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运动功能(共10篇)
神经运动功能 篇1
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据估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达150万/年, 其中急性脑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占脑卒中的3/4以上[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四大特点[2]。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 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 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随着脑卒中诊疗救治技术的发展, 其病死率明显降低, 但幸存者80%有严重后遗症[3], 致残率更是高达75%[4], 是导致老年人瘫痪最常见的原因, 不少病人由于行动不便需要终身护理, 使病人的人格和自尊受到打击, 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 如何改善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 迅速提高生存质量成为目前治疗的关键, 本研究对我院12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观察, 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20例,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年龄48岁~77岁;年龄60.2岁±5.3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并经相关检查排除恶性疾病及有外伤史者, 排除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病史等不能配合的病人。将入选病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学历、患肢肌力、Fugl-Meye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扩血管、营养脑细胞、调节神经功能等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康复治疗, 如关节被动活动, 保持肢体功能位、肌肉按摩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神经功能重建仪 (AM1000A, 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对病人的肌力、肌张力做出评估, 然后由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神经功能重建治疗, 同时对家属进行培训, 取得配合, 共同完成病人的康复训练, 最后对治疗结果做出评价。
1.2.1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肢体摆放自然, 肌肉放松, 暴露患肢, 治疗前进行皮肤清洁, 对老年及皮肤角质层较厚的病人用砂纸或刷子擦拭干净待治疗部位皮肤, 保持清洁干燥, 将导联线电极与电极片连接好贴在肌腱侧, 用绷带将其固定好, 治疗时让病人注意力集中, 打开电源, 选择工作模式, 屏幕自动显示病人肌电值, 根据病人情况在EMG反馈治疗、EMG-STIM反馈刺激治疗、Stim循环刺激治疗模式中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反复收缩和放松运动。治疗过程中, 使病人集中精力, 尽力活动患肢, 不能活动者让病人通过意念和想象做相应肌肉的主动收缩运动, 仪器可以测到并在屏幕上显示肌肉收缩的电信号, 自动调节阈值后输出一次电刺激, 协助患肢肌肉达到一次有效的收缩。在刺激过程中, 刺激频率及重建强度要视病人耐受情况做适当调整。治疗时间每次20min,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平均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
1.2.2 效果评价与方法
观察病人肌力和关节活动改善情况,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采用徒手肌力实验Lovertt分级法进行肌力测评, 分为0级~Ⅴ级, 肌力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 改善1级为有效, 未发生变化为无效。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功能, 每项分3级进行评定 (0分~2分) , 其中0分表示不能完成该动作, 1分表示能完成该动作, 2分表示能顺利完成该动作, 满分100分表示被检查者肢体运动功能正常, 其中肢体轻度障碍为85分~90分, 明显运动功能障碍为50分~84分, 若得分<50分表示肢体运动功能严重障碍。其上、下肢的最高分分别为66分和34分, 其评分值越高表明功能越好。在治疗期间, 责任护士每周对病人进行一次评估。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采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 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 与传统治疗比较, 它的优势在于能让病人主动参与治疗, 采用人机互动的新颖活泼的形式, 将自发的肌电信号和外来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信号巧妙地结合起来, 把外来的电刺激作为一种奖励融于病人肌肉的主动运动之中, 唤醒病人的意志过程, 让病人重新学习正确、有效的运动方式, 加强或建立其随意控制瘫痪肢体或肌肉的残余功能, 从而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脑梗死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中枢神经细胞间有潜伏通路和突触[5], 存活的神经元细胞可以通过轴突分支发芽, 与损伤区神经组织重新建立联系, 来取代丧失功能的神经轴突[6], 脑损伤后的残留部位可通过功能重组, 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 从而减轻残疾。在训练中病人主动参与引发的肌电信号经反馈对大脑皮质是一种良性的条件性重度刺激, 在相应部位形成兴奋灶, 有助于脑神经功能重建。
精神意识的训练是肢体功能复原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脑梗死病人几乎不可能发出足够的自发EMG到瘫痪肢体, 而通过外来的电刺激NMES是激发大脑进行学习的重要一步。每当病人尽力用意识去尝试增加自发EMG到患肢, 不仅能增强自发EMG讯号, 同时可重新恢复病人自己对肌肉的控制。当讯号能达到或超过诱发EMG点, 仪器就会放出电刺激去帮助病人完成相应动作, 即生理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治疗系统会自动调高诱发点。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者的支持和鼓励, 能使病人建立治疗信心,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康复治疗[7],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使病人的肌力和肢体综合运动能力均较前有明显改善, 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病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大提高, 而且此项治疗操作简单, 无并发症, 安全有效, 病人容易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即药物治疗加一般康复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 使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 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病人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功能重建,肢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如训, 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
[2]梅永霞, 张振香.脑卒中家庭照顾者积极体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9) :23.
[3]赵华.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9) :215.
[4]林海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13.
[5]周士坊.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研究及康复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及康复杂志, 2002, 24 (7) :437-439.
[6]姜从玉, 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塞后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及康复杂志, 2002, 27:443-445.
