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2024-08-15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共12篇)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篇1

1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中国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直接影响

1.1.1 企业金融资产大幅缩水

金融危机期间国内上证A股指数从2007年12月21日的5101点高位放量下跌;2008年10月28日, 上证指数达到最低点——1664.93点, 下跌幅度高达67%。而中国很多企业向来热衷向金融市场投资。统计数据表明, 有超过30%的投资活动现金流投向权益性、债权性资产, 很多企业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和减小的边际收益使得企业的金融资产巨幅缩水。

1.1.2 净利润及净利润增长率减少

金融危机降低企业的利润的途径有三种: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 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 (包括原材料和各种费用) 和降低产品的需求量。企业利润= (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 ×产品销售量。

(1) 成本上升, 原料商品等的价格巨幅波动。首先, 最近几年, 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全面上涨, 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大幅度提升, 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自2006年上半以来, 由19种原料商品组成的CRB指数、农产品基金指数, 均呈前段大幅上升,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大幅下跌的巨幅波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 重要基础原材料商品的价格波幅甚至比美元汇率指数的波幅还要大许多。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至今是粗放型的, 经济的持续增长高度依赖于国外原材料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08年,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0%;截止2009年第三季度, 该比例已上升至53%。2008年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为35%;2009年第三季度显示的数据为42.28%。2007年钾盐的对外依存度为70%;同时我国90%的铬铁矿和镍矿依赖进口。重要原材料和矿产资源过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跟随着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起起落落。其次, 新的《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费, 这无疑规范了用工制度, 提高了工人的收入, 维护了工人的基本权益, 但从另一方面看, 这样也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使企业的经营难度加大。再次, 由于企业对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 要求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 对于排放不达标、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 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了环境支出成本。同时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企业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也在增加。

(2) 产品需求量波动剧烈。一般来说, 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运动。在一定的价格承受范围内, 当市场价格出现小幅上升时, 需求会出现大幅下降;当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时, 需求的增长十分有限。因此, 无论是价格上升或下降, 企业都需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在金融危机条件下, 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企业受需求波动的影响也增加。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出口数量下滑。次贷危机造成世界经济衰退, 国际需求下降, 我国企业出口受阻, 出口贸易减少, 这使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外向型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状态, 特别是东部沿海很多企业都在减产、裁员甚至关门。也有一部分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 其实国外市场低迷的同时, 国内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1.2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间接影响

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由正到负。有很多企业由于自身的各种因素导致企业信用缺失, 造成了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少、难度大、资金不足, 伴随着金融危机,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 企业经营困难, 信用风险加大, 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 不断提高对企业的贷款门槛, 放贷额度也在下降, 这使得很多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另外, 金融危机来临后, 国内外市场总需求下降, 原材料、能源等成本上升, 企业利润空间缩小, 结果使得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也在大幅度下降。

2 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强化管理, 健全内部管理控制机制

在这场罕见的海啸中, 西方经济受到的是外伤, 而中国企业将受到内伤。中国企业的内部决策与管理效率将会受到严峻挑战, 一些大而弱的企业面临了巨大打击。在金融风暴中率先倒下的雷曼兄弟公司以及今年破产的全日航公司都让人看到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即使经过几代无数人的努力, 辛勤建立起来的百年老店或者大型企业, 也可能因为一个管理漏洞而陷于绝灭。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 一些企业强化了管理, 为顺利度过经济寒冬提供了保障。同理, 在后金融危机之后, 强化管理依然是一个值得特别重视的任务。

第一, 事前预防措施。加强预测预警工作, 企业应高度关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深入分析汇率、利率、税率、能源原材料价格变化以及信贷政策对本企业发展的影响, 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 制订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二, 事中控制措施。严控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努力保持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加强国内外市场研究与预测, 重点关注相关行业的需求变化,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投资、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排警。

2.2 加强成本控制, 努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第一, 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人们在生产中劳动效率高低, 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是:

(1)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加大技改投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劳动效率。其一, 改进劳动组织, 搞好定员带理, 压缩非生产人员, 精选生产人员, 发挥技术优势;其二, 改进生产组织形式, 合理使用和调配劳力, 建立健全劳动管理制度, 提高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第二, 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好坏, 是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是企业生存、市场销售的体现。为满足人们 (社会的及个人的) 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 企业必须狠抓产品质量, 减少废品损失, 提高产品合格率。在各生产环节中, 严格把握质量关, 执行操作规程, 健全质量检验制度, 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第三, 降低材料消牦。降低材料消耗, 是增加产量的前提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 必须狠抓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等的材料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浪费, 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2.3 强化资金管理,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企业资金使用的管理, 就是要促使以低耗高效求生存求发展, 自主经营, 自我完善。

第一,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 首先要力求将资金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控制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规章制度和违反规章制度的责任处罚规定, 充分发挥约束机制的“当关”作用。

第二, 加速收款, 减少损失。企业发生应收帐款既是必要的, 又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 赊销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导致在途资金的不可避免。当企业承认发生应收账款的现实并准备承担由此而引起的资金垫支时, 首先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这种政策的成本之间权衡利弊得失。只有当应收账款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所增加的成本时, 才应当实施应收款赊销;如果应收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 就应当继续放宽信用条件, 以求得利润的最大化。

2.4 开拓市场, 积极扩大企业生存空间

第一, 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产品规划, 这是开拓市场的重中之重。

第二, 培养一直能打硬仗的终端销售队伍。仅仅有了合理的价格政策和产品组合还不够, 必须要有一支能打硬仗更能打胜仗的终端销售队伍。再好的产品也无法自己跑到商家的仓库中去, 更无法跑到消费者的厨房中。

第三, 成熟的渠道确保产品可以畅通地面对消费者。

2.5 强化科技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一批企业先后加大了研发投入, 一批科技成果相继出台, 一批专利申请获得相关机构的获准。

第一, 把握历史机遇, 认识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金融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德国经济学家门施用现代统计方法考察了历史上112项重要技术创新, 发现重大技术创新集中出现的高峰期都接近经济萧条和紧随复苏的阶段。从历史上看, 英国、美国、日韩等国家都是抓住经济危机的机遇, 通过自主创新而崛起的。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大变局下, 世界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

第二, 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持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要切实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注意引进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与环境氛围。

第三, 掌握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 创建高新技术知名品牌。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发展需求, 将科研开发融入企业发展规划, 超前储备, 技术攻关, 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2.6 优化调整结构, 全面推动产业升级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 企业把“优化调整”作为应对金融危机, 实现“弯道超越”获得持久竞争力的核心工作, 从发展战略到管理构架、管理流程、资源配置等都进行调整优化, 在“过冬”中进行“冬训”。

2.7 改善企业财务结构, 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 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偏高, 流动比率相对偏低, 而这两项指标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当及时引进财务指标风险监控制度, 立足长远, 在关注企业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的同时更加关注企业隐藏的长期资本运营风险, 着力改善资产负债率过高和流动比率过低的状况, 改善企业财务结构, 提高企业财务竞争力。

2.8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在于失当的薪酬激励体系。过分注重短期激励的薪酬结构致使公司CEO与职业经理人为一己之利无法注重公司长期发展, 而更多追逐短期效益, 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 进行各种放大效应的套利行为。所以企业必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金融危机之中, 企业要想顺利渡过难关, 除了政府的帮扶以外, 企业本身还必须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合适的营销模式、企业间横向纵向联合等, 只有采取这些措施, 才能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实现危机后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吴群.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8 (6) .

[2]詹碧英.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2) .

[3]张凤英.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学术论丛, 2009 (13) .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篇2

金融危机下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的思考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航运业首当其冲.文中通过对台州辖区航运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走访调查,分析了这些企业目前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作 者:许永秋 XU Yong-qiu 作者单位:台州海事局,浙江台州,318000刊 名:中国海事英文刊名:CHINA MARITIME SAFETY年,卷(期):“”(5)分类号:U692.2+1关键词:金融危机 航运企业 安全管理

企业员工流失危机的管理对策解析 篇3

关键词:员工流失;危机管理;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且也得发展不在受经济的约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竞争中保持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实力,其中人力的资本显得更加的重要。员工拥有着重要的专业技能,他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柱,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一定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员工大量的流失,就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打击,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一定的损失。所以,解决员工流失关系着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

一、员工流失的现状

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优秀的人才成为了企业竞争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员工的流动给社会带来了活力。但对于企业来讲,就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各个企业的争夺战中,人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很多的企业都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重要支柱,如果大量的流失,就会使集团失去重心,就犹如我们人失去了双手,不能更好的发展。

现在,员工的流失已经成为了一个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市场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许多的企业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以高薪的福利待遇吸引着更多的年轻的、高素质的人才,使企业之间相差悬殊。在我国,企业员工流失呈上升趋势,人才的流失越来越快,所以,那些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成了各个企业相互争夺的对象。导致企业员工的供求量严重失衡,企业之间的实力也比较悬殊。

二、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危害

(一)运营成本

员工离职之后,企业就必须要招聘新的员工对其补位,无形之中就给企业增添了许多的麻烦。例如:招聘、对新员工进行培训、新人的工作效率低等。在工作过程中,新员工对工作都不熟悉,从而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进度,导致企业的效益不能提高,成本也增加了许多。

(二)客户的满意度

由于员工的不断替换,新的员工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导致客户服务的质量下降,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不愿再与企业合作,使企业失去合作对象与生意。

(三)员工的士气

在企业中,员工的流失会降低员工的士气,员工的离职势必会对公司造成不良的舆论,影响其他员工的工作,在这种环境下,其他员工受其影响也会随着离职,那么企业就陷入了困境。

