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功能评价(精选10篇)
神经功能评价 篇1
颅脑损伤周围神经外科危重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病死率, 部分患者由于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出现继发性损伤。认知功能障碍作为颅脑损伤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如何在治疗脑损伤的同时, 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1]。本实验通过观察神经节苷脂对于颅脑损伤所致认知功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旨在为临床治疗认知功障碍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心理科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确诊为“颅脑损伤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1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95例。实验组中男性52例, 女性43例, 患者年龄18~65岁, 平均年龄 (42.25±3.95) 岁;对照组中男性51例, 女性44例, 患者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0.58±4.97) 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105例, 高处坠落45例, 重物击打35例及其他5例;损伤类型包括脑挫裂伤89例, 颅内血肿51例, 硬膜外血肿36例, 硬膜下血肿4例。病例择取标准: (1) 明确脑外伤史, 经颅脑CT确诊为颅脑损伤; (2) 符合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 (3) 受伤时间<24 h; (4) 排除合并严重复合伤、血液系统疾病、急性重度炎症、肝肾功能不全以及精神系统疾病等合并症患者; (5) 家属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以及损伤类型的资料相比,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抗感染以及营养脑神经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胞磷胆碱 (海尔药业生产) :500 mg+250 m L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100 mg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14 d后减量至20毫克/次, 每日1次, 静脉滴注。所有患者连续治疗28 d。
1.3 评价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1周和4周时分别进行GC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价。认知功能评价方法[2]:经过专业培训的测试工作人员依据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 (即MMSE) 对患者认知功能测定, 内容涉及定向力、记忆力、回忆力、理解力、计算力、语言力、注意等共30个项目, 满分为30分 (回答正确加1分, 错误或未回答计0分) , 超过26分者, 经医师观察正常, 且无主诉认知功能障碍时, 视为为痊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 相关数据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治疗前, 实验组GCS评分为 (6.27±1.37) 分, MMSE为 (13.69±5.01) 分, 对照组GCS评分为 (6.35±1.58) 分, MMSE为 (12.69±5.24) 分, 两组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1周后, 实验组GCS评分为 (12.59±3.28) 分, MMSE为 (20.88±4.87) 分, 对照组GCS评分为 (10.12±2.53) 分, MMSE为 (16.29±5.33) 分;治疗4周后, 实验组GCS评分为 (14.21±3.37) 分, MMSE为 (24.07±3.14) 分, 对照组GCS评分为 (12.31±2.15) 分, MMSE为 (18.95±4.04) 分, 治疗后两组评价结果相比, 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具有显著性。
3 讨论
颅脑损伤之后, 机体内儿茶酚胺以及内源性阿片肽等多种脑组织损伤相关因子含量显著提高, 其不仅能够通过损伤血脑屏障引发暂时性脑组织破坏, 而且能够通过加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诱发局部缺血缺氧而触景生情细胞凋亡和坏死, 从而加重神经功能损伤。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具有严重负面作用, 因此, 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于改善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极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常规单用胞磷胆碱治疗相比, 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其CGS恢复程度以及MMSE评价结果具有显著优势, 说明神经节苷脂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认知能力的效果。神经节苷脂是糖鞘脂总称, 其作为细胞膜主要构成成分, 多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外表面。相关研究证实[3,4,5,6]外源性神经节苷脂能够轻易透过血脑屏障, 并且在损伤部进行聚集, 在与受损脑组织结合进入神经细胞质膜, 从而在稳定酶活性的同时, 调节离子平衡、改善脑血流、恢复脑电活动。综上所述, 神经节苷脂有利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能力, 对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确切治疗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对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诊治190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其中95例采取常规治疗 (对照组) , 另9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 (实验组) , 对比两组患者GC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结果 实验组GCS评分和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节苷脂能够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 值得推广。
关键词:神经节苷脂,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平.神经节苷脂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0) :103-104.
[2]吕和力.术中与术后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745-4746.
[3]何春波.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术中和术后使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6) :179-180.
[4]王盛, 王朝平, 陈太董.神经节苷脂联合银杏达莫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 (12) :1075-1077.
[5]段国庆.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 (18) :44-45.
[6]陈骏.神经节苷脂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及对血清炎症指标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 (17) :4299-4300.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 篇2
【关键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但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性功能失调的症状,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常见于20~50岁,也可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居多,病情可轻可重,且不因体力劳动而加重,病程可长可短,甚至可以在诱发因素消除之后自愈。患者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笔者使用中医治疗近百例,疗效确切,治愈后不易复发;即使复发,再次使用中医治疗,疗效依然满意。
1 发病原因
患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大多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对外界耐受能力差,适应环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工作压力过大,或者是青春期、更年期焦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疏导,也可能遭遇长期持久的强烈精神刺激、过劳、睡眠不足等,导致神经内分泌改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抑郁症。
2 主要症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往往自觉症状明显,而临床检查阳性体征却不多,甚至没有阳性体征。
2.1 最常见的症状
大多数患者存在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焦虑多疑、烦躁易怒、疲倦、容易出现情绪突然变化、精神不振、全身疼痛、记忆力减退等。
2.2 循环系统
容易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过度换气、濒死感,休息时症状通常较活动时明显。
