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妊娠(精选11篇)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论述1例剖宫产术后的异位妊娠患者, 术后发现腹膜硬结合并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进而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发病机理。方法 通过论述1例剖宫产术后经常出现小腹疼痛的患者, 因出现急性腹痛诊断为异位妊娠, 术后发现腹膜硬结。结果 腹膜硬结病理诊断为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结论 种植学说是子宫内膜异位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腹膜子宫内膜异位,异位妊娠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32岁, 间断小腹疼痛半年余, 下腹持续性疼痛1d, 加重1h入院。患者自诉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 于经期疼痛加重, 曾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颈炎, 给予消炎止痛等中西医治疗配合理疗等, 症状无明显改善。于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部剧痛, 既往剖宫产术后一年半, 平素月经不规则, 经常错后7~10d, 此次末次月经正常为1周前。平素白带少。患者突然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 无阴道流血、流液, 在当地卫生院查:尿HCG阴性, 患者G2P1, 腹部超声示子宫右后方可见9.4cm×4.7cm的囊实性包块, 盆腔可见1.2cm液性暗区, 子宫及左附件无异常。因患者本人不同意给予腹腔穿刺, 遂于今日症状加重后转入我院。
入院时患者步入病房, 面色苍白、神清语晰、查体合作。生命体征正常, 血压95/75mm Hg, 心、肺、肝、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下腹压痛, 反跳痛明显, 伴肌紧张, 以下腹尤甚, 专科查:阴道畅无血液, 宫颈光滑, 触痛, 举痛, 摇摆痛明显, 子宫后位, 大小正常, 右附件区可扪及约6cm×5cm的包块, 有压痛。左附件无异常。立即急诊B超回示:盆腔可见3.2cm液性暗区, 急查血分析:WBC13.4, RBC2.08, HB74g/L。入院诊断:异位妊娠破裂。处理:立即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腔内大量鲜红色积血约800m L, 血块约350g;右侧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 右侧卵巢外观正常, 左侧附件与大网膜粘连, 外观正常, 在下腹网膜内可触及2.8cm×2.5cm硬结。手术切除病右侧输卵管及病变硬结部位并送病检。手术顺利, 术中失血约100m L, 输液2000m L, 尿量200m L。术后患者安返回病房。术后诊断:右侧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 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10d刀口愈合出院, 随访半年, 患者诉腹痛症状消失。
2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多由体腔上皮化生, 子宫内膜种植或良性转移所致, 属良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盆腔内的生殖器和临近的腹膜面, 因此,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见。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 患者为育龄期女性; (2) 疼痛、出血等症状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3) 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 (4) 有剖妇产或子宫切除史。此例患者平素间断腹痛半年余, 曾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给予治疗, 症状无改善, 此次因出现急性腹痛而并发异位妊娠, 最后手术发现腹膜内硬结, 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围性脱落出血。伴有周围组织增生和粘连, 病灶内积血逐渐增加, 出现周围性疼痛。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系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 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而种植于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该患者剖宫手术后形成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种植学说的最好例证。
参考文献
[1]邓艳杰.附件非赘生性包块所致急腹症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8 (17) :457.
[2]张淑英, 史淑兰, 王霈.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6) :60.
[3]张璇, 罗丽莉, 陈涤瑕.腹腔镜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异位妊娠11例报告[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0) :615.
[4]杨玲娣, 马谦.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2) :85~87.
[5]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2
一、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疾病,近年来强调异位内膜必须有反复周期性出血,引起病理变化进展并出现临床症状。EM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可达10%-15%。EM所引起的痛经、下腹痛和性交痛等,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不孕症的主要病因之一。此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居多,初潮前无发病者,绝经后或切除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有关。EM的发病机制不清,目前的病因学说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及诱导学说等,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病例的EM局部表现。此外还有遗传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可能与EM的发生有关。
EM病变广泛,形态多样,且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诊断和治疗困难。EM的诊治已经成为当代妇科的热点问题。在1998年召开的第六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讨会上,学者们提出:EM是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由于出血引起的疾病;器官依赖性疾病和激素依赖性疾病。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明显增加,多数为30~40岁育龄妇女。发病原因较多,重视下述高危因素对预防和早期发现本病有积极意义:
1、月经初潮早、周期短、经期长、经量多者,或有原发性痛经及先天性宫颈狭窄或阴道闭锁者。
2、月经期间运动量较大,如经期跑步、打球、游泳、骑自行车等均可加重盆腔充血,甚至经血逆流。
3、子宫手术如剖宫产术或剖宫取胎术,其它宫腔内操作的手术如人工流产术、输卵管造影术、通水术等不慎均可能将子宫内膜逆入盆腔而形成异位症。近年来因人工流产术引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显著增多,所以应切实避孕,不做或尽量少做人工流产为宜。
4、不孕。据统计,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中不孕率可高达30%~40%,其原因与异位症造成的盆腔广泛粘连有关。如月经持续来潮≥5年而未怀孕者有易发本症倾向。
5、体质因素、免疫原因、家族史等。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妇女直系亲属中患此病的可能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此病与遗传有关,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变化
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身体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的卵巢、宫骶韧带、子宫下部后壁浆膜面以及覆盖直肠子宫陷凹、乙状结肠的腹膜层和阴道直肠隔,其中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见,约占80%左右。他如宫颈、阴道、外阴亦有受波及者。此外,脐、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淋巴结,甚至手、臂、大腿处均可发病,但极罕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但可因病变发生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1、巨检:
(1)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多见,约80%患者病变累及一侧卵巢,双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为50%。病变早期在卵巢表面上皮及皮层中可见紫褐色斑点或小泡,随着病变发展,卵巢内的异位内膜可因反复出血而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但以单个为多见,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内含暗褐色粘糊状陈旧血,状似巧克力液体,故又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囊肿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多在5~6cm以下,但最大者直径可达25cm左右。当囊肿增大时,整个卵巢表面呈灰蓝色。由于经期时囊肿内出血增多,囊腔内压力增高,囊壁可出现小的裂隙并有极少量血液渗漏至卵巢表面,但裂隙随即被漏出物引起的腹膜局部炎性反应和组织纤维化所闭合,并导致卵巢与其邻近的子宫、阔韧带或乙状结肠等紧密粘连,故卵巢多固定在盆腔内,不能活动。若手术时将卵巢强行与其周围组织游离,囊壁往往破裂,流出粘稠的暗褐色陈旧血液。上述卵巢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紧密粘连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特征之一,并可借此与其他出血性卵巢囊肿相鉴别。
(2)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这些部位处于盆腔后部较低或最低处,与经血中的内膜碎屑接触机会最多,故为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早期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或子宫后壁下段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散在结节。随病变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甚至完全消失,严重者直肠子宫陷凹内的异位内膜向直肠阴道隔发展,在隔内形成包块,并向阴道后穹隆或直肠腔凸出,但极少穿透阴道或直肠粘膜层。
(3)宫颈:内膜异位累及宫颈者较少。病灶可位于表浅的粘膜面或深部间质内。浅表者多系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所致,在宫颈表面可见暗红色或紫蓝色小颗粒,月经期略增大,易被误诊为宫颈腺囊肿。深部病灶可能系直肠子宫陷凹异位灶直接蔓延而来,在宫颈剖面可见紫蓝色小点或含陈旧血液的小囊腔。
(4)输卵管:一般直接累及粘膜者少,偶可在其管壁浆膜层见到紫褐色斑点或小结节。输卵管常与其周围病变组织粘连,甚至因扭曲而影响其蠕动,但管腔多通畅。
(5)腹膜:早期病变通过腹腔镜检查,除在盆腔内见到典型的色素沉着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外,还可在一些早期病例发现无色素的早期子宫内膜异位腹膜病灶,其中有白色混浊腹膜灶、火焰状红色灶、腺样息肉灶和卵巢下粘连等。这些无色素灶发展为典型的色素灶约需时6~24个月。
2、镜下检查:在病灶中可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但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后,上述典型的组织结构可能被破坏而难以发现,以致出现临床和 镜下病理所见不一致的现象,即临床表现极典型。但内膜异位的组织病理特征极少。由于内膜异位的出血是来自间质内血管,而不是来自腺上皮或腺体,故在镜检时能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本病。
