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结核

2024-09-22

子宫内膜结核(精选9篇)

子宫内膜结核 篇1

1病例资料

1.1 病例简介

患者女, 32岁, 已婚。因月经量少16年于2011年3月18日入院。患者初潮16岁, 平素月经经期1~2 d, 周期27 d, 自初潮起即月经经量少, 点滴即净, 经色偏暗, 无血块, 无痛经史。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予中药调经治疗, 经量无改善。3年前曾在外院行宫腔镜检查, 提示宫腔粘连 (未见单) , 未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及其他治疗。婚后6年一直未避孕未怀孕。入院时症见:精神佳, 无恶寒发热、乏力、盗汗, 无阴道流血及腹痛腰酸, 余无特殊不适。既往体健, 否认结核病接触史及自身结核病病史。孕0产0。

1.2 查体

生命征正常, 心肺腹无异常。妇科检查:外阴正常, 阴道通畅, 宫颈光滑, 无举痛摇摆痛, 宫体前位, 稍大, 无压痛, 双侧附件无异常。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约51×48×43 mm, 前位。子宫形态规则, 实质回声均匀。子宫内膜模糊不清, 于子宫内宫颈内口上方扫及一大小约37×22×33 mm的低回声肿块, 界清, 周边可见一强光带包绕, 内可见散在的细小强光点。左右侧卵巢分别大27×16 mm, 右侧卵巢30×15 mm。子宫直肠窝内未见明显液暗区。CDFI:子宫动脉Vp:35 cm/s, RI:0.81。子宫内低回声肿块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彩信号。胸片、心电图、三大常规、白带常规、凝血输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均正常。入院诊断:1、月经量少查因:宫腔粘连2、宫腔内异常查因:宫腔积脓。3、不孕症。

患者于2011年3月19日行宫腔镜手术, 宫腔镜下见:宫颈管形态规则。宫腔自内口以上完全闭锁, 无正常宫腔形态, 考虑宫腔粘连。宫腔镜微型剪锐性分离宫腔粘连至宫腔基本恢复正常形态, 分离粘连中见大量黄白色液体自宫腔流出, 并可见脓苔样组织附着于子宫内膜, 宫底部另可见一长约0.5 cm、宽约0.2 cm的粘连带。小刮匙搔刮宫腔, 刮出黄白色组织约1g, 宫腔镜微型剪再次锐性分离宫底部粘连带。再次宫腔镜检查:宫腔形态正常, 宫腔内未见明显粘连及赘生物。宫腔刮出物送病检。手术过程在B超监护下进行。术后病理诊断: (宫腔) 子宫内膜结核, 术后明确诊断:子宫内膜结核。术后予抗结核药物治疗。

2讨论

生殖器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炎症, 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 其中子宫内膜结核约占女性生殖器结核病的50~60%。子宫内膜结核大多数经由血行传播感染, 结核杆菌侵犯子宫内膜导致子宫内膜干酪样坏死、浅表溃疡、甚至瘢痕形成而导致宫腔变形、粘连、闭锁。子宫内膜结核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常见的症状有不孕、盆腔痛、月经紊乱、闭经, 而结核病典型的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全身乏力、消瘦等常常不明显或缺乏, 所以子宫内膜结核常常被误诊或漏诊, 大多数患者往往被作为不孕症、月经不调来诊治。临床可通过相关检查协助诊断, 诊刮后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的金标准。本例病例患者因病史不典型 (患者否认结核病接触史以及自身结核病感染史)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无典型的结核病全身症状, 仅表现为月经量少、不孕) 故多年来在外院诊治均考虑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予中药调经治疗;3年前在外院行宫腔镜检查虽然发现了宫腔粘连, 但因未行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故未能观察到子宫内膜情况, 也未及时行诊刮术及病理检查所以再次导致误诊;在我院入院后, 入院诊断亦未考虑子宫内膜结核可能, 最终因在宫腔镜下分离粘连过程中发现黄白色液体自宫腔流出以及子宫内膜改变才考虑为子宫内膜结核, 经诊刮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通过本病例笔者认为得到以下教训: (1) 医师应拓宽专科知识及诊疗思路, 不要仅仅依靠经验或固定思维模式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考虑多发病、常见病的同时也应考虑其他病因的可能; (2) 加强本科知识以外的其它专科知识及疾病的认识。生殖器结核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 如肺结核、肠结核等等, 故对于内科结核病的认识有助于对生殖器结核的诊治; (3) 生殖器结核病史及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所以要求我们对病史和症状的询问更加详细和全面。即使患者否认结核病相关病史, 我们也应考虑结核因素的存在; (4) 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 如诊断性刮宫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B超、病原体检查结核杆菌、结核菌素试验、血沉、CA125、血清结核抗体检查等等, 而使本病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5) 通过宫腔镜检查我们可以观察宫腔形态的改变以及子宫内膜的变化, 所以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尤其是长期原因不明的月经紊乱和不孕症患者建议常规行宫腔镜手术, 以排除子宫内膜结核和子宫内膜病变。

摘要:目的 减少临床子宫内膜结核误诊和漏诊率。方法 分析1例子宫内膜结核误诊病例。结果 通过宫腔镜下诊刮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子宫内膜结核, 纠正误诊病例1例。结论 子宫内膜结核由于病史不典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故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

关键词:子宫内膜结核,宫腔镜,误诊

子宫内膜结核 篇2

气管、支气管结核是发生在气管、支气管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结核病,亦称气管、支气管内膜结核(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EBTB)。活动性肺结核中大约10%~40%伴有 EBTB。

支气管结核的发病率的高低与检查方法、病理改变、肺结核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支气管结核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4.2,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多数支气管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以20~29岁年龄组占多数。儿童EBTB多因邻近纵隔淋巴结结核侵蚀支气管,引起结核性支气管炎。原发性支气管结核极少见。近年,由于肺结核病趋向老年化,老年支气管结核有增加的趋势。

