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良论文

2024-05-29

子宫内膜良论文(精选10篇)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1

宫腔内占位病变由病理类型观察具有多样性, 主要为良性病变, 包括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黏膜下肌瘤等, 子宫恶性病变也属于子宫内膜病变。目前伴随经阴道超声仪器分辨率不断上升, 操作技术及经验逐渐积累[1], 宫腔内占位病变发现率具有显著上升现象。本文选取16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6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年龄27~82岁, 平均年龄 (45.3±3.1) 岁, 月经不规则患者22例, 月经过多者30例, 绝经前阴道不规则出血者62例, 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36例, 绝经后阴道排液患者10例。

1.2 方法:

选用GE LOGIQ P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 MHz。患者膀胱完全排空, 处于膀胱截石位, 阴道探头采用消毒过的避孕套完全套牢, 缓慢放置到患者阴道中, 一直到达穹隆位置, 实施常规性全方位、多角度扫查, 由此观察患者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厚度为子宫纵切面的最厚处内膜 (双层内膜厚度) , 若宫腔内存在积液, 则去除液面, 分别检测患者前及后层内膜厚度, 然后相加, 观察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回声特点等, 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观察患者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 检测动脉阻力指数RI。

病理学检查:对患者实施病理诊断时根据妇产科的病理学标准, 其中子宫内膜增生、黏膜下肌瘤、内膜息肉均为良性病变, 内膜癌为恶性病变。

1.3 判定标准。

符合:患者手术前经阴道彩超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一致;不符合: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和手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2]。

1.4 统计学方法:

所以数据均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t检验,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阴彩超诊断时子宫内膜息肉者36例, 病理诊断40例, 符合率90.0%;彩超诊断子宫内膜增生17例, 病理诊断25例, 符合率68.0%;彩超诊断子宫内膜癌35例, 病理诊断43例, 符合率81.4%;彩超诊断子宫黏膜下肌瘤47例, 病理诊断52例, 符合率90.4%;经阴道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其总符合率84.4%。

良性内膜病变患者100例, 血流显示29例, 显示率29.0%, 动脉阻力指数RI (0.68±0.12) ;内膜癌患者35例, 血流显示35例, 显示率100.0%, RI (0.37±0.06) ;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表明, 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血流显示率低于内膜癌血流显示 (P<0.05) , 两组 (R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伴随女性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等方面均存在明显改变, 促使子宫内膜病变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加趋势, 大约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5%左右。过去临床中往往采取分段诊断性刮宫方法对患者实施病理学诊断, 且成为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金标准”, 但是此类诊断方法往往依据医师临床经验及主观感受, 针对一些小病灶, 往往出现较高漏诊现象, 即便妇科医师具有较为丰富临床经验, 也往往存在20%左右子宫内膜病变情况发生漏诊[3]。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 导致患者易出现明显创伤, 大量出血, 极易引发感染及子宫穿孔等不良现象, 使得患者痛苦概率明显上升。由于超声诊断技术在持续发展进步, 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准确性、安全性、无创性等优势, 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成为诊断此种疾病的主要方法。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子宫平滑肌自基层往宫腔方向生长而形成的, 由于出现假包膜, 导致边缘与强回声内膜构形成较为清晰边界, 所以经阴道彩超检查较易清晰观察到, 经本文检查发现47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大部分具有漩涡状低回声, 也有的患者出现不均质中等回声及高回声团块, 36例患者病灶内会检测到环状分布星点状、条状血流信号[4]。

子宫内膜息肉是因为内膜腺体皮间质对甾体激素无正常反应, 发生局限性异常增生而产生的, 经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局限性中高回声团。在月经后3~5 d进行复查图像不会因内膜而产生干扰性, 对于诊断具有良好促进作用。本组检测到3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 其中13例患者病灶内会出现少量棒状血流信号, 其高阻血流指数 (RI=0.64±0.06) 符合良性病变症状血流特点。

临床中,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被称作子宫内膜癌前期病变, 发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患者, 检查所大部分具有非均质性增厚内膜或宫腔出现不规则性、不均质性团块病灶处回声高、低杂乱[5], 而且很多患者会出现宫腔积液症状, 与其他良性病变进行比较, 恶性病变患者宫腔积液出现概率及血流显示率要显著上升, 其病灶舒张期低阻血流与良性病变者存在较为明显差异性, 在本文研究中, RI为 (0.37±0.06) , 所有恶性病变患者RI均<0.50, 此结果与近几年大量文献结果保持一致性, 经阴道彩超检查病灶内膜肌层间是否具有低回声带, 肌层内扩张血管是否存在低阻血流信号产生, 初步诊断分析内膜癌肌层浸润现象, 详细观察患者宫颈部位、卵巢、盆腔内转移状况, 对于患者术前选取何种手术方式, 是否予以放疗等具有较为重要价值。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时, 将探头放置到阴道内与宫颈及阴道穹隆紧密贴合, 盆腔器官位于声束近区部位, 超声影像具有较清晰感, 且不必进行膀胱充盈, 且并无创伤性、无痛苦, 操作具有较高简便性, 而且存在明显经济性、快速性, 在妇科疾病诊断中属于最为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6]。大部分患者对此检查方法并无任何不适反应, 由此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出现宫内占位病变时可予以对应治疗。总之, 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较为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60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 对其经阴道彩超检查, 并将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分析经阴道彩超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经阴道彩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84.4%;经阴道彩超诊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血流显示29例, 显示率29.0%, 动脉阻力指数 (RI) =0.67±0.13;子宫内膜癌血流显示35例, 显示率100.00%, RI=0.37±0.06, 两种血流显示率、RI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准确性, 可以敏感显示病变血流信号其血流动力学情况, 对于诊断子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病变,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李艳清, 彭璇, 王凤英, 等.彩色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9) :182-183.

[2]贺红来.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5) :93-94.

[3]彭红卫.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5) :51-52.

[4]曹晓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内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13) :5558-5560.

[5]李秋林, 刘金华, 殷观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 2011, 17 (1) :96-97.

[6]龚碧雁.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5) :65-66.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2

产后子宫内膜厚度多少正常?这虽然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还是有很多女性不清楚,也对此比较好奇,因此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产后子宫内膜厚度多少算正常吧!