[7]樊朝凤.知信行干预对脑卒中病人康复期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6) :17.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 篇2
【关键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常见于20~50岁,也可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居多,病情可轻可重,且不因体力劳动而加重,病程可长可短,甚至可以在诱发因素消除之后自愈。患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使用中医治疗近百例,疗效确切,治愈后不易复发;即使复发,再次使用中医治疗,疗效依然满意。
1 发病原因
患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大多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对外界耐受能力差,适应环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工作压力过大,或者是青春期、更年期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也可能遭遇长期持久的强烈精神刺激、过劳、睡眠不足等,导致神经内分泌改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抑郁症。
2 主要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往往自觉症状明显,而临床检查阳性体征却不多,甚至没有阳性体征。
2.1 最常见的症状
大多数患者存在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焦虑多疑、烦躁易怒、疲倦、容易出现情绪突然变化、精神不振、全身疼痛、记忆力减退等。
2.2 循环系统
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过度换气、濒死感,休息时症状通常较活动时明显。
2.3 消化系统
容易出现便秘、腹泻,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呃逆,甚至可以出现“梅核气”。
2.4 植物神经功能系统出现突然大汗淋漓、忽冷忽热、异物感、蚁走感、手足麻木、自觉末梢发凉。
2.5 生殖系统
性功能减退或亢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甚至出现生理性不孕不育。
3 体格检查
通常不会出现阳性体征,偶见心脏早搏、心动过速、皮肤划痕症阳性。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腔镜检查、超声检查、肌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等缺乏客观指征。
4 治疗方法
4.1 西医治疗
可以采用大量B族维生素、适当镇静、少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等,但疗效不确切。
4.2 中医治疗
4.2.1 中药分型治疗
心脾两虚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健忘、焦虑多疑、疲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盗汗、伴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细,应以补益心脾为主,可选用归脾汤加减。气虚重者加人参;血虚重者增加大枣用量;心悸气短明显,加丹参少量;伴有腹泻者,加白芍;月经量少明显者,酌量加用当归。
肝气瘀滞者,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经常出现情绪变化、腹胀、嗳气、呃逆、便秘,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行经腹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逍遥散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木香;头痛明显者,加钩藤少量;嗳气、呃逆明显者,加青皮;月经量少或行经腹痛明显者,可选用加味逍遥散。
肝郁脾虚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证型的表现,治宜疏肝补脾,可选用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以腹泻为主者,可以选用痛泻药方。
肾阴虚者,主要表现以盗汗、疲倦、头晕耳鸣、月经紊乱,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可以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末梢发冷、小便清长、遗精、阳痿、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脉沉,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阴阳两虚者,兼见上述多种症状,治宜阴阳双补,可用六味地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4.2.2 针灸推拿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且没有明显的禁忌症者,可以选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饮食疗法
可以经常食用小米、小麥、蘑菇等含有大量维生素B族、泛酸、黑色素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起到舒缓神经、改善神经传导的作用。还可以多食用羊肉、裙带菜、胡萝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保护心脏和血管系统。
4.4 其他治疗
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证适度睡眠、睡前使用温水浸泡双脚、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均衡营养,此外还可以练习瑜伽、太极拳等。
5 结果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是什么难以治愈的疾病,只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很快治愈。
神经运动功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 做为此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26例, 女34例, 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46.3±4.8) 岁。所有脑梗死患者均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将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 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给予神经营养药α-硫辛酸 (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0007) 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 结合患者临床病情, 应用联合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即联合氟西汀药物 (PATHEON FRANCE (法国) , 国药准字J20130010) 进行治疗, 起始服药剂量20 mg, 1次/d, 口服, 随后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临床病情变化逐渐加至40 mg/d。分析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其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 进行患者治疗效果评分, 根据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 (MMSE) 评分[2]评定, 痊愈:患者症状改善, MMSE评分<20分;显效:症状减轻, MMSE评分>20分;无效: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 其中痊愈15例, 显效13例, 无效2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痊愈10例, 显效8例, 无效12例;试验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高,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317,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FMA评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中FMA评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据悉, 脑梗死会延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 导致患者缺乏任何社会兴趣, 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治疗脑梗死中, 由于患者生活能力下降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3], 更是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工作。脑梗死患者治疗治中, 需要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以便发挥较好治疗作用, 提高患者预后及其生活质量。
脑梗死, 多是由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以及软化造成的疾病, 严重的将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如果患者发病后不能及时治疗, 还将影响患者脑功能的恢复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 可以采取联合药物治疗方法, 不仅副作用小, 使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不良反应少, 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还可以提高治病疗效[4]。脑梗死患者治疗中, 氟西汀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肢体协同运动功能;还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药物联合治疗, 采用氟西汀, 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抑郁状态,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可以实现选择性的阻滞控制突触前膜摄取5-HT浓度, 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力度, 帮助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 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多是由肺部感染引起的, 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 除了对患者进行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应该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对患者采用平卧位将患者的头部抬高15°左右, 排除患者口腔分泌物,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也可以每隔2~3 h翻身排痰, 保证患者每天的水摄入量在1500~2000 ml。在临床上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给予恰当的行为治疗措施, 能够为患者神经机构和组织在损伤后再生创造相应条件, 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使运动功能再建, 实现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5,6],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在临床脑梗死患者治疗中, 用氟西汀药物联合常规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不良反应少, 有效降低了感染患者数量, 取得满意疗效, 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较有极大优势,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状况, 提高患者的健康恢复能力, 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顺今, 李红梅, 全红梅.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8) :28-29.
[2]王剑, 符秋红.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2237-2239.
[3]邵爱民.盐酸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5) :148-149.
[4]刘霞, Djung Lilya Wati, 李雷雷, 等.氟西汀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机制的研究进展.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1) :1578-1580.
[5]王文志.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09, 1 (2) :49-53.
神经运动功能 篇4
关键词:慢性酒中毒 自主神经功能 皮肤交感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15-01