一、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因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发热等就诊于本院,全部经X线胸片、CT扫描及支气管镜检查并病理、痰或刷检找结核杆菌阳性证实为支气管内膜结核,其中男8例,女22例,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26.4±4.08)岁;病程2~12个月,平均(3.93±2.28)月。支气管内膜结核部位:左主支气管13例,右主支气管6例,左主支气管+气管1例,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4例,右主支气管+右中叶支气管2例,左上叶支气管2例,右上叶支气管1例,左下叶支气管1例。

二、护理评估

(一)临床表现

支气管内膜结核具有与肺结核同样的全身症状,如乏力、盗汗、午后低热、纳差、体重下降等。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当病变较广泛时出现局部症状,与病变范围、支气管狭窄、溃疡程度有关。局部症状为刺激性咳嗽、咳痰、支气管喘鸣、呼吸困难及胸痛。支气管阻塞后产生的肺内阻塞性感染可伴有发热。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指标化验,反复查痰可见约50%的患者呈痰菌阳性。

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可提高痰菌的阳性率,也可行病理检查。支气管结核的纤维支气管镜表现有五种类型。

3.影像学检查 支气管内膜结核早期病变局限、无明显X线改变,但痰菌可阳性;气管有狭窄或阻塞时,断层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阻塞征象,同时伴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或肺气肿表现;CT检查、支气管造影均可显示狭窄、阻塞、中断或变形。

三、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

(一)手术前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

1.焦虑。

2.气体交换受损。

3.低效性呼吸形态。

4.有窒息的危险。

5.知识缺乏。

6.睡眠形态紊乱。

(二)手术后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无效。

2.有误吸的危险。

3.疼痛。

4.自理能力缺陷综合征。

5.不舒适。

6.潜在并发症 出血、吻合口瘘。

四、护理措施

子宫内膜结核 篇3

关键词:子宫内膜结核,抗结核药,诊断性刮宫术,体外授精-胚胎移植

子宫内膜结核是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一种, 约占生殖器结核的50%~80%。 女性生殖器结核是由结核分歧杆菌引起的慢性生殖器炎症又称为结核性盆腔炎, 是全身结核的一部分, 好发于20~40 岁的女性, 几乎均为继发感染所致如肺结核、肠结核、腹膜结核。 女性生殖器结核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 结核杆菌如感染子宫内膜同样引起了子宫内膜炎症改变并进一步破坏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功能, 改变了宫腔的内环境, 从而影响胚胎着床及胎儿孕育, 导致不孕及流产, 严重者可导致女性丧失生育的功能。 因此, 只有对子宫内膜结核采取确实而有效的治疗, 才能帮助此部分患者实现生育的愿望。 该研究随机选取2005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该院生殖中心诊断为输卵管性不孕并同时患有子宫内膜结核的不孕症患者29 例, 经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可通过试管婴儿助孕而获得生育机会。 否则这部分患者将无法实施试管婴儿助孕术从而彻底丧失生育机会,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该院生殖中心欲行试管婴儿助孕的不孕症患者, 平均年龄 (34.23±5.64) 岁。 其中29 例患者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 提示输卵管阻塞, 并根据照影片子见到以下特点[1]:子宫腔狭窄, 形态不规则, 边缘呈锯齿状;输卵管呈串珠状或管腔细小而僵直;显影剂可进入子宫壁或子宫旁血管;盆腔内见不规则钙化灶。 则考虑患有生殖器结核, 并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同时行诊断性刮宫术。 刮取子宫内膜送病理, 因为病理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的金标准。 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结核21例, 子宫内膜肉芽肿性炎8 例, 29 例患者自愿接受宫腔灌注抗结核药治疗。

1.2 方法

29 例患者中11 例患者自述曾患有结核病史并经过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为陈旧性结核 (5 例肺结核、4例结核性腹膜炎、2 例肠结核) 。 但子宫内膜诊刮后病理仍提示为子宫内膜结核。 其余18 例患者无结核病史但子宫内膜病理提示子宫内膜结核10 例, 子宫内膜肉芽肿炎8 例。 所有患者均建议于正规结核病医院进行结核菌素实验, 血沉, 胸片, CA125 等检查确诊为活动期结核为5 例。

5 例活动期结核建议进行正规化全身抗结核治疗期间给予间断性宫腔内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2~3 个周期, 全身治疗结束后符合临床受孕条件再给予宫腔灌注抗结核治疗1 个周期后复查子宫内膜病理。 24 例非活动期患者则直接给予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1 疗程后复查子宫内膜病理, 如病理仍提示子宫内膜结核则患者恢复1~2 次月经后再进行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1 周期后再次复查子宫内膜病理至病理提示子宫内膜结核病灶消失。 患者经历3 次月经周期后进行试管婴儿助孕。

宫腔灌注方法:月经干净后3 d起隔日给予异烟肼300 mg (批号H21020970) , 共约5 m L通过通液管缓慢注入并停留5 min后撤出通液管, 10 次/月, 3 个月为1个周期。

复查子宫内膜病理: 既往曾担心宫腔镜导致内膜结核腹腔内播散, 现在一般认为采用低压膨宫技术不会导致结核播散。 对怀疑内膜结核而需要检查的患者可以在术前7 d和术后7 d每日口服异烟肼0.3 g[2]。 29例患者均采取宫腔镜检查同时对可疑部位定点活检内膜组织送病理, 如果如宫腔镜下无明显病灶则主要刮取宫角处内膜组织送病理。