若临床表现和手术时肉眼所见病理改变十分典型,即使镜检下仅能在卵巢的囊壁中发现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等出血证据,亦应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据报道无色素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病灶镜下病检时,一般可见到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虽可随卵巢周期变化而有增生和分泌改变,但其改变不一定与子宫内膜同步,且往往仅表现为增生期改变,此可能与异位内膜周围组织纤维化以致血供不足有关。
内膜异位症一般极少发生恶变,恶变率大约在1%。
四、EM的分期与分型
(一)分期的实用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良性疾病,但有向盆腔、腹腔内、外扩散种植的行为,与某些妇科恶性肿瘤的转移行为有相似之处。为确定病变程度,有必要进行统一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以便根据不同期别及病情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不同疗法,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二)常用分期方法及其评价
1、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期系统是美国生育协会(AFS)分期,即RAFS分期法,分为为4期,Ⅰ期(微小)1~5分,Ⅱ期(轻度)6~15分,Ⅲ期(中度)16~40分,Ⅳ期(重度)>40分。强调按异位病灶深浅及粘连范围评分,子宫直肠窝完全粘连者为40分,划为重度。这种分期法缺点是仍反应不出盆腔外和阴道直肠隔病变程度。
2、我国2005年在以郎景和为首的专家组提出临床病理分型。
(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PEM):是指盆腹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蓝色病变(典型病变)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2)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OEM):可形成囊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习惯称“巧克力囊肿”)。根据囊肿大小和异位病灶浸润程度分为: Ⅰ型:囊肿直径多小于2 cm,囊壁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三种。
ⅡA:内膜种植灶表浅,累及卵巢皮质,未达囊肿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肿,手术易剥离。ⅡB:内异症的种植灶已累及巧克力囊肿壁,但与卵巢皮质的界限清楚,手术较易剥离。ⅡC:异位种植灶穿透到囊肿壁并向周围扩展。囊肿壁与卵巢皮质粘连紧密,并伴有纤维化或多房。卵巢与盆侧壁粘连,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病灶浸润深度≥5 mm, 常见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窿﹑直肠阴道隔等。其中直肠阴道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假性阴道直肠隔内异症,即直肠窝的粘连封闭,病灶位于粘连下方;另一种为真性直肠阴道隔内异症,即病灶位于腹膜外,在直肠阴道隔内,直肠子宫陷凹无明显解剖异常。
(4)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Other Endometriosis,OtEM):可累及消化(I)、泌尿(U)、呼吸(R)系统,可形成瘢痕内异症(S),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等。
五、EM的诊断思路
EM是一种妇科的疑难病,有时症状体征隐匿,没有经验的妇科医师容易忽略病史细节,比如偶发的性交痛,妇科检查时容易遗漏宫骶韧带、子宫后壁等处的EM种植病灶的触诊及非月经期张力较低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触诊;有时EM病变严重程度与临床症状、体征不成正比,而且EM经常与慢性盆腔炎、卵巢良性肿瘤尤其粘液性囊腺瘤伴有囊内出血的卵巢肿瘤,甚至与卵巢恶性肿瘤相混淆。轻度的EM往往不经腹腔镜检查无法确诊,给诊断带来困难。典型的腹腔镜下所见EM病灶有时无法得到病理的确认。故诊断时对病史的采集,妇科检查的认真程度,临床经验的积累,腹腔镜时对病灶的细致观察,特殊检查项目的准确、适时的应用等均应非常重视。
(一)EM的一般诊断程序
1、病史的采集
对于生育力低下、痛经、性交痛或慢性盆腔痛的妇女,应该考虑其患有EM。但是约25%的EM无明显临床症状。月经史中着重注意月经周期、月经量和经期长短,因为EM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短,月经量多和经期延长,这可能与经血倒流的机会增加有关。
2、临床表现
(1)痛经和持续性下腹痛:痛经和持续下腹痛:继发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且多随局部病变加重而逐年加剧。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常于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经期第一日最剧,以后逐渐减轻,至月经干净时消失。疼痛的程度与病灶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病变严重者如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能疼痛较轻,而散在的盆腔腹膜小结节病灶反可导致剧烈痛经。偶有周期性腹痛出现稍晚而与月经不同步者。少数晚期患者诉长期下腹痛,至经期更剧。疼痛的变异程度很大,但通常都是双侧性的。约27~40%患者无痛经,因此痛经并非是诊断EM的唯一依据。
除上述疼痛症状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陈旧的暗黑色粘稠血液流人腹腔可引起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疼痛多发生在经期前后或经期,其症状类似输卵管妊娠破裂。
(2)不孕不育:正常妇女不孕率约为15%,内膜异位症患者可高达40%。而在不孕患者中,约80%的有EM,20%患者有中度以上病变。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盆腔内器官和组织广泛粘连和输卵管蠕动减弱,以致影响卵子的排出、摄取和受精卵的运行有关。但盆腔解剖无明显异常的轻症患者亦可导致不孕,说明不孕的原因绝非单纯局部解剖异常所致。现多认为内膜异位患者的不孕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黄体期功能不足:内膜异位症患者卵泡和黄体细胞上的LH受体数量较正常妇女为少,以致黄体期黄体分泌不足而影响受孕。
②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此病征为卵巢无排卵,但卵泡细胞出现黄素化,患者虽体温呈双相,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但无受孕可能。其诊断依据是在应有的排卵期后4-10日,腹腔镜检时,卵巢表面未见排卵孔;在LH高峰后2日,B型超声检查时卵泡仍继续生长;月经周期中,腹腔液量无增加,特别是腹腔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无突发性增高。有报告证实内膜异位症患者LUFS的发生率较正常妇女显著增高,故多并发不孕。Konincks则提出由于LUFS存在,腹腔液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不足以抑制逆流至腹腔内的内膜细胞种植,因而导致盆腔内膜异位症,故认为LUFS正是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但此学说尚未为人们所认同。
③自身免疫反应: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B淋巴细胞所产生的抗子宫内膜抗体,可干扰早期受精卵的输送和着床,腹腔内巨噬细胞增多亦可吞噬精子和干扰卵细胞的分裂从而导致不孕。
(3)月经失调与内分泌异常:约15%~30%患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主要与卵巢不排卵、卵泡发育异常、黄体功能不足、LUFS有关。
(4)性交痛:子宫直肠陷凹有异位病灶使局部组织水肿、粘连及子宫后倾固定,性交时由于宫颈受到碰撞及子宫的收缩和向上提升,可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且以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
(5)盆腔外EM 盆腔外EM通常无症状,但当出现疼痛症状或可触及盆腔以外的周期性出现的包块,应考虑盆腔外EM。EM累及肠道(尤其是结肠和直肠)是最常见的盆腔外发病部位,可以引起腹痛、腹胀、周期性肠出血、便血,严重的肠道内膜异位症可因直肠或乙状结肠肠腔受压而出现肠梗阻症状。异位内膜侵犯膀胱肌壁可在经期引起尿痛和尿频,但多因严重的痛经症状所掩盖而被忽略。异位内膜侵犯和压迫输尿管时,可出现一侧腰痛和血尿,但极罕见。手术后数月芝数年出现瘢痕处周期性痛疼和逐渐增大肿块应考虑瘢痕处EM。
3、体格检查及妇科检查
(1)尽管下生殖道EM很罕见,但应注意外阴、阴道和宫颈部位的可疑病灶,如会阴侧切口的瘢痕,阴道后穹隆扪及甚至可以看到隆起的紫蓝色斑点、小结节或包块。(2)特别注意子宫——骶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的结节(3)注意子宫——骶韧带瘢痕造成的宫颈移位。
(4)注意单侧卵巢囊性增大,而在非月经期由于卵巢异位囊肿的张力下降,往往在妇科检查时不易触及,容易漏诊,因此对于有EM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发现患者附件区增厚者,应进一步通过阴道超声排除巧囊。
(5)在疾病的更晚期,子宫常固定于后位,卵巢与输卵管的活动也明显受限。
(二)EM的特殊诊断程序
特殊检查方法应根据对病史和体检结果分析的结果有选择性地进行,应本着由简单、经济、无创和安全的方法着手,根据需要逐步过渡到复杂、昂贵、微创—有创及有风险的检查。常用的方法有:
1、影像学检查 阴道超声是诊断卵巢EM囊肿、直肠阴道EM并与其他附件包块鉴别重要诊断工具,其敏感性97%,特异性96%。卵巢EM囊肿的超声特征为:(1)囊肿壁较厚,粗糙不平,与周围脏器特别是与子宫粘连。(2)囊肿内容物呈囊性、混合性或实性,但以囊性最多见。(3)囊肿的回声多为低均质或泥沙样回声,但无特异性。
(4)其他影像技术包括CT、MIR可以提供辅助的或用于证实诊断的信息,一般不用于初步诊断的确立。对于鉴别EM与卵巢恶性肿瘤有一定价值。
2、血清标记物
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血液检查用于诊断EM。CA125原来是卵巢上皮性肿瘤一种标记物被人们所发现,现在发现它实际上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也有较高的值,尤其在中重度EM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
(1)CA125水平的变异范围很大,存在于无EM的病人及EM患者
(2)CA125的特异性多超过80%,可用来在已知的不孕或有腹痛症状的妇女中筛选出有EM风险的患者,但其敏感性仅为20%-50%,故限制了其在诊断EM中的作用。(3)CA125测定可用于预测治疗后EM的复发。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近几年来应用比较多一点,有条件的单位都在做,认为它的特异性比较高,它的滴度和EM的期别有相关性,这样对于EM的诊断、观察EM的疗效都有帮助。
3、腹腔镜检查
(1)对EM的诊断及分期: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特别是对盆腔检查和B型超声检查均无阳性发现的不育或腹痛患者更是唯一手段,往往在腹腔镜下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即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也只有在腹腔镜检或剖腹探查的直视下方可确定。(2)腹腔镜诊断EM的特征及注意点
① 腹腔镜下EM病灶“五花八门”和“五颜六色”的,可以是黑色、深棕色或蓝色的结节或含有陈旧血液的小囊并被纤维包绕,也可为红色种植病灶比如瘀点、出血或红色火焰状病灶,也可为无色素的白色混浊腹膜灶、腺样息肉灶、浆液性或透明水泡、白斑或瘢痕及卵巢粘连等。
②腹腔镜印象的组织学证实是诊断EM的基础,但不仅较细小的病灶,即使典型的病灶也可由24%的病例组织学结果未阴性。
③对于直径大于3CM的卵巢EM囊肿和有深部浸润病灶者,应行组织学检查以鉴别EM和排除恶性病变。
④深部EM病灶在子宫直肠陷凹最常见,但仅可能表现为微小的病变,容易造成对病变严重程度的低估。
⑤应注意探查两侧卵巢的各个面,但在重度EM存在粘连时较为困难。要按照AFS分期法进行分期。
六、治疗
(一)、治疗原则及评价
治疗的目的是: 缩减和去除病灶,减轻和控制疼痛,治疗和促进生育,预防和减少复发。治疗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为:年龄、生育要求、症状的严重性、病变范围、既往治疗史以及患者的意愿。治疗措施要规范化与个体化。对盆腔疼痛﹑不孕以及盆腔包块的治疗要分别对待。治疗的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辅助生育治疗等。
现阶段五个最好的治疗,并不是说以后一直这样认为,而是由目前对EM研究水平决定得。①腹腔镜是最好的治疗。②卵巢抑制是最后的治疗。③“三阶段”治疗是最好的治疗。④妊娠是最好的治疗。⑤助孕技术是最好的治疗。后两种治疗显然是与EM患者不孕症相关的。
