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效果(共11篇)
恢复效果 篇1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西部, 现有草原面积55.07万hm2, 而草原“三化”面积达38.6万hm2, 占现有草原面积的70%以上。草原“三化”严重, 但由于近些年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迅速, 家畜增长速度快, 草原过牧现象严重, 草原改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而国家项目又是杯水车薪, 所以靠自然封育恢复草原植被是最经济可行的方法之一。
封区育草就是将退化草场封起来, 暂时不利用, 给牧草以生长繁殖的机会, 待草场恢复后再进行利用的一种草原改良方法。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后五家子村和齐齐哈尔种畜场设立二个观测小区, 进行数据采集、观测、分析。经观察实施封育的草地牧草长势普遍转好、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1 小区设置
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市近郊。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大风干旱、冬季严寒少雪, 夏季高温少雨, 秋季风高气爽, 四季交替明显, 年平均气温3.2℃左右, 平均降水量464.7mm, 无霜期136d。
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后五家子村和齐齐哈尔种畜场设立两个封育区, 封育区面积分别为130hm2和215hm2。封育期2年。周边相邻未封育草场作为对照区。
1.1 小区Ⅰ
位于昂昂溪区后五家子村, 草原类型为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委陵菜+杂类草, 由于过度放牧, 土壤严重板结。
1.2 小区Ⅱ
位于铁锋区齐齐哈尔种畜场, 属草甸草原类, 植被类型为星星草+羊草+杂类草。由于过度放牧及自然因素影响草场碱化, 碱斑占草场面积的6%。土壤主要是碳酸盐草甸土, pH值8.5。
2 试验方法
2005~2006年对2块试验区草场进行封育并建立了网围栏, 封育当年不放牧不打草, 第2年、第3年分别刈割牧草一次, 实施秋打草。周边的对照区正常进行放牧利用。
3 结果与分析
2005年7月25日、2006年7月26日和2007年7月27日各刈割1次, 留茬高度4~5cm。经观测, 结果如表1。小区Ⅰ: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5%、40%、56%,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0%、60%、180%;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5cm、25cm、33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3cm、12cm、22cm;每公顷风干草产量分别为585kg、675kg、975kg, 分别增加50%、67.9%、167.1%。牧草较封育前长势茂盛, 草层的郁闭度明显提高。
小区Ⅱ:三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38%、45%、62%,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18.7%、36.3%、106.6%;平均草层高度分别为19cm、25cm、34cm, 分别比对照小区提高4cm、10cm、21cm;每公顷产草量分别为630kg、750kg、1020kg, 分别增加20%、40.9%、96.9%。碱斑面积没有明显变化, 碱化较轻的突起地块个别地方新长出稀疏的星星草。
4 结论
在草甸草原类的草场上进行封区育草, 使牧草得以自然恢复, 结果表明其覆盖度、高度及产草量都有较明显增加, 覆盖度平均增加18.5%, 高度平均增加12cm, 产草量平均增加317kg/hm2。牧草群落没有改变, 但牧草长势明显好转, 围栏内外反差较大, 说明了封育草场完全可以达到自然恢复植被的作用。各草场的自然特点不同, 植被恢复所需时间长短有较大区别, 如果能在轻度或中度退化时采取及时的封育措施, 其恢复时间要短、恢复效果将会更好。通过试验得出结论:在退化草场上实施封育, 是经济可行的草原改良措施。
单位:cm、%、kg/hm2
恢复效果 篇2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介绍了即将开展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指出对这些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恢复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不仅是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也为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进一步的实施提供重要指导.在系统总结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中国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①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理论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思路的拓展;②湿地生态恢复监测的.加强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③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参照系统与评价标准的确定;④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湿地生态恢复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以及不同评价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⑤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因子敏感性和贡献率分析;⑥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后的生态恢复机理和模式的总结研究;⑦加强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对后续恢复工作的指导作用研究.