2 结果

2.1 29 例患者复查内膜病理, 5 例活动期结核患者全部转阴, 非活动期22 例转阴。 1 例宫腔镜下见子宫内膜广泛陈旧性粟粒样结节, 经历3 个周期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而放弃。 1 例为结核所至宫腔严重粘连经过1 个周期治疗后考虑妊娠几率极小而放弃。 所有患者最多治疗3个周期, 3 个治疗周期仍未改善则放弃治疗。 其中治疗3 个周期者8 例, 治疗2 个周期者14 例, 治疗1 个周期者7 例, 治愈率为93.1%。

2.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结局

27 例患者根据评估后卵巢的功能采用合适的超促排卵方案, 并通过超声及激素水平密切监测卵泡发育情况, 监测过程中如果超声提示内膜薄则及时补充雌激素促进内膜生长, 在恰当的时机于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 移植后给予常规黄体支持治疗。 移植术后14 d验血HCG, 高于正常值者提示妊娠, 于移植术后30 d查彩超于宫腔内见到妊娠囊, 胎芽及胎心搏动者为临床妊娠。 其中宫内妊娠7 例, 宫外孕1 例。 临床妊娠率为29.62%。 7 例患者均未出现流产现象。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整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3 讨论

近些年结核病出现上述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 / 3 的人口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而我国40%~45%的人感染, 即潜伏性结核菌感染, 每年大约有10%的潜伏性结核菌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患者[3,4]。结核杆菌即可引发肺结核, 有可引起肺外其他器官的结核感染[5,6]。 因此, 生殖器结核也逐渐增多。 其中输卵管结核占绝大多数, 目前认为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最佳方法。 然而结核杆菌可通过两侧宫角处输卵管口下行感染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结核, 因此生殖器结核患者中有50%~80%为子宫内膜结核。 当子宫内膜受到结核杆菌侵犯后, 首先引起子宫内膜急性炎症反应, 而出现渗出和干酪样结节, 此时结核病灶大部分局限于子宫内膜, 并随着月经而周期性脱落, 如果此阶段采取积极治疗, 可大大降低结核杆菌对子宫内膜的进一步损害。 否则, 持续感染的内膜结核就会进入慢性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期, 至宫腔内膜纤维化, 局部瘢痕形成, 有功能的内膜面积越来越少, 部分宫腔粘连变形, 临床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 严重者宫腔内膜全部被侵蚀破坏, 广泛瘢痕形成, 宫腔被鳞状上皮全部覆盖或形成严重的宫腔黏连, 继而出现闭经, 而此过程是不可逆的, 病情发展到此阶段患者几乎无生育可能。 另外, 子宫内膜的结核病灶使子宫内膜对甾体激素反应欠佳, 宫腔内环境发生改变, 使内膜容受性下降, 从而影响胚胎着床, 难以受孕或妊娠后胎停育。 Tripathy[7]研究显示, 当生殖器结核患者仅为输卵管受累时, 实施体外授-胚胎移植技术助孕的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但当子宫内膜受累时患者的妊娠率将明显下降。 而抗结核治疗后仍表现为闭经或月经量明显减少, 子宫内膜活检示内膜萎缩或干酪样病变者其妊娠率为0%。由此可见, 子宫内膜结核对患者的巨大影响。 在患者行IVF - ET前, 正常的宫腔形态是受精卵着床、胎儿发育的必要条件[8]。 因此, 子宫内膜结核患者须在实施助孕术前进行规范抗结核治疗后, 评估子宫内膜结核病灶的治愈程度, 适合受孕者再实施助孕术, 从而获得并提高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术的机会和成功率。 否则此部分患者将因不适合实施助孕术而丧失生育机会。 该研究29 例患者的均给予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 其中5例患者由于处于结核活动期同时于结核病医院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其中2 例患者, 经宫腔镜检查发现1例严重的宫腔粘连, 1 例因子宫内膜广泛陈旧性粟粒样结节经历1~3 个治疗周期后无明显改善而放弃。 其余27 例患者均治愈, 治愈率为93.1%。 而全身系统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可达90%[9]。 可见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获得与全身抗结核治疗同样的疗效,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外该研究中的29 例患者中27例获得了实施体外授精-胚胎移植术的机会, 并且7 例患者宫内妊娠, 另有1 例患者宫外孕而行腹腔镜手术, 妊娠率为29.62%。

但是抗结核药物、药物产生的毒性代谢物、毒性代谢物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都严重影响肝脏健康[10,11]。 因此全身抗结核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如肝损害、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胃肠反应、位听神经损害、视神经损害等。 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 有时甚至须终止治疗从而影响疗效。 有文献报道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静脉滴注最高为62.47%[12]。 而该研究中单纯行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24 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进行全身抗结核治疗的患者中有2 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可见单纯宫腔灌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少于全身抗结核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宫腔灌注选择抗结核药物为异烟肼, 它是一线抗结核药物, 分子小, 渗透力强, 能透入病变组织中及细胞内, 抑制结核杆菌DNA合成, 对细胞内外的结核菌均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而且耐药率低。

综上所述, 根据29 例患者的治疗结局和疗效观察, 认为宫腔灌注结核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结核的临床治愈率与全身抗结核治疗相近, 但副作用明显降低是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顾美礼, 王导新.盆腔结核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8, 14 (6) :328

[2]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3-284.

[3]Druszczyńska M, Kowalewicz-Kulbat M, Fol M, et al.Laten M.tuberculosis infection-pathogenesi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stritegies[J].Pol J Microbiol, 2012, 61 (1) :3-10.

[4]林存智, 王海荣, 朱新红, 等.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人群是否应该接受化学预防治疗[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 23 (8) :4169-4172.

[5]贾晨光, 李秀武, 姚黎明, 等.干扰素γ释放试验诊断肺外结核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5 (10) :1129-1131.