“三阶段”治疗是德国人1998年提出来的,首先要做手术,目的有两个,一方面尽量去除大的病灶,另一方面进行EM临床分期;其次手术以后给予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治疗;第三步再行腹腔镜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为后续治疗选择作为依据。(二)手术治疗
1、手术目的 切除或烧灼所有可见的病灶及分离粘连,从而恢复盆腔正常解剖结构。
2、手术方式
保守性手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手术尽量去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剔除卵巢内异症囊肿以及分离粘连,适合年轻或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
半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和盆腔内病灶,但至少保留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主要适合无生育要求但希望保留卵巢内分泌功能者。
根治性手术: 切除全子宫及双附件以及所有肉眼可见的病灶。适合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症状重或者多种治疗无效者。
辅助性手术:如子宫神经去除术(LUNA)以及骶前神经切除术(PSN),适合中线部位的疼痛。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EM的最佳手术途径。
3、手术相关处理
(1)手术前准备: 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评估;充分的理解和知情同意,如手术的风险﹑手术损伤特别是泌尿系与肠道损伤的可能性, 以及腹腔镜手术转开腹手术的可能;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特别是病变累及阴道直肠部位者,应做好充分的肠道准备;有明显宫旁深部浸润病灶者,术前应检查输尿管和肾脏是否有异常;必要时需泌尿外科以及普通外科的协助。
(2)手术实施的要点: 首先分离盆腔粘连,以恢复解剖;腹膜型内异症病灶要尽量切除或破坏,达到减灭的目的;对较小以及较表浅的病灶,可进行烧灼或汽化;深部浸润病灶,应进行切除。
卵巢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术中应先分离与周围的粘连,吸尽囊内巧克力样液体并将囊内壁冲洗干净后,切除囊肿破口周围纤维组织环并将囊内壁完整剥除,尽量保护正常卵巢组织。合并不孕者可同时进行宫腔镜检查以及输卵管通液术。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处理比较困难。如病变未侵犯直肠或结肠壁,则尽量切除病灶;如果有肠壁浸润, 但无肠狭窄,一般不主张切除肠壁或者肠段, 以病灶减灭为宜;如果病灶大,造成肠道狭窄甚至肠梗阻,则酌情进行肠段切除及吻合术。
膀胱内异症根据病灶的大小施行病灶切除或部分膀胱壁切除。
输尿管内异症根据病变情况以及输尿管梗阻程度施行粘连松解或部分输尿管切除及吻合术。
瘢痕内异症,手术治疗为主,药物多不敏感。
对手术难以切除干净的内异症病灶或有损伤重要器官组织可能时,术前可用药物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3~6个月。
分离粘连或切除子宫处理子宫血管以及韧带时,要注意输尿管解剖,必要时术前输尿管内放置输尿管导管作为指示。此外,术后患者可应用防粘连制剂。
(三)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目的:抑制卵巢功能,阻止内异症进展,减少内异症病灶的活性以及减少粘连的形成。
2、药物选择原则:① 应用于基本确诊的病例,不主张长期“试验性治疗”;② 尚无标准化方案;③ 各种方案疗效基本相同,但副作用不同,所以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④ 还要考虑患者的意愿以及经济能力。
3、药物种类主要分为:口服避孕药﹑高效孕激素﹑雄激素衍生物以及GnRH-a四大类。
4、口服避孕药(Oral contraceptives, OCs)用法: 连续或周期用药, 共6~12月,可抑制排卵,副作用较少,有消化道症状或肝功能异常等。
5、孕激素
(1)机制:引起内膜组织蜕膜样改变,最终导致萎缩,同时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副作用主要是突破性出血、乳房胀痛、体重增加、消化道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等。(2)用法
安宫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e, MPA)每天20~30 mg口服, 醋酸甲地孕酮 每天 30~40 mg口服,连用6个月。醋酸甲地孕酮避孕针150 mg 肌内注射,每月1次。一般连续使用6个月。
用宫内释放左炔诺孕酮的缓释系统治疗与EM相关的痛经可以明显减轻痛经、盆腔痛和性交痛,病人满意度高,可以明显减小直肠阴道隔的EM结节。但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无明显治疗作用。
有明显副作用主要是突破性出血、乳房胀痛、体重增加、消化道症状以及肝功能异常等。
6、孕酮拮抗剂
孕酮拮抗剂和孕酮受体调节剂可以抑制EM是基于针对子宫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而且没有GnRH-a的低雌激素或骨丢失的风险。
米非司酮通过直接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有效的抗孕激素制剂。治疗EM的推荐剂量为每天口服25-100 mg。
7、达那唑(Danazol)每天600~800 mg, 分2~3次口服, 共6个月。
达那唑是一种雄激素类衍生物,可抑制月经中期黄体生成素(LH)峰从而抑制排卵;还可抑制参与类固醇合成的多种酶并增加血液中游离睾酮的水平。
用法:每天600~800mg, 分2~3次口服, 共6个月。
副作用主要是男性化表现,如毛发增多、情绪改变、声音变粗,此外,还可能影响脂蛋白代谢、引发肝功能损害以及体重增加等。
8、孕三烯酮(Gastrinone)孕三烯酮是合成的19-去甲睾酮衍生物,可拮抗孕激素与雌激素,降低性激素结合蛋白水平,以及升高血中游离睾酮水平。
用法:口服2.5 mg , 2次/周, 共6个月。
副作用主要是抗雌激素及雄激素作用,基本同达那唑,但较轻。副作用包括恶心、肌肉痉挛及雄激素作用如体重增加、痤疮、油性皮肤等。
9、GnRH-a可下调垂体功能,造成药物暂时性去势及体内低雌激素状态。副作用主要是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更年期症状,如潮热、阴道干燥、性欲下降、失眠及抑郁等,长期应用可引起骨质丢失。
GnRH-a: 根据不同制剂分为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用3~6个月。GnRH-a + 反向添加方案(Add-back):理论基础是依据“雌激素窗口剂量理论”, 不同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不同, 将体内雌激素水平维持在不刺激异位内膜的生长而又不引起更年期症状及骨质丢失的范围(雌二醇水平在30~40 pg/ml之间), 既不影响治疗效果又可减轻副作用,延长治疗时间。Add-back 方案: 雌孕激素联合方案: 每日结合雌激素(CEE,倍美力)0.3~0.625 mg + 安宫黄体酮(MPA)2~4 mg。
替勃龙(利维爱): 每日1.25 mg。
Add-back注意事项:应用GnRH-a 3 个月以上 ,多主张应用Add-back。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可从用药第2个月开始,治疗剂量应个体化, 有条件应监测雌激素水平。
六、EM合并不孕的治疗及助孕技术
治疗原则: ① 全面的不孕检查,排除其他不孕因素;② 单纯药物治疗无效;③ 腹腔镜检查可用于评估内异症病变及分期;④ 年轻的轻中度内异症者,术后期待自然受孕半年,并给予生育指导;⑤有高危因素者(年龄35岁以上,卵管粘连,功能评分低,不孕时间超过3年,尤其是原发不孕者,中重度内异症,盆腔粘连,病灶切除不彻底者),应积极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手术方法: 保守性腹腔镜手术要尽量切除病灶, 分离粘连恢复解剖。剔除卵巢内膜异位囊肿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正常卵巢组织。术中同时输卵管通液,了解卵管的通畅情况,同时行宫腔镜检查,了解宫腔情况。
辅助生育技术:人工授精(COH/IUI), 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IUI :
COH/IUI指征:轻度或中度内异症;轻度男性因素(轻度少弱精等);宫颈因素以及不明原因不孕。
IUI成功率与疗程:单周期妊娠率约为15%,如3~4个疗程仍不成功,则调整助孕方式。IVF-ET:
IVF-ET指征:重度内异症, 其他方法失败者(包括自然受孕﹑诱导排卵﹑人工授精﹑手术治疗后),病程长﹑高龄不孕患者。
IVF-ET助孕前GnRH-a治疗:建议在IVF-ET前使用GnRH-a预处理2~6个月,有助于提高助孕成功率。用药长短依据患者内异症严重程度﹑卵巢储备进行调整。
七、内异症复发
手术和规范药物治疗,病灶缩小或消失以及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临床症状且恢复至治疗前水平或加重,或再次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病灶。
EM倾向于复发,除非实施了根治性手术。其复发率每年约5%~20%,5年的累积复发率达40%。复发率随疾病的分期、随访时间和以往手术发现而增加。在用腹腔镜完全切除可见EM病变治疗伴盆腔痛的患者,术后5年内盆腔痛复发率为20%。
治疗原则:基本遵循初治原则,但应个体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进行手术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术后药物治疗。如药物治疗痛经后复发,应手术治疗;术后复发,可先用药物治疗,仍无效,应考虑手术;如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症状重者,可考虑根治性手术。不孕患者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可手术治疗或超声引导穿刺,予GnRH-a 3个月后进行IVF-ET;未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者,予GnRH-a 3个月后进行IVF-ET
八、内异症恶变
内异症可以发生恶变,发生率为1% 左右。有以下情况时应警惕恶变:①囊肿直径>10 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绝经后复发;③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④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⑤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 U/ml)1.诊断标准:①癌组织与内异症组织并存于同一病变部位;②两者有组织学相关性,类似于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或有陈旧性出血;③排除其他原发肿瘤的存在,或癌组织发生于内异症病灶,而不是从其他部位转移而来;④有内异症向恶性移行的形态学证据,或良性内异症与恶性肿瘤组织相接。
2.不典型内异症:①为病理组织学诊断,系指异位内膜腺上皮的不典型或核异型性改变,但不突破基底膜。②诊断标准为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核深染或淡染、苍白,伴有中至重度异型性;核/浆比例增大;细胞密集、复层或簇状突。③不典型内症的意义可能是癌前病变,或交界瘤状态。
3.恶变的部位主要在卵巢,其他部位如阴道直肠隔﹑腹部或会阴切口等较少。4.治疗:遵循卵巢癌的治疗原则。
九、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of the uterus)
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弥漫病变或者局限性病变,亦可形成子宫腺肌瘤(Adenomyoma)。
1.病因不清,主要有子宫内膜侵入学说,其他包括血管淋巴管播散、上皮化生以及激素影响等。
2.临床表现:①痛经:半数以上患者有继发性痛经,渐进性加重;②月经异常: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③不孕;④子宫增大,多为均匀性增大,呈球形,也可为突起不平,质硬。
3.诊断:根据症状、盆腔检查及以下辅助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①超声扫描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内膜线前移。病变部位为等回声或者回声增强,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②MRI示子宫内存在界线不清﹑信号强度低的病灶,T2加强影像可有高信号强度的病灶,内膜与肌层结合区变宽,大于12 mm。③血清CA125水平多数可升高。④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
4.治疗:①期待治疗:无症状﹑无生育要求者可接受观察。②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子宫切除是根治性手术。年轻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可以进行病灶切除或者子宫楔形切除,也可辅助行LUNA、PSN或者子宫动脉阻断术。无生育要求伴月经量增多者,可进行子宫内膜去除术。③药物治疗:同内异症。④介入治疗(DSA)。⑤不孕患者可先用GnRH-a治疗3~6个月后,再行助孕治疗;病变局限或者子宫腺肌瘤者,可手术+GnRH-a治疗后,再行助孕治疗。