2.3 消化系统
容易出现便秘、腹泻,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嗳气、呃逆,甚至可以出现“梅核气”。
2.4 植物神经功能系统出现突然大汗淋漓、忽冷忽热、异物感、蚁走感、手足麻木、自觉末梢发凉。
2.5 生殖系统
性功能减退或亢进,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甚至出现生理性不孕不育。
3 体格检查
通常不会出现阳性体征,偶见心脏早搏、心动过速、皮肤划痕症阳性。
实验室及其它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腔镜检查、超声检查、肌电图检查、核医学检查等缺乏客观指征。
4 治疗方法
4.1 西医治疗
可以采用大量B族维生素、适当镇静、少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等,但疗效不确切。
4.2 中医治疗
4.2.1 中药分型治疗
心脾两虚者,主要表现为失眠健忘、焦虑多疑、疲倦、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盗汗、伴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苔白,脉细,应以补益心脾为主,可选用归脾汤加减。气虚重者加人参;血虚重者增加大枣用量;心悸气短明显,加丹参少量;伴有腹泻者,加白芍;月经量少明显者,酌量加用当归。
肝气瘀滞者,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头痛头晕、经常出现情绪变化、腹胀、嗳气、呃逆、便秘,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行经腹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可选用逍遥散加减。腹胀明显者,加木香;头痛明显者,加钩藤少量;嗳气、呃逆明显者,加青皮;月经量少或行经腹痛明显者,可选用加味逍遥散。
肝郁脾虚者,可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证型的表现,治宜疏肝补脾,可选用归脾汤合逍遥散加减以腹泻为主者,可以选用痛泻药方。
肾阴虚者,主要表现以盗汗、疲倦、头晕耳鸣、月经紊乱,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应以滋补肾阴为主,可以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末梢发冷、小便清长、遗精、阳痿、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脉沉,应以温补肾阳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肾阴阳两虚者,兼见上述多种症状,治宜阴阳双补,可用六味地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4.2.2 针灸推拿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且没有明显的禁忌症者,可以选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饮食疗法
可以经常食用小米、小麥、蘑菇等含有大量维生素B族、泛酸、黑色素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以起到舒缓神经、改善神经传导的作用。还可以多食用羊肉、裙带菜、胡萝卜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保护心脏和血管系统。
4.4 其他治疗
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证适度睡眠、睡前使用温水浸泡双脚、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均衡营养,此外还可以练习瑜伽、太极拳等。
5 结果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不是什么难以治愈的疾病,只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很快治愈。
神经功能评价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Ⅲ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65~83岁,体重指数(BMI)>30 kg/m2,随机分为两组,即连续股神经阻滞组(FA组)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组(EA组),每组各30例。入选患者术前皆无局部麻醉药、NSAIDS类药物过敏史和凝血障碍病史,无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严重高血压以及精神认知功能障碍病史等。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术前1日,研究者指导患者使用VAS评分尺以及镇痛泵。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16号套管针),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等。所有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简称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左或右侧卧位,于L2~3或L3~4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即行腰麻穿刺术,见有脑脊液流出即注射0.5%布比卡因1.5~2.0 m L(等比重液),然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0 cm。手术开始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盐酸托烷司琼(赛格恩)4.0 mg,静脉注射。如果手术时间超过90 min,经硬膜外给予2%利多可因5 m L(局麻药液中加入麻黄素,1 mg/m L)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20 min硬膜外不再追加药物。术后安返病房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及Sp O224 h。椎管内穿刺失败者以及麻醉效果不能满足外科要求的病例均从该试验剔除。
1.2.2 股神经阻滞方法与置管
患者于腰硬联合麻醉前在神经刺激器(德国宝雅,Sensor刺激器,型号1151-94-30)引导下于患侧行股神经阻滞。患者平卧,双腿略分开,于腹股沟韧带下2 cm、股动脉外侧1 cm处采用1%利多卡因行皮下浸润麻醉,选用50mm连续神经丛阻滞套件,穿刺针与皮肤成30°角,向头侧进针,刺激电流为1 m A,观察到股直肌明显收缩或伴有膝盖跳动时,刺激电流降为0.3 m A,调整针尖位置,股直肌仍有明显收缩,稳定穿刺针同时向头侧置入神经阻滞导管10~15 cm,并固定在腹直肌外侧。
1.2.3 术后镇痛
术毕送返前,FA组患者拔出硬膜外导管,并经股神经阻滞导管给予0.18%罗哌卡因15 m L并接镇痛泵(Smith Medical MD,Inc,6300型CADD-Legacy PCA患者自控输液泵),局麻药液配方为罗哌卡因450 mg+生理盐水至250 m L(罗哌卡因浓度0.18%),背景量5 m L/h,自控量(PCA)5 m L,锁定时间30 min。EA组患者术毕经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配方为450 mg罗哌卡因+吗啡4 mg+生理盐水至250 m L(罗哌卡因浓度为0.18%),背景量5m L/h,自控量2 m L,锁定时间15 min。两组患者均持续镇痛72 h。同时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100 mg,2次/d。
1.3 观察指标
1.3.1 镇痛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6、24、48及72 h静息状态VAS疼痛评分(RVAS),术后24、48及72 h主动功能训练时的VAS评分(IVAS)。
1.3.2 镇静程度
采用Ramssay镇静评分:1为不安静、烦躁,2为安静合作,3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为睡眠状态、可唤醒,5为不易唤醒,6为深睡状态、不可唤醒。根据评分结果,将镇静满意度评价为:1分为镇静不足,2~4分为镇静满意,5~6分为镇静过度。
1.3.3 肌力
记录各时间点患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0为完全瘫痪,1为可收缩,2为不能抗重力,3为抗重力不抗阻力,4为可抗弱阻力,5为正常。
1.3.4 镇痛期间不良反应事件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镇静过度、尿潴留、床旁活动、镇痛药物补救等事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分析。VAS评分、肌力分级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镇静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BMI指数(32.2±1.6 VS 31.9±1.2)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2.2 镇痛效果
FA组患者术后6、24、48及72 h的RVAS评分、功能训练时的IVAS评分虽然低于E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镇痛期间的镇静程度
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均可,EA组镇静过度的患者比例超过F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2.4 镇痛期间的肌力比较
术后2、6、24、48及72 h,FA组患者的肌力均大于EA组,而术后24 h和48 h明显优于EA组患者(P<0.05)(见表3)。
注:两组患者在术后镇痛以及功能康复期间的静息VAS评分均低于3,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
注:两组患者在术后镇痛期间,镇静满意度均达到满意,基本不存在过度镇静状况,两组均有少数病例出现镇静不足
注:1)与EA组比较,P<0.05;2)与EA组比较,P<0.01
注:1)与EA组比较,P<0.05;2)与EA组比较,P<0.01
2.5 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FA组不良发生率明显少于EA组(10%VS66.7%,P<0.01,见表4)。
3 讨论
