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2024-10-21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精选8篇)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1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其表现为共同运动、联合反应等, 由于患者瘫痪肢体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状态, 导致患者肢体变形、关节挛缩、异常运动模式固定化。目前治疗方法一般包括药物、运动疗法、针灸等。该研究主要对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5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进行治疗, 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1~60岁, 平均 (48.45±4.78) 岁;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30~59岁, 平均 (47.56±4.89) 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强迫疗法进行治疗, 使用夹板、吊带固定健侧上肢, 强迫使用患肢穿脱衣服、移动物品等。2次/d, 30 min/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针刺的方式进行治疗。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使用酒精在三阳经中的天井、天宗、偏历等穴位常规消毒后, 选用一次性的1.5寸30号针灸针进行针灸, 进针的深度应到达肌层。留针30 min, 1次/d, 每周休息1 d, 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治疗后, 其上肢运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功能恢复情况。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治疗后,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 医学技术的进步, 临床上提出了很多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如强迫疗法以及针刺法[1]。

强迫疗法是一种新型的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技术[2], 通过强迫患者使用患肢, 限制健肢过度使用, 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以此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针刺是进行针灸治疗, 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

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症状为患侧上肢呈现弛缓的状态, 肌张力以及肌力下降[4], 因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使得患者无法自主活动。

因此, 对患者进行针刺方法治疗, 能够有效的让患者进行被动的运动, 促进患者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5], 针刺通过反复刺激加深患者大脑的印象, 使患者逐步完成上肢的日常活动, 最大限度的接近正常运动, 达到生活自理, 进一步的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6]。

该研究中, 对照组的脑卒中患者采用强迫疗法, 其总的治疗有效率为52.00%, 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 其总的治疗有效率为86.00%,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4.78±5.55) 分, 相比治疗组的 (8.33±4.11) 分, 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该研究表明,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如果能够尽早的进行治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临床症状, 尽快的缩短其进入痉挛期的时间[7], 康复的机会也就更大。同时, 相关文献也表明[8], 临床使用强迫疗法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应该与患者患肢的运动抑制以及脑功能重组这两个机制有关系, 其核心的技术为塑型训练。且通过文献数据研究, 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出, 使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要比单一的使用强迫疗法的治疗有效率更好。因此, 结合该研究所给出的数据, 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 更具有显著的治疗价值。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 进一步的改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 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期间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 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强迫疗法, 治疗组结合针刺治疗, 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0%, 对照组为52.00%,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8.33±4.11) 分,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14.78±5.55) 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刺疗法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障碍, 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刺,强迫疗法,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曾明安, 陈玲, 吴汀, 等.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7) :586-587.

[2]张慧敏, 唐强.针刺加康复防治脑卒中异常运动模式的康复学评定[J].中国针灸, 2011, 31 (6) :487-492.

[3]万功山.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86例[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29) :44-45.

[4]代丽, 卢智, 张倩, 等.针刺神经肌肉刺激点对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6) :1033-1034.

[5]冯晓东, 郝权, 任彬彬, 等.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 (12) :1168-1169.

[6]阳初玉, 徐薇, 黎刚.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9) :1516-1517.

[7]乐趣, 屈云.脑卒中后偏瘫侧手部运动功能康复技术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11) :1084-1086.

[8]陈利芳, 方剑乔, 吴媛媛, 等.针刺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运动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 2014, 34 (4) :313-318.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2

【关键词】脑卒中后期;动作观察疗法;康复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74-02

世界范围内脑卒中已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和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1]。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有效的康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在猕猴大脑的腹侧运动前区(F5)首次发现镜像神经元,随后下顶叶区域也得到证实,这类神经元在猕猴执行动作及观察该动作时有同样的激活。后来发现人类在执行和观察某动作的时候也会激活相同脑区。近年来较多方法运用到脑卒中康复领域,众多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患者脑卒中后有较高的恢复可能[3]。目前脑卒中的康复主要是通过运动强化以求得受损运动系统功能的恢复。近年来涌现出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疗法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动作观察疗法是指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动作促进受损运动区的恢复。关于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应用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较少,且现阶段在国内也还未找到相关系统评价。为探讨动作观察疗法在脑卒中康复的作用并据此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功能、残疾和健康国际分类框架(ICF)[4],严格评价和分析现有动作观察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改善的效果,以期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年龄>18岁的脑卒中患者,样本量>10。英文文献所选患者均经由临床医生确认诊断;中文文献所选患者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并经颅脑CT/MRI证实。试验组干预措施为动作观察疗法,其他临床治疗及康复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

