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观念

2024-05-29

家长观念(精选8篇)

家长观念 篇1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孩子期是语言发展, 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理所当然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要想使孩子教育不断发展, 将家庭和幼儿园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让家长必须重视自己的作用, 参与到孩子教育中来。那么如何有效的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念, 改善孩子语言的发展环境呢?

1 提高家长意识, 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孩子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孩子的实际生活, 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指南》中提出:“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支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成人、同伴交谈, 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 并能得到积极的回应”等等, 这就充分说明, 发展孩子的语言不是幼儿园一方面的责任,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环境。因为, 孩子的语言发展大部分是跟随家长的, 孩子从出生开始, 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就是跟随家里人的语言, 有的家庭使用的是普通话, 而有的家庭却是使用地方方言, 而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语言发展肯定参差不齐。在幼儿园老师教孩子用普通话说话, 如果回到家, 家长却是用家乡方言和孩子交流, 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说的话不伦不类, 例如:我班的周国宏小朋友, 老师用普通话教的“刚刚 (ganggang) ”, 在父母方言的误导下, 他就会把“刚刚”说成是“将将 (jiangjiang) ”、把“不知道 (buzhidao) ”说成“不吃套 (buchitao) ”, 因此 , 我们平时在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语言表达方面的严格训练时, 也尽量做好家长工作, 请家长朋友们, 在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坚持使用普通话, 尽量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增长孩子知识, 开阔孩子视野, 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家园共育 , 培养孩子注意倾听的习惯 , 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

学会倾听是一门艺术。其实在生活的路上, 耐心倾听能带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它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了解世界、理解自己所遇到的事情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也是幼儿园老师的必修课, 因为孩子天性就好动, 但是要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技巧, 倾听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 用简单的说教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通过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等专业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达到教育目的, 例如故事《学会倾听的小猫》, 使我们班的活动纪律越来越棒, 而平时爱讲话的航航等人也被评为了“学会倾听的小猫咪”这一荣誉称号。然后我又鼓励孩子回到家, 把这个故事再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让家长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达到家共育的良好氛围。

3 鼓励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集体教学手段的来完成的, 只有让孩子在集体面前大方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才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木偶奇遇记》中, 孩子会想:童话里的人物真有趣啊, 有的人物还具有超常的魔力, 会飞上天、会钻入地、还会变出许多稀奇的东西。在童话里, 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都会发生, 真是太神奇了! 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 也培养了孩子爱动脑筋思索的良好习惯。但是, 老师的均给每一位孩子的时间必定很有限, 所以, 大部分说话的时间还是要靠家长来完成, 因为他们面对的只是自己的一个孩子, 就会有足够的时间来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幼儿园就要让家长明确的意识到这个重要性, 并且创造一切机会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念, 如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 幼儿园老师就有意识的设计一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的语言教学活动, 让家长亲自目睹和观察自己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并且让家长自己去比较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让家长明白自己的责任, 该怎么做才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进一步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认知与观念, 加强自身素质, 并充分认识孩子期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家庭语言教育。例如帮助家长如何科学地选购儿童读物;告诉家长怎样通过讲故事、念儿歌跟孩子进行语言交往;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提供与人交流机会:“宝宝, 今天老师教的什么呀? 可以给妈妈说一遍吗? ”、“宝宝, 你们李老师今天穿的什么衣服呀? ”等等, 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教育孩子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 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及文化水平, 因此, 每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语言教育。父母的文化素养、口语表达能力、对孩子口语训练的重视程度、训练孩子口语的方法、与孩子对话的环境等等, 都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所以父母必须重视养成孩子正确说话的好习惯, 做好表率, 通过言传身教营造一个适宜孩子语言发展的良好环境, 例如不说不规范的话、不说脏话、怪话等。这就要求家长在家里要有意识的进行培训, 例如到了吃饭的时间, 要有意识的让孩子说说:“今天妈妈做了什么饭菜? ” (米饭、西红柿炒鸡蛋) 、“味道怎么样? ” (味道好极了) 、“妈妈做了这么好的饭菜应该怎么办? ” (谢谢妈妈) 等。在园内, 教师还可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引导孩子大胆的在集体面前表达。而内容可以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小班的孩子, 就应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完整的来回答, 例如:“今天是谁送宝宝来的? ”、“给妈妈说再见了吗? ”等;到了大班就可以用一个词、或者模仿一个句子、续编故事等形式来锻炼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故事内容、游戏规则等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你”、“不客气”、“对不起”, 如语言故事《小熊请客》。还可以创设环境引导孩子大胆表达, 如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设置一个有趣的电话吧, 引导孩子在电话吧内与自己的好伙伴“畅所欲言”, 把自己今天在园内发生的开心的、不开心的、好玩的、有趣的事儿告诉同伴。或是打电话给老师, 把自己的心情与老师一起分享, 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告诉孩子打电话的时候必须要用礼貌用语“老师, 你好”、“我想你”、“再见”等。

总之, 针对当代家庭教育现状, 幼儿园就要通过各种渠道, 不断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改善孩子语言发展环境, 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相配合, 相互补充、同步进行。

摘要:在我国, 孩子的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包括幼儿园) 与社会教育。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 都是父母在陪伴着孩子,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又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 因为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所以家庭是孩子发展语言的重要场所, 所以只有不断提升家长的育儿观念, 才可以有效的改善孩子的语言环境。

关键词:家长,观念,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1999, 10.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8.

