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管理观念

2024-06-18

价值管理观念(精选8篇)

价值管理观念 篇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中的主导地位, 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是新时期党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指导思想。道德作为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规范调整着人们在社会交往的利益和行为, 是社会价值观的基础。由于生产方式起源的差异, 经济基础的不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文化必然呈现出各自的独特形态, 表现在中西道德价值观上就是对道德的基础、本质、效用等方面的分歧乃至冲突。随着世界经济合作和交流的日益频繁, 尊重并理解道德差异, 在继承我国传统道德的优秀基础之上, 吸收西方道德的精华, 形成和我国新时期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道德文化, 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价值观的基础作用, 是我国道德文化繁荣与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道德文化的起源差异

道德从何而来?道德是人的道德,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类个体与他人不同, 且有着利益关系并且可以通过协作能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之时, 道德便得以产生。

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方式。远古时期, 我们祖先长期耕作在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 随着自然季节变化而春播秋收, 以家庭为单元, 守护着自己的田地, 固守在稳定的地域内进行农耕生活。在这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是在家庭、家族熟人圈子中完成的, 人们深感只要家族成员团结合作、勤劳节俭, 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帮助就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扰, 维持生存。于是崇尚自然、长幼有序、家族团结、勤俭克制就成了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就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 以家庭熟人为基本社会关系基础的道德体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家庭扩展成了家族和国家, 但农耕的生产方式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于是以家庭为基础的道德传统就上升成了封建国家的道德文化, 长幼有序变成了等级观念, 对亲人的爱变成了“仁、义、礼、智、信”的社会责任, 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化作为“爱国主义”精神, 对家庭家族的责任变成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与邻里的和睦相处变成了“以和为贵”社会交往基础。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 而古希腊地处地中海区域, 紧邻大海, 岛屿多岩石多, 土壤贫瘠, 气候多变, 不适宜农业生产。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下, 决定了希腊祖先必须向临近的大海要生存, 走出去求发展;而大海的汹涌无情不仅需要男人们勇敢精诚的合作, 获得的劳动成果还需要理性智慧予以均衡, 走出去也迫使人们进行商业活动, 以手工艺来弥补资源的缺陷。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上, 分工合作、交换分配就成了希腊最初文明发展所面临并要给予正确回答的核心问题。在这种海洋和商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知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变成了西方人普遍信奉的道德价值观念, 而认识人类自身就成了哲学的核心问题, 使用知识来给予解答就成了人们理性思考的结果。于是, 对理性精神的尊重, 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对规则制度尊崇, 注重自我进取精神的培养, 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就成了西方道德文化的基础。

二、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1. 理想“道德”的人格目标, 成“圣人”和“智慧王”。

诞生于农耕生产方式之上的我国道德文化是从认识人之德行开始的, 对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一直是古代中国哲学基本问题。传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认为人天生即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而这四端正是仁、义、礼、智的“善”的源头。因此中国道德文化的核心就是对于人的“善”的本性之挖掘和培养, 道德人格的塑造目标就把人们教化成具有“仁爱”之心的为社会和国家所欢迎的圣贤君子, 其中“圣人”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

与中国不同, 西方社会则认为, 人的本性是“恶”的, 趋利避苦是其本能, 但人更重要的是具有理性和智慧, 正是这种理性和智慧的灵魂使人区别于动物界。在古希腊人看来, 人的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 肉体是构成生命的基础, 灵魂才是生命的本质, 物种之间区别并不取决于肉体的不同, 而是灵魂的差异。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就是根据灵魂的不同, 把世间万物分为植物、动物、人类三个等级, 认为人与动物和植物相比, 除了具有动物和植物灵魂的所有生命机能之外, 还具有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所以是最高级的, 而思维能力就是人的理性, 是理性将人与其它生物相分离,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理想的道德人格应是拥有知识和理性的“智慧王”。