慢性酒中毒(酒精依赖症)是由于长期饮酒而形成酒依赖,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及其它器官的严重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其中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慢性酒中毒早期。我们对40例慢性酒中毒患者进行了皮肤交感反应(SSR)的测定,评定其自主神经功能,以期为临床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至2011年于我院神经科住院的慢性酒中毒患者40病作为试验组,均为男性,年龄(40.95±8.42)岁,饮酒时间(19.43±5.67)年,饮酒总量(1230.780±1207.206) kg,酒依赖年数(10.29±5.35)年,近1个月饮酒量(166.43±149.59) g/d,最多(5.22±3.50)次/d。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II-R中慢性酒精中毒的诊断标准[1]。对照组为身体健康的正常男性30例,年龄(32.77±6.63)岁,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试验在受试者清醒安静、室温 22~25 ℃,记录点皮肤温度32~34 ℃的环境下进行。使用丹迪 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先记录被试者安静时的皮肤电活动为电静息状态,以确保患者未受任何刺激,再开始用脉冲电流单次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记录电极置于手足掌心侧,参考电极置于手足背侧,阻抗 5kΩ以下,四肢同时记录,刺激时限为0.2ms,刺激强度为10-30mA,放大器灵敏度为0.1- 2.0mV /D,带通0.1 - 100Hz,扫描速度1000ms/D。重复检测必须连续刺激两次,刺激间隔大于60秒,分别记录 2 次,观察其重复性,测量起始潜伏期(ms)和峰-峰波幅(mv)值。正常值为患者至少有一个肢体SSR潜伏期延长超过正常值X±2.58s或波形未引出均作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 SPSS1.15统计软件包,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试验组40例病人中3例 SSR值正常,37例SSR值异常。对照组30例病人中28例 SSR正常,2例 SSR值异常。经卡方检验,两组 SSR值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SSR起始潜伏期比较,SSR值两组起始潜伏期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SSR波幅比较,SSR值两组波幅对比无差异。见表3。
3 讨论
皮肤交感反应的检测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多年,是目前定量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2-4]。它是一种与汗腺活动有关的表皮电活动,是一种检测交感无髓鞘C类纤维的电生理方法,反映的是无髓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功能状态。常规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H反射等检查方法仅在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受到损害时才有意义,而慢性酒中毒早期多为无髓鞘神经纤维的损伤,我们在试验中利用皮肤交感反应发现了慢性酒中毒患者早期临床下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我们检测慢性酒中毒患者的皮肤交感反应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慢性酒中毒患者的SSR值起始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慢性酒中毒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该结果表明长期饮酒可引起自主神经损害,尤其是在早期,与文献报道一致[5]。这与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维生素B1缺乏有关,维生素B1缺乏,焦磷酸硫胺素减少,致使神经细胞糖代谢障碍、神经供能物质缺乏,影响神经髓鞘物质磷脂类的合成与代谢,从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实践证明,SSR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为无髓交感神经纤维功能提供检测方法,能够早发现无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法简便、易操作、无创,对于评价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是非常实用的[6]。而对于慢性酒中毒患者及早发现临床下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及早采取措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49
[2] Levy DM,Reid G,RowleyDA.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in diabetes:relation to sudomotor and neurological functi on[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1992,55 (10):902- 908
[3]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 (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5 – 168
[4] 王建军.交感神经皮肤反应[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9,8 (2):121 – 123
[5] Zambelis T,KarandreasN,TzavellasE,eta.l Large and small fiberneuropathy in chronic alcohol-dependent subjects[J].J PeripherNerv Syst,2005,10(4):375-381
神经运动功能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雄性大鼠80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许可证编号:SCXK (京) 2012-0001, 体重约 (150±10) g。购入后适应性饲养1周。
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 每组各16只。
1.2 仪器及试剂
仪器: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号200710187403.1) , 病理石蜡包埋机 (沈阳市龙首电子仪器有限公司LS-100) 、石蜡切片机 (北京弘泰嘉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Finesse 325) 、显微镜 (麦克奥迪BA400) 等。
试剂:NF-M抗体 (Anti-NF-M antibody) 生产厂家santa, 编号sc-58561。
1.3 模型制备
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先将大鼠用10%水合氯醛以0.35 ml/100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然后俯卧位固定, 手术区 (右侧臀股交界处) 剪毛、常规消毒, 用手术剪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剪开大约1 cm的皮肤切口, 止血, 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肌肉层, 暴露梨状肌下缘及坐骨神经;用弯钩镊确认所暴露的组织确为坐骨神经后, 用小号持针器在距梨状肌下缘5 mm处满扣夹持坐骨神经5秒, 然后逐层缝合, 碘伏消毒。假手术组:预处理及显露坐骨神经的方法同造模方法, 但不做夹持。除了正常组不造模外, 其余各组步骤同模型组。
1.4 干预方法
各组均在造模后第7天开始干预。推拿组使用手法模拟仪 (按摩头为直径10 mm的圆形光滑接触面) 依次刺激束缚后大鼠右侧殷门、承山、阳陵泉穴;手法模拟为点法、拨法、揉法;刺激力量为4 N。每穴每法1分钟, 总计9分钟。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作干预;模型对照组大鼠每天束缚9分钟。
治疗次数:每天1次, 每治疗10次休息1天。
取材时间点:于治疗10次及20次后进行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5 实验检测
行为学检测:按Rivlin法制倾斜板, 由两块矩形的合金板通过铰链于一端相连而成, 一块作底板, 另一块为移动板, 表面铺一块约6 mm厚的橡胶垫。斜板从水平位置起绕轴旋转, 斜面角度可以测出。在室温、安静状态下, 将大鼠头向前, 身体纵轴与斜板纵轴平行放置, 角度从小到大渐增, 直至大鼠停留5秒而不跌落的最大角度来做斜板实验行为学评分, 每只大鼠重复测量3次, 取平均值。各组分别于治疗10次和20次做斜板实验行为学评分。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分别于治疗10次和20次后, 大鼠灌注固定, 取患侧L3~L5脊髓, 再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经脱蜡、水化, 抗原修复,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 (SABC) 法染色,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 观察蛋白表达, 并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软件进行积分光密度统计分析。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 对斜板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及对脊髓中NF-M在不同时间点中的免疫染色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数据用±s表示, 各组数据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 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 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斜板实验结果
治疗10次、20次后, 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 (P<0.05) , 推拿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 (P<0.05) , 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正常组比较, aP<0.05;与模型组比较bP<0.05。
2.2 免疫组化结果
免疫组化的表达情况见图1、图2。经ImagePro Plus 6.0软件进行积分光密度检测, 经比较, 治疗10次、20次后, 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NF-M积分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 (P<0.05) , 推拿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 (P<0.05) , 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 (P<0.05) 。见表2。
A正常组;B假手术组;C模型组;D模型对照组;E推拿组
A正常组;B假手术组;C模型组;D模型对照组;E推拿组
注:与正常组比较, aP<0.05;与模型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周围神经通过神经元将信息沿着感觉和运动纤维传递, 参与躯体与内脏的运动、感觉和植物功能调节[2]。人体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可使其受到损伤, 神经损伤段的近、远端将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其神经元胞体、轴突、髓鞘、末梢感受器均会发生改变, 从而发生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3]。
神经丝属于中间丝家族中的第Ⅳ类型, 广泛分布在动物成熟神经元中。由200 k Da的NF-H、160 k Da的NF-M及68 k Da的NF-L三个亚单位按一定比率组装而成[4]。研究表明, NF-L、NF-M首先在周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表达后NF-H才逐渐被表达, 其出现使轴突的结构更趋于稳定, 认为神经丝蛋白的代谢紊乱可能是周围神经轴索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5,6]。神经丝也可通过稳定细胞骨架和抑制轴突回缩而促进轴突延长, 神经丝的破坏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甚至引起神经元死亡。研究表明, 脊髓损伤后神经丝蛋白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神经元胞体着色的程度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有密切关系[7]。
本实验发现, 模型组的斜板实验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 治疗组的斜板实验行为学评分高于模型组, 说明推拿干预能够帮助大鼠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促进损伤坐骨神经的恢复。各组大鼠L3~L5脊髓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模型组的NF-M表达高于正常组表明机体在自我修复, 推拿治疗组大鼠脊髓内的NF-M表达有显著性提高, 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推拿治疗可促进神经元NF-M的表达。结合行为学和形态学指标, 可以认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时, 可能通过提高NF-M在受损神经相应节段脊髓内的表达, 促进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 减轻受损轴突残端周围营养物质的堆积, 促进神经元的存活, 最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 从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和神经丝蛋白M (NF-M) 的角度, 探讨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起效机制。方法 采用夹持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推拿组, 以按摩推拿手法模拟仪进行干预, 通过斜板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L3~L5脊髓内NF-M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 推拿治疗后斜板实验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提高, 并在治疗20天后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组NF-M免疫组化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明显提高, 推拿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可能是通过提高神经元骨架蛋白NF-M在脊髓内的表达, 从而促进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 促进神经元的存活, 最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关键词:推拿,坐骨神经损伤,斜板实验,神经丝蛋白-M
参考文献
[1]Chiasson K, Lahaie-Collins V, Bournival J, et al.Oxidative stress and 17-alpha-and 17-beta-estradiol modulate neurofilaments differently[J].Mol Neurosci, 2006, 30 (3) :297-310.
