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2024-09-30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共10篇)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1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摘要)

刘淑艳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市场变幻莫测,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危机时时伴随在组织旁边。危机对于企业来讲,绝不是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互联网时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行动,都会置于公众目光下,包围在社会舆论中。当危机事件出现时,不仅使组织的经济利益蒙受极大损失,而且还可能导致组织声誉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危及社会、危及公众。因此,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企业要全面了解有关危机预测和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组织形象受损的原因及其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时正确的化解危机,创造机遇。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刘淑艳

公关危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危机的处理不当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干扰,严重的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公关人员有效地处理公关危机对于企业的正常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关危机的意义和特点

(一)企业危机公关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指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和解决以及危机解决的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二)危机公关特点

意外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聚焦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二、企业应对公关危机管理水平

由于国内的品牌大多数还没有拥有抵御危机的稳固的“马奇诺防线”,公司一旦遭受到来自社会公众的质疑,就会因为不光彩的一点被全面否定,甚至本身优秀的东西也黯然失色。

(一)富士康十连跳的被动“救火”,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企业员工自杀事件,在近年来屡屡发生,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只是在网上议论一段时间就过去了,但今年上半年,富士康员工的“十连跳”却引起了整个企业界甚至全社会的震惊,更令人不解和气愤的是,企业对此的不作为。富士康任凭事态继续发展,偶尔为自己做些辩解,这使母公司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迅速成为舆论攻击的重点。因为企业一年前在美国的偷税问题还未了断,而今年员工的连续跳楼自杀更让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诚信与内部管理问题产生疑虑,事态发展到深圳市政府介入调查,社会舆论达到沸点,这时,富士康才慢吞吞地出来应对:举办媒体接待日,由郭台铭接待记者,并致最后给每个工人加薪。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富士康“血汗工厂”的印象,已深深烙印在社会公众的脑海之中。

(二)霸王的强硬回应,让人感到有些霸气

2010年7月,当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正热播或刊登由成龙代言的霸王防脱洗发水广告时,由香港媒体爆出了霸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质二恶烷消息,引起国内媒体哗然,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霸王在第一时间对此进行了回应,但陈述中语气强硬,直击报道该消息的媒体,表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度,不久又传出霸王员工围堵报社的消

息,为此事增添了不应有的一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有关的评估结果报告时,霸王又宣布正式起诉《壹周刊》。霸王一副不依不饶、深受委屈的姿态,让公众嗅出一丝霸王的味道。因为此事的高调处理,致霸王股价大跌,市值一度大幅蒸发40亿,多年建设起来的品牌形象面临前所未有的挫伤。

(三)圣元的坦诚沟通,挽回了消费者的信任

2010年8月初,圣元奶粉突然爆出与婴幼儿“性早熟”问题相关联,这让全社会再一次将焦点关注到了牛奶的身上,圣元对此表现出了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一方面他们认为圣元奶粉没有添加雌激素,对自己的产品表示了坚定的信心,向社会发布了《圣元关于乳品原料的说明》;另一面也积极与媒体沟通,发布《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致媒体的公开信》,同时积极等待国家的正式检测认定。当卫生部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圣元乳粉疑致儿童性早熟”的调查结果、还圣元产品以清白后,圣元的表现仍十分低调:先对政府的结论表示了自身的积极态度,发布了《圣元公司回应政府调查结论公告》,随后企业又以董事长的名义连续致信全国消费者,表达企业的致歉与感谢之情,最后,为向社会表达企业诚信经营的决心,圣元公司决定捐助1000万元,设立婴幼儿“性早熟”专项基金,用于研究该课题。值此,圣元的行为最终让消费者认可,关于圣元的不利新闻从媒体上消失。

三、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企业遭遇公关危机的时候,企业应该在第一时间迅速撤换掉与危机相关的旧广告的投放,消除危机进一步蔓

延和扩大的可能性;并且在深进揣摩公众心理的基础上,在危机中,挖掘新的企业、产品、品牌元素,变危机为机遇,将积极的一面展示给受众。延伸并丰富品牌内涵,重塑消费者信心,借势进一步宣传企业。扩大品牌着名度。中国企业需要中国特色的危机管理解决方案,它必须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解决方式。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当企业踏向危机的悬崖时,我们去关注企业,帮助企业,挽救企业。适应企业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国外企业危机管理的理念、程序、规则和方法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国内。其中的一些理念、做法和操作模式,确实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一)居安思危,树立危机意识 墨菲定律强调,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哪怕只有很小的可能,那么它向最终变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就会很大。因此,企业组织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各种潜在和现实的危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企业不会发生危机本身就是企业最大的危机。谋事在人,提高企业的免疫能力关键是培训员工对危机的识别能力,掌握危机应对知识,时刻关注和敏感捕捉各种复杂信息的危机信号,增强危机中的心理承受力。

(二)明确权责,建立危机指挥体系 危机当前,头绪繁多,为保证政令通达,群策群力,必须建立由专家参与,集中公关、行销、安全、总务、财务、法律等各方面优秀人才组成的专门危机管理小组,明确其职能规范和各部门的相关责任。危机管理小组要依据充分授权,调查事实真相,研判对策措施,设计解决方案,应对公众和媒体,组织具体行动。危机管理中需要随时决策、相机而动,这种非程序化的 特殊性要求主要负责人必须到位,直接指挥。如果权责不清,主要负责人迟疑不决,就会冲突不断,形成混乱。

(三)调查事实,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当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深入现场,调查摸清有关事实情况,了解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掌握指挥控制、物质装备、组织保障等基本情况,寻找最佳方案。调查结果对企业有利,应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公众,如果调查结果对企业不利,也要说明真相,作出承诺;如果各方面看法不一,应请权威部门尽快作出科学、公正的检验。

(四)快速反应,认真化解矛盾 针对危机的突发性特点,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必须第一时间启动危机处理反应机制,减少组织管理层级,迅速决策行动,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感受企业的态度和行动,取得社会谅解,使危机顺利化解。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往往直接影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决定能否抓住时机甚至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层层请示,注重环节程序,就可能失信于社会,贻误战机

