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肌层界面论文

2024-08-08

子宫内膜-肌层界面论文(精选3篇)

子宫内膜-肌层界面论文 篇1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于肌层内生长所致。2000年,Uduwela等[1]提出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的概念,它包括基底层内膜和相邻的约4mm的肌层,二者胚胎组织起源相同。有研究[2]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子宫内膜在肌层生长方式具有类似的恶性行为。本文拟了解EMI内膜腺体中MMP-9和TIMP-1表达是否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有关。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1月间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的40例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和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40例子宫内膜(含部分肌层)的标本,后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各包括增生期20例,分泌期20例。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44.1±4.8)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5.5±4.1)岁。所有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5μm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1.2 抗体来源

鼠抗人MMP-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TIMP-1单克隆抗体、SP即用型试剂盒和DAB显色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免疫组化分析及结果判断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分参照Formwitz[3]评分方法,阳性染色为细胞浆中出现浅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根据阳性细胞百分率及显色深浅分级: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MP-9和TIMP-1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产物均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细胞浆,少量表达于间质细胞胞浆,呈淡黄色、棕黄色、棕褐色等不同强度染色。

2.1 MMP-9在腺肌病组和对照组中EMI和远肌层腺上皮的表达(见表1)

增生期MMP-9的表达强度显示EMI腺上皮显著高于远肌层腺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期MMP-9的表达强度显示EMI腺上皮显著高于远肌层(P<0.01)。MMP-9在增生期EMI的表达与分泌期EMI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MP-9在对照组的增生期和分泌期EMI腺上皮的表达:增生期MMP-9的表达强度EMI显著高于远肌层(P<0.05),分泌期二者无差异(P>0.05)。MMP-9在增生期EMI的表达与分泌期EMI的表达比较也无差异(P>0.05)。

MMP-9在EMI处腺肌病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增生期,腺肌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泌期,腺肌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TIMP-1在腺肌病组和对照组中EMI和远肌层腺上皮的表达(见表2)

增生期EMI处TIMP-1的表达,腺肌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泌期:腺肌病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IMP-1在EMI、远肌层腺上皮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EMI处TIMP-1的表达,增生期与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EMI的结构

2000年,Uduwela等提出EMI的概念,EMI是由一边的基底层内膜和另一边的肌层连接带组成。子宫是一空腔肌性器官,与消化道等其它空腔肌性器官的结构不同,缺乏粘膜层与肌层之间的粘膜下层,因此粘膜向肌层侵入的屏障作用较弱,EMI易被破坏。

3.2 腺肌病患者EMI处内膜MMP-9及TIMP-1表达的意义

MMP-9称明胶酶B,分子量为92ku,是MMPs家族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明胶酶,能降解ECM中Ⅳ型、Ⅴ型胶原和明胶等主要成分,而这些成分是细胞发生侵袭必须跨越的屏障。

本研究显示腺肌病组增生期和分泌期EMI处MMP-9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腺肌病患者EMI内膜在整个月经周期中可能因为增加了MMP-9的蛋白水解活性而更具有侵袭能力,长期持续的作用,造成EMI结构的破坏,从而便于子宫内膜向肌层的侵入而发病。子宫腺肌病虽属良性疾病,但内膜向肌层生长方式却具有类似的恶性行为,推测腺肌病中异位灶的形成与EMI内膜中MMP-9高表达有关,为使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来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TIMP-1是MMP-9的天然特异性抑制剂,是分子量为28.5ku的糖蛋白,以1:1的比例与MMP-9形成复合体,从而阻断MMP-9与底物的结合。本研究显示:EMI处TIMP-1的表达腺肌病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腺肌病组EMI处内膜细胞因TIMP-1的降低而致使MMP-9的活性更加增强,降解ECM成分的能力随之增强,从而使子宫内膜易于突破EMI侵入子宫肌层并在肌层内生长形成病灶。因此推测,TIMP-1的下降为ECM降解的重要因素,间接地导致子宫腺肌病病理过程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提示,腺肌病患者的EMI处内膜,在生物学上与子宫肌瘤患者的EMI处内膜有一定差异,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MMP-9和TIMP-1可能参与了腺肌病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Uduwela AS,Perera MAK,Li A,et al.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 relationship to adenomyosis and changes in pregnancy.Obstet Gynecol,2000; 55(2):390~400

[2]方静.李颖,刘惠喜.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妇科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1;12(1):19~22

[3] Sillem M,Hahn U,Coddington CC 3rd,et al.Ectopic growth of endometrium depends on its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proteolytic activity in the cynomolgus monkey(Macaca fascicularis)model of endometriosis.Fertil Steril,1996;66(3): 468~473