2. 道德价值观的基础, “仁爱”与“正义”。

在中国道德文化中, 追求“仁”和“义”是其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其中“仁”位于仁、义、礼、智、信的首位。古 (代学者对“仁爱”极力推崇,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写到“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在《孟子·告子》中曰“生, 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者也”。“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一直是儒学所主张道德准则并为社会所推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仁义”一直成为我国社会作为衡量个人道德品行以及官员是否得民心的基本标准, 形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以孝安家”的民间传统、“以德治国”的政治哲学和“以和为贵”的人际标准;也导致了对“仁义”道德作用的盲目夸大, 使得从古至今我国文化缺乏对秩序规则的重视尊重。

西方文化传统的原则则强调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 并认为正义是核心和基础, 是智慧、勇敢、节制的最终目标。作为西方政治文化的鼻祖, 柏拉图认为是因为人们对正义执着追求的美德, 产生了智慧、勇敢、节制等相关道德德性, 他在《理想国》中就从城邦和个人两个层面来阐述正义, 指出城邦正义就是城邦中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而个人正义则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等德性的和谐共处;认为正义就是社会各阶层安于自己天赋决定的地位和职责, 保证社会在和谐秩序之中运行。

3. 道德价值观的原则, “奉献”与“平等”。

注重“奉献”还是强调“平等”, 是中西道德价值观的又一重要差别, 这与中西道德文化中对道德本质的认识不同密切相关。在中国道德文化中, 利他主义的历史源远流长, 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典故就是宣扬这种不问缘由的利他主义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孔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提出“义”的概念之人, 他在《论语·里仁》明确表示说“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其“义”所表达的就是奉献精神。在这种“利”“义”观影响下, “克己奉公”“先公后私”一直是我国道德文化表彰弘扬的优秀传统。流传于民间的二十四“孝”中的家庭美德, 均以标榜对家庭对长辈奉献乃至于牺牲为内容的, 文学典故所倡导弘扬的“忠孝节义”也是以“奉献”为核心价值。从古至今, “奉献”精神一直是被整个社会尤其是统治阶级推崇的道德价值原则, 乃至于将这种奉献精神融入成“礼”, 衍生成对封建等级特权法的认同。

与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传统根深蒂固。自由平等、权利责任的思想贯穿着西方文化以来的各个方面。在基督教文化中, 上帝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不可跨越的“神”, 其他人都是带着“原罪”的“羔羊”, 宣传除了上帝之外, 所有的人是完全平等的。在世俗社会, 文化传统是崇尚法律法规, 认为法规制度是人们平等的保障, 是正义、权利的化身, 是对自由的最大拯救。道德价值观重视个人在整体组织中的协调性, 主张通过责、权、利的统一来履行个人道德规范和体现人生价值。

4. 道德实践:返求诸已和外求规则。

如何实践道德理想, 将道德修养变为现实行为。我国道德文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继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以实现人生理想, 号召“自天子以至庶人, 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主张“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要求人们通过反躬自问、反求自识、省思体悟的方式来实践道德修养。《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我国道德文化中对道德实践中注重个体道德自觉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加强内化的品德, 强调内在的超越, 注重自我修养, 是中国道德实践的主要途径。

西方人的道德养成则更主张对道德信仰的遵守和道德规范的尊重。在苏格拉底看来, 通过知识认识人类自身, 通过理性智慧设计出良好的制度实现对“城邦”的和谐管理, 通过规则的导引从而避免人们如同牲畜一般论为感性欲望的奴隶。著名哲学家康德总结道说:“人类, 就其属于感性世界而言, 乃是一个有所需求的存在者, 并且在这个范围内, 他的理性对于感性就总有一种不能推卸的使命, 那就是要考虑感性方面的利益, 并且为谋今生的幸福和来生 (如果可能的话) , 而为自己立下一个实践准则。”