十、预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居多,初潮前无发病者,绝经后或切除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妇女直系亲属中患此病的可能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此病与遗传有关,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可以以下几个面做好预防措施:
(1)防止经血逆流: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如阴道横隔、残角子宫、无孔处女膜、宫颈闭锁或后天性炎性阴道狭窄、宫颈管粘连等所引起的经血潴留,均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经血逆流入腹腔。经期一般不作盆腔检查,若有必要、应避免重力挤压子宫。
(2)避免手术操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凡进入宫腔内的经腹手术,特别是中孕期剖宫取胎术,均应用纱布垫保护好子宫切口周围术野,以防宫腔内容物溢入腹腔和腹壁切口;缝合子宫壁时,应避免缝针穿透子宫内膜层;关闭腹腔后,需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
月经来潮前禁作各种输卵管通畅试验,以免将子宫内膜推注入腹腔。宫颈及阴道手术包括宫颈电烙、激光治疗以及整形术等均应在月经干净后3~7日内进行,以免下次月经来潮时脱落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尚未愈合的手术创面。人工流产负压吸宫术时,吸管应缓慢拨出,否则腔内外压差过大,宫腔内血液和内膜有随负压而被吸入腹腔内的危险。
(3)药物避孕:有学者认为长期服用避孕药抑制排卵,可促使子宫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因而经血及内膜碎屑逆流至腹腔的机会亦相应减少。性激素、炎症、机械因素的刺激下能够转化,形成另一种组织,同样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因为不在宫腔,就成了异位的自行萎缩退化以至消失。
十、预后及评估
(一)手术治疗的结果
1、针对疼痛 治疗轻度和中度EM手术治疗后6个月的结果优于期待疗法,激光治疗74%的患者疼痛可以缓解。手术对药物治疗无反应患者中80%的疼痛缓解。基于目前的证据,卵巢囊肿切除是首选的方法,术后应用GnRH-a 6个月可以降低疼痛评分,推迟复发12月以上。
2、针对低生育力 手术治疗严重的EM可以直接改善不孕状态。手术去除腹膜病变可预防疾病的进展,术后最高的妊娠率在保守性手术后6~12个月。
(二)药物治疗的结果
1、针对疼痛 双盲研究中显示,用孕激素、丹那唑、孕三烯酮或GnRH-a治疗EM引起的疼痛均有效。与手术方法相比,药物治疗的缺点包括激素类药物费用高昂,比较普遍的副作用和较高的EM复发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 篇3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为内异症,多发生于30~50岁的生育期女性。众所周知,正常情况下的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腔表面的组织,是供给妊娠时孕卵在子宫着床并继续生长发育至十月分娩的地方。假如没能妊娠,子宫内膜将周期性脱落,随着经血排出。而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脱落的内膜碎屑被种植并生长在子宫腔表面以外的其他地方,便形成了内异症。异位的子宫内膜仅局限于子宫肌层者,特称为子宫腺肌症;发生于卵巢或盆腔等部位的,可形成直径5~6厘米,内含陈旧性血液的黑红色囊肿,被形象地称为巧克力囊肿。
为何会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传统种植学说认为,假如子宫内膜的碎屑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至腹腔,很可能种植于卵巢表面或附近盆腔。现代浆膜学说认为,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的组织,在反复经血回流、慢性炎症刺激或长期持续的卵巢激素作用下,也可能转化为子宫内膜组织,形成内异症。还有人认为,子宫内膜的碎屑也可能经淋巴系统或静脉途径播散到更远的器官,经种植形成内异症。
子宫内膜碎屑随经血的逆流,常见于在临近月经期进行了过于粗暴的妇科双合诊;也可见于临近月经期的妇科手术,或经阴道的输卵管通畅试验后;或由于在月经刚净或刮宫术后一周内进行的输卵管造影;或剖宫产时宫腔内容物溢入腹腔、缝合子宫切口时缝线穿过了子宫内膜层,或缝合腹壁切口时没用盐水彻底冲洗。此外,没能及时矫治过度后屈的子宫或过度狭窄的子宫颈管,阻挡了本该随经血排出的子宫内膜碎屑,也会引起内异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发不孕
统计资料发现,在原因不明的女性不孕者中,1/3以上源于内异症。天津、上海和北京统计的内异症伴发不孕的比率皆高达50%。严重内异症可能会造成卵巢和输卵管伞端解剖结构严重变形,从而妨碍卵巢排卵,或妨碍卵母细胞经输卵管伞端捡拾进入输卵管并运动到子宫内着床,因而不会怀孕。有报道,在490例不孕症病人的腹腔镜检中,查知有内异症者229例,患者的输卵管皆有不同程度的欠通或输卵管伞端粘连。
除引发不孕外,内异症病人可随病灶的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最多见的是随月经周期而渐进加重的痛经和月经不调。卵巢上较大的巧克力囊肿如发生破裂,会发生妇科急腹症,而且还能进一步在盆腔、腹腔广泛种植。因阴道、宫颈等临近器官组织被内异症累及而肿胀,还可伴随性生活障碍,以性交疼痛常见。如内异症累及子宫直肠窝,可产生直肠坠胀感和频繁便意,并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周期性加重;直肠黏膜部的病灶在行经期也可能破裂,出现血便。累及膀胱的内异症可引发膀胱刺激症状,出现尿意频繁、排尿痛及至尿血,并随月经周期而循环加重。广泛种植于盆腔腹壁的内异症可造成周期性的下腹部不适。种植到腹壁疤痕或脐部的内异症可因局部周期性肿胀而疼痛。
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要看医生
假如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怀疑有内异症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请妇科医生给予系统检查。B超可确诊腺肌症和巧克力囊肿。
必要时还可考虑剖腹探查术,肉眼直接寻找内异症病灶,还可以一并予以清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医学还可使用腹腔镜,在镜下直视寻找内异症病灶并酌情行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是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的先进手段。当然,不论剖腹探查,还是下腹腔镜,被切除下来的病变组织皆必须进行快速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手段
应用激素是目前首选的治疗办法,主要是通过抑制卵巢功能或调解垂体功能的途径而达到目的。怀孕是一举两得治疗内异症的好办法,临床上被称为假孕疗法。妊娠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大幅度下降,使异位的内膜明显萎缩和退化。
其次可选择手术疗法,多为保守手术,仅切除内异症病灶,适合于未婚育的年轻患者。对于巧克力囊肿,可施行穿刺后吸净囊液的治疗方法,还可就便对可能狭窄或闭塞的输卵管行通液试验。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年龄17~45 (平均24.5) 岁, 其中输卵管妊娠281例 (147例为左侧, 134例为右侧) , 卵巢妊娠23例, 腹腔妊娠及阔韧带妊娠各2例。
1.2 病理检查方法
308例患者均行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术, 内膜组织采用4%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结构特征并作出诊断。
2 结果
2.1 单相变化
(1) 蜕膜组织:38.96%的病例表现为单纯蜕膜组织 (120/308) , 子宫内膜表现为大量核圆、淡染、胞质丰富、呈堆砌排列的多边形肥大蜕膜细胞, 腺体较少, 大小不等, 散在分布, 上皮组织为立方状或扁平状。 (2) 高度分泌:5.19%的病例表现为高度分泌 (16/308) , 子宫内膜表现为大量分泌旺盛的腺体, 体积较大, 形状不规则, 间质较少, 腺上皮细胞胞质丰富, 呈簇状突起。 (3) 分泌反应:13.31%的病例表现为高度分泌 (41/308) , 特点是分泌反应及分泌反应欠佳同时存在, 前者形态符合正常分泌期细胞, 后者腺体小, 分泌少, 间质细胞蜕膜样反应较差, 远离血管的腺体发育不良。 (4) 增生反应:3.57%的病例表现为增生反应 (11/308) , 特点是增生反应及增生反应欠佳同时存在, 前者形态符合正常增生期细胞, 后者腺体小, 腺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单层排列, 胞质少, 核细长无分裂相, 间质细胞梭形排列。 (5) 不规则脱卸:2.27%的病例表现为不规则脱卸 (7/308) , 特点是内膜中残余分泌反应的腺体, 腺上皮细胞胞质丰富、核固缩淡染、腺腔可呈多角形、梅花形或星形。
2.2 复相反应
(1) 高度分泌伴A-S反应:9.42%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29/308) , 特点是在具有高度分泌型的同时, 存在腺上皮细胞跳跃性异型。 (2) 高度分泌伴蜕膜组织:9.42%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29/308) , 同时具有高度分泌型及蜕膜组织型的特点。 (3) 高度分泌伴蜕膜组织及A-S反应:7.14%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22/308) , 同时具有三种病理组织类型的特点。 (4) 分泌伴增生:10.71%的病例表现为此型 (33/308) , 同时具有分泌反应和增生反应两种类型的特点。
3 讨论
异位妊娠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卵巢、阔韧带甚至腹腔等着床并发育, 多为输卵管妊娠。不同时间、部位发生的异位妊娠, 由于患者雌二醇、β-HCG、孕酮等激素的血清浓度变化不一, 且出血时间、内膜脱落及绒毛存活状况不同, 其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有所不同, 但由于影响因素多且复杂, 这种病理变化难以用于诊断异位妊娠的具体部位及发生时间。然而, 对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 这些病理变化仍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异位妊娠可被误诊为卵巢蒂扭转、黄体破裂、急性盆腔炎或急性阑尾炎等外科疾病。对此类病例, 子宫内膜病理可以诊断。蜕膜组织是子宫内膜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特征性组织结构, 其存在提示卵细胞的着床及生存, 但许多异位妊娠患者在就诊时内膜已经脱落, 或内膜对孕激素反应不足, 因而未出现蜕膜样改变[3]。内膜的高度分泌表现则是雌激素及孕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是妊娠存在的标志, 无论正常妊娠、异位妊娠、流产、水泡状胎瘤等, 子宫内膜均可出现高分泌样表现, 因此该表现对于鉴别诊断异位妊娠与各种外科疾病意义重大。分泌反应则是孕激素作用不完全的结果, 其原因可能是内膜对孕激素不敏感, 也可能是妊娠自行中断, 孕激素分泌减少所致。增生反应是孕激素作用消失, 子宫内膜创伤修复的表现, 多见于陈旧性异位妊娠。A-S反应, 又称蜕膜反应, 其具体产生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大多数见于异常妊娠[4]。因此A-S反应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子宫内膜不规则脱卸的原因主要是卵巢功能紊乱、滥用激素或慢性炎症, 本次研究中, 7例表现为不规则脱卸的病例均为卵巢异位妊娠, 因此不规则脱卸表现可能提示异常妊娠位于卵巢。
综上所述, 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用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子宫内膜病理报告进行分析时, 必须对其形态及结构的多样性具有充分的认识, 熟悉其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异同, 提高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对诊断较困难的宫外孕病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早确立宫外孕诊断, 在受累脏器未破裂前早期治疗宫外孕, 减少出血及保留输卵管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摘要:选择308例行诊刮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术的异位妊娠患者, 观察其子宫内膜病理变化。结果异位妊娠患者的子宫内膜可分为蜕膜组织型、高度分泌型、不规则脱卸型、A-S反应、分泌反应、增生反应, 共6种基本类型, 同一患者的子宫内膜可同时存在多种基本病理类型。受激素的影响, 异位妊娠患者的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存在复杂性及多样性, 多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以及少数罕见病理变化的存在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因此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各种病理变化的特征, 提高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率。