子宫内膜-肌层界面论文 篇2

1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诊断的意义

子宫内膜癌最为妇科疾病中常见的恶性生殖系统肿瘤疾病, 其发病率在不断的升高,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准确的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价和诊断, 需要选择合适的诊断指标,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在子宫内膜癌的术前诊断和分期评价中有重要的意义,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影响着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复发等。

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和评价中, 广泛的应用超声诊断技术, 可以更好的将患者子宫肌层的浸润情况反映出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各种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检查中, 超声诊断技术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检查, 视野范围得到扩大, 在对内膜癌的病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优势[1]。

针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进行早期诊断, 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是从诊断性的刮宫为依据, 但是该诊断方法, 并不能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浸润进行判断[2]。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 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的应用, 针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超声评价,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治疗的重要因素, 其浸润深度与手术范围、术后辅助治疗、预后等有关, 所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价、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超声评价

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价、诊断中, 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超声检查。超声诊断、评价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相关文献报道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判断准确率为91.17%, 对无肌层浸润的判断准确率为93.75%, 对浅肌层浸润的判断准确率为90.00%, 对深肌层浸润的判断准确率为83.3%[3]。

超声诊断技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评价诊断, 主要是对子宫位置、大小、子宫内膜厚度、周围组织、肌层与病灶关系等进行观察, 进而判断病灶对肌层是否存在浸润或者浸润的程度[4]。阴道超声在术前对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的程度、浸润深度的评价、判断较为准确, 在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术后辅助治疗、预后等的判断中有重要的意义[5]。有文献指出, 根据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将手术分期, 按照国际妇产科手术的分期标准分为, Ⅰa、Ⅰb、Ⅰc, 超声对Ⅰb诊断的准确率为83.33%, Ⅰc的准确率为81.81%, Ⅱa准确率为83.33%, 对Ⅱb准确率为80.00%[6]。

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评价。超声分期与病理分期的准确率为85.3%, 无肌层浸润准确率88.9%, 浅肌层浸润准确率为82.4%, 深肌层浸润准确率为87.5%[7]。由此得出经阴道超声可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以及肌层是否浸润有可以有效的评价、诊断, 可以将超声诊断作为子宫内膜癌评价诊断的重要方法。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可以将肌层与病灶的关系清晰的呈现出来, 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癌肌层图像特征为Ⅰa期肌层规则、均匀, 与内膜界限清晰, Ⅰb期回声不规则、不均匀, 部分内膜回声渗入肌层未过半, 与内膜界限不清晰。Ⅰc期回声不规则、不均匀, 部分内膜渗入肌层过半, 与内膜界限不清晰[8]。

3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超声评价价值

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 其各项性能将不断的提升, 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 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等将不断的提升[9]。当前在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诊断评价中, 超声诊断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对肌层浸润、浸润程度的诊断评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当前超声诊断在妇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发挥的作用, 越来越重要, 在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其病灶的诊断、评价能力将不断的提升[10]。

当前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检测, 有核磁共振、CT、超声诊断技术等, 综合三种诊断方法的优劣势, 可以发现核磁共振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长;超声诊断技术检查操作简单、方便、价格较低、可以重复检查、无创、安全等, 但是检查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CT检查安全、准确、无创等, 但是CT检查像质差、伪影多等, 综合三种诊断方法的优劣势, 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检查中, 超声诊断技术有较高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有文献指出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评价中, 思维超声可以将子宫内膜周边、内部的血流信号丰富, 并维持信号的稳定性、丰富性以及信号性[11]。超声诊断技术与传统的疾病诊断技术相比, 敏感度高、准确性高, 所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评价中,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当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不断的提高, 子宫肌瘤等合并发生等, 这会造成肿瘤呈现膨胀性的生长进入引发子宫腔扩张、变形, 在这个状态下, 超声诊断很难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所以会造成诊断过度[12]。虽然如此, 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超声诊断的应用优势更高, 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更高, 所以依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其性能和诊断评价技术将不断的改善, 更好的帮助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价, 所以超声诊断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中的评价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在妇科肿瘤疾病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非常高, 而且是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严重的影响着女性的健康。近年来,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的升高, 为了更好的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子宫内膜癌基层浸润深度是判断子宫内膜癌病情分期的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为此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诊断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诊断技术是当前各种疾病临床诊断中, 使用作为广泛的一种的诊断技术, 其有较高的准确率, 操作简单方便, 安全性高, 可以准确的判断病变部位和程度, 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中, 可以有效的进行评估和诊断, 为此本文针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超声评价进行研究分析。