三、结语

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是前后相继的,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无根的。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与其灿烂的中华道德文化息息相连;正是在浓浓的“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家国情怀中, 在忘我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里, 在厚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爱情怀下,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当然, 产生农耕生产方式之上的我国道德文化, 也有其糟粕和不足, 对此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 尤其是其中对等级特权的认可、对法规制度建设的忽视等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障碍。诞生于商业和海洋生产方式之上的西方道德文化, 其理性智慧的精神、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对规则制度的尊重尊崇、对责权利的明确划分等也为世界经济和人类的文明做出杰出贡献, 但其中的个人主义, 将人们之间人交往视为纯粹的金钱关系等思想却抑制了人类美好道德文化的产生。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和合作, 尊重和理解中西方道德文化的差异和不同, 在继承我国优秀道德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西方道德文化之精华, 形成适应于新时期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新型道德文化, 充分有效的发挥道德文化在社会价值观中的基础作用, 为新时期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提供有效的支持应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正确选择。

价值管理观念 篇2

正文: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的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无尽的物质涡流,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贵。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人们因为精神的高贵而选择坚定前行的生活。画家、作家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异国他乡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开讲时六十二岁。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木心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生命总有一种情怀,是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里,如木心这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动,生活困苦却乐在其中。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未来而不懈努力着,乐享精神的情怀,人生价值观念不同,让木心和“木心们”带着渴望,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所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无尽的物欲,逼迫人们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王锦思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中,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得快乐,为了快速的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对每个人而言,决定成功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如勤奋、天赋、价值观念等等,勤奋、天赋能够决定生命的厚度,用坚硬的行动加快成功的步伐;而乐享精神的价值观念能够决定生命的灵感,选择生命的从容淡定。我想,与其追求物质利益的“快“,倒不如坚持精神情怀的”慢“,选择精神富足的价值观念。

“马太效应”考验价值观念 篇3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那座充满智慧的大楼里见到陈众议时,记者不禁感动:他早已在电梯口迎接我了。他身姿挺拔、目光清朗,热情率真的言谈举止中透着书生气,一眼看不出年龄且满身充溢着活力。这就是陈众议博士,一个自称“快乐的思考者”、鲁迅故乡人的中年学者。

1978年,陈众议从复旦大学一年级走出国门。现在已经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曾辗转留学于美洲和西欧,研究拉美文学,但关注的却是“人类、世界和人性的悖论”。

陈众议说坚持创作可以保持对文学的敏感,可以更为直接、形象地亲近读者,与读者交流人文思想、互相启迪和净化心灵。许多评论家称他的小说多有独到之处,而更有人语出惊人,誉他是“继钱钟书之后最佳学者型小说家”。

思考者永不停歇,思考者同时也被思考着,诚如外文所前辈卞之琳先生诗中所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思考陈众议让我们感知:在学术中,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在创作中,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想象翩然飞翔。研究与创作,理性和感性,陈众议充分地开发了思想的两翼。两翼相辅相成,载他在经济大潮中尽情遨游。

陈众议博士:我的小说《风醉月迷》写了数字时代里三个美丽聪颖的妙龄少女卿卿、楚楚和婷婷。她们痴迷于天王巨星万克隆,同在一次离奇的绑架和反绑架中,阴差阳错地远离文明,来到一方类似于神农架的“世外桃源”。

淮君:这似乎透露了一点端倪,即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文精神滞后的时代,而作品似乎是人们受到精神阙如(或者缺氧)后发出的玄想?

陈众议博士:是这样的。鲁迅先生所说的“世道浇漓,人心日下”本是中国历代文人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也不尽相同:从前叹甲,如今叹乙。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是这种口吻。如此叹息,既可针砭世人,还可除去自己。因此,君子慨叹,连杀人越货者也都慨叹“世风心日,人心不古”了。因此,鲁迅又说“人心很古”的。此话今天听来仍然掷地有声。

淮君:鲁迅的这段话道出了如今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风气的心声,物质日益富足与思想的浮躁、心灵的空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可怕的。

陈众议博士:是啊。所以精神家园的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事业。记得《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天国主人外出前把一笔钱分给了三个仆人。得到五千的随即投资做买卖,结果使财产翻了一番;分得两千的也赚了两千;惟独那个只有一千的把钱埋在地里,一分没赚。主人回来后论功行赏,不仅依数奖励了前两位,而且把第三位的一千本金也一股脑儿奖给了第一位。类似的“马太效应”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普遍存在于当今世界的各个领域。

最近,北京大学教授刘意青说“出现了许多与此相关的争论,比如对经典作家鲁迅再评价的尝试,甚至还产生了重写《沙家浜》和重塑潘金莲的作品。这些动态应该说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多元文化潮流在经济社会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判断就更应该提到人文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淮君:人文与经济是两个课题,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的,你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研究文学又有什么想法和新的见解呢?

