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通用8篇)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1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缘起: 食品安全共治何以可能
食品安全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机制设计必须予以有效因应的重要民生法治议题。作为风险社会中食品安全治理优化的投影,近年来我国先后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切入,力图全面构筑食品安全风险防治体系: 及时废止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2009 年出台并于2015 年修订通过了系统性更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 设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从科层权威角度增强全国食品安全治理的统一协调性;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整合优化执法资源; 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推动风险评估技术优化升级等。
然而,上述治理优化的种种努力却在当下遭遇严峻的现实壁垒:从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到双汇“瘦肉精”猪肉,再到跨国肉制品巨头福喜公司改装上市的过期劣质产品,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不少著名品牌异化成制售假冒伪劣的“避风港”,严重损及消费者的安全预期; 在日常的媒体报道披露中,“塑化剂”白酒、“苏丹红”鸭蛋、地沟油、毒豆芽等有毒有害食品始终不绝其踪,“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为公众心中挥之不去的安全阴影,并逐层累积、日渐放大成无处不在的集体焦虑。在现实的危机挑战下,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进程同步,开始积极探索多元治理之道。2015 年4 月24 日修订通过、同年10 月1 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将“社会共治”给予基本法律层面的确认,将之规定为今后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从《食品安全法》的法律效力以及随后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多层次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实践来看,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治理业已转向共治机制,其力图改变既往拘泥于监管中心主义的窠臼,全面吸纳一切可能的治理力量,建构增益互补的安全控制体系,这是食品安全领域福柯意义上治理技术的深刻变革。共治的制度化,意味着食品安全治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挑战业已纳入协同互补的处理机制,而不再由公权力主体垄断治理。这一体系化的制度思路,既需要以国家强制为核心的监管权威,需要以专业技术机构、行业协会等为代表的科学社群的智力支持,需要广大公众基于“用脚投票”的弥散化的市场制裁,更需要借助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
只有有机整合这些不同源泉、不同形式、不同适用机理的多元力量,才能彼此取长补短,发挥体系化治理效力。
二、通过信任的食品安全共治之道
从共治模式的运行机理看,其得以聚合各方的制度纽带在于信任。人类的任何社会合作行动,都需要一个基础性前提: 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约束性条件下,行动主体之间能够实现彼此期待的行为选择预期,建立起对于相对方行动之恒常性认知,在此基础上产生人际信任。舍此,合作将无从发生,也难以为继。“人际之间若无普遍的信任,社会就会解组,因为很少有关系建立在对他人行动全面、彻底确知的基础上。
信任附着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上,按起源划分,社会关系分为先赋性关系、准先赋性关系、获致性关系; 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 按照交往的亲疏距离分,则分为家人连带关系、熟人连带关系、弱连带关系、无连带关系。尽管视角不同,但上述分类分享了一个隐含的共同标准,即依据主体之间熟悉/陌生的差异程度进行界分。以社会关系为主轴,可以构建出人际信任的“差序格局”: (1) 社会互动以行动者自我为起始原点; (2) 与该中心原点的距离越近,情感性关系越强,越值得信任; (3)从中心原点外推开来,情感性关系逐渐减弱,工具性关系逐渐增强,信任也随着成员之间的离散化程度加深而淡化循此逻辑,在以工具性关系、无连带关系等为代表的陌生化关系中,倘若缺乏特定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行动者对于彼此行动的稳定预期,则其中的信任最为淡薄,也最难在这类关系覆盖的群体当中建立合作。
三、共治模式下的信任断裂及其展开形态信任
对于食品安全共治须臾不可或缺。然而,必备的制度纽带却在治理实践中遭遇层层断裂,导致共治实践在公权力执法、知识治理、市场规训等不同维度相继发生“失灵”,社会公众对之展现出复杂而微妙的不信任心理和集体焦虑,严重损及共治绩效。“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位序决定了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将其作为优先目标纳入社会治理战略规划,由承载科层理性的监管部门予以实施。作为治理战略的实践者,监管部门既具有受托于国家—公意的合义理性( legitimacy),又具有整合智力支持、强制信息披露、惩处违法枉行的行动力,理应在价值、事实两个维度均获得足够的社会信任。然而从宏观层面看,公众对监管部门的执法绩效普遍表示失望: 在一年一度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 2015 年“中国平安小康指数”项下对食品安全明确表示担忧的人数比例竟然高达77. 8%,“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项下食品安全连续五年“荣登”榜首,而对于“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的民意排序,食品安全也以44. 8%的关注度名列第一。
如前所述,我国业已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力图改进执法绩效,然而不断强化的执法努力背后却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挥之不去的集体焦虑,可见监管部门的社会信任资本正在发生重大流失。在微观层面,食品安全个案中的行动者用看似“过头”的选择表达对于监管部门的高度不信任。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2
营销观念历经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等。社会营销观念, 是一些有识之士针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爆炸、世界性通货膨胀和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等情况提出的, 认为企业的中心任务是确定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要, 并在保护和增进消费者与社会长远、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以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方式, 将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 从而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社会营销观念主张在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而获取利润的同时, 更加合理地兼顾消费者和用户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更加周密地考虑如何处理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营销观念的理论基础将消费者扩大至相关的社会公众。
二、社会营销观念与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起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保护其权益, 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营销观念认为企业生产经营不仅要考虑消费者需要, 而且也要考虑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这种顺时应势的营销观念受到了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推动, 企业推崇社会营销观念最初的目的是多销售产品, 提高经济效益, 满足股东的需要。政府仿照企业的做法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推动了社会营销观念的发展。
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非意味着只是付出更多成本, 也能获得很多利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市场价值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众对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在急剧增长, 公众支持并赞许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也追求更多的社会目标。企业的行为如果与公众期望一致, 则必然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赢得更多的顾客, 为企业营造良好宽松的销售氛围, 大大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能获得服务社会、推广产品和提升公司形象等多重效应。第二,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 社会责任的承担还能直接增加产品的销量, 获得利润。事实上, 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一方, 企业的许多社会行为不排除直接功利性的目的, 它虽然是由利润动机驱动, 但它也是双赢的一种活动,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第三, 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 获得“更高层次”的形象, 不仅有利于融洽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 还有利于融洽企业和社会公众、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的关系, 有利于企业各项公关活动的开展。在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还较多的情况下, 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是否融洽非常重要, 这有利于减少政府的干预, 甚至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 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我国食品行业部分企业源于营销观念原因造成社会责任缺失
(一) 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双汇的瘦肉精事件, 使“瘦肉精”和食品安全再度成为人们敏感的话题, 瘦肉精实际上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统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 促进瘦肉生长。瘦肉精的危害主要是在动物内脏尤其是肝脏中残留较多, 如果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 头晕、恶心、手抖等症状, 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 会诱发恶性肿瘤, 加之在我国有过瘦肉精中毒的案例, 根据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等部门的公告, 我国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瘦肉精。