肥胖是骨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之一,MAR-TINEZ-GONZALEZ等[5]发现髋、膝等关节病引起的受累关节疼痛会导致患者活动量下降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肥胖,因此BMI的增加与骨关节炎进展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肥胖患者终末期骨关节炎患病率明显增加,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75%的患者经历重度疼痛[6],其本质为急性伤害感受性疼痛。一方面是由于手术对骨和软组织的损伤以及假体植入;另一方面由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7]。老年肥胖患者术后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会增加并发症(如严重的心肌缺血、肺不张、感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8,9,10,11],而且延误假体关节进行早期功能训练的最佳时机,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恢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致残率,降低患者的满意度[12]。另外,患者首次TKA术后重度疼痛的经历造成的心理伤害,将会影响其对对侧TKA手术的选择。因此,肥胖老年患者TKA术后急性疼痛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用于TKA术后急性疼痛治疗的方法很多,如口服COX-2抑制剂、持续静脉镇痛、外周神经阻滞、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等[12,13,14,15,16,17],但因老年肥胖患者的病理生理特殊性[8],单一镇痛方式的有效率降低。目前多模式镇痛是TKA术后围术期急性疼痛治疗最理想的方法[18],笔者的研究中患者均采用不同阻滞技术联合口服COX-2抑制剂,符合多模式镇痛方法,患者镇痛、镇静评分的评价也支持该方式的有效性,特别是患者术后第24小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时,疼痛治疗也较为满意。而应用硬膜外镇痛的患者常因阻滞范围过广,造成下肢肌力下降,笔者的研究中EA组患者术后24 h和48 h肌力明显低于FA组,妨碍患者主动功能训练,而且下肢运动受限往往呈双侧,这也影响患者早期的下床活动。YADEAU等人研究,为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TKA术后硬膜外镇痛采用降低局麻药浓度,并辅助小剂量阿片类药物,结果发现镇痛期间的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17],与笔者的研究结果相符。此外,老年肥胖患者卧床后自理能力差,硬膜外镇痛致尿管留置时间延长,并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19,20]。
随着神经刺激器的广泛使用,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常用方法包括连续股神经和腰丛神经阻滞,但腰大肌间隙距离椎管近,有出现双侧阻滞的危险[21],且老年肥胖患者多穿刺困难,反复穿刺极易造成损伤。笔者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沿股鞘向上置管10~15 cm,术毕单次注入足量低浓度局麻药,理论上药物向头端可弥散至腰大肌间隙,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由于闭孔神经从股神经内下侧发出,其阻滞成功率相对高于股外侧皮神经,因此FA组大部分患者膝关节的前面和内侧麻痹作用明显,显著缓解了TKA术后患肢的静息痛和运动痛。另外,BRODNER等[22]人研究显示,经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输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可产生感觉和运动分离的最佳效果,与FA组相符,且无需辅助阿片类药物,既满足术后镇痛和功能康复训练的需要,又可避免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此外,导管经妥善固定后,可持续输注1周左右,阻滞范围为单侧下肢,避免了硬膜外和腰丛阻滞范围过广引起的低血压和运动受限。
综上所述,老年肥胖患者TKA术后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较为理想的TKA术后急性镇痛方法,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训炼。
摘要:目的 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肥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与功能康复的效果,并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ASAⅠ~Ⅲ级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肥胖患者60例(BMI>30kg/m2),随机分为两组:股神经阻滞组(FA组,n=30)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组(EA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简称腰硬联合麻醉)。FA组患者在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放置股神经阻滞导管,并妥善固定,术后将股神经阻滞导管与术后镇痛泵连接,连续输注0.18%罗哌卡因(术毕单次15mL,背景量5mL/h,锁定时间30min,自控量5mL)行术后镇痛与功能康复,EA组患者术后给予硬膜外0.18%罗哌卡因复合吗啡自控镇痛(背景量5mL/h,锁定时间30min,自控量2mL),两组患者均维持术后镇痛72h。记录术后2、6、24、48及72h静息、主动功能训练时的VAS评分、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6、24、48及72h静息、主动功能训练时的VAS评分、镇静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组患者术后24h和48h肌力评分明显高于EA组(P<0.05);与EA组相比,F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10%vs66.7%,P<0.01)。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老年肥胖患者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与功能康复方法。
神经功能评价 篇4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康复护理;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73R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7-01
脑卒中由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危害性日益突出。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尽早恢复自理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我们对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51~82岁,平均(62.5±9.5)岁;对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龄50~79岁,平均 (64.4±10.1)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内科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方法,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康复护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体位训练:患侧卧位,头部选择硬度适中的枕头便其颈段屈曲而不后伸。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应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o,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床上坐位,关节屈曲至近于直角的适宜角度,脊柱伸展。足够的枕头牢固地叠起来以帮助患者达到直立位,头部无需支持,以便患者学会主动控制头的活动;轮椅坐位,在患者背后放一块板,保持躯干直立。双脚平放并屈膝。
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辅助活动。患者伸肘,双手叉手握在一起,十指交叉,然后上举至头上;两上肢置于躯体两侧,轻握拳、握拳、紧握拳和再放松,单侧交替,两侧同时。外展两上肢,用力下压、放松,单侧交替,两侧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练习。
关节训练:一般可在发病后的2~3天进行。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活动某一个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予以固定。手法要轻柔适度,避免产生疼痛。手法速度要缓慢,有节奏,一个动作需要3~5秒。各关节的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种运动3~5次为宜。一般在无痛状况下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心理護理:脑卒中患者面对突然出现的功能丧失,往往会产生烦躁、悲观的情绪,出现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影响病情恢复。通过和患者的密切接触,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里状况,通过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患者,帮助他们改变异常的心里和行为,认识自我价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生活护理:锻炼患者自行洗漱,先用健手,逐渐锻炼患手,或以健手协助。患者衣物宜肥大轻柔,穿脱方便,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反之。指导患者适应卧床排尿。指导患者室外活动。
营养护理:包括有效营养成分的补充、协助患者进食、指导饮食动作、训练自我进食、训练吞咽机能,使康复患者的营养得到保障。
