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功能恢复

2024-10-15

运动功能恢复(共10篇)

运动功能恢复 篇1

现代竞技体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运动潜能, 不断提高运运动员的体能成绩。随着竞技运动竞争的日趋激烈, 运动水平也越来越高, 许多运动成绩, 特别是体能类项目的成绩已逼近人体极限, 以致于提高1厘米或缩短百分之一秒都变得非常艰难。向人体极限挑战, 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任务, 愈发突现出来。为了不断地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依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法与手段, 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竞技体育的极限化训练模式必然给机体带来最大限度的疲劳, 如何快速地消除疲劳并达到超量恢复, 一直是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追求的目标。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运动的强度越来越大,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适度的疲劳施以合理的恢复手段, 不仅可以促进人体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且更有利于人体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过度的运动性疲劳不及时消除会引起运动疲劳的积累, 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 而且有可能形成运动损伤, 最终对健康形成损害, 这无疑是和体育运动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 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 了解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 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研究首先解决的是疲劳的概念问题。疲劳概念的研究与人类探索疲劳的研究是同时起步的, 它一开始就成为疲劳问题研究的热点。1880年, 莫桑 (Mosso) 就开始了对人类疲劳的研究, 在1915年他就提出了:疲劳是细胞内化学变化衍生物导致的一种中毒现象;1980年, Karlsson提出, 疲劳是丧失保持所需或预想的输出功率。经过近100年的历史, 终于在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 有了一个明确而统一的概念, 大会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现象。而有别于精疲力竭:指肌肉或器官完全不能维持运动。近些年来, 对运动性疲劳概念的提法已较为明确, 这些提法的共同点, 即生理性疲劳是由于工作或活动本身引起的, 已区别于诸如疾病、环境、营养等原因所致。我国学者, 把“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 运动能力及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叫做运动性疲劳。

二、疲劳产生的机制

1、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 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 由于运动强度极大, 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 当跑至60~80米处, 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 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 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 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 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代谢废物的积累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员中, 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是糖的无氧本酵解。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影响运动能力。 (1) 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 (2) 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减慢糖酵解过程。 (3) H+可代替肌钙蛋白中的钙, 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4) H+作用于脑, 引起疼痛、恶心、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 (5) 抑制脂肪组织内敏感脂肪酶的活性, 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3、内环境的失调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 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例如在高温下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活动, 致使不能继续运动时, 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 但饮用含0.04~0.14%的Na Cl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

根据巴浦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 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 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 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运动中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5、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 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 或是肌肉力量下降, 也可能是兴奋~收缩偶联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 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 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

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形式不大相同, 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会完全相同, 任何一种假说都难以解释多种运动项目中各有特点的疲劳现象。但根据近几年国际生化研讨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 没有恢复的训练则是危险的训练。”体育训练过程中要切实导入科学系统的机制结合良好的消除疲劳措施和有效的恢复手段, 保证运动员日常训练的有序进行, 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成绩的目的。训练的目的是使机体对负荷产生新的适应。适应是人体机能不断提高的生物学基础, 是发展人体体能的生物学前提。打破旧平衡, 建立更高的新平衡, 在新平衡建立之前, 训练负荷必将使机体出现疲劳, 疲劳不是训练的目的, 而是使机能水平向较高方向发展的桥梁。为此必须通过各种恢复手段强化训练效应。所以, 训练后疲劳的消除与机体恢复不容忽视, 必须提到重要的位置。

三、体能恢复功能鞋设计原理

山东日照绿色民足鞋革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针对运动员的体能恢复专门设计了一款产品———体能恢复功能鞋。其功能原理为:利用足部反射区按摩原理, 将阴阳平衡、营养学、调息法与现代磁疗技术、纳米杀菌除臭技术等完美结合。通过对人体足部反射区的按摩刺激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 促进人体微循环、激发人体潜能, 增加肌体免疫功能, 调节失衡状态, 改善血液循环, 达到恢复体能的目的。