三、控制企业员工流失的策略

当企业进入员工大量流失的危机阶段,不要放弃对员工的保留,要积极的面对问题,找到可以挽留的方法。

(一)抓住员工离职的原因

每一个员工的离职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工作中,员工都会有一个抱怨的阶段和倦怠阶段。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就要对员工情况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找出员工抱怨的原因或对工作有什么不满,存在什么压力与抵触情绪。然后在与员工进行积极的、友好的谈论,化解员工心理的疑虑,激励员工,调整好员工的心情,使其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工作。

(二)制定合理的奖罚制度

在员工工作中,制定一些奖罚制度,激励员工的工作。在奖罚制度的实施中,要注重激励的有效性、持久性、层次性,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等奖罚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给员工一个工作动力。

(三)评选最美员工

在企业工作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开设一些有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活动,让员工在活动过中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把热情带到工作中去。

(四)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企业是否能留住员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公司对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怎么样。所以,企业的工资水平一定要能够吸引员工。在与其他的企业相比较中,要考虑是否有竞争力。企业还要建立一个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考核,从而给予员工一些奖励。例如:从薪酬、奖金、晋级、进修培训等方面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满足员工的需求,让员工在工作中更加的积极努力。

(五)重视细节,加强对员工的关爱

一个商业学者曾说过:“一个企业家要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和对细节无限制的爱”,这句话说的很对。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对员工关照有加,对员工要理解。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掌握好每个员工的工作状态及情绪等问题,及时的给员工带来关怀。例如:在员工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张贺卡,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这些都会给员工带来温暖,让员工感觉到自己也是企业中的重要员工,得到重视。

四、结束语

企业员工流失是现如今企业危机的主要形式,员工的流失带走了企业的专业技术,给企业各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企业人员流失的情况下,企业要及时的制定控制员工流失的方案,尽量的挽留员工,减少企业的损失,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二秀.企业员工流失危机的管理对策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危机管理思考 篇4

实际上, 金融危机只是企业危机的一个方面, 企业危机是指能够潜在地给企业的声誉或信用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活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因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 也有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英国公关学者曾对《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项关于危机的调查, 调查资料表明, 被调查者几乎百分之百地同意他们的公司容易发生的危机不外乎以下11种:生产性意外、环境问题、劳资争议及罢工、产品质量、股东信心丧失、具有敌意的兼并、股票市场上大股东的购买、谣言或向新闻媒体泄漏企业秘密、政府方面的限制、恐怖破坏活动、员工的贪污腐化等。企业面临危机时采用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后果。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能成功地化解企业所面临的危机, 还能因祸得福。对于危机的成功处理, 必须要在对企业危机种类充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企业危机也有不同的分类, 大体可以分为经营危机、制度危机、管理危机、安全危机和竞争危机等。另外, 根据企业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可分为商誉危机、产品危机、财务危机、财产危机、人才危机等。

经营危机又称经营环境危机, 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危机。如金融危机造成经营环境恶化带来的危机。企业经营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微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包括产品定价、产品受益、生产成本、企业雇员等因素。这些微观因素影响着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宏观环境不仅包括社会条件、社会总供求矛盾运动, 还包括政府宏观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 国内、国际政治、法律、文化因素也是宏观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企业经营时刻面临着危机。企业经营必须适应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双重变化,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化解危机, 立于不败之地。

制度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制度不合理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产权构成、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体系和组合方式, 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合理的企业制度能够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运转, 协调领导、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以及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相反, 如果企业制度不合理, 将会破坏企业的正常运转, 甚至严重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伦理危机。伦理危机是指企业在社会伦理、公德方面出现的危机。如企业的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社会反对进而给企业带来的危机。现代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活动, 不再是单纯的微观企业行为, 还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人道主义、民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日益盛行的社会经济体系中, 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危机。企业伦理准则是指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应遵循的伦理标准、社会正义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公平与效率、社会期望、平等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主权、企业行为方式等多方面价值规范。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包括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资金技术危机。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上述危机所带来的挑战, 如人口压力增大、资源不足、环境受到破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物资短缺。生态危机越严重, 管理危机也越大。

安全危机是指企业在内部、外部安全方面出现的危机。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事件。企业安全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技术安全、资金安全、市场安全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技术安全、资金安全是内部安全问题, 较容易解决;市场安全涉及外部安全, 一旦出现, 如果处理不当, 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破产、倒闭是常事。

竞争危机是指由于竞争对手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危机。竞争危机主要表现在知识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信息占用与处理能力的竞争、企业预测与决策能力的竞争和应对危机能力的竞争。如数码相机的出现给胶卷企业带来的危机、竞争对手人才争夺带来的危机等。

以上企业面临的危机可进一步归纳为两种:结构性危机和偶发性危机。结构性危机一般是由企业内部系统损坏导致的, 造成危机的因素很早就在企业中存在, 一般都是企业的某项管理功能的实质性失效。一般来说, 结构性危机根深蒂固, 比较难以挽回, 因为结构性缺陷是企业长时间形成的, 根深蒂固, 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造成的损失一般也很难以其他方式得到补偿。所以, 企业面对结构性危机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尽量地减少损失、降低负面影响。而利用危机增加收入或利用危机扩大影响在结构性危机中是很难实现的, 对此企业决策者要克服侥幸心理, 不要企图采取措施转“危”为“机”, 防患于未然是这类危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偶发性危机可以看作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种因素是决定危机存在的基础条件, 往往并不是很大的事件, 本身也不是什么问题, 有的在危机爆发前早就存在, 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另一种因素是引发危机的特定诱因, 这类危机的实质是经过特定诱因对基础事件的渲染后,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诱发的心理认知的崩溃, 很多时候甚至特定诱因本身就是对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散布的谣言。现实中, 由于这类危机缺少征兆, 爆发时间也没有规律可循, 所以较难预防, 后果也比较严重, 处理不好将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损失。这类危机的成因与利益相关者的心理认知有关, 因此, 如果能及时妥善地改变相关者的心态, 经过适当处理, 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变的, 可以采取措施使之转“危”为“机”。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危机事件表明,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不高, 大部分企业内部不存在危机管理程序, 当危机出现时, 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应对。正是由于企业对危机的性质、后果、原因等判断迟缓, 极有可能将原本不大的事件演变为一场空前的危机。实际上, 在企业危机出现之前往往已经出现不良信号, 企业危机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前兆与信号。危机信号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较为隐蔽的危机迹象。通常, 其危害程度小, 对企业的生存还不构成直接威胁, 但时刻消耗着企业的资源和能量, 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潜在危机信号可以通过企业经营中微妙的不良现象来反映, 微妙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内部管理出现了不协调的迹象、行为失信、受到新闻界、政府部门“曝光”、社会公众舆论哗然、少量高级人才流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盈利能力偏弱、执行力较差、信息沟通、传递不畅、创新能力降低;缺乏发展后劲等。企业应当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 从各个渠道及时捕捉到这些征兆的信号, 并对这些征兆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 及时进行必要的预防, 确保企业的某些薄弱环节不至于转变为危机。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篇5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及削减人力成本,辞退员工。2009年末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的重视与扶持,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金融危机后,经济与劳动力发展的角度,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1000多万家,提供了上亿个工作岗位,极大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让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在此一年后,国内经济形势好转发展稳定,中小企业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的发展环境研究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配置都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64年在《管理的实践》中提出的。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比较而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资源是人, 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动性、智力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消耗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中小企业实力有限、管理水平不高,不重视构建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在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成为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

1.2 人力资本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学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这一学说解释了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可以迅速复苏;美国在独立战争后能发展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原因是:“国家的人力资本丰富”。中小企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将成为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2.1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员工数量较少、各类资产拥有量小,这些特征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都不够。具体表现在: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缺乏。由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很多企业由行政办公室代替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把招聘、培训、考核都集中在某个行政人员身上,这就限制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其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在中小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一般不是该专业出身,人事经验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事务性工作比如档案管理、入职离职手续等开展尚可,其他培训、考核等管理层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第三,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思维狭窄。由于企业规模小,企业老板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赢利上,集中在企业的生存上,企业的管理者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投入如何改善内部管理工作的精力很小。第四,缺乏科学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岗位工作分析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导致岗位管理体系与界定岗位之间出现矛盾。第五,企业内无有效的激励措施。由于企业的低支付能力,导致企业无有效的激励措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尤其当企业面对经济大环境低靡与动荡的状态时,无力给予员工相应的激励保障。导致无法留住人才。

2.2 人力资源管理复杂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行业分布极广,地域性特征显著。这促使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多样和复杂性。表现在: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企业人力资源中,大部分是普通工人,文化程度是初中以下水平,管理人员大专以上者仅占9.6%。企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存在较大缺口,而一般人员过剩。

二、企业人才流失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加剧了企业人员的流动性,一旦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企业人才的流失更严重。其中一部分人员将流向国内其他的外资企业,外企以其优厚的待遇和科研环境的优势以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大量吸纳国内人才;而另外一部分人才流向倾向于经营好相对稳定的大型国企。企业人员流动性过大及人才的流失,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的局限下,不同员工的资历、接受培训的时限和机会有显著的差异,人员的高流动性等现象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复杂性。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3.1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遇

2009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生存的压力。然而就在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展望2010年的经济走向: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在2010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二是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06亿元。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上种种有利的大环境发展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都说明中小企业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春天和发展机遇,国内各类中小企业要想抓住机遇,成长,发展就必须重视金融危机后人才的储备和培养,管理上的调整与变革。

