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观念

2024-09-17

训练观念(通用5篇)

训练观念 篇1

“作文难”是一直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顽疾。可喜的是,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 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卓有建树地将原大纲中的“作文”变成了“习作”, 并明确提出要求改进作文命题以及指导、批改和讲评,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 必须顺应时代和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新观念, 有效训练, 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写作水平都能有飞跃的发展。

一、从小打好基础

大家都知道, 字组成词, 词组成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一、二年级的学生除学会字词外, 还要灵活运用字词。然后, 我在评低年级语文卷造句题时, 却发现学生在运用字词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用“亲切”一词造句, 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妈妈亲切地对我说。”这个句子虽然用上了“亲切”, 但只是半句话, 不完整, 应把妈妈说什么话也写出来, 才能表达出亲切之意。此外, 有的学生写的句子没有主语, 还有的句子不通顺。如有一道题是让学生将“书包、背着、上学、去、我们”几个词连成一句通顺的话。有的学生连成“书包背着我们去上学”, 还有的则连成“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因此, 教师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说一句话要完整, 且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否则会弄出笑话来。

二、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无论是哪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去捕捉。平时习作时, 很多教师只是在学生的习作后批上“错别字多, 句子欠通顺或中心不明确”等语句, 学生看到后心里不愉快, 不利于提高习作水平。所以, 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不要一棍子打死, 只要文中有一个词用得准确或一句话写得好, 或引用恰当, 或过渡句恰当, 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觉得写作文是有趣的。一旦学生稍有进步, 教师就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并及时做好宣传工作, 让学生有一种荣誉感, 看到自己的光明前途。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传看优秀作文, 这对作者也是一种督促, 能推动学生再创佳作;可以出《班级个人作文选》, 把优秀习作汇集成册, 人手一册, 拿到家里让家长、亲友欣赏;还可以在墙壁上开辟一块地方, 每次习作后, 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满意的作文贴在墙上, 让大家评析,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对于优秀的习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佳作寄给报刊社。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登在报刊上时, 喜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三、打破统一命题的框框

平常一说作文, 就是教师出题目, 学生写作。对于教师的统一命题, 有的学生喜欢, 而有的学生则厌烦, 因为它局限性太大, 约束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面对统一命题, 喜欢的能写很多, 不喜欢的则只能写几行。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一题多作, 即同一题目可以多角度立意, 多方面选材, 多样化体裁, 多形式表达。如以“大白菜”为题的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 描写大白菜的色、形、味, 赞美大白菜的美;可以写成说明文, 介绍大白菜的特点、生长过程、经济价值等;可以写成观察日记, 记录大白菜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还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诗歌, 赞美像大白菜那样外表不美而心灵美的人。

四、给学生一个天地

由于课业负担重, 学生整天被关在教室里学习, 使得学生乏味, 教师也劳累。只有到了双休日, 学生才能到稍作休息。实际上, 教师也想带着学生到厂里参观、走访英模、游山赏水, 开拓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不局限于教室内, 作文时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只是怕学生到了室外会不守纪律、不听话, 出现麻烦事等。要想解决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 然后再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如春游、踏青、采集标本、参观工厂企业等, 用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注重口语交际训练

多数人认为写作是课堂上的事, 只与笔有关, 忽略了口语交际训练, 因此常出现学生语言交际困难、写作水平低的状况。还有些教师认为, 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会扰乱课堂纪律, 影响教师正常上课。这种不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行为, 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想转变这种局面, 教师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口语交际训练, 耐心引导。在进行训练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语言要规范, 应答要灵敏, 谈吐举止要得体。训练方式可以是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争辩问题等。这样长期坚持, 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能使学生谈吐举止文明大方。

六、变“学无所用”为“学而有用”

语文课上学过的优美词句, 只在平时练习出现过, 而在学生作文本上根本看不到, 这就是学无所用。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是想出来的、编出来的, 语文就是语文, 语文和作文没有联系。这是教师平时不注意引导的原因。学语文最终目标之一就是会写作文, 语文是作文的基础,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单词、句子, 还要学到写作的方法。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就应把语文与作文联系起来, 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训练学生。学生学会字词, 就要学会造意思完整的句子, 还要写一段意思明白、句子通顺的话, 久而久之, 一段话和一段话组合起来, 就是一篇文章。另外, 教师还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报纸、优秀作文、科幻故事等, 并把其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不断欣赏, 有些段落还要背诵下来, 然后学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 只要教师善于开动脑筋, 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胆创新, 令师生头疼的作文就会变为快乐轻松的作文。