1.2 检索步骤

①制定检索策略;②检索论文,分析文题、摘要、关键词及主题词,进一步确定文献检索词;③运用所有相关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数据库检索,摘要符合纳入标准则查找并阅读全文;④通过所获文献后附参考文献进一步检索。

1.3 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检索策略确定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随后根据纳入标准进行讨论并最终决定是否纳入该文献。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RCT进行评估。

1.4 数据综合及分析

14篇文献中仅有7篇选用了相同的结局指标,且各研究间治疗方案、治疗时间不尽相同,所以不适合做meta分析。

2 结果

纳入14篇RCT(中文4篇,英文9篇),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见下图1、2。

2.1 样本情况

2项研究的试验对象为慢性卒中患者,8项研究是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试验,4项研究仅仅说明样本来自脑卒中后患者。

2.2 干预方法

动作观察组5项研究观察的动作为上肢生理运动以及功能活动,6项研究观察的是日常生活活动动作,3项研究未具体说明观察内容。对照组7项研究为常规康复治疗,7项研究加入“虚拟”对照。14项研究的干预时间差别较大,每周治疗次数、每次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

2.3 试验结果

2.3.1 身体结构和功能多项研究使用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MAS评分、对治疗前后活动度以及患者静息运动阈值进行评估,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Clark等使用Motricity指数ARAT观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2组MI指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明显,ARTI测试结果显示仅对照组有所改善。Kim等使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活动度,两组差异不明显。

2.3.2 活动和参与多项研究使用Bathel指数、Frenchay上肢试验评定患者ADL能力,结果显示组间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趣的是Lee等通过计算患者一分钟内饮水次数评定患者ADL能力,组间组内差异均明显(p<0.05)。

2.4 不良反应

纳入的14项研究(644名受试者),均未提及试验不良反应。

3 讨论

这是国内首次系统评价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结构、活动以及参与方面恢复的影响。

3.1 身体结构和功能 从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速度以及肌张力降低程度方面来看,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身体上肢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使用量表量表组间和组内的比较更提示动作观察疗法对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显著有效性。

3.2 活动和参与 运用Bathel指数或是Frenchay上肢试验对患者患侧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组间和组内比较显示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明显有效性。甚至简单的对治疗前后饮水次数的测量,也可对动作观察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这一论述起支持作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纳入研究中5项研究样本量较少(<20)代表性较低。各研究治疗时间也不尽相同。很难界定观察动作内容的差异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ADL能力的恢复是否有影响。各研究练频率,训练时间及结局指标差异较大,未进行meta分析,還有待讨论。

5 结论

动作观察疗法副作用小,与其他康复治疗方法相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可行性高,家属便可协助患者完成。于是本研究者推荐各康复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均可将人体各关节生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录编成为视频并给患者常规观看。临床医生亦可将动作观察疗法的实施作为强推荐。

参考文献:

[1]徐添.脑卒中发病与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张通.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04:301-318.

[3]Kalra L.Recent advance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006. Stroke. 2007 Feb; 38(2):235-7.