家长观念 篇2

幼小衔接是教育界一直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因为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孩子身心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孩子对入学的态度、情感反应与适应准备将直接影响其能否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大班教研组开展了“幼小衔接转变家长观念形成合力”,以及通过家园互动顺利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我班很多家长是经商的,部分是教师、上班职员。受职业、学历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1、过急教育:家长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想方设法让孩子多学一点东西。

2、放任教育:家长的家教责任意识淡薄,认为对孩子管吃、管穿、管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大门便可以了。

3、茫然教育:面对过早教育出现的极端、利弊早有耳闻。如何让自己孩子学得好,也玩得好,便成为这一部分家长的担忧。

4、填鸭教育:家长认为幼儿不会有什么创新,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间接经验,而忽略孩子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不顾孩子的愿望,让他们学这学那。

5、传统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家长依照前辈人的观念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教师向家长传递新型的教育理念。通过家园互动,从而改变家长已有的错误观念,把握新型的教育观、知识观,并积极参与幼儿教育,共同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一、转变家长观念,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

帮助家长更新、端正、树立好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比较分析幼儿园与学校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以及因家庭教育的误区形成的衔接“陡坡”,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着眼点。

二是家庭教育误区加剧“陡坡”的存在。

家长重智力教育、过度保护等观念造成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相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小学生活。从平时与家长的沟通来看,我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在认识上存在误区,63%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识字、学算术、学拼音等,进行知识的准备,仅有23%的家长认为习惯、能力的培养较重要。作为一个大班的教师,面对班级中孩子家长们出现的这个现象,我虽然不能立刻去改变他们的做法和想法,但是我却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通过幼儿园的宣传和教育影响来帮助家长去改变现有的一些不利于孩子发展和成长的观念和做法。并在大班阶段利用各种手段来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注重幼儿入学愿望和兴趣的培养,注重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培养,注重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养成。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注重幼小衔接知识的宣传。

到底什么是“幼小衔接”,如何在幼儿园阶段通过有效的幼小衔接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期呢?这是摆在我们老师和家长面前一个迫切的丞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们班级家长的文化层次和受教育的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家长虽然学历较高,但是毕竟他们之前没有关于幼小衔接方面的相关经验积累;而另一部分学历相对较低的家长则会普遍出现重孩子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的现象,容易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病急乱投医”的盲目跟从现象。

为了使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一定的转变,我经常利用空余的时间去关注我们班家长们谈论的话题,一旦发现他们存在有不科学合理的想法和做法时,我会及时介入他们的话题,以一个经验教师的角度来向家长介绍一些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班级主页,我将一些大班阶段需要家长配合的幼小衔接方面的内容以“科学育儿”知识的形式介绍给家长。使家长们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幼小衔接方面应该帮助孩子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家长能真正从思想上得到改观,从而重视对孩子好奇心的保护,重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了这些有针对性的知识宣传,家长们都积极地在网页上与老师进行互动,从他们的言语中我看到了我们的家长的观念正在逐步的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像开学时那样总是交流孩子要学些什么的问题,多的是交流自己在培养孩子兴趣和习惯方面的一些经验。第二、注重一日活动中良好规则的建立和习惯的培养。

在小中班阶段,我们班的一些家长们习惯了放纵孩子的缺席行为,总认为上幼儿园缺课不来也无所谓。所以导致了班级的某些孩子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在家长面前寻找不来幼儿园的种种理由。进入大班后,我更加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常规要求。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希望家长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要配合老师坚持送孩子来园,避免无故缺席,为将来上小学做好适应性的准备。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家长们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孩子生病时或有特殊情况不能来幼儿园时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说明。那些总喜欢找理由缺席的孩子也能坚持每天来上幼儿园了。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大班阶段后,我经常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同时要学会去帮助别人,并能养成一定的生活规律。从吃点心、进餐、午睡、起床到盥洗和洗手,我们都要求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和时间控制,同时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在家中也染供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这样才能使孩子今后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令孩子终身受益。在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在大班阶段如何让孩子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去学习。除了平时将自己的预设活动设计得丰富多彩,运用灵活的手段组织教学之外。我经常会引导孩子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和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各种活动也表现出了积极兴趣,但是却出现了一些孩子急于表现、喜欢插嘴的问题。于是,我加强了对孩子举手和发言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忍耐和等待,学会认真去倾听他人的回答,学会自己回答时不重复他人的答案等。这些都是一个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学习品质。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培养,我们班的孩子在倾听、举手发言、回答问题等学习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三、注重学习活动中知识的整合。

在大班的《学习活动》参考用书,涉及到了各个领域的知识点。为了让孩子的所学内容能与小学的内容更好地衔接好,在大班阶段我更加重视学习活动中一些知识点的整合。如,将一些早期阅读的东西引入到故事、儿歌活动中,使孩子们能对汉字产生认识的兴趣,能够认读一些简单的汉字。又如:在一些涉及科常内容的活动中融入数活动知识和科学知识,让孩子感知数群、按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等。在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整合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入,让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能了解一些小学阶段即将接触的内容知识,这样当他们进入小学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第四、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是幼小衔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我们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想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他们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如:在建构游戏中,我经常让孩子先合作商量确定建构的主题,然后再一起合作来完成这个主题的建构;在自主游戏中,我要求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分配的角色、然后友好合作、互相配合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在美工区里,我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比较大的纸张,让孩子进行几人或者小组合作作画,在作画的过程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这样他们才能共同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运动活动中我常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共同协作、取得胜利。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鼓励孩子一起来整理玩具,合作分发东西等。通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信进入小学以后他们同样能与新伙伴合作好。