企业没有正确的营销观念, 过于看中眼前利益, 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利益, 忽略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显然, 遵守法律, 生产合格、安全的食品, 是食品企业的“分内责任”, 也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如果企业连这样的底线都达不到, 更不用说承担社会责任了, 没有社会责任也谈不上有社会营销观念了。
(二) 包装安全问题重重
食品包装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 在一定程度上, 食品包装已经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食品包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包装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 在原材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 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近年来, 由于食品包装中有害物质残留过高, 食品因此被污染而引起中毒的事件也不断发生。2004年9月,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食品包装抽查结果表明, 除一般的塑料袋外, 专用的食品包装袋抽检不合格率高达百分之十五。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卫生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产品物理机械性能差。这些不合格的食品包装袋在使用过程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尤其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产生隐患。
近期曝光的“爆米花桶”事件又让我们认识了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 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它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 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 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变白, 达到增白的效果。但是如果过量的与其接触, 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荧光剂被人体吸收后, 不像一般的化学成分易被分解。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可能有潜在的致癌因素, 国家是禁止使用有害的纸张进行食品包装的。
这些行为都表明企业未把维护顾客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是企业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缺失的表现。
(三) 添加剂使用混乱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又一突出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中的“三聚氰胺”就是如此。其实三聚氰胺在生活中比较常见, 它是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基本有机化工中间产品, 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该树脂硬度比脲醛树脂高, 不易燃, 耐水、耐热、耐老化、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光泽度和机械强度, 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造纸、纺织、皮革、电气、医药等行业。此外, 三聚氰胺在中国的食品加工业叫做“蛋白精”, 原因就在于其氮元素含量高达66.7%。我国乳品行业中许多生产假奶的方式是在牛奶中兑水, 兑水奶的蛋白质含量自然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而我国牛奶检验通常只测定牛奶的氮含量, 并不测定蛋白质的真假, 所以缺乏责任心的企业只要在兑水奶中加入含氮量高的物质就能轻松获得“高蛋白”的称号了, 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入三聚氰胺。
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会造成尿液酸化, 钙质和其中的各种酸根结合, 形成钙盐, 在肾盂中达到过饱和状态后, 便会以结晶形式析出, 进而形成结石。而婴儿的肾脏极为娇嫩, 结石会阻挡尿液的顺畅排出, 因此肾脏可能会被憋大, 出现肾盂积水。引起肾小管堵塞、尿液淤滞, 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从而置婴儿于危险境地。这种行为十分恶劣, 缺乏基本的道德, 这跟企业的良心与道德缺失, 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社会营销观念息息相关。
(四) 卫生安全隐患突出
食品生产企业是合格、优质食品的生产者也是劣质有害食品的制造者, 所以,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 决定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技术, 也不是管理和设备, 关键在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在许多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潜意识里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往往与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 而后者总是能占上风。因此,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每年我国因食品卫生问题引起的事件的确为数不少, 染色馒头成为我国食品卫生问题的典型案例。据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节目曝光, 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根本没有一个像样的食品生产车间, 整个生产流程及个人卫生、环境等都不符合规定,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 随意使用防腐剂及各种添加剂, 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重新加工, 再拿到市场上出售, 而且在玉米馒头当中随意添加色素。这样的“染色馒头”竟然每天有3万只进入上海的华联、联华超市等大中型超市。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染色馒头”存在严重的卫生问题, 染色馒头中掺有防腐剂山梨酸钾、甜味剂甜蜜素和色素柠檬黄, 如果长期过度食用甜味剂超标的食品, 就会因摄入过量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大。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健全的当下, “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严酷现实, 使食品商蔑视处罚, 肆意妄为。也正是这样的意识造成了食品安全旧账未清、又添新账的恶性循环。撇开法律, 就社会营销观念的要求而言, 不管成本高还是低, 不管利润大还是小, 生产经营者首先想到的应当是“责任”。食品企业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损害了企业形象, 伤害了公众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不符合社会营销观念所倡导的企业营销活动方向。
总之, 在我们这个经济转型的社会中, 一些企业的营销观念仍然停留在旧营销观念阶段, 以追求企业短期利润为目的。为了获取暂时的高额利润, 企业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不惜铤而走险, 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和基本的企业责任伦理道德。在食品企业出现的用过期馅制造月饼, 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 用敌敌畏浸泡粉丝, 用毛发水加工酱油等, 以及大量食品加工领域造假掺毒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这些充分反映出一些食品企业唯利是图,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忽略社会责任的承担。对食品企业而言, 安全责任观念与企业成功与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不仅反映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 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的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 食品企业应主动转变营销观念, 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保护和改善社会和自然环境, 作为食品企业的基本职责来重视。处理好企业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力争获得顾客忠诚与长久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目前, 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食品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需品, 它的安全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对食品企业而言, 对消费者负责, 对社会负责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国的许多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在我国的食品企业中出现了食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包装安全问题重重和添加剂使用混乱等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转变营销观念, 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食品企业获得顾客忠诚与长久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社会营销观念,企业社会责任,食品企业
参考文献
[1]牛文文.中国企业需要新的商业伦理.中国新闻周刊, 200606
[2]王凯.黎友焕.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导刊200701
[3]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07
[4]成党伟.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提升[J]商业时代, 200705
[5]田虹.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J]商业研究, 200608
[6]王林昌.王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行政与法, 200511
[7]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05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前言
在食品危机管理中,企业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将危机的损失、威胁予以降低和消除,整个过程需要主动、迅速做出,并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先,目前,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具体实践中,企业的危机管理均取得一定进展,但有诸多不足。企业如何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高效处理食品危机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食品危机管理内涵
