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建设

2024-09-22

恢复建设(通用12篇)

恢复建设 篇1

1 背景介绍

洱海流域近20年的人口迅速增加与经济高速发展对洱海的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洱海湖滨生境有恶化趋势、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负荷超标严重, 水生植被群落多样性降低, 洱海全年水质呈现由Ⅱ类向Ⅲ类的下降趋势, 说明洱海正处于营养状态的关键转变时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类型, 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河口湿地在湿地分类系统中属于滨海湿地大类, 主要包括河口三角洲、河口水域、红树林和部分潮间沼泽几种类型[2], 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生态旅游、降解污染等。

河口湿地因其独特的区位条件, 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大量的污染物的排入引起湿地生物死亡, 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 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3]。

加强湖泊入湖河流河口湿地的修复与保护研究, 恢复和重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是实施区域水污染防治及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在弥苴河河口恢复建设的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进行水质监测和植物调查, 初步探索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的效果。

2 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基本概况

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位于弥苴河入湖河口, 占地面积21699 m2 (32.5亩) , 通过对现状地形进行适当整理, 重建地形和水系, 形成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及湿地景观示范区。示范区处理来水为弥苴河河水, 来水经抽提后进入湿地, 流量为0.5m3/s。根据监测结果, 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标准值比较, 根据TN、TP (湖、库) 监测数据, 进水水质属地表水IV类。

3 水质监测

3.1 调查方法

3.1.1 实验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和保存按国家《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范 (GB-12999-91) 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91-2002) 规定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按国家标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年, 总氮 (TN) 、总磷 (TP) 、化学需氧量 (CODcr) 分别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和重铬酸盐法。

3.1.2 数据处理

总氮 (TN) 、总磷 (TP) 、化学需氧量 (CODcr) 去除率、去除量均以平均值进行计算。

3.2 监测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 除对总进出口进行监测外, 对水流在湿地运行的不同走向也进行监测, 设置6个监测断面, 共设8个采样点 (如图1所示) , 开展20天的连续监测 (2011.8.16~2011.9.4) 。取样频率为每天1次。

3.3 监测结果

4 植物调查

在自然式湿地区域, 调查共发现9种湿地植物群落类型, 其中再力花群落36m2, 芦苇群落54m2, 水葱群落43m2, 梭鱼草群落15m2, 香蒲群落11m2, 茭草群落45m2, 纸莎草群落16m2, 菖蒲群落37m2, 海菜花群落29m2。

5 结束语

5.1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 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标准值比较, 根据TN、TP (湖、库) 监测数据, 属地表水III类, 比进水提高了一个等级。自然式湿地对水体中不同的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削减效果, 其中, CODCr去除量12.96吨/年, TN去除量6.0吨/年, TP去除量0.97吨/年。

5.2 通过植物调查, 仿自然式湿地区通过植物配置形成9种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与复杂地形和水系形成多样性生境, 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优势植物群落面积为286m2, 群落适应性和成长性良好, 景观效果好, 单位面积群落削减CODCr0.05吨, 削减TN0.02吨, 削减TP0.003吨。总的来说, 仿自然式湿地形成以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生境多样性, 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从削减污染物的角度本文认为仿自然式湿地可在洱海滨岸带及入湖河口区推广并不断优化。

摘要:为探讨洱海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效果, 对在弥苴河入湖河口恢复建设的自然式湿地示范区进出水口水质进行采样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揭示了自然式湿地对各污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 同时调查发现通过植物配置可以形成以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生境多样性, 有助于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滨岸带景观美化, 因此, 文章认为在洱海滨岸带及入湖河口区可推广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

关键词:洱海,自然式湿地,效果,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玲玲, 曾光明等.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生态学报, 2005, 12:3406-3410.

[2]Tang X-P (唐小平) , Huang G-L (黄桂林) .2003.Studies 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wetland types in Chins.For Res (林业科学研究) , 16 (5) :531-539 (in Chinese)

[3]白军红, 王庆改.中国湿地生态威胁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 (4) :247~249.

[4]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77~283.

恢复建设 篇2

(监督机构):

根据你单位

日签发的号《建设工程安全隐患停工整改通知书》要求,我单位立即组织进行了整改,现已将

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完毕(详情请见隐患整改完成报告)。

特此报告,申请复工。

项目经理(签字):

施工单位(盖章):

****年**月**日

监理单位意见:

项目负责人(签字):

监理单位(盖章):

****年**月**日

建设单位意见:

项目负责人(签字):

建设单位(盖章):

****年**月**日

恢复建设 篇3

关键词:邓小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启示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6000604

Abstract: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is a stable core strength in Xinjiang. At the end of 1981, Deng Xiaoping decisively restored the once-cancele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Deng Xiaopings strategic decision has far-reaching effects on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Xinjiang and its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and national unity. This is of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to the opposition to national division an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ppy Xinjiang. .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enlightenment

新疆是个好地方,是美丽富饶的祖国边陲宝地。新疆工作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党和国家工作布局中占据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维护新疆的稳定大局。重新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邓小平确保实现新疆稳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处理新疆问题的战略思考。在目前极其严峻复杂的反恐形势下,重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做好新疆维稳工作,维护好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时值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以表纪念。

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撤销与重建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传统屯垦戍边历史经验基础上,未雨绸缪,统筹考虑治理新疆的大政方针。为了激励入疆部队扎根边疆,服务边疆,建设边疆,加快实现新疆社会发展,中央于1954年10月7日正式决定驻疆各部队就地整编,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兵团人肩负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历史使命,垦荒造田,兴建城市,开设工厂,有利的推进了新疆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建设兵团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支援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平息1962年“伊塔事件”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兵团这种“军、政、企”三合一的特殊组织模式也得到广泛认可,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发展时期。全国又随后组建过14个生产建设兵团。然而出于种种原因,这些兵团逐渐被裁汰,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1975年3月25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改组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

“文革”结束之后的1981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率领中央巡视团视察新疆。在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后,王震向中央写信建议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邓小平对王震的提议高度重视,第二天即作出批示:“请王震同志牵头,约集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兵团的必要性,做一系统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议,以凭决定”[1]。1981 年8 月,邓小平亲赴新疆石河子垦区等处视察,全面调查和研究了新疆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肯定兵团历史贡献的基础上,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邓小平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相结合[2]194-195。10月,邓小平又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3]。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意义。”[4]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至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建国后生产建设兵团系统中建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和保留至今的唯一组织。

自恢复建制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卓绝成就。历史证明,在新疆长期、复杂、尖锐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中,重新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样一支肩负着“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重任的特殊部队是完全正确的。2014年4月29日,习近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召开的座谈会上也再次指出,兵团的存在和发展绝非权宜之举,而是长远大计。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也再次印证了邓小平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重新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当代启示

近年来,新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境内外影响新疆稳定大局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分裂势力沉渣泛起,死灰复燃。暴力恐怖活动也呈现出了新特点新动向。因此,回顾邓小平决策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段往事,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稳疆兴疆、强边固防工作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一)要高度重视新疆的稳定工作,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股势力”

邓小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保证。邓小平十分重视新疆的稳定工作。他高瞻远瞩,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准确地抓住了维护新疆稳定问题的要害,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坚决反对以“三股势力”为代表的敌对势力。1981年8月16日,邓小平在新疆考察时指出:“新疆稳定是大局,不稳定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不允许搞分裂,谁搞分裂就处理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5]252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新疆问题的实质,明确指出“新疆的根本性问题是共和国还是自治区的问题,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不能搞共和国,我们是自治区。法律上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有民族区域自治法。”[6]

新疆的根本问题是维护祖国统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三股势力”妄图实施分裂祖国阴谋活动的不可逾越的屏障。邓小平明确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唯一一支以屯垦戍边为使命的准军事化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处于历次反分裂斗争的最前线,出色地完成了打击和防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西陲的稳定和安全任务。1975年兵团被撤销后,维护新疆大局稳定的力量大大削弱, “三股势力”逐渐猖獗肆虐,疯狂传播极端思想,煽动暴力恐怖活动,鼓吹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妄想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历史的经验和严峻的现实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强大的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对于维护新疆稳定是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重新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断地加强和巩固兵团工作,鼓励和支持兵团的发展壮大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在今年4月份考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也一再强调,兵团要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这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使命作出的新定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邓小平处理新疆问题战略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坚持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屯垦戍边的神圣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增进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和“巩固西北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铜墙铁壁”的作用,要把工作放到新疆长治久安的大局中,努力成为“不穿军装,永不退役”的维护新疆稳定的中坚力量。

(二)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好民族团结是实现新疆大局稳定与发展的前提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7]1。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福,动乱是祸,维护好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邓小平多次强调要珍视民族大团结。他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8]162。实现民族团结就必须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邓小平曾指出两个主义一取消,团结就出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在民族工作中的影响,特别是“文革”中存在的错误,党在拨乱反正的同时,重申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提出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然而此时新疆境内外敌对势力开始活跃,“三股势力”不断制造事端,严重破坏了新疆稳定团结的局面。1975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后,兵团屯垦戍边的光荣事迹与历史贡献遭到质疑与否定,广大干部群众情感遭遇严重挫伤,情绪低落,信仰淡漠,思想混乱,人心惶惶,致使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被严重削弱。