子宫内膜-肌层界面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病理科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及其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例标本及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临床确诊均符合原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患者年龄26~77岁,平均(54.2±13.4)岁;未绝经患者48例,绝经患者52例;依据FIGO对子宫内膜癌的分级标准,本组患者中G1级46例,G2级49例,G3级5例;肌层浸润深度≥1/2者18例,<1/2者82例;存在淋巴转移患者2例,未发现淋巴转移患者98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学分类标准,本组患者中鳞癌1例,腺鳞癌1例,黏液腺癌1例,透明细胞型癌1例,普通子宫内膜样腺癌96例;分期:Ⅰ期71例,Ⅱ期17例,Ⅲ期10例,Ⅳ期2例。

入选标准:符合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标准[5];进入我院治疗前未接受化疗、放疗、激素治疗及手术治疗且为首次在我院妇科进行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初次诊断时存在第二原发性肿瘤;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染色法(SP法)。将肿瘤组织切片(4μm),置于60℃烤箱中过夜保存,常规使用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脱水,PBS洗2~3次各5 min;3%H2O2(80%甲醇)滴加在TMA上,室温静置10 min;PBS洗2~3次各5 min;然后置入微波炉中进行抗原修复;PBS洗2~3次各5 min;滴加正常山羊血清封闭液,室温20 min。倾去血清,甩去多余液体。滴加一抗稀释液50μl,室温静置1 h或者4℃过夜(4℃过夜后需在37℃复温45 min),PBS洗3次各5 min;滴加二抗40~50μl,室温静置1 h;1:100稀释后二抗工作液中加入0.05%的吐温-20。PBS洗2~3次每次5 min;DAB显色10 min,于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程度;清水冲洗10 min后苏木精复染,盐酸酒精分化;蒸馏水冲洗10 min;梯度乙醇脱水。待完全晾干后透明、封片,电镜观察。分别观察组织中EGFR、PDGFR-α、HER-2、ER、PR染色情况。主要试剂:一抗(即用型产品)为鼠抗人单克隆,二抗为酶标记的羊抗鼠IgG聚合物,DAB显色液、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液(SPS)、0.01 mol·L-1枸橼酸缓冲液、1%盐酸、无水酒精、甲醇、苏木精、伊红等。

1.3 观察指标

1.3.1 子宫内膜癌分级及分期标准

采用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联合国际妇科肿瘤协会(IGCS)共同制定的妇科恶性肿瘤分期标准:I期为宫颈癌仅限于宫体,其中Ⅰa期为肿瘤浸润<1/2肌层,Ⅱb期为病变浸润≥1/2肌层;Ⅱ期为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Ⅲ期为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Ⅳ期为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黏膜,和(或)远处转移。分级标准采用FIGO关于子宫内膜样癌的3级组织学分类方法。

1.3.2 分子标志物表达的判断标准

1.3.2. 1 EGFR

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肿瘤细胞膜和细胞质显示存在棕黄色或褐色颗粒,表现为阳性反应。在400倍光镜下选择10个视野,每个计数100个细胞,观察计算阳性表达百分比,即组织细胞的染色比例和染色强度。染色强度:褐色为3分,棕黄色为2分,淡黄色为1分,无染色为0分。染色细胞百分比:着色细胞数>75%为4分,≤75%且>50%为3分,≤50%且>25%为2分,≤25%且>10%为1分,≤10%为0分。PDGFR-α阳性染色得分=染色百分比得分×染色程度得分。阳性得分>6分记为强阳性(+++);4~6分记为阳性(++);2~3分记为弱阳性(+);0~1分为阴性(-)。

1.3.2. 2 PDGFR-α

PDGF-α的阳性表达:细胞浆或细胞显示存在棕色或棕黄色颗粒。在400倍光镜下选择5个视野,每个分别计数100个细胞,观察组织细胞的染色比例和染色强度。染色强度:褐色为3分,棕黄色为2分,淡黄色为1分,无染色为0分。染色细胞百分比:着色细胞数>75%为4分,≤75%且>50%为3分,≤50%且>25%为2分,≤25%且>10%为1分,≤10%为0分。PDGFR-α阳性染色得分=染色百分比得分×染色程度得分。阳性得分大于6分记为强阳性(+++),4~6分记为阳性(++),2~3分记为弱阳性(+),0~1分为阴性(-)。

1.3.2. 3 HER-2

HER-2的阳性表达:肿瘤细胞膜上显示存在棕黄色颗粒,表现为阳性反应。结合肿瘤细胞膜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与染色强度和进行综合判断(0,+,++,+++),≥++记为HER-2阳性。