(一)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
为应对各类危机情况,政府及有关机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化解处理、动态调整、计划决策、人员培训等的过程,就是危机管理,其中,将因危机出现的损失、威胁予以降低或消除是其目的;发生前预估、预防管理、发生后应对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几个部分;连续性、适应性、学习性、组织性是危机管理的特征。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在危机出现时较易引发社会动乱,企业在食品安全危机进行处理时,应注重预警管理、以做好事先防范,并与社会、第三方联合,对食品安全风险尽可能避免、减轻,这个较为系统化的过程,就是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
(二)企业危机管理原则
1.预防原则。
为从根本上避免危机出现,企业应付出较多努力,做好危机出现前的预防工作。应注意的是,成本不可投入太多,应当适度。
2.主动性原则。
企业需要在出现危机时迅速表态,而不可因舆论压力被迫回复,只有态度主动,企业才可获得初步危机管理优势,给公众树立以负责任的形象。
3.迅速应对原则。
企业不可在出现危机后不做任何表态,让公众因对企业真实态度无法知悉而一味猜测。若公众没有看到任何回应,则会在其间迅速传播各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从而引发较大范围恐慌,这时若回应则已为时已晚[1]。
4.公平性原则。
企业产品因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可得到广泛流通,有时会在国际范围内销售,因此,对各地区间公平进行兼顾对于危机管理来说比较关键,若销售地区不同,企业对待方式存在差异,会让顾客产生不满,进而降低对企业的好感,为企业发展带来影响。
5.公众利益为先原则。
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应当优先考虑消费者利益,而不可一味关注利益相关者,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消费者,若企业片面重视利益相关者,而将维护消费者利益及补偿其损失抛到脑后,最终将会失去市场。
二、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
(一)企业对食品危机管理不够重视
企业往往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激励竞争的市场中,很多企业均忽略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将社会利益、人民健康置之度外,不择手段,一味获取眼前金钱利润。我国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对求生存、树立品牌效应比较重视,但不了解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多数企业的经管方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不懂得自己应当承担的危机管理责任,并在内部疏于宣传、教育。这样,很多人出现认知偏差,认为企业管理层才有责任处理危机问题,普通员工无须关注。事实上,危机管理需要企业全员的参与、解决,否则,企业将无法良好运作下去,甚至被市场淘汰[2]。
(二)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在当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企业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已不断加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目前企业仍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没有设置严密的预警机制,致使多在出现危机之后,才开始应对。实际上,若想让社会、消费者对企业有相对良好的印象,企业必须在出现危机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危机突然发生后,无法迅速做出应对,因缺乏应急预案,只能在之后进行临时的补救,结果不仅较大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也让化解危机变得更为困难了。
(三)沟通不够完善
企业需要进行良好沟通,才可顺利应对危机,但现在有些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心存侥幸,被动等待,而非快速反应、并采取相应行动,有的企业在食品危机爆发后,回避责任,不澄清事实、不主动道歉,也不和消费者、媒体、政府坦诚沟通,这样反而会让危机变得更严重。并且,企业员工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悉真实情况,结果导致了由内至外谣言传播,造成较差影响。
(四)出现危机后,不做深入整改
企业会因危机事件的出现而进入失衡、紧张的状态中,若不进行处理,将影响其今后的顺利发展,所以说出现危机后的重建声誉、修复损伤非常关键,但有些企业在危机出现后应对形式仅限于口头,行动上却不愿追究深层原因,对呈现出的问题也不进行迅速、全面整改,就是说,其不会建立良好危机应对体系,危机出现后也不进行相应的追踪、反馈,这样一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无法得到保证。
(五)市场监管缺乏力度
1.组织体系构建的现状。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应对体系已形成,危机预防管理因分段监管形式而无法发挥作用。同时,负责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较多,但存在职责重叠,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脱,无法形成合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2.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
第一,预警信息系统在很多部门中存在着,但信息共享无法有效实现,且危机预控不够到位;第二,对于危机的调查其公正、客观无法得到保证,并且公众无法直接知悉调查报告内容;第三,我国的食品召回程序不够完善。
3.保障措施建设的现状。
第一,食品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已逐渐健全;第二,关于溯源管理的内容很少,且无明确操作、实施标准,缺乏完备体系;第三,关于食品安全标准不够健全,且时而出现重叠;第四,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第五,应急预案多流于形式,可行性不高。
三、中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一)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利益,让自己得到更快更稳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人身健康,为此,企业需要树立责任感,在经营生产中高度自律,严把质量安全关,让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受到的保障,为此,首先,应当实行制度化管理,可在内部进行社会责任有关培训,并对员工工作职责及过失责任追究机制规定清楚,在制度上加以保障;其次,企业内部应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人,并食品储存销售、环境设备、生产加工制作、原料验收等环节进行分级评比,并适时考核从业者素质,评定及公开其安全等级;再次,组织各类活动、培训,让员工服务精神、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企业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在内部加强危机宣传及教育工作,让所有成员在学习后创新精神、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并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危机预防,第一,危机管理机构要建好,企业不仅要构建完善组织架构,还应设立危机管理机构,以便在出现危机时做迅速应对,以降低危机的破坏作用;第二,危机预防体系应健全,只有做好危机预防,才能让危机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为此,企业应当保持紧迫感、危机意识,时常调查,找出自身欠缺,同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危机管理小组应建好,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各类应对方案,保证企业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顺利处理[3]。
(三)做好危机沟通
企业应当在危机发生时承担起责任,灵活、坦诚、及时的和媒体及人民群众进行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要素:①主动,企业应当主动和社会、媒体、政府沟通,以获得舆论主动权;②事实,企业应当承认事实,遏制事态的持续恶化;③责任,企业不可推卸、回避责任,给消费者以合理解释;④迅速,危机处理应当迅速,保证企业良好社会形象;⑤坦率,坦率的处理才会缓和矛盾,得到人们信任、认可;⑥灵活,即处理方案应针对性强、比较适当;⑦对象,包括内部沟通、消费者沟通、媒体沟通、政府及相关机构沟通;⑧反馈,企业应当主动回应外界评论,并通过总结,提出合适解决方案。
(四)做好危机善后工作
第一,总结、评估危机应做好,为消除遗留问题,企业在危机被解决后应当进行总结、赔偿、追责等,并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第二,进行企业形象的重塑,以赢回市场,通过良好的善后处理,企业可化危机为机遇,通过改革获得发展。
(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1.组织体系应职责清晰。
食品危机处理体系应当多维、立体,其中包括:①决策指挥部分是核心部分;②应急辅助部门,可具体操作、执行专业领域应急任务;③非政府组织作用为较为关键。为此,第一,整体领导安全协调机构作用应加强;第二,公益组织、社团、社区等非政府组织作用应加强。
2.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第一,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包括,①舆情监测作用应充分发挥,并对要紧信息进行筛查;②对专业文献进行深入的信息挖掘,了解可能的潜在危险;③将安全评估预警信息系统建好;④采取措施,让在不同部门间共享预警信息得以达成;⑤由第三方进行食品检验;⑥分析国外对中国食品的安全预警,并在需要进进行抽检;⑦为让媒体、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设置举报奖励机制[3];第二,食品召回程序及其操作机制应完备,责任追究与后续处理方案也应规定清楚;第三,危机风险交流水平应提高。
3.全面、立体的保障手段。
第一,致力食品认证追溯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对全供应链上的食品追踪;第二,若加害者对受害者权益无视、主观恶意或重大过错,可进行惩罚性赔偿;第三,为全方位评价及分析危机管理的效果、效率,找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且危机事后评估体系应当建好;第四,应对执法者、监管者进行各类教育及培训,并将内部审批程序、工作规范定好,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第五,应建好食品安全专家库。
结论:食品企业的危机管理重在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重视,不可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食品危机的预防、应对,进而影响消费者、媒体对企业的看法、甚至失去市场,为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健全制度、并在危机发生时坦诚沟通等等,以获得公众认可、信任,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增.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6(4):248-249.
[2]黄玉萍.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01(2):49-52.