关键词: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病理变化
参考文献
[1]吴东恩, 符云, 张梅芳, 等.307例异位妊娠诊刮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90.
[2]肖欣, 张亚.50例宫外孕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 (4) :457-458.
[3]李武, 杜炜杰.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癌抗原125及子宫内膜厚度用于早期异位妊娠诊断的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10) :759-762.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5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异位康”颗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EMT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异位康” 颗粒口服,对照组50例给予丹那唑(Danazol)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补体C3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总有效率84%。两组治疗结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体液免疫IgG、IgA、IgM、C3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药“异位康”颗粒是治疗EMT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药异位康;丹那唑
【Abstract】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Yiweikang and Denoval on endometriosis.Method: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equal, one group accepted yiweikang and the other with Denoval.We observed the vari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immune globulin and complementC3 content. Result:The clinical effects had been improved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yiweikang reaches 84%, while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p>0.05). It shows a statistically decrea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etween pre and post therapy on the level of IgG、IgA、IgM and C3 (P<0.01). Conclusion:Yiweikang is a effectual medicine to treat endometriosis. It worth to be extended.
【Key words】Endometriosis;Yiweikang;Danazol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是指具有生长功能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它部位时而引起的疾病[1]。虽属良性病变,但严重的痛经、不孕给患者造成身、心极大的痛苦,且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尚无理想疗法。故从祖国医学、中医、中药寻找有效疗法及药物极受临床医师关注。我院自研“异位康”颗粒,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及病房接受治疗的EMT的患者共100例。临床诊断43例,经腹腔镜诊断57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38岁,平均33岁。
1.2 方法。
1.2.1 药物与分组:
“异位康”颗粒(主要成分为黄芪、桂枝、桃仁、红花、元胡等),由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厂提供。丹那唑,每片200mg,扬州制药厂生产。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异位康”颗粒,对照组50例给予丹那唑(Danazol)。
1.2.2 治疗方法:治疗组:“异位康”颗粒口服,每包4克,含生药3.5克,每次2包,3次/天,经期停用。中药可随时起服,连续服用3月。对照组:丹那唑口服,剂量200mg,2次/d,如症状未能迅速缓解,逐渐加大至600~800mg/d,在月经第一天开始,持续服3个月。两组均为3个月为1个疗程。
1.2.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
(2)免疫球蛋白,补体C3测定:平相琼脂扩散法。抗血清试剂由天津生物制品所提供。
(3)中西药物的不良反应。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比较。
2.2.1 症状:服药期间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疗组用药后,50例中有38例痛经消失,有20例月经量减少。30例患者妇科检查盆腔触痛完全消失,23例患者的性交痛消失,所有患者的肛门痛均消失。经过12w治疗,总主观症状评分由6.5±2.1分下降至1.05±0.74分。用药前后差异显著P<0.01。丹那唑组用药后50例中有14例闭经,占28%,17例月经量明显减少。用药第12周时27例患者盆腔触痛完全消失,22例性交痛消失,所有患者的肛门痛完全消失。2例有点滴阴道出血,持续2~10d即消失。经过12w治疗,总主观症状评分由6.9±1.8分下降至1.75±1.0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药物间总主观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2.2.2 体征:中药治疗组及丹那唑组用药期间子宫最大面积无显著性变化。中药治疗组5例附件包块消失,1例附件包块大小无变化;丹那唑组2例附件包块完全消失,1例附件包块大小无变化。两组盆腔结节治疗后最大面积均显著减小(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附件包块治疗后最大面积均减少,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改变(x±s)(cm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IgG、IgA、IgM、C3变化的比较(x±s),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IgG、IgA、IgM、C3变化的比较(x±s)
中药组,体液免疫IgG、IgA、IgM、C3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丹那唑组以上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药物副作用的观察和生化指标监测:治疗组临床应用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丹那唑组则因为激素水平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水肿、痤疮、肌肉痉挛、面部潮红等症状。通过药物安全性生化指标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尿、肾功能无明显改变。肝功能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正常,治疗后治疗组无1例异常,对照组中有2例ALT略升高,未行任何处理停药1个月后恢复正常。说明丹那唑的毒副作用明显多于中药“异位康”。
3.讨论
ETM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病因假说很多,许多学者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了ETM的发病机理,取得了许多共识,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大多数妇女有经血逆流现象,但仅有10~15%妇女发生EMT[2],其原因,EMT患者处于一种免疫功能降低状态,逆流入盆腹腔的内膜碎片不能被正常地清除,并在细胞因子和酶的作用下,形成异位病灶,产生临床症状;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其产生的免疫分子包括细胞因子的含量及活性改变,以及产生自身抗体和导致补体沉积,可改变腹腔内环境,有利于异位内膜种植和生长,并干扰生殖过程而致不孕;此外,黏附分子也参与了异位内膜的免疫黏附过程,有利于盆腔内的内膜碎片黏附在周围组织上促进EMT的发展。研究发现子宫内膜之侵袭转移要完成黏附、血管生成和种植三个阶段,在这期间涉及局部的或盆腹腔的各种酶、酶抑制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有报道在EMT患者的血清、宫颈和阴道中检出自身抗体IgG、IgA,并发现这些自身抗体识别内膜抗原,作为自身抗原诱发免疫反应。EMT患者血清和腹腔液的补体C3和C4的水平亦高于对照组,腹腔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Ig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3]。本研究显示中药治疗组,体液免疫因子IgG、IgA、IgM、C3水平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丹那唑组以上变化不明显,提示“异位康”颗粒可使相关性抗体的水平显著下降,说明“异位康”能使EMT患者异常的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能有效清除循环系统的自身抗体,不仅可改善微循环和血液粘聚状态,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环,抑制内膜异常增生和出血,消散异位内膜结节而达到治疗作用。
EMT的临床治疗,目前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西医疗法有假绝经疗法、假孕疗法、神经阻滞疗法和手术疗法等,不良反应大。中医药治疗EMT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缓解疼痛方面。我们立足于中医临床研究,首先明确西医诊断,采用中医独特的辩证施治手段,在EMT的治疗中,我们逐渐完善了纯中药“异位康”的配方,方中黄芪:补气生血、固本,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气行则血行,血液不容易瘀滞,作为本方的主药。水蛭、莪术、桃仁、红花、川芎能行气破血逐瘀,均可用于血瘀经痛、腹中包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水蛭含水蛭素,能延缓和阻碍血液凝固,从而有抗凝作用,如与莪术同用、活血力更甚[4],可促使局部粘连及结缔组织的松解,加快血瘀的吸收、临床症状和体症都明显改善。而桃仁、红花等药物[5]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而且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桂枝、小茴香、元胡、青皮、灵脂、蒲黄等辛散温通,振奋气血、通利血脉、散瘀止痛,配合黄芪增强益气通阳的作用,配合水蛭等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补而不滞,通而不伤,共同起到治疗EMT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有镇痛及免疫调节功能[6]。
丹那唑是目前认为治疗EMT较理想的药物,其作用机理为:抗促性腺激素样作用、高雄激素活性和抗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抑制排卵和性激素合成及免疫抑制作用。而中医辨证在于了解机体的内环境,从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证型等整体考虑,在治则上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充沛、脏腑自和。我们应用中药“异位康”颗粒和丹那唑分别对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治疗和疗效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丹那唑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中西药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
总之,中药“异位康”通过对EMT免疫功能的调节起到“标本兼治”的理想疗效,又有利于防止出现新的内异症病灶,且无明显副作用,给EMT的治疗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今后我们将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从祖国医学的宝库中挖掘研制出与西药相似的疗效、价廉、而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EMT有效新药。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72.