谈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的结构观念 篇2

【关键词】基础训练结构形体造型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85-02

罗马尼亚著名画家巴鲁曾讲过一句精辟的话:"画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不机械地摹仿形状和外貌。"培养和建立造型上的结构观念,加深对所描绘物象在解剖结构上的研究与理解,这对每一位初学美术的同学来讲都是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有待解决的课题。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结构观念的建立,旨在素描基础训练中以"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为较高的学习起点,以理性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破除初学者习惯的视觉经验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辨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

在低年级的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兴趣和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丰富的光影上,并不加选择地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表现出来,虽然花费了很大精力,结果却事倍功半,要么画面仅有相似的轮廓和浮华的外表,缺少具有塑造性的"内在骨架",要么画面整体上缺少必要的联系,形象显得单薄,内容空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练习者手头上技巧不熟练的因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结构造型观念的淡漠,缺乏对物象在结构本质上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使然。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练习方法,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应当明确,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的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建立自觉的结构形态观念,就是要强化对象造型结构因素在理性上的感知能力,掌握造型的主动性。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形状与结构是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客观反映,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共同支配着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并在空间上和力学上始终保持着协调一致的形式--体感、量感、质感和运动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把握着自然界一切物体的平衡。

就视觉经验而言,眼睛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物象形状的基本特征,这是每个视力健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在造型活动中,仅以看到的形状当做物象特征的全部,显然是错误的,一双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的眼睛和画家的眼睛,对同一物体的形状在特征上会有着显著不同的认识,前者可能注意形状的表面因素,而后者可能更注重物体形状的本质结构特征。

因此,在素描基础训练中,初学者首先要打破以往认识物象形状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加强对象实体上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在解剖上的深人研究与分析,提高和发展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念能力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以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对象与创造对象的积极的实践过程,从根本上扭转被动造型的局面,改善和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结构是物象组合秩序和搭配关系在结构形式上的客观反映,它具有支配物象形状本质特征的功能。

在大千世界里,任何不同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描配形式,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形体,是经过科学分析从万物繁杂的形体结构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最简约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 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视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復杂形态中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

综上所述,在素描教学的基础训练中,建立和强化结构观念是提高造型艺术技能、掌握造型基本规律的有效途径,它对完善素描基础训练,培养具有坚实造型基本功和较强创造力的美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素描教学问题》.《素描丛刊》第八期

[2]《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训练观念 篇3

1田径训练的传统观念

在田径运动中,东方人一直以来都处在劣势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东方人的体质决定的。在一些国际性的比赛中,我国在田径运动项目中尽管获得过一些奖牌,但是均是在一些竞走、长跑等项目中,这还是因为运动员自身的拼搏精神与毅力获得的。通常情况下,在一些短跑竞赛中,根本无法依靠拼搏精神与毅力获得胜利, 而在110m跨栏的竞赛中,我国运动员刘翔获得了胜利,这让我们对田径运动的训练观念产生了思考,同时也了解到了传统训练观念的不足。

1.1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比较模糊

在田径运动中,我国主要对两个方面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其一,对田径运动认识问题比较模糊。随着体育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训练观念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大部分教练对新形势的训练观念并不了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新的训练观念,在训练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训练方式,无法促使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其二, 对田径运动结构认识问题比较模糊。在我国大部分教练在设计训练结构的时候,普遍存在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在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时候,经常无法准确掌握训练内容,在采用训练方式的时候, 也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无法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除此之外,在明确运动员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影响了训练效果。