[2]张立新, 佟晓杰, 贾桦, 等.超短波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8) :695-98.
[3]Tom VJ, Sandrow-Feinberg HR, Miller K, et al.Combining peripheral nerve grafts and chondroitinase promotes functional axonal regeneration in the chronically injured spinal cord[J].J Neurosis, 2009, 29 (47) :14881-14890.
[4]翟中和, 王喜忠, 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221-226.
[5]赵秀兰, 于丽华, 谢克勤.甲胺磷对母鸡坐骨神经中神经丝蛋白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3) :171-174.
[6]王频, 谢克勤.2, 5-HD对大鼠DRG神经元神经丝蛋白表达的影响[J].病理学杂志, 2008, 22 (4) :275-279.
神经运动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恢复期脑卒中病人98例,纳入及排除标准:均为首次发病,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年龄小于80岁,具有康复意愿,依从性良好,本次治疗前未接受系统性康复治疗,均获得病人知情同意。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大面积梗死或出血、严重心肝肾疾病、重度认知障碍、精神病病人、合并其他影响肢体运动疾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及严重合并症病人(严重糖尿病、恶性肿瘤病等)。所有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康复组50例,男1 8例,女3 2例,年龄5 5.6岁±12.5岁;对照组48例,男10例,女38例,年龄56.9岁±11.1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以Bobath法为主,配合Brunnstrom法,PNF法的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及等长抗阻和等张抗阻训练;卧位和坐位的姿势训练,卧位的重心转移训练;坐站训练等体位转移及坐、跪位、站立位的训练;翻身动作训练、桥式运动训练;坐站、行走平衡及步态功能训练等,训练1次每日,每次45 min~60 min,持续4周。
1.3 评定标准
日常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病人的ADL,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越好。运动功能评定:分别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和Brunnstrom分级进行评定。FMA评分:分值<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分~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分~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分~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功能正常。Brunnstrom分级标准,为Ⅰ级~Ⅵ级,级别越高,表示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MB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人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M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分
2.2 运动功能评定
治疗前,两组病人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病人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康复组较对照组FMA评分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表3。
分
例
3 讨论
脑卒中是多种诱发因素所引起的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者破裂,从而导致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如不及时干预并接受正规康复治疗,极易导致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如半身不遂、关节僵直、挛缩、讲话不清、智力减退,甚至出现痴呆。运动功能缺失是脑卒中病人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受累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如何尽可能地恢复脑卒中病人的肢体功能,改善日常活动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康复医学的热点问题。脑卒中后病人的运动障碍区别于周围性神经损害所引起肌力改变,主要表现为运动模式的改变,病人会自发出现以连带运动为主的异常运动模式,如不干预矫正,病人的异常运动模式就会在形成后不断强化,极大妨碍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4,4]。科学、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的临床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其能通过提高脑组织存活神经元的兴奋性,促使病灶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成新的信号通路连接,还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改善局部脑组织微环境,促进损伤部位修复。基于上述机制,康复治疗可以在保护病人机体残存的正常运动功能,不断刺激病人自身潜能的同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发生及强化,从而促进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不断恢复和改善,最终达到使病人能够独立生活,重新回归社会的目的。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是国外学者在20世纪40年代开发,并不断充实、创新和完善起来的神经发育康复治疗技术,这些康复技术是根据日常活动中人体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的,它们依据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通过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及皮肤感觉冲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达到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及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和重建的目的,同时,还通过感觉、运动输入,打破或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建立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也利于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及早恢复[5,6]。研究表明,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偏瘫病人具有显著的康复疗效[5];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亦并证实具有明显效果[7],另外研究也表明,PNF技术可以明显促进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8]。本研究依据病人的Brunnstrom分级和其他具体条件,综合合理应用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及PNF技术对脑卒中病人进行治疗,并采用目前国际上公认、通行的MBI评分、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果发现,康复治疗组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相比,MBI评分、FMA评分显著升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这些结果表明脑卒中病人的ADL和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提示综合康复运动治疗可有效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8例恢复期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接受相同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以Bobath法为主,配合Brunnstrom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法(PNF)的综合康复运动治疗,采用改良Barthel(MBI)指数对日常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应用Fugl-Meyer(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评定运动功能。结果康复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康复组和对照组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康复治疗4周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ADL及运动功能,康复运动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神经发育疗法,Bobath疗法
参考文献
[1]Liu L,Wang D,Wong KS,et al.Stroke and stroke care in China:huge burden,significant workload,and a national priority[J].Stroke,2011,42(12):3651-3654.
[2]郭钢花,熊华春,李哲.积极康复程序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39.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4]谭永霞,刘建国,戚晓昆.恢复期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9):1121-1123.
[4]黄东峰,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272-274.
[5]谢青,宋小慧.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史[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3):177-181.
[6]凌云,袁威,王建辉,等.早期应用Bobath技术治疗脑梗死偏者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85.
[7]何喜春,杨冰霞,林长缨,等.Brunnstrom分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5):27-28.