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在不同时期厚度是不同的。其分为以下四个期。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9天时,子宫内膜很薄。

2、分泌期:在月经第15~19天即排卵后1~5天,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增大与弯曲。约在月经周期第20~24天即排卵后6~10天,内膜出现高度分泌活动,腺体的弯曲与扩张达到高峰。分泌晚期时,子宫内膜的厚度约为5~6mm。

3、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第25~28天即排卵后11~14天,内膜的厚度减少1/5~1/3。

4、月经期:约在月经周期第1~4天,主要变化为内膜的出血与脱落,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子宫内膜是有所变化的。

由此可见,因为子宫内膜有周期性的变化的特点,所以它不是固定的,但是在排卵期的子宫内膜通常大于1厘米,对孕卵着床有利,并且正常的通常是0.5--1.0厘米之间。

看完之后你明白了吧?作为女性要更了解自己,才能有信心做更美的女人哦!

疯长的子宫内膜 篇3

王阿姨年近五十,心宽体胖,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她月经从今年开始变得不规则了,两三个月才来潮一次,来时会淋漓不净。她以为到绝经的年龄了,没把这当回事。没想到这次单位体检,医生一定要她做诊断性刮宫,诊刮的病理报告是“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部分区呈复杂型增生过长”。医生建议她做子宫切除术。否则可能预后不良。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不是癌,但是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过长”不是“太长(chang)”,而是“(子宫内膜)过度生长(zhang)”的意思。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分为:简单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和不典型增生过长。从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来看,简单型增生过长约1%,复杂型增生过长约3%,不典型增生过长则高达30%。

围绝经期(更年期)妇女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高发人群。如果出现月经紊乱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要及时就医,不要擅自选择激素替代疗法,不要自己胡乱吃止血药,以免掩盖病情。

有此病的妇女,会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淋漓不净等症状。围绝经期的妇女,由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不平衡,更容易患此病。此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未婚未产的妇女及绝经后延的妇女,特别是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妇女,尤其要高度警惕,定期行妇科检查。

不能逃避诊刮术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类型需要经过刮宫做病理诊断才能确定,但临床上有很多妇女惧怕刮宫,她们往往要求只接受B超随访。事实上,B超只可测出子宫内膜的厚度,并不能测出内膜处于什么病变阶段。一般地说,子宫内膜厚度小于7毫米为正常,大于7毫米为异常,但内膜的厚度并不与病变严重程度成正比。所以,有异常B超表现,又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症状的患者,应行诊断刮宫以进一步确诊。

其实,刮宫术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迅速止血。围绝经期不规则出血患者在激素治疗前是一定要常规刮宫的,不应该逃避。诊断明确后,可以按照不同病变类型,施以针对性治疗。

治疗方案慎决定

简单型增生过长: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如口服妇康片等孕激素止血。服用剂量由医生根据病情而定,服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肝功能。止血后,可按维持量服用三个月。服药三个月后需再次诊刮,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情况是否向正常转化。

复杂型增生过长:患者如在绝经年龄,可接受子宫切除术,因为此病变更易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如患者不愿切除子宫,则一定要密切随访,多次诊刮,随时了解内膜病变情况。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超声检查绝经期阴道出血的患者共79例,纳入标准:(1)绝经期出血,年龄>45岁,有12个月以上的绝经史;(2)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5 mm(5~19mm);(3)近6个月来未接受相关激素治疗。其中良性组59例(病理诊断内膜息肉25例,内膜良性增生34例);恶性组20例(病理诊断内膜癌20例,根据2009年WHO制定FIGO临床分期方案,本组患者包括I~Ⅲ期)。患者年龄46~72岁,平均(59±4.9)岁,绝经时间1~17年.平均(7.7±5.6)年。各组患者年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仪器:美国GE公司Voluson E8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带有VOCAL软件),凸阵腔内容积探头,频率5~9 MHz。

(2)方法: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Power Doppler Angiography,3D-PDA)检查:常规经阴道超声检查后,探头固定于子宫矢状切面显示子宫内膜长轴,启动三维能量多普勒模式,观察病变部位血流信号分布情况,感兴趣区覆盖子宫。对感兴趣区扫描、存图、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模式均使用相同预设值即成像质量Quality:high;扫描角度Vol Angle:70°;彩色增益Color Gain:4.4;脉冲重复频率(Pulse Recurrence Frequency,PRF):0.9 MHz/0.6 MHz。进入VOCAL(Vin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软件,操作程序:平面A每15°选取1个切面,每个病灶选择12个切面,手动画出病变区的包络线。VOCAL软件自动测量内膜容积(V)、血管化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FI)、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 Fiow Index,VFI)4个参数值,每例测量3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由1名医生在相同条件下进行。

VI通过测量研究区域彩色回波的数量来反映组织内的血管,以百分比形式表达;FI是所有彩色回波的平均值,反映彩色的平均强度;VFI是所有灰阶和彩色回波的平均值,同时反映血流和血管化水平。

(3)分段诊刮术:3D-PDA检查1 w内由专人行分段诊刮术或宫腔镜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

(4)诊断标准:以分段诊刮术、宫腔镜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获得的病理学结果为诊断标准,良性组(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良性增生)、恶性组(子宫内膜癌),评价3D-PDA检查的诊断符合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诊断标准的比较采用操作特性曲线法(ROC曲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绝经期子宫内膜恶性组与良性对照组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比较

良、恶性组三维超声子宫内膜容积测量结果比较:良性组(7.02±3.02)m L,恶性组(8.61±2.43)m 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良、恶性组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比较:恶性组VI、FI、VFI值显著>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PRF0.9 MHz/0.6 MHz时,良、恶性组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比较:VI、V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子宫内膜良性与癌前病变各血流参数比较,见表1;子宫内膜癌三维能量多普勒成像,见图l~2。

注:与子宫内膜良性病变组比较,①P<0.05;与PRF 0.9 MHz比较;②VI、V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内膜体积:5.17cm3,VI:25.424%,FI:32.651,VFI:8.301。

,内膜体积:7.82 cm3,VI:4.819%,FI:35.958,VFI:1.733。

2.2 病变子宫内膜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以病变子宫内膜病理诊断结果为状态变量,以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VI、FI、VFI为检验变量建立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曲线)。三维超声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ROC曲线,VI、FI、VF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0.913、0.973(均>0.9),说明检验变量的准确性较高[3]。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VI截断值2.652%时,敏感性:90%,特异性:89.8%;FI截断值25.300时,敏感性:95%,特异性:52.5%;VFI截值0.814时,敏感性:95%,特异性:91.5%。子宫内膜病变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接受者ROC曲线,见图3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常发生于老年妇女,典型症状为阴道出血、流液。既往鉴别绝经期阴道出血良恶性常用方法:诊刮或宫腔镜活检,但大多数绝经期患者宫颈萎缩,闭合。盲目诊刮易漏诊,且费用高。应用三维能量多普勒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