1 . 2对田径运动训练的性质定位比较模糊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运动训练,只要教练和运动员共同努力, 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针对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而言,要想获取一个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加强团队的合作。所以,在田径运动中,一定要加强管理部门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 如,强化训练管理、伤病预防、科技支持、严禁使用违禁药品、保障运动员的各项基础条件、强化运动员思想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一定要加强对其性质的定位,这样才可以取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1 . 3忽视了田径训练中教练的地位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决定了运动员的实力水平。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一定要能吃苦,尤其是对于一些长跑和竞走项目,基本上每天都是4点起床,训练的时间也比较长,训练量也非常大。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在悉尼奥运会的时候,美国斯坦福大学有40人参加,其中10人拿到了奖牌,而我国湖南省只拿到了7块奖牌,在国内已经排名第一了,但是和美国的一所学校比起来,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美国体育联合会中规定,主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一周不可以多于20h,如果出现了违规行为,家长与运动员可以对其进行投诉,甚至可以开除教练。这样的训练方法是怎样将运动员培养成奥运冠军的。根据国内的训练方法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学校体育教学为主, 大部分奥运会的运动员均是由大学生构成,而我国一些运动员,在名义上虽然是大学生,但是基本上都不会在大学校园里读书,长时间进行集中训练,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教练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练应该具备的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水平。

2对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分析

在传统田径训练中,一般都是遵循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原则,随着此训练方式的不断应用,在田径竞赛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训练方式是不对的,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反效果。经常进行高训练量、低训练强度的训练,非常容易造成运动员的肌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运动员的神经系统, 进而降低了田径运动的训练效果,尤其是对于部分需要很强爆发力的田径运动项目而言,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运动员在进行低强度训练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神经系统疲劳的情况,进而产生意识模糊与神志不清的问题,无法充分挖掘出运动员的潜力。

现阶段在田径训练中,专项训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可以将平时训练的成果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一直采取传统低强度的训练方式, 在竞赛中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因为在竞赛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状态一直处在高速的运转下,所以,如果平时的训练强度不足,在竞赛中也就无法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也就无法发挥出运动员的训练素质与专项技能。除此之外,如果让运动员一直处在低强度的训练中,相应的身体状况也会一直处在低强度的状态下,在面对竞赛刺激的时候,很可能导致运动员出现一定的伤痛。所以,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促使运动员可以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3田径训练的创新观念

3 . 1田径训练中量与质的重新定位

根据田径运动的传统训练节奏安排,一般都会在冬季进行大量的训练,相应的强度不会太高,到竞赛之前的一段时间,就会逐渐加大训练强度,使其训练结果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样的训练方式,在正式竞赛中根本无法真正体现运动员的训练成果。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竞赛之前的一小段时间内,开展一些高强度的训练,因为时间太少,根本无法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升,在竞赛中也就得不到好的成绩。赛前短时间的强度训练,根本无法使运动员适应运动的这种高强度,只有多次反复的刺激之后,才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强度,只有进行长时间的训练,稳定这样的强度训练,才可以在竞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3 . 2强化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的结合

在进行田径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训练强度与专项训练的结合,充分激发身体的潜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首先,加强对专项训练内容的固定,范围不要太窄,但是也不要样样齐全。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如果采用太多的训练方式,无法实现集中刺激,就会导致运动员的神经肌肉反应相对分散并且混乱。除此之外,采取太多的训练方法,使得教练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排。现阶段大多数田径运动项目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其最小周期一般为一周,由此可以看出,一周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果采用太多的训练方式,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安排,如果勉强实施必然影响训练效果。因此,一定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式,合理运用,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水平。其次,在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实战的结合。在设计专项身体素质动作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其和专项动作相符合,这样才可以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其是一种动作训练,也是一种素质训练,并且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动作进行重复,同时巩固分解之后的一些专项动作技术,因此,一定要保证动作设计的合理性,实现训练效果。在进行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动作的标准,这样才可以促进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3 . 3训练强度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与大小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一定要保证训练强度结构的稳定,保持赛前、赛后与平时训练强度一致,不要出现太大的浮动,相应的训练量也不要进行大的改动,基本保持一定水平。除此之外,训练强度一定要符合运动员专项训练要求与神经系统状况,明确强度大小, 展开合理的训练。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田径运动中,利用传统训练观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和世界高水平国家相较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此类差距主要表现在训练观念上。因此,要想实现田径运动水平的有效提高,就一定要加强对训练观念的转变,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的关系,有效增强训练效率,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田径训练的观念也出现一定的创新。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导致在田径竞赛中,运动员无法取得更好的成绩,针对这样的情况,一定要予以改进,有效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水平。本文主要对田径训练的传统观念进行分析,并且阐述有关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方面的内容,提出田径训练的创新观念,促进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