1.3疗效判定标准[2] 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改善,试验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n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试验组441021112对照组445161673讨论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脑卒中的康复引起康复医学界的重视。康复护理学与康复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疾病治疗、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康复训练,减少或降低了残疾程度。因此,我们制定了康复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指导,最终的目的是使患者的残余机能和能力得到恢复,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的恢复其生活能力。
康复训练开始时间越早,效果越理想[3]。急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值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预防继发性残疾。康复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观察患者失去和残存的机能,康复训练过程中残疾程度的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认真做好记录,并向有关人员提供信息。保存和恢复机体功能是整体康复的中心,功能训练要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
尽量发挥患者的主动性,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护理。应通过耐心的引导、鼓励、帮助和训练残疾患者,充分发挥其潜能,使他们部分或全部地照顾自己。同时教会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防治、训练方法、自我护理的知识,使其生活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经过康复护理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加显著,说明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能起到很好的促进恢复作用,应当制定更加完善的康复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神经功能评价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病人120例,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年龄48岁~77岁;年龄60.2岁±5.3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并经相关检查排除恶性疾病及有外伤史者, 排除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病史等不能配合的病人。将入选病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学历、患肢肌力、Fugl-Meye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扩血管、营养脑细胞、调节神经功能等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康复治疗, 如关节被动活动, 保持肢体功能位、肌肉按摩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神经功能重建仪 (AM1000A, 深圳市科瑞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对病人的肌力、肌张力做出评估, 然后由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神经功能重建治疗, 同时对家属进行培训, 取得配合, 共同完成病人的康复训练, 最后对治疗结果做出评价。
1.2.1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及康复训练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肢体摆放自然, 肌肉放松, 暴露患肢, 治疗前进行皮肤清洁, 对老年及皮肤角质层较厚的病人用砂纸或刷子擦拭干净待治疗部位皮肤, 保持清洁干燥, 将导联线电极与电极片连接好贴在肌腱侧, 用绷带将其固定好, 治疗时让病人注意力集中, 打开电源, 选择工作模式, 屏幕自动显示病人肌电值, 根据病人情况在EMG反馈治疗、EMG-STIM反馈刺激治疗、Stim循环刺激治疗模式中选择最佳治疗方式, 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反复收缩和放松运动。治疗过程中, 使病人集中精力, 尽力活动患肢, 不能活动者让病人通过意念和想象做相应肌肉的主动收缩运动, 仪器可以测到并在屏幕上显示肌肉收缩的电信号, 自动调节阈值后输出一次电刺激, 协助患肢肌肉达到一次有效的收缩。在刺激过程中, 刺激频率及重建强度要视病人耐受情况做适当调整。治疗时间每次20min,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 平均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
1.2.2 效果评价与方法
观察病人肌力和关节活动改善情况,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采用徒手肌力实验Lovertt分级法进行肌力测评, 分为0级~Ⅴ级, 肌力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 改善1级为有效, 未发生变化为无效。采用Fugl-Meyer评分表评定患肢运动功能和关节活动功能, 每项分3级进行评定 (0分~2分) , 其中0分表示不能完成该动作, 1分表示能完成该动作, 2分表示能顺利完成该动作, 满分100分表示被检查者肢体运动功能正常, 其中肢体轻度障碍为85分~90分, 明显运动功能障碍为50分~84分, 若得分<50分表示肢体运动功能严重障碍。其上、下肢的最高分分别为66分和34分, 其评分值越高表明功能越好。在治疗期间, 责任护士每周对病人进行一次评估。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3 讨论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采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 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 与传统治疗比较, 它的优势在于能让病人主动参与治疗, 采用人机互动的新颖活泼的形式, 将自发的肌电信号和外来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信号巧妙地结合起来, 把外来的电刺激作为一种奖励融于病人肌肉的主动运动之中, 唤醒病人的意志过程, 让病人重新学习正确、有效的运动方式, 加强或建立其随意控制瘫痪肢体或肌肉的残余功能, 从而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脑梗死病人生存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中枢神经细胞间有潜伏通路和突触[5], 存活的神经元细胞可以通过轴突分支发芽, 与损伤区神经组织重新建立联系, 来取代丧失功能的神经轴突[6], 脑损伤后的残留部位可通过功能重组, 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 从而减轻残疾。在训练中病人主动参与引发的肌电信号经反馈对大脑皮质是一种良性的条件性重度刺激, 在相应部位形成兴奋灶, 有助于脑神经功能重建。
精神意识的训练是肢体功能复原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脑梗死病人几乎不可能发出足够的自发EMG到瘫痪肢体, 而通过外来的电刺激NMES是激发大脑进行学习的重要一步。每当病人尽力用意识去尝试增加自发EMG到患肢, 不仅能增强自发EMG讯号, 同时可重新恢复病人自己对肌肉的控制。当讯号能达到或超过诱发EMG点, 仪器就会放出电刺激去帮助病人完成相应动作, 即生理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治疗系统会自动调高诱发点。在治疗过程中操作者的支持和鼓励, 能使病人建立治疗信心, 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康复治疗[7],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使病人的肌力和肢体综合运动能力均较前有明显改善, 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病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大提高, 而且此项治疗操作简单, 无并发症, 安全有效, 病人容易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即药物治疗加一般康复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 使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 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 观察组病人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功能重建,肢体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黄如训, 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
[2]梅永霞, 张振香.脑卒中家庭照顾者积极体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9) :23.
[3]赵华.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护理干预[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9) :215.
[4]林海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13.
[5]周士坊.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研究及康复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及康复杂志, 2002, 24 (7) :437-439.
[6]姜从玉, 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塞后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及康复杂志, 2002, 27:443-445.