总之,学前教育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幼儿园教师要在帮助一些家长转变观念的同时一定要规范地做好“幼小衔接”,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入学前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同时能为孩子的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纲要》的论述无疑成为我们开展家长工作的指导思想。幼儿园家长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家园共育,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既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又要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那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我园对此做了一些尝试,下面本人就谈谈有关家长工作中“家园共育”开展的感受和体会。

一、家园有效沟通,达成教育观念上的统一

(一)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促进家园有效沟通。

为了促进家园的沟通更加有效,首先就是要为家长们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的形式,原来的家长会多半是一言堂的模式,现在我们改用了家长座谈会、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形式。其目的就是想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大家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在召开学期家长会之前,教师提前向家长们做一份问卷调查表,搜集到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点,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抛出问题,集体讨论后想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同时家长们也可以分享自己好的教育经验及方法。这样的参与式讨论让每位家长都能积极参与,有机会发表见解,融洽地对话与交流,更能有效地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二)创新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园相互信任。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电脑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目前我园为教师配备了计算机设备,实现了与互联网的信息链接,我们经常利用网络直接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孩子的父母能十分详细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每个班级还建立了班级QQ群,家长、老师们在QQ群里能自由畅聊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问题,总能比较及时、快速地解决到家长们的困惑;同时我们还开通了“宝宝直通车”系统,为每个幼儿都建立了“幼儿个人成长档案”,老师们可以将孩子在园不同的活动情况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幼儿档案中,让家长们能够了解得更全面、细致,这样的交流沟通,家长与老师们彼此都觉得既具体又贴心。而对幼儿而言,在家中能看到老师发来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样既时尚又便捷的方式,能更好地推动家长工作的开展。

当然,电访的沟通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的性格特点普遍存在着他们的“两面性”,在家和在园的情感、行为截然不同。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而回到家庭中,由于父母教育行为存在着某种偏差或经验不足,又或是一些父母在外地工作,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许多行为习惯或个性上产生问题。在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如:有的幼儿在园样样都吃而在家中从来不吃蔬菜或具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家长对这种问题束手无策,作为老师,除了在幼儿园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其教育,当幼儿回到家中后,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话跟家长聊一聊,及时沟通教育策略,对孩子进行督促纠正。又如:幼儿爸爸妈妈长期忙于工作忽略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疏导,导致孩子比较内向等现象,这时我们可以与其爸爸妈妈进行电话沟通,指导家长在工作之余要多陪伴孩子,关注其心理的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家长工作将更具有实效性,家长们也会更加认可老师的工作,那么,家园的相互信任感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了。(三)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实现家园共育。

为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首先我们应该要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为此,我们做到了“四公布”:(1)召开新学期初家长会议,公布学期幼儿培养目标及幼儿园工作行事例,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每个月每一周的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

(2)在家园联系栏里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让家长每月都能清楚地了解到班级的工作重点,并做出相应的配合。

(3)在展示墙上公布每月的主题教学内容,让家长和幼儿及时地进行关注。

(4)每周公布一周活动安排,并且在消息栏或者家园栏中增设了“请您配合”一项,请家长及时地协助完成教育目标。如第六周小班教师针对本月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在“请您配合”中写到:“请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参观汽车4S店了解相关知识,并收集各种纸盒制作亲子手工汽车,并带来幼儿园进行车展活动。”又如中班的环保活动,老师在消息栏中提到:“为了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我们将开展‘小小义工活动’,请家长配合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垃圾袋带来园”。短短几句话既使家长明确了教育目标,又使家长知道了为配合目标的落实自己应如何做。

二、家园有效互动,促进家园同步教育(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协助完成教学任务。

如:在小班主题教学《车子叭叭叭》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搜集各种车辆图片及孩子的玩具车带到幼儿园来,并按类型布置成“停车场”或者“车展店”等,供孩子们认识、探究。在中班主题教学《幸福一家》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搜集大量的全家福照片等带到幼儿园来,老师则将幼儿活动室布置成了一个个温馨的小家,这种教育效果是老师单靠说教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又如:我们开展了区域游戏活动,每个班都设置了不同的区角,通过利用家长资源,老师收集了很多与区域主题相关的废旧物品,经过清洁处理后投放到孩子的区域活动中供孩子们操作探索,有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都加强了不少!由于家长的参与,我们的工作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通过这样的互动参与,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家园间的感情,也促进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能更好地带动幼儿园教育活动。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进一步实现家园互动。

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能更好地实现家园互动。因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个班级都推选2至3名家长为家长委员,从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到伙食、安全等各项工作全方位让家长参与、监督,同时,在平时各大、小型活动时,也邀请家长委员参与策划、组织。