针对严峻的形势,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一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及时提出了“两个离不开”重要思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1981年7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了新疆民族关系问题。会议纪要根据邓小平批示精神提出:“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做好新疆各项工作的关键。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 [9]18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又正式提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10],第一次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实践证明,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中“两个离不开”基本方针,重新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高举祖国统一的旗帜最大限度地把各民族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的体现。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途中也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各族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宗教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是我们共同的敌人”[1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切实践行毛泽东“为各族人民多办好事”的教导,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是捍卫新疆各民族团结事业的坚强后盾。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建设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这既是对邓小平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决策的认可与支持,同时也寄予了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圆满完成新任务的殷切期待。

(三) 发展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总钥匙,要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民族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邓小平处理新疆问题的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认为只有切实做到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根本,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的巩固新疆各民族大团结。邓小平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8]167。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后其工作重心便集中在经济建设上,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沙漠和戈壁等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地区开始创业,成为推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建设力量。“文革”开始后,兵团经济面临崩溃,出现大滑坡。1975 年自治区党委和新疆军区党委主动向中央提出撤销兵团,理由之一就是经济上兵团生产上不去,粮食不能自给,亏损越来越多。但是兵团被撤销后问题并未获得好转,经济形势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12]。历史证明,撤销兵团不利于新疆的经济建设。

为了明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中央指出:“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相互支援,推动新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13]1132。作为新疆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兵团向沙漠要耕地,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体系,为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起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为改善国家工业发展的布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多个军垦新城的崛起更是有利的加快了新疆的城镇化进程。更重要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同胞受益于经济发展,使各族同胞共享改革建设的进程和发展成果。习近平在兵团考察时也一再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发挥好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等特殊作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14]。实践证明,只有发展壮大而不是削弱撤销兵团,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广大新疆人民群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结语

邓小平决策重新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习近平在今年视察新疆时也强调指出,“在新疆组建担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是强化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问题的批示[J].党的文献, 1996(2):3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邓小平.新疆稳定是大局,选拔干部是关键[J].党的文献,2010(6):6.

[4]邓小平.新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和发展有关文献选载[J].党的文献, 2004(6):3-5.

[5]中共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6]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各族人民永远怀念邓小平[N].人民日报,1998-2-19(5).

[7]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10]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82-9-8(1).

[11]李斌,霍小光.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14-5-4(1).

[12]陈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的原因及教训浅析[J].新疆地方志,2007(3):51-54.

[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新疆通志 生产建设兵团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14]马林,冯俊.习近平总书记兵团考察重要论述[N].兵团日报,2014-5-

8(1).

恢复建设 篇4

未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将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突飞猛进地发展。根据《全国公路网规划》, 今后我国将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 进一步加大公路, 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规, 建设期间道路沿线的生态恢复将作为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亟待相关的生态恢复技术与方法。本文论述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及其恢复问题, 并提出相关的理论与技术, 旨在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破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1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破坏

1.1.1 修筑路基产生裸露坡面或不稳定边坡

路基是高速公路的主线, 通常路基建设或开挖路堑或修筑路堤, 需要挖土填方。因此, 许多路基边坡为裸露坡面, 或为堆积边坡, 这些人为裸露坡面或堆积边坡, 表层几乎无植被覆盖, 地质不稳定。

1.1.2 挖方取土对土地造成毁灭性破坏

由于大量挖方取土进行路基填方, 局部土地受到大规模的机械开挖、翻动和取土, 岩土层受到移动、变形, 完全改变了原有土体的自然结构, 土壤植被系统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1.1.3 临时设施及活动场所破坏地表自然生态系统

施工设备及材料堆放场、弃渣场、工棚、临时加工场、仓库、便道、施工单位临时驻地等施工用地因压实、分隔、挖损或践踏等, 表土层与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地表自然生态系统退化, 土地生产力降低甚至丧失。

1.2 生态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1.2.1 引发区域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建设中受到生态破坏的土地, 由于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 边坡地质不稳定, 在雨滴打击、水流冲刷、风蚀和重力作用下, 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路基边坡部位还随时有塌陷的可能, 甚至引发山体坍塌、滑坡、河流淤积等。道路建设已经成为引发区域水土流失的突出问题。

1.2.2 道路沿线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受到破坏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随着道路建设的延伸而不断扩展, 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危害, 对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并与周边环境形成极大的反差和不协调, 形成极大的视觉污染。

2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

2.1 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生态恢复系指一切旨在改良被损害的土地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的措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以恢复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恢复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重建的问题。国内外有不少研究成果, 为生态恢复奠定了理论基础。生态恢复过程是破坏过程的逆向演替, 恢复生态学方法的主要理论意义就是说明如何实现这一逆向演替过程。有关研究[17]得出, 人为裸露坡面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时间长达6年, 在自然植被恢复的前期, 并未产生明显的水土保持效果, 只有在植被完全覆盖坡面、地表草本植物落叶层出现时, 土壤侵蚀才能趋于停止。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中产生为数不少的人为裸露地面或坡面, 其生态恢复采用人工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技术, 即根据生态学原理, 利用生态工程措施或生物工程措施等方法, 人为地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恢复或重建, 使被破坏土地在短期内恢复植被和土壤, 并达到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恢复生产力。同时, 以植被恢复为前提, 以绿为主, 恢复形成与自然协调的植被;利用绿色植被,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 加强路基边坡的稳定性, 并恢复和改善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

2.2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

2.2.1 遵循植被自然演替规律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是人工辅助恢复与自然相协调的植被。因此, 植物品种的选择不仅要求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适应于自然环境, 而且要求其生态功能和创造的景观与自然植物群落相似。同时, 应根据当地的生物气候条件, 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范围内促进植被的生长发育。

2.2.2 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

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外, 还延伸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它具有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 恢复工程建设中被损环境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 控制水土流失, 保护路基边坡;另一方面, 恢复和改善路域的景观环境, 绿化美化道路沿线环境, 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因此, 生态恢复应将植物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与其对景观的绿化美化功能结合起来。

2.2.3 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植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 有机地融合到多种工程结构中。植物措施简单而经济, 工程措施见效快, 两者相结合可以优势互补, 达到最佳效果。

2.3 生态恢复采用的技术

目前, 国内外已形成的有关公路生态恢复的技术有土地复垦技术、生物环境工程技术 (或综合生物工程技术) 和路域景观恢复工程技术等。

2.3.1 土地复垦技术

土地复垦系指将修路中被破坏的土地因地制宜, 采取综合整治措施, 使其按预定的目标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在确定复垦目标时, 一般也包括恢复生态环境的内容。有些土地复垦技术, 例如, 生态农业、生物 (植物、微生物) 、施用有机肥以及复垦土壤侵蚀控制等, 在高速公路不同的临时用地类型上进行试验, 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工程复垦和生态复垦。对遭到严重破坏的土地, 一般先采用覆盖表土、平整压实等工程措施进行恢复改造。国外有人利用由木屑、聚丙烯纤维等原料与尼龙、稻草等编织的“侵蚀被”或用由聚丙烯带制成的三维栅格、金属编成的“石筐”等侵蚀控制构筑物来控制复垦土壤的侵蚀, 将“侵蚀被”或侵蚀控制构筑物铺在表层或边坡, 既可防止土壤侵蚀, 植物又可在其中生长。这项技术不仅先进, 而且其产品已实现了产业化。对已严重丧失生产力的土地, 利用豆科植物、微生物或有机肥等进行改良, 加速土壤熟化, 恢复生产力。对已具备恢复植被的土地, 因地制宜确定复垦目标, 宜林则林, 宜草则草, 或发展生态农业, 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农业系统, 达到既恢复生态, 又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2.3.2 生物环境工程技术 (或综合生物工程技术)

所谓生物环境工程技术 (或综合生物工程技术) , 是将生物措施与传统的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技术体系包括三部分, 一是环境基础工程, 利用工程措施或土壤侵蚀控制技术等为植物恢复或创造生长的环境条件;二是植被营建工程, 根据立地条件, 正确选择植物品种, 这是整个技术体系中的关键, 应选择多年生、根部发达、茎叶低矮、水源涵养能力强、抗旱、耐瘠和可粗放管理的植物品种, 尽可能选取当地品种栽植或直接播种, 以便达到快速恢复植被的目的;三是植被养护工程, 对营造的植被实行相应的后续管理, 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

国外发达国家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受损的坡面, 多采用以柔性护坡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工程技术, 我国公路建设中路基坡面的生态恢复与防护也常采用这一技术。先用工程措施如水泥网格、浆砌石网格或由空心砖建成的多孔挡护结构等防护技术稳定边坡, 并为下一步种植植物创造条件;然后在坡面铺草皮、植树种草等, 将传统的边坡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一定的力学、水文学、环境学和美学功能的防护结构, 既加强了公路边坡的稳定性, 又恢复和改善了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

2.3.3 路域景观恢复工程技术

恢复建设 篇5

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工作总结(二○一○年十一月十六日)

澜沧县惠民乡生态植被恢复小组在景迈景区和惠民旅游小镇建设指挥部和生态茶园改造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澜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景迈芒景旅游景区、惠民旅游小镇建设和生态茶园改造示范工作推进会中的精神,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在景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全体人员及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惠民乡生态恢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圆满完成了年度景区生态恢复建设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生态恢复建设组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景区绿色家园建设

按照《惠民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方案》,今年惠民乡生态恢复工程项目计划实施造林任务面积5000亩,实际完成面积5510亩,完成率110%,所实施的生态恢复造林面积已纳入澜沧县2010年度中低产林改造建设任务,并按中低产林的设计要求完成了作业设计。实际完成的5510亩面积中,实施工程造林3364亩,封山育林2146亩。工程造林面积主要分布于旱谷坪、芒景、付腊、景迈四个村,共实施造林面积思茅松1733亩,西南桦831亩,橡胶220亩,澳洲坚果233亩,水果、茶叶混交347亩,8月底经工作人员开展造林成效自检自查资料显示,造林平均成活率在

