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观念

2024-07-30

课改观念(共12篇)

课改观念 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具体改革目标如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 其内涵十分丰富, 洋溢着时代的气息, 充满了创新精神, 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课程以最前沿的思维和崭新的理念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 为之振奋, 但同时也向广大小学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更是参与者。那么, 对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如何面对这次课程改革呢?让本人说, 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一、彻底更新教学观念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了全新的要求, 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师, 要对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控, 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课前准备很关键,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 为课上学习的良好效果打下基础;课中把准备的资料, 如文字、音像等, 恰当地运用到教学环节中, 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 达到预习与学习的完美统一;课后不是讲完就没事了, 所有的教学任务其实在课堂上只是完成了一半。一是拓展、延伸, 二是温故而知新, 并在两手抓的情况下将知识溶于实践中、活动中, 在实践中运用、认识、巩固知识。

重新认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学生为教学认识的主体。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教师与学生应当互相尊重, 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在课堂中, 还是在其他场所, 师生的社会关系与业务关系和谐统一, 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重新认识角色的定位。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样化, 教师的权威正在受到很大的冲击,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只能是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 努力学习业务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此外, 教师应教给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渠道, 鼓励学生自助学习,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现在, 有人提出”学校消亡论”, 认为学校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但在实际中, 学校教育仍是主要存在的教育方式, 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 从语文的起步教育入手, 和学生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 从“经验”中请出来, 敢于承认不足, 敢于和学生共同学习, 敢于向学生请教, 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师职业的核心在于既教书又育人, 在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而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相对其他科任教师要重得多。小学生思想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 对于小学生今后思想的奠定尤为重要。所以, 这就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那就是强化和优化自己的素质构成, 使自己能够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准确地、科学地、系统地、生动地进行语文教学。首先, 教师要有诚实的品行。“言必信, 行必果”是教师恪守的信条。讲诚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讲诚信的学生, 诚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是将来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在和学生接触的学习、生活中, 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教师要冷静对待, 带领学生努力克服, 学会磨炼坚强的意志。教师还要有崇高的人格力量, 既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要有高尚的事业理想, 又要有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总之,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语文教师是德育的重载者, 小学语文教师是重载者中的基础, 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 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的德育功能, 重视德育渗透, 加强自身德育修养, 做一名合格的新型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语文教师是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人, 所以必须具备厚实的语文专业素养。首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知识结构、知识内容、学科动向了如指掌, 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并能透彻地理解教材, 驾驭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作文。在教学过程, 教师的文章就是学生的样板。因此, 想要把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 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具备较高的写作素质, 写一手漂亮的作文。“唯有教师善读善写, 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教师要学的勤快, 敢于下水, 发挥教师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而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次,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拥有丰富的课外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 有幽默感。教师在授课中懂得多才能讲得多, 才能举一反三、妙趣横生。这样, 教师的课堂内容丰富了, 让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在快乐中学习, 轻松学到较多的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能力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对于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他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必须具备广博的能力素质。这方面的内容就比较多了, 比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会写一手好字, 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等等。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学有所专还有学有所博, 是良材还要是全才。比如, 讲普通话, 不仅要做到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声音洪亮, 注意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诵读技巧, 还要在讲话和讲课时注意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准确、严密、规范、优美。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这就是一种能力, 讲话能力、表达能力、渲染能力, 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声情并茂、妙语连珠、心领神会。

新课程改革向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 不断认识新观念, 提高新素质, 在更高的要求面前, 磨炼自己, 增长才干, 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优秀语文教师。 (责编张宇)

课改观念 篇2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全国许多省市都进行了新课改,现在,我们河北省于09年也将全面实行新课改。在此之前,我接受了大量的前瞻性的信息和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聆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但我感到他们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课程、改革、创造、创新。[关键词] 新课改 创造 创新

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原来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与实践能力脱钩,几乎没有实践能力,教师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解题能力的本领,而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能力的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十几年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我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经过一定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

二、理解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明确了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了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

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创新,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所以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智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传授前人的思维成果和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实施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永不满足现状,对旧事物勇于变革与否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不过,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创新能力还只是一种潜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能力的开发是具有关键时期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强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其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们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未来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的发展方向。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新课程要求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新课改下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35-01

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人民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更新素质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应树立的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务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尊师重教的国家。尊师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发展中将教师角色神圣化了,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而且成了知识和真理的化身。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打骂学生是为学生好”,似乎教师就是管学生的。我们的有些教师仅仅把学生看做是管理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仅仅是服从者、被动者,是教师劳动的产品。这种管与被管的关系实际上是对接受教育客体的一种不尊重。为此,我们的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当做一个与教师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既要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价值观,应该多一些义务,少一些权利。这样才能使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才能营造热烈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纯朴、求异和创新的个性。我认为教师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尊重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新理念