另外,家长委员还承担组织班级家长小组活动的任务,定期组织家庭小组开展不同形式的、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为载体的小组活动,这样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工作,以加强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度,也更有效地团结班级其他的家长们。这样的形式,不仅能使其作为教育主体者的地位得到有效落实,而且能大大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使家园互动充满活力。(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家园有效共育。(1)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一是有效利用宣传媒介,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并邀请比较资深的教育专家前来幼儿园讲课,更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为家长们及时指导教育误区,提供有利的教育方法。如:针对大班幼儿的家长,我们专门开展了相关“幼小衔接”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大班幼儿的家长提前了解到孩子入学前该做哪些知识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家长们则有针对性地配合幼儿园老师做好一系列幼小衔接工作,而不是盲目地给孩子灌输式大量的题目、课外班等等;又如:针对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了解,我们专门邀请资深讲师杨智钧教授来我园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以此让更多的家长走出育儿的盲区。这样类似的学习,家长们每次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对家长们的指导性比较强,也是很可取的。

另一个是家庭亲子小组活动指导。我们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家庭亲子小组,每个小组由家长委员来担任,长,教师们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题、各大、小型活动、节庆日及社会感恩方面为基本内容,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来制定活动方案供家长们参考,组长带领各自的组员们定期组织家庭亲子小组活动,教师以轮流的形式参与各小组的活动并及时进行指导。这样既能推动家园教育活动的共同开展,又能推动亲子间、家庭间的感情,更是促进了班集体的团结,让家长的教育意识逐渐增强,使家园教育进一步形成合力。(2)以幼儿园活动为载体,促进家园有效共育。

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家长做旁观者,而是重在参与,发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作用。家长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主要以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为载体,来推动家园共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比如,请家长助教参与幼儿的教学工作。在大班的主题教学“牙齿咔咔咔”中,老师邀请了一位牙医爸爸来当“家长助教”,为幼儿介绍了牙齿的构造及护齿方法,而且带领了幼儿了解了细菌的滋生,让幼儿对牙齿及细菌又有了更新的了解,比教师说教的方式效果好多了!再如,布置“亲子作业”,让家长配合老师完成教育工作。在我们的阅读课题教学与思维课题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布置“亲子作业”供家长、孩子一起完成,家长在家与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指导幼儿阅读的正确方法,或者引导幼儿思维的方法,在无形之中将教学活动融入到家庭亲子活动当中,家长们也在这其中与老师教育观念逐渐达成一致,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其次,让家长参与幼儿各种大、小型表演或各竞赛型活动中,以达到家园目标一致。我们邀请家长来班上与孩子共同制作食品、手工,一起开展游戏、娱乐及体育竞赛活动等等。教师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从家长处获得了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而且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家长的参与还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种参与大大提高了家长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水平,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使得家园共育工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家长观念 篇3

【关键词】农村家长;教育;孩子;观念转变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

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

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向学生家长讲解教育管理知识

在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时,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察觉到,这时候老师要怀着关心学生的满腔热忱及时家访,指导家长更新陈旧观念,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使这样的家长懂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智力比较差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补救的,也能够成就。相反,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使用方法不正确,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人成才的。

2.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3.注重家长思想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当下家长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家长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家长或对子女严厉管束,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模式;或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而如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家长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虽然多数家长思想上有一定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存在矛盾,即家长和子女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不懂得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而家长的期望也使得他们纵然想实行也力不从心。

当今的家长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如乐器、绘画等,他们希望将来子女全面发展,而不像传统的家长逼子女在家里埋头苦读;他们理解子女学习各方面课外知识的需求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还鼓励孩子享受童年。但家长仍存在顾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玩耍时,别人的孩子在读书,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甚至导致上不了好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4.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

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5.引导家长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孩子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孩子走出家门,到室外与小朋友一起娱乐、游戏,学会交往、处理矛盾、知道是非、健康心理,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辅导班,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不管有没有合法的行业资格和收费依据,只要你开班,我就让孩子参加。还有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很重要,其它素养可有可无。寒假期间,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小学生棋琴书画和读书比赛,在器乐和声乐赛场上,家长、学生很多,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现场,而在图书室、象棋围棋室,只有几个学生,不见一个家长。凡是需要花钱培养的才艺,家长都非常投入;而不收一分钱的阅读和下棋活动,很少有家长关注。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收费开展的活动,甚至是不收费开展的活动,一般都受到家长的抵制;如果是其它组织或者是个人举办的活动,收费越高家长越要让孩子参与。在我们瓜州就有许多培训班,没有一个不收费,但没有一个被家长曝光和举报,而且生意很火爆。相反,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象棋围棋室,双休日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参与,没有一个家长在门前接送孩子,与那些钢琴培训教师家门口车水马龙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

家长观念 篇4

一、明确亲子活动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幼儿园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积极的亲子交往能使幼儿成长为健康、快乐、善良、积极向上的现代儿童。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教育活动, 让家长亲身经历和了解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 了解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步骤, 例如, 小班老师组织的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内容有室内音乐游戏活动:《小松鼠进行曲》、户外游戏《揪尾巴》等, 通过观摩, 家长才知道原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孩子是在玩中学、学中玩, 与小学生上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例如, 户外游戏《穿大鞋》: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 首先家长脱下鞋子坐在起跑线上, 幼儿穿上自己家长的大鞋站在终点, 听到口令以后, 幼儿马上出发向家长快速跑去, 跑到家长跟前, 帮家长穿上鞋子, 家长再背起幼儿跑向场地终点, 快速帮助孩子穿好鞋子, 谁先完成获胜;《运踩气球》:家长站在起跑线上, 孩子站在跑道的另一头, 家长手拿吹大的气球, 口令一响, 迅速的跑到自己孩子的跟前, 把气球交到孩子的手上, 让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踩破气球, 然后家长牵着孩子的手迅速跑回到起点线上, 下面的家长和孩子继续接力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分享参与游戏的乐趣, 加深家园情、师生情、亲子情。给孩子和家长一个亲密接触的机会, 并给孩子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 既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还促进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活动, 促进了亲子间的配合, 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 看到了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差距, 更满足了家长参与孩子活动的愿望, 促进了家园共育。