陈众议博士:我想说的是,人文精神再不能滞后了。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里都要起作用。

历史的教训当然值得我们记取,但现实生活更是触目惊心。比如满目皆是假冒伪劣,已经波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潜在的祸害难以预测。因此,我们需要大声疾呼,呼唤“道”“器”平衡、呼唤价值重建。

淮君:能再具体一些吗?比如,市场经济对人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后果。

陈众议博士: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逐步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物质主义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精神的错位、理想的失落,从而使“精神文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画饼。这里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的改变。

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存在是它的基础。但反过来它同样是可以影响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人们的价值观在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波动,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价值观长期处于一种唯利、无序的混沌状态,人们的眼球只盯着金钱财富,什么真善美、什么道德风尚都可以弃之不顾,那就十分危险了。

假设一下:一枚原子弹掌握在一个唯利者手中,那跟掌握在美国人手中有什么区别?不是有奶便是娘吗?这一点在一些青少年中间尤其突出,这是值得大加关注的社会问题。而正确的、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健康的崇尚。要让所有年轻人懂得,世界上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待价而沽”的。比如尊严、廉耻、爱国、孝顺、公正等等,都是无价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淮君:你个人的“财富观”或者说你个人的价值观如何?

陈众议博士:我现在生活、工作得很快乐。我们从事人文研究的人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最渴望时间。时间让我们得以静静地思考,得以不断地学习。我希望整个社会和人群都能拿出一点点时间和精力来想想什么是幸福,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只要我们,尤其是大多数知识精英能在幸福观上达成一定的共识,那么我们的家园就会净化得多,整个社会风气也会得到根本的改观。当然,这多少有点堂吉诃德的一厢情愿。

淮君:市场与经济激荡着文学艺术,你怎么看目前的文化产业?

陈众议博士:我始终认为目前所谓的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文化是人文,是不能也不应当产业化、商业化的。试想,一个一心只想着挣钱的作家、艺术家能创作出什么好作品来?人文的目的是艰难地锻造人的精神家园。这本身就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当然,一部理想主义的好作品也可能侥幸获得好版税。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终究是时代社会的一面有色镜、凸凹镜。那些靠炒作吃饭的机构人等,早就把那些“经典”、“大作”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与此同时,问题一直存在并逐渐浮出了水面,文学作品愈来愈脱离群众;但是,为了维系起码的市场,利益者又不得不拼命炒作,粉饰“皇帝的新装”,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学的恶性循环。

在中国社科院的采访中,记者有一个深深的感触,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正在萎缩。曾几何时,外文所可谓名人辈出,大家如云,有冯至、钱钟书、卞之琳、李健吾、杨绛、袁可嘉,等等。面对现实,陈众议不胜惋惜。

即便如此,陈众议依然执著地沿着自己的既定道路艰难地跋涉,诚如他自称的那样:“选择西班牙语文学,好比踏上‘圣地亚哥之路’,倘有归途,也不知抵达何处。然而,世事乖谬,人生原本苦短;‘道’、‘器’之间,却总要有所偏侧,于是继续在这条路上踽踽前行。”

路是走出来的,用心去走,风光无限。在这条路上,陈众议收获了累累硕果,已有6部专著出版,他的专著《二十世纪墨西哥文学史》是填补空白之作,就连墨西哥本国尚且没有这方面著作。他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受到读者和媒体的欢迎。他曾荣获香港第十四届“青年文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学者”称号、国家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等。

试论科技进步引发价值观念变革 篇4

1 科技进步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人的劳动使得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人在劳动中不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依靠科学技术, 改造自然世界, 改造了社会。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的进步, 促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促进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最直接的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给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具体来看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正面影响。