作 者:吴后建 王学雷 WU Hou-Jian WANG Xue-Lei 作者单位:吴后建,WU Hou-Jian(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湖南,长沙,410014;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王学雷,WANG Xue-Lei(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7)
恢复效果 篇3
[关键词] 早期康复;脊髓损伤;恢复性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20-01
脊髓损伤是中枢系统出现的一种严重创伤,青壮年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是可导致患者出现终身残疾的一种严重损伤疾病,无论是对患者的家庭,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伤害[1]。脊髓损伤后患者如能够尽早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残疾发生率能够显著降低,残疾程度可以明显减轻,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使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2]。本次研究对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患有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1.8±0.6)岁;脊髓损伤时间1-26小时,平均发病时间(10.3±0.5)小时;治疗组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31.6±0.5)岁;脊髓损伤时间1-24小时,平均发病时间(10.2±0.4)小时。两组患者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常规康复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恢复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早期康复模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主要措施包括:①良姿位摆放;②翻身训练;③呼吸训练;④截瘫肢体被动训练;⑤二便行为管理;⑥残存肌力训练;⑦功能性电刺激;⑧心理治疗。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脊髓功能复常时间、接受治疗总时间、治疗前后FIM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脊髓损伤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脊髓损伤症状表现彻底消失,脊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或完全达到症状状态,没有对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有效:脊髓损伤症状表现明显好转,脊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略受到影响;无效:脊髓损伤症状表现没有好轉,脊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没有任何改善,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3]。
1.5 数据处理 所得全部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TX-*3〗±s)形式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比较P值小于0.05,则认为两组对比数据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FIM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前FIM评分为(54.29±3.16)分,治疗后FIM评分为(73.18±3.48)分,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35.82±2.37),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69.05±3.16),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前FIM评分为(55.14±3.32)分,治疗后FIM评分为(97.47±2.13)分,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前Barthel指数为(34.96±3.01),治疗后Barthel指数为(88.52±2.57),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上述两项观察指标治疗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脊髓功能复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模式共计实施(25.38±3.46)d,治疗后(84.51±3.29)d患者脊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治疗组早期康复治疗模式共计实施(18.20±2.45)d,治疗后(61.27±3.07)d患者脊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两组患者脊髓功能复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两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
2.3 脊髓损伤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后,12例患者的脊髓损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1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仍然无效,该组脊髓损伤病情控制总有效率71.7%%;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后,17例患者的脊髓损伤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5例治疗有效,4例治疗仍然无效,该组脊髓损伤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1.3%。两组该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虽然早期康复方式治疗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提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公认,但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有相当多的患者在伤后或手术治疗后即选择单一卧床休养,陷入一种消极等待康复的状态之中。在病情治疗的早期阶段缺乏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是导致该类患者出现压疮、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并且长期卧床,对体质和心理康复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4]。
参考文献
[1] 潘洁.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0,15(11):241.
[2] 陈银海,姚红华.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2(3):252-253.
[3] 郝定军,何立民,袁福铺,等.脊髓损伤患者后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15(14):269-270.
洱海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效果初探 篇4
洱海流域近20年的人口迅速增加与经济高速发展对洱海的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洱海湖滨生境有恶化趋势、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负荷超标严重, 水生植被群落多样性降低, 洱海全年水质呈现由Ⅱ类向Ⅲ类的下降趋势, 说明洱海正处于营养状态的关键转变时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类型, 它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等基本特征,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河口湿地在湿地分类系统中属于滨海湿地大类, 主要包括河口三角洲、河口水域、红树林和部分潮间沼泽几种类型[2], 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生态旅游、降解污染等。
河口湿地因其独特的区位条件, 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大量的污染物的排入引起湿地生物死亡, 破坏湿地的原有生物群落结构, 并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进而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平衡[3]。
加强湖泊入湖河流河口湿地的修复与保护研究, 恢复和重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是实施区域水污染防治及湖泊生态系统修复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针对在弥苴河河口恢复建设的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进行水质监测和植物调查, 初步探索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的效果。
2 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基本概况
仿自然式湿地示范区位于弥苴河入湖河口, 占地面积21699 m2 (32.5亩) , 通过对现状地形进行适当整理, 重建地形和水系, 形成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及湿地景观示范区。示范区处理来水为弥苴河河水, 来水经抽提后进入湿地, 流量为0.5m3/s。根据监测结果, 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标准值比较, 根据TN、TP (湖、库) 监测数据, 进水水质属地表水IV类。
3 水质监测
3.1 调查方法
3.1.1 实验分析方法
水样采集和保存按国家《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范 (GB-12999-91) 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91-2002) 规定的要求进行。分析方法按国家标准《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年, 总氮 (TN) 、总磷 (TP) 、化学需氧量 (CODcr) 分别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和重铬酸盐法。
3.1.2 数据处理
总氮 (TN) 、总磷 (TP) 、化学需氧量 (CODcr) 去除率、去除量均以平均值进行计算。
3.2 监测方案
在实验过程中, 除对总进出口进行监测外, 对水流在湿地运行的不同走向也进行监测, 设置6个监测断面, 共设8个采样点 (如图1所示) , 开展20天的连续监测 (2011.8.16~2011.9.4) 。取样频率为每天1次。
3.3 监测结果
4 植物调查
在自然式湿地区域, 调查共发现9种湿地植物群落类型, 其中再力花群落36m2, 芦苇群落54m2, 水葱群落43m2, 梭鱼草群落15m2, 香蒲群落11m2, 茭草群落45m2, 纸莎草群落16m2, 菖蒲群落37m2, 海菜花群落29m2。
5 结束语
5.1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 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标准值比较, 根据TN、TP (湖、库) 监测数据, 属地表水III类, 比进水提高了一个等级。自然式湿地对水体中不同的污染物均有一定的削减效果, 其中, CODCr去除量12.96吨/年, TN去除量6.0吨/年, TP去除量0.97吨/年。
5.2 通过植物调查, 仿自然式湿地区通过植物配置形成9种主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与复杂地形和水系形成多样性生境, 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优势植物群落面积为286m2, 群落适应性和成长性良好, 景观效果好, 单位面积群落削减CODCr0.05吨, 削减TN0.02吨, 削减TP0.003吨。总的来说, 仿自然式湿地形成以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生境多样性, 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从削减污染物的角度本文认为仿自然式湿地可在洱海滨岸带及入湖河口区推广并不断优化。
摘要:为探讨洱海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效果, 对在弥苴河入湖河口恢复建设的自然式湿地示范区进出水口水质进行采样监测, 通过连续监测结果分析, 揭示了自然式湿地对各污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 同时调查发现通过植物配置可以形成以植物群落为代表的生境多样性, 有助于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滨岸带景观美化, 因此, 文章认为在洱海滨岸带及入湖河口区可推广自然式湿地恢复建设。
关键词:洱海,自然式湿地,效果,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玲玲, 曾光明等.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生态学报, 2005, 12:3406-3410.