二、加强教师的主导性和家长的主动性

在亲子活动中, 教师不仅是活动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组织的引导者, 还应是家长和孩子们的合作者。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幼儿, 教师都应该多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 在一次大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我给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内容是手工操作活动, 我准备了各种彩色纸、胶水、彩笔、白纸、剪刀等, 活动目标是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形式不限, 剪纸、折纸、剪贴、绘画等都可以, 时间是二十分钟。当家长和孩子们在我准备的轻慢的背景音乐声中开始自己的创作活动时, 每一个家庭的表现都各有不同, 有的家长只给孩子一个建议:“你剪一幅窗花吧!”此时孩子就马上开始折叠、构图、开剪, 不一会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幅漂亮的窗花就会跃然纸上;有的家长先和孩子商量, 然后分工, 再开始制作;有的家长为了使自己孩子的作品能在班上胜人一筹, 就干脆自己代劳了, 不让孩子沾手制作;有的家长只是指点一两句, 完全让孩子自己亲自制作, 哪怕是孩子的作品很稚嫩, 也不着急, 即使出现了错误, 也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处理。之后, 我将活动中观察到的父母指导孩子的一些好的例子介绍给大家, 然后分析其中一些科学的观念及方法, 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同时对一些错误的做法也直接提出来, 并且指出他这样错误做法而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引导。

三、通过亲子活动建立家长正确的育儿观

有趣的亲子活动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 有利于父母更加了解孩子,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活动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 可以与其他孩子父母交流, 可以与老师或者组织者交流, 分享教育方式等。所以幼儿园老师在设计亲子活动时, 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将活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音乐化, 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 并能吸引家长和孩子们愉快的参与活动, 减轻家长们的重重顾虑, 使家他们亲身体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例如, 在一次中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老师组织了一节音乐游戏活动《小鸭减肥》, 当活动进行到中间时, 孩子们已经玩得不亦乐乎, 气喘吁吁, 家长也跃跃欲试, 很开心地在分享着孩子的快乐, 所以当老师提出“让爸爸妈妈一起帮助小鸭减肥可以吗?”时, 孩子们便欢快地跑到自己的父母跟前, 邀请他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运动, 而家长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 马上打消了所有的胆怯和顾虑, 和孩子们一起随着音乐参与到了“小鸭子的减肥运动”中去了, 就这样, 家长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教育活动, 使他们的教育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更使他们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 并能体谅老师、信任老师、信任幼儿园, 进一步促进家园互动、相互交流, 提升了家长的教育意识和素养, 还增进了家长与幼儿的亲情,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 举办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成长以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以亲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内容, 幼儿园和教师, 必须要要重视和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促进亲子互动, 增强家园合力, 使幼儿成长。

摘要: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教育的成与败, 因此, 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是实现幼儿教育的关键, 而幼儿园搞好亲子活动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活动,转变,观念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北京.教育部出版, 1999 (10) .

家长转变教子观念典型经验之三 篇5

我是二年级学生许蜜的家长,我有三个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经常是束手无策,感到:做一个好的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幸好有家长学校,通过她,使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在尽力做好家长的同时,使我在各方面也有了一些不同程度地改变和提高,现将粗浅体会浅述如下: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通过老师的讲座,使我了解了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知道了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因为我感觉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以前,我甚至这样认为,我将孩子送进学校,学好学坏就靠学校老师了,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家长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要和老师多沟通和交流,从而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教育的最好效果。

其次,掌握了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了教育能力。通过学习,明白了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礼貌待人,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要主动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爱好,经常带孩子参加有益身心的活动,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尊老爱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一些好的习惯。同时,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教育要有耐心,切忌粗暴,我亲身体会到,孩子有时的“不听话”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只要有耐心,一定能找出他犯错误的原因,也只有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第三,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时刻充当着“老师”的角色,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通过学习,让我掌握了一些亲子沟通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如何给孩子布置任务,如何处理孩子的要求和拒绝,如何处理孩子的愤怒等。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入手,与孩子交朋友,尊重孩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同样要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第四,关于孩子成才的看法。通过学习,我明确了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时代要求社会造就复合型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就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单纯追求高分、高学历,而忽视孩子个性、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

家长观念 篇6

[关键词]亲子活动育儿观念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1-0021-03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者又是活动的传递者,因此,需要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并将观念和方法融入与孩子的相处之中,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能与角色。教师应是拥有专业教育素养的观察者、亲子活动的开发和设计者、开展亲子活动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一)拥有专业教育素养的观察者

教师在亲子教育活动中对家长和孩子的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了解家长育儿教育的理念与行为,收集孩子学习行为、特点和成长需求等资料的途径。有效的观察,有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身的教学方法,并逐渐提升设计亲子教育活动的能力。我园亲子教师都受过教育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并拥有教师证、育婴师证。所以在亲子活动中,他们的观察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有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地进行的。作为有教育素养的专业观察者,他们的观察结果能够有效地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亲子活动的开发者和设计者