(五)公开坦诚,维护公众利益 现代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产品、服务与消费者直接相关,企业的任何危机都可能让社会公众产生种种猜疑,若不及时与公众沟通,就容易产生各种谣言、误解。因此,危机发生后,企业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就需要采取公开、坦诚的态度,尽快提供以我为主的事件信息和行动情况。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起更大怀疑。处理危机不仅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且要考虑公众利益,特别是受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伤害的顾客、公众,因此,要第一时间道歉,迅速改善质量与服务。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企业利益,不顾公众利益,只顾减少企业成本和损失,必然会付出更大代价。

(六)重塑品牌 危机难以预料,公关危机随时可能到来。对于优秀企业来说,企业品牌都是经过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打拼出来的,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生命一样地去维护它、珍爱它,否则一旦毁损,再去修复,则需要几倍、百倍的力量也不及。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应知道危机难以避免,但危机必然潜伏着更大的商机,必须善于将危机转化为重塑企业品牌的巨大商机,借危机增加消费者、政府、媒体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把拯救危机进行到底,通过谨守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等来弘扬企业文化,提升社会文明,为社会进步做出企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剑,《危机公关诊所》,文汇出版社,2010年2月版。

2、张践,《公共关系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3、游昌乔,《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顾及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赵麟斌,《危机公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2

一、企业财务危机及其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表现

现代企业总是处在一个风云莫测的变化竞争环境中, 企业永远无法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引发企业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筹资、投资、营运资本管理等财务因素, 也有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竞争状况变化等非财务因素, 但从表现形式上看, 大量的企业危机首先都是以财务危机的面目出现的, 所以, 财务危机是企业危机最显著、最综合的表现。

财务危机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企业由于筹资、投资和营运资本安排不当, 产品或服务营销出现困难, 或不可抗拒因素等的影响而使企业经营循环和财务循环无法正常运转, 企业面临陷入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困境, 也称为财务困境或财务失败。

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从财务危机出现的那一时点起, 直至公司破产都属于财务危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财务危机有可能得到化解或缓解, 也有可能加重恶化, 不同程度的财务危机, 其症状和表现也是不一的。财务危机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一般地, 企业财务危机大体上要经历潜伏期、发作期、加剧期、恶化期四个生命周期阶段。

1. 潜伏期

在潜伏期, 企业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企业高层管理层没有关注这些变化, 疏于风险管理, 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经营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资产流动性变慢, 存货远远超过正常存货量, 积压严重, 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 销售额下降或销售额上升, 但利润大幅下降, 经营现金流量不稳定并减少, 甚至经常出现负值;盲目扩张、投资、并购等活动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企业经营信誉持续降低。

2. 发作期

进入发作期, 企业自有资本不足, 营运资金出现负数, 资金周转不畅;企业过分依赖外部资金, 利息负担加重, 债务拖延偿付, 无法继续履行重大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 存在大额的逾期未付款项;利润下降或亏损加剧, 存在大量不良资产长期未作处理, 某些管理者独断专行, 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 引起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

3. 加剧期

要加剧期, 企业经营者无心关注业务, 只专心于财务周转, 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 资金周转困难, 融资渠道受阻, 无力偿还利到期债务, 应付款项大幅增长, 负债增加, 交易记录恶化;关键管理人员离职且无人替代, 企业有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行为;企业发生财务重组。

4. 恶化期

到了恶化期, 企业的负债超过资产, 完全丧失偿还能力;各个财务指标全面恶化, 无力偿债, 被宣布或要求清算倒闭;这时常常出现经营者外逃的现象。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2008年, 我国企业正在经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 许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举步为艰, 财务状况不断恶化, 财务危机频现, 其现状和成因主要为:

1. 风险意识淡薄, 人员素质偏低, 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匮乏, 财务管理职能未能较好发挥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爆发之前, 都会有一些先兆, 但由于许多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 对危机前的种种征兆和预警重视不够, 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化解, 最终导致财务危机的恶化。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只设置会计机构, 同时履行会计职能和财务管理职能, 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管理能力, 这种综合型人才本身是“稀缺资源”, 市场难求, 加之某些企业任人唯亲, 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职未得较好到发挥。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 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只重收益不重风险, 对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没有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之中; (2) 没有长期的员工培养规划, 没有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3) 各级管理者没有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财务管理概念, 观念陈旧, 使财务管理暗然失色, 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融资难增大了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 但是, 融资难、担保难, 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中小企业规模小, 资本实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较弱, 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 资信相对较差;融资渠道单一, 银行作为最大债权人对中小企业贷款限制较多;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收费合理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受国家金融政策所限, 自我融资能力不强, 也不具备向社会公开融资的条件和能力, 如果再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 中小企业必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 是我国金融系统是以国有金融企业为主体, 其重点服务对象是国有大企业, 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往往被忽视。由于融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的营运资本十分紧张, 极大地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 经营管理不善, 内部财务控制薄弱, 财务危机四伏, 企业发展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认识不足, 内部财务控制环节薄弱, 当这种状态积累到一定程度, 最终将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主要问题有:资金管理不严, 建立的管理规章多, 认真执行的少, 财务控制十分薄弱, 资金闲置或不足现象严重;应收款项管理失控, 款项周转缓慢, 资金回收困难;应付款项大幅增加, 负债率越来越高, 企业偿债能力降低, 资信受到影响, 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销售受阻, 企业盈利能力减弱, 存货大增, 大量资金呆滞, 开始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 有些中小企业将财务管理规章“说在嘴上, 写在纸上, 贴在墙上”, 就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资金管理不分类, 资金使用无计划, 一旦急需大量的经营资金, 马上陷入无款使用或支付的财务困境; (2) 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 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 应收款项不能及时兑现, 增加了企业发生坏账、呆账的风险; (3) 对商品经济是诚信经济认识不足, 如果企业负债过度, 其资信必受影响, 到期无款支付是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 (4) 对市场营销、存货等管理不到位, 市场信息反馈缓慢, 资产浪费严重。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控制对策