[6]赵磊, 薛剑, 赵涛, 等.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肺外结核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 2015, 30 (3) :319-321.2

[7]Tripathy SN.Infertility and pregnancy outcome in female genital tuberculosis[J].Int J Gynaecol Obstet, 2002, 76 (2) :159-163.

[8]周凤琼, 刘玉环.结核性宫腔黏连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3, 7 (4) :1678-1679.

[9]Namavar Jahromi B, Parsanezhad ME, Ghane-Shirazi R.Femalegenital tuberculosis and infertility[J].Int J Gynecol Obstet, 2001, 75 (3) :269-272.

[10]Hatamkhani S, Khalili H, Karimzadeh I, et al.Carnitine for prevention of 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xicit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 29 (5) :997-1004.

[11]顿艳波, 张秋玲, 张宇霞.中药治疗银屑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4) :184-185.

子宫内膜息肉的症状 篇4

子宫是女性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是往往的各种原因,生育问题和生理问题,都可能是形成子宫内膜肉的原因,所以女性得了这个病症之后.最好是做一个全面的检查,看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

子宫内膜息肉这种妇科疾病主要症状为月经周期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

针对于女性们的子宫体略增大;作宫腔镜检察或分段诊刮,他也是可以明确诊断,单发较小的子宫内膜息肉常无临床症状.一般来说,在诊断刮宫后得出诊断.针对于多发性布满型子宫内膜息肉常见月经周期过多及经期延长,也是会和女性们的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及内膜过渡增生有关.也是会引起不规则出血及恶臭的血性分泌物,

还有一个原因是.白带异常:少数息肉较大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或者白带中央有一丝一丝的血丝,至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即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及蹲着用力大便时极易出血。

大便坠胀,膀胱症状:大便坠胀,一般发生在月经前期或月经后,患者感到粪便通过直肠时疼痛难忍,而其他时间并无此感觉;有周期性尿频、尿痛症状,侵犯膀胱粘膜时,则可发生周期性血尿。

子宫内膜结核 篇5

患者, 43岁, 发现子宫腺肌病半年, 近来有阴道不规则流血于2011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见阴道前穹隆变浅, 阴道上段前壁及左侧壁可触及多个质硬、固定结节, 无触痛。宫颈肥大, 子宫增大如孕4个月大小, 形态尚规则, 质硬, 活动度差, 压痛明显, 双侧附件区压痛, 触诊欠清。考虑子宫腺肌病, 肿瘤待排。遂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切除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切片, HE染色, 免疫组化标记采用SP法。巨检:全切子宫及双侧附件, 宫体大小14 cm×8 cm×8 cm, 宫颈管见3 cm×1 cm×1 cm灰白息肉, 宫颈与宫体交界处见一个直径1 cm的灰白色结节肿物, 边界清晰, 切面灰白色、实性, 质细腻。宫腔内见5 cm×2 cm×2 cm灰黄色突起, 与内膜分界不清, 肌壁间可见大量出血点。其中一侧输卵管可见一个直径0.5 cm的囊肿, 另侧输卵管及卵巢未见明显异常。镜检:在广泛的子宫内膜腺肌病 (该病变累及子宫肌层、宫颈、输卵管和卵巢) 基础上发生, 肿物由卵圆形及短梭形的瘤细胞构成, 大部分呈弥漫性生长,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沿脉管内生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 围绕小血管呈螺旋状排列, 细胞界限不清, 核为圆形, 核分裂像易见 (但<10个/10HPF) , 胞质少, 浅伊红染色, 形态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局灶见片状出血、坏死及炎细胞浸润, 见图1、图2。免疫组化:共同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抗原 (CD10) 、孕激素受体 (PR) 、雌激素受体 (ER) 均阳性, 见图3。波形蛋白 (Vim)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 (CD56) 灶状阳性, 细胞角蛋白 (AE1) 、嗜铬蛋白 (Cg) 、突触素 (Syn) 、抑制素 (inhibin) 、黑色素瘤标记抗体 (HMB45) 、原始造血干细胞 (CD34)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Desmin、S-100均阴性。病理诊断:子宫及附件广泛性子宫内膜异位伴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2 讨 论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ESS) 又名子宫淋巴管内间质异位症、子宫内膜间质异位症、子宫淋巴管内间质肌病, 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 极少见于子宫外。病例为宫颈、肌层、输卵管及卵巢广泛子宫内膜异位伴ESS的病例,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病理诊断也有一定的难度。

2.1 疾病概述

ESS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一种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占子宫肉瘤的7%~15%, 好发于绝经前后妇女。ESS可来源于原位子宫内膜及相邻肌瘤和腺肌瘤, 也可由分布在子宫以外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发生恶变形成, 但发病率很低, 临床少见[1]。按照2003年WHO新分类, 将有显著的核多形性、非典型性及坏死, 缺乏肉瘤中的血管结构和其他特征性表现的命名为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2]。有报道, ESS可发生在卵巢、直肠、乙状结肠、网膜、阴道等处, 可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3]。

ESS伴广泛子宫内膜异位发病罕见, 临床和病理诊断均存在一定困难。Kondi等[4]报道了4例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子宫外ESS, 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ESS发生有密切关系。Bosincu等[5]提出子宫外ESS来自异位内膜病灶, 应具备如下特点:①肿瘤未侵及子宫内膜;②存在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③子宫外ESS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之间相互移行或共同存在。本例在瘤组织附近或周围脏器查见明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且与ESS病灶共同存在, 这一结果支持子宫外ESS可能起源于异位子宫内膜的观点。

2.2 临床表现

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子宫增大、腹痛、腹部包块等[6],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不孕、性交疼痛、大便坠胀、膀胱症状等。ESS伴子宫内膜异位的症状与一般妇科肿瘤症状相似, 妇科检查无特异性, 故除极少数病例刮宫活检确诊外, 多根据临床B超检查误诊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等, 误诊率较高[7]。部分肿瘤呈息肉样生长或似黏膜下肌瘤样突出宫颈口, 刮宫或宫颈活检是为较有价值的术前诊断[8]。