185%以上。封山育林面积主要分布于旱谷坪、芒云村,今年实施的封山育林措施是封山管护和用80公斤的思茅松种子对林中空地进行了点播。

(二)依法依规,开展景区基础建设征占用林地办理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林业政策,对景区内的富腊温泉建设、景迈芒景景区内的“雨林会所”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办理了征占用林地手续工作,为景区建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调查,摸清家低,积极配合茶办生态茶园改造建设

生态恢复组在生态茶园改造建设过程中,认真深入山头地块,通过细致认真的外业调查,圆满完成惠民乡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旱谷坪村、富腊村范围内8.3万亩茶园面积的调查规划及茶园改造位置示意图的制作,并配合茶办开展了茶园改造套种树种的选定、茶地改造地块打塘、苗木定植工作,积极参与景迈芒景高密度留养项目建设。

(四)付腊温泉建设(保护)工程

1、工作开展情况

完成了知了谷景区的相关林业资料收集、整理和补充调查及景区的初步规划和保护措施的拟定工作,并完成了景区范围内500亩宜林荒山荒地的生态恢复工程造林项目。

2、调查结果

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知了谷保护实施方案》和《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初稿的编写。知了谷景区范围总面积29938.5亩,其中林地面积29208亩,非林地面积730.5亩。林地面积按地类划分:有林地28098亩,灌木经济林204亩,宜林荒山906亩;按林地使用权划分:国有林林地22110亩,集体林林地7098亩;按森林类别划分: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26019亩,地方公益林林地349.5亩,商品林林地2839.5亩。景区总面积中已划定景区建设经营范围面积2000余亩。

二、生态恢复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确保景区生态恢复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各级各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景区生态恢复工作,经常深入工程建设一线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程进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生态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

2、根据景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进程,建设组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景区村组农户家中,大力宣传生态恢复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使景区生态恢复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参与到生态恢复建设的过程中。

3、加大林业科技培训,技术人员包村组,深入生态恢复建设生产第一线,通过现场指导,发放造林施工技术要求,加大林农群众对树种种植和后期管护的培训。目前为止,已举办培训12次,培训林农325余人,促进了生态恢复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

4、在规划设计中,瞄准一流水平,立足景区特点,彰显特色,坚持乔木灌木的高低错落、乡土树种与新特苗木的相互搭配、生态树种与观赏花木的互相映衬、新造林木与山形地貌的相融共合,达到了生态与景观兼顾、绿化与美化双收的绿化效果。

5、为切实提升生态恢复绿化品位,在生态恢复建设规划区设计种植思茅松、西南桦、橡胶、荔枝、龙眼、李子、香桃、柚子、茶、澳洲坚果等十个树种,突出了多树种、多植物、多层次、多色彩的原则,实现了常绿与落叶互补、乔木与灌木搭配、绿树与花木互相映衬的效果,形成了绿不断线、色彩交错、四季延续的靓丽景观。

6、对树种选择、苗木规格、施工要求、完成时限、生态恢复绿化效果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质量和验收标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

7、按森林资源的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认真组织景区基础建设征占用林地办理工作,对景迈村、芒景村、富腊村的景区基础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及时开展工作,确保景区基础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8、积极参与生态茶园改造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对生态茶园改造过程中树种的选择、配置、种植等各工序进行培训和技术把关,确保造林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由于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工程建设地块零星分散,点多面广,给造林规划实施和工程后续管理、跟踪检查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2)补助标准偏低,难以实施高标准的项目管理。

(3)由于景区建设各项基础工作正在逐步开展,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基础建设等涉林教育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加大建设项目的目的、意义的宣传,以便进一步提高对景区建设意识。

(4)由于生态恢复、生态茶园改造种植树种林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加之在种植过程中的种植技术和种植后后期管理不到位,导致新栽和补植的苗木绝大部分因干旱枯死,成活率偏低。

(5)受生态茶园改造农户责任意识不到位、树种喜好程度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树种配套管理较差,虽经多次督促整改落实,但依然存在苗木保存率达不到检查验收标准情况。

(6)由于生态茶园改造配套树种建设工作是边实施边设计,配套树种的品种、数量、单价一直不能确定,而按符合技术要求的设计又难以确保树种种苗的采购,因而作业设计工作到现今还不能完成。

四、下一步工作

1、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抓好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建设,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抓好生态茶园改造配套树种种植、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实施。

2、加速产业建设,增强林业发展的生机活力,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科教兴林,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要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上下功夫,加大林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增加投入。在继续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性的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努力在良种壮苗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林业科技在森林资源培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提高现代林业的生产力水平。

4、认真做好项目编制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做好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已经实施的生态茶园改造、生态恢复建设成果综合治理项目,确保工程按质按量完工。

5、进一步加强和乡村两级的协调,督促造林农户加强对造林地的管理,防止牲畜破坏,确保项目造林成果。

视力恢复训练法 篇6

准备运动

1,瞬间眨眼法:持放松状态,有节奏而用力地眨眼7~8次。然后,闭上眼睛。每隔一分钟做一次。这样的动作,反复做10次。闭眼是为了使眼睛得到休息。用力地合眼皮,是给眼球以刺激,可有消除眼睛疲劳的作用。

2,远近视点移动法:到光线明亮的户外去,尽力看远处的文字,例如楼顶上的广告等。然后再尽可能看较近处的文字如宣传画或街道门牌等。看大字,字和眼睛的距离保持在l米左右;小字可保持30厘米左右。交替并对比着观看上述远近不同的两种文字。注意交替看得不能太快,须等视线的焦点确实在被观察物上稳住后,再转移视线。起初,视线的焦点可每10秒钟稳定一次,以后再渐渐地缩短这个时间。练熟之后,可逐渐加大两个被观察物之间的距离。

3,鼻写法:用鼻子比划写字的办法,让头部和视线移动,从而使眼睛的功能得以恢复。方法是:持放松状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凝视远方,用鼻子比划写字,使头部尽量大幅度的活动。可以写字母,如果写自己喜欢的歌词,则会更有意思。这时,眼睛的视线也要随着头的运动而移动。共做20分钟左右。

做的时候,注意动作要慢,幅度要大,同时要有节奏。如能低声放着音乐做,使情绪轻松则更好。

上述三种准备动作,也可在课间休息等时间里单独练习。

视力恢复训练法

1,转身法;一般认为,转身法通过对不正确姿势的矫正,特别是通过活动肩胛骨,对散光等眼疾是有疗效的。

(1)坐在床上,盘起右腿,将右脚压在左边屁股下面。

(2)屈起左脚,脚跟贴着右膝盖的外侧。并让脚心紧贴着床面。

(8)在右臂贴紧左膝盖的同时,用右手去摸左脚的脚心或大拇趾。注意右肘不要弯曲。把左手背到身子后面,让手背贴着脊背别动。然后,一边呼气,一边慢慢地让整个身子往左边转动。脸也跟着一起转动,直到能看到正后方为止。

待气全部呼净后,则吸气、反方向转动身体和脸,回到(2)的姿势,将两手放到左膝盖上休息。

此法的要点;思想要从肩头开始,依次集中在视线移动的方向上。眼光要凝视。初学者可伸着一只脚做。

2,狮子势法:狮子姿势,是一种古印度教徒在修身时就采用过的,典型的姿势。做的时候,要对着镜子,睁大眼睛。通过刺激视神经,将血液充分输送给视网膜等器官,从而使睫状体、晶体功能恢复正常。同时,采取这种姿势,可以给脊椎以较强的刺激,而抬头的动作能够消除脑后部的充血。

(1)膝盖和两手着地,取爬的样子,手指摹仿狮子爪的姿势。

(2)一边深深地吸气,一边低头,使头部在两臂的空隙之中。同时,还要使脚后跟抬起,向屁股靠近。

(3)睁大眼睛,注视前方的某一点。下巴突出,嘴张大,尽量吐舌。然后,再按照(3)—(2)—(1)的动作顺序往回做,休息。

此法的要点是:精神要集中在两只眼睛上,二目要睁大些,舌头要用力往外伸。

3,左手法:根据脑生理学,右手与大脑的左半球有关,左手与大脑的右半球有关。加强左手的锻炼,特别是加强左手食指的锻炼,对视神经的发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准备一支蓝的或黑的圆珠笔,用左手(左撇子则用右手)紧紧地握住,在纸上连续不断地画圆圈,可画5~6分钟。每次的练习量,以手指感到疲劳为好。

(2)然后用同一只手写字。可按照顺序写阿拉伯数字或拼音字母等。

(3)写熟了后,可练习用左手和右手同时写一个符号或文字。习惯后,不仅丝毫没有不自然的感觉,而且还会写出左右对称的文字来,这能够增强视神经的功能。

4,穴位刺激法:

(1)按压眼睛周围:闭眼,让食指和中指的指尖并拢贴着眼窝,按压眼睑的周围部分。按压力量的大小,以有轻度的疼痛感为好。

(2)推压“客主人”穴:靠近眼镜腿挂耳处附近的骨骼凹陷部位,称之为“客主人穴”。做的时候,一边稍稍用力呼气,一边用手掌用力往上推压“客主人”穴。推压一次,约几秒钟时间。这样反复推压10次。