神经运动功能 篇7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40例患者来自本院神经内科的康复科门诊, 均为接受临床神经科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3月之后, 仍有肢体功能障碍, 并重新接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神经体征评分、CT或MRI再次检测的患者。其中高血压患者30例, 糖尿病18例, 13例为第2次脑梗死患者, 在此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 体外反搏组 (T组) 20例, 其中男1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为 (62.89±2.37) 岁, 发病时间为 (122.00±30.15) d, 继续药物治疗组 (C组) 20例, 其中男13例, 女7例, 平均年龄为 (65.10±2.21) 岁, 发病时间为 (135.00± 36.75) d, 2组一般资料及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测定方法经颅运动诱发电位 (MEP) 设备采用丹麦Medtronic Keypoint以磁刺激方法经颅测定患者中枢运动神经通路兴奋性和传导性, 环形刺激线圈 (一体化磁刺激器) , 直径12.5cm, 磁刺激最大输出功率产生的磁场强度为2.5T, 用丹麦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进行记录。记录靶肌, 上肢选择手大鱼际肌, 下肢选择小腿胫前肌, 刺激强度阈值为15%, 不能记录到波型时, 刺激量加大, 增加至最大也无波形时, 将患者进行易化 直至波形 引出为止, 易化刺激 阈值为100%。对2组患者异常侧肢体治疗前后进行测定和比较。
1.2.1测定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 总分为100分。
1.2.2治疗方法:体外反搏采用自动体外反博装置, 将患者四肢分别裹上10个气囊袋, 利用心电图R波为触发信号, 在心脏舒张期充气, 压迫肢体, 使肢体动脉内血液反流至主动脉以增加舒张期流量和血压, 当心脏收缩时, 气囊迅速放气, 降低外周阻力, 增加心排量。充气压力≥0.04 MPa, 1次/d、1h/次, 24次为1疗程, 3个疗程为治疗总和, 即进行各项指标复查。
1.3分析指标电生理运动神经诱发电位 (MEP) 指标: (1) 刺激阈值 (T%) ; (2) 潜伏期 (ms) :从磁刺激开始到靶肌反应的时间; (3) 波幅 (μv) :系基线到波幅的垂直距离。判定指标:Barthel指数, 总分为100分。 根据得分从自理到重度照护分为4个阶段:60~99分为轻度依赖, 40~59分为中度依赖, 20~39分为重度依赖, <20分为完全依赖。
1.4统计学处理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比较的t检验, 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MEP比较磁刺激经颅内运动神经MEP, 在治疗前T组和C组异常上肢或异常下肢比较都无明显差异。见表1。
通过72次体外反搏治疗后, C组刺激阈值与治疗前变化无明显差异, 而T组治疗后, 刺激阈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2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治疗后T组潜伏期缩短, 接近正常值, 且显著低于C组 (P<0.01) 。治疗后2组波幅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
注:与C组比较, *P<0.05, **P<0.01
2.2 2组在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T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显著增高 (P<0.01) , C组无显著变化。治疗后T组较C组评分明显增加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C组比较, △P<0.05
3讨论
近年来围绕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为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已有的研究表明, 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前3月最快, 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与运动皮质功能重组有关[1-2], 然而其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
即便积极地进行各种相关的治疗措施一段时间后, 仍有部分脑卒中患者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或运动模式不协调等问题。研究表明, 功能障碍程度是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且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尤其恢复期患者的ADL与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相关[3]。 ADL评定是一种综合活动能力的测试, ADL的特点及其动态恢复规律, 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及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策略[4]。所以本试验选取脑卒中患者中脑梗死3月后未能完全康复, 仍存在部分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通过ADL和电生理MEP这两项指标客观评定体外反搏治疗前后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变化。
MEP能客观反映患者运动神经功能不同状态, 采用磁刺激方法分析患者在脑梗死后运动神经损伤程度。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检查运动通路的可靠方法[5]。尤其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MEP表现的潜伏期和波幅的评定更为敏感。多数学者认为, 如果在12月内, 肢体功能未能恢复, 仍处于偏瘫恢复期的病人, 只要MEP功能仍存在, 患侧运动功能仍可部分恢复[6];相反MEP极小反应和无反应者死亡率高, 功能恢复差, 故我们在患者恢复期体外反搏治疗前后进行MEP检测, 其目的是判断患者恢复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到, 治疗前即使其Barthel指数评分一般, 但MEP情况尚可, 体外反搏治疗后其ADL仍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为此MEP可以作为预测脑梗死预后指标[7]。
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装置, 即在病人的四肢或下肢及臀部装上气囊, 当心脏舒张时, 气囊充气加压, 先远端后近端序贯式加压, 使主动脉舒张压升高, 提高脑内血管灌注压, 促进侧支和吻合支开放增多, 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 改善脑细胞代谢[8]。另外还有改变血液流变学作用[9]。体外反搏可使聚集的红细胞在高压强下发生解聚, 红细胞由聚集状转为分散状, 血流加快, 血黏度下降, 从而改善脑循环。
从另一角度来看, 体外反搏在对四肢和臀部的肌群进行气囊充气放气的过程, 实现的是规律性的肌肉的挤压和放松, 使得四肢和躯干的大血管的血流切应力增加, 类似运动时的肌肉收缩和放松产生的血流效应。因此, 体外反搏也可被认为是一种 “被动”的运动[10]。
比较本试验2组结果显示, T组中ADL的Bar- thel指数评分和运动神经诱发电位都有明显一致的好转。这与谢甦[11]对2007年以前的相关研究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一致, 皆显示体外反搏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同时此分析指出已有的临床研究尚不能为体外反搏作为脑卒中的重要治疗和康复手段提供充足的循证依据。但本试验的结果至少提示这是一种安全、无创、不良反应轻微并能改善脑梗死患者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的有效或辅助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6 (5) :300-306.
[2]刘成勇, 徐鸣曙, 葛林宝.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 2012, 7 (11) :902-906.
[3]杨燕, 孙美珍, 范慧琴, 等.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2, 2 (3) :4-9.
[4]金怡, 孟殿怀, 江钟立.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水平的动态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4 (6) :472-474.
[5]Pennisi G, Alagona G, Rapisarda G, et al.Transcranisl magnetic stimulation after pure motor stroke[J].Clin neruphysiol, 2002, 113 (10) :1536-1537.
[6]刘建民, 周竹娟, 郑健.体感诱发电位在急性脑卒中后的变化观察和意义探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 (6) :497-499.
[7]周进, 李萍, 潘小平, 等.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对脑梗死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13) :2416-2417.
[8]吴瑞良, 石树人, 葛慧芳, 等.体外反搏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9 (5) :284-286.
[9]张金良, 贾连旺, 李杏珍.体外反搏对脑梗死及其血液流变学的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2 (3) :242-243.
[10]梁崎.体外反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中的作用与机制[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5) :749-752.