由于亲子教育没有标准的教育大纲和教材教法,这使得各家亲子机构的教材自由选择,教学教法也各不相同。作为幼儿园的亲子教师,我们在选择和设计0岁~3的教育活动时,会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设计开发亲子活动时,会考虑0岁~3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认知的独特性,并结合教师自身已有的教育实践进行开发设计。如,针对2岁~3岁孩子对细小物品感兴趣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好吃的糖豆豆”“蚂蚁钻洞”等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2保持0岁~3岁与3岁~6岁教育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的一致性、连续性。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是幼儿发展方向的保证,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利于幼儿在入园阶段身心的健康发展。

3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他们存在着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要在充分观察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的设计满足不同孩子和家长的需求,以符合他们特点和需要的活动。

(三)亲子活动的服务者和指导者

在亲子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教育的服务本质,坚持教育的服务取向。我们通过网络讨论、随堂交流、现场座谈、家长问卷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想法,甚至是烦恼,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了让亲子教育深入社区服务更多孩子,我们针对社区家长进行专题教育讲座、专家咨询,传递教育信息,提供多种有趣、易操作的亲子游戏。

二、充分挖掘幼儿园的资源优势

幼儿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设立其中的亲子园可以合理利用、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供亲子活动使用。

(一)利用幼儿园环境资源,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亲子园设立在幼儿园中,可以结合、利用幼儿园的环境,相较于社会办学的亲子园,能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玩具材料和更加广阔的活动场地。我们幼儿园的教玩具大部分以自制为主,能够体现本园教师的智慧。这样的材料不仅低碳环保,又能启示家长在家中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增进亲子感情。

幼儿园的外部环境也是亲子园可以共享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场地进行教育活动,例如,在《蔬菜变变变》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活动延伸的环节,带着亲子班的孩子去参观小中大班幼儿的小菜园,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在秋天的主题系列活动中,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小中大班幼儿的自然角、幼儿园的各种植物;到了丰收时节,让亲子园的孩子跟着小中大班幼儿一起品尝李子、石榴、樱桃等等。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为亲子园孩子们的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借助幼儿园课程资源,提供“整体一致”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的课程会对亲子园的课程产生影响,让亲子园的课程与幼儿园的课程之间存在层次性、递进性和衔接性,促使亲子园课程与幼儿园课程形成“整体一致”的教育。

亲子园的孩子们特别喜欢驻足观望幼儿园里正在做操或者升旗的哥哥姐姐,有的孩子甚至等着哥哥姐姐做完早操才来到亲子活动室进行活动。亲子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拉着爸爸妈妈去哥哥姐姐的活动室门口观看小班幼儿游戏、学习。遇上特殊的节日节庆,亲子班的教师会带领孩子们去参加哥哥姐姐的活动。亲子园与幼儿园这样“整体一致”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的整体稳定发展。

三、积极引导家长实现角色转换

亲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氛围,进而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家长在亲子活动中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帮助家长重新认知自己的育儿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

(一)由看护者向游戏活动的引导者转变

婴幼儿的看护者大致分为三类:祖辈、父辈和保姆。有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便把教育权“转让”出去。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采用了榜样示范的方法,例如:在点名活动中,孩子们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以及自己的陪护者,介绍完毕,教师会发给孩子一张小贴画,以示鼓励。然而,当发到小满时,她使劲躲在姥姥的怀里。这时,姥姥伸出手背接过了小贴纸。面对其他家长疑问的眼光,姥姥说:“小满现在有点不舒服,所以我先接过小贴纸,待会儿小满就会从姥姥手中接走小贴纸的,对不对,小满?”小满在姥姥的暗示下点点头。小满姥姥的行为,示范了亲子活动中家长的重要作用:观察、预测孩子在活动中可能的表现,并给予适宜的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解析姥姥的行为,让其他家长也能从中受益。为了鼓励这样的家长,我们在活动室的家长园地里开辟了“棒棒家长”栏目,每月选出一位有着良好育儿观念和行为的家长作为榜样,并把他们好的教育片段缩影呈现出来,供其他家长学习、借鉴。这种榜样示范方式的效果很好,家长们纷纷争当“棒棒家长”,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育儿的快乐。

(二)由信息传递者向活动的参与者转变

家长应了解亲子活动的内容,学会预测孩子可能的表现。亲子活动中,家长是孩子的指导者。这里的“指导者”不是知识和经验直接的、表面的、简单的传递者,而是一种间接的、内化了亲子活动内容的引导者。因为父母是孩子接触外界事物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孩子观察事物、操作物体和玩具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组织每个亲子活动之前,首先要将这个活动的名称、目标及家长和孩子应注意的事项告诉家长,使家长在活动中能够根据活动的要求和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孩子当时的身体和情绪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由干预者向共同游戏的合作者转变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的内容是需要由父母与孩子互动来完成的。但在活动中,有的家长急功近利、追求结果,尽可能多地帮助或代替孩子完成活动中的任务,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良方式全盘“挪”到活动中。如,他们替孩子做好操作材料的准备,当操作“助手”。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不仅语言提示,而且时时地“帮助”或“改正”,甚至替代孩子去做,使活动中的孩子完全成了“旁观者”。这些语言、动作、眼神等方面的干预,不利于孩子的自主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与支配者,幼儿常常听命于成人。我们应该引导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恰当的、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行为。亲子活动的主体是家长和孩子,亲子活动中家长既是活动的承载着又是活动的传递者,他们只有获得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才能增进亲子感情,最终促进孩子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汝小美,刘焱,儿童游戏家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楼必生,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岁~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小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