(3)按压“行间”穴:此穴位于大拇趾和二拇趾间,脚掌和脚面交界处。按压时也同时呼气,连续按压两、三次为止。用力大小以有痛感为好。

刺激这三个穴位,对近视或消除眼睛疲劳有疗效。特别是在睡觉前或者洗澡时,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进行穴位按摩则效果会更好。

恢复建设 篇7

关键词:风力发电,占地,植被恢复,措施

根据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山西省风电开发规划》, 山西省风电开发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 000万k W, 其中“十二五” (2011年~2015年) 期间共规划风电装机容量为1 200万k W, “十三五” (2016年~2020年) 期间共规划风电装机容量为1 800万k W。

风力发电的环境效益是显著的, 并且属于清洁型项目, 然而山山地地型型风风力力发发电电项项目目在在建建设设期期对对局局部部生生态态环环境境的的影影响响较较大大, , 为为了了减减轻对生态植被的影响, 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需落实生态植被恢复方案, 植被恢复方案制定是和风电场现状占地类型相符合的, 不同的占地类型需采用不同的植被恢复方案。

1 风电场对植被的破坏方式

根据《风电场工程建设用地和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发改能能源源[[22000055]]11551111号号) ) 》》, , 风风电电场场工工程程建建设设用用地地应应本本着着节节约约和和集集约约利利用土地的原则, 尽量使用未利用土地, 少占或不占耕地, 并尽量避开省级以上政府部门依法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山西省区域地质构造稳定, 风电场址多为荒山和荒地。风电场占地主要为荒地, 然而在少数情况下, 由于受风能资源、地形条件的限制, 风电场往往会占一部分耕地、林地资源。

风电场施工区域一般包含五个分区, 分别为风机区、升压站区、施工检修道路区、场内集电线路区和施工场地区。每个分区都会对原有地表植被造成破坏, 对植被的破坏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面积的损失。工程永久和临时占用土地使占地范围内的植被遭受砍伐、铲除、掩埋等一系列人为干扰活动, 使永久占地内的植被全部消失, 周边的植被面积减少, 生物量及生态服务功能下降。2) 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损失。工程占地施工等使区域土层扰动、植被破坏, 生物量和生产力受到损失, 同时对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分布产生不利影响。3) 此外, 施工期间, 因施工产生的粉尘会附着在周围植物的叶面上, 影响其生长。一般而言, 升压站占地为永久占地, 生态恢复一般是采用站内绿化方式完成的, 施工场地占地为临时占地, 需要在施工完毕后进行生态恢复。风机区、施工检修道路区和场内集电线路区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需要施工完毕后对临时占地进行生态植被恢复。

2 临时占地植被恢复措施

2.1 占用荒草地植被恢复措施

施工区基础施工前应首先将基础表土剥离, 为给每处施工扰动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 将基础施工场地的剥离表土集中堆放在各基础施工场地基坑一侧, 供植被恢复时表土回覆利用。施工结束后, 对施工区域裸露地带进行清理、平整, 并将剥离表土回覆。气候适宜时采用当地草籽进行植被恢复。

例如, 福光平鲁某风电场工程风机区、场内集电线路区和场内检修道路区临时占地均为荒草地, 在植被恢复时风电机组区措施主要集中在风电机组和箱式变压站基础周边的区域绿化, 采取灌木和草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布置, 采用白羊草、蒿类、黄背草与拧条进行灌草混交, 行距为1.0 m×3.0 m, 采用坑穴状整地, 在灌木行间撒播白羊草。集电线路区采取植草措施予以绿化, 草种选择当地适生品种。施工检修道路两侧树种选用中油松, 株距4 m, 进行整地、种植和抚育。

2.2 占用耕地恢复及补偿措施

项目建设场地占用部分耕地, 将导致风电场小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 原有的土地功能丧失, 变为了建设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原则。风电场项目永久占用的耕地必须采用“异地复垦”的方式进行补偿, 由风电场建设单位负责开垦与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不符合要求的, 应该按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对于临时占用的耕地, 施工前应对该区域耕地土壤进行表土剥离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 将剥离表土还原复垦, 可种植当地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见项目的建设虽然占用了耕地, 但可通过补偿和复垦方式使项目建设对农作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例如, 福光平鲁某风电场升压站区和施工场地区占地均为耕地, 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土地资源, 为后期耕地复垦创造条件, 施工前需对该区域耕地进行表土剥离, 剥离厚度为50 cm, 由于升压站占地为永久占地, 施工结束后将剥离土还原进行异地复垦。由于施工区为临时占地, 施工结束后需将剥离土原地还原复垦。

2.3 占用林地恢复及补偿措施

风电场项目如需占用林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采伐森林和林木的规定, 首先需明确占用林地的类别、权属、林木的种类, 确定占用的林地不属于禁止采伐的范围。如允许采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占用的林地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部门同意后, 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 由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安排植树造林, 恢复森林植被, 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

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 依据林业等相关主管部门要求对项目征占的林地采取经济补偿和林地恢复补偿措施, 永久占用林地异地恢复面积应不小于项目实际征地而减少的林地面积;临时占用的林地采取原地林地补偿措施, 补偿面积不少于临时征占林地面积。

例如, 中广核平陆某风电场风机区、集电线路区和检修道路区均占用林地, 根据现场调查和请示林业主管部门, 风电场占用林地为商品林, 权属风电场场内某村林场, 为集体林性质, 不属于禁止采伐的林地。建设单位已取得林业主管部门同意本项目占用林地的复函。项目建设时对项目征占的林地需采取经济补偿和林地恢复补偿措施, 积极恢复、改善林地损失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在实际的风电场建设中, 建设方应优化选址选线, 并根据微观选址的实际情况, 在拟选机位中优先选择不占、少占林地的拟选机位建设风机。项目建设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林地的征占。

例如, 大唐左权县某风电场工程在可研初期阶段拟定风机分别布置于风场东部和西部的两道山梁上, 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后经多次现场踏勘与调查发现风场西部的山梁植被生长茂密, 有成片的乔木林分布, 布置风机将会占用较大面积的成林地, 而东部的山梁则植被相对较稀疏, 基本没有乔木林分布, 较适合布置风机, 鉴于此种情况, 建设单位提出了替代方案, 将风机全部布置于东部的山梁上, 风机、道路及集电线路的建设将不再占用保护对象油松和辽东栎林, 减轻了对保护对象油松和辽东栎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3 结语

恢复建设 篇8

一、辽西生态恢复的路径选择

总结国际国内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生态建设主要采取三大措施,即保护、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其中人工治理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快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需求的必然选择。在辽西生态建设中,辽宁省林业、水利、农业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有机结合的生态建设工程,优化配置不同区域水、土、林、草,建立符合生产与生活需求的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以期实现生产、生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 植被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是一个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条件改善的基本标志。辽西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是控制水土流失、拦蓄泥沙、保护上游生态工程、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平衡区域水分与抵御洪涝灾害的根本性措施。本项工程应在辽西各县广泛实施,但不同区域植被恢复需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

1. 植被恢复工程的总体目标。

生态效益是评价植被恢复的第一标准。植被建设与恢复的目标是通过植被覆盖率的提高,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植被恢复与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以流域为单元,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壤侵蚀。在森林草原带,退耕地通过4-6年自然恢复,群落总盖度可达0.7左右,基本能发挥控制土壤侵蚀的作用;在干草原带,退耕地植物群落恢复到生态功能发挥的时间至少在8年以上,需要人为措施促进恢复。植被恢复的远期目标是建设与当地土壤气候相适应、可以自我更新的森林、灌木或草地生态系统,实现群落稳定、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功能最大化。植被恢复是长期建设与维护的过程,人工促进措施及建设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群落正向演替,缩短恢复过程。各地应根据实际,由水利、林业、农业、环境等部门联合制定近期和中长期植被与生态恢复目标体系,实现植被整体恢复与局部快速恢复相结合。

2. 植被恢复工程的主要途径。

辽西地区虽然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干扰强烈,但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可因地因时采取不同的恢复与建设途径。

(1)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植被演替规律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人工林草植被类型,以自然恢复为主,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天然植被恢复方式,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植被生态系统。

(2)建造人工林草植被,以乡土树、草种为优势种,合理应用外来种为伴生种,建设乔灌草复林层的水土保持人工林和人工草地,通过天然化培育,实现永续利用。

(3)建设水保与经济兼顾型复层经济生态林、经济生态草地,培育土壤结皮,实现水土保持功能和经济效益均衡发展。对较为重要的经济树种,如山杏、沙棘、柞树、大枣、大扁杏等适合经济生态兼用型的林木,应进行专业区划,以确保在适生范围内种植。

(4)除退耕还林还草外,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坡耕地,充分利用自然恢复潜力,实施退耕封禁或生态修复。退耕封禁措施是退耕后不再要求农户栽植林木或种草,严格封禁,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向更复杂、更稳定的方向发展。退耕封禁适应范围为人均耕地多于0.2公顷的地区。对于部分环境严酷的地区,仅依靠天然恢复时间过于漫长,应采取生态修复与人工促进恢复相结合的措施。

3. 植被恢复工程的分区对策。

生态恢复技术主要集中在植物种的选择、植被结构配置和植物种植技术等。可在坡度较缓、水肥条件相对较好的退耕地上有计划种植一定比例经济林,但比重不宜过大。应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使其达到退耕应有的生态效益,而且也要符合农民的长远利益,因此退耕地植被建造是以生态公益性植被为主。广义上说,牧草亦是农作物,但退耕人工草地一般不宜再视为农地。另一方面,天然林禁伐后,林区也不能完全排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薪炭林等的发展,但毁林造林是不可取的。除保持水土外,能够提供燃料、木材等多种产品的植物及植被,可以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选用多用途的植物及建造混交林、林草间作植被或坡耕地带状植被比较有利。