训练观念 篇4

李娜在2011年法网和2014年澳网两次夺得大满贯赛事冠军, 将我国网球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境地。更可喜的是, 在这样的时候我国网球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没有松懈, 反而更加勤勉的态度来认真思索我们在体制、在训练、在观念上的一些问题, 毫无疑问, 如此求真务实将引导我国网球运动事业走向崭新的高度。

网球运动在我国还属于不断发展的项目, 世界网坛更看重个人单打实力, 截止2015年5月中国女子单打进入世界排名前100名有6名运动员, 男子单打进入前100名没有一名中国运动员。随着李娜的退役, 中国小花们接班的速度还跟不上来, 能够扛起中国网球荣誉旗帜的运动员还没有出现, 中国男子网球运动员还在为进入世界前100名奋斗。为了使我们的训练工作更好地紧跟世界职业网球发展趋势, 特别是使新一代年轻运动员的成长, 更加符合世界网球运动发展的潮流, 提高中国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根据中国运动员目前的特点和国内专业运动员训练情况, 本文重点从提高击球速度这一训练观念进行探讨, 力求能对我们今后的训练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在提高击球速度问题上一些值得商榷的训练观念

在击球速度上与世界上一流选手存在的差距, 反映了我们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基本技术动作的原理和训练要求还认识不清, 在技术动作的掌握上存在着问题;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提高击球速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要求标准不高。目前在我国网球教练员对提高击球速度的问题存在下面二种主要看法:

1.1、认为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结构, 肌肉类型与欧美强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不同, 因此不能追求击球的绝对力量, 通过训练也是不可能达到或接近欧美选手的击球速度。

大部分中国运动员目前平均击球速度确实与欧美选手存在较大差距, 但中国最优秀的女子选手和亚洲最优秀的男子选手击球速度都是非常快的, 特别是底线击球与欧美优秀选手的速度差距并不大。李娜2014年3月世界排名第二位, 锦织圭2014年12月世界排名第五位, 并且勇夺美网男单亚军, 这两人目前是亚洲网球职业运动员的娇娇者, 也是世界网球的顶尖水平。这说明中国运动员完全有可能做到在击球速度上与欧美选手相抗衡。当然, 由于个体差异, 我国选手不一定全能够向欧美选手那样快, 但要认识到每一板球必须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主动全力出击, 尽可能在绝对速度上缩小与世界一流选手之间的差距。不管运动员身体基础如何, 必须要求运动员把自身的击球能力全部发挥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挥我们的节奏变化能力强、步伐积极灵活的特点, 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另外, 对运动员击球速度的要求也是对运动员场上精神能力和全面身体素质能力训练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在基本速度接近的前提下, 才谈到变化的问题。变化是在同一级别选手中进行的, 级别相差大的选手依靠实力已经可以取胜。

1.2、认为中国运动员要通过借力反击去发挥自身的速度

首先防守反击的打法已经逐渐被当今网球运动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无论是成年还是青少年, 防守反击的打法越来越少。国际网联二级教练员培训班导师弗兰克来华讲课时曾明确指出:目前国际上的主要战术打法以底线为进攻型、全面进攻型和发球上网型为主, 而防守反击型的打法已经很少了。试想, 如果以借力反击为主, 那谁首先发挥进攻速度, 又如何谈得到积极主动抢攻在前, 发挥前三板的抢攻作用。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再借力反击, 那对运动员击球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在低水平的较量中防守反击类型大多可以取胜, 而高水平选手之间的较量则肯定是主动发力抢攻在前, 主动压制对手的运动员取胜, 这也是世界一流选手与一般选手之间的最大差别。