VI的曲线下面积:0.966,标准误:0.017,95%CI:0.932~1.000;FI的曲线下面积:0.913,标准误:0.039,95%CI:0.837~0.988;VFI的曲线下面积:0.973,标准误:0.015,95%CI:0.943~1.002。

3.1 三维能量多普勒诊断绝经期宫内膜癌的病理学基础

子宫内膜癌最先浸润与内膜相连处肌层,由于绝经期二者连接紧密且对比度小,常规二维超声难以清晰显示癌灶与肌层的界限,对肿瘤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经阴道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更直观、清晰显示病灶的位置、组织内部肿瘤形状的不规则及范围,比单纯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更能反映肿瘤实际大小,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子宫内膜癌病变中生长大量新生血管,随着内膜肿瘤浸润程度增加,受累组织的血供也会更加丰富,三维能量多普勒是基于多普勒信号的增幅而不是频移,不依赖超声波入射角度,没有信号混淆,对低速血流更敏感,更有助显示癌灶区域异常血流及其整体分布状况,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优于二维超声[2,3,4]。

3.2 三维能量多普勒诊断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价值

子宫内膜癌以腺癌常见,病理表现:内膜中血管及腺体增生,细胞异型改变,故本研究良恶性组子宫内膜容积有差异,有诊断意义。本研究恶性组子宫内膜体积(8.61±2.43)m L较侯东敏等[3]研究三维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容积以10 m L为临界值稍低,分析是由于绝经期子宫内膜萎缩,所选病例分型及年龄不同有关。良恶性组VI,FI,VFI值有显著差异,与恶性肿瘤内新生血管增生,随机分布,走行迂曲的组织学特征相符。不同PRF多普勒血流信息不同,PRF低时超声对组织内血管更敏感,显示血流信号更丰富[6],与血管参数VI,VFI值增高相符,而FI代表三维扫描瞬间,组织血细胞通过量的均值[7],在不同PRF条件相对稳定,能较客观反应组织血流的分布。三维能量多普勒ROC曲线结果显示,VI、FI和VFI的AUC分别为:0.966、0.913、0.973,均>0.9,预测绝经期阴道出血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其中VFI值AUC最大,提示诊断意义最大,当VFI截值0.814时,敏感性:95%,特异性:91.5%。陈瑾等[5]研究VI、FI和VFI对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其中VI值AUC最大,当VI的截断值为2.97%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6%。这与两研究所选病例临床分期不同及样本量均较小有关,尚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对结果加以验证。

3.3 三维能量多普勒诊断绝经期子宫内膜癌的局限性

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常以动脉阻力指数(RI)判断子宫内膜良恶性[8,9],RI是比值,受不同预设值影响较小。本研究中VI、VFI代表血管分布及密度状态非比值,不同的PRF,血流参数测值不同,为客观评价血管参数,要求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评价子宫内膜病变时使用相同预设值。另外仪器本身的分辨率、宫腔形态、病灶与子宫肌层之间的灰阶差异大小、声影和声衰减等因素均会影响容积测值,导致血管参数出现误差[4,10,11]。

总之,三维能量多普勒能直观、立体重建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容积,通过血流参数能量化病变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及密度情况,对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和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对绝经期出血患者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 对79例绝经期阴道出血患者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内膜良性增生34例)、恶性组(子宫内膜癌20例)。测量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包括子宫内膜体积(V)、血管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血流指数(VFI)。应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比较上述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良、恶性两组V分别为:(7.02±3.02)mL、(8.61±2.43)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重复频率(PRF)0.9 MHz时,良性组的VI、FI及VFI值分别为(1.67±1.11%)、(25.07±2.67)、(0.43±0.29),恶性组VI、FI及VFI值分别为(6.00±5.58%)、(31.56±4.54)、(2.05±1.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设置不同PRF:0.9 MHz/0.6 MHz时,测良、恶性组VI、FI、VFI值,VI、V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VI、FI、VF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0.913、0.973,预测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准确性较高,其中VFI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VFI截值0.814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1.5%。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能量化病变子宫内膜血管分布及密度情况,对鉴别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维成像,绝经期,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癌,三维彩色超声诊断仪

参考文献

[1]Buchanan EM,Weinstein LC,Hillson C.Endometrial cancer[J].Am Fam physician,2009,80(10):1075-1080.

[2]秦佳乐,吕卫国,谢幸.能量多普勒血流形态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探讨[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12):1092-1094.

[3]侯东敏,谢莹,何文.应用经阴道三维超声与宫腔声学造影对绝经后不规则出血患者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9):2042-2045.

[4]朱迎,张丹.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诊断现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6):4811-4813.

[5]陈瑾,郝力丹,郭瑞强,等.三维容积和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对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影像学杂志,2011,20(4):321-323.

[6]翟伟,王红莉,苏重清.基于多普勒成像的彩色血流成像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4):43-47.

[7]袁志仙,王龙霞,王军燕,等.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早期宫颈癌血管检测中的应用[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4):576-582.

[8]毛文娟,陈丽群,孙红,等.CDFI定量分析对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3):259-261.

[9]张丹,李燕东,马彦,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度病理分析[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7,4(6):368-370.

[10]Mansour GM,El-Laraie[K,E]l-Kady MA,el a1.Endometfialvolume as predictor of malignancy in women with postmenopausalbleeding[J].Int J Gynaeeol Obstet.2007,99(3):206-210.