运动员体能恢复功能鞋上设有红外线纳米材料改性塑柱, 红外线具有显著地热效应和穿透力, 易于被物质吸收而转化为内能。人体是一个红外发射体, 又是红外吸收体, 当按摩柱上的红外线被足部透射、吸收后, 使足部皮下组织深层部位温度升高, 产生热效应, 使水分子活化, 处于高能状态, 加速人体所需生物酶的合成, 活化蛋白质,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人体的细菌组织再生能力, 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微循环, 并加快营养的供给, 使运动员更快的恢复到中性体质。

再者, 运动员体能恢复功能鞋设有磁性按摩柱, 其磁场和人体磁场相互作用, 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磁场并在血管中产生微弱的电流和负离子, 疏通血管和经络, 提高各器官的功能, 增加人体的免疫力, 改善血液循环, 对心、肝、胃、肠、肾、肺、胆等有也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1、保健原理:

(1) 血液循环原理;

(2) 反射与内分泌原理;

(3) 经络传导远离;

(4) 生物全息原理;

(5) 红外线保健原理;

(5) 磁性保健原理。

2、体能恢复功能鞋穿着注意事项

(1) 刚穿时有些人脚会痛, 这是足底不经常受刺激或病痛所致, 属正常反应。只要每天多穿几次, 天天坚持, 一周左右就可以顺畅了, 疼痛会自然消失。

(2) 脚底按摩后需多喝水。接受脚底按摩治疗后, 使得反射区及血液内集结地沉淀物、毒素等废物, 经过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因此, 每次进行脚底按摩后, 必须喝300~500毫升的水, 才能将体内的毒素及沉淀物排出体外。

(3) 脚底按摩后会出现的正常反应现象。

A、舒服、轻松、睡眠好。这是大部分接受脚底按摩的人都会有地正常反应, 因为经过按摩后, 血液循环舒畅, 自然就会出现舒服、轻松、容易入睡的现象。

B、腿脚轻便。按摩一段时间后, 会感觉浑身有劲, 走路轻松, 腿脚轻便。

C、胃口变好。通常按摩一段时间之后, 食量会慢慢增加, 这属于正常反应。

D、按摩后如果感觉疲倦, 应该多休息一下, 因为按摩后血液循环增强, 身体较疲倦, 比较容易入睡, 疲倦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E、口干。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这样的状况, 但发生口干也是正常现象, 只要按摩后多喝水即可。

F、酸痛。被按摩者以前从来没发生酸痛的地方, 在按摩后反而感觉酸痛, 这是因为该部位早就有病灶, 或是以前曾经发过病, 经按摩刺激治疗后, 提早反应。按摩一段时间后, 酸痛感就会消失。

G、尿液会变色。有些人, 在接受按摩数天之后, 尿液会有不透明的状况发生, 或有黄色或白色的分泌物出现, 这是按摩后排出的毒素、沉积物等。

产后需恢复盆底功能 篇2

产后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好时机

产后干预是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最佳时机,正确的护理方式、及时治疗阴道损伤、适时的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

此外,可以采取盆底康复技术——凭借高科技的生物反馈技术,精确客观地检测、评估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采用不同频率、能量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训练,唤醒被损伤的盆底神经肌肉,增加盆底肌肉肌力和弹性,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此技术安全性高,治疗过程轻松愉快,且疗效可长期保持。部分病人可以通过腹腔镜做盆底修复。

倾诉者:柳女士,29岁,儿子3岁

和儿子一起踢球、跑步、嬉闹是我初为人母最大的乐趣。但是最近,小家伙老嘟起小嘴,问:“妈妈为什么不和我一起玩了,妈妈不喜欢宝宝了吗?”我满怀歉意地表达对他的爱,但却无法向他解释清楚自己不能开怀是因为身不由己的小便失禁。

从几个月前开始,我一旦咳嗽、大笑、打喷嚏等,就会突然涌出一小股尿液,让我非常尴尬苦恼。和老公的私密生活也不和谐。有相似经历的闺密说,这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需要修复盆底。想起儿子、老公失望的表情,我决定尽快治疗。