1997年中国青年网球队到美国网球学校训练时, 美国著名教练尼克就曾针对美籍华人运动员张德培的打法提出看法, 他认为张德培的职业精神是非常好的, 但他的打法是不可取的。就我们认识的张德培来讲, 他使用加长球拍, 改进自己的发球技术, 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击球速度, 提高自己的主动进攻能力。因此我们向张德培学习, 是要学习他在场上的拼劲, 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快速的奔跑能力, 被动时不屈不挠的精神, 并不是完全照搬他的打法。2014年张德培担任锦织圭的教练后, 他带给锦织圭很多先进的网球理念, 锦织圭的发球和底线进攻都是依靠自身的绝对速度去压制对方, 争取主动, 已在世界网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锦织圭的身体条件与我们中国运动员的身体条件, 十分接近, 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再来看我们目前在国际网坛上取得最好成绩的两名中国运动员, 彭帅国际排名最高曾达到23位, 郑洁国际排名最高曾达到2位, 他们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限制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因素还是他们的整体击球速度不够快和技术的不全面性。特别是他们的发球和网前技术偏于薄弱, 这两项技术缺乏攻击性, 速度明显滞后, 在比赛的第一回合较量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然后依靠防守反击的战术再去争取主动。我们都知道她们是非常能拼的运动员, 他们的场上移动能力和意志品质已经十分出众, 他们的底线进攻也具有一定的威胁, 如果她们的发球和网前速度能够更快一些, 底线连续主动进攻能力更强一些, 威胁更大一些, 她们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当然, 当时负责她们训练的各届国家队教练也看到了这一点, 并针对她们的问题采取了许多措施, 但由于多种原因, 收效不大。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她们受那个时代技术打法的影响, 在儿童少年时期的基础训练中, 对发球、拦网技术的攻击性要求不够, 缺乏对全面进性打法的追求, 速度能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对防守反击问题的提法应该是加强和提高这种能力, 但加快主动进攻速度是前提、是基础, 防守反击是对主动进攻速度不足的一种补充。我认为中国教练一定要明确认识到主动发力抢攻的重要性, 眼光放远, 目标定高, 必须要求运动员主动发力进攻, 抢攻在前。

2、认识到提高击球速度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职业网坛优秀运动员的击球速度越来越快, 他们寻找一切机会, 积极主动抢攻, 击球速度成为他们争取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

网球运动员的主要技术都是在动员全身力量参与的情况下全力挥拍完成的, 因此每一柏击球力量都非常大, 速度非常快 (个别技术动作, 如网前反弹球、放小球、防守性的挑高球等除外) 。在整体打法中谁快谁主动, 谁放慢谁被动, 越是关键的时候越要敢抢攻。越要敢搏。网球技战术打法中的快, 一方面来自迎上抢点快, 一方面来自击球速度快。网球技术的运用需要成功率, 但成功率一定是在击球速度很快的基础上的成功率。

大部分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竞争, 都是建立在相同级别的基础上, 个别情况除外。如果我们运动员的击球速度与世界上的优秀选手极别差太大, 就根本不可能与他们竞争, 或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从整体上来说, 目前我们中国年轻一代运动员在击球速度上与世界一流选手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在2009年第十一全运会和2013年第十二全运会网球项目比赛中彭帅共获得八枚金牌, 基本上包揽了女子项目所有金牌, 说明我国最优秀的年轻选手与彭帅还有较大差距, 比赛中明显地表现在击球速度和击球节奏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虽然击球速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但在技术训练中还没有把对速度的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如果我们不在年轻一代选手的训练中把提高击球速度和击球节奏的问题当成首要问题来抓, 那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将是一句空话。大部分中国运动员不能全速连续发力击球, 击球不实, 平均速度慢, 喜欢借力打球。这除了造成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十分被动外, 更重要的是还造成运动员训练、比赛中的精神集中性差, 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好, 对抗能力差, 尤其是不注意加强心理对抗;步伐移动慢, 场上节奏慢, 全面身体素质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全面提高击球速度不仅仅是提高我们的技战术水平, 更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全面身体能力, 提高我们训练比赛中的对抗性, 击球速度的全面提高才能带动我们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3、为了提高击球的绝对速度, 要建立“板板发力”的明确概念

3.1、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绝对击球速度, 在运动员的击球中, 一定要提出一个板板发力的明确概念。