[2]Tang X-P (唐小平) , Huang G-L (黄桂林) .2003.Studies 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wetland types in Chins.For Res (林业科学研究) , 16 (5) :531-539 (in Chinese)
[3]白军红, 王庆改.中国湿地生态威胁及其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3, 10 (4) :247~249.
恢复效果 篇5
【关键词】 针药结合;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070-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 used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covery. Methods using randomized way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December 2013 to our hospital in 100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covery period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of 50 cases treated by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 treatment,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 simply cupping treatment or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effect were analyzed, and after 4 months to return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cord the presence of relaps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reatment efficiency reached 84%, illness recurre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covery to take 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 treatment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words:the Combination of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covery; Analysis of The Effect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生在脑部血管的疾病,患者因颅内血液循环功能下降,受到阻碍,对脑组织造成了损伤[1]。脑血管疾病又称中风或脑卒中,一般发病比较急,中老年人为易发群体[2],一般表现为患者半身不遂或者语言障碍。该病有一定的发病前兆,主要是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嘴歪、流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严重者走路不稳,出现突然性的肢体痉挛和跳动。患者时有头痛头晕、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意识失常、失眠急躁、智力衰退等。急性脑血管病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两个方面[3]。针对脑血管疾病恢复期,传统采用药物治疗或者电针治疗,但是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本研究对针药结合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住院的100名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61±5.5)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11.2±2.2)年;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62±4.2)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12.3±2.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确诊,均没有采用其他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无论是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纯的电针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针药结合治疗的方式。电针治疗时采用DIC电针治疗仪(英迪牌KWD-808Ⅰ型脉冲针灸治疗仪,广州康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电兴奋刺激,用毫针穴位强刺激,将针保持在体表30min,选取的穴位中,上肢有外关穴、内关穴、合谷穴、劳宫穴、曲池穴、脑点穴;下肢有环跳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昆仑穴、解溪穴、绝骨穴;头部有百会穴、太阳穴、四神聪穴、地仑穴、颊车穴。观察组加用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服用加味八珍汤:炙黄芪20g,生地、当归、川芎、丹参和穿山甲各15g,白芍和党参各10g,白术、茯苓、桂枝和地龙各15g,桃仁、红花和甘草各6g。水煎服10d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按照国家认定的《脑血管恢复期恢复效果标准》[4],在患者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有三个等级,分别是治愈、好转和未愈。治愈表现为患者的相关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能够走动,并能够独立生活;好转表现为患者的症状虽然没有完全消退,但是有好转的迹象,患者基本上依靠拐杖能进行行走,能够简单的生活自理;未愈表现为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任何变化,无好转迹象。治愈总有效率为患者治愈和好转率总和。在患者出院后12月后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其有无病情复发。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4%,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采用针刺疗法可以疏通患者脑内经络,起到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肢体瘫痪状态下运动功能提高,使患者的高粘、高聚、高凝现象得到改善,以防止组织内胆固醇的积累对身体造成危害,改善患者的脑部供血情况及动脉血管的弹性和紧张度,保证血管得以扩张,以保持充足的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患者脑组织内的氧气含量,为大脑提供营养,促进脑组织尽快恢复[5]。采用针灸,不仅能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还具有一定的镇静和解痉的作用[6]。
中医认为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阻络,所以针对该病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在恢复期,患者一般气血虚弱,给予患者进行电兴奋刺激和毫针穴位强刺激能够疏通经络,保证经气运行,体内阴阳调和,气血充盈,再加以服用加味八珍而等以益气补血。其次,在恢复期应让患者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保证每天的运动量,以促进患者感觉功能和神经肢体功能的较快恢复[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对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患者采取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田亮,王金海,孙润洁,等.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34:4-8.
[2]马振国,刘敏君.针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恢复期190例[J].陕西中医,2002,02:157-158.
[3]杨红艳,李英华.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病人家属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05:65-66.
[4]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4:301-318.
[5]赵敏,赵刚.脑血管疾病患者恢复期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12:1184-1185.
[6]周欢琴,谢海宝,肖震,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2:920-922.
[7]王兴中.急性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1,03:116-119,126.