二、变仅仅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与创新是21世纪的主流。1995年江泽民通知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抛弃以单一传授知识的为主的陈旧做法。如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还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环境,让孩子们在你的“创造”氛围中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创新的机会。为此,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教师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去探索,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在发生变化。过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教师。而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不断扩大,掌握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阔。教师只是其中一个渠道。教师在知识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已明显减弱。甚至有些学生的知识面比老师要广,如果老师不学习,就会落后于学生。

新课改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4

一、接受师生平等地位

“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就是“交往”的过程, 是对话的活动, 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过程。“交往”即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所以, “交往”意味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因此, 只有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交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教师角色。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 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我讲你听, 我问你答, 我出题你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 实现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 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

二、学会尊重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 允许他们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构建知识体系。另外, 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个别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 我们可以说: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你还想说点什么吗在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时, 我们可以说: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所认可的是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同时, 我们可以说:欢迎老师加入你们的行列吗以“和蔼可亲”的态度, “商量”的口气, 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体验以人为本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据此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 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是人, 更是处于发展、成长中的人, 更是秉性各异、千姿百态的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要把学生当主体看, 更要承认学生的发展性, 尤其是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性、阶段不平衡性和侧面不平衡性。只有承认这种个体差异性和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对学生的要求才有可能更切实际。虽然教育是有共同目标的, 但对待每个学生却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 这好比园丁对待花草树木, 总体上肯定是要让它们都茁壮、茂盛, 但绝不是要它们都参天, 或者都芬芳, 而是个性化地要求、个性化地培育, 最终才有了姹紫嫣红的丰富之美和勃勃生机。

四、思维开放活跃

课堂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观基础之上, 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 事事处处先从学生角度考虑。有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 有了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才会有融融的氛围, 才能实现从“用学生配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生”, 再到“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一切可能的资源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飞跃。让每位学生都能被认为是一株别有韵致的花草、一个他人不可比拟和替代的生命世界, 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和帮助, 生命的姿彩都能得到展示, 鲜活的个性都能得到张扬, 创新的思维都能得到培养;而每位教师的教学也是手法别致多样, 无论仪态、语言, 还是板书、奖罚, 都富有自然而至的艺术性, 特色纷呈, 淳朴实用, 并因此而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更加生机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在“用中学”, 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五、注重实践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就学生而言, 总是在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 以一定的职业作为归宿。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讲, 所有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当人拥有一定的职业之后, 在学校里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是道德就变成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生活在一起这个历程本身就是教育作用。同时, 德育不是一门课程, 作为一个整体教育, 它涵盖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德育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信不信。因此,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是每一个学生的现实需要。 从人生历程而言, 无论是做什么工作, 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不同之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体验, 就是生命的价值。因此, 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尽可能多的经历, 有尽可能多的体验, 有尽可能多的“会做”。

课改观念 篇5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教学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在新课改有序展开的形势下,中学政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并以此为前提转变教学方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人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控教学过程。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上的交流,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和学生用目光来实现交流。

二、新课改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人自己的思维定式。

2.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政治课有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或旋律回响,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影片放映,强化学生的记忆,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人对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之中,使深奥的原理经久不忘。运用情感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的事件时要情绪饱满,慷慨陈词,以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的故事时,则要语气轻缓,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人学生心中,使他们为之动情。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有序进行的过程中,作为主战场的教学改革,理应成为我们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也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此次课改的重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人实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课改观念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高中新课改在我省已经推行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我深刻体会到课改不仅是改变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而历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只有真正领会课改理念,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法,才能成为新课改的弄潮儿。

一、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1、关注史学研究动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更新是异常迅速的,史学研究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史学观念也在迅速和直接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时代要求我们不能再做读死书、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因此时常关注史学发展动态,我们才能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

2、研究教材,合理利用教材

我们教师习惯把教科书看作是《圣经》,教科书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讲。现代教学强调我们教师从教科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教教科书”变为“用教科书”。因此深入研究教材,合理整合教材是教师实现这种转变的前提。新教材的编写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编写的体例和选用的内容上。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的修订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础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而形成的,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课构成。