[2]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29-130.
[3] Eidukaite A, Tamosiunas V. Activity of eosinophils and immunologlobulin E concentration in the peritoneal fluid of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Clin Chem Lab Med, 2004,42(6):590-59
[4] 李祥云.补肾祛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5期.
[5] 阴健、郭力功.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学苑出版社,北京,1993,10月第一版.
[6] 刘青云.活血化瘀药.中药药理学,1997,12:110-114.
作者单位:266000 山东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1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6
关键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影响因素,术后妊娠率
为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1例, 选取1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1例, 选取1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接受手术治疗前接受全面临床评估。将患者划分为4期, 其中Ⅰ期的r-AFS评分1~5分;Ⅱ期评分6~15分;Ⅲ期评分16~40分;Ⅳ期评分超过40分。所有患者在2012年1月入院后陆续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①腹腔镜手术:本次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接受全身麻醉, 选择头低臀高截石位进行手术治疗。②药物辅助治疗:术后rAFS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均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 RH-a) 辅助治疗, Ⅰ期、Ⅱ期的患者根据意愿, 决定术后是否接受Gn RH-a辅助治疗, 用药时间3~6个月, 必要时予“补佳乐” (戊酸雌二醇) 反向添加治疗。停止药物治疗后再期待自然怀孕[1]。所有研究对象的期待自然怀孕时间均12个月, 在此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受孕指导, 患者期待受孕失败, 则应该按照患者个人意愿, 可选择氯米芬等促排卵法针对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总体妊娠情况, 见表1。
术后自然妊娠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以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2。
术前不孕年限以及患者术后妊娠率, 见表3。
患者痛经情况与术后自然妊娠率, 见表4。
患者不孕类型与术后妊娠率, 见表5。
患者r-AFS分期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6。
术前CA125水平以及患者术后妊娠率, 见表7。
患者术前AMH水平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8。
Gn RH-a使用情况与患者妊娠率, 见表9。
生育力评价:EFI评分以及术后累积总妊娠率的ROC曲线分析, 见图1。
患者EFI评分以及累计总妊娠率, 见表10。
讨论
手术治疗及影响术后妊娠率的因素分析:现阶段手术治疗属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的金标准, 同时也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 通过手术治疗, 可以实现下述目标:①及时发现患者病灶, 同时顺利获取相关组织, 提高病理诊断效果。②针对患者盆腔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 促使患者盆腔解剖恢复正常, 优化患者盆腔及腹腔内部环境。③针对患者病灶进行有效切除。④在手术过程中针对患者输卵管以及输卵管伞端最低功能评分进行计算, 统计患者内异症评分结果, 实现对不孕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估, 为其手术结束后的妊娠进行科学指导。⑤挖掘引发患者不孕的其他因素, 例如子宫肌瘤因素等, 将这些因素排除。此外, 通过手术治疗途径, 还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缓解心理负担等。
本研究中, 痛经组术后自然妊娠例数28例, 总自然妊娠率30.91%;无痛经组术后自然妊娠11例, 总妊娠率39.29%, 痛经组妊娠率与无痛经组相比, 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χ2=0.71, P>0.05) 。这说明患者痛经与否, 与其术后自然妊娠率之间并无明显关系, 不会对妊娠造成严重影响。
本次研究中, 原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例数22例, 妊娠率25.58%, 继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23例, 妊娠率44.23%, 原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率显著低于继发不孕组 (χ2=5.13, P<0.05) 。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原发不孕的诱发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可能出现一些手术不能顺利处理的病因或者其他不能检查到的不孕诱因, 例如患者可能存在内膜容受性方面的问题或者免疫方面的问题, 因而其自然妊娠率相对较低。
术后Gn RH-a治疗对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的影响:本次研究中, 术后使用Gn RH-a进行治疗97例, 其治疗后妊娠例数38例, 妊娠率39.18%;其余41例患者手术结束后未接受Gn RH-a治疗, 其妊娠例数7例, 妊娠率17.07%。未使用Gn RH-a组自然妊娠率显著低于使用Gn RH-a组 (χ2=12.82, P<0.05) 。这意味着, 术后使用Gn RH-a能够促进患者自然妊娠率的有效提高。
该研究结果与彭彩霞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Gn RH-a属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规药物, 该药物不但能够促进生长因素进行有丝分裂, 尽量避免生殖器官细胞出现增值, 达到减小病灶的目的, 而且还可以针对患者子宫收缩发挥良好抑制作用, 缓解月经期对患者内膜发生的机械应力,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降低破碎内膜异位到患者盆腔的发生概率, 同时抑制患者排卵以及经血, 尽量避免因异位病灶暴露在肝素与细胞因子发生结合, 达到抑制病灶细胞增殖的目的。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 应更加重视术后Gn RH-a治疗的研究, 并分析不同药物使用周期对于不同分期患者妊娠状况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捷梅, 童亚非, 王一娜.腹腔镜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51例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9) :141-142.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7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腹腔镜术,妊娠,影响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妇产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女性不育的重要原因, 相关资料显示[1], 大概有35%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合并不育。患上此病, 会给女性心理和身体都带来极大的痛苦, 有些女性甚至会因此而产生自卑绝望的情绪。现今, 腹腔镜术为当前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 但是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术后仍有部分患者难以妊娠[2]。故本文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旨在为提高此类患者的术后妊娠率提供参考,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均有生育要求。患者年龄24~43岁, 平均 (34.6±4.7) 岁;其中包括原发性不孕32例, 继发性不孕42例;不孕病程1.5~10年, 平均 (5.6±2.3) 年。排除标准:本次治疗前2个月内有使用激素类药物者、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其配合同时存在与不孕因素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 腹腔镜穿刺口穿刺部位选择脐下10 mm位置, 穿刺成功后置入镜头, 对患者子宫进行全面检查, 若在子宫内发现有肉眼可见的紫蓝色或黑色结节病灶即可确诊, 对病灶的处理均采用异位病灶电凝术将其切除或破坏。
1.2.2 调查方法:制作专用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影响因素调查表”, 表中应全面包括患者的社会性资料、诊断资料、手术资料以及相关因素资料等。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 随访期间成功妊娠者49例, 妊娠率为66.2%;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年龄、不孕类型、不孕病程、有无合并子宫腺肌病、输卵管通畅情况以及术后是否规范化用药等几项均为术后患者难以妊娠的高危影响因素, 以上因素的对立组患者组间比较妊娠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本组患者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将2.1项中的高危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妊娠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有无合并子宫腺肌病、输卵管通畅情况以及术后是否规范化用药四项影响因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由以上的数据图表可以看出, 年龄<35岁的女性在怀孕的概率明显的要高于年龄>35岁的女性。女性在35岁以后, 由于年龄逐渐增大, 卵巢功能和身体其他组织功能在慢慢的下降。即使怀孕, 风险性也很高。所以这个问题应当要引起广大女性的重视, 提高意识, 争取在35岁以内的最佳生育年龄受孕。
3.2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即为腹腔镜手术, 但同时也有不少文献报道此类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可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继而在术后仍表现出难以妊娠[3]。
3.3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整体机制比较复杂, 现今临床上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腹腔镜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女性不育能力, 但从整体上来说, 还是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现今临床上经常在手术前后配合使用药物来进行辅助治疗, 但是药物治疗是否能真正帮助女性提高生育能力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上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综合以上其他因素来考虑, 我们不建议在患者围手术期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女性术后可以充满短期的期待, 在医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 正确受孕。如果年龄>35岁的女性, 经过医师的指导后仍然没有出现受孕的, 建议借助各种生殖技术来帮助受孕。
3.4 子宫腺肌病所致妊娠困难也是比较常见的, 尤其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有子宫腺肌病的情况下, 腹腔镜术后的妊娠率将较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显著更低, 也即是说可将子宫腺肌病作为影响生殖预后的负性预测因子。就输卵管通畅情况来看,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接受腹腔镜治疗的过程中均需要采用美蓝或亚甲蓝对输卵管进行常规通液以观察其输卵管是否有发生阻塞, 本研究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在术后若有接受规范化用药其妊娠率可增加8.513倍。
综合上述, 可以知道年龄、有无合并子宫腺肌病、输卵管通畅情况以及术后是否规范化用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对这些因素采取妥善干预措施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曾莉, 黄薇.腹腔镜在女性不孕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3) :193-195.