神经运动功能 篇8
关键词:皮质脊髓束,微创手术,丘脑出血,运动诱发电位,运动功能
自发性颅内出血(ICH)是世界上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至今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居高不下,病后6月的幸存者中只有20%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1]。丘脑出血是ICH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2]大约10%~15%的ICH位于丘脑或波及到丘脑[3]。由于丘脑与内囊关系密切,故丘脑出血常损害到内囊纤维,导致临床上出现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丘脑出血位置较深,常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脑组织损伤较严重。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技术对脑组织损伤最小并可最大限度地清除血肿[4,5,6,7,8],其治疗效果已被近来发表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所证实[4,5,8,9,10,11]。进行微创技术治疗的ICH患者运动功能常常恢复良好。但是,由于治疗效果常常用人工肌力测定或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来评估,结果的客观可靠性或许缺乏说服力[9]。
既往有研究认为可用MEP来评估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12,13,14,15,16]。通过磁刺激测定中风患者皮层MEP,其结果与影像学变化及通过临床判断的运动障碍有极大的相关性。运动障碍的程度与皮层MEP结果的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关系。MEP测定对中风患者运动系统功能评估是一种可接受的量化方法,在评估ICH患者运动功能转归方面有效而可靠。JIANG等[12]研究经颅磁刺激(TMS)诱发的MEP预测ICH患者运动功能转归能力,发现TMS诱导的MEP在预测运动功能转归方面有优势。先前报道了微创技术治疗家犬脑出血模型MEP的变化[9],然而应用MEP评估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自发性丘脑出血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却少有报道。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运用MEP测定观察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丘脑出血对患者运动功能变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所使用的设备包括立体定向仪(中国陕西西安威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微型颅骨电钻,LY-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包括针体、塑料针芯、冲洗导管、引流导管、高压喷射冲洗装置,由中国北京万特福有限公司友情提供),硅胶注射器和普通手术器械。
1.2 患者基本情况
入选患者标准如下:ICH患者,出血位于丘脑后外侧并影响到内囊后肢;出血量15 m L~30 m L;治疗前患者意识清醒;瘫痪侧肢体肌力小于3级;住院期间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排除患者标准如下:非高血压性脑出血;丘脑外的脑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丘脑出血破入内囊并导致内囊完全受损;丘脑出血患者出血量<15 m L,瘫痪侧肢体肌力大于3级;患者住院期间有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颅内感染。排除标准中丘脑出血量、丘脑外的脑出血及是否破入脑室或内囊依据最初脑CT扫描和术前以框架为基础的脑CT扫描而定,其余标准依据临床判断。
根据上述标准,2009年1月~2010年10月间连续选取21例丘脑出血患者(女8例,男13例,年龄43~60岁)。所有患者均在急性ICH症状发作24h内就诊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从发病到治疗时间为6~12 h。入院时瘫痪侧肢体肌力为0~1级。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症状表现为突发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有些患者发病时出现呕吐,丘脑出血的诊断由头颅CT证实。出血量15~30 m L,平均(20.8±3.2)mL。出血量用Tada公式计算:[π/6×血肿长度(cm)×血肿宽度(cm)×血肿高度(cm)]。出血位于左侧丘脑12例,右侧丘脑9例。本研究不包括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位于其它脑部或出血破入脑室系统。
入院后患者被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MI组)及药物治疗组(MT组),MI组患者10例,平均出血量(21.8±4.0)mL;MT组患者11例,平均出血量(20.8±3.5)mL。两组患者在出血量、出血分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其他因素(性别、年龄、血压、发病到治疗干预的时间窗)等均无明显不同。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标准的药物治疗,包括镇静、止血、脱水、降颅压。在MI组,术前取得患者合法授权代表的知情同意。
1.3 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清除丘脑血肿
MI组患者术前头皮备皮,安装头部定位框架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入手术室,取仰卧位,头部固定在Mayfield头部固定架适当的位置,常规消毒铺巾。选择最大CT扫描血肿层面,在该血肿层面的轴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确定最有利的避开危险结构的穿刺轨迹。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丘脑出血,因而头顶骨作为穿刺进入点从而避免了对内囊额外的损伤。术中固定好立体定向仪,调整三维坐标,选择穿刺点,确定从皮肤到穿刺针顶端血肿靶点位置的距离,选择相应长度的LY-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本研究中丘脑血肿中心的靶点坐标为:X=(85±4.0)mm(左)或(116±3.8)mm(右),Y=(90±2.5)mm,Z=(140±2.0)mm。
对患者施行局部麻醉,在立体定向仪的指引下,用颅骨电钻驱动LY-1型直径3 mm血肿粉碎穿刺针穿破颅骨,然后将穿刺针缓慢插入丘脑血肿区,退除针芯,用10 m L空针与LY-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引流导管相连抽吸液态血肿,抽吸量为总出血量的1/3,血肿腔用无菌生理盐水经高压喷射清洗装置冲洗2~3次,待冲洗液变清亮后用5 000 u(1 m L)尿激酶注入血肿腔溶解凝固的血肿,闭管30 min后开管让血液自动流出。取下定位框架和立体定向仪后患者转入ICU病房。术后3~5 d再次复查头颅CT,如血肿完全或接近完全清除干净后拔出LY-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用绷带包扎伤口,术前术后肌注青霉素预防颅内感染。
1.4 MEP测定
入院时及术后2周,用CCS-1直流斩波大脑皮层电刺激器连接NDI-400肌电图仪/诱发电位仪行MEP测定。刺激电极置于头皮Cz点旁7 cm处,相当于上肢对应的大脑皮层运动区记录皮层诱发电位,刺激电极分别置于C6~C7、L1~L2椎骨之间记录颈髓及腰髓诱发电位,记录电极置于鱼际肌及胫前肌,参考电极置于末梢肌腱,地线置于手腕处。起始刺激强度为800 V,逐渐增加至1 000 V,最大到1 500 V。本研究中,上肢和下肢MEP皮层电位潜伏期常作为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健侧MEP潜伏期平均值作为正常对照值。
1.5 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改良的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m NIHSS)进行评分,改良后的卒中量表仅考虑运动障碍(构音障碍、面瘫及上下肢轻瘫)。分别于入院时、微创手术清除血肿后2周及1月进行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由不参与ICH患者治疗的医师执行。
1.6 统计学分析