[4]Jette AM. Toward a common language forfunction, disability, and health. Phys Ther.2006;86:726–734.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2月就诊于我院的脑卒中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72例, 确诊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2]。排除标准:有严重的认知障碍、感觉或完全性失语。损伤双侧半球的脑外伤或脑出血。严重的肘、腕、掌关节畸形及其他神经肌肉骨骼疾病。运动想象问卷调查 (MIQ) 得分≤25。严重的肝肾衰竭及终末期疾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注:组间各项比较, P>0.05。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处理及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给予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3]治疗15 d。治疗组患者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结束后增加每周5次, 每次20 min的运动想象疗法。持续8周。具体方法, 首先, 康复师向患者详细讲解并分析示范想象动作的具体步骤和特点, 并帮助其使用健侧上肢模拟该动作, 体会正常的运动模式。重复想象有关动作。嘱患者仰卧位安静闭目平躺2 min~3 min, 想象自己置身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 按照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的顺序依次舒缩脚部、腿部、躯干、上肢及手部的肌肉。紧接着, 由康复师引导患者进行持续15 min的运动想象。患者在提示语句下想象完整的执行某一动作过程, 如你正在用患手扣纽扣, 你需要拿钥匙开锁等, 提示语的内容主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动作, 由简单到复杂, 尽可能使腕、掌、肘、肩关节都得到充分运用,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想象过程中尤其要强调患者利用全部注意力, 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动作环境中。该段治疗完成后, 康复师提示患者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现实中来, 并回想刚刚结束的运动过程。此阶段亦持续2 min ~3 min。嘱患者睁开双眼, 治疗结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分别于入院24 h内及治疗8周后完成首次和再次评估, 所有评估由同一康复治疗师进行。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Fugl-Meyer[4]运动量表评定, 上肢总分66分;日常生活行动能力 (ADL) 采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指数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ARAT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ARAT指数增加更显著 (P<0.05) 。详见表2、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后, 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躯体运动障碍。上肢因其功能的精细程度, 协调运作模式的复杂性都远远大于下肢或躯干, 其功能障碍是各种肢体障碍中恢复得最慢, 效果最不显著的一种。故采用中医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医学手段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亟待考证。脑卒中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以肌力、肌张力降低的弛缓性瘫痪。由石学敏院士开创的醒脑开窍针法对于提高肌力、改善肌张力较其他针法有着更加显著的疗效[5]。在疾病恢复的早期, 一方面可通过针刺神经元周围的穴位, 增加了外周向中枢的刺激信号,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加速不完全损伤突触的出芽再生或新神经突触的建立, 达到营养神经的效果;另一方面, 针刺各级血管感受器附近的穴位可促进血管舒张, 增加血流量, 同时加速组织液回流改善血液黏稠状态, 减少氧自由基对已缺血缺氧的脑组织进一步损伤。另外, 郭松鹏等[6]研究表明, 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针刺激增复苏脑内散在的低能脑组织的功能有关 。

训练对于功能缺损者运动学习和运动功能的代偿是最有效的措施。但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偏瘫,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接受训练的能力。近年来兴起的“运动想象”疗法是指在不伴有明显身体运动的情况下, 在意识上反复模拟、练习该运动过程[7]。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发现, 运动想象与实际运动时大脑皮层活化的区域是基本一致的[8], 所以可以认为运动想象的过程同样激活了正常运动的“流程图”, 通过神经反射弧达到刺激患肢肌肉的目的。

脑卒中恢复期的1至3个月内, 是神经重塑的重要时期, 在此时期内经过反复规律的刺激帮助建立相应的反射弧, 提高患肢的运动能力, 即所谓的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 PM) [9]。本课题组在疾病早期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 改善血供及缺氧状态, 完成神经的营养作用;接着通过“运动想象”完成各种日常生活行为, 诱导新的反射弧按照接近于正常功能的模式重建, 患肢的功能明显提高, 在临床治疗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过程中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与运动想象联合治疗脑卒中致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72例脑卒中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及康复训练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15d。治疗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15d, 之后继续采用每周5次的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的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ARAT指数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变化 (P<0.05) 。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促进日常生活行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法,运动想象,脑卒中

参考文献

[1]王朴, 郭毅, 张君梅.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5) :529-53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高占强, 陈刚山, 肖春.醒脑开窍针刺法合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68例[J].河北中医, 2011, 2 (2) :246-248.

[4]王玉龙, 郭铁成.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7-460.

[5]朱崇田, 石娜.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持续植物状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8, 9 (9) :15-17.

[6]郭松鹏, 路建平, 韩晓玲.针刺激增即时SPECT脑显像识别脑血管病存活脑组织的研究[J].中国针灸, 2001, 21 (11) :676-677.

[7]贾子善.“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1) :867-868.