[2]王珺, 应小燕.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妊娠率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2) :108-111.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8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腹腔镜,药物治疗,妊娠结局
临床中将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其他部位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病例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持续性加重的盆腔粘连和不孕等,翻阅近几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育龄女性常见,其已经给广大女性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不孕症包括原发和继发两种,国内夫妇不孕主要原因在女性,其发病率高达7%~10%,并且不孕女性中有25%~35%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由此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之间的关系[2]。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而单纯的手术治疗复发率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往往联合药物治疗。本研究特针对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6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140例进行研究分析,按照入院的时间先后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患者70例,年龄20~46岁,平均(32.31±3.46)岁,发现不孕时间1~12年,平均(4.68±2.03)年,原发性38例,继发性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分级:Ⅰ级11例,Ⅱ级23例,Ⅲ级26例,Ⅳ级10例;对照组患者70例,年龄23~47岁,平均(31.35±3.94)岁,发现不孕时间2~11年,平均(5.64±4.02)年,原发性39例,继发性31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分级:Ⅰ级9例,Ⅱ级24例,Ⅲ级28例,Ⅳ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
(1)不孕:存在正常性生活,并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年未妊娠者。其中未避孕≥1年未妊娠者为原发性不孕;既往有妊娠史者≥1年未妊娠即为继发性不孕。(2)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盆腔器官(如卵巢、子宫直肠陷凹、宫底韧带、阴道直肠隔、腹膜脏层等)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进一步通过病理检查确诊[3]。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标准
(1)术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再次复发并且加重;(2)术后盆腔体征消失,再次出现后加重;(3)超声结果显示新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4]。
1.4 方法
1.4.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麻醉后实施腹腔镜下诊断和治疗,建立CO2气腹,将直径10 mm的套管针穿刺进入腹腔,实施腹腔探查,然后在两侧的下腹部分别穿刺入10 mm和5 mm套管针。具体的操作如下:采用粘连松懈术和异位病灶电凝术,对粘连的盆腔进行分离,恢复其解剖结构,对于存在明显色素沉着的病灶进行双极电凝,对可疑的白色病灶继续予以热色试验,然后进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分离粘连,并钝性分离输卵管周围粘连。对于伞端闭锁的患者实施输卵管造口术。然后灌洗腹腔,吸出腹腔内积液,采用生理盐水灌洗,至清洗液清透为止,然后将所有患者的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
1.4.2 药物治疗
术后研究组患者予以药物治疗,术后1~3 d予以患者孕三烯酮口服治疗,2.5 mg/粒,1粒/次,2次/周,治疗6个月;同时联合醋酸曲普瑞林肌内注射,3.75 mg/支,1支/次,1次/4周,治疗3个月。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成功妊娠率和术后复发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成功妊娠率比较
分析结果发现,研究组中成功妊娠患者29例,未孕41例,成功妊娠率为41.43%(29/70);对照组中成功妊娠者15例,未孕55例,成功妊娠率为21.43%(15/70),两组成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495,P<0.05)。
2.2 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Ⅲ期、Ⅳ期患者成功妊娠率比较
两组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成功妊娠患者数为25例,未孕42例,成功妊娠率为37.31%(25/67);Ⅲ期、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成功妊娠患者数为16例,未孕57例,成功妊娠率为21.92%(16/73),Ⅰ、Ⅱ期与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成功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647,P<0.05)。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随访观察发现,研究组中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86%(2/70),对照组中有19例复发,复发率为27.14%(19/70),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6.187,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女性的生育具有较大影响,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大约有30%~50%的患者合并不孕症,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而言,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临床不断研究旨在于找寻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中首选腹腔镜手术治疗,这种富有微创理念的治疗手段对于疾病的诊断以及病灶的清除均具有显著效果,能够重建盆腔的解剖结构,大大增加了受孕的几率[5]。
腹腔镜手术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首选方法,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合并不孕症的患者,导致其不孕的机制除了与腹腔内的微环境的变化有关外,还与子宫内膜中组织因子的表达增强有关[6]。有研究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增加,而肿瘤坏死因子对卵巢颗粒细胞合成孕激素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继而影响卵泡发育。还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腹腔液中的白细胞介素、单核细胞均较健康女性高。以上所出现的微环境的变化,对受精、卵细胞分裂等生殖过程具有一定阻碍作用,继而导致不孕[7]。
腹腔镜手术能够对病灶进行处理,继而减少腹腔内导致微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降低腹腔内的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虽然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有研究者表示,一般术后3年的妊娠率并不高,这也表示术后患者的生育能力明显较正常女性低[8]。进一步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手术治疗仅仅能够对部分内膜异位症进行处理,而对于较小的病变难以彻底清除,并且术后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复发,还会影响妊娠结局。所以临床认为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有一定的必要性。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孕三烯酮、醋酸曲普瑞林等,前者是一种激素衍生物,对促性腺激素释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继而抑制卵巢功能,并且还可直接作用于内膜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进一步达到良好的抗雌激素、孕激素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术后成功妊娠率明显较单纯腹腔镜治疗的患者高,并且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中采用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达27.14%,明显高于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与大多数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证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9]。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妊娠率,尤其是对于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黄卓敏,古衍,江曼茹,等.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6):456-459.
[2]刘丹,张治宁,哈春芳,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生殖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52-55.
[3]李焱,张震宇,刘崇东,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药物治疗妊娠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53-56.
[4]黄思毅,李末娟.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178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73-1675.
[5]梁欣,杨晓青,雷巧茹.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疗效及可行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07-108.
[6]纪珮,刘华倩,刘强,等.腹腔镜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213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4):722-724.
[7]魏代敏,郁琦,孙爱军,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与相关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的相关性[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11):806-808.
[8]李艳芳.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32-33.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2-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不孕的因素后确诊, 年龄25~37岁, 平均年龄为28.6岁, 不孕时间为1~7年, 平均不孕时间为4.5年。其中有33例原发性不孕以及47例继发性不孕。
1.2 治疗方法
对于该组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处理, 于患者脐下行10mm左右的穿刺口并将镜头置入其中。对患者子宫情况进行检查, 若经肉眼可见子宫处有紫蓝色或黑色的结节病灶即可确诊后, 可采用异位病灶电凝术进行治疗, 将病灶进行切除或直接破坏。
1.3 观察指标
为调查术后影响因素制定调查表, 表中内容包括社会性资料、疾病诊断资料及相关因素资料、手术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 自变量筛选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法, 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患者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情况
输卵管通畅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输卵管不通畅患者, 术后联合用药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术后未进行联合用药的患者, 术后接受助孕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助孕的患者, 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输卵管通畅、术后联合用药及接受助孕与患者术后妊娠率相关,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80例患者术后妊娠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情况
将表1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三个因素包括输卵管通畅情况、术后联合用药及术后接受助孕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从偏回系数β值处可以看出, 这三类因素中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腹腔镜术后妊娠率影响最大的为术后接受助孕, 其余依次为术后联合用药以及输卵管通畅。结果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妇产科疾病, 对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殖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甚至部分患者出现不孕的情况[3]。而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腹腔镜作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手段, 但其中仍有部分患者在接受该项手术后仍无法进行正常的受孕, 治疗结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4]。因此, 现我院为了提高临床妊娠率, 将三点主要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3.1 输卵管情况与妊娠率的关系
本文结果显示, 输卵管通畅患者的妊娠率为50.00%, 输卵管不通畅患者的妊娠率为28.57%, 结果可见, 输卵管通畅患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输卵管不通畅的患者, 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我们可知若对于输卵管不通畅的患者实施相关手术来改善输卵管情况对于术后妊娠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据临床资料可知,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出现输卵管粘连的概率较大, 易造成输卵管僵直, 影响其蠕动并阻碍了卵子的顺利排除, 甚至无法完成对受精卵的输送工作[6]。因此,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要求临床工作者能够将其粘连的输卵管进行分离, 使其达到疏通的目的。
3.2 术后用药情况与妊娠率的关系
本文结果显示, 术后联合用药患者的妊娠率为43.64%, 术后未能联合用药患者的妊娠率为20.00%, 结果可见, 术后联合用药患者的妊娠率较高。因此,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术后应进行一定的药物处理, 并能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用药治疗方案, 以提升术后妊娠率[7]。
3.3 术后接受助孕情况与妊娠率的关系
本文结果显示, 接受助孕患者的妊娠率为72.41%, 未接受助孕患者的妊娠率为31.37%, 结果可见, 接受助孕患者的妊娠率较高。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在腹腔镜术后根据其恢复情况采取促进排卵或人工受孕等方法提升妊娠率, 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8]。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本文中所选择样本数量较小, 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 若需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进行大样本试验[9]。
综上所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一种较难治愈的妇产科类疾病, 目前虽未研究出一套较为规范的治疗方案, 但我院采用的腹腔镜术后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在本次试验结果中显示, 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率排名前三的因素为术后接受助孕、术后联合用药、输卵管通畅, 针对此三类因素, 要求临床工作者能够找出有效对策, 以提升患者的妊娠率[9]。
参考文献
[1]王珺, 应小燕.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妊娠率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 (2) :108-111.
