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2024-05-24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精选9篇)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1

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企业离退休职工比在职职工多, 做好企业离退休党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其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党组织形象, 而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在未来的时间里,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离退休党支部, 配备专职人员, 全面了解掌握离退休老党员基本情况, 建立健全老党员信息库, 同时, 要联合多方力量, 共同合力来强化离退休支部建设,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做好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1.1 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哪种性质的企业, 离退休党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党性强、悟性高, 长期的学习和工作让他们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在这些老党员退休之后, 企业应该一如既往地对他们的党组织生活和学习加以重视, 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这些老党员对企业的归属感, 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和理解, 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其次, 做好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对企业年轻党员的工作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2 有利于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据统计, 我国企业离退休党员的数量占全部党员的1/8, 对企业离退休党员的管理也成为了党组织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企业能够真正地将企业离退休党员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可以使退休党员的余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企业的发展, 而且对党组织的队伍建设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2 目前离退休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工作实施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就我国目前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部分同志组织观念薄弱

从我国目前企业离退休党员的思想观念来看, 部分同志的组织思想观念较为薄弱, 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想法:我的年龄大了, 身体状况也不如从前了, 退了就退了, 再去参与党组织工作, 岂不是出力不讨好。还有部分同志以身体欠佳和精力不够等理由拒绝参加组织活动, 甚至还有个别同志连交党费都不那么积极了。

2.2 存在思想认识停滞的现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 企业的发展对党员的思想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但是由于企业大部分离退休党员的工作开展都是以计划经济时代为背景的, 这些离退休党员思想上突出的特点就是原则性强, 政治思想坚定, 从而导致其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发展要求,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个别同志的思想认识停滞的现象。

2.3 部分同志纪律作风松弛

部分同志在职期间, 能够严格遵循党组织所提出的条例规范, 但是在退休之后, 却出现了纪律作风松弛的现象, 不以条例规范的内容来严格要求自己, 认为自己已经退休了, 这些条例规范与自己也没有关系了, 所以已经不能约束到自己了。

2.4 部分同志政治觉悟降低

政治觉悟降低也是目前部分离退休党员思想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很多离退休党员认为自己已经退休了, 没必要再去在乎什么模范带头作用, 那些都是年轻人的事情, 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渐渐消退, 思想觉悟也逐渐降低。甚至还有些退休党员不顾形象地为个人的一点利益向组织讨价还价, 不守规章制度。

3 关于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为了能够确保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能够切实落到实处, 促进企业发展和党组织队伍的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加强支部建设

在党支部建设过程中, 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党支部的支委人选。就我国以往的支委选举方法来看, 都是由离退休支部的党员来担任,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工作任务, 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不到位、服务不到家的问题。因此, 在未来的支部建设中, 企业对于支委的人选可以考虑让在职的党员来担任, 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支委对工作力不从心的现象发生,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支部班子的活力。

3.2 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

很多离退休党员在退休之后, 对自己的要求就松懈了许多, 无论是从思想觉悟上还是纪律作风上, 都比不上在职期间的状态。因此, 企业必须强化离退休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 支委和支部书记要认真履行职责, 对相关学习资料进行收集之后, 送到每位党员手中, 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程度来向其提供合理的资料, 以此来为党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3.3 耐心细心的做好思想工作

就我国目前离退休党员存在的问题来看, 很多体现在思想方面。因此, 耐心细心的做好离退休党员的思想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在日积月累之下形成的, 解决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付出大量的耐心和细心, 实事求是地帮助大家剖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支持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的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4 搞好服务, 用心帮助解决困难

老党员同志因年龄和身体等各种原因, 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相对多一些, 这个时候, 我们就要用心地帮助他们将困难解决, 主动尽力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同志,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比如说建立离退休党员联系卡, 掌握每位同志的基本情况, 了解他们的需要, 经常主动过问他们的情况, 使大家在这个组织中有归属感。此外, 还要对困难党员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帮扶制度, 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使这些同志有一种依靠组织的温暖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不仅关系到党的建设, 而且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企业离退休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 做好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也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该认识做好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然后对目前的工作现状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 只有这样, 才能够确保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冯梅.关于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5) .

[2]黄伟俊.关于企业离退休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当代广西, 2012 (06) .

[3]李世宝.对加强企业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

[4]齐军霞, 卢崇福.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油田企业离退休党员的服务教育管理工作[J].现代建设, 2011 (11) .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2

中组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全国发展党员316.7万名,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139.7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4.1%,其中发展工人党员20.9万名,发展农牧渔民党员58.9万名,发展农民工党员4.8万名;党员队伍中工人和农牧渔民党员比上年增加46.5万名。

目前,火电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需要党员队伍发挥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尤其是充实生产一线党员队伍,增强一线党员的积极性,打造团队的凝聚力,是目前火电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多元化思想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保证发展质量,也是党员发展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之一。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感到,随着火电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发展党员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发展党员工作,值得引起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数量不足。员工年龄结构偏大,新员工绝对数量少,是造成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党的工作的成败。但实际工作中,符合党员标准和条件的积极分子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企业30

岁至40岁左右的员工流失过多,虽然多数是在集团内部调动,但流向主要是新能源公司或新机组、新模式电厂,这些企业的收入大大高于老、小企业,因此,对于这些既有工作(技术)经验,又年富力强的员工极具吸引力。在规模小、负担重的火电企业,这些现象更加突出,笔者对****系统内部分企业积极分子队伍的情况进行了粗略了解,感到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各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为45岁以上,每年新入厂的毕业生不过10名左右,有的只有3、5名,且多为普通高校或专科学校学生,而他们当中思想上要求进步,工作上踏实肯干的比例并不高;而年龄偏大的员工因身体素质下降、家庭负担过重等原因,在工作中无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放弃了要求入党的愿望。如某电厂锅炉分场的一位班长被列为积极分子进行了近两年的写实和培养,但由于患上了腰间盘突出、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病证,不得不辞去班长职务,变成了被班组照顾的对象,因此,无法成为发展对象。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这种状况,部分企业的基层党支部在发展党员时,不得不搞“矬子里面拔大个”,降低标准发展。

二是重点发展对象教育培训难以到位。按照《党章》规定,重点发展对象在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前都必须接受党的基础知识培训,使新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有起码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目前基层党支部书记多为行政兼职,在火电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很难有精力对发展对象进行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一般情况下,多数采取以会代训、以活动代训等形式进行,致使培训时间不足或培训内容不完整。因此,导致许多新党员对党的 2