脊柱裂临床分类与神经功能评分 篇6
1 临床资料
年龄分组和神经功能评分。我院共收治脊柱裂患者378例, 其中男186例, 女192例。年龄最小出生3天, 最大为39岁, 按年龄分为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青少年及成人6个组别, 参考SBNS对各组别中每个患者分三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运动功能按照肌力6级分法, 计6分;反射分4级计4分;大小便分5级计5分。如表1。
(a.新生儿尿便功能计5分;b.婴儿膀胱B超无异常计5分, 容积增多或有残余尿计4分;*与新生儿组比较P=0.043;#与新生儿组比较P=0.012 均<0.05)
1.1 MRI检查及临床分类
本组患者均进行MRI检查, 按照背侧中线部位是否有神经组织 (神经基板) 通过椎裂暴露于外界分为开放性脊柱裂 (Open spinal dysraphism, OSD) 和闭合性脊柱裂 (Closed Spinal Dysraphism, CSD) , 前者分为脊髓脊膜膨出 (Myelomeningocele, MMC) , 即囊性膨出的部分囊壁为脊髓, 见图c, d, 而脊髓膨出 (Myelocele) 为另一类少见的OSD, 本组病例未见到。CSD的背侧中线病变部位有完整皮肤, 包括脊膜膨出 (Meningocele, MC) , 囊性膨出内仅有马尾神经或粘连带见图a, b;脂肪脊髓脊膜膨出 (Lipomyelomeningocele, LMC) , 外被脂肪组织的神经基板在椎管外, 见图e, 脂肪脊髓裂 (Lipomyeloschisis, LS) , 基板-脂肪界面在椎管内, 见图f;脊髓纵裂 (Split Cord malformation, SC) 中间有骨性或纤维分隔, 见图g;终丝脂肪瘤 (Terminale filum Lipoma ) 脂肪瘤在终丝组织部位, 见图h;终丝紧张 (Tight Terminale filum ) 终丝增粗缩短, 见图j, 皮毛窦 (Dermal sinus) 有窦道自脊髓由椎裂与皮肤沟通, 见图i。其它脊柱裂畸形包括椎裂合并错构瘤2例, 见图k, 畸胎瘤6例, 皮样囊肿11例, 肠源性囊肿5例, 蛛网膜囊肿8例及神经鞘瘤1例。
a, b脊膜鹏出 c, d脊髓脊膜膨出 e脂肪脊髓裂 (箭头示神经基板在椎管内) f脂肪脊膜膨出 (箭头示神经基板在椎管外) g脊髓纵裂 h终丝脂肪瘤 i皮毛窦 j紧张增粗终丝 k椎管内错构瘤伴脊髓空洞
1.2 临床分类及神经功能评分
对脊柱裂各临床类型在各年龄段的运动、反射及尿便功能进行评分, 计总分后显示均值及标准差, 在各年龄段中对各临床类型之间进行比较 (t检验, SPSS 10.0) .
(*为MMC在各年龄段中与除#外的其它各组比较的P值, 分别为0.032, 0.021, 0.016, 0.011, 均<0.05;#为MC在各年龄组中与除*外的其它各组比较的P值, 分别为0.047, 0.039, 均<0.05)
2 结果
各年龄段的主要就诊原因反映了神经功能状态, 如表1。新生儿及婴儿以单纯性囊性包块或包块伴皮肤缺损、破溃感染、脑脊液瘘为原因就诊, 神经功能未见明显损坏, 按SBNS为Ⅰ-Ⅱ级;幼儿就诊的主要原因为常为腰骶区皮肤异常, 主要有皮肤完整的软组织包块, 皮肤小凹, 毛发增生、色素斑块、潜毛窦及血管痣等, 部分患儿已有遗尿, 甚至有行走困难, 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以轻度尿便受损及反射功能损害为主, 按SBNS为Ⅱ-Ⅲ级;学龄前儿的尿便功能障碍表现为神经源性膀胱, 包括尿滴沥, 排尿困难、尿失禁, 甚至有严重的输尿管及肾积水, 以及大便干燥, 肛门反射减弱的或消失。此年龄段的运动障碍有足部畸形如高弓足、足内翻引起的行走、站立或步态异常, 相比而言, 较尿便功能损害对患儿的影响变为次要, 按SBNS为Ⅱ-Ⅲ级;而青少年则以运动功能累及更重为主诉, 掩盖了同时存在的尿便功能障碍, 按SBNS为Ⅱ-Ⅲ级, 与新生儿及婴儿相比差别有显著性;尿失禁、肛门括约肌松弛以及臀骶足部皮肤溃疡, 一侧下肢缩短伴小腿肌萎缩, 进行性下肢无力和步行困难等多见于成人患者, 部分患者已进入致残级 (Ⅳ级以上) , 神经功能与出生相比差别明显。
由表2可见, 特定的临床分型, 在不同年龄组中, 神经功能评分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的变化趋势, 这与表1中反映的脊柱裂神经功能的总体变化相一致。与其它临床类型不同, 在3岁以后的三个年龄段中, 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已显示了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 部分已进入致残级, 而CSD中的脊膜膨出在高龄儿童中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而其它临床类型的神经功能评分在3岁以上随的各年龄段呈逐渐降低的均衡分布, 各临床类型间无差别如表3。
3 讨论
脊柱裂是由于胚胎时期神经胚形成和脊神经管闭合障碍形成的先天畸形, 由于胚胎期的初级及次级神经化障碍, 中胚层背侧形成受阻, 引起以神经管闭合不全为共同特征的椎管内外的多种病理改变[6]。其中有神经基板外露或者神经基板外被脂肪组织使脊髓受到牵拉, 或者使脊髓通过脂肪错构组织与皮肤粘连, 或者有潜毛窦的纤维索条、脊髓纵裂中的骨性或纤维分隔对脊髓形成牵拉。其核心的临床特征是脊髓因这些异常的病理改变而形成脊髓拴系的病理状态, 以及因此而出现的包括运动功能、反射功能及尿便功能受损为主的一系列脊髓拴系临床综合征 (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 [7]。
正常胎儿3个月时脊髓与椎管等长, 随着胎儿的发育, 椎管生长较脊髓快,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L3下缘, 成人脊髓圆锥下端位置多在L1椎体中下部位。脊柱裂患者形成的TCS导致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丛和椎管后壁的粘连, , 使脊髓圆锥位置不能随发育而向头侧位移, 被粘连部位或者异常神经终丝牵拉缺血, 神经功能受损[8]。脊柱裂患者不仅局限于脊髓位置下移和粘连形成TCS, 还可见脊柱脊髓本身畸形、如脊髓分裂、椎体发育异常, 伴发Chiari畸形、脊髓空洞以及伴发椎管内畸胎瘤、皮样囊肿, 肠源性囊肿、蛛网膜囊肿、脂肪瘤及皮肤窦道等异常[9,10]。本组结果显示, 不同年龄组中, 神经功能受损的情况不同, 在新生儿及婴幼儿期, 神经功能受损多不明显, 就诊原因主要为皮肤囊性包块, 在学龄前儿以尿便障碍为主, 运动功能障碍次之, 而青少年及成人则在运动功能受损的同时, 尿便功能也受累, 充分说明年龄是脊柱裂所引发的TCS中各神经功能损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 运动功能受损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 在青少年和成人达到高峰, 成为致残的主要因素。反射功能由于涉及感觉传入, 受损出现较早, 在幼儿期既有受损表现, 随年龄增长反射可消失, 而尿便功能常为最早就诊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为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首发。到青少年及成人, 运动、反射及尿便功能受损加剧, 进入SBNS的致残分级比例增高。
由于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率和三位成像特点, 能够清楚显示终丝的形态、粗细及固定位置, 尤其能显示中胚层脂肪错构组织在闭合不全的椎管内包绕脊髓、马尾神经以及脊髓纵裂的骨性纤维分隔等导致TCS的病理状态[11]。脊柱裂患者行MRI检查即可进行准确临床分型并诊断脊髓拴系, 对早期临床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组资料显示, 在不同的临床分类中, SBNS随年龄增长也有差异, 其中MMC随年龄增长, 较早产生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乃之致残;脊膜膨出次之, 较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在青少年期, 而其它类型多发生在成人期。因此, 临床分类分组反映了脊髓拴系病理状态在脊柱裂患者中的差异, 而SBNS对脊柱裂的神经功能损害进行了量化, 这对脊柱裂发病的总体控制、外科治疗、手术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Ersahin Y, Mutluer S, Kocaman S, et al.Split spinal cords malformations in children[J].J Neurosurg, 1998, 88 (1) :57-56.