[3]李玉峰,徐艾颖,张馨茹.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13,12(8):110-112.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4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应该时刻加强对管理危机的重视,无论是危机是否发生都应该做好准备,要齐心协力,提升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危机意识,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入手,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在日常的员工培训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培训,使得员工提升自身的素质,积极地应对企业危机。这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
3。2促进员工、客户以及媒体之间感情的和谐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的`员工,外部的客户以及媒体,只有不断提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交流和沟通,在企业遇到危机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重要性,借助客户的关系来采取一些科学性较强的措施。另外,在实际的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中,还可以依靠媒体来进行大面积的宣传。因此,维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3。3增强企业内部管理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具备了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建立强大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减少内部管理问题、营销问题、发展战略问题等,将潜在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另外,企业内部管理不仅能消除外界对企业形象的质疑,而且能避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误差。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4结束语
企业危机及其管理的策略研究 篇5
摘 要: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的需求量增大,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起来,一个企业经营的好与坏很大程度决定于企业在遭遇危机时的处理。通过对国内企业的调查发现,国内企业在危机管理和处理方面与国外大企业相比还是稍显稚嫩,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对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能让企业发展的更加长远,笔者就企业危机危机及其管理的策略展开讨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让企业做到真正的长久不衰。
关键词:企业 危机 管理 策略
1.企业危机的种类
企业的危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实物和经营管理的危机,如产品的缺陷、失火或者爆炸,企业的财务危机以及大规模的营运中断等;行政管理的危机,如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营私舞弊、贿赂、诈骗,以及政府机关采取的行动、法律诉讼等; 网络的危机,由于黑客的非法侵入,垃圾邮件大量的涌入,企业内部绝密资料的泄露计算机数据被篡改等等;金融经济体系的危机,企业用工人员对于企业不满的情绪出现罢工,金融体系出现紊乱,信贷**、市场崩溃等;人为因素的危机,由于恐怖主义、纵火等紧急情况出现的危机; 自然灾害,洪水、大火、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危机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预知性,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危机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叠加性,企业原先被掩盖的问题会被逐一的暴露出来,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出现的危机常常会超出企业能够控制的范围内,造成企业倒闭和破产。
2.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注重于企业的规范化和品牌化,许多企业都热衷于在以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的利润回报。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将自己的产品迅速推广,能够很好的维持企业的生存地位,对于危机的管理理念还是都能较好的加以掌握的,可是对于危机识别的能力却不敢恭维。而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企业的宣传和公关仅仅停留在自身产品身上,而对于企业潜在的危机则是以得过且过的态度,没有很好的居安思危,当危机降临时则是手忙脚乱,自顾不暇。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形势下,传媒的影响力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具有相当高的影响力,企业要想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媒体的报道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如今许多企业对于和媒体的关系则是很不重视,甚至带有一些轻视的味道。对于和媒体的合作,都只是坐在表面上,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认识。如果企业在处于危机的环境下,对于媒体的报道是畏惧、抗拒的心理,有的对于媒体的报道则是已十分消极和过激的反应来对待,导致企业和媒体的关系剑拔弩张。许许多多企业的倒闭和解体,恰恰是因为媒体的报道,而使其在公众面前失去了信任,继而使企业走上了绝路。
企业普遍对产品和服务事件的处理能力较低,对人事危机危机的不够重视。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难免会出现错误,关键是企业对于这些缺点和错误能不能正确的对待,该如何对待。是藏着、掖着、瞒着,对于错误无理搅三分,还是要正确的对待,给公众一个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和面对,保证日后加以改正。很多企业对产品和服务事件的危机,都采取了回避和否认的态度,这样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自寻死路。另外企业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对人事危机的也有所欠缺。很多企业对于企业的接班人的培养也是严重滞后,使得企业领导者一旦退休,企业就好像没了主心骨,从此一蹶不振。
3.企业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和研究
对于企业的危机管理,应该有长远的视角,以预防为主,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做出周密的计划和管理,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企业需要对危机进行缩减和管理。做好危机的风险评估,在源头上解决,避免出现危机。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确认危机来源,做好风险的评估工作。提高企业的素质,减少危机的发生,从根本上将危机的发生降到最低,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素质,加强对企业的掌控能力,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对于危机的管理,最主要的还是做好防范,企业要组建危机管理团队,用以加强对于出现突发情况的协调和处理工作,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是最大限度的避免危机发生的主要途径。企业危机也要逐步建立自己的危机应变计划,这样可以在危机发生时做好万无一失,要全面的系统全方位的做好提前工作,打有准备之仗。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危机的模拟训练,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在应对危机时的能力,是企业临危不惧。
4.结语
对于企业来说,正确的建立一套危机管理体系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于危机管理,首先就是要居安思危,做好预防。要正确的树立企业的忧患意识,从而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出现危机时,管理者应该沉着应对,找出危机的处理方面。在危机过后,企业也应该痛定思痛,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避免下一次危机的出现。
企业的危机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企业管理者要以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将这项工作常抓不懈,只要努力投入,就能够得到优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1.
[2]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葛斯潘.当品牌危机时[J].中国名牌,2004,(8).
[4]李卫华.公关危机的处理与防范[J].管理科学文摘,2004,(6).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6
摘要: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其影响力和破坏性也在逐日增加,目前已发展演化成一种的食品安全危机,可以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对食品安全危机的有效管理成为整个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并阐述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食品企业集团经营价值观扭曲;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淡薄;社会监督软弱无力。最后,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危机管理机制急需变革的客观现实,对我国构建新的食品危机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建议:政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监管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消费者增强食品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强化包括媒体舆论监督,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消费者监督和民间团体组织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加入食品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组织。
关键词: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一、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无法估量的损失,透漏出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比如三鹿食品安全事件,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损失无法估量,影响极其恶劣。到目前为止,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的不同看法和独到见解,作者从总体上把其概括为如下四点。(一)政府监督机制不完善、制度失误、管理过程漏洞百出
食品安全的监管在实践中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与质量进行检测和执法。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明确谁来监管,依据何种法律法规监管,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监管,如何监管,能不能最终保证食品安全等问题。政府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首先,目前我国食品监管制度正处于过渡时期,一方面《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本身也在经历改革。酝酿已久的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改革还没有完成,检测标准的更新滞后与高难度食品检测问题的需要。所有这些过去长期积累的监管缺陷最终以“食品安全事件”的形式全面爆发。其次,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自身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问题:质量监督与卫生监督两套功能重叠的机构和队伍,管理上混乱,责任不清;各个机构之间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缺乏内部纵向和外部横向的交流与沟通;食品安全监管
预警体系失灵,在危机爆发前期,不能有效预测危机并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危机爆发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严厉惩处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如果各级食品监督和质量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就可以避免很多食品危机事件的发生。如果这些监管部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