基本知识掌握得不系统或一知半解,以致于在很多问题上不能与基层党组织保持一致,同时直接影响了整个党员队伍的素质。究其根源,虽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也不容忽视,这就是少数基层党务工作者,对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认识不足。2012年4月,**电公司对基层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为了不影响当年组织发展工作质量,公司党委在各党支部完成了自行培训的基础上,又举办了入党积极分子和党支部书记共同参加的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三是积极分子队伍结构不均衡。一是女性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偏少。目前,****系统多数企业女员工数量占员工总数比例约在25%左右,然而,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却不足15%,重点发展对象不足10%;二是一线岗位普通工人积极分子数量偏少。目前,工人岗位的入党积极分子多为班组长。某电厂2011年发展的预备党员中班组长和管理人员比例占到了60%以上。三是28岁以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偏少。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员工多为35至45岁之间的员工,在某电厂的60名入党积极分子中,年龄在28周岁以下的仅有3名。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上述各项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十分重要。

一是生存压力过大至使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目前火电企业收入偏低,尤其是南北方火电企业员工收差距悬殊,加之生活成本飙升,多数员工生存压力过大,致使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与改善生存条件的渴望产生了矛盾。如某电厂汽机分场的一位班 3

长是党支部培养多年的入党积极分子,正当他满怀信心地努力工作的时候,她的妻子因单位改制而下岗,由于她心理上接受不了,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致使这名班长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照顾妻子和家庭方面。还有一位毕业于重点大学、家在外地农村的分场技术员,工作勤奋努力,政治素质高,但在企业工作八年,已经30多岁了,还不能建立家庭,原因是收入少,买不了住房,没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选择离开企业。

二是腐败现象的存在致使部分优秀分子发生信仰动摇。一方面,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时时处处激励着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但另一方面,部分党员不能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已,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和不缴纳党费,表率作用难以发挥,政治素质低下,技术水平不如人,个人品德不如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有的信仰沉沦不思进取,有的迷信宗教放弃信仰。此外,党内少数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腐败现象的存在,尤其是近年来高官要职的大案要案频频曝光,这种反差严重影响了党在优秀分子心目中的形象,挫伤了部分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的政治热情。有的甚至看待问题以偏概全,将现状看得一团漆黑,滋生了迷茫悲观情绪,对加入党组织的理想信仰发生了动摇。

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缺泛活力致使党员发展工作不利。活力是任何工作或组织增强吸引力的基础,没有活力的缚织是无法吸引优秀分子加入其中的。尽管各级党组织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部分单位党组织日常工作不开拓创新、不与时俱进,没有了感召力,缺少了感染力,降低了公信力,4

更谈不上吸引力了,因此,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而有的党务工作者认为发展几个新党员与否,无碍大局,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没有必要下功夫;还有的将党员发展工作不力一味归结于后备力量不足,无合适人选,而没有将选人视野拓宽,育人机制创新,培养管理加强。

三、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党的新生力量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与否。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不断探索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为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做出贡献,这是我们每一名党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一是健全培养机制,在选人育人上下功夫。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确保后备对象充足,不仅要拓宽视野,全方位选人,更要在培养机制上下功夫,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机制,使选人育人工作有效衔接。在选人上,要向生产工作一线的员工倾斜,这部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党组织的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只有把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都吸引到党组织中来,才能使党的基础不断加固。在育人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在早期培养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灌输,使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政治素质的提升;在教育培养中,要多吸收他们参加党组织的相关活动,使他们得到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岗位培养中要有意识地给优秀分子交任务、压担子,鼓励他们到生产一线或群团组织担任一定职务,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强化责任上下功夫。企业基层党组织应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工程来抓。一是 5

摆上议程。基层党组织必须要将党员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经常过问党员发展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党员发展工作,年初要制定党员发展工作规划。二是组织缜密。党务工作者不仅要求公道正派,热心党务工作、关心党员发展工作,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熟悉和掌握《中国共产党党员发展工作细则》、《党员发展工作操作规程》等规定,并严格按规定规范做好每项工作。三是岗责清晰。各级党组织必须要将党员发展工作纳入岗责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明确每个党支部发展党员的任务和培养积极分子的任务,并要求每一名普通党员都要有帮带责任。对于任务完不成或不按程序和要求发展的,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3

辽河油田中缅油气管道工程EPC项目经理部隶属于辽河油田建设集团,承担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战略通道——中缅油气管道6标段的设计施工工作,项目部于2011年10月成立,共有党员13人,为了便于外闯市场党员能够正常参加组织生活,享受党员权利,经上级党委批准,于同年11月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委员,成立辽河油田中缅油气管道工程EPC项目经理部临时党支部。成立初期,党支部成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教育时效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上下工夫,在流动党员教育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外闯市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一)顺应市场经济,打造千里之外的“战斗堡垒”

临时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关怀下,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广大参建职工的中流砥柱。目前,该支部有支委3名,正式党员13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4人,党小组3个,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昆明、安宁、玉溪等中缅管道沿线一带。

一是贯彻落实党员教育“内”、“外”无差原则。与上级党委紧密联系,做到“内”、“外”理论学习材料共享、“内”、“外”党内活动同步进行,每周在党员中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传递先进施工技术,通过学习和参与活动,流动党员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是对现场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

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9.7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地震灾害中,临时党支部积极发动党员和积极分子捐款3000多元交给灾区。同时,开展心系云南、服务当地活动,临时党支部主动联系昆明市五华区新萌(特教)学校,了解学校实际困难之后,向学校捐赠了价值4500元的教学用具和生活用品,通过一系列党内活动,不但教育了广大参建党员群众,同时还获得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好评,从一定程度上助力工程项目在当地顺利开展。

三是发挥辽河油田“家”文化作用,构建和谐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分片包干,以思想促生产的基本工作原则,开展“集体生日”、“党员帮扶”等活动,增强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党组织和党员形象。

(二)主动管理,为外闯市场党员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一是建章立制,规范党员行为。根据临时党支部实际情况,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党内活动,每两月上一次大党课,每季度总结评比一次,年底进行表彰。

二是登记造册,规范党员隶属关系。建立“两册一簿”制度,即“外闯市场党员登记册”、“外闯市场积极分子登记册”、“外闯市场困难党员情况簿”。对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分片管理,在党员相对集中的施工项目部成立党小组,对新进场的党员登记造册,根据就近原则参加党内活动,对出场党员及时转出,做到党员管理及时有效。

二、外闯市场党员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外闯市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了对这部分党员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

(一)外闯市场党员教育管理难开展。处于施工一线的党员分布呈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集中教育难于开展,往往是放弃了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出了安全质量事故,以处罚代替教育。

(二)外闯市场党员作用难发挥。部分党员党性淡化,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赚钱”的思想,不愿参加党内活动,也不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观念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三、加强外闯市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严格管理制度,加强临时党支部执行力。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外闯市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上级党委要派专人指导监督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和后续工作,做到临时党支部工作定期汇报,上级党委领导定期到各临时党支部检查工作,对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的党员,进行谈话、处罚,工作不力的党支部,对负责人及支委进行诫勉谈话,以增强临时党支部的执行力。

(二)促进“内”、“外”联系常态化,解决外闯市场党员后顾之忧。临时党支部负责人要经常性与党员职工谈话,了解党员困难,及时与上级党委联系,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家中父母及子女的困难,解决了后顾之忧,外闯市场党员才能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讨“反探亲”机制的可行性,适时开展“反探亲”活动,增加外闯市场党员幸福指数。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4