[2]Iskandar BJ, Ful mer BB, Hadley MN, et al.Congenital teth-ered spinal cord syndrome in adults[J].J Neurosurg, 1998, 88 (6) :958-961.
[3]Tortori-Donati P, Rossi A, Cama A.Spinal dysraphism:a re-view of neuroradiological features with embryological correla-tions and proposal for a newclassification[J].Neuroradiology, 2000, 42 (7) :471-91.
[4]修波, 刘宗惠, 黄红云, 等.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 1999, 15 (5) :314.
[5]Oi S, Matsumoto S.Aproposed grading and scoring systemfor spina bifida:Spina Bifida Neurological Scale[J].Childs Nerv Syst, 1992, 8 (6) :337-342.
[6]Schij man E.Split spinal cord malformations:report of22cases and reviewof the literature[J].Childs Nerv Syst, 2003, 19 (2) :96-103.
[7]Pierre-Kahn A, Zerah M, Renier D, et al.Congenital lumbosa-cral lipomas[J].Child’s Nerv Syst, 1997, 13 (6) :298-334.
[8]封亚平, 章翔, 封雨, 等.121例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4, (3) :47-49
[9]Tortori-Donati P, Fondelli MP, Rossi A, et al.Segmental spi-nal dysgenesis.Neuro-radiologic findings with clinical and em-bryologic correlation[J].AJNR, 1999, 20 (3) :445-456.
[10]Long FR, Hunter JV, Mahboubi S, et al.Tethered cord and associated vertebral anomalies in children and infants with im-perforate anus:evaluation with MR imaging and plain radio-graphy[J].Radiology, 1996, 200 (2) :377-382.
神经功能评价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8月, 该院对7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抽签的方式来将患者进行分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35例患者。根据研究来看, 对照组患者中16例是女性, 19例患者是男性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最小是43岁, 最大是82岁, 平均 (54.35±3.5) 岁, 对照组患者的病程为3.5~11.5个半月, 平均病程为 (4.7±0.5) 个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病变程度划分, 轻度患者共有13例, 中度患者共有12例, 重度患者共有10例。根据研究来看, 治疗组有14例女性患者, 男性21例。治疗组患者最小是42岁, 最大患者是79岁, 平均 (56.68±4.4) 岁, 对照组患者环保3~11.5年不等, 平均 (5.5±1.2) 个月。共有12例轻度患者, 12例中度患者, 11例重度患者。全部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基础治疗内容, 使用胰岛素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对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情况提前预防, 使用神经营养药物, 防止患者的神经功能继续受到损伤。
1.2.2 治疗组
为治疗组患者进行了基础治疗, 提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治疗之外, 还需要为患者提供胰岛素治疗, 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 避免患者发生脑梗死以及心肌梗死症状, 并且, 为患者使用神经营养药, 延缓神经受到的损伤, 以此为基础, 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在病人的曲池穴、合谷穴、外关穴、三里穴、太冲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方法针灸1次/d, 针灸40 min/次。7 d为1个治疗过程, 连续针灸3个疗程后, 观察治疗效果, 并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3 检验方法
神经传导情况判断对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进行检测, 测试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能力以及传导速度, 对患者的胫神经传导能力和传导速度进行测量。
治疗效果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中的不良症状四肢麻木, 四肢胀痛等全部消失, 患者的肌力以及肌张力均正常, 则可以视为已经治愈。患者的临床中的不良症状, 如四肢麻木和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 患者的肌力以及肌张力等症状基本上都恢复, 可以视为显效。临床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常见症状均消失, 患者的肌张力有了较大的改善, 可以视为治疗有效。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 如四肢麻木, 肿胀等等症状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症状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症状并没有得到改善, 患者的肌力和张力没有改善, 则可以视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所得数据输入SPSS 16.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对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实验发现对照组中经过治疗后治愈有3例, 显效有12例, 有效为7例, 无效为13例,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86%。而治疗组经过治疗后, 治愈有10例, 显效有15例, 有效有9例, 无效有1例。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14%。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我国的研究人员的实验表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发病机制是因为体内局部组织有循环障碍存在, 导致了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自觉有肿胀感, 患者活动能力受到了限制。目前临床中患者的治疗方式是西医治疗, 使用药物来对症治疗, 让患者的血糖得到控制, 对周围神经功能进行改善, 让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 改善预后。目前临床中没有十分有效的药物治疗。根据研究表明, 如果患者的神经系统存在严重的障碍, 那么可能神经系统的水分和营养均比较缺乏, 所以神经系统出现了一些病变表现, 如果不对该疾病进行治疗, 不及时的进行处理, 那么患者就会有神经闭塞的情况出现, 最终就会演变为截肢, 当前临床中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是采取了对症治疗以及去根治疗的方式, 一方面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 一方面对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进行改善[3,4]。中医对该种情况认为是痰浊阻塞引起的气血不畅。因此需要为患者温经补虚, 疏通脉络。该次研究该院对2015年2—8月接收的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对其使用针灸干预治疗, 分析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神经传导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治疗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其神经功能和治疗组相比, 患者的病情有显著的改善,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优秀, 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使用针灸干预治疗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高, 该种治疗方式, 患者接受度比较高, 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较大的改善效果, 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叶大智.针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24) :41-42.