1.1 使人类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类依靠双手创造财富, 利用体力来争取物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已经不在过钻木取火, 伐木打猎生活, 衣食住行都有着巨大的变化。机器设备代替了劳动, 计算机代替了人脑的储存和计算功能, 让人类的智慧数以千倍的放大。

1.2 扩展了人类的思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 让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入, 对自然界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 正是如此人类才能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生存环境。同时计算机和现代通讯设备, 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范畴, 千里之外的信息能够瞬间到达。这种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生活的转变必将带来人类思维的发展, 以适应这种飞速的变化。

1.3 促使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

早期人类的生存与认识范围相当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 接触的自然界也越来越广泛, 视野也随着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的出现, 一个虚拟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人在家中就可以购物, 浏览网络图书馆, 进行学习和交流。这种超越自我, 超越国界的发展, 也是文化的整合。带来的岂止是简单的范围扩大, 而是全球的范围。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 除了生产生活之外, 人类的的交流方式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 交流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朋友亲戚范畴, 而是多层次, 多地域, 多民族的交流, 而且可以是不论时间和地点。

科学技术发展和许多事物一样, 都有两面性, 带来以上这些积极的影响外, 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第一, 与自然界的冲突。科学技术的发展, 引发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大面积森林资源的消失, 工业化的废水废气废料导致空气污染, 全球变暖, 核武器的出现造成的生化危机等。第二, 与社会的矛盾。科技进步引发生产效率提高, 大量高科技产品的出现而又迅速的退出历史。目前电气化的各种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惊人, 电视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短短几十年中, 已经更新过无数代, 大量的废旧产品占据着我们有限的地球空间。同时网络、电话等信息的发展, 给人带来各种隐性疾病, 焦虑、恐慌的心理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而普遍出现。第三, 与自身的冲突。科技进步大的危害表现为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 不加以锻炼很多身体机能丧失。交通设备代替人走路, 人能够走的距离越来越短。电脑计算器使得人的计算、记忆功能减退。身体的某一部分可以用人造系统来代替, 当人大部分肉体被机器和仪器所代替之后, 人类也就失去了人的基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这种危害和阻碍, 使得我们不得不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而不是不加防范的全部应用。

2 科学技术引起价值观念的负向偏差

科技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引起人的价值观的改变, 尤其是经济性价值观的变化。人是一个有目的的存在主体, 在现实世界中总是想方设法最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科技的进步引发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使得人类不顾长远的发展,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整体利益, 而注重局部利益;忽视潜在利益, 追去表面化利益。

科技进步引起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使得人类很多人为了追求暂时的舒适, 大量的消耗自然资源, 砍伐树木带来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出高产量, 多丰富的果实同时也极大破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为了当前的价值最大化, 损害了以后甚至是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

交通工具的普遍, 使得更多人拥有自己的私家车, 一个人开车带来的尾气对他人及自然条件的危害远远超过其利益所在。在个人看来, 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就是自己所得到的价值超越我们所说的个人付出成本, 而没有考虑到社会成本。

在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价值最大的时候, 我们往往忽略用精神世界的隐性价值去衡量。开高档车带来的价值无非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尊重, 穿昂贵的衣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得到别人的认可, 高级物品的消费, 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承认, 从而这些物质生活中得到精神生活中缺少的各种情感。由于科技进步引发价值观的冲突和改变越来越突出。

3 科技进步与价值观的协调

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 也对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合理利用和发展科学技术, 不加以限制和正确的引导, 会使价值观产生上述偏差。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高额收益的同时必须也要注意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破坏和负效应。要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本身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目标价值。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辩证的对待科技进步, 处理好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 因势利导, 不违背自然规律, 不掠夺自然资源, 提升文明素质, 减少利用技术对自然的破坏。

科技进步的同时要不断的提高人类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 完善社会的立法和监督机制来约束和监督科学技术带来的阻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以人类的基本健康为前提, 有效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实现科技进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民华, 王增芬.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4.39.

[2]贺善侃.论科技的人文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7) .