1.3.2. 4 ER/PR

PR、ER的阳性表达:细胞核内显示存在棕黄色颗粒,表现为阳性反应。镜下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细胞数超过75%且染色颗粒较粗、颜色较深的记为强阳性(+++);镜下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细胞数低于25%且细胞颗粒较细、颜色较浅记为弱阳性(+);镜下检测结果介于弱阳性与强阳性之间的记为(++);镜下检测结果显示无染色细胞记为阴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两两比较行χ2检验,多组比较行R×C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种分子标志物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EGFR在G2级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而HER-2在肿瘤细胞中随病理分级由G1~G3级的提高,其表达量逐渐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和ER均随病理分级由G1~G3级的提高,其表达量不断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S);PDGFR-α随病理分级由G1~G3级的提高阳性表达率不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括号中为阳性百分率

2.2 5种分子标志物在不同手术分期患者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随着手术分期的增加,HER-2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而EGFR、PDGFR-α、PR、ER的表达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详见表2。

注:括号中为阳性百分率

2.3 5种分子标志物在不同浸润程度患者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随着肿瘤肌层浸润程度的增加,PDGFR-α与HER-2的表达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而EGFR、ER、PR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χ2检验,仅PR与ER在不同浸润程度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标志物表达的差异在不同肿瘤肌层浸润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括号中为阳性百分率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6]。其真正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相关研究表明,长期的持续性的雌激素刺激、遗传因素、月经紊乱、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不育、体质因素等与该病的发病相关[7]。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以及对该病预防监测的不断普及,大多数患者均能较早发现和诊治,死亡率大大降低,但临床治愈改善情况仍不理想,部分患者预后较差且容易复发。

EGFR是一种细胞膜蛋白激酶受体,其过度表达会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同时还会刺激肿瘤血管形成并导致肿瘤细胞扩散。EGFR与肿瘤的分化状态、浸润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EGFR的阳性表达率为55.6%(99/178),随手术分期由Ⅰ~Ⅱ期,EGFR表达量不断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HER-2属于原癌基因,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与癌细胞分裂、增殖、分化有关。临床上通过检测HER-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病理诊断、积极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研究[8]发现,特殊类型、分化程度低、手术分期较高、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病变组织中HER-2表达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HER-2表达量不断增加(P<0.05)。因此,HER-2检测对子宫内膜癌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DGF为血小板衍生因子,其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为PDGFR,PDGF必须与PDGFR结合后才能发挥其活性作用。PDGFR-α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分裂、分化,在机体和组织生长发育、分裂分化以及受创伤之后的自动修复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DGF/PDGFR的过度表达容易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间接导致肿瘤细胞扩散迁移[9]。通过对肿瘤组织中PDGFR表达情况进行监测,可以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以及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迁移程度。研究报道PDGFR-α在大肠癌中与淋巴结迁移及分期呈正相关,且结直肠癌早期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提高[10]。但目前国内关于其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中,PDGFR-α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较高,随手术分期由Ⅰ~Ⅲ+Ⅳ期,PDGFR-α的表达量不断下降(P<0.05)。分析认为,随着手术分期的提高,PDGFR-α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量下降,其相应的诱导肿瘤细胞侵袭扩散的能力受到抑制。目前临床上可以通过抑制PD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ER和PR的缺失与细胞恶性程度上升、侵袭性增加及向非激素依赖型肿瘤转化有关,随着病理分级、手术分期的提高以及肿瘤肌层浸润程度的增加,ER、PR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P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的患者生存率较高,病人的预后较好。因此,ER和PR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临床治疗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EGFR、HER-2、PDGFR-α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手术分期相关,ER、P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手术分期及肌层浸润程度均相关。检测5种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级、手术分期、肌层浸润程度的关系,可以为临床子宫内膜癌诊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的变化及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磊娜,田晓予,米建强,等.卵巢癌中C-kit、C-abl、PDGFRα的表达及意义[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8):50-52.

[2]张雷英.子宫内膜癌中EGFR、NF-KB蛋白表达及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3]张海艳,李立安,李亚里,等.HER-1,HER-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1):50-52.

[4]田侠,刘爱军,曹晨,等.分子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0):1891-1894.

[5]刘继红.2011年NCCN子宫内膜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C]//第九届全同子宫颈癌前期病变暨子宫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2012:160-170.

[6]SLAMON D J.GODOLPHIN W,JONES L A,et al.Studies of HER-2/neu protooncogene in human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J].Scienee,1989,1244:707-712.

[7]FARIED L S,FARIED A.KANUMA T.et al.Expression of an activ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apotential biomarker and molecular target therapy[J].Mol Carcinog,2008,47(6):446-457.

[8]HUDZIAK R M,ULLRICH A.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putati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pl85HER2 causes transfor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of NIH 3T3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 S A,1987,84(20):7159-7163.

[9]王爱梅,许恪淳,祝明沽,等.子宫内膜癌p16、p53和CerbB-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8):993-995.

上一篇:布鲁氏菌病研究下一篇:高含水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