树立板板发力概念的前提是, 针对一切能来得及主动做动作的来球。板板发力不仅仅指底线正、反手抽球, 除个别击球动作外, 大部分击球动作都要板板发力, 用全身的力量去击球, 在击球中适当加进旋转, 以提高成功率。例如正反手上旋高球, 必须依靠全身的力量增加旋转, 才能打出过网高, 落地前冲快的破网过头高球, 用力不充分就变成了挑高球。再比如, 运动员运用反手削球, 这个动作也是要全力发力的, 因为只有通过增加旋转, 才能控制球的过网高度, 加大球落地后的急速下坠前冲, 增加攻击性, 否则就是送给对方的机会球。这里要充分说明的是, 板板发力, 并不是板反追求最快的速度, 它强调的是板板用力的概念, 击球时要做出板板用力的动作。欧洲打红土场地的许多高手, 他们运用的是强烈上旋球, 绝对速度没有平击快, 但全身用力的程度反而超过平击球。

3.2、要求运动员在击球时板板发力, 也是运动员掌握正确的击球动作的必然要求。

教练员在训练或通常会要求运动中击球动作要做充分、完整, 而在快速对抗中充分、完整的击球动作必然是一个全力发力的动作。近期来国家女队指导训练的美国著名网球教练波特在讲述正反手击球动作时, 要求运动员击球时要转肩、转髋, 整个击球动作上体要完成180°的转动, 对后场又慢又深的高球双脚要充分向上跳起击球。如果运动员能够按照波特教练的要求在对抗中板板完成这个技术动作, 那他一定是在板反发力击球。完整的、全力的发球动作也一定是良好的技术动作, 时速在120英里左右的发球, 一定是优秀的技术动作。在对抗中不发力做动作, 动作就不会完整充分, 就不可能掌握最符合现代网球运动要求的技术动作。

3.3、板板发力的技术要求也是针对中国运动员训练作风差, 打球不努力提出来的一种训练措施。

击球平均速度快且保证一定成功率, 场上对抗性就会加强, 训练质量就会提高。如果运动员能在训练中做到板板发力, 那他训练中一定精神十分集中, 步伐移动十分积极, 训练中的质量就会很高。所以教练可以在训练中提出这种简短、清晰的训练要求, 让运动员连续发力击球, 来控制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促进训练不积极的运动员能对自己有所要求。

3.4、板板发力还非常有利于运动员关键时击球用。

实践证明, 在紧张和压力大的情况下打球, 全速用力加旋转是最有利于控制球的。因为在紧张时人的头脑对肌肉的控制精确度下降, 追求控制球的用力百分比是困难的, 减少用力往往控制不住球, 而全力击球是最简单的控制球的原理, 百分之百的发力最好掌握的用力动作。这也是我们通常告诫运动员在紧张的时候不要放小球, 越关键的时候越要敢搏、敢打的原因所在。但千万不要忘记全力加旋转也是全力发力击球, 这也是关键球的重要打法。

4、结论:

4.1、以上强调的关于加快击球速度的问题, 重点是指我们在训练中要把握的主流和发展方向, 不排除部分运动员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形成有自己特性的技战术打法。

4.2、目前最优秀的中国女子运动员普遍已经形成了积极主动, 全力进攻的技战术风格, 但大部分年轻选手在技术风格的形成上存在一定缺陷, 后备的少年儿童选手训练中更迫切面临着要明确训练观念的问题, 本文提到了问题更是针对后两部分群体的。

4.3、在快速发力击球的训练中, 必须注意加快步伐移动, 步伐是快速击球的保证和前提。

4.4、防守反击的战术必须有, 必须用, 而且在比赛中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不应成为主流战术打法, 不能成为首要提倡的战术打法。

4.5、比赛中的有些来球是可以或必须借力打的, 但本文论述的是主动或相持中的击球。主动或相持中的击球, 必须强调主动发力, 特别是在对青少年选手的基础训练中, 更要明确主动发力的概念。