[3]张纯成.《现代科学革命的人文精神》, 河南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年第1期.

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篇5

中国梦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习近平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惠普之道:七大核心价值观念 篇6

惠普公司做任何决定,做每一件事,都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要创立一种企业文化,构建一种管理模式,从而激励并授权员工为客户的最大利益工作。惠普公司把“热忱对待客户”置于“惠普之道”七大核心价值观念之首,明确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念。

惠普公司遵循“热忱对待客户”价值观的例子很多。一次,使用惠普公司生产的财务管理设备和相关软件的美国美洲银行,从2005年1月开始,在处理租赁申请时出了问题,无法及时检验和批准大量的租赁申请。美洲银行请惠普公司来解决问题。惠普公司立即派出专家到美洲银行,计划用三天时间把堆积起来的大量租赁申请处理掉。专家到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是银行的相关业务流程与惠普公司的软件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匹配,对于银行来说,只把申请处理掉是权宜之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惠普公司的专家决定延长工作时间,随后,经过与银行一起分析大量资料,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因素,进而改进了惠普公司提供的软件系统,使得惠普公司提供的软件系统与银行处理租赁申请的业务流程高度匹配,极大提高了美洲银行处理租赁申请的工作效率。

信任和尊重个人

惠普公司一贯认为:公司应该致力于建设激动人心的,能够挑战员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贡献,不断成长。公司坚信:如果拥有了合适的工具,获得了有效的支持,每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做好工作;人与人可以精诚合作,完成不寻常的工作。公司致力于招聘优秀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以组建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团队。惠普公司把“信任和尊重个人”作为“惠普之道”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惠普公司对员工个人的信任和尊重无处不在。惠普公司最初于1967年在德国伯布林根的工厂实行了上班时间灵活安排的制度,现在这种做法在惠普公司已经广泛采用。根据上班时间灵活安排的制度,员工可以上午很早来上班,或者上午9点来上班,完成规定的工时就离开。当然,这种作息安排并不适合所有的工作,但是实践证明适合大多数工作。正如公司的创始人帕卡德所说:“实行上班时间灵活安排的制度是尊重人、信任人的精髓。这表明,公司知道员工个人生活很繁忙,相信他们能够同上司和同事一起制定既方便个人、又公道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

惠普公司深信:公司业绩的基石是公司的成就和员工的贡献,所有的惠普人,尤其是管理人员,都应该保持激情,心怀承诺,努力实现并超越客户的期待。公司必须应用能够使自己获得优良绩效的更佳方法。

为了“追求卓越的成就与贡献”,惠普公司较早引入了目标管理法。惠普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使用目标管理法,首先要明确公司的总目标,并确保公司各层次的员工对总目标取得一致意见。确定总目标后,各级经理必须保证手下的员工清楚地理解公司的宗旨和目标,进一步明确自己所在部门的具体目标。各级经理同时还应该促进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相互理解,以使员工能够灵活地履行职责,实现目标。有效运用目标管理法,还要求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兴趣,能够积极实施工作计划,面临问题时,能够提出解决办法,敢于承担风险,高效完成任务。

注重速度和灵活性

惠普公司始终要求自己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获得成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司必须精心应对市场挑战,致力选用优秀的人才。公司一贯强调,管理层要及时做出正确决策,并且要及时授权员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做出决策。

保证公司的速度和灵活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惠普公司在公司组织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为了保证速度和灵活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惠普公司不断实行适度分散的战略,具体做法是把企业的业务相关部分组合起来,形成分部,这就是惠普公司“划小结构”的管理实践模式。到了60年代中期,惠普公司已经建立了十多个业务分部,每个分部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相对完整的组织,负责自己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

惠普公司实施“划小结构”的组织模式,创造出了一种能够促进员工发挥干劲、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环境,使员工获得了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广泛自由。

专注有意义的创新

惠普公司从成立起,就确认自己是一家技术公司,应该发明有用的和有意义的产品。公司认为,只有努力去准确解决客户的问题,才能实现客户的价值,才能使公司事业兴旺。公司发明是为了应用,而不是为了发明而发明。

