需由专门护理者负责, 实施3年的延伸性护理临床服务[3]。
1.2.3 生活指导
患者在出院之前护理者要告诉他们多食用含较高营养、维生素、蛋白质、热量类食物, 并嘱托他们多参与社会性活动, 以便对运动能力增强。与此同时, 对休息多加注意。在进行随访中, 需要实施生理检查以及心理辅导。通过宣传疾病相关知识, 进而构建友好护患的关系[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各项功能, 以及临床症状, 若各项功能的评分越高, 临床症状的评分越低, 则代表他们有较好的生存质量。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分析的数据由SPSS19.0统计学完成相关处理, 使用“±s”去表示计量资料, 实施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各项功能
观察组躯体功能 (7 8.5 2±5.2 1) 分, 情绪功能 (89.71±6.53) 分, 社会功能 (80.97±4.43) 分, 角色功能 (79.44±3.55) 分, 认知功能 (87.53±7.65) 分;对照组躯体功能 (4 4.3 3±4.6 4) 分, 情绪功能 (74.44±5.22) 分, 社会功能 (72.13±5.05) 分, 角色功能 (65.42±4.39) 分, 认知功能 (72.43±6.57) 分, 从数据中可知, 观察组各项功能的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临床症状评分
观察组疲劳 (13.23±1.33) 分, 疼痛 (32.54±10.47) 分, 恶心 (10.51±9.46) 分, 呕吐 (11.44±8.75) 分;对照组疲劳 (24.59±4.56) 分, 疼痛 (49.33±10.32) 分, 恶心 (14.35±7.64) 分, 呕吐 (15.65±8.72) 分, 从数据中可知, 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延伸性护理作为改善患者在出院之后生存质量的一种新模式, 彰显着动态和主动以及多维理念, 对患者作出专业性指导、督促, 有利于持续治疗和复查, 对病情复发进行减少, 对生存质量进行提高, 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性认可。患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在实施此护理服务时, 实现护理工作在院外的延伸, 以及护理服务有效拓展, 干预且指导着患者生活和用药以及心理等, 和患者间构建长期性指导及沟通的良好关系, 实现临床治疗、护理总质量的改善, 促使患者们提升自身生存质量, 积极影响着康复和后期持续治疗以及工作生活等[5]。在本次临床研究之中, 观察组在出院之后各项功能以及临床症状的评分皆优于其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患者实施延伸性护理措施, 能够提升他们生活质量, 对各项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评分进行改善, 基于以上良好的效果, 可以广泛推广于临床。
摘要:目的 研究对子宫内膜癌临床患者予以延伸性护理在术后对生存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所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22例作为临床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予以延伸性护理措施, 观察与比较效果。结果 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后, 观察组各项功能以及临床状况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子宫内膜癌临床患者, 予以延伸性护理措施获取了显著的效果, 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和各项功能, 且提升了患者在术后生存的质量。因此, 可以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延伸性护理,子宫内膜癌,术后,生存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菊.延伸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7) :236-237.
[2]曾树英.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9) :126-127.
[3]魏晚霞.延伸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术后30例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6) :139-139.
[4]江玲.延伸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 (9) :1280-1281.
警惕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导火索” 篇10
肥胖
子宫内膜癌患者约有80%的人超重或肥胖。肥胖是内分泌不平衡的表现,脂肪会增加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
癌变。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本身就存在代谢异常,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比血糖正常者高3倍。
高血压
调查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约1/3的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5倍。
月经不调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月经发生紊乱者是月经正常者的3倍。月经不调常伴有雌激素水平的异常,可能是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原因。
初潮早与绝经迟
初潮过早会使女性行经的年龄段延长,增加患子宫内膜癌的几率;绝经年龄>52岁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为49岁前绝经者的2.4倍,绝经期出现阴道出血的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增加4倍。
未孕产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多发生于未生育或患有不孕症的女性。
患有某些女性疾病
女性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肿瘤等疾病时,会引起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异常,增加其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
长期使用雌激素
女性长期使用雌激素也会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其危险程度与女性服用雌激素的剂量、时间及服用期间是否停服等都有关系。
不良饮食习惯
高脂肪有储存雌激素的功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因此,摄入脂肪及油类多的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会增加。
有X射线暴露
例如频繁做X射线和CT检查等。
遗传因素
约2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
绝经后出血
指最后一次来月经超过一年后任何形式的出血。这是典型的危险迹象,须由妇科医生做检查,以排除罹患子宫内膜癌或子宫颈癌的可能性。
月经不规律或过多
任何不规律或大量出血(尤其是40岁以上的女性),特别是药物无法控制出血量时,都应到妇科诊所检查。
子宫颈抹片检查结果异常
临床发现,多达半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颈抹片检查结果出现异常。
子宫内膜癌术后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14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5~80岁,平均(56±4)岁。所有患者均经我院病理科组织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 其中子宫内膜腺癌121例;特殊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28例, 包括浆液性乳头状癌13例,腺癌合并乳头状癌3例,透明细胞癌4例,内膜肉瘤5例, 腺鳞癌3例;14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13例发生宫外转移,其中宫外淋巴结转移7例,输卵管转移3例,多部位转移3例,包括输卵管、卵巢、肠系膜转移1例,卵巢及输卵管转移1例,盆腔淋巴结及腹膜转移1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符合子宫内膜癌的国际诊断标准[1];年龄25~87岁 ;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治疗;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术前行激素、生物治疗者排除在外;排除其他系统恶性肿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绝经状况、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 receptor,PR)、肿瘤蛋 白53 (tumor protein 53,P53)、癌抗原125(cancerantigen 125,CA125)表达情况等资料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对149例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与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高危因素及ER、PR、CA125的表达状况密切相关 (P < 0.05或P <0.01),而与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绝经状况、P53的表达状况无显著关系(P > 0.05)。见表1。