食品安全事件如果发生在资质差、不太有名的中小企业,也许影响并没有如此之大。在一个市场还不规范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出现一些问题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相对而言也是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让人们如此的震惊,是因为涉及的企业是名牌企业,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这是人们难以接受的。这正是由于政府在制定制度时缺乏科学的论证而造成的制度失误。起码有三点政府是没有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消极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钻政策和制度的空子,作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免检制度正是让这些企业和个人有空子可钻。另一点是企业的质量保证只能证明过去和现在,不可能用一个制度确保今后的质量,免检产品及其企业的确定是从企业的资质、产品的各项质量指标、以及企业产品过去的信誉等等方面严格考核而确定的,这一点一般不会存在问题,问题在于,由这种确定推断出产品和企业的今后,为其质量作保证,在现阶段是不科学的。第三点就是企业获得免检资格的途径。有谁能够保证我们的权力主体是绝对的清正廉洁依法办事而无任何的腐败可言?不考虑我国国情,盲目照办国外发达国家的某些制度,就有可能出错。
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更暴露出我国质监部门的监督管理过程漏洞百出。日常监管不到位,习惯于搞运动式的突击大检查;对免检产品及其企业放弃监管,认为这些企业是免检产品的信得过企业,这是认识上的偏差。而食品企业集团正是由于钻了这个认识偏差的漏洞的空子而脱离监管、昧着良心为非作歹却不为
人们及时察觉。
(二)食品企业集团经营价值观扭曲
食品企业集团在追逐企业利润最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故意隐瞒质量真相超越了企业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以野蛮的逐利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以严重的违法行为危害了社会。很多事件发生初期,食品企业集团故意向政府提供不真实信息;在明知所产食品安全中含有禁用成分后,不但不禁止问题产品出厂,反而继续生产和销售,造成事态严重扩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很多不法商人和企业唯利是图。对利益的考量大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发展的定势思维。近年来,我国问题食品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苏丹红一号、劣质食品安全、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去年的毒豆奶、毒饺子和毒奶粉安全事件,为什么我国的问题食品屡禁不止?这显然与一些不法商人的商德有关。一些企业利欲熏心,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健康或者生命。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的恶毒,作者认为是由其扭曲的经营价值观所导致的。(三)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淡薄
据报道,早在奶粉企业问题食品安全曝光前几个月,浙江省一位王姓妇女发现女婴小便困难,就怀疑是因为吃食品安全导致的,但她因交不起当地工商部门上万元的化验费,最后食品企业“赔”了她几箱奶粉了事。虽然交不起化验费是客观困难有政府制度方面的原因,但她能以赔几箱奶粉的方式来了结此事确实说明其食品危机意识非常单薄。不难看出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特别不强,致使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四)社会监督软弱无力
作者认为,我国食品行业民间团体监管机制缺位、媒体监督力度不够、竞争对手之间无相互监督、等等社会监督管理的软弱无力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民间团体监管的缺位应该是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社会监管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民间团体监督无论从经济成本、人力资源、灵活性、处理问题的速度等各方面都有其独特优势。事实上一些个人甚至一些身受其害的组织团以一种“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姿态体孤身自好,为避免麻烦而对不法分子在原料奶中添加有害物质,知情不举、听之任之是食品企业事件没有得到及时控制而酿成大祸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还不足以承担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要求得快速发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所难免,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办法,不是放慢速度,而是坚持发展,在发展中求得解决,政府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起领导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从政府行为包括决策、工作、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方面,首先将自身工作做好,另一方面,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从政策、制度、法制、道德等方面加强执政能力,领导和组织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解决矛盾和问题,避免和防止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人民高度负责,决不允许以损害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求发展,对于出现此类问题采取果断措施,毫不手软,使那些拿人民生命财产当儿戏的企业和个人得到惩罚,使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所有这些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借助强有力的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才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防止将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要做到面面俱到事必躬亲也是不现实的,很大程度上政府显得有心无力。因而由谁来做这些具体的事正是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作者认为除了现有的质监部门等外在监管之外社会监管不失为一个条件合适的执行者,民间监管组织也就不失为一股不可藐视的强大力量。
二、对我国构建食品危机管理机制的五点建议
(一)政府完善并强化食品危机管理机制
1、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虽然有很多法律法规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但都是在食品安全事故的层次上来定性和处理的,还没有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法律地位较低。我国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很大程度上已经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外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和标准缺失,特别是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一部食品安全法,这使得从农田到餐桌一长串生产链中的诸多环节还缺乏相应法律加以规范。因而我国需要对现有《食品卫生法》进
行梳理、补充和完善,制定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法》。
2、强化行政监管机制
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危机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强化监督机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方应依法建立处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一整套权力配置和组织建构方面的制度体系。国家标准制定部门要制定食品添加剂科学营养健康的详细标准;检测机构对所有食品产品实行先检验后上市的准入市制度;监督部门要运用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力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疏于监管或怠于履行职责的部门和负责人要承担公法责任。对于明知故犯、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生命为代价的生产企业及负责人要依法严加惩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监管职能的机制体系,杜绝食品危机的再发生。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安全检测体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检测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检测水平发展不均衡,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发展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资金投入,快速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科技水平。
4、取消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检验制度
这项制度的目的看起来很简单,一是鼓励和扶持优秀产品,且避免它们受到重复检测的骚扰。二是节约国家有限的执法资源降低检测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多年来该制度受到了企业的热烈追捧,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经济增长做出了一定得贡献。但是通过食品安全事件和本案例中的饲料事件使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项制度的不成熟性。在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中更多的应该是数据上的放大,而且这项制度的实施要达到其预期目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诚信企业经营者和公正廉洁执法者。而现实中这样的前提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的假设。
就在人们对这些免检名牌产品寄予厚望,视之为安全、放心的代名词之时,像食品企业一样的一批企业没有将这份至高无上的荣誉看成一种责任,没有把这种莫大的信任看作是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而是在盲目逐利、快速扩张思想影响下淡化了质量安全意识,淡化了社会责任观念,甚至于漠视职业道德;免检代表的只是国家对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的信任,或者说一种良好的期待,但并不表明企业会一以贯之地坚守承诺,保持最初的那份努力和认真。免检制度虽说建立在对企业的充分信任基础上,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做到了严格自律。换个角度说,在企业的诚信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加强的情况下,实施质量免检制度,不仅不能促进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反而会让这些企业游离于政府部门的监督之外,在免检标志的庇护下做出偏离企业发展轨道的事情来。食品企业事件充分说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未必必然诚信!
就在企业对免检标志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之时,能否真正通过公平竞争选拔出质量过关可以让消费者放心使用的产品的重任便落在了我们的具体制法人员肩上。然而各行各业的免检产品出现如此之多如此之严重的质量问题。作者认为这正好暴露出我们制法人员有滥用手中职权进行权钱交易胡乱发放免检标志而扰乱公平竞争的腐败行为。政府、人民对我们的官员寄予了百分之百的信任人,而现实中作为执法主体和权力主体的他们也未必必然廉洁。
(二)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食品安全事件不是企业一时疏忽而出现的一次偶然质量事故,而是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利用免检制度作出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重大责任事件,特别是对儿童健康伤害很大,性质是很恶劣的。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并没有错,赚钱是企业经营之道,如果不赚钱,谈何办企业,谈何企业发展,追逐利润是企业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出在唯利是图上,出在道德层面上。
企业要求得赢利,首先发展是第一位,要不断提高产量,有了充足的产品,才有钱赚;其次是能卖出去,这得靠质量,消费者信不信得过你的产品愿意买你的产品。著名企业依靠自己产品长期形成的品牌,取得群众的信赖,因此著名企业一般是很注重自己的信誉,也付诸与行动上的努力保护自己的这种来之不易的无形资产。确保产品的质量,不仅要重视每个生产环节,更重要的是企业高层领导的经营思想。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法制,坚决依法办企,不作违法的事情,不钻法律和制度的空子,不打擦边球;另一个是职业道德,不唯利是图,不投机钻营。在法制方面,著名企业基本都很注意,因为违法的事情最容易被发现,如有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在这方面著名企业一般不会轻易冒险,在道德层面上,有些质量问题不易外显,完全靠自律,有些企业正是在自律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存在一种投机和侥幸心理,认为出现质量问题不大容易被发现,自以为具有一定保险系数。但是这些企业正好忘记了一点,任何产品有问题,总会被发现的,是会受到谴责的,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食品企业集团铤而走险把这个历经50年打拼树立起来的品牌招牌砸的粉碎。痛定思痛,警钟长鸣!