2.3 病理学特征

2.3.1 大体所见

子宫呈球形增大, 宫壁见散发性、分叶状, 橡皮筋样硬度的肿物;切面常呈黄色条索状突起、呈小虫样, 富于弹性, 病灶常可扩展到阔韧带、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层。这些临床及肉眼所见的特征, 是该病区别于其他盆腔疾患的典型临床表现[8]。

2.3.2 镜下所见

肿瘤在广泛的子宫内膜异位基础上发生, 肿物由卵圆形及短梭形的瘤细胞构成, 大部分呈弥漫性生长,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沿脉管内生长。瘤细胞与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似, 形态、大小较一致, 围绕小血管呈螺旋状排列, 细胞界限不清。核为圆形, 核分裂像易见 (但<10个/10HPF) , 胞质少, 浅伊红, 并可见瘤细胞形成上皮样细胞, 排列成索状或团块状, 类似性索细胞瘤样结构。局灶见片状出血、坏死及炎细胞浸润。

2.3.3 免疫组化检测

近年来有些学者在ESS免疫组化标记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如Bosincu等[5]对子宫外低度恶性ESS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Vim、Des、抗胰凝乳蛋白酶 (Act) 、HHF35均为阳性, EMA、ER部分阴性。Kondi等[4]对起源于内膜异位的ESS免疫组化标记显示, Vim阳性, Des、SMA、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Factor8) 、上皮膜抗原 (EMA) 、白细胞共同抗原 (LCA) 均为阴性。多数文献报道CD10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细胞中表达[9]。因此, 大多数学者认为CD10是诊断ESS伴子宫内膜异位比较特异的一种标记物。本例显示CD10、PR、ER均 (+) , Vim、CD56灶状阳性, 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2.4 诊断及鉴别诊断

ESS术前诊断困难, 误诊率较高 (约40%) , 常被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黏液样平滑肌瘤等, 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增大亦需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内膜异位伴ESS伴有平滑肌分化者应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平滑肌瘤厚壁血管和裂隙样结构明显, 而非小血管, h-钙调结合蛋白、缩宫素受体 (OX) 、Act、SMA阳性, CD10阴性;伴性索样分化者要与子宫腺肉瘤鉴别;出现良性腺体者要与单纯的子宫腺肌病或子宫内膜异位鉴别。发生在宫颈或内膜类似息肉样肿物要与宫颈或内膜息肉鉴别。

鉴于广泛子宫内膜异位伴ESS的症状非特异性, 临床上对有子宫增大、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下腹疼痛、宫腔内或宫口发现形态不规则、脆而易出血肿块者, 术前应行诊断性刮宫。但诊断性刮宫常因其盲目性及肿瘤深在, 诊断符合率不高。对疑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病者术中应剖视标本;对非典型上述病变, 应及时送冰冻切片检查, 术中冰冻切片是明确诊断, 决定手术范围的较好手段。但由于切片清晰度的局限, 也易造成误诊, 应多部位取材, 必要时进行深切片、重切片。还可行免疫组化检测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郑秀平, 李亚里, 邹杰.膀胱子宫内膜间质肉瘤[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6) :148-149.

[2]王海萍, 郑曙民,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16 (4) :284-285.

[3]Cho HY, Kim MK, Chou, SJ, et al.Endometrial sarcoma of the sigmoid colon arising in endometriosis, a case report of literatures[J].J Kore-an Med Sci, 2002, 17 (3) :412-414.

[4]Kondi PA, Smymiotis B, Liapis A, et al.Stromal sarcoma airsing on endometriosis.A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4cases[J].Eur J Gynaecol Oncol, 1998, 19 (6) :588-590.

[5]Bosincu L, Nassarelli G, Cossu Rocca P, et al.Rectal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airsing on endometriosis:report of a case[J].Dis Co-lon Rectum, 200l, 44 (6) :890-892.

[6]刘敏丽, 张生军, 惠起源, 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8) :1382-1384.

[7]张岩, 王美清.子宫内膜间质肉瘤[J].中国肿瘤临床, 2000, 1 (27) :75-76.

[8]Hart WR, Yoonessi M.Endometrial stromatosis of the uterus[J].Ob-stet Gynecol, 1977, 49 (4) :393-403.

子宫内膜结核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 女, 20岁。咳嗽2个月, 胸闷、气短, 腰骶部疼痛, 活动时左髂部疼痛半月, 伴消瘦, 体重减轻约5 kg, 院外按“呼吸道感染”治疗2个月无效入院。查体:体温36.8℃, 呼吸28次/min, 左肺呼吸音弱, 深吸气时可闻干鸣音, 腰骶部压痛 (+) , 左髂关节处、纵轴叩击痛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血沉74 mm/1h, 痰培养 (-) 。胸片示:双下肺纹理紊乱增粗, 左下肺明显。结核菌素试验 (++++) 。

1.2 诊断 (临床) 支气管内膜结核、腰椎结核。

1.3 治疗

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强化抗结核治疗。

1.4 转归

用药1周时症状明显减轻, 腰骶部疼痛消失, 随诊5个月, 已愈, 无复发, 疗效满意。

2 讨论

支气管内膜结核是指发生于支气管黏膜或黏膜下层的结椎间关节不稳定, 神经损伤, 故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有报道其误诊率为90.6%[1]。

误诊原因: (1) 临床症状不典型, 无午后低热、盗汗、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 而以咳嗽、胸闷、气短、腰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2) 片面依赖X线检查, 因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改变, 腰椎结核早期无骨质破坏而影像学基本正常。 (3) 痰检质量问题, 痰培养阳性率低。 (4) 腰骶部疼痛及左髂关节活动时疼痛未重视, 没有用一种疾病来概括所有的症状体征。