近年来, 随着国家石油能源发展迅猛, 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 石油企业的流动党员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 生产一线党员呈流动趋势, 并且流动的范围更广。根据生产工作的需要, 也随着企业的发展, 如今石油企业一线党员外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外、甚至海外流动。同时, 流动的时间更长。为了站稳市场, 石油企业往往在业务所在片区设立常驻分公司或者项目部, 派驻党员干部管理。这些流动党员往往要在外地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因而, 生产一线党员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党员队伍思想呈现多元化

随着企业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的改革, 党员队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出现了内退、外聘、流动、挂靠等多种类型的党员。有时, 一个重点大型的石油工程建设项目要聘用的外来工就达1000多人。再加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社会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随年龄、文化和生活环境不同而产生差异。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 使得党员的思想日趋活跃, 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复杂和多元化。

1.2 组织活动的开展难度加大

这些年, 石油企业项目施工范围愈来愈大, 战线越来越长, 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就难以集中, 有的参加国外项目的党员一年都难得回来一次, 党员和组织的联系很少, 参加学习教育的机会寥寥, 正常的组织生活难以参加。又由于有的党组织将主要精力用于生产指挥, 对一线施工党员的工作生活关心、指导不够, 使党员教育形成一种“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局面。党员意识变得淡薄, 对组织的向心力减弱, 开展党组织活动的难度加大。

1.3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施工中党员分散, 难以集中, 与党组织联系机会少。再加之, 有的党支部在进行党员教育时, 内容枯燥单一、形式呆板, “一人读、大家听”, 缺乏针对性, 容易造成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减弱。认为在工作中凭的是技术和资质, 党员称号只是个政治荣誉, 不重视自身党风党性修养, 不能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更谈不上如何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2 造成生产一线党员管理难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不深

一些基层党组织对一线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 重视不够。认为一线党员在各地流动是常态, 对他们进行管理很麻烦, 不愿意费时费力去转组织关系、收缴党费、过组织生活。

2.2 党性观念不强

部分一线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组织纪律性不强, 忽视党组织生活, 平时既不参加所在项目的党组织生活, 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此外, 还有少数有偿解除合同的党员返聘到企业工作, 由于对企业的改革不理解, 造成了心理震荡, 情绪低落, 对企业和党组织有怨言, 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2.3 教育管理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 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个别基层党组织甚至没有及时转接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 也没有进行认真的查验, 造成一线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都难以落实。

3 加强生产一线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在党的十八大中, 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搞好党的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石油企业中, 生产一线的党员是推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的骨干力量, 也是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坚支柱。他们中以中青年党员为主, 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加强对他们思想和行动的教育和管理,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当前加强生产一线党员教育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繁重和迫切。

3.1 加强组织建设, 做到党员管理全方位、满覆盖

一是建立临时党支部。针对石油企业的特点和实际, 企业党委要高度重视对国内外施工的一线党员的管理工作, 全面做到项目到哪, 党组织就建到哪, 党员教育就进行到哪。消除党员管理的盲点空白, 确保组织随着项目走, 党员教育随着工程走, 使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工作保持长效机制。近年来, 许多石油企业根据自身所在的市场,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临时党支部, 甚至在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和缅甸等海外项目施工时, 专门成立了海外项目党支部, 并明确了党支部书记的职责, 并由有经验的党务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施工中, 支部配合项目全面开展工作, 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现场, 克难攻关, 为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要灵活划分党小组和党员责任区。根据项目生产的要求和党员工作岗位的性质, 灵活设置党小组和党员责任区, 保证党组织制度的有效贯彻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些石油建设作业小队, 平时分散在全国各地或国外。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设立临时党小组, 才能保证党的组织不散、党的工作不停、党员作用不减。项目施工到哪里, 临时党小组就设到哪里。同时支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和支部委员带头到各个临时党小组上党课, 带头深入到施工点过组织生活, 这样便可以让一线党员有组织, 有带头人。

3.2 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

就目前石油企业党员教育工作来看, 必须健全和完善下列几项制度, 第一, 教育制度。施工前, 党组织在党员出发前召集党员进行谈话,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施工期, 利用停工间隙或外勤人员回驻地机会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企业的规章制度, 及时为党员提供所必需的学习资料和实用技术资料, 包括党刊、党报、VCD教育片, 帮助党员了解新信息、新知识, 丰富文化及精神生活。第二, 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党员定期向党小组长或支部负责人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的沟通和联系。第三, 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每个施工项目结束后, 组织党员群众对施工期间每名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表现等情况进行群众评议, 并将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每名党员, 督促其自觉用《党章》和《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3.3 改进教育方式, 增强教育的生动性

要不断探索和创造为党员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把教育寓于各种有吸引力的活动之中, 努力使教育收到好效果。一是要继续运用党课这个行之有效的主要形式, 进行党员教育。既要让党员干部带头讲, 又要让优秀党员、模范人物等党员心目中的代表形象人物上台讲。既需要总支组织上党课, 更要求基层党支部坚持讲党课, 要把灌输式讲课与松散性的讨论相结合, 增强授课的吸引力;二是要利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教育, 增强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工程作业队野外施工、流动性强, 党员很难集中开展学习教育活动。针对这一难题, 有的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员教育新途径, 在用好原有党员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了“短信党课”教育平台, 实现了党课教育的分类化、及时化、经常化, 有效弥补了传统党员教育方式的不足, 使“短信党课”成为知识培训、政策宣传、解疑释惑的窗口;三是组织开展小型多样寓教于乐活动。如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为党旗争辉”“开展岗位承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活动进行形象化教育, 促进党员思想感情发生变化, 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四是要抓好典型的选树工作。要宣传身边的典型, 用身边的典型引路, 让党员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以增强教育教果。

3.4 细化教育内容,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一是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线, 紧紧扣住改革开放这个主题, 针对党员对改革开放议论最多的“热点”、认识上似是而非的“疑点”、理论上一下子不易弄清楚的“难点”, 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以及党员思想的变化, 制定教育计划, 确定教育内容;二是抓好业务培训, 分层次抓好党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对生产管理岗位党员进行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教育, 让他们熟练掌握石油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 成为业务技术骨干、成为科技兴业的精英。对操作岗位的党员以必需、适用为重点, 加强应用技术和技能操作知识的学习培训, 使他们成为技术操作能手, 成为敬业创业先锋。

3.5 严格教育考核, 增强教育的科学性

健全和完善党员教育考核系统, 是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是党员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各级党组织要定期对党员进行考核、检查。党委每年针对党总支进行考核一次, 总支每季度对支部检查考核一次, 支部每月对党小组检查考核一次。同时要将检查考核结果层层反馈通报。还可以利用《党员活动手册》, 将党员教育的情况记录在案, 使之有据可查, 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具体化、经常化的深层次方向发展。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好一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深入调查研究, 摸清情况, 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建立健全一线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制,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逐级建立一线党员登记制度, 对流出和流入的党员逐个建立档案, 随时掌握去向变化。