1. 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 强化企业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中小企业平时应注重加强有关风险与危机知识的宣传力度, 使企业员工都能牢固地树立危机意识, 在思想上时时绷紧预防危机之弦, 把企业风险控制在最低程度, 防止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2) 加强企业营运资本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完善。加强流动资本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资本的周转率, 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 基本保持收支平衡, 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在投资决策上, 必须做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确保投资的成功;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职责明确, 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3) 规范人才的引进、培训和激励机制。注重引进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 加强对现有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部分财务管理活动的外包。中小企业可考虑将部分财务管理业务交由国内外的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其他资源优势, 既能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成本, 又不断了解外部相关信息动态, 实时更新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 从而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

(5)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为防范财务危机, 企业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机制, 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在决策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内外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 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6) 努力建立良好的外部人际关系。要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 与供应商、销售商、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与消费者建立互利互惠的信赖关系等, 将会使企业在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原材料供应、市场开拓、社会形象、消费者忠诚度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2. 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发挥事前预警、事中报警和事后排警的控制作用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 利用数据化管理方式, 通过设置、分析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 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或将要存在的财务危机事先进行预测、报告和提供处理建议的报警和控制系统。

一般地,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具有事前预警、事中报警和事后排警的控制功能。

(1) 事前预警控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事前预警控制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或估计, 以并采取防范措施, 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 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内的信息收集系统、定性预警系统、定量预警系统等子系统主要承担事前预警控制功能, 它们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及时诊断, 重点关注经营能力指标 (尤其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2) 事中报警控制。利用日常风险监测系统、报警系统等子系统来对财务危机进行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 以便于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和掌握危机信息, 快速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化解或控制, 重点关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 和盈利能力指标 (如总资产利润率等) 。

(3) 事后排警控制。就是对已经形成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发现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 其目的是“亡羊补牢”。当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 排警对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变计划, 并通过调查、分析、评价和整改四个步骤对危机进行反思与总结, 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总之,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但财务危机的形成和发展通常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 只要我们把握其规律, 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由专门的财务危机预警机构来负责, 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 防范、化解或控制财务危机。当然, 财务危机管理是一门艺术, 财务危机带来的不仅仅是损失, 其中往往还孕育着转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能够妥善防范、化解和处理财务危机, 而且还能够化财务危机为新的发展商机。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财务危机日益凸现。财务风险的形成、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 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现状来看, 其主要成因还在于人员素质不高, 风险意识淡薄, 经营管理不善, 内部财务控制薄弱。本文立足于对如何防范、控制中小企业财务危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危机,成因,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爱德华.I.奥尔特曼, 《公司财务危机与破产-预测并规避破产》[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红霞:《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及系统的构建研究》[M],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陈辉吉[台湾]:《财务危机手册-面对企业25个致命的错误》[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论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危机的对策 篇3

关键词:反倾销;中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4301

1中国—— 反倾销的重灾区

自1979年我国首次遭遇欧共体反倾销以来,中国即成了世界各国实施反倾销保护的重灾区。

1.1从规模和密度分析

近年来,国外对华的反倾销规模总体上呈加速发展趋势。上世纪80年代各国对华的反倾销总共只有63起,占全球总数比重只有3.6%;1995-2001年,我国产品遭受的反倾销诉讼占全球7545件反倾销案的16.9%;而同期的工业化国家中,美国所占比重仅为5.89%,欧盟为9.75%;发展中国家中的巴西和墨西哥分别占4.17%和2.27%,都远远低于中国。我国被实施反倾销的出口商品既包括了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如矿石,基本金属等,也包括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电设备、电视机等,而且还包括非常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轻工等产品。欧美等国对我国反倾销涉案超过l亿美元的就达l5起。如旅行箱包的金额达6亿美元,自行车案达2亿美元,焦炭案达l4亿美元。近日又有11家美国钢铁企业正式向宝钢、鞍钢、武钢、安钢、本钢及莱钢等6家钢铁企业提出反倾销诉讼。可见,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密度之大,规模之巨,令人触目惊心。

1.2从行业结构分析

1990年之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行业十分广泛, 涉及Harmonized产品体系22大系列中几乎所有产品。1995-2003年,遭受反倾销的行业中以化学及合金品系列 (22.9%)、塑料及橡胶制品系列(5.7%)、纺织品系列 (4.5%)、贱金属及贱金属物品系列(22.5%)、机械电子产品系列(10.5%)所遭受的反倾销比重最大,占对华所有反倾销数的66.1%。

1.3从国别分析

中国日益成为国际反倾销中心,不仅表现在规模大和行业广,还表现在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国家已超过50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国际上对华反倾销诉讼不仅规模大、密度高、涉及产业广,而且对华反倾销的国家在逐年增加,我国不折不扣地成了国际反倾销重灾区。

2国外反倾销给我国外贸带来的危害

(1)高额的反倾销关税,使我国出口产品失去了竞争能力。如1993年l2月墨西哥对我国鞋类征收165% 一l 105%的关税,1997年7月美国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小龙虾征收91.5% 一156.7%的反倾销税, 这就迫使中国企业退出市场。

(2)反倾销措施持续时间长,原有业务客户逐步流失,再重新进入失去的市场非常困难。一起反倾销案件从立案到最终裁决,往往要历时1年以上,征税期长达5年,通过复审还可继续延长。像我国出口欧盟的彩电、出口美国的高锰酸钾等许多产品,都遭到10多年的反倾销关税制裁,目前的出口额与立案时相比已大大萎缩。更令人担忧的是,外国反倾销指控愈来愈集中于一些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优势商品和具有发展前途的产品。

(3)提反倾销的国家和地区迅速扩大。1993年4月15日墨西哥对中国10大类4000多种商品进行大规模的反倾销,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给我国出口产品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已取代土耳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反倾销法的首要攻击目标。

(4)一个反倾销案件往往引起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连锁反应。当一个产品在一国被控倾销后,其它国家也纷纷对同种产品提出反倾销。如中国的自行车,1991年由欧共体提出反倾销,接着就是加拿太、墨西哥、阿根廷等国也相继对中国的自行车提出反倾销,这是一种横向的连锁反应。还有就是一种纵向的连锁反应,当我国的一种产品被控倾销后,如果不应诉,其它产品就会接踵被指控。