[2]曹平, 阳仁达.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11, 17 (1) :97-101.
[3]张海燕, 邬伟魁, 李芳, 等.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4) :260-264.
神经功能评价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 做为此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26例, 女34例, 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 (46.3±4.8) 岁。所有脑梗死患者均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将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 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及试验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给予神经营养药α-硫辛酸 (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30007) 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 结合患者临床病情, 应用联合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即联合氟西汀药物 (PATHEON FRANCE (法国) , 国药准字J20130010) 进行治疗, 起始服药剂量20 mg, 1次/d, 口服, 随后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临床病情变化逐渐加至40 mg/d。分析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其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缓解情况, 进行患者治疗效果评分, 根据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 (MMSE) 评分[2]评定, 痊愈:患者症状改善, MMSE评分<20分;显效:症状减轻, MMSE评分>20分;无效: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 其中痊愈15例, 显效13例, 无效2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 痊愈10例, 显效8例, 无效12例;试验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高,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317,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FMA评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中FMA评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据悉, 脑梗死会延缓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 导致患者缺乏任何社会兴趣, 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治疗脑梗死中, 由于患者生活能力下降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3], 更是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工作。脑梗死患者治疗治中, 需要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以便发挥较好治疗作用, 提高患者预后及其生活质量。
脑梗死, 多是由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以及软化造成的疾病, 严重的将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如果患者发病后不能及时治疗, 还将影响患者脑功能的恢复临床治疗脑卒中患者, 可以采取联合药物治疗方法, 不仅副作用小, 使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不良反应少, 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还可以提高治病疗效[4]。脑梗死患者治疗中, 氟西汀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的肢体协同运动功能;还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药物联合治疗, 采用氟西汀, 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抑郁状态,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可以实现选择性的阻滞控制突触前膜摄取5-HT浓度, 还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力度, 帮助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 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多是由肺部感染引起的, 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 除了对患者进行联合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应该对脑卒中患者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对患者采用平卧位将患者的头部抬高15°左右, 排除患者口腔分泌物, 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也可以每隔2~3 h翻身排痰, 保证患者每天的水摄入量在1500~2000 ml。在临床上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给予恰当的行为治疗措施, 能够为患者神经机构和组织在损伤后再生创造相应条件, 肢体功能训练可以有效促使运动功能再建, 实现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5,6], 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在临床脑梗死患者治疗中, 用氟西汀药物联合常规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不良反应少, 有效降低了感染患者数量, 取得满意疗效, 与单一药物治疗相比较有极大优势, 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状况, 提高患者的健康恢复能力, 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梁顺今, 李红梅, 全红梅.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18) :28-29.
[2]王剑, 符秋红.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2) :2237-2239.
[3]邵爱民.盐酸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5) :148-149.
[4]刘霞, Djung Lilya Wati, 李雷雷, 等.氟西汀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机制的研究进展.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1) :1578-1580.
[5]王文志.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和社区人群干预.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09, 1 (2) :49-53.
神经功能评价 篇9
方法:对31例脑卒中患者,以植物神经综合指标测定法评定植物神经功能,以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作为基本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了3个月的观察。
结果:康复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平衡指数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它与运动功能的恢复呈负相关(r=-0.079,P<0.05)。
结论: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植物神经功能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55-02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其常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1],如恶心呕吐、出汗、体温升高、呼吸频率改变、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等,此大多数是因病变直接或间接导致丘脑下部损害所引起。现我院神经病科对于脑卒中的病人采用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及Rood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神经科进行康复治疗的31例脑卒中的患者,均经头部CT,或者MRI已证实患有脑卒中,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7.3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13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肺或其他系统疾病的伴发症,且均在评定前的1周内未服镇静剂或其他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依据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原理,及患者的不同疾病的阶段、特点,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疗法,其中以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等作为基本的锻炼方法,再综合其他康复治疗技术进行康复治疗,每天锻炼1-2次,每次为45分钟,以3个月作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均对所有患者进行植物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评定。
1.3植物神经功能的评定。使用植物神经的平衡综合指标测定法进行评定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2]。在需测试的当天上午、凉爽的环境下,嘱受试者静坐休息30分钟后,测量以下的项目:唾液量(A):收集受试者在停止咳嗽、说话的情况下3min,口腔内唾液流人标有刻度的试管内的总量(m1)。收缩压(B)及舒张压(C):用血压计测量患者左上臂的血压(mmHg)并记录。脉搏间隔(D):用秒表观察并记录患者22次脉搏的总时间,并计算出两次脉搏间的平均间隔时间(S)。呼吸的间隔时间(E):用秒表观察并记录患者11次呼吸总时间,计算出平均两次呼吸间的间隔时间(S)。口温(F):用温度计测量口腔舌下温度5min,记录其口腔温度(℃)。
将以上所获得的6项指标测量值相应代人以下的公式中,得出患者治疗前后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值。
Y=-28-0.194A+0.031B+0.025C—0.792D—0.131E+0.649F。
其中Y值的正常参考值为0±0.56,当超过此范围时便作为异常。当其正值增大时为交感神经的机能活动增强,若其负值增大时为副交感神经(即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增强。