总之, 只有不断创新一线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 才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 更好地将党员聚集到党组织周围, 共同为企业发展、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摘要:石油企业因其野外施工的工作性质, 决定了广大员工要为找油找气南征北战、四海为家。石油企业一线党员随工作地点变动而时常流动的情况十分普遍, 如何加强对一线党员的教育管理既是一个热点问题, 又是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种种情况, 笔者就如何加强生产一线党员的教育管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5

一、价值创造———企业财务管理的生命与目标

传统财务理论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界定分为如下两大流派,第一派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派则认为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理论根据,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易于使企业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并易于引起利润操纵行为,变现的财务风险也大,且未考虑利润与投入资本的关系。同时,因为企业是多边契约的联结,因而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隐含的假设条件是债权人、企业经理层、政府、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利益都可通过股东财富最大化来实现,然而,事实上,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取向、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其各自在利益上必存在冲突或博奕的关系,如股东为降低资本成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利益而过度举债经营,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风险实际上已由股东转嫁给了债权人。同样,在利益既定条件下,股东与经理层、政府、员工在利益分割上甚至存在相互侵占的此多彼少关系。

现代财务理论高度关注企业价值,认为只有尽可能将作为各方利益联结体的企业价值(注:价值是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有效效用)这块蛋糕做大,企业才会获得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企业的产品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企业也才会拥有稳定的员工群。而价值创造,既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途径,又克服了企业价值难以计量的不足,同时,它还比利润指标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公司经营绩效,因而,价值创造也就成了现代财务管理的直接目标。实际上,现代公司经营活动就是争取创造价值的过程,正如可口可乐公司所言“可口可乐为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提供价值”。服务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必然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因而,也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示意图如下:

由上图分析可见,公司要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就须对各个价值链环节作充分的分析,据此作出最优投资决策,并通过合理组织产、供、销即内部价值链去落实,企业才会以同样的财务资本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

二、财务预算———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本控制方法

财务预算首先体现为一种财务资源配置机制。由于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可用资金是有限度的,因此,企业不能随心所欲地做想做的一切,必须按一定依椐对资金作合理安排;财务预算其次体现为一种管理和对风险的控制机制。现代公司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有时有损害所有者的一面,如有些公司出现员工不顾公司的利益携款外逃等损害公司的行为。若通过财务预算这种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对预算收支进行过程跟踪控制,及时督促预算收入资金的流入,对各项预算耗费和货币资金流出进行控制和审核,就可降低这种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再次,财务预算还是公司整合的手段,以使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使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财务预算还有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对预算收入完成情况、预算费用支出情况的过程跟踪及对比分析,可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差错和问题,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为改善管理提供信息。

然而,在我国,要真正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尚须做的事还很多,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

在操作依据方面,财政部已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企业财务预算应当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经营利润为目标,以现金流为核心进行编制。而按照国外的思路,将战略与预算有机结合的中间纽带则是平衡计分卡。

在操作实践方面,我们认为,要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硬约束作用,首先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利益主体与责任主体集于一身;要在财务部门内专设预算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企业领导,供产销及财务等部门主管组成,负责预算的编制、实施、控制、协调;预算指标水平的制定准则是只要下级接受,能高则高,当然,这需要灵活的激励制度,激励机制的设计既要考虑预算的执行情况,更要考虑预算指标水平的高低,科学的指标水平可与同行业比较及科学的分析而得,在分析过程中,还应运用权变的思想。在建立和完善一级预算之外,对于一些重要部门和项目预算应建立二级预算,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预算一旦制定,就得成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和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和手段。管理层还应营造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氛围,吸引企业员工积极自主地执行预算,因为人类行为总是个人因素及与其所处环境的综合效应。

三、成本管理———实现价值创造的基础

按照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低成本和差别化。众所周知,低成本战略曾是日美经济领先于世界的武器,原因在于单个企业通常难以左右产品的市场价格,而企业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挖掘降低产品成本的潜力却很大,因此,企业之间的财务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企业之间的成本竞争,成本管理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工作,因而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19世纪,泰罗曾创立了标准成本制度,引起了管理界的一场革命。在泰罗的科学管理中,标准成本的设定是以中上等熟练劳动力的劳动强度为标准进行动作研究而定,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标准成本制度仍在起作用,然而成本标准的设定更多了些科学的成分,它是以价值分析为基础,而不应仅建立在劳动力强度的提高上。在成本管理上,我们认为应推行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目标成本管理体现为事前控制,其思想依据是日本的成本企划,认为产品在生产之前即在研究、开发和设计阶段,其绝大部分成本已被“锁定”,因此,成本控制的重点应在产品的设计阶段;作业成本管理则体现为事中控制,其思想依据是“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因此,要控制资源的耗费,就得优化作业这个源头,集成的成本管理程序图如下:

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的实现手段均以价值链分析为核心。在目标成本的制定依据中,尤以价值工程的分析方法最为科学和流行。价值工程是为了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而对产品所进行的重新设计,其关注的也正是对价值链节的分析:一件产品的零部件的成本在该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应当与该部件功能在该产品总功能中的比重相匹配,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该部件需要重新设计,如此反复设计和测算,直到那个差额消除为止,这样,在制定目标成本时,便自觉地考察了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而在作业成本管理中,进行价值链分析的直接结果是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高增值作业和低增值作业,对于增值作业应该保持或予以扩大,对于不增值作业(如仓储、检查、搬运等)应该剔除或压缩到最低限度,如采取外包或出售等对策,这样,经过协调和优化了的作业链正是企业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在产品成本控制中发挥的作用尤其巨大,现代管理理论甚至认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流程)实行有效管理,使各个价值链节“物美价廉”,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四、现金流(价值流)管理———实现价值创造的核心

价值创造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的途径,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而公司的价值增加直接来源于顾客的现金流增加,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则又来源于公司内部良好的经营过程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内部经营过程的卓越则是因为优秀的雇员。当员工、内部经营过程、客户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管理时,驱动公司价值增长的因素就开始发挥作用,这些因素表现为产品销量的增加、成本的降低、价格的调整,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最终导致公司财务绩效的改善,而公司价值的增长,正是通过财务指标进行体现。

因为现金流增加直接导致公司价值增长,因而,对现金流的管理便成为公司实现价值创造的核心。而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和奖励制度则是现金流管理的最关键环节。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业绩考评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业绩考评中,计量管理人员哪方面的业绩或是哪方面业绩影响管理人员的报酬,管理人员就会努力实现这方面的业绩,道理等同于“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而按照我们前段的思路,基于现金流管理的绩效考评指标的设计,理应围绕着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在财务方面,又以经济增加值EVA及企业整体利益最优为核心指标;在客户方面,以市场份额、客户利润率、个性化需求满足程度为核心指标;在内部运营过程方面,以准时交货率、产品合格率、生产能力利用率及售后服务质量为核心指标;在学习和成长方面,以员工创新项目数、企业信息系统质量、雇员培训率为核心指标。