3我国的应对措施

(1)增强国际营销观念,提高产品综合竞争能力。

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反倾销威胁的双重夹击。出口企业应做好对国内外市场调研工作,优化市场结构,尽快转换竞争方式,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积极利用商标、原产地标志、包装、款式、公关、广告等非价格竞争手段。在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创汇率上下功夫,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同时在制度安排上可以考虑“优质高价出口原则”。这一原则是为了制约企业的外销竞争行为和防止出口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而建立的准则。

这一准则首先强调的是高价。一种国内产品在向同一海外市场外销的活动中,外销价格高的企业将赢得市场。外销价格的比较在经过技术处理后可统一在离岸价上进行。由海关设置“价格门槛”,出口产品的外销价格只有高出这一“价格门槛”才能溢出海关输往目标市场。

(2)政府努力创造条件,出口企业积极应诉。政府应努力为我国企业应诉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应诉与收益相对称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应诉。政府可通过双边谈判使更多的国家(地区)将我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中排除。在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中与有关国家(地区)合作,争取修改“反倾销协议”的部分条款。而外贸主管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进一步整顿贸易秩序,严格禁止出口企业相互倾轧、低价倾销的做法,同时,可建立反倾销信息中心,及时搜集信息,掌握态势,提供咨询,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反倾销及时做出反应。另外,可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用以奖励积极应诉的企业和为涉案企业提供应诉经费扶持,等等。但问题是外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对象是各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如果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被动应付,即使应诉也难逃败诉的厄运。所以,政府宏观政策的实施,只有在出口企业微观活动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企业在受到反倾销指控时,要积极应诉,敢于打“洋官司”。我国企业大量的反倾销应诉案件实践证明,打洋官司并不可怕,只要企业准备充分、据理抗辩.就能取得胜诉。 

(3)国家必须加强做好出口商品的协调管理工作,把抵制低价出口行为作为防止反倾销指控的首选措施,加大处罚违规企业的力度。要把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商品包装和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彻底改变以廉取胜的竞争办法。

(4)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我国现有的出口市场不尽合理,出口贸易大部分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要制定有力的措施,加快开辟亚、非、拉市场。要从宏观上控制某些商品,特别是敏感性商品对某一市场的出口量猛增的状况,以免遭到反倾销调查。

(5)建立专门的对付反倾销的机构。反倾销是一种较规范的行政调查行为。依据其基本原理,防范反倾销是有可能的。我国应建立一支有反倾销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设立专门机构研究欧盟反倾销法。同时,应考虑到由于反倾销案件应诉费用较高,而许多涉案企业所经营的金额并不大,难以支付这笔费用。可以考虑组织企业成立商会或协会建立反倾销基金,让商会或协会的会员每年按其出口额交纳一定比例的基金,用来对付反倾销指控。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4

论文题目

浅谈公关礼仪与企业形象 学院

XXXXX 专业

XXXXX 学号

XXXX 姓名

XXXX

目录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公关礼仪的内涵

二、企业中的公关礼仪

(一)电话礼仪

(二)服饰礼仪

(三)介绍礼仪

(四)接待礼仪

(五)餐饮礼仪

三、企业形象的介绍

四、公关礼仪对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浅谈公关礼仪与企业形象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企业的全球化和扩大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因此,公关礼仪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所以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共关系作为基础。

公关礼仪是指公关人员在公关活动中应遵循的礼貌礼节和行为规范。企业公共关系的好坏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风格等)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形象是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

礼仪是企业形象、文化、员工修养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企业应注重企业人员公关礼仪知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个人修养,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关键词:公关礼仪 企业形象 重要性

一、公关礼仪的内涵

公关礼仪是指公关人员在公关活动中应遵循的礼貌礼节和行为规范。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内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正如那句话:“美丽的女人不一定优雅,优雅的女人一定美丽”。公关礼仪就是把企业形象和个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个人形象是企业形象的组成部分,通过塑造完美的个人形象来塑造组织形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礼仪能够促进沟通,调节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执行礼仪规范,可以使交往双方的感情得到沟通,在向对方表示尊重、敬意的过程中,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人们在交往时以礼相待,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或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在社会生活中,礼仪还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容易使同事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二、企业中的公关礼仪

(一)电话礼仪

1.接电话:准备记录工具、停止一切不必要的动作、带着微笑迅速接起电话 2.打电话:(1)要选好时间。打电话时,如非重要事情,尽量避开受话人休息、用餐的时间,而且最好别在节假日打扰对方。(2)要掌握通话时间。打电话前,最好先想好要讲的内容,以便节约通话时间,通常一次通话不应长于3分钟,即所谓的“3分钟原则”。(3)要态度友好。通话时不要大喊大叫,震耳欲聋。(4)要用语规范。通话之初,应先做自我介绍,不要让对方“猜一猜”。请受话人找人或代转时,应说“劳驾”或“麻烦您”,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二)服饰礼仪

服饰是一种文化。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身份地位、气质涵养。企业服饰讲究整洁大方、和谐得体、个性而又不失庄重。服装颜色搭配主要有三种:同色搭配,相似性搭配,主色搭配。除此之外,着装还要讲究时间、地点、场合,环境不同,有不同的服饰要求。

(三)介绍礼仪

1.自我介绍:根据公关礼仪的惯例,地位低的先介绍。比如,主人先向客人把自己介绍一下;公关人员要先向贵宾介绍一下自己;晚辈先向长辈做自我介绍。其次,先递名片后介绍,不仅少说很多话,而且表示谦恭,尊重对方。最后,注意介绍四要素:姓名、单位、部门、职务。

2、介绍他人:首先,要注意介绍顺序。介绍的先后顺序应坚持受到特别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原则,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晚辈介绍给长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其次,要注意介绍人的神态与手势。介绍人的态度要热情友好,掌心向上,胳膊略向外伸,指向被介绍着。最后,介绍语应简明扼要,并使用敬词,不要厚此薄彼。