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 篇5

二、内分泌功能性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内分泌功能性肿瘤的占7.5%。垂体腺的促性腺功能不正常,卵巢颗粒细胞瘤也是持续性分泌雌激素的肿瘤。

三、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病变的子宫稍大,内膜明显增厚,有时呈弥漫息肉状。刮宫物量较大,可混有红色光滑的息肉状组织。镜下病变呈弥漫性,累及内膜的功能层与基底层,由于间质与腺体同时增生而不表现出腺体拥挤。腺体大小不一,轮廓较平滑。

四、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复杂增生的病因与单纯增生大致相似,但由于病灶呈局灶性,可能还与组织中激素受体的分布有关。一般此疾病引起女性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与单纯增生不同的是,病变为腺体成分的局灶性增生而不累及间质。

五、子宫内膜增殖症是由于大量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所致。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多量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可以在长时间闭经后出现持续的出血,临床上可能疑为流产,也可表现为周期缩短、经期延长,出血时间可达1个月。

六、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并不是唯一的,病理检查子宫内膜增殖的程度与出血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厚度3~12毫米不等,有的病例甚至达20毫米。子宫内膜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表面平坦或呈息肉状突起,可伴有水肿,切面有时可见扩张的腺体形成的囊隙。

七、肥胖:在肥胖的女性朋友当中,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经脂肪组织内芳香化酶作用,而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越高,因而,造成持续性雌激素的影响。子宫内膜增厚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是因为某种刺激而导致的。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6

患者, 43岁, 发现子宫腺肌病半年, 近来有阴道不规则流血于2011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见阴道前穹隆变浅, 阴道上段前壁及左侧壁可触及多个质硬、固定结节, 无触痛。宫颈肥大, 子宫增大如孕4个月大小, 形态尚规则, 质硬, 活动度差, 压痛明显, 双侧附件区压痛, 触诊欠清。考虑子宫腺肌病, 肿瘤待排。遂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切除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切片, HE染色, 免疫组化标记采用SP法。巨检:全切子宫及双侧附件, 宫体大小14 cm×8 cm×8 cm, 宫颈管见3 cm×1 cm×1 cm灰白息肉, 宫颈与宫体交界处见一个直径1 cm的灰白色结节肿物, 边界清晰, 切面灰白色、实性, 质细腻。宫腔内见5 cm×2 cm×2 cm灰黄色突起, 与内膜分界不清, 肌壁间可见大量出血点。其中一侧输卵管可见一个直径0.5 cm的囊肿, 另侧输卵管及卵巢未见明显异常。镜检:在广泛的子宫内膜腺肌病 (该病变累及子宫肌层、宫颈、输卵管和卵巢) 基础上发生, 肿物由卵圆形及短梭形的瘤细胞构成, 大部分呈弥漫性生长,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沿脉管内生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 围绕小血管呈螺旋状排列, 细胞界限不清, 核为圆形, 核分裂像易见 (但<10个/10HPF) , 胞质少, 浅伊红染色, 形态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局灶见片状出血、坏死及炎细胞浸润, 见图1、图2。免疫组化:共同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抗原 (CD10) 、孕激素受体 (PR) 、雌激素受体 (ER) 均阳性, 见图3。波形蛋白 (Vim)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 (CD56) 灶状阳性, 细胞角蛋白 (AE1) 、嗜铬蛋白 (Cg) 、突触素 (Syn) 、抑制素 (inhibin) 、黑色素瘤标记抗体 (HMB45) 、原始造血干细胞 (CD34)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Desmin、S-100均阴性。病理诊断:子宫及附件广泛性子宫内膜异位伴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2 讨 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ESS) 又名子宫淋巴管内间质异位症、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子宫淋巴管内间质肌病, 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 极少见于子宫外。病例为宫颈、肌层、输卵管及卵巢广泛子宫内膜异位伴ESS的病例,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病理诊断也有一定的难度。

2.1 疾病概述

ESS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占子宫肉瘤的7%~15%, 好发于绝经前后妇女。ESS可来源于原位子宫内膜及相邻肌瘤和腺肌瘤, 也可由分布在子宫以外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发生恶变形成, 但发病率很低, 临床少见[1]。按照2003年WHO新分类, 将有显著的核多形性、非典型性及坏死, 缺乏肉瘤中的血管结构和其他特征性表现的命名为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2]。有报道, ESS可发生在卵巢、直肠、乙状结肠、网膜、阴道等处, 可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3]。

ESS伴广泛子宫内膜异位发病罕见, 临床和病理诊断均存在一定困难。Kondi等[4]报道了4例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子宫外ESS, 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ESS发生有密切关系。Bosincu等[5]提出子宫外ESS来自异位内膜病灶, 应具备如下特点:①肿瘤未侵及子宫内膜;②存在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③子宫外ES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之间相互移行或共同存在。本例在瘤组织附近或周围脏器查见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且与ESS病灶共同存在, 这一结果支持子宫外ESS可能起源于异位子宫内膜的观点。

2.2 临床表现

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增大、腹痛、腹部包块等[6],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不孕、性交疼痛、大便坠胀、膀胱症状等。ESS伴子宫内膜异位的症状与一般妇科肿瘤症状相似, 妇科检查无特异性, 故除极少数病例刮宫活检确诊外, 多根据临床B超检查误诊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等, 误诊率较高[7]。部分肿瘤呈息肉样生长或似黏膜下肌瘤样突出宫颈口, 刮宫或宫颈活检是为较有价值的术前诊断[8]。

2.3 病理学特征

2.3.1 大体所见

子宫呈球形增大, 宫壁见散发性、分叶状, 橡皮筋样硬度的肿物;切面常呈黄色条索状突起、呈小虫样, 富于弹性, 病灶常可扩展到阔韧带、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层。这些临床及肉眼所见的特征, 是该病区别于其他盆腔疾患的典型临床表现[8]。

2.3.2 镜下所见

肿瘤在广泛的子宫内膜异位基础上发生, 肿物由卵圆形及短梭形的瘤细胞构成, 大部分呈弥漫性生长,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沿脉管内生长。瘤细胞与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 形态、大小较一致, 围绕小血管呈螺旋状排列, 细胞界限不清。核为圆形, 核分裂像易见 (但<10个/10HPF) , 胞质少, 浅伊红, 并可见瘤细胞形成上皮样细胞, 排列成索状或团块状, 类似性索细胞瘤样结构。局灶见片状出血、坏死及炎细胞浸润。

2.3.3 免疫组化检测

近年来有些学者在ESS免疫组化标记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如Bosincu等[5]对子宫外低度恶性ESS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Vim、Des、抗胰凝乳蛋白酶 (Act) 、HHF35均为阳性, EMA、ER部分阴性。Kondi等[4]对起源于内膜异位的ESS免疫组化标记显示, Vim阳性, Des、SMA、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actor8) 、上皮膜抗原 (EMA) 、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均为阴性。多数文献报道CD10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细胞中表达[9]。因此, 大多数学者认为CD10是诊断ESS伴子宫内膜异位比较特异的一种标记物。本例显示CD10、PR、ER均 (+) , Vim、CD56灶状阳性,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2.4 诊断及鉴别诊断