以上从价值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绩效考评制度,而绩效评估制度只有与薪酬方案、与奖励挂钩,价值管理才能真正得以贯彻,价值创造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

五、管理会计———服务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

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管理当局提供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决策及优化作业流程所需的价值信息,这些价值信息是围绕价值链条进行收集、加工和报告的,因而,管理会计理应以价值链分析为依据,构建其结构体系如下:

相应地,管理会计也应以价值链分析为重要手段,构建其内容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对纵向价值链进行的反映和评价有利于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和预算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市场定位;管理会计对横向价值链(同行业企业价值链)之比较,有利于财务管理的预算和分析功能的发挥,有利于企业以低成本或差别化的比较优势,击败同行业的其它竞争对手;管理会计对内部价值链的思考,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分析和控制功能的发挥,从而在行动上落实企业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管理会计还应反映上游价值提供者———供应商和下游价值接收者———客户的价值信息,以便于购销环节的财务管理,并节约交易成本。

六、结束语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6

一、出版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内涵

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理论, 他认为, 企业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作业而产生价值, 每种作业都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价值链分析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三个层面。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 纵向价值链包括核心企业的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和顾客, 横向的价值链主要是对竞争对手分析, 从中找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然后制定相应的企业竞争策略。在价值链理论下, 企业在考虑问题时不再单纯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而是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出发, 通过在价值链上的多方共同努力达到价值链整体的价值增值, 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出版企业。出版企业价值链是集选题策划、作者撰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与物流、发行与配送、市场维护等内部、外部价值作业环节于一体的过程。加强出版企业成本管理, 就需要从企业内部、外部的基础价值链作业和支持作业成本以及整个行业、竞争对手等全方位角度进行成本分析, 通过识别和重构企业价值链, 减少各价值作业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损耗, 最大程度上增加每个作业的增值, 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出版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成本管理的战略意识淡薄

当前, 出版企业把成本管理着力点放在出版物开发、市场维护、产品推广上, 仅限于在财务及生产部门, 对生产成本控制单一, 没有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企业管理者缺乏从战略高度看待成本管理, 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过程中未将成本管理纳入战略管理中, 成本管理没有渗透到出版价值链的各个链节, 往往是各自独立, 或一事一报, 缺少编制统一的预算管理, 缺乏系统的价值链观念。

2. 成本管理范围不全

出版企业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集中在企业内部生产的有关环节上, 不过是就成本论成本, 忽视了生产以外环节, 忽视了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工艺设计等隐形因素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出版前的信息采集与选题策划、设计环节的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成本关注较少, 没有将其纳入预防和控制重要的管理事项中。同时, 只关注了显性的人力资源成本、财务成本、发行成本、资金成本等, 存在有关信息失真, 对人力资源成本等隐蔽性大、不易量化的隐性成本增加造成资源的耗费重视不够, 导致成本计划不够合理, 影响到管理层的战略决策, 企业的成本管理创新也无从谈起。

3. 成本管理制度缺失

出版企业由原来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单位, 受计划经济的束缚, 在管理上和机制上存在管理制度的缺失。成本管理有的只是各项费用按照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简单的累加, 存在成本管理注重出版后, 忽视出版前和出版中的管理和控制。即使有的出版企业逐步认识到成本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也在关注成本管理, 但也只是关注局部环节制度, 忽视整体性、全程性、系统性的规划和预测制度的建立, 缺乏后续性的成本管理保障体系。

4. 缺少运用价值链分析, 成本信息重视程度不够

图书从编辑选题策划、整书设计、纸张选购、客户的选择、营销策划、存货管理等各环节, 缺少有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环节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价值链开展成本分析, 对所涉基础价值链和支持价值链作业各价值环节的信息提供支持, 故难以达到科学、合理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目的。往往是图书出版后市场同质化严重、差异性弱, 市场竞争力差, 库存量大等导致企业各类资源的浪费。

为加强出版企业对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基本途径是建立以价值链为分析方法的战略成本管理。

三、提高出版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1. 建设基于成本意识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灵魂, 也决定着职工行为的价值取向。加强出版企业价值链的成本管理, 需要提高职工对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 创建优良的成本管理文化环境, 重视成本管理文化建设, 改变传统成本管理和信息观念, 树立员工的成本意识, 提高其降低企业成本的主动性。关键是要使职工树立这样的成本思想:成本是可以控制的, 成本管理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只有建立起成本意识, 才能使企业降低成本的各项具体措施、方法和要求顺利地得到贯彻执行和应用, 这也是出版企业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2. 建立整合的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引入计算机技术, 建立出版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要整合出版价值链上的出版信息流、资金流、库存信息流, 加强对出版上游和下游信息与同行业信息的采集和挖掘, 时时做好对各项成本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及成本控制等信息的反馈, 以满足在成本计划、预算和控制等方面的需要, 实现价值链上经营活动与信息的一体化, 形成一个事前控制、支持决策的开放性信息系统。在这一前提下, 对出版价值链的作业价值进行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识别, 加强增值作业管理, 对运用管理可以有效增值的非增值作业进行管控, 减少或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系统动态反映对自身的价值链流程进行改进, 选择成本控制方法, 确定成本管理战略, 合理降低企业成本, 提升成本利润率。

3. 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降低人工成本

在出版企业价值链中,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横跨企业所有部门的支持作业,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现。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使企业高效的运作, 减少各环节的损耗, 满足未来发展需要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具体来说, 人力资源内部各环节价值链包括战略规划、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维护、人力资源升级、人力资源退出再回到对比战略规划做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封闭循环过程, 这其中每个具体作业内容也直接关系到成本的损耗。因此, 出版企业可根据以上各价值链分析科学制定与战略管理相对应的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规划, 在这一前提下做好相关配套的招聘、薪酬、绩效考核、职工关系管理等制度, 加大对有关环节的风险控制和规避, 减少隐性成本支出。

4. 优化出版企业纵向价值链, 提高成本管理效能

出版企业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 可以在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中实施, 改造日常管理业务运营方式,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优化印刷、发行管理系统。实行编辑、印刷、发行、管理一体化, 加强出版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衔接, 提高出版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印刷上, 实行出版物印刷前评价制度, 引入印刷单位成本管理系统, 及时了解采购信息, 改进采购模式。发行上, 实行出版物发行信息化管理, 建立网上出版物销售市场, 拓宽营销渠道, 精简流通环节, 有效降低成本。关键是出版企业要加强与印刷、发行等上游、下游企业的联系, 必要时可以建立战略联盟,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 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降低库存量, 使出版业紧跟市场变化。