3.2 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1)适当地增加人力资源费用。金融危机下, 许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自保选择削减人力资源开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多数中小企业选择直接削减培训成本、年会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社会性活动费用、裁员或者降薪,以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面对经济好转,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人力资源费用。例如,给骨干员工或管理干部加强培训以应对新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不要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并愿意学习后返回企业服务的员工,可通过签订公证合同等方式,资助其深造。

2)做好人力资源的工作度量化。在金融危机发生时,一些员工因为害怕下岗被裁,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一个人发挥出两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力量。而也有的员工面对企业的业务萎缩,在工作时表现出懒懒散散,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现在,面对大环境的好转,新机遇的吸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工作量化: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做好岗位任务说明书,把工作的要求与能力,任务与职责做到清晰明确化。

3)坚持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做好人力资本的激励。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既是挑战也是

机遇,中小企业老板应当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将企业的经营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相匹配,建立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听取员工的意见,实施目标参与管理。注重管理人本性,始终把人才的需要、人才的自我实现、人才的管理环境以及对人才的激励体系放在首位。适当灵活引进新的激励机制,既要在经济方面给予适当的刺激,同时还要在精神上或者员工的成长需求上下功夫,保证员工的自我目标实现。

4)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双转移”与“双提升”的战略调整。“双转移”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随时关注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在任何时刻都随时做好适应企业战略调整地准备。转移企业的经营方向,转移人才的配置。例如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我国出口企业。为此,出口企业要调整市场,转向国内市场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也可以转产其他产品。这一系列转变需要一系列的市场调研、科研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据此重新编制人才计划。面对动荡莫测的市场,需要因势利导,适时调整人力资源政策,重新编制人力资源预算,把握职场风向与行情,摸清员工心理动态,在进一步优化职能与简化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薪酬福利规划和企业文化建设,稳定军心,保证组织职能的完善与高效。“双提升”即提升员工的核心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要学会民主管理,鼓励创新,为人才创造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平台,而不是局限于家族管理,迷信等级权威,不懂放权。结语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篇6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外贸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风险中国外贸行业竞争相当激烈,企业为取得客户往往提供相应优惠条件,各国进口商普遍能在中国获得更高的信用额度和更长的信用期限要求。目前中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赊销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三个月,有的长达四至五个月。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下滑,市场需求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紧缩也使进口商的资金紧张,外国进口商的购买力和整体信用度均明显下降。中小外贸企业由于国际贸易经验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意识较弱,往往易重视订单而忽略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企业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出现金额较大的坏账,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经营。因一笔出口单子无法收回货款而倒闭的中小外贸企业并不少见。

(二)筹融资风险 许多中小外贸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大多是依靠自身的积累,民间借贷或是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其资信水平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融资需要的抵押和有效担保。因而银行放贷风险相对较大,需要对其进行众多审查,办理手续复杂且时间长,难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金融危机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风险资本投资商在选择投资意向时更加谨慎,投资额也大幅萎缩,使得本来有成长潜力的一些中小外贸企业遇到很大的融资障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类企业即使能找到借贷来源,贷款或融资条件也较为苛刻。中小外贸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增加,时间延长,成功率下降等筹融资困境。

(三)流动性不足风险 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当前中小外贸企业利息支出压力增大,偿债能力呈现减弱迹象,面临现金不足的困境。加之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风险和筹融资困难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更是直接导致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不足。许多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金融危机爆发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有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停产倒闭。与此同时,许多企业销售艰难,需求极度低迷,订单减少,退单以及合同锐减,企业产品积压严重,进一步加重企业资金周转流动的负担。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强化信用管理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是解决企业交易风险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际上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而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对信用政策不够重视,对交易对象缺少足够的信息和贷信调查,对应收账款也缺少有效的监控。一些企业未形成书面的、系统的信用政策文件,在信用销售中随意性较大,缺少科学的管理。中小外贸企业应该制定书面的信用政策文件,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工作。信用管理一般包括资信调查、营业决策、跟催三个阶段。要注重客户信息管理和资信调查,强化信用分析能力,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前期的资信调查最为重要,不经过资信调查的而授予信用,发生坏账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信用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需要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内部协调、客户信用信息采集、应收账款催收流程等多方面加强。金融危机的爆发显示出拥有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发达国家也并不能防止信用危机的发生。照搬西方的信用管理模式并不科学,中小外贸企业应构建符合自己特色的信用体系。从危机中汲取教训,做好准备才是最好的选择。信用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有不断强化信用管理观念,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才能知己知彼,经受住风险的考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是国际上通行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是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贸易促进措施。我国在2001年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从事该项业务。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出口信用保险是企业规避收汇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我国众多的中小外贸企业却缺乏对该项业务的了解和认识。中小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表现在:第一,信用保险机构在风险发生时将对投保企业进行赔付,且其追偿能力一般强于普通中小外贸企业,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投保企业财务损失。第二,出口企业可采用商业信用等更为灵活的结算方式,降低买家的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业务量。第三,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增加了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银行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会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第四,单个企业借助信用保险机构专业的防范风险能力,可增强其自身的风险识别、判断能力,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海外进口商的信用风险、国外银行的信用风险都大大增加,中小外贸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该项保险的保障和支持,通过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来保障收汇的安全,规避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风险。

(三)保持一定的融资能力 针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财政部和商务部出台了《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9〕160号),设立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对从事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的机构给予担保额资助、担保费率奖励和注资三方面的资金扶持,从而降低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门槛。银行每年都要对企业进行重新评级授信,其主要依据指标还是企业上一年的财务状况,包括企业的收入及盈利情况,所有者权益、现金流、负债等。企业首要任务还是要优化自身财务状况,保持一定融资能力,这是获得任何资金支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则要创新融资方式、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和规范发展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中小外贸企业不要单一的依赖借款筹集资金,一些企业就是因为融资结构不合理,所有者权益所占比重小而利息支出较大,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例如,以四川高福记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5家郫县豆瓣企业因资金短缺向中国建设银行当地机构提出通过组建联合体来实现联合贷款、联合担保,通过联合担保互相支持、相互监督分散风险的作用,利用横向约束解决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该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几家企业的融资困境。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的过程中,应始终强调风险可控原则。企业要密切关注风险,防范可能因金融创新而产生的风险,确保企业财务的安全和稳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采用多种综合方式,总结起来还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机构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四)坚持流动性第一的原则 流动性表现为企业资产转换为现金的能力,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许多中小外贸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是由于流动性不足导致的暂时性支付困难。中小外贸企业应坚持流动性第一的原则,强化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增强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企业一方面应适当增加现金资产的比重,加速资金回笼和周转,提高资产变现能力。在大力发展优势业务,扩大销售的同时,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注重分析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情况,建立合理的计提坏账准备制度,及时反映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减少呆坏账,使企业的销售收入真正变为现金流入。另一方面,企业要尽量减少现金流出,对长期经营状况不佳或是风险较大的业务要及时退出,通过出售转让资产等渠道实现资金回流。在采购环节尽可能通过赊购或融资租赁等方式实现间接融资,暂缓企业的现金流出。及时分析预测存货的供应和耗用状况,确定合理的存货储备,避免因存货的积压而占用大量资金。在此基础上,如果企业还有更多的现金流,就能用于强化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战略转型,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企业同时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强化现金流量预算,尽量使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金额方面相匹配。中小外贸企业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日益深化的形势下应全方位加强自身现金流的控制,将保持流动性放在财务管理的首位。

参考文献:

[1]朱幼凤:《金融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经济论坛》2009年第4期。

[2]徐莉:《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之融资瓶颈》,《商业研究》2010年第1期。

[3]李冰:《金融危机下企业出口的护航者——出口信用保险》,《中国商贸》2009年第13期。

[4]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篇7

一、危机对企业职工思想情绪的影响及原因简析

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笔者认为,面对这场大的危机,企业职工思想中的主流意识是健康向上并且稳定的,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胜困难求生存的责任感增强了。绝大多数职工对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困境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认识到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企业中的一员,自己有责任、有使命和企业并肩作战,共渡难关。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战胜危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责任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二是主动降成本的意识加大了。困难时刻聚人心,危机之下见精神。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到,宏观环境不可改变,外部变数不可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机遇,以我为主,苦练内功,超前应对,才能赢得企业生存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职工立足岗位,主动挖潜增效降成本,为企业渡难关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对企业命运的关切度提高了。广大职工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心忧企业前途,今天的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关心市场的需求,更加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了。绝大多数职工能够摆正企业、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把对企业前途的关心同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好工作,希望并有信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中战胜困难。

应该说,金融危机下职工思想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和企业效益的急剧下降,广大职工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一些消极倾向,主要表现为“两种情绪”:一种是悲观失望情绪。部分职工面对严峻形势和困难局面,对企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缺少长期面对危机与困难的心理准备,在钢价持续下跌、企业经营亏损的逆境中容易灰心丧气,斗志不高。一些职工士气低落,充满着失败主义情绪,对个人发展前途也心存疑虑。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关心的不是如何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是自己的收入、待遇会不会下降。也有少数职工对企业脱困的信心不足,看不出国企改革的亮点,甚至有人还幸灾乐祸,把企业说成是“企业死就死吧,反正我是个工人,企业最好我也只得到那么多,企业死了亏的是那帮干部”。另一种是盲目乐观情绪。一些职工认为钢铁企业家底厚,国有企业享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企业死不了,大可以高枕无忧。一些职工缺乏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对当时企业仍然面临的严峻生存危机认识不清、理解不深、观念滞后,看不到后面的困难和风险,产生了麻痹松劲的思想和情绪。对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这两种思想宛如两个重磅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危害性难以估量。

因此,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不及时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势必给职工在思想上带来许多困惑和情绪,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影响企业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效果。只有把思想教育做细做实,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战胜危机,发展企业。