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SPSS 11.5),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用ANOVA对整个时间序列中MI组、MT组及正常对照值之间进行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在贵阳医学院生物统计学教研室指导下对MI组和MT组MEP的潜伏期及m NIHSS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清除血肿情况
MI组入院时丘脑出血量为(21.8±4.0)mL,术后第3天丘脑血肿量为(3.5±1.5)mL(图1);相比之下,MT组患者出血量无明显变化,表明微创手术能成功地清除丘脑血肿。MI组及MT组未观察到再出血情况,这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MI组出现1例轻微颅内感染,经头孢曲松钠治疗后好转,对转归影响较小。
A:术前头颅CT扫描,箭头所示脑组织高密度影提示丘脑血肿;B:术后3 d头颅CT扫描,丘脑血肿大部分清除,残留少许血肿。
2.2 微创术后MEP变化
入院时,用(1 000±150)V刺激强度刺激患侧皮层运动区,MI组6例患者和MT组5例患者可记录到皮层MEP,但与正常值相比,两组患者记录到的MEP皮层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其余患者即使将刺激强度增加到1 500 V仍未记录到皮层MEP。当刺激电极置于C6~C7椎体,刺激强度仅为800 V时即可在鱼际肌记录到清晰的颈髓诱发电位波形,潜伏期正常。腰髓也成功地记录到诱发电位且潜伏期正常。这些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中心部位运动传导通路严重受损,而从颈髓到鱼际肌及从腰髓到胫前肌的神经传导正常(图2)。微创手术清除丘脑血肿后2周,MI组所有患者均记录到上下肢的皮层MEP,与MT组(本组2周后8例患者记录到皮层MEP但潜伏期明显延长)及入院时相比,MI组MEP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差异明显(表1,图3),表明微创手术清除丘脑血肿减少了运动功能损害的程度。
入院时对MT组(A)及MI组(B)患者进行皮层刺激均未记录到皮层MEP(线号1及2),但刺激颈髓时可记录到清晰可辨的MEP波形(线号3及4),表明丘脑出血患者运动传导通路中枢部分明显损害,而周围部分正常。
注:1)与正常对照值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2)与MT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入院2周后对MT组(A)及MI组(B)患者进行皮层刺激均记录到皮层MEP(线号1及2),MI组MEP波形更加清晰,波幅高而潜伏期短,但MT组波形模糊,波幅低且潜伏期长,表明立体定向微创清除丘脑出血后患者运动传导通路功能恢复较好;线号3及4为刺激颈髓时的MEP。
2.3 mNIHSS评分测定神经运动功能变化
在患者入院时、2周及1月用m NIHSS评分来评估神经运动功能。术后2周,MI组患者患肢肌力增加了0.7±0.5~2.5±0.3级;术后1月患肢平均肌力进一步增加3.8±0.4级。入院时MI组与MT组m 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MI组丘脑血肿清除术后2周及1月,mNIHSS评分与入院时及MT组比较明显下降(表2),表明微创手术清除丘脑血肿减少了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MT组的m NIHSS评分在丘脑出血后2周和1月较入院时也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
注:1)表示与正常对照值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2)表示与MT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丘脑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之一,重度丘脑出血常常损害内囊后肢,患者由于皮质脊髓束(CST)受损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体征[2]。MEP是检测CST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报道的资料表明运动功能与MEP结果之间有高相关性[14,15,16],因此MEP对评估ICH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提供了一项客观指标。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出血均位于丘脑后外侧部,影响到内囊后肢从而严重损害运动功能。与键肢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记录不到瘫痪肢体MEP的皮层电位或MEP皮层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在MI组,丘脑血肿清除后2周所有患者均记录到MEP,与MT组及入院时比较,患侧上下肢MEP的皮层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而MT组出血后2周仅有8例患者可记录到EMP,且与正常值及MI组比较,患肢MEP皮层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MI组患者随着MEP波形出现及MEP潜伏期缩短,患肢肌力也同时明显增加,mNIHSS评分则明显下降。因此,我们推断MEP潜伏期缩短及m NIHSS评分下降可以预测接受立体定向微创丘脑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患者运动功能有良好的转归。
神经运动功能 篇9
【关键词】早期;膀胱功能维护;感染;重症病人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93-01
对于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或自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意识障碍,留置尿管是常用的护理措施。能快速解除尿潴留,尿失禁,及时观察尿量情况,评估病情的变化及诊疗性用药起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8月——10月,意识障碍的重症病人60例,其中颅脑损伤30例,自发性脑出血3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18—81岁,平均45.73±17.848岁。留置尿管3—52天,排除泌尿器质性病变如骶从神经损伤,男性急性前列腺肥大等因素[1]。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各30例病人进行对比。
1.2方法:(1)常规组:从停留尿管时持续密闭式尿袋外引流尿液,患者意识恢复清醒状态对答切题,定位准确或病人2周后仍昏迷时,才进行膀胱充盈训练直至拔除尿管。改良组:患者意识障碍时,停留尿管即予膀胱功能维持,定时夹闭开放尿管。期间观察膀胱区充盈程度。病人有躁动,膀胱区稍充盈。可见耻骨联合上方稍鼓起包块有压痛感 ,可开放尿管。(x-±s)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f检验。
2.结果
两组病人的首次排尿情况及尿液感染情况比较,见表:
3.讨论
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感觉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温觉[2]。早期维持膀胱功能,可减少重复留置尿管。改良组中的做法可指导家属参与体验分享效果。昏迷患者已存在排尿反射及规律,拔管后可借助体外工具接尿。我科采用的是每周更换尿袋两次,每2周更换尿管一次,符合有关报道[3]。护理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尿管、尿袋接口的护理,避免频繁的操作,既减少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减少临床护理人力资源压力的同时,有效减少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4],可有效地按短期留置尿管护理[5]。对照组病人在意识障碍期增加重插尿管的次数,清醒期患者要重新建立排尿反射意识,导致留置时间延长,感染几率增加,并且排尿时会有恐惧感,增加排尿不畅甚至尿潴留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屠春香 膀胱充盈训练对颅脑损伤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排尿情况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0(29)
[2]杨翠芳、 赵哲玲、肖华 全麻手术病人导尿时机的选择[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2);80-90
[3]吕建平、方玫、李小林、洪蕊心 留置尿管过程中集尿袋更换时间研究 护理研究 2009年4月第23卷第4期中旬版
[4]王兰芬、陈小红、脑卒中留置导尿管患者一次性尿袋更换时间的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雜志2009.7.(12)14
神经运动功能 篇10