参考文献

[1]康蓉.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商业银行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乐艳芬.战略成本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于春迟.战略成本管理:推进出版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思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05, (6) .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7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 波特认为, 价值链是指企业为客户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值的活动的集合。企业内部每一个活动是否创造价值, 在于其是否能为后续活动提供所需, 是否有助于后续活动的成本降低和质量改善。每一个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都不同, 其所创造价值的贡献和降低成本的贡献也都不同。各种价值活动相互联系则成为降低单个价值活动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 而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创新则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源。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我们可以把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 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售后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体, 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企业的价值链及其进行单个活动的方式, 反映了该企业的历史、战略、实施战略的方式以及活动自身的主要经济状况。

价值链可以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两大部分。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 一般都与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相关, 它主要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 主要包括组织建设、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管理, 如聘请有关咨询公司为企业进行广告策划、市场预测、法律咨询、信息系统设计和长期战略计划等。

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虽然价值链的每一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关, 但是一个环节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他环节的价值活动, 则与其在价值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 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 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 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 说到底, 是企业在价值链某些特定的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而行业的垄断优势来自于该行业的某些特定环节的垄断优势, 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 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

二、价值链分析方法简述

价值链分析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有许多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 如果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又无法识别这些竞争优势, 这就必须把企业活动进行分解, 通过考虑这些单个的活动本身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

价值链分析方法视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 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企业通过在价值链过程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 发挥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 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 价值是买方愿意为企业提供给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价格, 也是代表着顾客需求满足的实现。这决定了价值链流程分析的第一步是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的实质是对构成价值链的各种价值活动进行价值分析, 明确增值的目标和环境, 做出具体发展规划;并且分解到企业经营各种作业中去加以实现。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有限的, 需要分配在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价值链分析为寻找企业增值的关键环节提供了途径。在企业增值目标的指导下, 价值链可以通过结构化的方法, 对各种价值作业进行分析, 并通过与竞争对手或发展目标作比较, 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确定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当企业增值的关键环节确定后, 具体的实现过程就需要业务流程来完成了。通过充分分析业务流程的顾客需求、需求模式、制约因素和效率目标, 业务流程将得到最有效的改进。进一步分析流程的运作, 它又是以流程中的作业为基本对象, 这样业务流程增值又可分解为各个作业的增值, 依据这个层次, 价值链流程分析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分析、作业动因分析和业务流程分析三部分。资源动因分析与作业动因分析是通过对作业的识别和计量, 作业消耗资源的归集与确认, 分析评价各项作业有效的方法;业务流程分析是对作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方法。

价值链分析就是企业将其自身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与供应链企业的作业成本和成本动因信息联系起来共同进行价值链分析。具体来说, 其分析步骤如下:把整个价值链分解为与战略相关的作业、成本、收入和资产, 并把它们分配到“有价值的作业”中;确定引起价值变动的各项作业, 并根据这些作业, 分析形成作业成本及其差异的原因;分析整个价值链中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关系, 确定企业自身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作业的相关性;利用分析结果, 重新组合或改进价值链, 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动因, 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使价值链中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与单个公司从外部角度对这些企业的作业和成本进行假设而进行分析相比, 合作的精确性要高, 范围更广。另外, 参与整个价值链分析的所有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实现信息共享以后, 企业不仅能够增加与其它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 提高购货方的收货效率, 减少存货滞留, 降低供应链成本, 还可以提高价值链中各企业中相同类型的作业的效率, 从而有效地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最终提高公司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效率 (Dekker and Van Goor, 2000) , 并在未来吸引价值链中更多的企业加入合作联盟, 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价值链分析, 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价值链中所有企业的绩效。

供应链中作业的相互依赖是连续的, 前期发生的作业会影响后续发生的作业, 而本身的作业并不受影响。也就是供应链上一层作业会影响下一层资源的消耗。为了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 支持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可以采用基准分析、战略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成本分析方法, 对供应链中的连续作业进行分析, 研究供应链中作业成本和作业之间相互依赖水平的影响因素, 并利用分析结果帮助企业改进和管理作业, 协调、控制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传统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弊端

1、成本管理范围过窄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对传统企业内部可视成本的管理, 而对成本发生的其它环节则考虑不多, 这种成本管理观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扩展到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 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 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意味着高效率, 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是我们不难发现, 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 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 可能会导致企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

3、成本管理手段老化

目前的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 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 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 不能深入反映企业运作的整个流程, 不能提供各个环节的成本信息, 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 从而误导企业整个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 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财务方面的信息, 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人力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 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以上诸多不足之处引发了笔者对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体系的思考, 下面, 笔者将价值链分析这一理论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改善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落后的现状, 并为以后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基于价值链分析理论对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重新思考

基于价值链分析理论的成本管理方法就是在对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及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作业进行定量的资源消耗核算, 通过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来计量流程内各作业的成本, 再将流程内各作业的成本汇总为流程成本, 各流程成本的汇总最终成为企业的总称, 从而把总成本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基本单位———作业之中, 通过反映流程及作业的增值与非增值程度, 动态地呈现总体价值增值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和积累的具体过程, 以便于对流程成本及作业实施管理和改进。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相比, 价值链分析对成本管理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本管理目标系统化。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价值链效益的优化。价值链流程分析是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成本分析的方法。价值链流程分析借助于价值链分析工具和业务流程分析工具, 将成本分析的视角从产品层次追溯到作业及作业消耗的资源上, 将费用发生和产品成本形成联系起来, 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 不仅使成本的概念更为完整、具体, 而且也帮助经营者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了解企业的成本状况。二是价值链分析的成本数据是依据成本动因将成本直接对象化到生产的每一个作业, 采用多样化分配标准而来的, 使其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准确, 代表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能对实际产生的成本提供一种合理的估计。三是确定价值链流程, 可以充分理解各活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活动和产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 又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并暴露出企业潜在的一些问题, 对进一步进行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对所有的价值活动进行成本与价值的衡量, 并通过提高效率的方式来帮助缩减、整合或删除某些价值活动, 使成本管理方式比传统的会计系统更有助于管理和战略决策。

价值链分析方法对我国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主要是数据收集方面的困难, 因为现在会计系统建立的基础不是基于价值链流程的思想, 不能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摘要: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亟须在许多方面加以改进, 本文结合价值链理论和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企业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并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构建一个适应我国成本管理现状的成本管理体系, 以期对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苗润滋:基于价值链管理的成本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 2008 (5) .

[2]江宏春:成本链与成本管理——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3]戴新民、郝斌:基于成本概念的反思:价值链成本管理[J].财政研究, 2007 (1) .

[4]丁兰芳:价值链管理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7 (5) .

[5]饶晓秋:价值链成本管理优势分析[J].财会通讯 (理财版) , 2007 (11) .

[6]王军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创新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6) .

[7]岳殿民、吴晓丹: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7) .