妊娠和分娩后易患盆底功能障碍

妊娠期间,随着子宫体积和重量的不断增加,来自盆腹腔的压力越来越大,并逐渐垂直指向盆底肌肉。又因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导致盆底肌肉松弛。受妊娠生理变化的影响,盆底韧带也会在妊娠晚期因胶原溶解的增加变得松弛。

分娩时,会阴裂伤、会阴侧切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更直接:盆底肌肉纤维和筋膜的网状结构被撕裂,盆底神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果产后护理不当,在盆底肌肉尚未恢复时加大腹压,比如便秘、干重活、提重物等,就很容易患上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多方面

1.盆底功能障碍会导致性功能障碍,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下降,导致患者尿频尿急,来不及上厕所就会发生溢尿现象。

3.盆腔器官脱垂也是常见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伴有肥胖,病情会越来越重。

运动功能恢复 篇3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62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经CT或MRI证实为单发病灶;(2)首次接受康复治疗;(3)年龄<75岁[8];(4)脑出血或脑梗死;(5)发病到康复治疗的时间间隔(onsetadmission interval,OAI)≤6月;(6)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7)无明显语言障碍,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有多发性硬化、癫痫、脊髓损伤等其他神经肌肉疾病;(2)病例资料不完整或无效;(3)缺乏足够的交流能力;(4)病例资料显示入院及出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级的评定者不是同一人。

1.2 分组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为分组标准,该量表由20个问题共30项组成,最高30分,评定内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瞬时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期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方面的能力[9]。文化程度为文盲者量表分≤17分,小学程度者量表分≤20分,中学程度者量表分≤22分,大学程度者量表分≤23分者为认知功能障碍[10]。其中对于认知功能的评定主要为量表中的第3、4、5分项目,总分11分[10]。根据李春波等[11]及Brent等[12]对研究结果第3、4、5项正常的基线分数总和为9分,以此作为分组的标准,中学及以上程度者<9分为试验组,≥9分为对照组,小学文化程度者<7分为试验组,≥7分为对照组。符合以上标准患者共182例,其中男128例,女54例,年龄50~75岁,其中脑梗死92例,脑出血90例。右侧偏瘫患者84例,左侧偏瘫患者98例。文化程度:大学30例,中学106例,小学46例。其中试验组106例,对照组76例,平均受教育年限试验组为(7.44±2.56)年,对照组为(8.04±3.06)年。2组一般情况比较除出血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 研究方法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全面系统地评价卒中患者的功能、训练效果及预后[13]。量表包括上肢33项检查项目,共66分;下肢17项检查项目,共34分,总分100分。在入院1周内及出院前3 d通过该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入院及出院时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及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总分值作差比较,分别得到FMS增加、FMX增加、FMZ增加分值。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差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来表示,记为M(Q),采用Mann-Whitney Tes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1)试验组FMS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5.06,对照组为58.97,2组FMS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组FMX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FMZ增加的平均秩次为36.02,对照组为57.62,2组FMZ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注意代表了基本的思维水平,记忆、交流、解决问题和其他较高水平的认知和知觉功能性活动都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障碍是指当进行一项工作时,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容易分散,是脑损伤常见的后遗症[14,15]。卒中患者常突出表现在注意的质量下降,选择性、集中性减退,排除无关刺激,关注、追踪既定目标的能力下降[5]。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遗忘,指部分或完全地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16]。二者作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是其功能恢复较差的强预测因子[4,17]。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影响。2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总体上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试验组,说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虽然影响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因素有很多,如入院时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年龄、病程的长短等[18],但是本文研究更进一步细化了认知功能对脑卒中康复预后的决定性影响。这类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在训练中难以长时间维持一定的动作姿势,对学习新的东西并且记住感到非常困难[14,16]。肢体运动功能再学习亦如此,以前建立的运动模式随着病变消失了,新的运动模式的建立要经过很长时间反复训练,反复学习才能掌握和巩固,所以较对照组相比,他们的康复效率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慢。