本例教训:基层检查手段有限, 未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病检、组织学、细胞学和细菌学证实, 只是靠临床症状、结核菌素试验、血沉及试验性的抗结核治疗确定临床诊断, 在今后诊断中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子宫内膜结核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 例患者均为随机选取该院2012 年1 月—2014年1 月收治的EP患者, 均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年龄22~45 岁, 平均 (29.4±5.8) 岁;其中经量多、经期延长36 例, 不规则阴道流血13 例, 绝经后阴道流血7 例, 不孕症4例。 排除子宫内膜癌, 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排除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引起异常子宫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者, 确定无急性生殖道感染, 盆腔粘连, 急性心肝肾功能衰竭及多次手术史等。

1.2 仪器与方法

器械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TCRis等离子双极宫腔电切镜, 包括宫腔镜、冷光源和自动液体膨宫器等。 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术前1 d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 术前1 晚行海藻棒宫颈扩张术。 术晨禁食, 不排尿。 均口服、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 软化宫颈及宫颈扩张。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术野消毒铺巾、导尿, 采用日本Aloka超声仪监护手术的全过程, 2%利多卡因宫颈局部浸润麻醉后, 钳夹子宫颈前唇, 置入宫腔电切镜检查宫腔, 视野清晰后, 仔细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及蒂部, 明确息肉数目、大小、位置及形态, 用环形电极切除息肉基底部, 深达蒂根下2~3 cm的浅肌层组织, 电凝止血, 切下组织全部送病检。 术后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 (批号为:国药准字H20065479) , 1 片/次, 3 次/d, 连续服用3 周。 术后均常规给予抗感染药物, 定期随访。 术后第3 个月复查宫腔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周期的正常率及月经量的变化, 采用月经失血图 (Pictorial Bloodloss Assessment Chart, PBAC) 对治疗前后月经量变化进行评估, 依据Higham标准, 每月患者PBAC评分≥100 分为月经量≥80 m L, 诊断为月经过多。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中无子宫穿孔、TURP综合征、周围脏器损伤、宫腔粘连、空气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无感染、腹痛等不适。 手术后6个月经量评分和月经期均显著少于手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均未复发。

3 讨论

EP为妇科临床常见疾病, 随着诊查手段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临床上EP可为增生型息肉、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等4 种。 此病可单发或多发, 目前其发病机制还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炎症反应、内分泌紊乱或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2]。

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既往的手术方法多为钳夹法和刮宫法, 但受制于视野不好, 息肉经常清理不完全, 导致复发。 TCRP手术是在直视下采用宫腔镜环形电极切除EP及其蒂附着处2~3 cm肌肉组织的手术[3], 具有不开腹、可直观病灶、定位准确、手术范围局限、微创、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正常子宫内膜和卵巢功能、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等优点, 对两宫角的病变以及较小的隐匿性息肉的效果尤为明显, TCRP应用于EP后, 目前已成为目前EP的首选治疗方法。 TCRP最大程度的减少了EP的误诊和漏诊, 另一方面由于视野较好、定位准确又能防止因反复搔刮清理而造成子宫内膜损伤。 引起注意的是, 进行TCRP手术后要服用药物预防其复发, 特别是针对育龄期有生育要求者, 术后需要再联合孕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4,5,6], 用于抑制术后雌激素分泌和刺激[7],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8]。 该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中无子宫穿孔、TURP综合征、周围脏器损伤、宫腔粘连、空气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无感染、腹痛等不适。 手术后6 个月的经量评分为 (23.9±9.4) 分, 显著低于手术前的 (258.4±64.3) 分, 手术后6 个月的月经期为 (3.1±1.0) d, 显著低于手术前的 (7.8±3.2) d。 术后随访结束时, 均未复发。 与国内李红梅[1]、王威等[2]研究结果相同。 在该研究中, 术后切下组织全部送病检的目的是进一步排除内膜其他病变甚至恶变。

综上所述, TCRP是治疗EP的有效方式, 可有效地缓解子宫内膜息肉所产生的症状, 可以明显改善月经紊乱、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 疗效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张洁, 王秀艳, 等.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108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 :339-341.

[2]李晓红, 陆洋, 易红, 等.不孕症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情况及机制探讨[J].山东医药, 2013, 53 (18) :59-61.

[3]易金玲, 史松, 赵蕾, 等.孕三烯酮联合手术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 (9) :643-645.

[4]唐华栋, 段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 (9) :707-709.

[5]王威, 王晓晔.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口服避孕药或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预防复发的作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3) :249-251.

[6]刘彦霞.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6) :646-648.

[7]邵可.复方醋酸环丙孕酮对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海峡药学, 2012, 24 (12) :101-103.

子宫内膜结核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的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3~80岁, 平均年龄 (40.3±10.3) 岁;其中涉及绝经期以后28例, 绝经期持续时间1~30年, 平均绝经时间 (7.3±3.1) 年;其中涉及不孕症98例, 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19例 (其中有取环后患者11例, 持续行激素替代疗法患者5例以行乳腺癌手术后持续服用化疗药物三苯氧胺患者3例)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 (伴发不规则性出血) 17例。围绝经期或者是在绝经后发生不规则性出血27例 (其中有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20例, 子宫内膜患者7例) , 全部患者在参与本次研究过程中, 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子宫内膜取样器的组成可以具体可以被划分两个部分, 其外部是直径为3.00 mm, 且具备一定柔软性特征的由聚丙烯材质制作而成的塑料式外部保护套管, 其内部组成部分是具备滑动式应用功能的活塞构件, 在活塞构件的头部位置具备一个尺寸形制较小而且能够自由移动的毛刷结构, 能够患者的子宫器官宫腔内部实施自由化搔挂移动行为。在实际针对毛刷结果实施抽出活塞运动过程中, 能够促使被毛刷结构搔挂掉的子宫内膜组织结构进入塑料柔软保护套中, 从而完成子宫内膜活组织的取样操作技术目标。