9100型台式计算器以及HP35计算器的发明,就是惠普公司“专注于有意义的创新”的很好例子。1966年,一位名叫汤姆·奥斯本的工程师设计了一种如同打字机一样大小的电子计算器原形机,这种电子计算器可以迅速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数学函数计算,工程师如果使用,就不必再查阅繁杂的函数表了。惠普公司慧眼识珠,迅速与上门寻求合作的汤姆·奥斯本一道,研制出了9100型台式计算器。这种计算器设计新颖,在市场上非常畅销。在9100型计算器成功的基础上,惠普公司再接再厉,于1972年推出了可以放进口袋里的HP35型微型计算器,HP35型微型计算器功能强大,体积小巧,投放市场就供不应求,使得各个行业的工程师立即告别了以前必须使用的笨重的计算尺。

靠团队精神达到共同目标

惠普公司指出,团队有效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公司的员工要组成一个团队来实现并力争超越客户、股东与合伙人的期望。公司认为,供应商、分销商也是组成公司团队不可缺少的部分,与他们密切合作,是公司成功的保证。

员工之间及时的沟通以及融洽的关系对于企业营造团队氛围,增强团队精神很重要。为了创造机会使员工随意沟通,彼此熟悉,惠普公司在成立后,每年在公司所在地区为所有员工及其家属举办一次野餐会。野餐会主要由员工自己来计划和操办。公司负责购买食品和啤酒,机械车间的员工负责烤牛肉和烙汉堡馅饼,公司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上菜。在野餐会烹调和餐饮的过程中,公司领导可以见到所有员工及其家属,员工之间可以随意交流畅谈,气氛热烈而融洽。惠普公司的野餐会极大促进了员工的沟通交流,培养了员工之间密切的关系,深受欢迎。

坚持诚实与正直

惠普公司强调,企业经营要公开、诚实、坦率,公司相信这样的态度和做法对于赢得客户的信任、尊重和忠诚至为重要。公司任何层级的员工,都应该坚持商业伦理的最高标准,不能有丝毫折扣。

基于价值观念的跨文化对比探析 篇7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难以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又紧密地与价值观连在一起, 价值观念的习得也是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完成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通常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 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向该文化的成员灌输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真与假、美与丑的标准。 (段雪桃, 2001) 忽视价值观念在交际中的影响, 便会造成交际障碍。Michael Prosser指出,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Samovar和Porter认为, 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 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 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 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 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 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 什么是值得保护的, 什么是应该学习的, 什么是应该耻笑的。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

2 价值观念之跨文化对比分析

2.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 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在中国, 自古代几千年以来, 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 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 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 求综合, 知觉上重直觉, 迥异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 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 人与自然, 物质与精神, 社会与自然等, 一切两分对立。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 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 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 以及求精准的言语观。

总之, “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在构造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2.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

天人合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 而天人相分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在群体取向影响下, 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 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 可以牺牲。群体取向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方面看, 中国人谦虚, 谨慎, 相互合作, 讲究集体主义, 爱国主义。这种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 含蓄, 好静, 习惯于忍让, 并力求身心与整个环境的相适应。从消极的方面看, 群体取向使人们缺乏个人进取精神, 缺乏个人竞争意识, 而且过分看重关系, 很多人已把拉“关系”当作处事哲学和生活的指南。群体取向对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的影响极大, 譬如人们交往时习惯讲礼貌, 卑己尊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与中国文化相反, 西方人, 尤其美国人, 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在美国每一个个体都被当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自主而独特的个体, 他的思维方式, 行为都与别人不同。隐私权在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被看作是合法的, 合理的, 或人们的最高需求。隐私权如若受到侵犯, 个人就如同受到了侮辱。个人主义也意味着对自由, 对差异的追求———人们的行为、言论、思想都体现与别人有所差异。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 他们追求个人享受, 放任个性, 自由发展, 不仅包括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 还包括个人意志, 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自由进取的追求。

无论是东方的群体取向, 还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都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 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3 求变与求稳定