2组患者下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差异不明显,说明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相比,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更容易受到认知功能的影响。这与Cirstea等[19]认为的对偏瘫患者认知功能的干预程度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这一观点相似。上肢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以作业活动为主要康复训练方法,需要更多认知功能的参与,有效利用运动的关键信息及调整运动行为以提高效率。与下肢粗大运动相比,侧重于精细作业活动的上肢运动与注意的目标指向性有关,更需要高级脑功能的参与,如需要患者集中注意力,在不受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完成作业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康复训练中只需关注认知功能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而忽略其对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不论是上肢还是下肢的康复训练,患者对训练内容的注意程度及记住一个训练项目所花费的时间都将对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产生影响。

恢复心功能 不是不可能 篇4

各种心脏病发展到心衰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愈早控制各种相关疾病,就愈能有效控制心脏病的发展。如果已发生了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下降,就更应抓紧治疗。

近20年来,慢性心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有了根本的改变,许多原来认为不可控制、没救的心衰都有了逆转的可能,即“大心脏”可以缩小甚至恢复正常,心功能也可明显改善。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对慢性心衰患者在原来利尿剂的基础上,给予所谓“生物学”治疗,拮抗心衰时体内存在的对心脏有“毒性”作用的一些物质,来达到延缓、逆转衰竭心脏增大的作用,这是近年来心衰治疗的根本改变。

衰竭的心脏就好像一匹已经体力耗竭却还在拼命奔跑的瘦马,如只用强心剂“抽打”,虽也能暂时跑快,但却加速了向衰竭的发展。生物学治疗不像强心、利尿剂那样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使用,往往在数月后才可见到显著的疗效。主要包括两大类药物,一类是β受体阻滞剂(主要是达利全等),是治疗慢性心衰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类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科素亚等)。

需要指出的是,一项有关数万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证实,生物学治疗药物需要用到一定的剂量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个剂量一般称为靶剂量。有些患者可能因为血压偏低或心率过慢而不能耐受靶剂量,这时则应使用最大耐受剂量,只有用足剂量,才能有更好的疗效。然而,药物的加量是一个相对困难的过程,刚加量时,个别患者可能会因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而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这时不要紧张,应及时找医生进行调整,减慢加量过程。如果血压略偏低一些,如收缩压在80毫米汞柱,但无头晕等不适,可根据医生的建议继续服用该剂量,多数可逐渐耐受。心衰患者应该明确,只有这些药物,并且只有达到和接近理想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大的疗效,才有可能逆转心衰的发展过程。为此,应积极配合医生,努力尝试增加剂量,绝不能因为害怕副作用而轻易放弃。

笔者已有一批慢性心衰患者在坚持上述药物治疗数月至几年后,左心直径由60~70毫米缩小到30~50毫米,即把比正常心脏大一半的衰竭心脏逆转为正常大小,心功能也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慢性心衰患者都应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心衰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往往伴随终身。心衰患者必须把心衰治疗作为一个完整持续的计划来实施,其中两点非常重要:其一,必须与医生建立牢固的联系纽带,并且最好是固定医生。只有规律的随访,才能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方案,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发生严重心衰症状。并且,随访还可以帮助患者逐渐去除思想上对心衰及其治疗的模糊认识,逐渐形成完整的治疗计划,学会自我管理,这对于心衰患者十分必要。其二,患者必须明确自己在心衰治疗中的积极作用,不能认为“懂病”是医生的事,自己只要按照医生开的药吃就行了。由于慢性心衰的病程和治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的自我管理是疾病治疗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包括天天自称体重,及早发现水钠潴留,根据体重和尿量限制盐的摄入,调整利尿剂剂量等。

运动功能恢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2例,均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头部CT明确诊断,为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4例;平均年龄(52.5±6.1)岁;病程40~116 d,平均(78.1±14.5)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平均年龄(53.4±6.8)岁。病程41~120 d,平均(80.6±13.5)d。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训练每周5 d,2次/d,每次不少于30 min,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1)注意力训练:视觉跟踪、猜测游戏、删除游戏、迷宫、电脑游戏等;(2)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短文复述、拼图等;(3)思维训练: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切苹果等;(4)计算能力训练:十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5)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物品分类训练、假设问题处理,并将这些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3 评定方法