二、企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湘钢为战胜危机,克服困难,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与措施:

1. 加强形势任务教育,提振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这些年,湘钢党委加大了形势任务教育的力度,深入开展了以“讲危机,树信心”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紧紧的围绕着各阶段面临的形势与任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多形式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有效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组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巡回宣讲报告会。如2011年初,由党委宣传部牵头,从与市场结合紧密的单位中抽调了一批骨干组成湘钢形势任务教育巡回宣讲团,在各单位进行了三十多场次的宣讲。大力宣讲国家采取扩大内需的各项措施、钢铁产业振兴计划以及企业确定的生产经营思路、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大力宣讲了企业目前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尤其是告诉职工,湘钢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术的装备水平、产品的结构和档次、管理能力和职工的素质等方面,都具备应对目前危机的能力;大力宣讲过紧日子,从节约每一滴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着手,组织广大职工观看了《铁人》,在新时代弘扬不怕艰苦、不怕困难的铁人精神。彻底解决了骄傲自满的观念、攀比待遇的倾向和铺张浪费的做法,切实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湘钢发展,我的责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举办各二级单位科级干部、作业长、班组长骨干培训班。将湘钢面临的严峻形势原原本本向基层作业长和班组长进行交底,重点要求基层作业长和班组长结合单位、岗位实际,提出办法与措施,部分作业长和班组长还将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此次培训,基层作业长和班组长骨干树立了信心,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三是组织开展“质量零缺陷,满意百分百”主题辩论赛。辩题是围绕着提升客户满意度,质量和服务哪个更重要;诚信重在自律还是他律。辩论会通过电视向全公司转播,思想的交锋,观念的碰撞,使职工进一步树立了质量至上意识。使优秀的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宣传,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2. 加强案例的引导,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针对2010年初发生的频繁变更合同的现象以及在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湘钢党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频繁变更合同”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意见》,要求各单位积极的开展全员大讨论,大力宣传优秀文化理念,切实改进不良文化现象,全面推进精益生产,精细管理,为湘钢“渡难关,谋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通过精心组织和全员参与,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果。

开展大讨论活动文件下发后,大讨论活动办公室立即通过《湘钢报》、《厂情通报》编发记者调查文章———《面向客户还是面向自己?》引发大家的重视与思考。组织人员对今年以来湘钢销售合同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并将有关情况予以通报。《湘钢报》、电视台对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开辟了大讨论专栏。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扩大覆盖面。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按照大讨论方案的时间节点开展活动,并在创新载体,提高趣味性,增强吸引力上下工夫,力求全员参与并取得实效。通过组织主题辩论赛、“频繁变更合同”大讨论发布会、演讲、小品、三句半和动画视频等形式,深刻诠释了“频繁变更合同”的危害。各单位的厂处级管理人员在积极参与讨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撰写了心得体会文章,其中有10篇优秀体会文章在《厂情通报》和《湘钢报》进行了交流。通过深入开展“频繁变更合同”大讨论,进一步宣传了“明德尽责,和合共生”的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广大员工对“质量零缺陷,满意百分百”、“用诚信打造品牌,为客户创造价值”等优秀文化理念的认识,“说了算,定了办”、“流程唯一,责任唯一”正成为大家的共识,为公司推进精益生产,精细管理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通过反思问题,认真整改,合同变更率大幅度降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加强挖潜增效为重点,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危机持续加深,根据元月份钢材价格推算,将出现巨额亏损的严峻形势,为积极应对危机,狠抓保供稳产,维持产销平衡。公司下发了季度挖潜增效方案,挖潜增效措施是应对危机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也是企业“渡难关,谋发展”、确保全年效益目标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牢牢的把握了这条主线,紧密配合挖潜增效工作,以挖潜增效为重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下达挖潜创效指标。上半年,公司制定并实施了《3—6月份系统挖潜创效方案》,通过推行市场倒逼机制,将各项具体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倒推、核定并严格考核采购、生产、物流、管理等各环节的成本及费用,实行成本一票否决。公司领导进行联点推进,分线指导,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6月份,完成挖潜创效4亿元,为扭亏为盈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二是抓住挖潜重点。对重点指标,要对照先进企业,对照自身历史最好水平,进一步对标挖潜。如,对于铁前系统的重点单位,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配煤配矿和工序控制手段,用系统的方式抓好再降成本工作;对于采购等重点环节,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调整采购方式,强化计划闭环管理,实施踩点采购,确保合理库存。设备运行管理在降低消耗、杜绝事故、降低检修费用上挖潜,并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和备件清理工作,努力降低成本。三是创新挖潜方法。拓展挖潜思路,创新挖潜措施,广泛开展管理创新、操作创新、技术创新和群众性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工作,采取非常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挖潜增效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另外,不断强化全厂职工节约意识,严格控制各类能源介质的使用,狠抓现场浪费,严查“跑冒滴漏”等现象,加大煤气回收力度,废旧板材的使用量,压缩外委劳务,自己动手,节约开支。

4. 加强推行“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的力度,提升企业的核

心竞争力。精益生产和精细管理工作是湘钢坚持“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打造快捷的市场反应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在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前渡难关、谋发展的根本方略。

一是大力加强“精益生产、精细管理”(湘钢简称为“两精”)思想理念的宣传灌输,强势推动观念转变。结合实际,通过组织全员培训、著名专家授课等具体形式,使“两精”思想理念真正入脑入心,并逐步成为职工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真正形成全员参与、系统推进的文化氛围。二是强化刚性执行,系统推进“两精”方案。狠抓分解任务和实施计划的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确定各单位一把手是“两精”工作推进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推进工作进行全过程指导和把关。该项工作将与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直接挂钩,提高执行力。三是狠抓基础管理,逐步强化“两精”工作。“精益生产、精细管理”的关键是抓细节、强基础。树立“把细节做绝”的理念,狠抓管理细节,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流程运行和制度监控,逐步实现管理精细化。如,上半年,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对原燃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库存进行了重点清理,努力降低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周转速度;对销售合同、备件库房、招投标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专项清查和审计。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为打造快捷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支撑。

三、钢铁企业加强危机下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深入思考

2011年对钢铁业来说,仍然是危机重重,日子依旧难过。因而,“抗危机,渡难关”仍然是2011年钢铁企业的主旋律,总结三年湘钢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笔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愿与同行共享。

1. 强化“四个讲清”,统一职工思想。

一是把困难讲清,强化危机意识。向广大职工讲清当前宏观严峻的经济形势,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强化“自己靠自己,自己救自己,自己保自己”的信念。要引导职工认清形势的严峻性,看到困难的严重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二是把有利条件讲清,坚定必胜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要引导职工提振发展信心,在清醒认识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把工作思路讲清,统一思想认识。要以“坚定信心,苦练内功,共渡难关,共谋发展”为中心,加重对严峻形势和危机的宣传分量,讲清企业的重点工作,讲清企业应对危机、共渡难关的主要措施和具体要求,把市场风险、内部危机的压力传递到位,统一广大职工对当前形势、危机的认识,推进和谐企业建设,确保队伍稳定,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把利益关系讲清,明确责任主体。要讲清企业与职工实际上是一个利益攸关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职工的诚实劳动;职工的美满幸福,也有赖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没效益,职工没利益。企业有未来,职工有前途。把实现企业整体利益和职工具体利益、个人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相结合,忠于企业,忠于职守,与企业共患难、同发展。

2. 重点抓好职工观念的转变。

实践证明,企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观念的转变,转观念起了先导作用。而且观念转与不转、快转与慢转、主动转与被动转,效果大不一样。当前,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加强对职工观念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要引导职工着重树立两个观念:一是“危机也是机遇”的观念。面对危机,有的同志束手无策,有的无可奈何,也有的消极悲观,怨天尤人。其实,换个角度去看,危机也是机遇。因为危机可以警醒人们,促使人们主动应对,改变现状。应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练内功、强身健体的机会。要把危机当机遇,自己靠自己,做好各项工作,主动应对,练好内功。看到抓住这个机遇,在经营增效上创出一条新路,在管理上实现突破、提升,企业就可以化险为夷。二是“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质量好坏,是否稳定,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要坚决摒弃“重结果,轻过程”、“重产量,轻质量”等思维定式,牢固树立“没有质量就没有企业一切”的意识,从质量文化入手,强化质量意识、质量行为,以精品保市场、拓市场。夯实基础工作,把细节做绝,把当家产品做精,在严管理、抗风险、创效益、求发展中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3. 关注情绪,提高教育效果。

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分析 篇8

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

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 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 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1.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

首先, 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 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 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 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 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 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 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 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 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

2.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

首先, 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 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 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 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 而日本是4 0辆~60辆, 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 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 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86.2亿元, 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 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 产业链条短, 企业规模偏小, 生产成本偏高。

3. 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

第一, 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 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 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 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 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 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 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 未来10多年, 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 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 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

4.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

(1) 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 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 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 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 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 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 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

(2) 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 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 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 汽车使用量的增加, 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 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 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 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 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 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 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 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3) 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 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 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 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 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 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 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 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 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 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 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 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 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 如果不加以消除, 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 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 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获取危机中的商机, 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

1. 战略创新策略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 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 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 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 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 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 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 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 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 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 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 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2. 自主发展策略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 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 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 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 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 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 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 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 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 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 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 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 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 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 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

3. 人才策略

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 要突出四个重点:

首先, 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 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 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 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 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 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 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 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 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 专业教育中心高移, 以本科教育为主,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 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 争取到“十五”末期, 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 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 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 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 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 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 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 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 投入足够的资金, 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 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 寻求合作发展, 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 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4. 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