其次,要注意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内容的科学合理的整合。“用教材教”的理念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作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能力对教材中众多的内容精心选择,取其重点,为我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兴趣是不竭的动力,它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求知欲。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教师应顺势利导,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的交流等教学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如:历史二中的专题四中国社会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讯以及报刊、影视、上网等大众传播媒的变化。这些方面和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密切,所以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课余通过走访自己的长辈,实际调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等途径,逐渐加深自己对本专题内容的理解,亲身感受社会的变化,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的课外研究成果进行合作交流合作,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鼓励了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评价大都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题型也比较单一,内容只是有侧重对知识的考察,因而忽视了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包括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革以往的评价模式,建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努力创造出新的题型。除了运用传统题型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三种题型,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撰写小论文、课题研究,以小组进行讨论等形式学习。其次,加大对开放性试题命制的研究力度,开放性试题是一种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试题形式,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的缺陷,因为它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次,应该采用等级制度的评分方法取替百分制的评分方法。

变革传统的评价手段激励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创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3.大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如果把学生看成是加工对象,通过外部压力迫使学生去学习,显然是达不到目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勇气,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引导少指责,注意发挥学生探究历史的潜能和积极性。如果学生的质疑过于简单和幼稚,教师绝对不能予以简单的否定,应该是在肯定其积极参与的同时,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不必都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他们解答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總之,课堂上大胆积极地质疑问难会有助于历史教学主体性模式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顺应这个潮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借鉴其它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的新秀。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钟启泉朱慕菊 主编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参见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论课改下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7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首先, 教师要深刻认识课堂改革的意义。我们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 改革是生活的常态, 不改革才可能出现问题。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或者说定义) 是多元化的, 这就要求教育也要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才能适应当前社会。惟智教育要培养的是把学生训练成一个应付考试的工具。但很多教师在思想深处, 对传统教育还是念念不忘。他们认为:老师不教, 学生是不知道的。如果学生自己能学, 还要老师做什么?或者有的认为, 学生学不会, 我不教, 那就是我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这两个想法, 都是基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充分肯定或对学生能力的不认可。或者说, 这种思想是片面强调教师能力, 认为只有老师才有这个才能, 学生是学不会的。可现代信息的发达, 让学生也充分的领略到了其好处。因此,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老师问, 学生答的教学中, 教师把书本上一个问题抛出去, 学生的答案非常标准, 让老师只能说一句, 你的回答非常正确, 和我的参考答案一样。我曾经也和老师们开玩笑说:我们老师的知识储备, 谁有“度娘”多?学生只要想知道, 上网, 百度一下, 知识就有了, 甚至我们老师很多教案, 也是从网上下载的, 现学现卖而已。由此可见, 学生如果只要一个标准答案, 不需要只从老师教授而来, 这种知识传授是不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 如何对知识进行辨别、整理、归纳,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这种能力, 才是教师们应该重点培养的。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 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 充实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想怎么样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或者说教师认为:我在教书, 我不教这些知识点, 到时考试要考的。殊不知, 学生究竟接受了多少, 谁也不知道!但经常在考试后听到老师说:这些学生, 真拿他们没办法, 这个题目, 昨天就复习过了, 还是不会做!所以教师又有“讲师”一说, 他求的是一个心安, 课本上的知识, 我都教了, 你不懂别怪我。不是我不行, 是学生不行。但他们不明白:我们教育要培养的是学生, 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以学生的能力, 找到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语) , 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教学的重要工作和意义所在。因而, 在教学中, 教学行为就应该提倡“三讲三不讲”, 即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 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 也不讲。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讲”“精评”, 并且让学生多讲、 多评。

课改观念 篇8

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回顾走过的课改之路, 我们赫然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统领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导,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式的运用等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教师主体的活动, 而教师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观念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 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不但需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二者统一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然而,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前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 还处于“他律”阶段, 这给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关系的处理带来了难度。

(2) 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通过教学活动, 学生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化, 并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应一改过去“满堂灌”、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 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

(3) 知识观——一种能力培养。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产生, 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非具体的系统知识的教学, “‘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

(4) 教学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根据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 (2~7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明显的集中化 (只注意情境中的某一方面) 、不可逆性、不能理解守恒定理等特点。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 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广泛利用各种活动如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等促进教学。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要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除了更新教育观念外, 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要求。

(1) 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和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师资问题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大问题, 以江苏省如东县教师机构为例, 幼师专业毕业的教师仅占全部教师比例的三分之一, 还有相当部分老师是从小学教育或其他行业转岗的, 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发展我们的专业能力, 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