(1)认知功能评定: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定;(2)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1,2]。每位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评定一次,训练两个月后再做一次评定,评定由不参与治疗的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

注:治疗前后对比,a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P<0.05

2 结果

如图表1所示,经训练后所有患者的MMSE和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指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失用、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异常。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同时认知训练采用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脑皮质增厚,树突分支增加,神经元体积和密度增加,营造一个利于神经生长的环境[3]。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4],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有重要意义[5,6]。上肢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物品空间位置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等等,进行认知训练间接或直接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发现,认知训练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改善。训练前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训练后两MMSE及上肢Fugl-Meye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结果显示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实施认知训练,增加信息刺激,有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建立新的通路,不仅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肩痛、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定华.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2]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71.

[3]RODR IGUFZ F A,KOF IDIS C,MU NTE T F,etal.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errorless leaming.Brain Research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4,19(2):160-173.

[4]程海玲.无错性学习对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25-826.

[5]林海燕,徐海前.脑梗死恢复期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浙江预防医学,2003,15(4):72.

运动功能恢复 篇6

本院住院的脑卒中病人75例, 均经临床、CT或MRI检查确诊,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痉挛状态均在2级以上。将7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药浴组。药浴组38例, 年龄平均 (55±1.37) 岁, 病程15天, 脑出血15例, 脑梗死14例;对照组37例, 年龄平均 (54±2.12) 岁, 病程14天, 脑出血13例, 脑梗死14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每日30分钟, 每周5次。药浴组采用中药足浴后进行足疗。药浴方法:中药制剂由红花20g、川芎15g、鸡血藤15g、秦艽15g、杜仲15g、丹皮20g、木瓜15g等组成, 由本院中药制剂室煎制成500ml备用。将煎制好的中药500ml加温开水至3000ml倒入足浴仪中 (深圳产知足乐数码足浴盆) , 接通电源, 保持水温38~39℃。协助患者将双足置入药液中, 液面高于踝关节3~5cm, 浸泡20~30分钟, 1次/天。连续14天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为1个观察期。足疗方法:选取双足公孙、太白、太冲、八风等穴, 按摩30分钟, 每周5次。统计学分析:数据以undefined表示, 用SPSS13.0版统计分析软件, 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方法

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痉挛状态;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2] (Fugl-Meyer Motor Scale, FMMS) 评测上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2] (Barthet Index, BI) 评定。

3.2 药足浴对脑卒中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

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药足浴对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见表2。

与本组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疗后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中医认为脑卒中多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心、肝、肾3脏阴阳失调, 以致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足浴方中红花、川芎、鸡血藤、丹皮等具有活血通经、散瘀镇痛、活血化瘀作用, 有改善血液黏稠度, 降低血管外周阻力, 抑制血栓形成及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作用[3]。足浴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浴足, 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局部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 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足浴治疗器具有磁疗、热疗、保健、足部按摩等多功能治疗作用, 机体接触面积大, 小腿可浸入30cm, 刺激足部及下肢近60个穴位。足部及下肢皮肤在磁场作用下通透性增加, 可使药物通过皮肤孔穴、腧穴等直接吸收进入经络, 输布全身而发挥疗效、缓解痉挛。本文结果表明, 药足浴组能有效地抑制痉挛, 增强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作用优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采用中药足浴,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易于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国神经外科杂志, 1996, 12 (6) :379.

[2]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64.