ESS术前诊断困难, 误诊率较高 (约40%) , 常被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黏液样平滑肌瘤等, 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增大亦需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内膜异位伴ESS伴有平滑肌分化者应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平滑肌瘤厚壁血管和裂隙样结构明显, 而非小血管, h-钙调结合蛋白、缩宫素受体 (OX) 、Act、SMA阳性, CD10阴性;伴性索样分化者要与子宫腺肉瘤鉴别;出现良性腺体者要与单纯的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鉴别。发生在宫颈或内膜类似息肉样肿物要与宫颈或内膜息肉鉴别。

鉴于广泛子宫内膜异位伴ESS的症状非特异性, 临床上对有子宫增大、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下腹疼痛、宫腔内或宫口发现形态不规则、脆而易出血肿块者, 术前应行诊断性刮宫。但诊断性刮宫常因其盲目性及肿瘤深在, 诊断符合率不高。对疑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者术中应剖视标本;对非典型上述病变, 应及时送冰冻切片检查, 术中冰冻切片是明确诊断, 决定手术范围的较好手段。但由于切片清晰度的局限, 也易造成误诊, 应多部位取材, 必要时进行深切片、重切片。还可行免疫组化检测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郑秀平, 李亚里, 邹杰.膀胱子宫内膜间质肉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6) :148-149.

[2]王海萍, 郑曙民,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16 (4) :284-285.

[3]Cho HY, Kim MK, Chou, SJ, et al.Endometrial sarcoma of the sigmoid colon arising in endometriosis, a case report of literatures[J].J Kore-an Med Sci, 2002, 17 (3) :412-414.

[4]Kondi PA, Smymiotis B, Liapis A, et al.Stromal sarcoma airsing on endometriosis.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4cases[J].Eur J Gynaecol Oncol, 1998, 19 (6) :588-590.

[5]Bosincu L, Nassarelli G, Cossu Rocca P, et al.Rectal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airsing on endometriosis:report of a case[J].Dis Co-lon Rectum, 200l, 44 (6) :890-892.

[6]刘敏丽, 张生军, 惠起源, 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8) :1382-1384.

[7]张岩, 王美清.子宫内膜间质肉瘤[J].中国肿瘤临床, 2000, 1 (27) :75-76.

[8]Hart WR, Yoonessi M.Endometrial stromatosis of the uterus[J].Ob-stet Gynecol, 1977, 49 (4) :393-403.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不孕组21例为2008-08~2009-08在南方医院生殖中心进行IVF-ET治疗的患者,移植了至少1个以上优良胚胎后未妊娠,年龄23~38岁,平均(28.7±3.1)岁。不孕原因:单一因素18例,其中输卵管原因1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1例,不明原因1例,男性原因3例;同时合并2种不孕因素3例,其中1例为输卵管和男性原因,2例为输卵管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18例为同期在南方医院妇产科门诊实施药物或人工流产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8.3±3.3)岁,与不孕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P=0.628)。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生殖器官畸形,近3个月无输卵管通水、宫腔镜检查等手术史,无雌激素类、孕激素类药物服用史。

1.2仪器与试剂

Philips ATL 5000型、IU 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5~7.5MHz;S-450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Hitachi)。

1.3自然月经周期中优势卵泡的生长、黄体生成素峰的监测方法

自然月经周期中,采用经阴道超声监测优势卵泡的生长,于自然月经周期的第10天开始监测,起初每2天监测1次,当优势卵泡直径达12mm时,每天监测1次,当优势卵泡直径达14mm时,采用尿试纸法每天监测1次晨尿,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峰试纸上出现2条明显横线为LH峰日,LH峰后第2天定为月经周期第14天。

1.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动脉

LH峰出现日,即(LH)d,二维超声显示子宫长轴切面,测量双层子宫内膜厚度;根据子宫内膜的回声类型将其分为三线型、隐三线型、高回声型、等回声型。启动彩色多普勒键,彩色增益70%~75%,脉冲重复频率10cm/s,取样容积1mm,血流方向与声束夹角<60°,分别测量双侧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每侧均测量3次,取双侧平均值。

1.5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

彩色取样框恰好完全包括子宫内膜,依据Chien法[6]根据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信号分布情况分型,A型:子宫内膜内见血流信号并接近宫腔;B型:子宫内膜见血流信号,但未超过内膜厚度的1/2;C型:检测到的血流信号仅局限于子宫内膜高回声带边缘,未进入子宫内膜(图1)。

1.6子宫内膜胞饮突的观察

根据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分组情况,从不孕组和对照组中选择16例28~35岁的研究对象,从自然月经周期的第16~22天,即(LH+3)~(LH+9)d,应用特制的小号刮匙自宫腔前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连续取材,搔刮一块2~3mm3的子宫内膜,标本固定于2.5%戊二醛中,4℃保存。每一研究对象取材间隔时间为24h。扫描电镜标本制备:样本脱水后置入2%乙酸异戊酯中3h,装入样品笼,移入样品杯(高压容器内),盖好盖子并拧紧,注入液体CO2充至样品杯容积的50%时,关闭进气阀,静置15min后,继续充液体CO2至样品杯80%,关闭进气阀,停止充液,设定温度20℃20min,将样品乙酸异戊酯、CO2置换。然后上调温度至37℃,5min后取出样品干燥,将子宫内膜样本腔面朝上装台,黏胶固定,对样本进行金属镀膜,然后上镜观察,先低倍后高倍,高倍镜下计数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数量,每一样本选择3个高倍镜视野,取平均值。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经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孕组和对照组(LH)d子宫内膜超声指标比较

两组(LH)d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动脉PS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不孕组子宫内膜三线型18例,隐三线型2例,高回声型1例;对照组子宫内膜三线型15例,隐三线型2例,高回声型1例。两组回声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3,P=0.839);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形成规律

扫描电镜观察到在正常月经周期的第16~22天,子宫内膜宫腔上皮微绒毛胞饮突的发生、发育到萎缩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微绒毛细胞的微绒毛发育,微绒毛纤细、浓密、直立;继而绒毛顶部肿胀、变粗;月经周期第19天左右,膜状突起形成,微绒毛相互融合,变短、变少(此即发展中的胞饮突);第20天左右微绒毛消失,膜状突起变大,形如蘑菇(此即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并较集中于腺体开口周围处;随后胞饮突萎缩,微绒毛重新出现,微绒毛细胞体积增大,顶部变成圆顶状,重新覆以短粗的微绒毛。

2.3 不同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分型中胞饮突形成比较

A、B、C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中,共16例研究对象参与子宫内膜胞饮突的观察,三型研究对象的年龄、完全发育胞饮突出现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低倍扫描电镜下观察见C型子宫内膜完全发育胞饮突排列较A、B型明显稀疏(图2);5000倍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计数,A、B、C型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状态分型与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数量呈负相关(r=-0.672,P=0.004)。