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 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 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是, 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 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1) 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 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 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 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 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 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 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2) 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 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 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 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 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 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5. 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 有了雄厚资金实力, 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抵御危机, 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威胁程度, 追求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战略。首先, 汽车工业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 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汽车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重视和关心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 要集中资源从事汽车专业化经营,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第三、加强技术创新, 这是打造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汽车工业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对汽车工业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 弄清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 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 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四, 在汽车工业企业管理方面, 应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改革, 理顺企业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 为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第五, 塑造独特的汽车工业企业文化。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技术、品牌, 惟独不能模仿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 这个价值观无形中能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 使他们为此而奋斗, 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6. 发展电动汽车策略

从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 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1) 以创新精神来精心组织电动汽车的研发。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 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 由国家统一部署, 组织计委、经贸委、科技部、各有关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还可按照市场机制原则, 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以大型汽车集团为依托, 组建电动车辆股份公司, 主要从事关键 (核心) 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在保证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 还应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 (学术团体) 的交流, 及时掌握国外研究开发动态, 为我所用, 与国外有关研究开发机构 (公司) 进行一定程度的和多种形式的合作, 甚至引进某项关键技术或联合开发、成果共享, 以便在世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2) 全社会支持, 尽快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国家对发展电动汽车应进行全面规划, 统盘考虑, 既着眼于当前, 又放眼未来。从整个项目工程看, 应采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多项并举的方针。由于中国在纯电动车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已有相当基础, 技术较成熟, 重点是突破电池技术“瓶颈”, 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 降低使用成本。建议在一些城市和风景旅游区开设实施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 试验或强制使用纯电动汽车。同时大力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究, 加快产业化的步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近期更具产业化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5》

[2]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年鉴》

[3]数据来源《:中国软科学》

基于危机思想下的企业管理思考 篇9

危机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影响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企业危机管理的成败,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虽然道理人人都懂, 但是大部分人却仍然忽视它。

1 危机与危机管理

对危机一词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英语中的包机 (Crisis)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risis, 其意是鉴别或判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 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 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 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Steven Fink认为危机管理是对于企业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 有计划地挪去风险与不确定性, 使企业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龙泽正雄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处理危机的过程。

危机无处不在, 时时威胁着企业, 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具有危机顾问的观念, 以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要有一整套的危机管理处理程序。

2 企业危机种类

企业危机数量众多, 种类迥异, 并且覆盖面极广, 我们不可能将危机一一列举出来, 而只能进行大致归类, 笔者通过研究和学习将企业危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与钱有关的危机, 二是与管理有关的危机, 三是与人有关的危机。

2.1 与钱有关的危机

2.1.1 亏损危机

此危机是任何一个经营型企业所首要面对的, 盈利是企业的经营准则, 但很多企业由于众多的原因导致企业不能盈利, 甚至有些企业走向灭亡,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中国私有企业的平均寿命为5.7年, 而笔者也发现84%的企业在1年内可渡过创业期, 但从创业期到集体领导期的4-5年的转变过程中“死亡”。

从吴晓波的大败局一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一些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如何才能够做到扭亏增盈。首先, 在危机中, 战略方向问题比任何时候都关键。领导者必须找到最能起作用的行动计划, 坚持它, 并不断地监控公司在计划执行中的表现;其次将公司带入危机的团队, 很少能将公司引回正轨。“打扫房间”, 清除旧的管理队伍, 并为新的队伍让出位置;第三想想怎样赚钱, 而不是花钱。滑向危机的公司总是采用削减成本战略, 这将会破坏产品, 并使收入下降。请把精力集中在推出更好的产品上来;第四向最能为你产生收入的客户提正确问题。客户想要的东西与客户愿意为之掏钱的东西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 确定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第五授权员工, 让员工参与经营公司。

2.1.2 现金流危机

现金流是一切企业的血液。没有现金, 你所拥有一件你引以为荣的产品和吸引每天来上班工作的员工的伟大计划都是毫无意义的。大多数企业的危机特征是:现金流断裂!比如因危机而导致灭亡的有德龙集团、巨人集团和巨龙集团。这些企业由于受到投资失误、股票波动、贷款利率和汇率的调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都使企业陷入了现金流的危机漩涡中, 并且出现了连锁反应, 再无融资渠道, 最终造成企业的生产瘫痪。

2.2 与管理有关的危机

2.2.1 领导力与管理水平危机

福布斯集团的总裁史提夫·福布斯, 对管理水平有一句过人的名言, 他说“要想了解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 关注它的管理方式比关注其资产负债表管用的多”这句充分说明了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影响。全球企业的各级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被复杂的责任以及不断的市场转化所困扰;工作负荷大/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处理庞大的信息/来自高层, 投资商和顾客的无数要求;面对难以调教的员工/管理和领导力危机/对未来的担心害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等。这些问题考验着着管理者的领导力, 影响着企业的政策、计划的执行。面对各种各行的管理危机, 管理在处理这些危机时就坚持八个原则,

2.2.2 企业信誉危机

良好信誉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讲都是最珍贵的资源, 是企业多年来通过努力而换来的, 是消费者依赖产品的基础。所谓企业信誉危机是指企业信誉危机是指企业由于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 使企业的信誉在市场中、社会上的威信下降, 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使企业处于可能发生危险和损失的状态中。信誉危机具有普通性、突然性、长期性、紧迫性、危害性、传播性等特点。危机发生后, 管理者应将经历集中到信誉形象管理上来, 危机管理者要么去努力维护企业的形象及信誉, 要么不得不承受企业形象受损的痛苦。把信誉危机管理提升到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任何危机处理不当都会演变为企业信誉危机, 并威胁企业生存, 因此要把信誉危机管理上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把信誉危机管理列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环节, 从战略的高度将信誉危机管理的原则、制度、流程、组织和自愿列入企业战略管理的体系当中, 实施战略性信誉危机管理。

2.2.3产品质量危机

产品是企业存在的基础, 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而在众多的危机中产品质量危机的出现率最高, 处理时也往往最棘手, 处理不好就会产业连锁反应, 诱发一系列的其他危机出现, 因此, 企业和管理者要从生命的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每一年由于产品质量而发生一系列事件让人深思, 有些企业处理果断圆满, 让人拍手称快, 有些企业处理漏洞百出, 让人寒心。

企业产品发生危机后, 负责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处理问题的指导原则。在危机发生时, 以最有力的措施遏制产品危机的发展, 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弄清危害事实真相, 是成功处理危机的关键步骤。企业要不拘泥于眼前的名利得失, 而应该着眼于整个市场和企业的整体形象。处处算大账、顾大局, 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

3危机管理的法则

3.1“24小时”法则

兵贵胜, 不贵久-企业应在获悉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内启动危机管理机制, 并作好准备工作。如各方言论的收集, 基本立场的确认, “官方”声明的拟定等, 相关资料亦应协调到位。

3.2“核心立场”法则

危机一旦爆发, 企业便应在最短的时间内针对事件的起因, 可能趋向及影响做出评估, 并参照企业一贯秉承的价值观, 明确自己的“核心立场”。而在危机时间管理的过程中, 各发展阶段, 各工作部门均不可偏离初期确定的这一立场。换句话说, 对“核心立场”的坚持应贯穿危机事件处理的始终。

3.3“绝对领导”法则

缺失权威必然引发混乱。如果把企业危机事件管理“项目化”, 那就需要任命项目的“负责人”-绝对领导者。“绝对领导”的实质就是“集权管理”-事故处理者需要的是绝对的控制力, 而不是“民主”。企业领导者应在危机乍现之时便赋予危机事件管理者充分的权柄。只要有利于危机的解决, 企业所有层面的人员都是危机事件管理者可以调动的资源。

3.4“单一口径”法则

对于同一危机事件, 企业内部竟传出不一样的声音, 这是危机管理的大忌, 不仅会令原本简单的事态趋于复杂, 更会暴露出企业内部的“矛盾”, 甚至可能由此引发新的危机。所以对内必须杜绝那种未经授权便擅自发声的情况;对外则根据事前的部署, 由危机时间管理者指定的发言人发布信息。

摘要:市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非对称性、复杂性, 要求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树立危机意识、塑造危机理念、重视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水平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因为, 危机时刻在我们周围潜伏、游荡, 而且它的潜在破坏性也越来越大。在商业活动中, 危机管理是衡量一位首席执行官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企业,危机类型,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永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单业才.企业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满仓, 佘镜怀, 王伟.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4 (3)

[4]赵定涛, 李蓓.企业危机动态管理模式[J].管理科学, 2005, (3) .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篇10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及其形成原因

(1) 金融危机,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 急剧、短暂或超周期恶化、蔓延, 导致资金融通等发生严重困难的态势。

(2) 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房地产的次级贷款危机。笔者认为产生次级贷款危机的原因主要有3点, 即“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 出于对危机的救赎, 美联储将利率降到1%左右, 同时放松对贷款的管制。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 最终导致次级贷款危机。