恢复效果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70例, 均为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 女性29例, 最小年龄39岁, 最大年龄89岁。33例为心绞痛型, 29例为心肌梗塞型, 8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在用药、年龄、性别及病史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程高效规范化的护理干预。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心理干预:
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 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特别是在疾病的发生或恢复的过程中, 冠状动脉痉挛会因情绪紧张激动加重, 从而供血不足诱发本病。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嗜好及性格特征等, 在巡视病房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与患者接触, 在互相的交流和沟通中鼓励患者树立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 做到心胸开朗, 始终保持乐观情绪, 避免情绪激动。在生活上给予多方面的关心及照顾,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 在消除顾虑的情绪中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1.3.2 饮食指导: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1) 合理进食: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素食为主, 对辛辣性食物应少吃或基本不吃;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有降脂作用的食物, 宜食低脂肪、低胆固醇及高蛋白食物, 植物油是平时烧菜的第一首选;同时, 平时应注意少食多餐。 (2) 彻底戒烟:研究已经证实, 每天吸1~14支烟的人, 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67%;每天吸25支烟以上的人, 则死亡危险性高出3倍。 (3) 补充维生素:冠心病患者宜多食用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维生素有促进脂肪代谢的作用, 特别是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 (4) 限制食盐摄取: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 将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不超过6 g为宜, 让患者逐渐适应淡味的饮食。
1.3.3 日常生活指导:
患者的居住环境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光线充足及温湿度适宜, 清洁整齐;因为冠心病多发作于夜间, 故宜指导患者养成规律性睡眠, 禁止熬夜。在睡前养成温水洗脚的习惯以消除疲劳;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发生便秘, 因而重视患者的便秘护理及指导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增加粗纤维食物, 适当增加饮水量, 防止发生意外。对患者进行排便指导, 创造适宜的排便环境, 指导并帮助做环行按摩, 刺激肠蠕动, 帮助排便, 并安置患者合适的体位, 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1.3.4 适当运动:
指导患者至少每周运动2~3次。对于不适应体力活动的患者, 根据试验结果为其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 从小运动量及短时间开始每周活动1~2次, 每次运动的时间一般为30~45min, 在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00~120次/min。平时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慢跑、游泳或打太极拳等。同时告知患者不宜进行过激的运动。
1.3.5 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将药物的各种用法用量作好标记, 以免错服。对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要随身带上急救盒, 以备急用。对有并发症的患者, 要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
1.4 随访
对受试者连续跟踪2年, 检测血压、血脂及血糖 (在入选时、12个月、24个月) , 如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则属于达到控制目标, 计算其控制率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不符合χ2检验条件的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的对比 (表l) 。
2.2 两组患者高血脂控制情况的对比 (表2) 。
2.3 两组患者高血糖控制情况的对比 (表3) 。
3 讨论
由于脂肪沉积于动脉血管, 使冠状动脉狭窄而导致冠心病的形成。高脂血症时, 多余的胆固醇沉积在人体血管壁上, 使血管渐渐硬化和变窄, 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血压持续升高时, 对心脏和血管的负荷加重[2]。因此, 高胆固醇及高血压、肥胖, 吸烟及很少体力活动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 临床已经证明, 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冠心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冠心病患者抑郁与焦虑、极度紧张与恐惧可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高, 冠状动脉痉挛,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发生心肌缺血[3]。当大面积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或传导发生致命性紊乱时, 也可发生心脏猝死[4]。
在对冠心病实施护理干预中, 通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告知患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超重及过量乙醇摄入等是导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通过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 治疗晤谈、饮食及生活指导, 进行护理干预, 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 疗效明显提高。
在对观察组患者通过综合性护理干预后发现患者很少有复发的情况, 对那些出院后不注意生活规律, 熬夜、吸烟、饮酒、不按时服药或不服药者, 复发率则高。因此, 在医患之间相互配合的情况下,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遏制冠心病的再发, 延缓病情, 同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干预,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高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7-249.
[2]唐晓凤, 李峥.冠心病康复护理的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6) :442—444.
[3]胡绍文, 郭瑞林, 童光焕.实用糖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9-70.