运动功能恢复 篇7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刺激康复

众所周知,在脑卒中造成的各种器官与行为功能损害中,尤以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最为明显。为此如何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运动能力,并使患者保持正常运动功能是脑卒中治疗与康复的重要问题之一[1]。当前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早期刺激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其效果好于常规方法[2,3]。本文为此以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早期刺激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到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都符合2008年第八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既往有痴呆病史等严重疾病伴发者;呼吸功能衰竭者;充血性心力衰竭者;不愿意配合治疗者。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95岁,平均66.5岁,多为老年人。脑损伤区:基底区60例,其他区40例;偏瘫部位;左则50例,右则50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平均为10.5天。把上述患者平分为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脑损伤区、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情况对比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第一阶段治疗:从发病后到第1个月,主要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治疗,早期刺激治疗主要以物理疗法为主。第二阶段治疗:在发病后第2个月初到第3个月末,主要在刺激病房或刺激中心治疗,也主要采用刺激疗法。第三阶段治疗:第4个月初到第6个月末,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中治疗,主要采用作业疗法。对照组患者的早期治疗与观察组无差异,但是未给予任何规范的物理或者作业刺激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本文观察指标采用FMA量表作为评分标准,分别在患者入组时(Mo)、发病后1个月末(M1)、发病后3个月末(M3)和6个月末(M6)进行评价。所有评定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来进行,由统一培训的刺激医师完成,三名医师进行测定评价[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FMA评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代表有显着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的FMA评分见表1。结果可知,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评分逐渐提高。观察组在Mo评定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在M1、M3和M6时均比对照组显着提高,显示了更好的疗效。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是最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与和社会参与能力,形成严重后果。在发生机制上,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局部神经组织的变性、坏死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运动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5]。

在治疗康复方法中,早期刺激康复治疗作为必要的临床治疗措施之一对于患者各种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6]。最近西方一些国家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本国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对临床规范刺激治疗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7,8]。国内近年来也有研究报道规范刺激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治疗效果,为我国康复治疗指南的制定打下前期基础[9,10]。

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评分逐渐提高。观察组在Mo评定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在M1、M3和M6时均比对照组显着提高,显示了更好的疗效。表明早期规范的三级刺激治疗方案对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总之,早期规范三级刺激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红,王彤,王红星,等.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61-63

[2]廖亮华,江兴妹,罗伟良[J].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62-163

[3]杨雅琴,王拥军.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国防部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中国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2(1):2-4

[4]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治疗6个月间的成本-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2):114-117

[5]谭来勋,孙圣刚,张双国.运动训练诱发大鼠脑梗死周围区域神经突触变化的机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7):433-436

[6]陆敏,张苏明,常立英,等.不同强度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2):76-79

[7]段淑荣,杨昆鹏,孙林琳,等.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2):80-84

[8]白玉龙,于健君,郑庆平,,等.缺血性中凤后神经保护、再生和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624-626

[9]白玉龙,胡永善,林伟平,等.经皮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组织学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6;22(5):311-313

运动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入选标准:符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首发脑卒中;能配合完成相关调查问卷。其中男4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2岁, 平均年龄 (54.52±3.25) 岁;卒中类型:脑出血32例, 脑梗死28例;病程最短1d, 最长30d, 平均 (12.36±0.48) d。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

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每日1次, 每次40min, 共治疗8周。康复方法包括肢体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桥式运动、针灸、物理因子治疗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运动疗法, 于常规康复训练后在安静的空间进行, 25min/次, 1次/d, 训练1周, 休息1周, 也持续8周。主要方法为叠被、扫地、写字、抓拿、下棋、吃饭、梳头、抛物、持杯、用筷、切割食品、梳头、抛物等。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 循序渐进, 要由易到难, 顺序进行。同时在日常生活时间, 鼓励患者进行实际的功能任务练习, 并指导家属参与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在康复前后进行上肢功能评分, 选择运动评估量表 (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 中上肢部分, 最高分18分, 评分越高上肢功能越好。②两组在康复前后采用改进的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包括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4个维度,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比检验方法涉及配对t检验与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肢功能对比

经过观察, 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观察,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都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长期偏瘫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美国有超过4万人因脑卒中而导致残疾。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 偏瘫率75%[5]。早期康复的实施已给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是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卒中的类型中, 出血性脑卒中多因颅内出血表现为脑溢血, 主要是由血压高、动脉硬化造成的, 通常发病急、病情重, 病死率达50%以上。脑血栓80%是由于动脉硬化、高血压造成的, 另有20%是从其他部位[6]。