(四)接待礼仪

1.客人要找的负责人不在时,要明确告诉对方负责人到何处去了,以及何时回本单位。请客人留下电话、地址,明确是由客人再次来单位,还是我方负责人到对方单位去。

2.客人到来时,我方负责人若不能马上接见,要向客人说明等待理由与等待时间;若客人愿意等待,应该向客人提供饮料、杂志。

3.接待人员带领客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和引导姿势。(1)走廊内:接待人员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调,让客人走在内侧。(2)楼梯内:在上楼时,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接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在后面。

(3)乘坐电梯时:接待人员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接待人员按“开”的钮,让客人先走出电梯。

(五)餐饮礼仪

入座时: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尊者优先。

进餐时:先请客人中尊者动筷子。进餐时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只吃饭,更不要贪杯。此外,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三、企业形象的介绍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风格等)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形象是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向社会介绍自己的最好名片;企业形象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具有良好企业形象时,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反之,消费者将不会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也不会接受其提供的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筹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公关礼仪对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公关礼仪的功能和作用。公关礼仪对企业形象的塑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公关人员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符合公关礼仪的要求,不仅反映出个人的品位与修养,并且某种程度上也代表所在企业的形象。公关人员恰到好处的礼仪不仅令公众产生信任和好感,更有利于达成合作。相反,假如公关人员缺乏素养,公众可能认为该企业不值得信任。

第二,公关礼仪可以规范企业员工的言行,促进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全体员工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反之,假如员工不可以遵循公关礼仪,他们之间的冲突、矛盾可能会增多遇事推诿扯皮,不仅降低工作效率,并且会影响企业形象。

第三,公关礼仪的良好实施,可以使企业获得外部公众对企业的认可和好评,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在企业与外部公众的交往活动中,公关礼仪起到调节相互关系的润滑剂作用。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社区关系和媒体关系可以增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增强企业的亲和力,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总之,企业良好形象的建立离不开企业对公关礼仪的重视。所以,企业应注重公关礼仪知识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个人修养,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参考文献

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五大对策 篇5

一、我市中小企业当前面临危机的现状

产品滞销。主要表现为:部分产品订单减少、产量回落、库存增加、出口下滑,且有逐渐加重之势。

资金趋紧。一是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

用工成本增加。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年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5%以上。新的《劳动合同 法》实施,对我市中小企业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市中小企业传统外贸模式受到了考验。一是面临印度、越南等国家的竞争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三是贸易政策的调整。

二、危机可能带来的后果

一是可能导致我市中小企业新一轮“洗牌”。二是可能导致我市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三是可能导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三、我市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对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不能消极无为、被动等待,而应高度重视、客观分析、辩证施治、冷静应对:

一是治本之策:调整结构。当前,要把“三促进”即促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我市中小企业调整的重要方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扶优扶强,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扶持有利于节能、环保、民生、就业的产业以及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下决心抑制那些成本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产能。

二是搭车之策:借梯上楼。实践证明: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的附价值。灵活善变的温州民营企业开始借梯上楼提升自己。我市奥康等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借鉴这一战术,与国内外强势企业联姻,提升、包装自己,使自己迅速搭上市场“快车”,开辟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广阔天地。

三是整合之策:整合联合。我市中小企业要“团结”起来,以重组资产为纽带,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模式,形成资产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集约化经营,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化。还可以通过对产业链的整合,增强各相关产业间的衔接,降低要素损耗,抗击成本上升的压力,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同行业内耗。我市众多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可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股份制调整资产结构,成立专业性联合生产企业,形成几大产业集群,组成联合舰队下海远征。

四是辩证之策:有加有减。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会遇到一对突出矛盾,即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的矛盾。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加减法:对产能落后、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坚决淘汰、不予保护;对产能虽然落后、但劳动较密集的中小企业,帮助其改造提升;对目前实力虽弱小但市场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则给予大力扶持;树立“保增长就是保就业”的观念,对容纳就业量较大的中小企业给与最大限度支持,以增扩就业岗位。

五是活血之策:融资注资。资金是企业的血脉。要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缓解企业资金紧缺困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加快中小企业创业贷款融资平台扩容,引导更多的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发债形式直接融资,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中小企业集合发债补贴资金,适当降低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的成本。推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增加中小企业的创业信贷供给。鼓励设立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创业风险引导基金,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6

1. 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形成。

从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来看,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进一步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使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 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 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如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行业协会的限制, 使得进入物流行业的门槛过低。只要符合工商管理部门的注册资金的要求, 不管是否具有相当的设施设备或条件, 都可以注册成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这使得很多中小物流企业只有少量的资金就开始从事物流业务, 从而在低端的物流市场, 中小物流企业鱼龙混杂, 资质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了严重的过度竞争、恶性竞争。这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带来困难。

2. 资金筹措难。

一般来说, 中小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 在银行信贷资金供应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中小物流企业的银行贷款常常因企业信用等级、企业资质等问题而得不到银行的及时支持。企业的资金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 贫血的人就没力气。企业也一样, 缺少资金, 企业的运转都会很困难, 更不用说发展了, 资金不足是中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3. 运营成本高, 缺乏核心竞争力。

衡量物流公司运营绩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运输车辆的调度是否合理、运行的路线是否最优、车辆的空间利用是否达到满载。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设备和技术力量薄弱, 管理缺少经验, 在实际业务运作中, 往往会造成资源闲置, 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导致物流运行成本过高的现象。另外, 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也是其运营成本高的原因之一。中小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 所以物流成本大, 导致运营成本偏高。还有中小物流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管理规程和服务规范, 服务质量较差。以上使得中小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对策探讨

1. 物流企业要树立信心, 并且向客户传达企业的信心。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 “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传递信心就需要通过广告、会议、活动等各种形式宣传企业品牌, 展示良好形象, 树立企业信心。因为有了信心, 客户才愿意与企业做生意。其实与进行投资相比, 企业在宣传方面投入的费用要少得多, 也更易做到。一些物流装备企业的宣传费用正在增加, 说明它们在严冬来临的时候对宣传更加重视。例如, 知名物流软件企业博科资讯最近就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启动“赢在物流”的大型活动。实践表明,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宣传造势的企业, 往往更容易渡过难关, 并在经济形势好转以后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2. 聘用并培养物流专业人才。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物流