1.4运动功能评定。使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1.5统计学数据。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植物神经的功能评定。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Y值显示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即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明显比治疗前要增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ugl-Meyer评分在治疗后也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植物神经症状的缓解情况。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体温升高、呼吸频率改变、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等,明显比治疗前的发生例数要减少得多,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塞,占中风的70%-80%。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脑梗塞占80%。突然发生脑梗塞,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其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一般来说,植物神经功能跟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中枢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神经功能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进行生理活动的[3]。其中大脑神经中枢中,脑干是植物神经功能最重要的调节中枢,丘脑下部控制综合的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机能,基底神经节则管理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而大脑皮层属于植物神经活动最高级的代表区,其代表区分布在大脑的全部皮层中。
当患者出现脑卒中后,其中枢神经系统便会受到损害,便会降低甚至失去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控制作用,便使其体温、血压、呼吸、及消化道等失去了精细调节的功能,而失去了其生理平衡[4,5]。临床上当通过进行反复的康复训练可使过去相对失去功能或者新形成的神经突触的效率得以提高,使神经发出的冲动能有效地传达在靶组织上。经康复训练进行外周的有效刺激,能改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感受野区,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恢复其功能,使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及消化道等得到平衡的调节,提高患者适应环境及生存的能力[6]。一般来说,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中枢部位控制特点决定了其植物神功能的易损程度,及其经康复治疗后的易恢复程度。经积极的康复治疗能使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及传导通路中的各环节的调节能力有所提高,而改善了患者的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
有关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一般使用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等作为基本的康复方法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7]。它本身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模拟动作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動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有本次研究表明,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及有植物神经光明障碍引起的症状均有所好转,其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者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南.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
[2]梁月华,孙尚拱.植物神经平衡的综合指标测定法[J].北京医学院学报,2006,4:239-242
[3]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4]陆寅,刘云林,周广安,等.脑梗死部位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73
[5]袁连芳.脑卒中患者应激性溃疡的调查及预报.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6):553
[6]王鸿祥,王左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11(2):74-76
眩晕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关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48例,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21~65岁, 平均 (43.82±3.52) 岁。
1.2 诊断标准
患者均符合对眩晕的诊断[2], 患者诊断均包括前庭功能、电测听、并经颅多普勒和头颅CT或者磁共振检查确诊。
1.3 方法及标准
患者在眩晕明显消失或者缓解其进行自主神经障碍检查, 其检查项目包括交感神经检查和副交感神经检查, 交感神经检查为患者静卧10 min后起立, 测量其血压反应, 当收缩压下降小于等于10 mm Hg (1 mm Hg=0.133 Kpa) 时为正常, 下降11~29 mm Hg为临界, 下降大于等于30 mm Hg时为异常;持续握力血压反应检查, 当舒张压升高超过16 mm Hg为正常, 升高11~15 mm Hg时临界, 升高不超过10 mm Hg时为异常。对于副交感神经检查时, 检查患者静卧10 min后起立, 对其心率变化进行检查, 其30∶15的比率超过1.04时为正常, 1.01~1.03为临界, 不超过1.01为异常;患者用力呼吸时的心率检查比率变化超过1.20时为正常, 1.11~1.20为临界, 不超过1.11时为异常, 对其深呼吸时心率变化进行检测, 当其心率变化超过14次/min时为正常, 11~14次/min为临界, 不超过11次/min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8患者交感神经功能检测结果显示, 静卧起立后血压变化反应正常19例, 临界22例, 异常7例, 持续握力血压检测反应正常22例, 临界13例, 异常13例。副交感神经功能检测结果静卧起立心率变化正常9例, 临界23例, 异常16例, 呼气心率变化正常9例, 临界25例, 异常14例;深呼吸心率变化正常10例, 临界23例, 异常15例。副交感神经异常率较交感神经异常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临界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由于平衡系统功能出现障碍所导致的症状, 通常为病发突然、并且无需外界刺激而产生的自身或者外界物体运动的错觉, 其主要呈现旋转性或者上升、下降感及前后左右摇摆感[3]。眩晕对眩晕分前庭眩晕和非前庭眩晕, 而前庭眩晕又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作为导致眩晕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4], 据调查, 其患者占眩晕疾病患者的70%左右, 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最高, 约为30%。周围性眩晕的在发病时多为突然发病, 病程较为严重, 可持续数分钟至数日;患者在发病时意识清醒, 并且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以及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5], 偶尔伴有耳鸣、耳聋等症状;经检测Romberg征呈现阳性, 并且向与眼震慢相方向和指试验偏移的方向倾倒, 三者方向呈现一致性;周围性眩晕发病时, 可有水平性的眼球震颤感, 其震颤程度与眩晕的程度相同;前庭功能检测时发现, 其功能消失或者减弱;经脑电图和头部CT检测时, 其结果均无异常反应。
研究发现, 当进行动态测试时, 患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阳性率均达到50%以上, 表明眩晕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当机体自主调节机制紊乱时, 血压突然变化而影响内耳的血液循环, 从而导致前庭功能障碍, 引起眩晕。
当患者体位发生变化时, 其所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 严重影响了小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功能的紊乱, 从而引起机体平衡性失调产生眩晕[6]。有研究表明, 眩晕患者的心电图间隔有一定的变化, 其R-R间隔变化较小, 进一步进行压力感受器反射实验时发现, 患者发病时, 其副交感神经功能较低, 同时其发病时多呈现紧张亢进, 证明其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与眩晕患者血压的改变有着一定的关系。
研究发现, 对眩晕患者进行毛果芸香碱滴眼实验及给闪光刺激时, 患者的缩瞳率、缩瞳时间等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 但是其缩瞳时间与健康人群相比较慢, 同时其散瞳时间有所缩短, 而间歇期其1/2散瞳平均速度则有所延长。由于瞳孔在对光反射造成缩瞳是由副交感神经控制, 而散瞳则有交感神经所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患有眩晕的患者缩瞳时间减慢, 即缩瞳抑制, 提升了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抑制变化[7]。进一步推断出眩晕与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存在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 周围性眩晕的发病与交感神经障碍有着一定的关系, 但其与副交感神经障碍则关系密切, 通过缓解副交感神经障碍, 能够有效控制眩晕的发病或者病情。
参考文献
[1]林细康, 季晓林, 叶华, 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前庭双温交替试验的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7 (2) :142.
[2]马智萍.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鉴别诊断[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 5 (5) :42-44.
[3]薛海龙, 肖文, 李仓霞.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电生理特点的比较[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5, 28 (4) :262-264.
[4]袁庆, 史冬梅, 余力生, 等.不同周围性眩晕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29 (8) :729-732.
[5]巩忠, 郑典刚, 蒋初明, 等.神经内科门诊主诉头晕患者病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13 (3) :409-410.
[6]黄一军, 周莲.周围性眩晕的诊治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7) :2606-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