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偏瘫的运动疗法是全方位的, 其中上肢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上肢是整个身体运动感觉的最前端, 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机体的运动感觉程度。在康复中, 首先设定一个难度刚刚超过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的动作, 患者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目标, 一旦能轻松完成时, 则再增加动作难度并重复训练[7]。训练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活动, 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可以首先将康复训练放在床上进行, 运动的位置和强度因人而异, 让每个关节和肌肉从被动运动转向主动运动, 这也是康复的过程。再进行坐位练习, 然后是站立, 最后是行走和上下台阶等, 以免出现“误用综合征”[8,9]。在应用技术中, 当前强迫性运动疗法、运动想象疗法、机器人辅助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镜像疗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运动疗法。结果 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

参考文献

[1]槐雅萍, 闷彦宁, 贾予善, 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9) :681-682.

[2]王刚, 何建永“.运动想象”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12) :1096.

[3]闫彦宁, 槐雅萍.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4 (1) :55.

[4]贾子善“.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廊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1) :867.

[5]王丽亚, 赵振彪, 黄明威, 等.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10) :296-297.

[6]赵军, 张通.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 (2) :198-201.

[7]Sterr A, Freivogel S, Sehmalobr D.Neurobehavioral aspects ofrecovery:assessment of the learned nonuse phenomenon in hemiparetie adolescents[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83 (8) :1726-1731.

[8]王文清, 杨晓莲, 姜贵云, 等.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0) :188-189.

运动功能恢复 篇9

山东 高菲菲

吞咽障碍是老年脑中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会因吞咽障碍出现进食、饮水困难,从而导致脱水或营养不良,若出现误吸,则易患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中风患者应加强下列几种锻炼:

练习大声发音 让患者先从“啊、喔、哦”等元音开始,每音每次大声念5遍,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进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舌肌、咀嚼肌运动 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再舔上唇及硬腭部,然后将舌缩回,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如果患者不能自行舌运动,家属可用纱布轻持其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最后将舌还置原处,轻托下颔闭口,再做磨牙咬动10次。早、中、晚饭前,各做上述动作5分钟。

颊部、喉部肌锻炼 嘱患者轻张口后闭上,使双颊充满气体,鼓起腮,随呼气轻轻吐出;也可将患者手洗净,让其做吮手指动作,以收缩颊部及轮匝肌肉。每日2次,每次反复做5遍。

抬头看脚尖训练 患者在每日三餐前平卧在床,抬头将自己的下巴努力靠近前胸,直到眼睛可以看到脚尖。可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运动速率,重复10~30次,也可以反复坚持、放松各1分钟。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翟爱华(主治医师)

前些天,我下楼梯时不小心崴脚了,马上贴上了膏药,可是医生说48小时后才能贴止痛膏药。请问,这是为什么?

福建 张伟峰

“崴脚”指的是踝关节扭伤。有些人受伤后习惯用热毛巾进行热敷,或伤后立即贴上膏药,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应先冷敷患处,48小时后再贴止痛膏药。因为人体软組织受到损伤后,局部会慢慢肿胀,皮下小血管慢慢渗血。此时,如贴止痛膏药,膏药的活血功效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内渗出液体增多,反而加重局部肿胀、疼痛。如果先冷敷患处使血管收缩,可减轻肿胀、疼痛,同时帮助膏药更好地发挥其舒筋、活血、通络功效。

对于症状轻者,可在伤后即用凉毛巾外敷并抬高患肢。将冷水浸泡过的毛巾敷于伤部,每隔5分钟左右更换一次。天热时可用自来水冲洗,冲洗时间一般在4~5分钟,不宜太长。抬高患肢可加快血液、淋巴液回流,不至于使血液淤积于血管损伤处。如果踝部扭伤已超过48小时,则应改用热敷疗法。此时热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有利于伤处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杨凯艳(副主任医师)

小儿良性早搏无需治疗吗?