(三)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
危机意识是对危机产生环境的一种警觉性,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盲目的经验主义,往往很难形成对现状的危机意识,而危机恰恰就在此刻悄无声息的产生。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就曾经说过,“人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度过的”,我们的确是常常被无处不在的危机包围着,因此,树立危机意识十分必要。但是从现实来看,往往是一件食品危机事件爆发后只有人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危机意识才有可能因此而得以形成。维权观念是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做出反应并采取一定行为的必要的思想观念,而如今的大多消费者都只是典型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维护自身权益的过程中草草了事,这正让不法商家的“出现问题花小代价便可息事宁人”的思想奏效,使其更加猖狂的从事不法行为更加肆无忌惮的伤害消费者。
从上文提到的浙江王姓妇女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非常淡薄甚至没有。食品质量有问题,小孩健康受到了威胁岂止是几箱奶粉就能补偿和解决的问题?再说她是否考虑过补偿奶粉的质量就一定有保证??如此之类的问题应该更多的发生在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农村由于经济欠发展、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农民文化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识假辨劣的能力较差,日常消费只问价格不问品质依然是不少农民的消费导向。这使得不法商人顺理成章的放心地将黑手伸向农村,据统计食品安全事件受危害相对比较严重的仍然是农村地区。
综上所述,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和维权观念也是应对和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媒体广告等途径来切实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危机意识和消费维权观念。
(四)强化社会监督
1、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
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除了极少数媒体,绝大多数媒体都表现得非常谨慎,仅以“某品牌食品安全”、“同一种食品安全”等字样进行报道。现代社会,媒体担当着社会“守夜人”的角色,被公众寄予厚望。食品危机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危机面前,媒体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在当今网络化高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情景之下,媒体不论从信息获取速度还是从信息传递速度和宣传广度上讲都有其他途径所不可企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便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人们通过电视广告等获取信息还是非常方便可行的,因而在食品危机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媒体应该积极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担当起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对不法企业经营者施加舆论压力,同时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当然这与政府机关对媒体的重视和授权也是分不开的。
2、加强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
首先声明本文所说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彼此监督并不是指企业之间的彼此诋毁诽谤,也不是提倡或支持种种不正当竞争。而是利用同行业的企业对该种产品的工艺流程和质量合格标准熟知的优越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业“黑名单”制度以便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如果某个企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了不发和失信行为,就要被开除,而以后企业再想进到这个行业里会很难。企业破坏自身的信誉,无疑是自掘坟墓。这样做的最大特点是成员之间的自觉的相互监督,人人自律,这种“互查”和“自律”由于信息对称因而更加有效,同时也必然减少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在这样的行规制约之下企业便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因个人失信行为而使集体利益受损,他所在 的单位、部门轻则对其个人处分,重则开除甚至追究法律责任。这样就能有效消除企业制假行为使其做到“人人负责”。这样将会对企业的信用问题起到一个良好的规范作用。久而久之,这种规范的结果势必会使人们认识到守信用可以为自身带来的长期利益。市场经济并不是“智力游戏”,看谁比谁更“聪明”,它需要的是信任与合作,任何的欺诈行为只能对诚信社会造成致命的伤害。我们之所以要推崇诚信意识,就在于诚信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防范企业产生危机的武器,诚信意识的缺失,就是企业危机的来临。
3、加强消费者监督
当今社会,侵害消费者权益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普遍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消费者知法而后是否能用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呼吁加强对经营者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大打假治劣的惩罚力度,使其非法获利不足以支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令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对屡教不改的,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受损害的行为及时向社会通告,加大对经营者的心理威慑。但经营者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就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产品质量令人堪忧,虚假广告泛滥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经营者有义务,国家更有责任,国家监督经营者不得从事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应对实施这种行为的经营者给予制裁。但消费者自身是不是也应该有所为呢?消费者要充分保障自己合法权益就要加强维权意识,许多消费者为了避免麻烦就听之任之,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几元钱的小事大动干戈。一些经营者抓住消费者这样的心理,不断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当今普遍已从生产者主导转型为消费者主导的经济体系中,消费者发挥着以其选择驱逐劣质经营者、实现优胜劣汰市场机制的投票作用。消费者社会责任的倡导和确立也自然不容回避的,并且更应切实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加强消费者监督的关键在于加强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商品性服务时,应该承担的自觉抵制直接或间接危害社会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商品和行为,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道义责任。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政府质监部门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质监部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有限的实际问题,而作为直接利益主体的消费者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负责并付出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4、加强民间团体组织的监督
提及民间团体组织监督我们很多人都会立刻想到“打假英雄”或者“刁民”王海。然而王海面对诸多的伪劣产品事件自己亦是力不从心。下面通过一则短述说明:“一个赤手空拳的个人要跟组织集团拼斗,力量还是微弱,我想走一条新路。”王海说,最初公司只有3个人,一人身兼数职,现在已在北京、深圳、南宁开了分公司,有将近30名正式工作人员,主要是律师,还聘有一大批兼职调查员。由于人数不多,公司没有设立董事会,王海这个老板就一直担任执行董事了,欢迎有志之士加盟壮大我们的组织。而社会对这个组织的定性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是“商业运作”的机构,因为他们也要生活。所以“职业打假人”与中国真正的消费者群体距离越拉越大。当他们以“刁民”的身份和手段去对付“不良企业”或“垄断企业”时,普通消费者只是一个“等待搭便车”的看客。因此,他们的“主要业务”最后只能是为被侵权的企业去讨回公道了。这与中国消费者对他们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某种期望并不兼容。这样势单力薄,不被支持他们的职业打假还能走多远?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7
食品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 由于食品安全系统的风险程度不同, 食品安全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同。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原料、加工、流通等环节符合国家强制标准, 不存在可能威胁消费者健康的有害物质。我国相关法律将食品安全基本要求规定为: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人体所必须的营养需求, 具有相应的形、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企业的伦理是企业文化中的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即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准则、意识、活动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是依靠社会舆论、习惯以及人的信念等对企业发生作用。良好的企业伦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然而, 近期食品问题频频见诸于报, 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急需解决。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食品原材料污染
在原材料的种植、养殖过程中, 不合理的使用饲料、激素等, 使原材料生产环境遭到污染。例如果蔬等农作物使用催熟剂、水产品的养殖使用激素等。有些药品代谢比较慢, 导致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在原材料上, 使原材料受到污染, 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1.2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一些企业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故意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甚至工业添加剂;卫生条件不合格导致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 食品细菌含量超出国家卫生标准;食品加工技术不合格导致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1.3 食品流通过程中的污染
我国食品企业多且乱, 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食品流通秩序不规范。有些企业销售假冒伪劣、变质过期的食品, 有些在储存过程中添加过量防腐剂, 还有一些经销商出售三无食品等, 这些都使食品受到再次污染。
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我国食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对国内而言, 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 进而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积极性降低, 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对食品行业的不满上升到对政府部门的失望, 从而阻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对外而言, 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被拒绝、退货、终止合同等事件屡见不鲜, 不仅直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是损害了我国食品行业乃至国家的国际形象。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对执法监督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对食品企业的伦理意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屡屡发生, 除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行政法规的相对缺失、相关部门监管不严等原因外,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商伦理方面的缺陷。
2.1 企业经济利益与企业伦理道德的冲突
企业的价值应该是造福人类、为社会服务, 而不是把盈利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如果把追求企业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 企业就容易出现违背伦理道德甚至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企业逐渐丧失了基本道德准则, 这些企业只想着在自己的经营中如何一本万利, 在经济利益和企业伦理道德发生冲突时, 往往忽视企业伦理道德, 片面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道德责任。生产出安全有保障的产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一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缺乏职业道德, 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以谋取短期内最大化的利益。
2.2 我国企业伦理规范不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 受利益的驱使,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我国企业伦理规范的不健全, 企业缺乏最底线的伦理约束, 从而导致企业道德沦丧。在行业潜规则的影响下, 不法企业为了不义之财, 铤而走险, 谋取暴利。所以我国当前迫切需要发展企业伦理文化建设企业道德伦理规范, 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让企业严格遵守, 从而规范企业行为, 使市场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生产, 企业伦理不断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重大, 同时食品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正因为如此, 各国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规避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法律法规不可能控制到各个方面, 还需要用企业伦理来规范和管理企业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企业伦理缺乏, 人们更加注重财富的追求而忽视了企业伦理, 加强企业伦理建设来控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3 企业伦理视角下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3.1 树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