服务已经涉及仓储运输、信息技术、公关谈判、政策法规等内容, 需要大批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解决目前中小物流企业专业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 一是要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的人才。二是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物流企业在重视对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要重视对所有员工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 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三是为员工提供成长的阶梯。企业应重视从内部选拔人才, 以有利于企业内部员工的职业发展, 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 内部选拔的人才熟悉公司的运作程序, 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还有利于公司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 虚拟物流。

虚拟物流的概念是由美国Stuart等人于1996年在阿肯色州大学物流协会报告中提出的。Stuart认为利用日益完善的通讯网络技术及手段, 将分布于全球的企业仓库虚拟整合为一个大型物流支持系统, 以完成快速、精确、稳定的物资保障任务, 满足物流市场多频度、小批量订货需求。每个中小物流企业不可能拥有物流过程所需的全部软硬件设施或拥有一定的物流服务能力但很难获取相应的物流需求信息。利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平台将位于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物流企业联系起来, 形成战略联盟, 将联盟中的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衔接, 有效地发挥各个物流企业的优势, 更好地完成客户提出的物流服务要求, 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可以取得物流联盟与客户的双赢。另外, 利用虚拟物流还可以减少物流服务过程中的重复操作, 降低了物流服务整体运作成本。当然, 要想实现共赢, 关键就是选择恰当、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和开发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

4. 不断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要想在市场上顺利生存和发展, 必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来说, 应根据企业自身资源, 构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企业得到利润是来自于被降低了的物流成本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具有较高的物流系统规划能力, 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作业能力, 具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 即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浙江省中小型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过于单一与不完备, 因此可以在构筑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进行企业间的物流业务的产业群聚和合作, 这是一种能有效弥补企业能力不足, 构成物流竞争优势的可行方法。

摘要:2006年春天开始显现的美国次贷危机, 逐渐累积能量, 终于在2008年9月进发, 发展为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全球, 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受其连累, 五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 今年GDP增长率将下降到10%以下。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放慢了脚步。如何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我国物流企业探索到科学发展的对策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物流企业,金融危机,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陈静:发展成都物流产业构建西部物流中心[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 (10)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0引言

2009年,四大银行一季度新增贷款比重增加到34%左右,但中小企业的贷款,新增只有6.6%。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比较高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末,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在12%左右,虽然同比下降比较多,但仍然高于整个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单一、资本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总结来说就是风险大;在中小企业看来,银行贷款门槛高、对固定资产抵押要求严格、审批流程复杂、周期长,地位也不对称,总结来说就是贷款难。有的银行即使对中小企业贷款,也要核定授信的额度,多者1万元,少者三五千元。一个小企业需要流动资金至少也在5万元以上,一次仅贷给三五千元,顶多1万元,根本无济于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需要采用多种综合方式,但总结起来还是要三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及政策,金融机构和企业本身。

1政府、政策给予鼓励和支持

1.1鼓励向中小企业贷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有实质性的政策配套。有关部门应该对中小银行实施政策性的优惠,呵护其成长。比如,给予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实行差额准备金率和优惠利率、允许开展灵活的信贷业务。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客观看待、正确对待,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和理解,坚持先发展后规范,努力营造一种容忍失败、鼓励探索的宽松环境,保护创业激情,激发创造活力。一些面临资金困难的企业,可以申请政府扶持的专项资金。据了解,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包括2类。其一为固定资产建设类项目,包括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产业转移、实施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项目:增加就业岗位的技术改造项目。其二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项目。要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去年开展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给予补助。对于符合条件需要申报的企业或单位,可以按照属地原则,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申报。

1.2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各级政府鼓励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补偿基金,发展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重点推动地市以下特别是乡镇一级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快形成政策性、商业性、互助性担保多元化发展,市、县、乡镇分层次联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体系,为基层广大中小企业贷款提供风险分担保障。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改进对银行业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考核激励机制,针对小企业贷款中出现的担保难、信用等级低、资金监控难、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研究实施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管理流程、风险容忍和政策引导等方面进行单独计划、单独考核、单独管理,不断提高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积极性。

2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

2.1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优势,积极进行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创新,找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业务突破口,突出特色经营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针对中小企业不同的贷款需求,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增添丰富性、注重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吃不到、吃不好、吃不起”的问题。如:围绕为中小企业解难脱困,开发更多“量身定做”的小额信贷产品;围绕出口企业稳定市场,积极开展出口信贷业务;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稳步推进优势互补型,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型,资产重组型等领域的并购贷款。积极探索扩大有效抵押物,推进从单纯不动产抵押(房地产)向多元化动产抵押(如钢材、木材等大宗原材料,应收账款等)、从公司有限责任担保向个人无限责任担保、从单一债务人向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人、从单一保证向抱团增信和多户联保等方式的突破。同时,金融机构开发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在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联保贷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网络银行。比如,“阿里巴巴”支付宝系统在与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合作提供支付、结算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对客户的信用积累状况进行识别、监测,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联保贷款业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2.2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小企业金融组织网络,金融机构积极向县域、农村地区开拓业务,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县域及小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努力使地方中小银行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大力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并向县域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要积极扩大组织试点。根据政府对中小金融企业的扶持政策,可以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贷力度。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3企业本身拓宽融资渠道

3.1 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中小企业依法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在中小企业中培育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支持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债、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加大对初创期的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加快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探索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的合理途径。通过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把外部资本广泛吸引进来,把本地资金充分利用起来,把企业资产有效盘活起来。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8

所谓“开源”

所谓开源,即引资和盈利。

融资,给自己增加“粮食”