[8]Sharma N, Baron JC, Rowe JB.Motor imagery after stroke:Rela-ting outcome to motor network connectivity[J].Ann Neurol, 2009, 66 (5) :604-616.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脑病科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 脑梗死35例, 脑出血13例。治疗对象纳入标准为: (1) 脑卒中患者, 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经颅脑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 (2) MMT肌力分级≥2级; (3) Brunnstrom分级>II级; (4) 认知功能正常, 能够配合完成训练;具有良好的坐位平衡功能。 (5) 知情意参与本调查研究的患者。排除标准: (1) 认知障碍严重者; (2) 存在心功能不全, 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3)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案:

两组均进行常规内科护理, 常规药物基础治疗。两组针刺操作方法:参考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临床路径方案取穴:上肢:手三里, 外关, 天井, 臑会, 肩髃, 臂臑, 下肢:阳陵泉, 悬钟, 解溪, 丘墟, 承扶, 委中, 风市, 膝阳关。头皮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中线, 常规操作。对照组针刺后进行常规训练由专业作业治疗师指导治疗, 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滚筒训练、插木钉、摩擦板训练等常规训练。每周训练6 d, 1次/d, 每次40min的运动疗法。治疗组进行对照组训练项目后增加上肢机器人训练 (上肢康复机器人为广州市一康医疗设备事业有限公司所生产) 。在专门作业治疗师指导下完成, 20min/d, 1次/d, 6d/周, 10次为一疗程。训练方法: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 固定患者手臂与机器人末端, 采用肩肘关节主动运动模式。根据屏幕上任务导向性提示, 以动画或图片的形式完成要求动作, 并根据电脑打分来记录和评价相应的训练效果。训练内容可选用拼图、摘苹果、接水滴等。以接水滴训练为例:患者取端坐位, 将患者上肢与机器臂固定, 调节上臂与前臂负重调节器, 对训练系统进行训练难度, 握力大小, 训练时间等设置;然后在接水滴界面选择多关节训练, 开始模拟接水滴过程, 训练时患者需要根据水滴落下不同的位置和速度来调整水杯位置。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评测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时均采用Barthel指数, Furgler-Meyer评价上肢运动功能得分。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康复评定, 在治疗前对患者的进行康复评定, 治疗后再次进行康复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包对本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FMA及Barthe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4周后, 两组患者的FMA和Barthel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 (P<0.05) ;治疗组的FMA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 (P<0.05) ;治疗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病范畴, 中医认为中风病是风、痰、瘀阻于脑络或血溢脑络之外所致。针刺用于治疗中风病源远流长, 《聚英·杂病歌》:半身不遂患偏风, 肩腧, 曲池, 列缺同…三里委中攻。针刺可以调和阴阳, 使精气达到经脉从而使肢体功能恢复。《千金要方》云:“头者, 身之元首, 人神之所治, 气之精明”, “三百六十五路, 皆归于头, 头者诸阳之会也。”针刺头部穴位, 可以产生“得气”感反应, 这种针感现象沿经络传至躯干、四肢, 从而“引气直达病所”和“气至而有效”, 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不仅可以兴奋运动神经, 加强神经冲动, 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 还可以使受损的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细胞复苏, 恢复脑细胞功能。还能改变血流变指标, 改善血液粘稠度[2], 是的经络畅通, 气血运行流畅, 风痰瘀血得以祛除, 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有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3]。

大脑细胞存在重塑性, 这种重塑性是通过脑卒中后受损细胞邻近的一些未受损细胞的代偿能力来实现的, 激发这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是肢体的重复性康复训练[4]。反复重复的训练易产生枯燥及厌烦的情绪, 这是常规康复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影响患者康复疗效的进程。上肢机器人游戏的有趣性丰富了训练的途径, 有效解决了单一训练的枯燥, 同时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性。上肢机器人能够帮助脑卒中患者进行重复训练, 能够重组患者大脑皮层的学习功能和储备功能, 有效实现了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5]。

本研究表明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康复对恢复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应用于广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功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康复疗法及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针刺治疗及上肢机器人训练, 10d为1个疗程, 所有患者完成4个疗程治疗。使用Barthel指数、FMA测定进行评价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 (41.56±9.27) 、Barthel评分 (71.61±20.65) 明显高于对照组FMA评分 (32.31±10.14) 、Barthel评分 (63.54±18.46) (P<0.05) 。结论:针刺联合上肢机器人训练治疗有效提高卒中患者的手功能恢复。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上肢机器人,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Kim MS, Lee SJ, Kim TU, et al.The influence of laterality of pharyngeal bolus passage on Dysphagia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Ann Rehabil Med, 2012, 36 (5) :696-701.