前几天,我2岁的小女儿感冒,社区诊所医生在听诊后说孩子有早搏。可经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后,医生又说是良性早搏,无需特殊治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陕西 徐 良

小儿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精神紧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脱水、劳累等,会引起心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强,使得一部分心肌提前激动,从而引起早搏发生。一旦环境影响因素得到改善,早搏也就随之消失,不会持久存在,预后良好,故而称为良性早搏。

一般来说,小儿良性早搏通常并无心脏病史,但在发病前常有发热、感冒或腹泻病史。发病后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并具有下列临床特点:1.小儿一般状况良好,无自觉症状,每分钟早搏次数在6次以下。2.心脏不大,心功能正常,无器质性杂音。3.活动后心率增快,但早搏明显减少或消失,这种安静时明显、活动后减少的早搏是良性早搏的特征之一。4.心电图显示早搏为单源性的,无其他心电图异常。

由于小儿良性早搏无心脏器质性改变,因而不必特殊治疗,也无需药物治疗,重在消除环境影响因素并加强随访。

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 魏开敏(主任医师)

编辑/青瓷

cw_0791@163.com

运动功能恢复 篇10

关键词:偏瘫早期,康复训练,针灸,下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cerebral apoplexy)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如神经细胞、间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坏死[1],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不灵,突然跌到、突然出现失语、听力障碍、一侧肢体麻木等,极易造成偏瘫,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生理和心理状态及其生命质量[2]。以往临床主要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脑卒中,但效果并不理想,本院采用常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针灸治疗偏瘫早期患者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9月我院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类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所有患者经临床、CT及MRA检查,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备案。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对症治疗,250mL甘露醇(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50672206H,规格:250mL)静脉滴注,1次/日,200mg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248,规格:100mg)+250mL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日;促进患者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其神经细胞。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指导患者翻身、站立、坐下、走路等自主训练,避免患者长期运动障碍导致的肌肉萎缩;训练患者关节活动度,包括远端到近端屈伸、外展和内旋等被动训练;用治疗仪器刺激患者患肢神经,兴奋下肢神经,提高下肢肌张力,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针灸:主要采用体针治疗,针刺极泉、尺泽、内关、合谷、八邪和髀关、伏免、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梁丘、解溪、血海、太冲、风市,平补平泻为主,治疗1个月后采取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施针,出现面瘫等症状者针刺地仓、颊车、下关、颧髎、牵正,头针捻转进针,200次/分,2min即可。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1、4个月分别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分期、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积分)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4]。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1、4个月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 讨论

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中枢神经受损害,运动功能障碍致偏瘫,患者未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会致严重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因此,合适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尤为重要[5]。

中医针灸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汤红梅[6]研究发现,针灸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并调和经脉气血,患者大脑皮层产生电活动,偏瘫肢体感觉不断向大脑输入,体针或头针使肌张力紧张和缓解交替进行,激活患者运动感觉功能,偏瘫侧肢恢复功能。张丽霞等[7]认为脑卒中后患者椎体受损,中枢上的运动神经元冲动与脊髓传递障碍,肌肉无法接到兴奋传导,但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元正常,施针后针刺信息是在脊髓反射中枢整合后传递到肌肉产生运动,其中针灸刺激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患者瘫痪肌肉兴奋而免萎缩,最重要的是大脑高级运动中枢在反复刺激下逐渐恢复反射弧。在针灸的基础上加康复训练,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兴奋,大脑皮层反射弧重建,偏瘫侧肢自主收缩,其协调控制能力增强,恢复患者偏瘫侧肢的运动功能。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后1、4个月下肢Brunnstrom分期、FMA积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早期偏瘫患者有效。

综上所述,传统内科治疗基础上康复训练及针灸治疗偏瘫早期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宁霞,刘桂珍,姚秋红,等.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6):126-128.

[2]王峰川.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ll(2):296-297.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谬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56.

[5]蔡旭.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疗法对早期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1):27-28.

[6]汤红梅,徐传伟,金刚,等.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30例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ll,17(2):10D-101.

上一篇:中文智能搜索引擎技术下一篇:真情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