参考文献

训练观念 篇5

一、出去

这是要首推的带有行动——出走性质的一种更新观念。不是吗?要改变自己的现状, 让自己唱得、教得更好, 更科学一些, 更完善一些, 出去, 是最好不过的途径。换句话说, 没有比出去更能解决问题, 更易发生质的改变的了 (对声乐的教学及演唱至少是这样) 。出去一下, 下个全面的、有战略眼光的决心, 甚至是痛改“前非”式的决心, 好好地、彻彻底底地静下心来, 学它个至少一年以上 (对已经有基础者) 。当然, 你必须用眼光, 用审美和挑剔这样的双重判定, 去挑选一位有责任心的、能够在理论和实践 (说和范唱) 上都代表了一种科学、规范、前沿水平的、经验丰富到使你刹那间和以后学习的每一天都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鲜活的气息朝你扑面而来的年老的、年轻的专家教授 (我必须申明一点:并不是所有的专家、名家都有责任心) 。你准确地认定了他们, 这就是我说的出去的全部的含义。从王宏伟 (现总政歌舞团) 、司红军 (现武警总部歌舞团, 男高音) 、谭学胜 (四川音乐学院教师, 男高音) 、梁召今 (原空政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 现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教授) 等人 (他们已获得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和军内各类演唱大赛的多种奖项) 前些年和现今从新疆、四川、河北的不断出去, 我本人当然还有更多的人近些年正是看到了这种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出去的含义了。我赞赏他们曾经的持续不断的勇气、眼光并以我的审美价值标准肯定他们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说穿了:出去!这正是一种不断运用意志和智性来进行的一场场具有更新观念性质的训练。是最重要的一种。

二、原地但不是踏步

原地, 但不是踏步。能经常、持续不断地重复做到这一点的教唱者和学唱者, 我们有理由赞美他们是在进行一种更新观念式的行动!当他们想“出去”但又确实不能“出去”, 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出不去”的时候, 他们在原地, 进行了一种不是踏步式的行动;一种对以往教唱方式、学唱方式中现在认为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成分需要用行动去屏弃、去剔除的行动。毫无疑问, 这是另一种更新观念意义上的行动。那么, 怎样做好在“原地但不是踏步”这样一种更新观念的行动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是我们当今教唱者和学唱者非做不可的。

(一) 关注电视分析新信息研究新情况

不用说, 中央电视台 (这里我只提中央电视台) 这么多年来文艺频道、综艺频道、音乐频道等的各类音乐艺术栏目、节目, 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研究声乐艺术的新信息和新情况。特别是两年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 以往若干届其中所涌现的在演唱方法、表现力等方面越来越令人惊讶、赞叹的不少歌手, 尤其值得我们加以关注。比如我至今记忆犹新的2004、2006年度那两届美声组的男高音 (这里我只提男高音) , 人数之众多, 专业水准之高, 连坐在评委席上的著名专家、歌唱家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那些歌手的崭新表现, 正是从美声唱法方面传达了一种新信息、新情况。我们要从他们相对轻松、漂亮、圆润、干净、飘逸、恢宏、柔美等等那富于穿透力、感染力的声音中, 去分析、研究、捕捉他们演唱技能、方式、方法中的一些更新鲜、更合理、更科学的成分;甚至去分析、研究、捕捉到这些更新鲜、更合理、更科学的成分所显示和代表的当前国内声乐教学的新动向和趋势。一句话, 关注电视这个艺术的传播媒介, 分析新信息、研究新情况, 是我们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上做好边远省区与文化艺术中心随时接轨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步骤。

(二) 关注音像资料分析研究比较众家所长

我之所以提出了“关注音像资料”而没有提出关注其它诸如书籍等资料, 是因为音像资料突出了我们必须要求的可视、可听的音像时空和交流场景, 这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形象的、近距离的更具说服力的动态性、可感性状况。

具体说, 一是要投入一部分资金, 二是要投入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来购买、研究、探讨一定数量的那些已得到公认的著名教育家和歌唱家们所出版发行的声乐教学的音像资料。比如:沈湘、周晓燕、黎信昌、金铁林、程志等名家。他们正好从他们所突出的那些对声乐技能、技巧、表现力等等的独特教学、研究、演唱中, 让我们比较出他们分别所做的对声乐艺术的重要贡献。比如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先生, 根据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构架, 特别推出了“舌头的功能”这一章节, 相信并不是我们这些边远省区众多教唱者和学唱者都曾注意和研究过的问题。尖刻一点讲, 也许是多数人没有在理论和实践上去关注过、研究过。因此, 抽出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研究众家所长——那些得以确认的大家、名家所长, 吸取它们, 牢固地掌握它们, 从他们深入浅出的那些理论与艺术实践的海洋中, 逐步冲刷和洗掉我们声乐思维中顽固拥有的种种吓人的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东西, 实在是从“原地”向高处进行着一种有益的、我们称之为了不起的迈进!