注:三型间比较,(1)χ²=0.322,P=0.851;(2)χ²=1.327,P=0.515;(3)χ²=6.785,P=0.034

3 讨论

子宫内膜容受性指子宫内膜处于一种允许胚泡黏附直至完成胚胎着床的状态,它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子宫内膜“种植窗”仅为排卵后的第6~8天,持续不到48h。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子宫内膜的厚度、回声类型、体积、运动状态以及血流灌注状态,逐渐成为IVF-ET周期中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对超声检测的子宫血流参数评价内膜容受性的意义尚存在很大争议[6,7,8]。

子宫动脉血流指数反映的是整个子宫的血流灌注。本研究显示,(LH)d不孕组与对照组子宫动脉PSV、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child等[7]及Puerto等[8]的研究结果接近,但与Steer等[9]的观点不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选取自然月经周期的(LH)d为检测时间,而非IVF周期的胚胎移植日;另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档次、敏感度、设置或检测方法选择的不同以及操作者检测子宫动脉血流频谱时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的差异均可造成结果差异。

相对于彩色多普勒超声,能量多普勒超声对低速血流的显示更为敏感,且不受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的影响,使子宫内膜和内膜下低速血流得以可视化,提供了内膜功能性的信息。在受精卵着床、胚胎生长到胎盘发育成熟的过程中,血管成熟是最重要的[10]。“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显著增加,以促进内膜血管生成、重建、舒张以及增加血管通透性,这一过程是胚胎成功种植的必要条件[11,12]。此外,促排卵治疗中母体应用抗凝剂如阿司匹林后可通过抑制盆腔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促进子宫内膜的血管生成,从而增加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13];一些具有温补肾阳功效的中药如阿胶、补肾助孕汤等可活血化瘀,增加子宫内膜血供,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14]。本研究证实,不孕组与对照组(LH)d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状态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子宫内膜血流分布以A型和B型为主,仅有1例表现为C型;而不孕组中C型3例。一些学者认为子宫内膜血供状态与内膜容受性之间无相关性[15],可能是由于组间年龄、移植胚胎的质量、内膜形态等因素以及选取的血流参数指标不同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探讨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状态与“种植窗”期胞饮突之间的关系,发现子宫内膜在血流灌注水平、超微结构——即胞饮突数量上呈相关性:(LH)d子宫内膜血流丰富,表现为A型或B型,完全发育胞饮突的数量增多,(LH)d子宫内膜血流减少,表现为C型,完全发育胞饮突的数量也减少,表明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丰富,宫腔上皮完全发育胞饮突的数量增加,从而改善了子宫内膜容受性。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在血流灌注水平、胞饮突数量上呈相关性变化,提示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状态指标可作为胞饮突的替代性指标,用以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的子宫及内膜血流指标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不孕组21例,对照组18例。自然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峰出现日(LHd),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回声类型,检测双层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情况并分为A、B、C型;扫描电镜观察(LH+3)~(LH+9)d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结果 不孕组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t=-0.768,P=0.447)、回声类型分布(Z=-0.203,P=0.839)以及子宫动脉PSV(t=-0.947,P=0.349)、RI(t=0.591,P=0.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出现在“种植窗”期,A、B、C型内膜血流灌注组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5,P=0.034),两者呈负相关(r=-0.672,P=0.004)。结论 临近“种植窗”期,子宫内膜从血流灌注水平、超微结构的胞饮突数量上呈相关性变化,提示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状态指标可作为胞饮突的替代性指标,用以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患者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2 年1 月—2014年1 月收治的EP患者, 均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年龄22~45 岁, 平均 (29.4±5.8) 岁;其中经量多、经期延长36 例, 不规则阴道流血13 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7 例, 不孕症4例。 排除子宫内膜癌, 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排除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引起异常子宫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者, 确定无急性生殖道感染, 盆腔粘连, 急性心肝肾功能衰竭及多次手术史等。

1.2 仪器与方法

器械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TCRis等离子双极宫腔电切镜, 包括宫腔镜、冷光源和自动液体膨宫器等。 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术前1 d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 术前1 晚行海藻棒宫颈扩张术。 术晨禁食, 不排尿。 均口服、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 软化宫颈及宫颈扩张。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术野消毒铺巾、导尿, 采用日本Aloka超声仪监护手术的全过程, 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后, 钳夹子宫颈前唇, 置入宫腔电切镜检查宫腔, 视野清晰后, 仔细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及蒂部, 明确息肉数目、大小、位置及形态, 用环形电极切除息肉基底部, 深达蒂根下2~3 cm的浅肌层组织, 电凝止血, 切下组织全部送病检。 术后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 (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65479) , 1 片/次, 3 次/d, 连续服用3 周。 术后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药物, 定期随访。 术后第3 个月复查宫腔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周期的正常率及月经量的变化, 采用月经失血图 (Pictorial Bloodloss Assessment Chart, PBAC) 对治疗前后月经量变化进行评估, 依据Higham标准, 每月患者PBAC评分≥100 分为月经量≥80 m L, 诊断为月经过多。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中无子宫穿孔、TURP综合征、周围脏器损伤、宫腔粘连、空气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无感染、腹痛等不适。 手术后6个月经量评分和月经期均显著少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均未复发。

3 讨论

EP为妇科临床常见疾病, 随着诊查手段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上EP可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等4 种。 此病可单发或多发, 目前其发病机制还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炎症反应、内分泌紊乱或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2]。

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既往的手术方法多为钳夹法和刮宫法, 但受制于视野不好, 息肉经常清理不完全, 导致复发。 TCRP手术是在直视下采用宫腔镜环形电极切除EP及其蒂附着处2~3 cm肌肉组织的手术[3], 具有不开腹、可直观病灶、定位准确、手术范围局限、微创、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正常子宫内膜和卵巢功能、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等优点, 对两宫角的病变以及较小的隐匿性息肉的效果尤为明显, TCRP应用于EP后, 目前已成为目前EP的首选治疗方法。 TCRP最大程度的减少了EP的误诊和漏诊, 另一方面由于视野较好、定位准确又能防止因反复搔刮清理而造成子宫内膜损伤。 引起注意的是, 进行TCRP手术后要服用药物预防其复发, 特别是针对育龄期有生育要求者, 术后需要再联合孕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4,5,6], 用于抑制术后雌激素分泌和刺激[7],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8]。 该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中无子宫穿孔、TURP综合征、周围脏器损伤、宫腔粘连、空气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无感染、腹痛等不适。 手术后6 个月的经量评分为 (23.9±9.4) 分, 显著低于手术前的 (258.4±64.3) 分, 手术后6 个月的月经期为 (3.1±1.0) d, 显著低于手术前的 (7.8±3.2) d。 术后随访结束时, 均未复发。 与国内李红梅[1]、王威等[2]研究结果相同。 在该研究中, 术后切下组织全部送病检的目的是进一步排除内膜其他病变甚至恶变。

综上所述, TCRP是治疗EP的有效方式, 可有效地缓解子宫内膜息肉所产生的症状, 可以明显改善月经紊乱、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张洁, 王秀艳, 等.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10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 :339-341.