家长观念 篇7

一、幼儿均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幼儿享受教育公平

在幼儿教育中, “均衡教育用来强调对幼儿薄弱环节的关注, 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从实践上看, 首先幼儿均衡教育主要表现在适龄幼儿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平等, 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平等。再者是教育结果公平, 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 每个幼儿在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基本标准。

幼儿均衡教育意义在于幼儿绝不只是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 它还应该包括受教育的程度问题。也就是说, 均衡教育应当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从质上讲, 就是要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来为幼儿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保障。个体强势智能的发展, 是幼儿个性的卓越发展。这样幼儿发展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使每个幼儿的强势智能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每个幼儿都感觉到学有所获, 都从学校收获了幸福快乐教育的均衡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从量上看, 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幼儿, 尤其是流入人口子女得到全面发展, 对这些幼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指导, 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成长环境,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实现幼儿教育的均衡化、公平化。

二、幼儿均衡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养的全面提高

1. 师德的培养。

幼儿教师要转变自我角色, 始终将自己对幼儿的爱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鼓励幼儿独立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使幼儿的见解有偏颇, 也是他们对自然的独特视角的体现, 教师此时应该耐心启发诱导, 给幼儿创设一个和谐、快乐的成长环境。幼儿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 升华自己的教师职业理想和境界, 使自己能够成为所有幼儿的好家长和好朋友。

2. 技能的提高。

幼儿教师面对的都是非常脆弱、敏感的幼儿, 尤其是外来流入儿童, 他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少, 所以更加敏感。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均衡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一种教育理念的设施必须有技术过硬的教师来完成, 只有理论与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在教育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推进均衡教育的更快发展。为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练就好自己的本领, 才能在均衡教育中得心应手。所以教师要做到基本功扎实, 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过程多样化。另外, 学校可以给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从而达到教师整体提高、均衡发展的效果。

在班级教学中, 幼儿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往往不同, 这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学习动机、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所以, 教师应根据幼儿特点选择不同的对象来回答, 要尽量使每一位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 特别是流入儿童, 让他们受到一些特别关注, 培养幼儿回答问题的自信, 给他们合作游戏的均衡机会。老师还应按照幼儿的不同特质, 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优化组合,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游戏和学习中获得成长的空间, 从而促进教育的均衡化, 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优质的基础。

三、发挥家长学校优势, 更新流入人口家长的教育观念, 助推教育均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教知识的有效渠道, 是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渠道, 家长也是幼儿的第一老师。我们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 开展了一系列讲座活动, 特别是针对流入人口的家长专门发出邀请, 要求他们务必参加, 接受教育, 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例如, 我们聘请专家教授, 重点讲解了《如何做好幼儿入学前准备》、《争当合格家长, 培育合格人才》, 《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幼儿营养与卫生保健》、《幼儿家庭教育知识》等内容。又如, 根据家长提出的怎样辅导幼儿学习绘画、口语表达等问题, 开设了《如何指导幼儿学美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幼儿语言》等讲座。幼儿园还积极向家长推荐幼儿家庭教育读物, 大面积和较系统地宣传幼儿家庭教育知识。例如, 我们向家长推荐介绍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有具体事例适合于幼儿家长阅读的各种书籍。如:《托起希望之星》、《写给年轻妈妈》、《家庭教育漫话》等, 并组织家长订阅。学校还把《幼儿教学》、《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咪咪画报》等刊物供广大家长借阅等。这些举措有力地优化了家庭教育的环境, 增强了教育的合力, 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 助推了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

家长观念 篇8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为了研究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分别编写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各200份。家长问卷回收了174, 有效率87%;学生问卷回收了179份, 有效率89.5%。同时, 课题组还在部分家长、学生、学校中进行了问卷访谈。通过对家长问卷取样结果的统计归纳和对访谈的分析, 我们对徐州市南郊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1.根据调查和访谈, 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经常关心孩子的需要, 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少数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 极少数家长认为只要支付孩子的学费和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即可, 其他教育应交给学校。调查显示, 34.92%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非常了解, 60.85%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基本了解, 4.23%的父母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想了解, 认为那是老师的事。

2.从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方面, 大多数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能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有部分家长觉得家庭教育不是很重要。从这两方面看, 说明徐州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还存在错误认识, 缺乏对家庭教育内涵和意义的真正了解。家庭教育不仅是照顾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学习生活, 更主要的是家长能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包括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 家长期望片面分数化及教育方式不科学

1.调查显示, 49.1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名列前茅;45.25%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是中上等;5.03%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健康成长是第一位, 成绩是次要的;0.56%的父母对孩子的成绩期望抱有无可谓的态度。每次考试后, 79.89%的父母能够积极询问、讨论并制定相关发展措施;13.97%的父母偶尔问一下;1.12%的父母从来不问;5.03%的父母与老师交流孩子教育问题。访谈结果显示, 学生大多会主动告诉家长考试成绩, 如果考试不理想, 则父母会主动买考试资料让孩子练习, 并给予指导。调查发现, 许多家长往往偏重孩子的知识学习, 而忽视其身心健康、道德发展与社会交往适应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阻碍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少数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通过访谈了解, 孩子希望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 但并不喜欢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更希望得到鼓励帮助。奥苏泊尔的三大成就动机内驱力中的附属内驱力就提到年龄较低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长辈和老师的赞扬鼓励, 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相反, 如果孩子在刚起步的阶段就经常遭受家长的压制, 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将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 长大后也许会缺少自信, 甚至自我放纵。