(三) 关注同仁之间的交流

毫无疑问,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象阅历深博的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当年最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杰罗姆·汉涅斯那样, 花费了无数时光坐下来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光彩的四十位伟大的歌唱家们逐个进行了关于歌唱艺术的亲切对话, 进而写出了《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 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完全是“交流”意义上的对声乐艺术研究的系列工程。但是, 我们可以面对同仁。面对“原地”的和“出去”之后回来的同仁。可以象杰罗姆·汉涅斯那样, 和这些同仁进行长久的、持续不断的对声乐艺术----教学和演唱的系列的、深入、细致、加以潜心的探讨和研究。哪怕挑剔、批评、争论, 都将是有意义的和十分必要的。因为, 这也正是我们在“原地”基础上的另一种向高处迈进的具有更新观念性质的行动。在边远省区, 我们应该提倡、要求和关注这种“原地”的“不踏步”式的同仁之间的交流。

三、向专家学习

向专家学习, 不是向一切专家学习, 有些专家是要打引号的。向专家学习, 当然也不是向一个专家学习。从本质上讲, 只向一个专家学习, 就是封闭、排斥。封闭、排斥, 必然带来停滞不前, 或曰:落后。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单独形成一个更新观念的同样具有行动性质的话题内容, 就是因为在我们周围, 在无形中, 仿佛约定俗成一般, 许多教唱者和学唱者只是向一位 (自己的) 专家学习。说的有趣些, 只崇拜一位 (自己的) 专家。说的更有趣一些, 这些只崇拜一位专家的教唱者和学唱者们, 看到、听到别人在他的专家之外, 又跟X X X学习了, 他们马上不由自主地加以反对。更有趣的就是不屑和嘲笑。我想, 这就是观念问题。当然, 是一种缺乏智性的陈旧的观念, 需要加以更新!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丽拜尔女士, 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名家、专家, 在她学习声乐的生涯中, 至少有两位专家曾经向她精心传授技艺。一位是郭凌弼先生, 一位是沈湘先生。男高音歌唱家刘斌、阎维文, 在他们成名前后, 分别向金铁霖、程志、王秉锐等名家、专家们学习过。再有, 我前面提到的原空政歌舞团 (现解放军艺术学院) 的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授梁召今先生, 1998年之前在河北省艺校当声乐教师期间, 先是跟著名声乐教育家吴启辉先生学习, 后来又跟著名声教育家王秉锐先生学习, 受益颇多, 最终分别在1998年、2000年第八届、第九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赛中获专业美声唱法三铜奖和金奖。如此等等,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 不管是谁, 从他们身上都能学到或多、或少的声乐艺术的真谛!这当然就是采众家所长。沈湘先生说得好:“对各种唱法、观点都要允许存在, 不要排斥, 而且要了解它, 好的拿来为我所用。这有什么不好!”。[1] (p, 88)

由此, 向专家学习, 向不止一个专家学习, 同样是做为我们教唱者和演唱者们更新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向专家学习, 就是我们在“原地”、或在“出去”的情况下, 向国内外的一切有真知灼见的专家们学习。这与我在前面讲到的“出去”的有关更新观念的内容和含义又是有所不同的。

摘要:将“更新观念”做为声乐教学者们的一种值得提倡的、需要加以训练的基本功, 是作者引发的一种对声乐教学艺术的新鲜思考。本文正是围绕这种思考, 从“出去”、“原地但不踏步”、“向专家学习”等等能够付诸行动的内容话题, 展开了对“更新观念”这一核心问题较为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声乐教学,核心问题,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沈湘.晋玮, 李晋媛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

【训练观念】推荐阅读:

组织观念05-08

观念误区05-14

观念制度05-15

保护观念05-26

家长观念05-29

实验观念05-31

转换观念06-05

儒家观念06-16

观念差异06-23

经营观念06-29

上一篇:风险动态管控下一篇:二尖瓣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