(1)西北干旱风沙盐碱区、饶阳河上中游低山丘陵区和老哈河流域区北部地区,包括阜蒙、彰武两县和建平县北部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植被恢复应以防止土壤沙化和风蚀为主要目标,发展水保林和农防林,同时可以发展用材林。水保林以油松(容器苗)、沙棘、五角槭、胡枝子混交林为主,用材林以杨树、沙棘混交林为主。从垂直方向看,应形成“山脚地带、平原河滩用材林层次”和“山中上腹水保乔灌林层次”。在造林措施上水保林不提倡大面积整地,应以人工辅助下种(或更新)和容器苗造林为主,辅以封山育林;用材林以植苗造林为主。在比例关系方面,水保林与用材林之比为4︰1,阳性灌木与乔木之比为3︰1。

(2)牤牛河西河流域山丘区、大凌河青龙河上游山区和老哈河流域区南部,包括朝阳、凌源、喀左、北票四县和阜新市郊区,以及建平县南部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植被恢复应以水保林为主,坡地可适当发展干果类经济林和用材林。水保林重点是灌木林,可适当混入乔木。油松纯林改造是这一地区的艰巨任务。油松纯林应带状混以山楂、蒙古栎、元宝槭、小叶锦鸡儿、沙棘等,提高郁闭度和林地覆盖度以增加土壤肥力和林分空气湿度。此类厚土层区和河滩地可适当发展用材林,从垂直结构上形成“边缘经济林层次”和“主体水保灌乔林层次”。水保林与经济林之比应大于4︰1,灌乔比也应大于4︰1。

(二)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本项工程适于在大凌河青龙河上游山区、老哈河流域区、牤牛河西河流域山丘区和饶阳河上中游低山丘陵区实施,包括朝阳、凌源、喀左、建平、北票、阜蒙六县和阜新市郊区。

1. 水土保持模式。

该地区控制水土流失的具体做法是控制塬面径流就地拦蓄,防止沟头侵蚀,塬面减少,又可在干旱时灌溉农田;在塬边线到封沟埂中种植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在田边路旁挖水窖,作为蓄水工程,以调节塬面旱涝不调状况;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应用覆盖秸秆还田、喷施抑蒸剂等多种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生产力,使粮食产量持续高产稳产;保护林果牧用地,防止陡坡开垦,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见下图)。

水土保持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四项措施。

(1)修建水窑将塬面上的水积蓄起来,一是可以减少入沟水量,二是可进行灌溉或者铺设管道,直接将降水送到沟底排出。

(2)采取沟头设埂,埂内挖渠,将流进沟头的水通过水渠导入沟头蓄水池,也可以在沟埂附近种上草皮以增强沟头的抗冲能力。

(3)小于25°的山坡可以造一些梯田,较缓的可以做水平梯田,较陡的可以改造隔坡梯田;耕作时采取等高线耕作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林草措施治理,做水平沟,种植果树、薪炭林,或者种草。大于25°的山坡应该进行封禁处理。

(4)秸秆覆盖和少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增大了地表粗糙度,也是一种很好的减少坡耕地侵蚀的方法;耕作中采用不同作物间作,由于其生长状况和收获时间不同,可增加年度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 小流域治理模式。

辽西众多小流域由于长期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必定是景观层次上的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或嵌合体。因此,调整和改良景观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可将小流域变成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生产的经济小区。实践表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是辽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形式。

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特点,充分利用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以拦泥蓄水、发展灌溉农业为突破口,采取沟道建设坝系、开发坝地和中下游坡地、山脚发展台地节水灌溉、山腰退耕还林还草、山顶封育保护、支毛沟打谷坊、建沟头防护的综合治理模式,涵养水源,拦蓄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延长骨干坝寿命,满足台地灌溉用水,进而推动小流域种、养、加各业协调发展。由于地质、地貌等因素制约,区内水土流失的类型及程度各不相同,必须针对各自特征“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采取“草上坡、树下沟、山顶草灌、沟谷林果、阳坡草、阴坡林”,建立科学防治体系。

(1)对15°以下缓坡地及河谷川台区,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防治体系,采取粮草轮作,增加农田覆盖度,延长覆被期。

(2)对15°至25°坡地,修成隔坡梯田,坡埂种草种树;25°以上坡耕地逐渐退耕种草种树,发展林果为主的经济林,形成坡面生物防护体系。

(3)对梁峁及沟坡营造以薪炭林为主的防护林,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4)建立沟道防护体系,在沟底种草种树,修筑护沟护坡工程,分散径流,控制沟头延伸。

(5)田间地埂,村庄道路,发展经济林或用材林。

3. 生态恢复模式。

生态恢复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人类作用,根据技术适当、经济可行和社会能够接受的原则,使受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并有益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生态系统重构或再生过程。

退化农业生态系统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封禁治理顺利进行的首选措施。针对辽西地区的特点及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该地区实施能源保护措施,畜牧业实行舍饲圈养、半舍饲圈养,同时进行能源结构调整,防止由于饲料和燃料缺乏而进行的毁林毁草活动。在此基础上,遵循植被生态演替发展规律,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按照“生态适应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如良种壮苗技术、径流林业技术、A TP生根粉技术、抗旱保水剂和高效吸水剂技术等,提高植被的成活率,进行农业群落、混农林业群落等人工植物群落建设,坚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与合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发展生态经济复合型农业体系,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充足的热量资源、纯净无污染的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

(三) 土壤退化治理工程

本项工程适于在老哈河流域区、西北干旱风沙盐碱区和饶阳河上中游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实施,包括彰武县、建平县北部、阜蒙县西北部地区。

1. 防风固沙模式。

应用生态学原理,组合林草措施、农业技术耕作措施和水利措施,集成生态工程化的技术体系,有效制止科尔沁沙地南侵、防治土地沙漠化。

(1)林草措施。营造农田防护网、防沙林带是防止耕地沙化,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可以增加农田表层细颗粒、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防止土壤侵蚀,抗御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使土壤改良和精耕细作得以充分发挥增产作用。在北票、阜蒙和彰武三县与科尔沁沙地接壤的地方建设防护林带,其结构以紧密型为佳,即林带上下紧密,生长期中枝叶很稠,基本上不透风,是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三层组成,借其密集枝叶截阻气流,减低风速,防止大面积流沙和风沙流侵入,保护农田免受沙害。在沙化耕地中,需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不宜再进行粮食生产,退耕还林还草,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及引进灌木恢复植被,控制沙化,逐步恢复土地的生产潜力。强度沙化地区农田防护林带间距应缩短,林带内灌木比例不小于50%。灌木除起防护作用外,还可提供饲料,用于发展畜牧业。林网之间的牧草以豆科植物为主,用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2)农业耕作措施。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覆盖耕作,通过增加地面覆盖来增强地表抗蚀力,主要包括保留作物残茬的留茬覆盖;秸秆粉碎铺地的秸秆覆盖;以及利用地膜覆盖地面的地膜覆盖等方法。覆盖耕作对保存耕层养分和细粒物质有重要作用,从而增加土壤的抗蚀能力。二是粮草结合耕作,采用粮草轮作、间作、套种、复种等形式种植豆科牧草,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土壤的抗蚀力。有关粮草结合耕作的形式、周期可因地而宜。粮草结合方式有:轮作,一般采用“作物(2年)-草(1年)”3年轮作制或“作物(3年)-草(1年)”4年轮作制;套种,作物与牧草隔带种植,主要形式有“粮(玉米)-草”套种、“向日葵-草”套种、“粮(玉米)-豆(大豆)-草”套种。三是不同作物带状间作。在基本农田上,横对主风向,带状间隔种植玉米、高粱、向日葵等作物,收获时留下高秆,在冬春风季类似立式沙障或灌木林带,有一定防蚀作用。

2. 防风林模式。

农田防风林可采用较高大的乔木组成林网,以营造通风结构和疏透结构的窄林带为好,充分发挥其连续防护农田的效应。通风结构林带上部树冠稠密,基本上不透风,而下部为裸露树干,通风情况良好,通常由3-5行多至10行的高大乔木所组成,林内或林带两侧无灌木。而疏透结构林带上下或多或少呈疏透状态,整个林墙上透光孔隙分布比较均匀,多为1-2行窄冠形乔木所组成,林带两侧亦无灌木或灌木稀疏。在林带配置上,鉴于辽西地区大风频繁,风沙活动强烈,以营造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为好。一般说来,主林带间距200-300米,副林带500-600米,即每一网格内的条田面积为10-18公顷,严重沙化地区间距可适当缩小。防护林带应与主风向垂直,如某地主风向为南风偏西,主林带应为西北—东南走向。但如受耕作习惯或其他生态因子的制约,主林带与主风向可有一定夹角,一般不小于45°。在护田林网的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乔、灌木树种特性,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树种。除做到适地适树外,还需要考虑其寿命和稳定性,以期护田林网早日发挥其防护作用。

3. 盐碱治理模式。

土地盐碱化治理必须走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道路。首先是治理对象的综合,即将旱涝盐碱瘦作为一个统一系统,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不能相互割裂。其次是治理方法上的综合,即根据不同条件,将水利工程措施,如灌溉、排水、冲洗、放淤等,与农业技术措施,如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平整土地、耕作、轮作、地膜覆盖、种植耐盐作物及绿肥、牧草、植树造林等,以及水盐养分的监测预报和管理结合起来。