(三) 家长自身对教育的影响

1.问卷分析和学生访谈的情况显示, 在孩子面前, 34.08%的父母能以身作则, 55.31%的父母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 10.61%的父母是无所谓。大部分家长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影响, 比较注意树立正面的形象;但也有少数家长缺乏自我形象对孩子影响的认识, 由此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什么样的人, 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 家庭教育中, 家长应注重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 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能力, 要以身作则。

2.有的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所以会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但有少数家长不在乎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影响力, 因而平时不注意自身学习。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 或多或少地缺少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四) 家长与子女的相处方式欠缺

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 大多数家长每周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们沟通;少数家长则很少或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这些家长在城郊结合部做小生意, 早出晚归, 无法保证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 大多数孩子希望自己犯错时父母不要打骂, 而是讲道理, 多与自己进行沟通。调查结果显示, 20.1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命令式, 75.98%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平等式, 3.91%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请求式。

2.调查数据说明, 一个星期中, 67.04%的父母每天和孩子谈话, 12.85%的父母一星期谈3-4次, 16.76%的父母一星期谈1-2次, 3.35%的父母不谈话。12.85%的父母没有打骂过孩子, 79.33%的父母偶尔打骂孩子, 7.82%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如果孩子犯错误, 34.08%的父母能够摆事实讲道理, 37.99%的父母与孩子讨论、允许申辩, 6.15%的父母采取暗示、提醒的方式, 21.79%的父母是严厉批评直到孩子认错。孩子犯错误时, 相当部分的家长可能会责罚打骂, 尤其以父亲较多。打骂孩子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虽然暂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反而会对孩子产生反作用。因此, 只有真正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 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 知错就改。

二、影响父母家庭教育观念问题因素的分析

(一) 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与职业影响

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调查发现, 58.82%的家长在初中以下学历, 只有约3.52%的家长学历在本科以上。所以在教育观念、生活压力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而脱离家长视野的作业辅导等类型的辅导班就因此成为徐州市南郊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特色”。

(二) 家长自我职能认识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条件限制, 他们对孩子要么过于放纵, 要么过于宠爱, 使孩子从小缺少真正的关爱与引导。如家长外出务工或离异, 教育的责任推到了祖辈身上, 而隔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12.15%的孩子在家中没有人负责他们的学习, 76.80%的孩子有父母负责, 2.76%的是祖父母负责, 8.29%的是家庭教师负责。祖辈们只管孩子的温饱生活, 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却力所不能及, 因而对孩子放任自流。

(三) 家庭结构的影响

问卷结果显示, 徐州市南郊的家庭关系总体稳定, 78.14%的同学家庭完整, 其中三口之家的是21.31%, 家庭由父母和兄弟姐妹组合的为27.78%, 家庭由父母、祖父母组合的为18.58%;只有1.09%的同学是单亲家庭。结果显示, 59.01%的学生有兄弟姐妹, 即该家庭有两个及以上的孩子。徐州市南郊的孩子有兄弟姐妹的占很大部分, 导致家长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 使对孩子的爱分散。因此, 这些家长不可能考虑到自己所有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要, 更不能保证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质量。

三、改变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 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在适当的环境下比如吃饭的时候, 让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趣事, 听孩子说说他们的烦心事, 在沟通中加深彼此的感情[1]。如果家长工作一天回家很晚或很累的话, 没有精力和时间与孩子进行聊天沟通, 则可以尝试用写纸条或写信的方式, 将信或纸条交给孩子, 让孩子把平时不敢或不愿与家长说的话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与孩子建立起书面上的沟通, 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 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也应关注孩子在生活能力、品德发展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比如, 在孩子放假期间, 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或者多让孩子走出家门, 进入社会, 多与人进行交流沟通,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此外,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 使孩子全面发展。

(三) 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家长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投资的意义, 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当然家庭教育投资不仅仅是从经济上加以支持, 如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让他们去买一些自己所喜欢的课外书或教参书;家长可以和孩子报亲子班或利用假期与孩子一起出去旅游。此外, 家长自己也应阅读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 学习一些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四)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沟通联系

家长自身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不足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的缺乏, 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帮助, 使让家庭与学校多沟通联系[2]。

1.学校老师从中帮助家长认清什么是家庭教育, 帮助家长改善一些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错误观念。如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 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针对教育孩子方面出现的问题加以辅助性的指导, 进行适当的家访等。

2.学校可以请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专家或学生家长举办专题讲座和交流会, 让家长们一起进行沟通交流。

3.学校如可以帮父母征订一些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资料, 让孩子每月带几本回家, 给父母阅读, 提高父母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认识。

参考文献

[1]朱俊梅.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 2010 (35) :237-238.

【家长观念】推荐阅读:

组织观念05-08

观念误区05-14

观念制度05-15

保护观念05-26

实验观念05-31

转换观念06-05

儒家观念06-16

观念差异06-23

经营观念06-29

主体观念06-30

上一篇:“动机缺失”的因素下一篇:神经功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