1) 证券化存在的问题。首先, 证券化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于原来作为债权人的住房贷款者和证券化商品的投资者是不同的, 所以投资者不了解贷款者的情况。为此, 投资者只能依赖于专家们的客观评价。实施客观评价的就是评级机构。不过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履行他们应尽的职责。其次, 证券化引发道德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 证券化的制造者尽可能多地组合贷款并转卖给第三方, 利用杠杆效应来获取利润。随着市场的扩大, 欲望开始膨胀并变得扭曲。最后, 证券化的实施使得债务的交涉出现困难。因为这不能像银行持有这些贷款时一样, 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对宽松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在此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 反应迟缓的信用评级机构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 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 杠杆效应。次级危机的发生, 就是多次证券化之后的结果。住房贷款被证券化之后成了RMBS (住宅用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 , RMBS中评级较低的部分再次证券化后成为CDO, 然后把CDO分割后再证券化成CDO二次方, 从CDO二次方到CDO三次方, 市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规律而变成了欲望的机器。在这个框架中, 同时还嵌入了杠杆机制。杠杆在金融领域经常用于从外部借贷, 一旦与证券化相结合就会引发急速的信用膨胀。特别是对冲基金的介入, 它们一般都会在买入RMBS和CDO的时候使用杠杆效应, 有的甚至还出现了把原来的住房贷款扩大1 000倍的情况。在这样高的杠杆效应中, 当原有的贷款发生损失时,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量了。

3) 缺乏监管。对于缺乏金融知识又没有足够信息来源的人来说, 政府当局没有进行适当的监管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这就是所谓的猎杀贷款 (Predatoryleading) 。这经常被用来批判那些在收取高额手续费的同时短期内反复转换的借贷、未经借款人同意在还款额中混入高额手续费和保险金或者借给超过借款人偿还能力的贷款。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 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 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 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 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 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 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的近50%。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 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 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 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免产能过剩, 导致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此外, 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 在次级债的影响下, 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 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 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 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随之下降, 欧盟与日本未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 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2.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影响, 中国经济运行困难明显增加, 主要表现为进出口下滑, 工业生产放缓,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等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国内的一些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 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比如由于出口受到抑制, 所以金融危机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 影响相对较小。

3. 金融危机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

(1) 电子信息行业。2008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放缓。进入第三季度后至10月底, 该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一路下滑, 而进出口增速同比也有较大回落。2008年电子制造业生产、出口增长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2008年下半年以来, 电子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7月份的16.5%开始逐月回落, 11、12月份转为下降0.2%和2.4%, 全年出口交货值增长10.2%, 回落9.4个百分点。在金融危机的考验中,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2) 钢铁行业。2008年中国生产粗钢5亿吨, 比2007年增加558.91万吨, 行业全年利润额850亿元, 比2007年的1 447亿元同比下降41%。全年总体形势为“先盛后衰”。钢材价格从9月开始暴跌, 产量大幅回落, 出口同时减少, 国内钢铁需求在第三、第四季度连续负增长, 其中, 第四季度钢铁行业亏损额达到476.35亿元。出口方面, 总出口量5 918万吨, 较2007年有所上涨, 但10月份钢材出口量比8月份峰值下降了40%。进口方面, 累计进口1 542.8万吨, 比上年下降8.6%.进口值234.3亿美元, 增长14%。

(3) 汽车行业。2008年, 汽车行业产销分别达到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与上年同期相比, 下半年产销增速分别回落16.81个百分点和15.14个百分点, 全年汽车累计产销自1999年后首次跌破10%以下。从2008年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情况看, 上半年出口势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但进入下半年以来, 出口市场萎缩, 进入四季度出口企业订单更是大幅锐减。2008年, 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共出口61.79万辆, 同比增长12.70%;与上半年相比, 增速减缓49.30个百分点。

(4) 机械行业。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全行业完成总产值约8.5万亿元, 比2007年增长了20%, 全年各项指标增长基本持平。仅2008年前11个月, 机械工业全行业产销双双再创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25%。与此同时, 全行业还完成新产品产值15 191.25亿元, 同比增长17.73%;完成出口交货值12 324.11亿元, 同比增长18.24%。实现进出口总额4 034.85亿美元, 其中出口2 240.78亿美元, 相当于上年的116.15%;进口1 794.07亿美元, 相当上年的106.3%, 贸易顺差446.71亿美元。实现利润总额4 605.32亿元, 同比增长16.42%。

(5) 化工行业。2008年全年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 500亿元, 上半年生产效益平稳增长, 下半年运行情况出现逆转, 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 增速同比回落10.7个百分点。前11个月, 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 开工率持续走低, 行业效益下滑, 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 498亿元, 利润同比由前8个月增长30.1%转为下降1.2%。12月, 化工行业增加值由上月下降3%转为增长4.9%, 主要化工产品市场平均价格比11月下降4.1%, 降幅环比缩小16.9个百分点。

(6) 软件行业。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整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 572.9亿元, 同比增长29.8%, 增速比上年同期高8.3个百分点。软件产品在本年度共完成收入3 165.8亿元, 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41.8%, 增长32%, 其中软件出口142亿美元, 同比增长39%, 增幅比收入高9.2个百分点。除了软件产品之外, 软件技术服务增长迅猛, 去年累计完成收入1 455亿元, 同比增长39 9%, 增速比全行业高10.1个百分点, 所占比重达19.2%, 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增长超过100%。

(7) 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 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0%。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34 000亿元, 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 183亿元, 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 487亿元, 增长9.5%。总体而言:

1) 总体上工业产品增速有所回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2.3%和13.2%。全年工业运行呈“前高后低”走势, 一季度增长16.2%, 二季度增长15.9%, 三季度增长13%, 四季度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6月份的16%逐月回落到11月份的5.4%, 12月份略有回升 (5.7%) , 总体上工业产品增速有较大回落。

2) 工业品出口交货值降幅扩大。工业品出口交货值由8月份增长16.3%转为11月份下降5.2%、12月份下降8.8%。利润同比由前8个月增长19.4%转为9、10、11三个月合计下降26.2%。

3) 工业利润总体有所增加, 但增幅有所下降。前11个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万亿元, 同比增长4.9%;其中中小企业实现利润1.49万亿元, 增长13.2%。12个主要工业行业中, 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34倍, 建材、机械 (含汽车) 、轻工、医药、烟草等行业利润增幅在16.2%~28.4%, 冶金、电子行业利润保持增长。工业利润总体有所增加, 但增幅有所下降。

以上数据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对企业影响越来越明显, 突出表现在:

(1) 效益急剧下滑。前三季度实现利润同比下降超过10%, 为5年来的第一次。

(2) 资产流动性下降。

(3) 市场销售不畅, 库存规模急剧扩大。

(4) 应收账款增长过快, 应收账款周转率出现同比下降, 资金占用压力大。

三、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 适时调整企业财务战略

公司战略是关于企业发展全局的、整体性的长期战略行为。通过战略选择、实施和控制完成基于企业使命和企业功能定位的以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和社会目标四大内容为核心的企业战略目标。企业财务战略, 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 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 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 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 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除了具备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等战略的一般特征外, 还具备从属性、系统性、指导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财务战略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并提高其效率的重要动力之一, 是公司战略的子战略。财务战略是根据公司战略制定的, 同时财务战略对公司战略有制约作用。

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 变革的力量正在推动着企业进行战略转型, 作为企业战略重要支持子系统的财务战略也必须做相应调整, 企业更多地将注意力指向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 财务管理也逐渐从功能性财务向策略性财务转变, 企业实施财务战略调整和管理, 对搞好企业的经营决策, 有效地开展资本运营, 促使资本增值、盈利, 完成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战略是否正确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金融危机环境要求企业缩短战略的制定周期, 提高制定战略的准确度, 做好战略与战略之间的协同, 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 确立财务战略支持下的企业战略。有一些企业 (当然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 没有确立自己的企业战略, 他们应该认真分析包括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在内的宏观环境和包括现有公司间竞争、新加入者竞争、替代品竞争、购买者的能力和供应商的能力等的行业环境基础上, 运用SWOT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法分析企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使命、愿景和风险承受度, 确定企业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等竞争战略选择, 制定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 确立与企业战略一致的财务战略, 以支持、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等内容。

(2) 重新审视、评估和调整企业战略。有企业战略的企业,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应重新审视评估企业发展战略, 发现与环境有不适宜或者有严重冲突时, 要适时调整。比如房地产企业飞速发展之时, 谁的地段好谁就挣钱多, 于是“觅好地, 屯好地”成为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促使企业形成了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式的资金循环模式, 而该模式下的任何一种资金短缺都会导致自有资金缺乏的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趋紧。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评估企业的发展战略, 建立与现金流关联的、以财务利益为导向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控制系统, 即在进行决策时, 不仅要考虑将来可能带来的财务效益, 而且要重视其对现金流通能力的影响。

2. 企业要管理好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管理不能消灭损失, 但它能确保公司知晓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水平并不断调试自身适应能力。企业要根据自身投资、融资和交易业务量身定制一套标准的市场风险管理方针政策。设定风险管理方针政策就能促进管理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并取得一致, 利用“热点分析”、“最优对冲分析”、“最优复制资产组合”、“暗含观点”等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 按照基本层次管理、标准层次管理和最佳层次管理3个级别管理市场风险。

在基本层次管理上, 要评估各种不同市场风险因子, 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对收益的影响。例如, 当公司用外币计价时, 需要对预计收入和费用之间进行缺口分析, 然后再将缺口分析用于估计市场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公司收益。处于这一层次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是设定市场风险限额, 对照限额分析公司的风险敞口并向管理高层提供风险计量和对冲报告。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依赖于其他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和对冲策略。

实行标准层次管理的公司具有更稳健的建模能力, 包括风险价值VaR、收益和估价敏感性分析以及模拟能力。这些公司已经实现了内部转移定价机制, 从而所有的利率和汇率风险都被集中统一管理, 因此在外部风险对冲执行以前就应该先考虑内部风险对冲措施, 从而节约对冲成本。标准层次的公司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更加积极地管理资产负债表, 实现投资、融资和对冲交易, 从而优化既定市场风险约束下的财务收益。