2 结果

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样条件下的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D%CJ检查手段之间的病理诊断负荷率为91.19% (145/159) , 其中罹患不孕症且月经期子宫内膜检查患者群体与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7.96% (96/98) 和94.74% (18/19)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群体的诊断率70.59% (12/17) , 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群体的诊断率56.52% (13/23) , 但是上述两项生理指标的检出率水平均显著低于D&C条件下。在针对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诊断的临床背景下, 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检出成功率为100%, 未发生临床误诊事件。

3 讨论

子宫内膜组织活检是临床中评价妇科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健康状态的重要临床应用性操作方法[1]。源于子宫常规诊刮术 (D&C) 过程中使用的医疗操作器械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锐利性特征, 因而往往导致患者出现感受明显的疼痛症状, 且提升患者建后发生穿孔和感染的临床不良结果的可能性, 因而直接导致近年来逐渐发展涌现的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了广泛的应用空间, 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方法具备微创、无需麻醉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2]。随着我国女性患者群体中接受激素替代治疗方案者的数量水平, 以及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接受后续化疗过程中三苯氧胺药物服用者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展, 使得我国妇科患者需要接受子宫内膜生理组织活检过程中的数量规模相应扩展, 给子宫内膜组织活检工作的方法研究进而拓展提供了广泛的现实要求[3,4]。

本次研究中, 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样条件下的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D%CJ检查手段之间的病理诊断负荷率为91.19% (145/159) , 其中罹患不孕症且月经期子宫内膜检查患者群体与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7.96% (96/98) 和94.74% (18/19)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群体的诊断率70.59% (12/17) , 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群体的诊断率56.52% (13/23) , 但是上述两项生理指标的检出率水平均显著低于D&C条件下[5]。在针对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诊断的临床背景下, 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检出成功率为100.00%, 未发生临床误诊事件。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子宫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组织生理功能状态检查过程中的良好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医师密切关注。

综上所述, 子宫内膜取样器, 可以用于检测不孕症患者群体在月经生理周期过程中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以及无症状绝经期后子宫内膜癌筛查患者群体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但是在高度可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群体中, 其实际检验过程中显示的阴性检查结果, 应当予以慎重对待, 值得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

摘要:目的 探究应用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开展临床病理性诊断工作的准确性, 以及实际获取的组织检验样本的质量水平。为临床妇产科医师的这段日常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子宫内膜组织活检的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针对患者实施子宫常规诊刮术 (D&C) 之前, 均借助子宫内膜取样器预先获取患者的子宫内膜生理组织样本, 并将实际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检验样本呈交专业化的检验医师实施检验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样条件下的病理组织活检结果与D%C检查手段之间的病理诊断负荷率为91.19% (145/159) , 其中罹患不孕症且月经期子宫内膜检查患者群体与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患者群体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7.96% (96/98) 和94.74% (18/19) , 子宫肌瘤术前诊刮患者群体的诊断率为70.59% (12/17) , 以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群体的诊断率56.52% (13/23) , 但是上述两项生理指标的检出率水平均显著低于D&C条件下。在针对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子宫内膜取样器活检诊断的临床背景下, 患者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检出成功率为100%, 未发生临床误诊事件。结论 子宫内膜取样器, 可以用于检测不孕症患者群体在月经生理周期过程中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以及无症状绝经期后子宫内膜癌筛查患者群体的子宫内膜组织生理状态, 但是在高度可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群体中, 其实际检验过程中显示的阴性检查结果, 应当予以慎重对待, 值得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

关键词:子宫内膜取样器,子宫内膜分段诊刮结果,准确性,质量水平,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从容, 林洁.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子宫内膜分段诊刮结果的对照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9, 10 (05) :353-355+359.

[2]刘慧, 王辅林, 赵玉梅, 等.Pipelle de Cornier~子宫内膜取样器与常规诊刮进行组织学诊断的对照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2 (04) :310-313.

[3]陈小琳, 金平, 赵娟, 等.改良的子宮内膜取样器在子宫内膜病变活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 (07) :1096-1098.

[4]祝洪澜, 梁旭东, 王建六, 等.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27 (06) :439-442.

子宫内膜结核 篇9

1子宫内膜细胞块制备

制备高质量蜡 块是进行 准确诊断 的基本前 提。 由于细胞学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且多为脱落细胞,细胞块制备的主要过程是充分离心标本使其聚集,固定后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后切 片行HE染色后观 察。传统细胞块制备主要有直接离心法,试管包埋法以及细胞骨架介质包埋法等。细胞骨架介质有琼脂、 凝血酶、蛋清、细胞胶等[5,6]。

子宫内膜上皮由腺体和间质组成,腺体形态和腺体与间质之间的比例是组织病理学中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诊断 依据,因此制备 高质量的 子宫内膜 细胞块,关键在于保证离心过程中的速度和离心力不能破坏子宫内膜腺 体形态,还要使破 碎的组织 聚集在一 起,便于阅片观察。通过比较直接离心法、琼脂细胞块和凝血酶细 胞块法,以预凝固 蛋清制备 细胞块最 优。预凝固蛋清沉淀法改进了传统的蛋清细胞块制备法,主要体现在两点:蛋清经0.9%氯化钠液稀释, 预先用70%~80%乙醇凝固,蛋清浓度适宜,乙醇、二甲苯等物质容易穿透;两步离心使子宫内膜标本与蛋清分层,立埋后切片有助于阅片,特别是分层沉淀减少蛋清造成的免疫组织化学背景中非特异性染色。