美国人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两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 而且变化永无停顿。在美国人心目中, 变化体现出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 人们永远不满足于他们所得到的成就。他们尽力适应于变化, 而不执着于传统的秩序, 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对美国人来说, 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 就没有未来。美国人的变化还表现在他们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 包括职业, 社会地位, 地域等多方面的流动。相对而言, 在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则被“万物不变”, 或“万变不离其中”,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统一和稳定”是每一朝代的头等大事, 是社会发展的保证, 这当然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中国人不仅把“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作永恒幸福, 而且进而由此达到历史的稳定和进步。不能不承认, 中国几千年来, 正是在“稳定”中求生存, 求发展, 求进步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得以保存其完整性的原因。

2.4 对时间的使用之差异

尽管东西方在使用时间的方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相对地讲, 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 灵活性强, 而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中国是农业文化, 时间显得十分充足, 而且节奏慢。中国人在使用时间时, 可以较随意支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 办事情, 逛街, 购物, 打电话, 闲聊等, 他们都显得悠闲自得, 不像美国人那样有强烈的时间“紧缺”意识。中国人赴约会, 看朋友的时间也很少确定, “不见不散”意味着时间可以拖延。时间对美国人来说既珍贵又固执, 它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美国人使用时间还十分精确, 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时间的“紧缺”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美国人受时钟的“铁腕”控制, 它极客观地操纵人们的社会生活, 时刻表决定他们做什么、不做什么, 什么必须先做, 什么可以留到最后一分钟。与人约会必须先打招呼, 重大聚会应提前一个月约会。

3 结语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行动方式和交际方式。无论是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 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与此同时交际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都回避不了的指令, 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事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 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 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 才能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摘要:价值观念包括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人情等可以作为“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 一般被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本文就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并进行跨文化对比, 指出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 才能帮助我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 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价值观,跨文化交际,文化对比

参考文献

[1]段雪桃.层面.思维.观念—英汉文体对比法浅析[J].云梦学刊, 2001 (5) .

[2]冯庆华.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高桂莲.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英汉比较与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语言传递着你的价值观念 篇8

但是,做父母的常常会对孩子"提出"自相矛盾的要求,如一方面要求孩子说话有礼貌、讲道理、尊重他人,另一方面自己对孩子说话时总是采取命令的、不尊重孩子的、甚至没有礼貌的方式,因此往往导致教育无效。事实上,想让孩子讲道理父母自己首先就应该讲道理,而不是跟孩子讲大道理;想让孩子尊重别人,父母和孩子说话时首先就应该尊重他/她;想让孩子有礼貌,父母首先就应该对孩子说话有礼貌,而不是恶声恶气地或歇斯底里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似乎能接受孩子的任何行为反应,而且总是给予关注、强化和鼓励,甚至是无条件的,因此刚学会说话的孩子都是很友好、很温柔、笑眯眯地。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这种天性好象也逐渐丧失了,并开始较多地指责和批评孩子,有时态度和语气都很恶劣,于是在你的孩子身上很快就可以发现你自己的影子,但很多时候孩子又会因此而受责备,如此恶性循环。

又如有的父母内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逞强能干,不被别人欺负,因此,每当自己的孩子欺负了别的孩子时,虽然表示不应该如此,但往往还会笑嘻嘻地走到孩子身边,抱着孩子并温和地对孩子说:"怎么能打人呢?"其实孩子从父母这般温和的言语中早就发现:"这是可以的,至少不是很严重的",因此,以后还会经常发生类似的情况。所以,孩子的所作所为往往是成人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当然不只是父母的。

因此,有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容不得孩子吃亏的父母往往自食其果,因为错过这些重要的引导孩子人际交往的机会,其后果是孩子不能遵循交往规则,不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自然在人群中不受欢迎,甚至被排斥,从而影响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孩子很多时候是通过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学会为人处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吃亏就是便宜"一点也没错。常见父母因为孩子之间的冲突而相互责怪、谩骂,可以想象他们此时此刻能传递给孩子的又是怎样的价值观?

上一篇:参与体系下一篇: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