处理好经济利益和企业伦理之间的关系, 是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 既要创造利润, 又要履行社会责任。恰当的处理二者的关系, 关键在于如何做到“义利兼顾”, 即把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统一起来, 形成企业与社会良好的关系, 保证企业经济利益和伦理道德责任之间的最终统一。只有做到这种“双赢”, 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3.2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是企业伦理道德。我国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表明,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是企业伦理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而言,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因而没有把履行社会责任当做日常工作中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所以, 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必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转变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价值观, 提高全体职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企业内部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
3.3 完善企业伦理建设
建立一套完备的伦理制度, 以加强企业的伦理建设,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这是我国市场的迫切需求。伦理制度为企业指出了道德方向, 能够约束企业行为并促进市场主体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建立的伦理制度规范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性质, 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伦理生长的条件, 要让企业伦理真正发挥作用, 就必须使企业伦理建设制度化并与企业日常活动融为一体,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问题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需要各方面长期共同努力。加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 健全企业伦理规范, 能够有效的杜绝食品安全事件、保障消费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乔法容, 朱金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成刚.利益相关人与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周祖城.企业伦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汪荣有.当代中国经济伦理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5]冯徐桥, 赵静.食品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5.
[6]欧阳润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品质[J].伦理学研究, 2003, (5) .
[7]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1999.
[8]谭伟东.经济伦理学—超现代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薄利娜.我国食品企会责任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 2011, (12) .
[10]廖婕, 章喜为.社会责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J].集体经济, 2011, (11) .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8
摘要:政府公关是将维护社会稳定、公众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最高伦理标准,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利益的)和谐一致为目的的。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全球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关决策及其良好的执行。因此,在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破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要在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危机的预警管理,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传播沟通职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效能等多方面,提升政府危机公关能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共危机管理;政府公关;策略方式
中图分类号:C9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4-0089-04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继续扩散和蔓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力度之大更是超出人们预料。从全球环境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海难、火灾、爆炸、放射性物质泄漏等重大事故,各种传染疾病疫情等公共卫生领域突发事件)以及社会问题(如:恐怖主义、社会**、暴力冲突)等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影响逐步扩大,很多危机由单纯一个国家扩展为国际性。因此,在我们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行反思的时候,如何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破解金融危机对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影响,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共关系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公共危机主要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威胁和重大损害,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要求政府和公众采取特殊措施予以应对的公共事件或紧急状态。
公共危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公共性。现代社会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之中。虽然某一危机事件不一定普遍存在,但是随着其传播而引起的社会关注,极有可能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
二是交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尽管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发生的那一刻,往往是突然的,使人措手不及,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三是扩散性。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危机事件的发生一般都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不仅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而且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有极强的扩散性。
四是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历史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且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导致的后果等一系列因素也是不确定的。
五是危害性。由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带来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会引发次生事故和问题,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危机。因此,公共危机事件高度危险,极有可能使构成社会体制的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要素和机能达到崩溃的程度,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
六是具有双重性。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包含着机会和转机。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认为“一项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危机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制度的革新和环境的变革,所以对公共危机事件需要辩证的认识。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对自然灾害、社会问题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威胁到社会利益和安全的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预控、决策和处理,以避免和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提高政府应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救治能力,达到稳定社会、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般原理在政府这一特定的社会组织中的应用,“是政府在维护社会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而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来协调与公众之间关系的行政管理行为”。
政府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活动或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保持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因而,政府必须承担起控制由危机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的责任。而且,在社会原有秩序状态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失衡的危机状态时,也只有政府才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动员、有效行使危机管理的合法性职能。
在经历了2003年的SARS危机后,公共危机管理就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的广泛重视。人们一致认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2008年5月的汶川抗震救灾中,中央政府成功实施的公共危机管理,标志着我国在突发事件治理方面已经走向了成熟,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到,“危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灾难,危局之中蕴育着不可估量的机遇。在公共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政府如果能够加强危机管理的能力,建立起现代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运用灵活有效的政策处理好危机,不但能避免社会动荡,而且可以为下一阶段的社会发展蕴育更大的潜力和后劲。
二、金融危机下政府公共关系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
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与特点分析,当社会原有秩序状态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失衡的危机状态时,只有政府才具有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动员、有效行使危机管理的合法性职能。同时,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主要职能在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则是发挥其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提高公众战胜危机的信心。金融危机下,要有效地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质量,就必须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度和政府的可信度。只有人民与政府的信任度增强了,政府的公共政策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共度时艰”才能落到实处。就目前来看,在危机情况下,政府往往面临着信任危机。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没有及时将政府政策、办法、工作情况等政务信息传达给公众,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说明,使公众了解政府正在做什么,预备做什么,公众自身可以得到什么以及如何得到信息;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和自己的公众缺乏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在公众心目中缺乏良好的政府形象。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运用各种公共关系手段,有计划地协调和公众的关系,了解公众的需求,了解公众的意愿。这样可以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优化政府形象。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下,一些国家对公务员“减薪”,最根本的目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政府的信心和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和扩大内需政策,应首先用于社会和民生,用在社会公众身上,而不是用在政府自己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人民信任的政府。
通过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还能够促进社会公众与政府危机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的意义在于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为社会公众参与危机管理、行使民主权利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政府在得到民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增强
了民众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例如,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致辞就是一次硕果累累的政府公关:“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承担责任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通过这次中国政府的公关活动,国际社会增强了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中欧增强了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面挑战的信心,欧洲、世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应对危机也更有信心。这次政府公关访问是名副其实的“信心之旅”。