[2]曾莉, 黄薇.腹腔镜在女性不孕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 (3) :193-195.
[3]高晓君.腹腔镜手术联合诺雷德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8) :147-148.
[4]郎景和.重视疑难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9) :641-642.
[5]石丽云, 何芳, 王玉洁, 等.应用腹腔镜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多囊卵巢综合征[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4) :625-626.
[6]周春英.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22例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8) :1400-1401.
[7]王群.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23) :3259-3260.
[8]陈小平, 陈靓芬, 黄丽萍.活血化淤中药联合腹腔镜对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血清MCP-1, RANTES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4) :319-322.
子宫内膜异位症8大信号 篇10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是一种良性疾病,却有着恶性肿瘤般的恶性行为,如侵润、扩散、蔓延、转移。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因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犯性和复发性,故常常比较难治、治疗不彻底。总地来说,育龄女性出现以下8大信号,需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存在。有时,这些症状并非单独出现,往往会几种症状并存。
信号1: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及大腿,同时可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净。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需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必要时需其他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轻微经期腹痛者,可采用期待治疗方法,定期到医院随访,必要时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止痛治疗。病情相对较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短效避孕药、达那唑或GnRH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含孕激素的节育器,或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信号2:性交痛
性交痛多见于病灶累及阴道直肠膈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者,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加明显。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必要时需进行磁共振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灶大小、累及部位等。阴道直肠膈有明显病灶者,经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治疗为治疗的金标准。绝大多数患者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但并非手术后就万事大吉,需继续进行药物治疗以预防复发。术后具体药物治疗方案需根据术中情况、患者生育需求及其他内科疾病综合考虑后制订。
信号3:大便痛
如病灶累及肠道,导致肠管狭窄,可引起经前期及经期便秘、排便困难、排便痛及里急后重感,而经期过后症状缓解,甚至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症状。如病灶侵及肠管部位较深至黏膜层,可引起周期性血便。这类症状往往呈进行性加重,需及早就诊,需进行妇科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A125)检查以及B超、磁共振等检查,必要时需行肠镜检查。同样,此类患者经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治疗为治疗的金标准,绝大多数患者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但此类手术往往较为复杂,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中需外科医师同台手术,必要时甚至需切除部分肠管加吻合术。术后,同样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以预防复发。
信号4:周期性尿频、尿痛及血尿
若病灶累及膀胱或输尿管,可出现泌尿系相关症状,如尿频、尿痛、周期性血尿、腰酸等;若病灶压迫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进而影响肾功能,甚至导致肾衰竭。此类患者往往很难及时发现,如出现上述症状,往往病情较重。除常规妇科检查、妇科B超、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还需进行泌尿系B超、磁共振及肾盂静脉造影等,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同样,此类患者经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治疗为治疗的金标准,绝大多数患者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但此类手术也较复杂,风险相对较高,术中需外科医师同台手术,必要时甚至需切除部分膀胱或输尿管加吻合术。术后,同样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以预防复发。
信号5:腹壁剖宫产切口及会阴切口周围周期性的局部包块增大及疼痛
腹壁切口内异症及分娩后会阴切口内异症,是手术者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造成的医源性种植。该类患者在接受剖宫产手术或阴道分娩侧切手术时,子宫内膜组织随羊水种植在手术切口处,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在切口部位生长,于经期出现疼痛,并随着每次月经来潮而逐渐增大,但极少发生恶变。此类患者需行妇科检查、B超及磁共振以了解病灶大小、累及部位,同时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以大致判断肿块的良恶性。此类患者需行手术切除病灶,如病灶大、浸润深,必要时需加用网片修补病灶缺损。术后,同样需要使用药物辅助治疗,预防复发。
信号6:盆腔包块
若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可形成卵巢内膜样囊肿。单纯内膜样囊肿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很难自行发现,往往在合并月经异常、痛经、不孕到医院检查或体检时才发现。此时,建议月经周期第五天进行B超检查,并检测血液肿瘤标志物以大致判断肿块的良恶性,必要时需进行磁共振或CT检查,以进一步了解卵巢囊肿的大小及累及部位。应结合囊肿大小、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决定是否手术治疗。同样,需经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治疗为治疗的金标准,绝大多数患者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式。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术后应尽早怀孕,十月怀胎和产后母乳喂养的过程有利于疾病治疗,还能减少并延缓复发。
信号7:急腹痛
月经期,卵巢内膜样囊肿可因出血、压力增加而多次出现小的破裂,破裂后立即被周围组织包裹,会造成一过性下腹部或盆腔深部疼痛。如果比较大的卵巢内膜样囊肿出现比较大的破裂时,囊内液体流入盆腹腔可引起突发性剧烈腹痛,常伴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感。此类患者往往到医院急诊,需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育龄期女性需验尿排除妊娠可能,待明确诊断、病情稳定后可手术治疗,必要时需行急诊手术。
信号8: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环节的。首先,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常有卵巢功能异常,17%~27%的患者有排卵障碍,可能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升高有关;有时即使有排卵,也会发生黄体功能不足而影响受孕。还有部分患者发生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即卵泡发育至成熟到该排卵的时候,发生了卵泡黄素化,最终卵泡没有排出去。其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输卵管运输卵子的功能下降。异位内膜可以生长在卵巢或输卵管,使其周围广泛粘连,导致输卵管梗阻、扭曲或阻塞。输卵管功能不良,不能把精子运输到预定的部位与卵子相遇。第三,异位内膜生长在盆腹腔的患者,尤其是有痛经的患者,腹腔的微环境发生改变,有大量细胞因子存在,会危害精子、受精卵。第四,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宫腔内膜本身有异常,再加上宫腔内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受精卵的着床。
对于要求生育的患者来说,需要个体化的保守治疗。目前认为,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为异位症治疗的金标准。轻症患者明确诊断后常用一些药物暂时性抑制卵巢功能,以达到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的目的。中重度患者病变常累及卵巢,并可导致盆腔粘连,此时手术的目的是剥除囊肿,去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分离粘连,尽量恢复输卵管和卵巢的正常解剖结构。手术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对卵巢功能的保护,术后则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是直接试孕,还是药物治疗后使用辅助生殖技术。一般地说,术后1年内怀孕概率最高。
专家提醒:上述子宫内膜异位症8大信号不一定单独存在,往往会几种症状同时存在,如:一个患者可同时有痛经、盆腔包块及不孕等症状。有胃肠道及泌尿系相关症状的患者,往往首先到内科就诊,很难想到妇科疾病。如果有上述胃肠道及泌尿系症状,同时又受痛经、性交痛或盆腔包块等困扰的育龄女性,应考虑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一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腹腔镜手术证实。年龄24~37岁,平均(31.25±3.34)岁,术前常规检查排除丈夫精液及其他男方不孕原因。根据1985年美国生殖协会分期标准,其中I期24例,Ⅱ期36例,Ⅲ28例,Ⅳ14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孕三烯酮组患者给予孕三烯酮胶囊2.5 mg/粒,每周2次,术后第1周开始口服,连服6个月;米非司酮组术后第1周服用米非司酮片25 mg/片,1次/d,12.5 mg/次,连续用药6个月。
1.3观察指标
性激素水平测定:两组患者均于术前、用药时(用药第6个月末)、停药后(停药第6个月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妊娠和复发情况:所有患者均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各随访一次,了解患者的妊娠情况;并于停药后12个月复查患者复发情况。复发的判定:缓解:患者无症状,无阳性体征,未发现盆腔肿块;改善:患者仍有原症状,但程度减轻,体检无阳性体征,未发现盆腔肿块;复发:B超检查再次发现盆腔内异囊或再次出现周期性、渐进性下腹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用药时,LH、E2水平均显著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时,LH、E2水平均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用药时E2水平,孕三烯酮组低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妊娠和复发情况
孕三烯酮组患者1年妊娠率为60.78%,米非司酮组患者1年妊娠率为62.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停药后3个月孕三烯酮组妊娠率显著高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三烯酮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孕三烯酮可显著降低复发率,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不孕症的发病率是非子宫内膜异位症人群的20倍,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3]。当患者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异位种植的内膜和间质组织具有侵蚀性和发展性,其病理过程是渐进的,经手术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常常不能根治而有复发的可能[4]。为有效减少复发,临床常常需要药物辅助治疗。
孕三烯酮和米非司酮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二者均可使在位和异位的子宫内膜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使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萎缩,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将这两种药物用于保守性手术后的药物辅助治疗中,并比较二者的不同。本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用药时,LH、E2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停药时,LH、E2水平均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用药时E2水平,孕三烯酮组低于米非司酮组(P<0.05),说明应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可使卵巢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E2水平仍处于卵泡早期水平,由于这种低E2水平,既可使在位和异位的子宫内膜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又不会引起因雌激素缺乏所致的绝经期症状[5]。
另外,孕三烯酮组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孕三烯酮可显著降低保守性手术术后复发率。孕三烯酮组和米非司酮组患者1年妊娠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停药后3个月孕三烯酮组妊娠率显著高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孕三烯酮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临床妊娠率。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灶、缓解和解除疼痛、改善和促进患者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在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加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孕三烯酮)可提高患者的妊娠率,降低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李玉艳,梁志清.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0):579-581.
[2]艾星子·艾里,付熙,丁岩,等.保守性术后辅助药物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128例[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 (11):828-831.
[3]Ozkan S.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epidemiology and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J].NY Acad Sci,2008,1127(1):92-100.
[4]劳少华.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3):198-199.
【子宫内膜异位妊娠】推荐阅读: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05-29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08-10
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08-16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01
复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症05-18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06-05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治08-14
子宫内膜10-07
子宫内膜增殖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