二、打造辽西生态恢复区的政策建议

生态建设是综合性、系统性和长期性过程,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十二五”时期,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既要巩固来之不易的现有成果,更需不断开创崭新局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政策,协调相关运行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一)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不懈着力经济建设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和根本保障。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立足于百姓生活加快改善。

1. 围绕“三年翻番”目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辽西“十一五”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既包含着国家和省里的积极帮助与扶持,同时也得益于该区域各县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生态建设离不开县级财力的大量投入,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决定了生态恢复区建设的成败与成效。目前的问题是,该区域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部分县财政持续快速增长存在隐忧。最近几年,各县在产业提升和拓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效。阜新市基本确立液压、皮革、氟化工、林产品加工、铸造等产业集群,朝阳市确立新能源电器、有色金属、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形势可喜,应尽最大努力,坚持不懈抓下去,尽快培育新型主导产业,稳步实现县域经济第二个“三年倍增”目标,做大经济总量,做实县级财政。

2. 发展设施农业,坚持保护地建设目标不动摇。

辽西地区属大陆型季风气候,温差大,积温高,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光质优良,但降水不足,干旱频发,制约气候资源潜力的发挥。近年来,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取得显著成效,使得这一地区具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全省已经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朝阳100万亩大棚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要求今年5月底前全面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巩固现有成果,防止面积萎缩,优化种植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效益,确保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获得稳定高效的增收渠道。

3. 继续实行相关补助政策,加快推进畜牧小区建设。

辽西地区要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目标,契机是退耕还林还草,突破口是建立能兼顾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支柱产业。一个支柱产业要达到生态和生产的有效,其生产属性及过程必须适应于生态地理背景,这是保证系统优化和功能持续性的基本前提。从地形地貌、水热分布及自然植被特征的角度分析,以农为主的产业发展,与该区域的生态地理背景存在一定矛盾,而以草食畜牧业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可以减轻对土地的压力,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生产有效性。畜牧小区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放养相比,不仅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便于集中管理,也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辽宁省自2008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对畜牧小区建设给予一定数额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畜牧小区快速发展。出于多种原因,该项政策自2011年起范围有所缩小,对于发展畜牧小区的数量也有所控制。目前,辽西地区正处于生态恢复的关键期,封山育林的成效仍不稳固。因此,应加大对这一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保证标准质量前提下,继续实行以往优惠政策,为辽西生态恢复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助力加油。

4. 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辽西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天然优势,荞麦、小米等特色杂粮以及杏、大枣等特色水果在这一地区的生长条件得天独厚。多年以来,结合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在山地种植沙棘子、大扁杏等经济林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此类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企业几乎空白,对于扩大生产规模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拉动作用极不显著。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力度,加大对此类项目研发的投入,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县级政府统筹作用

从现有体制和经验看,生态建设要以县为单位制定统一规划。县是我国各项政策落实和行政管理最有效、活跃的基本单元。就生态建设而言,以县为单元的规划最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具有综合、协调和易于实施的特点,是行业或部门规划难以比拟和替代的。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必须明确县级政府在规划与实施中的责任和地位,以保证因区施策,提高效率,有效解决目前生态建设中重复投资、质量不高、效益较低、管理交叉等诸多问题和矛盾。

1. 项目整合,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实施。

生态建设项目牵涉到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等多个部门。目前,各职能部门在每年申报项目时,侧重点容易局限在本部门,缺乏整体和长远的通盘考虑。为切实解决生态建设项目分散实施,效益不突出等问题,在项目设立之初就应坚持科学规划论证,统一组织实施,在时间进展上有序衔接,在项目规模上相互匹配,各部门协作配合,按照总体规划各负其责,全面落实项目建设任务,形成一条完整连贯的项目链,凸现项目整合实施的巨大效益。在整合计划上,各部门应立足自身职能,提早制定申报项目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再由相关领导小组会审,分类分项进行项目筛选、归并和整合。对于多个项目在同一区域建设的管理,应采取“一个部门牵头、一套建设方案、多个责任单位、通力协作建设”的办法,落实工作责任,促进有序建设。对项目整合形成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建设招投标制、项目建设监理制,切实提高建设质量。在不改变项目性质的前提下,对不同来源的项目,按照突出重点,集中突破的原则,向重点部位倾斜。

2. 资金整合,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分割”问题长久困扰着各项事业发展,对于生态建设这样涉及部门较多、综合协调复杂的工作更是如此。对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县乡政府无能为力。省政府应早下决心,加快各类专项资金整合,逐步削减各部门专项,加大对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为县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目前条件下,也可采取过渡性措施,对于涉及生态建设的各类专项资金,坚持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按照项目资金性质不变、投资方向不变、管理部门不变、管理程序不变、管理办法不变的“五不变”原则,对土地整理、造林绿化、水保工程等生态恢复相关项目资金进行有机整合,集中打捆拔付至县,在县政府按照规划安排统一协调下,各部门各负其责加以落实,以解决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多头申报、多头管理、使用分散、优势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等问题。

(三) 建立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既要注重标本兼治,搞好综合整治,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1. 建立持续投入机制。

生态建设不仅资金需求巨大,而且需要长期投入。一方面,生态恢复本身就是十分复杂与漫长的过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作为必要手段加以采用之后,仍需长时间的自然恢复过程,才能达到生态环境改善。另一方面,生态建设工程具有较强的反复性,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常会对以往的建设成果造成严重损害,栽植多年的树木因旱枯干,水土保持工程因洪水而毁坏,都需要不断进行补充建设。因此,必须树立生态建设持久观,并在投入方面建立稳固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实现持续投入,保证辽西生态恢复区建设深入持久,力争早见成效。

2. 建立和完善管护机制。

除自然灾害外,对生态建设项目缺乏管护、管护不当甚至直接破坏,都是造成生态建设易于反复的直接因素。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封山禁牧仍然禁而不止,部分农民对此项政策不理解,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县乡政府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对于封禁区域界定不清,对于部分农民的违禁行为处置不力,客观上形成一种容忍和迁就的不利局面。二是水利工程及设施缺乏管护主体,责任不明,一些水利设施任由破坏却无人干涉,灌溉设备及配套管线等缺乏保养与维护,使一些本应多年重复使用的设备却需年年更换或补充,造成大量浪费。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封山禁牧问题,应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继续鼓励农民对家畜实行舍饲圈养,推动畜牧小区建设。同时,划定封山禁牧区域,设立明显标志,或直接采用网栅进行圈隔,阻止人畜进入。对于水利设施的管护,可参照农村设立护林员的办法,成立管护队伍,指派专人负责,分区划片,减少对各项设施和设备的损害。

(四) 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投入是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而生态建设所需投资巨大和各级财政投资能力有限的矛盾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存在。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生态建设。

1. 完善现有补助政策。

对于农民进行生态建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补偿,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补偿标准的制定,应当符合当地实际,做到科学合理。目前辽西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补贴标准为160元/亩,这是根据2003年和2004年粮食价格确定的,现在已经远远低于农民种粮收益。国家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后,农民退耕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对于公益林抚育的补助政策,目前国有公益林的补助标准是5元/亩,集体公益林补助标准平均在3.5元/亩,无法满足抚育、防火、防治病虫害等管护需要,应及时进行调整,保护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广泛吸纳社会资本。

一些地方通过具体政策引导,吸纳农民、企业等社会资本进行生态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值得推广。

(1)在继续推行荒山荒坡承包制度的同时,对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植树种草后,由当地农业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核实登记,并由当地政府发放林草权属证书,对承包或购买“四荒地”使用权的要限期治理,对没有能力治理或不治者要收回承包权。

(2)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组建生态建设经营实体。挖掘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劳动积累入股的方式作为替代资本(以劳代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农机户以农机服务入股、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和苗圃种子投入入股,国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共同组建生态建设开发经营实体,从事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3)引入现代企业运作方式,优化生态建设资金的使用,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确保投资者对小流域治理增加的土地享有使用权和支配权。

(4)对生态建设成果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对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果,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经营者转让这些成果时,政府应当建立保护性的收购政策。

(5)保护承包大户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设期后,要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和具体管理措施。承包农户和企业在短期治理时间(3年-5年)内很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就是较长的时间(5年-10年)内也很少有比较突出的经济效益。对此,政府制定长期规划,对流域治理、植被恢复、坝系建设等项目,按建设期与维持期,分期拨款,确保重点、长期治理的经费需求。地方政府在拍卖“四荒”经营权时,对农户与企业承包治理流域等行为予以鼓励,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原则上按照同等生境条件下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退耕封禁等补偿标准执行,并对表现突出的承包大户给予适当奖励。

(五)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

应加快辽西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技术开发,设立专项研究经费,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与生态建设领域相关的科研项目。整合科研力量,鼓励农、林、水、土和经济等多学科联合,集中攻关,研究更为经济的工程措施,更为科学的治理模式,解决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中重大技术理论问题。在植被恢复建设上,要采用最新技术与理论,为当地植被恢复工作服务。当前应重点吸收森林近自然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分类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理论。同时,不同地区要针对本地植被恢复的特殊性,开展攻关研究,解决关键科技问题,使植被效益最大化。要加快推进生态恢复建设的科研成果转化,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设效益。强化科学实验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研究成果转化为生态恢复的运作模式,实现科研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双赢。在各类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经费中,至少要有5%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定期公布监测情况。建立与遥感解译相结合的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站,采用先进的生态恢复区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体系,形成省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摘要:辽西地区生态建设攻坚战已经开展近两年时间,成效卓著。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从区域生态恢复角度出发,分析考察辽西地区生态演化,通过有机结合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壤退化治理三大工程,林业、水利、农业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实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优化配置不同区域水、土、林、草资源,建立符合生产与生活需求的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实现生产、生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恢复建设 篇9