2.2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对子宫内膜癌宫外 转移相关 因素进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3级(OR=5.367,95%CI:2.451~11.759)、肌层浸润深度≥1/2(OR=5.778,95%CI:1.963~17.009)、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OR=5.178,95%CI:3.963~16.009)、ER阴性 (OR=5.358,95%CI:2.435~10.762)、PR阴性 (OR=5.769,95%CI:1.971~17.217)、CA125阳性 (OR=5.356,95%CI:2.439~10.772)等因素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密切相关,为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P53:肿瘤蛋白 53;CA125:癌抗原125
注: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CA125:癌抗原 125
3 讨论
本研究中149例病例中出现宫外转移13例,其中宫外淋巴结转移最常见,占宫外转移病例的53.84%,其次是输卵管转移,占宫外转移病例的23.08%。与文献报道的子宫内膜癌中淋巴结转移最常见相符[6]。子宫内膜癌患者出现宫外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往往表明其预后不良[7]。本研究中149例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女性占4.70%,低于文献报道的10%的淋巴结转移率[6],可能与本组资料中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诊治有关,这也表明对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进行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子宫内膜癌病情及宫外转移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患者,但有关年龄对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影响的研究报道差异较大[8]。有学者认为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女性宫外转移的风险较大,宫外转移率大于45以上女性,且与女性是否绝经关系密切[9]。但亦有研究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宫外转移与女性年龄、是否绝经并无显著相关性[10]。本研究也重点探讨了年龄、绝经状况对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影响。本组资料显示,不同年龄段、绝经状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其宫外转移率并无显著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10]。本研究中149例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未绝经女性占30.2%,其中3例发生宫外转移,本组资料中子宫内膜癌未绝经女性构成比较高,表明子宫内膜癌病例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11]。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12,13,14,15]。而近年来研究也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与子宫内膜癌的宫外转移可能也有关,上述高危人群罹患子宫内膜癌后其宫外转移的风险增加[14]。本研究也探讨了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对患者宫外转移的影响。本组资料显示,子宫内膜癌病例中伴发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疾病的患者其发生宫外转移的风险明显大于无上述疾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表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对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也具有重要影响,可增加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此类高危人群的术后随访,以减少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的风险。
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密切相关。近年来也有学者发现,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程度在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中亦起一定的作用[9]。本研究显示,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病例发生宫外转移的比例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腺癌,浸润深度达50%以上的病例其宫外转移率明显更高, 而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宫外转移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与既往研究一致。表明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及浸润程度较重的女性其宫外转移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而组织学分级越高,表明组织分化程度越低,因此患者预后较差,其宫外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9]。
ER、PR在子宫内膜组织中普遍存在 , 其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ER、PR表达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优于ER、PR表达阴性者[14]。本组资料显示,ER、PR表达阴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宫外转移发生率高于ER、PR表达阳性女性,表明ER、PR的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亦密切相关,ER、PR低表达甚至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
侵袭、转移有关,可增加癌细胞侵袭及转移的风险[14]。CA125是常见的妇科肿瘤标志物,其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及进展亦相关[8]。本研究显示,CA125表达阳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宫外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CA125表达阴性者。近期有研究报道,术前CA125联合CT/MRI检测对预测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8]。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术前检测CA125和CT/MRI,以预测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风险[16]。P53是抑癌基因的一种,基因突变发生率高。本研究中P53的表达状况对子宫内膜癌宫外转移率并无显著影响,可能与本研究病例规模较小有关,因此仍然需要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子宫内膜癌术后】推荐阅读:
早期子宫内膜癌12-08
子宫内膜癌首选手术09-05
子宫内膜癌治疗进展11-15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12-17
绝经后警惕子宫内膜癌01-02
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05-18
子宫内膜癌干细胞研究09-01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11-01
子宫内膜10-07
子宫内膜增殖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