金融危机之后,投资商开始握紧手中的资金,对企业的支持也更加谨慎。据有关报道,目前我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市场失灵现象突出,经济冬天的味道也越来越浓。那么,这是否说明中小企业融资就不太可能了呢?当然不是。投资商谨慎投资并非不投资,只要有合适的项目,他们也绝不会吝啬。因此,中小企业提升自己价值就更为重要。投融资服务商ADG董事长苏利文先生告诉笔者,现阶段PE/VC更看重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市场能在短时期能快速增长的企业,

同时,要赢得投资商的青睐,企业还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危机中,企业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盲目的学习和模仿,而“复制品”的下场往往是悲哀的。看来,创新项目与快速增长的商业模式应该成为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网络营销,我有我品牌

网络是一个快速传播的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了网络营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网络营销是在“节流”中“开源”的好路子。

简单来说,网络营销的成本低,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可能是零成本,利用网络的快速传播特性达到对企业的高曝光率。但是,笔者要指出的是,虽然很多企业在网络营销中有显著的收益,但并不代表他们一定会成网营时代的成功者,因为“笑到最后才能笑的最好”,能够通过网营长期生存并发展下去才是真正的成功。资金投入的减少是看得见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是无形的却又是最宝贵的,因此,要做好网络营销,一定要认真做好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并按照策划认真组织实施。网络的快速传播是其优势,但同时也是产品泛滥之地,如何做好自己品牌的策划推广是值得广大中小企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9

3.1.1内涵

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辞海》对“体系”的定义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根据前文提到的竞争情报、企业危机公关管理和体系的概念,笔者认为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企业将基于竞争情报的危机公关管理要素有序的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体化工作整体。

3.1.2构建原则

企业要在危机公关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做出实时有效的危机公关管理,则需构建的危机公关管理体系本身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企业在危机公关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a.科学性原则。危机公关管理者是否按科学的思想进行危机公关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解决公关危机的质量。管理者应以竞争情报系统所监测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理性的逻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审视发生的问题,这样制定出的决策才具实用性。管理公关危机准备的资源也要科学,专业人员的配备、沟通渠道、财政预算、危机管理设施准备的不合理会制约企业危机公关的管理。企业应将科学的思想、程序、方法结合起来,以便建立起科学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

b.系统性原则。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在进行危机公关管理时应将影响企业的内外部因素看成一个整体,将各种与危机公关管理相关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整合,兼容各理论的优点,以更好的应对危机,并将企业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联系起来。同时,企业应将危机公关前竞争情报子系统、危机公关中竞争情报子系统、危机公关后竞争情报子系统整合起来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将各个管理过程放到一个企业的内外大环境中权衡,以整体系统的行为去解决小系统的问题,使管理做到面面俱到。

c.动态性原则。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公关危机,一成不变的危机公关管理模式是不存在的。企业遭遇的危机的种类多样化,公关危机情势不确定也很大,使得企业难以找到普遍适用的法则管理公关危机,所以企业不可以用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公关危机,而应结合竞争情报方法以一种动态的、权变的管理方式解决危机,建立相对动态的危机公关管理体系,以应对变化的公关危机。

3.1.3构建层次

企业的内部环境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企业的整个经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管理环境要求企业不断的开展危机公关管理,因此,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应该是一种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管理。依据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原则,有效摒弃分割式管理和静态管理的缺陷,同时强化对危机的整体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优点,进行危机公关管理体系构建。

笔者结合竞争情报在企业战略层次和策略层次中的应用研究,对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并把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与企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管理联系起来,进行基于竞争情报的危机公关管理战略层次和策略层次的体系构建。

3.2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的构建

3.2.1战略层次的体系构建

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出发,以预防和解决公关危机为根本目标,审视企业的真实情况,建立贯穿企业危机公关管理全局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准备。从企业竞争情报战略层次构建危机公关管理体系,实质上是对公关危机管理方向性的把握,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相对稳定,所以称其为相对静态的危机公关管理。

以下主要从构建基础、组织结构、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战略层次的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

a.构建基础。因为竞争情报是企业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的基础,所以要求战略层次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的构建要以竞争情报的支持为基础。危机发生前,企业要进行内、外部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的分析预警,企业只有采用一定的竞争情报分析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进行良好的危机公关管理。

b.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于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组织结构的建立,笔者借鉴了企业竞争情报组织机构设置、企业风险管理组织建设和企业危机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c.制度保障。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企业在公关危机管理中,除了人、财、物,还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制定基于竞争情报的危机预警、处理和反馈制度,才能使得企业公关管理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做到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面对公关危机胸有成竹。

3.2.2策略层次的体系构建

光有战略没有策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是不会实现目标的,策略是实现战略的手段。企业应从策略层面进行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构建,具体执行危机公关前、危机公关中、危机公关后三个阶段的管理策略。从企业竞争情报策略层次构建危机公关管理体系,实质上是对公关危机动态性的控制,在企业的危机管理中是相对变化的,所以称其为动态的危机公关管理。

策略层次的基于竞争情报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体系,可从贯穿于危机公关前、危机公关中、危机公关后三个阶段的管理执行和策略选择两个方面来阐述。

a.管理执行。各个阶段的管理执行,相对应的包括:危机公关的预警与识别、危机公关的灵活处理、危机公关的管理监控等。每一阶段的管理执行都需要竞争情报这一有效的工具进行辅助。