[2]李晓红, 陆洋, 易红, 等.不孕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 2013, 53 (18) :59-61.

[3]易金玲, 史松, 赵蕾, 等.孕三烯酮联合手术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9) :643-645.

[4]唐华栋, 段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 (9) :707-709.

[5]王威, 王晓晔.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口服避孕药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预防复发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3) :249-251.

[6]刘彦霞.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6) :646-648.

[7]邵可.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对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12) :101-103.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的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3~80岁, 平均年龄 (40.3±10.3) 岁;其中涉及绝经期以后28例, 绝经期持续时间1~30年, 平均绝经时间 (7.3±3.1) 年;其中涉及不孕症98例, 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19例 (其中有取环后患者11例, 持续行激素替代疗法患者5例以行乳腺癌手术后持续服用化疗药物三苯氧胺患者3例)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 (伴发不规则性出血) 17例。围绝经期或者是在绝经后发生不规则性出血27例 (其中有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20例, 子宫内膜患者7例) , 全部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过程中, 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子宫内膜取样器的组成可以具体可以被划分两个部分, 其外部是直径为3.00 mm, 且具备一定柔软性特征的由聚丙烯材质制作而成的塑料式外部保护套管, 其内部组成部分是具备滑动式应用功能的活塞构件, 在活塞构件的头部位置具备一个尺寸形制较小而且能够自由移动的毛刷结构, 能够患者的子宫器官宫腔内部实施自由化搔挂移动行为。在实际针对毛刷结果实施抽出活塞运动过程中, 能够促使被毛刷结构搔挂掉的子宫内膜组织结构进入塑料柔软保护套中, 从而完成子宫内膜活组织的取样操作技术目标。

2 结果

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样条件下的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D%CJ检查手段之间的病理诊断负荷率为91.19% (145/159) , 其中罹患不孕症且月经期子宫内膜检查患者群体与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7.96% (96/98) 和94.74% (18/19)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群体的诊断率70.59% (12/17) , 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群体的诊断率56.52% (13/23) , 但是上述两项生理指标的检出率水平均显著低于D&C条件下。在针对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诊断的临床背景下, 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检出成功率为100%, 未发生临床误诊事件。

3 讨论

子宫内膜组织活检是临床中评价妇科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健康状态的重要临床应用性操作方法[1]。源于子宫常规诊刮术 (D&C) 过程中使用的医疗操作器械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锐利性特征, 因而往往导致患者出现感受明显的疼痛症状, 且提升患者建后发生穿孔和感染的临床不良结果的可能性, 因而直接导致近年来逐渐发展涌现的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了广泛的应用空间, 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方法具备微创、无需麻醉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2]。随着我国女性患者群体中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方案者的数量水平, 以及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接受后续化疗过程中三苯氧胺药物服用者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展, 使得我国妇科患者需要接受子宫内膜生理组织活检过程中的数量规模相应扩展, 给子宫内膜组织活检工作的方法研究进而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现实要求[3,4]。

本次研究中, 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样条件下的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D%CJ检查手段之间的病理诊断负荷率为91.19% (145/159) , 其中罹患不孕症且月经期子宫内膜检查患者群体与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7.96% (96/98) 和94.74% (18/19)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群体的诊断率70.59% (12/17) , 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群体的诊断率56.52% (13/23) , 但是上述两项生理指标的检出率水平均显著低于D&C条件下[5]。在针对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诊断的临床背景下, 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检出成功率为100.00%, 未发生临床误诊事件。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子宫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组织生理功能状态检查过程中的良好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医师密切关注。

综上所述, 子宫内膜取样器, 可以用于检测不孕症患者群体在月经生理周期过程中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以及无症状绝经期后子宫内膜癌筛查患者群体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但是在高度可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群体中, 其实际检验过程中显示的阴性检查结果, 应当予以慎重对待, 值得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开展临床病理性诊断工作的准确性, 以及实际获取的组织检验样本的质量水平。为临床妇产科医师的这段日常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的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针对患者实施子宫常规诊刮术 (D&C) 之前, 均借助子宫内膜取样器预先获取患者的子宫内膜生理组织样本, 并将实际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检验样本呈交专业化的检验医师实施检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样条件下的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D%C检查手段之间的病理诊断负荷率为91.19% (145/159) , 其中罹患不孕症且月经期子宫内膜检查患者群体与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7.96% (96/98) 和94.74% (18/19)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群体的诊断率为70.59% (12/17) , 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群体的诊断率56.52% (13/23) , 但是上述两项生理指标的检出率水平均显著低于D&C条件下。在针对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诊断的临床背景下, 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检出成功率为100%, 未发生临床误诊事件。结论 子宫内膜取样器, 可以用于检测不孕症患者群体在月经生理周期过程中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以及无症状绝经期后子宫内膜癌筛查患者群体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但是在高度可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群体中, 其实际检验过程中显示的阴性检查结果, 应当予以慎重对待, 值得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子宫内膜取样器,子宫内膜分段诊刮结果,准确性,质量水平,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从容, 林洁.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子宫内膜分段诊刮结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 10 (05) :353-355+359.

[2]刘慧, 王辅林, 赵玉梅, 等.Pipelle de Cornier~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常规诊刮进行组织学诊断的对照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2 (04) :310-313.

[3]陈小琳, 金平, 赵娟, 等.改良的子宮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病变活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 (07) :1096-1098.

[4]祝洪澜, 梁旭东, 王建六, 等.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 (06) :439-442.