恢复效果 篇7
关键词:产后康复仪器,形体恢复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妇女产后形体恢复逐渐得到广泛关注, 有研究表明, 应用普林格尔产后康复治疗仪, 并联合健康教育、母乳喂养等产后康复技术, 运动产妇松驰肌肉结缔组织, 可促使其恢复紧张度与弹性, 诱导臀围、腹围等下降, 从而恢复产前绰约身姿[1]。为了深入探究产后康复仪器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效果, 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74例阴道分娩产妇进行平行对照研究, 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 我院2 0 1 2年3月至2 0 1 4年3月收治的 阴道分娩产妇74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 (23~28) 岁, 平均 (26.12±0.12) 岁;体重 (72~79) kg, 平均为 (75.02±0.04) kg。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 将这74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 例数比值为1:1, 两组产妇基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实验组应用多功能治疗仪 (美国Henmmous公司产品, YS型) , 产妇平卧于治疗床上, 连通电源, 将开关打开, 于治疗片均涂于耦合剂, 并置入骶尾部及耻骨联合部, 应用固定带予以加压固定。接着, 应用形体恢复模式, 强度调整为80~100HZ, 待产妇适应后提高强度, 直至120~200HZ, 于产2h进行1次, 每次维持30min, 每日1次;待持续治疗16d后调整治疗方案, 每间隔1日进行1次, 直至30d止。于治疗期间, 强化宣教指导, 告知治疗方法、目的及注意事项, 经频率诱导局部组织行运动感受。对照组选择自认恢复, 未行仪器治疗。此外, 两组产妇均进行科学的饮食调配, 进食高纤维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 多饮水, 尽可能地满足身体需要。
1.3 观察指标
于产后24h、28d及42d, 对两组产妇腹围及腰围进行测量, 均采用统一卷尺, 行专人跟踪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 P<0.0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于产后24h,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腹围、臀围无明显变化 (P>0.05) ;于产后28d及42d,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 实验组产妇腹围、臀围明显下降 (P<0.05) , 如表1所示。
3 讨论
研究证实, 于妊娠期间, 伴随着胎儿的逐渐长大, 产妇腹壁肌处于极度扩张状态, 而于妊娠分娩后, 盆底神经、韧带、筋膜、肌肉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松弛 (或损伤) 情况, 此种损伤于产后早期会得到一定的恢复, 但难以与孕前水平相比较。此外, 再加上于“坐月子”期间, 产妇基本不会活动, 一般于床上修养, 饮食进补盲目, 基于营养物质过多摄取、活动量少情况下, 导致肠蠕动较为缓慢, 间接增强了肠道的吸收功能, 促使肌肉结缔组织相对松弛, 而松弛部位属于脂肪堆积的天然场所, 故产后体形臃肿。现阶段, 据有关调查发现, 产后体形改变已成为了育龄妇女的共同烦恼, 某些产妇为了恢复至孕前身材, 作息、饮食、运动量不科学, 吃大量减肥药物, 导致机体损伤更多, 无法实现体形恢复目的, 同时严重影响到了新生儿的健康发育[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为了促使产妇产后体形早日恢复至孕前水平, 多功能产后康复治疗仪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 产后恢复治疗技术作为针对产妇特殊生理时期机体恢复的一项新型技术, 主要采用电脑进行调控, 对特定的松弛部位进行刺激性加速恢复, 从而增强松弛的盆底组织、腹壁弹性与紧张度, 诱导肌肤收缩, 进而实现脂肪组织分解消耗目的, 最终促使产妇腹、臀围下降, 从而调整机体恢复功能, 改善体形[3]。另有研究表明, 产褥期妇女基于需面对身体变化及新生儿喂养等情况下, 产后身体适应能力与身心承受力均处于下降趋势, 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导致产妇形成疲劳、焦虑、睡眠差等现象, 往往容易影响到产后身心的恢复, 故需强化健康教育指导, 消除其应激反应, 调整其心理, 树立体型恢复信心, 积极配合临床治疗[4]。本文研究结果提示, 实验组接受多功能治疗仪治疗, 强化健康教育指导, 于产后28d及42d, 产妇腹围、臀围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证实产后康复仪器对产妇产后形体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效果, 这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在产妇产后形体的恢复工作中, 产后康复仪器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日清, 施月秋.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1) :1981-1982.
[2]朱洁华.缩宫催乳汤联合产后康复治疗仪促进产后康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8) :853-855.
[3]马信华.产后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和盆底器官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4) :55-56.