关键词:侧卧位推拿,颈部功能运动,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由颈部长期劳损, 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发生病变或骨质退行性改变引起神经根受压, 导致颈椎动脉、颈神经根、颈部脊髓及交感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组复杂的症候群[1,2,3]。本病多发于46岁以上的人群, 男女皆可发生, 多因风寒、外伤、劳损等因素造成。临床发病起初见颈肩部疼痛不适, 颈项强直;神经根受压时出现颈肩痛、颈枕痛;第5颈椎以下受压时, 出现颈僵, 活动受限, 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出现放射性疼痛, 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沉重、抬手无力、持物坠地等症状[4,5]。
对于本病的治疗,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以近5年来具有代表性的65例病例作为参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 均为颈椎病神经根型, 其中男37例, 女28例;年龄最小30岁, 最大72岁, 平均56岁;病程最短半年, 最长3年。诊查:多数患者颈椎的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颈部后伸受限。当颈部候伸或向患侧弯曲时可出现上肢和手部放射性麻木和疼痛。压顶、叩顶试验阳性。X线可明确诊断。颈椎骨折脱位、先天性椎病融合乳突炎、椎管内疾患、肿瘤患者均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1.2 治疗
1.2.1 常规治疗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解除痉挛、滑利校正关节。取穴:风池、风府、天顶、肩颈、肩外俞、肩中俞、天宗、缺盆、手三里、合谷、颈肩部压痛点等。手法采用推、擦、揉、点、按、滚、弹拨、拔身等。 (1) 推揉, 滚拿舒经法:以右侧在上为例, 患者取健侧卧位, 头部微前屈, 头侧下部垫枕, 使颈部略侧向健侧, 医者站于其头后, 左手扶其头部, 另一手掌推、擦鱼际滚冈上肌、肩胛区, 颈后部肌肉。再用多只轻快拿揉颈部反复数次。 (2) 揉拨点按通经法:患者体位同上。医者站于患者头后方, 用一手扶其肩部, 另一手用拇指, 从肩胛下角拨揉督脉及两侧夹脊、冈上肌、斜方肌外援、枕骨下缘, 反复数次。在施术过程中, 反复点揉, 风驰、风府、天顶、肩颈、肩外俞、肩中俞、天宗、缺盆。再用拇指或十指弹拨, 尺三里 (小海下2寸) 、手三里等。痛点条索样物触多次弹波, 点按。 (3) 拿揉滚打伤肢法:患者体位同上, 医者站于其后方, 用双手多指轻快拿揉上肢。用小鱼际滚伤肢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反复数次, 多指, 敲打伤肢。 (4) 颈部拔身理筋法:患者取仰卧位, 医者站于头上。用双手四指交叉, 拖于患者颈部向头上方, 做缓慢牵拉。后用双手多指, 上下梳理颈椎两侧夹脊。
1.2.2 颈部功能运动法
(1) 健颈操:患者取坐位, 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做颈部前驱、后伸、颈部左右测区、顺时针, 逆时针环转。前驱下颌尽量靠胸;后伸眼睛向后上方看;左右测区耳朵尽力靠肩。 (2) “米”字操:患者取坐位, 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 以鼻尖做先横, 后竖, 写米字。 (3) 五劳七伤向后瞧:患者取坐位, 双手扶膝。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头慢慢先向左转, 瞧向左后方, 头旋至最大限度, 稍停片刻, 正头复元 (右侧同左) 。 (4) 犀牛望月事:患者取坐位, 医者用音乐或语言缓慢导引。患者下颌向上, 眼睛看向上方, 左右寻找, 好似看月, 稍事片刻头部复原。注意事项: (1) 每次治疗时, 动作需缓慢;幅度由小至大。 (2) 每次治疗时, 选择1~2个动作结合手法治疗。 (3) 患者在做上述运动时, 需配合呼吸, 应全神贯注。每次治疗30 min;10次为一治疗疗程。
1.2.3 其他疗法
配以其他适当的辅助疗法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如盐带热敷、火罐疗法、颈部牵引、中药熏蒸疗法等。1.3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原有症状与体征消失, 颈椎活动自如, 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与体征减轻, 偶有颈部不适感, 颈椎活动轻度受限, 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有改善;无效: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颈椎活动受限, 复查X线片示生理弧度无明显改善[6]。总有效=治愈+好转。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 (1) 近期疗效:治疗65例, 按上述标准, 治愈48例 (73.84%) , 好转14例 (21.54%) , 未愈3例 (4.62%) , 总有效率95.38%。 (2) 远期疗效:治愈48例中, 6个月内复发3例, 复发率6.25%。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功能稳定和人体外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颈椎因关节错位和肌肉、软组织长期积累性损伤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7]。脊椎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轴心, 维护脊椎的稳定性有赖于椎周软组织 (包括韧带、关节囊、肌肉和筋膜) 和椎间盘的健全。故无论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 损伤上述组织, 均可发展成为颈椎病。通过手法治疗, 使原已紊乱之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 达到消除疼痛而恢复功能的目的[8]。另患者取健侧卧位, 换侧在上, 此时, 换侧斜方肌、斜角肌、项韧带以及钩椎关节周围滑膜相对保持松弛状态, 头微前屈, 并略偏向健侧, 可使椎间孔相对扩张, 神经根位置相对表浅, 有利于手法渗透施术, 再加以推揉点按揉拨等针对性手法来调整颈肩周围肌肉, 促进神经根周围水肿消除, 从而减轻了对神经根本身的压力, 恢复了颈椎局部的内环境平衡[9,10]。
若想使颈椎病获得良好的中、远期效果, 颈部功能锻炼必不可少。如“井”字操、犀牛望月操等, 长期锻炼加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保持颈椎内环境及其周围软组织平衡均可起到极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 在临床采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过程中,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 准确治疗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而治疗期间以及平时的康复锻炼和适合的运动是预防此类疾病及巩固疗效的重要保障。使用本套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近期、远期疗效可靠, 操作方便, 痛苦小, 效果好, 值得广大同道借鉴。
参考文献
[1]叶伟胜, 万瑜.骨科疾病的矫形按摩[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4:147.
[2]吕明.推拿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16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症状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4]王云凯.中华推拿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687.
[5]马树泉, 蓝世隆.颈椎病中医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13.
[6]王和鸣.中医骨伤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55-258.
[7]邓晋丰, 钟广玲.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08-216.
[8]谭洪福, 王惟恒, 马新建.颈肩腰腿痛千家妙方[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1.
[9]王海泉, 廖卫东.颈椎病无创疗法[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8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