2子宫内膜细胞块的优点和局限性

2.1子宫内膜细胞块的优点子宫内膜细胞块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提高液基细胞学的诊断准确性[7]。杨曦等[8]报道,联合3家医院单独使用ECT评估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为88.2%,敏感度(Se)为87.3%,特异度(Sp)为88.3%,阳性预测值(PPV)为41.9%,阴性预测值 (NPV)为98.6%。Manini等[9]结合了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涂片形态学和剩余标本细胞块中的微组织结构进行评价,其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相比诊断符合率为93%,诊断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Se和Sp分别为87%和96%,PPV和NPV分别为92%和90%。Kyroudi等[10]将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经反向滤过沉淀后制备成细胞块,将良性或萎缩性子宫内膜和 子宫内膜 癌的诊断 准确性分 别提高到96.3%和100%,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准确性分别提高到96%和95.3%。

无论是子宫内膜还是其他标本细胞免疫组化并未广泛开展,是因为液 基细胞学 提供的涂 片比较有 限,涂片不易长期保存,细胞组化技术不稳定、标本易脱片、不易判读等不利因素难以解决。细胞块经石蜡包埋后类似组织块,可以连续切片永久性保存标本, 为后续的分子 生物学检 查如免疫 组化染色、提取DNA测序、激光捕获 显微切割 等提供足 量的标本。 Di Lorito等[11]研究提取了细胞学与剩余细胞块标本中的DNA进行测序,证实细胞学标本与剩余细胞块中PI3K突变是一致的。

2.2子宫内膜细胞块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细胞块依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其收集的是液基细胞学剩余标本,因此标本量少,特别是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下降使子宫内膜变薄,获取的标本往往仅能满足液基细胞学制片。由于卵巢去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作用,细胞萎缩变小、间质纤维化,液基细胞学涂片中观察的子宫内膜细胞形态单一,如果发生异型性其形态学表现明显,此时即使细胞块制备不成功,液基细胞学涂片即可满足诊断需要;其次相较于液基细胞学制片,子宫内膜细胞 块的制备 过程繁琐,经历脱水、透明、浸蜡等步骤容易造成细胞的丢失。目前,自动化的细胞块制备设备已用于宫颈细胞学,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繁琐的制备过程也可能得到解决。

3液基细胞学和细胞块联合用于子宫内膜癌筛查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3.1子宫内膜细胞块标本评估与诊断分级在对子宫内膜状态进行正确诊断之前,首先要对细胞块标本中的标本量进行评估。充足的标本量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必要前提。细胞块中的标本量与门诊子宫内膜活检术获取的标本量一样比较少,甚至没有子宫内膜组织。研究证实通过对绝经后女性活检标本的评估发现,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无局限性病变时,标本中细胞量少是正常的,且漏诊子宫内膜相关病变的机会也很低,这样的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对细胞块标本量的评估中[12]。

由于子宫内膜细胞块中标本量的局限性,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应更谨慎,采用的术语依然仅分为四级: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可疑癌,采用的诊断标准参考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正常子宫内膜中包括增殖期、分泌期、萎缩状态和月经期,如果细胞块标本量充分,可以根据各期的腺体中上皮细胞形态和间质细胞特点,进行准确地分期。细胞块比液基细胞学可以更容易诊断子宫内膜良性增生中不规则增生、单纯性和复杂性增生, 主要根据细胞块中腺体的形态和腺体与间质比例来诊断。细胞块结合液基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可以有效地互补,液基细胞学可以更清楚地显示细胞异型性,细胞块可以提供腺体异型性的表现。

3.2子宫内膜细胞块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优越性子宫内膜细胞块可以明显提高液基细胞学中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度和敏感度,主要表现在两点,其一,细胞块可以用于鉴别液基细胞学中子宫内膜嗜酸性化生和乳头状化生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异型细胞群落;其二,细胞块可以用于鉴别液基细胞学中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和高分化子宫内膜癌。

3.2.1鉴别化生与异型细胞群落一直以来,子宫内膜生理多态性是导致ECT判读困难的主要原因。 子宫内膜化生特征性改变是细胞排列异常和细胞浆改变,细胞不出现异型性,化生可出现在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功能失调性出血、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病变中。液基细胞学涂片中,子宫内膜化生和子宫内膜癌均表现为细胞失去规则的排列,细胞重叠使染色加深,难以观察到细胞形态从而不易判断细胞异型性(见图1A、1B)。制备成细胞块后,子宫内膜化生特别是乳头状化生和嗜酸性化生的形态显而易见(见图1C),与异型细胞鉴别,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和癌的诊断。

3.2.2鉴别良性增生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将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应用于细胞块时,细胞块比液基细胞学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性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和Ⅰ型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中显示出更明显的优越性。在子宫内膜细胞学中,细胞群落被认为间接反映了腺体的结构,Norimatsu等[13]提出将细胞群落形态特点纳入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中,结合细胞异型性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标本中细胞群 落改变和 细胞异型 性不明显 时 (见图2A、2B)难以与子宫内膜良性增生鉴别。因为细胞群落可以是整个腺体,也可能来自腺体的一部分。细胞块保存了腺体的完整形态,能清晰地见到腺体之间及与间质细胞关系和比例,通过对比腺体间的上皮细胞异型性(见图2C)来综合判断。

液基细胞学早期筛查出子宫内膜癌时,除了观察细胞块中腺体和细胞异型性给出更准确的诊断。细胞块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肿瘤的分类,早期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型,预测恶性肿瘤的预后,为临床早期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在子宫内膜癌病例细胞块标本中行P53、PTEN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一篇:铕配合物下一篇:恢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