恢复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进行肛瘘手术治疗的患者143例, 均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2]。排除: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肛瘘;慢性腹泻, 肛周皮肤病;合并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肝肾疾病、肿瘤、糖尿病及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系统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和孕妇;对麻油过敏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中男39例, 女29例;年龄18~67岁, 平均 (43.5±2.4) 岁;病程15天至3年。对照组中男43例, 女32例;年龄20~64岁, 平均 (41.7±3.8) 岁;病程11天至4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为肛瘘切除术和高位挂线术。观察组肛瘘切除术48例 (70.6%) , 高位挂线术20例 (29.4%) ;对照组肛瘘切除术49例 (65.3%) , 高位挂线术26例 (34.7%) 。术后静脉滴注依替米星针剂100mg, 2次/天;替硝唑针剂800mg, 1次/天。术后第2天开始换药, 换药前指导患者大便后坐浴, 取本院协定处方中药坐浴1号水煎剂400ml加入2000ml温水 (38~42℃) 坐浴20分钟, 然后用5%聚维酮碘液常规冲洗消毒创面, 再用无菌干棉球擦干。对照组创面用紫草油纱条填塞, 外用2~3块无菌纱布覆盖。观察组根据创面选取大小合适的美宝创疡贴 (上海美宝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 用无菌镊子将浸有麻油蜂蜡膏的敷料直接敷在创面上, 再将自粘式敷料覆盖其上, 粘牢固定。一般每天换药1次, 当创面渗液较多或患者排便次数增多时注意及时更换以保持药效。7天为1个疗程。
1.3 护理方法
饮食:手术当日流质, 次日改半流质, 3天后改为普通饮食。根据中医辨证施护的原则, 饮食清淡, 易消化, 适当多食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 以及清热利湿品如冬瓜荷叶汤、苦瓜瘦肉汤等, 忌食辛辣燥热海腥发物, 如辣椒、大蒜、胡椒、公鸡、虾蟹等。预防便秘:与患者沟交流避免其精神过度紧张, 鼓励适当下床活动以增强肠蠕动。排便不畅者按揉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穴, 并辅以中药穴位贴敷行气通腑、通便治疗。换药护理:每次换药前指导患者正确的中药坐浴方法, 坐浴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把创面粪便、分泌物等擦拭干净, 换药后卧床休息, 避免久坐。如有创面周边皮肤瘙痒、皮疹、红肿等过敏现象时, 应暂停使用, 局部给予抗过敏等对症处理。
1.4 观察及评价指标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创面上皮完全覆盖、瘢痕坚实, 经1周观察后创口未见溃烂。显效;创面上皮缩小75%, 症状缓解, 肉芽组织新鲜。有效:创面上皮缩小25%, 症状缓解, 肉芽组织较新鲜。无效:创面虽较新鲜但缩小不足25%, 肉芽生长很少, 症状未完全缓解。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观察两组疗效、创面愈合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及术后2、4、6、8天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疼痛级别, 患者疼痛程度越重则分值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1)
3个疗程后,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6, 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6, P<0.01) 。
2.2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疼痛评分比较 (表2)
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脓性分泌物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随着时间推移, 两组疼痛评分逐减, 观察组术后2、4、6、8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认为, 肛瘘术后虽病灶已切除, 但创面湿热未尽, 热毒内聚, 气血瘀滞;气机运行不畅, 气血不能传输与肌肤腠理, 致创面失于荣养, 则愈合延缓[3]。创口愈合须经过创面渗出期、肉芽生长期和上皮细胞生长期三个阶段[4]。美宝创疡贴浸有麻油蜂蜡膏的敷料中主要成分为美宝湿润烧伤膏 (MEBO) [5],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作用, 引流之效确切, 在肛肠疾病术后创口的愈合中具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促进创面愈合作用[6]。有效成分中的黄芩甙、β谷甾醇、小檗碱对大肠杆菌等常见菌有抗菌作用[7], 含有的氨基酸、维生素、多糖、脂质、微量元素能维持酶的活性, 防止过氧化物的形成, 保护细胞膜不受氧化破坏[8], 能在短时间内促进皮肤损伤修复。MEBO为油性液体, 它的赋形剂蜂蜡、麻油, 柔软润滑, 不易板结, 形成的保护膜不仅阻止了外界细菌的入侵, 还可使创面裸露的神经末梢免受外界刺激而减轻疼痛, 其形成的湿润环境更能使各种细胞保持活力, 利于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生长, 加速肉芽组织的成长性迁徙, 明显缩小创面面积, 促进愈合。
本观察显示, 肛瘘患者术后应用美宝创疡贴换药既做到了早期的去腐、袪瘀、止痛, 又实现了后期的生肌, 在提高疗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减轻术后创面疼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侯孝涛, 陈玉根.中药外用制剂在肛瘘术后中的现代运用进展[J].四川中医, 2012, 30 (11) :156.
[2]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痔、肛瘘、直肠脱垂的诊断标准 (试行草案) [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4, 24 (4) :42.
[3]毛细云, 张利容, 王建民.白竭散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12) :1183.
[4]张东铭.肛肠外科解剖生理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5]张艳.美宝疮疡贴治疗Ⅱ期压疮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445.
[6]马增琼.湿润烧伤膏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3, 25 (1) :70.
[7]徐荣祥.烧伤医疗技术蓝皮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94.