在最佳层次管理的公司里,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既是一个公司的控制部门, 也是一个成熟的创利中心。作为控制部门, 市场风险管理确保市场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不会导致过分的损失;作为创利中心,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交易、投资和财务部门协作, 以便在风险限额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些公司能够开发出精准的实时交易和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研发先进的分析模型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本市场。

3. 加强信用和应收账款管理

首先, 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 所以企业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其次,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就是要在并购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 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 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 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包括客户的品质 (Character) 、偿还能力 (Capacity) 、资本 (Capital) 、抵押品 (Collateral) 和经济状况 (Conditions) 的5C要素分析法 (专家意见法) 和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 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 最后得出总分, 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的信用评分法。

再次, 制定客户信用政策, 加强客户授信管理。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 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 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 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 在实际操作中, 企业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 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 企业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递增法、信用评级法、动态评估法和模型分析法等;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 即延期收款期限。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 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 包括折扣期限和折扣率两个要素。现金折扣可以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有利于账款回收, 减少坏账, 但有部分利息损失。

最后, 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企业在应收账款发生后, 应该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 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1) 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 (2) 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 (3) 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 分别建立: (1) 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 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 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 债权管理制度; (6) 收账政策等。

4. 确保现金流健康

战略上规划“正的自由现金流”, 理性“杠杆化”经营, 努力呵护“资金链”, 确保现金流健康。

(1) 理论上的自由现金流是指满足所有以相关的资金成本折现的净现值为正的所有项目所需资金后剩余的现金流量。美国GE公司在内部财务分析时采用的公式是:自由现金流=经营净现金流 (EBITDA) +营运资本节约+资产剥离产生的现金-研发投入-必要资本支出。毫无疑问, 正的自由现金流是稳健的战略安排, 是财务自由的标志;而负的自由现金流是激进的战略表现, 缺失财务自由。

这个公式还全面展示了应对危机的基本理念与技术:

首先, “现金流为王”, 排斥和否定了企业经营决策中其他各种命题和概念, 尤其是排斥了企业经营目标中追求那些单纯以应收账款为支撑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一切决策战略必须回归现金流的简朴取向, 即流向正、流量大、流速快。近期, 一些工商企业提出“御寒的棉衣”、“深挖洞、广积粮”、“囤积现金”和“在财务安排上要量入为出”的应对策略, 都是恪守“正的自由现金流”的直白表达。

其次, 应对危机既要谋求适量的正自由现金流, 更要提高自由现金流中的“主动”成分, 思考如何培育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 设计出能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自由现金流。如在确保正的自由现金流前提下, 实施“反周期投资”于资产报酬率较高的项目, 或增加资本性支出和研究开发费用, 增强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

最后, 尽量不用“减员、减薪、减产”这类节约费用的权宜之策, 这些策略不仅不能使企业健身强体, 还可能损害企业未来的竞争力。企业要通过资产项目上而不是费用项目上的“减法”获得现金 (如把低效投资、偏离战略、不具备竞争优势或项目不错但经营上难以掌控的投资剥离变现) 。

(2) 努力呵护企业的“资金链”。许多案例表明, 企业失败、破产、经营困难, 根本原因往往不是资不抵债, 而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资金链=自由现金流量±外部融资 (含债务融资) 。它其实是考虑了外部融资尤其是债务资金增减调整后的自由现金流量。如果公式中资金链的数值趋于零或为负数就是“资金链断裂”。该公式中外部融资包含了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两部分。

企业利用杠杆方式开发与使用外部资金的方式包括: (1) 负债融资, 尤其是以借款为主体的财务杠杆; (2) 集团内部组织中的“金字塔”层层连锁控股使集团内部上下可依据同样的股权资本、不动产等以不同法人身份取得数次外部融资; (3) 以金融创新为主旨, 以衍生品为主体的杠杆创造性运用。

(3) 理性“杠杆化”经营。“杠杆化”的经营模式与融资结构是耐人寻味的“双刃剑”。根据资本结构理论, 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突破某临界点时, 公司的破产成本将大于负债的抵税效应, 破产成本加大, 公司价值逐渐降低。在宏观经济走势强劲、企业经营业绩表现可观的情况下, 杠杆融资会带动企业的超速成长和财务绩效, 呈现一片“自由”、“幸福”的景象;一旦宏观经济下滑, 金融市场走软, 企业业绩表现不佳, 负债规模与结构控制不当, 就极易造成资金链紧张、丧失财务自由、重陷经济危机。

总之, 战略上规划“正的自由现金流量”、理性“杠杆化”经营及呵护“资金链”3项措施是企业实现财务自由的正确路径, 这在当下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尤为如此。

5.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企业要借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契机,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建立、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时, 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企业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内控:

(1) 投资管理。企业要加强投资管理, 针对产权收购、长期股权投资增多的情况, 建立健全内部投资管理制度, 严格履行投资决策程序, 严肃投资决策责任。企业要特别注意投资中的风险, 金融危机是中国企业并购国外实体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良机, 企业一定要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做好并购工作, 但前提是要全面评估系统性风险。许多企业利用金融危机机会, 走向国际, 购买国外的实体产业, 但企业必须要看准机会, 投资时除了要考虑投资和回报平衡, 更要关注回报和风险平衡。并购投资前要全面评估并购活动的系统性风险, 企业应该按照COSO报告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采取适合企业的方法, 全面分析被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 识别、评估、确认被并购企业的政治风险、市场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并购以前, 利用公允的、合理的方法, 做好并购目标企业的估价工作, 优化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降低融资风险;并购过程中时刻关注目标企业动向, 发现自身现金短缺、对方有足以影响并购活动的异常事件, 要及时分析、判断, 适当调整并购战略, 降低、控制战略风险;同时, 企业要注意支付方式, 管理支付风险;最后, 企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系统性风险应对措施。

(2) 精确的分析制度。企业要建立精确的财务分析制度。

首先, 企业要健全组织结构, 明确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第一, 分析企业计划和目标完成情况, 及时发现差距, 为编制和执行下期预算提供资料;第二, 分析企业财务状况, 包括:收入分析、支出分析、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和管理分析。

其次, 企业要明确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以翔实的会计数据、统计数据为基础, 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比, 从众多因素中找到主要矛盾, 抓住关键问题, 从而提出措施和建议, 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定期进行全面的财务情况分析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 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 列举当月各项收支及收支结余的同比增减率, 提出需要说明的事项和重大的事项, 必要时需重点分析提示;撰写分析报告的要求中心内容突出、语言精炼、表达准确、层次分明。

再次, 利用合理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最后, 落实分析步骤:确定分析目标, 明确具体要求;收集资料, 掌握情况, 保证分析判断的正确性;整理、归纳各种相关资料, 进行纵向、横向的指标对比, 从中查找差距;分析现状, 抓住关键, 提出改进意见, 撰写分析报告。

(3) 建立财务预警制度。财务预警是根据企业经营和财务目标,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分析企业战略组织模式和价值运行的动态规律, 即时捕捉价值流中的堵塞、浪费、损失等影响财务收益的重大管理失误和管理波动信号, 监控企业当期运营行为, 对企业的运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管理活动中的重大失误和波动, 并发出预警信号, 建立免疫机制, 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使财务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财务预警借鉴了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 更集中于对企业重大失误、管理波动的处理和研究, 注重自我诊断和纠正, 本质上属于一种逆境管理, 是对传统企业管控理论的发展和提升。

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预防、规避财务危机。财务危机是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连年亏损、投融资决策失误、货款回收不力或其他突发财务事件等原因, 致使资金链条中断, 进而影响企业生存的重大不利局面。评价企业是否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通常可以基于以下预警信号: (1) 连续亏损, 导致资不抵债; (2) 在巨额投资收益面前对资产泡沫所引发的风险估计不足; (3) 不能偿付到期债务, 造成诉讼的连锁反应; (4) 投资项目决策失误, 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或发生损失; (5) 大量到期的货款不能按时收回; (6) 信用评级降低, 金融部门和合作伙伴拒绝提供贷款或大幅度降低授信额度; (7) 在规模高速扩张、投资链条不断延伸的形势下, 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所带来的风险认识不清; (8) 对“经营明星”、“杰出典型”可能隐含的违规甚至不道德行为缺乏深入了解等。

6. 加强管理,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企业应该加强管理, 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1) 强化总部财务功能, 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健全资金集中核算, 加强集团化管理体系建设。

(2) 加强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体系, 完善预算工作流程和方法, 提高预算目标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编制切实可行的现金预算, 并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合理控制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 如销售款项回笼的进度、工程款项支出的进度等。

(3)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 完善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系统, 调整债务结构, 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需求, 审慎安排资金投放, 有效巩固资金链。现金流量的管理与控制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企业要随时关注企业现金流的平衡、现金流融通的灵活性及现金流的保值性、增值性。

(4) 加强高风险业务管理, 审慎运用金融及其衍生工具。加强对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管控, 强化境外资金与财务的监督管理。

(5) 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深化效能监察, 强化对重大事项和关键环节的管控, 严格执行内控程序, 合理控制负债规模, 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6) 加强对子企业的内部审计,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不断提高集团管控能力和管理水平。

(7) 加强成本、费用的管理。企业要积极采取“过紧日子”、“准备过冬”的措施, 强化成本、费用管理。主要包括成本和费用的预测、计划、控制和核算。对每一个项目的成本和费用项目, 事前要做好成本和费用预算, 事中要严格执行预算, 事后要检查分析总结经验, 为下一个新项目作好合理的铺垫。

(8) 努力开拓市场, 增产增效。“逆势而上, 逆势而为”, 尽管有很多困难, 企业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开拓市场, 同时合理组织生产。通过财务控制加强设计、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的管理, 增产增效。

7. 严格控制财务风险

首先, 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态度。要充分认识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坚持审慎的财务风险管理观。财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要充分, 要有准备, 不可心存侥幸。

其次,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强化。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及时发出信号;注意信用建设和现金流问题;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保障企业的生存;注意系统性问题, 关心世界范围的风险;认真研究金融衍生产品, 审慎利用金融工具管理风险。

再次, 财务风险预警应成为常态。

最后, 外部监管亟需加强。监管要对风险进行监控, 特别要注意风险总量控制, 不能放任自流。

8. 吃透政策导向, 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机遇

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9日公布了十项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了七大金融宏观调控措施 (2) 。企业应该认真研究、领会, 吃透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政策, 明确政策导向, 充分利用与本企业有关的政策支持, 寻求发展机遇, 增强企业竞争力。

四、结论

企业发展的过程始终是与外部环境变化相互博弈的过程, 在金融危机环境下, 企业只有适应变化日益迅速的环境, 采取与环境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策略, 才能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摘要:本文对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进行了探讨。首先, 本文对金融危机的含义、本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诠释;其次, 分析了本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中国实体企业、不同行业中企业的影响;最后, 从8个方面提出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荣融.挺直脊梁向前走调整优化上水平——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Z].2008-12-15.