[2]石学敏, 杨兆钢, 周继增, 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 1999, 19 (8) :491-493.

[3]张红星.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载脂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03, 12 (57) :409-410.

[4]田林, 张军.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的影响[J].临床论坛, 2013, 15 (1) :33-36.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5

关键词:乳腺癌,上肢功能障碍,护理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患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1]。手术疗法作为现行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根治术,需要大面积切除患病乳腺及其周围组织,其手术治疗过程中难免会损伤正常血管、神经及肌肉,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肩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肉粘连等并发症[2],从而造成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随着健康观念与健康认知的提高,患者对乳腺癌的治疗不仅要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要求术后能有较完善的功能,以免影响术后正常的生活及工作。本研究对9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予以系统的护理及康复锻炼,取得较好效果。现予以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6例乳腺癌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9~65岁,平均41.2岁;其中左乳腺癌者44例,右乳腺癌者52例;肿瘤居于外上象限者90例,内上象限者1例,内下象限者1例,乳头、乳晕区者4例;96例患者均行根治术,平均住院时间为12.5天;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且均不伴有营养不良、糖尿病等影响切口愈合的不利因素,

2 结果

96例患者术后均行正规化疗和部分放疗,随访0.5~2年,患者对患侧上肢功能康复状况较为满意,其中83例患者能够生活自理,并重返工作岗位;12例日常生活较少依赖,1例患者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乳房是女性重要标志之一,根治术后形体改变较大,对患者心理影响比较严重[3],而且乳腺癌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须经历手术、化疗、放疗和面临复发的可能性,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因此适当予以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具体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增加患者对手术疗效及护理效果的信任; (2) 详细介绍乳腺癌的疾病知识及治疗手段,提供弥补乳房缺陷的方法及信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患及身体缺陷的信心; (3)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照顾,并大力鼓励患者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听些舒缓的音乐等。

3.2 预防护理

术后早期应重视对患者患肢的保护,针对各种潜在并发症发病风险,予以预防性护理措施: (1) 指导患者采取适当卧床体位,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 (2) 手术当日用枕头适当抬高患肢,按功能位摆放,避免患肢长时间受压,以防止皮下积血、积液,并促进淋巴回流,预防和减轻患肢水肿; (3) 指导患者术后进行适当上肢功能锻炼,防止术后患侧淋巴回流障碍,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4) 避免患肢受伤及患肢的任何皮肤破损,不在患肢测血压或静脉注射。

3.3 膳食护理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因手术治疗及疾病本身的特殊性,要合理对患者予以术后膳食指导,一般术后4h无麻醉反应,即可适当给予清淡流质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进食多样化、高营养的膳食,以利于及时补充患者术后所需营养。

4 康复锻炼

乳腺癌患者术后及早进行适当、适时、有计划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能有效的恢复患肢的功能[4,5]。在进行康复锻炼前,应系统评估患侧上肢的血液及淋巴循环状况,注意是否受损,对无特殊情况者,应鼓励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4.1 卧床期康复锻炼

一般术后1~3d为卧床期。在该期,患者术后24h内麻醉清醒后,护理人员即可开始协助患者进行患侧手指练习,如作伸指、握拳活动、曲腕、曲伸肘关节等,

4.2 下床期康复锻炼

一般术后3d,患者即可下床进行适当活动及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此期主要进行肩关节的锻炼,而由于患者接近腋下切口处的瘢痕尚未形成,所以进行锻炼可使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阔肌尽快恢复,以防止保留下来的肌肉造成粘连。具体锻炼方法如下: (1) 术后3~4d,即协助患者下床,开始进行屈肘锻炼; (2) 术后4~5d,去掉患者上肢胸带后,指导其练习手掌扪对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动作; (3) 术后9~10d,拆除患者侧切口的缝合线后,即可适当练习抬高患侧上肢,将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放于对侧肩部; (4) 逐步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如加强扶墙锻炼,练习划旱船的转动、绕环的训练,加强抬高患侧上肢的功能。

4.3 出院后康复指导

出院后,应指导患者继续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努力去做常规的生活活动,如梳头、扫地、洗脸、刷牙、提轻物等;期间要定期随访,并叮嘱患者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对有特殊情况者,应酌情减少或延缓锻炼时间,但不可停止练习。

参考文献

[1]胡晓杰.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9) :2458.