(2) 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活动,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把教学实践和科研结合起来, 探索学前教育教学的规律, 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要勇于打破常规, 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实验, 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提高科研水平, 促进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老师作为教师集体的一员应该树立集体合作的意识, 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现在“专家型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目标更是需要教师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 一改传统“单一苦干、片面流汗”的作风, 实现百花齐放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教育胜景。

(4)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2001年实行课改以来, 关于课改的评论好的坏的都有, 虽然课改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课改取得的巨大成绩。课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在进行中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完善,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新也会不断地对课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承担起这一责任,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不断丰富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并把这些知识有效地应用于教师实践和学前教育研究。

课改观念 篇9

一、从“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将重心放在了历史知识层面上的讲解, 提出要让学生建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 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理解某一时期的某些现象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工作。总体来说, 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 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是教学的关键, 自然教学活动也都围绕着“传授”和“掌握”进行。而在新课改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中历史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几点变化, 笔者将在下文中主要介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发生的几点转变。首先, 在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改革, 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三部分, 并且特别强调了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的重要性, 提出了总结、思考、实践等过程性的学习方法, 并提倡要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转变成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的树立。以往的教育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 新课程改革后, 高中历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将单纯的历史教育拓展成对学生个人发展教育的手段;最后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清晰。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安排针对每部分学习内容都制定了学习目标, 且表达清晰、具体,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从“连续性、系统性”转变成“有针对性、典型性”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的, 都是依据从古至今的顺序对各个阶段、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介绍的,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历史学习及教学的连续性及系统性。然而, 这种编排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缺点, 比如, 这一体系过于偏重政治史, 却忽略了其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等的结合, 不仅如此, 繁多复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层次, 无暇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情况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对历史教材的编排进行精心设计, 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了选修和必须两个部分。选修中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 并且在每个教学部分中都添加了若干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历史专题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 又将重大历史史实进行深层次的划分, 以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 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满足教师教学习惯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在强调了重点内容、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多元性特点的认知程度, 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三、从“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转变成“评价内容多样化、综合化”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还是学校评估、教师测评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 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智育、能力及素质的考察, 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 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的评估, 进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要求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 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价值观等的养成教育, 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化, 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养成, 如团队合作能力、道德品质、创新意识等。不仅如此, 还要将量化评价方式与性质评价方式相结合, 使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开放。最后就是要将评价主体从教师拓展为学生、家长等, 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四、小结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 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转变问题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内容。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 又要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奋斗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齐心协力、恪尽职守, 不断完善自己, 争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方法, 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坚信, 天道酬勤, 只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甘于奉献, 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斗志昂扬, 一定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教育要求, 转变教学观念迫在眉睫。本文针对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状况进行了探究, 望与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分享教学观念转变过程中取得的喜人成绩, 并希望可以推动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思路[J].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8 (07) .

[2].曹丞, 王文静.基于社会情境的共创性暑期课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09) .

课改观念 篇10

一、转变本本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让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主要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北师大版和中图版等。教师不仅要从地方的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更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地理课。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改”教材,但是,这样的“改”显然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而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和对新课标要求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二、转变空泛的“说教观”,联系生活实际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新课改把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视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地理课程在“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时,要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等角度,拓展学生生活的视野。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展,不仅要从衣食住行出发,更要放眼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通过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解生活意义,以致力于更加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创造。在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转变沉闷的“课堂观”,强化课堂互动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大多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导致课堂教学主要被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是课堂言语互动行为的主要类型,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这样很容易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形式的单一。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地理课堂互动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互动方式,使课堂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变单向的信息传递为双向互动,在师生交流和生生合作中完成教学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通过丰富的课堂互动,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打破过去单一的学习观,使学生体会到民主、宽容、尊重、自由和平等,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转变陈旧的“教法观”,激活创新思维

课改观念 篇11

关键词:教学模式;传统;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54-01

初中的体育教育不是单一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增进智力,提高学生智商,并且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我们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塑造学生们的现代人格,随意全面推行的新课改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初中体育教育者面对教学理念产生了挑战和改变,初中体育是发展学生身体和脑力技能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每个义务教育者的责任,传统的体育教育只着重于给予学生传授知识,在新课改的改革影响下,体育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课程的教学方针,课程的主要中心以学生的意愿和学习的需求为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及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来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到知识的真谛。

1. 新课改的对初中体育老师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初中的体育课堂里老师都会拿着教材传授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对知识的理解也都来源于死板的课本,体育老师的课程教案依据着教材来编制,这样的教学理念是推理的社会的需要,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对初中体育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也改观体育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进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体育老师的教学观也发生着实质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体育课程标准,并作出相应的教学改变和适用的教程方案。