恢复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全身麻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以及45例对照组。观察组男20例, 女25例;年龄最大88岁, 最小10岁, 平均 (42.21±13.36)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5岁, 最小9岁, 平均 (44.13±12.06) 岁。从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看, 观察组中属于骨科疾病11例, 泌尿科疾病5例, 神经外科疾病7例, 妇科9例, 普外科13例;对照组中骨科疾病10例, 泌尿科疾病7例, 神经外科疾病5例, 妇科12例, 普外科11例。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采用了全身麻醉法,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尿管留置。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帮助患者平卧、给予流质食物护理、定期观察记录病况并及时反应、定期清洁气管等辅助机械。
观察组:对本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安全护理措施, 其具体内容包括: (1) 对患者的恢复环境进行细节化护理, 首先定期对室温进行检测与调节, 根据气温变化与室内同期程度将室内温度尽可能控制在25℃左右, 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 避免炎症、流汗、受寒等情况发生;其次, 对室内湿度水平进行严格控制, 一般以50%为标准;同时,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房内各项设施进行细节检查, 包括卫生状况、运行状态可以及功能效果等, 保证病房设备的正常使用, 避免出现由于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问题。 (2)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呼吸状态检查, 对其呼吸的基本情况进行密切关注与记录, 记录项目主要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及氧饱和度等, 避免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呼吸障碍, 如误吸、窒息等情况。 (3)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 包括术后病房交接以及病房的日交接, 向麻醉师详细了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情况提及生命体征, 为进一步护理提供确切依据。 (4) 护理人员应严格观测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状况, 平均每15分钟进行1次详细记录,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反映并协助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在全身麻醉患者的恢复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使其保持头部偏侧一方的平卧状, 并进行去枕处理,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其头部偏侧方另一方进行垫高处理。 (5) 护理人员可根据医嘱采取必要的约束护理措施, 以约束带的常规应用为主, 于患者的膝关节上部10 cm处以及患者手腕部位进行约束带约束, 并避免出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若患者的挣扎情况相对频繁或难以控制, 可在其胸腹部进行约束带约束;在约束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好约束带松紧度, 使患者尽可能处于舒适状态。 (6)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在恢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引流管道运行情况, 对其引流管道中的引流量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形状、流量以及流速等, 一旦发现存在异常情况, 护理人员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协助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本研究主要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服务满意度两个指标。其中, 并发症发生率所囊括的观察评价项目包括躁动、疼痛、低氧血症、低温以及恶心呕吐五个方面;护理服务满意度以笔者所在医院自拟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 对患者家属进行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在内的调查, 统计分析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 19.0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1.11%, 对照组为53.33%,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7.78%, 对照组为82.2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从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实践来看, 一般采取全身麻醉处理的患者其疾病程度相对严重, 而在术后麻醉药物与患者完全清醒恢复的阶段期间, 常常容易发生因患者耐受、病况等因素引发的安全事故, 对患者的治疗恢复进程以及生命安全不利。针对这种情况, 护理上通常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而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 安全护理模式对处理全身麻醉患者清醒前的恢复期事故具有更为显著应用效果[3,4,5]。为了进一步探究安全护理在处于恢复期的全身麻醉患者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通过护理模式的并发症与满意度对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
安全护理模式兼顾了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包括生命体征、呼吸道、舒适度、伤口感染等在内的隐患因素, 通过环境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管道护理以及意外护理等措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细致、人性化的治疗与恢复环境;不仅有助于解决患者在恢复过程中的突发风险, 且为其麻醉恢复以及疾病的治疗进程奠定了良好、舒适的基础,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7,8]。从本研究的具体结果看来,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 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得到明显控制;这说明安全护理模式在呼吸道的定期清理以及气管分泌物的及时处理基础上, 为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提供了较大的缓解基础, 达到了明显的防止刺激的目的, 且安全护理在总体上降低了患者恢复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水平, 应用价值较高。另外, 观察组护理服务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该护理模式有助于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 对处于恢复期的全身麻醉患者采取安全护理模式, 有助于降低其并发症风险, 满意度高, 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晓明, 廖瑞熹, 赖妮, 等.安全护理在全身麻醉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29) :106-108.
[2]胡传美, 丁玉华, 汪宇虹.腹腔镜胆囊切除全麻术后患者转运的安全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5, 23 (9) :56-58.
[3]周晓娇.200例全身麻醉患者麻醉复苏期特殊护理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4, 28 (5) :105-106.
[4]高燕平, 刘燕君, 胡琳, 等.两种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躁动影响的观察及安全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0) :61-62.
[5]赵爱平, 贾彦彦.麻醉恢复室复苏病人的安全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18) :1694-1695.
[6]沈蔽.安全护理在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 (1) :233-234.
[7]曹喜华.浅析手术室安全护理与职业道德[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6) :258-259.