[2]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12-113.

[3]张志英.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7, 27 (6) :987.

[4]李敏.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康复的护理指导[J].医学信息, 2006, 19 (5) :929.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2例,均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头部CT明确诊断,为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4例;平均年龄(52.5±6.1)岁;病程40~116 d,平均(78.1±14.5)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平均年龄(53.4±6.8)岁。病程41~120 d,平均(80.6±13.5)d。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训练每周5 d,2次/d,每次不少于30 min,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1)注意力训练:视觉跟踪、猜测游戏、删除游戏、迷宫、电脑游戏等;(2)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短文复述、拼图等;(3)思维训练: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切苹果等;(4)计算能力训练:十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5)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物品分类训练、假设问题处理,并将这些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3 评定方法

(1)认知功能评定: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定;(2)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1,2]。每位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评定一次,训练两个月后再做一次评定,评定由不参与治疗的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

注:治疗前后对比,a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P<0.05

2 结果

如图表1所示,经训练后所有患者的MMSE和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指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失用、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异常。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同时认知训练采用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脑皮质增厚,树突分支增加,神经元体积和密度增加,营造一个利于神经生长的环境[3]。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4],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有重要意义[5,6]。上肢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物品空间位置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等等,进行认知训练间接或直接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发现,认知训练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改善。训练前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训练后两MMSE及上肢Fugl-Meye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结果显示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实施认知训练,增加信息刺激,有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建立新的通路,不仅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肩痛、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定华.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2]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71.

[3]RODR IGUFZ F A,KOF IDIS C,MU NTE T F,etal.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errorless leaming.Brain Research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4,19(2):160-173.

[4]程海玲.无错性学习对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25-826.

[5]林海燕,徐海前.脑梗死恢复期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浙江预防医学,2003,15(4):72.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入选标准:符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首发脑卒中;能配合完成相关调查问卷。其中男4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2岁, 平均年龄 (54.52±3.25) 岁;卒中类型:脑出血32例, 脑梗死28例;病程最短1d, 最长30d, 平均 (12.36±0.48) d。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

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每日1次, 每次40min, 共治疗8周。康复方法包括肢体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桥式运动、针灸、物理因子治疗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运动疗法, 于常规康复训练后在安静的空间进行, 25min/次, 1次/d, 训练1周, 休息1周, 也持续8周。主要方法为叠被、扫地、写字、抓拿、下棋、吃饭、梳头、抛物、持杯、用筷、切割食品、梳头、抛物等。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 循序渐进, 要由易到难, 顺序进行。同时在日常生活时间, 鼓励患者进行实际的功能任务练习, 并指导家属参与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在康复前后进行上肢功能评分, 选择运动评估量表 (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 中上肢部分, 最高分18分, 评分越高上肢功能越好。②两组在康复前后采用改进的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包括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4个维度,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比检验方法涉及配对t检验与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肢功能对比

经过观察, 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观察,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都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长期偏瘫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美国有超过4万人因脑卒中而导致残疾。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 偏瘫率75%[5]。早期康复的实施已给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是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卒中的类型中, 出血性脑卒中多因颅内出血表现为脑溢血, 主要是由血压高、动脉硬化造成的, 通常发病急、病情重, 病死率达50%以上。脑血栓80%是由于动脉硬化、高血压造成的, 另有20%是从其他部位[6]。

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偏瘫的运动疗法是全方位的, 其中上肢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上肢是整个身体运动感觉的最前端, 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机体的运动感觉程度。在康复中, 首先设定一个难度刚刚超过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的动作, 患者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目标, 一旦能轻松完成时, 则再增加动作难度并重复训练[7]。训练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活动, 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可以首先将康复训练放在床上进行, 运动的位置和强度因人而异, 让每个关节和肌肉从被动运动转向主动运动, 这也是康复的过程。再进行坐位练习, 然后是站立, 最后是行走和上下台阶等, 以免出现“误用综合征”[8,9]。在应用技术中, 当前强迫性运动疗法、运动想象疗法、机器人辅助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镜像疗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运动疗法。结果 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

参考文献

[1]槐雅萍, 闷彦宁, 贾予善, 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9) :681-682.