[8]王耕、高忠民:强化价值链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J].会计研究, 2002 (9) .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8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普遍建立了内审组织机构,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审计实践。伴随集团规模不断壮大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内审管理开始出现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推动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转型与升级意义重大。

一、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转型与升级的动因分析

(一)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新问题

1. 内部审计未参与公司战略规划, 无法从源头上控制集团整体风险

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确认者, 对投资决策进行有效风险控制, 能够从源头上保障集团总体风险控制。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并未拥有足够话语权, 内审人员在战略规划及投资决策等方面参与程度不够, 过多停留在事后控制, 无法从事前防范因决策失败所带来的损失。

2. 内部审计管理缺乏战略指导, 无法为风险控制提供持续保障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下, 内审对集团整体风险保持实时监控, 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长远性、系统性内审发展战略的引领, 大部分集团公司内审目标的设置并未建立可持续性指引, 内审工作的性质、时间与范围常常被简单地割裂, 难以对重要项目展开持续性风险控制。

3. 大量内部审计资源耗费在查错纠弊, 增值作用效果不明显

从IIA对内审职能的最新定义来看, 咨询职能的确立实际上为内审人员创造了一个管理顾问的角色。然而这种咨询作用并未有效发挥, 对下属公司的查错纠弊审计往往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公司高层对内审的战略性定位不高, 内审在改善集团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等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4. 内部审计组织层级不高, 限制了其改善治理程序效果的作用发挥

IIA指出, 内部审计要“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改善治理程序的效果”。而内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进入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这一层次[2]。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集团公司并未建立起承担超越公司管理层监管职能的审计委员会, 内审部门大多隶属于公司管理层。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内审的组织层级不高, 管理权限受限, 严格意义上看并未进入公司治理范畴, 无法全方位覆盖集团公司治理活动。

5. 审计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作用发挥有限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大力推行信息化运营管理方式, 已成为大型集团公司一体化、集约化管控必不可少的手段。然而虽然大部分企业集团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 但其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转型与升级的新机遇

1. 宏观环境的变化, 为内部审计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支持

内部审计作为集团受托责任系统中重要的控制机制, 定位于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下, 公司高层对内部审计的增值需求将越来越大, 内审部门必将成为协助公司高层做出快速反应的“左膀右臂”, 并逐渐成为公司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基地[3]。此外, 法律环境的日趋完善和内审外包业务的管理逐渐规范, 也为内审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的改善上提供支持。

2. 集团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扩大, 推动了内部审计服务范围的拓展

组织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 产生了对内审更多服务项目的需求。集团公司为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增值需求, 所提供的内审服务多种多样。伴随着集团公司社会责任意识和公众权利意识增强, 服务范围也不只局限于集团内部传统内审业务, 还拓展到风险管理咨询、顾客关系改善等咨询服务, 并开始涉及社会责任审计、节能减排审计等领域。

3. 信息技术的推广, 成为推动内部审计流程再造的强有力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 集团运营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高度统一的信息化体系下[4], 传统内审管理方式将发生显著改变。伴随着企业集团集中化管理趋势, 企业集团公司对改变传统内部审计运行弊端、再造内部审计流程的诉求将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引入和推广, 无疑为内审流程再造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理论框架:基于价值视角的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一) 企业集团公司价值特性

1. 企业集团公司的价值创造具有战略性

作为产权关系最上层的集团总部本身不从事具体的经营活动, 主要职能是投资管理和行政管理。集团母公司管控机制是影响公司整体收益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集团总部的价值创造是战略性的, 如公司战略方针、总公司的资金和资产负债结构、公司特殊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等。这些因素也决定了集团公司在战略风险形成、表现和来源方面的特殊性[5]。

2. 企业集团公司的价值目标呈现一致性

集团公司处于企业集团最高层次, 对集团统一的资本运营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不同于单一企业, 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控制, 是为了使单一企业的行动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一致。无论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还是资本关系的存在, 母公司都必须使子公司的利益目标与母公司趋于一致, 保证母公司投资的保值增值。努力使下属业务单位成为集团整体战略组成部分, 以战略指导企业创造更大的整体价值和竞争优势, 往往是集团公司成功的重要基础。

3. 企业集团公司的价值导向体现整体性

不同于单一企业, 企业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是从企业集团整体的角度出发实证研究表明, 集团利益具有集团范围内的共享性利益关系[6]。各经营单位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战略框架下, 面向市场竞争, 创造协同价值, 反映公司的价值、信誉和理念。

4. 企业集团公司的价值管控对象具有层次性

与一般企业相比, 企业集团是多级法人结构的复合体, 其特点表现为治理结构横向的完整性和纵向的层次性。按照与核心企业紧密程度的不同, 应将企业集团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四个层次, 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分层次地展开集团内部审计。

(二) 基于价值视角构建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理论框架

1. 战略提升:以价值创造为起点

从我国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实践上看, 高管层对内部审计战略的认识, 大多仍停留在单一的阶段性目标制定上, 并未建立起系统性的内审发展战略。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总体性战略谋划, 集团公司内审项目的开展, 往往很少关注内审项目持续的价值增值, 使得目前企业集团公司内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作用不明显。内审战略作为内审管理的起点, 决定了内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集团公司内审管理的转型, 必须从内审战略提升开始。

提升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层次, 是为了从源头上将集团公司的内审工作锁定在与集团“整体价值最大化”相匹配的战略管控重点上, 使总部层面开展的内审业务紧紧围绕着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结合企业集团公司的价值驱动要素分析, 本文认为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的提升应该以价值创造为起点。

2. 功能拓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增值需求

根据IIA2011年对内审“为组织价值增值”的解释, “组织存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 或者使组织的所有者、其他股东、消费者以及客户受益”。从企业管理实际来看, 内审增值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功能仍需进一步拓展。

实证研究表明, 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有效保护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本文认为,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方向, 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增值服务, 满足不同内部审计服务对象的增值需求。在受托管理责任系统中, 内审已经成为高管层的“左臂右膀”、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 为满足其增值需求, 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应该站在总部层面, 对集团整体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提供持续评价, 并为其改善提供咨询服务。

伴随着社会公众权利意识的增强, 内审部门应积极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开展节能减排审计等活动, 加强对社会公众权益的保护, 提升集团的整体形象。同时, 为满足公司员工对提升自身价值的需求, 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风险控制、经营改善等管理培训, 把内审部门打造成为组织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摇篮。此外, 强调内审部门对监管机构以及外部审计师的配合等, 都是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 促进企业集团整体价值提升的有效途径。

3. 组织变革:内部审计机构价值提升

在企业集团公司管理实践中, 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管理组织架构, 能够确保企业集团公司内部的良好监督管理和复杂层级间的有效沟通。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 对于其在公司治理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具有重大影响。内部审计为了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 必须在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这一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结合IIA的最新定义, 本文认为, 通过集团公司内审组织的变革实现内审机构价值提升, 进而助推企业集团公司治理优化及价值增值甚为可行。旨在实现内审机构价值提升的组织变革, 要求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战略层级和服务层次, 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首先, 提升内部审计管理层级, 维护其独立性, 扩大审计职能的覆盖面, 使内部审计能参与到企业集团公司最高层面的战略决策中;其次, 扩大授权, 使总审计师有足够的独立性保障以适应其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发挥作用, 使总审师在评价和改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有充分的话语权;最后, 提高内审部门的工作汇报层级, 内审部门直接向企业集团公司董事会汇报或通过审计委员会实现同集团董事会之间的沟通, 确保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4. 流程再造:内部审计业务流与价值流相互集成