子宫内膜良论文 篇10

1子宫内膜细胞块制备

制备高质量蜡 块是进行 准确诊断 的基本前 提。 由于细胞学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且多为脱落细胞,细胞块制备的主要过程是充分离心标本使其聚集,固定后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后切 片行HE染色后观 察。传统细胞块制备主要有直接离心法,试管包埋法以及细胞骨架介质包埋法等。细胞骨架介质有琼脂、 凝血酶、蛋清、细胞胶等[5,6]。

子宫内膜上皮由腺体和间质组成,腺体形态和腺体与间质之间的比例是组织病理学中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诊断 依据,因此制备 高质量的 子宫内膜 细胞块,关键在于保证离心过程中的速度和离心力不能破坏子宫内膜腺 体形态,还要使破 碎的组织 聚集在一 起,便于阅片观察。通过比较直接离心法、琼脂细胞块和凝血酶细 胞块法,以预凝固 蛋清制备 细胞块最 优。预凝固蛋清沉淀法改进了传统的蛋清细胞块制备法,主要体现在两点:蛋清经0.9%氯化钠液稀释, 预先用70%~80%乙醇凝固,蛋清浓度适宜,乙醇、二甲苯等物质容易穿透;两步离心使子宫内膜标本与蛋清分层,立埋后切片有助于阅片,特别是分层沉淀减少蛋清造成的免疫组织化学背景中非特异性染色。

2子宫内膜细胞块的优点和局限性

2.1子宫内膜细胞块的优点子宫内膜细胞块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提高液基细胞学的诊断准确性[7]。杨曦等[8]报道,联合3家医院单独使用ECT评估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为88.2%,敏感度(Se)为87.3%,特异度(Sp)为88.3%,阳性预测值(PPV)为41.9%,阴性预测值 (NPV)为98.6%。Manini等[9]结合了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涂片形态学和剩余标本细胞块中的微组织结构进行评价,其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诊断符合率为93%,诊断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Se和Sp分别为87%和96%,PPV和NPV分别为92%和90%。Kyroudi等[10]将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经反向滤过沉淀后制备成细胞块,将良性或萎缩性子宫内膜和 子宫内膜 癌的诊断 准确性分 别提高到96.3%和100%,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准确性分别提高到96%和95.3%。

无论是子宫内膜还是其他标本细胞免疫组化并未广泛开展,是因为液 基细胞学 提供的涂 片比较有 限,涂片不易长期保存,细胞组化技术不稳定、标本易脱片、不易判读等不利因素难以解决。细胞块经石蜡包埋后类似组织块,可以连续切片永久性保存标本, 为后续的分子 生物学检 查如免疫 组化染色、提取DNA测序、激光捕获 显微切割 等提供足 量的标本。 Di Lorito等[11]研究提取了细胞学与剩余细胞块标本中的DNA进行测序,证实细胞学标本与剩余细胞块中PI3K突变是一致的。

2.2子宫内膜细胞块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细胞块依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其收集的是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因此标本量少,特别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下降使子宫内膜变薄,获取的标本往往仅能满足液基细胞学制片。由于卵巢去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作用,细胞萎缩变小、间质纤维化,液基细胞学涂片中观察的子宫内膜细胞形态单一,如果发生异型性其形态学表现明显,此时即使细胞块制备不成功,液基细胞学涂片即可满足诊断需要;其次相较于液基细胞学制片,子宫内膜细胞 块的制备 过程繁琐,经历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容易造成细胞的丢失。目前,自动化的细胞块制备设备已用于宫颈细胞学,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繁琐的制备过程也可能得到解决。

3液基细胞学和细胞块联合用于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3.1子宫内膜细胞块标本评估与诊断分级在对子宫内膜状态进行正确诊断之前,首先要对细胞块标本中的标本量进行评估。充足的标本量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必要前提。细胞块中的标本量与门诊子宫内膜活检术获取的标本量一样比较少,甚至没有子宫内膜组织。研究证实通过对绝经后女性活检标本的评估发现,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无局限性病变时,标本中细胞量少是正常的,且漏诊子宫内膜相关病变的机会也很低,这样的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对细胞块标本量的评估中[12]。

由于子宫内膜细胞块中标本量的局限性,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应更谨慎,采用的术语依然仅分为四级: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可疑癌,采用的诊断标准参考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正常子宫内膜中包括增殖期、分泌期、萎缩状态和月经期,如果细胞块标本量充分,可以根据各期的腺体中上皮细胞形态和间质细胞特点,进行准确地分期。细胞块比液基细胞学可以更容易诊断子宫内膜良性增生中不规则增生、单纯性和复杂性增生, 主要根据细胞块中腺体的形态和腺体与间质比例来诊断。细胞块结合液基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可以有效地互补,液基细胞学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细胞异型性,细胞块可以提供腺体异型性的表现。

3.2子宫内膜细胞块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优越性子宫内膜细胞块可以明显提高液基细胞学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细胞块可以用于鉴别液基细胞学中子宫内膜嗜酸性化生和乳头状化生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异型细胞群落;其二,细胞块可以用于鉴别液基细胞学中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和高分化子宫内膜癌。

3.2.1鉴别化生与异型细胞群落一直以来,子宫内膜生理多态性是导致ECT判读困难的主要原因。 子宫内膜化生特征性改变是细胞排列异常和细胞浆改变,细胞不出现异型性,化生可出现在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功能失调性出血、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病变中。液基细胞学涂片中,子宫内膜化生和子宫内膜癌均表现为细胞失去规则的排列,细胞重叠使染色加深,难以观察到细胞形态从而不易判断细胞异型性(见图1A、1B)。制备成细胞块后,子宫内膜化生特别是乳头状化生和嗜酸性化生的形态显而易见(见图1C),与异型细胞鉴别,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和癌的诊断。

3.2.2鉴别良性增生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将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应用于细胞块时,细胞块比液基细胞学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性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和Ⅰ型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显示出更明显的优越性。在子宫内膜细胞学中,细胞群落被认为间接反映了腺体的结构,Norimatsu等[13]提出将细胞群落形态特点纳入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中,结合细胞异型性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标本中细胞群 落改变和 细胞异型 性不明显 时 (见图2A、2B)难以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鉴别。因为细胞群落可以是整个腺体,也可能来自腺体的一部分。细胞块保存了腺体的完整形态,能清晰地见到腺体之间及与间质细胞关系和比例,通过对比腺体间的上皮细胞异型性(见图2C)来综合判断。

液基细胞学早期筛查出子宫内膜癌时,除了观察细胞块中腺体和细胞异型性给出更准确的诊断。细胞块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肿瘤的分类,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型,预测恶性肿瘤的预后,为临床早期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在子宫内膜癌病例细胞块标本中行P53、PTEN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一篇:物理化学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