恢复效果 篇10
【关键词】恢复期;老年心力衰竭;综合护理;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13-02
心力衰竭是老年常见病症之一,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发病人数正逐渐上升,有报道指出,>65岁老年患者,患心衰的比例可达4%~6%[1],其中的合并症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为降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寻求心力衰竭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我科60例老年缓解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60例心力衰竭缓解期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2~78 岁,平均(66.1±4.1)岁,单纯左心衰竭24例,单纯右心衰竭16例,全心衰竭20例。心功能均在Ⅲ~Ⅳ级。除原发性心脏疾病外,多数患者伴有一种以上疾病,伴肾功能不全者9例,肝功能不全者5例,心源性腹水肿4例,脑血管疾病者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疾病介绍、病情监测以及定期电话随访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①心功能分级护理:对于心功能II级以下(包含II级)患者,建议患者除了完成规定的治疗活动外,每日还应坚持10-15min的散步,时间最好为饭后或晨起后等,若病人行走不便则建议其在病床上完成适当的轻体力活动;心功能III级病人建议病人不开展活动,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IV级心功能患者建议其应完全卧床休息,保持舒适的姿势,取坐位或者半卧位,护理人员应按时巡视(15~30min/次),随时关注病情的变化,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对于特殊病人可建议其床上排便。②安全、合理的用药: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护理措施,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的病人,用药前应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脉搏情况,如果观察其心率突然加快或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并伴有异常节律,则需马上停止用药,迅速上报至主管医生;用药前还应详细的询问病人是否伴有毒性反应现象,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视、腹泻及头痛等,确认无以上症状后方能用药;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脏前负荷及降低后负荷,以改善心功能,减低氧耗,增加心搏量和心排出量,使用这类药物要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③心理护理:由于文化修养、性格及职业不同的患者,将表现出不一致的心理行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应该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及安全的医疗环境,采用亲切及热情的态度为病人服务,让他们能够全面的认知疾病、了解不良情绪给治疗和预后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尽量的集中检查与治疗两大内容,为患者提供熟练、轻巧的操作步骤,最大程度的排解病人的紧张,取得病人的配合和信任。④睡眠护理:一般来说,老年心衰病人入院后,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患疾病,需频繁接受各项检查和治疗措施等,病人的心理便极易出现紧张、烦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2],使患者无法入睡。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该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及安全的医疗环境,根据病人具有不一致的心理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另外,还需为患者介绍各类治疗仪器的使用条件、功能特点及使用的必要性,为其排解心理顾虑,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应全面的监测患者情况,取得患者的信任。当患者进行睡眠阶段时,需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外界对患者的干扰,如应尽量减少或关闭治疗仪器的杂音,显示器屏幕应背对病人,将报警音降到最小值,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的延长血压的测量时间间隔。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确定的评价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问卷,满分100分,统计80分以上患者记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应用(x±s)描述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t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和护理后,全都好转出院;观察组护理前焦虑评分(55.2±5.7)分vs对照组(54.9±5.6)分,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41.2±4.7)分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0.1±5.3)分;护理满意度(86.7%)优于对照组满意度(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措施的及时有效是抢救老年性心力衰竭成功的关键,综合护理模式根据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更加有针对性,结合合理的用药指导,缓解由于长期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从睡眠着手,有效保证患者睡眠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结果显示,综合护理模式下,观察组焦虑心理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综合护理模式,相比常规护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莉, 刘骏, 江亚文. 127例高龄多病因心力衰竭病人的早期护理[J]. 护理研究, 2007, 21(30):2749-2750.
恢复效果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至2013年本院收治的84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均在19岁至63岁之间;观察组男28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均在19岁至63岁之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术前、术后分阶段功能锻炼综合护理干预。
1.2.1 术前护理
手术进行前, 护理人员应该将手术的具体过程详细解释给患者听, 告诉他们手术具备很高的安全性, 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护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规范的静脉采血, 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前检查, 引导患者接受心电图检查, 协助患者进行更衣, 完成备皮工作等。监督患者进行术前禁饮禁食, 熟练掌握整个手术治疗及护理的工作流程, 赢得患者的信赖。
1.2.2 术后功能锻炼
手术结束后, 待麻醉恢复, 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床下活动, 由于患者颈腕存在悬吊固定, 因此通常在术后早期, 患者一般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练习, 例如握拳、屈肘锻炼等。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 并缓解手术结束后的肿胀反应, 同时, 增强患侧肢体的肌肉力量, 避免发生肌萎缩[1]。
手术结束中期, 即术后1至3天内, 由于手术引发的伤口疼痛现象依然存在, 并且会出现较严重的水肿, 在该阶段一般需要患者尽量减少肩关节运动, 避免严重疼痛, 与此同时持续进行腕关节锻炼以及肘关节训练, 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并缓解水肿现象, 避免形成血栓。手术结束后第4天, 等到伤口开始生成新的肉芽组织时, 启动简单的肩关节锻炼。
手术结束晚期, 即术后一星期, 可以开始进行肱二头肌锻炼以及肱三头肌等肌肉的长收缩锻炼。术后三星期, 可以引导患者加强肘关节活动和肩关节活动, 实行屈伸、伸展、内外旋转等被动功能锻炼。此外, 适当进行爬墙练习, 期间注意防止肩关节发生前屈以及内收, 造成臂丛神经损伤, 通常可以在手术结束10天到14天进行拆线。
1.3 临床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同时应用综合护理干预, 进行术前心理护理, 术后早期、中期、晚期功能锻炼指导,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半年的电话随访, 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肩关节承重时间,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SPSS16.0数据软件包开展组间数据分析处理工作, 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 通过t和X2检验组间数据对比, 若P<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承重状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肩关节承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畸形愈合状况以及伤口感染现象的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护理实践表明, 一些患者错误地认为早期活动可能会造成骨折移位, 因而害怕进行术后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必须要向患者解释清楚进行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目的, 促进患者术后的完全康复[2]。本次研究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还咋好术前心理指导, 术后早期、中期、晚期功能锻炼的综合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加快患者术后承重时间, 并有效缓解创伤性关节炎、急性愈合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锁骨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所达到的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至2013年本院收治的84例锁骨骨折患者, 将其按照每组42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接受手术治疗后的肩关节承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患者早 (P<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畸形愈合状况、伤口感染现象的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通过对锁骨骨折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速度, 缓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关键词:护理干预,锁骨骨折,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赵振红.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12 (04)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