危机公关的预警与识别要求企业危机公关管理部门能够把握和分析企业存在的危机隐患,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在危机公关管理过程中,运用STEEP扫描和情景分析的竞争情报分析技术收集信息和危机情景模拟,定期检查企业内部的危机公关管理机制,迅速而有效地做出预警评估,健全危机公关前的管理机制。危机公关的灵活处理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具有面对意外事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正确、适当的措施和方法,使事件得以妥善解决的能力。良好的危机应变灵动能力,可使管理者迅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采取对策加以解决,牢牢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并将其导向自己的控制范围,变被动为主动。危机公关的管理监控要求管理者适时的根据危机管理的行动计划予以跟踪督导,以确保危机公关管理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予以深刻的自查和反省,积累经验教训,积极修复企业在危机期间受损的与企业相关利益者的关系,恢复企业形象。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活动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因此企业可以提出一种基于管理熵的业务计算模型测量企业能力和发展速度,以便做出良好的管理执行决策。

b.策略选择。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危机公关管理执行过程中可选择的策略包括:未雨绸缪策略、恰当及时策略、从容应对策略等。每一种策略的选择,竞争情报系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未雨筹谋策略要求企业在危机公关管理过程中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公关部门根据可预见的意外情况,制定出预防计划和处理危机事件的反应计划方法,并把这些计划方案和守则列入企业的公关手册或安全手册中,使危机预防和处理工作条例化和规范化;恰当及时策略要求企业在公关危机发生时,借助已有的竞争情报系统,快速找到危机发生根源,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公关危机,如果错过时机,危机很快就会传播蔓延,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产生不良的影响;从容应对策略要求企业在公关危机发生后,要不焦不燥,从容的面对已有的问题,善于利用危机沟通技巧,分别针对内部员工、外部公众、政府部门、媒体等进行危机善后处理。依据熵测量模型,企业可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策略选择,使得企业避免或减轻危机,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语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上市公司随时都会遇到财务危机的威胁。上市公司要想生存、发展和获利就必须加强对财务危机的防范和治理。因此对财务危机的研究是上市公司不能回避的问题。作者对财务危机的原因和化解做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对避免财务危机和财务危机的治理等问题上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

作者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形成原因归纳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有两项,微观因素有八项,具体分析如下。

1.宏观因素

(1)行业背景因素

有些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生产要素,企业市场份额,或者产品销售价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企业的利润,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2)上市制度

因为上市指标稀缺,政府对上市制度存在着干预,这就使得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素质很差的企业,甚至是长期经营不佳或长期亏损的企业,或通过虚假包装,或通过作假账取得发行额度和上市资格。

2.微观因素

(1)公司结构、控制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企业的潜能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就不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降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势必会造成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弱化,盲目采购存货,造成物资积压,生产成本升高,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安全,不能够保证企业实物资产安全有效地参与生产经营。

(2)生产成本费用过高

成本费用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目标利润能否实现。由于忽视成本费用管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损失,表现在:没有在成本费用预测的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成本费用预算;对供应市场情况不清楚,盲目采购,造成企业采购成本升高;对物资验收把关不严,以次充好,甚至缺斤短两,造成生产成本升高;企业销售业绩没有增长,但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大幅增加;营业外费用非正常增加等等。这些生产费用过度增加必然会导致利润的降低。

3.大股东占用大量资金

大股东占用大量的资金指通过拖欠应付款、利用上市公司垫付款项及拆借上市公司资金等方式占有上市公司的资金。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运营状况、公司投资项目的实施,以及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

4.过度负债

负债筹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又能引发筹资风险。由于负债引发的财务危机主要体现在负债比例过高和负债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负债比例过高。过度的高额负债,使筹资风险增大,不仅需要支付巨额的利息,而且降低了企业的安全性和竞争能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将因为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其次,负债结构不合理。通常指负债到期日过分集中、长短负债结构比例失调,短期负债的财务风险比长期负债的财务风险高。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化解方法

1.加强主业,强化管理

这个方法是针对主营业务能力差、盲目多元化而提出的。财务危机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严重亏损,而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盈利的根基,因此要有效地防范财务危机就必须扎根主业,壮大主业,锻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这样才能增强上市公司竞争实力,保证经营业绩和经营质量。加强管理才能在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技术上精益求精,生产上精打细算,使经济效益提高上去。

2.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是指企业的控股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转让给其他企业或个人。股权转让的结果是企业因股东转让股权而易主,是企业股权分布结构的改变。股权转让实质就是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财务危机公司,增加资产的质量,提高公司的业绩。

3.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企业用其自身闲置不用的资产或者现在还能使用,但根据企业调整发展战略的意图,将来不再使用的资产把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产交换过来的活动。它是针对资产质量差提出的。通过资产置换可以有效地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将公司不良资产或是对公司整体收益效果不大的资产剔除,将对方的优质资产或与自己的产业关联度大的资产调整出来,从而有助于盘活资产存量,发挥双方在资产经营方面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在自身行业中的竞争力。

4.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个方法针对的是过度负债或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它是针对资产质量差提出的。资产剥离不仅使企业的部分不适应的资产得到处置,还能够取得等值的现金或有价证券,并为企业经营提供新的契机。通过剥离质量差、效益低或闲置资产,减轻企业的债务负担、改变资产的流动性和获利能力。。

5.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通过调整上市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优化资产结构,重建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使企业形成自我调整资产负债水平的机制,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目前化解财务危机的方法不是从实质上根除财务危机。鉴于此,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真正化解财务危机的对策。

6.尽快解决上市公司独立性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殊性,我国上市公司与大股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这成为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根源。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证券监管部门已经要求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实现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方面完全分开;2003年9月证监会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发行人的独立性提出了明确的定量要求,这些规定对解决上市公司独立性问题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鼓励一些公司整体上市,这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关联交易,是彻底解决上市公司独立性问题的可操作性思路之一。

7.加快大股东欠款的偿还

我国的一些公司是被大股东直接拖垮的,由于大股东欠款迟迟不能归还,这些ST公司的财务状况便越来越恶化,以至于一直不能摘掉ST的帽子,甚至直接走向退市的边缘。目前,解决大股东欠款的主要方式是由政府出面进行协调,由大股东用现金的形式偿还债务,或者采取以资产抵债的方式还款,甚至由政府直接出资帮助大股东还债。

8.规范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

巨额对外担保是引发ST公司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中国证监会与国资委于2003年9月7日联合发出《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还将对外担保的责任落实到个人,指出上市公司全体董事应当审慎对待和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并对违规或失当的对外担保产生的损失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规定能够有效地规范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控制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强有力地限制大股东通过担保侵占上市公司权益。

参考文献:

[1]李秉洋:我国上市ST公司财务危机的战略重组的研究.资本经营,2005,(3):39~42

[2]王玉文:企业财务危机成因探析.税务与经济,2006,(2):22~23

上一篇:去外祖母家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尼古拉.特斯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