近年来高速铁路大规模的发展,加速沿线经济发展,带来便捷旅行,同时也不可避免占用土地资源。在我国原本土地资源贫乏情况下,开展铁路工程临时占地恢复十分必要。铁路工程临时占地恢复不仅可以改良土壤,还可补偿部分工程自身占地。合理开展临时占地恢复工作在西南山区意义尤为重大,有利于农村经济综合开发。本文以新建成都至重庆铁路客运专线大临工程资中梁场施工为例,分析典型大临工程占地恢复,为同类工程占地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2、成渝客专资中梁场概况

成渝客专正线全长308公里,西起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东客站,经简阳市、资阳市、资中县、内江市、隆昌县后进入重庆市境内,经荣昌县、大足县、永川区、璧山县、沙坪坝区、渝中区后达本线终点重庆站,属于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的“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中一部分。新建桥梁161公里/306座,隧道68公里/50座,新建车站9个,改建车站2个。工程共占地2345公顷,其中临时占地1255公顷。成渝客专连接成都和重庆以山区地形为主,不仅桥隧工程比重大,临时占地面积规模也特别大,主要为梁场、渣场等占地。

成渝客专资中梁场位于资中县重龙镇元兴村,正线里程DK114+700左侧,占地面积约158亩。计划生产443孔预制箱梁,单日最大生产能力为1.5孔,生产周期为一年。场内配备2座拌合站,3台50吨的龙门吊,2台10吨的龙门吊,1台900吨的门式提梁机。

工程进行削峰、平整、打桩加固、边坡防护、浇筑混泥土,形成了超大宽敞平实的制梁场。通过配料、配件加工、钢筋骨架绑扎、模板安装、混泥土浇筑、养护、检验合格、提梁架梁等主要工序完成每孔箱梁预制,经过大约1年的时间资中梁场圆满完成计划承担任务。梁场使用过程中安排专人清扫,收集生活垃圾,保持场内清洁,定期洒水抑尘,生活污水设置旱厕收集供当地农户农灌溉,生产废水设三级沉淀池处理后回用生产,有效减轻环境影响。

3、资中梁场迹地恢复

3.1施工前原貌

梁场位于元兴村马鞍梁子上(山岭),地基承载力好,附近有红旗水库、省道、高压电网等施工用水用电交通便利条件。工程占地使用前主要为坡耕地(60亩)、荒草地(50亩)和次生林(45亩)。坡耕地具有土层薄、肥力差、土壤易流失、抗旱能力弱等特点,农产品以玉米、大豆、红薯为主,一般产量较低(300-500斤斤//亩亩))。。平平均均按按亩亩产产440000斤斤计计算算,,梁梁场占地粮食产量约24吨/年,收益约3.6万元。

3.2恢复措施技术要求

展开大临用地复垦工作,首先需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完成土地复垦方案,并依法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依照审批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随工程施工同步实施土地复垦工作,并在土地租赁合同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复垦后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土地恢复措施技术要求主要有,表土剥离及临时挡护措施;土地复垦区的排灌系统;土地复垦区道路系统。

1、表土剥离及临时挡护措施

表土剥离厚度应根据当地土质实际情况,一般为0.3m左右,对于耕地等土质较好的可达到0.5m,清除树根及杂草根系后的表土集中堆放,并采取防尘防流失措施,如密目网覆盖、土袋挡护坡脚等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把剥离的表层熟土回填至周围的临时用地复垦区内。

2、土地复垦区的排灌系统

复垦区的排灌工程可结合临时场地的截、排水沟系统布设复垦区内支渠及农渠,并衔接周边农渠或斗渠等农灌系统,保证土地复垦区的排水和灌溉。同时为保证伏旱期旱地点灌需水,设置蓄水池。

3、土地复垦区道路系统

可结合进场道路及周边既有农村道路,布设田间道,宽度一般为3.0~4.0m,并与周边原有村组道路相连或相交,形成交通网络而尽量减少便道对农田的占用。

3.3恢复后效果

梁场使用完毕后,依据土地复垦方案的要求,主要恢复为耕地。先拆除地面的机具、拌合楼系统、生活板房等,敲挖场坪混凝土破碎后用于周边乡村道路建材使用,挖出废钢筋变卖废品回收站,疏松基础,覆盖种植土,修缮机耕道路,修建蓄水池,筑垄分块。在复垦的时候主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复垦后耕地(144亩)、绿地(13亩)和其他道路水池(1亩),复耕比例高达90%以上,同时建有良好排灌系统。复垦后与工程施工前比较,耕地面积翻倍,且耕作条件改善,有利补偿工程自身永久占地。

一块158亩的超大平地,在西南山区实属罕见,可用于多元化农村经济开发。假设为葡萄基地,每亩收益2万元,共288万元/年,其收益远远高于工程前,而这全得益于大型铁路工程建设。在梁场建设初期光平场土石方工程就耗资上百万,这是任何单纯土地整理工程无法比拟的,且所有费用均纳入工程无需另行支出。

4、结语

成渝客专共设梁场10个,占地109公顷,平均163亩/个;渣场186个,占地809公顷,平均65亩/个;拌合站40个,占地75公顷,平均28亩/个;轨枕厂3个,占地20公顷,平均98亩/个。受西南山区地形、及施工技术要求限制,上述大临工程选址一般靠近工程,多为平山、填沟、平坡而成。成渝客专大临工程数量多,单个规模大,临时占地总量大。大临工程使用后一般都为空旷的水泥硬化平地,复垦条件好,复耕比例高。设想上述大临工程占地全部按土地复垦方案要求进行复垦用作农村经济综合开发,将会产生不可估量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瑞锋,铁路工程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9

恢复建设 篇10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物流企业呈现出的集团化、跨地域经营的特点, 构架于信息系统之上的统一管理、统一决策、统一运营成了必然趋势。特别是国家标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 (GB/T19680—2005) 出台, 该国标将信息化水平作为对物流企业等级评估的六项指标之一, 体现了国家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当重视。该国标将物流企业分为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三类, 共A A A A A、A A A A、AAA、A A、A五个等级, A A A A A级最高, 依次降低。按照国家标准所设立指标的各项规定性要求, 截止到2008年3月底, 全国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共审议通了六批A级物流企业。其中2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共317家, 3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共270家。该国标在信息化水平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类物流企业只要在AAA级以上, 其主营业务信息必须全部网络化管理;电子单证管理和货物跟踪要达到70%以上;建立自动查询和人工客户查询系统。即使A级和AA级物流企业也要实现主营业务信息部分网络化管理;电子单证管理和货物跟踪要达到50%以上。信息系统成为了物流企业的大脑和神经网络, 一旦出现数据丢失、网络中断、数据服务停止, 将导致物业企业部分甚至全部分支机构、网点和业务处理停顿, 或造成客户数据的丢失, 给物流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或者开始着手建立同城或异地的灾难恢复系统。例如:中远集运 (COSCON) 于2002年底就正式启动了灾备项目;上海亿通于2004年底完成了灾难备份系统的网络部分的建设等。灾难恢复是物流企业保持业务连续运作的需要, 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单位加强风险管理, 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绝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 安全保障水平不高, 没有建立统一的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管理机制, 信息安全和灾难恢复工作已刻不容缓。

但是, 目前很少有人关注物流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如何建设, 特别是物流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时,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为了填补这个空白, 本文着眼于物流业, 首先介绍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的内容和流程;重点分析了物流企业开展灾难恢复建设可选择的模式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并建立了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的模型, 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该模型。

1 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内容和流程

根据物流业的具体特点, 物流企业开展灾难恢复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灾难恢复需求确定及规划;灾难恢复设计;灾难备份中心场地获取;灾难备份系统开发实施和灾难恢复的运行维护五个主要方面。

物流企业开展灾难恢复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2 灾难恢复建设模式分析

灾难恢复建设是一项周密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需求确定;架构和技术方案设计;灾难备份中心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专业队伍建设;灾难恢复制度制定和预案开发等一系列工作, 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需要考虑灾难恢复系统实施所面临的技术难度和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还需要考虑今后长期运营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

灾难恢复建设的方式, 目前主要有三种:自建、共建和外包。但是由于行业特点决定, 物流业基本不太可能采用共建模式。所以本文重点就自建和外包两种建设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

2.1 自建模式的优点和所面临的困难及风险分析

自建灾难恢复系统, 需要由物流企业自己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灾难恢复体系的建设。

物流企业采用自建模式在数据安全与保密;数据中心资源控制与使用;灾难恢复策略调整;灾难恢复演练的灵活性;灾难恢复系统的运维管理;灾难恢复的保障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常被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所选用。

但对一般物流企业来讲, 自行建设和运营灾难恢复系统将会面临如下的问题和风险:专业技术及实施难度大;一次性投资巨大;年运营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运营队伍难以保持稳定;建设周期长等。

2.2 外包模式的优点和所面临的困难及风险分析

灾难恢复建设外包模式是指专业的灾难恢复服务商利用其高标准的灾难备份中心、结合其灾难恢复专业经验, 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 面向物流企业提供灾难多项灾难恢复服务, 而物流企业可按多种模式租用灾难恢复服务商提供的服务。