信息系统的引入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在收集形成和评估战略、风险评估、控制和组织治理决策等信息时提供了便利。但目前以手工审计为主的传统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无法适应信息系统环境, 使得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受阻。因此, 内部审计流程再造成为推动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有效转型的关键。集团公司经营范围广、环境复杂、管理层级多, 内部审计流程的创新变革应满足企业集团公司一体化、集约化发展要求, 并能够为内部审计工作在多层级、多元化管控背景下带来更多便利。本文认为, 将内部审计业务流与价值流相互集成, 是推动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流程再造的核心路径。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第一, 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持续性;第二, 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控制、事前预防相结合, 关注内部审计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增值;第三, 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满足企业集团公司一体化、集约化、全方位的管控需求;第四, 从无序的指令性工作安排转变为有序的审计目标规划, 使内部审计工作在把握目标制定、跟踪实施、反馈结果上形成联动。

5. 保障优化:全面支撑增值目标实现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离不开一系列坚实有效的保障条件和措施。本文认为, 优化内部审计保障机制, 是推动内部审计管理升级的客观需求, 是促进内部审计战略提升、功能拓展、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的基础性条件。

企业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保障机制的优化路径包括了人员、技术、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具体设计如下: (1) 建立集团统一的审计人员招聘、培训、技能与知识管理机制, 保障内审工作拥有充足的人才, 实现集团内审计资源最优化配置; (2) 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在信息系统安全性、集成化、数据库储备等方面提供更系统性、全面性的支持; (3) 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保障集团内审工作的一体化、标准化管理; (4) 加强价值创造思维的导入, 促进内审管理价值理念的全面提升。

摘要:在集团公司的价值驱动体系中, 集团公司总部发挥着驱动源的作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应当实现风险控制关口向战略决策前移, 从源头上确保财务信息、内控管理、风险管控与风险识别的公允、有效、真实, 这是内部审计价值延伸的方向。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价值视角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 2007 (2) .

[2]Andrew D Bailey, Audrey A Gram Ling, Sridhar Ramamoorti.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 等, 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3]罗乾宜.大型央企集团财务治理模式及其制度创新[J].会计研究, 2012 (4) .

[4]张勇.正确定位, 创一流的内部审计——访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又奇[J].中国内部审计, 2006 (6) .

[5]乔庆祝.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1 (5) .

企业党员价值管理思考 篇9

关键词:多元价值,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2012年11月8日, 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1]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2]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中坚力量,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和中西方价值多元的影响下,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 对增强党性、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在广大学生群体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他们是先进代表和榜样典型, 是我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生动体现, 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新形势下, 加强这支队伍的教育管理, 发挥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 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 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我们必须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这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抓好这支队伍, 才能为我党事业发展输送可靠人才。

(二) 学生党员是广大学生中的先锋代表

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群体的一份子, 是广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他们与广大学生生活在一起, 学习在一起,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 是党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生动体现,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周围同学。学生党员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在这个群体中起到思想引领作用, 同时用实际行动为周围同学做好志愿服务, 起到示范作用, 体现了我党先进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学风、校风建设

高校的学风、校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优良的学风、校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努力和长期建设, 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 他们具有优良的品质。热爱学习、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在党组织与学生当中发挥着桥梁作用, 他们为周围学生树立榜样, 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在优良学风、校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 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渗透, 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形式主义等的影响, 极个别学生党员开始失去自我, 党性观念淡薄、理想信念缺失, 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 不思进取, 甚至违反校纪校规;更有学生入党动机不纯, 认为入党就是为找个好工作。因此,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需求与当前学生党员思想状况特点不符,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学生党员思想面临冲击

随着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 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生的入党动机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根据对201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 (限选两项) 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入党动机追求理想和信念只有47.0%;增强就业竞争优势占42.1%, 谋求仕途发展占27.9%, 寻求政治荣誉感17.7%。[3]入党动机不端正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的质量, 关系到我党的未来, 因此, 如何在新形势下, 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 从源头上抓好学生积极分子的培养, 组织在考察学生时应加强学生在重大政治事件的态度。

(二) 党员后续教育缺失现象严重

当前党员的培养管理体系中, 没有一套长期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来规范全体党员, 党员的后续教育基本空白。[4]以至于出现学生入党前主动、入党后不动, 成为党员后基本理论常识不掌握, 对国家的时事政治不关心等。然而在现实的基层党建工作中, 更加注重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预备党员的考察, 基本忽视了党员后续教育工作, 更别说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全体党员。

(三) 党务工作人员数量不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负责党建工作的人员, 主要有辅导员、班主任、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等, 基层党组织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学生党支部中也有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相关的大量行政工作, 主要重心都在发展党员, 对于党员后续教育心有余力不足。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和管理班集体,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更是无能为力。学生支部书记由于资历尚浅, 还不能有效的担负起这项工作, 因此也很难开展。

三、多元价值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

针对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努力开拓创新, 健全党建制度, 改变教育方式, 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培养体系。

(一)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 做到教育机制创新

完善的制度是组织得以运转的保障, 健全组织机构, 强化领导, 加强队伍建设, 备足党务工作人员。用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 迫使其加强理论学习,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发展过程中严格程序, 预备党员考察机制, 公正、公开、民主, 切实将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引过来。严格党内生活, 强化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观念, 党组织要联系实际落实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做到有计划、有安排;二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三是开展党员民主评议活动, 强化群众监督作用。

(二) 实行分类引导、分层次教育管理, 做到教育方式创新

面对新形势学生多元化需求, 我们应该改变单一教学方式和方法,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在学生入党的不同阶段, 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次教学, 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教育, 内容和形式应当有所区分, 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党支部应当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 建立党支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时事性。对于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 也应当推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比如科研辅导班、师范生技能班、考研就业班等等,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注重实践结合, 做到与时俱进

实践教育是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育过程中, 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 服务好广大同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单纯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实践经验, 做到学有所用。

(四) 完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 规范党员行为

建立党员考核评价体系, 定期对学生党员开展考核, 并做好及时反馈, 对党员建立个人档案, 对每次考核进行记录, 做到党内、党外相结合。对党员个体考核的同时, 加强高校党支部的量化考核制度建设。[5]让学生群众参与到监督当中, 建立起党员与学生的联系制度, 做好党员的“传帮带”, 一个党员带动一群学生, 形成榜样示范效应, 既增强了学生党员的自主意识, 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 又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力量, 形成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

[2]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8/c_113714762.htm.

[3]宁耀.大学生党员政治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其因素分析[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2) :17.

[4]魏玲玲等.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创新[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0. (1) :27.

上一篇:最少资源下一篇:人际沟通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