[2]王刚, 何建永“.运动想象”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12) :1096.

[3]闫彦宁, 槐雅萍.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4 (1) :55.

[4]贾子善“.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廊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1) :867.

[5]王丽亚, 赵振彪, 黄明威, 等.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10) :296-297.

[6]赵军, 张通.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 (2) :198-201.

[7]Sterr A, Freivogel S, Sehmalobr D.Neurobehavioral aspects ofrecovery:assessment of the learned nonuse phenomenon in hemiparetie adolescents[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83 (8) :1726-1731.

[8]王文清, 杨晓莲, 姜贵云, 等.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0) :188-189.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入住本院康复病区的脑卒中患者62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0~79岁,平均(66.6±7.4)岁;病程13~69 d,平均(21±5.27) d;脑梗死22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10例,右侧偏瘫2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1~80岁,平均(67.1±4.6)岁;病程12~71 d,平均(22±4.31) d;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瘫21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并全部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2)病程在3个月以内;(3)偏瘫。排除标准:(1)并发有影响功能恢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2)严重意识障碍、完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明显智力障碍;(3)严重心、肺、肝、肾等并发症。两组在年龄、性别、瘫痪侧别、病变性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在病情稳定后(脑梗死平均在发病1周后,脑出血平均在发病2周后)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1.2.1运动疗法

采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综合应用Brunnstrom、Bobath、PNF、Rood等技术,依照脑卒中发展的不同阶段(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并遵循个体化原则进行功能训练。主要方法:(1)良肢位的摆放;(2)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3)抗痉挛训练;(4)坐、站位平衡功能的训练;(5)体位转移及步态的训练等。每次45 min,1次/d,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

1.2.2作业疗法

在进行运动治疗的同时,制定个体化的选择性作业课题,予以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肢体协调能力,增强耐力、改善手指精细功能。(1)推滚筒;(2)擦拭一定高度的磨砂板;(3)插木钉的训练;(4)捏揉橡皮泥、揉面团、拣小物品(如黄豆、绿豆)等训练;(5)搭积木、拼图案、上螺母、旋转套圈等训练;(6)球、棍棒操等训练;(7)自助具、辅助工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偿训练等,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目的。由作业疗法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指导性训练穿衣、进食、洗漱和如厕等技能,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训练贯穿于康复训练的始终。同时要求患者家属参与康复治疗,以便回病房或出院后家属能够继续协助进行康复训练[4]。每次45 min,1次/d,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进行运动治疗,另外,观察组还进行作业治疗。1.3疗效评定(1)对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运动功能采用Fun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重点对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最高分为66分;(2)采用Barthel指数(Bathel Index,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共10项,每项0~15分,总分100分。<60分为不能自理。首次评定在康复治疗开始的24 h内,由康复评定医师和治疗师共同进行,以后1个月、3个月由同一治疗师进行再评价。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两组训练前后、组间评分进行t检验。

2结果

训练前两组的FMA评分及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的FMA及BI评分较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两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讨论

脑卒中偏瘫的发病机理主要是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丧失而致低级中枢的活动被释放。早期出现的是脊髓控制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它以一些固定的异常运动模式出现,以异常姿势反射和痉挛为基础[5]。人体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复自身以适应改变的现实能力,这就是大脑的可塑性,包括突触阈值的变化、突触发芽以及突触再生,它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机能的代偿提供可能。而功能的代偿通常取决于学习和训练[6]。因此,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的肢体康复训练过程中,根据脑卒中发展的不同功能阶段,采取抑制技术与促进技术的选择性应用,缓解痉挛和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改善健、患侧间的协调运动。本研究观察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康复治疗后观察组在运动功能上有进步。

作业疗法是以有目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设计及利用作业活动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残疾者在自理、工作及休闲娱乐活动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8]。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强化训练(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后,观察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对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卧床不起,长期依赖医院和护理机构,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力争恢复一定的从事家务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鼓舞继续康复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d-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业疗法,运动疗法

参考文献

[1]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5:344-347.

[2]周维金,黄永禧,王茂斌.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3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黄晓琳,陆敏,彭军.不同康复治疗计划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6:352-353.

[5]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9.

[6]朱镛连.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14.

[7]王刚,王彤.临床作业疗法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47.

上一篇:周围组织下一篇:绕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