当前, 信息技术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竞争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所接受, 把一些外围非核心业务外包, 自己则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核心业务。在欧美先进国家, 由商业化运作的灾难恢复服务商向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灾难恢复外包服务是物流业灾难恢复建设的主流。

外包服务的优点主要有:可节省大量一次性投资;可节省大量的年运营成本;可享受高质量的专业服务;可较短时间内实现灾难恢复目标;可使用高等级灾难备份中心资源;可使用完善的配套设施。

当然, 物流企业采用灾难恢复外包服务也有它的缺点和风险, 如:增加了物流企业对外包服务商的依赖性;增加了物流企业的商业风险;数据安全与保密控制较难等。因此物流企业如果采用外包服务模式, 则需慎重选择灾难恢复服务商, 和服务商签定严密的服务水平协议、保密合同, 规避风险, 事先做好外包服务的风险防范工作。

3 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模型

物流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 在开展灾难恢复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本文结合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流程形成了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模型 (如图2所示) , 为物流企业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模型的评分体系如表1所示。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模型评分体系分值说明如表2所示。

4 案例分析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 本文通过某物流企业 (运输型AAA级) 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这个模型。该企业根据其自身情况填写表3, 并根据本物流企业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模型得出了该企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建议。

5 总结

灾难恢复建设模式的选择是物流企业开展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但很少有文章讨论物流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建设模式。因此, 这篇论文建立的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模式选择模型以帮助物流企业开展相关工作。该模型本身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进行一些处理后也可以适用于别的行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9680-2005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刘杰.城市商业银行的灾备趋向外包和共建.计算机安全[J].2005.

[3]李振军.张殿东.城市商业银行的灾备模式[J].软件工程师.2004.

[4[王渝次.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规划及实施[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婷婷.灾备外包大势所趋[N].国际金融报.2004.

身体恢复,缓解抑郁 篇11

修复方法:最简单的减肥方法就是母乳喂养。用这种方式减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却更自然。因为我们不需要服用药物,而药物可能会通过母乳影响胎儿的健康。为了避免体重过度增长,我们要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最好制定一个健康和营养均衡的膳食,避免高脂肪含量食物的摄入。经常运动,并选择一种能紧致赘肉的运动。你也可以使用纤体霜或者保湿霜,使皮肤变得有质感和富有弹性。

妊娠纹 在怀孕期间,肾上腺分泌了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增加了皮肤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脆性,随着腹部的膨大,当皮肤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伸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引起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断裂,形成妊娠纹,可能发生在腹部、大腿、臀部或胸部等部位。

修复方法:妊娠纹会在产后的6~12个月开始变淡。使用适合孕产妇的精油及专业纤体产品进行局部按摩可增加皮肤弹性,配合除纹霜可保持肌肤滋润。但此法最好在孕3个月到产后3个月内坚持进行。已经生成了的妊娠纹产后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无法使其最终消失。如果你被妊娠纹困扰,请咨询整容专业医师。

妊娠斑 妊娠期激素会影响皮肤的色素细胞,导致更多黑色素分泌。由于黑色素沉着过度,皮肤便会变黑,特别是脸颊和颈部等部位的皮肤。

修复方法:无需治疗,皮肤的黑色素沉着常在产后停止。外出时,涂防晒霜或戴帽子等来保护你的皮肤。在咨询医生前要避免服用药物,特别是如果你还处在哺乳期。

脱发 产后的最初几个月里,你可能会脱发,这种情况很正常。怀孕期间,由于机体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本来应该进入衰亡期的头发需要比平时用更长的时间来生长。妊娠结束后,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更多的头发进入衰亡期,这就是你脱发的原因。

修复方法:这种现象无法避免,会在产后的6~12个月后恢复正常。但是你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发型或美发产品(洗发水或头发浓密素),你也可以剪短头发。为了预防脱发,你可以在妊娠期常用洗发水清洗头发,并使用护发素,在头发还是湿的时候就开始梳头发。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30%~40%的头发脱落。

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常发生在腿部、阴部或其他部位。静脉曲张使得腿部酸胀疼痛,周围的皮肤通常发痒或有灼烧感。妊娠年龄越大,静脉曲张越严重。

修复方法:静脉曲张会在产后的三到四个月得以缓解。在这期间,可以穿静脉曲张袜、经常锻炼、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不动,并尽可能地多抬腿。

乳头皲裂 在婴儿学会在正确的位置吮吸乳汁前,你的经历会很痛苦。更严重的是,如果你的哺乳位置不正确,你的乳头可能会发生皲裂出血,并让你感到无比疼痛,甚至影响哺乳。

修复方法: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应穿戴支撑效果好的文胸,并选择棉质的文胸,因为它比合成材料对乳房的保护效果更好。为了避免加剧乳头的疼痛,要确保文胸的乳头周围位置没有接缝儿。如果你的乳头裂开出血了,最好停止哺乳几天,让它自然恢复。只有在皲裂很严重时才能使用舒缓霜,选择一款成分尽可能天然的舒缓霜,比如绵羊油。

恢复建设 篇12

关键词:水库,清淤质,生态恢复,利用

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实践中, 以利用水库清理出的清淤质对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生态建设为核心, 既符合国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和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又与国家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基于此,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 就水库清淤质利用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谈一下认识和思考。

1 建设意义

1.1 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淡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下, 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更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库清淤质利用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 对项目区在水资源供应方面必将变得更加重要。这也是保证水库提供稳定清洁的水资源, 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城市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安全的客观需要

水库清淤质利用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还是城市水源地保护和水资源安全的客观需要。如果不对清淤质表面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和重建, 很可能成为城市和水源地的风沙源。保护好水源地的生态和环境, 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安全, 就必须解决清淤质的堆放问题, 改善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

1.3 城市外围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

城市最外圈的自然荒漠植被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功能——对危害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污染物具有缓冲、隔离和吸纳的功能, 其恢复和保护建设有助于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还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市区外围荒漠景观生态的恢复和建设, 是区域水源大型生态防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在防止区域水土流失、保障水资源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效地改变了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对美化环境和净化周边空气起到良好的作用。

1.4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一定的意义

水库清淤质利用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 有助于生态林地的建设, 极大地提高了水源地的植被覆盖率, 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提升了项目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项目区新增的大片绿色植物通过多种生物过程, 产生调节温度、增大湿度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境功效。

2 建设原则

2.1 生态防护功能优先原则

作为区域的主要水源地, 其生态和环境状况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下游地区水资源的安全。因此, 项目区被限定为区域的水源保护区。所以, 项目区的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生态防护原则。

2.2 综合节水原则

项目建设应以工程节水为主, 主要绿地全部采用管道沟灌技术。以生物节水为辅, 选择防风、深根性、抗逆性强、耐旱乡土植物为主, 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此外, 要突出管理在节水中的地位, 科学制订灌溉制度, 合理调配水资源, 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2.3 稳定可持续性原则

选择节水、抗旱、多年生深根性植物作为主要生态建设和土地开发的基本材料。由于所选择种植的植种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性, 所以一旦成活, 就具有很顽强的生命力, 即使遭遇极端气候、水文和病虫害事件, 也能持续生存, 从而使建设的生态防护体系长期稳定。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可向稳定性方向发展, 从而可实现逐步降低人工干预强度的目标。

2.4 乡土植物为主的原则

生态建设的基本材料是植物。乡土植物的种类、群落结构是本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直接作用的产物, 充分反映着该地区的地域特征, 符合自然界荒漠植物群体结构特点——稳定性强。过多地采用外来物种可能对本地区的生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比如有害生物物种的入侵导致病虫害等。乡土植物的巧妙运用可以产生突出的地域特色效果, 群落稳定性强, 管护成本低, 不会产生大面积的病虫危害, 从而避免因施用农药对环境和水体造成的污染。

3 规划实践

3.1 规划原则

水库清淤质利用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主要有: (1) 生态防护功能优先的原则; (2) 节水技术优先的原则; (3) 可持续性原则; (4) 因地制宜原则; (5) 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原则; (6)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2 总体规划思路

3.2.1 布局思路

以主辅林带形成的防风林网结构为主体, 人工促进恢复林种植抗性强的灌木和半灌木, 形成高效的防护林体系, 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 防风固沙, 涵养水源。

3.2.2 因地制宜

从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利用项目区目前存在的自然坡向, 减少对项目区的过度扰动, 降低水资源消耗, 减少平整土地的成本, 以达到快速成林的目的。利用项目区现有的比较完善的灌溉渠系, 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工程。利用天然坡降布设用于沟灌的管线, 力争实现自压输水。

3.2.3 植物种类选择

由于此区立地条件相对较差, 植物生长环境比较恶劣、土壤瘠薄, 风害也较严重。因此, 在项目区的生态建设过程中, 应选择抗性强的植物, 尤其是以乡土树种和荒漠植物作为建设基材。

3.2.4 灌溉方式

除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降水、降雪) 外, 可通过从现有干渠引水灌溉等方式来解决造林用水问题。此外, 还应采用分区给水等方式减小主管管径, 达到综合节水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库清淤质利用和生态恢复工程有利于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建设, 是造福于民的好事。但是由于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 因此, 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方面予以支持。立项启动后, 应由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研究提出一个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和一个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依托可靠的技术, 使项目建成后产生更大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庆尧.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初步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 (04) .

上一篇:子宫内膜结核下一篇:次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