[2]汤谷良.提升应对金融危机财务自由度的路径[J].财务与会计, 2009 (3) .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 2007 (10) .

[4]谢志华.关于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 2008 (12) .

[5]余海永.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J].财会研究, 2009 (3) .

[6]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思考 篇11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1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涉及许多管理部门,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联手参与管理。一般来说,在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权集中在财会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组织计划的编报、执行和监控,完善固定资产的卡片管理与规范会计核算,监督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及接受稽核部门的监督。行政部门、信息科技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完善固定资产的登记备案及领用制度,监督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各项业务的终端,负责合理确定固定资产计划需求,妥善使用和保管领用的固定资产,接受监督。同时,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固定资产管理应配备有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专职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失控,其所造成的损失将远远超过一般的商品存货等流动资产。

2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日常工作中,因为没有严格的考核指标,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效益、分配挂钩,形成了基层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局面。二是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帐簿或不设明细帐卡;不严格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建帐;不按要求及时准确地进行登记,或记录不能反映固定资产品名、数量和金额的增减变化。在财务管理上,造成固定资产资金不足,固定资产实际使用情况也不清楚。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损失。主要表现是没有建立比较系统的、有章可循的管理制度,长期资产不核对,库存不清点,资产状况不清,造成有的公用设备被私人无偿使用或长期占用,资产及设备物资丢失等现象。四是固定资产维护保养不及时。有些企业只重眼前利益,为减少成本支出,节省维修费,该修的设备不修,拼设备,拼产量,导致固定资产提前报废,严重破坏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有些企业已闲置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地方存放,有的存放在角落里无人看管,任凭零件被私拆私卸;有的放置在露天地里,任凭风吹雨淋。另外,有些设备保养不及时,造成一些能用的设备提前报废。五是投资、担保方面的失误,造成资产流失或损失。主要表现是市场法律意识和科学决策能力弱而导致的盲目投资、无据借贷、非法担保、高风险担保等。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现在有些领导只抓市场营销,只重视经营利润,却忽视了对生产产品所依赖的固定资产的管理,使固定资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另外,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另一个原因。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不同、分工不同,又缺乏相互的牵制机制,造成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再者,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会计部门的经办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漏洞视而不见、不负其责,也加重了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企业各级领导人和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重流动资产管理、轻固定资产管理的倾向,这就要求单位领导、职能部门认真宣传学习固定资产知识、法律法规等,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打破旧框框,及时完善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协调各部门管理,为实现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的高效率性奠定可靠的基础。

3.2 严格界定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管理等权限

企业应将固定资产的采购、审批、使用、管理等权限交由不同的部门办理,责权利在制度上明确,在形式上分开,在执行中相互制约,避免某一部门利用权利代办全部工作,制度一经制定必须严格遵守,并与各单位的考核机制相结合,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责任意识。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合理奖励,对管理不善的单位或个人,要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或行政手段进行处罚。

3.3 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一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固定资产使用单位要指定专人或兼职人员负责固定资产使用及账务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台账、流动账、分类汇总账,定期更新,且内容要齐全、准确,以便掌握本单位资产的总体情况。二是管理及使用部门定期与财务部门进行账务核对,做到账账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年限、已提折旧年限、资产原值、累计折旧、资产净值等资产价值情况,并与资产在用状况结合全面了解资产价值、实物状况。三是定期清查资产,掌握资产使用状态,做到账实相符,填制固定资产盘点表,由相关人员签字后存档;若有问题,依据资产清查资料及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时按相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账务处理。四是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使用单位应建立在用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记录,对在用设备按实际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定期保养检修,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3.4 加强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固定资产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经常变化,是动态的。其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增值、减值、调拨、租赁、转让、拆除、重组、报废等。这方面必须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对上述行为规定明确的工作程序,使各项业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作为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应慎重对待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对增减原因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分析,以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原由明晰。同时,还要做好资产优化清理工作。即将有用的资产予以保留,将无用的或利用率较低的、留用价值不大的及时处理,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优良率。做好固定资产的清理工作首先要掌握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分清哪些是良性资产,哪些是不良资产。优良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管好、用好、维护好这部分资产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利用率较低或常年闲置的资产要尽快通过变价出售等方式予以盘活,以达到所有资产都能有收益。

3.5 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程序

首先,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前应认真做好调研和技术经济论证工作,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应从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出发,认真做好市场调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市场需求,慎重决策。同时,建立投资管理责任制度,强化投资风险的约束机制,明确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全过程负责,承担风险。对造成决策失误的领导追究其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从而促使企业决策深入调研,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避免由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3.6 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统计,已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因此,企业应加快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选用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来管理固定资产。企业可以采用条码技术,通过条码信息介质,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跟踪,从而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这样,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就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项固定资产使用和变动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冬艳.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应重视的几个方面[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0).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篇12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作用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2007年, 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 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 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出口增幅急剧下降, 甚至出现负增长, 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 开始浮出水面: (1) 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 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 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 有时长达120-150天, 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 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 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 不但给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造成压力, 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一步加大。 (3) 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 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 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 更多依赖于银行信贷、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4) 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 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 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2. 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财务费用大涨, 利润空间被挤压, 导致投资信心不足。

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 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比较大, 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很大。

3.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 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

经验表明, 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 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 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 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 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 形成连锁反应。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对策

1. 制定财务战略。

鉴于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预计全球的经济形势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好转。财务战略是企业能在较长时期内生存和发展, 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为达到财务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务活动的总规划和总原则。也就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所作的长远规划, 是围绕财务目标而实施的全局性的行动方案。它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财务战略可以分为紧缩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发展型战略三种类型, 它们制约着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

2. 合理筹备资金。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 一旦

流量不足, 企业就会出现财务危机, 生产经营就会面临停顿, 甚至导致企业清算。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企业应该树立现金至上的理念, 狠抓现金流管理。要千方百计增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现金流出, “开源”和“节流”并举, 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企业的可控现金流。这就要求企业大力加强组织收入的工作力度, 在尽力扩大销售的同时, 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 对应收帐款实行动态跟踪, 加大催收力度, 合理谨慎估计坏帐额度, 在努力实现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大现金流入。加强存货管理, 科学、经济、合理采购, 促进现金周转速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现金的流出, 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赊购。同时应注重扩展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的拓展意味着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更有保障, 更有能力应付资金紧张时的不时之需。通过这些管理措施, 力求保持现金流量稳定, 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 来保证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支付能力, 此举既是企业应付危机的良策, 同时也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3.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首先, 成本的节约, 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在危机中收入保持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 由于成本的有效控制, 可以抵御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 或者说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 使效益的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的下降速度, 给企业的战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其次, 成本有效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成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低成本策略反映了管理精细化的程度。在危机环境下更能显示出低成本策略的威力。因此, 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 比如产品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等;根据成本内容掌握能够可控的成本, 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 着重对各成本进行分析, 如直接生产费用 (原料、辅料、直接劳动成本) 分析、制造管理费用分析、劳动力成本分析, 确定成本费用可压缩空间, 找出控制关键环节点, 采取措施, 对症下药。诸如通过降低差旅费用、招待费用标准降低管理费用支出, 通过裁减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人力成本, 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来降低营销成本等。

4. 规范收益分配。

企业财务管理要注重收益分配的规范, 防止企业为满足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业绩考核和收入增长的需要, 内部分配过分向企业职工个人倾斜, 从而侵蚀了投资者的权益;对拥有杰出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和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缺乏激励措施,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 创新能力不足, 市场竞争能力缺乏;实际控制人截留、隐瞒企业收益, 任意支付奖励、提成、佣金等, 中饱私囊, 损害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借企业改革之机, 擅自实行股权激励, 私分或者贱卖企业资产, 或者随意拖欠、扣发职工工资, 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等, 导致财务关系混乱, 最终恶化企业经营环境, 损害企业长远利益。

5. 加强财务监督与控制。

财务监督, 就是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财经纪律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以确保企业合法地实现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才能进行, 因此运用现金收支和财务指标实施监督, 可以及时发现和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财务监督为实施财务控制, 改进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保障性手段。财务控制, 就是以财务预算和制度规定为依据,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 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调节, 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财务预算。其特征是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 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 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是企业落实财务预算, 开展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6. 加强财务信息管理。

上一篇:旅游礼仪下一篇:甲状旁腺腺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