2.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模式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学的方向主要是教材的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对社会生存的适应能力,在新课改的前提下,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而是以学生为心理将康和对社会生存的适应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研究方向,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出符合当代学生的健康理解和学习需求,体育教师在适应新课改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改变教学模式,积极参加相应的培训项目,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体育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个体,也对学生的学习观影响较大的人,教育者必有具备有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教育态度,才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

3.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体育老师应对改革的具体表现

在新课改的的改革下,体育教程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育学生?是初中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的改革,只有课程的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对于体育老师无疑是考验和挑战,做好一个人人敬佩的老师,必须拥有好的教学标准,老师怎样去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怎么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学习,在学习中能学而不疲,因此,作为课改的老师要加强教学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选择适合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能大胆的做一些新的尝试,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设立探究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教育者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学习的主要知识和内容,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研究课程的知识只要内容和重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打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表现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用心观察,使学生能动脑、动手、敢问、敢答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意识,学生通过体脑的灵活运用,自主研究,主动学习和认真思考领悟知识的真谛和精髓。

结语

国家强盛,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实行教育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根本,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给教育者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教育延续的基础,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开端,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育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还实现了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对待问题不退缩不气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旺盛的生活力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国家综合实力强盛的标志。初中体育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改观了传统教学的理念,并实施新型的教学方式,经过不断的探究的专研,以学生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观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初中体育老师承载着国家教育的希望,培养国家新一代人才的领军人。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孟超.首都体育学院,2013(05).

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观念 篇12

1 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立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确立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教师只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人才观, 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激烈竞争形势的创新人才。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是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 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毋庸置疑, 在目前高考体制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升入理想大学进行深造,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但这种观念至少有三个不足:一是这些学生会在优势成绩的情况下养成一种心态, 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自己的核心, 而忽略了其它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关注优生而忽视了其他学生, 在无意中形成不公平的教育氛围;三是不能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 甚至扼杀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 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 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及时转变人才观念。升入高一层级学校继续深造只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好的途径, 但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发挥。

2 民主和谐的师生观

长期以来, 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 教师和学生在表象上形成一种对立。虽然近年来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下, 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但仍显不足。师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新课程的改革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而得以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 还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 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 不要把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 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 而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 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一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 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二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 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三是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 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要以欣赏的心态看待学生, 科学地评价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 不指责、不批评、不讽刺挖苦, 而是给予理解, 给予正确引导。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 承认差异, 及时鼓励。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 这样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创新探究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教与学是分离的。很大程度上, 教师只管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新课改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对教师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所以教师应积极确立创新探究的教学观。在这种观念下, 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角色。作为导演, 教师要富于创新意识, 结合学生共性, 统筹安排、全面兼顾;针对学生个性,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善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演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出新课改的探究性,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相互探究, 和学生形成学习的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5页) 共同体, 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单纯的指挥者。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发展的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真正认识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探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师生的互动互学。

4 严谨灵活的教材观

新课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教材的变化, 教材问题也可以说是课改的敏感问题。应该说, 我们的教材改革由原来的单一从教的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打破单一模式、根据地区实际、考虑学生需要来编制教材, 确实是成功的举措。但作为教师, 我们的教材观并没有多大改观, 我们仍然过于依赖教材, 不少教师囿于教材而把教学程式化, 把本身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得单调乏味。教材是课程的一部分, 它理应具有课程体系所有的品质和特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 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材处理方式, 确立严谨灵活的教材观, 以适应新课改。从严谨的角度来说,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实际, 制定了每个学段基本的任务和目标, 它是落实教学大纲, 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其基本原理和基本结论本身是严谨的。教师要明确大纲和教材严谨性的要求, 遵循教材的原旨和一般的逻辑要求, 做到概念清楚, 语言准确、结论科学, 不能简单的为了突出探究创新而忽视其严谨性, 这会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灵活的角度来说, 教材只是一种参考, 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 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 不仅包括教材内容, 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 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份。而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它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与其关注教什么, 不如关注怎么教, 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 这既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 又符合课改精神。教材的价值就是在创造性的使用过程中体现的。

摘要:新课改体现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教师作为具体实施者, 对课改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 影响着学生。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 主要探讨了当前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的几种观念。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观念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2]邱观建, 周新群.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学习月刊, 2006 (24) .

[3]林珊珊, 周丽琴.再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科教文汇, 2009 (2) .

上一篇:寻求有效数学教学下一篇:近现代语文课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