(二)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公民与政府的沟通,有利于吸引公众参与危机治理。政府工作的有效性、有序性和协调性,都离不开“双向”信息沟通。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双向沟通、协调基础上的柔性管理方法,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能够拓宽社会公众与政府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使他们能够及时地、平等地参与危机管理。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职能,有利于动员和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危机的治理,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关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和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仅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的要求,也是现代民主政府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政府绝不能放弃监管的义务和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应该充当“多面手”,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势下,应该充当社会资源的宏观分配者、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者。所以说,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和传播活动,有助于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参与危机治理,促进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信息化,为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公共关系促进政府获取信息正确决策,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开透明度。在危机情况下,政府公共关系行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获取信息,为政府决策服务。对社会公众而言,公共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意味着对他们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尊重,政府危机处理的公开和公正,使他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便于政府及时了解危机中的灾情、民情,以迅速、全面地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提高政府决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使决策更加符合民众利益。因此,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能否及时获取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对危机是否进行正确处理的关键。
在政府公共关系危机处理过程中,政府权力运行和政府活动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动用巨额的财政金融资金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采购量必然大幅度上升。例如,中国政府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其重点是拉动内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利于民生,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补贴与救济、乡村发展、失业培训、扩大就业等。可以说,在金融危机下中央政府的决策用心良苦,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而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政府投入,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凡是公共的,都应该是公开的。以便于社会监督。一方面,金融危机下政府的责任就是要确保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民主参与的程度,使政策目标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活动的透明度还表现在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减少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对公众反映强烈的要求和愿望的有效回应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政策性浪费和预防腐败的发生,才能建立一个人民放心和满意的政府,也才能安然度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
(四)政府公共关系促进国际合作,有利于提升政府良好的国际形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危机事件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国际互动性。政府公共关系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从SARS危机到现在甲型H1N1流感的肆虐,充分说明了公共危机的全球性和扩散性。在此情况下,单靠一国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帮助,共同来控制和消除危机。
因此,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加强国际协同合作,增强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国外的组织和相关国家及其公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有碍于全球化发展的贸易壁垒,赢得国际上对中国的支持和赞赏,也可以使国际社会、国际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所了解,同时更好地借助国际经验、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危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把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降到最小,进而维护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政府公关策略实施的途径分析
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机构运用传播手段协调其与公众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种行政活动。政府公关不仅充当了政府发布公共信息的宣传部门,它的积极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和传播机制,及时、广泛地了解舆情民意,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鼓励公众积极地参政、议政,实现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出色的公关策划吸引国外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为国家和城市塑造良好形象;通过国际公共关系给各国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表演舞台,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启动公关危机处理机制,迅速处理公关危机,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率。为此,针对政府公共关系对公共危机治理的作用及其存在的新问题,政府必须了解公众的意图和愿望,并据此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策略技巧,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兴趣,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积极参与,使政府的方针政策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一)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加强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构建运转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指在高层政治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在各种资源支持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社会协作,通过全程的危机管理,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显然是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增强公共危机的预警管理。
因此,各级政府决策者首先要从关系党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危机处理的重大意义,建立“既能采集到危机预警所需要的信息,又能科学地处理和判断相关信号的内涵;既不会对不足危机发生的信号发出错误的预警,也不会忽视危机发生的有用征兆;既能被应该接受警报的人接收到和正确地理解,又不会相互干扰而影响危机信号的判断;既有专业队伍的使用,又有相应的权责制度保证”的预警系统,这也是关系到政府能否防微杜渐的关键。
(二)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公共危机导致社会财富与生命的损失,经济环境的破坏,政局的不稳等灾难性的后果,它迫使相关的系统,特别是
政府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和果断抉择,充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和依靠科学管理,采取控制或调节行动,构建政府科学的危机决策机制,以维持经济社会稳定,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政府不仅要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将危机事件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而且要通过信息报送、发布等一系列危机决策机制的建立,切实做到快速反应、信息透明,并体现出对社会对民众高度负责的积极态度,最大程度地得到公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通过运用科学技术、科学手段和科学管理来战胜危机。
同时,在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应该注重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大众媒体,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尽可能多的有关危机险情和危机决策的原始信息,针对社会公众的疑虑及时进行科学、客观地解释,通过直接与社会公众的交流沟通,获得社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支持,增强危机管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
(三)充分发挥传播沟通职能,提高政府危机公关效能。政府公共关系机构处于领导层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层和非管理层之间,在组织和外部公众之间有着桥梁和纽带功能,不仅对内可以收集信息,做好参谋,而且对外可以代表政府发布信息,协调关系。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柏米兹认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正如人体血液循环一样,若无沟通活动,组织就会趋于死亡。
所以,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首先、借助于传播活动双向流通渠道,展开政府公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公共危机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均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危机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均与政府公共关系紧密相连,并有赖于政府公共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政府与媒体、公众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沟通机制,以规范各自的行为。
其次、是通过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活动,使政府行为受到公众媒体的舆论监督。在舆论的焦点中和媒体传播中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的效能。
再次,政府危机管理要以维护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媒体和社会公众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家大局为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与政府共同担当起危机防治的责任,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公共政策制度建设,塑造良好政府公关形象。随着各种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必须制订和完善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加快公共危机应急处理的制度保证,确立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工作的权威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以政策制度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组织和人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能、权限和义务,协调应急救援工作中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之间的关系,规范有关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的各项制度,逐步把危机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
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加强公共危机的政策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和规章制度被政府有效执行的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政府的“执行力”。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来应对挑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强化政府执行力,塑造政府形象。好的公共政策在实践中能否起到好的作用,关键是公共政策被各级各类公共部门有效执行的程度。鉴于以往在个别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公共政策被曲解情况时有发生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依赖政策制度来解决问题,做到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加强和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在全球化形势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出现的危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国际影响,一个国家的危机也会演变成地区危机乃至全球危机。危机管理问题一直为国际社会所瞩目,加强和促进危机管理的国际合作,及时总结,因势利导,变危机为契机,也成为政府危机管理的目标之一。
所以,在解决公共危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与国外的个体公众、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加强多方合作,调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应对危机,以抵御全球性的公共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危害。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抓住机会,总结经验教训,变危机为机遇,对政府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创新,既要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对危机管理全过程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又要深刻剖析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分别提出整改措施,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从而逐步提高政府对公共危机有效管理的能力,使国际社会、国际公众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所了解,有助于维护和树立政府的国际形象。
【论探究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试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需求与现状探究10-21
经济危机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08-02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07-17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探究10-31
策略分析探究论文12-16
和谐社会治理模式探究08-01
对我国民族法学发展意义的探究论文05-1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新方法探究07-11